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心理学(14篇)
1.班主任工作心理学 篇一
心理学知识对班主任工作的帮助 广西南宁市宾阳县新宾中学 李枝福
前言:2013年12月23日开始本人有幸在宾阳县教师进修学校参加了宾阳县2013年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培训班,一周的学习使我感受到心理学知识对班主任工作的帮助是巨大的。因此,有此毕业论文。
内容提要:班级管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班主任工作时时面临一个不可抗拒的现实:学生每批都是十六七岁,而且越来越时尚、越来越个性化。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却一年比一年老去。想沟通顺畅,了解学生的心理装置就是不二的法宝。班主任掌握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能使我们了解学生的心理装置,沟通效果更好;能使我们掌握管理的命脉,工作更有章法;能使我们清楚工作的界限,生活质量更高。
关键词:心理装置 管理命脉 工作界限 正文
一、了解学生的心理装置,沟通效果更好。每个班都有那么几个让班主任牵挂甚至是头疼的学生,他们在纪律上或学习状态上总会给班主任找点岔子。他们在跟老师谈话时有的是服服帖帖有的是油盐不进有的是不屑一顾甚至恶语顶撞,经常是谈话过后效果甚微:学生依然故我,班主任依然头疼。可以这样说,一个班主任能让好生差生都喜欢和你说话,和你说心里话,那么这个班的班风基本不用操心了。但有一个不可抗拒的现实:学生每批都是十六七岁,而且越来越时尚、越来越个性化,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却一年比一年老去。想沟通顺畅,了解学生的心理装置就是不二的法宝。班主任跟学生间的谈话至少有不对等性、防御性、试探性这三个特征。由于各种原因,在学生的心里甚至很多老师的潜意识中,班主任跟学生的谈话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不对等行为。表现为老师习惯性地把自己的权威投射到学生身上:希望学生老实回答,积极回应,学生没有权利提自己想提的问题更不能反驳班主任不合理的讲话。这种没有互动的训话学生不可能一直保持热情高涨,理所当然地,学生只交给班主任两只耳朵,随便你训。而经常“被谈话”的差生甚至是带着敌意的防御跟老师打交道的。学生的耳朵和嘴巴有个共同的开关,这个开关在他们的心理。如果开关没打开,任凭多动听的道理学生都是无动于衷的。从这个层面上说,班主任应该去掉自己的权威。尽量不激起学生的防御机制。诸如“你知道我为什么叫你出来吗?”“为什么总是你在自习课讲话。”“为什么总是你最迟?”“你打算以后怎样改?”这些质问的方式很容易激起学生本能的防御,应摒弃。
班主任能不留痕迹的让学生改掉毛病当然最好,如果非得指出毛病,能引导学生自己说出来是最能产生改正效果的。最近我跟一个美术培训很出色的学生谈话,周围的同学都反映她喜欢在自习课聊天。我先让她预测刚结束的术科期考会比段考考得好吗?她说没问题。我问班上画画能达到你这个水平的同学有几个?她得意地说了几个人的名字,我问你认为你们 几个人当中谁的综合实力最强?她说了一个女生的名字,我问:“她怎么比你厉害了?”她说“人家的文化成绩比我好很多。”我说,“你那么善于观察,她跟你同住一个宿舍,你就没从她身上偷学到一些绝招?”她说,“人家比我勤,学得下。”我说你也可以勤啊,她说:“我静不下心,有时会讲话。”我问“一般你会在什么时候讲话?”“讲多长时间?”“聊什么内容?”“你不聊天的时候一般在干什么?”,这样的问题她都很容易回答,在我引导下,她发现上课聊天是有规律的,并且可以用某些学习的事情代替。像这样的学生我就自始至终都没有提到别人反映她上课喜欢说话。我相信一个学生懂得用什么事情代替聊天了,肯定比她知道“上课聊天是违反纪律”更管用。在与问题学生学生谈话的时候班主任应放下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问一些学生能回答的具体问题而不是情绪的问题,交流一下对这件事的想法和感受,这样往往用不着什么处罚和承诺,接下来他就会用行动表示他的诚意。在常规管理中,我们跟学生交流也可以少一些教育性,多一些亲和力。比如学生中午请假外出看病,晚读的时候你顺道问他一句病好一点了没有,平时见学生吃饭的时候问一问他饭菜的价钱,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对老师的防御性就比较低,学生更容易亲而信其师。总而言之,谈话的心理装置是确认而不是否认,当学生开始认同我们要聊的话题时,才算是有效谈话的开始。班主任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每一次确认进而形成认同感,达成高效的师生沟通。
二、掌握管理的命脉,工作更有章法。班主任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人心远比事情重要。马斯洛的心理需要层次论打通了一切管理的命脉。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学校给了学生必要的吃饭、住宿、学习条件及安全保障。回到班级层面,班主任就需要从学生在班级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做文章,迅速凝聚人心。但凡学生普遍不愿做班干、班干不管事的班级,班主任都应该找找这些因素:是不是他们受到同学的挖苦排挤,是不是曾经在班干工作中有过挫败史,是不是没有得到班主任的支持和培训,是不是觉得在这个班没奔头?任何行为的发生都需要一个心理的支点,班级管理的支点正是安全感和归属感。打造班级的舆论体系,使全班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力图把这个信念升华为全班同学的心灵归宿和行为标杆。班主任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及其他多种形式开展诸如“读书对你意味着什么”、“同学,你该说声谢谢”、“打造受益终生的好习惯”、“培养高效的学习习惯”、“打造卓越的学习思维”等主题活动,使学生迅速明白自己现在在哪儿,要去哪里,怎样到达,则凝聚力和执行力瞬时体现。有了大的归属感,还需要对班级小团队进行组建和打磨。学生最害怕的不是学校的处分和班主任的震慑,学生最害怕没有哪个小团队肯接纳他。班主任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学习需要组建各种小组和协会,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和多元化的评价,肯定学生的价值,彰显学生的荣耀。除了设置“进步之星”、“学习之星”等常规奖项,班主任在班级灵活设置 “班级小书虫”、“同学们心目中的好班干”、“同学们最喜欢的舍友”、“同学们心目中的勤奋榜样”、“你 最热心”等个性化的奖项,给每一个表现突出的宿舍、表现突出的学习小组的成员发一张印有他们名字的照片,这些个性化的奖项和个性化的奖品无疑能使更多的学生得到认可和激励。有些学生通过自己的天赋和努力经常可以获得表扬和奖赏,对于那些默默无闻的同学,多元化的评价和个性化的奖励也会让他们知道本宿舍获得了奖励,本学习小组取得了进步有他们的功劳。总之,掌握学生的心理需要,就掌握了管理的命脉。
三、清楚自己的工作界限,生活质量更高。一个卓有成效的班主任可以极大的促进学生的成长,但有些学生需要学校的惩戒,有些学生需要家庭的配合,有些学生需要社会的教育,有些学生需要专业心理医生的诊疗、有些学生需要公安部门的介入。因此教育是有界限的。这个界限就是:教育者不要跟学生作斗争。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过上华丽光鲜的生活,我们的工作就是不断激发他们内心的这种向往美好生活的“善”去战胜制约他们成长的坏毛病和惰性。因此我们的工作是助人成长,而不是替人成长;也正因如此,我们不能把学生当做斗争的对象,我们应该站在学生一边,与他一同战胜那些惰性和坏毛病。唯有这样学生才会把班主任当做亲密战友,唯有这样班主任才能心态平和,静待花开。明白了上面的道理,我们就会怀着一颗关怀之心去看待问题学生,抱着一种研究的心态去看待学生问题,我们就会自觉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
当我们的孩子读书的时候,我们也渴望孩子能遇上一个负责任甚至是优秀的班主任,那么就从我们开始吧,我们在家把孩子教育好了,到学校遇到优秀的老师他会更出色,遇到差的老师他也不至于变坏。怀着这样的心态对待别人的孩子,抱着心理学的利器,我们的教育才会跟生活融为一体,老师与学生都更幸福。
参考文献:
《教育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邵宗杰 裴文敏主编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晓春著 《登天的感觉》 上海人民出版社 岳晓东著
2.班主任工作心理学 篇二
一、加强对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
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已不仅仅是个别中学生的要求, 而是一种时代的趋势。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交友性原则。
1、聆听技术:
对学生的个别辅导首先要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 即辅导老师与当事者的关系。不少同学会有一种矛盾的心理, 不知该不该把心理困惑告诉辅导老师。这时, 辅导老师应做一个好的听众, 耐心的进行引导、帮助、让学生放下戒心, 真正与你交谈。
2、暗示技术:
暗示技术在个别辅导中有奇妙的作用。重视暗示技术有助于解除当事者心理困惑。比如大家排队购买某个物品, 暗示着这个商品非常紧俏;老师对于一个学生的热情帮助, 暗示着这个学生有着发展的潜能。因而对于学生而言, 老师的暗示是尤为重要的。
3、松弛技术:
人在紧张时, 会引起内分泌失调, 产生生理的疾病, 严重的还会产生精神上的疾病。在生理上的松弛往往会引起生理上的放松。例如可通过:呼吸松弛, 冥想松弛, 肌肉松弛等生理松弛达到目的。
4、行为改变技术:
行为改变技术是指辅导教师与当事者商定一套有明确目标、有系统的行为改变策略。这项技术重要基于几个信念:一切行为均是学习得来的;行为本身无好坏之分, 它完全由情景的适当而定, 行为是被环境因素所制约。
二、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学生很多问题不只是思想问题 (德育问题) , 更多的是心理问题”, 班主任应该意识到这一点。
1、提高班主任的素质。
主要渠道是学习加研究, 班主任要参加全校性的心理学讲座和学习有关书籍, 同时应该长期订阅《班主任之友》、《中学教育》、《教育的艺术》等杂志。
2、以心理教育科研促进班主任心理教育素质的提高。
学习研究的目的在于运用, 班主任要运用心理学知识处理学生中的问题, 尽可能细致地去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 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平等民主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全面评价学生, 而不以学习成绩论好坏;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不凭身份的权威管理班集体。
3、各班建立特殊学生档案 (包括心理发展有障碍的学生、
学习困难学生、体育生、特殊家庭的学生) , 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查测试 (学习、家庭状况、气质性格类型、情绪特点等) , 以全面了解学生发展状况, 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预防和解决措施。
4、班主任采取多种办法, 增加和每一个学生交流的机会。
比如可以班主任和学生建立“交流本”, 学生把自己的困难、烦恼、困惑写在交流本上向班主任倾诉, 班主任及时、耐心、诚恳地把自己的想法或者办法写在交流本上, 遇到复杂的问题, 班主任就会和学生进行谈心。我带的班长期坚持以“周记”的形式进行这种交流, 有同事常觉得很奇怪我不是语文老师却要求学生写“周记”。
三、加强挫折教育,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发展, 增强抗挫折能力,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是德育介入心理学的重要一环。一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豁达开朗的而不是心胸偏狭的生活态度;一方面分析学生心理受挫的原因, 引导他们正视挫折, 使他们的行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首先, 走出认识误区, 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挫折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必然产物。挫折是否必然使人倒霉、给人以摧残, 并不在于挫折本身, 而在于我们对挫折及形成挫折的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在同一生活水平上, 对于经济不景气, 有的人产生挫折感, 导致对社会的侵犯行为。有的人则处之泰然。倘若你把挫折看成财富, 你将拥有真正的幸福。
其次, 把握自我。一个人的学习、生活受挫只是一种表象。只要自己肯努力, 就有可能转败为胜, 局部失败就不会影响人生的积极运转。人不可能十全十美, 一味追求自己、他人、社会的完善, 挫折就会紧随其身。
第三, 克服依赖思想。要克服脱离了“别人”就举步维艰的缺点, 要认识依赖的危害性, 要具备自信心, 今天的失败不代表明天的平庸。还要克服惰性, 惰性使人不思进取, 丧失斗志, 知难而退。任何一种需要的满足都离不开艰辛的劳动。同时要克服无能。一个没有求生技能的人, 只有依赖外力。
第四, 树立高度的责任感, 确定目标。应把目标限制在自己能力之内, 目标太高, 不停地追求自己所达不到的目标, 结果只能是挫折及悲观失望随着自己的这种追求步步加深;目标太低, 自身的能力则难以合理利用和充分开发, 同样会产生能力受挫之苦。
四、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鼓励学生参与了解社会, 重视生活技能的培养, 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内容。但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 家长害怕学生能力不行, 学校唯恐耽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影响升学率。为此, 我们一方面重视树立学生服务于社会的意识, 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要使学生动手、动脑大胆参与各种社会实践, 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 使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接轨, 因为一个人毕竟要走进社会生活的大熔炉中。
五、加强对学生的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和生存意识的教育
一个缺乏竞争意识、忧患意识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在培养教育孩子的过程中, 要千方百计地告诉他们一粒米, 一棵粮食都得来不易。培养他们从小养成节约的美德。此外, 还要时刻注意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 自己用餐、收拾餐桌、刷洗碗筷。学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如拖洗地板、收拾房间、自己的衣物自己清洗等。平日里做事情要有条理, 不要眼高手低或虎头蛇尾, 而要善始善终。
六、加强对学生家长进行心理学宣传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所以德育工作中的心理学介入还须面向家长, 得到家长的认同和支持, 同时学校应采取适当的方式, 对家长进行教育。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烦恼:“我的孩子怎么了, 现在什么都不愿给我们讲”“我和孩子很难交流, 遇到问题就很难沟通”“家长的话, 他们根本不愿听, 只听老师的”……这说明许多家长缺少最基础的心理学知识, 不了解现在的孩子, 不知道他们的需求。
班主任工作的心理学介入, 体现了人文主义关怀, 回归了事物本来的面目, 更加客观科学的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学生问题, 有助于德育工作的发展, 更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 对构建和谐的校园和社会都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当然对班主任工作的心理学介入的研究是任重而道远的, 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和专家学者, 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注, 那样, 我们的孩子方能健康茁壮成长。
摘要:本文分析了德育与心理学的关系, 分析了学生的心理现状。同时提出了德育工作中心理学介入的对策:加强对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 设立心理服务室, 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班主任工作中积极介入心理学;加强挫折教育,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加强对学生家长进行心理学宣传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德育,心理学介入,心理现状,挫折教育,心理咨询
参考文献
[1]《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2]《心理学概论》, 宋广文主编, 石油大学出版社.
3.心理学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篇三
面对社会各阶层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师在完成好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了解心理学知识,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能够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进行,既着眼于当前问题的解决,更要面向孩子的未来成长需求。笔者在反思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所遇到的困惑基础上,认真学习了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并在教育实践中运用、检验所学,发挥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现总结一些做法与同行分享,期待在交流中共同提高。
1妙用提名法。发现班级学生所扮演的各类角色和所处的社会地位,为恰当的活动安排和采取教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心理学家莫雷诺(J.L.Moreno)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社会测量法”,后经许多研究者进一步完善,使其可以运用于班级管理。它的基本原理认为所有班级都存在着相互作用的非正式组织,它们以积极或消极的人际情感联系为基础。班级学生之间的选择实际上反映了他们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即肯定选择意味着心理上的接纳与赞赏,否定选择则是心理上排斥与拒绝的表示。一个人在积极标准上被其他同学选择次数越多,就说明他被其他同学接纳的程度越高;反之,一个人在消极标准上被班级其他同学选择越多,就说明他被其他同学排斥的程度越高。通过分析成员之间的选择结果,就可以测量班级的人际关系。
主要方法有提名法(让学生根据喜欢或不喜欢等标准在班级同学中选出若干人)、猜人测验法(让学生根据对某种心理或行为品质、特征的描述,找出班级中最符合这些描述的人)、社会距离量表(可以测量班级同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关系分析法(学生面对其他同学对自己的评价的反应)。
通过设计的问卷进行班级调查,笔者对自己所在班级学生的人际关系有了深入的了解,发现了班级中有影响力的核心人物、几个小团体、彼此对立的同学、被忽略的同学、小霸王、小明星等。掌握了这些基础信息后,笔者便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
对学生的优点给予肯定,并给予恰当的表现机会,安排适当的班级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和活动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学生的不足之处,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原因并研究解决策略,提供合适的锻炼机会,鼓励学生不断地自我完善,增强学生的进取心。尤其是对“被忽略的学生”和“小霸王学生”,通过进一步的学生访谈、家庭走访了解情况,和家长沟通思想并协调教育方法,共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实践证明,提名法是一种很有效的发现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优势和不足的办法,也是教师能够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可以大大提高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归因训练和应对策略训练。让教师的教育指导更具长远性,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421”家庭结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从小享受着充足的甚至是过度的关爱,加上家长落后的教育思想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以及受到某些媒体节目和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因此在处理同学关系时就容易表现出任性、冲动、简单、攻击性的特点。如何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合理化解人际矛盾成为每一名班主任所面对的新课题。
借鉴归因理论(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判断和推测的过程的相关理论,包括行为原因分类理论、控制点理论、归因原则理论、影响归因的因素理论等几个方面)、应对策略理论(面对问题时可能采取的情绪、认知、行为策略及各自的优缺点和使用情景理论),参考合理情绪认识疗法的有关理论和团体辅导的实施办法,运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笔者精心设计并开展了系列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积累经验、获得感悟、升华认知。
基本思路是:围绕某个主题,事先让学生列举几个他们生活中遇到的自己感兴趣的,但对方却是自己不熟悉的小朋友的活动情景,老师进一步把情景典型化,设计不同的解决办法,安排学生在主题班会上进行表演。学生通过参与体验、观摩学习、分享经验,获得融入团体的多种办法,帮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技能。
在“如何与陌生小朋友建立伙伴关系”这一课中,根据学生提供的情况,笔者设计了问题情境:三个不熟悉的小朋友在玩一种很有趣的跳格子游戏,自己很感兴趣,也想加入活动中,但不知道怎样能被他们接受,在学生提供的“搞破坏、交换、不去看”等办法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先夸奖他们然后被他们接纳、先旁观学习再另外组织伙伴游戏、请熟悉的小朋友或家长介绍加入”等办法,然后安排学生分成几组进行角色扮演,再由学生谈自己的体验、分享感悟,最后老师进行总结。通过这一课,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很多种,逐渐学会权衡比较,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班级学生的凝聚力大大增强,学生主动建立人际关系、处理人际冲突的能力也大为提高,切实落实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
3实物、图形法在学习指导中的运用。素质教育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课程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大,教师的教育行为也越发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否则容易迷失方向。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如何走出这一困惑,是地处偏远县城、信息相对闭塞的一线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
依照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和认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在整个小学期间,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而且,在智力发展的过渡过程中,存在着发展的关键期,也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基于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感悟,借鉴古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理念,笔者逐渐形成“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一个结论,而是教会学生获得结论的方法”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时刻注意探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一次在讲解一道包含加、减、乘、除复合运算和关系推理的思维拓展题时,无论怎样讲,学生就是听不明白。课后,笔者查看小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并思考适宜的教学方法,借鉴古人的算筹法,想到了用“摆小棍儿”的办法。在随后的教学中,通过“小棍儿”的实物演示,先让学生理解了“是几倍”和“多几倍”的概念,再让学生理解“此消彼长”的数学含义,进而理解各个数字之间的关系,多数学生理解了这道题的思路,进而通过强化练习和迁移思维练习,让学生掌握了这一类问题的思维方法。看到学生因掌握了新技能而兴奋的笑脸,
笔者也很有成就感,就更加注意让自己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特征,把实物形象教学和简单、适宜的抽象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做到“适度发展区”理论所提倡的“教学走在学生发展前面”的要求,尤其是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讲解知识。
4指导学生营建朋友圈,满足其发展过程中的多种心理需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即人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相对缺少人际交流或缺少合乎儿童发展需要的人际交流,家长都忙于自己的工作,生活的压力让他们难以静下心来陪孩子聊天、思考孩子的心理需求,即使陪孩子聊天时也因为缺乏对儿童心理的认知,不能用儿童听得懂的语言进行交流,难以满足孩子对高质量的人际交流的心理需求。
心理学研究表明,建立在有质量交流基础上的归属感,是一种人类基本的动机需求,友谊关系是归属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友谊关系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不能满足儿童对友谊的需求,就会导致儿童出现情感、认知、行为等方面的一系列障碍,具体表现为学业不良、情感孤独、易出现以“寻求关注”为目的的违纪行为等。儿童发展心理学也明确指出,朋友之间的互动游戏是儿童建立人际关系、学习处理人际冲突、建立社会情感支持网络的有效途径,尤其是能够提供家长、老师所无法替代的情感支持。
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使得他们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孤独、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和“严以律人,宽以待己”等成长问题,既给班级管理带来诸多问题,也不利于建立有质量的友谊关系,进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运用心理学知识,笔者对学生的脾气秉性、行为特点、家庭环境等方面进行归类分析,在与家长进行沟通的基础上,指导兴趣相投的学生建立朋友关系,并建立家长之间的联系机制。通过家长有意识地提供条件或创设情境,让他们在一起游戏、活动,如共同去登山、游公园、以孩子为核心的家庭聚会等,提供展示儿童个性、特长的平台,在此过程中让孩子体验人际交流的快乐,获得来自同龄朋友的情感支持,逐渐掌握建立人际交往关系并恰当处理人际冲突所需要的协商、妥协、仲裁、服从等社会交往技能。
4.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 篇四
纺化系 王惠娟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众所周知,“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该是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许不是一个班主任的主要任务,然而作为一班之“主”,是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的促进各种类型的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作用。今天我想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心理效应,以及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效应,使之更好的为我们所用。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名著名的雕塑家,叫做皮格马利翁,他曾经对着自己雕出的美女像神魂颠倒,痴迷不已。后来美女雕像竟化为真人,与他相亲相爱。皮格马利翁情到深处的梦想成真虽是神话,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他人的期待成为现实并不罕见。这就是神奇的“期待效应”,心理学上叫做“皮革马利翁效应”。
20世纪60年代,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和助手在一所小学里,声称评估学生们的未来发展前景,并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学生的名单神神秘秘交给老师,还要求严格保密。名单上并不全是老师熟悉的好学生,心理学家对此的解释是:评估是发展前途如何,而不是目前的表现。
戏剧性的事情发生在八个月之后,心理学家回到这所小学检查实验进展。当初名列“有发展前途”名单的学生果然成绩进步很快、性格更开朗活泼、跟老师的关系有更好。
当教师赞叹心理学家的评估惊人准确时,研究者揭开了谜底:其实那份名单是随机选出来的,跟所谓评估一点儿关系也没有。真正影响学生表现的是教师相信他们有发展前景后,无意中流露出的对“天才学生”的关爱和期望。
我相信你行,你就肯定行,这就是皮革马利翁效应的精髓!引用到我们的班主任工作中来,也是一样,所以我们班主任老师不能轻易的去否定任何一名学生,应该对每一位学生(包括犯错误受处分的学生)都充满信心和希望。案例:学生会要求每班召开一个学术交流会,其他班级基本上都是由班长或团支书来完成这项工作,而在我们班却是由学习委员来组织策划完成的,并不是我们班的班长团支书没有能力,让学习委员一个小女孩来负责,主要是考虑想给她一个锻炼的机会,事实上最初决定让她做的时候,她来找过我,说自己不行,万一弄不好怕影响班级形象,当时我就对她说了一句话:“我相信你可以做好,不管结果怎么样,只要你努力了就行。”最后我们班的学术交流会被评为了优秀,参加交流会的学生对此次活动的评价也很高。
个体在群体的影响或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违背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言论、行为保持与群体一致的现象,我们称之为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在大学校园里也较普遍。例:(1)有的学生暑假里本来有自己的安排,不打算外出旅游,但许多同学都相约去旅游,感到自己不去不好,于是放弃了自己的主意,也和大家一起去旅游了。(2)夏天到了,很多学生穿着拖鞋进出教学区,问之原因,告之人家都穿我就穿了。(3)06级学生早锻炼的时候,有一个跳跃运动很多人都不做,问之原因,学生则说,人家不跳,我在那跳不是显得很傻吗?大家都存在这样的想法,结果每次做到跳跃运动几乎就没人做。(4)考试作弊。人家靠作弊轻而易举的得了高分,我干吗还傻忽忽的死背啊?(5)班级组织春游,很多同学先问都有谁去,要是听说基本上还没什么人报名的时候那他肯定就不报了。等等,例子很多,举不胜举。
产生从众心理的群体原因:一是个体对群体的信任度;二是个体对群体压力的心理承受程度,群体的压力越大,超过了自己的心理承受力,那个体就会对偏离群体的行为感到不安,就越易产生从众行为。三是群体意见的一致性程度。如果群体成员的意见分散,群体压力就会减小,如果群体意见的一致性程度很高,群体的压力就增大,使个体不得不与群体保持一致。四是群体的规模和内聚力也影响个体的从众心理。群体规模越大,内聚力越高,个体就越容易从众。
从众心理给我们的班级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存在就是合理的,所以我们不可能去除这种心理,反之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使学生的从众心理在我们开展班级工作中起促进作用。比如就拿春游来说,我们可以要求班干部必须全去,再由班干部回去动员各自的寝室成员,最终做到使“去”成为一种主流,那些坚持不去的同学最后由于自己的从众心理也会改变自己的决定而选择和大家一起去。
5.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 篇五
学校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发展中既包括身体的、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现在,我们面对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社会的不良影响和家庭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误,导致他们中的部分人程度不同地存在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孤独胆小、惧怕挫折.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许不是一个班主任的主要任务,然而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
我在担任班主任期间也深刻体会到许多学生在行为表现中成表现的种种异常如:好动、多话、厌学、打架等并不是单纯的品行问题,而往往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所以将相结合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当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方面的极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
2、意志方面一般为忧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破罐子破摔。
3、性格方面的因素是中学生心理问题中较为典型的一种,一般表现为:自私狭隘型,常为一点小事而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不能自解脱,甚至耿耿于怀;自大自负型,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且受挫能力差;自卑怯懦型,这类人较为孤僻,不合群,做事忧柔寡断,唯唯诺诺。
4、青春期综合症。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也开始出现了早恋的现象。
这些主要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但由于中学生心理的可变性与可塑性、过渡性与动荡性等特点,因此只要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地引导、扶持、帮助和教育,这些所谓心理问题是能够得以纠正与调整的。这个时候,可以开展一些良好的集体活动,因为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伏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我们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当一部分学生缺乏恒心、毅力、对学习存在惰性,就可以开展 “学习为了什么”、“磨砺坚强的意志”等主题班会;针对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的心理特点,可以让学生与兄弟班开展辩论赛、拔河比赛、篮球赛等,在活动中,学生开始变得热情,开始团结,开始互相关心帮助,整个班集体开始形式较强的凝聚力;有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好,或者是和老师谈话就感到紧张。这个时候,可以采取笔谈。事实证明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想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笔谈比面谈更加行之有效(特别对于一部分特殊生而言)。
我班上一个调皮的男生给我写过四封信,都有好几张,在信中他写出了自己的困惑,自己的不满和自己的心理话。争对他在心中流露出来的一些思想,我及时找他谈了话,肯定了他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同时也批评了他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再讲讲我们班的一个女学生干部,成绩优异,能力强,却过于要强,要斤斤计较,这样的话在同学中间的威信就降低了,她感觉很苦恼,给我写了一封信,我也写了一封诚恳的回信,其中信的末尾我是这么写的“一个人对别人要有宽大的胸怀,这样的话别人也会豁达的对你,用微笑来面对人生,你的人生就会充满鲜花。”当学生中出现类似早恋的现象时,与其苦口婆心、毫无用处的和他们大谈人生观、世界观,倒不如告诉他们:“欣赏别人人的同时,不是要你忘了自我。与其匆匆涉入爱河,不如静静等待成长,干任何事都要有一个高的起点,爱情也一样。老师始终相信,当你事业成功的时侯,幸福就会来临。”多鼓励、多肯定、多信任,什么事情都变得容易了。当然当学生把心里话通过书信的形式告诉你时,你都必须注意师生间要民主与平等,这样才可能产生依赖与信任的力量;要注意倾听,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学生的各种内心感受,并将其表达出来,与学生产生共鸣;最后一个也很重要“保密”,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学生才有可能毫无顾忌,畅所欲言。
6.班主任工作如何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篇六
1.为学生创造友好和睦的气氛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友好和睦的教育气氛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条件。班级心理教育也只有在愉快活泼、乐观向上的心理气氛中才能有效进行。
心理教育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种种心理教育措施也才能奏效。特别是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往往不能接受自己,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
这些学生只有先被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只有先被别人尊重,才能尊重自己。所以,班主任要把每个学生都摆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要主动接受学生,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并待之以真诚的关心和爱护。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情通理达”。
2.为学生做好疏导工作
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尽管十分复杂,但由于学生心理的可变性与可塑性、过渡性与动荡性等特点,因此只要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地引导、扶持、帮助和教育,这些学生所谓心理问题是能够得以纠正与调整的。
对症下药,开展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伏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老师要想消除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障碍,一方面要给予他们充分尊重、理解和信任,了解他们的真实思想;另一方面要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特点,以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对症下药”,进行个别心理指导,让他们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使他们走出心理误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而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增加,班主任不仅要做一个“传道授业”的师长,而且应当扮好学生的“心理医生”这个角色,正确、及时地解决、疏导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课堂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班主任充分利用班团队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训练、辅导、暗示、感染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其一,针对一部分学生缺乏恒心、毅力、对学习存在惰性,从而使他们智力因素受到极大束缚的特点,我开展了“学习为了什么”、“磨砺坚强的意志”等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制定了不良学习习惯治疗卡,制定了系列监督机制,并配合“学习竞争伙伴”、“进步之星”,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使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
在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起到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习两极分化的局面。
其二,针对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的心理特点,我又先后开展了“××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寻找、发现本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共同创作班歌,唱班歌,共同参与班级公约的撰写与讨论,让学生与兄弟班开展辩论赛、拔河比赛、篮球赛等,在活动中,学生开始变得热情,开始团结,开始互相关心帮助,整个班集体开始形式较强的凝聚力。
其三,笔谈——开启学生心理的一把钥匙。我发现,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想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笔谈比个面谈更加行之有效。
在开学伊始就让每个学生制作一本“交心本”,要求字数、内容不限,一周与我交流一次,刚开始学生并不习惯,东搬西凑或词不达意,渐渐地,学生敢说悄悄话,知心话了,每次与他们的交流都是一种心灵的对话。
很显然,民主型的教师比较顺应学生的心理,有利于学生情感与个性的发展。因此,我积极创造一种民主氛围,让学生释放“能量”。这“能量”,不管是建议还是意见,是牢骚还是委屈,不断地宣泄,对于化解矛盾、保持心态平衡,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建立班级申诉制度
在班里建立申诉制度,让学生直接在大家面前倾诉心声。每日下午的值日班长汇报会,都有一些学生在为自己当天的行为申诉,有的合理,值日班长就免去给他的扣分,有的不合理,大家就举手表示意见,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意见来定论;有一些学生感到委屈时,我就在放学时和他及时交流。
交流后,学生都能较好的认识到问题出在哪了,心情也好转了。心与心的交流,让学生更体会到了自己与集体的不可分割性,也加深了学生对“班荣我荣,我耻班耻”的认识。
4.教师要不断提高心理辅导能力
教师的心理素质及心理辅导能力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推动者,成为学生健康心理的保健医生,去排除学生心理的苦恼,解决学生心理“症状”,并且依照心理健康的原则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消除学生不必要的紧张和焦虑。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得以正常开展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的共同参与和配合支持。班主任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对家长开设教育心理学知识讲座,向家长传授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家教方法,使家长能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心理辅导,创设一个良好的个性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
7.班主任工作心理学 篇七
一、用自身的心理健康感染学生
班主任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 始终都应以满腔的热情坚持工作。班主任无论是境遇顺利还是遭受挫折, 在学生面前都要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情绪状态, 对待学生要满面笑容, 以乐观的情绪感染学生;通过自己的言语、表情、动作, 流露出对每个学生都寄予了希望和真诚的信任, 殷切地期望他们不断进步。反之, 如果班主任经常在学生面前表现出不良的心境, 把不良情绪带入课堂, 或在课堂中表现出反常的态度, 对学生丧失信心, 或是声色俱厉, 威胁、恐吓, 就有可能损害学生健康的心理。
记得在校运动会上, 全班同学齐心协力, 赛场上的运动员奋力拼搏, 校道上的拉拉队热情加油, 可总分排名竟是年级的尾巴, 听到这个消息, 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沮丧着脸。看到这种情景, 我既高兴, 又为他们感到难过, 高兴的是说明每个同学都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对此, 我首先让全班同学找出这次失利的原因, 然后商量对策, 最后对他们说:“只要尽力就行了, 今后继续努力。”这时, 全班同学又露出了充满希望的笑容。
二、引导学生认识、接纳自己。
挫折感在个体的青少年发展时期表现较明显。他们常常会由于考试的失败、学业的担忧、社交的障碍、人生的思索等方面的原因体验到挫折感。它会给人带来失望、压抑、沮丧等紧张的心理和情绪反应。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分析, 从主客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到受挫原因, 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也要善于根据自己的优势确立奋斗目标, 在前进过程中发现目标不切实际时, 要及时调整。
有自卑感的学生, 可以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把握大的事情, 即使只是很小的事, 也能使自己获得成功的体验, 而任何成功都会产生肯定自我、增强自信的作用。
让他们对照健康心理的条件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 重新认识自己, 接纳自己, 知道应该做怎样的努力, 才能不断发展自己, 完善自己。
三、发挥榜样力量, 促进自我保健
同学关系主要指同学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在交往过程中, 心理距离近的同学, 心情舒畅, 无所不谈。如果一个同学与班内多数同学有矛盾, 他的心情不可能愉快, 整天都会处于抑郁、孤独和忧伤之中。同学之间的这种关系是如何形成的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最主要的是缺乏心理沟通, 是非标准不一, 难以形成心灵的默契。对此, 我教育学生对待同学要有一颗宽容之心, 要以诚相待, 以自己的真情去感动同学, 并要增强自身的责任感。
现在的学生愈加重视朋友关系, 因为这种关系可以敞开心扉、诉说烦恼, 这恐怕是一般家长和教师所企望莫及的。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 说明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可以影响他周围的许多同龄人。我们要很好地利用这一点, 在学生中树立好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 能让他们发挥同龄共振的作用。当然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也会有传染性, 我们要教会学生自我心理保健:了解自我, 包括自己的长处、兴趣、能力、性格, 以及不足和缺陷;接受自我, 既不过高估计也不自欺欺人;认识现实, 正视逆境, 具有遇事不乱、应付自如的心理品质;自信待人、自尊尊人、自助助人,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劳逸结合, 科学用脑, 提高学习效率;保持健康的情绪, 借助释放、升华、转移等方式克服不良心境;积极参加课外活动, 丰富学习生活。学习掌握了一些自我心理保健的知识, 可以预防那些不健康心理的影响。
四、开展集体活动引导学生
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 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 相互沟通, 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伏的积极影响, 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针对一部分学生缺乏恒心、毅力, 对学习存在惰性, 智力因素受到极大束缚的特点, 班主任可以开展“学习为了什么”“磨砺坚强的意志”等主题班会, 帮助学生制定不良学习习惯治疗卡, 制定系列监督机制, 并配合“学习竞争伙伴”“进步之星”、经验交流会等活动, 使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在活动中, 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起到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的作用, 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习两极分化的局面。
我们还可以教学生学会正确的交友方式。怎样交朋友, 学生并不是生来就会的。班主任可以通过组织有特色的课外活动, 教给学生寻找朋友、建立友谊的方法, 有了亲密的朋友, 可以避免学生形成孤僻的心理特点。
8.班主任工作心理学 篇八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教育心理学;具体应用
G715.1
班主任需要对全班学生进行管理,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班主任管理质量对学生生活,学习都会造成影响。教育心理学用科学方法将教和学的规律进行解释,它涵盖教师,学生心理和教育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教学活动中离不开对教学心理的应用。当前各国文化密切交流,社会更具开放性,对学生思想也有所影响。基于这一背景,要求教师重视和学生的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一、教育心理学的概念阐述
教育心理学介于教育学和心理学之间,其主要对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和变化,以及教育,心理间关系进行研究,并对教学过程中,受教育者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智力发展和心理变化规律进行揭示,分析其心理特点。赫尔巴特的作品中首次提出教育心理学这一概念。随着时代进步和相关研究的深入,教育心理学也在不断发展,并逐步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教育心理学学对学生,教师等心理变化进行研究,认识其心理变化特征。学生心理变化又会对教学工作造成影响,因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中职学校教育中,要想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就需要做好学生心理教育,二者不可分割。班主任正确运用教育心理学,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正视生活中的挫折,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个人价值的发挥。
二、当前中职院校学生特点
随着社会进步,国家更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对职业教育也有普遍关注。近年来,中职院校招生数量不断增加,但随之也出现了招生标准降低的问题。部分中职院校盲目扩大招生量,忽视对生源素质的把握,使得学生整体素质相对偏低。再加上学生间性格有所差异,多数中职院校学生正处在叛逆期,另外,大多数九零后为独生子女,较为娇生惯养,性格相对任性,这些都使班主任管理工作难度加大。
多数中职院校学生认为自己之所以进入职业院校,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够优异,个人能力较弱而被淘汰,属于差生,因此,没有足够的自信心,对学习较为排斥,缺乏自律能力。更有学生由于中考成绩不理想而被迫选择进入中职院校,只为拿取毕业证,不愿真正进行学习。这就需要班主任发挥监督作用,督促学生进行学习,还要开展思想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主动参与学习。班主任需要正视学生性格,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利用教学心理学理论,及时纠正学生错误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转变学生学习态度。
从整体上来说,中职院校学生具有不均衡的特点,学生来源较为复杂。并且,中职院校学生毕业后要直接参与社会实践,从事相关工作,因此,更需要在校期间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才能使其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中职院校校园文化较为多元,这也对班主任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价值观念等在学校生活中逐步形成,需要教师合理应用教学心理学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中职院校班主任工作中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应用
(一)师生平等,重视沟通
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站在平等的角度与学生进行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工作需要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影响学生。首先,教师需要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了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学生实际需要。尊重和信任学生,为学生服务并对学生复杂。大部分中职院校学生出于青春期,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往往比较叛逆。教师在进行思想教育时,不可过于强硬,以免激發学生叛逆心理。要与学生平等沟通,将学生作为朋友,委婉指出学生问题,使学生更愿意接受教师意见。倾听学生问题。其次,应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真诚与学生进行交流,保护学生自尊心,使其树立信心。教师坦诚与学生沟通,学生才能打开心扉,更愿意向教师倾诉自己内心的想法。
(二)转变观念,正视问题
有学者曾提出多元智力这一观点,该理论主要阐述了尽管人与人之间存在差距,但通过努力可以超过先天条件逼自己优越的人。该理论心理学教育中也得到了认可。班主任在教学工作中也需要不断转变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只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想象,将学习成绩较差学生视为差生,忽视甚至放弃对这部分学生的教育。班主任需要一视同仁,正视学生存在的问题,平等看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差异,发掘学生闪光点,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实现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
思想观念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十分重要。中职院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传授专业知识,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学生技术水平,在社会实践中发挥个人价值。思想素质的教育对理论教育起到辅助作用。只有学生从心理上主动进行学习,才能更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进入社会后,才能充分利用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并且以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约束自身行为。
四、结束语
教育心理学有其科学性,重视学生心理的研究。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将教育心理学运用到教学和管理中,了解学生心理变化,时刻以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主体,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管理。班主任也须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实现教育心理学作用的发挥。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观念,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唐福荣,任智乾.试论中职班主任佛能够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新课程(下).2012,(04):76-78.
[2]张秀娜.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心理学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2011,2.(06):55-58.
9.班主任工作心理学 篇九
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学的应用
江苏 溧水 ●王连琴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不同于普通高中的学生,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具有年龄差距较大,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思想认识程度存在差异等特点,因此对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中职学生正处于比较敏感的年龄阶段,不但具备该阶段年轻人的共性,此外由于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他们又具有特殊的心理形态。笔者对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应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开展管理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中考失利的同学,到中职学校来学习是不得已而为之。大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没有学习目标,导致学生自我约束力降低,每天得过且过,班主任的管理工作难度较大。此外,也有部分原来成绩不错的同学,由于中考发挥失常而进入中职学校学习。有的同学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有的同学则不清楚专业学的是什么,因而对自己的学习生涯没有明确规划,加之没有升学的压力,学习的动力也随之减退。由于中职学生都是刚初中毕业,从心理和生理的发展角度来看,生理提前成熟,心里发育则相对迟缓,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如果班主任忽略了学生生理与心理成熟情况的差距,不对学生给予及时引导,会导致学生心理不健康而出现心理问题。
二、中职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笔者结合中职学校学生现状,发现导致中职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 学生家庭原因
中职学生中有部分学生来自单亲家庭,有许多孩子都是在缺少父爱或者母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种情况导致一些孩子通过做坏人坏事的方式来引起父母的注意,有的家长甚至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使得班主任的管理工作难以得到家长支持,管理难度加大。
2. 网络虚拟世界带来的不良影响
信息时代,学生接触的知识信息不再局限于课本和学校,互联网会带给他们更多的信息。但由于孩子正在青春期的特殊年龄阶段,具有好奇心强、辨别是非能力弱等特点,导致他们的审美观出现较大问题,如不加以正确引导,也会造成学生产生非正常心理。
3. 学校教育模式的不合理
尽管多年来一直在推行素质教育,但是以分数为最终衡量标准的情况依然存在,尤其是中职学生,大多属于初中阶段的差生、后进生。因此,这些学生有自卑和自我评价低等心理情况存在,对学业失去信心和上进心已经成为主流。由于部分学生以前在初中阶段可能遭到过粗暴式的教育,导致他们对班主任的对抗情绪十分强烈。
4. 学生特殊的成长阶段
通常中职阶段是学生成长中的危险期,也是学生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怎样让学生生理成长和心理成长保持平衡,减少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家长和教师的当务之急。但是大部分家长和老师并未做好思想准备,没有及时采取措施教育学生,导致学生心理问题频频发生。
三、中职班主任管理中心理学的应用
1. 应用团体心理学组建好班级
班级作为一个小集体,做好班级体的组建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尤其是在中职学校,如何增强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第一,可以进行团体游戏,在班级中建立数个小家庭,选出家长,分别制定家庭目标,把家庭与平时的班级活动和量化考核进行挂钩,这样可以使每个分散的个体合并成为小家庭,让学生更易融入到集体中来,同时家庭之间通过良性竞争,从而发挥集体的最大能量。比如,教室每周定期的黑板报,通常由宣传委员进行排版策划,但不可能每一期黑板报都十分出彩,如果将它们分配到家庭中去,集中小家庭各个成员的智慧,不但可以有所创新还能解决指派困难的问题。
2.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班主任的管理工作需要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效果。但是许多家长并不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经常对孩子的学业期望过高或者漠不关心。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家长调整心态,对孩子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与期望。在每次新生入学的主题班会中,通过家长寄语的方式,让学生明白父母的期望,给予孩子中考失败的安慰以及树立在中职学校学习的信心,让缺少父爱或者母爱的孩子体会到父母的关怀。此外,还可以通过电话、家访以及书信等形式,让家长与班主任协调配合,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 全面客观认识学生,避免晕轮效应
对某人的某一种特点或者品质有清晰的感觉,印象比较突出深刻,而导致掩盖了这个人的其他特点或者品质,这种感觉会像月亮的光环一样向四周弥漫,因此被形象的成为晕轮效应。比如,一个人在某一方面可能非常优秀,但却忽视了他某方面的缺点或者缺陷,反之,也可能因为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的能力和表现极差而忘记了他的闪光之处。作为中职学校的班主任,应尽可能避免这种晕轮效应给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能凭主观意识给学生下定论。只有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地认识,用公正的态度去对待学生,才能不被表面现象干扰,才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溧水中等专业学校)
10.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篇十
根据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定》和《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我们继续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小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二、教学目标
总目标:培养和造就具有良好的文明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和卫生习惯、坚韧不拔、自力更生、强烈的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做人能力、知识创新能力、从容应对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
具体目标:
1、能经常“警句”——一定要“守信用”、“守时”,消除嫉妒,言行一致,忠实可靠,充满自信,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业成绩,勤于思考,不甘落后,走上成功之路。
2、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友谊,男女生之间如何沟通好,如何与老师和同学保持密切的情感联系,有集体荣誉感,掌握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让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知道该怎么办,自觉控制和改变不良行为和习惯,锻炼毅力,培养灵活应对的个人性格,初步学会休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4、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学会调整。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自己,接纳自己,化解冲突情绪,保持个人心理的内在和谐。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培养适应学校和社会的正确行为,消除人际交往中的障碍,提高人际交往质量。
5、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潜能和特长,确立有价值的人生目标,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追求高质量、高效率的生活。
三、教学内容
1、树立坚强的意志——教育坚强的意志,宽容挫折。
(1)培养毅力和毅力。
(2)培养学生果断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制力。
(4)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
2、浇花友谊-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教育。
(1)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尊重自己,相信自己。
(2)学会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同学、老师、家长关系良好。
(3)正确认识性别差异,接受发展过程中的身体变化,正确认同性别角色,与异性同学保持正确的沟通心态。
3、迎接新挑战——人格培养教育。
(1)引导学生树立发展健全人格的愿望和动力。
(2)注重学生自我人格的教育。
(3)重点辅导有人格障碍的学生。
福尔特
1、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心理的特点、胜利和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2、立足教育,注重引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的实用性和有效性,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以学生为本,尊重和理解学生。
3、提高全体学生的培养质量,充分开发其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11.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 篇十一
不久前,有人预言心理疾病将是21世纪之患,有关调查表明,当前中小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比例也相当高。在从事班主任期间也深刻体会到许多学生在行为表现中成表现的种种异常如:好动、多话、厌学、打架等并不是单纯的品行问题,而往往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因此,将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1 了解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经过长期观察,笔者认为当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情绪方面的极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
1.2 意志方面一般为忧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破罐子破摔。
1.3 性格方面的因素是中学生心理问题中较为典型的一种,一般表现为:(1)自私狭隘型,常为一点小事而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不能自解脱,甚至耿耿于怀;(2)自大自负型,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且受挫能力差;(3)自卑怯懦型,这类人较为孤僻,不合群,做事忧柔寡断,唯唯诺诺。
1.4 青春期综合症。表现为:(1)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抑称为青春烦恼;(2)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的问题等。
这些主要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尽管十分复杂,但由于中学生心理的可变性与可塑性、过渡性与动荡性等特点,因此只要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地引导、扶持、帮助和教育,这些学生所谓心理问题是能够得以纠正与调整的。
2 对症下药,开展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伏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1 针对一部分学生缺乏恒心、毅力、对学习存在惰性,从而使他们智力因素受到极大束缚的特点,我开展了“学习为了什么”、“磨砺坚强的意志”等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制定了不良学习习惯治疗卡,制定了系列监督机制,并配合“学习竞争伙伴”、“进步之星”,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使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在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起到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习两极分化的局面。
2.2 针对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的心理特点,我又先后开展了“九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寻找、发现本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共同创作班歌,唱班歌,共同参与班级公约的撰写与讨论,让学生与兄弟班开展辩论赛、拔河比赛、篮球赛等,在活动中,学生开始变得热情,开始团结,开始互相关心帮助,整个班集体开始形式较强的凝聚力。
2.3 笔谈——开启学生心理的一把钥匙。我发现,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想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笔谈比个面谈更加行之有效(特别对于一部分特殊生而言)。
笔者在开学伊始就让每个学生制作一本“交心本”,要求字数、内容不限,一周与我交流一次,刚开始学生并不习惯,东搬西凑或词不达意,渐渐地,学生敢说悄悄话,知心话了,每次与他们的交流都是一种心灵的对话。
笔者曾经有这么一个女学生,成绩优异,能力强,却过于要强,要斤斤计较,一次在“交心本”中她谈到自己竞选班长落选后颇多微辞的看法,我随即也在交心本中写了一封诚恳的回信,其中信的末尾我是这么写的“一个人衡量能力的大小不在于职位的高低,只有输得起的人才可能赢得真正的人生,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得失,然而与年龄不相称的衡量得失实在是最大的悲哀。”此后这个女学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爱计较的毛病也收剑了不少。
再有一个男生曾经为自己迷恋某个女生而陷入矛盾和痛苦中,我也给他回了一段话:“欣赏别人人的同时,不是要你忘了自我。与其匆匆涉入爱河,不如静静等待成长,干任何事都要有一个高的起点,爱情也一样。我始终相信,当你事业成功的时侯,幸福就会来临。”事后我又反复与该生进行了交流,最后该生终于平稳地渡过那个悸动的阶段。
此外,这里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无论是个别面谈,还是笔谈都必须注意几个原则:1、平等性与民主性原则:师生间的民主与平等,才可能产生依赖与信任的力量;2、共情原则,注意倾听,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学生的各种内心感受,并将其表达出来,与学生产生共鸣;3、保密性原则,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学生才有可能毫无顾忌,畅所欲言。
12.心理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启示 篇十二
1. 南风效应
有一则寓言:北风南风打赌, 看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强劲, 可越刮, 行人把大衣裹得越紧;南风徐徐, 轻柔温柔, 使人自觉地把大衣脱下。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 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 使人的行为变为自觉。这种以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 称之为“南风效应”。
在班级管理中, 做为班主任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采取符合学生实际和需要的管理方式, 同时管理措施需人性化。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信心, 相信学生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 在情感上尊重他、关心他, 在行为上激励他, 容忍学生的缺点, 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我在做班主任工作时, 一个平时表现非常不好的男生, 总是不按时到校, 我找到他时, 他不在乎地说:“我起不来!”我说:“晚上早点睡!”他说:“睡不着!”我跟他商量好了, 每天早六点二十我准时给他的奶奶打电话。就这样, 我坚持了一个半月, 终于有一天他说:“老师, 你不用再打电话了, 我能起来了!”从此, 他就再没迟到过。
2. 自己人效应
即要使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态度, 你就不惜同对方保持同体观的关系, 也就是说, 要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
每当我接手一个班级, 我先对这个班级做较为全面的了解, 同时对班级“差生”的情况也做了较详细的调查。怎样才能让这样的一群孩子接受我的观点、我的态度、我这个人呢?当我踏进教室, 开始第一次“演说”时, 我首先列举了我了解到的他们的所有优点, 然后我告诉他们:“就因为你们身上的这些优点, 老师喜欢你们, 老师想与你们共同度过学生生活中最关键的几年, 只要努力, 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行!”当时, 我在他们的眼中找到了一份接受与认可, 同时也找到了一份信心与勇气。这样的认可让他们在犯错误时, 即使我们很严厉地批评他, 他也会理解这是为他好, 从而能虚心诚恳地接受我们的批评。
3. 门槛效应
心理学家查尔迪尼在替慈善机构募捐时, 仅仅是附加了一句话“哪怕是一分钱也好”就多募捐到一倍的钱物, 这就是著名的门槛效应。这一效应的启示就是由低要求开始, 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查尔迪尼分析认为, 对人们提出一个很简单的要求时, 人们很难拒绝, 否则怕别人认为自己不通人情;当人们接受了简单的要求后, 再提出较高的要求, 人们为了保持认识上的统一和给外界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 心理上就倾向于接受较高要求。这一效应告诉我们, 在对学生提出要求时要考虑学生心理接受能力, 应少一些, 小一些, 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有一次我接了一个差班, 学生站排、走路、做操都是一塌糊涂, 每次间操评比都是全校最差的, 学习成绩就别提了。临近毕业仅有几个月的时间, 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既要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又要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真让人着急!偶然间在网上看到了这则小故事:门槛效应, 我的心豁然开朗。第一天, 我只要求间操站排要快、静、齐, 他们做到了;第二天, 在这基础上我要求走路要挺胸抬头, 坚定有力;第三天, 我要求操姿端正, 严肃认真;他们都做到了, 每一次我都很认真地总结, 看到他们的一点点进步, 我都报以热情地表扬与鼓励, 后来这个班级的间操已是全校评比中的中上等班级。
4. 破窗效应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了一项有趣味的实验, 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 把其中的一辆摆在柏罗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 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停在布朗克斯的一辆, 他把车牌摘掉了, 并且把车篷打开。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放在柏罗尔托的那一辆, 摆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一个大洞, 结果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破窗效应在教育工作中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如果一名学生因为成绩不好或有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就给他贴上一个“差生”或“坏学生”的标签, 那么人们就会戴上有色眼镜看他, 只要他犯了一点小错, 就抓住不放, 使所谓的“差生”的逆反心理越来越强, 他自己就会出现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我班一些学生在回顾以前的学习生活时说:“以前, 所有的老师都看我们不顺眼 (因为他们表现的极差) , 一周内班级能被扣100多分, 有时我们迟到了, 连跑都不跑, 反正都扣那么多分了, 也不差我这一个迟到的。”“当值周老师提醒:你们班有3个学生在走廊说话时, 他们会说不是3个是6个!”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工作, 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加强了, 谁要是违纪为班级扣分了, 谁都觉得抬不起头。孩子们都有集体荣誉感, 都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 所以我们老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及时修好被打碎的窗户玻璃才是明智之举。
5. 超限效应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最初, 他觉得牧师讲得很使人感动, 就准备捐款, 并掏出自己的所有钱。过了10分钟后, 牧师还没有讲完, 他有些不耐烦了, 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 牧师还没有讲完, 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开始募捐时, 马克·吐温由于气愤, 不仅未捐钱, 相反, 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 会引起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上称之为“超限效应”。
对于这一点, 作为班主任的我是深有体会。有一次, 我针对班级学生上网吧现象, 开了一个班会, 最后由我来总结。我准备了很多数据材料, 以说服他们, 刚开始学生听得入神, 我一时兴起, 说了很长时间, 当我发现他们已不再入神、脸上出现了不耐烦的表情时, 才意识到自己的失败。所以, 班主任在总结班级事务时, 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 一定要注意适度。
6. 期望效应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到一个学校里做完调查后, 划了一部分名单告诉班主任, 这些学生很有发展潜力, 但要求班主任不要告诉学生。一个学期后发现这些学生果然进步很快。岂不知这些学生都是随便划出的, 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又叫期望效应。它告诉我们, 真诚的期待和不懈的努力, 终会结出预期的果实。教师的期望及如何看待学生, 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3.班主任工作心理学 篇十三
班主任是兼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力量,一般应从本学院业务教师中聘任,或由党、政管理干部兼任。学院党政领导对班主任的聘任、培养、使用与考核全面负责。班主任的职责是:
1、认真学习贯彻校党委、学生工作处和学院学生工作的意见,深入细致地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接受学院分管学生工作负责同志的领导和辅导员的协调,参加学院班主任工作例会,组织召开班会和学生干部会议。负责班干部的选拔、培养、使用和考核,制定班级工作计划和总结。
3、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参加学生的政治学习活动和其他重要的集体活动,定期组织召开班会,指导开展班级团支部活动。
4、经常深入学生宿舍,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与学生开展谈心活动,认真填写谈话记录;经常深入学生宿舍,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时掌握学生信息,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5、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和学风教育,经常沟通任课教师与学生,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效;对学生的选课、考研予以及时指导,参与学生党建工作。
6、指导学生的课余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红十字志愿者服务和各项文体活动,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积极组织开展创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等争先创优活动。
7、协助辅导员建立规范的学生档案、协助搞好学生德、智、体综合测评及评奖评优工作;协助做好贫困学生界定工作、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协助做好欠费学生的学费催缴工作;协助做好推荐报考研究生工作;协助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做好毕业生鉴定和文明离校工作。
8、完成学院领导和有关部门布置的其他学生工作任务。
南通大学理学院
14.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十四
郭加娟江苏省扬州市开发区朴席中心学校21140
4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每一天都能有进步”。有些孩子的进步明显,但大多数孩子在前进道路上不免磕磕碰碰,不能如愿地享受成功。于是在班主任工作中融入了心理健康的辅导,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使他们能更快更好地进步,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营造舒适优雅心理氛围
班集体是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主要环境。因此,要使学生健康成长,班主任就必须着力于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着力于营造舒适优雅的健康心理氛围,使学生在健康的心理氛围中成长起来。
在实践过程中,班级环境有软硬之分。硬环境包括教室的美化,学习园地,黑板报的布置等,良好的硬环境容易把握,只要班主任带领大家齐动脑,齐动手,一个洁、齐、美的教室环境便会形成。关键是班级软环境的创设,包括班风、学风、班级凝聚力、向心力等。这些环境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要使良好的软环境创设成功,一定要精心策划和组织团结的有朝气的班集体,促成每位学生心中具备一定的班集体概念,群体观念,使他们知道自己属于班级中的一部分。可以在班队课上组织一次“40=1”(40是班级人数)的活动,制定共同目标,畅谈心中理想等。还可以让每个学生在班里选择自己能胜任的一个工作岗位,如有主持才能的可在班队课上做小主持,遵守纪律的可做“纪律监督员”,忠于职守的可在阴雨天负责开关电灯等,让学生明白不管大事小事都是班级之事,我是班级一分子,就要努力为班级服务。促使每一位学生积极动起来,主动发挥自己的正面作用,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让他们不断健康成长。
二、关注学生个性特点,积极引导身心健康发展
活跃,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可以用行为规范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却不能锁住他们的心灵。而心理辅导,却可以矫治他们不合理的行为,给予学生的是“轻风拂柳,丝丝入怀”的感受。但要真正摸清和掌握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只有多与他们接触、交流,主动有意接近,运用多种形式不同方法进行谈心,然后才能 1
发现他们行为的不合理性,才能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比如在期中、期末复习迎考阶段,针对学生在家长“望子成龙”、老师“盼铁成钢”的高期望值下产生的精神紧张,心情压抑的心理,开展以《学习的苦与乐》为话题的班会心理课,让学生尽情倾诉学习的“苦”,在交流中体验学习的“乐”,从而以乐观心态正确面对学习生活;对依赖性强,缺乏恒心、毅力,产生懒惰心理的学生,开展以《动手又动脑》、《我是“小医生”》等为主题的班会心理课,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自觉纠正不良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针对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逆反的心理特点,可开展《“两面人”》、《我是谁》等为主题的班会心理课,对学生进行人格辅导。当发现有共性的问题时,可组织诸如“我有话对你说”、“我的自画像”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心理辅导的活动中,认真地评价自己,认识别人,找出不足,自我改正,从而促使他们更好地健康发展。
三、组织丰富多彩活动,陶冶纯真稚嫩美好心灵
活动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对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矫治的作用可以用一句诗来形容:“润物细无声。”正由于活动的特殊性,所以班主任要见缝插针,用一切时机组织心理健康方面的各种活动。比如:晨会课、活动课等,班主任可以经过整合,用来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趣味性活动之中,就会有所收获。如讲故事、猜谜、文体活动等所营造的轻松氛围,能让学生因学习负担带来的紧张心情得到放松;小品表演、讨论活动等,让有懒惰心理的学生在生动的情境再现中,更清楚地看到问题,从而知道怎样克服懒惰心理;角色游戏、趣味小测试等,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有所感受,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纯真的心灵在活动中受到陶冶,使心理更健康地发展。
四、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快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与学生相处时间较多这一条件,在教育教学的自然情境中快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管理者角色与心理辅导员角色的冲突问题。比如,有些班主任遇到班里的某个学生违犯校规的事情,常常出于维护班级名誉,给以较严厉的批评,但这样可能忽视心理问题的疏导。其实角色冲突的矛盾隐含着角色互补的统一。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认真
分析出现的问题,倾听学生的解释,心平气和地与学生交流,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这样的教育才会有效,师生的心灵才会相通。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转换角色。从权威型的班主任转换为朋友式的心理辅导员角色,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是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助化剂。
【班主任工作心理学】推荐阅读:
中专班主任工作压力与心理问题07-16
小学心理健康与班主任工作计划09-01
浅谈心理学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09-03
我的论文:谈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10-17
班主任心理辅导培训总结08-25
班主任学习材料(心理健康教育篇)10-23
班主任工作反思:你凭什么做班主任?-班主任工作反思06-18
班主任工作需要艺术-班主任工作日志06-09
班主任工作有“三怕”-班主任工作艺术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