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医疗行风建设水平

2024-10-06

加强医疗行风建设水平(共11篇)

1.加强医疗行风建设水平 篇一

一、规范开展农机试验鉴定工作,把好农机产品质量关

2011年初,根据“提高鉴定质量,加强廉政建设”的总要求,江苏站完善建立了“程序清晰、要求明确、相互分离、相互监督、高效统一”的新的内部工作机制,全站所有业务由业务管理室实行大厅统一受理、阳光操作,企业申请资料经总工程师初审后,凡是符合要求的由业务管理室分配到相关业务室制定实施方案,再经分管站长批准后,由各业务室按照计划完成鉴定检测任务,工作的规范性明显提高,实施效果较好,达到了预期目的。全年共完成各类农机试验鉴定和检测考核业务1420项次,其中:完成农机试验鉴定任务750项次(包括完成省级农机科技成果和新产品小批试制(投产)鉴定208项次;完成省级推广鉴定449项次;完成轮式拖拉机、手扶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产品部级推广鉴定93项次);

完成联合收割机、插秧机、微耕机、开沟机、水田埋茬(草)耕整机、喷灌机、割草机、农用挖掘机、多功能装载机等产品企业委托检验和可靠性考核任务534项次;完成各类农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任务136项次(其中完成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下达的柴油机、旋耕机、柴油机曲轴、机体、气门、气缸盖、农用链条等农机整机及零配件质量监督检验任务65批次;完成省工商局委托的农机市场18个批次柴油机及全省53批次的农机零配件商品的监督检验任务)。

江苏站高度重视部级推广鉴定和选型鉴定工作,严格按照推广鉴定大纲、选型鉴定大纲八个方面要求开展部级推广鉴定和选型鉴定工作,把好部级推广鉴定资料审查关、性能试验关、生产条件审查关和用户调查关,对产品性能质量或其他方面达不到标准大纲规定要求时,一律不予通过推广鉴定。2011年有两家企业的联合收割机产品未通过我站的部级推广鉴定,其中一家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在水稻性能试验时含杂率、破碎率、噪声均达不到大纲所规定的要求,被判为不合格;另一家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在小麦性能试验时总损失率严重超过大纲所规定的要求,也被判定为不合格。

二、切实加强农机质量监督,维护广大农民和企业合法权益

2011年江苏站继续依法开展好农机质量投诉监督、质量调查监督、补贴机具企业产品及其质量保证能力督导和农机放心消费创建等农机质量监督工作。全年由江苏站直接受理省内农机质量投诉16起,结案率100%,为用户挽回经济损失10余万元,维护了农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减少了农民经济损失,同时也维护了企业的正当权益。

3月15日,江苏站配合江苏省农机局在如皋市举行以“放心消费、兴机富民”为主题的全省农机质量“3·15”现场活动,全省13个省辖市农机主管部门分管领导、各市农机投诉站长、农机企业代表、农机大户及当地群众共600余人参加。现场展示了来自省内30多家名优拖拉机、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秸秆还田机、植保机械等产品。现场解答农民提问、受理农机质量投诉,指导农民购买使用放心农机;发放《假冒伪劣农机产品识别方法》图册、《农机用户购机指南》等宣传资料800多份。

2011年江苏站联合省农机局科技质量处、推广站组成2个督查小组,分别对实施财政补贴的曝气增氧机、低温保鲜库、大棚卷帘机三类机具的16家企业进行质量保障督查,通过听取企业汇报、抽查企业质量保证体系文件和三包服务记录等方式,对企业生产条件、质量保证能力、售后服务、处理投诉问题的能力等进行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与企业沟通,督促企业改进提高。

江苏站还组织部分市县农机主管部门对全省实施财政补贴的育秧播种机(流水线)、静电喷雾器、田园管理机三种产品开展了质量跟踪调查活动。调查小组深入乡镇、村组田间地头一线,通过与用户面对面交流、现场填写调查问卷等方式,调查了117个用户,基本掌握了三种产品的质量现状和使用情况,为产品质量改进、安全使用提出建议,为老百姓购机和正确使用农机提供无偿现场指导服务。

三、扎实开展农机标准化工作,为农机科技创新和企业发展服务

近年来,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深入实施,科研院所、农机企业加大了农机新产品研发和生产力度,很多农机新、特产品尚缺乏国家、行业标准,如不能及时制定标准,企业产品很难通过试验鉴定投放市场、推广应用,势必制约农机科技创新步伐。面对这一新情况,江苏站专门成立农机标准化室,充分发挥人才技术优势,紧贴企业需求,主动为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标准化技术服务:一是为企业提供各类技术标准,进行标准技术咨询,让企业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信息并积极采用;二是帮助企业尤其是技术力量薄弱的中小企业制定企业标准,包括协助企业申报备案,使企业产品生产有标可依,2009~2011年,江苏站共接受企业委托制定了192项企业标准,仅2011年就制定了69项企业标准且多数经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备案,其余经市县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备案;三是江苏站制定实施了《制定农机企业标准管理办法》《制定农机企业标准专家评审办法》等内部文件,规范了企业标准从委托、受理、下达、起草、审定、备案、归档等工作程序要求;五是初步建成各专业领域“标准审定专家库”,为企业标准审定把关,提高了企业标准的制修订质量;六是组织专家对企业标准化人员进行标准化知识培训和重要农机新标准的宣贯,提高企业标准化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五是组织规模企业积极申报和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帮助企业利用标准化工作平台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知名度。

江苏站高度重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项目申报和制修订工作,全年向全国农机标委会农机化分委会申报了《微孔曝气增氧装置质量评价技术规范》等5项农业行业标准,向全国农机标委会、拖拉机标委会申报了《生物质处理设备秸秆烘干机》《拖拉机用转速表》等26项新型农业装备和拖拉机电器、仪表、灯具、传感器、线索等零配件机械行业标准;向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申报了《轮式拖拉机安全鉴定技术规范》《联合收割机安全鉴定技术规范》等32项地方标准。

此外,江苏站渔机专业站为加强与中国渔船渔机渔具行业协会的交流,多次派人参加该协会举办的行业活动,协助农业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中国渔船渔机渔具行业协会开展全国渔机企业产品调研。走访调研了江苏、浙江7家渔机生产企业,修订了织网机、水产养殖网箱2个选型鉴定大纲,新制订了拖网、刺网2个选型鉴定大纲。目前4个选型鉴定大纲和增氧机、投饲(饵)机、水下清淤机、水力挖塘机组等4个部级推广鉴定大纲已通过鉴定总站组织的专家评审,并应邀在渔船渔机渔具行业协会会议上对大纲进行了宣讲。

四、抢抓机遇争取多方支持,努力提升农机试验鉴定和质量监督管理公共服务能力

(一)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提升试验检测能力。

目前,我国农机化正处于大发展的机遇期,农机试验鉴定机构争取政策、职能、项目、资金等发展要素的环境相对较好,为此,江苏站根据本站及农业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渔业机械专业站第三批部级鉴定能力认定和农业部农用动力机械及零配件质检中心(南京)扩项复查验收等对鉴定、质检机构仪器设备设施配置要求,积极谋划提出建设方案,主动向省农机局、省财政厅和省发改委领导进行汇报并得到批准,2011年江苏站共争取、落实各类财政专项资金1500万元并全部到帐,全部用于投入江苏站试验检测条件和办公条件等的改善建设,其中200万元用于添置拖拉机及农机具检测仪器设备、200万元用于弥补办公大楼加层改造建设资金之不足、1100万元用于新建江苏站南京白马农机试验鉴定基地项目(包括征用土地200亩、流转土地30亩共计230亩)。这些项目有的已经实施完成、发挥作用,有的即将完工,其中白马基地已经拉开大建设的序幕,正在紧锣密鼓推进建设。

为了使江苏站拖拉机检测能力从100马力提升到180马力,2011年,江苏站在浦口试验鉴定基地新添置了一台350马力的负荷车(配置最新GPS导航拖拉机牵引综合测试仪)和350k W拖拉机动力输出轴试验台、液压提升试验台(提升能力由原来的5吨增加到10吨);添置了液压系统压力和流量传感器自校装置,解决了压力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标定时间长等问题;添置了拖拉机进气阻力和排气背压检测仪表,以满足2011年拖拉机部级推广鉴定新大纲对进气阻力和排气背压的检测要求。

“江苏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试验检测基地”是2011年经江苏省发改委批准立项的新项目,一期(2011年8月~2013年12月)总投资3000万元左右,将于201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2011年,江苏站“部中心”顺利通过扩项复查验收,检测项目由原来的51项扩大到77项。

“江苏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和“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渔业机械专业站”通过农业部第三批部级鉴定能力认定,鉴定产品能力范围由原来的4种扩大到12种。

(二)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不断提高鉴定检测工作的规范性。

现在每年申请农机新产品检测、鉴定的业务量不断上升,如何保证试验鉴定质量、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同时预防推广鉴定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廉政风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江苏站近年来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强化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风险意识。在规范化和制度化方面做了些工作:一是梳理了全站的业务项目内容,根据不同种类业务制定了不同的程序和要求,特别是对农业机械的推广鉴定进一步加强了有关技术要求和生产条件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并严格执行;二是将业务受理和业务实施分开。江苏站专门设立了业务受理大厅,统一受理、审核和下达业务,各业务部门不得自行接受企业申请,这既方便了企业申报,又防止了业务受理中可能出现的不廉洁行为,进一步增加了鉴定工作的透明度,保证每项业务工作都在阳光下运行。

(三)加强人员培训,努力提高全体人员的业务素质、专业技能和工作水平。

2011年上半年,江苏站利用相对空闲的时段,组织全站职工进行业务培训。单位领导重点宣讲了《江苏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和质量监督办法》《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实施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业务室负责同志讲解了“推广鉴定大纲编写规则等五个通则”、“企业生产条件审查原始记录、审查报告编写要求”等;业务骨干还对“主要农机产品标准和推广鉴定大纲、试验条件和主要农机产品主要性能试验检测方法”进行了重点介绍;取得国家质量体系审查员资格的同志对“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和企业质量管理基础知识”做了讲解。通过培训和相互切磋,大家取长补短,受益匪浅。同时,江苏站还有针对性地派出相关人员到各地参加相关业务培训和开展调研学习活动,全年参加培训及行业活动的人员达40多人次。

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廉政防控机制

2011年,江苏站根据省农机局和农机鉴定总站的统一部署,结合江苏站业务工作实际,发动全站职工制定并实施了《江苏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关于推进廉政防控机制建设实施方案》和《江苏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廉政防控手册》,以约束和规范江苏站人员的职务行为,加大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工作力度,坚决杜绝行为上的不规范以及不廉洁等现象的发生,做到人人遵纪守法。

六、2012年工作打算

2.加强能力建设 提升政研水平 篇二

4月7日,中国机械政研会秘书长工作会议在这座千年古城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60余名中国机械政研会秘书长代表参加了会议。为期3天的会议通过专家报告、论坛互动与现场考察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围绕着“加强秘书长和特约研究员队伍建设,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与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创新”这一主题展开。会上大家听取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于清笈和原中国政研会研究室主任、《政工研究动态》原主编李俭的主题报告。会议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机械政研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赵驰同志主持。

秘书长在一个行业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十分重要,是组织中承上启下、左右逢源的中心,既是保证日常工作正常开展的总指挥,又是协调内外各方关系的总调度,因此怎样当好秘书长是个大题目,它既涉及做人做事的大原则,又涉及为人处世的小道理。

会上,于清笈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对于秘书长的职能与作用、秘书长的基本素质与要求作了题为《怎样当好秘书长》的主题报告。她认为秘书长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有三:

组织职能与核心作用。组织职能主要体现在:日常工作、年度工作计划的组织、实施落实与目标的实现;办事机构及部门的组织发展。核心作用体现在:对全局要心中有数,有思路并有能力组织各方力量推进协会工作不断发展。

综合能力与协调作用。体现在要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工作关系:1.组织办事机构实施工作与年度计划要对理事会负责,处理好与理事长、理事会的关系;2.组织实施日常工作中要处理好办事机构内部各方面的关系;3.组织处理好与各分支机构、代理机构和实体机构之间的工作关系;4.处理好协会与上级、相关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社会各方面的工作关系;5.处理好与各会员单位与会员的关系。

服务职能与示范作用。主要体现在1.当好理事长、理事会的参谋;2.当好理事长、理事会的助手;3.当好会员单位、会员的服务员。

于清笈还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政研会秘书长的工作经验强调:秘书长是行业组织中的重要角色,一定要有亲和力,要能团结带领队伍共同奋斗,必须要具备较好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个人修养,培养自身的人格魅力。要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善于开拓、肯于耕耘,本着对事业负责的精神,办实事、办好事、办对事。

针对当前秘书长及特约研究员在调查研究与写作中的难点问题,大会专程邀请了原中国政研会研究室主任、《政工研究动态》原主编李俭作了关于《调查研究与写作》的专题报告。李俭在报告中结合自己多年写作的经验和实例,深入浅出地对大家在调研、写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讲解,使与会代表受益匪浅。

赵驰同志针对秘书长及特约研究员队伍的建设提出了希望和要求,他说:要充分认识和把握中央关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精神,进一步增强做好政研会研究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应用研究,不断提高理论研究水平,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水平,多出精品力作。要以科学的理论指导研究,思想政治工作及其研究工作,承担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任务。要以大局的观念贯穿研究,要以前瞻的眼光搞好研究,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研究,要以敬业的精神从事研究;要提高政研会秘书长自身素质,加强组织协调工作,提高政研会的工作水平。秘书长要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为五个“者”:应该成为讲政治的清醒的组织者、应该成为以研究为中心开展工作的带头者、应该成为研究骨干的扶持者、应该成为为企业领导提供决策服务的热心者、应该成为淡泊名利的示范者;总之,要当好政研会秘书长,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要有科学的工作方法:脑中要有“中心”,研究要讲科学,手中要有典型,周围要有骨干,基层要有朋友。二是要有良好的工作精神:要有钻研精神,要有开拓创新精神,要有实干精神,要有自强精神,要有奉献精神。

特约研究员要努力成为“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中坚力量,充分发挥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参谋”和“助手”作用,赵驰也用五个“者”对特约研究员的工作提出了要求:应该成为以研究为中心的带头者、应该成为“精品”的首推者、应该成为重点难题的攻关者、应该成为课题立项应用的指导者、应该成为研究骨干的培育者。

在7日下午的秘书长论坛上,东方汽轮机有限责任公司政研会秘书长刘志前、河北宣化机械发展有限公司政研会秘书长刘晓明、湖北省机械汽车分会政研会秘书长刘四辈、上海建设路桥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政研会秘书长刘锦祥、天水风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政研会秘书长坚忠良、江铃汽车集团公司政研会副秘书长陈晓爱、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政研会秘书长孙德意等7位来自行业企业政研会的资深秘书长和特约研究员结合自己的实践总结交流了经验体会。这些秘书长们认为:“秘书长要创立工作品牌,要存静气,耐得住寂寞,甘愿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付出,把工作作为事业来追求,把事业作为学问来琢磨,乐此不疲,快乐工作;要有灵气,严格要求自己,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水平,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有志气,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努力成为行家,在经济业务领域努力当好杂家,人家讲的你要听得明白,是知音;人家需要帮忙,你要使得上劲,是益友;搞策划、抓调研、做分析、出点子,你得有独到之处,是强手。”他们所总结的经验,源于多年的工作实践,感受真切,体会深刻,经验生动鲜活,与会代表听了以后都深受教育和启发。

会上,中国机械政研会副秘书长李俊慧同志传达了中国机械政研会、中宣部政研所2008年工作思路:坚持用党的十七大精神统领全部工作,紧紧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这一首要政治任务,牢牢把握“思想库”和“智囊团”、“参谋”和“助手”的职能定位,抓住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针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力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形成新观点新思路,提出新对策新建议,多出有深度、有分量、有价值的优秀调研成果,不断拓展工作领域,打造活动品牌,推动政研会、政研所事业不断发展。

李俊慧说:中国机械政研会2008年要深化应用研究,要贯彻“研究活动以基层为主,研究课题以当前为主,研究目的以应用为主”的方针。研究要紧紧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承担起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和企业文化建设这一重要任务。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新思路,探索新对策新建议,为促进机械行业又快又好发展服务,为改革发展大局的稳定服务,为领导决策和指导基层工作服务。今年在宏观把握十大研究课题的同时,组成三个重点课题研究小组,分别对“改革开放30年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人文关怀心理疏导与和谐企业建设”、“集团文化建设与提高集团竞争力”三大课题进行领题研究。

会议期间,代表还前往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进行了参观考察,其先进的企业文化建设给代表以很大的启迪。

与会代表认为,这是一次务实的大会,很有意义,很有收获。

3.对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建设的思考 篇三

1.理顺农村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实施乡村医疗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

各级政府按照分级管理,以县(市)为主的农村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对农村公共医疗卫生工作承担全面责任,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领导。实施乡村医疗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确立乡镇医疗卫生院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中的管理地位,由县(市)级政府负责,有利于解决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监督与管理缺位的矛盾。在乡镇医疗卫生院为主体的统一管理下,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才能形成分层经营、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服务体系,只有通过对乡镇医疗卫生院统一管理,县级医疗卫生行政部门才可能对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实现全行业管理,把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轨道。乡村医疗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的核心在管理,盘活现有医疗卫生资源,调动积极性,加强预防保健和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职能。强化县对乡村的医疗卫生业务扶持和监管功能,提高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2.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投入力度,扶持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的领域和导向作用,是其他医疗卫生费用来源(包括社区筹资、社会筹资、服务收费等)所不能替代的,因此财政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应适当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支持力度。国家财政对贫困地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应给予补助。落实对口支援和巡回医疗制度,采取援赠医疗设备、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巡回医疗、双向转诊、学科建设、合作管理等方式,对口重点支援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乡(镇)医疗卫生院建设。要提高投入的有效性,把财政支持的重点调整到支持公共医疗卫生、预防保健、人员培训和建立医疗保障体系等方面上来。

3.合理布局,统一规划,有效利用现有医疗卫生资源

随着农村经济、交通、区域和基层组织的变化,原有的三级医疗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甚至重复建设。存在着种种不适应,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一是应打破行政区划布局,解决乡镇医疗卫生院重复设置问题,原则上坚持“一乡一院”、“一村一室”。乡医疗卫生院和村医疗卫生室的设置要考虑其服务人口多少、服务半径大小。二是乡镇医疗卫生院与乡镇计划生育指导站实行共享,解决两者并立造成的资源浪费。三是对那些离县级医疗机构过近,且生存能力很差的乡镇医疗卫生院,应实行撤、并、转,以实现资源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四是要控制乡村医生的数量,提高质量。严格实行乡村医生的准入制度。五是在明确服务功能的前提下,严格控制高档设备购置,减少资源闲置浪费。

4.改革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培养模式,强化继续教育制度

4.加强效能建设 提升质监服务水平 篇四

新,市局提出以建设世界城市为新目标,改革创新首都质监事业的工作思路,这就要求全市质监系统干部职工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切实加强质监行政效能建设,通过增强服务意识,完善工作机制,改进工作作风,强化教育培训等一系列措施来提升质监服务水平。才能更好的推进首都质监事业科学发展,更好地服务首都经济发展需求,体现国际城市形态的首都“新质监”形象。

一、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履职尽责能力

质监队伍要增强服务意识,主动为服务对象提供法律、政策、信息服务,为企业建立健全质量、计量、标准化体系和技术帮助,从源头上把住产品质量关,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同时,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廉洁执法、扶优扶强,为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为消费者创造诚信的消费环境,维护好市场经济秩序。制定服务检查的有关规定,不定期地跨部门或跨单位对服务对象进行检查。建立完善服务检查奖惩机制,起到批评一个点带动一整面,奖励一部门树立全系统的作用。此外,每一位质监人都要树立“人人都是软环境,事事都是软环境”的观念,明确自己在监督或执法过程中所扮演的服务者角色,提高行政效能,想方设法为相对人提供优质服务。

二、加强细节管理,建立完善工作机制

(一)加强细节管理,要以抓好细节服务为切入点。一要注重形象细节。质监工作人员在工作时间应当佩戴工作牌,统一着装,面对来访群众应主动起立、微笑、询问,按职责、按程序逐项给予办理,树立质监部门服务热情,执法威严的良好形象。二要注意语言细节。在接受企业或群众咨询及开展相关业务时,质监部门办事人员注意使用文明用语,切实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去有送声。三要注重行为细节。质监工作人员要文明执法、言行得体,树立一个亲切而不失威严的行政机关和执法者形象。四要注意办事细节。要认真贯彻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制度,及时办理行政审批和群众咨询业务。

(二)加强细节管理,要以建立健全制度建设为前提。工作实践中要执行好“三类制度”:一是执行制度;二是检查制度;三是处理制度。形成全员参与,人人有专责,事事有人管,办事有标准(制度),工作有检查,考核有奖惩的良好管理局面。

(三)加强细节管理,要以强化绩效考核机制为突破口。要建立科学合理又简便易行的绩效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建立日常工作规范与绩效考核机制。对照工作总目标,依据各部门、各岗位职责,明确具体的绩效评估标准。要坚持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通过实行绩效情况登记制度,如实记录履行岗位职责任务的数量、质量以及个人在工作中出现的失误或偏差,做到考核有记录、评价有标尺、奖惩有依据。

三、增强“四种意识”,改进工作作风

(一)增强责任意识,弘扬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要增强履行职能、为民把关的责任意识,牢固树立依法监督和服务两大理念,以服务相对人是否满意和赞成,作为检验工作效率和管理效果的根本标准,把调控、管理、监督等职能寓于服务之中,着力打造“服务型”机关。围绕质监系统“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服务,认真履行执法监督职责,认真肩负起打击制假造劣的责任,为区域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提供保障。

(二)增强创新意识,弘扬开拓进取的工作作风。要不断改进工作思路、方法和手段,拓展服务领域,改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坚持用新观念、新思维研究新情况,用新举措、新办法解决新问题,以创新推动质监系统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增强务实意识,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要大力弘扬清简务本、行必责实的工作作风,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牢固树立服务为本的理念,大力倡导踏实工作、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把求真务实体现到各项工作中去,切实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四)增强大局意识,弘扬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要做到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要无条件地支持大局,维护大局,服务大局,找准服务大局、服务发展的着力点。要围绕贯彻上级部门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抓好落实,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保证政令畅通。要树立团队精神,增强政治意识和纪律观念,营造和谐氛围,在工作中做到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事业上同干,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

四、强化培训教育,提高队伍综合素质

(一)加强思想教育,提高质监队伍政治素质。要组织干部职工系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提升干部职工的思想境界和认识水平。坚持不懈地用科学发展观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干部职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筑牢服务为本的思想基础。

(二)加强岗位培训,提高质监队伍业务素质。要大力开展质监干部职工岗位大练兵,加强岗位学习,不断提高质监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岗位工作能力。同时,创新教育方式,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拓展学习领域,加强对经济、计算机、网络、公文写作、公务礼仪等与日常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的学习,切实打造高素质、高能力的综合型质监队伍。

(三)加强法制教育,提高质监队伍法律素质。要深入开展质量技术监督法制宣传教育,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形成认真学法、准确用法、自觉守法、严格执法的良好氛围,切实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执法水平。同时,要加强对商业贿赂和预防职务犯罪方面的培训,使干部职工深刻认识到在工作岗位上要自重、自省、自律、自警,做到公正、公平、廉洁执法,依法行政。

(四)加强宗旨教育,提高质监队伍服务素质。要大力开展宗旨教育,坚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始终坚持服务与监管并行,改进服务态度,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间,严格办结时限,提高办事效率。在质监部门广泛推行“一把座椅让座、一杯茶水相敬、一张笑脸相迎、一项优质服务、一个满意答复”的“五个一”服务。

5.加强医疗行风建设水平 篇五

一、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科学执政理念。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我们的党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这是对我们党执政理念的精辟概括。中国共产党能够能成为执政党绝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更不是偶然的,她是几代共产党人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艰苦奋斗、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没有阶级利益的政党,她的利益就是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因此,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如果缺乏对这一执政理念的深刻认识,执政能力建设必然是盲目的、不清醒的。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必须认真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着力于提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党在制定和实施路线、方针、政策时,要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坚决惩治~,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的成果。

二、不断巩固和加强“党和群众血肉联系”的执政基础执政基础是检验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否科学的一个基本指数。一个政党执政除了必须有坚实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外,由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等要素所构成的政治基础,也是执政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与巩固执政基础是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的。我们党的最大执政基础就是与群众血肉联系,而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告诫我们:“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绝不能就能力谈能力,而是要从巩固和加强执政基础上下功夫。“执政能力”从本质上反映的就是党和群众的关系,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党群关系的密切程度决定了党执政能力的强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群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党群、干群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利益关系大调整中出现了大量新的矛盾。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条件下,如何使权力的实施更加民主化、科学化;如何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如何在新形势下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等问题,已迫切地摆到了我们党面前。因此,执政党应当千方百计地增强执政基础,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地做好事。要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而绝不脱离群众,绝不贪图安逸,绝不以权谋私。

三、紧紧围绕“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执政要务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不断开拓发展思路,丰富发展内涵,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发展。目前,我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已达到了小康水平。但必须看到,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农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社会秩序与公共安全问题、国有企业和教育体制改革问题日益突出,综合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们只有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快发展,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能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更好地体现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认识到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概念,不仅是指经济的增长,还包括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科技教育及各类文化事业、社会保障、社会秩序、政治秩序等的全面进步。只要我们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切实把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我们党就有了长期执政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证。

6.加强医疗行风建设水平 篇六

关键词:区域,医疗器械检测机构,建设

医疗器械是指单独或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软件。我国医疗器械的品种众多,管理上分三类,检测部门多为省级以上,在省以下地区对医疗器械的监管基本只有行政手段,技术手段很少。

1 存在的弊端

1.1 技术监管存在空白

我国生活在省级以上城市的人口要远小于其他地区,但医疗器械的使用却遍及城乡,由于医疗器械是涉及人体的特殊产品,使用频率高,无技术检测保障安全,提高了基层群众使用医疗器械的风险。常态性检测既是监管的手段,更是风险控制的措施,近年来发生的丰胸凝胶、角膜接触镜护理液等医疗器械质量问题,也说明我们需要加大对医疗器械的检测力度,增加检测覆盖面和数量,防止检测缺位。

1.2 不利于产业发展

我国的医疗器械检测机构较少,并且还有检测类别限制,以我们本地为例,义齿生产企业较多,但湖南还不能全检,送外省检,时间、精力成本都增加了,企业也不满意。在辖区增加检测机构,既能方便企业检测,又能吸引产业聚集发展,可以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1.3 问题产品未深查

医疗器械使用部门在遇到问题后,只能与企业协调,监管部门没有技术支撑,不能公正判定,很多问题一退了之,问题器械未得到应有的处罚和追查。

2 应对措施

2.1 设置区域性医疗器械检测中心

各省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在省内设置区域性医疗器械检测中心,项目设置应突出特色,既推动器械检测向基层延伸,又要更好地满足辖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发展的需求。

2.2 制定医疗器械阶段考察计划

每年对市场上的产品要及时制定考察计划,掌握一手资料。对临床常用、厂家数量多、技术工艺不高的医疗器械要制定重点检测计划,打假治劣,推动产品优胜劣汰。

2.3 广泛开展医疗器械质量宣传

通过开展“医疗器械安全知识进企业、进医院、进药店、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广泛进行宣传,营造良好的医疗器械监管检测环境,防止不法分子借用义诊、试用等名义推销假劣医疗器械,提高群众的质量意识,促进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单位提高管理水平,更好地保障医疗器械的质量,切实维护群众的健康权益。

参考文献

[1]张志萍,郑玉慧,陈蓉美.PDCA循环在提高医疗废物管理质量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7):3682-3683.

[2]顾萍,袁咏梅.引入PDCA循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6):672-673.

[3]尹维佳,黄静,康霞,等.PDCA循环在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华西医学,2016,31(3):1-4.

[4]冯春.应用PDCA理论提升医疗设备管理及验收质量方法研究[J].现代仪器,2012,18(6):69-70,73.

[5]顾掌生,吴巍.医疗质量管理中PDCA循环运用[J].医院管理论坛,2014,31(8):35-38.

7.加强医疗行风建设水平 篇七

【关 键 词】教育科研;自身建设;服务水平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005-03

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颁发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2011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强调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1]2012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2012年主要任务时指出:“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2]放眼世纪,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教育的基础性和先导性日益凸显,“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兴科研”,[3]教育科研对教育科学发展的引领和推进作用已成为时代共识。

一、把握形势,明确教育科研工作目标与思路

从《教育规划纲要》制定时,中央教科所的深度参与,到2011年2月刘延东同志赴中央教科所调研视察,再到2011年11月刘延东同志参加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这一个个重要事件中,我们都能深切地感受到教育科研越来越受到重视了。刘延东同志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用了一个令教育科研人非常振奋的论断:“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兴科研”来强调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又用了四个“日益凸显”做进一步说明:教育已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优先领域,教育科研对抢占知识、技术和人才制高点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教育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深厚基础,教育科研对教育服务能力的提升作用日益凸显;教育是承载亿万家庭美好期盼的重大民生,教育科研对回答和解决群众关心问题的推进作用日益凸显;我国教育已经进入由大到强、内涵发展的新阶段,教育科研对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4]刘延东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指出了教育科研的重大意义。这“四个凸显”体现了“四个新认识”:基于对科学发展观的新认识;基于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新认识;基于对我国教育发展阶段特征的新认识;基于对教育科研地位和作用的新认识。

在教育科研备受重视的新形势下,我省教育科研在“十二五”期间应该有更加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基本思路。工作目标是:经过5年的努力,教育科研工作体制机制要更加灵活,群众基础更加牢固,创新能力普遍增强,再取得一批高水平、原创性科研成果;培养出一支专兼结合、有创新意识、素质高、数量足的科研骨干队伍;建成符合时代要求、吉林特色鲜明、在国内有影响有地位、充满生机活力的教育科研工作体系。基本思路是:面向实际、突出重点、注重创新、强化服务。坚持从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出发,紧贴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努力增强教育科研的时效性;整合全省教育科研资源,集中力量解决那些重点、难点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切的问题,增强教育科学的时代性;坚持“双百”方针,遵循科研规律,增强创新能力,推出一批前沿性、原创性研究成果;围绕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中心任务加强教育科研能力建设,面向学校、面向师生、面向社会,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保障。[5]

二、突出重点,认真厘清教育科研的功能作用

教育科研要围绕教育改革发展主题主线,以服务决策、创新理论、指导实践为战略任务,以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宏观政策和战略研究,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深入探索教育规律,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言献策,全面提升教育科研质量和服务的水平。[6]

服务决策、创新理论和指导实践是教育科研的三大基本功能,省市县三级教科院所在为本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的同时,应该各有侧重。省教科院研究力量较强,应注重研究教育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生命与安全教育、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义务教育择校、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县级职教中心定位、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等职业教育优化布局、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等问题研究,积极回应国家和人民群众的重大关切,侧重创新理论;市县教科所更应侧重基层学校的教育科研指导,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的推进与引领作用。当然,省教科院也可以以设立教育改革实验区等形式,直接指导县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现在就设立了杭州下城、成都青羊、大连金州、深圳南山、宁波鄞州等五个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进行具体的教育科研指导。

“十二五”期间,吉林省获批六项国家教育改革试点:吉林省教育厅“构建区域协作的教师继续教育新体制”、长春市“开展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长春理工大学“建立高校总会计师制度”、长春汽车高等专业学校“探索政企校联盟办学模式”、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探索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办学模式”、通榆县人民政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省市县三级教科院所均应倾力投入,为这些改革试点提供智力支持、保驾护航。

三、更新观念,及时转变教育科研的研究方式

观念和方法革新对理论创新和实践活动极其重要。面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以往常用基于经验和文献的思辨研究模式远远不能满足教育科学决策和教育理性实践的需要,必须借助翔实数据支撑和可靠的事实依据,加大调查研究的力度。

“十二五”期间,中国教科院将着力打造调研平台,提高研究的实证化水平。通过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数据的有机结合,国内国外数据的有机结合,统计数据和调研数据的有机结合,为教育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和充分的事实依据。[7]实践说明,调查研究是正确制定政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谈不上决策权。科学调研是决策的基础,而科学决策则是科学执政、科学发展的前提。现在特别需要我们深入实际去调查研究,这应当是教育科研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正如部领导多次指出的那样,“要清醒地看到,一些应该做好的事情没有做好、一些本来可以解决的问题久拖未决,大都与调研不深、心中无数,思路不清晰、决策不科学有关系。”[8]习近平同志2011年11月16日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郑重强调:调查研究方法也要与时俱进。要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特别是当今社会信息网络化的特点,进一步拓展调研渠道、丰富调研手段、创新调研方式,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调研方法,如问卷调查、统计调查、抽样调查、专家调查、网络调查等,并逐步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调研领域,提高调研的效率和科学性。[9]

但是要想做好一项调查研究是非常难的,从调研样本的确定、调研工具的选择、调研问卷的编制、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调研报告的撰写等都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一项好的调查研究应该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调查研究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我们认真学习。

四、锐意改革,积极创新教育科研的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创新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长远性,是提高研究质量的关键。目前吉林省教育科研的体制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与繁荣发展教育科学的时代要求相比还相对滞后,一些体制机制需要改革创新,还有一些体制机制需要建立完善。

创建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协同创新,就是围绕创新目标,多主体多因素多路径共同协助、互相补充、协作配合的创新行为。2006年2月9日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提出了协同创新的理念;2011年4月胡锦涛主席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国务院领导多次强调要注重协同创新和方法创新,深入研究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大力提升创新能力。协同创新已成为发达国家科研管理体制的一大特点。我们要加强本院所内部各部门之间、省市县三级教科院所之间、各市县域之间的全面协作、联合攻关,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

建立科研经费保障机制。教育科学研究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其产品具有公共属性,其效益主要体现为社会效益,各级政府应落实教育科研单位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性质,除保障正常的科研业务经费,还应建立按项目拨款的科研经费投入机制,保障科研经费逐年递增,确保教育科研经费足额投入。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强化依法治研,加强各项制度建设。如,建立教育科研人员资格制度,提高教育科研人员规范化管理水平;建立教育科研经费使用制度,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监管,把钱用在刀刃上;建立教育科研奖罚制度,科学设立奖罚细则,积极推动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建立教育科研督导评估制度,将教育科研考核纳入市县同级政府教育督导内容。

五、下大功夫,努力办好三级教育科研院(所)

质量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生命线,能力是提高质量的保障。我们要从标准化建设、队伍建设、学风建设三个方面入手,加强教育科研能力建设。

积极推进省市县三级教科院所标准化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落实教育科研“一把手”工程,改善教科院所办公条件,制定各级各类教育科研机构建设标准,逐年加大教育科研经费投入,切实加强教科院所建设,积极探索教科院所举办体制。目前吉林省市(州)、县(市、区)共有70个教科所,其中独立建制的有44个,占62.9%,我们将通过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出更有利于教育科研发展的举办体制。

加强教育科研队伍建设。队伍建设是提高研究质量的根本,人才是队伍建设的重点。一要把好教育科研机构进人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坚决杜绝将老弱病残人员安排进教育科研队伍。要层层筛选,将素质高、业务强、有强烈研究意愿的优秀人才选拔进教育科研机构。二要科研人员培养培训,各教科研院所都要把人才培养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尊重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规律,采用请进来、走出去、专家讲座、学历培养、外出访学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培养培训在职研究人员,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

不断加强学风建设。学术规范就是学术研究的规矩,良好的风气是学术质量的基本保证。加强学风建设,既要靠倡导、教育,也要靠制约、管理,还要靠监督、惩戒,使其不愿、不能、不敢违反学术道德。通过改进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健全规章制度、建立学术惩戒机制,不断提高科研人员的学术道德水平。

目前,我国《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已近两年,国家425项教育改革试点已全面铺开,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教育科研提供智力支持。教育科研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要树立科学的教育科研发展观,将教育科研发展纳入整个教育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视野中,积极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为教育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是作者2012年3月6日在吉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会议上的讲话,略有改动)

注 释:

[1]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EB/OL].http://

www.gov.cn/ldhd/2011-04/24/content_1851436.htm.

[2]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www.gov.cn/

2012lh/content_2092685.htm.

[3][4][10]刘延东出席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www.cnier.ac.cn/snxx/ysyw/ snxx_20111113183008_13023.html.

[5]王青逯.繁荣教育科研事业 引领教育科学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2011,(3).

[6]发扬传统 开拓创新 打造中国特色一流国家教育智库——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召开院务扩大会议学习刘延东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1-11-15.

[7]袁振国在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颁奖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大会上的汇报发言[EB/OL]. http:// www.cnier.ac.cn/snxx/ysyw/snxx_20111113091755_13021.html.

[8]袁贵仁部长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 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 moe_176/201009/97421.html.

8.加强医疗行风建设水平 篇八

一、更新观念是关键

卷烟零售户不仅是我们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而且是我们与竞争者抗衡的同盟军和桥头堡,无论是专卖管理,还是市场营销,不管是网建质量的提升,还是品牌结构的调整,都离不开客户的理解与支持。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增值,服务增效”,促使零售户规范经营,上量增效,不仅需要我们做好耐心细致的宣传工作,更需要我们亲情化、个性化的诚信服务。随着卷烟销售网络由农网向城网的拓展、由全员推销向现代物流的转变、由单一经营到集中配送升级。人们不难看出,其目的就是以客户为中心,有效提高服务价值。烟草商业企业唯有通过有效服务,与卷烟零售户建立起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进而使其成为烟草行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才能有效发挥卷烟销售网络——增值、调控、保障、服务的功效,才能牢牢地把握、占领和控制市场。正如上烟人指出的:“零售户是影响和决定整个网络运行质量的基础。” 为有效提升网络运行质量,我们必须更新观念转变思路。首先就是将“户籍化管理”转变为“诚信等级服务”,视“零售户”为“衣食父母”;其次就是把“按市场容量推销” 转变为“依据客户需求营销”,视“客户需求”为“企业第一需要”;再次就是把“向客户盲目压量”转变为“追求客户增值”,视“客户增值”为“共创共享”的价值体现。一切从客户的利益出发,目的就是为了激化顾客的忠诚度。因为只有长期忠诚的顾客才是企业创造利润的源泉,所以应当把提升网络运行质量的焦点从内部运作转移到客户关系上来。一般的客户发展阶段是:潜在客户→新客户→满意的客户→留住的客户→老客户。据统计,开发一个新客户的成本是留住一个老客户所花费成本的5倍,而20%的重要客户可能带来80%的收益,所以为充分利用客户资源和市场配置,有效建立和实施CRM的经营战略,就必须从客户关系管理战略整合的角度出发,细分市场结构、锁定目标客户、定位品牌形象,重新构筑客户价值评定体系,并为其提供个性化、知识化和专家型的服务,从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以此来尽力挖掘和拓展网络运行过程中所蕴涵的巨大商机。

二、分类服务是条件

客户分类是有效投入客户服务的最佳途径,是在客户档案的基础上进行客户识别、客户细分、客户分析,进而把整体市场划分为多种客户群体的系列过程。其目的是通过实施分类管理及差异化服务,进而有针对性地配置企业资源来满足客户需求,不断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忠诚度、存度,实现企业利润、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的最大化,客户的分类服务,就是根据卷烟零售户忠诚度的不同,将他们分成两级六等型:即热忱型、主动型、稳定型、唯利型、好动型和监督型。客户的分类的过程集中体现了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型经营的转变,若要充分挖掘网络运行潜能就必须对不同的客户群体提供不同而有效的差异性服务,并逐步促使其成为市场的维护者、价格的推动者、品牌的宣传者、企业的代言人。第一层是A类型客户;属热忱型、主动型、稳定型的那种,本分守法、热忱经营且营销量大,是信得过客户群。这类客户理应是我们保护的对象和依靠的基础;我们理应把企业最好的资源优先配置给他们,按需供货,优先配送,全程跟踪,确保快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对一”服务,也是抓最有价值、最有潜力客户的具体体现。第二层是B类型户;属唯利型、好动型的那种,基本守法、被动经营且营销量一般,是不稳定客户群。这类客户理应是我们教育帮扶的对象和争取的重点;我们必须积极投入并与之保持良好的关系,热忱访销,重点扶持,随机监督,促其转化。第三层是C类型户;属监督型的那种,经常违规、投机经营且营销量小,是专卖重点防范的客户群。这类客户理应是我们稽查的重点和打击的对象;我们务必加大监控力度,随机稽查,重点打击,限量经营,逐步取缔。实践证明,网络服务是促成客户交易的首选要素,分类服务是前提,全程服务是保障,同时要积极完善各种应急服务措施,有效量化评估服务的效能及费用,从而达到降低服务成本,保障客户效益,提升网络服务效率的目的。

三、共创共享是基础

盈利是卷烟零售户从事卷烟经营活动的主要目的。如果没有利益的引导,我们对卷烟零售户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徒劳的。卷烟批零差率小和卷烟经营上户率高是当前造成卷烟零售户获利偏低的首要问题。“卖烟不赚钱,还要贴个方便袋”。长此下去,势必挫伤广大卷烟零售户经营卷烟的积极性,影响网建功能的有效发挥。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在品牌、价格、服务乃至经营模式“同质化”趋势加剧的今天,企业要想通过单打独斗来获得生存和发展是不切实际的。惟有与合作伙伴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同盟军,才能真正实现共创共享。为切实保障卷烟零售户应得的利益,我们要在积极探索为零售户提供满意服务的同时,认真研究和制定符合市场运作机制的卷烟批零差率,推进卷烟零售户合理布局,在向零售户索取的同时大力推广明码标价和提高给予的比例。尤其是卷烟经营企业应切实根据自己的市场容量、消费需求、品种结构等情况组织货源,做到卷烟零售户要什么品种,就进什么品种,能销多少,就投放多少。在保证货源合理流向的基础上,实施“一个龙头放水”,取消 “过户烟”,制止“回流烟”,打击“跨区烟”,从根本上杜绝张冠李戴和体外循环,进而控制市场,引导价格,保证利润。同时要学会运用多种利益纽带来链接和凝聚零售户,以增加在网卷烟零售户的综合价值,从而创造一种有利于提升网络运行质量的发展模式。

链接和凝聚的措施有:

1、价格让利;

2、销量折扣;

3、销售累计积分;

4、规范诚信奖励;

5、促销活动支持;

6、人员培训资助;

7、营销服务指导;

8、管理模式输出;

9、销售渠道维护;

10、红白喜事问候等等个性化服务。卷烟经营企业在帮助卷烟零售户提升经营管理能力上的投入所达到的效果会远远超出由价格折让所产生的效果,当卷烟经营企业象培育自己的孩子一样培训在网卷烟零售户时,必然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对卷烟经营企业的满意度、忠诚度、依存度和贡献度。使卷烟零售户与我们保持一种鱼水般的关系,以“互利双赢”来促进卷烟网络的有效链接。

四、员工队伍是保障

员工是联系卷烟零售户的桥梁和纽带,是行业价值有效传递的形象大使。忠诚的员工对于行业来讲,意味着更高的生产率和更大的利润。从员工素质抓起,打造一支素质高、业务精、形象好、爱岗敬业的员工队伍,对于提升网络运行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毫无疑问“客户是企业的上帝”,那么“上帝”如何才能满意呢?只有员工真诚的服务才能让卷烟零售户感到满意。因此要想实现网络价值让卷烟零售户满意,首先就要服务好自己的内部客户——员工。根据著名的人力资源咨询公司翰威特的“最佳雇主调查”显示:员工满意度达到80%的公司,平均利润率增长要高出同行业其他公司20%左右。

9.加强医疗行风建设水平 篇九

【关键词】税务文化 税收管理

【摘要】本文结合税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探讨了税务文化建设对提升税务管理水平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六大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繁荣。”加强税务文化建设,不仅是丰富税务部门文化生活,提升税务干部思想境界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改造税务部门管理模式,增强税务管理效能的有效途径。

一、税务文化与地税文化

税务文化是随着历史的进程和时代的发展衍生的,它既具有文化的共性,同时又具有鲜明的税务工作的特点。它是一种行政管理文化,是一种较高层次的优秀的科学管理模式,是一种象征全国税务系统灵魂的价值导向,反映全国税务干部在具体征管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气质,更是全国税务干部在共同的价值观主导下,精益求精、发自内心的工作态度和献身事业的生活态度。同时,它永远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理念,且与组织的具体运作息息相关它是广大税务干部在长期的税收实践中形成的,并共同遵

守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的总和税务文化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即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地税文化的内容与特征:地税文化,存在于地税系统的运作活动中,它包括3个层次:一是物质层,主要表现为保障税收征管工作的物质条件和物质环境;二是制度或者行为层,主要是指保证地税工作正常运行的规程体系和体现地税系统价值取向的行为准则;三是精神层,主要是通过管理文化的熏陶,集中体现在地税部门干部身上的有形的文明表现。地税文化内容丰富、辐射面广,其核心内容就是地税系统的价值理念,它主导和支配着地税文化的各个方面。树立明确的地税价值理念,决定着地税群体对价值意义的追求。它是贯穿地税文化各构成要素的主线。

二、加强地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地税文化建设对于地税事业的快速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地税文化建设,是适应新时期地税工作新任务的客观需要。

百万税务大军是国家公务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是实现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税务文化建设已成为税务系统重要的战略抉择。

(二)加强地税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地税干部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地税文化建设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地方税收事业的发展方向,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它的灵魂是地税干部共同的价值取向,是每一个地税干部思想、意识的目标体系,它通过确定人们在思想、精神、事业、人生中应追求的进步、高尚的目标,采取引导、疏通、激励的方法,诱发、凝聚、强化人们内心深处积极向上的因素,排斥、抵制、远离不良的思想意识,达到健康思想、规范行为、提高素质的目的。

(三)加强地税文化建设,有利于完善各项制度建设。制度是文化形成的基础,是一个外在的、强制性的硬约束;文化则是制度的更高境界。是一个内在的、主动性的软约束。而优秀的组织文化则是制度产生良好效应的根本。

(四)加强地税文化建设,有利于地税部门形象的树立和优化。地税形象是地税文化的外化,优秀的组织文化是良好形象形成的基础,在先进理念的引导下,通过全体地税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地税文化所倡导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会深深地融入全体地税干部的思想意识中,从而促进其行为方式的逐步转变,打造出良好的地税“品牌”。

三、加强地税文化建设的思路

(一)精神文化建设。培育和弘扬地税精神,用共同的理念、价值观对地税人进行凝聚管理,宣传地税的基本理念,充分发挥楷模的表率作用,让地税的工作宗旨、服务理念、文化精神深入人心,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地税人的思想中,成为精神支柱和动力之源,激发地税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税收事业的活力,这些都是地税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和独特功能。具体思路是:

1.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强化道德教育。一是抓理想信念教育,促使地税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调动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增强强烈的资任感和使命感;二是抓法制教育,提高地税干部的法治观念,使干部的思想追求健康向上,社会行为文明有序,增强依法行政的能力;三是抓廉政勤政教育,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激励、引导作用及反面典型的警示教育,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四是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教育干部。要针对不同的思想实际来做思想政治工作,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方法来应对不同对象,让干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在解惑受益中接受先进的理论。

2.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以创建活动为切入点,丰富创建内涵,结合工作实际,坚持不懈地开展各类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创建活动。

(二)行为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是地税文化实现由表层向深层转化的关键环节。因此,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将地税文化建设中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着力加强思想管理、行政管理和税收管理,进行地税文化理念要素的重新整合,逐步建立起科学高效、运转协调、系统完整的科学管理体系,要尽快制定一套内容丰富、具有地税特色、自成体系、便于操作实施的行为规范,以便于税务人员进行自我管理和控制;二是加强组织建设。首要的是培养建立一支具有优良的领导作风、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坚强的拒腐防变能力,有良好形象的领导队伍。其次是成立相关的地税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网络。各级领导要率先垂范,将地税文化建设列入议事日程,经常检查督促目标任务的落实情况,认真指导,真正形成领导带头、全员参与、上下统一、齐抓共管、共同实践的良好局面;三是强化教育,加大干部培训力度。要建立灵活的教育机制,充分发挥“终身教育”的功能,创建各种学习型组织,激励干部积极参与认知地税文化,营造地税文化,理解地税文化,共同接受地税文化的活动,形成人人终身学习,自觉钻研业务的氛围。

10.加强医疗行风建设水平 篇十

会场上,有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杨金土。这位年过七旬的职教界前辈,至今仍活跃在这个他十分热爱并为之奉献的舞台上。《教育与职业》采访了这位老职教专家,近距离地聆听了他的职业教育思想,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了他对中青年学者的殷切希望。

《教育与职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举办的中青年职教论坛如今已经是第三届了,作为学术委员会主任,您如何看待职教学会学术委员会在职业教育科研领域发挥的作用?您认为我国职业教育科研现状如何?

杨金土: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刚成立的时候,提出了两项工作目标:一是推动科研队伍的建设;二是推动科研水平的提高。举办中青年职教论坛是实现这两个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这是一个专门提供给广大中青年职教学者们施展才华的自由平台。因此,我们设计的议题比较多,目的就是使它具有更加宽宏的兼容性和自由度。论坛的运作方式也是继承过去两次论坛的优良传统,不论辈份,不拘一格,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职业教育实践,无疑是职教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职教科研也空前繁荣。可是,仍然使人感觉到在职教理论方面的贫乏,从而导致我们在实施错综复杂的职教工作过程中,经常遭遇盲目性和片面性的困扰。譬如教育与经济,升学与就业,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当前与长远等关系,每当克服了某个片面性倾向之后,往往又走向另一种片面性倾向。这说明了职教理论工作的滞后和当前科研任务的繁重。然而我们的职教科研工作本身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果不处理好,会严重影响职教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教育与职业》:您认为目前职教科研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杨金土:职教科研首先必须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我国职教先辈们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是十分丰富的,不仅要珍惜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而且要继承和发扬他们对职教事业的奉献精神和科学态度。同时要根据新的形势要求,“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的创新”,敢立潮头,与时俱进,使我国的职教学术系统跻身于世界职教科学前沿阵地,推动我国职教界的“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

《教育与职业》:您如何看待职业教育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杨金土:我认为职教科研既要与相关学科渗透,又要保持教育学科的独立品格。教育同时具有文化功能、社会功能、经济功能、道德功能以及培养合格公民的功能。教育决不能脱离经济建设,而且要为它服务,但是正如1998年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指出:“教育不是经济的一个分支。教育过程、教育目标、教育结果或教育产品都不能与经济相提并论。教育实际上具有自身存在的功能,它是社会的一个基本领域,也是社会存在的条件之一,没有教育就没有社会。”教育学与经济学的相互渗透是必然的,但教育学是一个独立的科学领域,不能用经济学理论解释教育的所有现象。

在职业教育科研中,还有一个侧重点,就是要关注对“人”的研究。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重点强调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正是以人为本。一个自然人的价值在于有别于其他动物的心灵和各种潜能,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每个人觉醒与净化心灵,帮助每个人充分开发潜能,从而使“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搞科学的人不能忘记这一点,搞教育的人更不能忘记这一点。正如爱因斯坦1931年在对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学生演讲时指出:“你们只懂得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在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在你们埋头图表和方程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

《教育与职业》:处理好科研与实践的关系是任何一门学科都要面对的问题,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尤甚,因为职业教育培养的人就是直接从事实践工作,并且是操作性很强的一线工作,因此,有人说职教科研更应和实践紧密相连,您对此如何看待?

11.加强医疗行风建设水平 篇十一

一、规划条件是依法进行城市建设的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以下简称《城乡规划法》) 的规定, 规划条件作为依法进行城市建设的依据,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规划条件是政府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约定条件

《城乡规划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 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 提出出让地块的位置、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等规划条件, 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未确定规划条件的地块, 不得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第三十九条规定:“规划条件未纳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 该国有土地使用出让合同无效”。

2. 规划条件是实施城市规划许可的基本要求

《城乡规划法》第四十条规定:“对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规划条件的, 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镇人民政府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第三十八条规定:“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中, 擅自改变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组成部分的规划条件”。

3. 规划条件是建设单位依法进行建设的必须遵循

《城乡规划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划条件进行建设;确需变更的, 必须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变更内容不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将依法变更后的规划条件通报同级土地主管部门并公示”。第四十五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对建设工程是否符合规划条件予以核实。未经核实或者经核实不符合规划条件, 建设单位不得组织竣工验收”。

二、加强规划条件管理对于提高城市建设水平意义重大

从《城乡规划法》的规定不难看出, 规划条件是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项目要求的具体化, 加强规划条件管理是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核心, 对于确保城市健康有序发展、提高城市建设水平至关重要。

1. 加强规划条件管理, 是维护城市整体利益的需要

现代城市规划之所以能够为人类社会所接受并且得到较大的发展, 其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对社会整体利益的认识。我国的城市规划, 是城市政府统筹安排城市发展建设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维护社会公平公正、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依据, 具有重要公共政策的属性。只有严格按照城市规划对城市的土地使用和建设活动实行有效的管控, 将有关地块的位置、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等作为约束性的规划条件, 才能避免各自为政、各行其是, 从而确保城市整体利益的实现, 确保城市的各项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2. 加强规划条件管理, 是提高城市建设水平的需要

按照有关规定, 规划条件不仅包括地块的位置、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等约束性 (强调性) 条件, 还应包括建筑风格、尺度、色彩、形式、材料等方面的指导性要求。而规划条件提出的依据是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在编制时又依据的是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 在不少城市还对重点区域、重点地段、重要节点组织进行了城市设计。因此, 城市的土地使用和各项建设活动, 在规划条件的控制和引导下进行, 无疑对于提高城市建设水平、传承历史文化、体现地方特色和风貌、避免“千城一面”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3. 加强规划条件管理, 是城市规划主管部门自身建设的需要

对于“未依法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确定规划条件或者改变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依法确定的规划条件的”法律责任, 《城乡规划法》在第六十一条作出了明确规定:“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 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这就要求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依法行政, 杜绝自由裁量。要通过建立健全规划条件管理制度。切实加强规划条件管理, 将《城乡规划法》的规定落到实处, 确保城市规划依法实施, 确保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因违法而受到追究。

三、切实加强规划条件的管理

调研表明, 《城乡规划法》实施以来, 规划条件的管理工作总体上是好的, 但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名称不统一。有的地方还在沿用《城乡规划法》实施之前的规划设计条件、规划要点等称谓;如:提出规划条件的依据不充分。有的地方没有依法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照样确定规划条件;如:规划条件的变更合理不合法。有的地方以部门联席会议代替法定程序, 有的未修改控规就变更规划条件。为此, 必须切实加强规划条件管理, 将规划条件的管理贯穿城市建设的全过程, 在依法确定规划条件、规范规划条件变更、严格规划条件核实上下功夫。

1. 依法确定规划条件

一是遵循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的原则。没有控制性详细规划不得确定规划条件, 所依据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必须是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未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不能作为确定规划条件的依据。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时, 要按照体现城市的地域特征、民族特色与时代风貌的要求, 对重点区域和重要地段 (节点) 组织进行城市设计。二是明确规划条件的强制性内容。规划条件中的强制性内容是不能随意更改的, 在确定时必须慎之又慎, 使其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必要时还应附有图纸和表格。在明确强制性内容的同时, 对于可兼容性的内容也应一并明确, 以利执行。三是做好征求意见的工作。规划条件拟订后, 应在一定范围内征求意见, 如征询有关专家、有关部门和相邻地块利益关系人的意见, 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更具可操作性。

2. 规范规划条件变更

一是明确规划条件确需变更的情形。根据有关规定, 因城乡规划修改造成出让地块开发条件变化的, 因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安全设施建设需要导致已出让地块的大小及相关建设条件发生变化的、国家和省有关政策发生变化的、法律和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可以变更规划条件。二是严格规划条件变更的程序。包括:建设单位或个人向有权机关提出申请并说明变更理由;有权机关就是否需要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并组织有关人员就变更的必要性进行论证;征求规划条件变更地段内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将修改后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或变更后的规划条件报市 (县) 人民政府批准;将经市 (县) 人民政府批准后的变更规划条件抄告土地主管部门等。三是及时对规划条件变更情况公开。将规划条件变更程序、各环节责任部门等内容在规划主管部门办公地点和政府网站上公开, 并将参与论证的专家名单公开。

3. 严格规划条件核实

一是明确规划条件核实所需要的资料。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前, 建设单位和个人应提交具有相应资质单位出具的《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条件核实测量成果报告书》 (地下管线工程应当在覆土前进行测绘) 、建设工程施工图、建设工程验收及复检结果通知单等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求提供的其它资料, 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条件核实申请。二是认真做好规划条件核实。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受理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条件核实后, 应通过图件核验、现场勘查等方式进行规划条件核实。经核实符合规划条件的, 出具《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条件核实证明》;不符合规划条件的, 不予核实, 书面告知理由。三是及时公布核实结果。规划条件核实应当公开进行, 核实结果应当在规定时限内公布、接受公众查阅, 并作为建设工程的建设单位组织竣工验收和有关部门办理权证 (如房产证手续) 的依据。

上一篇:基本农田划定客户常见问题解答下一篇:快消品营销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