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小作文

2024-10-10

中国传统文化小作文(精选12篇)

1.中国传统文化小作文 篇一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被后世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一生的成就,与他的母亲从小对他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孟母是一位集慈爱、严格、智慧于一身的伟大的母亲,早在孟子幼年时候,便位后人留下了“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富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故事。孟子成年娶妻后,孟母仍不断利用处理家庭生活的琐事等去启发、教育他,帮助他从各方面进一步完善人格。

有一次,孟子的妻子在房间里休息,因为是独自一个人,便无所顾忌地将两腿叉开坐着。这时,孟子推门进来,一看见妻子这样坐着,非常生气。

原来,古人称这种双腿向前叉开坐为箕踞,箕踞向人是非常不礼貌的。孟子一声不吭就走出去,看到孟母,便说:“我要把妻子休回娘家去。”孟母问他:“这是为什么?”孟子说:“她既不懂礼貌,又没有仪态。”孟母又问:“因为什么而认为她没礼貌呢?”,“她双腿叉开坐着,箕踞向人,”孟子回道:“所以要休她。”“那你又是如何知道的呢?”孟母问。

孟子便把刚才的一幕说给孟母听,孟母听完后说:“那么没礼貌的人应该是你,而不是你妻子。难道你忘了《礼记》上是怎么教人的?进屋前,要先问一下里面是谁;上厅堂时,要高声说话;为避免看见别人的隐私,进房后,眼睛应向下看。你想想,卧室是休息的地方,你不出声、不低头就闯了进去,已经先失了礼,怎么能责备别人没礼貌呢?没礼貌的人是你自己呀!”

一席话说得孟子心服口服,再也没提什么休妻子回娘家的话了。

2.中国传统文化小作文 篇二

徽派建筑是古徽州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建筑精髓, 布局上自然与环境融为一体, 以风水理论为依据, 强调天人合一, 依山临水, 既考虑生产生活的便利又突出精神上的需求。徽派建筑元素是南方杆栏式建筑和北方四合院相结合的产物, 既继承儒家的文化理论, 又形成浓郁的地方特色自成一派, 保留了大量的传统手法。随着明清时期徽州经济文化的发展, 徽派建筑从工艺、外观造型到内部装饰都达到非常高的水平。

由于在建筑当中采用了砖木结构, 徽派建筑体系最大的优点是承重与围护构件分离, 适宜建筑使用功能的多样化, 充分优化自然条件, 使人们生活适应自然, 自然环境为生活服务。最大的缺点是防火性能差, 墙挨着墙, 屋顶挨着屋顶, 在古代没有消防队, 也无消防通道, 一旦失火, 便遭遇灭顶之灾。为了避免灾害, 聪明智慧的徽州劳动人民在房屋建造中, 创造了徽派马头墙, 作为防火墙。值得一提的是, 虽然马头墙在徽派建筑中有大量运用, 是徽派建筑的特征之一, 但不是唯一特征。其他流派的老建筑也有马头墙, 江西、湖南、山东、江苏、四川都有运用马头墙的老建筑。

_皖南冬季雪景。

徽州山地多, 平地少, 民居建筑用地资源相对匮乏。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 户连户, 墙靠墙, 民居建筑密度大, 往往“城墙失火, 殃及池鱼”, 导致成排至乃整个村落的房子难逃劫难。而砌筑了高高的马头墙, 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 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 故而马头墙又称封火墙。此外徽州地处东南山区, 梅雨季节多雨、多风, 易潮湿, 暴风重则吹毁房屋, 轻则吹翻屋瓦, 所以在实力允许的情况下, 盖砖墙瓦顶较为实用。徽州多山多树, 建筑材料大量利用砖木结构, 砖木结构的房屋在屋顶边的处理上较难。如直接用瓦收边, 风极易吹掉瓦片, 漏渗水问题也难以解决。从现存的房屋来看, 那些没有马头墙的普通住宅也在两边墙上砌了类似马头墙的部分, 只是矮小许多, 并且不具锯齿形, 道理是一样的。

马头墙高低错落, 一般为两叠式或三叠式, 较大的民居建筑因设前厅后堂, 房屋进深较大, 马头墙的叠数可多至五叠式, 俗称“五岳朝天”。马头墙的墙体形式通常是金印式或“朝笏式”, 显示出主人对读书、做官的理想和追求。徽派民居建筑高大封闭的墙体显得静止呆板, 因马头墙的设计而显得错落有致, 从而显出一种动态的美感。马在众多的动物中是一种吉祥物, “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汗马功劳”等成语, 体现出人们对马的崇拜与喜爱, 这也许是徽州建筑设计师为什么要将封火墙称为马头墙的动机。

_四川黄龙溪的古建筑亦有马头墙元素。

_宁波三层式马头墙。

登高俯视聚族而居的村落, 高低起伏的马头墙使人产生一种“万马奔腾”的视觉动感, 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

马头墙除有实用功能外, 还有美学功能, 显现很强的装饰功能, 比较美观和威严, 使建筑具有沉稳感。即使是不懂建筑的外地客人看到这些马头墙, 常常会为徽派建筑设计师高超的艺术创造力而惊叹。

_龙门古镇的马头墙。

_马头墙的色彩基调是白墙黑瓦, 墙头呈黛青色, 黑白辉映, 对比鲜明, 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_婺源明清时代的徽式建筑几乎遍布全县各乡村。走进古村落, 可以看到爬满青藤的粉墙, 长着青苔的黛瓦, 飞檐斗角的精巧雕刻, 剥落的雕梁画栋和门楣。

_江苏省镇江市西津渡古街。

_徽派民居, 高大封闭的墙体因为有了马头墙, 从而显出一种驰空绝尘的动态美感。

马头墙的色彩基调是白墙黑瓦, 墙头呈黛青色, 黑白辉映, 对比鲜明, 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马头墙的墙体用白垩粉刷而成, 表面光泽亮白, 呈现出特有的虚空美, 在特定时空下, 徽州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一起向墙壁上投射, 便可绘出无数美丽的图画来。即使一些古老的建筑经过岁月的侵蚀, 墙面早已斑斑驳驳, 但远远望去, 如同一幅清秀典雅的水墨画, 增添了一种浓厚的历史感。

3.大文化与小文化 篇三

然而,小人物引起的动静却很大,尽管并非本意。大国的外交部发言人用“见仁见智”,沿袭了答记者问惯常使用的模糊表示,而大教授和学者们则从文法、造句到概念,挑起了毛病。基本意思是:一个没有上过大学的混混,连句子都写不通,也敢谈文化!这混混用“中华文化”偷换“中国文化”,是别有用心,是为“日化”了的台湾文化唱赞歌,客观上在暗暗配合台独的“去中国化”。如此等等。就差祭起“大批判”的大旗诛之讨之了。到了这个时候,就算韩寒自己举证说别人代笔,也没人愿意相信,他必须要文责自负了。

韩寒做错什么了?似乎没有。这个年轻人不过是做了一次短暂的旅行,写了一篇旅途见闻,感受了祖国宝岛的风土人情,抒發了对太平洋季风的赞叹,真的是在很小心地行文说话,没有骂社会制度也没有提政治体制改革。

韩寒有资格谈文化吗?当然是有。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有言论自由,谈文化可以是一家之言,就算是见仁见智,都是正常不过的常识。文化既不是文化人可以垄断的资源,也不是国家意志和党派意识形态的附庸,是一个可供全民族乃至全人类共享的精神家园。

文化有大小吗?从具体的表现形式和量来说,有;从文化的内涵和本质意义来说,没有。韩寒在《太平洋的风》里写道:“我要感谢香港和台湾,他们庇护了中华的文化,把这个民族美好的习性留了下来,让很多根子里的东西免于浩劫。”事实也正是如此,不仅是港台,在新加坡、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越南、泰国,都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和遗存,被世界称之为“汉文化圈”、“大中华文化圈”。就是在这些小地方,就是那些零零散散的文化遗存,补充了这个民族更完整的文化记忆。它们没有被外族的入侵所消灭,也没有被殖民的统治所同化,甚至在异国他乡也被接受和发扬光大。韩国的端午申遗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例子。这也恰恰是文化的软实力,是任何武力不可使之屈服的文化自信。

相比之下,中国大陆长达十年的“文革”,却摧毁了一个古老民族悠久的文化记忆和自觉自信,开创了以国家意志和全民动员进行文化自毁的先例。更为可悲的,这场革文化命的运动,其遗毒至今在某些方面留存,继续钳制和扭曲着文化的发展。

我们的文化现状到底应该怎么看?冯骥才先生最近的一篇博文《文化的粗鄙化》似乎值得一读。“我们一向自诩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但那是古代。而我们今天的文化却正在走向粗鄙化!”“读一读媒体和广告上的话语,已经完全不遵循任何文字规范了。没关系,只要能抓住看客或买主就行!看一看荧屏上的人物,从乾隆皇帝到唐伯虎全都挎刀背剑蹿房越脊了。没关系,只要有收视率就好!再听一听全国各处旅游景点的小姐讲述的故事,都是胡编乱造,没关系,只要收到了门票费就OK!” “从这无所不在的例子中,可以看到当代中国文化面临的问题。我们的公众已然生活在这种日益粗俗不堪的环境中了。”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几乎没有人公开地反对文化,就连专制独裁者也常常附庸风雅。利比亚的卡扎菲就在中国出版过文学著作,朝鲜的金正日也曾主持过《卖花姑娘》、《阿里郎》的创作。江青更因八个样板戏被封为文化旗手。殊不知,那种类似的“拿起笔做刀枪”的文化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和理念,充斥着反文化的戾气,隐含着对个体生命和人格尊严的践踏。文化成了杀人的刀子和夺命的火枪,那还叫文化吗!

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的积累和沉淀,有自身的发展规律,需要知微见著的平和,需要精益求精的细致,需要出神入画的优雅 ,大轰大嗡本身就不是文化,大而化之大而无当的创新,最终可能还是对文化的破坏!

有人说文学就是人学。也可以说,文化就是人化。价值观、道德、文化,其实并不是那些抽象空洞的教条,而是浸透在日常生活里的行为,是安身立命中的仁义礼智信,是举手投足间的温良恭俭让。

已经到来的夏天,是一个风行天下、风情万种的季节。太平洋的季风可以吹拂沿岸,内陆的暖风也会升起于青萍之末。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元素,是渗透在血脉中生生不息的传承,是永远不会泯灭的,尽管如此,她依然需要精心呵护!

4.中国有趣汉字小故事的作文五年级 篇四

虽然都是由简单的笔画组成,但是它们代表的意义却各不相同。当我看到了“战士”这个词,我就能联想到战士们在杳无人烟的边际守卫我们的祖国,让我谬上幸福安康的生活!“风”这个字让我联想到了春风、夏风、秋风、冬风,春风是一位花仙子,首先将春意带到了人间;夏风是一个机灵活泼可爱的小孩,用自己的身体让人们凉爽;秋风总是悄无声息的来到人们生活的地方,等到人们刚刚发现,冬天已经到来;冬风总是冷漠的无情的吹打着人们弱小的身体。

从小汉字就与我手拉手。《安徒生童话》,让我与汉字有了一面之缘,也让汉字成了我最亲密的伙伴。《昆虫记》《格兰特船长和他的女儿》《爱的教育》《笑猫日记》《百科全书》《中华上下五千年》这些书让我忘记了吃忘记了睡。一个个汉字小精灵为我讲述精彩的故事,让我明白深刻的道理,让我走进一个个伟人英雄,让我了解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

5.二年级的小作文传统节日 篇五

在中国的各大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的节日那绝对非端午节这个节日不可,在这一天,大家不只能看到精彩刺激的划龙舟比赛,还能在端午节的这天,吃到美味鲜甜的大粽子,这是大家中国最为独有些端午风俗之情。

端午节传承到今天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端午节的由来,据了解是大家为了纪念楚国大忠臣屈原,他以身为国捐躯,投江而死,一身爱国之心感动不知多少民众。大家为了纪念屈原,纷纷将粽子投入河中,期待用粽子喂饱鱼群,而不去伤害屈原的躯体,同时还在江中驾驭舟船打捞屈原的躯体。伴随日久天长,大家长此以往的坚持,也日渐形成大家现在熟悉的吃粽子、赛龙舟的传统风俗,变为大家目前端午节每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活动。

6.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篇六

春节是我了解的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节日,也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

首先,我喜欢吃!中国美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国菜好吃,特别对我的胃口。新年那几天,我妈妈会去买或做很多好吃又吉祥的中国美食,比如:象征“年年有余”的鱼,“团团圆圆”的汤圆,“长命百岁”的长寿面,“年年高”的年糕,当然还有我最最喜欢的“招财进宝”的饺子,其次,我喜欢钱!春节的一个习俗拿红包是非常开心的事情。我从很小开始,每年过年都会去跟爸爸妈妈说:“恭喜发财,红包拿来”,他们每次都会笑着给我一个红包。说两句好听的话就有钱拿,这个传统太好了。除了有好吃的,有钱拿。春节还有喜庆热闹的春节晚会可以看。每年的春晚有最优美的舞蹈,最好听的歌曲,还有超高难度的杂技表演。可惜的是我看不太懂小品和相声类的节目。

我喜欢春节的美食,喜欢看春节的表演,更喜欢拿红包。我非常喜欢这个中国传统的节日。

7.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篇七

除夕夜,我和老妈、姥姥在厨房包饺子,当我包的正起劲的时候,姥姥突然从口袋拿出了几枚硬币,我很是奇怪,问:姥姥,你拿钱干什么?姥姥跟我说,原来要把它包到饺子里,谁吃到了,就代表他在新的一年里能大富大贵。

大年初一,我听到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后,迅速起床,给长辈拜年,因为这样,我就获得可以用来买书本、文具的压岁钱了。我先拿一张纸板,跪上去,说句祝福语,然后面对长辈往地上磕个响头就可以了。吃早饭咯,可谁都没吃到包着硬币的饺子,老妈还说我们今年步步高呢!不过,我来不及多想就忙着去贴春联了。我先做面粉糊,在用高粱做成一个小扫把,把裹满面粉糊的高粱往春联背上一抹,在往墙上一贴就好了。

在每一年春节,我老家东边还会有表演:有的唱二人转,有的拎着无底小船和无肚小毛驴在唱戏,还有的表演拉二胡呢!

到了夜晚,我们开始放烟火啦。我们先放长的烟火棒,一点燃就要把烟火头举得老高老高的,只有这样,烟火才会喷的高,炸的时候才不会被伤到,许多人一起放还会更漂亮哦。但小朋友在放烟火的时候也一定有注意安全哦!

8.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篇八

中国是礼仪之邦,儒家文化是礼乐文化,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因此礼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狭义的礼指的是一种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规范,而广义的则包含合乎道德要求的治国理念和典章制度,以及人们生活中常用的交往方式。仪则是礼的形式和外在表现,最为直观,也最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正因如此 ,人们总是喜欢在礼的外在形式上下功夫,在生活中往往忽略掉了礼的内涵。

在阅读中华传统礼仪概要这本书之前,我也曾误以为那一套表面的形式就是礼仪的全部,以为学习了一些礼仪行为规范就掌握了礼仪的要点。而现在我明白了,那些只不过是礼的躯壳罢了,外在形式只有服务于内在思想才有生机,真正懂礼的人一定是存礼于心的,在与人交往中,他们会有一种从内而发的气质和魅力。而只注重外在形式不注意自我内在修养和沉淀的人不过是“伪君子”罢了。 鲁昭公继位五年,朝拜盟主晋国,自始至终,进退趋避,有模有样,礼让言谈,相当得体。种种表现,与传说中的鲁昭公大相径庭。对此,女叔齐却不以为然。他说:“是仪也,不可谓礼。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今政令在家,不能取也;有子家羁,弗能用也;奸大国之盟,陵虐小国;利人之难,不知其私。公室四分,民食于他。

思莫在公,不图其终。为国君,难将及身,不恤其所。礼之本末将于此乎在,而屑屑焉习仪以亟。言善于礼,不亦远乎?” 鲁侯的表现只能算是“仪”,不能说是“礼”。 女叔齐回答晋平公的这番话说明了“礼”和“仪”的本质性差异,在女叔齐看来,礼是维护等级制度、社会秩序、国家安定的根本,不容似毫有失,而仪则是表象的东西,属于细枝末节。 但是,女叔齐对于礼仪的看法不免有些绝对,礼与仪应该说是互为表里,思想总是要借助某些形式才能显示出来,而且在很多场合和语境里,“仪”同样很重要。论语中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棘子成问子贡:“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说:“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棘子成认为作为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质就可以了,不须要外表的文采。但子贡反对这种说法。

他认为,良好的品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品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孔子也曾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与质均衡发展,两者相互烘托,既有人的质朴,又有文明人的行为方式,这次是君子的风范。由此可见,内在思想只有通过外在的形式才能得到更好地展示,并且,在与人交往中灵活地运用正确合体的礼仪行为,往往会给人一种如沐春风,彬彬有礼的印象,这也是反映一个人文化素质和修养高低的重要方面。

人们要在社会中和谐相处,就必须知礼、懂礼。然而在如今这个以快为“时尚”的社会,很少有人会去分“礼”和“仪”了,更别谈静下心来学习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自己的心灵,陶冶情操了。充斥于官场、职场、学校的礼仪培训速成班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礼仪变成了操作性、技术性很强的一种知识。我们原本有崇尚道德的优秀传统,如今却出现了严重的倒退,只重视外表,不重素质,忽视心灵。

礼应该是文与质的完美统一,需要长期的学习、积累和感悟才能达到。任何礼仪教育都要强调礼仪的本质作用而非只是追求外在的规范。圣人根据人之交情而制定了礼仪规矩,君子见礼仪而知人情。若只把礼仪当作礼仪,却不懂礼仪背后的人情,那礼仪岂不成了天底下没有意义的虚假俗态,又有何意义呢? 在中国这个传统的礼仪之邦,本国的“礼”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曾扮演过十分重要的角色,如今,它却渐渐被人们忽略,淡忘,不断地遭受着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

纵观中华传统礼仪的发展历史,虽然其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传统礼仪的精髓仍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着很大的影响。作为当代大学生,理应担负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认真学习传统礼仪文化,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懂得如何称呼、介绍和问候;如何着装得体;如何同各种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 在不断变化的场所游刃有余, 充满自信地与人交往。在实际生活中按照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 慧于心而秀于言”, 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塑造良好的外部形象,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做到真正名副其实的 “知书达礼”。

9.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篇九

暑假妈妈给我报了个书法班,走进教室,墙上到处挂满了一幅幅书法,有的字苍劲有力,有的字行云流水,有的字端庄秀丽,满屋子的墨香,仿佛置身于一个书法的世界。欧阳老师是我的书法老师,开始上课了,欧阳老师找来了毛笔和宣纸,让我在纸上画圈圈,我很好奇,画圈和书法有什么关系呢?一个上午过去了,我一个字也没学会,这就是我的第一堂书法课。第二天,欧阳老师开始让我画竖线和横线,半个小时过去了,我实在憋不住了,对欧阳老师说:“老师,我是来学书法的,为什么一直让我画这些呢?”欧阳老师微笑着说:“你之前没有接触过书法,让你画圈,画直线,是让你学会运笔,把毛笔控制好。”哦,原来是这样,我明白了。

第三天,欧阳老师终于开始教我学写字了,第一个字是写汉字“一”,刚开始写的时候我非常紧张,手还不停得抖,我深深的吸了一口气,按照老师教我的要领,落笔时稍重再写横最后收笔,“一”字就出来,可仔细一看怎么写得不直呢,像一条毛毛虫,老师说:“没关系,慢慢练习”,于是我就继续练,一张纸、两张纸、三张纸……,直到第五张纸,我终于把“一”字练好了,真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虽然书法很难写,可只要你专心、刻苦,就没有练不好的。经过一个暑假的学习,我的书法大有进步,字比以前好看多了。

“一手好字,受益一生”,学习书法既是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可以把字练好,还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最重要的是,我觉得它可以磨练人的意志,通过学习书法,我懂得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要有恒心、有毅力,学习书法虽然很苦但也乐趣无穷啊!

★ 中国传统文化900字作文

★ 初中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初三作文

★ 中国传统文化武术的作文

★ 中国的传统文化春节的作文

★ 中国的传统文化小学作文

★ 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300字

10.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作文 篇十

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呢?原来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人们渐渐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了今天过年放鞭炮以驱赶邪恶除旧迎新的风俗。

记得去年春节的时候,我和哥哥到小店里买了好多鞭炮,有“大地红”、“蹿天猴”、“金蜘蛛”、“无烟乐”……一回到家,我们就打开了“大地红”的包装纸,一个个鞭炮像一个个美丽又可爱的小姑娘,穿着一件件漂亮的大红袍,它的头上还有又细又长的小辫子。只要点着了它的小辫子,随着一声巨响,一下子就蹦上了天。接着我和哥哥又放了其他的鞭炮,连邻居家的小妹妹也来看热闹。

11.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篇十一

这些作品让我感受到了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我最喜欢的是骏马图,那马儿像在草原上飞奔,尾巴一甩一甩的,非常美丽!更有趣的是弥勒佛,他有着元宝一样的肚脐眼,手抱着头大笑。他的肚子大大的,里面可装着一条大袋子。俗话说:“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天下可笑之人。”这可真搞笑。还有年年有余的中国结,鱼的鳞片金灿灿的,尾巴也是一样。还有一个金元宝。祖国可真好!我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中国的民族乐器,浩瀚如烟海,灿烂如繁星。被称为民族乐器之王的“筝”,是中华民族乐器的代表,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到今天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筝由面板、底板、边板、筝头、筝尾、岳山、码子、出音孔。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上周六,我、吴语若、李景宜、任静怡还有沈诗玥也组队去探访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是去博物馆里体验。这些博物馆可真有趣,不仅有平常的实物展示,体验区还有放映区,甚至还可以拿寻宝图和答题卡。“寻宝图”就是博物馆的透视图,“宝物”就是一个互动场所。

12.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篇十二

耍牙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艺术。属于宁海平调表演中的一门绝活儿,与川剧中的“变脸”相齐名。口含四颗、八颗甚至十颗野猪獠牙,在口内,时而快速弹吐,时而刺进鼻孔,时而上下左右歙动,或有两颗刺出鼻孔,尤其是有两颗牙始终藏于口内,仍要唱、做、念、打,这一绝技称为“绝活”。一位二十几岁的少女叫薛巧萍,她是一位耍牙的传承人。她学耍牙的时候,年仅九岁。当时和她一起学耍牙的有八九个和她差不多大小的女孩,但只有她一人坚持下来。训练时,牙床全都会磨出血泡,一个礼拜都不能吃东西,连水都不能喝,全靠打点滴。可想而知,要经历多少痛苦和磨练,才能成就今天的本领呀!

皮影戏,一个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由于皮影戏的剪纸要求做工非常的精细,不能有半点的差错,如剪纸的大小、上线的尺寸、纸片的连接等,如果其中一项做得不到位的话,就会影响整个皮影戏的美观,甚至会造成不必要的严重后果。正是因为制作过程的精细,所以很多年轻人放弃学这一门技艺。

滑石板,一个被古代的战士当作的一种娱乐项目,至今却快被世人所忘掉。玩滑石板的人需要惊人的臂力,所以,会这门技艺的人大多数是少数民族的小伙。滑的时候,一个人双脚踩到石板的边缘,后面两人一人抬一支胳膊,把踩在石板上的人推着走。踩着石板的那个人的胳膊必须用力,让肌肉鼓起来。正是因为需要惊人的臂力,才导致这门技艺面临失传。

上一篇:镇卫生院老年人健康管理中医药保健方案下一篇:有创意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