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共11篇)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篇一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精华总结
科学概括和深刻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贯穿全会的鲜明主题,也是全会决定的突出亮点——
增强文化自觉 树立文化自信
这是一篇与时俱进的文化宣言,这是一幅着眼长远的宏伟蓝图,这是一份关注民生的行动纲领。
决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发,着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对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文化上的高度自觉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充分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一切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实践和探索都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全会着力回答的历史命题,成为决定最突出的亮点之一。
决定旗帜鲜明地指出——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决定浓墨重彩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刻回答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所蕴含的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
决定突出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从文化的视角拓展、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更加丰富和完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切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力量都要凝聚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战略目标上来。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最终目标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决定紧扣时代脉搏、顺应人民期待,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用鼓舞人心而求真务实的笔触,勾勒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辉煌前景——
“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决定从国家层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与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承接,符合我国实际、符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凝聚各方面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党的十七大提出,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此,决定规划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
决定明确提出的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充满了一个个新论断、新思路、新举措。
这一奋斗目标,是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打下坚实基础而制定的目标。
决定认为,要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必须遵循以下重要方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科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积累的文化建设基本经验,分别阐述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根本性质、根本目的、根本要求和根本动力。
顺应各族人民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热切愿望,全会决定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充满了一个个引人注目的新亮点——
开启奋进新程 铸就文化辉煌
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与社会主义事业齐发展。
决定牢牢把握历史和人民的厚望和期待,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重大措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文化的“魂”,国民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和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是承载文化精神价值的“体”。无论什么样的“体”,都必须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魂”。
决定首先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行阐述和部署,并将这方面的总体要求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全篇。全会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这体现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决定突出强调的一个重点。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从4个方面作出了工作部署,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举措。
——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正确创作方向是文化创作生产的根本性问题。决定指出,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必须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引导文化工作者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坚持正确文化立场,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最主要的领域是哲学社会科学、新闻舆论、文艺作品、网络文化。决定分别对这些领域作出工作部署——
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使之更好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把握正确导向,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加强和改进正面宣传,加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
各领域文艺工作者都要积极投身到讴歌时代和人民的文艺创造活动之中,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
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支持重点新闻网站加快发展„„
决定还提出,要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要求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形成科学的评价标准。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
决定提出,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决定围绕4个方面提出了一项项周密细致的政策——
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
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加强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重要出版社建设,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整合有线电视网络,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发挥各类信息网络设施的文化传播作用。
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加强文物保护和非物质优秀文化遗产传承,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和帮扶力度。
——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积极作用、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的必然要求。
决定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决定作出了一系列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符合文化建设需要的部署——
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在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
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要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扩大文化消费: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扩大文化服务消费,提高基层文化消费水平„„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
这些年文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绩,从根本上说得益于改革创新;今后文化发展要实现新的更大跨越,归根到底还要靠改革创新。决定指出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培育合格市场主体。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增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提供服务能力„„
积极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
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
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继续执行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对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扶持政策执行期限再延长五年„„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
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加强文化领域智力、人才、技术引进工作。吸收外资进入法律法规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
——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决定提出,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决定按照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的要求,围绕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等3个方面,对建设一支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作了具体安排,充满着一个个新思路、新举措、新突破。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决定最后一部分的表述言简意赅、富有新意,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决定强调,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机制”„„
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为广大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舞台”、“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决定这一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重要论述,更是引人注目。
金秋十月丰收的馨香飘拂神州大地。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标志,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迎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中国共产党以更加坚定、自信的姿态,团结带领亿万人民踏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的征程,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创造新的荣光,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新华社北京10月26日电 记者秦杰、李亚杰、卫敏丽、华春雨)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篇二
(上接第1期24页)
3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强化教育引导, 增进社会共识, 创新方式方法, 健全制度保障,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 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 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时代特征、人民愿望,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科学分析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 深入研究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课题, 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 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坚持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 以提高思想政治素养为根本, 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抓手,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 加强重点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二)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引导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优越性, 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也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 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 联系干部群众思想实际, 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 引导干部群众在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上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 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 组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 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三)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 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 最能激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要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激励人民把爱国热情化作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 以热爱祖国和贡献自己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和尊严为最大耻辱。广泛开展时代精神教育, 引导干部群众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 永不自满、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以思想不断解放推动事业持续发展。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 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劳动光荣、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增进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 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用好红色旅游资源, 使之成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课堂。
(四)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 评选表彰道德模范, 学习宣传先进典型, 引导人民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 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广泛开展志愿服务, 拓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 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 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 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深化政风、行风建设, 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 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 坚决纠正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歪风邪气。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 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 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 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推动人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 维护法律权威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弘扬科学精神, 普及科学知识, 倡导移风易俗、抵制封建迷信。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 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4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 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 提高文化产品质量, 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一) 坚持正确创作方向。正确创作方向是文化创作生产的根本性问题, 一切进步的文化创作生产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必须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 生动展示我国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要引导文化工作者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 坚持正确文化立场, 认真对待和积极追求文化产品社会效果, 弘扬真善美, 贬斥假恶丑, 把学术探索和艺术创作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中。坚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 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 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 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 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积极创新。把创新精神贯穿文化创作生产全过程,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 学习借鉴国外文化创新有益成果, 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增强文化产品时代感和吸引力。
(二)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使之更好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要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 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并重, 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点,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 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 加快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 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 发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示范引导作用, 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 重点扶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研究项目, 着力推出代表国家水准、具有世界影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整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 建设一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实验室, 建设一批具有专业优势的思想库,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化建设。
(三) 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 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牢牢把握正确导向,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 壮大主流舆论, 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 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 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以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为主, 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宣传资源, 构建统筹协调、责任明确、功能互补、覆盖广泛、富有效率的舆论引导格局。加强和改进正面宣传,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 加强舆情分析研判, 加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 从群众关注点入手, 科学解疑释惑, 有效凝聚共识。做好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 完善新闻发布制度, 健全应急报道和舆论引导机制, 提高时效性, 增加透明度。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 推动解决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 维护人民利益, 密切党群关系, 促进社会和谐。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要秉持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 真实准确传播新闻信息, 自觉抵制错误观点, 坚决杜绝虚假新闻。
(四) 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文艺工作者都要积极投身到讴歌时代和人民的文艺创造活动之中, 在社会生活中汲取素材、提炼主题, 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 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实施精品战略, 组织好“五个一工程”、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创作工程、重点文学艺术作品扶持工程、优秀少儿作品创作工程, 鼓励原创和现实题材创作, 不断推出文艺精品。扶持代表国家水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优秀艺术品种, 积极发展新的艺术样式。鼓励一切有利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文艺创作, 抵制低俗之风。
(五) 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 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 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加强网上舆论引导, 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 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 鼓励网民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支持重点新闻网站加快发展, 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综合性网站和特色网站, 发挥主要商业网站建设性作用, 培育一批网络内容生产和服务骨干企业。发展网络新技术新业态, 占领网络信息传播制高点。广泛开展文明网站创建, 推动文明办网、文明上网, 督促网络运营服务企业履行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 不为有害信息提供传播渠道。加强网络法制建设, 加快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加强对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等的引导和管理, 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 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依法惩处传播有害信息行为, 深入推进整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专项行动, 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加大网上个人信息保护力度, 建立网络安全评估机制, 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信息安全。
(六) 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3.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篇三
王纪山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在部署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时,提出要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是站在历史、时代和全局的战略高度,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书。其中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的论断,具有丰富的现实内涵,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宏阔的未来愿景。
先进文化是政党思想的精髓
文化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先进的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先导,任何国家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总是离不开文化的进步,离不开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经济社会每前进一步都是在与传统习惯势力和落后陈腐观念的斗争中取得的,先进文化能够廓清和扫除人们接受新生事物的思想障碍,从而使人们自觉地投身于推动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政党作为阶级社会中一定的政治集团或组织,总是代表一定的阶级或阶层,维护其经济的和政治的利益。各种各样的政党代表着各种各样的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任何政党都必然会以
一定的文化作为自己的思想旗帜和精神力量,按照它们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去改造世界,影响社会的发展。历史证明,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鲜明地反映了一个政党的理想信念、根本方向和精神气度,决定着一个政党及其事业的兴衰成败。这是文化的社会本质的客观规定性的生动体现,也是文化的巨大社会作用的生动体现。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想追求
社会主义是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想追求。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想追求集中体现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引领着社会发展的方向。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具有崇高理想的政党,要时刻走在时代前列,就必须及时、全面的掌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自觉自信地在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充分发挥文化引领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60年多年来,马克思主义所以能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永葆青春,其奥秘就在于它是科学的理论,行动的指南,它与时代同行,与各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所以它能够发挥指引方向、预见未来、凝聚人心的作用,指导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不断胜利。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最伟大的成果,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是确保文化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的根本。
马克思、恩格斯去世之后,列宁同志成为当时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他在一系列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重要原则的指导下,创立了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并领导俄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为当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综观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注入了先进的思想内涵,中国人民获得了科学的思想武器,焕发出创造新的历史、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革命时期,毛泽东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深刻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途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为党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设和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我国经验和研究国际形势的基础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指针,促进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始终高度重视先进文化的社会引领作用,不断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我们要像抓好经济建设一样抓好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推向新的高度。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的旗帜。当今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加速期,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国内社会思想意识日益多样多元多变,迫切需要我们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凝聚社会共识,用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唱响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宣传教育,不断发展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思想文化保证。
一要加强文化教育,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的文化教育,强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塑造力。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
塑造具有较高文明素质和高尚人格的现代中国人,需要先进的文化力量,通过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把现代优秀的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高尚的人文精神灌输到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儿童的头脑中,使他们成长为具有诚实守信、公平正义、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科学民主等民族精神的现代中国人。
二要加强文化整合,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凝聚力。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多民族的主权国家都在不断增强各民族的价值观念的同质性或共同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首先在价值观念层面进行整合,加强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整合,强化现代公民意识,形成超民族、超地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系,也即形成共同的现代价值观。这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三要树立创新精神,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力。从动和静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明是静的文明,求稳定,求平安,从古至今,崇尚稳定,知足常乐,满足现状,善于忍耐。求稳有余,创新不足。西方文明是动的文明,崇尚变化,不断进取,不断创新,永远不满足于现状,在变动中求发展。树立创新精神,就是要把西方的创新精神融入到中华民族精神中去,使中华文化既追求和谐与稳定,又崇尚创新与变革,提升中华文化的创造力。
四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学术思想,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渗透力。哲学社会科学及其学术思想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的精髓。学术思想是否先进,是衡量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是否先进的标志。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每一种文化均有其先进超前的学术思想为之奠基,其中尤以中国的学术思想最为先进超前并绵延不断。梁启超曾说:“学术思想之在一国,犹人之有精神也。而政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之现象,则其形质也。故欲觇其国文野强弱之程度如何,必于学术思想焉求之。”王国维也说:“提倡最高之学术,国家最大之名誉也。”陈寅恪也认为,学术的兴替“实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者”。三位大师都把学术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建立21世纪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新体系,丰富和发展中国学术思想,不仅是学术界本身的事情,而是关系到能否复兴中华文化的大事。
4.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篇四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
第1页 :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第2页 :
二、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3页 :
三、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第4页 :
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第5页 :
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第6页 :
六、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第7页 :
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第8页 :
八、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第9页 :
九、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第10页 :
十、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第11页 :
十一、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第12页 :
十二、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第13页 :
十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第14页 :
十四、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第15页 :
十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第16页 :
十六、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新华社北京11月15日电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
(1)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
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2)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3)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
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4)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5.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篇五
中“土地改革”的阐述及其对征地的影响
《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以下简称为“决定全文”)中关于土地改革的阐述,包括三个部分,其内容(及其对征地的影响)分别如下:
一、关于“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11)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
分析:
1、虽然该段的标题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但却严格限制了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的集体土地的范围,即该类集体土地需要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也必须是经营性建设用地。根据《土地管理法》第五十九条、第六十条之规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限于乡镇企业用地,且已经办理了农用地转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由于该类集体土地在新城范围内涉及不多,截至目前我省尚
未有配套政策,同时,也未规定该类土地不允许被征收(尤其涉及到公共利益所需征地),因此,未来可能落实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对新城的征地无实质性影响。
2、该段内容中提到的“缩小征地范围”,“决定全文”里未予以明确,因此,需相关配套法律法规、政策出台后,才能评估对新城征地的影响。
二、关于“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20)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分析:
该段内容阐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改革,并不涉及集体土地的所有权性质,因此与征地无关。
三、关于“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21)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分析:
该段提到“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并未涉及集体土地所有权,因此对征地无影响。
6.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篇六
2015年我们确实是我们国家很重要的、很关键的一年,改革无非是一个国家走向强大,走向繁荣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我们知道党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通过班级的学习,以及小组的讨论,我们对此也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的国家也在不断提升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主席提出的中国梦也确实在不断提醒着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个人使命,因此在这个新的历史节点上,全面改革无非是我们最必要的任务,和最重要的问题。
新的形势,新的常态,我们自然而然的有很多的问题,每个阶段不一样,方式方法,决策政策相应的也应该做出适当调整,甚至是改革或是推出一些新的法案。首先,经济是一切的基础,因此他的制度改革肯定是最重要的,2014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说“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以及在2014年11月9日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在题为《谋求持久发展 共筑亚太梦想》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提出新常态的主要特征。枪杆子里出政权,有钱才是硬道理。一个强大的国家的第一条标准就是必须先是一个经济强国。而随着我们国家社会主义体制的进程,体制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比如说,我们的第三产业在逐步成为产业主体,消费需求逐步成为需求主体。一年年国家的不断发展,我们的GDP也在逐年飞速上涨,国际地位、贸易影响力也在全球不断上升。
虽然经济是一切发展改革的基础,可是改革只改经济也是远远不够得,一个大国的各方面的逐步强大才能真真正正的称为强国,而这一次的改革也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就教育文化的改革我们也有深刻的体会,比如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也会促使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对老百姓每个人不同岗位的福利与保障。党中央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我们从能吃饱的生活到小康生活,从小康生活也会提升到更优异的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的收益者。
我们的贸易现在正在和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合作,国际关系也在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每一年我们都看着我们的祖国在一天天繁荣昌盛,我们的中国梦,我们的伟大民族复兴也在越来越近,中国的曙光不远了,我们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的社会责任感,民族使命感是我们成为祖国未来主人的基石。
7.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篇七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
(1)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
(2)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
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二、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5)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
(59)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8.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篇八
历年来,我们湖溪镇农村文化工作在镇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创建省文化强镇为抓手,立足我镇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宣传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着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各项文体活动,有力的推动了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文化工作摆上重要位置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镇党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制订实施了‚文化强镇‛战略,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每季度我们都要召开一次班子会议,专门研究文化工作,分析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从政策、机构、人员工资和资金投入上大力支持文化事业发展,并制定一系列加强文化工作的文件,一一抓好实施。镇委镇政府每年都在财政预算中作出具体安排,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一把手的态度对于一项工作的开展起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镇的党委书记楼国民同志对文化工作非常热爱,每次我向他汇报要举办文化活动都能得到他的鼎力支持,并总能提出一些好的建议。今年,我们的综合文化站公开招聘管理员,楼书记也是全程关注参与,尤其是面试环节,他也当了一回考官。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农村文化事业作为公共事业,在尚未有足够条件形成一个产业的情况下,注定只能是一个输血工程。文化事业的发展程度也就取决于对文化投入力度。近五年来,在镇财政不是很宽裕的情况下,我们累计投入了150多万元。去年,镇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达到30万元以上。今年,我们也计划投入30万元以上。光靠政府投入,显然是杯水车薪,我们还积极动员鼓励企业家赞助大型文艺活动,例如‚庆祝建国60周年‘耐立杯’文艺汇演‛、‚‘大森木业杯’文艺汇演‛,等等。为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我们鼓励引导各村大力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并积极参与各项文化活动。这里有一个如何引导的问题,值得庆幸的是,在历年形成的氛围当中,我们镇还是有一大批热爱文化事业的书记村长的。但总的来,相当一部分的村对文化的热情还是欠缺的。我们的做法是在安排新农村建设项 目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向文化项目倾斜,同时每年都会对各村的文化工作进行考核并进行奖励,今年三月我们召开了宣传文化工作表彰会,奖励资金达到3万元左右,极大的激发了各村投身文化事业的热情。这样,我镇形成了财政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必要补充的文化建设投入机制,为社会文化事业提供了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保障。
二、继续扩大文化事业投入,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文化阵地建设是开展农村文化建设,是开展文化活动的载体。只有抓好文化阵地建设,才能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紧跟形势,不断繁荣发展。
1、抓好综合文化站的规范化建设。(1)自综合文化站建成以来,我们不断探索,进一步健全了文化站的各项规章制度,狠抓服务质量。针对农村群众白天劳作、工作,晚上休闲、休息的特点,我们制定了360天开放,日夜开放的工作制度,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在晚上也能到文化站健身娱乐。(2)2011年,我镇综合文化站新投入资金10余元,新增图书2500多册,书架4个,图书阅览桌20张,椅子40条,电脑8台,摄像机1台,音响1套,并投入资金3万余元对站内建筑粉刷一新,文化站资产达到了50余万元(不含固定资产),文化站的设施更加完善,功能更加齐全。(3)为加强综合文化站的日常管理,我站在原来3个文化工作者的基础上,今年通过笔试、面试、才艺展示等环节公开招聘了2个管理员,经费由镇财政列支,使得文化站专职工作人员达到了5人,为文化站各项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以镇综合文化站为龙头,进一步抓好区域文化活动中心和村文化活动室的建设,进一步健全了镇村两级文化工作网络,并着力强化各文化活动阵地的功能。去年共新建区域文化活动中心2个,投资30余万元。今年,我们也要建设2个区域文化活动中心。
3、严格按照农家书屋建设计划的要求,以解决群众读书难、全面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为原则,扎实推进‚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将之作为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采取积极措施认真落实建设任务,现在全镇二十八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已经全部建设完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
4、积极开展文化达标村和文化示范村创建。去年新创东阳市文化达标村3个,金华市文化示范村1个。至此,我镇文化达标村创建达到16个,其中楼店、八里湾、郭
二、后西等村成功创建了金华市级文化示范村。文化达标村创建率达到了57%,是全市文化达标村创建最多的乡镇。今年,我们计划创建1个省级文化示范村,2个金华市级文化示范村,3个东阳市级文化达标村。
5、按照省文化强镇的要求,今年,我们计划建设一个图书馆,目前正在积极筹备中。
三、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1、我镇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棋类、武术等门类在历史上名人辈出。目前,全镇有镇文联、江南书画院、江南武术协会、婺剧促进分会、文东艺术团、群星艺术团等文艺团体20余个、文体骨干达到3000多人。像今年,我们还成立了摄影分会。这些文艺团体经常性的活跃在农村,为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文联、江南书画院经常组织文化下乡活动,如去年组织了元宵书画展、迎新春精品展、‚与法同行‛书画展等6场讲座展览。
2、打造特色文化,培育业余演出团体。在‚一村一品‛的基础上,我镇涌现了‚文东艺术团‛、‚湖溪群星演出队‛、‚郭二演出队‛等一批水平高、阵容强的业余演出团体,并着力加强引导,使之经常性的活跃在农村大舞台上。这些文艺团体除了为本镇农民带来文艺享受的同时,还经常跨镇、跨县市开展文化走亲活动,像群星文艺表演队参加过金华市桂花节,武义民间艺术节等。
3、近年来,我镇以特色文化为重点,以文化骨干为主要力量,通过抓创作、抓活动,涌现了大量优秀作品,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们通过各种文化阵地和活动载体,基本满足了广大群众求知、求乐、求美需要,为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丰富的活动,我镇涌现了一大批具备一定艺术水准的民间艺术家和艺术作品。金希寿的楹联多次在省、全国作品征集中获奖,张中华、郭军新的多个小品发表在市《新农村文艺》上。
4、经常性的组织文艺活动。每年,我们都会组织几场大型文艺活动。去年,我镇共举办各类大型文艺活动6场,投入经费30余万元,观众达10000多人次,如5月的大型排舞比赛、6月的红歌比赛、7月的‚与法同行‛大型文艺晚会等;开展文化走亲12次,观众也再10000人次以上;镇文化站和江南书画院组织各类讲座展览6次,有书画展、摄影展、根雕作品展等;今年春节,我们组织了4期春节文艺晚会,受到了群众的极大欢迎。
5、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每逢新春佳节,郭宅村民就进行‚擎大蜡烛‛活动,楼店村民就进行‚盘车‛展颜等等。这些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如今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宣传了文化遗产的保护知识,而且也使这些传统文化得到了发扬光大。
6、开展多种形式的文艺培训,提供农村文化队伍的素质。去年,我们组织了各类培训12次,内容涉及书法、排舞、美术、摄影、器乐、图书管理等多个门类。今年,我们也将组织不少于12次的培训。
总之,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经过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我镇文化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上级要求相比,与先进乡镇相比,与群众期望相比,我们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今后,我们将以创建省‚文化强镇‛为契机,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促进我镇农村文化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积极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9.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篇九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教学目标
1、分析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意义
2、引导当代大学生重视文化软实力
3、加快大学生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进程
教学重点
1、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
2、当代大学生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历史使命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
(一)背景介绍
1、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来源
★党的十七大:一是首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向全党发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二是首次明确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提出来;三是强调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十二五规划纲要:(第十篇)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包含以下方面内容:
1、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2、推进文化创新;
3、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2012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优秀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要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授课教师介绍:
向晖,女,文学与传媒学院辅导员。联系电话:***
育,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努力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守诚信、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和档案事业。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深入开展对外人文交流,促进中外文化相互借鉴。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震撼力,当代中华儿女一定要肩负起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重任。
2、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义
第一,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文化上的本质要求,规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向和目标,赋予了重大使命。十七大报告在论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部分所强调的理论武装、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引领风尚等丰富内涵,是大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首要内容之一。建设好建立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和文化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才能引导和规范全社会的道德和价值取向。
第二,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繁荣民族文化开辟了道路。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包括繁荣发展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新世纪以来,在内蒙古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号召引导下,经过广大专家学者的努力,作为北方草原民族集大成的民族文化精华——草原文化学已经宣告诞生,其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已经开始奠定,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三大主源之一的观点已成共识。在此情况下,繁荣发展草原文化,已成为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鲜明主题和中心任务。在我区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首要的就是要推动草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继续深化草原文化研究,建设草原文化学科体系,这是我区必须长期坚持的文化发展目标,是民族文化大繁荣和民族文化大区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方向和重点。
第三,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做大做强草原文化产业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包括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包括继续拓展草原文化研究,丰富和填补中华文化发展史的空白。另一方面,任何文化产业的兴起与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文化沃壤,而草原文化产业则是草原文化理念的物化,它赋予草原文化产业以鲜活的文化特征与文化精神,使一个地区的文化产业带有鲜明的唯一性、民族性,使之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并将在其发展进程中催生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新的文化业态。草原文化产业既带有一般文化产业的共性,又具有一般文化产业所不具备的文化特质。“建设生态文明”的提出和社会主义文化新高潮的兴起,为草原文化产业的大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期,当前要特别在整合草原文化资源,重视草原文化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草原文化丰厚资源等方面下大气力,完善有利于草原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优化环境,加大投入,努力把草原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使之尽快跻身于我区强势产业行列。
第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创造了有利条件。创新
是文化发展繁荣的源泉和不竭动力,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由之路。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吸收消化别的、外来的有益于自身健康发展的文化因子,而成为一种内涵全新的文化,同时使自身的文化特征更为彰显。但是,一种文化不可能只是被动地接受别种文化的影响。文化要实现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创新,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必须要形成一种强势的文化氛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不仅在经济、政治上打破了许多禁锢,在文化上也形成了一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氛围,这是推进文化创新的最可宝贵的、最有利的社会环境。党的十七大的召开,为文化的创新和文化活力的迸发再一次开启了思想大解放的闸门,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对文化的多样性需求空前高涨,文化发展的环境更为宽松,文化主体与文化客体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文化生产力必将得到空前的解放。实践将证明,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战略决策,必将为在又好又快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为新世纪新阶段的文化创新,开拓更加广阔的前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硕果累累的文化百花园必将展现在我们面前。
第五,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开辟了广阔前景。党的十七大为夺取小康建设新胜利描绘了宏伟蓝图。文化建设作为整个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和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文明程度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归根结底要依靠人的文化素养的提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当代社会所呈现出的先进的社会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中,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渴求日益增长,极为热切,这就要求文化的发展更要先行,更要加快步伐,更要兴起新的高潮,这是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文化观,必将深刻影响经济基础,必将要求全社会在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中,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最基本的落脚点,更多更好地关注和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使他们更好地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这应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第六,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求必须从实际出发搞好文化体制改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化工作者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文化部门要能够适应时代、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对文化发展的需要,就必须清除影响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性障碍。因此,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为文化人才施展才能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和更加宽松、舒畅的环境,建立良好机制,从有利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这个大局出发去想问题、作决策。我区文化人才济济,蕴藏着极大的创造潜力。总结兄弟省区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按照当前的文化政策导向,我区的文化体制改革一定要从本地区文化人才资源相对较少,人才流失较为严重,体制机制不够灵活的实际出发,坚持以人才为本,坚持统筹协调,着眼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队伍不散,创作不断,留住骨干,切实解决好面临的主要问题,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搞好体制,构建好符合文化市场运作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灵活机制上,统筹考虑编制、人事、工商、税务、银行等相关部门乃至全社会各个方面的相互协调配合,使文化体制改革收到激活体制机制、激活人才、激活创造活力,多出文化精品、多出文化人才、多出文化大家的良好社会效果。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时,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作用,并把是否做到留住了人才、是否激活了人才作为检验文化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可以相信,经过文化体制改革,我区的文化发展一定会出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可喜局面。
3、当前现象及分析
现象:
(1)中华文化不断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魅力:建设孔子学院,开展中国文化交流年系列活动,在全球推广国家形象片……
(2)全国各地掀起文化建设热潮,几乎所有省份都在制定或正式实施文化枪声战略,把文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各式各样的文化节,建大项目大场馆,主题公园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主题是:“弘扬民族艺术,延续中华文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分析:
(1)文化发展的跃进式、指标化
(2)文化内容的肤浅化、表面化
(3)文化有成为经济的附庸的风险:GDP化、功利化
(二)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针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2、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3、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4、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强文化法制建设,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5、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三)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定位和历史使命
定位:
第一、大学生充分享受着优质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教育资源, 有机会充分地接触国内外的各种文化, 应该是文化传承中的主力军。
第二、大学生处在其人生阶段中学习能力最为旺盛的时期, 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和积极
性, 兼备开阔的视野、创新的精神、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应该以高度的责任感在传承文化、传播文化、繁荣文化和创新文化等诸多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
用。
第三、当前我们面临的文化现状仍不容乐观,传统文化的流失、国际化进程中欧文化的渗
透等严峻问题需要大学生承担其历史使命, 要在传承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方面身体力行。
历史使命:
1、利用自身独特优势深入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有用价值, 吸收和借鉴世界上的一切优秀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在世界各种文明中独树一帜,所以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势在必行。同时,对于世界上的文化,也应秉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大学生身处浓郁的学习环境, 享受良好的教育资源, 应该倍加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 学习包括中华传统文化在内的一切优秀文化, 武装自己的头脑, 丰富自己。
2、大学生应该积极为构建和谐文化作贡献。作为大学生, 应该深刻理解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大力弘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念, 在逐步增强理解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来影响他人, 造福社会。
3、大学生应该成为文化创新的重要力量。我们要牢固树立只有创新才有出路, 只有创新才能发展的观念, 通过积极的文化创新, 繁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取切实的文化利益。对于当代的大学生, 我们在学习和吸收的过程中, 应该跟上时代的主旋律, 以刻苦钻研、怀疑、求实的态度应对挑战, 成为文化创新的积极力量。
10.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篇十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形势和任务,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有利于丰富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
2、有利于培育出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能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3、有利于增强文化建设的整体实力和发展后劲;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之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
4、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1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篇十一
我成为预备党员已经半年了,这半年里。我一直在思索我应该怎么样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为企业作出更多更大更好的贡献。这是我这几天静下来的想法
学习17大会议精神是我第一次认真系统地学习党和国家的文件。在学习过程中,我确确实实感受到,这个社会,我们的国家,还有好多需要我们关心和帮助的群体。当然,我们在前进的道路更需要舵手为我们指明方向,确定目标。我想,这就是17大的会议精神总结报告的深刻意义所在。
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阐述,把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报告确定了我国文化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为推动先进文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繁荣、向上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越来越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百姓越来越需要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说到繁荣,不由得使我联想到“贞观之治”这个名词。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他吸取隋朝灭亡的原因,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他强调以民为本,爱惜民力,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在唐太宗李世民贤明的执政下,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牛马遍野,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这一派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就算现在也是我们所期盼的。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大发展、大繁荣、新高潮这九个字的目标,我认为,说到底也是要让繁荣的文化离我们老百姓 的生活越来越近吧。
学习也许是最好的方法,学习能开阔我们的视野,学习能解放我们的思想,学习能创新我们的方法。我想,只有树立学习不停的恒心,才是工作能不断前进的重要法宝。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在进步,我们的国家就会前进一大步,所以,我们都不应该拒绝进步,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进步!
最后,祝愿我们的国家永远繁荣昌盛,更加灿烂辉煌!
此致
敬礼!
汇报人: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推荐阅读:
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心得体会07-28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读后感07-08
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11-25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11-05
中共中央表彰决定01-07
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意见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