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学反思(11篇)
1.《伤仲永》教学反思 篇一
人教版《伤仲永》教学反思
教完《伤仲永》一课,感觉其中的生活扩展非常必要。我是这样处理的:当同学们对仲永“泯然众人矣”痛惜不已时,我向同学们发问:“仲永泯然众人,谁的责任?”让学生们进行讨论。有人说:“父亲应该负责任。他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也有人反驳:“他们家世代种田,怎知学习的`重要性?”还有人说:“仲永应该负责任。既然四五岁的时候就会哭着找父母要书写工具,并出口成章,俨然一个小神童,那为什么不向父亲要求继续学习呢?”同学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于是,我又问:“你父母在你受教育的过程中有没有尽到责任?在求知、成长的过程中,你到底应该怎么做?”这样就把课内所学的知识扩展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的路到底应该如何去走?最后大家达成共识:即使你是天才,如果后天不努力,天才也会变庸才的。
我想,这样的学习一定会使学生们受益终身。
★ 伤仲永教学反思
★ 伤仲永教学设计反思
★ 伤仲永教学设计
★ 伤仲永教学设计与反思
★ 《伤仲永》说课稿
★ 伤仲永读书笔记
★ 《伤仲永》教案设计
★ 伤仲永读后感
★ 《伤仲永》读后感
★ 伤仲永说课稿
2.《伤仲永》教学实录及点评 篇二
师:语文会带给我们很多很多的东西,今天要学习的《伤仲永>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东西。(给每个同学发一张提前准备好的《伤伸永>及其注释的复印件。)现在请同学们先把课文默读一遍。就读课文内容,不看其他的。
(生默读。)
(师板书“伤仲永、王安石”,并在正中间画了一个四台的阶梯图。)
师:好,看完的请举手。
(生全部举手。)
师:看完第一遍,看懂的、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事的同学请举手。
(没人举手。)
师:大家互相看看。有没有举手的?没有。这说明只看《伤仲永》的正文,看第一遍,没有看懂。这很正常,要知道像这种文言文,看第一遍,只看正文,是看不懂的。下面就要看第二遍,看第二遍的时候要看注释,请拿起笔来,一边看,一边用笔圈点勾画—下。
(生继续看。)
(师板书,在第一个台阶下面写“读第一遍”,上面写“读不懂”,在第二个台阶下写“第二遍”。)
(10分钟以后生全看完。)
师:看了第二遍之后,感觉到基本上看明白是怎么回事,能够两三句话把课文内容概括出来的,请举手。
(一少部分学生举手。)
师:同学们互相看一看,第一组举手的多一些。好的,请放下。就是说看了第二遍之后,和第一遍相比,发生了一个变化:有一少部分同学已经基本上明白了。但是,仍然有一大部分同学还不太明白。那怎么办呢?下面,小组成员互相交流交流,你问问我,我问问你,看这篇文章写的是个什么事,最后,用两三句话概括出来。
(生讨论,师在小组内与学生交流,约4分钟。)
师:每组请一个同学来说—下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生:课文讲了金溪的贫民方仲永五岁时便可作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可以获得利益,于是每天带着仲永四处见人,不让他学习,渐渐地,他也变成了一个普通人。
师:好的,你请坐。他说得好不好,同学们?
生:(齐声)好。
(师总结这位学生回答问题“好”在哪里,巧妙地加强学生对文章的印象。此环节略去。)
师:好,同学们,大家看黑板。(指着台阶图)刚才我们在读第一遍的时候,同学们读不懂;读第二遍以后,就发生了变化——同学们的学习发生了变化。(在第一遍走向第二遍台阶的方向画一个箭头,并写上“变化”。)那么我们问—下,这个变化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是我们在看第二遍的时候还看了注释。(同学们兴奋地和老师一起总结。)特别是这一组同学,这一看注释,好多同学都看懂了。但是仍然有问题,于是我们又进行了什么?
生:(同老师一起)交流讨论。
师:这样又发生了变化,现在是不是多数的同学基本上都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了呢?现在,基本上明白怎么回事的请举手。
(生全体举手。)
师:那就是说,我们学习文言文有两个方法…一
【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文言文的两个方法:看注释和交流。此环节略去。)
师:(在第二台阶上面写“开始懂了”。)我们读第二遍后开始懂了。好了,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把这篇文章读给大家听听。
(一位女同学站起来读,读到“日扳(bān)仲永”,老师打断。)
师:这里要停一停了,有没有注释啊?
生:有。
师:(和蔼地)重新读。
(生读,读到“不能称”,师又打断。
师:“不能”什么?对,“不能称(ch色n)”。
(生读完。)
师:最后一段是议论,不太好读,但是这位同学还是读得很流畅。好了,同学们,咱们一起来读一遍。注意那几个读错的字。
(生朗读。)
师:(打断阅读错误的地方,纠正“为”“乞”“卒”的读音。)这一遍我们又纠正了几个很容易读错的字,由于它们是多音字,或者同学们容易受其他字的干扰,所以很容易读错。现在呢,同学们自己放声地把这篇文章读一遍,一定要放声地读。
(生自己放声读,师在第三个台阶下面写“读第三、四、五遍”。)
师:同学们,我们这样走了几遍了?
生:第四遍。
(在老师的引导下,一个学生主动起来读了第五遍,大家都认为她读得好。此环节略去。)
师:她读得好,好在哪里呀?对,她读得很流畅。这个流畅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她中间没有打磕巴,一气呵成地读下来了;第二,她读的过程当中没有读错的字了。同学们看—一下,刚才我们读第三遍的时候有没有问题啊?
生:有。
师:有问题,读第四遍也有,但这个同学读第五遍时没有问题了,或者说基本上没有问题了,又发生了变化。(在第二台阶走向第三台阶的方向画一个箭头,并写上“变化”二字。)你们的学习啊,是在变化中不断地前进的。同学们,你们说,这个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简单:你们读得遍数多了。是不是啊?那么,我们从中悟出一个道理——要想把一篇文言文读得流畅,应该怎么办呢?
生:(齐声)多读。
师:我们总结—下学习文言文的规律和方法:第一,要想把文章读懂,必须看注释。看注释之后仍然有问题,要进行什么呀?——(师生齐声)讨论交流。要想把文章读得流畅,要怎么办呢?——(师生齐声)多读,反复读。
师:我们现在读了五遍了(在第四个台阶下写“第六遍”),是不是说,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肯定还有问题,是不是啊?
生:是。
师:下一步每个组提出自己的问题来,这个问题是我们组的同学经过交流讨论仍然解决不了的,我们要提到全班同学面前来,让大家来解决。看这个组提出的问题哪个组能给解决了,那解决问题的这个组的水平就高。开始!
(生讨论,约5分钟。)
生:我们的问题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作品,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篇文章写出了王安石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哪个组帮着来解决?任何一个组都可以举手。(没人举手。)这个问题就把同学们给难倒了?请这个同学把他们的问题再重复一遍。
(生重复问题。有人举手。)
师:这个组能解决。
生:我觉得作者写这篇文章主要想告诉我们天生聪慧的人还是非常需要后天的教育的。
师:(转向提问题的同学)你对他这个回答满意不满意?
生:应该说可以。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其他组的同学都没有积极地举手应答这个问题,说明这个问题提得具有普遍性,提到了每个同学的软肋上。下面每个组就这个问题进行交流。
(生开始讨论。)
师:好了,停下来。哪个组要发言?
生:我认为,勤奋出天才,不管原先你多么聪慧,你都得接受后天的教育。
师:如果不进行后天教育,人会怎么样?
生:人就会变得跟平常人_样,没有什么特点了。
师:如果是一个平常人,再不接受教育会怎么样?王安石有没有那个话?你读一读。
生:“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师:好的,你请坐。同学们,你们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他写作的目的在文章当中的哪一段表达出来了?
生:最后一段。
师:好,我们把最后一段一起读一遍。
nlc202309011128
(齐读。)
师:第一组的第二个问题是王安石对方仲永是个什么样的态度,哪个组来回答?
生:从题目中的“伤”可以看出王安石对方仲永的同情。
师:(笑呵呵地)“伤”是什么意思啊?
生:(齐声)哀伤!
师:是同情吗?
生:不是。
师:“伤”的翻译是什么,你再说一遍(指向刚才回答问题的同学)。
生:哀伤叹气。
师:找到依据了吗?请坐。同学们看,这就是阅读理解的规律,我们不能去瞎猜,我们—定要从文章当中寻找依据,这个“伤”字就表现了王安石对方仲永的态度。一组的问题解决了,二组提问题,重复的问题不提。
生:最后一段蕴藏什么道理?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明理由。
师:这个问题好不好解决?你们先讨论。
(生讨论。)
师:好了,哪个组回答问题?
生:这段话讲的道理就是如果一个具有天赋的人没有经过后天的教育也会变成一个普通人,如果普通人不接受任何教育的话就会变得连普通人都不如。
师:同学们说,他的语言表达怎么样啊?特别地讲究逻辑,非常清晰,他把两层意思都说出来了;你即便是一个聪明的人,如果后天不接受教育,你就会变成一个平常人;如果你本来就是一个普通人,如果不接受后天的教育,就连平常人都不如。你看这意思表达得多清楚啊!同学们,语文学习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表达,要表达得准确清晰,有次序。(停顿)你们同意王安石这个观点吗,同意的举手。
(生基本都举手。)
师:同学们,应该的,人家王安石说得对,干吗不同意?如果人家王安石说错了,你不同意那有情可原。说对了不同意,那就说明你不讲理。那王安石说得到底有没有问题?多多少少可能有点问题。随着你们年龄的增长,你们以后对王安石的观点会有补充深化。好,三组的同学提问题。
生: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师:哪个组来解决?
生:我觉得方伸永的变化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他天资聪明;第二个阶段就是他父亲经常带着他去别人家作诗,天资渐渐淡了;最后一个阶段,由于没有学习,最后泯然众人。
师:好的,请坐。大家鼓鼓掌。
(生鼓掌。)
师:这些问题都难不住我们同学,我们同学也很聪明啊,但是聪明归聪明,还是要加强后天的学习哦!来,该你们提问题了。
生:我们组的问题是“卒(zǔ)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是什么意思?
师:是“卒”(zú)。再说一遍。
(生重复。)
师:刚才提的问题都是宏观上的,这个同学提到了字词句解释的问题,很好。谁来?(其他没提问的组说他们也是这个问题。)你们组也是这个问题啊?这说明这个问题有普遍性。这个“卒”是“最终”的意思,记下来,那这句话怎么翻译?
生:(齐声)最终变成平常人。
师:对,再看“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这是在解释他“卒之为众人”的原因。什么原因呢?大家看,“则”怎么翻译啊?翻译成“那是”,“那是因为他接受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所造成的呀”。你看,后面有个“也”,说明这是一个判断句。是什么原因呀?同学们,自己完整地翻译给自己听。
(生各自说。)
师:没有问题了?那我要提一个问题了,我提的问题如果同学们能解决的话,我就很佩服你。你们听,“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中的“且”是什么意思?谁来回答?
生:我觉得“且”应该是“那么”,“所以,不受之人,那么他就成为众人’。
师:敢于表达是这个同学的优点。这个同学在推测“且’’是什么意思。这个思路是对的,但没有推测对。
生:是“所以”的意思。
生:“且”是不如众人的意思。
师:好,请坐。大家注意了,这个“且”是“尚且”的意思,是个关联词,它是为下文作铺垫的。他说“如此其贤”的方仲永,“不受之人’,尚且变成了普通人。那“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固”是什么意思呢?
生:(齐声)本来。
师:很好,同学们记下来,“固”是本来的意思。你看它就为下面作铺垫了,那些本来就是普通人的人,如果再“不受之人”,那就连普通人都不如了。这个层次清楚了吗?
生:(齐声)清楚了。
师:好,把最后一段再读一遍。
(生齐读。)
师:(走到黑板前,在第四个台阶上写“解决问题”,并在第三台阶走向第四台阶的方向画一个箭头,写上“变化”二字。)这个环节同学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学们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帮着你们解决,这是不是跟前面的台阶相比,又进步了一层,又发生了变化?
生:(齐声)是。
师:对,我们上课是要发生变化的。所以,同学们以后上课要问自己“我发生变化了吗”,如果发生变化了,很好,你进步了。如果一问自己,哎呀,我没发生变化,那你这节课就有问题了,你就没有好好地学习。那再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来上课主要是听老师讲吗?
生:(齐声)不是。
师:那主要是干什么呢?
生:(齐声)自己学。
师:对,是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之下你们自己来学习。学习的主人是谁啊?
生:(齐声)自己。
师:好,懂得了这个道理,同学们的学习就能走上一个正确的道路了。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文言文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的以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将文言文课等同于古代汉语课。程翔老师的这节课,对于所有从事母语教学的教师都很有启发。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课堂为载体,生成为目的”,结合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将教学的理论付诸实践。但是除此之外,这节课成功的关键还在于其隐在的个性化的特色。
第一,“围坐效应”的心理暗示让学生沉浸在求知的氛围中。
上课前,一改平日有先后的座位习惯,程翔老师让每六人围尘成一组,营造了特别的氛围。首先,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亲密,他们更愿意合作着去面对共同的问题;其次,“围坐”的形式让每一个人都更清晰地成为“面对者”的镜子,彼此的示范、模仿以及监督效力自然产生;再次,“围坐”的形式消除了与老师的隔阂,每一个学生都认为获得了随时与老师沟通的机会;最后,学生的视线范围都是均等的,每个围坐的组员都觉得自己是这个组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进而产生主人翁的优越感和自信,言谈和表达的欲望就随之产生。
第二,教师富有感情和变化的语调调动学生表达想法的积极性,并使课堂轻松快乐。
程翔老师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理解”的课堂模式是相对普适的模式,它分成两个阶段,即“原始理解”和“后续理解”。“原始理解”指学生没有任何外界干扰时原原本本的文本阅读;“后续理解”即丰富和深化学生的原始理解,逐渐接近基本理解。大多数阅读教学仅仅将原始理解作为学生参与教学的手段,过于强调后续理解,反而伤害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伤仲永》这节课的内容和形式对学生而言完全是陌生的,学生如何才能积极参与讨论?程翔老师始终都面带微笑,表情丰富,有时还模仿学生的表达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这样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主动性,延展了学生原始理解的过程。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教学方法设计,学习知识的同时总结学习的方法。
一开始,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四层的阶梯图,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们渐渐明白其用意:从第一台阶上到第四台阶,学生得到的不仅是当堂课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以后学习此类文章的方法。这种将学习内容和方法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不断品尝着前进的喜悦和兴奋,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当一个学生说到“伤”表达了王安石对方仲永的同情时,尽管不恰当,老师也没有立刻否定,看似针对个体回答的追问,却巧妙地提醒其他学生如何寻找最理想的答案,同时言传身教地再现了严谨的求学榜样。而且,尽管程翔老师没有把这个问题揪出来专门进行理论说教,但此过程和最后的结论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在老师~步步仔细又有设计的引导过程中,学生深刻地意识到“我”在这个过程中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信。
程翔老师并不反对针对现实问题而产生的应试教学方式,但是主张在生成教学的基础上合理运用。这节课将知识、学生、老师紧密结合在一起,改变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充分释放了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是强调素质教育的教学主张在现实课堂中的践行。
3.伤仲永教学反思 篇三
教学目标:
掌握文言实词,能够翻译全文
梳理文章的结构,理解行文疏密结合的作用
理解作者强调青年人应当注重后天学习的道理
教学重点:梳理文章的结构,理解行文疏密结合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行文应当追求疏密结合,详略得当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1、 a他是历史上唯一不坐轿子不纳妾,死后无任何遗产的宰相;
b他拯救了八百年后饥饿的美国农民
c他被俄国的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d在中国古代史书中,他是一个臭名昭著的政客
2、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的作者,翻阅课本,他是谁?我们今天学习哪一篇课文?
二、 认识王安石
1、基本文学常识 朝代 字号 别称 作品集
2、“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执拗的改革家,孤高的品格,是非功过任人评说。
3、作为文学家的王安石:唐宋八大家,清晰的思路,精炼的笔法
三、 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个别朗读、集体朗读
2、读清句子中的停顿——个别朗读,交流
3、参考课下注释,理解故事大意,说说题目“伤仲永”是什么意思
4、本文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如何通过朗读表现出本文的情感?——个别朗读,相互点评,再读
四、 梳理层次,明确主题
1、根据方仲永才能的变化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并找出每一部分的关键句
2、自学课文,完成以下表格
方仲永的年龄
方仲永的才能
作者获知的途径
方仲永变化的原因
五——十二、三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闻之也久矣
方仲永的父亲
不使学
十二、三
不能称前时之闻
见之
十九、二十
泯然众人矣
问焉(闻)
五、 方仲永之“奇”,王安石之“密”
1、朗读课文,说说第一小节是围绕文中哪一个字来表现方仲永的人物的?
2、方仲永的“奇”体现在哪些方面?
从来没见过文具却忽然求之,拿起笔就能写诗歌,诗歌有思想性符合道德要求,指物作诗能够马上完成,文理有过人之处。
3、作者写方仲永家“世隶耕”起到什么作用?行文中是如何紧扣“世隶耕”这一点的?
“未尝识”“忽”“借旁近”“传一乡秀才”
4、王安石行文的严密,处处紧扣“世隶耕”,细节中体现逻辑的严密
六、 方仲永之“伤”,王安石之“疏”
1、作者“伤仲永”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有才华的少年最终不过泯然众人
2、体现出“伤仲永”的主题的句子是哪一句?
泯然众人矣
3、作者详写方仲永的不凡天资,对方仲永的“奇”大加铺陈,写得很具体很严密,对于方仲永“泯然众人”却没有具体展开,只是一笔带过,可以说写得很“疏”,这样处理有怎样的效果?
文章结构上的疏密与作者情感上的疏密相结合,前面对“奇”的表现越密越实,捧得就越高,后面写得越“疏”越”空”,越显出情感的失落,有从高高在上一落九泉之感,到头来一场空。结构上的“疏”契合了心理上“空落落”之感。
4、“密不透风”与“疏可走马”
七、 把握主旨,拓展提升
1、王安石究竟“伤”的是什么?真的是“伤”方仲永吗?
方仲永父亲的不使学
2、方仲永的父亲是可恨的人物吗?
是“世隶耕”的无知导致的,其中更多的是可悲和无奈
3、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补写一段说理,50字左右,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尝试用文言来写
4、对比原文第三段,王安石又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王安石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感叹一个天才的陨落,而是希望通过这个故事鞭策警醒更多的普通人
八、 复习与巩固
1、复习本文的文言词汇和重要句子翻译
4.初中语文伤仲永教学反思 篇四
时间怎么会不够用呢?我认为有可能是“翻译课文,积累词汇”这一环节展示小组提问的内容过多,学生出错率较高,导致需要主持人、老师和同学们不断纠正、补充,占用了较多时间;个别主持人展示时心理紧张,语言和程序没有充分组织设计好,也浪费了一些时间。最后,忽然想到,我这节课原计划安排在上午第二节,结果由于开会时间延长,挪到了下午第四节,而我校上午的一堂课时间是四十五分钟,下午一堂课时间只有四十分钟。
这样看来,展示课上延长的时间本应在授课计划内,不应该算是重大失误吧。再者,展示课是由学生来上的,自然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生成,不像老师自己上课那样控制自如也就不足为奇了。
5.《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设计 总体构思
教学本文宜把反复诵读作为教学重点,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疏通文章,提商学生的自主阅读、主动探究的能力。再通过合作交流、整理、积累,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认识到不断学习的重要性。
过程设计 【教学学法】
教学本课,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教师作适当点拨、引导。采用圈点批注、质疑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
【教学流程】
(一)走进作品
1、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王安石的作品——《伤仲永》,去认识一位“生而知之”、不习能写、不学能诗的天才,去看看这位天才最终的结局如何?并想想这个故事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2、借助课注释或相关资料,了解作品出处及作者概况。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停顿,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
①仲永/生五年;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学生默读,要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揣摩朗读技巧。
(教师在组织学生自读过程中,要在语气、语调、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方法的指导;对学生的诵读练习,要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
(4)学生朗读(形式可以是:指名学生个别读、男女生轮读、小组分层读、全班齐读等。教师可酌情选择)
4、理解文意,积累词汇。(1)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文意。
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学生自主阅读,了解课文内容。对字词理解疑难处,圈点批注,并引导学生质疑。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2)指导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卡片,积累相关词汇。教师指导学生用自己认为科学的方法,整理、积累相关文言词汇。
(3)学生分组交流学习情况,整理归纳积累方法。
(二)走近仲永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与教师、学生、文本对话。
【问题一】本文叙述一个怎样的故事?(旨在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要点提示:神童方仲永被埋没的故事)
【问题二】方仲永的才能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旨在训练学生理性阅读的能力,理清文章思路)
(要点提示:仲永的才能变化经劝了三个阶段:幼年作诗,天资非凡;十二三岁,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才能衰竭,泯然众人)
【问题三】从文中哪些地方,你读出了仲永的才能之“奇”?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些内容?(旨在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借事说理、先扬后抑、对比鲜明的写作特点)
(要点提示:“仲永生五年……或以钱币丐之。”为后文写仲永才能变得平庸形成鲜明的对比作铺垫)
【问题四】邑人是怎样对待方仲永的?仲永的父亲又是怎样看待他的?作者的感情又如何?(旨在引导学生把握文意、体会文情)
(要点提示: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②仲永之父:“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③作者:“伤仲永”)
【问题五】在你看来,仲永是怎样的一个人?(旨在鼓励学生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表述)
(三)走出误区
1、学生讨论: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要点提示:“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学生辩论:作者认为造成仲永“泯然众人”悲剧的主要责任应归咎于其父,可也有人认为主要责任应由仲永自己承担,对此你的看法如何?
分组,定题,正反双方推选代表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准备。
3、自由表述:我们可以从方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 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表述。
参考(1):人们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参考(2):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极为重要。参考(3):青少年应正确对待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才;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果不学习,同样会成为碌碌无为的庸才。而即使天资差的人,如能勤奋学习,也可能成为有用之才。
参考(4):从客观上说,发现人才是重要的,但培养人才更为重要,应该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
(四)总结
仲永的故事让我们感伤、让我们惋惜,但更多的却是让我们警醒!记住门捷列夫的话吧“天才就是这样,终身劳动,便成天才!”
(五)作业
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现在社会上有没有类似方仲永的现象?结合课文及你的实际生活,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1.走进作品——明“伤”事 2.走近仲永——感“伤”情 3.走出误区——悟“伤”理
【教学探讨】
教学有其客观规律。如何遵循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心理特征,遵循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规律,指导学法,在文言文教学中显得特别重要。因而,教师只有架设好文言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的桥梁,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平台,扎扎实实落实知识点,扎扎实实进行语言训练,学生才能自主地吸纳语言资源,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才能。
设计亮点
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内容丰富的积累练习,个性鲜明的辩论大赛,还有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语言表达训练,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沟通了文本与现实的联系。
专家点评
6.《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六
这样的故事在历史上还有很多,你们还能举一些例子吗?(大家纷纷发言,如称象的曹冲、砸缸的司马光、让梨的孔融、《鹅》的作者骆宾王……)这些天资聪明的孩子,如果他以后不再学习,会出现什么后果呢?(同学们都惘然)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个这样的故事。(板书:伤仲永)
二、介绍作者
上节课老师布置让大家课下搜集有关王安石的介绍,下面我来找学生说一说。(学生纷纷举手,谈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师最后总结: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江西临川人,字介甫,晚号半山,庆历进士,世称荆公,死后谥号文,故后人又称他王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生标注生字词。
2、小组合作再读课文,要求能复述课文中的故事
3、学生自主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师适当指导,指出并出示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
四、合作探究
1、速读课文思考:
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课文中的哪些词或句子表现了这些阶段的特点?这是采用了一种什么写法?
?童年时期:天资聪明 “忽” “即” “立”
少年时期: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已经和平常人一样。 “泯然众人矣”?
2、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3、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引导分析最后一段)
4、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情初露时的的情景?
(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形成反差,从而突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5、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
(明确:“伤”。写可伤之事,说何以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态度鲜明。)
五、体验反思
活动一:辩论
正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天资聪颖是成才的关键
(学生通过辩论明确“受于天”与“受于人”的关系,深入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
六、教师小结,情感激励
大家的看法很好,正如大发明家爱迪生所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一样,后天学习、后天教育至关重要。相信大家定会以仲永为鉴,努力学习,刻苦拼搏,拼搏的路上,肯定会遇到挫折,请大家记住:“相信自己,无
论遇到多少坎坷,最终于你的永远是希望!爱拼才会赢!”
(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拼才会赢》片段,余音中结束本课。)
七、拓展延伸
方仲永的悲剧给了你什么启示? 形成文字写下来。
八、教学反思:
《伤仲永》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文言文。文章以方仲永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言简意深、说理严谨,怎样使学生读懂并喜欢这篇课文。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情导入,让学生想学。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我由学生喜欢的话题――神童、天才导入。因为大多数学生会认为神童、天才都会大有作为,反而会对不成大器者表示疑惑,借着学生的思维,自然导入本课,也给学生一个大大的警示,后天不努力就会一事无成。
(二)、学习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我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并将故事复述出来,接下来,学生讨论解决疑难问题直到能疏通文意,这一环节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学习探究,理解言语文意。
为了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我设计如下的思考题:
(1)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文中哪些词或句子可表现出来?
(2)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3)、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引导分析最后一段)
(4)、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情初露时的的情景?
(5)、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方仲永才能变化的原因,并从中汲取教训。经过学生的探究、思考,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才是读懂课文。)
(四)、成功之处
7.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七
课题《伤仲永》
教学目标: 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2、了解说理散文中的叙事技巧。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诵读品味。
教法:引导对话、感悟体验。
课前准备:学生: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文意,朗读磁带,多媒体.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先请同学们说一说关于勤奋的名言警句,(下列参考)如:
1.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
2.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
3.被誉为“发明大王”的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说得很好,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王安石的《伤仲永》让我们在品学中感悟真知、品析事理,体味怎样才能成才的人生真谛吧!
二、简介作者:请1~2名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介绍王安石,教师适时补充。最后[多媒体显示]
三、朗读课文,多元感知,品悟分析
1、播放朗读磁带
2.找一生读文,其他学生纠错、正音。
3.学生自读全文,指出疑难,出示重点词句,师生释疑。(生问生答、师生对话)4.学生分小组合作再读文章,探究文意,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述方仲永的故事。(学生合作研析、全班交流)5.相信大家通过读文与听故事你肯定认识了仲永这个人,那么你认识到了一个的方仲永呢? 6.请大家再细读课文,思考仲永的变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学生小组分析,教师明确:(1)阶段:“仲永生五年……可观者。”写方仲永天资过人、才能出众;(2)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写仲永才能衰退;(3)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仲永变成一个平庸之人。)6.再读分析仲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7.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引导分析最后一段)8.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明确:“伤”。写可伤之事,说何以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态度鲜明。)
四、巩固训练,交流感悟
1.朗读全文,深入感悟。
2.学生交流自己读文所感。
五、教师总结
六、布置作业
搜集材料,准备课堂讨论,辩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通过讨论深入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到了一个“天资聪颖”“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的方仲永,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研读、品味课文,对文章所昭示的道理做以深入感知。
二、精读研析
请大家细读课文,分组讨论分析: 1.课文可分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是哪个部分? 2.叙事有详有略,哪些详?哪些略?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明确:
(1)可分两部分,先叙事,后说理,由事入理。两部分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重点是议论、说理。
(2)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中心,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形成反差,从而突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三、品读课文,探求文章的美点。
四、体验反思 活动一:辩论
题目:成才的关键
正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天资聪颖是成才的关键
(学生通过辩论明确“受于天”与“受于人”的关系,深入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教师适机点拨,让学生学习本文说理的方法,通过列举名人、身边人的事例;列举名人名言、讲道理等初步体会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活动二:审视自我,超越自我
通过刚才的辩论大家认识到了天资与后天教育各自对成才的作用,请你审视一下自己,你属于哪类人呢?学习了《伤仲永》这篇文章你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何设想?(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交流己见)
四、教师小结,情感激励
大家的看法很好,正如《为学》一文中所言“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也正如大发明家爱迪生所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一样,后天努力,后天学习,后天教育至关重要。相信大家定会以仲永为鉴,从今做起,努力学习,刻苦拼搏,拼搏的路上,肯定会遇到挫折,请大家记住:“相信自己,无论遇到多少坎坷,最终于你的永远是希望!爱拼才会赢!”
8.初一语文《伤仲永》教学教案 篇八
1、知识:学习并掌握常见文言词的意思。
2、能力: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3、德育: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设想
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并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制定了“伤仲永”的教学方案。我的整体思路是:故事导入——创设情境——合作学习——归纳总结。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我采用了诵读法、情境教学法、竞赛法及分组讨论法。这些方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入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新课标:“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依据“三有利”原则确定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让学生积极参与。
3、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故事导入
卡尔·威特187月出生于哈勒洛赫小村,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他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与那些过早失去后劲的神童们不同,卡尔·威特一生都在德国的著名大学里授学,在有口皆碑的赞扬声中一直讲到1883年逝世为止。 卡尔·威特能取得这番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超——恰恰相反,他出生后被认为是个有些痴呆的婴儿——而是全赖他的父亲教育有方。卡尔·威特与本文中的仲永正好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了解作者
提示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掌握,准备作一分钟的抢答练习。
这一环节便于学生掌握文学常识,锻炼速读速记能力,抢答练习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
感知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然后教师纠正其错误的读音和不准确的断句,例如: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③余闻之也|久。
最后再读一遍,并找出文中的词类活用,其中有: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四、理解课文
让同学准备5分钟,标出不懂的或不理解的词句,然后分别请同学起来大致翻译第一段和第二段。然后教师再在同学们翻译的基础上进行补充说明。再指出文中的重点词句,并进行详细讲解。
9.伤仲永优秀教学设计 篇九
1.掌握文学常识,及相关文言实词的含义。
2.了解文言虚词“之”“于”的用法以及词类活用情况;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4.使学生认识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二、重点、难点
1.文言实词的读音及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2、使学生认识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故事导入
2、作者介绍,你对王安石的了解有多少?(交流反馈,补充,板书)
3、课题探究: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的题目,“伤”是什么意思?(哀伤、哀怜)课题“伤仲永”又该怎样理解呢?(为仲永而哀伤)那么作者为什么要为仲永而哀伤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的经历。
(二)字词学习
1、出示字词,包括读音和解释。
2、自由朗读,解决字词,要求会人会读会写
3、交流反馈
(三)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请同学们听老师把课文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为仲永而哀伤?)
2、交流仲永的身世
(那么在仲永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课文。)
(1)出示板书,注明仲永三个阶段的年龄
(2)请同学们找出仲永在每个时期的特点
3、反馈交流
仲永生五年:“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十二三矣:“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4、他才能变化的原因是:原因在于“其父利其然”,“不使学”,也就是他的父亲贪图钱财,不让他学习,不让他接受教育
(四)交流探究
1、作者认为仲永沦为普通人的原因是什么?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
(王安石认为他成为普通人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也”。)
2、第3段中强调哪一种因素在成长中的作用?(受于人),那么他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才能的形成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即使天赋很高的人,也需要接受教育和学习,否则就会变的和常人一样)
(五)拓展延伸
1、你对方仲永的遭遇有什么感想?倘若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方仲永那个时代,想改变他的命运,你想对文中的哪个谁说说自己的感想?
2、交流
(六)小结
“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大科学家,有卓越成就的人尚且这么说,那么,我们呢?我们这一群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呢?抛掉“我聪明,慢慢来”,“我不学也行”等说法吧,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学习环境,努力学习!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与作业
附:
字词:
之
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余闻之也久:
不能称前时之闻:
传一乡秀才观之:
邑人奇之:
于
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受于人者不至:
邑人奇之:
宾客其父:
利其然:
伤仲永:
故事导入:
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人得到一颗非常珍贵的种子。这颗种子种下以后,会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会结世界上最甜蜜的果。
几年以后,他的朋友都以为它已枝粗叶茂,开花结果了,纷纷前来向他要这颗果树的种子,谁知道,他连那颗种子都还没有种下去呢。
“你为什么不种下去呢?”朋友们诧异了。“我怕种下去会晒死。”那人回答说。
“可以早晚浇点水嘛。”
“我怕浇水会把它泡烂。”
“那可以开沟排水呀!”朋友们指点着。
“啊,这么珍贵的种子,不怕被飞鸟啄掉吗?我舍不得播下去呢!”
请大家都想想说说:这颗种子的结局怎样?
种子干瘪了,死了,再也不能开世上最美的花,结世上最甜的果。
没了大地的营养,没了风雨的磨炼,少了后天的培养,种子再好也不可能体现它的价值。
种子如此,那先天聪明优秀的人呢?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他(她)会怎样?让我们来看方仲永吧,听听他的故事。
10.伤仲永_教学设计_教案(定稿) 篇十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积累文学常识,翻译全文。
二、把握文章的内容,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
三、在 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积累相关文学常识,翻译全文。教学难点:
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并让学生编演课本剧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预制六张卡片,每张卡片上分配本科任务,交给学生下去查找资料。卡片内容如下:
卡片1:查找王安石的相关资料及其生平,看看唐宋把大家都有哪些人物。卡片2:完成以下字词的注音,矣()
泯():称()
隶()扳()
谒()邑()
卒()焉()
耶()。卡片3:解释文章题目中的“伤”字
卡片4:合作完成以下重点字词翻译:隶、尝、焉、书、自、为、自、是、就、宾客(并勾勒出该字所在的语句,让学生下去后结合具体句子,探究其翻译。)卡片5:合作完成以下重点字词翻译:或、利、然、从、自。并翻译“从文章开头至“传一乡秀才观之。” 卡片6:合作完成剩下的文章。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引用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进行谈话引入,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畅所欲言。(2---3分钟)
二、初读课文
1、作者简介
2、文学常识链接
以上两项由领到任务卡的小组来作简要介绍,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并用幻灯片展示,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进行增补。(5--------8分钟)
三、再读课文(5----8分钟)
1、请领导卡片任务2的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展示,重难点字词的注音。
2、教师和学生在集体应正,并课件展示。
3、学生齐读课文,让后教师播放课文的朗读。
四、课前预习展示:(15-----25分钟)
1、卡片任务3小组进行展示,展示完后全班进行订正,并利用课件展示。
2、卡片任务4小组进行展示,展示完后全班进行订正,并利用课件展示。
3、卡片任务5小组进行展示,展示完后全班进行订正,并利用课件展示。
4、卡片任务6小组进行展示,展示完后全班进行订正,并利用课件展示。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点评。指出预习效果最好的小组进行表扬,引导完成情况不好的小组,要注意按要求完成预习任务。
五、小结本堂课
11.《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十一
本文两部分,第一部分依次写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作者详写第一个阶段,力陈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然后简略地写后两个阶段,点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致“泯然众人矣”。第二部分是议论,作者借事说理,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应该注意的是,不要曲解作者在本文想强调的“后天受教育重要”的观点,不要把“主观努力”与之混同。学情分析:
铁二中属于重点中学,学生的素质相对较好,预习作业会完成的比较顺畅,他们能够查阅大量资料解决一些相关问题,能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能够配合老师积极发言,但发言的内容有不定性。教育目标:
1、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星椤⒂锲岣叨晕难晕牡睦识痢⒗斫狻⑸臀瞿芰α?
2、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不作特别设计,随意一些,但要让学生感觉自然贴切。二. 作者介绍
展示学生预习查资料的成果,但注意其表述,要有具体的要求。三. 朗读课文
给予必要的指导,如字音、停顿、节奏、感情等。四. 积累实词
常用的总结规律,生僻的辨析清楚。五. 复述分析
评析复述的过程,即分析教材的过程,即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的过程。六. 深化理解
就方仲永的悲剧,谈自己的想法。见仁见智不束缚学生,巧妙引导,不着痕迹。七. 小结本课
不必面面俱到,突出主题则可。《伤仲永》课堂实录 一. 导入新课
师:刚才在课下就有几个同学聊方仲永的故事,甚至还聊到了现代版的方仲永,看来大家不但熟悉了课文,而且还查阅了不少资料,也挺有自己看法的。那我们就来展示一下预习的成果吧。
二. 介绍作者
师:谁能简略地介绍一下作者?
师:介绍得言简意赅,又配有作者画像和文字,真可以说是图文并茂,让我们对作者有了大致的了解。还有谁想补充? 生:他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师:所以被欧阳修赏识呀。生:我们还学过他的诗歌《京口瓜洲》。师: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那我们一块来背诵。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生:我还会背王安石的《梅花》。
师:那试试?
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同学们鼓掌)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
生:不是,是自己喜欢,我妈妈就让我背下来。三.朗读课文
师:学习文言文,朗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那么朗读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字音:
师:有拿不准的字音吗? 生:(摇头)。
【出示幻灯二】 易读错的字: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师:尽管大家预习得不错,老师还是要提醒大家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哪些同学愿意区分一下? 生:“即”读jí,“立刻,就”的意思。容易混淆的字是“既然”的“既”。师:分析得很好,后一个字谁来分析? 生:老师您帮我们分析一下吧。师:好。“夫”,名词以外读“fú”,这里有指代的意思,指代那些本来就平凡的人。这种用法在以后的文言文学习中还会常常遇到,同学们注意积累。师:除了字音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 生:节奏。师:有问题吗?
生:不明白课后例题中“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停顿的原因。师:谁明白?
生:这样停顿是保持了词语和短语的完整性。师:解释得好。生:“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怎么停顿? 师:谁能解决?
生:应该读“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师:很好,这是根据语意的停顿。还有么? 生:最后一段中“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生:我认为应该读“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这也是根据语意停顿。师:好,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生:作者的感情。师:什么感情? 生:哀伤,惋惜。师:何以见得?
生:从标题和最后一段得知。师:你能读一下最后一段么? 生:(朗读)师:读出感情了么?
生:基本上读出了,哀伤、惋惜之情有了,但我认为还应该有一种强烈的语气,因为最后一个句子虽是问句,但却是督促人们学习的,所以语气应该强烈些。
师:分析得好,你能读一遍么? 生:(朗读)(大家掌声)
师:好,我们来归纳一下朗读应该注意的点 【出示幻灯三】 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找准停顿 拿准语调 读出语气
师:同学们根据这些点,在下面各自朗读一遍,然后集体颂读。
学生各自朗读、集体颂读。
四.积累实词
师:现在我们分组讨论,目的是解决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字词句等问题,疏通文意,准备复述。如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会儿可以请求帮助。(学生讨论)生:“贤于材人远矣”中的“贤”和“如此其贤”中的“贤”一样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哪位同学能解答呢?
生:这两个“贤”不一样。前一个“贤”是胜过、超过的意思,后一个“贤”是聪明、聪慧的意思。
师:我知道前一个“贤”课下有注释,后一个“贤”的意思你从哪儿得知的呢? 生:前几天预习时我查辞典了。
师:好习惯。看来好习惯带来好效果,希望同学们都有这种学习的习惯。师:一个“贤”字,本来的词性是—— 生:形容词。
师:在“贤于材人远矣”中变为—— 生:动词。
生: “父异焉”的“异”;“邑人奇之”的“奇”。生:“稍稍宾客其父”的“宾客”;“父利其然也”的“利”。
师:很好。如果词性的变化掌握了,那就更便于我们理解课文,更便于我们准确的翻译课文了。课下注意积累这样的词语。师:还有什么问题? 生:“或以钱币乞之”的“或”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助他?
生:这个“或”是“有的人”的意思。
师:你的解释是对的,但为什么不是“或者”的意思? 生:在文言文里没有这个意思。
师:真的吗?那同学们以后可要关注这个词了,看它还有没有其它的意思。还有问题吗? 生:“卒之为众人”的“卒”怎么解释? 师:谁来解答?
生:是不是和“卒章显志”中的“卒”用法一样? 师:一样吗? 生:“卒章显志”中的“卒”是完毕、结束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成了﹍﹍(同学笑)生:这里应该是“最终、终于”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
师:这样就解释通了。其实,刚才同学们探讨的问题也是我们在学习文言文中应该注意的一词多义的现象。遇到这类词语,要注意将词放在句中多比较、多分析。师:还有问题么? 生:(摇头)
师:那现在我们可以对分析实词的方法进行如下归纳: 【出示幻灯四】 实词分析注意:词性改变看语境 一词多义要比较 五.复述分析
师:对于课文我们应该很熟悉了,哪位同学来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生:(复述)
师:复述的如何?
生:还不错。
师:具体讲——
生:优点是复述的很流畅,缺点是有的重点词语漏掉了。
师:能举个例子吗? 生:“复到舅家问焉”的“焉”是代词,代方仲永的情况,她没有提到,让人不知作者问什么。
师:评价的很中肯,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生:她的复述也有合理的想象。
师:比如——
生:“传一乡秀才观之”,原文并没有“大家都惊叹不已”,可是她加了,我认为加的好,这样就从侧面表现了方仲永的才华,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师:评价的真好,既发现了同学的长处,又让大家深入了解了课文。生:本文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期间才能发展的变化过程。
生:本文讲述了天资聪颖的方仲永,由于不学习,最终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师:是他不学习吗?
生:本文讲述了五岁神童方仲永,其父不使学,最终泯然众人矣。师:谁能用白话概括得更简练明白些? 生: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故事。
师:非常精辟。这句话中有个很关键的动词—— 生:变
师:那么,我们来看看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师:原文怎么说他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生:“书诗四句”“自为其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师:真乃神童。作者不惜笔力尽写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有何用意? 生:为后文写他的退化作铺垫,师:在作品中详写的地方往往是—— 生:蕴含主题的地方。
生:第二个阶段是少年时期,才思下滑,名实难副。师:作者怎么说? 生:“不能称前时之闻” 师:显然退步。
生:第三个阶段是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 师:原文—— 生:“泯然众人矣”。
师:悲剧啊,由一个天才沦为一个庸才不能说不是一个悲剧,那么,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他的父亲“不使学”。
生:他的父亲贪图小利,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致使仲永荒废学业。生:还有他后天不努力。他父亲不让他学习,他可以主动学习呀。(大家笑)师:你如果是仲永的话,相信你会的。大家再看看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是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师:从哪里看出? 生:“受于人者不至”。
师:这显然是作者的观点,作者想强调的是什么呢? 生:后天的教育很重要。
师:对。一个人不管他的天资有多好,离开了后天的教育,后天的学习,都将是一事无成。师:回顾一下我们所学过的内容
【出示幻灯五】 方仲才能永变化 ———————— 原因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详)
三个阶段 少年时期,才思下滑,名实难副(略)不使学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泯然众人(略)受于人者不至
师:我们学习到这儿,应该能够解决开头提出的问题了吧?还记得是什么问题吗? 生:作者叙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阐明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生:本文叙述了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故事,告诉人们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生:本文以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事例,阐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师:这两个概括都很好,既反映了本文所写的内容,又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六.深化理解 【出示幻灯六】
方仲永 —— 天才 —— 不受教育 ——平凡人 其他人 —— 普通 —— 不受教育 —— -平凡人
师:针对方仲永的悲剧,体会作者的意图,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呢?请大家稍作思考,作一分钟左右的发言。
生:我没有方仲永的天赋,只是一个普通孩子,但我会一直努力。我相信我最终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生:真为方仲永难过,我庆幸自己没有他那样的父亲,我要好好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机会,我也不笨,加上勤奋努力,怎么可能成不了才呢?(大家笑)
生:刚才同学在庆幸自己没有仲永那样的父亲,可我却觉得我的父亲又太极端了,拼命强制我学习,一点玩的时间都没有,这也让人受不了呀。有时真羡慕仲永有那样的父亲呢。其实我也知道这样不对。(大家笑)师:现代版的“伤仲永”。
生:老师,真的有现代版的“伤仲永”。我查资料时就了解到了当年的神童宁铂、干政、谢彦波、王思涵等人有出家的,有避世的,还有退学的,他们不都是因为压力太大,又不能得到适当的教育而形成的悲剧吗?(大家默然)
师:你的材料很丰富,提出的问题也是一个既严肃又深刻的问题。我们应该知道受教育是一回事,教育的内涵又是另一回事,它太高深了,留待我们教育家们去解决吧。生:有人计算过,说目前每天工作时间最长的就是中小学生。师:哀伤、叹惜你们呀。生:其实我们都知道努力学习,都知道没有知识是适应不了将来社会的。“响鼓不用重捶”么,我们希望父母不要给我们太多的压力。师:还有老师。(鼓掌)七.小结本课
师:看来同学们的想法还真不少呢。我觉得刚才讨论的挺好,对课文理解很到位。大家从神童方仲永的悲剧,认识到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自觉性,这一点可喜可贺。还有一点也很难能可贵,那就是同学们也讲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讲出了自己的心声,表达了自己的期盼。最后我衷心地希望我们所有同学的父母,所有同学的老师能够给我们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我们健康的成长,成才。
教学反思:
一.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得到培养。他们已经能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能够动手制作幻灯片,图文并茂,知识点醒目;能够抓住重点内容提问,有的同学甚至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伤仲永》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伤仲永》语文教学反思07-08
文言文伤仲永的教学方案10-12
教学反思 词汇教学的反思09-05
顶岗实习教学教学反思06-12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案例反思)09-03
高三物理教学教学反思06-13
拼音教学dtnl教学反思07-01
教学反思及教学案例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