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设计:小鸭捉鱼(精选17篇)
1.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设计:小鸭捉鱼 篇一
小班科学教案:小鸭捉鱼
小班 牛转秀 活动目标:
1、认识并会找出1和许多。
2、知道1和许多的关系。
3、培养幼儿对数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具学具:电脑、图片若干、鸭妈妈挂饰一个、小鸭挂饰五个、小筐一个、小鱼五条。
环境布置:在教室内用物品围成一小池塘。
活动过程:
一、引起动机。
教师播放许多动物的声音,以许多动物参加小猫的生日晚会的故事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电脑演示
(一)教师让动物一个一个地出现,然后全部合在一起,帮助幼儿初步认识“1”和“许多”。
(二)教师出示图片,帮助幼儿进一步认识“1”和“许多”。
(三)幼儿操作图片,找出“1”和“许多”的物体。
(四)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知道“1”和“许多”的关系。即许多可以分成一个一个,一个一个合起来是许多。
1、出示许多“小鸭”挂饰,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
2、分发“小鸭”头饰,让幼儿理解“许多可以分成一个一个”。
3、以“小鸭捉鱼”的游戏形式,让幼儿进一步理解“1”和“许多”的关系。
教师:一个鸭妈妈带着许多小鸭去池塘捉鱼。池塘里游来多少条小鱼?
(许多条)鸭妈妈请每只小鸭捉一条小鱼,再请小鸭把捉到的小鱼一条一条放入妈妈的筐里。
4、以“小鸭游泳”的游戏形式,让幼儿加深理解“1”和“许多”的关系。
教师:捉完小鱼,我们现在开始学游泳了。鸭妈妈拍到哪只小鸭,那只小鸭就跳到池塘里游泳。鸭妈妈一个一个拍小鸭,小鸭一个一个跳入池塘里。现在池塘里有多少只小鸭?(许多只)天黑了,我们要回家了。鸭妈妈再一个一个地拍小鸭,小鸭一个一个的上岸,岸上就有许多小鸭了。
三、结束部分
教师:我们今天捉了许多小鱼,现在一起回家煮鱼吃吧。
鸭妈妈带着小鸭,唱着歌儿回家:“一条一条又一条,许多小鱼水里游。一只一只又一只,许多小鸭捉小鱼。捉了小鱼回家煮,回家煮!”
2.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设计:小鸭捉鱼 篇二
(一) 探究的目的性不强, 探究兴趣易转移
小班幼儿很多时候没有把材料视为工具, 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进行什么样的活动, 只是出于好奇心和好动的本能进行模仿性质的游戏活动, 或者只被操作材料本身所吸引, 导致幼儿的兴趣点只集中在对工具和材料的摆弄上, 并且极易受其他刺激的干扰, 在遇到困难时容易放弃或模仿同伴的操作, 而无意于深入探究。因此, 他们的探究兴趣通常是不稳定的, 容易转移的。
(二) 探究的视角较窄, 自我中心倾向较强
小班幼儿具有单视角叠加累积的认知特点。与中大班幼儿相比, 小班幼儿的探究视角窄, 探究内容较局限, 一般来说, 小班幼儿对自己日常喜欢、熟悉、可反复操作的事物更容易表现出关注与探究的兴趣, 如问小班幼儿会选择探究什么样的车, 会喂养哪种小动物时, 他们一般都集中倾向于选择玩具车, 选择故事、儿歌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小白兔, 可见小班幼儿对探究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 有着浓厚的主观情感色彩。
(三) 探究的过程直接, 多种感官共同参与
小班幼儿认识事物大多依赖直接经验, 通过摸、看、闻、尝、听、抓、举等感知活动来进行探究。幼儿要依靠观察实物来发现问题, 根据已有经验、运用转导推理或初步逻辑推理, 假设可能的情况, 可能的结果和将要发生的事情, 探索过程依赖于直接经验, 看到事实结果就是得出结论的过程。大多数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 这时动作被内化为具体形象思维, 使幼儿直接作用于环境而获得的经验是思维发展的关键。
二、小班幼儿科学区活动环境的创设
根据美国著名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的创始人布朗芬·布伦纳和克劳特 (Bronfenbrenner.U.&Croutou.A.C.) 对环境的定义, 环境可以分为物理环境与社会心理环境。具体而言, 影响科学区中小班幼儿探究兴趣的物理环境是指活动材料的投放和活动区的布置等方面。社会心理环境主要是活动区的心理氛围等, 这些环境全方位地影响着小班幼儿的探究兴趣。
(一) 物质环境的创设
1.材料的选择
科学区材料选择要考虑科学性和操作性。小班幼儿往往只关注事物的表面特征和非常明显的现象。因此, 为小班幼儿提供的材料应简单、直观、有趣, 以引发幼儿饶有兴趣地探索事物间的简单关系, 尽可能地给幼儿提供动手操作、反复尝试的机会。另外, 科学区材料可以将暗示性蕴涵于材料中, 这样无需教师手把手地教, 而是通过幼儿自己的观察分析, 找出规律, 按规律再进行模仿或创造, 包括可以自我纠错的材料。如, 在“闻一闻”的游戏中, 教师提供了四个透明的瓶子, 分别注入酱油、醋、麻油、黄酒, 并提供这些物品的图片, 在四个瓶底也贴有这些物品的图片, 让幼儿通过闻味道找到相应的物品图片。
2.材料的呈现
(1) 材料提供要具有丰富性。在科学区活动中提供数量充足、种类充足的材料。一方面可以给幼儿提供较多的选择机会, 有效减少幼儿“无所事事”及相互间争执等现象。另一方面可以及时满足想模仿他人活动或想与别人共同活动的幼儿的愿望, 使自身的探索活动不断深入并能较持久地维持对该活动的兴趣。
(2) 材料提供要体现层次性。如, 在“有趣的泡泡”活动中, 教师投放了三个层次的材料:第一层次的材料有现成的泡泡水、清水、洗涤剂, 可以满足第一层次幼儿的发展水平, 通过搅拌让幼儿感受到不同密度的液体的阻力是不同的, 区分清水和洗涤;第二层次的材料有各种粗细长短质地不同的工具, 可以满足达到第二层次幼儿的发展水平, 用不同的工具吹泡泡, 比较泡泡的不同。可见, 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水平, 一种材料多种玩法, 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的需求。如果只是投放了同一层次的材料, 只考虑大多数幼儿的发展水平, 就会阻碍一部分能力较强或较弱幼儿的发展。
(3) 材料呈现要体现情境性。根据小班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 材料的呈现要直观且具有趣味性。如“玩天平”游戏中, 我们在活动区张贴了动物玩跷跷板的图片, 以幼儿熟悉的跷跷板引申至天平, 帮助幼儿体会、感知轻重。又如, 在“奶牛吃嫩草”游戏中, 教师提供了滴管、食用色素和奶牛餐巾纸, 让幼儿进行滴管滴色, 观察颜色相互碰撞后的变化, 其实就是颜色对对碰的游戏, 但是提供了滴管、奶牛纸巾这些与小班幼儿生活经验相关的材料后, 他们会非常感兴趣。
(二) 心理环境的营造
和谐平等的师幼关系、互助式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快乐探究的基础, 幼儿只有在和谐、互动的探究氛围中, 才会觉得有安全感, 感受到被尊重、被关心, 因而也才可能真正大胆尝试、探索、发现和创造。因此, 营造和谐、互动的科学探究氛围相当重要。要做到这点, 教师需注意:
1.呵护好奇心
在日常生活的每个环节里, 教师应注意给小班幼儿充分的自由活动与探索空间, 不过分干预和限制他们的探究行为, 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 始终把幼儿放在探究活动的主体地位, 做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同时, 应注意自己的语气是否亲切、语速是否适中。尤其是小班幼儿, 他们的向师性强, 教师一个不经意的眼神、手势也会影响到他们的探究情绪。因此, 小班幼儿更需要宽松和谐的环境, 他们觉得有安全感, 感受到被尊重、被关心, 才可能真正大胆尝试、探索、发现和创造。
2.增强自信心
探究活动不仅是师幼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 更有师幼之间的情感交流。在科学探索活动中, 教师要注意捕捉幼儿的点滴成功, 及时给予鼓励, 使其获得成功的愉快体验与满足感。这样, 不仅能调动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一位幼儿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而且还能帮助幼儿树立自信, 激起他们积极尝试、大胆探究的欲望。
3.鼓励持久性
小班幼儿受生活经验及年龄特点的局限, 探究中的兴趣点往往只集中在对工具和材料的摆弄上, 并且极易受其他刺激的干扰, 在遇到困难时容易放弃或模仿同伴的操作, 而无意于深入探究。因此, 他们的探究兴趣通常是不稳定的, 容易转移。所以, 提供的材料需要引起幼儿兴趣, 并且需要给予幼儿一定的任务意识。如, 幼儿在探索物体的沉浮时对沉浮的现象非常感兴趣, 教师提供了多种操作材料, 如瓶子、弹珠、木头、泡沫、回形针、海绵、棉花球、磁铁、纸片、毛巾等, 教师还设计了记录表, 将所有提供的物品拍照呈现在表格上, 提供给幼儿进行尝试性记录。记录表在整个活动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它有目的地引导小班幼儿围绕着目标去探索, 不仅使操作更具目的性, 避免了幼儿受到较多活动材料的干扰, 出现随意性, 同时也起到提示幼儿的作用, 让他们的操作更具有条理性。
三、小班幼儿科学区活动的介入与指导
适时介入是指教师对干预时机的一种把握。过早地干预会影响幼儿自主性的发挥, 太迟的干预会抑制幼儿的探究兴趣。因此, 教师适时地介入至关重要。
(一) 介入的时机
1.当幼儿认知出现瓶颈时
认知“瓶颈”是指幼儿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遇到会使其行为受到阻碍并产生停顿的某个问题, 即所谓的认知失衡时刻。这些“瓶颈”的解决可能意味着创造性智慧的产生, 教师要注意到这些“瓶颈”, 并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 使这些“瓶颈”成为幼儿注意的焦点, 从而使幼儿对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如, 幼儿园在走廊拐角处装有一面反光镜, 为的是让来来往往的人在走路的时候看到对面的情况。小班幼儿对这面镜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会问:“为什么这面镜子看上去和平时的镜子不一样?”“为什么镜子能够照到自己?”当幼儿在产生问题后需要深层次去了解问题、探索问题时发生了困难。于是, 我们尝试在科学区中提供了相关的镜子, 有的是凸透镜、有的是凹面镜等。幼儿在教师提供的材料支持下受到启发, 他们在以后的游戏活动中寻找到相应的办法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培养了幼儿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意识。
2.当积极尝试仍无结果时
小班幼儿的探索兴趣常常会因为身边事物而发生转变, 从而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但当他们遇到困难或是无法解决问题时, 教师这时要“学会等待”。只有当幼儿的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时, 教师的干预才是积极的。教师如果不耐心等待, 过早介入幼儿的活动, 就可能导致幼儿原本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因一个标准答案的出现而告终。如, 在科学区中我们投放了玩色板, 试图通过幼儿的自主性探索, 了解不同色板镶嵌后变幻出的颜色是不同的。一段时间后, 我们发现他们没办法找到适合的方式进行游戏, 于是我们尝试提供了图符来提示幼儿, 但还是没法解决。之后, 教师进行了适时的介入, 通过讲评和材料层次性的丰富来拓宽幼儿的探索途径, 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二) 指导的策略
1.以游戏语言将真实世界同化到小班幼儿认知结构中
在生活中, 我们常用拟人的语言提问, 激发幼儿的兴趣, 例如, 春天树光秃秃的, 我们要想让孩子们看到植物明显的变化, 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让小班孩子对光秃秃的树枝感兴趣, 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如何激发幼儿的探索热情和愿望, 我们进行了深深的思考, 孩子们喜欢亲切的称呼, 于是我说:“这是柳树妈妈”“这是石榴哥哥”“这是冬青姐姐”“看一看, 摸一摸, 他们的衣服有什么不一样的”孩子们的热情一下子被激发了, 尤其当柳树妈妈、冬青姐姐都长出了绿叶子, 石榴哥哥还沉睡不起, 孩子们每天都去喊“快醒醒八大懒虫”当时石榴树钻出小红芽时, 他们高兴得喊“大懒虫醒了醒了”。
2.以游戏语言提出任务性问题激发小班幼儿的探究欲望
小班幼儿关注的范围比较有限, 眼前好玩的东西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 但不能深入。在玩沙活动开始时, 总是这个邀请老师去吃“馒头”, 那个邀请老师去吃“小豆粥”, 小班幼儿把生活经验同化进了探究活动之中, 更有幼儿会将幻想性的情节同化到探究行为中。有幼儿向老师提出问题:“老师, 我堆的大恐龙的身子总往下跑!”我说:“它是怎么跑的?”龙龙说:“我倒上去就下来, 倒上去就下来。”我对大家说:“怎么才能让沙子呆住呢?”浩浩说:“是沙子太干了。”泽泽说:“我看见电视上做沙雕, 用水枪泚水。”龙龙立刻被点醒了, 说:“咱们加点水进去吧。”小班幼儿在提水的过程中, 感到小桶的水倒进沙子里, 嗖一下子就没了, 大桶倒到沙子里扑哧扑哧发出沙子吃水的声音, 他们纷纷换成大桶来给沙注水, 当他们用湿湿的沙堆砌成了恐龙、乌龟时, 都流露出难以抑制的喜悦。问题的提升使他们感受了不同容积的工具不同的作用, 学会了用行动来说话, 对沙的特性有了初步的认识。
科学教育的核心是幼儿亲历、尝试、探究、发现、感受的过程。发展小班幼儿探究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不仅要求老师关注知识本身的价值, 更重要的是让小班幼儿知道实践出真知, 只有自己动手尝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才会获取对科学知识、科学现象的初步了解, 小班幼儿的好奇心、探究欲才会得到很好的保护。
通过“科学区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探究兴趣”的实践研究, 使我们教师观念上、工作方法上有了很大的改进, 从中我们懂得了不仅要给幼儿科学知识, 更应该给幼儿追求真理的勇气, 注重探索过程, 形成尊重科学的态度。在小班幼儿与科学初步接触的过程中, 他们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 并获得了有关科学的经验, 对周围环境的热爱也从此开始了, 此项研究让教师与幼儿一起获得了成长。
摘要:科学区活动是幼儿园区域活动的一种, 是指教师依据简单的科学原理投放各种可以感知和操作的材料, 幼儿通过观察、探索、操作等各种方式与材料进行相互作用, 从中萌发科学探索兴趣, 获得粗浅的科学经验, 从而提升科学素养的一种低结构、开放性的教育活动。针对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探讨科学区创设和活动指导的研究尚不多见, 可见小班幼儿科学区的创设与研究难度比较大, 但是小班的科学区活动对于幼儿科学素养的启蒙又非常重要。因此, 以“科学区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探究兴趣”为主题, 试图在结合研究者自身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中梳理出相关具体策略。
关键词:科学区,小班,探究兴趣
参考文献
[1]董旭花.幼儿园科学区科学探索活动指导117例[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1-02.
3.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设计:小鸭捉鱼 篇三
生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实施科学教育的有效途径。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即提出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生活化的教育要求——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幼儿身边日常生活中取材。
假使幼儿园科学活动内容远离生活,小班幼儿的认知与言行容易出现“脱节”现象。具体表现为小班幼儿在经过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对相关教学内容表现出较好的掌握,并能进行清晰完整的复述,但在日常实际生活的操作过程中却显现出一定的运用障碍。这种现象的存在说明我们设计的科学活动与小班幼儿的日常生活之间缺乏更为直接、有效的联系,从而使得小班幼儿无法自如地掌握并消化教师传授的知识。如果幼儿园的科学活动仅仅是抽象的概念、深奥的定律、难懂的原理等教学元素的简单堆砌,那么小班幼儿产生厌学情绪也就成了一种必然结果。
幼儿生活在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社会,他们与自然、社会直接接触,通过感官了解和认识周围事物彼此之间的关系,并由此积累和组织人生最初的科学经验系统,为一生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幼儿科学活动生活化对幼儿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概念的界定
小班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小班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取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由于小班幼儿知识经验不足,认识水平有限,所以不可能获得深层面的科学知识,而只能对事物共同特征做一种简单、浅层的概括。
生活化是人在与自然和社会之中,通过享受、占有、内化和创造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围绕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实现人的价值、生命的能动的活动。生活化教学是指根植于幼儿的生活世界,关注幼儿的现实生活。通过教学丰满教师教学活动,充盈小班幼儿生活经历,丰富小班幼儿情感体验,为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对于幼儿园课程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使小班幼儿的生活充满了发展的契机,且是生动的、感性的,同时也是对小班幼儿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过程。
三、研究成果和案例分析
1.科学教育活动内容应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科学活动来源于生活中小班幼儿所关注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提升,再让小班幼儿带着这些经验回归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对生活真正实现指导的价值。我们鼓励幼儿置身于广阔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中去学习,为小班幼儿提供更加开阔、更加客观、更加综合的视野。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疑问无时无刻不在萌生,他们渴望认知却又拘于无知,有所了解却又无所积累。他们的生活经验尚显贫乏,认知水平仍有局限,对周围物质世界的理解往往是模糊、笼统、片面和零散的。
案例(一)
在好吃的水果的主题活动科学《果宝宝乐园》下,老师与幼儿一起制作好吃的水果沙拉。事先老师先准备好制作沙拉的工具,与幼儿一起来了解它的使用功能。同时事先做好好吃的水果沙拉,让幼儿来猜猜这是什么?有哪些水果?并请幼儿操作,运用事先洗净的水果制作好吃的水果沙拉,幼儿都踊跃参加,自己动手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幼儿都很开心。过了一会儿,亲手做的水果沙拉就做好了,有的幼儿还与旁边的小朋友一起分享自己做好的水果沙拉。
分析:通过看看、摸摸、闻闻、尝尝等活动,引导幼儿感知水果色彩、外形、味道的多样性。引导幼儿喜欢吃水果,激发他们亲近大自然的情感,体验与同伴一起分享的快乐。这次活动幼儿都积极地参加,活动的气氛很活跃。在做与吃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科学教育活动内容应符合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
案例(二)
一次,在带领幼儿外出散步时,一个小朋友突然惊叫起来:“蚂蚁!蚂蚁!”顺着声音望去,只见一群小朋友围在一起叽叽喳喳议论着:“蚂蚁出来干什么?”“蚂蚁的家在哪里?”“蚂蚁也是虫?”“蚂蚁不是虫,因为它有脚。”……应该说,蚂蚁对幼儿来说并不陌生,但真正了解却谈不上,而此时正值春夏之交,正是蚂蚁出洞的季节,面对孩子如此高涨的探究欲望,这不正是主题生成的最好时机吗?于是“小小蚂蚁真有趣”的科学活动生成了。在活动中,我们一起了解了蚂蚁的外形、生活习性等,小朋友的收获也不小呢。 通过散步活动,大家对班里的自然角产生了兴趣。在家长的帮助下,幼儿带来了许多可供在自然角观察的乌龟、金鱼、螺蛳等,吸引了不少小朋友前去观察,孩子们对它们的活动充满了好奇心。孩子们天天清洗金鱼缸,慎重地换水、喂食,仔细观察金鱼变化等,探究的态度极其严谨。
分析:我们知道,除了利用幼儿园自身的条件外,应多为小班幼儿提供与其生活经验相关相应活动,并给予指导。教师带孩子们散步,让孩子接触自然,感受自然的秘密。教师要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科学探索活动,仔细观察身边的点点滴滴,鼓励幼儿积极大胆地在各个生活环境中验证自己的疑问,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丰富他们的科学经验。
3.科学教育活动内容需要生活化
著名心理学家潘菽教授指出:“教育是一种环境,是人类有组织、有计划地传递社会经验、发展技能的方式……”因此,我们认为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应还原于生活本色,创设出蕴含生活科学的探索环境,让小班幼儿在与生活环境的互动中感受科学、发现科学问题。科学教育生活化的提出,原本就是针对学科课程而言。它是课程设计的另一种取向。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两种不同取向做一个简单的比较:
学科取向
生活取向
关注抽象的科学或数学概念的发展。
关注生活中具体问题的解决。
以教师设计的问题解决为手段。
以幼儿已有概念为工具。
从简单问题、单一变量入手,揭示现象背后的普遍规律。
从真实而复杂的问题入手,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以计划性、学科性的课程为特征。
以生成性、整合性的课程为特征。
从上表可以看出,生活取向课程以问题解决为指向,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小班幼儿学知识、用知识,更重要的是建构知识对于生活的意义。
案例(三)
在科学活动“有趣的轮子”中,通过让幼儿参观“轮子展览会”,幼儿自己动手玩各种轮子,摸一摸、捏一捏、看一看、滚一滚、说一说,自选一个轮子进行活动,发现圆圆的轮子会滚动。让幼儿骑小车比赛,引导幼儿探索发现轮子转得快,小车跑得快;轮子转得慢,小车跑得慢的规律。
分析:通过科学活动生活化的手段,小班幼儿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感性认识,获得一些经验。让小班幼儿理解和体验到了科学活动对于他们当前生活的意义,对小班幼儿从小培养善于观察、发现的能力,以及理解科学、热爱科学的兴趣有很大的作用,也为幼儿今后的生活有计划地、系统地积累了足够的知识经验。
生活中充满了千奇百怪可供人们探求的问题,孩子对周围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捕捉,就能引导孩子进行他们感兴趣的科学活动,获得他们需要的科学知识,培养幼儿的探索欲望与探索精神,使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而最终的目标也是能够指导小班幼儿的生活。努力把握生活中的科学教育,把生活中的科学渗透在每个空间、每个环节、每个墙面、每个角落,只有贴近孩子的生活,体验和领悟孩子的感受,才能真正地感受到,真正得做到幼儿科学教育的生活化。
4.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设计:小鸭捉鱼 篇四
幼儿园小班体育活动教案:小鸭与狐狸
一、活动设计
活动背景小班幼儿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较差,动作不够平稳、灵敏和协调,思维活动带有具体形象性,喜欢模仿,对游戏中的情节、角色、动作过程容易发生兴趣。针对我班幼儿在按方向跑、躲闪跑及动作灵活等方面能力较弱的现象。我着手设计了体育活动《小鸭与狐狸》,在活动中,以狐狸捉小鸭为主线,把游戏渗透到练习按方向跑和躲闪跑的体育活动中。
二、活动目标
过程实录
(一)1、乐意听信号按一定方向跑和在一定范围内躲闪跑,练习动作的灵敏性。
2、初步具备机智勇敢、互相帮助的品德。
(二)活动准备
1、红、黄、绿三色塑圈(比幼儿人数少二~三只)。
2、小朋友戴上头饰扮小鸭子(有红、黄、绿三色蝴蝶结的头饰,每人一只)、教师戴上挂饰扮鸭妈妈、另请一位教师戴上头饰扮狐狸、赶鸭棒一根。
3、录音机、磁带(音乐三段:小鸭律动音乐、小鸭玩耍音乐、狐狸音乐)。
(三)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教师和幼儿一起听音乐来到草地上做休息、鸭走、鸭叫、扑翅膀、喝水等动作。(评:幼儿戴上头饰后,马上进入了角色,听音乐做动作时非常投入。)
2、基本部分:(1)游戏:“小鸭找家”,练习听信号按一定方向跑。①第一次找家:听信号找家。师:“孩子们,你们跟着妈妈出来玩高兴吗?让我们先来看看家在那里呀?”幼儿兴奋地指着家的方向。师:“妈妈要看那只小鸭能找到家。”教师发出信号,幼儿飞快地去找家,教师看到没有找到家的
幼儿:“哟!还有两只小鸭还没找到家,看看有没有空房子了。”教师帮他们一起找,可是没找到。师:“他们多可怜呀!我们该怎样帮助他呢?”幼A:我们帮他们造家。幼B:请他们和我一起住吧……(许多幼儿就大声地招呼没有找到家的幼儿和自己一起住。)师:“啊!现在小鸭子们都有家了,真好!”(评:教师有意少准备了几个家,通过引导,幼儿乐意招呼没有找到家的同伴和自己一起住。游戏中,幼儿都表现出了乐于助人的行为,同时,也体验到了帮助同伴的快乐。)②第二次
www.hoing.net
找家:找家时要意识到互相帮助。师:“孩子们,玩时要注意安全,因为附近住着一只狡猾的狐狸,如果狐狸来了,该怎么办呢?”幼A:我们一起用石头砸它。幼B:我们马上跑回家躲好……师:“回家会比较安全,记住要互相帮助。现在,先和妈妈一起做游戏:小鸭小鸭真可爱,扁扁嘴巴呷呷呷,摇摇摆摆来走路,跟着妈妈一起玩。”(狐狸音乐响起,狐狸来了。幼儿争相迅速地找家,还会互相招呼同伴一起住。狐狸没捉到小鸭,只好走了。)③第三次找家:按自己蝴蝶结的颜色找对应颜色的家。师:“狐狸走了,我们可以出去玩了。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自己漂亮的蝴蝶结是什么颜色的?”幼A:我的蝴蝶结是红色的。幼B:我的是黄色的。幼C:我有绿色的蝴蝶结……师:“下次找家的时候,你们要按自己蝴蝶结的颜色来找家,红色蝴蝶结的,就找红色的家。现在,先和妈妈一起玩。”(狐狸音乐响起,幼儿迅速按蝴蝶结的颜色找家。狐狸没抓到鸭子,就走了。)(评:教师以鸭妈妈的身份参与游戏,幼儿围在教师身边,一起跳舞、念儿歌,情绪特别愉悦,对于教师提出的要求也能一一听在耳内,记在心间。第三次找家时,幼儿不仅能按自己蝴蝶结的颜色来找家,还能意识到要互相帮助。活动中师生融为一体,在充满童趣的游戏之中徜徉。)
(2)游戏:“小鸭躲狐狸”,练习在一定范围(半径为3~4米的圆圈)内躲闪跑。教师和幼儿一起走到池塘(半径为3“4米的圆圈)边,并跳入池塘中。师:”啊!池塘水真清呀!池塘水,清又清,小鸭小鸭爱游泳;东游游,西游游,扑扑翅膀真高兴。“(狐狸音乐响起,狐狸拿着赶鸭棒走到池塘边。有个别 幼儿显得有些紧张。)师:”孩子们!水里也很安全,只要你们在池塘里灵活、勇敢地躲来躲去,不要被狐狸赶到岸上去,妈妈也会保护你们的!“(幼儿在圆圈内躲闪跑,教师适时地保护躲闪能力弱的幼儿。)(评:教师扮演的鸭妈妈一边鼓励小鸭们要灵活些,一边作保护状。个别能力弱的小鸭明显表现出动作不灵活,快要被狐狸赶到岸上时,妈妈就会适时上前,轻轻地拉一把,使小鸭脱离危险,使狐狸捉不到小鸭。小鸭庆幸自己没有被抓住,游戏热情再次高涨。这样躲闪跑的动作有了更多的练习机会,幼儿躲闪跑的能力和动作的灵敏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结束部分:师、生:”哦!狐狸走了,我们战胜狐狸了,可以快乐地游泳、捉鱼吃了?quot;教师和幼儿一起在池塘里做游水、吃鱼、扑翅膀等动作。师:“天快黑了,孩子们,我们该回家了。”听音乐,小鸭和妈妈一起回家。
三、活动评价
1、良好游戏环境的创设、有趣游戏情节的构思,为本次活动的成功开展奠定了基础。幼儿在游戏中充满乐趣地锻炼身体、提高技能。在活动中,时而兴奋、时而紧张、时而又欢呼雀跃,对体育活动活动充满了兴趣。
2、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在练
www.hoing.net
习按一定方向跑的过程中,每一次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一次,单纯要求幼儿听信号找家;第二次,融入了品德行为要求,针对小班幼儿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去考虑、关心别人的现象,我故意少准备了两个家,3、注意个别差异,提高每个幼儿的游戏积极性。小班幼儿之间动作的差异性是非常明显的,教师能注意个别差异,在游戏中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同时以鼓励的口吻和细小的动作,使能力差的幼儿同样保持持久的游戏积极性。如:当狐狸拿着赶鸭棒到池塘边赶鸭子,个别能力弱的小鸭明显表现出动作的不灵活,妈妈就会适时上前帮助。这一方面提高了幼儿的
游戏积极性,同时使幼儿躲闪跑的动作有了更多的练习机会。
5.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设计:小鸭捉鱼 篇五
活动目的:
1、学编歌曲《母鸭带小鸭》,引导幼儿把各种小动物的叫声、动作仿编成歌曲并能大胆的唱出来,体验成功的快乐。
2、在音乐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在学习歌表演的基础上,结合游戏情节,注意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
4、通过整体欣赏音乐、图片和动作,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重点和难点:
1、引导幼儿创编歌词。
2、引导幼儿根据旋律唱成歌曲。
活动准备:
背景图小动物录音带皱纸
活动流程:
律动进场——集体舞——学编歌曲——集体律动——退场
活动过程:
一、律动《小鸟飞》进场
我们一起去动物园玩好吗?
二、集体舞蹈:欢乐舞
有那么多小动物欢迎我们,看看有些谁?你们开心吗?一起来跳个欢乐舞!
三、学编歌曲《母鸭带小鸭》
(一)听(呷嘎嘎、呷嘎嘎)母鸭带着小鸭也来了,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1、集体唱一遍歌曲《母鸭带小鸭》讲评(分强弱唱)
2、再唱一遍歌曲。
(二)学编歌曲
动物园里会唱歌的小动物可多了,今天我们要来学个新本领,把这些小动物也编到《母鸭带小鸭》这首歌曲中来唱。待一会在你们编得时候先讲你编得小动物是谁?它是怎么唱歌的?它会干什么?
1、幼儿示范编(请一幼儿讲讲想给谁编?它怎么叫?会干些什么?然后念一念再唱一唱。)
2、幼儿自由讨论创编,教师巡回指导。
3、幼儿展示自己创编的歌曲(5—6组幼儿)。
教师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引导幼儿创编不同的歌词,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集体律动
引导幼儿每人唱自己编的歌曲可以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
五、《走路》退场
动物园里还有许多好玩的地方,我们到别处去看看。
教学反思:
我设计了有趣的《母鸭带小鸭》游戏,幼儿很快进入角色,在玩玩、唱唱、跳跳的过程中,巩固了歌曲,提升了技能。存在不足之处,没能及时关注幼儿的表现,没能大胆放手让幼儿自由发挥。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一定注意,尽量采用新颖的教法让教学活动时刻保持新鲜和活力。
6.小班科学:小鸡和小鸭(有说课) 篇六
一、活动目标:
1.能初步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观察,感知小鸭的主要外形特征和习性。
2.会运用对应的方法比较小鸡和小鸭的不同。
二、活动准备:
1.ppt、小鸭和小鸡的对比图片、各种特征小图标、录音机、歌曲小鸡和小鸭 2.操作板35份(上面分别有小鸡和小鸭头)小鸭和小鸡特征图标35份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出小鸭。
今天我们班来了位小客人,我们掌声把它请出来。
(二)观察小鸭,学会从头到尾的观察。
1、我们一起来瞧瞧小鸭是什么样子的?(扁扁的嘴巴、长长的脖子、爪子有脚蹼)。
2、你们知道小鸭子是怎么叫的吗?小鸭子是怎样走路的?播放小鸭子走路课件,教师带着幼儿学小鸭子走路。
3、小鸭子还有一个本领是什么呢?最喜欢吃什么?(以上都是说一个特征就把特征标记放在鸭头的下面)
教师小结:扁扁的嘴巴、长长的脖子、爪子有脚蹼、叫起来嘎嘎嘎、会游泳、走路摇摇摆摆,爱吃小鱼和小虾的是小鸭。
(三)观察小鸡。学会从头到尾的观察。
1、小鸭把他的好朋友小鸡也请来了,我们一起来瞧瞧小鸡和小鸭有什么不同呢?(尖尖的嘴巴、短短的脖子、爪子无脚蹼)。
2、你们知道小鸡子是怎么叫的吗?小鸭子是怎样走路的?播放小鸡走路课件,教师带着幼儿学小鸡走路。
3、小鸭子会游泳,小鸡不会游泳,但小鸡也有一个本领,是什么呢?最喜欢吃什么?(以上同样说一个特征就把特征标记放在鸡头的下面)
教师小结:尖尖的嘴巴、短短的脖子、爪子无脚蹼,叫起来叽叽叽,跑得快、小碎步走路、爱吃米和菜、虫的是小鸡。
4、教师总结比较。
(四)幼儿操作。
要求幼儿把属于小鸭部位贴在小鸭的标记下面,属于小鸡部位的贴在小鸡的标记下面。
(五)评价活动。
小班科学《小鸡和小鸭》说课稿
一、设计意图
《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尤其小班的幼儿很喜欢接近小动物。小鸡和小鸭是幼儿比较熟悉的动物。我班幼儿年龄普遍在4-5岁,思维呈现出直觉行动思维发展到具体行动思维发展,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我选择了小鸡小鸭作为这次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在幼儿对小鸡小鸭有基本了解的情况下,让幼儿了解其生活习性,通过观察比较、模仿,激发幼儿积极思考的愿望,让幼儿获得知识的同时,情感也得到熏陶,从而促进我班幼儿的身心发展。
二、活动目标。
在新《纲要》中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我班幼儿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目标:
1、能初步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观察,感知小鸡和小鸭的主要外形特征和习性。
2、会运用对应的方法比较小鸡和小鸭的不同。
三、重难点
本次活动教学重点:能初步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观察,感知小鸡和小鸭的主要外形特征和习性。会运用对应的方法比较小鸡和小鸭的不同。同时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四、活动准备。
1、ppt、小鸭和小鸡的对比图片、各种特征小图标。
2、操作板35份(上面分别有小鸡和小鸭头)小鸭和小鸡特征图标35份。
五、说教法。
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我采用了操作法和提问法。操作法是指孩子在教师引导下,运用学具,按一定的要求和程序,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活动。学习、掌握有关知识,技能的一种重要方法。在幼儿观察情况下,再加上老师的适当引导,有不一样的作用,同时在刺激幼儿的各方面感官后,采用正确的提问,描述性提问,思考性提问,层层递进,在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其科学观察的技能的发展。
六、说学法。
幼儿在这堂课中主要的学法有观察法和体验法。观察法能让幼儿在比较性观察有顺序观察后更好的去发现事物的异同,刺激幼儿的感官,观察能促进幼儿多元智慧的发展。体 验法能使幼儿在角色表演中,能加深所学知识印象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动物的可爱。
七、说过程。
7.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设计:小鸭捉鱼 篇七
一、查阅内容
只要有心, 问题就无处不在。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好奇的世界里, 当他们对事物产生好奇, 感到困惑时, 常常会运动智慧, 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 从而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因此, 如何充分发挥幼儿好奇的天性, 如何提高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成为我们首要关注的焦点。我们通过以下途径加以尝试, 效果不错。
(一) 利用主题活动, 预成、生成相关问题, 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素质教育的重点不在于幼儿能记住多少知识, 而在于培养幼儿的求知欲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主题活动中, 我们非常注意这一点, 如在主题活动《好吃的橘子》中, 我们让孩子积极主动地运用自己的各种感官感知橘子的特征, 并激发他们想象“橘子一瓣一瓣像什么”。在阿姨收集橘子皮的时候, 幼儿还生成了问题:“橘子皮有什么用?”在《香香的食物》中, 我们让孩子通过看看、摸摸、闻闻等多种方法感知大蒜、芹菜、香菜等多种具有特殊香味的蔬菜的特征, 并引导他们说说还有哪些蔬菜也有特殊香味, 激发他们探索更多特殊香味蔬菜的兴趣, 并鼓励他们与父母一起寻找答案。
(二) 利用自然角、科学区、科发室等设施, 鼓励幼儿细心观察, 提出问题。
自然角、科学区、科发室中, 材料丰富, 幼儿可以在看看、玩玩中学到很多知识, 尤其是一些蕴涵科学原理的自然现象、小制作等, 幼儿在观察、游戏的过程中会生成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如孩子在玩科学小游戏“翻跟斗的小人”的时候, 会提出问题:“为什么圆柱会滚到下面去呢?”“为什么两个圆柱上的小人翻跟斗的速度不一样呢?”在孩子产生这样的疑问的时候, 教师可抓住机会引导幼儿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自己尝试着解答。
(三) 结合幼儿园的各项活动, 进行有主题的专项探究。
幼儿园每年都会有一些传统的、特殊的活动, 我们可以结合这些活动, 让幼儿在浓厚的活动氛围中进行有主题的专项探究。如在幼儿园第三届科技节“奔驰”开展过程中, 幼儿对“车”的兴趣日益骤增, 我们抓住幼儿的兴趣点, 为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车进行观察比较, 同时利用日常生活加以引导, 鼓励他们对提出的问题作出解释。如在观察特殊车辆时, 幼儿在了解了警车、救护车、洒水车都有笛音后, 提出问题:“这些笛音有什么用?”“为什么这些车有笛音, 而其他车没有呢?”提出问题的过程其实正是思考的过程;在幼儿园创建绿色学校的过程中, 学校开展了很多有意义的活动, 如进行垃圾分类、废旧电池回收等, 我们充分利用这一机会, 让孩子通过自己思考、和家人一起寻找答案等了解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种类及其原因, 明白废旧电池的危害等, 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增强查阅资料的兴趣。
(四)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偶发事件, 鼓励幼儿提出“为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 只要有心, 你就会发现问题无处不在。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方面就是让孩子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如在吃饭的时候, 很多幼儿挑食, 不喜欢吃胡萝卜, 我就对他们说:“胡萝卜很有营养, 小兔子最喜欢吃?”孩子就问:“胡萝卜有什么营养?”“小兔子为什么最喜欢吃胡萝卜?”春天来了, 很多孩子在散步的时候发现光秃秃的树上长出了好多新芽, 而且这些新芽慢慢变成树叶, 他们就问:“为什么春天树叶发芽, 冬天不会发芽呢?”当孩子提出类似问题的时候, 我都会先请孩子们讨论, 但不会当场对他们的答案进行判断, 而是鼓励他们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查阅资料求证, 在第二天再次进行交流。
(五) 开展“我是小博士”活动, 增强幼儿探究兴趣。
每个星期, 我们都会给幼儿出几道他们比较感兴趣的问题, 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找到答案, 然后利用空余时间进行交流, 我们会给认真思考、认真准备的幼儿以小小的奖励。这样的活动不仅拓展了幼儿的知识面, 增强了他们探究的兴趣, 更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入, 幼儿的探索范围逐渐扩大, 思维越来越活跃, 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交往能力不断得到发展。
二、查阅方式
只要给予指导, 查阅资料, 小班孩子也能行。由于思维发展、社会经验、阅读操作技巧等方面的局限, 小班幼儿很难 (或者说不可能) 独立查阅资料找到所需的问题答案, 但是, 在孩子周围有很多资源 (如老师、家长、同伴、幼儿园、社区等) 可以利用, 如何挖掘可利用的资源, 如何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为幼儿的求知提供帮助, 从而不断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我们关注的又一个焦点。本阶段我们把研究重点集中在教师、家长等成人对幼儿查阅活动的帮助上。
(一) 教师、家长等直接参与、指导幼儿的查阅活动。
案例一:有一天, 自主游戏时间到了, 雯雯来到了自然角, 突然惊奇地大叫:“老师, 老师, 我的芦荟怎么变黄了啊?”“呀, 这只小乌龟死了!”“这花瓣也快掉下来了。”她看着看着脸上露出难过的表情, “怎么会这样啊?”我问她, 她摇了摇头, 我鼓励她自己去书上找找有没有她想要的答案。一会她拿了一本书跑来告诉我:“老师, 这本书里也有乌龟的, 但是这字我不认识。”我一看, 果然书上有介绍乌龟的, 说乌龟是要冬眠的, 于是我念给她听, 她又问:“老师, 什么是冬眠啊?”我回答:“你很聪明, 回家想想办法找到答案。明天你来告诉我好吗?”于是她就不再问了。
第二天, 她高兴地告诉我, 原来乌龟不是死了, 而是在睡觉。
分析:小班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 他们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寻求大人的帮助, 而没有自己查阅资料寻求问题的意识。在她向我询问的时候, 我就直接告诉她可以通过查阅书籍的方法找答案, 让她在脑海里初步形成查阅的意识。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经验, 幼儿才会对此产生兴趣, 并通过不断练习提高技巧。小班幼儿由于不认识文字, 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势必会遇到困难, 因此, 为幼儿提供画面内容形象、生动的书籍比较好, 而且在查阅时需要教师或家长给予一定的帮助、指导。当孩子遇到一些比较深奥的问题时, 成人还需要用一些儿童话的语言, 采取一些策略 (如打比方、做实验等) 来帮助孩子理解, 满足他们的求知、求真欲望。
在解释“冬眠”这一问题上, 我还利用家长资源, 请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查阅, 激励幼儿的积极性, 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 帮助幼儿提高查阅技能与探究能力。
(二) 教师、家长等通过提供材料、创设环境为幼儿的查阅活动提供帮助。
案例二:自主游戏时间, 科学区里来了好几位小朋友, 他们有的玩“吸纸屑”游戏, 有的玩“火箭上天”, 还有的玩磁铁……
忽然, 靓靓拿着手中的“火箭”问筱筱:“你知道火箭为什么能飞上天吗?”筱筱摇了摇头。靓靓很自豪地说:“因为我们一拍下面瓶里的气的力气就变大了, 把火箭推上去了。”筱筱很佩服地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啊?”靓靓说:“我家的VCD带子上有的。”旁边的小祯听到他们的对话也开始问靓靓:“那你知道这些小纸为什么会被吸上去吗?”靓靓被难住了, 这下小祯得意了, 他说:“那是因为有静电。哈哈, 《十万个为什么》上面说的。”筱筱也很佩服小祯, 问:“那这两块吸铁石怎么一会吸住, 一会又弹开的啊?”靓靓不说话, 小祯说:“那我回家再看看, 《十万个为什么》上面不知道有没有。”靓靓马上接着说:“我叫我妈妈上网查查。”
分析:经过一段时间有意识地指导, 很多幼儿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发现问题、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意识, 并且在查阅途径上形式不一, 有的是通过音像资料, 有的是通过图书, 还有的是通过网络, 这些都是教师、家长为孩子提供的现成资料和信息, 是教师、家长有意识为孩子创设的良好查阅环境。在实践活动中, 我们除了为幼儿提供现成的书籍、录像、图片等多样资料外, 还可以通过与孩子一起自制分门别类的书籍 (如动物、植物、蔬果、各国国旗等) 供幼儿查阅, 师幼、亲子共同参与制作的图书更能激发、维持幼儿的查阅兴趣。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 我们希望找到更多适合小班幼儿查阅的途径。
从本活动中孩子们的反应来看, 他们对查阅资料寻找问题答案的兴趣是浓厚的, 并且为自己能够找到答案而感到非常自豪, 为同伴们的赞赏而感到骄傲, 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将支持他们更加主动地学习、更加积极地探究。这样的良性循环必将不断提高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上发掘他们的潜力, 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 不仅促进了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 更为他们营造了一种“我要学”的学习氛围, 为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 通过同伴间的互动、师生间的互动、家园间的互动, 使得教师、家长、幼儿达到三维互动的效果, 从而带动幼儿沉浸在探索、思考、解决问题的兴趣之中, 使得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到自主、自发的查阅活动之中。
参考文献
8.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设计:小鸭捉鱼 篇八
一、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在宽松的氛围里去探索发现
我们的孩子们天生就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喜欢探究周围的一切事物与现象。所以,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我从不过多的规范来约束幼儿,禁锢他们的思想,更多的是鼓励孩子去发现。我们会一同去探索发现,一同种植大蒜,观察颜色的变化等等。而在主要教学活动中,我选用了《静电》、《水》、《种植大蒜》、《瓶子》、《颜色》五个系列的活动,活动内容都是围绕孩子们的生活而开展的。这些活动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对周围生活的一种探索。从生活出发,首先能调动孩子们的兴趣,而活动内容的选择也是针对孩子的兴趣,《摩擦起电》中,让孩子通过动手试一试去发现静电是怎么产生的,怎样能够产生静电;而在《瓶子吃鸡蛋》中,通过实验很好的激发了幼儿的探索兴趣。而这些活动都是适合小班幼儿的兴趣特点的,实验活动又能很好的激发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好奇心。
二、引导孩子在科学小实验活动中主动探索
教师组织的每一个活动,都应是让孩子探索、获得、积累的过程,也是幼儿探索实践能力得到挖掘的客观条件,而科学小实验活动本身就能很好的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在每一个活动中,我总是让幼儿大胆去探索,从不对孩子们说“不对”“不行”之类的话,让幼儿在积极的尝试操作活动中去寻找答案。在《会跳舞的小纸削》的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提供了塑料棒、吸管、小木棍、毛皮、棉布、化纤面料、毛料、小纸削等材料,整个实验过程中,主要是让幼儿自己探索。在操作过程中,孩子们带着我的问题:谁能让小纸削跳舞;怎样让小纸削跳,去探索、去尝试。活动中孩子们有的互相模仿,将毛皮和塑料棒摩擦,塑料棒能让小纸削跳舞;而同样也有孩子不局限于老师提供的材料,通过探索他们发现,塑料棒和头发摩擦,塑料棒也能让小纸削跳舞;又如孩子探索发现毛皮和小木棍摩擦,小木棍不能让小纸削跳舞等等,而我自始自终都是作为一名支持者、旁观者和参与者,当孩子们遇到困难时,我不主动去帮助解决,而是引导他们自己想办法。孩子们通过思考与探索,终于发现塑料棒、吸管和毛皮、化纤面料、毛料摩擦,塑料棒、吸管能让小纸削跳舞;塑料棒、吸管和棉布摩擦,小木棍不能让小纸削跳舞;小木棍和毛皮、棉布、化纤面料、毛料摩擦,小木棍都不能让小纸削跳舞;更有部分小朋友发现,不用任何老师提供的材料,直接用手和衣服摩擦,手也能让小纸削跳舞,手还能让头发跳舞。活动结束后,孩子们玩着摩擦起电的游戏,都特别的开心。诱导孩子主动参与实验活动,不仅增强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调动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幼儿从多角度去探索、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
在科学活动中,孩子是活动的中心、主体,教师的职责主要是给予孩子鼓励、鞭策、引导,为孩子的探索开创条件、提供帮助,让孩子的奇思妙想得以实现。在活动中,我还注重让孩子自己讲述与别人不同的方法,并给予尝试和支持。在实验活动中,我不让幼儿按照一种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而是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新见、新想,无拘无束地表达和验证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如在《颜色》系列活动中,让孩子对颜色的变化进行猜想观察。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猜测,在眼睛看的观察过程中认为红色和蓝色会变成绿色、黄色、黑色等;红色和黄色会变成紫色、粉色、橙色等等;而蓝色和黄色可能会变成淡绿色、玫红色等。接下来通过实验确定红色和蓝色会变成紫色,红色和黄色会变成橙色,黄色和蓝色会变成绿色。通过让幼儿猜一猜、试一试,激发了幼儿的探索兴趣,让幼儿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不约束孩子们的思维,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并敢于实践,从而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了幼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师的创新素质是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兴趣的重要原因
有学者研究指出,教师本身素质的局限是不利于幼儿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原因。所以,对于教师除了有一定的教师教学技能、专业技巧以外,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观念。试问,一位没有任何创新能力和创新思想的教师能教出有很好创新素质的幼儿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学习,给自己上好这堂创新课。
在科学小实验教育活动中,教师要给孩子一定的操作空间、一定的自由度,让孩子能自由、互动的探索,鼓励他们相互探索、积极讨论,并为孩子的想法提供条件,让他们的想法更有可行性,在科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创新思维给予孩子很好的启发,培养了孩子探索科学的兴趣和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
科学小实验活动,极大地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萌发了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探索科学的兴趣,是培养探索型人材的有效途径之一。
9.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设计:小鸭捉鱼 篇九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欢快、幽默的歌曲性质、特点。
2、通过情景、手指游戏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表现歌曲。
3、尝试学习左、右手互动的手指游戏,并注意其和谐的手指韵律。
4、体验歌唱活动带来的愉悦。
5、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歌曲《快乐小鸭》、小鸭手偶两个、黑板、粉笔
活动过程:
1、通过做律动,吸引幼儿注意力,为后面的表现歌曲做动作铺垫。
-教师自编律动,吸引幼儿注意力,引导幼儿跟随教师做简单的律动动作。
-注意律动的动作都是由小到大,逐渐递增。
2、通过故事《快乐的小鸭子》导入主题。教师讲述故事A段。引导幼儿倾听旋律。
-师:两只小动物约好了到山坡上去玩。来到山坡上,他们听到了好听的声音。
-提问:这是谁的声音?
到底是谁的声音?
-钢琴右手旋律较轻进入,幼儿聆听2次。
3、通过故事B段,教师演唱旋律,幼儿再次感受、熟悉旋律。
-教师讲述故事B段
-钢琴旋律进入,教师以“啦”为音,演唱歌曲。
-提问:这是谁的声音?
4、通过教师完整演唱,幼儿完整欣赏歌曲第一遍。
-提问:猜猜是谁的声音?
5、通过教师的表演唱,幼儿再次完整欣赏歌曲,加深对歌曲的印象。
-提问:这一次,你听到的是谁的声音?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黑板上画出各种简单的图案。
6、通过教师再次的演唱,引导幼儿得出是小鸭子的声音。
-教师伴随琴声表演唱。
-幼儿讨论到底是谁的声音。
-教师结合故事做眺望动作,待大部分幼儿得出是小鸭子的声音时教师总结、肯定幼儿的讨论结果。
7、通过教师的表演唱和描画小鸭轮廓,加深幼儿对歌曲的熟悉和把小鸭子的形象视觉化。
-提问:小鸭子在做什么?
8、通过游戏,幼儿学唱歌曲。
(1)教师伴随歌曲带领幼儿做手上律动。
-师:小朋友们,把小手手拿出来,我们一起来做游戏。
-教师带领幼儿做手上律动2遍。
-第3、4、5遍教师伴随歌曲跟幼儿做说悄悄话上的互动。
-第6遍教师和助教配合共同找幼儿玩说悄悄话的游戏。
(2)通过出示手偶,引导幼儿伴随音乐用肢体模仿鸭子走路的动作。
-师:小鸭子要去找它的好朋友去玩,小鸭子走路是怎样的?
-师幼共同模仿鸭子走路的动作。
9、通过《摇篮曲》让幼儿伴随音乐安静离场。
10.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 篇十
活动目标:
1、了解并学习照顾动物的方法
2、了解正确饲养动物的方法。
3、培养珍惜动物生命的观念。
活动准备:呈现各种与小动物相处的情景。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回忆前两个活动中出现的小动物:
1、教师让幼儿回两个活动的内容,并提问:
(1)角是怎样游泳的?
(2)鱼住在哪里?
(3)乌龟住在哪里?
(4)蜗牛吃什么?
(5)兔子怎样运动啊?
2、教师可以请幼儿模仿动物的动作。
3、让幼儿回想要如何照顾这些小动物,引出下一个活动。
(二)课堂活动一:
1、教师播放事物投影仪。
2、首先是第一对图卡——看看小蚂蚁和抓小蚂蚁的两张图,然后问幼儿: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三)课堂活动二:
播放第二对图听一听小鸟唱歌和拍打鱼缸两张图,然后问幼儿: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四)课堂活动三:
1、播放第三对图卡——帮忙打扫动物的家和丢垃圾到动物的家两张图,然后问幼儿: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2、如果幼儿不知道,或回答错误,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思考:我们喜欢整洁的环境,那小动物们呢?
(五)课堂活动四:
1、教师拿出科学图书,重复上面的活动步骤,让幼儿讲述。
2、如果幼儿不知道答案,或回答错误,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爸爸妈妈对幼儿的关怀、照顾的例子,让幼儿感受到照顾小动物就像爸爸妈妈照顾幼儿一样。
(六)总结语:
1、幼儿能完全了解爱护动物的方法后,让幼儿给自己拍拍手当做是一种鼓励。
11.小班幼儿科学区域游戏材料的投放 篇十一
“儿童学习数学的最佳方法应该是组织和创设一个让儿童能在其中尽其所能,充分发展自己的合适的环境。”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结合幼儿教育教材,为幼儿创设科学区域活动,投放合适的科学区域游戏材料,创设幼儿科学区域环境,成为笔者思考的问题。经过笔者对小班幼儿科学教育实践,结合《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教材,针对不同的科学活动主题,创意“变”材料,投放生活性、探究性和动态性材料,在科学区域游戏中投放多元化材料,有效吸引幼儿科学兴趣,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科学区域游戏,让幼儿智慧“玩科学”“学科学”。
一、生活性投放——“新鲜神奇”
从理论上看,幼儿科学区域游戏是最具学习性的功能区域,科学材料具有显性认知功能。幼儿在科学区域游戏中,伴随着生活中的情境想象,开展科学区域活动,这就需要从幼儿科学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整合科学综合活动内容,让幼儿科学区域材料操作指向多元功能,赋予科学区域材料“个性化特征”。小班幼儿科学区域游戏材料的选择和投放,应体现游戏化、生活化和情境化特征,有意识地投放指向科学领域多元功能的材料。
如,《小手真能干》的科学区域活动主题游戏中,笔者给小班幼儿投放了丰富的手工材料,有橡皮泥、香蕉、橘子、沙拉酱、天线宝宝、水果印章等,还有脏的小手模型。小班幼儿对科学的意识还不强,但看到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时,是非常愿意去亲近的。幼儿们在科学区域中跃跃欲试,开始了自己感兴趣的科学体验,有的幼儿用橡皮泥做面条等各种食物,有的幼儿用香蕉沙拉酱做水果沙拉,有的幼儿则用水果印章的形式装饰小手套,用小珠子串成项链等活动,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体验小手的能干。在科学区域活动中,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材料开始“小手”活动,如用橡皮泥可以捏出各种各样的东西,橡皮泥可以搓、可以捏、可以拉,真的是变变变,新鲜神奇,同魔术像极了。幼儿们开始对橡皮泥的变幻感兴趣,生活材料处处蕴含科学。
二、探究性投放——“妙趣横生”
幼儿科学区域游戏材料投放还需要考虑幼儿年龄特点,幼儿年龄小,在科学认知过程中,为科学材料预设情境,把握幼儿认知模仿的优势,可以为幼儿投放看似“单一”的色彩艳丽、鲜明形象的材料,材料的“简单单一”性,吸引幼儿想要探究的欲望,不再因“科学、复杂”而吓退,幼儿愿意去探究,通过探究操作,发现单一材料背后的变幻,体味科学妙趣,通过“吸引一模仿一探究一本质”,在探究操作中凸显材料科学作用,幼儿好奇摆弄材料,探索乐在其中。
如,《玩水》的科学区域活动主题游戏中,笔者给幼儿投放了塑料筐、杯子、瓶子、勺、叉、糖、盐、石子、沙子等材料,幼儿普遍喜欢玩水,给幼儿投放材料,在玩水的过程中,感知水能溶解盐和糖、水会流动等特点。在活动中,让幼儿亲自操作摆弄,提供塑料筐、瓶子、叉,倒入水后,会自己流出,让幼儿玩水,体会水流动;幼儿利用瓶子和盐、糖、沙子、石子等物品,让幼儿玩水,感知水溶解。在操作中,幼儿发现糖和盐被水溶解的现象。自己发现水溶解和流动的特性,将区域内的材料投放在水中,就会显现水溶解和流动的现象。结合幼儿的操作感知,让幼儿用勺子往瓶子和塑料筐里灌水,说说筐里为什么盛不住水;幼儿用叉子和调羹舀水,谈谈叉子里为什么舀不上水;让幼儿用瓶子装上糖、沙子、盐、柿子,猜猜瓶子里的水会发生什么变化。幼儿从操作,感知,探究,在活动中尝试与体验,感受材料变化,将认知经验内化为幼儿科学经验。
三、动态性投放——“变幻无穷”
幼儿科学区域活动应该是直观形象的,幼儿科学学习思维属于感性思维,最有效、最直接的科学学习就是兴趣。幼儿教师可以将废旧材料投放,幼儿眼中“废旧”如何变科学?让幼儿觉得有意义,将废旧和科学结合思考,激发了幼儿探究兴趣,通过科学区域游戏,了解废旧材料之间的关系,审视其中的科学概念,让幼儿体验如何变废旧为科学,动态性学习科学,感受科学变幻无穷的魅力。
如,在《好吃的西瓜》的科学区域活动主题游戏中,笔者让幼儿洗干净双手,给幼儿每人发放点心盘、餐巾、抹布和刀,给幼儿带来西瓜。笔者先让幼儿集体观察西瓜,初步感知西瓜的特征,多感受认识西瓜。幼儿通过对西瓜特征的感知,得出西瓜的特征: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圆圆的,有的椭圆的;皮是绿色的,还有花纹;西瓜摸上去凉凉的、滑滑的、硬硬的,推推会滚,敲敲会响。然后,笔者给幼儿发放切好的西瓜,让幼儿了解西瓜的吃法和西瓜内部特征。幼儿在吃西瓜的过程中,自己动态性感叹西瓜结构和特征的变幻无穷,西瓜有黄瓤瓜和无籽瓜,西瓜瓤水分多,在吃西瓜时,有点儿有凉凉的、甜甜的感觉,吃西瓜有解渴、消暑的好处。
12.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十二
认知目标:在游戏中感知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本特征;能力目标:能够根据图形特征特征辨别图形大小、形状、颜色;情感目标:乐于跟随指令,体验游戏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在游戏中初步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难点:能根据图形特征来辨别图形类型。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魔法棒、仙女裙、平地山洞(三角形-三个红黄绿、大小不同)(正方形-三个红黄绿、大小不同)(圆形-红黄绿、大小不同)
空间准备:户外空旷场地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活动过程
一、通过“小兔找山洞”情景,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森林中的兔妈妈,草地上长满了嫩嫩的青草,现在,我要拿起我的魔法棒,要把所有小朋友变成兔宝宝(依次点几个小朋友),好了,所有的小朋友都是我的兔宝宝了,现在兔妈妈带上我们所有的兔宝宝们去草地上了。
二、通过“认识山洞”引导幼儿认识山洞的形状,观察三角形、圆形的特征
“哇,这边草地上的青草嫩嫩的,小白兔,跳跳跳,跳到草地上,吃吃嫩青草-昂昂昂~,青草香香的,都吃到我们肚子里去了,对不对,今天妈妈发现山上有好多山洞。
提问:
1.你们看这里的山洞一样吗?(不一样)
2.它们有什么不一样?(颜色-红色、黄色、绿色;形状-圆形、三角形、圆形;大小),刚刚说这里有三角形的山洞,我们看能不能进去,找一个三角形山洞进去哟。
3.大家看看我们进的三角形山洞有什么不一样呢?(大小;颜色-红色、黄色、绿色)
4.大家仔细看看这里的哪个三角形山洞最大,看谁能和兔妈妈一样站在最大的三角形的边边上,边?(直),几条边?(三条),几个角?(三个)
“可真有趣,我们去吃嫩青草吧,小白兔,跳跳跳,跳到草地上,吃吃嫩青草-昂昂昂,你们刚刚说有圆形的山洞,我们去找找圆形的山洞吧”
提问:1.圆形的和什么很像呢?(太阳、呼啦圈)三、通过“找安全的山洞”,进一步感知图形特征
“原来圆形跟我们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很像,你们可真棒,我们去吃嫩青草吧,小白兔,跳跳跳,跳到草地上,吃吃嫩青草-昂昂昂~竖起耳朵仔细听,哎呀哎呀,我听见大灰狼的声音,别害怕,兔妈妈会保护你们只要你们问妈妈(找什么山洞最安全)-正方形的山洞最安全,(兔妈妈躲哪里呢)这个离我最近,我们快躲起来吧,竖起耳朵听一听,大灰狼一点都没发现我们,我们躲得又静又快,大灰狼走了”
提问:1.我们躲的正方形山洞一样吗?(颜色、大小)
2.什么是一样的?(形状)
3.找绿色正方形山洞(站边边,用脚尖对正方形的边边;正方形有几条边?
(4条);有几个角呢?(4个);刚刚我们数了三角形山洞有几个角?(三个);那哪个山洞的角多?(正方形);多了几个角(一个);
“兔宝宝们可真会动脑筋啊,走吧,我们去吃嫩青草吧,小白兔,跳跳跳,跳到草地上,吃吃嫩青草-昂昂昂~竖起耳朵仔细听,哎呀哎呀,我听见大灰狼脚步声了,快来问妈妈(找什么山洞最安全)-红色的山洞最安全,兔妈妈躲哪里,躲这里,大家快躲好,兔妈妈听听-大灰狼的脚步声越来越远了,一点都没发现我们,大灰狼走啦。
提问:
1.看看我们躲的红色山洞有什么不一样(形状)
2.什么是一样的?(颜色)
“我们去吃嫩青草吧,小白兔,跳跳跳,跳到草地上,吃吃嫩青草-昂昂昂~竖起耳朵仔细听,大灰狼没来,大灰狼没来,你们慢慢吃啊,我在帮你们听听,这回来了只好大好大的大灰狼,快来问妈妈(找什么山洞最安全)-黄色圆形的山洞最安全,兔妈妈躲哪里,躲这里,挤一挤,我再听听,大灰狼走啦,妈妈问你们。
提问:
1.刚刚你们为什么不躲这个山洞呢?
“宝宝们真聪明,难怪大灰狼抓不到我们,我们去吃嫩青草吧,小白兔,跳跳跳,跳到草地上,吃吃嫩青草-昂昂昂~我们一起竖起耳朵仔细听,哎呀哎呀,这回来了只好饿好饿的大灰狼,快来问妈妈(找什么山洞最安全)-三条边的山洞最安全,兔妈妈躲哪里,躲这里,大家快躲好,兔妈妈再竖起耳朵再听听-大灰狼的脚步声越来越远了,一点都没发现我们,大灰狼走啦。”
提问:
1.刚刚你们找的什么山洞?(三角形)
2.刚刚为什么是找三角形的山洞呢?(三条边、三个角)
“我们去吃嫩青草吧,小白兔,跳跳跳,跳到草地上,吃吃嫩青草-昂昂昂~我们一起竖起耳朵仔细听,哎呀哎呀,这回来了只脚步声音好重的大灰狼,快来问妈妈(找什么山洞最安全)-没有角的山洞最安全,兔妈妈躲哪里,躲这里,大家快躲好,兔妈妈再竖起耳朵再听听-大灰狼的脚步声越来越远了,一点都没发现我们,大灰
狼说今天的兔宝宝怎么这么聪明啊一只都没抓到,回家睡觉去,大灰狼走啦。”
提问:
1.兔宝宝们,刚刚你们找的什么山洞?(圆形)
2.刚刚为什么是找圆形山洞呢?(无角、弯弯的边)
“大灰狼走啦,现在请所有兔宝宝都回到位置上做好。”
四、奖励结束
“今天兔宝宝们都表现得真棒,知道了有三角形、圆形、正方形;所以,兔妈妈有礼物要奖励给每一位兔宝宝”
活动总结
在活动过程中,以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形式,幼儿游戏中蕴藏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契机,将小兔找山洞定为本次活动的主要游戏形式,游戏难度较高,富有挑战性。根据小班幼儿对不同形状感兴趣等特征,开展了本次数学教育活动:小兔找山洞,鼓励幼儿大胆积极参与本次活动,促进其对几何认知能力的发展,让幼儿从游戏中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极大的实现了活动目标,但活动中仍然存在有些不足。
活动不足有:
1.活动前期准备中,可以为幼儿准备兔宝宝头饰,使幼儿更融入活动中。
2.活动刚开始,用完“魔法棒”,应该放置一个合适的地方,免得有幼儿去观察
“魔法棒”,而忽略活动。
3.活动过程中,配班老师应扮演大灰狼,与兔妈妈、兔宝宝互动,可以使幼儿更加融入情景。
13.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十三
1、观察并且了解动物与人一样也有家,有自己的生存环境。
2、知道不同小动物有不同的居住地,能初步学习按动物的居住场所进行分类。
3、培养幼儿爱护小动物,爱护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动物的家》
2、山林,土壤、草丛、水的大挂图
3、各种小动物的头饰
活动过程:
1、观看课件,并思考:
(1)课件中有哪些小动物?说出动物的名称
(2)这些小动物有家吗?它们的家都在什么地方?
2、再次播放交互式白板课件,呈现不同动物居住场所的图片,请幼儿说说这是谁的家?并把相应的小动物送回家。
3、学习按动物的居住场所进行分类。
如:山林——狮子,老虎,熊猫等。
土壤——蜗牛,蜈蚣等
水——鲨鱼,鱼,虾等
4、请幼儿戴上头饰,扮演小动物回自己的家,再次加深幼儿对不同动物的不同居住环境的印象。
5、再次播放课件,请幼儿观看环境污染,小动物的家遭到破坏的情境,请幼儿讨论:
“如果小动物们失去了家,会怎么样?”
——动物失去场所,会面临死亡。
——所以要保护大自然,保护小动物们的家,让小动物们生活得开开心心的。
14.小班科学活动:甜甜的糖果 篇十四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我尝试运用“玩中学”的教育理念,以游戏的形式贯穿活动始终,持续引发幼儿内在的探究动机和兴趣。幼儿通过视觉、触觉、味觉、听觉等多方位形式来感知、认识不同种类的糖果,让他们在探索中得到自己的见解,最后又结合故事让幼儿知道吃完糖果要漱口好习惯。
活动目标:
1.了解糖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知道糖果的种类是丰富多样的。
2.通过看看、摸摸、闻闻、尝尝等多种方式感知糖果。
3.愿意参与探究糖果的活动,并能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活动重点:
认识不同种类糖果的形状、颜色、味道。
活动难点:
愿意参与探究糖果的活动,自主探索,快乐学习。
活动准备:
1.自制PPT:故事《小河马的牙》
2.自备材料:
(1)请家长为幼儿准备好糖果,并告诉幼儿糖果的类别。
(2)幼儿入园后,将自己的糖果放在规定的器皿里。
(3)魔袋一个。
活动过程:
一、找找故事中的“糖”
1.教师播放PPT《小河马的牙》,引起幼儿兴趣。
师:“老师请你们看一部动画片,这是什么动画片呢?”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提出要求。
师:“请你们在动画片中找一找,哪里有糖?要把看到的糖牢牢地记在心里!”
3.引导幼儿回忆、讨论,并回答问题。
师:“你们发现糖果在什么地方?和谁呆在一起?小河马怎么会有糖的呀?”
4.在幼儿的谈论声中,引出活动。
二、认识各种各样的糖果
1.将糖果放在展桌上,大家自由参观、评说和交流。
师:“这里有好多漂亮的糖果宝宝,你们都认识它们吗?”
请幼儿和自己的小伙伴说说自己认识的糖果宝宝。
2.教师与幼儿边参观边讨论,了解他们知道哪些糖果,最喜欢吃的糖果是什么。
3.集体交流糖果
(1)教师将每种糖果放一个在魔袋里,引导幼儿猜想。
教师摇晃魔袋让糖果发出碰撞的声音,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2)游戏活动:摸糖果
请幼儿上来摸糖果并大声告诉同伴:“我摸的糖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并举起来让大家共同欣赏,带此糖果的幼儿一起说出这种糖的名称。游戏反复进行,让每位幼儿都有表达的机会,直到每位幼儿都手拿一颗糖。
4.教师小结:“我们发现了糖果的颜色、大小、形状和外面的包装都不相同。现在请小朋友用手捏一捏,用鼻子闻一闻,还有什么感觉呢?”
三、品尝并分享糖果
1.品尝糖果的味道
师:“糖果会是什么味道的呢?请每位幼儿选一颗自己喜欢的糖果并尝一尝。”(鼓励幼儿剥开糖纸,自己探索)
2.师生互动
师:“你吃的糖果是什么味的?糖果吃到嘴里有什么变化呢?”
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进行合适的概括和提升。
师:“这种甜味是橘子味还是苹果味?”
师:“噢,是不是原来觉得嘴里干干的,一吃糖,嘴里就有水了?品一品,这种水又到哪里去了?”
3.结合故事进行回忆,加深幼儿的认知。
在幼儿吃糖果时,教师再次播放《小河马的牙》让幼儿欣赏。
当播放到河马因为吃糖不刷牙,牙齿疼的情节时,教师把画面定格下来,观察幼儿的反应——再继续播放下去……
自然谈论到吃糖和刷牙的关系,了解幼儿吃糖的时间。
师:“你们吃糖果的时间是在晚上、早上、中午?是饭后还是饭前?怎样才能既吃到美味的糖果又不让蛀虫蛀牙呢?”
4.大家一起来漱口。
师:“别忘了吃糖以后要漱口哦!不然就像小河马一样,会有可恶的蛀虫在你牙齿上跳舞呢!”
四、活动结束
幼儿在音乐声中有序地漱口
延伸活动:
1.亲子活动:请家长培养幼儿吃完东西要漱口的好习惯。
2.生活活动:每天进餐结束、吃完食物后,教师指导幼儿拿茶杯、接水、漱口。
15.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设计:小鸭捉鱼 篇十五
活动目标 :
1、培养幼儿语言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丰富相应的动词:跳、飞、爬、游。
2、指导幼儿充分运用动觉、听觉和视觉,完整地感知理解并讲述出图片的主要内容。
3、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4、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活动准备:
1、背景图。
2、小鸭、小兔、小鸟、小乌龟、猫、鸡、青蛙图片各一。
活动过程:
1、观察理解讲述对象。
出示背景图,不断出示小兔、小鸟、小乌龟,并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观察,理解图中的主要内容。
“嘎嘎嘎”谁来了?小鸭来到了什么地方?"来;自.屈;老师;教.案;它在干什么?只有自己玩,它心里怎样啊?
评析:教师能抓住图片的三要素(人物、地点、事件)进行提问,为幼儿进行完整地讲述奠定了基础。在进行情感引导时,教师要注意加强语境的创设,特别是对于小班幼儿。
2、运用已有经验讲述。
逐一出示小动物图片,看看,谁来了?小兔(小鸟、小乌龟)是怎样来的?(幼儿用动作表示动词)小鸭看见小兔(小鸟、小乌龟)来了,会说什么?它们是怎么说的?
评析: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还比较贫乏,当问到“小鸭是怎么说的?”他们想到的就是“小兔,你好!”之类的礼貌用语。这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小鸭想找小兔玩,会怎么说呢?”从而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启发幼儿积极参与讲述。
3、引进新的讲述经验。
逐一出示小动物图片,教师引导幼儿边回答边集体讲述图片内容。
告诉幼儿故事的名字《小鸭找朋友》,幼儿边看图边连贯、完整地讲述图片的内容。
请几名语言能力强的幼儿到前面讲述。老师以鼓励的口吻和插话的方式帮助其完整、大胆的表述。
评析:在这一环节,教师采用了“平行提问”的方法,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较完整地讲述图片的主要内容。特别是能力强的幼儿,已经能独立地完整讲述图片的主要内容。
4、引导幼儿迁移讲述经验。
老师还会讲一个不一样的《小鸭找朋友》的故事呢,引导幼儿把“小鸭找小兔、小鸟、小乌龟”的讲述经验迁移到新的经验上面来完整、连续的讲述。
评析:能根据小动物的特征,置换成小猫、小鸡、小青蛙的动物图片。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都能迁移经验进行讲述。
附讲述内容:
一天,小鸭到池塘边去游泳。只有自己玩,多难受。这时,一只小兔跳来了,小鸭说:“你能和我一起游泳吗?”小兔说:“对不起,我不会游泳,你找别的朋友吧!”一只小鸟飞来了,小鸭说:“你能和我一起游泳吗?”小鸟说:“对不起,我不会游泳,你找别的朋友吧!”一只小乌龟爬来了,小鸭说:“你能和我一起游泳吗?”小乌龟说:“好啊!我和你一起玩!”它们一起高兴地游了起来。
教学反思:
小鸭是小朋友喜欢的动物。通过小黄鸭从找不到朋友伤心的哭了,到后来找到朋友高兴的翻跟斗的剧情,让幼儿感受到有朋友的快乐。虽然托班的孩子年龄小,自身的自控力差,注意力十分容易分散。但色彩鲜艳、可爱动人的小黄鸭形象深深的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他们边看边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孩子的回答是简单的,但从他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是需要、喜欢同伴的。当让他们与自己的好朋友拉手、拥抱时,孩子的情绪达到高潮,他们友好得抱在一起,脸上露出了欢快的笑脸。整个活动孩子想说的气氛十分活跃,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活动中得到了发展。
16.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设计:小鸭捉鱼 篇十六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小班科学活动小小旅游家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与同伴分享国庆节旅游的快乐事。2.让幼儿了解旅游中怎样保护环境。
活动准备:
1.幼儿旅游照片若干。2.环保图片。
活动过程: 一.分享趣事。
1.国庆长假刚结束,有些小朋友就急忙想告诉老师他们都去了哪些好玩的地方,可是如果只说给老师一个人听多没意思呀,今天大家一起来说说你去了什么地方? 2.幼儿分享交流自己的长假趣事。
3.教师小结:刚才你们说的真好,老师国庆节也出去旅游了,可是我却遇到了不高兴的事,你们想知道吗? 二.旅游中怎样环保。
1.我在旅游途中看见很多被丢弃的餐巾纸、空酒瓶、易拉罐被扔在路边,清洁工叔叔和阿姨都忙得来不及清扫。(出示图片)2.你们说说这样旅游会开心吗? 3.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17.小班科学活动中有效性提问策略 篇十七
一、以神秘的口吻提问。
科学活动知识性比较强,它主要是探寻生活中一些常见事物与现象的本质特征,寻找现象背后的原因,一些科学概念比较抽象,不易被人理解掌握。小班孩子观察能力弱,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容易受外界新异刺激的干扰而不能持久,而且受情绪的影响很大。因此,对小班孩子的提问可以神秘的口吻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如在小班科学《糖怎么不见了》中,为萌发幼儿探究糖在水里现象的兴趣,教师有意压低声音、神秘地说:“糖宝宝悄悄告诉我它喜欢水,想请小朋友送它到水里去,猜糖宝宝到了水里会变、变、变吗?”最后三个字“变、变、变”停顿有力,音量由低到高,“变”让幼儿感觉很神奇,也就愿意猜想“真的会变吗?怎么变?”,好奇心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把老师当成魔术师,眼睛紧盯不放,期待着奇迹马上出现。此时幼儿的注意力可以用“聚精会神”四个字来形容,因为教师神秘的口吻增强了他们观察的目的性,对有关事物的注意程度就高,保持注意的时间也就越长,观察的效果也就越明显。
二、拿直白的语言提问。
小班幼儿理解语言的能力不强,词汇量也少,他们对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与词汇比较敏感,这类词语首先能够在幼儿大脑中引发想象,接着大脑把信息传递给身体其它器官,就有了语言和行为的反馈。因此对小班孩子提问的语言要直白些,能够激起幼儿思维共鸣,明确回答的指向,才会投入到积极思考的行动中。如在小班科学《糖怎么不见了》中,幼儿动手操作发现了糖在水里的变化后,第一位教师马上引出“溶解”的概念,“溶解”对小班孩子来说比较深奥,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范围,在教师接着抛出“还有什么东西也能溶解”的问题时,幼儿一脸茫然无知的状态,教师只好唱独角戏。第二位教师没有马上总结出概念,而是拿一系列直白的语言进行追问:“糖宝宝变了吗?怎么变得?最后怎样了?”、“那糖宝宝到底藏到哪里去了?你怎么知道的?”幼儿表述自己的发现“糖宝宝慢慢地变少,最后不见了;”“糖宝宝藏在水里了,水变成了红糖的颜色,叫糖水。”教师在此时提升出概念就顺理成章,一下子被幼儿理解与掌握了。
三、用拟人的手法提问。
皮亚杰认为,学前阶段的儿童正处于主客体互渗的阶段,他们认识科学带有明显的“泛灵论”的特点。小班孩子在此方面的特征尤为明显,他们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想象成和人一样有思想、能感觉、会交流,世界对于他们来说好像童话般美妙多姿,不仅小动物能唱能跳,而且花草树木、星星月亮等也都能说会道,童话世界就像磁铁般强烈吸引着孩子去探究。反之那些缺乏生命力的东西就不会引起孩子多大的兴趣。因此,对小班孩子可用拟人的手法提问,让他们产生喜欢、有趣的感觉,思考的积极性也就大大提高。如在小班科学《糖怎么不见了》中,教师把糖拟人化,赋予宝宝的角色身份,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的兴奋点。“请小朋友将碗里的糖宝宝变一变,把它变没?你想怎么变呢?”、“红砂糖宝宝到了水里会藏起来,其它的糖宝宝也会这样吗?”等问题将糖变成和孩子一样的身份,喜爱自己的孩子会产生“爱屋及乌”的心理同样喜欢“糖宝宝”,对糖宝宝的关心也就能充分表现出来,纷纷参与到思考与发言中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变游戏的方式提问。
小班孩子无意注意占主导,有意注意的稳定性很低,心理活动不能有意地持久集中于某个对象。因此他们完成学习任务的效度基本取决于他们对学习任务兴趣度的高低上,如果他们对学习任务的兴趣度高,那么他们接受学习任务的愿意度就高,最终完成学习任务的效度也高。反之,如果兴趣度低,那么就会带来接受任务的愿意度及完成任务的效度都低的连锁反应。卢梭说:“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兴趣已很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他学习的方法。这确乎是所有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用有趣的实验现象激发起孩子的求知欲望,这是个很好的启发儿童学习兴趣的方法。对于小班孩子来说,就是让他们去玩,教师巧妙地将学习任务渗透其中,要求幼儿玩中发现秘密,趣味性大大增加,孩子的求知欲望也就较为强烈。如在小班科学《糖怎么不见了》中,教师问:“其它的糖宝宝是不是也像红糖宝宝一样会藏起来?请你去玩一玩吧。”幼儿得到去玩的指示,兴趣立马就有了,纷纷玩起各种糖宝宝在水里的游戏来,乐滋滋地加糖、放水、搅拌、观察,边玩边把发现的秘密惊喜地告诉同伴和老师。就这样,幼儿通过玩游戏自主习得糖的可溶性知识,突出了幼儿的主体地位,“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教学目标达成度就高。
五、按情境的思路提问。
小班孩子天真可爱,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具有非常强的模仿力,喜欢模仿现实生活情境并有栩栩如生之感。在组织小班孩子集体教学活动时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一定要遵守,即《纲要》所说的“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生活经验对于幼儿来说就像鱼儿与水一样亲密,脱离了生活经验的教学让幼儿感觉陌生,不能引起认知与情感冲突。相反,贴近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与教学活动之间就会产生心电感应,蕴藏在幼儿大脑里的智慧源泉就会汩汩流出。因此,对小班孩子来说,创设情境是比较有效的教学策略,创设情境的途径很多,我们认为提问情境非常有必要,因为按情境的思路进行提问能够将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幼儿理解接受。如在小班科学《糖怎么不见了》中,让幼儿判断盐、果汁粉、沙子能否和糖一样溶化,为激发幼儿发表言论的积极性,教师将问题情境化:“小朋友看,盐、果汁粉、沙子也来了,它们在争论着,说自己在水里也能溶化,它们说得对吗?”因为问题带着“争论”的情境,幼儿大脑中就会勾勒出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面,判断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引发出一场幼儿原有经验之间的争论,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观看录像,幼儿理解掌握就较为深刻。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设计:小鸭捉鱼】推荐阅读:
幼儿园小鸭捉鱼07-16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溶解》08-05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秋天的水果08-21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有趣的静电(小班)07-31
幼儿园小班优秀语言公开课教案《小鸡和小鸭》及教学反思10-23
幼儿园小班科学优秀教案《动物的活动方式》及教学反思07-14
幼儿园小班科学沉浮教案06-11
幼儿园小班认识苹果科学教案08-21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小白兔》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