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属高校基本建议投资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

2024-06-09

部属高校基本建议投资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精选7篇)

1.部属高校基本建议投资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 篇一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基本建设一直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内,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事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高校基本建设的滞后已经严重影响到了高校的发展,为此,必须重新定位及改善高校基本建设管理模式。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工程建设造价控制也成为了高校基本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为达到造价控制的目标必须遵循工程建设合同管理的相关规定,建立以合同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模式,这就为高校基本建设造价控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1高校基本建设中合同管理的地位

1.1工程合同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工程合同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对市场秩序进行维护及对相关单位经济利益进行充分保护的主要手段。在工程合同管理与控制中,应有效与高校基建工程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确保制度完善的前提下,规范施工流程,为高校基建工程事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合同形式是指与当事人表达意识相同的外在表现形式。书面形式、口头形式与其他形式是合同的主要形式类型。书面形式的内容包括合同书、信件、数据电文等。口头形式的内容主要以口头语言的形式出现。公正、审批及登记等都属于其他形式。

1.2工程合同管理体系建立的意义

高校基本建设中工程项目价格、工期及质量等都需要通过合同进行确定,对合同双方的权责利三方关系有着明确的规定。因此必须重视工程建设和合同管理,有效控制工程整体造价。合同管理贯穿于整个高校基本建设的过程,为达到施工建设的预期目标,必需将合同管理落实到高校基本建设的整个过程及各个阶段,确保合同管理与其他管理内容紧密联系,一起为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构建提供可靠的保障。合同分析、资料、时间、实施控制及索赔管理等都是合同管理的主要内容,只有将各项内容充分结合,才能实现高校基建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2高校基本建设过程中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与市场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保障,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的提升对高校基建事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工程合理管理已经成为高校基建施工单位迅速发展及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同时对施工单位经济效益提升起到关键性作用。合同管理的重要性与艰巨性由工程建设的复杂性所决定。因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高校基本建设过程中合同管理存在滞后的现象,如合同法律意识较低、合同管理体系不完善及缺乏专业合同管理人员等都是高校基本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合同管理问题。

2.1合同法律意识较低

合同成立的重要条件就是合同当事人主体的合理性,也就是说合同当事人必须具有一定的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高校基建管理部门的合同主体不明确,为此必须对其项目法人与法人委托等有关规定加以完善。为规范建筑市场的合同管理,国家工商局与建设部制定了《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对双方责任、权利及义务进行了明确地规定。但大多数高校基建过程中,不选用标准合同文本签订合同,签约时选用的文本一般为自制,具有不规范性当文本条件较为笼统、含糊,将导致合同条款存在诸多漏洞,这种合同无法对施工建设各个阶段起到制约作用。

2.2合同管理体系不完善

合同风险规避与风险转移意识较低,对合同保险、担保及索赔不重视,或缺少相关条款等都会加大高校基建施工中的风险系数。因学期学年制的特性,各大高校极为重视建设工期,对合同管理制度的执行则极为忽视,这种情况的大量出现,导致合同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的产生。归档管理、分级管理及授权管理机制在合同管理中的不健全,加大了合同管理的难度。

2.3专业合同管理人员的缺乏

工程建设涉及较多内容,其专业面极为广泛。在合同管理中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与相关的造价管理知识等。但现阶段,高校基建施工中存在专业合同管理人员缺乏等问题,在设计变更、合同变更等方面无法做到得心应手。

3高校基本建设过程中合同管理水平的提升

在高校基本建设过程中合同管理与控制是其核心内容,为确保工程建设的正常运行,必须进行以合同管理为核心的项目管理体系的建立,通过提升合同管理水平,可以对高校基本建设中的工程造价进行有效控制,更是确保基建项目工程整体质量的重要保障。

3.1加强合同法律意识

在高校基础建设工程合同签订时,合同双方应认真审查合同的合法性与严密性,确保合同文本签订时具有全面性、准确性等特点。在法律意识强化的过程中,应对合同纠纷产生的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在最低范围内控制合同纠纷率,确保全面履行合同相关条款。为实现市场经济秩序的有序性,相关部门必须合同管理加以重视。在正常履行合同过程中,严禁在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进行招标工作,避免施工许可证在没有备案与审查施工合同的情况下发放,必需做到有法可依。

3.2完善合同管理体制

高校基本建设工程中,通过合同管理模式的建立,可以对合同管理体制进行有效完善,也是合同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方式。工程建设中施工双方应对合同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合同归档管理工作加以重视,在签订、审查及履行合同中,必需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根据相关建设程序,达到合同管理行为规范的目的。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工程担保的推行及工程保险制度的建立,是对市场秩序进行维护及对相关单位经济利益进行充分保护的主要手段。在工程担保与工程保险制度推行中,应有效与我国高校建设工程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确保制度完善的前提下,进行担保制度的运用。3.3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素质在强化高校基本建设工程合同管理队伍建设中,应加大培养合同管理人才。目前高校基本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合同管理人员由优秀人才担任;其次,组织加强学习;最后,岗位责任制的建立,特殊情况下,应遵循持证上岗制度,进行合同管理人员的选择。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工程建设事业也得到了极大发展。在工程建设项目造价控制全过程中必须重视合同管理,并在此基础中加大造价控制及管理力度,根据高校基本建设工程的实际情况,必需加强合同双方的法律意识,完善合同管理体制,并有效提升合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为工程建设质量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部属高校基本建议投资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 篇二

始于上世纪末的部属高校的“省部共建”,让校方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变得非常微妙。地方政府掌握的砝码包括,始于上世纪末的部属高校的“省部共建”,让校方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变得非常微妙。地方政府掌握的砝码包括,资金、新校区建设的审批,以及高校周边环境的治理;而校方则可以调整对当地生源的招生比例。

在涉及高校的城市规划上,比较合理的程序应该是在政府部门完成规划后,提交人大。由人大召集利益相关方和有关的专家进行论证。

“也就是武大敢这样跟市政府较劲。”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别敦荣用此话暗示:武大与武汉市政府的高架桥之争,并非是部属高校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典型关系。

除非利益上发生极大冲突,在平时,双方的关系更多是一种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部属院校有求于地方政府——不仅是资金,学校的发展也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别敦荣解释道。而对本地生源的招生数量,则是校方制约或者示好地方政府的砝码。

“共建”背后的资金与土地

促成这种关系的原因是部属高校的“省部共建”。从1999年开始,如同国内很多城市,湖北省的部属院校也开始进入“省部共建”阶段——即湖北省要在教育部拨款之外,对这些部属院校出一部分配套资金。配套的比例一般是1:1,教育部投入多少钱,省里也应该相应投入多少。

按照教育部有关部属院校拨款的政策:“211”学校一般一年有几千万元,而“985”学校则有几亿。

位于湖北省的部属高校共有7所,加上国家民委的中南民族大学,部委属高校数量位列北京、上海、江苏之后,排全国第四位。但该省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长期徘徊在10名左右,武汉市近几年的经济发展也表现一般。

“所以,湖北省相应的配套并没有完全跟上。”别敦荣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几年前的配套资金,有的到现在也没有到位。”

“沟通肯定也沟通,但总是拖着,拖来拖去就没有了。”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有时候对学校的情绪会有影响,因为这关系到学校的发展。但也不会把关系闹得很僵,因为还有其他合作。”

有人因此对部属高校在武汉的发展前途有所担忧,“在一些沿海省市,有时候,地方政府对部属院校的投资有时候比教育部还多。”在与《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的交流中,几个人提到广东省政府对中山大学的扶持。

但他们也承认,湖北省和武汉市在一些方面还是给予了支持。“有些是政策性的,比如批地,这在新校区的建设中尤为明显。”别敦荣说。

“新校区建设的最终审批权并不在地方市政府,但是如果没有地方政府,校区就基本上建不成。”武汉理工大学一位退休校领导参与了该校新校区筹划的很多工作,深知其中的问题复杂,地方政府的协调和强制能力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0年武汉理工大学三校合并后,共有三大校区、七个教学区,几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区距离主校区10公里以上。同时,该校学生人均占地面积远低于教育部规定的59平方米。经过几年的不懈申请,终于在2003年被批准拿出规划方案。

第一个规划方案开始就遭遇流产。按照原来的规划,要使马房山校区的用地通过“内扩”达到3000亩,余家头校区的用地通过“远收”达到1000亩,但由于在“近扩”中涉及10多家单位,这一方案没实施多久就被迫停止。

此时,该校共建单位之一的武汉市政府通过积极协调,提出了新方案:建议在距主校区不远的南湖湖滨选址新建。这一建议最终被认可,方案也在2003年6月份获得教育部的批准。

这一过程的关键之处在于:高校项目的审批权虽在教育部,但前提是必须有一个能够付诸实施的立项。而立项能否付诸实施,主要是看与相关各方能否有效协商,这一工作主要由武汉市政府完成。

这一工作完成后,随后的程序就变得非常简单:2003年6月份,教育部批准立项;当年11月、12月份,武汉市国土局、市政府、湖北省国土厅、省政府分别下达批文;2003年12月底报国土资源部审批,并于2004年3月份取得国务院的最后审批。在审批之后的拆迁阶段,武汉市政府同样发挥了主导作用。

“经历了这个过程,才知道省部共建对高校到底意味着什么,有些事情离开了地方根本就做不了。”武汉理工大学上述退休校领导感慨地说。

这样的合作还有很多,比如高校周边的环境整治也让双方颇费心思。一方面,高校希望维护校内和周边的一方净土;另一方面,没有执法权的高校要对付这些擅长打游击的人群,也只能仰赖于地方政府。记者在武汉市几所部属高校采访时,经常能听到师生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抱怨,也有人将此归咎为地方执法机关的“不作为”。但一位城管人员向记者透露,他们付出同样的努力,在高校周边取得的效果明显不如其他地区,“人太多了”。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公安部门身上。

“很多人把我们理解成独立王国,但事实上这只是个假象,教育以外的很多行政职能事实上由地方政府完成。”武汉理工大学的上述退休校领导表示。

当地生源招收比例:小心翼翼地调整

部属高校则以提高当地录取比例的方式,对地方政府的付出给予回报。回报的具体内容,大都在高校、教育部和地方政府签订的共建协议中明确规定。

华中科技大学一位管理人员透露,部属高校在这一过程中充满了矛盾心理:从生源质量的角度上讲,学校当然希望能适当提高在省外——尤其是生源较好地区的招生比例;但“省部共建”以来,逐年提高所在地生源的招生比例已经成为部属高校的共识,这样可以从地方争取更多支持。在这种得到与付出的不断循环中,部属高校在当地的招生比例节节攀高——浙江大学在合并了几个地方院校后,在当地的招生比例一度达到了70%。

前几年,武汉大学在湖北的招生规模大体维持在40%左右,但近两年这一比例正在逐步减少。2008年与2007年相比,减少了800多人;2007年与2006年相比,则减少了1300多人。

这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很大反响。因为虽然对当地招生比例的下降已成为必然趋势,但大多数省份仍然在具体措施上小心翼翼。大多是在保持本地生源总量稳定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对外地生源的招生总量,在达到降低当地录取比例的同时,又不致过于损害跟当地政府之间的关系。

一位教育研究专家分析,武汉部属高校在当地招生数量的连年减少,似可看作当地政府对部属高校控制力的下降。毕竟,这些高校资金主要来源于教育部,“教育部的话语分量还是要超过当地政府”。

当地政府也在采取积极的措施。今年年初,时任湖北省代省长的李鸿忠宣布,从2008年起的3年内,将投入5亿元,支持在武汉的7所部属院校的发展。具体的分配比例是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各2亿元,其他5所各2000万元。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湖北省的3亿元外,武汉市也有2亿元投入其中。

武汉市也成为湖北省内与部属院校关系非常特殊的一个城市,“武汉共建生”可以被视作对这种关系的一个注解。从2002年开始,部属的7所院校开始在武汉招收共建生,条件只有一个:武汉市户口。优惠幅度很大:可以在同等条件下降低20分录取。招生的规模一般在1700~1800人之间。但由于其录取的时间较重点院校稍晚,导致报考者经常在共建生录取程序开始之前,就已经被其他的高校录取,共建生的指标经常出现空缺:2005年共建计划为1770人,实际录取1230人;2006年共建计划为1770人,实际录取1420人。

关系应该怎么处?

虽然部属高校对当地招生比例的逐渐下降使得“高校地方化”降温,但著名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部属高校资金来源的单一性,还是会使这些学校努力寻找与当地政府维持良好关系的途径。部属院校的教育资源就很难从根本上实现公平分配。

他说,在国外,很多的大学选择偏僻小镇而建,原因之一就是其不依赖于地方政府的拨款,各种各样的基金已经足以支撑其正常地运作。

在部属高校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上,熊丙奇还建议引入法律程序,以便为双方之间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机制。“比如市政规划,”熊丙奇说,“现在一般是市政府主导完成,大多与利益相关方不能进行充分地沟通,不仅可能会给利益相关方损害,由于缺少法律程序上的充分论证,可能为这一规划带来隐患。”

3.部属高校基本建议投资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 篇三

摘要:高校固定资产对维持校园的正常运转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是需要高校加以重视的一项工作。现在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违规现象,本篇文章主要论述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校固定资产;违规问题;改进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1

引言

高校的固定资产,在高校的教学、科研、行政、生产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在国内高校的固定资产大多是在计划经济时期通过国家财政拨款逐年添置而成。使得高校在使用固定资产的过程中往往很少提及固定资产折旧以及成本核算等问题。加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管理手段落后,也导致了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中问题存在违规现象,因此,目前有必要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进行探究。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高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采用的是一种分类归口管理的方式,即高校的固定资产被划分给多个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例如,学校的教学楼、宿舍等建筑物归后勤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图书杂志由图书馆进行管理、教学仪器由设备处负责管理。这样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造成了这样的一个结果:学校没有一个权力集中的部门对固定资产进行统一管理[1]。通过对现有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进行探究,我们也可以发现,在日常管理的过程中,学校缺乏一种相应的财产管理制度。这就会导致这样的一个结果:学校的固定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缺乏保证,因为没有一个集中管理固定资产的部门,也就为固定资产数据失真的问题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固定资产账物不符、账账不符、对固定资产瞒报漏报的现象成为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常见的违规行为。

(二)固定资产的界定范围不合理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高校的固定资产主要包括价值在人民币500元以上的一般设备和价值在人民币800元以上的专用设备,对于一些单位价值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大宗物品也作为固定资产。这样的规定虽然对高校的固定资产做出了较为明确的定义,但是在对固定资产的具体界定过程中,却产生了对固定资产界定不明确的现象:一些单价不符合规定要求的物品被列入了固定资产的范畴,还有一些应该列入固定资产范围的物品可能也没有算入固定资产之中[2]。例如高校为了维持各办公室,机房的计算机正常运转,会购进的计算机硬件配件。因为这些配件在组装以后可以组装成一台完整的电脑,因而这些配件也应该成为高校固定资产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固定资产界定不明确,这一批配件就有可能未被划入固定资产范围之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账外资产的形成。

(三)固定资产的处理过程中存在违规现象

在目前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中,高校需要对以下几种固定资产进行处置,一是高校存在的闲置的房屋土地资产,二是设备更新一会替换下来的原有设备;三是房屋拆迁、人员调动引起的财产变动,四是丢失或损毁的固定资产。一些学校在固定资产处理的过程中存在着较为混乱的局面。学校管理人员在工作调动以后没有办理固定资产交接,不按照规定手续办理固定资产报废,对丢失损毁固定资产的问题不采取追究措施,这就使得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处于一种相对混乱的局面之中。

(四)会计工作不规范

一些高校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会计分工主次不明,财务审批工作存在疏漏。会计分工不明,财务人员的责任心就会受到影响,就会导致推诿责任的现象产生。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高校的账务管理存在不规范的局面,也会导致学校对固定资产的价值难以估算,甚至会出现账面固定资产价值高于学校固定资产实际价值的局面。

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改进建议

(一)加强高校对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

学校应该对资产管理责任制加以完善,同时对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等工作加以完善,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可以作为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固定资产的管理问题也可以与领导的绩效相挂钩。

针对目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从源头角度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在固定资产的采购过程中,高校应该对市场进行调研分析,根据市场走势调整采购价格,已达到节约资金的目的[3]。高校的领导要从固定资产的采购环节入手,对采购过程进行审计监督。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腐败,维护高校利益的目的。

为了加强对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学校应该采取一种固定资产配置验收职责分离的措施,固定资产配置人员只负责固定资产的配置与更新,验收人员专门负责对添置的固定资产进行验收,这样可以建立一种权责分明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对于已经购进的固定资产,学校要设置专职维护人员进行检修,这样可以通过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寿命的方式来降低固定资产的购置成本。

(二)改革高校资产核算制度

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完善,可以借鉴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建立一种较为完善的固定资产折旧制度,例如,对于房屋等建筑物可以采用平均年限法,对于车辆等交通运输工具,可以采用工作量法计算折旧。通过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学校就可以通过固定资产的损耗情况推算出高校固定资产的真正实际价值,进而有利于让学校针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作出正确决策。对于一些高校的在建项目,则可以采用一种设置预算定额的方法,提高核算工作的完整性。

三、结论

解决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关键之处在于强化监督机制,通过监督价值的完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违规现象。

参考文献:

4.部属高校基本建议投资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 篇四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管理 问题与建议 成本与效益

从企业的发展周期看,大多数企业从繁荣走向衰退的主要原因不是市场或产品,而是在内部控制上出了问题,因此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管理的基礎,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证。

企业为了保证经营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与有效运用,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准确与完整,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制定和贯彻执行的政策与程序,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内部控制。

目前,许多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比较薄弱,内控功效表现紊乱。经过总结,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相容职务没有实现分离控制

近年,我国中小型企业数量不断壮大,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企业往往规模不大,人员不多。在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中,往往是一人身兼多职,就难免会出现董事长审批、与其有关联关系的人员经办;或者董事长的直系亲属经办业务并管理款项支付;或者采购的人员兼货物的保管,中间没有第三人办理货物的入库验收手续等等问题。这就给人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的机会,又可能给其掩盖错误和舞弊行为的机会。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中,这些有意或无意的错误和舞弊会损害到企业股东的合法权益。

二、财产管理缺失保护控制

财产是企业资金、财物及民事权利义务的总和。目前,很多的中小企业,对企业财产没有设立规范的管理制度。购进货物没有相应的人员对货物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等相关内容进行严格的验收、入库、记录和保管;财产领用没有相应的审批和领用手续;保管人员与记录人员合二为一;还有的企业采购人员直接管理财产;这就难免产生操作人员发生错误而无从发现、或增加相关经办人员监守自盗的机会、影响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很多企业没有建立财产的盘存制度,造成账实不符的现象比比皆是。

三、会计报告等信息缺失真实、完整和合法性控制

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对内为经营管理者提供与经营管理相关的诸多信息,对外为投资者、债权人等报告使用者提供用于投资决策的相关信息。因此,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合法性如何,直接影响其使用者决策的效率与效果。

目前,很多的中小企业,发生的一些经济业务不能完整、真实、明细地在会计账簿中作记录;相关的会计岗位没有实行科学合理的分工,“内部牵制”原则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有的企业会计人员没有按照《会计法》的规定持证上岗,会计人员的素质、业务水平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针对当前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改进:

(一)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前提,设计一套符合企业实情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的控制,任何企业的经济活动必须依法开展。因此,企业领导要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在遵循相关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前提下,设计出一套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和业务特点的、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内部控制制度,这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二)全员参与、相互牵制、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企业的经营活动本身是一个由不同人员、不同职责分工协作的综合性过程,内部控制必须覆盖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与各个方面,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与全体员工共同参与,进行全方位的风险预防监控。

不同的人员在企业中担当不同的角色,在对具体的业务进行分工时,必须做到不相容职务的相互分离。企业内部不相容职务主要有:授权审批职务、业务经办职务、财产保管职务、会计记录职务、审核监督职务等。对某项交易涉及的各项职责进行合理划分时,要使每一个人的工作能自动地检查另一个人或更多人的工作,不能出现一个人全过程经办同一项业务的现象。在内部牵制中,对关键岗位采取工作轮换制也可以预防和及时发现错误和舞弊的行为。

(三)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确保会计信息准确可靠

内部会计控制是整个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会计工作通过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形式为内部或外部的决策者提供经济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在遵守《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前提下,制定一套严密的、适合本企业运作的会计制度,包括:会计组织机构的设置、会计人员的配备、岗位职责的划分等。明确会计处理的程序;建立和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办法;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不具备会计上岗资格的人员不在会计岗位就职。

企业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聘用、培训、轮岗、考核、奖励、晋升等办法,提高财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仅要定期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升业务水平,更要注意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的培养。

(四)成本与效益相结合

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是完善企业治理,促进企业科学管理,改善组织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因而制定内部控制本身也应讲求经济效益,应尽量以最少量的控制成本去获取较好的控制效果。

建立适合企业的内控制度只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首要工作,再好的制度也要人去执行与落实,因此,建立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对控制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思想培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保障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魏凤仙,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策略,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3期

[2]崔海霞,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研究,现代经济,2007年第8期

[3]翟志华,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资产与产权,2003年第3期

[4] 王文,构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的探讨,浙江财税与会计,2006年第2期

(责任编辑:张 彬)

5.高校食堂成本管理与控制分析 篇五

【关键词】高校食堂;成本管理;控制措施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上升,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要求日益增高,学生不但要求食堂具备供应食品,还要求供应食品的多样性与营养价值。在当前人民币贬值与市场物价上升的前提下,高校在保证健康发展与满足学生要求的矛盾中问题日益凸显。如何从管理上寻求突破点成为目前高校食堂管理人员思考的一个问题。加强对高校食堂的成本管理与控制,成为解决目前高校食堂发展窘境的一个重要选择与突破点。

一、高校食堂成本的构成要素

高校食堂成本的构成要素与其他企业大致相同,分为了直接成本、人工成本与管理成本。直接成本:直接成本的内容主要是食品从加工生产过程中直接消耗的主食、副食、调料、能源等直接材料所产生的费用支出。直接成本也是目前高校食堂成本中最为主要的支出,也是成本管理与控制的主要部分。人工成本:人工成本主要指的是食品在加工生产过程的用工成本,主要以以下方式体现:工资、福利、奖金、社保等。人工成本虽然没有直接成本支出高,但是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人工成本直接决定了整个食堂成本控制措施的落实与效果。管理成本:管理成本主要指的是食堂的管理部门为了管理食堂所产生的一系列费用,如:办公费用、车辆费用、资金费用等。

二、高校食堂成本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高校后勤社会化程度的日益加深,现阶段的高校食堂都实行经济承包制或者是公办制,高校食堂就成为了一类服务型企业,并且在高校范围内具有一定的经营垄断意义。高校食堂面向对象主要是学生,在这一服务过程中,高校食堂的伙食服务逐渐趋向市场化与社会化,而高校食堂的经营状况与竞争能力不断受到了成本管理水平的影响。受到传统经营模式的影响,高校食堂的制度、成本管理方法都没有与当前社会经济接轨,没有深刻认识到投入产出与经济效益。随着近些年食品(粮食、肉类、蔬菜类)价格的不断波动与涨幅,让高校食堂不得不不断改变售价来保障自身利益,在学生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虽然在短时间内高校食堂的利益得到保障,但此类方法无疑是饮鸩止渴。目前,高校食堂面临着严峻的问题,矛盾日益尖锐,管理者不得不进行思考,对高校食堂的管理进行改革。

三、高校食堂成本影响因素

高校食堂成本管理与控制要想取得良好效果,需要根据高校食堂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分析成本预算工作,并且根据指定的各项成本预算进行调节,实现对各项成本费用的实际支出的有效约束与控制,从而才能够保证食堂的各项开支费用控制在全面预算范围内,降低食堂成本,实现食堂和谐发展。在对食堂成本进行预算与分析之前,需要对影响食堂成本的因素进行分析,才能从具体的问题中出发,找到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1.市场竞争因素

就目前的调查结果来看,高校食堂数量并非仅限一家,少则存在2-3家,多则存在8家甚至以上,食堂的存在数量是与学校学生人数呈正比关系的。在学生数量与食堂存在数量固定的基础上,多家食堂同时经营,就形成了一种经营竞争模式。在高校食堂中不但有公有制食堂,还有学校招商引资的社会力量承包食堂,学校周边社会经营餐饮力量等等,因此,要想在高校食堂竞争市场中取得良好优势,不仅仅需要在价格、食品质量、服务态度上面下工夫,还需要对其他竞争对手作出全面评估,知己知彼才能稳操胜券。

2.物价水平

食堂需要的食品众多,且需要在食品保质期内,而蔬菜属于短时间保质期食品,需要直接于市场购买,因此,食堂成本就直接受到物价水平的影响。特别在近几年来,各类粮食、肉类、蔬菜类材料价格不断上涨,食堂的成本也持续呈上升趋势,而高校食堂性质属于教育公益性质,因此高校食堂食品的价格不能轻易提高,需要谨慎处理。

3.消费差异

高校面向社会招生,生源来自五湖四海,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存在较大的消费差异,还受到学生生活习惯与风俗的影响。为了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在价格方面、营养方面、品种等方面的需求,高校食堂只有不断提升伙食水平,从而对高校食堂的成本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四、高校食堂成本管理与控制措施

1.强化成本理念

思想决定行为,在对高校食堂成本进行管理与控制之前需要对高校食堂全体员工进行理念强化。高校食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固定时间召集所有高校食堂员工进行思想培训,在员工思想中树立自我管理的意识。在日常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定期不定期对培训内容进行督促与落实。强化成本管理理念,管理人员应该帮助全体人员树立正确的成本控制意识,不断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提升工作能力,从而有效降低事故成本与相关设备的维修费用。

管理与经营的根基是人员,改革高校食堂成本管理的措施主要靠全体员工来进行落实,充分挖掘员工的潜力与价值,激发其对高校食堂的归属感,才能让员工最大限度发挥自身潜能与创造性。高校食堂成本管理与控制仅仅靠财务人员与管理人员是不够的,需要全体人员共同参与,从而保证事事有人控制,处处有人把关,及时发现问题,出现问题及时找到根源,作出相应改进与调节,不断提高成本管理控制效果。加强对高校食堂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关键在于人员,强化对全体人员的理念培训,能够不断提高高校食堂从业人员的成本控制素质,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参与热情,才能够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自身业务水平,更好地引导师生、员工的正确消费。

2.建立科学管理与控制制度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改革高校食堂的成本管理与控制,就需要根据食堂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一系列的措施,制定出具体的考核指标,不断完善岗位责任制,真正将岗位责任制度落实到实处。以节能、增效、减耗为突破口,将岗位责任直接划分到每个环节与责任人,最终以个人或班组经济效益与指定的费用定额直接挂钩,根据达标与否进行奖惩。同时还应该考虑到季节问题与食堂的具体情况,切实做好定编定岗工作,对人员的工作内容进行科学合理安排,保证人员的机动性与保持活力,有效控制人力成本。高校食堂在制定成本管理与控制措施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人员之间的差异性,帮助员工了解与掌握相关知识与操作技能,从而让员工在操作过程中对能耗进行控制。如根据季节与食堂人员用餐时间控制抽风机、电风扇、空调、保温设备的开启关闭时间,并对器械相关保养知识进行面对面传授,让员工定期对设备进行保养与维修,从而控制设备成本。

3.完善相应采购、库存保管制度,控制好采购成本

高校食堂的直接成本就是物资采购,这是高校食堂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根本与基础。因此,高校食堂要成立专门的采购部门,不能采用传统的单独人员采购办事方式,采购部门专门负责食堂所需要的各类物资的采购,并建立起相应的物资采购制度,对每一次采购物资进行记录与定时申报,管理者定期对记录进行审核并对市场价格进行调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食品的种类日益增加,为了实现食堂食品的多样化与满足学生口味,食堂需要采购的食品种类也不断增加。大部分的原材料都是受到季节、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影响,其价格也随着发生变化,且食物的保质期一般都比较短,因此在采购之前需要对食堂实际的销售情况与学生的喜好程度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好相应的采购机会,拟定出周期性所需要原材料清单。采购部门中要有专门负责调查市场工作的人员,深入到学校周边的市场、城乡结合部市场询问市场价格,充分掌握各类物资在不同市场出售的价格,从而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对于部门保质期较长的物资可以采用上网直接订购,省略中间商,从而节约采购成本。

完善食堂的库存保管制度,设置出相应的主食库、副食调料库、中心冷库、杂品库等,由专门的仓库管理人员对其负责。在设置了相应的库存制度后要完善出入库制度,存货盘点制度等等,对食品的来源进行把关,没有食品检测合格证件的食品不能入库,按照食堂的经营情况制定出库存的种类与数量,每天对库存食品进行盘点,及时补充数量及品种不足食品,对库存较多的食品要采取相应措施,如降价销售,配置新菜品等等。

根据高校食堂的具体情况,可以引进供应链管理模式,将物流、资金流、信息利用整合起来,实现供应链管理与控制,优化运作,积极评价运作业绩,并不断对其进行完善与管理,从而实现降低原材料、辅助材料、其他材料成本。

五、结语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外部环境不断改变,高校食堂的成本管理与控制应该有效的将现代成本管理与控制手段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有计划、有步骤的将其运用与落实,积极完善采购制度、库存保管制度、采购制度等等,进一步实现食堂高标准化与专业化,最终降低食堂经营成本,实现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玉琳.加强高校食堂成本管理的思考[J].经济师,2010,(2):167,170.

[2]张威梅.自主经营模式下高校食堂成本管理探讨[J].财经界(学术),2010,(6):80,82.

[3]苏利彬.浅议高校食堂成本管理[J].管理观察,2013,(5):189.

[4]向宏志.高校食堂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3(4):103-106.

[5]林永庆.浅谈高校食堂运行成本管理[J].中国市场,2013,(14): 74-75,77.

[6]肖健,刘喜敏.高校食堂成本管理与控制的现状及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12,(23):113.

[7]梁燕.高校食堂成本管理与控制改革的措施研究[J].中国外资(上半月),2013,(1):27-28.

6.学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几点建议 篇六

关键词:学校财务管理 内部控制

目前,大部分学校在财务管理方面都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校传统的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改革比较迟缓,很难看到明显的变化和进步;另一方面,学校的财务管理模式和内部控制模式的发展不完善,对于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没有起到很大帮助。

一、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

学校的教学情况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声誉,所以学校都很重视教学工作。然而,学校的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属于内部操作,导致学校容易忽视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普遍存在疏漏。学校与盈利性组织不同,其费用一般直接来自于国家,这就导致学校财务在内部控制方面有所懈怠。为了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学校应充分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强化内部控制的观念,完善学校财务管理内部的控制体系。只有转变学校的发展观念,使学校的领导者正确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才能不断完善学校财务管理内部的控制体系。

二、建立和完善学校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

做好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有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完善学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的出发点是学校的具体情况,所以学校应根据发展情况和特点制订具体的措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合适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促进学校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展开;其次,学校应及时修改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管理体系,从而保证财务管理工作与时俱进。笔者相信,只有做到以上两点,才能建设一个完善的学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

三、提升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

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是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所以学校一定要重视财务管理人员的素养。学校应对现有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使财务管理人员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更好地完成财务管理工作。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学校可以建立赏罚分明的奖惩制度,适当地奖励工作认真、成绩突出的员工,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适当地批评和惩罚懒散无事、工作态度不够端正的员工,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并积极改正错误。

四、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建设节约型校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当今学校发展的主题是建设节约型校园。为了响应社会的号召,学校财务管理工作应抓住建设节约型校园这一宗旨,合理管理学校各项资金的支出和使用。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管理和监督学校的资金,以免发生贪污腐败的事件;合理规划学校的预算工作,以免出现无节制的浪费。同时,学校还可以采取开源节流的财务管理方式,在不影响学校正常工作开展的前提下,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如建设节能型办公室、使用节能型路灯和水龙头等,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校园。

五、结语

社会的不断发展,必然要求学校与时俱进。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在学校发展工作中处于重要地位,建设和完善学校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对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校方应予以高度重视。要想提高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首先必须转变学校传统发展的观念,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其次,必须提高学校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最后,采取多种方法,建设节约型校园。

参考文献:

[1]陈长春.浅议学校财务内部控制建设[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18).

[2]赵国蓉.学校财务内部控制建设探讨[J].管理观察,2011,(33).

[3]张俊萍.高校(学校)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2014,(29).

[4]耿喜华,刘士祥.高等学校财务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其应用[J].教育财会研究,2005,(2).

[5]曾永平,徐安兴.学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0,(7).

[6]李恒.学校财务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新疆农垦经济,2009,(3).

7.浅析改进高校教学管理的对策建议 篇七

一、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教学管理观念落后

一个学校的管理观念不仅直接关系到这个院校的管理方法和实际的管理策略,同时也决定了高校的教学质量。目前,我国的一些高校在教学管理中不仅受到过去旧观念的影响,而且还存在比较严重的行政管理观念。在学校的管理中还没有体现出“教师主体”,教师的参与度不够,且管理意识和发挥的作用不强。教师在管理中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在大学教育中教师是最了解学生的,而现实是教师对于学生的管理参与度明显不够,甚至直接忽略教师的意见,导致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管理作用。

(二)高校教学管理形式化、行政化倾向严重

高校是一个学习知识、让思想自由发展和碰撞的地方。然而一些学校却背离了这个最基本的原则,在教学管理上体现出了形式化和行政化的现象。高校管理在历史上发生了三次形式的改变,即经验型管理、行政型管理以及科学型管理,但是从目前高校管理现状来看,我国高校的管理还停留在经验型管理和行政型管理上。事实上,我国高校在对学生管理中很多还是延续西方院校的管理方法,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知识积累。同时,在高校管理中还存在着一定的行政管理倾向,使得学校的管理重点出现偏差。在教学管理上出现了小学式的管理模式,过分地强调统一性,重视监督,缺少精神激励,不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

(三)教学与科研关系失衡

由于高校不断扩招,使得一些科研设备难以满足当下学生的需要,同时在科研要求方面出现了一些攀比现象,最终导致了一些人力资源的浪费,挫伤了一部分人的科研积极性。一些学校为了自身的名声盲目地扩大科研任务,使得一些教师任务加重。由于教师的精力有限,既要在学校上课,同时还要进行科研项目研究工作,导致在工作中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到头来不但教学质量没有提高,科研项目也是应付了事。在教学质量的考核中没有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对于教学质量的评定弹性较大,导致老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二、高校教学管理研究的分类

(一)对管理观念的研究

有学者认为,过于规范的教学管理体系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可以为科学的教学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实际上,科学管理包含的范围比较广,其中有人本观念、传统观念、战略观念以及择优观念等。还有一些人认为,人文管理方法更加适合当下的教学管理,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进行人文管理不仅可以将整个管理氛围营造得更加良好,也能够开创高校教学管理的新局面,在文化的影响下使得管理更加得人心。在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中还存在制度性的缺陷,需要深入的分析问题并找出最终的原因,然后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制定出对应的合理化制度策略。

(二)对管理模式的研究

在管理模式上一定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定,在过去管理基础上保留正确的管理方法,剔除过时或者不科学的管理方法,同时还要建立起科学化的管理体系、决策体系以及教学质量反馈体系。在以前正确的管理办法上进行相关的改革,在当下的经济形势下要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在具体的改革中不能盲目照搬照抄别人的东西,要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以及经济发展形势,实行切合实际的教育管理改革,实现教学的合理性和实用性,保证将学生教育成知行合一的优秀合格的学生,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进行相关的借鉴,尽可能地吸取其他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自己所用。在教育改革中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已经不再适合当下的教育要求,也不符合当前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所以在教学管理上要体现出一定的先进性,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学生进行长远培养,让每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在毕业后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使得他们在学校学习的东西能够一生受用。

(三)对教学问题的分析和研究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现在的教学管理主要问题在于学生存在厌学情绪,有些教师对本职工作敷衍应付。由于认识不清,使得一些教育人员错误地认为影响教学质量的根源在于学风建设不强、竞争机制不当以及青年教师素质问题。而事实上教学管理中存在着教学目标模糊、内容陈旧等问题,在对教学的评价中存在着不规范的现象。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教育的统一性、实行集中教育,这样会挫伤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和个性发展。

三、完善高校教学管理的对策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观念

大学是一个思想自由发展,各种思想激烈碰撞的地方,在高校教学管理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思想的启发。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真正的自己,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在管理中要时刻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在制定管理方案时多听听教师的心声。

(二)確立柔性的高校管理模式

这里的柔性管理并不是指对学生放任自流,而是给学生最大自由空间的同时,通过心理引导激励学生。在管理中顺应学生的心理,同时在规律管理上不可以放松。在管理中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进行心理引导和精神激励。让学生发挥出自己的个性,展现自我,激发他们的潜能。

(三)努力调整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高校还是以教学为主的学校。虽然高校搞科研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也不能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毕竟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所以,在高校管理中不要盲目地进行科研攀比,要时刻将重点放在教学管理上。要狠抓高校教学质量,对于一些教师的教学质量要给出客观的评价和考核标准,找出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源头上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语

上一篇:中考动员口号下一篇:2022年书记团拜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