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社会实践报告(精选16篇)
1.什么是社会实践报告 篇一
项目申请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1、项目申请报告由来: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对于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其中,政府仅对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角度进行核准,其他项目无论规模大小,均改为备案制。总结: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重大项目、限制类项目(《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向政府提交项目申请报告。备案制:备案制的具体实施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自行制定
2、项目申请报告撰写机构 项目申请报告撰写机构通常为具有工程咨询资质的相关单位。具体单位可以到中国工程咨询网查询
3、标准文本 2007年5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发布项目申请报告通用文本的通知。通知中规定“2007年9月1日以后报送我委的项目申请报告,原则上均应按本通知的要求进行编写”这个应该是对项目申请报告的标准要求了。
项目申请报告通用文本第一章 申报单位及项目概况第二章 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分析第三章 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分析第四章 节能方案分析第五章 建设用地、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分析第六章 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第七章 经济影响分析第八章 社会影响分析
2.什么是社会实践报告 篇二
“超价观念”的逻辑和公权力的隐忧
时间:2010年10月16日晚
地点:河北大学校区
一辆黑色轿车在校区内撞倒两名女生一死一伤,司机不但没有停车,反而继续去校内宿舍楼接女友。返回途中被学生和保安拦下,肇事者李启铭说:“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后证实肇事者的父亲李刚是保定市某公安分局副局长。此事迅速成为网友和媒体热议的焦点,“我爸是李刚”也迅速成为网络最火的流行语。
2011年12月5日徐州206国道一辆轿车追尾。满身酒气的轿车车主下车后对着民警大骂:“我爸是丁局长 (当地电业局) ”,“撞了你也是白撞,我家在绿地有五套房,随便卖掉一套六十万,我能弄死你……”众人评说此为“徐州版的‘我爸是李刚’。”
李刚何许人也?公安局长也,丁局长何许人也?国家垄断行业的地方领导也,二者都是权力和公器的执掌者也。
对权力的定义基本有三类:政治学的、社会学的、法学的。其学说也主要有:第一,能力说。“权力可被看成一种不顾阻力而实现人们意志的可能性,或者说是一种对别人行为产生预期影响的能力。”第二,强制意志说。权力是“一个人或一些人在某一社会行动中甚至不顾其他参与这种行动的人的抵抗的情况下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权力是意志自由或个人意志支配的范围。这是注重从心理学意义上对权力的界定,康德、哈特等许多学者持此说。第三,关系说。权力是“一个人或许多人的行为使另一个或其它许多人的行为发生改变的一种关系”。
虽然权力定义的表述不同,但是权力内涵的共性表现在:权力关系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中,但这种关系是不平等的,它是管理和服从关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或影响力,这种力能使受方的意志受到影响,进而服从权力行使方的意志;权力具有强制性,这种强制力在权力受方不服从时表现出来。
名列榜首的“李刚门”类似于2009年杭州飙车案,“富二代”和“官二代”的骄横引爆了民众的激烈情绪,不同的是,“李刚门”公众关注度更高。案件涉及的一些地方政府否认法院判决,凸显了“权大于法”的强悍,使得一些具有官员或官员子女身份的人笃信权力所派生权威的“超价观念”的心理状况。
“超价观念” (over-valued idea) ,在心理学中又称恒定观念、优势观念、超价妄想观念、超限观念等等,是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观念。超价观念并不一定就是错误观念,只是某些观念带有明显的错误与荒谬的色彩。
从心理学角度看,超价观念是一类带有强烈情感和动机的、明显影响个体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的信念。首先“超价观念”虽然偏激,但有一定的可接受性和社会真实性,即这种信念有相当的事实根据,并不明显歪曲事实本身,推理也大体合乎逻辑,如“富二代”声称可以花钱摆平官司。其次“超价观念”可被同一文化或亚文化的少数成员接受,如“官二代”笃信官场潜规则是“公权私用”。
“超价观念”与“妄想”的区别在于其形成有一定的性格基础和现实基础,比较符合客观实际,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而且“超价观念”不会表现出逻辑推理错误。
比如李启铭的逻辑思维就很清晰,即“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包括同一立场和同一时空。“甲等于甲”这个逻辑公式要求思维对象的同一,使用概念的同一,判断的同一,即同一主体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事物做出同一的判断。
“我爸是李刚”,——李刚是公安局长,公安局长有公权力,公权力是以维护公益为目的的公团体及其责任人在职务上的权利,它是基于社会公众的意志而由国家机关具有和行使的强制力量,公权力是一个权力层级体系。公权力可以被李刚私用,李启铭可以逃脱法律制裁。
其实李启铭的“超价观念”的逻辑推理有一个明显的概念错误,即公权力是不可以私用的,这违反了“同一律”中“同一概念”的基本要求。显然他在潜移默化地接受这样的事实;许多公权力被滥用以后,迫于公众的压力,上级部门会调查与处理。但是由于部门之间的垂直领导致使相互利益趋同,体制的原因造成监管不力甚至不管。这种机制在中国特有的官场文化中表现为纠正错误是平衡各种利益关系的过程,因此可以滥用公权力成为官二代“超价观念”的心理积淀。
这种心理也辐射到拥有公权力的其他部门,最近广为流传的襄樊和兰州砸军车和广州假军车肇事案都是如此。
二、小悦悦事件——从“熟人社会”到“生人社会”的集体焦虑
时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
地点:广东佛山南海黄岐镇广佛五金城
两岁的悦悦被迎面驶来的面包车撞倒卷到车底。两名路人先后路过均对倒地的悦悦不理睬,接着悦悦被小型货柜车再次碾压。之后往来的十余个路人均见死不救,直到一位拾荒阿姨看到并救起悦悦。
这件事也是车祸引起的,而且震惊世界——大家都在慨叹有五千年文化传承的文明古国,竟然如此无德无良!这些人如此冷漠原因是什么?促使十几个人面对亟需救援幼小生命视若无睹的动机是什么?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动机(motivation)在心理学的表述为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动机有始发机能,指向或选择机能,强化机能。
引起动机的两种条件:一是内在条件;二是外在条件。前者就是"需要",即因个体对某种东西的缺乏而引起的内部紧张状态和不舒服感。动机就是由这些需要构成的。
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由于资本、人力的高流动性,中国的社会结构正在由传统乡村中的“熟人社会”向具有现代性的“陌生人社会“转变。在这一社会结构的转变中,带来社会身份、社会空间的极大不确定性,而且带来社会与文化上的阶层流动。从乡村进入城市并进行经营性职业的人都希望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结构变动中获得上升的机会。由于市场经济理念的深入人心和缺乏政治拓展的资本,大部分人以经济上的获益视为成功的重要标志。
从山东到广东的小悦悦一家也进入了“生人社会”,在广东佛山南海黄岐镇广佛五金城生活的人们从心理上无法融入共同发展的熟人社会,大家没有互助互帮互相关爱的心理动因,或曰诱因。心理学家把凡能引起个体动机并能满足个体需求的外在刺激称为“诱因”。
行为可由需要引起,也可由环境因素引起,但往往是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交互影响的结果。在某一时刻最强烈的需要构成最强的动机,而最强的动机决定行为。传统道德作为传统社会结构整合的重要价值判断意义已经在这种个体化的潮流中悄然消弭。
“熟人社会”则是埋伏在“陌生人社会”这种差别次序的格局中带来家庭内部温情和外部社会冷漠二元格局的重要因素。
动机一般分为两类:第一类与身体的生理需要有关。这些动机是生来就具有的,可称为原始性动机或生理性动机。第二类与心理和社会需要有关。这些动机是经过学习获得的。可称为社会性动机或心理性动机等。行为虽是由动机决定的,但并不是绝对的一对一的关系,类似的动机可能表现为不同的行为。此外,类似的行为有时也可能原于不同的动机。再则,一种行为的背后可能同时隐藏着不同的动机。
对小悦悦倒地视而不见,见死不救者,他们的行为背后的思维逻辑和文化实践成为漠视生命的心理动因,以至于将这种行为视为自然反应和可以处之坦然的依据。
社会冷漠的表象背后,应当深入开掘如何看待其深层结构性原因。由为搀扶老人被法院判处赔偿的“彭宇案”和后来的几个类似案件,持续产生负面效应,而改革开放以后职业、人口的高流动性,产生由“熟人社会”向“生人社会”转型的心理变化使得人们在心理上出现困惑,传统道德和现实潜规则的冲突放大了这种困惑进而发展成“全民焦虑”。
这个案件带来的恶劣后果至今深刻影响着当前社会安全感和是非判断标准,对社会的信任危机包括治理上的混乱和保障上的无助,造就了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反映在个人的心理状态上,就是“集体焦虑感”。《人民日报》使用了中国进入“全民焦虑”期的说法,全国各地、各阶层、都不同程度感染焦虑情绪,社会心理健康已经在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中出现严重危机
在十多人见死不救与拾荒阿姨见义勇为的事情上,舆论更多是道德批判而没有深究制度失灵和政策缺位造成的社会心理失衡。所谓制度失灵并非指制度停止运转,而是指其未向公平正义奋力前行。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舍此则缺乏解决社会矛盾的能力。纠错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失效将逐步侵蚀公众对制度的信任,增加社会的风险程度。
三、郭美美炫富引发的心理强震
时间:2011年6月21日
地点:新浪微博上
一个名叫“郭美美B a b y”的人颇受网友关注,自称“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的20岁女孩,其认证身份居然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而真实身份也众说纷纭,她拥有的豪车有限量版和超级跑车甚至是全球纪念版,价格加起来足有四五千万。随着郭美美一起被推到风口浪尖上的不仅是车中极品,而是中国最大的慈善组织红十字会,并由此引发公众对中国红十字会的非议,使得这个国家级慈善组织善款的募集量锐减。
这就是今年最轰动的“郭美美炫富”事件。说到贫富悬殊,有个经济学名词不能不提基尼系数,基尼系数为0.5的时候,即1%的人占有50%的社会财富,低于0.3则属于过分平均,高于0.4是贫富差距过大,超过0.45属于极度不平等。
如今中国社会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5,一方面是巨量的财富高度集中于少数人手里,另一方面是有限的财富高度分散于多数人手中。这种两极分化导致的贫富差异,使社会分层十分明显。而不同阶层之间存在着文化、信息、生活方式、人际交往诸方面的隔膜。富裕群体在他们那个圈子里每天过着优越甚至奢华的生活,但并不为非富裕群体的人们所知,因而也不被认为是“炫富”。
只有在某种贫富“交集”的或者接触特殊环境中,富者才因周围贫者的烘托而变得“炫目”,如果贫者不知道富者之富,则必然采用炫的方式显示。
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分析了“炫耀性消费”现象,指出一些人购买商品的目的在于通过夸富式炫耀博得社会艳羡而提升其社会地位和声望、荣誉,从而获得社会性的自尊和满足。这种心理因素的主要原因在于“斗富”,通过这样一些炫耀式消费活动,完成其社会性竞争与比较,这就使得炫耀性消费成为一种难以休止的金钱竞赛,其结果是形成奢侈之风,造成财富的浪费。而在基尼系数超过0.45的情况下,引发的危机不是玛莎拉蒂被撞的车祸,而是炫富造成仇富心理进而成为严重社会问题。
当前正在创造经济奇迹的中国社会乱象频生的背后,是原有社会传统没有得到传承,而新的社会新传统又没能构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缺失引起的心理失衡,以及公民意识和道德感薄弱和公民社会建设乏力。
四、“渣土车”夺命——权力和资本隐性庇护利益驱动心理
时间:2011年11月17日
地点:甘肃正宁县
事件:该县小博士幼儿园9座校车载64人,逆行后撞上重型卡车,包括司机、老师和孩子共21人死亡。
媒体报道,最近渣土车肇事在西安集中发生,从12月2日起,短短4天,有3起建筑垃圾清运车辆致人死亡事故。今年西安竟然已有51人因渣土车引起的重大交通事故遇难。西安市副市长钱引安表示“深感有愧”。
无论是校车还是渣土车,不管是丢命还是夺命,其中主要原因都是相同的,这就是隐含在各种复杂背景后面的利益驱动。对于渣土车司机来说,他们让庞大的重载车在城区和市郊并不宽畅的街道上狂奔,目的就是为个人获取更大利益。
“渣土车”和超载的校车疯狂夺命,竟然也和享受着权力与资本隐性庇护下的“特权车”一样无所顾忌。
利益驱动已经让这些人心理扭曲,什么叫利益驱动,从心理学角度说就是利用人趋利避害的生理特性,使用个人利益引导或驱使他去从事不愿或者不能主动从事的工作。人生价值或奋斗目标的实现与个人利益的获取相连,成为很多人铤而走险的心理诱因。甘肃正宁幼儿园校车驾驶员杨某原来是个性情温和、开车守规的司机,但是在女儿升学后费用大增的情况下,身兼三职,开车不仅超速而且逆行,最终酿成惨祸。
怎样合理利用利益驱动并限制造福社会的范围内,是公权和私利的博弈。在信奉威权的地区,人们总是怀着极其矛盾的社会心理出现在社会制度面前。他们一方面抱怨制度的不公和缺位,利益驱动的心理又促使他们希望从中得到庇护和获益,通过钻制度空隙获取个体利益。如西安渣土车司机利用道路监控设备不足和交管部门的管理缺位,并和公权力者拉关系权钱交易获取更大的利益,
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空间处于政府主导的城市社会与私人经济领域之间,后者是越来越私人化,越来越孤立。公共领域则要为每个个体提供参与理性讨论的机会与资源,分析、争论公共事务。社会建设本质就是基层社会中国家与社会权力关系的调整。健康的社会建设需要政府要下放手中的权力,实现由万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这种社会管理权力的让渡不能以完全的市场化为途径,不能以利益驱动实现个体化价值为理由放弃社会管理。
3.什么是社会企业 篇三
首先要表明我的态度,我支持后一种观点。我想简单说明一下什么是社会企业,什么不是社会企业,以及未来社会企业的发展前景如何。
社会企业这个概念引进到中国,始于2006年。那一年,默罕默德·尤努斯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他创办的格莱珉银行以小额贷款的方式帮助了数十万穷人。格莱珉银行就是典型的社会企业,在此之前它已经运转了32年,类似的组织也早已存在多年。这说明事实往往比概念要领先,先有社会企业这种形态,然后才有社会企业这个概念。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格莱珉银行帮助了数十万穷人,但它本身并非公益机构。社会企业首先是一个企业,有盈利诉求,要照章纳税,也有股东分红。这和以比尔·盖茨基金会为代表的各种慈善基金有本质的不同,慈善基金会虽然也有资本运作,但本身不能追求盈利和分红,而且要以非商业化的方式,帮助那些有需要的穷人和机构。
社会企业和一般意义上的商业企业有何异同呢?通常的说法是,社会企业是以商业化的方式来实现一些社会目标;与此对应的是,商业企业主要还是以盈利为目的,不用关心社会目标——这通常被认为是NGO和政府要做的事情。不过,这种说法也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认为这类区分方法把社会企业的社会目标狭义化理解了。
什么是社会目标?通常的理解是包括环境保护、少年教育、穷人脱贫等带有公益性质的目标。但如果我们把视野稍稍放宽一点,就业问题、员工发展和客户需求都可以称之为社会目标。从广义的社会目标来看,许多商业企业都可以称之为社会企业,因为他们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在满足很多社会目标。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单独强调其社会企业的特点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社会企业同时具备了商业和公益特性。一方面,它的运作模式是商业化的,这保证了组织的专业性和运行效率,以及它在资金上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它从事的事业和公益事业贴得更近,也可以说,它是用商业化的手段改造了公益事业,使之更有效率和可持续性。
如果弄清了这个道理,就不用在意社会企业是否能追求盈利和股东分红了,利润和分红并不是一种“恶”。正如市场经济是一种手段,商业化运作也是一种手段,而且是目前为止最有效率的手段。通过商业化的操作来做一些带有公益性质的事业,可以让这个组织获得更好发展,何乐而不为呢?
再说说当下很火的“企业社会责任”,很多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还停留在“捐款捐物”的阶段,而没有把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自身的竞争战略和能力联系起来。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不无尖锐地指出:“公司的公益事业并非那些首席执行官‘感觉良好’的问题,公益事业如果没有和公司的竞争力和技能联系起来,那么它应该是政府和慈善机构的任务。”
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最直接的做法就是为社会创造价值,履行“企业公民”的义务,做一个“好企业”。什么是好企业呢?马云的概括是:“好企业就是让客户满意,让员工幸福,让股东放心。”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就是把企业经营好,为顾客创造价值,同时善待自己的员工和股东,并积极为社区作贡献,做一个优秀的企业公民。
商业企业也可以用社会企业的思路来做公益事业。迈克尔·波特认为,没有一个企业有足够的能力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它们必须选取和自己的业务有交叉的社会问题来解决。而选取的关键也不是看某项事业是否崇高,而是看是否能创造出共享价值——既有益于社会,也有利于企业。他把这种方法定义为创造共享价值(CSV),以替代传统的企业社会责任(CSR)。
4.什么是调查报告 篇四
1、内容真实,观点鲜明。
2、材料性强,夹叙夹议。
3、结构严谨,有条不紊。
4、语言简洁,笔调明快。
(二)类别
调查报告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反映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
2、总结典型经验的调查报告。
3、介绍新生事物的调查报告。
4、考察历史事实的调查报告。
5、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
6、表现其他内容的调查报告。
(三)作用
二、怎样进行调查研究
(一)立场、观点要正确
搞调查研究首先必须要有正确的立场、观点,才能实事求是地进行调查研究,认识事物的本来面貌,得出合乎客观实际的结论。
(二)调查态度要端正
要想获得丰富的材料,就要有饱满的热情、艰苦深入的作风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三)调查目的要明确
我们进行调查研究,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为了掌握实际情况,有助于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方针政策,树立先进典型,批判错误的倾向,使我们各项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四)调查方法要讲究
为了获得丰富的材料,还要讲究调查的方法。按照工作的步骤来说,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调查前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1)思想武装。
(2)选定调查研究题目。
(3)似定调查提纲。
2、调查时灵活运用有效的调查方法。
(1)开会调查。
(2)个别访问。
(3)现场观察。
(4)蹲点调查。
(5)阅读有关书面资料。
3、调查后还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对所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分类、核实,发现遗漏疑问的地主,再作调查补充。
二是分析、思考,提示材料的内部联系,发现事物的本质。
三、调查报告的写作
(一)精选材料,突出观点
运用材料说明观点,常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用典型事例。
2、有对比方法。
3、用精确数字。
(二)从实际出发,安排好结构
调查报告的结构形式,一般根据本文内容和表达的需要来决定,除标题外,通常有开头、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1、开头。
一般来说,调查报告常常在正文的前面,写一段不加任何小标题的文字作为开头,类似消息中的导语。
调查报告的开头起“提示”全文的作用,必须简明概括,以帮助读者正确、深刻地理解全文。
2、主体(正文)
这一部分写的是调查研究所得的具体情况、做法和经验。为了眉目清楚,常常列出纲目,用小标题标明,常见的安排有如下几种:
(1)按事情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来写。
(2)用对照比较的方法来写。
(3)根据内容的特点,把问题的几个方面列举出来。
3、结尾
5.个人信用报告是什么 篇五
(三)个人信用报告出错会影响您一生的信誉吗?
个人信用报告可能会出现错误,在错误更正前,可能会给您带来暂时的不便;但一经更正,错误信息将不再反映在您的信用报告中,因而也就不会影响您一生的信誉。
(四)提高个人信用报告的质量,您能做什么? 一是办理贷款、信用卡等业务时,向银行提供正确的个人信息,并及时更新您的信 息。二是要时刻关心您的信用记录,定期查询您的信用报告。三是发现您的信用报告出 错时,及时报告并申请更正。
征信侵犯
不会!征信中心采取了以下五种措施来确保您的隐私安全:
授权查询。没有您的书面授权,没人能看到您的信用报告。当然,如果您已经从某家银行借了款,或用了它的信用卡,那这家银行将无需征得您同意,就可以查看您的信用报告:银行把钱借给您以后,需要随时了解您最新的情况,确保银行资金的安全。
限定用途。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以下 简称《办法》)有明确规定:除了您本人以外,商业银行只有在办理贷款、信用卡、担保等业务时,或管理贷出去的款、发出去的信用卡时才能查看您的信用报告。
信息安全。存储着您信用报告的数据库是非常安全的。您的信息是通过保密专线从商业银行传送到征信中心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人为干预,由计算机自动处理。整个系统采用了国内最先进的计算机防病毒和防黑客攻击的安全系统,您的信息跟您在银行的存款一样安全。
查询记录。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还对查看您信用报告的商业银行信贷人员(即数据库用户)进行管理,每一个用户都要登记注册,而且计算机系统还自动追踪和记录每一个用户查询您信用报告的情况,并展示在您的信用报告中。
违规处罚。《办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如果违反规定查询个人的信用报告,或将查询结果用于规定范围之外的其他目的,将被责令改正,并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涉嫌犯罪的,则将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6.报告与请示的区别是什么 篇六
1)具体功用不同。报告是呈阅性公文,主要作用是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属于陈述性公文;而请示是呈批性公文,主要作用是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2)内容含量不同。综合性报告大多涉及多个事项,即使是专题报告,也往往要涉及一个事项的几个方面,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的报告比较多见;而请示的撰写强调一文一事,内容单
一、篇幅较短的请示比较多见。
(3)行文时机不同。报告既可以写在工作开展之前,也可以写在工作进行当中或完成之后;请示必须写在事前,而不能先斩后奏。
报告与请示的写作
一、报告的写作
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一)报告的类别
1、呈报报告
这是直接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的报告。根据具体内容和性质又可分综合报告与专 题报告两种。①综合报告 是向上级汇报本单位本部门一个时期内全面工作或几个方面工作的综合情况,往往有一文数事的特点。例:《关于××市九五规划执行情况的报告》。②专题报告 是向上级汇报某项工作、某个问题或某一方面情况的报告,往往有一事一报、迅速及时的特点。例:《关于元旦春节市场安排情况的报告》。
2、呈转报告
这是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并请求将该报告批转有关部门或地区执行的 报告。例:林业部《关于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的报告》。
3、回复报告
这是用于答复上级的询问或汇报所交办事情办理结果的报告。答复报告往往是对一些重大 事 项的答复,对一般性事项用函作答即可。例:××市民政局《关于拥军优属情况的报告》是 “八•一”建军节前开展专项活动的回复性报告。
(二)报告的写法
1、标题
报告标题通常由事由和文种组成。
2、主送机关
报告主送机关应是发文机关的直属上级机关。
3、正文
正文由报告缘由、报告事项、报告尾语三部分组成。报告缘由主要交待报告的起因、理由或 注明目的、意义等,是正文的开头;报告事项即正文的主体内容,如基本情况、措施与办法、成效与问题或者是经验与教训、意见与建议、打算与设想等;报告尾语根据类别而定,呈 报性报告往往以“特此报告”或“以上报告如有不妥,请指正”等语作结。呈转性报告则会 提出“以上报告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各部门执行”的要求。
4、落款
正文结束,在右下方署名署时并盖公章。
二、请示的写作
请示适用于向上级请求指示、批准。
(一)请示的类别
1、请求指示
如对有关方针、政策、法规、指示等不甚理解;对工作中发 生的重大问题或 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依据原先规定难以处理;平行机关间对某一工作发生意见分歧无法统一,需要向同一上级机关请示作出裁决等等,这些都属于请求上级指示的政策性请示。例
《关 于确定××市高校行政级别的请示》。
2、请求审批
对涉及经济、编制、物资、人事等下级机关在职权范围内不 能决定或解决的 ;对本单位因特殊原因不能按统一规定执行需变通处理的,这些都属于请求上级审批的工作 性请示。例:《关于××建设项目需用资金的请示》。
(二)请示的写法
1、标题
请示标题通常由事由和文种两部分组成。
2、主送机关
应是发文机关的直属上级机关,且只能主送一个上
级机关,不得多头请示。如是受双重领导 的机关向上级机关请示,应写明主送机关和抄送机关,由主送机关负责答复。应根据隶属关 系逐级请示,不得越级请示,因特殊情况必须越级行文时,应同时抄送被超过的上级机关。
3、正文
请示正文一般由请示起因、请示事项和请示尾语三部分构成。请示起因一般先说明行文的目 的、依据,强调请示的必要性,为请示事项的提出作好必要铺垫;请示事项是请示的核心内 容,要求明确、具体地指出,并做到既符合政策、法规,又具有建设性、可行性;请示尾语 一般有“特此请示,望于批复”,“以上请示请批准”等惯用语。
4、落款
正文结束,在右下方署名署时并盖公章。
(三)报告与请示比较
相同点:①两者都属上行文。②为督促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履行职责,对行文负全责,上报的 报告、请示首页须注明签发人。③通常情况下,报告和请示的标题可省略发文机关。
相异点:①性质和行文目的不同,报告属陈述性公文,其行文目的在于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答复询问等,故不要求上级机关回复;请示属呈请
7.什么是社会实践报告 篇七
很高兴专业委员会给我这个机会向大家汇报企业内部控制问题。这次会议的主题是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也是我们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将围绕这个主题汇报, 供大家讨论并提出宝贵意见。
我们这个专业委员会作为中国会计学会1 2个专业委员会之一, 有其鲜明特点。特点之一:专业委员会的主任是副部级, 级别较高;特点之二:水平较高, 凝聚了理论界、实务界的专家学者和高水平的实务工作者;特点之三:研究的问题紧紧围绕当前我国理论和实际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 讨论形成的结果将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特点之四:专业委员会在顾总的领导下, 活动的频率比较高, 活动的内容比较实, 充满着激情, 应该说对其他专业委员会起到了很重要的示范作用, 而且我们的管理会计与应用专业委员会以及财务管理专业委员会, 都是和实务界以及企业的管理和内部控制联系比较密切的, 尽管在理论上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体系和内容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但是, 从实务和内控来讲, 我们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两个专业委员会继续保留下去, 各有特色, 并有各自研究领域, 目标都是一致的, 即为了企业的发展和系统总结中国管理会计、中国财务管理, 反过来指导实践。我们的专业委员会包括财务专业委员会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将继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而且大家也注意到, 我们的专业委员会由于凝聚了优秀企业的代表, 每次会议的安排都非常精彩。西山煤电的会议安排是非常务实的, 既有当前热点问题探讨, 又有实地考察, 可谓研讨与考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关于内部控制的专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汇报。一是中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形成过程和主要背景;二是关于这套体系框架的主要内容, 其中包括社会责任以及这套体系宣传贯彻的时间安排和要求。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形成过程和主要背景
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形成过程和主要背景可大体归纳为三个阶段。一是早期的内部控制、内部管理, 时间跨段大致从改革开放以来的8 0年代到9 0年代前半期。这一时期我国的企业内部管理已经创造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包括早期的“工业学大庆”、“大庆精神”, 早期的经济责任制、内部银行等等, 大家体会比我深刻, 我国的企业管理是不落后的, 有很多值得总结的东西, 我们的专业委员会要做总结。1985年第一部会计法出台, 关于会计人员工作规则当时提出了岗位责任制的问题, 总结了当时管理状况并提炼了一些东西。1993年第一次修订会计法, 是针对当时改革开放要建立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指出, 计划经济有市场, 市场经济有计划, 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会计改革建立和实施了“两责两制”。在这个背景下, 要规范经济秩序和会计秩序, 开始启动资本市场。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之后, 在中央确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下, 我们启动了资本市场、上市公司, 小平同志也讲过的, 要大胆尝试。在这期间财政部修订了会计法, 出台了《总会计师条例》、《财务报告条例》、“两则两制”, 都是配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出台的, 是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管理创新。
到了9 0年代末期, 资本市场快速发展,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自从中国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之后, 强调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 中国的资本市场加速发展, GDP几乎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到9 0年代末期, 国际上有亚洲经济危机的影响, 国内的资本市场上, 企业改制包装上市过程中出现了会计作假的案例, 包装上市造假案例, 虚假报告、虚假评估等等一系列的案例, 如果不加以遏制的话, 对资本市场带来不好的影响。财务报告不真实会给投资者带来损失, 要坚决遏制此类现象, 当时国务院领导提出不做假账。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 启动第二次修订《会计法》, 标志着进入第二个阶段。第二次修订《会计法》针对性很强, 就是遏制资本市场发展中的不良现象、负面影响。所以第二次修订《会计法》实现了一些重大突破, 比如, 明确了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要对本单位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负责, 这是一次重大的突破, 是针对一些包装上市会计作假的案例。这些包装上市的行为、无中生有的行为、虚假报告的行为以及在资本市场圈钱的行为往往归责于会计高管人员的头上, 这是不符合实际的。经过相关案例分析在《会计法》中首次明确, 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要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负责, 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再比如说, 第二次修订《会计法》在会计监督这一章补充了一部分很重要的内容, 强化单位的内部会计监督, 内部会计监督的内容本质上就是内部控制问题, 这实属来之不易。
根据会计法的内容精神和原则, 财政部起草发布了系列会计控制规范体系, 包括基本规范和具体规范, 而且会计控制不仅限于企业, 包括所有单位。第一个具体规范就是货币资金, 针对内控中一些案例比如转移资金问题, 不仅在国内转移, 还要转移到国外去, 这种现象时有发生, 货币资金的转移挪用包括贪污, 甚至把资金转移到工厂或澳门赌场。所以强调了支付款项的所有印章不得由一人管理, 并作为一个硬性规定, 包括法人代表的名章、财务专用章、负责人章等等, 还有在银行预留的印件。会计控制体系中与基本规范配套的具体规范正式发布了五、六个, 效果很好, 还有未发布的征求意见稿。美国成立的PCOB要求上市公司实施内部控制, 尤其是对会计控制和财务报告控制。2005年美国本土公司实施这一控制, 2006年非美国本土公司实施这一控制, 这种制度安排波及到中国。我们密切关注这一情况, 财政部的领导高瞻远瞩, 给国务院领导写了报告, 指出我们要未雨绸缪, 否则会被动接受美国这种制度安排。到目前为止, 美国对我在美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已经实施, 侧重于会计, 我们也付出了不少成本。更有甚者, 美国的PCOB要对我在美上市公司的私人住所进行检查, 这有点过分, 我国和其进行多次交涉。这种情况警示我们, 中国自己的事情要自己来办, 要建立中国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中国自我作出制度安排, 而且要有创新、突破。我们在充分调研基础上, 2006年财政部会同国家审计署、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国资委等单位成立了中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 提出了要建立中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的工作方案, 随即拉开了中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建设的序幕。在总结会计控制和总结我国企业管理经验的基础上, 借鉴国际惯例, 我们提出了这项工程, 中国企业内部控制从会计控制转入了企业内部控制。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财政部会计司。经过两年的努力, 到2008年5月份完成并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五部委加上国资委在北京召开发布会, 向国内外发布中英文版的基本规范, 欧盟委员会、世界银行等见证了发布会并给予高度评价。基本规范发布之后, 明确了基本问题、基本要求、框架体系。要形成一套操作性强、在现有基础上能够通俗易懂、简便易行的配套指引, 应该是系统的配套指引, 我们对工作量估计不足, 宁可晚些, 我们也一定要起草好。我们召开研讨会, 内控委员会的委员和专家作出了重要贡献, 调研了大半个中国, 直接和公司的高管人员包括董事长、总经理、总会计师进行多种形式的访谈、调研、案例分析, 在调研中, 很多高管都说愿意把他们的管理诀窍以及案例等提供给我们, 并使之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 来指导中国的企业, 很有参考应用价值。
历时两年时间, 2010年4月26日发布了配套指引。美国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于2008年10月份正式爆发, 波及全球并导致全球经济的衰退。我国也遭受经济危机的影响, 特别是进出口贸易。危机又把会计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国家出台了宏观调控的政策, 我们根据中国实际, 提出会计立场、原则、主张, 得到国务院领导肯定。2009年下半年,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出现很好态势, 今年将进入后危机时代。这次经济危机使国际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我们国民的损失不像发达国家那么大, 我们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明显增长, 世界经济格局在悄然向我方发展。新形势下如何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挑战, 中央提出了新的要求。金融危机之后, 国际市场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的竞争更加激烈, 美国及欧盟国家对中国的崛起虎视眈眈, 所以推出配套指引的时机已经成熟, 这就是4月26日五部委联合发布配套指引的由来。可谓十年磨一剑, 我国企业管理是有中国特色的, 是值得总结的。这是我们立足国情、借鉴国际, 从管理到控制, 从会计控制到企业内部控制都有社会和客观的需求。
二、体系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
2008年发布的基本规范和2010年发布的配套指引标志着中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成。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是有机组成部分, 基本规范在体系中起统一作用, 明确了内部控制的目标、原则、要素以及相关的制度安排。
目标一:企业的经营合法合规。目标二:资产 (包括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 安全。包括两方面含义, 一是资产不能被盗、转移、挪用、丢失, 发挥各项资产的使用效能, 尤其是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二是提升技术含量, 强调研发, 发挥效能。目标三: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可靠。财务报告体现一种社会责任, 投资人主要根据财务报告研究企业的过去现在、预测未来以及增值过程, 促进投资者可持续投资, 在有效的资本市场上进行理性投资。政府部门根据财务报告进行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 监管部门根据财务报告监管资本市场, 维护秩序和社会公众的利益。目标四:经营的效率和效果。真正实施内控制度不仅是企业高管的事情, 也是全体员工的事情。尤其强调不相容的岗位职责要相分离。内控不是要将企业管死, 而是要让企业提高效率。目标五:企业的经营合法合规和资产安全是基础目标, 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可靠、经营的效率效果以及发展战略是现代企业的目标, 是在基础目标基础上的提升, 内控不怕风险。
内控的五个原则是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成本效应。全面性强调的是内部控制不要留下盲区和空白, 防止出现漏洞, 以防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重要性指在全面基础上突出重点。制衡性尤其强调不相容岗位要相分离, 要形成制约和监督, 贯穿在企业内控过程中。适应性指根据新情况新变化要适时调整。成本效益原则是指对内部控制的投入相对于实现企业的管理水平整体提升、防范重大风险、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苦练内功并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是非常值得的。
内部控制在基本规范中明确了五个要素。指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内部监督, 这五个要素贯穿于企业内控标准体系的始终, 概括了企业经营的全部。内部环境在基本规范中首先是从治理结构、机构设置、权责分配开始的, 然后是人力资源、企业文化, 所以说组织架构、人力资源、企业文化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 也是内部环境的基础。
内控有两个致命的缺陷, 一是单位主要领导滥用职权, 二是不相容岗位之间职员串通舞弊。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根本要素。尤其强调高管人员的重要性, 其次强调专业技术人员的重要性, 然后是员工, 强调了高管人员对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关键作用。企业文化解决的是员工灵魂深入的问题, 解决的是核心价值观问题, 企业并购失败的案例往往是企业文化不能融合所造成的, 文化的重要性是无形的, 而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是通过一种价值观、理念和信念把大家融合起来。如果没有发展战略或者发展战略不科学, 就是盲目发展。其中把社会责任作为一个单项的配套指引制定出来, 在配套指引中列出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资本节约、环境保护、慈善事业、培养人才, 强调产学结合。
风险评估涵盖了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目标设定以后要进行风险的排序、识别, 然后分析、应对。风险应对包括风险规避、风险分担、风险降低。通过系列应用指引来进行贯彻落实。控制活动在基本规范中重点讲的是控制手段, 包括授权批准的手段、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手段、绩效分析考核的手段、信息系统的手段。内部监督强调的是内部审计的作用, 内部审计定位于对内部控制的控制, 要对内部控制的设计作出评价。内部监督还涉及到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国有企业的监审会, 自己监督自己, 确保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实施的有效性。
信息沟通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是高管人员通过内部信息沟通来指挥管理企业的运行和发展, 如果没有有效、快捷、科学的信息沟通机制以及实用的指标体系, 那么管理上可能就是瞎子。企业的领导班子要把这套东西理解透彻, 把其中的理念原则方法结合自身情况具体化, 形成企业自己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并结合我们这套体系进行修改完善, 然后对自己的软件系统进行改造升级, 按照新的评价制度、整改制度对信息系统进行改造升级。这套体系首先是立足于全面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并推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包括注册会计师发展。
8.什么是社会实践报告 篇八
毫无疑问,中国已步入“陌生人社会”。到2010年底,全国常住人口超过500万的城市已有20多个,其中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的人口已達2000多万。对“陌生人社会”的图景,美国知名学者弗里德曼有一段经典描述:“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陌生人也威胁我们,如罪犯。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筑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
“陌生人社会”是不是一定等于人性冷漠,當然不是。相反,人类发展历史昭示我们,从过去“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首先是一种进步。一个国家完成“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华丽转身,意味着这个国家经济规模扩大、人员流动性增强、公共服务社会化程度擢升。问题是,到底是什么让“陌生人社会”在中国变得如此人性冷漠?在我看来起码有三大反差当属诱因导索。
首先,主流价值与周遭氛围的反差。我们的主流价值到底是什么?官方发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表述得清清楚楚。然而,我们面临的周遭氛围却是:幼儿园老师教育孩子:“不吃陌生人的糖果”、“不给陌生人开门”;在家中叮嘱老人:“陌生的电话号码不接”、“买东西不听陌生人的推荐”;银行门口摆放着提示牌:“不给陌生账户打款”;社区警务、车站码头贴着提示海报和警示标语:“陌生人搭讪轻易别理睬”……即便你想按主流价值去做,却无奈缺少践行的社会环境氛围。
理想丰满与现实骨感的反差。国人自小到大,从教科书和大众传媒上,没少得到过主流价值倡导和公民德道教化的耳濡目染和认知熏陶,不少人走出校门时“书生气十足”,理想很丰满。然而当他们融入现实社会时,现实的骨感又将他们的丰满理想击碎。“做好事被误解”、“好心罹恶报”,耳闻目睹的无情现实,让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心灰意冷乃至臻至绝望。
倡导法制与现实法治的反差。人类演进历史也告诉我们,“陌生人社会”并不必然伴随着人性冷漠。换言之,“陌生人社会”并不必然等于人性冷漠。设若说“熟人社会”生活秩序更多地通过道德规范实现自律与他律,那么,在“陌生人社会”中,彼此不熟悉人员流动性强等因素则势必削弱道德的他律作用。法制应运而生,倡导法制就是藉以建立法制权威规范社会成员行为。然而,倡导法制从来不等于现实法治。一个高度法治化的社会,法律制度凭借其中立性、公正性、权威性承载着社会成员最普遍的信任,而其前提是要能凭借现实法治实现倡导法制之目的。法治在“陌生人社会”中的理想愿景是,彼此陌生的人交往时,尽管他可能并不清楚对方的状况,但会相信一旦出现欺诈失信行为,可以通过正当的方式“讨到说法”,也相信能得到公正的裁决,进而建立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坚定公民信仰。相应地,陌生人摔倒了多半会去扶,因为相信万一被讹诈,法律会还原真相,而不诚信的一方会受到制裁。让国人“炎黄子孙”身份符号与礼仪之邦文化标签谙然失色、让外人贻笑大方笑掉大牙的“彭宇案”,恐怕就不会发生了。
互不信任增加了社会运行成本,也让国人情绪变得焦躁,心理变得灰暗,久之,势必形成周而复始万劫不复的恶性循环:一方面对陌生人处处提防,认为这是让自己利益免受伤害的必要方式,另一方面抱怨“人性冷漠”、“道德滑坡”;一方面指责他人“麻木不仁”、“见死不救”,另一方面又明提暗示亲人朋友遇事别“出手”、少“出头”。这说明国人内心向往温暖取向良知的传统美德基因并未消失,从而也提醒我们“亡羊补牢,犹未为晚”,重构社会信任已成当下十万火急时不我待的社会课题。
9.什么是社会实践报告 篇九
房屋评估报告,是决定被征收房屋价值,进而确定征收补偿数额的直接决定因素。虽然不能认为报告金额等于实际金额,但无疑其对补偿的最终结果具有决定性的重大影响。蔡小雪法官在日前举办的第五届在鸣行政法治论坛上的上述权威观点也与在明拆迁律师多年代理此类案件所获得的认识不谋而合。然而在实践中,房屋评估报告却成为一个最易被轻轻带过的重要问题,难以在征收维权的博弈中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许多被征收人也对评估问题嗤之以鼻,认为评估都是虚假、违法的,但却拿这种状况没有任何办法,进而干脆不关心这事儿了。那么,评估报告究竟能为征收维权提供怎样的助力呢?其中的难题难点,又该如何破解呢?
问题一:评估报告不可诉,怎么办?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评估办法》第20、22条规定,被征收人对评估结果有异议的,应当自收到评估报告之日起10日内,向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申请复核评估。对原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的复核结果有异议的,应当自收到复核结果之日起10日内,向被征收房屋所在地评估专家委员会申请鉴定。《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中也作了完全相同的规定。
据此,一些被征收人容易认为这样的救济渠道根本没用,复核无非是重来一遍,结果也还是一样;专家鉴定也意义不大,因为政府和评估机构都是一家子,专家的意见也自然不会违背政府的意愿。那么,评估报告真的没有司法救济的途径么?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办法》第22条还规定,在申请专家鉴定后,被征收人对补偿仍有异议的,按照《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处理。也就是说,被征收人有权在对征收补偿决定 复核、专家鉴定结果的意见,而复议机关、法院应当对评估报告的合法性进行全面、细致的审查,并将此作为判断补偿决定是否合理合法的重要依据!
问题二:法院“不审”评估报告,正确么?
对此,蔡小雪法官给出了极为明确、干脆的回应:“不审查评估报告是错误的,这样的法官是不合格的”!与会的在明拆迁律师指出,实践中在诉征收补偿决定的案件庭审中,法官根本不审报告。律师罗列出的报告存在的违法点不下10处,结果法官就一句话:报告你收到了没有?没收到,人家征收方立马找来两个人做见证人,作证你原告收到了。收到了,那你申请复核、专家鉴定了没有?都维持了,那就以报告为准,其他的一律不审了。
实践中这类现象是不正常的,反映了地方上司法不独立的现实,法官不敢审查。但审与不审是法官的事儿,提与不提则是被征收人及其代理律师的事情。坚决提出评估报告所存在的法律问题,是必需的。一般而言,如果评估结果与房屋的实际市场价值的差距在15%以内,那么这个补偿决定通常是不会被撤销的;如果这个差距扩大到30%及以上,那就要考虑撤销了。当然如果是评估得高了,那一般也是不动的,这种情况极少见。
而根据在明拆迁律师的经验,评估价相比市场价低30%及以上的案件,在某些地区占比可以轻易超过90%!事实上,老百姓的征收补偿被压低,关键就在这份原本应当专业性、严谨性极强,实则只剩下几张纸的评估报告上。
问题三:评估报告怎么打?法官、律师齐支招
对于具体的“打法”,参与研讨的法官、律师提出了如下几点可供广大被征收人参考: 其一,审查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的评估资质。这个举证责任应当在被告,原告不必过分担心; 其二,审查评估机构的选定程序,根据《办法》第4条之规定,评估机构首先应当由被征收人在规定时间内协商选定;协商不成的,进入投票、摇号、抽签等随机选定方式。无论如何,选定程序应当确保被征收人知情、参与;
其三,审查评估时点是否正确。《办法》第10条规定,被征收房屋价值评估时点为房屋征收决定公告之日。
其四,审查评估程序环节是否齐全、正确。《办法》第12条规定,注册房地产估价师要对房屋进行实地查勘,拍摄反映房屋内外部状况的照片等影响资料,做好实地查勘记录并妥善保管。
其五,审查是否存在弄虚作假情形。《办法》第12条还规定,房屋征收部门、被征收人和注册房地产估价师应当在实地查勘记录上签字或者盖章确认。如被征收人拒绝签字的,要有无利害关系的第三人作为见证人进行见证,将有关情况在报告中说明。实践中这个签字、盖章环节极易存在虚假操作现象,大量被征收人的签字都是伪造的,被征收人对评估之事毫不知情就要受单方面制作出来的报告的约束,这显然是严重违法的恶劣情形。
根据《条例》第34条之规定,出具虚假或有重大差错的评估报告的,机构、估价师本人都会面临警告、罚款、吊销资质、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直至刑事责任的严重法律后果。实践中法院曾因一行政机关在庭审中出具虚假的评估报告作为证据而给予其1万元的处罚,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10.什么是“美国上流社会” 篇十
谁能进入“上流社会”
如果从财富的占有量来衡量,现在能被称做上流社会的人大约占美国人口总数的1%。据《今日美国》杂志提供的统计数字,目前这1%的最富有的美国人拥有全美国财富的42%;其中最富有的家庭所拥有的财产的数目最低的也达200万美元以上。然而,家庭经济状况只能说明某些人具备了进入“上流社会”的通行证,而真正的“上流社会”的人除了有钱,还必须具有其他相应的条件。
在19世纪30年代,法国贵族托克威尔在游历美国后写下了他的长篇巨著《论美国的民主》。他在这本著作中将美国上层阶级中的有钱人与欧洲国家的贵族做了一个对比,得出了如下结论:“美国的富人大部分曾经是穷人,他们不是依靠继承遗产而毫不费力地过上富裕生活的。他们饱尝心酸,长期同逆境搏斗,对于贫困深有体会……这些人如今刚刚沉醉于经四十多年来的奋斗得到的财富以及享受这些财富的快乐之中。因此美国的上层阶级一直毫不隐晦地做着发财致富的`工商梦。”
而在欧洲实行贵族制度的国家里,“上层阶级也就是贵族,贵族就是社会的统治者。他们专心投入于重大的社会、公共事务而无暇去做工商业。即使他们中的一些人想去经商,他们的阶级地位与意志也会马上阻挡他们的道路”。因此一个明显的差别就是,在实行贵族制度的欧洲国家,上流社会的家庭在经几个世纪的演绎后不一定拥有很多的财富。
能进入美国上流社会圈子里的人必定是有钱人。但有钱人是否真正能够进入美国的“上流社会”则还要看他的钱是“旧钱”(oldmoney,指经几代经营得来的钱)还是“新钱”(newmoney,指靠自我奋斗,一下子暴富得来的钱)。如果他手中的钱属于“新钱”,那么他充其量也只能说是属于按家庭经济状况划分的“上层阶级”,暂时还算不上是“上流社会”的人。处于经济上层阶级的人是否能使自己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分子,就要看他如何将自己的“新钱”加速折旧变为“旧钱”――归根到底还是要看“上流社会”的人是否接纳你。
“四百人”的排外倾向
19世纪初,纽约的上流社会是指以艾斯特家族为核心的“四百人”的小圈子。艾斯特家族早年靠其祖宗约翰・雅各布・艾斯特与中国人从事皮货贸易而迅速致富,经几代人的努力,到了19世纪初艾斯特家族已经成为纽约数一数二的“名门望族”。据说,约翰・雅各布・艾斯特的儿媳妇卡洛琳・艾斯特是那个时期纽约社交界皇后,她手中有一张400人的名单,详细记载着美国社会中名门望族家庭的名媛淑女。她每一次举办舞会,都是按这张名单抽取参加者,绝无例外。以后,在美式英语中,“四百人”特指上流社会的小圈子。
要得到卡洛琳・艾斯特的邀请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上流社会总是以“高贵者”自居,排斥“暴发户”进入他们的核心圈子。尽管当年铁路大王范德比尔特富可敌国,但是范德比尔特夫人一直受到艾斯特夫人的蔑视与排挤。范德比尔特夫人想尽一切办法也没有能打入艾斯特夫人的社交圈。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洲大陆上的有钱人家庭的小姐与欧洲大陆的旧贵族家庭通婚是一件非常时髦的事情。也是“暴发户”们将“新钱”变成“旧钱”的一种最便捷的方式。当然这种跨洋婚姻毫不在意当事人的意愿,其中发生了多少人间悲剧无人知晓。美国著名的女小说家伊迪斯・华顿创作的小说里,许多情节都是取材于这样一种
11.什么是社会实践报告 篇十一
The ILO has estimated that around 75 per cent of the global population does not have effective access to comprehensive social protection. It contributes to the vast numbers of child labourers around the world, including the worst forms of child labour, such as debt bondage and prostitution.
The report stresses that the extension of social protec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 part of government efforts to fight child labour.
“Investing in social protection through nationally-defined social protection floors is a crucial part of the response in the fight against child labour, which also includes access to decent jobs for adults and education for children,” concludes Ms. Thomas.
12.什么是社会实践报告 篇十二
参与此次安全风险评估的专家组由国内多家权威机构的专家组成, 包括毒理学、皮肤病学、化妆品工艺学、化学检测等领域的10余名权威专家, 分别从原料及化妆品工艺、检测和毒理学3个方面开展风险评估。
记者注意到,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曾于2009年3月21日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过对卫浴产品中二恶烷安全风险评估的结果, 评估结果与美国、澳大利亚等权威机构的结论一致, 即日常消费品中 (食品和药品除外) , 二恶烷的理想限值是30ppm, 含量不超过100ppm时, 在毒理学上是可以接受的。
那么二恶烷到底是什么物质, 有什么危害, 为何让人害怕紧张呢?
二恶烷是一种有机化合物, 无色液体, 稍有香味。属微毒类, 对皮肤、眼部和呼吸系统有刺激性, 伴有头晕、头痛、嗜睡、恶心、呕吐等, 并且可能对肝、肾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研究表明, 二恶烷可能有致癌性, 对人类的潜在致癌性较小。但它对动物的致癌性是已知的。
二恶烷广泛存在于牙膏、洗发精、化妆品等个人护理用品中。它并不是原料, 而是在生产化合物时所生成的副产物, 企业可通过工序降低二恶烷的含量, 但这并非强制性的要求。资料显示, 目前各国均未制定化妆品中二恶烷的限量标准。
我国《化妆品卫生标准》和《化妆品卫生规范》规定二恶烷为禁用物质。2007年2月, 卫生部通告, 禁用物质是指不能作为化妆品生产原料即组分添加到化妆品的物质, 如果技术上无法避免禁用物质作为杂质带入化妆品时, 则化妆品必须符合《化妆品卫生标准》和《化妆品卫生规范》对化妆品的要求, 在正常、合理、可预见的使用条件下, 不得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13.什么是社会保障税 篇十三
社会保障税亦称“社会保险税”,指以企业的工资支付额为课征对象,由职工和雇主分别缴纳,税款主要用于各种社会福利开支的一种目的税。此税1935年起始于美国,现在已成为西方国家的主要税种之一。从各国实行的社会保障税来看,在税率方面,一般实行比例税率,雇主和雇员适用相同的税率,各负担全部税额的50%。个别国家雇主和雇员分别适用不同的税率。计税依据一般是雇主实际支付给雇员的工资、薪金额,没有扣除额和免征额,但一般规定有课税上限,对超过限额部分的工薪额不征税。雇主应纳的税额由雇主自行申报纳税,雇员应纳的税额,由雇主在支付雇员工薪时预先扣除,定期报缴。 www.HacK50.com-找入门资料就到
在国际上,各国对社会保障筹资方式的称谓不尽相同。挪威等国家叫“SocialSecurityContributions”(一般被译为社会保障税、社会保障缴款或社会保障捐),英国叫“NationalInsuranceContributions”(一般被译为国民保险税或国民保险捐),爱尔兰叫“PayRelatedSocialSecurity”(社会保障付款),美国等国家在立法中将社会保障筹资方式称为“税”(美国称为PayrollTax,即工薪税),
有些国家将保障筹资收入归类为“SpecialAssessments”(特别税,Assessments词义为“征收的税额”)。从上述各国对社会保障筹资方式及筹资收入的称谓可以看出,国际上对社会保障筹资没有统一的表述,不同的国家根据不同的国情和理解,各自确定本国社会保障筹资的名称。这一原则也应该适用于我国。 HacK50.com-,投资者入门的好帮手
社会保障税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所得税,其税收收入专门用于社会福利、保障等支出,与一般税相比,具有三个主要特点:HacK50.com-是最好的入门资料网站
(1)累退性,社会保障税采用比例税率,一般没有扣除额和免征额,同时规定有课税上限,也不考虑纳税家庭人口的多寡和其他特殊情况,而具有强烈的累退性;
14.《社会学是什么》读书笔记 篇十四
一 数字与意义
1·2 1.分析单元:所谓分析单元,就是用来考察和总结同类事物特征并解释其中差异的单元。常用的分析单元有个体、群体、组织和社会人为事实等。
2.简化论:用在狭小范围或特殊群体获得的结论来看待和解释所有事物,这就是简化论。
3.数字的启示:第一,常识并不总是对的。
第二,数字并不总是有意义的。
第三,对数字的错误解释经常发生。
疑问:高层次分析单元 低层次分析单元 生态谬误 区位谬误
1·3 1. 在社会学中,和其他的任何符号一样,数字的意义就在于数字的社会指称,而要获得数字的社会指称,就要有对世界的基本观点。
2. 获得具有科学意义的数字和对数字之间关系的社会意义进行解释,通常要经过几个阶段:首先,要弄清楚被研究的问题;其次,我们要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考虑;第三,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详细设计,包括如何搜集资料,如何分析资料,如何在不同的变量之间建立关系等;第四,搜集资料;第五,整理资料,并根据第二阶段的思考对资料进行分析。第六,解释结果的社会意义;第七,处理研究的结果。1·4 获得数字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区分日常观察和社会观察)
分类一:(根据是否是人为场景的观察)
实验室观察和实地观察
分类二:(依据是否参与到所研究的社会情景中)
参与观察(公开性和隐蔽性)和非参与观察
局限性:无论采用什么形式的观察,都难免会遇到困境,特别是在融入了被观察的人群以后,就很难保持研究甚至观察本身的客观性;还有,如果不辅助以其他方法,仅靠观察方法本身就只能获得人们行为的表现性资料。
2)问卷调查
局限性: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一定。
3)文献调查,也称“第二手资料分析”(定性方法:历史分析,过程分析定量方法:内容分析)
局限性:只能根据既有文献;对文献资料的信度测量是一个费时费力的过程;资料的可及性。
4)访谈、实验和评估
疑问:在问卷调查中怎么识别回收问卷的有效性? 在避免问卷调查的局限性时采取的深度访谈是什么?
如何对文献资料进行信度测量?
如何理解对文献资料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1·5 对数字科学意义的探讨策略:基本分析,比较分析和反复分析
基本分析:概括性研究——“分布”分析 集中趋势分析 离散趋势分析
比较分析:可比变量之间的比较——截面数据比较 同期群比较
疑问:集中趋势分析
离散趋势分析
测量离散趋势的方法:四位分法
总结:数字对于社会学来说虽无它对于数学一半,但是没有数字的社会学是不科学的、有严重缺陷的,在一切问卷调查活动以及社会现象研究过程中,缺少了数字的解释和说明,那么一切社会问题都无法给予科学系统的解释,数字之间关系的社会意义,构成了社会学界市的重要基础。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分析策略,社会学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赋予数字或资料以科学意义来增进人们对社会的了解,并获得知识的积累。
社会学是什么》读书笔记2(2007-12-21 13:45:53)
转载▼
《社会学是什么》读书笔记2
二 社会之学
2·1 1.三阶段规律:孔德认为,人类精神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是“神学的”阶段,人们把一切事件都归因于生命体和人类相似的力量;
第二是“形而上学的”阶段,人类乞灵于抽象的实体如大自然;
第三是“实证的”阶段,人类认识各种现象,并找出现象之间的联系和支配现象的规律。
2. 科学分类:孔德依据“一般性不断减少,相互依赖性和 复杂性不断增加”的进化路径,对科学作了分类,并认为这个分类系统不仅是一种逻辑分析,而且也为历史所证明。譬如,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接下来就是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和社会学。
2·2 1. 机械团结:当社会成员具有很高的同质性,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大,人们有 着共同的生活基础,分享共同的道德准则和意识形态的时候,人们之间很自然就是一致的,没有理由去寻找另外的使人们协调一致的东西,人们共同的生活基础就是社会团结的纽带,这就是机械团结。
2.有机团结:当机器工业开始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以后人们不再干同样的活,也不再因此有同样的生活基础,并且不在分享共同的道德准则和意识形态,个体之间开始分化,个体之间的差异影响到人们之间的协调一致,社会必须有使差异在社会的层面上保持协调和一致的机制,这就是有机团结。
3.集体意识:一般社会成员共同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
特征:集体意识是社会的精神象征,有着自己的特征,生存环境和发展方式。4.社会现象:对个人可以施加外在压力的任何固定和不固定的东西,也就是一个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不以个体意志为转移的和独立存在的任何东西(行动方式)。简言之,只要是对个人产生强制作用的就是社会现象。
疑问:社会事实 内省法 社会现象中的“非人格”层面
2·3 理想类型: 为了理解有价值观念和文化所影响的社会行动,韦伯创立了一种分析方法,即理想类型。
理想类型是理解世界的概念或分析模型。在真实世界里,理想类型很少存在,存在的只是理想类型的部分属性。因此,理想类型是一个参照系。
2·4 1.社会学想象力:其特征是在发端之时就出现了多元的理论思路和多元的研究范式。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心智的品质,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人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看清世事。即“个人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之中,才能够理解他们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身的命运,他只有变得知晓他所身处的环境中所有个人的生活机遇,才能明了他自己的生活机遇。
2.功能主义:其视角来源于把社会和生物有机体的类比。其另一个基本概念就是强调道德共识在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中的重要性。
局限性:过分强调社会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强调社会的部分有助于整体的整合,使得其解释能力受到极大的约束。
默顿将社会功能分为:1)显功能(显现的)和潜功能(隐含的)2)正功能和负功能 3.冲突论: 强调的是社会内部的不一致,不协调,分化,冲突,认为构成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决分是一个整体,社会的基本状态就是冲突,社会秩序是社会冲突的结果。
4.交换理论:强调对人类行为和心理动机的研究,批判只重视宏观社会制度和结构或抽象社会的功能主义,倡导在个体层次上研究社会的基本现象,提出社会中的交换行为就是最好的研究对象。
霍曼斯从代价与报酬的角度提出一组个体运动命题:
如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削与满足命题和攻击与赞同命题。
5.符号互动论:完全是从主观的立场出发来讨论人际交往的视角,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即人是如何使交往产生实质性意义的。
疑问:进化论 结构主义 批判主义 后现代的解构主义
2·5 社会学基本定义:社会学是一门试图用科学的思维逻辑来讨论人类社会和社会生活的学科。
《社会学是什么》读书笔记3(2007-12-21 14:05:03)
转载▼
三 人之初
3·1 社会化:由于人类不具备其他动物的生物本能,就只能通过学习来获得能力,获得人格,并使自己成为社会中的正常一员,这就是“社会化”。
3·2 1.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基本理念是,所有的有机物都需要食物,并需要利用资源来躲避恶劣的天气等,以便生存下来。自然选择的另一层意思是,一些物种特征被经常使用,进而获得长足的发展;另一些特征用得不多,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什么功用,其特征便退化了。
2.本能:主要是指收受基因决定的复杂行为模式。
3.教养: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有礼貌以外,主要指生存的能力,学习知识和规则 的能力,社会交往的技能,建立个人社会基础的能力。
3·3 1.人格:指的是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关照的模式,并由此构成了个体鲜明的品质特征。
一般来说,人格可以分为几个主要的部分:
认知的层面:思想,知识,知觉和记忆
行为的层面:技能,天赋和能力
情感的层面:感觉和感情
2.镜中我:库利提出来,人对自己的了解实际上是通过对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来获得的,这就是所谓的镜中我。按照库利的说法,“自我”是社会的产物,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我们察觉到我们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我们领悟了别人对我们行为的反应;第三,基于对他人反应的理解来评价我们的行为,进而获得对自我的概念。
3.米德区分了两种“自我”:“主我”(当做主体的自我)
“客我”(当做客体的自我)
“主我”是每个人的天性部分。
“客我”是每个人的社会部分,包括对社会要求的内化和个体对这些要求的认知。
根据米德的研究,“客我”在社会化过程中经历了三个不相同的阶段:
1)模仿阶段
2)嬉戏阶段
3)群体游戏阶段
4.弗洛伊德区分了三个我:“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包含无意识记忆和生理的,心理的冲动。
“自我”:在“超我”和“本我”之间扮演着一个中介角色,大多数情况之下处于无意识之中。
“超我”:内化了社会规则的自我。
5.艾里克森的认同危机:1)婴儿期的信任与不信任
2)儿童早期的自主与怀疑
3)学龄前的主动与内疚 4)学龄早期的勤奋与自卑感
5)青春期的认同与角色混淆
6)青年时期的亲密与孤独
7)中年期的代际关怀与自我沉浸
8)老年期的完美与绝望
6.皮亚杰把人的认知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感觉运动阶段2)前运算阶段3)具体运算阶段4)形式运算阶段
疑问:俄狄浦斯情结 认同危机 角色混淆
四 明天可以不上学吗?
4·2 学校教育的功用:可以从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两个角度分析。
受教育者视角:首先学校教育是一张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其次是为个体的社会流动提供渠道;第三学校教育可以使人“修身”,或者说是价值观的习得。
社会的视角:首先就是将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传达给个体;其次就是进行社会控制;第三就是进行筛选和储备;第四就是促进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第五就是让年轻的一代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社会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五 如果天上掉馅饼
5·2 就业市场需要“工作经验”的原因:因为创造力,信任,合作甚至社会关系网络都是在经验中获得的。
疑问:弹性生产
15.语文是什么 篇十五
虽然, 以我二十多年语文教师的经历, 仍未能有清晰准确的回答, 但说不清语文是什么, 却丝毫不影响我对语文的热爱。最爱是语文, 她让我一生痴迷。我知道, 选择了一辈子做语文教师, 就选择了一生的幸福。
语文是什么?这个追问一直伴随着我的追寻。
学者说, 语文是文字, 语文是文学, 语文是文化……
诗人杨子忱说, 语文是“一株大树/高高/高高/这树/曾育下多少/芬芳的桃李/一缕长风飘飘/飘飘/这风/曾吹开多少/绽放的花苞……”。是的, 在诗人的眼中, 语文就是一株大树“高高”, 是一缕长风“飘飘”。
崔峦老师说, 语文是“花的事业, 根的工程”, 多么形象的比喻!语文如花———这是一个美丽的事业;语文似根———这是一个艰辛的工程。
语文是什么?这个追问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
语文是树——“碧玉妆成一树高”;
语文是风——“春风杨柳万千条”;
语文是花——花香醉人人不知;
语文是根——根深叶茂花更红。
一篇散文, 一餐美味绝伦的文字盛宴;
一个故事, 一番引人深思的人生启迪;
一首诗歌, 一段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
语文给精神以力量;
语文给心灵以阳光;
16.为什么是女性?为什么是摄影? 篇十六
进入伦敦摄影师美术馆(The PhotographersGallery)于今年10月开始举办“1970年代的女性主义先锋艺术”(Feminist Avant Garde of the 1970s)展览现场,首先占据视线的是一块影壁。展览介绍占据半壁,覆盖另一半的则是艺术家玛丽·贝丝·埃德尔森(Mary Beth Edelson)一幅拼贴作品《最后的晚餐:一些在世的美国女性艺术家》(Last Supper: Some Living American Women Artists)(图1)。
《最后的晚餐》本为达·芬奇名作,描绘耶稣在被罗马士兵逮捕的前夕与十二门徒共进最后一餐的情景。这幅拼贴作品以达·芬奇原作为底,将十二门徒的头像以创作当年(1972年)在世的女性艺术家头像替换。在画面外另起一圈,填满符合主题的艺术家黑白照片。画面中,最让人感兴趣的当然是耶稣和犹大。端坐正中的“耶稣”被乔治亚·奥基芙(Georgia OKeeffe)的头像取代,手握钱袋的“犹大”则是阿尔玛·托马斯(Alma Thomas)。不同于脸色阴郁的犹大,托马斯脸上是自然开朗的笑容。而旁边的“彼得”—李·克拉斯纳(Lee Krasner)笑得更为灿烂。
奥基芙1920年代即已出名。作为画家,她以半抽象半写实的手法绘制花朵的微观细节、岩石肌理变化、海螺、动物骨头和荒凉的美国内陆景观。作品中常充满着同色调的细微变化,组成具有韵律感的构图,成为1920年代美国艺术的经典代表。她的丈夫是摄影大师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以她为模特的许多照片已经成为世界摄影史的经典。
托马斯比奥基芙年轻4岁,以抽象手法使用色域绘画闻名。如果从绘画风格上看,托马斯无疑和欧姬芙不是一路人。对于写实手法来说,抽象主义的确意味着一种背叛。而扮演“彼得”的克拉斯纳与欧姬芙在绘画风格上虽无太多相似之处,但二者有一个有趣的共同点:丈夫都是知名艺术家—克拉斯纳的丈夫是抽象表现主义代表人物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
在传统的男权社会中,对于女性地位的评价和衡量总难独立,“妻凭夫贵”显得非常自然,而佐治亚·欧姬芙和李·克拉斯纳这两位女性艺术家作为独立个体达到的艺术成就,却足以让她们名声显赫的丈夫变成一个趣味的注脚,或许从这个层面来看,女性主义的终极目标“男女平等”实现了。然而,作为追求的这种男女平等,也正好映射出不平等的现状,比如《最后的晚餐》背后指涉的圣经—《圣经》中写到男人和女人时讲:“上帝从男人身上取出的肋骨造了女人,把她领到男人面前。亚当说,这是我的骨中骨,肉中肉;要把她叫做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
宗教不讲道理地设置了性别歧视,而将耶稣和十二门徒改换性别,本身就是一次彻底的颠覆。用女性主义颠覆传统男权,仿佛可以连“背叛”本身包含的歧视也一同掀翻。“1970年代的女性主义先锋艺术”展用这幅作品打头,把当年女性主义艺术作了一个全景式的概括。
这个展览的作品涵盖了1970年代48位女性艺术家的200余件作品,包括照片、拼贴画、表演艺术、电影和录像等形式。这些激进、充满诗意与讽刺且常常伴有挑衅意味的作品反映了性解放、性别平等、民权抗争等话题逐渐成为公共话语的时代的到来,它们进一步激励女性艺术家对“女性身份”、“性别角色”以及“性政治”提出质问和挑战。此次展览强调了具有开创性的女性主义艺术实践及其对后世艺术家产生的广泛影响。
伦敦摄影师美术馆位于伦敦核心城区SoHo区牛津街附近,是一座小楼,每层一个展厅,面积都不到50方平米。这个展览占据两层,展品安排得很紧凑。展览分四个部分:家庭议程(Domestic Agenda)、吾肤之中(In My Skin)、另一个自我(Alter Ego)和诱惑的躯体(The Seductive Body)。
家庭议程
第一部分“家庭议程”展示的作品挑战了对女性“主内”(in the home)的这一刻板印象。德国艺术家雷娜特·艾森内格尔(Renate Eisenegger)在其表演艺术“高楼(1号)”(Hochhaus, Nr.1)(图2)中,把自己的脸涂成白色,以蹲姿缓慢行过一条高楼里的长走廊,一边走一边用不插电的熨斗熨过本身就光滑平整的油毡地板。
高楼,空无一人;女性,面无表情;动作,缓慢细致;结果,全然无用。在外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中,女性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而到了家庭这样一个私密的内部领域中,女性也难以同男性平权:她们的“主内”被认为是理所应当。于是,把女性禁锢在空间里,把表情禁锢在皮肤之下,把行为禁锢在家务之中,平等诉求的结果是无效的;而这些机械且反复的行动对于“家庭主妇”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压迫之下,答案噤声。
另一位艺术家比吉特·约根森(Birgit Jürgenssen)在作品《家庭主妇的围裙》(Hausfrauen-Küchenschürze)(图3)中,把炉盘烤箱与围裙合二为一穿在身上,绕过脖子的裙带如同船锚一样牢牢地将其束缚,如生根一般。炉盘烤箱和围裙一样,都与“吃”关系密切,而它们属于且只属于家庭主妇,生根理所当然,至于发出的芽,就不知是新枝还是枯枝了。女性的社会角色似乎与生俱来便被刻板印象规划,这是非常让人沮丧的。这种沮丧也体现在了卡琳·麦克(Karin Mack)的摄影作品《一个幻觉的破灭》(Zerst·rungeiner Illusion)(图4)里。一位典型的家庭主妇微笑着的照片被十几根针和钉子刺穿。亲切柔软的微笑被生硬尖锐地刺破,这两个极端的冲突宣告着一个幻觉的破灭。如此破灭一个幻觉近乎处刑,这是只有背负深重苦难的受害者自己才会采用的惩罚手段,不知这样的宣泄加害者会不会看见,会不会视而不见。
吾肤之中
离开家庭,回到女性本身。在第二部分“吾肤之中”里,女性艺术家着重挑战了对于“美”与女性身体根深蒂固的态度。她们通过先破后立的重构,创造出了多层面的女性形象。男权主义中,男性认同是女性价值的唯一衡量标准。整个社会核心价值的具体体现,比如控制权、力量和竞争性,都将女性特质排除在外。而女性的美丽作为未被否定的价值,却又被视为性欲的对象,从而被浪漫化、理想化,逐渐变成了一种客体而存在。
来自秘鲁的艺术家特蕾莎·布加(Teresa Burga)以画作《无题》(Untitled)制定了一副美女面孔,面孔周围精确的刻度进一步凸显其标准化。对于女性之美的定义和准则古已有之,然而将这标准大规模可视化则是在等到广告大行其道之后方得实现。此后,不断强调和深化女性之美成为一大主题,一路探入人们的潜意识之中,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广告已。布加直接撇去广告里的虚浮,抬出更为直观的量化标准,这无疑是对“美”和“美女”的一次考问:为何而美?为谁而美?若离开男性认同,美何去何从?
这次展览包含的绝大多数艺术家都来自欧美发达国家,布加出生在秘鲁,受西方新式艺术手法的影响去往芝加哥艺术学院进修,再回到秘鲁。她与另一位来自巴西的艺术家莱蒂西亚·帕伦特(Letícia Parente)一起,组成了非发达国家的南美阵线。
除去化妆品等后天雕饰,女性之美也反映在自然的呈现中。众多“自然”中,时间是最有力量的一种。波兰艺术家伊娃·帕图姆(Ewa Partum)的作品《改变》(Change)便自然地呈现了时间对女性之美的影响(图5)。在一位观众面前,帕图姆让化妆师将自己的面容一分为二:一半是本来的自己,一半是老年的形象。照片中艺术家的发型和神态让人联想到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不同的是,蒙娜丽莎的面容永远年轻。帕图姆的表演是女性在自我决定形象这一选择上的一次实践。时间对美的改变是直观的,也是客观的,在男权社会虎视眈眈的目光之下,选择直接面对时间的蚀刻已经是一个挑战,再坦然摆出前后对比更需要勇气,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像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那般敢于说出“更爱你备受摧残的面容”这样的话。不过,一旦意识到面容是自己的,就可以与“悦己者容”轻快地说声再见了。
另一个自我
“另一个自我”的觉醒伴随着女性主义运动强调“先天身份”和“后天身份”的区别而生。“先天身份”即生而为谁,“后天身份”则由社会环境塑造而成,尤其以习俗与禁忌的作用最为明显。法国著名女性主义者西蒙娜·波伏娃(Simone Beauvoir)在其著作《第二性》(The Second Sex, 1949)中指出:“女性不是生就的,而是逐渐变成女人的。”于是,女性艺术家对这个被环境强加的身份提出了质疑和挑战,与此同时,也强化了自我代表的意识。
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早已是摄影史绕不开的艺术家,她的艺术生涯正是开端于1970年代。在作品《无题(露西)》(Untitled, Lucy)(图6)中,她已经开始把自己扮成他人,在不是自己的自己中找寻自己成了她40年来的艺术主线。“我觉得自己在作品中是匿名的。当我观看这些照片时,从来都看不见自己,它们不是自拍。”她如此阐释自己的作品。照片中匿名的女人姿态各异,青春气息和美艳妆容给人以很大的遐想空间。在这些联翩浮想中,“她”可以是任何人,但实际上没人知道她的真实身份,环境对她的塑造看上去失效了。另外,由于缺少信息,“她”的先天身份也很不明朗。于是这样的一张照片展示出了最纯粹的女性,让观众无从知晓她的先天和后天身份,只能关注展现在平面图像上的“她”本身。对女性主义来说,这无疑是对已经被异化且标准化的身份有力的回击。虽然舍曼明确指出自己不是女性主义者,但她也承认自己的作品都来自于这种文化中以“一位女性”的角度进行的观察。“部分作品关乎爱恨,被化妆、魅力和憎恨同时冲昏了头脑的爱恨。”女性用化妆增加魅力,彰显第二自我,再因为第二自我带来的各种影响产生爱恨等情绪。这样的过程无法与环境割裂开来,选择这样认同身份的方式,就无可避免地“逐渐变成女人”。
与舍曼相似,女性主义艺术先驱朱迪·芝加哥(Judy Chicago)也通过在作品中扮演不同角色把识别身份的权力交给观众。她指出:“艺术领域的女性,无非是艺术家之妻或者‘骨肉皮(Groupie,骨肉皮,又称果儿,指那些追慕影星、歌星、作家等明星的少女。—编者注),从未被认真看待成艺术家。”因此,她想通过自己的作品向未来的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工作者宣告女性主义艺术实践的潜力。这样的宣告的确消除了部分对于女性艺术家的歧视,而来自大环境的歧视,往往会对女性第二自我的产生和构筑产生负面影响。这些歧视的根源,仍然是男女不平等。乌里克·罗森巴赫(Ulrike Rosenbach)在作品《艺术是一种罪行,第4号》(Art is a Criminal Action, No.4)中扮演女版猫王,而原版猫王的形象则来自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的经典作品。在罪行中实现男女平等,如此荒诞的信息由作品传达给观众,仿佛画中四人各开一枪(图7)。
诱惑的身体
最后一部分“诱惑的身体”,导言占据另一层展厅影壁的小半江山,大半江山则被一幅画占据,画里这根螺丝钉的隐喻不言自明(图8)。谈到身体,女性主义运动效果最显著的部分便是推动和促成性解放。然而许多女性主义艺术家为此推波助澜的过程中仍然要强调女性依旧持续的性压抑。这部分的展品多数直白坦诚,在场的男性观众大多走马观花,伫足细赏的基本还是女性。男性将女性物化为性客体(性工具),却羞于直面客体的模样,他们在这个方面也被社会习俗和禁忌强加了“另一个自我”。
奥地利艺术家瓦莉·艾斯波尔(VALIE EXPORT)在其作品《触摸式电影》(Tap and Touch Cinema)中,裸身外穿一个象征银幕的盒子,邀请路过的男性将手伸入盒子触摸,与此同时,艺术家则直视他们的眼睛。这个作品挑战的是电影中“男性沙文主义”的凝视,仿佛在宣称:与其偷瞄,不如实地感受。这种观影体验是今天4D电影也不具备的(图9)。
在艺术家莉莉·杜约里(Lily Dujourie)的摄影作品《无题》(Zonder Titel)里,画面主体是一具躺着的躯体,有着曼妙的曲线,摆出古典画中人的身姿。观众大多以为这是一具女性身体,但实际上这是一位长发男模。仅仅通过模仿古典画中的身姿,男模已然成为一具女体,这甚至让观看照片的男模自己感到惊讶。这件作品强调了至今依然存在的刻板印象,这些刻板印象总是习惯将“长发”“曲线”“婀娜多姿”等特征标准化,并将其理所当然地等同于女性身体(图10)。
展厅里有观众留言墙,卡纸一面写“你看见了什么”,另一面请观众选一张照片谈谈自己的看法。留言众说纷纭,大多不避谈论女性在当今社会的地位。这些纸片与《最后的晚餐》相望,它们应该只是未来的一点前菜吧。
艺术史与摄影史交集下的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是指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女性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将重点放在性别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之上。女性主义政治行动挑战了诸如选举权、生育权、堕胎权、受教育权、家庭暴力、产假、薪资平等、性骚扰、性别歧视与性暴力等的议题。女性主义探究的主题则包括歧视、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关于性的物化)、身体、家务分配、压迫与父权等。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女性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20世纪前半叶,两次世界大战及其之间,由于男性劳动力的缺乏,让女性有机会进入传统上被男性掌握的职业,从而展现她们也能胜任“男人的工作”,而且社会也依赖她们的贡献。这个转变鼓舞着女性争取平等的地位。到二战结束后,西方对于职业妇女的偏见已经有所减弱。从发轫到此时的女性主义运动被称为“第一波女性主义运动”。而第二波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受当时民权运动、青年运动和反战运动的影响,加之避孕和节育手段的逐渐成熟,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迅速波及全美并蔓延至欧洲,在西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一起兴起的,还有女性主义艺术运动。20世纪70年代,女性主义艺术运动兴盛于西方。其中最为直观和丰富的就是视觉艺术。
“1970年代的女性主义先锋艺术”展出的作品包括照片、拼贴、表演艺术、电影和录像等形式,但这些媒介或多或少与“摄影”存在着关联。经过印放生成的照片自不必说,借用照片为关键素材的拼贴作品被纳入摄影范畴早已得到公认。至于展览中涉及的表演艺术,在1970年代也往往选择摄影作为记录、存档甚至展示的手段。彼时的视频记录设备远未亲民,摄录效果也较当下有天壤之别,加之播放设备大多是10寸以下黑白显示屏,对表演艺术来说,整体展示效果并不如相对已经完善和成熟的照片(即使也只是黑白照片)。虽然电影和录像提供的流动观感为照片所不具备,但展览中一些由迷你黑白电视承载的作品旁,通常也伴随一组清晰的黑白或是彩色照片作为补充说明。也许是视觉效果更出色,照片吸引的观众多过原作本身,如此看来,原作反而更像是对照片所述的忠实记录。摄影作品能够清晰准确记录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和结果,在后期冲洗和放大时还有二次创作的余地,这对当时以先锋之姿进军的女性艺术家来说,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再者,1960年代以来的当代艺术中,摄影(照片)对于行为艺术、表演艺术、大地艺术等艺术创作的记录本身已经形成了摄影参与当代艺术多种形式的一类,而展现这些实时性强或者强调体验的场域性艺术的照片自身,在后来也可能成为被展示的作品。
这样看来,作为专业的摄影展览机构,伦敦摄影师美术馆策划这一女性主义先锋艺术断代史般的展览也就无可厚非了。女性主义进入艺术史领域虽然仅有40余年时间,但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了显著的发展,而女性主义艺术史业已在新艺术史的书写中为其注入了新内容。今天,站在西方社会主流观念都已接受“男女平等”这一女性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台上,展出最早一批以女性主义观点创作的艺术是对历史的一次溯源,它借助回望艺术史以及与之有着交集的新摄影史,折射出的是20世纪中叶以降女性为达成种种权力诉求而做出的努力。
女性主义正是从1970年代开始介入艺术史。1971年,美国艺术史学家琳达·诺克林(Linda Nochlin)在《艺术新闻》上发表题为《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Why Have There Been No Great Women Artists·)一文,揭开了女性主义艺术史的序幕。她从根本上质疑了传统艺术史关于天才和伟大艺术家的认定标准,指出了长期以来的社会制度和机制对女性艺术家成长的限制。诺克林的理论奠定了传统女性主义艺术史理论的基础。
诺克林首先承认一个事实:在艺术史上的确没有如同米开朗基罗、伦勃朗、塞尚或毕加索那样最伟大的女艺术家。社会对男女两性不平等的待遇是造成这一事实的原因。除了家庭培养对女性的轻视之外,艺术教育制度对女性的巨大限制(不允许参加人体写生,不允许参加学院比赛,不接受女性为职业画家)以及社会对女性美德的标准(贤妻良母)都让女性对艺术家这一身份可望而不可即。
文章以19世纪法国著名动物画家罗莎·博纳尔(Rosa Bonheur)为个案,详尽考察后说明作为一个女性,想要在艺术上取得成就,必须面对来自各方面的种种压力,甚至放弃爱情和婚姻,背负“不够女人”的骂名。于是,诺克林得出结论:社会制度决定女性不可能取得杰出的艺术成就。同时,她呼吁女性应该为建立一个两性平等的新制度而抗争。
从1970年代开始,女性主义艺术从不自觉地着重强调两性差异的社会原因开始,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得越来越深刻。当代艺术中,摄影已经成为不少女性艺术家重要的表达媒介,汉娜·威尔克(Hannah Wilke)、弗朗切斯卡·伍德曼(Francesca Woodman)(图11)、琳恩·赫尔施曼·李森(Lynn Hershman Leeson)(图12)、德博拉·威利斯(Deborah Willis)、卡莉·梅·维姆斯(Carrie Mae Weems)、南·戈尔丁(Nan Goldin)、妮基·李(Nikki S. Lee)、苏菲·卡尔(Sophie Calle)、佐伊·莱欧娜(Zoe Leonard)等等,不胜枚举。随着后现代思考模式的引入,加上摄影和摄像设备日新月异的进步,以及可供艺术创作的各种材料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发展,女性艺术家在创造作品时也采用了新的思路,她们正视但不夸大两性差别,通过不同表现形式、自然且巧妙地将作为主体的“女性”内化为创作。
(作者为英国伦敦艺术大学电影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什么是社会实践报告】推荐阅读:
什么是社会文化07-07
lmm大班社会什么是爱06-26
什么社会组织影响力06-14
什么是职业体验报告06-12
构建和谐社会 我们应该做些什么10-01
幸福是什么讲的是什么07-04
宽容是什么什么排比句10-16
处暑是什么意思?处暑吃什么?06-08
什么是造价员,造价员是干什么的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