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需要读书

2024-07-11

为什么我们需要读书(精选16篇)

1.为什么我们需要读书 篇一

“品牌(Brand)”一词起源于16世纪早期区分桶装威士忌的特殊印记,当时仅仅作为一种没有其他含义的识别符号,由此可见,品牌的基本功能在于辨识不同厂商的产品,为顾客提供了一种奖优罚劣的手段,让市场的竞争机制能够发挥作用。优秀厂商可以利用品牌积累起顾客的好感和信任,在未来获取更高的收益,从而形成一种可以估价的无形资产。

近年来,品牌所包含的精神因素开始得到人们的关注,美国学者约翰•奥桑尼认为,购买行为绝非简单地将产品所带来的利益与成本进行理性计算,而是消费过程中个人体验过程感觉的汇集,消费者购买的依据来自于内在主观价值系统。营销专家戴维•阿克认为品牌经常被赋予人格化的特征,以此调动顾客的情感达到促成购买的目的。

一、品牌与商标的异同

品牌是一个经济概念,包含了投资盈利的过程,品牌的价值来自于目标顾客的口碑,由目标顾客对品牌的信任程度和消费选择的持续时间决定。通俗地讲,一个品牌的目标顾客群越大,消费选择时间越长,该品牌的顾客忠诚度越高,价值量也就越大。全球知名品牌的估价非常高,排名靠前的甚至高达数百亿美元。

商标是一个法律认可的符号标记,在法制时代各种权利的划分和归属非常重要,只有你拥有了法律认可和保护的权益,才能享受品牌带来的种种好处。某些商标在法律上有争议,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品牌的发展,比如王老吉品牌的海外所有权属于王氏家族的后人,国内所有权属于广药集团,而实际主要使用者加多宝集团只是一个品牌租用人。

因此商标的注册与法律保护非常重要,只有你拥有了某一商标,才可能安安心心地进行投资及盈利活动。如果法律上你没有相关权益,去努力建立起知名品牌,只要商标所有人要求主张权利,就会变成辛苦为他人做嫁衣。

二、品牌对购买者的作用

人类的需求非常多样且千差万别,根据马斯洛的观点,可以归结为5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受人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单纯的产品和服务一般只具有使用价值,可以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但除此之外的高层次需求大多通过品牌才能得以满足。对于顾客而言,品牌既传递一种信息,也代表企业的信誉,如果顾客根据过往的经验判断厂商的承诺可信,便会产生认牌购买行为,其目的是减少选择商品时所需花费的时间、精力,并降低购买风险。由此可见,品牌所承载的信任可以为顾客带来安全感,对应需要层次里的安全需求。

在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之中,需要对他人表现自我,表达自身的理念、地位和品位,

不同品牌的风格和定位在此就成为一种表达的载体,透过品牌的消费活动,来定位自己,并赢得社会尊重。许多人花钱购买名牌用品,也许并不看重产品的实用功能,而是更看重品牌所具有的象征意义,这里对应的就是需要层次里的社交和受到尊重的需求。

除了对外的表现功能,品牌还具有体验价值。由于个人的性格和经历,某些顾客就会钟情于某一品牌的特色和风格,可以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发自内心地成为某种品牌的忠诚顾客。这里对应的应该就是需要层次里的自我实现需求。

在消费日益感性化的现代社会,优秀品牌凝结了理念、情感、象征等文化内涵,形成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竞争力。奥格威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品牌即是个性,在1955年的一次演讲中他说:“厂商若能致力运用广告为他们的品牌建立最有利的形象,塑造最清晰的个性,必能获取市场最大的占有率,进而产生最高的利润。让我们记住,正是品牌的整体个性而不是琐细的产品差别,决定了它在市场上的最终地位”。

三、品牌对经营者的作用

对于经营者而言,首先只有获得了目标顾客的认同,品牌才具有了鉴别和保护商品的作用,才可以培养目标市场对品牌的偏好,并创造为商品或服务实行差别定价的机会。同样是一瓶酒,有的只要几块钱,有的可以卖到几千块;同样是一个包,有的几十块,有的可以卖到十几万,这种差距就是品牌的力量。由此看来,一个被顾客认同的品牌才能成为企业参与竞争的无形资产,才能成为经营者逐鹿市场的竞争优势。

名牌产品的成本也许比普通产品高一点,但定价就可以高很多,这样才可以体现出品牌的溢价和增值部分。相反,管制价格的结果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发改委一纸红头文件,规定市场上出售的所有酒类,每瓶不得超过100元,那么结果会怎么样?老百姓会不会奔走相告,欢天喜地?答案不会那么乐观,那些超过这一价位的产品,要么是一般人根本买不到,要么是花大价钱才能从非正规渠道购买,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质量注水,品质降到与新价格相对应的水平。

其次,一般来说一个品牌只能有一种定位,那一家企业怎么才能服务于不同需求的顾客群呢?很简单,可以同时经营多个品牌,用不同定位的品牌来针对不同顾客群体的特殊需求。宝洁的洗发水有多个品牌,飘柔的卖点是让头发更柔顺,海飞丝的卖点是控油去屑,潘婷的卖点是养发护发,沙宣适合于造型和专业美发。宝洁总共在日化护理等行业拥有300多个品牌,是多品牌经营模式的名副其实的发明者和集大成者

再次,知名品牌对企业有一种保险功能。企业的发展有高峰、有低谷,品牌就好比骆驼背上的驼峰,当有充足的食物和水时,它就逐渐储存养分,等到半路上没有水草时,驼峰里的养料就派上用场了,可以帮助骆驼渡过艰难时刻。品牌也具备类似的功能,可以帮助品牌安全渡过一段创新的低潮期。比如苹果公司因为相继推出了iMac台式电脑、iPod音乐播放器、iPhone手机、iPad上网本等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新产品,大幅提升了其代表时尚和品位的品牌形象。即使其后推出的产品没有革命性,但由于惯性顾客还会喜爱和偏好苹果品牌,但如果长期创新乏力,笼罩在它头上的光环就会逐渐暗淡。

2.为什么我们需要读书 篇二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书法,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中国书法历来讲求“词翰双美”,从书法里我们可以寻求到“书意”与“诗意”的完美契合,可以洞见国人内心的观点与文化内涵,即便放在现代文化语境中,书法本身所具备的节奏气韵、技道两全等文化精神也能使之保持自己独立的纯正艺术之美,并最大限度地将“意蕴”升华为“书意”与“诗意”。但遗憾的是,不是所有的书法都是如此具有自己独立的艺术价值,按图索骥式的模仿或刻意的扭曲变形式创新也不时充斥书坛,他们往往不求实践验证,片面理解古人文辞或以流行概念解析书法,这种不管是保守抑或是冒进的作品严重阻碍了书法的文化进程,书法文化根基渐被削弱,书法艺术再被误读。

这样的书法,显然不是我们需要的。

自艺术市场进入商品化以来,书法从陌生化向大众化迈进,与此同时,作为精英文化的书法如何与大众相融合也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书法审美体制是否需要改变,书法认知系统是否需要与时俱进,这些都是进入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在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先从书法的本质说起。书法创作本身形成的章法、造势等构成形式是它与其它艺术形式相区分的本质所在,这样的独特性使之无法在艺术界找到相应的参照规范,因此对于其文化价值及艺术价值的判断,都不能套用其它程式化的规范。除此之外,一切艺术标准的建立也均具有相对性,无论对于何种价值的判断都不存在绝对的正确性,我们只能从中选取较为客观公正且具可把握性的标准来进行衡量。因此考量书法的文化尺度,首先应该从民族及历史的高度出发,将书法置入民族文化资源的范畴来认识其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其次,不仅要将目光放于书法的发展史中,更应该立足当下,结合现实的文化生存状态,寻找到利于书法在当代泛滥无边的“创新体”中生存且发展下去的方法,使书法本身所具备的表现“书意”与“诗意”的特性得以完整保存的同时,寻求到与时俱进的最佳创作手法。

3.我们为什么需要团队? 篇三

周末去郊游。约上朋友组团一起好啦!

甚至,带孩子都需要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加上保姆来分工配合……

我们这是怎么了?难道现在的世界已经变得如此复杂,以至于一个人的力量已经不足以做任何事了吗?根据当今最著名的积极心理学家之一克里斯托佛·彼得森的研究表明,事情并不全是这样。或许,人们对团队的需求更是来自于越来越大的压力和人类的本能。作为心理学一个新开辟的领域,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如何正确把握人生。关注那些可以提升生命价值的事件。其中。“团队”是积极心理学家们的重要研究之一。

人在幼年时期,由于生理上的不太成熟,生活不能自理,因此逐渐形成了一种依恋成年照料者的进化倾向。当生理逐渐成熟后。这种依恋关系看似消失,实质上却转移为一种心理上对更为“强大”物体的依恋,比如说“社会支持”,而这种依恋情结,在面对压力时体现得更为突出。

当然,事实上“社会支持”也确实能够对人因为压力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缓冲。不过,并不是任何已有的社会支持都会起作用,只有当社会支持发生于一个很自然的、所有人都很好地融合成一个整体的社会关系网时才会有效果,比如说“你所处的团队”……也就是说真正的社会支持只存在于一个相互关爱的关系中。那样,它才是具有保护性的。

那么。要如何打造“相互关爱”的关系呢?不妨先来了解一下人的另一个本能:公平理论——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持久性取决于双方的投入程度。而双方从这份关系中能获取多少也取决于他们投入了多少,即投入和支出是成正比的——我们希望团队,或者说是团队的其他成员能够为自己提供“社会支持”。那么自己就要先来做一个优秀的团队成员,拿出自己的那部分“社会支持”。要知道,只有你付出了,才会得到团队的容纳和回报。

怎么才能做一个优秀的团队成员呢?克里斯托佛给出了如下可行性建议:

展示自己,包括直接和间接的

不抱怨,不捣乱,不嫉妒

比自己分内的多做一些

自主而不要被催促着工作

不吝惜你的夸奖

协助领导者——当然还有整个团队——完成目标

克里斯托佛还把这些建议归纳起来,具体总结出了为他人提供社会支持的4个步骤:1.评估支持;2.情感支持;3.信息支持;4.工具支持——听上去还是有些摸不着头脑。对吗?本期特别策划的目标就在于为你解读这4个步骤,并以案例的方式。提供了融入团队做一个最受欢迎的队员的更为具体的操作方法。

首先,需要做的是“敞开心扉,主动靠近”——为团队提供评估支持,如积极的反馈、肯定和社会比较。只有当你表现出了强烈的融入团队的意愿,其他团队成员才有机会去了解你、接近你。我们选取了一位第一次遭遇职场环境的新人做样本,当越来越多的“职场老鸟”习惯于包裹住自己内心的时候,这些白纸一样的年轻人或许才是我们的学习对象。

其次,让我们试着去“用同理心去换位思考”——为团队提供情感支持。如同情、信任、关爱和抚慰。既然心房已经打开,为什么不试试去体会别人的感受呢?要知道,换位思考永远都是人际交往的必备技能,也正因为此,我们选择了两位经常需要和临时团队配合的职场人,如果在临时团队中都能如鱼得水,那还有什么困难不可以克服呢?

接下来,我们需要为团队“贡献智慧”——为团队提供信息支持,如忠告、建议和解决方法。职场关注的最终还是你的能力,不妨从为团队提供智力支持开始。虽然,我们讲的是三位领导者“贡献智慧”的故事,但千万不要以为这只是领导者才应该做的事情,作为普通团队成员,第一次被领导认可,往往就是因为你用合适的方法。提出了一个非常棒的解决方案。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是要“做勇于承担的实干家”——为团队提供工具支持,如切实的帮助和服务。“光说不做”是职场大忌。那些在职场上笑到最后的永远都是实干家。我们请到了一位已经成功和一位正在奋斗的实干家,共同为你展现什么才是真正的实干。

4.我们为什么需要音乐英语作文 篇四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types of music in the world today. Why do we need music? Is the traditional music of a country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international music that is heard everywhere nowadays?

范文:

It is true that a rich variety of musical styles can be found around the world. Music is a vital part of all human cultures for a range of reasons, and I would argue that traditional music is more important than modern, international music.

Music is something that accompanies all of us throughout our lives. As children, we are taught songs by our parents and teachers as a means of learning language, or simply as a form of enjoyment. Children delight in singing with others, and it would appear that the act of singing in a group creates a connection between participants, regardless of their age. Later in life, people’s musical preferences develop, and we come to see our favourite songs as part of our life stories. Music both expresses and arouses emotions in a way that words alone cannot. In short, it is difficult to imagine life without it.

In my opinion, traditional music should be valued over the international music that has become so popular. International pop music is often catchy and fun, but it is essentially a commercial product that is marketed and sold by business people. Traditional music, by contrast, expresses the culture, customs and history of a country. Traditional styles, such as ...(example)..., connect us to the past and form part of our cultural identity. It would be a real pity if pop music became so predominant that these national styles disappeared.

5.需要读书的我们作文800字 篇五

我读过一本叫《三体》的科幻小说。当时,我在书店看书,突然看到刘慈欣写的《三体·死神永生》这本书名奇怪的书,便把它拿在手上看起来,感觉这本书在启发我们要坚持探索,才会有不断的发现,人的生存范围,要从地球扩展到更大的宇宙空间。这么好的书,我当然买下。

后来买来《小兵张嘎》这本书,主要是因为在课本上读过有关小兵张嘎的故事,就想读整本的。《小兵张嘎》故事生动有趣,张嘎机智勇敢又滑稽,看得我爱不释手。

我家里有一套《意大利童话》,分上、中、下三册,这套书是妈妈的一位朋友的儿子送给我的,我看了它几年,到现在,我有时也会拿出来读读。

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我看了六七十本。我最喜欢沈石溪的写作笔法,他把动物当人来写,借动物的生存命运来反映人类的本性,将心比心,动物与人应当是平等的。

读书会读出自己的方法,总结起来,我自己有这三种读书方法。

第一种是慢读、细读法。看外国小说,光读人的名字就很麻烦,还有很多跟中国不一样的奇怪的事,都要慢慢体会。比如读《培根随笔》这本书,名字、作文wWw.ZuoWenWang.Net/事例、格言等,都要反复仔细读,才能多读懂一些。

第二种是先快后慢法。读同一本书,第一遍快读,把整本书读完,第二遍慢读,到了读第三遍,就是品读了,这种读法主要用来读古代四大名著等长篇小说,如《三国演义》,书里故事多,人物也多,不读到三遍以上,是很难读懂的。

第三种是背读法。凡是文言文、古诗词,先对照注释读,再背诵和品读,我读《论语》《唐诗三百首》就是这样读的,这种读书法需要你细心,最锻炼你阅读的耐性。

我一般都用第二种方法读书,读第一遍把书了解个大概,读第二遍仔细了解书里的人物和故事。我平常一般都在家里读书,无聊时就想到书店去看书。

我在家,喜欢呆在我自己的卧室里。我的卧室摆了两个大书柜,柜上放的全是我喜欢的书,最惬意的是坐在床上,读着书,感觉安静又自由。

周末我去书店,看得最多的除了沈石溪的动物小说,还看杨红樱等儿童作家写的书。近来,我又爱看上了外国小说如《大卫·科波菲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店里看书的人,有坐着看的,有站着看的,有扑在地板上看的,真让我大开眼界。

6.签订装修合同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 篇六

第一,关于合同文件。一个比较完整的家装合同除了工程预算、设计图纸以外,还应该包括关键施工项目的施工工艺、施工计划以及甲乙双方的材料采购单。施工工艺是一个约束施工方严格执行约定工艺做法、防止偷工减料的法宝。而在合同当中要有一个施工计划,主要是因为目前家庭装修拖延工期的现象比比皆是,而消费者又很难在施工方开始拖延工期的时候就发现问题,因此,一份比较严谨的施工计划就是消费者保护自己的必要武器。现在很多的家装合同对于合同甲乙双方的材料采购单都不太重视,尽管合同里作了一些规定,但是大多比较粗浅,主要反映在对于材料的品牌、采购的时间期限以及验收的办法、验收人员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因此,上述在家庭装修合同当中一般容易忽视的一些文件尽量不要遗漏。第二,关于设计图纸。很多家庭装修的纠纷都反映在对工程项目的理解上。比如对一些项目造型的理解,由于没有较为详细的图纸,可能设计师和消费者在理解上会有一些差距,有的项目由于图纸不明确,在具体尺寸上也会存在差距。因此,建议您在签合同的时候,尽量把图纸准备齐全,避免开工以后再进行这些方面的工作,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第三,关于工程预算。家庭装修的工程预算,目前正规装饰公司交给消费者的一般是比较完整的。工程预算,包括工程项目、数量、单价、参考材料等等在内的关键项目基本上不会有什么缺陷。

第四,避免做不到的条款。许多家庭装修的投诉都是由不切实际的合同条款带来的。有的合同条款规定了在相关的工程报价之下根本达不到的施工质量,有的合同条款规定了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能做到的室内空气环境条款。建议您,签合同的时候不要考虑那些在目前市场现实之下达不到的要求。因为即使这样做了,装饰公司为了签合同也同意了,今后还是少不了麻烦。

7.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校训 篇七

一、校训应当融入学校的办学理念

一所学校要想稳步发展, 必须要有自己明确的办学理念, 什么样的办学理念, 孕育什么样的校训。校训是办学理念的精华与浓缩, 校训的雷同, 也昭示着学校办学理念的模糊与混乱。清华大学建校之始的教育方针是“进德修业, 自强不息”。后来, 梁启超先生以“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勉励学生, 后被铸入校徽, 高悬于大礼堂上方, 成为师生共同遵守的校训。可见, 清华的校训正是教育方针的生动阐释, 也是教育理念不断演进的结果。因而校训与办学理念的关系, 应当是理念在先, 校训在后, 先有办学理念, 后有学校校训, 校训是随着办学理念的不断演进而不断凝结与发展的。因而, 我们的学校管理者在制定校训之时, 应当清醒地问问自己:我们的学校到底奉行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只有将办学理念搞清楚了, 才有可能制定校训, 也就是说校训应当融合学校的办学理念, 体现学校的文化积淀。如顺德一中的校训是: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身。从这样的校训之中, 我们可以看出学校奉行的办学理念是造就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学生。当然, 校训不可能全面地反映学校办学理念的方方面面, 但至少需要反映学校办学理念的一个方面, 而所反映的这一方面则应当是重要而突出的。

二、校训应当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

学校办学理念的不同, 决定着校训也是多姿多彩的。如果每一所学校的校训都趋于一致, 这正说明我们的学校毫无特色可言。特色是学校的生命, 而校训正是学校生命的标签。提起“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我们不由自主地会想到清华大学, 提起“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我们自然地会想起北京师范大学, 而提起“团结、奋进、求实、创新”, 我们又能想到哪所学校呢?因而, 校训本身也是学校特色的一种体现, 是学校无形的名片, 也是学校最好的宣传广告。因此, 学校管理者要精于浓缩, 肯于思考, 细心提炼, 发现学校的特色, 打造学校的特色, 并用特色的语言在校训中反映出来。上海浦东新区塘桥第一小学是一所全国书法艺术实验学校, 书法教育是学校的特色所在, 其校训是:一笔一画练好字, 一生一世做真人。该校训巧妙地将书法教育与做人联系到了一起, 既引领着学生, 又突出了办学特色, 让人们记住校训的同时, 也记住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三、校训应当引领学生的价值成长

校训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训的指向性极为明确, 旨在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 给学生一个发展的方向。学生在长期的熏陶过程中, 会自然而然地将其熟记于心, 成为行为的准则和努力的方向。因而, 好的校训一定要告诉学生该怎样做, 该如何做。哈佛大学的校训是Let Plato be your friend, and Aristotle, 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 中文翻译为“与柏拉图为友, 与亚里士多德为友, 更要与真理为友”。这样的校训告诉学生, 学习前人的知识是必要的, 但是更重要的要学会独立思考, 学会追求真理。这样的校训可谓是学生精神成长的方向标, 能起到引领学生价值成长的重要作用。

8.我们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 篇八

工作是一种修行,世间只有必然性没有偶然性!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从事一种机械重复劳动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可以从瑞士制表匠的身上一窥究竟。瑞士制表匠对每一个零件都精心打磨,对每一道工序都专心雕琢,他们用心制造产品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维和理念。在工匠们的心里,只有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正是凭着这种凝神专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才得以誉满天下,畅销世界,成为经典。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不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在众多的日本企业中,“工匠精神”在企业领导人与员工之间形成了一种文化与思想上的共同价值观,并由此培育出企业的内生动力。

在获得奥斯卡奖的日本影片《入殓师》里,一个大提琴师下岗失业到葬仪馆当一名葬仪师,通过他出神入化的化妆技艺,一具具遗体被打扮装饰得就像活着睡着了一样。他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好评。这名葬仪师的成功感言是: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你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种难割难舍的情结,不要拒绝它,要把它看成是一个有生命、有灵气的生命体,要用心跟它进行交流。

工匠之术:用方法创造价值

“工匠”是技艺精湛的人。在欧洲,德国的学徒传统培养了最优秀的工匠,瑞士的顶级名表都是工匠一个零件一个零件打磨而成的。工匠精神,就是追求极致的精神,并且专业、专注。

在这个“商人精神”横行的年代,个人和企业都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比如一些以山寨产品为主的企业,在外部环境好的时候,企业可以生存,一但外部环境变得恶劣,企业就会面临倒闭的困境。

企业的核心因素是人,而让企业脱离困境的途径是培养企业的“工匠精神”。工匠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他们在享受产品在手里升华的过程。急功近利的企业热衷于“圈钱—做死某款产品—出新品—圈钱”,而打造“工匠精神”的企业却在从另一方面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看着自己的产品在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以一种符合自己严格要求的形式存在。

工匠用工作获得金钱,但工匠不为钱工作。一个人所做的工作是他人生态度的表现,一生的职业就是他志向的表示、理想的所在。

工匠精神并不是舶来品,中国古已有之。《庄子》书中就记载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

厨师给梁惠王宰牛。他的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依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

梁惠王问:“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厨师回答说,他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依照牛体本来的构建,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19年了,他的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锋利。

厨师还说:每当碰到筋骨交错很难下刀的地方,他就小心翼翼地提高注意力,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霍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

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做任何事只要做到心到、神到,就能达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界。

再看看瑞士名表,将一项技术发挥到极致,顶级品质造就了顶级品牌。

工匠之行:在行动中体悟修行的乐趣

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心中。长久以来,正是由于缺乏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才让我们的个人成长之路崎岖坎坷、组织发展之途充满荆棘。这种缺乏也让持久创新变得异常艰难,更让基业常青成为凤毛麟角,所以,在资源日渐匮乏的后成长时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

(本文转自网易财经)

9.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道德 篇九

2010年10月21日 10:52:21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将我国师德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当代中国师德建设要有与时俱进的整体社会环境的支持

■“以人为本”原则在师德建设程序上应该转换为建设“师本”型教师专业道德的实践

■从提高师德规范专业水平入手建立师德规范体系是师德建设的当务之急

最近评选出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事迹和精神令世人感动。“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是我国1600万人民教师的杰出代表。他们胸怀祖国、情系人民,热爱教育、关怀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把满腔热情和全部精力献给人民教育事业,彰显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理想情操、高尚师德和人格魅力。

师德或教师专业伦理(专业道德)问题一直是社会最为关心的热点教育话题之一。“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评选活动的开展,让更多有识之士再次关注师德建设课题。在开展向教书育人楷模学习的过程中,一个需要我们进一步认真思考的问题是:这些楷模的事迹体现了哪些新时代的教师专业道德、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道德?

我们需要“专业的”教师道德

在既往的经验性的教育发展阶段,师德问题与德育等问题相似。但在教育科学已有较大发展、教师专业化已经提上教育事业议事日程、师德规范制定的复杂性也前所未有的今天,师德问题的讨论和其他教育问题一样都应该有起码的专业性。就是说,当代中国师德规范的确立就不应再是一般伦理规范的简单重复,而应该充分反映教育专业的特性。教师道德应该是“专业的”伦理,而非过去一般意义上的“行业的”道德。

教师专业道德当然是一般伦理在教育领域的特殊应用,但是又非一般伦理原则本身。比如一般的公正原则要求我们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很多情况下也是对的,但是教育活动中“因材施教”原则常常要求教师用形式上好像并非“一碗水端平”的手段处理看起来完全一样的教育事件。换言之,日常教育公正实践中比较多的是“实质性公正”,而非“形式性公正”。因此,依据教育实践的实际去考虑师德内涵的特殊性是我们有效进行师德建设的重要方法。没有教育专业的考虑,就无法建立和真正理解当代教师职业道德。此外,小学、中学、大学等教育的学段不同,同一个师德规范的具体要求肯定有许多差异,不同年龄、职龄、性别、学科教师的师德理解和需求也都各不相同,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必须充分考虑不同群体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等,也是师德建设必须“专业化”理解的重要维度。师德楷模们的许多优秀品质无疑值得全国教师学习,但是如何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则应该有比较专业的分析与设计。21世纪的中国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追求专业性、高品质的崭新阶段。与此相应,提高教师道德理论与实践的专业性水平也应该引起教育理论界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我们欢迎社会对于教师道德有最广泛的关心,但是我们更是由衷希望全社会对师德问题的关注能越来越专业。只有教师专业道德的观念确立起来,我们才可能确立有效的专业伦理及其评价标准。我们需要“先进的”教师道德

所谓“先进的教师道德”主要包括两大含义:教师应该有崇高的师德追求;对师德的理解也应该与时俱进。前者更多对教师而言,后者更多针对社会大众。

首先,教师应该有崇高的师德追求。实际上,即便是一般道德规范也不同于经济生活的法则。因为后者以利己为博弈的基本规则,前者则以限制自己的利益方式,甚至用利他主义的超越性原则处理人际关系。因此,讲道德就意味着过高尚的生活。没有生活的理想性、超越性,也就没有道德生活本身。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专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应该在一般社会道德水平之上。这不仅是社会大众的期待,而且是职业特点的要求使然。试想,教师在人格上如果没有适当的高度,岂能在做人上教育好自己的学生?“范跑跑”事件发生后曾经有很多人以基本人权为由,为教师的道德缺位辩护,从专业伦理的角度分析这是十分荒谬的。每个人都不是完全自然的“裸人”,特定身份尤其是特定专业身份会在他的基本人权实践上打上特殊的印记。普通人当然有平等的逃生权利,但除非万不得已,一个消防队员却没有从火场走开的自由。同理,如果你希望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和小朋友一起“平等”地争夺生的希望,则你原本就不应该进入以呵护和促进儿童全面成长为职责的教育职场。教师之所以受人尊敬,第一原因乃在于教师职业的精神性、高尚性,舍弃道德的高尚性,无以理解教育事业及教师伦理的基本特质。教书育人模范们的精神之所以值得全体教师学习,也在于他们代表了无私奉献、教育公正、教育爱等最先进的教师专业道德。

其次,对师德的理解也应该与时俱进。中国社会是一个转型中的社会,古代、现代、后现代价值观念杂糅,人们在评价师德问题时常常缺乏统一的标准。比如,一方面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个性,但是另外一方面又常常不希望孩子的老师“太有个性”;一方面社会大众希望建设平等、公正的社会,但另一方面大家又常常过分希望老师要“像老师的样子”(做无原则和片面的牺牲)、不能有哪怕最起码的权利主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反问自己的是:我们对人、对己的道德标准是否应该具有起码的一致性?需要实现道德观念变革与进步的仅仅是教师群体,还是也应包括社会大众在内?因此,我们不能用落后的旧标准去评价新时代的教师专业道德。新时代师德规范的建立一定要与社会文明的整体进步一致,当代中国师德建设更要有与时俱进的整体社会环境的支持。我们需要“公平的”教师道德

毫无疑问,教师应该有崇高的师德追求。但在当代社会,崇高的师德本身就意味着公正原则的落实。我们不能设想在整个社会都在追求公平正义的时候,教师面对自己的合法权益被不法侵害时老是表现为怯懦。恰恰相反,教师的崇高人格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以身作则向不平等和社会丑恶现象说不。新时期的师德应该建立无私奉献和公平正义的平衡,否则我们追求的师德就是一个片面牺牲型的古代师德,那样不仅对教师不公平,更不利于教师“以身立教”,促进学生公民人格的建立,即不利于学校德育实效的提高。此外,师德规范的主体无疑是教师,教师应该是自己专业规范制定最重要的主体。任何一个没有教师全程积极参与的师德规范的产生都不仅有违公平、公正的原则,也难以被广大教师所真正理解、接纳和自觉实践。“以人为本”原则在师德建设程序上应该转换为建设“师本”型教师专业道德的实践。

除了师德规范本身应该贯彻公平原则,处理好无私奉献和公平正义的平衡、教师专业义务与专业权利之间的平衡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维度就是以“德福一致”原则处理好师德建设的机制。道德规范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命智慧。拥有道德智慧,人生就具备了“配享幸福”的必要条件。人生幸福既是道德人生的必然结果也是道德规范确立的最好理由。目前师德建设实践中,许多机构只是做师德规范的外在灌输,收效甚微。师德如果与教师个人的生命质量无关、与教师们的职业幸福无关,肯定是与伦理学的常识相悖的。因此,在师德建设过程中,如何采取切实措施有效地建立师德规范与教师个体幸福之间的有机联系,让师德在每一位教师的“肉身”上愉快、有效地生长出来,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我们需要“合适的”教师道德

今天教师职业道德到底怎样?这是教育领域内外都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恰当回答也需要理性、专业地分析。

在教育领域之外,每每遇到师德模范人物出现的时候,人们常常先将这些模范人物神圣化,而后由此产生对师德的刻板化理解,于是制造一个一般教师无法遵守的“神仙道德”让全体教师遵守。这种过高的道德期待既不公平,也难以实现。而每当教师们无法践行上述过高要求的师德标准,尤其是教师群体之中出现极少数害群之马的时候,媒体和公众又极容易从对教师道德形象的“神圣化”过渡到“妖魔化”,认为教师“皆祸害”、全国教师的师德水平都很低。殊不知,无论“神圣化”还是“妖魔化”都是一种非理性的认识。客观地看,我国有1600万名教师,他们绝大多数都在兢兢业业地工作,我国GDP在很短的时间内上升到全球第二,首要功臣当是中国的教师而非那些世界工厂里直接劳作的工人、企业管理者和科学技术专家,因为后者功劳再大,也无一不是教师培养的!因此社会对教师有比一般职业略高的道德期待是合理的,也是对教师职业尊重的表现,但是如用过高或过低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和评价中国教师的师德现状,肯定是不合适的。

以上问题延伸到教育领域内部就转换为如何建立“合适的教师专业伦理标准”这样的命题。人们常常在师德规范建设过程中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是,师德规范应该高一些,还是应该低一些?一些人认为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因此师德规范应该更多地反映教育的道德理想;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既然是规范,就意味着是人人都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所以应该以“底线伦理”为教师道德的标准。其实,这种貌似剑拔弩张的极端主张都是假命题。因为合适的教师专业伦理应该在道德理想和基本要求之间建立合理平衡——一方面有基本的道德要求,违背这些要求就应该遭到谴责甚或惩罚,另外一方面也应该确立崇高的道德理想,作为广大教师“虽不能之,心向往之”的精神方向和更高教育人生追求的持久动力。但后者既然为理想,就只能倡导而不能作为强制执行的基本规范。目前我国教师专业道德规范总体上缺乏必要的专业分析和科学清理,随意性强争议性也就大。因此如何从提高师德规范专业水平入手建立“合适的”师德规范体系,的确是当前师德建设的当务之急。

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也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国家发展的希望在教育,教育进步的希望在教师。师德建设是教育事业的重要资源,任何一个有进取心的民族都不可能不关注与教育质量密切关联的师德建设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一次突出强调要“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开展向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学习,必将促进教师道德从一般意义上的“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转换,使我国师德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10.我们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篇十

我们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我认为孩子的教育是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合力的结果,但是现在社会信仰缺失,道德水准下降,网络和媒体传播很多负面的东西,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相当不利。学校教育也的确存在很大问题,小学中学本该是普及教育,大学是精英教育,中国的现状则刚好相反。 中学的分数教育导致把最优秀的老师都集中到最优秀的学生身上,搞什么奥数班实验班重点班,一个中学培养出几个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就认为成绩巨大,忽略了大部分成绩普通的学生,所以中学是精英教育模式。大学反而是普及教育,大量扩招导致一个导师带几十个研究生,所以大学倒是真像普及教育模式。既然社会和学校教育都存在缺陷,家庭教育就成了关键。父母自己都没下工夫去好好教育孩子,我们怎么能去责怪学校和政府呢? 为逃避教育制度送孩子出国 就如同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 到北京出差,和一位朋友聊天。朋友说现在中国的教育制度太糟糕,他不准备让孩子上普通的学校,想送到私塾类的学校读书,到了中学阶段就送到国外读书,想听听我的意见。我问了他三个问题:第一,你自己退休后是不是希望到外国生活?他回答说不愿意,自己已经习惯中国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喜欢这里的朋友圈子;第二,愿不愿意接受和独生子女远隔重洋几年见不了一次面的局面?他说也不希望这样;第三,让孩子从小接受了西方的教育后,再让孩子回到中国来工作和生活,孩子能不能适应会不会开心?他马上就明白了,说自己光想到怎么样让孩子接受一种比较好的教育,但没想到这样做的后果。我说你对中国的教育制度有意见,就让孩子从小脱离这个教育制度,实质上就是嫌洗澡水脏了,把孩子一起泼掉。让孩子从小接受西方文化教育,回头又希望孩子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比如要孝顺父母等等,这可能吗?v 我看到并听说过太多太多这样的故事了。我一个朋友的孩子9岁时被送到国外读书,现在20岁了,世界观和父母格格不入,完全是一个“香蕉型”黄皮肤的西方人,孩子和父母都很痛苦。如今,越来越多的父母想让孩子中学阶段就去留学,总希望把孩子培养成精英,希望孩子以后幸福,却没想过这样做的后果。我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在朋友圈里得到了很多赞扬。我认为孩子的教育是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合力的结果,但是现在社会信仰缺失,道德水准下降,网络和媒体传播很多负面的东西,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相当不利。学校教育也的确存在很大问题,小学中学本该是普及教育,大学是精英教育,中国的现状则刚好相反。中学的分数教育导致把最优秀的老师都集中到最优秀的学生身上,搞什么奥数班实验班重点班,一个中学培养出几个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就认为成绩巨大,忽略了大部分成绩普通的学生,所以中学是精英教育模式。大学反而是普及教育,大量扩招导致一个导师带几十个研究生,所以大学倒是真像普及教育模式。既然社会和学校教育都存在缺陷,家庭教育就成了关键。父母自己都没下工夫去好好教育孩子,我们怎么能去责怪学校和政府呢? 【画报】图片故事:美国学生眼中的中国留学生 你认为什么因素对教育的影响最大? 国家的教育制度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影响个人的天赋查看结果用“金刚钻”理论指导大学学习儿子高考之后,我建议他去街上摆摊。他去了,回来后明白,其实城管执法还是非常文明礼貌的。我告诉他,广州有上万名城管每天在执法,偶尔一次发生了冲突打架,报纸网络就会报道渲染,而平时99%正常的执法却没有新闻价值,所以你看到的很多并不是社会真相,你亲自去体验几天才会明白。很多愤青实际上并不了解真相。我儿子上大学以后,我告诉他高考的“木桶理论”结束了,读大学要用“金刚钻理论”:你可以很多门课都是“短板”,及格了就可以,但一定要有一两门强项,也就是自己的“金刚钻”,样样都不错却没有一样特别强的人,找工作比不上有“金刚钻”的人。现在社会很缺乏创新能力,我劝儿子训练自己的创新精神,如果到大学毕业时手上有10项专利证书,找工作比一个研究生文凭管用多了。于是我儿子开始不断思考不断发明,现在大二了,已经成功申请了6项专利。儿子只要在家,早上就一定会早起,和我一起去爬山,再回家一起打太极拳。记得我儿子18岁生日那天早上,一个冬季的下雨天,相当阴冷,我们父子还是打着伞去爬山锻炼,看到山路蜿蜒曲折,山上浓雾弥漫,我说今天是你18岁生日,很有意义的日子,我们一起作首诗吧,结果我们一人一句写了首诗:冷风携雨扑面寒,山路盘旋入云端,脚下就是通天路,父子含笑共登攀。

11.我们为什么需要一个“坏老太” 篇十一

蒋太婆究竟是“坏老太”还是蒙冤者,地方公安部门的说法已是板上钉钉。行政处罚自有事实依据和法律准绳,是否申请复议,也是当事人的权益与自由。

在真相面前,舆论与道德自当秉持公序良俗的基本维度,惩恶扬善,该表扬的要表扬,该谴责的要谴责。在道德似有沦陷之忧时,群情激奋,也不过是为了捍卫“礼失求诸野”的最后斯文。

只是,从达州“坏老太”事件中还是能窥见氤氲其间的可疑影像:一者,一起道德事件,能持续发酵一周而毫无偃旗息鼓的架势,这并不特别常见,尤其是在诸多公共事件层出不穷的语境下,对“坏老太”的穷追猛打,并没有与对搀扶孩子的褒奖肯定成正比。换句话说,舆论的兴奋点是单一的,只止步于“发现人性之恶”。

二者,道德生态固然需要捍卫,但在谴责与鞭笞时也得有自己的边界。有人将太婆的下跪解释为“连自己的尊严都不要,哪还会在乎别人的名誉与尊严”,有人将太婆的申诉理解为“与其遗臭万年不如打死不认到底”……诛心之论,不一而足。

且不说太婆一方的申诉是否有理,也不说这种有罪推定的逻辑是否正义,即便在最低层面,“坏老太”也还有另一个身份——“公民”。真正的道德,从不会挥舞着暴力的棒子,以显示自己的高端大气。就算这真是一个“坏老太”,是不是就该无底线、无下限地谩骂和侮辱?如此追问,当然不是为失德行为张目,而是要明确在道德之下,还有最底线的法治契约。

此刻,大众情绪占据了理性高地。说到底,是因为等了这么久,我们太需要一个“坏老太”了。

有了“坏老太”,我们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对孩子说,“以后见到老太太,绝对不许搀扶,让那些‘搀扶老人指南’见鬼去吧”;我们也终于可以“该出手时不出手”,谁知道那些惊心动魄的危难是不是“坏老太”们在演戏呢;我们还可以假装这个社会是道德勃发、温情盎然的,因为它们都躲在“坏老太”后面玩去了……这种心理暗示带着一个隐约的逻辑前提,那就是:你不治理好这些“坏老太”,如何让我去见义勇为?

世界参差多态,人性繁复多元。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一两朵奇葩,在概率上不是很正常的吗?蒋太婆即便真是“坏老太”,又能佐证些什么呢?她既不能代表倒在中国马路上的千百个亟待搀扶的善良老者,也不能证明千万袖手旁观的看客就因此有了道德豁免权。

也许,我们需要一个“坏老太”来自我解嘲、疗伤或自我安慰,只是,这种饮鸩止渴的道德幻觉,既保护不了弱势者的利益,也增益不了社会的良善预期,反倒越发显露出群体的心虚。有一点是肯定的:时下道德生态方面的焦虑,又岂是几个“坏老太”能解决的呢?

12.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创造” 篇十二

说到文化, 不少人认为会唱两首歌, 背两首诗, 说几段排比句, 就很有文化, 这只是浅尝辄止。即便是身怀绝艺的歌唱家、书画家, 如果言行粗俗, 道德低下, 也只能是有体无魂, 人们照样说你没文化。文化强弱不是以具体的文化样式而论, 而是全方位深度的表现。那种“假古董吃香、真文物遭殃”的怪相, 那些哗众取宠、过度包装的作品, 都是异化了的文化。

文化的根本功能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为社会生活提供意义系统和价值系统, 使人不仅在物质生活上, 而且在知识、道德、审美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以“文”化人, 方能致远。同样的话题你讲得巧, 同质的工作你做得精, 同行的关系你处得好, 大家就会从内心里敬佩你……实际上, 这种由文化所彰显的软实力, 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王道”一脉相承, 具有一种安近来远的力量。

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 呼唤精神文明疾步赶上。这些年来, 从文化立省到书香城市再到农家书屋, 这种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的局面让人备感振奋。与此同时, 某些因文化失调而导致的发展误区也令人警思:一些地方不管基本史实竞相争抢名人、建庙造神, 把保护传统文化变成了“祖先争夺”;有的地方则不顾客观条件, 搞大活动大景观大园区, 将文化建设异化为“土木工程”。这种种现象说轻了是没文化, 说重了就是害文化。

文化建设必须遵循文化发展规律, 不是大干快上, 不是一夜成名, 而是需要长期涵养、积淀。就一个城市而言, 在同等条件下, 应该从区域和谐稳定看文化的社会调理功效, 从经济发展质量、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看文化的底蕴根基表现, 从文化创新能力看文化的精神气象格局, 从人民群众满意度和安居乐业看文化的为民惠民成果。同样, 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水平, 也要以民风和不和、民心齐不齐、创新成果多不多、幸福指数高不高等一系列指标去衡量。

13.《教师最需要什么》读书反思 篇十三

阅读着这本书,从中外教育家给教师最有价值的建议中,与我的教学经历相对照,觉得作为教师要快乐,要有崇高的人格魅力。孟子说:“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树立威信的决定性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要热爱教育事业。作为一名教师,要爱岗敬业,吃苦耐劳,以身作则,这些优良品质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要敢于自我批评,人非圣贤,孰能不过。教师也不是神,不可能每句话每件事都做得十分得体,如有不当,要敢于在学生面前做自我批评,敢于让学生提意见,并虚心接受,不能与学生斤斤计较。

要建立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借助学生的主动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我们常常误以为要树立威信必须“严”字当头,认为这是唯一制止学生捣乱的有效方法。这种行为不但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反而会损伤学生的人格和心灵。有些教师则走另一个极端,他们主张在一团和气中求得威信,讨好学生,迁就学生,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姑息纵容,懒得深层管理,这些教师虽然和学生相处融洽,但是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却很轻,也并不能真正树立起教师的威信。 “爱”要有度,“严”也要有度。一个好的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因此,教师要真正从对学生的爱出发,关心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把自己真正融入到学生中去。这样在自己教育教学中才能创造出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才能唤起学生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出现问题时一定要对学生一视同仁,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歧视后进生,不忽视中间生,也不溺爱优等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信服老师。这样,教师的威信也就自然而然的树立起来了。

14.我们为什么要努力读书 篇十四

十多年前参加全省高中校长培训班时去浙江大学考察,进浙大校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老科学家,前浙大校长竺可桢教授的校训“诸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你到学校来干什么?将来做什么样的人?”。

受此启发,我要同学们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努力读书? 在同学们成长的过程中,一定要记住,家长和老师永远爱你,但是外边的世界很残酷,你必须成为一个能吃苦、有丰富的知识、有良好的习惯、有教养的人,让别人感觉舒服和愉悦。而不是成为一个让人讨厌的人。作为师长的责任必须告诉你们规矩和自律。就是要指导大家:明确人生目标,努力读书。

但是,为什么要努力读书?这是一个非常简单,但又是同学们没有认真思考,更没有明白的问题。

一.为什么要努力读书?

我们到学校来的目的是为将来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学习生存之道。准确地说,就是要学习职场和社会的生存之道,还要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尊重人、宽容人、理解人。最近,读过一篇文章:《不读书、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嘛?》,感触很深。从近段时间部分同学的学习状态看,同学们在学校的表现千姿百态:有的同学“收获”的胡吃海睡,做的是“低头”一族—手机控,并且生活的节奏全部被打乱——该睡的时候不睡,该起的时候不起,该吃的时候不吃,真的没有看到认真学习的影子,更谈不上刻苦学习!而有的同学选择了认真听讲认真作业,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复习之中,课余适当放松;也有的同学撇开喧嚣纷扰,课外选择了有益的书籍,与伟大的心灵对话,让自己的精神旅行;有的同学在课外强化自己的薄弱学科,实现弯道超越;还有的同学会和自己的良师益友促膝谈心,获取前进的动力,感悟人生的真谛!

而胡吃海睡,做“低头”一族—手机控,并且生活的节奏全部被打乱——该睡的时候不睡,该起的时候不起,该吃的时候不吃(晚上玩手机,甚至翻墙外出,教室打瞌睡,整天想着买点什么好吃的。上课交头接耳,大说细弄)的同学并非少数。这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风气,不仅仅会葬送你们的学业,更可能会葬送你们一生。看到这些,我心里感到很心痛,很悲凉,很失望。我们的同学都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如果算上幼儿园,在校时间超过了十二年,我们竟然无法坚持上好每堂课,我们在求学之路上究竟学了些什么?时时刻刻有老师守在旁边,课堂秩序都不能安静、有序地进行,将来我们还能成就什么大事?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同学们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养成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规划不同,过法就不一样,学习对于我们的意义就不同。有的同学可能难以理解,努力学习有必要这么拼,这么苦,这么累吗?我的回答是大有必要。这就是今天我要告诉大家的,怕吃苦,苦一辈子,不怕苦,苦一阵子。人生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要么在学校学习时吃苦十多年,精彩人生几十年;要么读书时安逸十多年,人生吃苦几十年。

现在有些同学谈到读书,谈到吃苦,犹如谈虎色变,避之唯恐不及。一帮不学无术的女同学聚在一起,号称所谓的姐妹,以为有了姐妹就有了全世界。她们在一起聊好吃的、聊穿的、聊化妆品、想的是网上购物、刷微信、刷微博,追韩剧;而一帮无所事事的男同学聚在一起,号称所谓的哥们,以为有了哥们就有了天下。他们在一起逃课、抽烟、打扑克、玩游戏、看玄幻片,甚至约架„„以为这就是疯狂,这就是该有的青春。他们看不起那些不会化妆、不会打扮、一天到晚只知道读书的好学生。还骂那些好学生是书呆子,骂他们傻,只知道读书,殊不知,两三年后,好学生读本科学校,甚至有更多的上升空间,而这帮哥们姐妹却要考虑毕业后的去向,考虑要不要弃学打工,甚至会有一群长不大的哥们姐妹要继续吃“娘茶爷饭”当寄生虫。

有的人可能会说,读书有什么用,现在好多没读大学也没有技能的人也混的非常好。其实,你们忘记了一个词语,这个词语叫做比例。而那些占极小比例的没读书没技能就成功的人,那是他们自身具备了成功的一些素质,而你们是否具备呢?每个不想念书的学生,都会不约而同的找一个不读书就能成功的案例来作为他放纵的最后心理安慰。那么我很遗憾的告诉你们,这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中国,现在再也没有素质低下而钻了政策的空子就能一夜暴富的奇迹。当然,在这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社会,很多读书不多的人的确获得了成功,读书的确不是人生唯一出路,但你能认为所有没有读书的人都获得了成功了吗,你又能保证你就是那些没有读书者中成功的一个吗?

叛逆和疯狂的青春当然可以,但几年的放纵,换来的可能就是一生的卑微和底层!

有一段父子之间经典的对话,告诉了我们努力读书和不读书的很大不同。儿子刚上学不久就问当农民的父亲,人为什么要读书。父亲说,一颗小树长1年的话,只能用来做篱笆,或当柴烧。10年的树可以做檩条。20年的树用处就大了,可以做粱,可以做柱子,可以做家具;一个小孩子如果不上学,他7岁就可以放羊,长大了能放一大群羊,但他除了放羊,基本干不了别的。如果小学毕业,在农村他可以用一些新技术种地,在城市可以到建筑工地打工,做保安,也可以当个小商小贩,小学的知识够用了;如果初中毕业,他就可以学习一些机械的操作了;如果高中毕业,他就可以学习很多机械的修理了;如果大学毕业,他就可以设计高楼大厦,铁路桥梁了;如果他硕士博士毕业,他就可能发明创造出一些我们原来没有的东西。“知道了吗?”儿子说知道了。爸爸又问:放羊、种地、当保安,丢人不丢人?儿子说丢人。爸爸说:儿子,不丢人。他们不偷不抢,干活赚钱,养活自己的孩子和父母,一点也不丢人。不是说不上学,或上学少就没用。就像一年的小树一样,有用,但用处不如大树多。不读书或读书少也有用,但对社会的贡献少,他们赚的钱就少。读书多,花的钱也多,用的时间也多,但是贡献大,自己赚的钱也多,地位就高。那次谈话给儿子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从此儿子在学习上不需要威逼更不需要利诱,就会做出最好的选择。

我们今天所学的每一点滴的知识,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滋润着我们的生命,多读点书,多学点知识,终究没错。现在打下扎实的基础文化功底,必将对我们的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将会终身受益。

努力学习是一种最重要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需要我们每一天都坚持,将来,我们必将因此受益。

退一步说,就算你经过努力没有很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这也算不上失败,你依旧有收获,因为你已经拥有一种努力的人生态度。

我坚信,功夫不负有心人,坚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马云在《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嘛》这篇演讲中这样说到“当你不去拼一份奖学金,不去过没试过的生活,整天挂着QQ,刷着微博,逛着淘宝,玩着网游,干着我80岁都能做的事,你要青春干嘛?”恰同学少年的你们,在最能学习的时候你选择胡吃海睡或是早恋,在最能吃苦的时候你选择安逸,自恃年少,却韶华倾负,却不知道青春易逝,再无少年之时。

同学们,什么叫吃苦?当你抱怨自己已经很辛苦的时候,请看看在西部的那些穷孩子,他们饭吃不饱,衣穿不暖,冻着脚丫,啃着窝窝头的情形;请想一想几十年如一日起早贪黑的我们的老师们;请你对比一下那些透支着体力却依旧食不果腹的打工者!在有电扇的、有热水喝的教室里学习能算吃苦?在有电扇、能洗热水澡的寝室里休息算是吃苦?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你能算吃苦?

你来学校干什么?你来这儿就是来刻苦学习的,就是来拼个好前程的,不是来荒废时日挥洒青春的。

很多优秀毕业生回校来看望老师的时候说道,没有学校那些年拼命的我,就没有现在的成就,想来在学校读书那些年的苦真没有白吃,努力没有白费。同学们,若想成为非常之人必须学会吃非常之苦。要知道,青春最好的营养就是刻苦!著名作家龙应台在给儿子安德烈的一封信中这样写到: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尊严的体面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是啊,如果你优秀,你便拥有了大把的选择机会,否则你只能被迫谋生。

李嘉诚也这样说:“读书虽然不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财富,但它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机会。”同学们,有机会,才会成功,才会有未来啊!

可能有的同学会问,我现在努力,还来得及吗?我的回答是:“我说来不及,你就不学了吗?”我们应该把重心从问“来不来得及”转到用功学习上来。有时候你想的越多,越什么事都干不成。认准目标就静下心来干,总会有结果。所以接下来的时间,无论是高

一、高二的,还是高三的同学们,不要问什么时间够不够,什么基础行不行。这些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你要从现在开始吃苦,开始用功。40岁的柳传志不问来不来得及,最终他缔造了联想集团;高考三次落榜的俞敏洪不问来不来得及,最终考上北大并打造了“教育航母”--新东方;经过两次创业失败的马云不问来不来得及,最终他书写了电商传奇,改变了世界。

亲爱的同学们,如果老天善待你,给了你优越的生活,请不要收敛了自己的斗志;如果老天对你百般设障,更请不要磨灭了对自己的信心和奋斗的勇气。当你想要放弃了,一定要想想那些睡得比你晚、起得比你早、跑得比你卖力、天赋还比你高的牛人,他们早已在晨光中跑向那个你永远只能眺望的远方。所以,请不要在最能吃苦的时候选择安逸,没有谁的青春是在红地毯上走过。既然梦想成为那个别人无法企及的自我,就应该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付出别人无法企及的努力!

15.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治课堂 篇十五

学生不喜欢上政治课是因为觉得:政治课很大很空与生活联系不紧密, 比较枯燥, 且韵味不足。我们的课堂还必须具有时代气息,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受到政治课的价值。

1.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 重视教科书等文字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注意知识的深化和拓展, 敢于质疑教材, 注意学科之间的交叉, 做到融会贯通, 做到“不唯书, 不唯上, 只唯实”。

2.关注教师、学生自身以及身边所具有的丰富信息资源的利用。积极开发和利用师生身边的资源、事例,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心理和情感体验、问题、兴趣和个性特点;打造生活化课堂需要教师多积累, 多作有效的准备, 留心观察社会热点问题、注意积累国家的时政大事。

实例:创设情境、回归生活的课堂

◆以广东省东莞市第一中学陈树新老师“价格变动及其影响”课例为例,

◆情境创设:同学们好, 大家刚才看到老师进来的时候是不是很惊奇呀? (是) 现在有荔枝卖了吗? (没有)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注:东莞是荔枝之乡。)

◆以山东省文登市新一中张玉志老师“价格变动的影响”课例为例,

◆情境创设:同学们好, 大家利用上周末做了一份关于价格上涨对居民家庭生活影响的调查。综合同学们的调查结果, 我把两份具有代表性的调查报告展示给大家看一下。

第一份报告:调查对象———超市工作人员;调查方式———访问、亲身体验;调查结果:1肉类销量有所减少;2鸡蛋、海产品销量有所增加;3米、面、蔬菜销量没有太大变化;4特大活动期间, 销量增加。

第二份报告:调查对象———街头行人;调查方式———随机访问、笔录;调查结果:1加不起油, 吃不起肉;2每月花费增多, 但食品类商品不得不买, 一些贵重商品消费减少;3使用私家车次数减少;4用海产品、鸡蛋代替猪肉, 尽量使用电器做饭;5减少对价格上涨商品的购买;6对生活没有太大影响。

总之, 政治课堂必须远离说教, 回归学生生活, 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生活化。选取鲜活典型的、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组织教学, 创设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二.智慧的课堂

老师在课堂上应想学生所想, 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 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 用自己的灵魂塑造学生的灵魂, 从而让我们的孩子真实地感应到政治课充满智慧。我们要使学生在一次次的合作、探究中展现其聪明才智, 在每次的成功中分享喜悦, 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追求。这样, 我们的学生才会在智慧的展现中去达到学习目标。

实例:启迪智慧、塑造灵魂的课堂

◆以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蒋老师“股票、债券和保险”课例为例,

◆情境创设:播放歌曲《最近比较烦》同学们好, 老师最近烦什么?辛苦累积10万元不知道怎么花, 请你帮我钱生钱, 即10万元应如何投资理财?

探究形式:小组对抗赛;分为:股票推介组、债券推介组、商业保险推介组、股票代理组、债券代理组、商业保险代理组。合作探究: (1) 推介组负责向代理组推销, 尽量说服购买其产品; (2) 代理组向推介组了解相关知识, 熟悉其产品; (3) 各小组讨论后, 每组推荐一名中心发言人和第二发言人, 进行接洽, 其他小组可质疑与补充。

◆以江苏省徐州市第三中学刘颖老师“股票、债券和保险”课例为例,

◆情境创设:猜猜看dama是什么意思? (中国大妈) , 黑板上张贴中国大妈的照片及相关信息图表。

疑难探究: (1) 请你帮中国大妈来普及股票的相关知识。 (2) 债券和股票是否是同一回事? (3) 对于中国大妈的两个担心, 你怎么帮她解决? (担心一:年龄增大, 疾病增多, 再有个变故;担心二:人老眼花, 操作家里电器不当, 再引发火灾……) ; (4) 如果是农村贫苦大妈你的投资又该如何设计?

总之, 智慧的课堂, 更多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习。引导可表现为一种启迪、一种激励, 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 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教师自身的知识架构要清晰, 培养学生对于重点、次重点的把握, 提高课堂效率。注重语言的艺术, 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 能够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 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学习动机, 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

三.开放的课堂

课堂应该是开放的场所。所谓一千个人的心里, 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是有着独特个性、充满活力的生命体, 他们有着自己的真情实感、判断是非的能力, 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 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前提。教师要做的是激发他们内在的求知欲, 由内而外地引导学生去认识周围的世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 采用适当调试和差异教学的策略, 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和提高,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

实例:开放的、富有特色的课堂

◆以江苏省泰州市“星光大舞台”某参赛老师“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课例为例,

◆情境创设:课堂现场让学生拨打政府的服务热线电话, 亲身体验政府的职能。

◆以江苏省运河高等师范学校张莹老师“市场配置资源”课例为例,

◆情境创设:视频展示《邳州大蒜之乡》, 介绍“蒜你狠”的背景。 (吃大蒜可预防甲流, 导致大蒜供不应求。)

探究形式:请学生推销邳州大蒜。合作探究: (1) 面对“蒜你狠”的市场, 如果你是黎明公司的总经理, 你准备如何投资? (2)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你该如何提高黎明食品在大蒜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3) 从政府和蒜农的角度, 谈谈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在观看学生情景剧表演:“豆你玩”;商场内两家粉笔店竞争;119救火;超幸福鞋垫等违反市场秩序的现象后。)

总之, 开放的课堂要求:1、转变教师的角色和地位: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2、“以人为本”: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尊重、真诚, 平等交流。给足学生思考、合作和展示时间, 专心倾听, 适时准确评价。3、自主的课堂, 学生知识获得是在老师引导启发下通过自己思考、体验、探究建构的。4、教师要少讲、精讲。

四.有趣的课堂

教师, 一定要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 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课堂充满激情。

1.要创设好导课,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机, 也是衡量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 一个好的导课, 能先声夺人, 引人入胜, 像磁石一样, 一开始就把学生紧紧地吸引住,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把注意力指向学习内容, 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强化教学效果。导课应灵活设计, 堂堂出新, 教出趣味, 这样, 学生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避免产生厌倦情绪而分散注意力。

2.要依托活动教学, 在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 以活动作为载体, 引领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创意思维。我们的课堂就是要追求本土化的激情、兴趣、活动、有效课堂。

3.要设计好小结, 升华主题, 不仅是让学生对本节内容从整体上有一个系统化的认识, 把握知识间内在的联系和知识深度,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还可以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埋下伏笔。

4.要有适当的板书, 板书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除了文字, 教师也可以在黑板上绘画、列表, 以辅助知识信息的传输。应注意板书书写规范, 讲求笔法、章法, 注意布局, 结构合理, 色彩和谐, 力争板书图文并茂, 井然有序, 简洁明快, 赏心悦目, 使人一目了然等。

实例:环环相扣、充满趣味的课堂

◆以江苏省运河高等师范学校江颖颖老师“面对经济全球化”课例为例,

◆情境创设:“一名英国王妃和她的埃及男友在法国的隧道里发生一起严重的撞车事故, 肇事车辆是由荷兰工程师设计的德国轿车, 司机是比利时人, 事故原因在于喝了苏格兰出产的威士忌, 整起车祸经过被意大利的自由摄影师骑着一辆日本摩托车使用澳大利亚生产的摄影机跟踪拍下, 另外, 据可靠小道透露, 伤亡者经一个美国医生进行了急救, 使用的是巴西生产的药物。中国记者粥稀稀现场报道。”

◆以我的“价格变动及其影响”课例为例,

◆情境创设:热烈祝贺我们班猪猪集团成立!集团简介:猪猪集团成立于2015年, 拥有生猪养殖基地、猪肉产品加工基地等。在以班主任为总裁、全班同学为智囊团的共同努力下, 必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辉煌的成绩。 (1) 紧急情况:2015年国庆小长假过后猪肉消费出现短期的疲软期, 10月份以来生猪价格又出现下滑。我们怎样才能摆脱困境? (智囊团回应) ; (2) 2015年第四季度生猪价格走势预测:每年第四季度, 猪肉的季节性消费特征较为明显, 生猪价格预计将呈现上涨趋势。我们如何应对? (智囊团回应) ; (3) 未雨绸缪:抢占2016年春节年货市场, 我们猪猪集团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才能在竞争者中获胜? (智囊团回应) 。 (4) 课堂作业:近几年来, 猪肉价格跌宕起伏, 几起几落, 养殖户怎样做才能摆脱困境?

总之, 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兴趣作为课堂教学的情感主线。如果学生学习有了兴趣这种内部动力, 那么, 在“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做舟”中就会体会到乐趣。

五.本真的课堂

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倡导教学民主, 自主学习。于是, 课堂气氛是否热烈成了许多老师衡量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于是, 造成课堂活动过多、视频过多、提问过多的现象。特别是公开课, 这种现象更突出, 课堂上热热闹闹, 课下学生的收获却冷冷清清。我们要从花哨、臃肿的时尚中走出来, 把课堂教学推向更高的境界:简约、扎实、灵动、高效, 体现课堂教学的本质追求。

实例:力求节俭、去伪存真的课堂

◆以我校一位老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课例为例,

◆情境创设:将学校学生消费的情况制成课件, 富有极强的生活气息, 学生感觉这些事情就发生在自己身边。

探究形式:引导学生深刻感悟盲目从众不可取;虚荣攀比活受罪;过分标新吓死人;理智乐融融。明确做一名理智的消费者应该践行:量入为出, 适度消费;避免盲从, 理性消费;保护环境, 绿色消费;勤俭节约, 艰苦奋斗等正确的消费原则。

布置作业:总结前一段时间内自己的消费情况 (一周或一个月) , 然后分析哪些消费行为是合理的, 哪些是不合理的。在此基础上, 理智的制定下一步的消费计划。

总之, “课堂是情感交融的平台、课堂是回归生活的园地、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舞台、课堂是启发智慧的平台、课堂是快乐学习的旅程、课堂是放飞理想的天空。”当我们把课堂当作生命、艺术与知识完美结合的殿堂, 当我们的课堂也将充满生命的活力, 展现探究的魅力。让课堂真正成为生命的课堂, 生本的课堂, 生活的课堂, 生态的课堂, 我们的学生便能在课堂里主动发展, 获得成功, 享受愉悦。我们需要这样的课堂, 他无限激发着学生的探究欲, 引起学生无穷的遐思, 引发学生的无比激情, 积极影响着孩子们的人生。

摘要:“政治老师一回头, 布什改行卖豆油。政治老师一回头, 全班学生都梦游。”这话听起来虽然有些偏激, 但是, 听政治课无趣, 讲政治课更难, 这似乎已成为师生之间的共识。为什么政治课会沦落到如此尴尬的境地?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治课堂?政治课的生命力在哪里?相信是所有政治教师不断追问的问题。笔者认为, 我们所需要追求的是生活的、智慧的、开放的、有趣的和本真的课堂。

关键词:政治课堂,生活的,智慧的,开放的,本真的,有趣的

参考文献

[1].周增为: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治课——中学思想政治课创新的几点思考[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0年08期

[2] .孙有为, 菅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谈关于政治课的导入[A];迈向新世纪[C];1999年

16.今天,我们需要什么? 篇十六

一、从教师的专业需求出发,准确定位,强调培训的目标性

培训的终极目标是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培训的课题要多从教学一线选择。首先,培训的内容要考虑一线教师的接受能力,即培训要建立在一线教师的“已有发展区”上,以便更好地实现“对接”。其次,农村教师年龄结构、知识层次、专业素质可以说是千差万别,培训活动要个性化“量身定做”。再次,处于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一劳永逸、万能式的教育教学技术是不存在的。所以,培训工作于常态化和常新化的动态发展模式中。因此,农村教师培训在内容上要立足教育改革发展全局,以师德师风建设为首位,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依据“培训需求决定培训目标,培训目标决定培训课程”这一科学理念,以学员需求为导向,确立培训主题,立足于教师素养补课、教学素养提升、学科知识更新。

二、从教师的教学需求出发,实践体验,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国培计划”提出的十五字教学原则(即“需求为导向,问题为中心,案例为载体”)就回答了“农村教师需求是什么?农村教师在教学中面对的问题有哪些?为什么要强调以案例为载体?什么样案例最能解决农村教师的实际问题?”等问题,贯彻了教育部“积极探索,运用有效的培训方式方法,满足教师多样化的培训需求,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要求,在培训过程中,就要通过看、听结合,重点强调名师、专家对学员的专业引领;通过学、练结合,力求提升学员分析、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思、辩结合,主动开发学员的自身资源,让学员通过参与体验,在总结反思中实现自我提升,达到助推学员专业化成长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中可能出现机械的、程序化、模式化的态势,如果在培训过程中设置具体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活学活用,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指导,为教学实践和反思奠定成功的基础。培训后的老师,学到了理论,掌握了方法,进行了尝试,给课程改革带来新的活力,培训工作应建立一个长效机制,通过跟踪指导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让专家引领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推动教师培训后的自主全面发展。

三、从培训的总体规划出发,以培促优,增强培训的连续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远远不能解决课程改革中遇到的更多新问题。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适合教师多种需求,适合学校发展的校本培训和教研机制,才是新课程改革的后续动力之一。在新课程背景下,只有教师间的合作与互助,才能形成改革的力量。在教研活动中,骨干教师的示范、指导能起到较好的引领作用。这样的校本教研活动,不但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而且可以解决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弥补常规培训的缺陷。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培训,如果仅仅依靠外界的各种培训,不能解决教师自身根本性的问题,要靠教师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习,投身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才不会被社会淘汰。因此,学校培训才是最有动力的培训,立足于教学实际,立足于学校内部“本土化”。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强化教师们对课后反思的重视程度,帮助教师用自己学习的教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四、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研培结合,增强培训的可行性

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有两条途径,一种是先接受新理念,再实践;另一种是先去做,在做中学,在做中提升,在做中内化。而后一条成长途径更符合农村学校教师的现状,更具可行性。每个教师的学习方法和成长经历都不尽相同,对教学的态度和付出的劳动也不完全一样,所以教学的经验和收获也不可能一样,因此,在寻找最能帮助自己提高教学水平的方式时,不同的教师就会有不同的观点。在培训中要多聘用一线优秀教师充实培训团队,从教师的“专业理解、问题解决以及经验提升”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工作“规程”(或标准),以研促培,研培结合,来解决课堂教学中的效益问题。

五、从教育的发展出发,扩大覆盖,增强培训的全面性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专家的引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保证,他们对新课程理论和实施方法把握准确,他们的研究解决的是十分重要的理论形成和导向问题。但这一切对于广大一线教师,尤其是条件落后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常常无缘涉及。他们接受的是最基层的培训,其效果是一般化的。所以,教育主管部门要创造条件,让一线教师有机会参加多种形式的、较高水平的培训,要在培训经费、培训形式、组织实施等方面给予可靠的保证,使培训的次数、覆盖面、档次、效果得到全面提高。

如何搞好培训,本身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完善,不断创新,才能取得课程改革的最后胜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2010-06-22.

[2]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2011-01-06.

上一篇:秋季养生主题活动下一篇:构筑安全堡垒 打造平安和谐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