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本思想的重要性

2024-07-18

民本思想的重要性(共13篇)

1.民本思想的重要性 篇一

浅析孟子民本思想 对现实的意义

摘 要:民本思想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古已有之,到孟子把民本思想发展为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他在“民本”理念的诸多方面直接沿袭了孔子的许多思想,立足于“仁政王道”治国方略的基础上把“民本位”的观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尽管他是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消极性,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很有前瞻性的,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孟子的民本思想进行清晰,全面,深刻的解读,认真分析潜藏在它背后的历史动因,能够挖掘内涵并赋予它合理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孟子 民本思想 现实意义 以人为本

“民本”一词,语出《尚书·七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本是我国传统的民本观念是相对于君本(国本)、官本而言的(其实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其原意是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

一.孟子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民本思想可以说是儒家的一大特色。在我国的上古社会存在着朴素的人文主义传统,早期的统治者们都隐约意识到人民在政治生活中固国安邦的地位和作用。孟子正是儒家“民本”思想的代表之一。

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神权”思想开始动摇,“重民”的意识在人们尤其是部分统治者的心中越来越明显了。民本思想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民本思想是最富特色且最具魅力的。孟子认为人民是社会和国家的根基,人民创造的财富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以及统治者维持统治的基础,民心的向背决定天下的得失。统治者只有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治理好国家。要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就必须做到经济上富民、惠民;政治上宽民、爱民;思想上教民、化民。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民本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民贵君轻。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由此可见,在百姓、大夫、诸侯、天子的层层结构中,天子的地位最高、最尊贵,但也只有得到百姓的拥护才能成为天子。失去了民心,天子也就不复存在了。可见孟子“民贵君轻”的含义是,民是社会和国家的根基,万万不可动摇。对统治者而言,取得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第二个方面:民心决定论。孟子从桀、纣覆灭的历史经验中分析了天下得失的根本原因。天下之得失在于能否得民,而能否得民又在于能否得到“民心”,即能否得到民众真心实意的拥护。桀、纣之失民,实际是失去了民心。反之,汤、武无敌于天下,就在于“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顺从了天下民众之心。民心向背决定政权兴衰,决定国家兴亡!至于君王,孟子说是“君为轻”自然不能与人民相提并论。古有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事情,当然也不乏失民心者失天下的事情。秦始皇嬴政暴戾,使得人民纷纷起来反抗,最终才统一不久的天下,才建立的政权,就被推翻。刘邦之所以能够建立汉王朝,与他善于搞好人际关系,懂得如何与属下相处,从而得到了民心密不可分啊!孟子的民本思想也在此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第三个方面:尚贤与民主,主张君王广泛地听取各阶层的意见。孟子认为,对进贤、任免和处置人都是比较重要的政事的问题,不能只听左右亲近和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听取国人的意见,并且还应该把国人的意见当作基本的依据。

第四个方面:使百姓得到物质、政治、精神三方面的满足。经济上推行各种惠民政策,政治上爱民、宽民,思想上教民、化民。

孟子的民本思想虽然存在固有的阶级局限性,但“民本”思想中却揭示了深刻的执政规律,并发挥了客观的历史作用。其一,顺应了民意、约束了专制权力。其二,维护了社会秩序,保持了国家稳定。其三,加强了文化认同、巩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统一。

二.孟子民本思想的现实意义

1.古今民本思想的区别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中的精华是我国当前民本思想的基础,我们今天强调的民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中的重要内容,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但与古代的以民为本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只是在价值观上重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和阶级矛盾、减轻人民负担的作用;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对于君,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而我们党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意思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发展的根本,用胡锦涛总书记的话说就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和人民共享”。

当前我们在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过程中,应该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而孟子的民本思想、德治主张,至今仍然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借鉴。

2.民本思想在当代的发展

民本思想千古绵延,治国之道一以贯之。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提出了“群众路线”这个概念。其核心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方法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正是紧紧依靠群众智慧取得胜利,培养起群众的深厚感情,群众路线与古代的民生思想不谋而合。

几十年来,中国的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步入了“深水区”,群众的要求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跃升,与民隔绝不是办法,必须正视群众的诉求,仔细聆听民生,在众声喧哗的网络环境中打捞“沉没的声音”。惟其如此,才能永远赢得群众信任,执政的根基才能更加牢固。

所以,新时期,党的领导人强调要防范“脱离群众的危险”,强调要“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强调要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群众路线。泱泱中国如今已跻身世界第二大综合经济体,网络技术的飞速进步带动人们思想的日益多元,然而对于执政者来说,无论环境怎样变化,民本思想自古传承,从未过时。新时期,出于对社稷福祉的深刻考量、对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群众路线依然是法宝,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精神。

3.新时代的“民本”——以人为本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其本质就是以人为根本,以人为中心;人是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这就意味着,人本身具有最高的价值,人是最高的价值主体。这一理念正与孟子的民本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一理念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加强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立场教育,促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不断增强责任意识、为民意识和廉洁意识,自觉做到秉公用权,勤政廉政,情系民生、维护民利、凝聚民心,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全部工作之中。

当前,我国正致力于“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建设,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民本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今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首先,实行“以人为本”的前提是坚持人民民主,大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其次,对于古代民本思想的阶级成分应该完全剔除,这就要明确我们“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非维持阶级特权;

再次,实行“以人为本”必须走出愚民政策的误区,如实进行思想宣传; 最后,明确政府同人民的关系是服务关系,而非统治关系,大力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

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总结

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内容丰富而精深,传承了民本思想的合理内核,并对后世民本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表明:一方面,无论是哪个统治阶级在哪个历史时期,只要坚持以民为本,推行富民惠民政策,就可以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另一方面,无论哪个统治阶级在哪个朝代,一旦背离民意,不问民众疾苦,横征暴敛,骄奢淫逸,最终会灭亡。毕竟,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民心向背决定着国家的生死存亡,民与君是舟和水的关系,正所谓“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当前,我们科学地认识这一传统思想,吸收其精华,摒弃其糟粕,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它,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进一步深化党的“以人为本”理念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2.民本思想的重要性 篇二

关键词:民本思想,和谐,张载

一、民本思想的历史缘起

早在国家尚未产生之前的原始社会, 包括氏族和部落首领在内, 每个人都是氏族和部落的成员, 他们的身份是平等的。进入文明社会以后, 有了国家, 有了阶级, 也有了君主、贵族、贫民和奴隶之分, 但是氏族制度的古老传统并没有迅速消亡。一般的氏族和部落成员变成君主和贵族所治理的“民”。

先秦文献中提到“民”的地方很多。尽管学者迄今对“民”早先的身份地位尚有不同理解,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 即“民”在先秦时代是城邦国家的被统治阶级, 也是当时社会的主要劳动者。“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见于传世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我们虽然无法判断《五子之歌》已佚原文是否存在“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这句话, 但根据可靠的先秦文献, 完全可以认为民本思想在商周时代已见端倪。

二、民本思想的历史作用

秦汉以后, 二千多年封建社会并没有把民本思想排除在官方意识之外。这是因为, 稍微明智一些的封建统治者都深知人民在国家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因而都要把自己打扮成民众的保护者。如果他们公开否定民本思想, 就等于抛弃自己的子民, 也就会毁坏统治的合法地位。历史实际也确实如此。尽管专制主义皇权对民众可以予取予求, 残酷剥削和压迫, 但是一旦民众奋起反抗, 任何煊赫的王朝都可能顷刻瓦解。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次数之多和规模之大, 足以使许多封建统治者引以为戒。这一点, 唐太宗体会最为深刻。他曾经对大臣说:“为君之道, 必须先存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 犹割股以啖腹, 腹饱而身毙。”又说:“可爱非君, 可畏非民。天子者, 有道则人推而为主, 无道则人弃而不用, 诚可畏也。” (《贞观政要·君道、政体》) 正所谓“夫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 亦所以覆舟”。

不难看出, 封建统治者把民众视为邦国之本, 把自己和民众的关系比喻为舟和水的关系, 希望民众能够安居乐业, 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能够和睦相处, 这并不是一种虚伪的道德说教, 而是基于期望封建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需要。

三、张载的民本思想

张载的民本思想实质上是消化吸收了孔孟哲学中“民本”思想的内核衍化创新而来的。

以春秋战国时代的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主张“国以民为本”。孔子主张“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 说“百姓足, 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 君孰与足”。他反对横征暴敛, 提倡薄赋敛, 重教化。他斥责“苛政猛于虎”, 承认国人有权杀暴君。孟子更把这一主张发挥为“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张载继承了儒家传统的仁政思想, 把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与北宋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主张施仁政, 以仁道感化民心、博施天下民众, 把仁道推及到天下, 才能治理好天下。他从改革时弊的愿景出发, 认为必须满足民众的生活需求, 使民众生活富足, 才能国定邦安。用张载的政治抱负概括其民本思想就是“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一) “为天地立心”

“天地”也就是“天地之间”的意思, 既包括自然界, 也包括个人和人间社会。张载把社会含义的“天地”也称作“天下”。“为天地立心”是指为社会建立一套以“仁”“孝”等道德伦理为核心的精神价值系统。在张载看来, “立心”也就是“立天理”之心, 因为天理“能使天下悦且通”, 从而使“天下” (社会) 必然会普遍接受仁孝之理等道德价值。含义很清楚, 其重点不在认识论, 而在价值论。

(二) “为生民立命”

毫无疑问, “生民”指民众, “命”指民众的命运。这涉及儒家一直关注的“安身立命”问题。史称, 张载“喜论命”。“为生民立命”之“命”, 主要指人的命运。历史上长期流行的是命定论, 认为人只能听凭命运的摆布。然而张载却认为, 只要通过自己的道德努力, 人就能够在精神价值方面掌握自己的命运从而赋予生命以意义。因此, “为生民立命”是说为民众选择正确的命运方向, 确立生命的意义。

(三) “为往圣继绝学”

顾名思义, “往圣”指历史上的圣人。儒家所谓圣人, 其实就是指人格典范和精神领袖。“绝学”, 指中断了的学术传统。理学家普遍认为, 儒家学统自孟子之后就灭绝了, 所以要努力恢复。张载继承“绝学”, 却并非照搬前人, 而是力求创新, 是消化吸收再创新。

(四) “为万世开太平”

“太平”“大同”等观念, 是周公、孔子以来的社会政治理想。到北宋, 以范仲淹、李觏等人为代表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提出过“致太平”的主张。张载不局限于当下的“太平”秩序, 而是以更深远的视野展望“万世”的“太平”基业问题, 这是他的不同凡响之处。

(五) 综述

对“四为句”的理解, 不能脱离宋初的建国背景。赵宋统治者总结国家长期分裂的经验教训, 为了重建社会秩序, 确立了“以儒立国”的国策。在这种政策环境下, 以张载等人为代表的北宋理学家的最大关怀, 是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秩序奠定永恒的精神基础, 而不是认识“自然界的规律”。

总之, “四为句”涉及社会和民众的精神价值、生活意义、学统传承、政治理想等内容。我们可以把张载的“四为句”翻译成现代汉语: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 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 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 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

四、结语

在中国历史上, 关注社稷的盛衰、追求民族的兴盛, 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已成为民族史学的瑰宝。以人为本的思想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 又是振兴民族的历史发展的要求。

如果宋朝之前的民本思想是统治阶级实施暴力统治的隐蔽工具的话, 那么张载的民本思想的实质内核则是一种和谐的人文关怀, 是更上层楼的社会认知。这种认知脱胎于民族分裂、国家动乱、战争与饥荒、贫困与富裕并存的混杂时代。尽管维护阶级统治秩序是民本思想的最终归宿, 但是张载却给我们吹来了一股跨越时代局限的民本之风。我们如沐清风, 备受裨益。

实践证明, 充分挖掘民本思想的智慧, 不断赋予民本思想以时代内涵从而古为今用是大势所趋, 更是民心所向。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 为民众选择正确的命运方向, 确立生命的意义亦是民本思想在当代的最佳诠释和无限追求。

参考文献

[1]吴怀祺.民本思想与历史盛衰的总结[J].史学集刊, 2008, (1) .

[2]怎样看待我国当前的社会矛盾[N].解放日报, 2007-9-4.

3.民本:古代思想中的民主渊源 篇三

所谓民本,包括重民、养民、爱民、惠民和安民,实行仁政、德治等内容。

民本思想可以溯源于殷周之际,《尚书·五子之歌》对其作了经典概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以“仁”为核心,高举“爱人”的旗帜,向执政者提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亚圣孟子更是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将民置于国家和君主之上,意在强调政在得民,失民必定亡国灭身。荀子则认为“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从而进一步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比喻。墨家创始人墨子大胆地提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以及国家应当通过“选天子”来确定国君,选“天下之贤”来确立“三公”良臣的政治主张,这种平等观和公平竞选制是具有很大前瞻性的。

汉唐时期,民本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汉代陆贾在《新语·至德篇》中说:“夫欲富国强威……必得之于民。”同时期另一位思想家贾谊也时时提醒执政者:“夫民者,万世之本,不可欺。……与民为敌者,民必胜之。”唐太宗在汲取前朝教训的同时指出“天地之大,黎元为本”。唐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柳宗元继承了儒家仁政的学说,提出“吏为民役”的重要命题,认为官吏应该是人民的仆役,理所当然服务于人民。此外还要赋予民众之公权,以便监督、惩治官吏,这在封建时代实属难能可贵。

唐宋以降,民本思想得到强化,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以诗词、文赋、奏疏等不同形式阐述自己对国家政治的关心,对民间劳众疾苦的同情,表现出他们忧国忧民的博爱情怀,这些都是民本思想的集中显现。特别是明末清初,随着商品经济的日趋繁盛和市民阶层的兴起,一些人开始对专制思想进行反思和怀疑,尤其是对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否定和批判思潮逐渐显现。思想家黄宗羲就是其中的代表,他提出“以天下(即百姓)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天下之大害,君而已矣”的观点,并对封建专制法制进行彻底否定:“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天下之法,应藏于天下人之中。这些思想赋予了古代民本思想新的内涵,可以看作是早期民主思想的启蒙。

当然,这种思想在当时是十分脆弱的。但进步的思想是不可抗拒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最终成为了近代史上革命党人反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武器和革命舆论。

古代民本不同于现代民主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能产生于君主专制、君权神授、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是十分可贵的。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古代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意义的民主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首先,古代民本思想强调主权在君,现代民主强调主权在民。民本论者把人民当作国家之本时,是预先设定了人民是君主统治的对象,没有人民就无所谓君主的统治。人民是整个政治体的基础,君主则是这个政治体的主导者。而现代民主则不仅强调人民是国家政治的基础,而且强调国家的主权在民。

其次,古代民本思想虽然认为君主是为民而设,是为了“抚民”“养民”,但又强调这种行为是上天给君主的职责,如果君主不履行这一职责则会遭到上天的惩罚。因此,君主施政是对上天负责,而不是对人民负责。现代民主则主张“民有、民治、民享”,国家领导者应该对人民负责。

第三,民本思想是从统治者的立场出发,行政以民为本,是封建社会一些开明君主、政治家或思想家在保持专制制度的前提下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和作用而提出的主张和措施,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统治者能得天下并保天下。而现代民主则是作为一种制度和信念存在,它是从人民的立场出发,强调的是人民是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由此看来,古代的民本思想根本上还是封建专制时代的产物,是为专制政体服务的。

近代中国的民主诉求

中国人开始接触现代民主观念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当时清政府在外国资本主义列强面前丧权辱国,中国开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林则徐、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开始把西方的民主制度介绍到中国来。但他们关注西方民主,只是随着“师夷”之船坚炮利而顺带进入其视野的,因此这些人并没有否定君主专制,也没有明确提出要效法西方民主。

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一些早期改良思想家和接触西方社会较多的官员迫切地感到有必要学习西方、改革中国政治。代表人物郑观应最早提出变专制制度为议会制度,他还在《盛世危言》一书中专门写了介绍和评论议院的篇章,明确指出了议会制度是西方的根本之一。此后,王韬也提出了类似的主张。但这些人提出设议院的基本精神,仍是要维护皇权尊严。说到底,是只有类似于君主立宪的形式,而缺乏君主立宪的实质精神。

甲午战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把民权思想的薄弱视为国家羸弱之源。他们认为,民权代替君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清朝统治者应该依据资产阶级民主的原则实行自上而下的改良,让中国逐渐走上民主化的道路。于是,一场兴民权、开国会、立宪法、实行君主立宪的维新变法运动展开了。但由于种种原因,变法没有成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未能改变。

二十世纪初,《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沦为了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认为只有西方民主政治制度才是奠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孙中山一再强调,参加革命者万不可存丝毫的皇帝思想,一定要以民主共和为唯一目标,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于是,辛亥革命爆发了,清政府被推翻,建立了中华民国。然而,就在人民看到希望的时候,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继续实行专制统治。但不可否认的是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会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nlc202309021112

1915年,面对袁世凯的文化专制,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为代表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探索民主的深层意蕴,大力宣扬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发动了一场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高举“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两面大旗,号召人们拿起民主这个武器同旧的意识形态进行斗争。此时倡导的民主是一种与封建伦理道德和专制制度相对立的民主观念和民主精神。但这一口号有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它不能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推翻封建专制思想和制度。

近代中国争取民主的历程,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亡图强的方法和道路。然而,事实证明,简单移植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中国人民仍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悲惨境地。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中国人民在黑暗中思考着,摸索着,奋斗着。

人民民主:中国共产党的不懈追求

从近代中国争取民主的斗争和探索来看,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是一条走不通的路,要完成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必须以新思想新理论开创新道路,建立全新的政治制度。而这一历史重任,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

随着十月革命的爆发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21年,一批接受过民主与科学思想洗礼的先进知识分子,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先后提出了“工农民主”“人民民主”“新民主主义”等概念,并创造了适合中国国情、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形式。这与当时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形成了鲜明对照,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并得到人民的拥护。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从此,中国人民开始真正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建立。这次会议还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使中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有了制度保障和宪法依据。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中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改革开放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城乡基层民主不断扩大,司法民主体制建设不断推进。同时,民主与法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两者被誉为实现中国梦的双翼。随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加强,在依法治国的指引下,法治将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为民主创造可操作的、稳定的运行和发展空间,为民主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早在1947年,毛泽东和黄炎培谈到如何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兴亡周期率时,毛泽东表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中国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伟大实践中,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主性因素,借鉴了西方民主的有益成果,适合中国国情,又具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证明,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这条民主道路,是使中国跳出兴亡周期率的光明大道。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因此,我们必须坚定这条道路,有了道路自信,加上理论自信的支撑和制度自信的保障,实现“两个百年”的目标翘首可待。

4.楚人的治国之道与民本思想 篇四

楚人的治国之道与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自西周时出现萌芽,楚人在长期艰辛的奋斗中,意识到民众的重要,因此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并且统治者以这一思想作为自己的基本治国之道。楚国统治者的这种民本思想在当时是一种先进的思想,它基本上承认民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当民众的利益受到损害时,在可能的条件下给民俗以安抚。这在君权至上,民为草芥的社会里,不失为一种比较明智的统治手段,在楚国大力发展自己国力的时期,民本思想对于楚国统治者充分利用人民的力量,战胜敌人起了积极的作用,这一点后来成为楚国的`一种传统,也是楚国处于快速发展中而国内始终没有出现大乱的原因之一。当然民本思想与现代的民主思想是根本不同的,其差别在于,民本是统治者为主动,民众为被动;民主则民众是主动的,不存在服从于统治者的恩赐。

作 者:顾久幸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楚学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9刊 名:湖北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IN HUBEI年,卷(期):“”(12)分类号:B22关键词:楚 民本思想 民主思想

5.范仲淹民本思想探微 篇五

范仲淹民本思想探微

在范仲淹颇为丰富的思想体系中,究竟有无民本思想,学术界多数人持肯定态度,仅有少数人意见相左.本文不去妄自评判争论的谁是谁非,仅从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的`角度,重点解析范仲淹民本思想的渊源、民本思想的内涵与实质,借以评述范仲淹民本思想的时代特征与历史高度.偏颇与舛误之处,冀期方家斧正.

作 者:穆朝庆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刊 名:黄河科技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NGHE S&T UNIVERSITY年,卷(期):11(3)分类号:G127.61关键词:范仲淹 民本思想 忧乐观

6.民本思维实践理性的思考 篇六

关于民本思维实践理性的思考

以民为邦本的.民本思维形成的历史悠远,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都有过深刻的认识和积极的主张.因此,民本思维已不是一种认知的理论形态,而是一种“躬行履践”的实践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本思维的实践理性问题,侧重论及了欲树立民本思维必淡化官本思维的论点.

作 者:张晓光 ZHANG Xiao-guang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学院,人文学院,上海,42刊 名:宁夏党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XIA COMMUNIST PARTY INSTITUTE年,卷(期):6(6)分类号:B038关键词:民本 官本 思维 实践理性

7.儒家民本思想探析 篇七

一、儒家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

中国古代儒家民本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思想家从社会现实的正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文精神, 提出爱民、利民、重民、养民的思想。作为古代占据主流地位的统治思想, 儒家民本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统治阶级治国的要略, 对中国古代政治学说和君主政治实际运作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以君主民从的既定关系为前提, 讨论设君之道和治民之道, 其最终去向是通过规范君主对民的政治行为实现国泰、君尊、民安。

(一) 以调和君民关系为核心

儒家民本思想是关于君民关系的政治理论, 其核心论点是:国家为君主之本, 庶民为国家之本, 所以安定民生为政治之本。“重民”思想最早萌生于西周初年, 在春秋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重民轻神”成为社会上的普遍思潮, 《左传》中的有关论述, 都突出宣扬了“恤民以德”的主题。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继承这些宝贵资源, 系统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儒家民本思想的奠基人孔子整理出一套以“仁”为核心的学说, 其“仁爱”精神推及社会,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即为外王, 亦即“德政礼治”。他将政治和伦理相结合, 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 以德教为本, 德刑相辅, 宽猛相济。孔子还反对厚敛、攻伐与独裁, 要求统治者正己以正天下, 所谓“政者正也”, 正是对统治者提出了严格的道德要求。战国中后期的孟子, 极大地充实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爱学说及德政主张。在对待君民关系上, 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 他说:“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孟子立足“以民为本”的原则, 将其更多地应用于政治之中, 以内圣之学开启了外王之道, 进而提出了丰富而具体的“仁政王道”思想———这也是孟子政治学说的中心思想。孟子之后的荀子更强调民众的力量的两面性。一方面明确地提出了“上之于下, 如保赤子;下之视上, 欢如父母”的“父母官”思想, 另一方面则又提出“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的思想。他比孟子更加重视教化, 更加重视对利用民心作乱的提防。

(二) 以维护封建专制为目的

儒家所大力提倡的民本思想, 其根本立足点是出于巩固封建专制的目的。在他们看来, 民众终究是“至贱”、“至愚”的, 是“夫民之为言叶, 暝也;萌之为言也, 盲也”。其重视民众的力量, 注意民众的生计, 关心民众的哀乐, 归根究底是出于民众为统治阶级剥削的对象的考虑, 意识到不能以过度压迫的政策驱使这个被统治对象走向反面, 失去控制, 成为封建王朝的掘墓人。从其本质属性上看, 儒家民本思想是在承认民众生存前提下的带有阶级调和色彩的政治理论, 由此决定了其治国思想是实行专制统治的重要工具, 是“替民做主”, 而不是“由民做主”。

(三) 以人文关怀为导向

儒家民本思想对其治国思想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指导规范意义。这就是按照“以民为本”的原则施政, 儒家普遍强调在治国管理上要体现一定的人文关怀精神, 治国目标的设定与治理方式的运用, 都必须考虑到民众的具体利益, 采取富有人性、相对温和的统治方式, 力求避免激化矛盾, 酿成冲突, 在满足统治者根本利益与照顾民众基本生存权利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 并为这种张力寻找到一个适当的平衡点。因此, 以“德政”作为治国的最高纲领, 以“仁政”作为治国的最佳模式, 就成为儒家治国思想的必要之义和主导倾向。孔子规劝人君要“薄以待一身, 厚以待百姓”, 并进而阐发了对君主的道德规范, 从而表明了自己的人文关怀。孟子的人文关怀则体现在其民生主张上, 概而言之, 就是保民、养民、富民、教民, 施仁政于民。

二、儒家民本思想的利弊分析

儒家民本思想有其合理的方面, 因而具有永恒的理论价值, 它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涵义:其一, 人民的利益是国家和社会的价值主体。其二, 君主权力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巩固, 表现在政治方面是重民意, 在经济方面是重民生, 在思想方面是重教化。然而, 儒家所大力提倡的民本思想, 其立足点仍然是出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目的, 其本质属性是主张阶级调和的封建统治理论。

(一) 儒家民本思想的合理性

在封建专制君主体制既定的前提条件下, 儒家民本思想重视民众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及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民众的利益, 对社会进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其一, 在政治上, 从民众的地位和作用出发, 提醒执政者要顺应民意, 实行德政, 认为民众是制约王权的一个重要因素。儒家的民本思想强调民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 认为民心之向背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兴亡、统治者地位的安危。这些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统治者对民众的压迫, 在当时封建集权的背景下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其二, 在经济上, 认为统治者应当让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 制民于产, 藏富于民, 减轻徭役和赋税。孟子的民生主张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措施,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其三, 在思想上, 重视对民众的文化教育和人格教化, 强调个人主观的道德修养。这对于改善当时社会的风气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孔子的“仁学”思想, 造就了中国“礼仪之邦”的美称, 同时也为中华民族形成自身独有的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 儒家民本思想的局限性

儒家民本思想虽有其进步性, 但是当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后就不难发现, 其实质是为了更好地统治民众并用来服务封建专制。这一本质体现了儒家民本思想的阶级局限性。也正是这种阶级局限性使得民本思想无法在理论上彻底, 进而导致其无法在实践中真正实现。

首先, 儒家民本思想是为了调节君民关系而产生的。其目的是为了使“民”更好地接受“君”的统治, 君主则在不损害封建专制统治的前提下采取一些“利民”的措施, 使民众更加心甘情愿地受统治阶级的驱使。其最终目的是“利君”。

其次, 儒家民本思想虽然标榜“重人”、“重民”, 但这种“重人”的思想又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先, 一旦个人利益或群体利益与国家利益抵牾, 都要无条件地让位于国家利益。同时, 在“君”和“民”的关系上, “民”始终处于被动消极、无所作为的一方, 其最终意义只能靠君主的统治和施舍来体现。因此, “重民”只能是统治阶级的一种统治手段, 而非最终目的。

最后, 儒家民本思想对于统治者而言, 不过是上台时巩固统治的工具。由于缺乏相应的机制限制统治阶级的权力, 儒家民本思想的政治主张只能依赖于君主的个人喜好和道德修养, 大部分都无法真正得到落实, 只能充当无力的道德说教。

三、传统儒家民本思想的现代转变

儒家民本思想里孕育着一些朴素的人本和自由因素, 这些因素构成了中国现代性转变所必需的历史资源。然而, 儒家民本思想中“以民为本”的“民”指的是抽象的人民大众, 而不是指具体的个人, 这就导致其民本思想不能成为真正惠及百姓的治国理论。在当代社会, 儒家民本思想应当吸收自由主义思想中的有益成分, 与西方人本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人本主义理论相结合。儒家政治哲学中的民本思想讲德治、重民本, 与民主是不同的, 但二者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儒家民本思想主张重视人民的精神, 与现代民主维护人民权益的精神是相通、相顺的。因此在民主化的进程中, 我们很有必要将儒家政治文化中的精华进行时代性转换, 使其与现代民主制度相结合, 以弥补民主制度的不足, 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向前发展。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应当延续历史的逻辑, 注重利用本土资源, 实现儒家民本思想的现代转化。

(一) 理论转变

儒家民本思想的民本是相对于君本、官本而言的, 其中所提及的“民”, 实际上是属于“类的群体”的概念, 阶级性和阶层性是民的实然属性。正如黄宗羲所言:“盖天下之治乱, 不在一姓之兴亡, 而在万民之忧乐。”此语境中所提及的“民”一般是指相对于“君”而言的普天之下的民众, 具有较宽泛的群体性意义。然而, “民”作为一个群体概念, 过于抽象, 无法包含个体的差异性。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 民众的利益出现新的分化, 人们的价值观日趋多元, 人们的生活方式日益多样, 公民的个人意识逐渐增强, 传统儒家的民本思想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西方的人本思想作为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利益权利的思想体系, 以“类的个体”为关注焦点, 并以此为理论基点和逻辑起点衍生出对人类普遍价值的颂扬, 极大地促进了对这些客观社会现实的理性思考, 儒家民本思想应吸收西方人本思想的有益成分, 将“民本”和“人本”相结合, 完成其理论上的现代转变。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其基本涵义是, 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理念是现代民主思想发展的产物, 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从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来看, 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重大转变, 也开拓了我国人本思想的新境界。

1.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发展的目的。

《共产党宣言》指出,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传统的民本思想, 往往是在统治阶层看到漠视民众利益对统治秩序产生的巨大破坏力基础上产生的, 是被动形成的, 注意满足民众短期的、现实的需要, 而就长期而言, 实际上常采取愚民政策。而以人为本, 不但要关注民生, 解决人民群众现实中的困难和问题, 而且要把人民群众作为发展对象, 通过实施科教兴国方略和合理的社会制度安排, 努力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 促进每一个人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2.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群众作为发展的动力。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 科学的发展必须充分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人为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把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发展和历史的主体, 相信人民群众自我解放、自我发展的能力。

3.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的发展作为衡量工作成败的标准。

如果说在传统民本思想领域, 衡量工作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巩固政权, 那么, 在以人为本理念中, 衡量一切制度是否合理、一切工作是否有效的终极标准是是否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的利益, 也就是坚持用人民的意愿这一标准来衡量一切决策, 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以人为本的理念科学地融合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 将二者的精髓结合起来。它的目标由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转化为促进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其对象由抽象的群体转化为具体的个人, 其方法从传统的道德教化转变为制定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科学的政策。这三个方面的转化完成了儒家民本思想理论上的转变。

(二) 实践转变

儒家民本思想主张重视人民的精神, 与现代民主维护人民权益的精神是相通、相顺的, 这一点就构成了儒家民本思想现代转变的理论基础。然而, 在我国当前的民主化进程中, 儒家民本思想虽然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和作用, 但二者存在着本质的不同。现代民主有客观的、外在的制度作保障, 奉行让民做主, 甚至是人民自主。公民的自由和权力通过民主政治体制, 以法律的形式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在现实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可能中, 公民能够对自身的政治行为、政治目的作出最符合自身利益和意志的判断与选择, 并且对政治活动和政治利益表示极大的关注, 实现了对政治国家活动的自控权。在民主制度下, 公民可以自觉地去争取自由、人权, 主动地去争取平等幸福。民主的基本信念“自由、平等、博爱”, 是以占人口多数的广大民众的权利受到尊重为前提, 是靠法治而非法制, 更非人治, 靠规范化、制度化的制约监督机制来实现的。民主思想不承认人们之间的道德存在着差异性, 人的活动自由受到为保护他人自由规则限制的天然界限只有法律。相比之下, 中国传统儒家民本思想中, 民众并没有取得真正的政治权力, 只能由统治者替他们做主。人民的幸福完全是依靠上天即明君的惠泽, 缺少一个规范并且执行有力的制度来保障人民的利益。儒家民本思想把伦理道德看作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础, 强调人人都要修身养性, 做到“慎独”。换句话说, 儒家民本思想的实现仅仅依靠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素质, 而现代民主具有客观的制度即法律保障其实行。

“正义”本身可分为实质正义和程序正义。儒家思想的民本主张本身是一种实质正义, 而它的程序正义显然不存在, 因为它更多地强调思想上的教化和个人的道德修养, 希望以此来保障它的政治主张的实现。但是, 一个民本社会不能仅仅依靠道德的约束来促成, 民本主义的实现不能单纯地依赖一套抽象的实质正义, 它需要一系列的程序法则去保障。如果没有程序正义, 实质正义很快会因其不可操作性而失去。儒家民本思想应当吸收现代民主的这一有益的成分, 运用制度建设来保证自身理念的实现。

一个好的制度是一个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它可以极大限度地解放人性,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促使社会良性循环, 保证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持续而稳定的提高。小平同志经常强调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 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 甚至会走向反面”;“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 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 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制度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运行规则。它体现了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求, 是人选择的结果。人民群众的选择推动了制度的发展, 而制度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从而不断解放人性。制度建设的目标是民主和法制。其中民主因素是保持社会朝着良性方向发展的要素。因此制度在建设中不能忽视民主的地位和作用, 所以说体现民主是首要目标。因此, 当前我国应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性。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民主制度是实现和谐社会所必不可少的。

现代民主作为西方的产物, 其所产生的思想基础是自由主义的传统。中国作为一个外生型民主国家, 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较为缓慢, 其民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受外来影响很大, 但它自身也有其特殊的国情。因此, 现代民主制度在中国的实行不能生搬硬套西方国家的模式, 而应该走一条渐进的道路, 总体来说有三个步骤:首先, 要增强人民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减少其在政治上、经济上的依赖性, 真正体现出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实践中, 让人民加入到政治中来, 让他们感觉到政策的制定与自己的利益休戚相关, 并且让他们拥有发言权;其次, 加强人民的政治素养和文化修养, 培养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积极投身到国家繁荣、民族振兴的大浪潮中来;最后, 逐步健全自上而下的民主制度, 从而保障和发展我们国家的民主进程。

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深远, 其中的许多思想精华在今天仍有很高的价值。在我国进行现代化民主建设的进程中, 我们很有必要将儒家民本思想中的精华进行时代性转换, 使其与现代民主制度相结合, 以弥补西方民主制度的不足, 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稳步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大政上[M].

[2]孔子.论语·学而[M].

[3]孟子.孟子·尽心下[M].

[4]荀子.荀子·君道[M].

[5]荀子.荀子·强国[M].

[6]陈戍国点校.四书五经[M].长沙:岳麓书社, 2002:227.

[7]林甘泉.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及其历史价值[M].光明日报, 2006-10-9.

[8]栾亚丽, 宋严.儒家民本思想与民主化进程[M].辽东学院学报, 2006, 6:18.

8.认识儒家民本思想 篇八

孔子的“仁”思想是儒家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勤政爱民是“仁政”的灵魂和基础。孔子要求统治者治理国家要信实无欺,取信于民,节约费用,爱惜民力。孔子提倡统治者治国必须为政以德,齐之以礼,正身律己,扶正驱恶,奖赏惩恶。《论语•为政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体现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是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孔子注重百姓意志,以百姓的意志作为权衡的标准;孔子维护贵族的权益,主张捍卫君权,但更关心百姓命运,以百姓的命运作为治国的前提。

孟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较明确的提出民本哲学思想的人。他对以民为本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详细阐述,提出了“民贵君轻”、“与民同乐”和“仁政”学说,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君民关系上,他主张“民贵君轻”,指出人民才是最根本的,君主只有顺应民心,施行仁政,才能统一天下。在经济方面,孟子主张要“制民之产”和减轻征税给人民以物质上的保障。衣食住行得到保障,是安定人民的首要措施。管理内政方面,孟子认为,无论选拔人才还是杀人国君都要尊重民意,并非以国君的意向为标准,而是以国人的意向为依据。在教育方面他提出先富后教,兴办教育,教化人民马提高人民道德素质,建立起一个道德、和谐、安定的社会。

荀子是孔子和孟子之后又一位著名民本思想家,他的民本思想吸收了前两位的重要内容,并且又有了新的发展。他的著作《荀子•王制》篇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就是荀子的君舟民水论,意思是老百姓可以扶持你做君主,也可以推翻你,故民才是国家的根本。荀子还认为,一个诸侯国要想富强,必须有老百姓的支持。荀子曰:“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得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百姓乃国家之根本,国君对民应该保民如赤子,对民要宽厚,要使他们在有条理稳定的环境下生活。主张减轻农民的负担,少兴力役,不夺农时。只有老百姓富了,国家才能收取赋税。荀子深知节用裕民和裕民以国富的道理。君主要以民为本,才能国富民安君安。

民本思想提倡:“爱民”“贵民”“重民”,重视民众的社会作用,认识到人民是国家的基础,只有不轻视人民,培固根本,才能实现国治邦宁。民本思想提倡:“富民”“安民”“宽民”。使民众的物质生活得到保障,维护人民的切实根本利益,使人民富裕起来,才能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更多财富,且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和谐安定。它提倡社会“公平”“均衡”,建议给民众政治经济权利,防止因社会阶层分离和对立导致社会和政治秩序的崩解。它同时也强调生活水平的均衡,反对过大的贫富差距,强调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权利和普遍福利,这种解决社会人民生计问题的思想,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极具借鉴意义。

在当时的封建化社会里,儒家民本思想的诞生肯定了人在封建社会中的价值。因此“以人为本”的真正含义是“以人为贵”。“重人轻神”“人是万物之灵”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命题,这一重要思想引导中国文化走出原始宗教的思想束缚,确定人在自然、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儒家对于自然,对于鬼神有着十分详尽的叙述和分析,认为人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是恒定万物的尺度,人应该积极进取,刚健有为等等。

儒家思想在漫长的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中为统治阶级服务,使得原本是矛盾的两方面的君和民和谐相处,缓解阶级矛盾,维护社会安定。儒家民本思想的基础正是强调以民为本。所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观念强调的正是“民”的基础性地位。这一观念无论对于民主社会还是专制社会都是同样适应的,而且都是基础性的。今天发展现代民主,理所当然应以民为本,传承儒家传统政治文化的民本主义。今天,我们正积极倡导建设和谐社会,重民是成功的基础。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许多被后人传颂的清官、好官,就是身体力行儒家民本思想的典范。探讨儒家民本思想的思想内容和历史意义,无疑对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是有现实的重要意义的。领导阶层必须强化“公仆” 意识,在管理社会的过程中充分尊重社会心声,才能使广大民众看到希望,并自觉参与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同时,必须为广大民众,特别是为社会弱势群体量身定做合适的保护圈,也就是要加强法制建设,使民本的精神通过先进的法律文化加以确认,并健康持续发展。

9.熊营村民本活动日志制度 篇九

为深入了解群众意见,听取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帮助群众排忧解难、解决实际问题,特制定此制度。

一、适用范围

村两委全体成员

二、主要内容

1、社会稳定排查:记录排查到的群众生活中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困难群众、低保对象、老年人、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亟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2、群众意见建议:记录群众对党建、基层民主、民主法治、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救助、就业服务、慈善公益事业、社会治安等实施情况的意见和建议,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3、工作安排及小结:记录每周、每月、每阶段的工作安排及工作小结。

4、参会及学习情况:记录参加社区党组织“三会一课”等情况。

5、办好事实事情况:走访群众的心得体会,帮助解决困难的典型事例,以及解决困难的新经验、新典型。

三、民情取得途径

1、定期或不定期走访社区居民群众(每周两到三次);

2、居民来访;

3、上级转办或交办。

四、记录形式

采取一日一记的形式,填写统一发放的民情日记本。

五、工作要求

1、民情日记内容要求准确、详实地反映所驻社区实际情况,避免形而上学。

2、民情日记要重反思、重策略、重方法、重落实,避免文浮于事。

10.民本思想的重要性 篇十

近年来,岳阳市岳阳楼区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民本”理念和“主体”意识,努力实施“民营牌”战略,民营经济的地位、规模、质量和效益都有了很大提升。目前民营企业已发展到5226家,个体工商户达19678户,从业者达10.68万人,民营经济在GDP、财税收入、安排就业中所占的比重达到80%以上。今年7月,岳阳楼区被湖南省委、省政府评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先进县(区)”。

消除思想壁垒 实践“民本”理念

发展民营经济,首先要在思想上认同它、尊重它、重视它,努力消除“疑私”、“怕私”和“防私”观念,真正使民营经济摆脱阴影,解除顾虑,驶入发展快车道。

1、把企业改制作为发展的前提来加强。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是历史的必然,而坚持以存量换增量,走“民营化”的路子则是改制成功的一条根本途径。在改制过程中,我们敢于先卖“好苹果”,把那些资源优势好、人员债务包袱轻的国有集体企业向民营资本开放,使民营企业能自由进入,实现低成本扩张。民营资本参与改制,既可租赁、兼并,也可参股、控股。截至目前,33家区直企业已改制22家,累计盘活资产3700万元,新增产值1.2亿元。

2、把民营经济作为发展的引擎来重视。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近年来,岳阳楼区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把民营经济作为考核发展和考评政绩的一项重要指标。

3、把民营业主作为发展的功臣来尊重。岳阳楼区民营业主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日渐提高。区里每年都专门拿出100万元对优秀民营企业实行重奖,并开展优秀民营企业家评选等活动。

降低制度成本 实行环境优化

改善投资环境就是要帮助企业降低与投资环境有关的生产成本。为此,岳阳楼区从消除体制性障碍入手,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全面构筑优质服务基地,民营经济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1、降低门槛,增强拉力,保证“进得来”。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未明令禁止的领域和行业,都向民营经济敞开大门。由于准入门槛低,去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2471户,新发展民营企业136家,从业者6050人,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34.8亿元,同比增长11.5%。

2、优化环境,增强引力,保证“留得住”。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必须着力形成投资的“洼地”,创业的“高地”,服务的“实地”。去年以来,岳阳楼区围绕“诚信岳阳”工程,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和服务承诺制;选定心连心超市、鲁良新元、天平石化等10家企业作为试点,实行“首查警示免罚制”和“一家收费制”;设立投诉举报电话,建立了“民营110”系统,加大了对扰乱经济环境行为的打击处理力度。

3、扶优扶强,增强实力,保证“富得快”。岳阳楼区建立了民营企业特派员、重点工程联络员、厂地关系协调员、联系会议等一列制度,组建了21个服务小分队,深入全区210多个个体大户、民营企业和改制企业开展“支帮促”活动;区财政拿出100万元,用于奖励民营经济小额贷款担保;区级领导均有自己的联系点。涌现出了鲁良新元、旭红科技等一批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

增强后发优势 实施项目带动

岳阳楼区把项目引进作为民营经济提质增效、打造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突破口来抓,努力做好开放带动文章,民营经济后发优势日益明显。

领导带头跑项目。今年来,区四大家主要领导以诚招商、以商招商,后兵分多路赴北京、香港、深圳、重庆、成都等地牵线搭桥,共引进大型项目10多个。各部门各单位招商引资成果丰硕。截至7月,全区共引进项目75个,其中省外项目29个,投资1000万以上的项目31个,协议引资20.7亿元,实际到位资金8.9亿元,同比增长122%。

产业集聚引项目。为了提高规模效益,降低经营成本,完善要素市场,岳阳楼区着力进行“三抓”:一是抓先导企业的培育。如在城陵矶培育了鲁良新元这样的龙头企业,同时,带来了金健米业、双泰水泥、天平石化等项目在城陵矶周边集聚。二是抓工业园建设。提高工业园集约化、规模化程度和水平,吸引民营企业和大工业项目进园区集聚发展。三是抓产业结构调整。实施“退一进二攻三”的方针,即退出农业领域,走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道路,依托城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共享改革成果 实现和谐发展

在民营经济发展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既是发展民营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又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点和关键点。

一是把发展民营经济与维护群众利益结合起来。坚决摒弃以牺牲群众利益为代价

换取民营经济一时发展的做法。

11.民本思想的重要性 篇十一

一、民本思想在传统社会的发展

(一)先秦时期:传统民本思想的萌芽时期

殷周时期的民本思想是古代民本思想的源头。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年,时去“商纣之亡以民”的殷鉴不远,周成王封蔡仲为诸侯时,就满怀忧惧地告诫蔡仲:“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在殷代统治者眼中,民的动向虽不可忽视,但指导思想还是神。经过周初统治者对传统天命神权观的不断修正,最终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思想,“王敬所作,不可不敬德”。周王朝对“神本”的重新认识以及对民众地位的重视,促成了民本思想的萌芽。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加剧,礼乐崩坏,人们对天神的崇拜发生了动摇。诸侯之强弱全仰民众。因此,凡欲强其国、成就霸业的君王,对于如何争得民心就更加关注。到了周则更加突出人的地位。现今所存诸子百家的著述中,“安民则惠”、“安民而宥宗卿”、“爱民而已”、“仁民而爱物”一类的议论,可谓是俯拾皆是。其中,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的原则,主张重教化而轻刑罚。这种中庸主义的民本思想符合宗法社会的发展逻辑,因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春秋战国时期是民本思想的理论概括时期。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是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在这一时期,儒学思想家从哲理上,强调了人在与自然的关系中的重要性,儒家是民本思想的主要宣扬者。

(二)秦汉唐宋: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实践时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本思想进一步系统完善并转化为实际运作。春秋以后,土地私有制度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主要形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神圣原则在封建社会不断地得以继承。在这一背景下,思想家们纷纷意识到了民的重要性,并从哲学上进一步确认了以民为本思想并推动其进入了实践操作阶段。

汉代全面论述“民本”思想的典籍,当属贾谊所作《大政篇》。在这篇文章中,贾谊提出;“夫灾与福也,非降在天也,必在士民也”。唐代堪称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与统治者的民本思想不无关系,最为大家熟知的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与君臣有四次舟水之论,引古语“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来规诫警醒自己。宋时的朱熹认为仁是一种先天的善心,君主应该体现这种先天的仁德之心,治国治民必须为政以德。

(三)明清:传统民本思想发展的极限

明末清初时期,众多思想家对传统民本思想进行了理论升华,使民本思想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主要是对秦汉以来的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黄宗羲认为,“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不仪并传子之意而失者乎?”基于这些黄宗羲主张恢复宰相制度,以分割君权。到了晚清,严复、陈天华等人有进一步提出民众是天下真正的主人,实现了从传统民本思想到近代民主思想的跨越。

二、近代的进步爱国人士把民本思想进一步升华

随着中国国门被迫开放,先进的中国人一方面背负救亡图存的重担,血洗国破家亡的耻辱,而另一方面他们也越来越清楚的意识到要复兴中华民族,不仅要以民为本,更要唤醒民众,改变中国的制度,并把西方的民主思想和中国国情结合,发展出近代的“民本”思想。

最为著名的当属孙中山和毛泽东。孙中山先生提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民治、民享、民权的民本思想。共产党中最早提出民本思想的是毛泽东。他早在领导中国革命运动的过程中,就已经深刻认识到了民众的重要性。毛泽东继承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合理成分,从而提升了传统民本思想。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是毛泽东关于人民群众伟大历史作用的经典名言,是毛泽东民本思想的基点。

前车之辙可以借鉴,细数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原因,首在于继承人未能秉持孙先生民本思想而认真施行之。然而国民党之失败并不能否定中山先生民本思想之正确。今日我国仍可借鉴孙中山、毛泽东的民本思想,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西哲云:“倒水别把婴儿也倒掉”,中国历来重视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才能立足世界五千年而永远兴盛。

参考文献:

[1]王世舜.《尚书译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

[2]季学原、桂兴沅.《明夷待访录导读》.巴蜀书社,1992年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作者简介:

12.民本思想的重要性 篇十二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主流。“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 但总体上指的是与君、臣相对的, 它笼统地是指那些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社会阶层。“本”则有根源、根基之意。民本这一概念源于《尚书》, 《尚书·夏书·五子之歌》中有“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之语。萌芽于商、周之际的民本思想, 成为儒家民本思想的直接思想来源。

春秋战国时期, 儒、法、墨、道诸家都提出了“民贵君轻”、“以民为本”等思想。其中, 儒家在民本思想的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民本思想孕育于孔子, 成于孟轲荀卿。孔子提出的德治思想, 充分发挥了以“仁”为核心的民本学说。孟子则进一步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 对民本思想做了系统地发挥,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民贵君轻”的政治卓见。荀子继承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提出君民“舟水”关系说。这些观点的提出, 表明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已趋向成熟。

秦汉以后, 民本思想得到了继承和发扬。西汉初期贾谊指出:“闻之于政也, 民无不为本也。”汉武帝时, 董仲舒进一步发展了民本思想, 指出“天之生民, 非为王也;而天之立王, 以为民也。”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反复引用并阐释“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的古训, 并强调“天下之务, 莫大于恤民”。明代的张居正、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等, 都对民本思想作了进一步阐发和丰富。

明末清初, 民本思想得到极大的发挥。尤其是明末清初的黄宗羲, 其“天下之治乱, 不在一姓之兴亡, 而在万民之忧乐”的观点, 是一种超越儒家传统文化的新型民本思想, 黄宗羲针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君权民授”的理论并在《原君》中动摇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合法性, 对君主权力的来源提出了质疑。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使人仿佛嗅到了近代启蒙运动的气息, 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已经向近代民主主义思想的接近。

二、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内在逻辑

“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是儒家政治思想最核心的价值。该思想认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 要求统治者关注民生, 实施惠民政策。总结历代民本思想, 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民本思想的内涵。

第一, 充分肯定“民”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 汉武帝时, 董仲舒进一步发展了民本思想, 指出“天之生民, 非为王也;而天之立王, 以为民也。”这就包含了承认民在社会生活和国家政治中的重要地位的思想。

第二, 认识到君与民相互制约。君与民, 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二者互相制约。经济上民对君根本制约和君对民最终依赖。《孟子·尽心下》里讲到“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总之, 民心向背是决定王朝兴亡的关键。

第三, “德治”、“仁政”的政治主张。由于认识到民众是国家的根本, 民本思想家提出统治者要行“德治”、“仁政”的政治主张, 要求统治者改良政治, 关注民众的物质利益。孔子主张“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给人民群众创造出较稳定的社会生活和生产环境。

儒家民本思想的“民本”是在承认王权的大前提下, 才去强调“本”即民众对整个政治的作用。中国古代并没有现代政治意义上所谓的民主思想, 这种朴素的民本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王权和封建等级制度, 关注的是王权的稳固。“民本”实质为“官本”。“官本位”才是封建社会的真实秩序, 也即儒家民本思想的内在逻辑。

三、儒家民本思想的内在缺陷及其影响

依照儒家民本思想的内在逻辑, 也就不难理解其内在缺陷:

第一, 缺乏民主权利。金耀基认为“中国的民本思想毕竟与民主思想不同, 民本思想虽有of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的观念, 但总未走上民治 (by the people) 的一步”, 儒家民主思想非常重视民生和德性, 但却普遍忽视了对人现实的自由、平等、权利的关注。儒家民本文化也不是参与的政治文化, 而是依附的政治文化。

第二, 名为民本, 实为君本。儒家民本思想虽然在一定时期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但其作为一种专制体制下的“民本”, 始终以维护既存的政治秩序为己任, 是一种施政策略与手段, 着眼点在于治民。梁启超指出:“儒家仁政民主思想的最大缺点, 在专为君说法, 而不为民说法。”

第三, 以“德治”拒斥“法治”。儒家民本思想把伦理道德看作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础, 强调人人都要修身养性。同时要求统治者“修身正己”, 主张通过以德治国来实现治世。而“德治”的实施只能靠有“德”的君子、贤人, 故“德治”实质上就是“人治”, 会因人而异, 不是长治久安之法。[1]

“民本思想不仅作为一种传统的政治思想资料, 渗透到近代中国民主思潮发生发展的过程中, 而且经过长期的积淀, 已内化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 从更深的层面上制约着近代思想家政治家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2]。可以说, 儒家民本思想对当今的消极影响根源于其内在缺陷, 具体来讲, 主要应从“官”和“民”两个方面来把握。

首先, 官本位。官本位在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中是一大鲜明的特征, 官员成为整个社会的主体和中心。儒家民本思想一方面使执政者注重与群众的关系, 但是也使一些领导干部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公仆角色, 他们没有正确理解自身权力的来源, 把人民看做是处于依附而非真正处于民主的状态, 在社会的转型期, 一些官员更是出现了贪污腐败的现象。官本位的存在, 造成社会成员等级森严, 尊卑贵贱界限分明。

其次, 公众的非参与文化。西方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尖锐地指出:“中国古代的立法者们, 最为关注的是帝国的太平。而实现太平的最佳办法, 是迫使臣民服从”[3]。传统的民本思想, 是建立在臣民政治基础之上的, 这就决定了传统的民本思想的实施过程必然是一个外在于“民”的自上而下的过程。这种公众的非参与文化, 使得长久以来公众的民主意识缺乏, 不能积极的参与政治。

再次, 政治不透明。在“官”与“民”双方的作用下, 政治就显得更加神秘化。政府与社会缺乏沟通, 公众非政策的参与主体, 因而公共政策也就不能真正的体现民意。这就违背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这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时代潮流也是不相适应的。

四、从民本到以人为本——政治逻辑的转变

在一个文明具有承续性的国度里, 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道德和政治意识形态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要受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民本’思想在专制统治下虽然重在治民、用民有时甚至是愚民, 但其合理内核是不容抹杀的”[4]。正如哈耶克所说, “一种文明之所以停滞不前, 并不是因为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已被完全试尽, 而是因为人们根据其现有的知识成功地控制了其所有的行为及其当下的环境, 以致完全扼杀了促使新知识出现的机会”。正因如此,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 就应提炼传统民本思想的合理内核并将其得以传承。

儒家民本思想的合理内核主要包括:一定程度上对君权的限制有助于实现民主;肯定民的地位和作用, 认为民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国家的根本;该思想的统治策略和治国经验等。

如今, 关注民意、尊重民权、保障民主都成为我国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政治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个代表”、“以人为本”就是“民本”思想合理内核的传承。但应认识到, 这里的政治逻辑发生了转变, 从传统的民本到以人为本, 实则是由“以官为本”向“以民为本”的转变, 是由原有的自上而下到现在自下而上的转变。在“以人为本”思想下的政治和行政行为都是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 人民才是处于根本的地位。当中国共产党将“执政为民”作为新的历史时期的一种新的执政思想时, 已经将“人民当家作主”作为了自己的执政本质, 这显然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一大超越。

五、民主——实现民治

儒家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有明显不同, “民本主义以君为本位, 依靠圣君贤相, ‘为民作主’;民主主义则以民为本位, 实行民主自治, ‘由民’作主。民本主义属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体系, 也是封建统治者的‘治民’之术;民主主义则属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也是资产阶级所需要建立的‘民治’之制”[5]。

但二者并非完全对立。儒家民本思想主张重视人民的精神, 与现代民主维护人民权益的精神是相通的。因此在民主化的进程中, 我们很有必要将儒家政治文化中的精华进行时代性转换, 使其与现代民主制度相结合, 一方面, 使民主制度能有效弥补中国传统文化将政治道德化、缺乏制度保障的缺陷。另一方面, 我们应在注重制度建设的同时, 还应注重人的素质培养, 大力弘扬儒家文化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 以弥补民主制度的不足。可以说, 传统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民主思想的“会通是实现民有、民享的必由之路”[6]。

具体来讲, 应通过以下路径来实现民治。

第一, 摒除“官本位”, 树立政府官员的正确理念。政府部门是公共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执行者, 政府官员对待公民参与的理念直接影响到公民参与的作用发挥。这就要求政府官员必须树立正确的理念, 充分尊重公民的人格和合法权利, 承认公众在公共政策整个运行中的主体地位, 树立成本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 积极推进公民参与各项公共政策。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加强以德行政, 实现后官僚制对官僚制的超越。

第二, 重视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利, 扩大公民的有效政治参与。这就需要政府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 将更多的权力回归社会。在卢梭看来, 真正的民主应该是人民主权, 由人民按照自己的意志建立和规定国家制度。既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那么每个公民都合法地享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 因此, 国家应该加强公民政治参与的宣传、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素质、完善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 让更多的人关心国家的政治生活。

第三, 民主与法治是相伴相生的, 民主政治的建设过程中必然离不开法治, 因而要实现公众的有效参与, 就需要各种制度的保障, 如实行政务公开、党务公开、开展电子政务、健全完善社会听政制度和社会公示制度、健全和完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呼吁———回应渠道等, 使政府能真正听到民众的呼声, 进而在制定各项决策的过程中能真正地体现民意。惟有将人治转变为法治, 民众的参与以及民众的其它根本利益才能得到保障, 也才能实现真正的民有、民享、民治。

参考文献

[1]刘笑菊.从儒家民本思想的两重性看中国的制度设计[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2) .

[2]陈胜舞.林则徐与鸦片战争论稿 (增订本) [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0:596-59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 人民出版社, 1995:678.

[4]陈华森, 鄢英.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影响[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6, 8 (6) .

[5]陈胜舞.林则徐与鸦片战争论稿 (增订本) [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0:593.

13.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篇十三

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国有企业面临空前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2011年不仅是建党九十周年,也是我们集团公司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推动公司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各项工作再上新水平的关键一年。集团公司提出“立足制盐业,发展化工业,壮大服务业,冲刺一百亿”战略目标,作为集团公司的支柱产业---制盐场,责任重大。但目前我厂面临形势严峻,有着诸多不利因素,尤其是盐田面积急剧减少,原盐生产逐渐萎缩。在这希望与困难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的时刻,必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为确保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

一、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一个企业的健康发展,既包含生产经营、企业管理和经济效益等物质文明内容,也包含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和职工队伍建设等精神文明方面的内容。保证企业健康发展,是企业必须牢牢把握、毫不动摇的政治方向,适时的开展形势任务教育,把企业所面临的形势任务向干部职工讲清楚、讲明白,积极引导干部职工增强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把公司工作的重点、工作过程中的难点、职工关心的热点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紧密围绕生产经营工作和日常管理任务,开展强有力的思想教育工作,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和塑造企业精神,努力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增

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群众性,努力营造企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企业管理的“硬件”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软件”相结合。要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热点、难点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着眼点、着力点,以管理工作带动思想政治工作,以思想政治工作促进管理工作。这既是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作用的平台,又是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的最佳结合点,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更好的为生产服务。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工作的结合,并不是前者作为后者的附庸。相反,思想政治工作能促进管理工作到位,能使管理和决策更趋缜密和完善。比如,职工对生产、生活提出的建议、意见,能解决的要及时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要做好解释工作,并尽快解决,不能造成职工的不满,从而使许多管理方面的问题因思想政治工作的促进得到解决。

三、思想政治工作是人才培养的基础。

人才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人才。要积极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努力推进人才强企工程。由于滨海新区占用大量我厂盐田面积,造成原盐产量降低,同时原盐销售不可控制,产品无增利空间,一系列的不利因素导致企业利润减少,职工增收困难,造成人才流失严重。因此,急需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管理和生产技术人才。要紧紧抓住人才的培养、使用、吸引三个环节,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努力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和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四、思想政治工作为生产提供服务保证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要面向一线,真正的落实到工作中,落实到基层,落实到生产经营当中去,促进企业的发展。要结合生产的实际,开展好各项活动,特别是要结合我们制盐场自身的实际,塑造和继承发扬“先进职工”的精神,营造和谐、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形成企业新的生产力。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要深入现场,深入一线,特别是要到困难多、工作环境艰苦的地方去,及时发现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薄弱点,完善工作方法,围绕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尽力解决难题,凝聚人心,共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五、思想政治工作对生产的反作用。

制盐场作为生产企业,生产是第一目的,思想政治工作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在生产过程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能动性可以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和企业的进步。企业中任何一个人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都是息息相关的,希望通过个人劳动增加企业积累,最终个人受益是每位职工的想法。而在工作中能否将每位员工的才能更大的激发出来靠的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是否能够做到位。也就是说,是主动工作还是被动工作是有区别的,主动工作就会使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提高。可见,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生产。由此可见,思想政治工作并不是“空的”,没有实际意义的,而是可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可以激发人的责任感和创造力,进而使企业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

六、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作用,核心是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所谓模范带头作用,就是旗帜的作用、标杆的作用、示范的作用。这就要求培养一批具有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党员队伍,并把先进性落实在工作岗位上,培养成为素质高、责任心强业务过硬的骨干群体。党员职工分布在不同的岗位,有领导岗位,有生产技术工作岗位,也有一线操作工人岗位和后勤工作岗位。要开展一些列的思想政治工作,如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增强党员意识,体现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使党员在觉悟上,工作技能上,工作业绩上都高于职工群众。建设一流的党员队伍,造就推进企业持续发展的骨干力量。通过建设一流的党员队伍带出一流的员工队伍,建成一流的企业。通过党员发挥作用,把企业建成先进企业、示范企业,使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深入到各个部门、各个工区,各个小组,促进生产的发展。

上一篇:必修一数学第二章总结下一篇:汽车行业swot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