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会有感500字

2024-06-28

故事会有感500字(精选11篇)

1.故事会有感500字 篇一

没有硝烟的战场在哪里?你们一定会问这样一个问题。有人回答在撒哈拉沙漠;有人回答在珠穆朗玛峰,告诉你们都不对,在夹金山!

夹金山位于藏民区中间。在红军战士的眼中,这个“敌人”用的武器不是枪、不是炮,而是刺骨的寒风、鹅毛大雪、鸡蛋大小的冰雹和阴晴不定的天气。1935年6月初,红军来到了夹金山下,雪在不停的下着,雪中夹杂着大大小的冰雹,不时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周围白茫茫一片,陡峭的山坡显得格外的光滑。红军做完一些部署后开始翻越雪山,越往上气温越低,战士们踩在脚下的积雪发出“吱吱”声音,仿佛随时都要塌下去。夹金山山高490多米,空气稀薄,战士们渐渐的头晕目眩起来,两腿也越来越不听使唤了,慢慢的只能一步一步挪动,一步一喘,一步一歇……可是红军战士没有被困难吓跑,大家齐心协力终于翻过雪山和红四方面军回合,最终取得胜利。

红军战士太伟大了,夹金山大雪山的恶劣环境没有吓倒和征服他们,他们互相扶持,不断鼓励自己和他人,坚定信心。这样的品质是值得我学习的,在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也应该像红军战士一样,不气馁,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最终能获得成功。

舍己为人,英勇顽强,在困境中仍然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团结友爱,相互依靠,这样的精神同样值得我学习。

我想我会不断地完善自己,像红军战士一样做一个坚毅的人!

2.故事会有感500字 篇二

一、历史故事定位的基点——真实

现行各类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历史故事和历史小说。历史故事是以史实材料为依据,以历史人物或事件为题材的故事,可以有细节上的想象和虚构,但其中的人物和事件必须客观真实,真实性是基本特点。历史小说虽然也是以历史人物或事件为题材,但其中所描述的人物和事件可以虚构,不必与史实相一致。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5年第6期上的三位作者把《三顾茅庐》作为历史故事来处理是不妥当的。首先,三顾茅庐这件事虽然在史书《三国志》中有记载,但只有“凡三往,乃见”五个字,对人物形象和事件经过并没有具体描述,而且多本史书对这件事的真实性有争议。其次,《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是根据《三国演义》这本书中的有关内容改写成的,《三国演义》不是史书,是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部分史料发挥想象虚构而成的一本章回体小说,文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与史实并不一致,所叙说的事情经过都是作者虚构而成,并没有史实依据,这明显是历史小说,又怎能是历史故事呢?另外,王勇老师把《林冲棒打洪教头》当作历史故事来处理显然也不妥当,因为这篇课文是根据施耐庵写的长篇小说《水浒传》中的有关内容改写而成的,应该也是一篇历史小说。这几位老师之所以把历史故事与历史小说混为一谈,主要是没有认识到两者根本的区别,没有准确把握历史故事定位的基点。例如,苏教版五年级的 《司马迁发愤写 〈史记〉》这篇课文,虽然作者和编者根据自己的倾向对司马迁写《史记》过程中的很多细节都进行了艺术创造,但司马迁写《史记》的经历和他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形象与史实是一致的,基本没有争议,所以我们认为这篇课文就是一个历史故事。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准确定位,否则就会误导学生。

二、历史故事教学的重点——故事

赵俊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学习概述和讲述的做法是好的,但是他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历史上,整堂课都是在对历史进行追溯、概述和讲述,这种做法有点偏颇。这类课文是通过故事的形式来讲述一段历史时期发生的事情和涌现出的人物,课堂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故事”本身,从故事入手,把握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读故事,知道课文介绍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里描写了一个怎样的人物。二是明故事,懂得课文是怎么来叙述故事和塑造人物的。三是说故事,根据年段要求,学会讲述故事。低年段学生只要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故事的大概内容,中年段学生要会讲述和复述故事,高年段学生还要拓展故事,阅读和讲述更多相关故事。四是写故事,高年段的学生还要会运用课文中叙说故事表现人物的方法练写故事。例如,学习苏教版五年级的《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时,学生首先要知道课文是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受残酷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故事,塑造了司马迁这个忍辱负重的历史人物形象。其次还要明白课文是围绕“发愤”,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介绍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重点抓住司马迁遭受残酷刑罚之后悲愤交加的动作和心理描写来展现他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形象,学会阅读这类故事。因为这是一篇高年级的课文,还可以要求学生结合书后第1和第5习题的提示,在学会复述课文故事的基础上,阅读 《史记》中的其他故事,讲述这些故事,试着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从故事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三个方面,抓住人物的动作和心理等细节来描写人物的方法去学写一个故事。

三、历史故事教学的难点——历史

几位作者都认为这类教材具有浓厚的历史味,所叙述的内容距离学生生活遥远,学生由于缺乏历史知识,学习时难以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不易走进人物的内心。笔者很赞同他们的观点,也认为如何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是这类课文教学的难点。根据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来突破这个难点:

1.史于文先。历史故事类的课文都带有不同的时代味道。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提前感知那段历史,可以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课堂学习做好铺垫。例如,在教学《负荆请罪》这篇历史故事时,可以让学生先去读读 《史记·廉颇蔺相如传》中有关“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历史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研究,对廉颇、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形象和负荆请罪这个事件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为学习课文打下一个厚实的基础。

2.读文明史。这类课文的开头一般都会介绍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这些段落,在学文的过程中了解历史。例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开头一个自然段既交代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一个原因,也介绍了司马迁写《史记》的历史背景。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引导学生读文探因,析因明史,明白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既是他从小的志向,也是他受当时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使学生对司马迁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一个初步了解,为理解司马迁的“发愤”打下基础。

3.以今想古。这类课文所叙述的事情虽然距离我们遥远,但有很多情景与我们现实生活相类似。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现实生活的情景去再现古时的相似情景,用自身的体会去感受古人的体会,将历史现实化和儿童化。例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的第2自然段所描述的情景与现实生活相类似,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当时的司马迁,调动已有的生活积累,紧扣“泪流满面”“千万不要”这些词句,想象面对父亲不能继续编史的遗憾及对自己的无限希望,自己会怎么说和做,用儿童化的语言表达出对历史的理解,自然地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

4.补史入境。这类课文由于篇幅所限,所叙述的故事都是部分历史镜头,课文在叙述过程中会留有很多空白。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故事,理解人物,教学时我们可以史文结合,利用文本空白,适度补充相关历史资料,让学生通过对特定历史背景资料的研究,走进故事情境,聆听人物内心的独白。例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3自然段有关描写司马迁遭受酷刑之后的表现部分时,可以在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出现疑问的基础上,适时补充《报任安书》中描述司马迁当时悲愤交加、生不如死的资料,让学生通过对这些历史资料的研读,明白司马迁遭受宫刑之后的悲和愤,加深对课文中“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这句话的理解,感受这段文字里面的温度,呈现出文字所蕴含的悲愤画面,走进司马迁的内心。

3.读小故事大道理小说有感500字 篇三

最近,我读了本名叫《小故事大道理》得书,这本书讲了一个有一个的小故事,每个小故事都蕴含着一个道理。

其中有个故事是兔子赛跑的故事。在一座森林理,住着很多小动物。这一天,兔子家族召开了赛跑比赛。几百只兔子都要进行比赛,一声号令,只见所有的兔子跟离弦的箭似的嗖的一声跑了出去,你追我赶,互不相让,热闹极了。经过一场激烈的比赛,结果终于出来了,一只小白兔遥遥领先,得到了冠军,很多小兔子都想拜它为师,小白兔就开始骄傲起来,他每天早上都不起床锻炼,慢慢的变胖了。第二年春天比赛,小白兔因为太胖,跑不快了,得了个倒数第一。小白兔由于太骄傲自满。从冠军的位置推到了倒数第一。

读完这个故事使我懂得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它教育我们不论干什么都不要骄傲,不然慢慢的就会落后的。这本书还让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也培养了自己的阅读能力,它真是我的良师益友呀。

4.读《三国演义有感》有感500字 篇四

孙振凯

前一阵子,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文学巨著后,我产生了很多感受。

《三国演义》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在三国时期,有三个特别强大的国家,分别是魏、蜀、吴。这三个国家都非常想做统一三国的人。但蜀国和吴国在后期兵力不敌魏国。结果,三国之中的魏国统一了三国,并改国号为晋。

在《三国演义》里,我觉得名声最好的就是刘备和诸葛亮了。刘备他很有仁心,大家都很喜欢他。在他当皇帝时,他待人非常和善。还让百姓过上了在当时相对来说,比较好的生活。

诸葛亮呢?如果不是诸葛亮一直在辅佐刘备,蜀国也不会有那么强大。而且诸葛亮非常有智慧,是刘备的主要谋士之一。本身也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人。

我在《三国演义》这本书里最喜欢的就是曹操和诸葛亮两个人。我认为曹操这个人他虽然在人们眼中,是个

不折不扣的奸雄。但他非常有才能。而且也非常有智慧。就是有一点不好,就是太多疑了。当年曹操败走华容道的时候,如果走大道的话,就不会中了诸葛亮的伏兵计了。但是,即使曹操有多疑这个缺点,也掩盖不住他的优点。其实曹操最大的优点,还是很尊重有才能的人。就因为他很尊重有才能的人,所以他的帐下有很多贤士。

诸葛亮他很有谋略,而且他还是一个忠臣。自从刘备把他请过来以后,他都一直忠心于刘备。从未有过二心。所以说,他对刘备可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可以说是一个足智多谋并且赤胆忠心的人。

5.故事会有感500字 篇五

老一辈教育家, 也有叶澜这样受惠于老一代教育家的贡献, 在基础教育和学校改革领域卓有成就的当代知名教育理论家。“他们都是当代中国教育界德高望重的人物”。长期从事中国教育学术研究的国际著名比较教育学家、加拿大学者许美德教授通过对这11位学者的深入访谈, 接触到他们的生活世界, 在本书中呈现了他们从童年开始的教育、生活、学术经历。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教育家们的“思想肖像”, 叙述他们虽饱受沧桑之苦但却从未背叛其使命的人生经历, 使人们得以从中领悟中国文化的价值和一些重要的教育理念。

阅读本书是一种心灵享受。不仅教育家们精彩纷呈、各具特色的不凡人生令人动容, 作者深厚的叙事功力亦值得赞叹, 她真实地呈现了11位学者在艰难的社会环境下献身学术、献身教育, 矢志不渝地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呕心沥血的人生经历, 以及他们在各个历史阶段所走过的道路和做出的贡献, 给人以诸多启迪。

启迪之一:中国文化的底蕴是其不竭的思想源泉和人生动力

在对中国教育学术进行研究的过程中, 作者逐渐了解了中国的老一辈学者:“发现他们的教育方法事实上均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人性论、学习观、社会观和自然观。”“他们的人生道路以及他们在教育领域的贡献一直在诠释着儒家传统的可能性。在当前这个文明对话的时代, 他们恪守的道德即使是在东亚之外也能够激起人们的共鸣。”可以说, 这一点认识既是作者本人研究中国教育家的内在动力, 也是她理解中国教育家的逻辑起点。但与一般的思想史研究侧重于著作解读不同, 作者则是把思想史转换成生活史, 并因此采用了叙事的研究方法, 不仅生动再现了11位学者的人生经历, 而且深刻揭示了其中的中西文化互动与儒家传统价值观。

顺着作者的笔触, 我们看到, 本书描绘的11位学者在求学的生涯中都不同程度地接触过儒家经典和儒家为学之道, 虽然他们中许多人有出国留学的经历, 在国内求学者也一样受过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洗礼, 但他们从小浸润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已在其内心深深扎根, “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曾接受传统教育, 父母受儒家思想熏陶之后形成的价值观与信仰更是对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产生过影响。”他们的一生反映出了儒家教育模式的真正特征与不朽价值。正是这些文化传统对教育家们的人生起到了支撑作用——无论是战乱、失学、与亲人离散的人生苦难, 也无论各种政治运动的严酷考验:谢希德在新中国成立后毅然从海外返回大陆, 并从此与1960年自菲律宾移居台湾直至1986年谢世的父亲终生未得相见;1937—1941年, 在日本侵略中国期间, 汪永铨跟随父母辗转于武汉、桂林、昆明、四川, 父亲对他的教育和迁徙的经历使他自幼年时就有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主意识;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李秉德曾被打成右派;在“文化大革命”的10年中刘佛年被残酷批斗, 遭受了各种侮辱;等等, 社会的剧变以及个人遭遇的坎坷均不能动摇他们的信念。“11位知名教育家的人生故事或许恰好可以理解为‘儒家之道’变成了‘肉身’。某种意义上, 他们的生活就是活生生的儒学著作——这些著作表达了丰富的人性, 对于社会与国家的贡献亦堪称是多姿多彩”, 作者的这一概括无疑十分精辟。

启迪之二:献身学术, 成就教育人生

20世纪的中国政权更迭, 岁月动荡, 对选择了教育学术道路的11位学者来说, 经历了国家和个人的双重磨难。虽然成长道路各不相同, 但执著、坚守, 淡泊功利是他们的共性。“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当科学的春天来临时, 他们播下的种子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李秉德作为教学论和教育实验的开拓者, 毕生致力于在中国背景中进行教育实验, 为建立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教与学的方式呕心沥血并卓有建树;顾明远领导创建了中国比较教育学会且在1983—2002年间担任该学会的主席, 为中国的比较教育研究开辟了新天地, 同时也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潘懋元用毕生的精力致力于建立一门新学科——高等教育学, 并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奠基人, 他组织编写了第一本高等教育学著作——《高等教育学》, 他与他的同事们及弟子们为世界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王承绪领衔翻译了《现代西方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 与张瑞璠合作主编了三卷本《中外教育比较史纲》, 主持完成了重大课题《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 为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谢希德从一位知名科学家成长为新中国第一位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的女校长, 同时也是带领中国教育走向世界的领军人物;刘佛年从1949—1980年一直是中国最有影响的教育理论家之一, 其担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之时, 使华东师范大学成为全国师范教育领域中的领头羊, 并提出师范大学不仅仅是要培养教师, 还要培养管理者和教育领导;而朱九思领导下的华中工学院 (即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 从一所高度专业化的工科院校发展成为得到世界认可的综合性大学, 甚至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先驱;汪永铨在北大生活工作了半个多世纪, 目睹了北大的变迁, 并在反思教育和国家发展的一些深刻问题的过程中成为一个高等教育思想家和领导者;叶澜则开始进行理解教育理论和中国基础教育新方法的研究, 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解教育思想体系, 提出建立“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另一位女学者鲁洁的教育家生涯是在南京师范大学度过的, 她以自己的杰出才能为该校的道德教育、农村教育以及教育社会学等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而出身寒微, 10岁才上小学的渔民之子王逢贤则靠不懈的努力, 最终成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哲学家和道德教育专家, 一位具有独立精神的思想者和教育家。

11位学者可谓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 “他们有着中国传统学人的风范, 淡泊名利, 一心向学, 勾勒学术色彩浓厚而富有人文情怀的教育研究, 并大力培养后辈人才, 成绩斐然, 却一点也不张扬”。他们的成长都与一所或几所大学密切相连, 伴随着大学的命运和自身学术的发展, 他们各自心中的教育使命及其人生意义也得以揭示。从艰辛备尝到“终成正果”, 其教育人生的曲折与艰辛让人感慨万千。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 有好奇, 有阵痛, 有欢乐, 有眼泪, 甚至还有愤怒与反抗, 孤独与寂寞。但是他们知道, 这些都是破除旧的体制、旧的思维与观念、旧的行为准则的必要过程, 他们义无反顾地行走着。时至今日, 他们中的一些人已故去 (如李秉德、刘佛年、谢希德) , 但他们的献身精神和学术传统依然震撼着我们;还健在的教育家们, 他们已进入耄耋之年, 最年轻的也已67岁, 但他们依然在带学生、做研究、写文章、提建议, 思索着、探讨着。他们关心着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素质提高, 关怀着教育学科的创新与建设, 关注着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他们将自己的教育智慧及其被中西优秀文化熏陶出来的专业生命奉献给了20世纪的中国教育, 力求使他们深爱着的中国教育无论遭遇何种政治、经济的变局都能够朝美好的方向发展”。与人文社会学界及自然科学界的前辈一样, 本书所描写的教育学界的前辈也是中国辉煌教育历史进程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读至此, 景仰之情油然而生。

启迪之三:中国教育思想与实践经验是一份世界遗产

11位学者的故事并非只有个案意义, 作者的独到之处在于结合他们个人的人生经历及其所在大学的发展历程, 以个体和群体相结合的方式勾画出近百年来中国教育复杂多变和丰富多彩的发展图景;通过这些知名教育家所呈现的中国教育发展取向和独特命运, 诠释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教育发展的内涵, 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独特而富有魅力的研究视角和研究领域。

作者在对比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及其在11位主人公身上的表现之后, 深刻地指出, 在当前的文明对话时期, 中国教育思想与实践经验无疑可以看成是一份世界遗产, 是值得全球教育家共同分享的公共资源。11位学者的人生故事以及他们对中国教育的贡献不仅可以激励来者, 而且可以丰富21世纪的全球教育对话, 可以使世界各地的教育家从中受益。

应该说, 作者的这一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回顾关于20世纪中国教育的发展过程, 虽然已经有许多人作过研究, 但大部分研究都是在政治背景下面展开分析, 常常将教育政策与实践理解为经济现代化和建构民族国家的工具。”“从持续不断的教育变革, 政策文件、法规、制度变迁, 统计数据, 到乡村层面的教育问题, 诸如入学率和扫盲成就等, 人们都可以找到详细的档案记录。然而, 这类研究却不多见, 即考察个人的生活经历, 进而揭示个体心目中的 (中国) 教育经验”。本书正是这样一部从人生经历展开教育研究的上乘之作。作者在1997年秋到2001年春之间对11位学者进行了数十次访谈, 每次草稿都根据他们的反馈进行修改,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会替我仔细校对其中的细节内容, 同时还会给我提供更多的合适材料。”作者从叙事研究的角度对11位教育家一生的教育、生活、学术及其领导生涯进行了研究, 从不同侧面生动描绘了现当代中国文化和中国教育所蕴涵的优良传统。“透过教育家们的‘肖像’, 感受这些知名教育家的生活经历与理想追求, 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与实践对他们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 这11位知名教育家中有不少人曾在中小学任教。王承绪193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江苏无锡中学师范科后, 在无锡中学实验小学任教一年, 任四年级班主任, 他感到这一年的实践经验非常有价值。李秉德1934年从河南大学毕业后在他的老师李廉方主持的教育实验区内找到一个职位, 在距离开封市三里路的一所农村实验小学当了两年的校长, 这一经历奠定了他一生执著于在学校教育最基础阶段进行教育实验。潘懋元15岁时得到一个任小学教师的机会, 他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 1937—1939年潘懋元又去了农村小学教书;在厦门大学读书期间, 他先在一所小学任兼职教师, 又在一所中学做兼职, 从而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的教学当中。1948年, 顾明远高中毕业后在上海一所小学里担任教职, 这一年的教学经历从此改变了他, 看着孩子们学习给了他极大的乐趣, 他感觉做老师非常快乐, 这为他选择接受师范教育、从事教师工作打下了基础;1958年, 顾明远受资深教育家王焕勋邀请至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任教, 一直到1963年回到北师大。刘佛年从国外留学回来后, 1943年在长沙一所中学担任了两年的英语教师。作为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大的一名年轻的教师, 叶澜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华东师大附属学校教两年书, 1974—1976年她又加入第一批教师援藏队, 支援西藏创办小学教师培训学校, 她认为这些经历对于她在基础教育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影响。这些经历对这些知名教育家来说是十分宝贵的, 他们十分看重自己的工作, 教学经历改变了他们, 使他们感悟到教育不仅仅是一个专业, 而且是一项事业, 这对他们日后成为教育家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到, 教育家, 大多经历了普通教师——名师——教育家的过程。

6.读童年有感500字 篇六

《童年》是作者高尔基以自己童年为基础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它揭露了俄国沙皇时期的黑暗、残暴和非人生活。而高尔基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受尽折磨与欺辱,无论是在精神上或是肉体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是高尔基却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坚强地走了过来。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小名阿廖沙。他自幼丧父,随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外祖父家。着一切只是主人公阿廖沙艰哭命运的开始。外祖父家,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人间地狱。外祖父掌管着家里的一切,脾气非常暴躁、视财如命,主人公阿廖沙时常因为犯错而被痛打;两个舅舅常为了分家而争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没有地位,任丈夫打骂,发泄。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

之后,阿廖沙离开了外祖父家,独自一人踏上社会。他曾在许多地方打过杂,在这期间阿廖沙饱受欺辱,但他还是熬了过来。因为他被自己坚强、不屈服与困难的精神与信念一直支撑着。而现在的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愁吃不愁穿。而小阿廖沙却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挨打、受欺辱。悲惨的一幕又一幕,让我不由得想到:假如我们生活俄国沙皇时期又会怎么样?会认为那根本不是人生活的地方吗?时代在不断进步,但人们却越发变得懦弱了,遇到困难就想要退缩、逃避或者走捷径。屠格涅夫说过:“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学会吃得起苦。”美好的生活必须有所付出,才会长久,有所争取,才会得到。‘

篇二:读童年有感500字

《童年》这本书主要的是童年时高尔基的生活,这时的阿廖沙无依无靠,但是唯一让阿廖沙感到温暖,感到人世间充满阳光的是她的外祖母。她的一举一动影响着他,教育着他,改变了他的信念,让他没有产生愤世嫉俗的心理,让他没有因自身的遭遇厌恶人间。这些都是外祖母给阿廖沙的,让他在之后的逆境中不懈努力,并且成长的和他外婆一样善良、忠厚。

我不会拿我的生活和高尔基的生活作比较,我的生活来源于父母,这是父母给予我的,阿廖沙的父母没能给予他这些,这并不是我的错,我也没必要说什么在如此宁静的环境中,我该怎样怎样。我想说的是人心底的那份真善美,在那个人命贱如草的年代,还能留有外祖母那样美好的人存在,她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如同康乃馨般含着美好,和谐的韵味,又如同青草般散发着清香沁人心脾。她是那黑暗世界里的一束光,以她为代表的人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着爱的传递。他们如同那太阳,灼热又明亮,它照尽了黑暗,晒干了污浊。他们犹如清河一般,洗涤了灵魂淘尽了污秽。世界因为有他们而变得生动美好。

曾有人说过“爱是不惜一切的奉献”我对这句话一直很轻视,更多的是不屑和鄙夷。我从不承认这样的爱,但外祖母的行为让我的心受到了猛烈的抨击,外祖母的爱一直淡淡地萦绕于我的心房。

篇三:读童年有感500字

“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长大后世界就没有童话”。童年对许多人来说就是一本童话故事,它是美好的,就像灿烂的阳光,五彩的献花……,但是并不是每个人的童年都是那么美好,前苏联著名文学家高尔基,他的童年却是悲惨的。

《童年》这本书籍生动的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它讲述的是阿辽沙。彼什科夫在三岁时就失去父爱,跟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了外祖父的一个小染坊,从此,黑暗的生活降临到他的头上,如贪婪,残暴,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财产经常为一些小事争吵,甚至动手……四周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是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却拥有一个勤劳,坚强,执着的外祖母。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却是美好的,没有烦恼和痛苦,总是无忧无虑的。但是读完《童年》之后,我却突然有了一点点罪恶感,回忆我的童年,我想到的都是快乐的,在我小的时候,我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也许是小,什么都不懂,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想法吧。但是现在的我已经长大了,我也懂得了许多,开始有许多事都为他人着想了。在《童年》这本书中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还有我们应该执着求知,不怕困难,持之以恒,并且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

篇四:读童年有感500字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 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 部。它讲述的是主人翁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母亲 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逐渐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 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有一次阿列克谢因为染坏了一匹布,竟被他打得昏死过去。幼小的阿廖沙也曾被他用树枝抽得失 去知觉。他还暗地里放高利贷,甚至怂恿帮工去偷东西。两个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整日为争夺家产争吵斗殴。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 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 和丑恶。

高尔基在作品的开头就写到:“有时连我自己也难于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辩驳、否认,因为在那’一家子蠢货‘的黑暗 生活中,残酷的事情太多了。”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黑暗的另一面,还有一种叫做光明的东西在那隐隐发光。只要还对光明充满希望,那么这一点点微弱的火光就可以被放到无限大,直至洒到每一处阴暗的角落。我想这大概就是高尔基想要表达的另一个更直接更迫切的主题--批判俄国几世纪以来形成的小市民习气,痛斥小市民的卑鄙灵魂,并要让这种卑鄙灵魂消失。

7.读《童年》有感500字 篇七

出生在一个可怜的木工家庭。在残酷的czar 规则,高尔基遭遇了很多麻烦:童年的父亲死了,但是由于他的祖父的虐待。他周围的人是如此自私,贪婪,充满仇恨

高尔基的童年是如此悲惨,他比他更快乐。

我出生在一个美丽的地方,在宜山邦水,父母细心的照顾,他们的爱人,合作伙伴是无辜的朋友,所以快乐的笔记总是洒在我身边。在竹林里玩,去山上挑蘑菇,到河里抓蟹,追蝴蝶,闻花,追蚱蜢,我的童年是如此无忧无虑的开始。

随着小麦的采摘,一个大篮子绊倒在桌子后面,大篮子总是撞到我的脚跟。两个小猪尾儿童欢呼起来,白色蝴蝶在一边快乐跳舞。蓝天蓝天,无云,微风戏裙子,篮子有一半以上的小麦。童年的美 好的时间花在劳动的欢乐。

进入学术性的校园,也成为了学生。丰富的一天从这个阅读的声音开始。老师热情地教我们知识,学生互相交谈,我们喜欢小树苗,在接受春雨保湿 - 学习更多更好的知识,成长。在这个海洋的知识,我结束了一个快乐的童年,开始成熟。

8.军训有感作文500字 篇八

虽然只有短短的5天,但是我们从中获益非浅。组织项目中有一个“三人两脚”的活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十几个人两两用绳绑住腿,然后整齐划一的喊着一二一的口号,齐步并进。想想很简单的事情,做起来却并不容易。最终的成败还是要靠我们大家团结的力量。刚开始由于同学之间没有配合好,好几次被绊倒,但是大家都没有说要放弃,在哪里跌倒,我们就一定要在哪里爬起。通过一次次的练习,一次次的纠正错误,我们终于顺利的冲过了终点线,大家兴奋不已。最终的胜利离不开大家的齐心协力,坚信只要不抛弃彼此,不放弃尝试,就一定会成功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出苦寒来”,每一个军人都会接受到刻苦的训练 。从而,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成熟与干练,是唯独属于他们的独特气质,是在艰苦的环境下磨砺出来的意志,与我们稚气未脱的脸上相比形成显著的差异.此次军训,教官给我们安排了匍匐前进等军队里的基本功,他耐心的为我们讲解动作的要领,我们在一旁看着,跃跃欲试,没想到,当自己去尝试做的时候,动作并不标准。而且,匍匐的速度也不快,有的同学还把膝盖擦伤了,可想而知,教官们每天重复着训练会是怎样的艰辛,但是他们为了保卫家园,没有半句怨言,他们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他们的那颗赤子之心更让我们感动。

9.读青鸟有感500字 篇九

事情是这样的,在圣诞节前夜,伐木工家简陋的小屋里,有一对龙凤胎兄妹,哥哥叫做蒂蒂,妹妹叫做咪蒂。他们正在眺望着富家孩子过节。仙女扮成了个又老又丑的驼背老太婆来找他们,让他俩为自己生了怪病的女儿去寻找青鸟。她送给蒂蒂一顶镶着钻石的小帽,顶就能看到事物的灵魂。从此,小动物、植物、静物,都有了人的感情。其中还有一些自然之神:脾气暴躁的先生、美丽可爱的水姑娘、温文尔雅的光明女神和诡计多端的黑暗女神……。经过众多周折,他们才明白-幸福就在他们身边。青鸟象征着幸福,孩子们一路追逐,每当幸福似乎近在咫尺,却又如同平边的地平线,可望而不可及。幸福的青鸟看似捕捉不到,可它又恰恰在自己的家中。

我突然到《青鸟》上所说:“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幸福,而且都费尽心机,历尽艰难。其实幸福获得并不需要如此艰难,只要我们经常怀着无私、美好的心愿和感恩之心,用心地去生活和关爱别人,幸福就在身边。

10.读三国有感500字 篇十

东汉末年到晋朝同意期间,曹操派人去请刘备到亭里小坐。曹操挑起话题:“你可知当今天下谁称得上英雄?”刘备一愣,答道:“孙伯符,孙策如何?”曹操笑着说:“不不,再猜猜。”“张绣,张鲁,韩遂等前辈算是英雄吗?”刘备一口气说了下来,脸憋得通红。曹操仍旧笑着摇摇头。“小弟实在不知,多多指教。”刘备低下头来反试探。“世上真英雄只有你,我。”曹操指了指刘备,又指了指自己。

刘备觉得被看破了,吓得筷子都掉了,刚巧这时闪电雷鸣,刘备借口说自己被累吓到了。曹操哈哈大笑:“男子汉大丈夫怕雷?”刘备解释道:“我一向信天,这一来,雷公发了怒,能不怕吗?”此后,曹操再也不怀疑刘备了。

世人都骂曹操“奸雄”,“奸”我不反对,可是“雄”我十分赞同。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曹操带病指挥,忍痛作战,真是以身作则啊!还有,那些成霸业的君主谁没有杀人,又有谁不狂妄自大?有战争就有牺牲。常言道:“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11.军训有感作文500字 篇十一

当我们军训完的时候,我有很深的体会。

我们从星期一到星期五的时候,这五天的点点滴滴都展现在我们眼前。当我们迈着整齐的步子,走过主席台的时候,知道了何为壮丽;当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送教官的时候,知道了何为感动。军训中,最苦的就是举水杯了,要把手抬平,手伸直,目视前方,一举就是几十分钟,顶着烈日,还得忍受蚊虫的叮咬。但这短短五天的军训更使我体会到了坚持能使人战胜困难。没有坚持,成功就会与你擦肩而过,比如有一天,墙上的一只蜘蛛想把丝缠到另一堵墙上去,它试了六次都没成功,最后他试了第七次才成功,它靠的是什么?是坚持。为期五天的军训结束了,留给我们的是酸、苦、辣和我们永恒的记忆。要是我们想取得成功,那么就要坚持!坚持!坚持!通过这次军训我大大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让我改变了娇生惯养的毛病,要不是教官,我们就永远摆脱不了这个毛病。

上一篇:矿山应急演练工作计划下一篇:钢笔又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