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卫生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2024-09-01

乡镇卫生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共12篇)(共12篇)

1.乡镇卫生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篇一

XX„XXXX‟XX号

XX市人民政府XX街道办事处 关于印发《XX街道突发公共事件总体

应急预案》的通知

各社区、各办公室: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XX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XX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XX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为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班子研究,决定印发《XX街道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请各社区、办公室根据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二年八月二十七日

XX街道党政(人大)办公室 2012年8月27日印发

(共印55份)

XX街道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1、总则 1.1、目的依据

提高XX街道办事处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平安XX”建设。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XX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XX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XX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结合XX实际,制定本预案。

1.2、现状特点

XX街道位于XX市东南部,东濒XX湾,与XX县隔海相望,总面积26.32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交通事故、生产安全、火灾、环境污染等事故灾难时有发生。

XX人多地少,人群密度大,人口流动性强,食物中毒、传染性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的机率较高。

XX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增多,群体性事件及刑事案件等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呈增发态势。

1.3、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切实履行办事处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工作落实到日常管理之中,坚持事前预防与应急处置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组织准备以及

本预案所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较大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我街道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森林火灾等。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火灾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核辐射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等。

(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植物疫情以及其他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公共事件、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和重大刑事案件等。

上述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往往是相互交叉和关联的,某类突发公共事件可能和其他类别的事件同时发生,或引发次生、衍生事件,应当具体分析,统筹应对。

2.2、突发公共事件分级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Ⅳ级(一般)。

(1)Ⅰ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事态非常复杂,对辖区内的社会财产、人身安全、政治稳定、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和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特别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等后果,需要统一组织协调、指挥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

(2)Ⅱ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事态复杂,对辖区一定范围内的社会财产、人身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和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等后果,需要调度多个科室及和相关职能站所、村级组织的力量和资源进行联合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

(3)Ⅲ级(较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事态比较复杂,仅对辖区一定范围内的社会财产、人身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和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较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等后果,需要调度个别科室及和相关职能站所、村级组织的力量和资源进行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

(4)Ⅳ级(一般突发公共事件):是指事态比较简单,仅对辖区较小范围内的社会财产、人身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造成危害和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只需要调度个别科室及和相关职能站所、村级组织的力量和资源就能够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

2.3、分级规范

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按照国务院颁布实施的《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试行)》执行,较大和一般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依照国务院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执行。上述标准作为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和分级处置的依据,并在各专项应急预案中予以明确。

3、组织体系 3.1、领导机构

危害程度,及时发布、调整和解除预警信息。预警信息应包括事件的类别、可能影响范围、可能危害程度、可能延续时间、提醒事宜和应采取的相应措施等。

预警信息的发布、调整和解除,可通过广播、通信、信息网络、警报器、宣传车或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进行,对于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学校等特殊场所和警报盲区,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方式。

5、应急处置 5.1、信息报告

对于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事发地有关人员要在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的同时,按照办事处紧急信息报送的有关规定,及时如实向办事处作出报告,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初次报告最迟不得超过2小时(法律、法规、规章及上级机关另有规定的,按规定办理),特别重大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实行态势变化进程报告和日报告制度。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来源、影响范围、事件性质、事件发展趋势和应当采取的措施等。

办事处接到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或有可能发生的信息后,按规定做好向市委、市政府上报信息有关工作。

5.2、先期处置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或可能发生时,有关行政村和相关科室应及时、主动、有效地进行处置,控制事态,并将事件和有关先期处置情况按规定上报办事处。

5.3、应急响应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等级,并根据事态发展情况,及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

5.4、指挥与协调

需要办事处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由办事处相关应急指挥机构统一指挥有关科室、行政村开展处置工作,或派出办事处工作组赴现场进行指导。主要是:组织协调有关方面负责人、专家和应急队伍参与应急救援;及时掌握并向办事处报告事件进展情况,全力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协调有关科室和行政村提供应急保障;部署做好维护现场治安秩序和当地社会稳定工作,组织动员群众开展防灾、减灾和救灾工作;及时研究处理其他重大事项。

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工作原则,事发地行政村要启动或设立现场应急指挥机构,按照办事处相关应急指挥机构的要求和部署,组织实施现场应急处置工作。现场应急指挥机构可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需要,启动或设立相关应急行动组。

(一)综合协调组。主要职责:综合信息,及时向上级部门和领导汇报事件动态,传达上级部门和领导指示精神,协调应急工作机构、专家和专业救援队伍以及相关单位开展工作等。

(二)治安维护组。主要职责:迅速组织警力对突发公共事件危害地区和危险源实施警戒,维持社会治安,实行交通管制,疏散和撤离受灾人员等。

(三)工程抢险组。主要职责:组织抢修被损坏的公共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开展工程抢险、加固和清理现场等工作。

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充分重视并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程序,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和办事处应对措施,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

7、应急保障

办事处有关科室要按照分工和总体应急预案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保障工作。

8、监督管理 8.1、公众宣传

办事处有关科室会同有关行政村制定和实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宣传教育规划。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预案和预防、预警、避险、自救、互救和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个体的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提高全街道的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

8.2、教育培训

要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把应急管理知识作为各级领导、公务人员培训的重要教学内容,有计划地对应急救援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和水平。

8.3、预案演练

办事处要按照“统一规划,分项实施,突出重点,适应需求”的原则,组织相关应急指挥机构或有关科室制订应急演练计划并付诸实施。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专项演习方案并每年组织一次演练。通过演练,发现应急工作体系和工作机

制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8.4、责任与奖惩

办事处对参加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并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在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置过程中有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或迟报、谎报、瞒报、漏报重要情况的有关责任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行政处分,直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9、附则说明 9.1、预案管理

本预案由办事处负责解释与组织实施。办事处有关科室和各行政村按照本预案的规定履行各自职责,并制定相应预案。

根据形势发展和工作需要,及时修订本预案。9.2、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乡镇卫生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篇二

一、中国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情况

2003年5月, 国务院公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指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2005年4月17日, 以《关于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决定》 (国发[2005]11号) 文件正式印发, 这标志着中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健康发展的轨道。《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是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范性文件。2007年11月1日正式实施《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 表明中国致力于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综合协调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的建立。从现实的努力成果看, 首先中国人利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非典。在非典爆发之时, 国家采取多方措施, 安抚百姓, 对疑似病人进行隔离, 统一指挥, 整合卫生资源, 对病人进行治疗, 与国外进行技术交流, 对非典进行研究控制。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 终于战胜了这场来之汹汹, 令人闻之惊畏的特大传染病疫情。其次, 2008年汶川大地震爆发, 汶川到处一片惨状, 人员死伤无数, 国家迅速反应, 快速决策, 制定救援方案。大灾之后有大疫, 所以, 为杜绝疫情的发生和蔓延, 汶川灾区防疫工作从源头做起, 对水源进行监测, 对环境进行消、杀、灭处理, 防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汶川并没有发生疫情。这些都是国家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取得的成就, 显示了中国在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虽然中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方面已经做出很大的成就, 应急管理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中国公共卫生领域也出现了相应的问题, 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发生, 诸如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重大职业中毒等。这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中国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提供的资料显示, 2003年因传染病等卫生突发事件损失500亿元。并且近年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还是频频发生, 2008—2010年全国共报告食物中毒1218起, 中毒35 672例, 死亡518例, 病死率为1.45%[1]。其中2008年发生的三鹿奶粉添加三聚氰胺事件由于其严重后果, 对社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所以了解中国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对症下药, 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对于提高中国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二、中国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

从应急管理体系看, 纵向单灾种管理模式是中国目前绝大部分城市实行的, 这种模式存在很多缺点, 一是部门分割, 环节脱离, 缺乏统一指挥, 资源无法共享。突发事件发生时临时搭建指挥机构, 缺乏制度性和效用性, 不够正规严谨, 无法保证有效指挥。二是资源重复建设, 造成资源的浪费, 紧缺, 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有些服务设施只需建立一个就可以供多个部门共同使用, 可是, 在许多部门, “同构”现象十分严重, 造成服务设施的重复建设, 资源利用效率严重低下。三是部门分工过于明确, 对各种灾害的研究都是以部门为单位分头进行, 这样各管各的, 不能对灾害的总体情况有全面的了解,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 由于缺乏统一管理, 造成有关部门人员不能很好地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和职责, 整体优势就无法形成, 对突发卫生事件的处理不能及时、有效。

(二) 缺乏完善的监测预警机制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监测预警机制, 是避免和减少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基础。但是, 从中国城市监测预警机制上看存在诸多问题。第一, 中国由于资金、政策与管理等多方面的因素, 导致各地、各市疾病监测预防部门建设参差不齐, 除了一些大型的传染病监测系统如非典型肺炎、肺结核、艾滋病等部门已经建设好以外, 其他一些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收集、积累, 如人群的健康状况、人群对某种病原体的免疫力情况等数据库部门的建立还没有统一的规定、规范的建设标准。第二, 网络建设不够到位, 信息的收集与整理也不完善, 很多种类的信息都没收集, 网络覆盖面也并没有全部达到“横向到边, 纵向到底”的要求。虽然中国目前对一些传染病的报告时限知晓率相当高, 但对甲乙丙三类传染病报告时限的平均知晓率只有45.9%, 对于一些患者、症状人数突然增加需要上报的正确认知率平均只有64%[2], 从而降低了信息识别能力, 容易导致错报、漏报、迟报, 所以, 一些信息的常规收集对于完善监测网络做出早期预警, 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损害是非常重要的。

(三) 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不足

尽管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支出绝对值在增加, 但占财政总支出比重呈下降趋势。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不足, 直接导致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的能力低下。一方面, 国家对公共卫生机构的投入严重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 公共卫生机构为了自身发展, 开展的病后医疗服务大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 相应的会忽略预防、保健、康复等公共卫生服务。因此“预防为主”的卫生战略就不可能很好地落实到位, 面对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侵袭, 就只能是手段匮乏, 资源短缺或直接措手不及。另外, 由于受投入短缺的影响, 医疗卫生系统没有充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物资储备, 如应急设备、设施、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等, 导致突发事件发生时, 各种设备、药品和医疗器械严重不足, 从而影响了医疗救援效果。

(四) 缺乏一支训练有素的应急队伍

从应急队伍建设上看, 一是缺乏一支训练有素的医疗救治队伍。在中国, 应急处置的必要设施在很多的医疗机构都是不具备的, 应急意识和防护知识对于医务人员来说也是严重缺乏, 这些都导致了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不能有效地实施。二是缺乏一支训练有素的疾病预防控制队伍, 这就导致突发事件发生前我们都不能很好的预防和控制, 只有当事件发生时我们才采取措施去救援, 这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很大的伤亡和损失。三是培训和演练力度不够。提高卫生专业人员公共卫生安全意识、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及普及预案的途径和有力保障是培训和演练。据哈尔滨市卫生局近三年的培训情况调查发现, 虽然每个单位均组织过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培训, 但是并不是所有成员都有参加培训, 参加过各种培训的有83人 (141人次) , 培训率为69.7%, 但是参加过突发事件的相关培训的只有17人 (18人次) , 培训率为14.3%, 只有1人参加过两次突发事件培训[3]。突发事件相关培训的时间多集中在SARS暴发时期, 过后有弱化的趋势, 并没有形成常规而纳入日常工作当中。

三、中国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对策

(一) 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

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提高决策能力。一是建立统一的指挥监测、预警、应急体系。我们应设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应急处理指挥机构, 专门负责对其辖区范围紧急事件的预测及重大事件的统一指挥、统一部署、统一行动, 以维护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加强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和现场控制, 建立先进的装备设施。健全应急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以及其他物资和技术的储备与调度机制。二是建立高效运行的救治、控制体系, 准确透明的信息接收体系。制定预防、控制突发性卫生事件的工作预案和应急处理预案, 保证信息灵敏、通畅, 能及时的接收有关信息。三是建立高效的疫情信息网络系统和准确透明的信息发布体系。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能第一时间掌握疫情信息, 并确保突发事件发生的有关信息及时发布。四是建立有效运行的检测、预防、监督体系, 储备充足的物资保障体系, 刚性保障的法律体系, 科学先进的评估体系。实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检测、预防, 在事件还处在孕育期时就将其消灭。并对有关工作进行监督执法, 保证工作有序进行, 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以此来提高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 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中国造成重大损失, 促进中国社会和谐发展。

(二) 建立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机制

建立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机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主要是指网络直报信息监测, 包括常规疫情监测 (包括零病例报告监测) , 医疗卫生机构的传染病相关症候群监测 (含不明原因肺炎监测) , 社会人群的法定传染病主动监测 (含病例或疑似病例监测) , 群众和各类新闻媒体投诉举报监测, 污染性健康危害、中毒事件监测, 监测人群的社会、经济、人口、地理、气象学基本情况。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机制主要包括以下步骤:制定监测计划, 设立监测点与建立监测网络, 组织培训, 统一监测方法, 实施监测与监测质量控制, 定期检查与督导, 总结反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主要是指公众所面临的疾病威胁和健康危害及其所可能持续的时间情况, 疾病威胁和健康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病因或可能原因, 社会环境和公众对疾病威胁和健康危害因素的协同效应及其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 疾病威胁和健康危害可控制程度,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资源、适应程度, 社会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机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资料收集与分类汇总处理, 选择分析与预测的公共卫生事件类别、病种, 选择正确的分析预测方法, 对预测预警与论证评估进行正确的分析, 总结并上报预测预警, 进行预测预警的报告。

(三) 加大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投入

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投入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大对中国的科研技术投入, 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发展初期, 各方面的发展不足, 所以对公共卫生领域科研方面的投入也较少。这导致对一些疾病缺乏研究, 当突发传染病发生时, 由于对疾病的研究少, 不能做出正确的治疗措施, 才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所以加强对科研技术的投入是迫在眉睫。二是加强对人才建设投入, 人乃是国之根本, 中国只有掌握了大量的复合型人才, 既懂医又懂防, 才能让中国在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是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构投入, 包括预防机构, 医疗机构, 应急机构, 法律机构, 将这些机构建设得更加完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控制不是靠一个人就能完成的, 而是依靠团体, 将这些机构团体的能力建设得更加庞大有力量, 那么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 我们就更有能力面对和应付。四是加强对公共设施的投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是突然发生毫无意料的, 当它突然发生时, 要想快速控制, 我们只有靠公共设施, 因为它方便、快速、简单。所以加大对公共设施这一块的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

(四) 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应急队伍

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业应急队伍。专业应急队伍是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中心力量, 专业应急队伍应该由各专业人员组成。专业队伍负责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全面、清晰地防治;有了一支常备不懈、配套齐全、装备优良、反应灵敏、技术过硬、机动敏捷的现代化卫生应急快速反应队伍, 即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应急队伍。就可以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 快速反应, 迅速行动, 制定并执行有关的策略和步骤;监督有关方针和步骤的正确实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 对全面的防治工作进行指导和咨询, 一次性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带来的损失。2012年卫生部通知提出组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及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防治卫生应急队伍、不明原因疾病卫生应急队伍、重大中毒事件卫生应急队伍、辐射事故卫生应急队伍;已组建的国家级救灾防病医疗与卫生防疫应急队伍和反恐怖医学救援队也要及时更新、完善。卫生部按照分类组队、常备不懈、技术精湛、设备齐全、平急结合、机动灵活的原则, 为形成医疗和公共卫生处置之间同步协调运行的卫生应急支援体系, 指派和委托相应单位组建起由医疗和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卫生应急队伍, 覆盖相关专业, 达到快速、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目的。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各种突发公共卫生问题也在不断的产生, 给社会安定与公众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因此, 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刻不容缓。在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情况基础上, 针对当前中国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存在的问题, 提出具体的应急管理对策。

关键词: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

参考文献

[1]褚发军, 冉陆, 马莉, 林羡华.2008—2010年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食物中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2, (4) .

[2]刘清伟, 吴群红, 郝艳华, 等.黑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系统信息监测网络建设现状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6, (2) :98-100.

3.乡镇卫生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篇三

《条例》的公布施行,标志着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当前,全国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处在关键时期,《条例》的公布施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一起,成为强有力的法律武器,对于打赢非典型肺炎防治这场硬仗具有重要意义。

《条例》明确规定了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组织领导、遵循原则和各项制度、措施,明确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社会有关组织和公民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还明确了违反《条例》行为的法律责任。

《条例》共6章、54条,包括总则、预防与应急准备、报告与信息发布、应急处理、法律责任、附则。《条例》从公布之日起施行。

家电等132种商品首批强制认证5月1日起必须贴3C

从今年5月1日开始,我国包括家电、汽车在内的19类132种商品一直以来使用的长城标志和CCIB标志(进口商品安全质量许可标志)都将被一种新的质量标志所取代,即CCC标志,它的中文名称叫做“中国强制认证”,英文名称为“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英文缩写为“CCC”。

3C强制性产品认证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和保护国家的利益,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贸易的发展,它是和国际接轨的一项规范和健全市场经济秩序的一项措施。5月1日起,这132种商品将第一批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这也就意味着,到5月1日,这132种商品还没有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还没有加贴3C标志,就不能出厂、进口和销售。

经过指定的检测机构检验合格的产品,才能获得统一的认证证书和代表中国强制认证的“CCC”标志。

这次的3C强制认证工作中,国家认监委一共指定了76家。据国家认监委最新统计,到目前为止,共有两万多家国内外企业拿到了“3C”的产品的认证证书,占需要通过产品认证企业的70%以上。

新政策:申请科技项目要定知识产权目标

今后凡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都应当在项目建议书中写明项目拟达到的知识产权目标。

虽然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意识有所提高,但科技计划实施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监督制度和具体措施,责任落实也不到位;在科技计划实施中缺乏一支既懂科技又懂得知识产权的专门人员,知识产权管理与科技管理在制度和实践上没有实现有效结合。

日前出台的《关于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规定》共有16条,其中指出:各类科技计划应当根据各自特点确定知识产权目标,把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的取得、保护和运用,作为科技计划管理的重要内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对于明确提出技术指标要求的重点领域,应委托有关机构对国内外(包括主要国家和地区、主要研究机构和企业等)的知识产权状况进行调查,形成调查分析报告,作为制定发布指南的依据和确定项目研究开发路线的参考,避免研究开发的盲目性和重复;科技计划项目申请单位应当具备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有专门的机构或人员负责知识产权事务,有用于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工作的专门经费,并为应用开发类申请项目指定专门的知识产权协调员。

我国失业新标准出台工资低于当地低保视同失业

“就业”与“失业”概念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重新界定。

“就业”与“失业”的一般概念。

1.就业人员:在法定劳动年龄内(男16-60岁,女16-55岁),从事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合法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

其中,劳动报酬达到和超过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为充分就业;劳动时间少于法定工作时间,且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本人愿意从事更多工作的,为不充分就业。

2.失业人员: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工作能力,无业且要求就业而未能就业的人员。

其中,虽然从事一定社会劳动,但劳动报酬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视同失业。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界定。

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凡以下列形式实现就业的,均统计为已实现再就业人数:

1.从事个体经营,领取工商营业执照,并享受了税费减免等再就业扶持政策的;

2.已被用人单位录用,签订劳动合同,并享受税收减免、社保补贴等相关扶持政策的;

3.在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中得到安置,并享受社保补贴等相关扶持政策的;

4.未享受再就业扶持政策,但已从事比较稳定的(如三个月以上,具体由各地定)有合法收入的劳动,并且收入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篇四

为科学规范、高效有序地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工作,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业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一、总则

1、预案所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 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众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严重水灾、火灾、特大车祸、爆炸事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2、本预案是根据国家、省、市《非典疫情突发应急处置预案》等规定制度制定的。在执行中必须服从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的指挥。

3、结合整合卫生资源的要求,无条件服从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的调动和安排。

4、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

5、医院设立应对突发事件专项资金,所有专项资金列入本年度财政预算。用于组织开展防治突发事件相关科学研究,主要包括急救设施完善、急救人才培训、突发事件流行病学调查、卫生防护等有关物资、设备设施的储备和完善等。

6、依据国家政策,对参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医护人员,给予适当的补助和保健津贴;对参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做出奉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因参与应急处理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以相应的补助和抚恤。

二、预防与应急准备

1、为加强对突发事件的组织和领导,医院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及各类急救小组。院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负责对全院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有关部门和小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1)领导小组全权负责疫情突发事件后所有应急处理工作。

(2)为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下设临时指挥部和工作组,各个工作组织根据职能确定人数,并结合实际进行增减。

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临时指挥部负责领导全员现场抢救险救灾工作;负责监督、检查急诊和抢险救灾的各项工作的落实。

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医疗急救队。

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护理急救队。

④食物中毒医疗急救队。

⑤化学物中毒医疗急救队。

⑥传染病暴发流行医疗急救队。

⑦重大创伤事故医疗急救队。

⑧物品供应小组负责应对突发事件所需设备、预防物品和药品、卫生材料的供应。

⑩专业流调组负责流行病学调查,并积极配合市防疫站等部门做好全市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2、建立突发事件预防控制体系

(1)制定《突发事件监测与预警制度》,对早期发现的潜在隐患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依据《异常信息好高制度》和程序及时报告;

(2)建立突发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通报制度。

(3)抓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专业队伍的建设和培训。

(4)制定并实施对全院职工和社会群众开展突发事件应急知识教育计划,增强全社会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5)重点加强急救医疗服务网络的建设,配备相应的医疗救治药物、技术、设备和人员,提高院前急救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救治能力。

三、应急处理

1、突发事件发生后,院突发事件领导小组迅速对突发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初步判断突发事件的类型,明确是否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意见。

2、应急预案启动后,各小组应当根据预案规定的职责要求,服从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立即到达规定岗位,履行职责。

3、急诊科及门诊各科室应当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对在突发事件中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就诊患者必须接诊治疗,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对需要转送的患者,应当按照规定将患者及其病历记录转送至接诊的或者指定的医疗机构。并结合疫情,采取相应卫生防护措施,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

4、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要求,突发事件应急临床指挥部有权紧急调集人员、储备的物资、交通工具记忆相关设施、设备;必要时,配合市区行政部门进行人员疏散或者隔离,并可以依法对传染并疫区实行封锁。

5、感染科、保健科等部门应当对于突发事件现场等采取控制措施,宣传突发事件防治知识,及时对易受感染的人群和其他易受损害的人群采取应急接种预防性投药、群体防护等措施。

6、参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医护人员,应当按照突发事件的要求,采取防护措施,并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工作。

7、医务人员应当配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部门指定的专业技术机构,开展突发事件的调查、采样、技术分析和检验。

8、对新发现的突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重大事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立即上报卫生主管部门,并采取控制措施。

9、对收治的传染病患者、疑似传染病患者,依法报告属地主管部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早报告、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

四、突发事件信息报告

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在2小时内,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1)发生或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

(2)发生或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3)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

(4)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事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5)发生重大火灾、水灾、特大爆炸、车祸及其他重大伤害事件。

2、疫情突发时,实行“零报告”制度,严格报告程序。接诊医师应立即汇报医务处和预防保健科,主管部门汇报分管院长和院长,由预防保健科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不得缓报和瞒报。

3、突发事件报告电话。

五、法律责任

1、未依照本预案履行报告职责,对突发事件隐瞒、缓报、谎报的,对当事人及其所在科室、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依法予以降级或者撤职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依法给予开除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依据突发事件要求,未完成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要的设施、设备、药品等物资供应和储备的,对科室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依法给予开除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在突发事件的调查、控制、医疗救治工作中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的,对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依法给予开除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云当场训诫,口头警告、行政处分、就地免职,直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对疫情畏缩不前或临阵脱逃的;

(2)不听指挥、耽误就职时间的;

(3)擅离职守或工作消极的;

(4)违反规程,草率马虎,操作不当致使防控救治不力导致疫情蔓延、扩散的;

(5)拒绝接诊患者的;

(6)拒不服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调度的;

(7)泄漏秘密或违反国家相关规定的。

2009年林西县医院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

按照县政府应急办和县卫生局的要求,为提升我院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在县政府应急办、县卫生局的指导下,我院组织开展了一次应对突发意外群体性受伤事件的应急演练活动。

演练总指挥:周华院长

院外现场总指挥:边剑锋副院长

院内现场总指挥:党秀华副院长

参加人员:院外:重大创伤事故医疗急救队;院内:院办、医务处、护理部牵头组织,临床各科室参加,演练地点:在东郊和医院内进行。演练内容:(模拟)一起塌方事件

演练经过:2009年6月10日16:04分,120值班调度接到救援电话:有10余名工人塌方受伤,接到救援电话立即派出救护车,同时通知总值班,总值班向院长报告,启动医院应急组织指挥系统、医疗救援系统、演练中各系统人员均在规定时间内迅速到达现场,实施了模拟现场救援技术演示。

现场所见:其中有2名重伤窒息(其中一名现场抢救无效死亡),4名中重度损伤(左股骨开放性骨折一名,腰椎压缩性骨折一名),4名轻微软组织伤(无须入院治疗)。

演练分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两部分。院前急救主要以急诊科和临床外科系统分科演练:多发伤、群体伤现场急救演示;窒息患者心肺复苏、股骨开放性骨折止血固定、腰椎压缩性骨折搬运固定、胸廓外固定、头面部止血包扎、窒息患者导尿等院前急救技术。院内急救主要以内科和医技科室应急会诊处置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监护仪使用、呼吸机使用、传染病人隔离(在急诊科急救当时突然来了一名发热待诊患者)、救护车清洗消毒等技术、以及医院科室接收急诊病员、清创手术、急诊手术的应急准备和处置能力。

在整个演练中医护人员认真细致、反应迅速、到位及时、准备充分、措施得当;抢救、运转、治疗流程符合要求,体现了较强的应急反应能力和救援能力,应急演练获得了圆满成功。演练结束后,医院对演练活动进行了总结,对演练中存在的有关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这次演练是对医院的应急救援的救援力量调度、现场检伤分类、现场救护等及各医疗救护组反应速度进行了测试,对医护人员急救技能恶化知识进行了现场考察,测试结果令人满意。表明我院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应急救援指挥和各科室协同作战的能力较强。

通过本次演练,进一步提高了我院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和救援水平,为做好我县医疗卫生保障及应急救援工作提高了有力保障,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能迅速启动,减少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同时也锻炼和提高了医院应急救援队伍的实战水平;找出了存在的不足,为建成更好的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得高素质医疗救援队伍打好坚实的基础。

5.乡镇卫生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篇五

突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

第一章总则

一、编制目标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的严重危害,指导和规范突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保障食品卫生安全,确保XX片区公众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二、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重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重庆市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X县突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等,结合XX片区实际,制订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应于XX片区内突发食品污染造成的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置。突发饮水污染事件参照本预案进行处置。

四、工作原则

突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按照快速控制事态扩大、积极救治伤员、减少人员死亡、尽快查明中毒物品和原因的原则进行处置。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

一、应急组织与职责

(一)XX中心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根据上级指令对片区内突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进行统一指挥和决定预案的启动,应急办负责具体工作的组织、实施;各专业组根据各自的职责各司其职,互相协调,上下联动,共同进行突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置。

(二)突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工作小组

1、医疗救护组:由业务副院长任组长,住院部内、外科主任、护士长为副组长,住院部全体医护人员为成员。负责突发重大食物中毒病人的现场抢救、运送、诊断、治疗工作。

2、卫生监督组:由卫生监督分管副院长任组长,防保科主任为副组长,卫生监督工作人员为成员。负责对突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控制、处理以及食物中毒检测样本采集。协助主管部门对学校卫生、食品卫生、饮水卫生等进行监督检查和食品安全防控措施的落实。

3、综合信息组:由办公室主任任组长,办公室、卫生监督工作人员等为成员。负责突发重大食

1物中毒事件相关信息收集、处理,汇总报告等工作。

4、后勤保障组:由后勤分管副院长任组长,后勤部主任为副组长,医院后勤工作人员为成员。负责突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的物质供应、病人运送、医院秩序的维护等后勤保障工作。

二、应急联动

片区各医疗机构和突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小组,应按照本预案要求,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和上级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建立部门联动、区域联动、上下联动的应急联动机制,实现救援力量管理调度、事件监测、报警反应灵敏,应急处置快速高效,有效控制突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造成的危害。

第三章预防、监测、报告与预警

一、预防

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切实履行职责,加强日常监管,加大宣传力度,有效防止突发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减少食物中毒事件对公众健康、生命安全造成的危害。

二、监测

监测内容:各种导致或可能导致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食品及食品添加剂的储存、销售及使用情况,食物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情况以及卫生行政部门要求开展的其他监测。

监测网络:在XX片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平台的构架下,建立和完善乡镇监测网络和村卫生站乡村医生报告制度。

三、报告

积极创导和鼓励公民、法人、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和举报突发食物中毒事件的隐患及有关线索,并对有功人员给以奖励。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各级政府部门报告突发食物中毒事件及其隐患,有权向上级政府部门举报不履行或者不按规定履行突发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职责的部门、单位和个人。

(一)责任报告单位

本片区各级各类与群众健康和卫生保健工作有密切关系的机构和单位。

(二)责任报告人

执行职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工作人员、个体开业医生、发生事件单位的责任人。

(三)义务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除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以外的任何单位和个人。

(四)报告时限和程序

责任报告人发现中毒事件后,应立即向XX中心卫生院应急办报告。XX中心卫生院应急办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人员对事件进行调查核实,查明中毒物品及危害程度,并在2小时内向县卫生局报告。

对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突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可越级上报。

(五)报告内容

1、事件内容:事件名称、发生时间、地点、涉及范围、人数、主要症状与体征、发生原因、已采取措施、事件发展趋势、下一步工作计划。

2、事件发生、发展和控制过程

①首次报告

包括事件名称、初步判定的事件类别和性质、发生时间、地点、人数、死亡人数、主要症状、发生原因、已采取措施、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迅方式等

②、进程报告

包括事件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中毒病人的诊断和事件原因、事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重大、特大突发食物中毒事件每日进行进程报告。

③、结案报告

事件结束后应进行结案报告。在确认事件结束后2周内,对事件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防范措施和建议。

(六)实行突发食物中毒事件网络直报。在收到信息报告后,及时审核信息的准确性,并对信息进行分析、确认无误后及时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四、预警

(一)预警级别

根据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分为一般(Ⅳ级)、较重(Ⅲ级)、严重(Ⅱ级)、特别严重(Ⅰ级)四级,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进行预警。

(二)预警发布与解除

一般和较重预警由县人民政府或县卫生行政部门发布与解除;严重和特别严重预警信息由重庆市人民政府应急办或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发布和解除。

第四章应急响应和终止

一、应急响应原则

接到突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或上级政府部门发出的突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预警时,应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作出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如突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在本区域,应采取边调查、边核实、边处理、边抢救、边报告的方式,确保迅速有效地控制突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

二、响应程序

(一)基本响应

XX中心卫生院应急办接到突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后,应立即向县卫生行政部门和当地政府报告。并尽快组织人员对中毒事件性质、级别进行调查,同时做好先期应急处置工作。

(二)扩大响应

当事态有扩大、发展趋势时,在做好前期基本响应的基础上提高应急级别进行处置。

三、响应措施

XX片区内一旦发生突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一)启动应急预案

XX中心卫生院应急办接到突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后应立即以最快速度和方式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各专业组按照预案职责分工和有关技术规范要求进行先期应急处理,相互配合,密切协作,控制事态进一步发展。

(二)查明中毒原因,封存可疑物品

组织疾控和卫生监督人员开展现场流行病学和卫生学调查和分析,查明食物中毒发生的经过、发病人员和死亡情况,对已扩散的中毒源进行跟踪监测,初步判定事件的性质和级别,提出有效处置措施。对可疑食品进行控制。

(三)组织医疗救治,减少人员死亡。

组织医疗救治组人员对病人、疑似病人进行医疗救治,做好病员的转运和抢救工作,成立诊治专业组,负责病人诊治工作的开展。

(四)加强卫生宣传,消除社会恐慌

组织有关单位开展健康教育和卫生宣传,使群众正确认识事件,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防止造成社会恐慌。

(五)开展执法监督,确保措施落实

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开展饮食业、学校食堂、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执法监督检查,确保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

(六)规范情况报告,保证信息畅通

应急办负责应急处置信息的收集,每日向县卫生局和当地政府报告事件处置进展情况,保障信息报告的畅通。

四、应急结束

突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或末例病例发生后经过最长潜伏期无新的病例出现,由县卫生局做出应急结束指令。

第五章后期评估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XX中心卫生院应急领导小组组织有关人员对突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处置过程中的事件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患者救治、处置措施的效果、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等情况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报县卫生局。

二、根据评估结果,对在突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处置工作中做出成绩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奖励。有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依法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第六章保障措施

一、通信与信息保障

按照应急管理要求,建立信息平台,实现信息收集、处理、分析、发布等信息快速传递,确保信息畅通。

二、交通运输与物资装备保障

配备必须的后勤保障、通讯、办公、交通工具和设备器材等装备,确保应急处置的需要。

第七章宣传、培训与演练

一、宣传教育

利用电视、广播、专栏和宣传资料等多形式,对社会公众开展突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知识的宣传和科普教育,指导群众科学对待突发重大食物中毒。

二、培训

建立定期培训制度,组织医务人员开展突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知识培训,使卫生应急救治人员掌握突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处置规范和标准,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三、演练

每年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形式,开展突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综合演练,提高组织指挥、现场控制、部门协调、紧急救援等综合应对能力。

第八章附则

一、本预案由XX中心卫生院应急办编制,在演练或突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订和补充。

二、应急报告、举报电话

应急办:XX防保办:XX

附件:

突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分级标准

1、一般食物中毒事件(Ⅳ级)

一次食物中毒事件人数未超过100人,未出现死亡病例。

2、较重食物中毒事件(Ⅲ级)

一次食物中毒事件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1—9人死亡病例。

3、严重食物中毒事件(Ⅱ级)

一次食物中毒事件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

4、特别严重食物中毒事件(Ⅰ级)

6.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篇六

应 急 预 案

为科学规范、高效有序的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国务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全国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订本预案。

一、目标任务

(一)预案所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严重水灾、火灾,特大车祸事故、爆炸事故以及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二)本预案在执行中必须服从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的指挥,无条件服从上级主管部门的调动和安排。

(三)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坚持“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

(四)设立对突发事件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急救设施完善,急救人才培训,突发事件流行病学调查,卫生防护等有关物资、设备、设施的储备与完善。

(五)依据国家政策,对参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医护人员给予造当的补助和保健津贴,对于参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做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二、预防与应急组织

(一)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工作小组 组 长:龙见超

卫生院院长 副组长:陈世贵

医疗组长

龙均涛 防保副组长

成 员:朱永福

莫兴望

龙见春 贺诗琴 职 责:

1、全面领导本镇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工作。

2、负责医疗救治重大事项的决策、督查落实和指导工作。

3、负责紧急调集人员、储备物资、交通工具以及相关的设施、设备。

4、报请上级主管部门和县应急指挥中心,决定人员疏散或隔离,并依法对疫区封锁。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院办室,龙均涛(兼)办公室主任负责办公室日常工作。

办公室职责:收集、汇总突发事件伤病员情况,并及时向上级报告;负责与县突发事件应急各成员单位和各医疗机构联系;及时向上级报告突发事件伤病员情况;负责落实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工作。

(二)工作组织

1、医疗救治小组

组 长:陈世贵

医疗组长 成 员:莫兴望 贺诗琴

职责:负责全院应急医疗救治工作,负责本院应急医疗救治预案制定工作,成立医疗急救、护理、后勤保障等相关组织;负责组建现场医疗救护分队,接受领导小组的派遣;负责本院内的突发事件伤病员情况的信息收集、汇总、报告工作;负责落实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工作。

2、疾病控制组:

组 长:龙见超

卫生院院长 成 员:龙均涛 龙见春

职 责:负责全乡突发事件后疫情防治工作;负责对突发事件灾害区疫情处理方案制定工作;负责疫点消毒和疫区资料信息汇总报告工作;指导相关人员对疫区的消毒、封锁;接受领导小组的领导,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工作。

3、卫生监督组:

组 长:龙见超

卫生院院长 成 员:龙均涛 龙见春

职 责:负责全乡疫点水质监测,生活饮用水安全等工作;制定饮用水、生活饮食标准;指导全乡生活用水等管理工作;规范救治小组的质量建设。

4、卫生宣传组: 组 长:龙均涛

成 员:莫兴望 贺诗琴

职 责:负责救治过程中先进人物事迹报导宣传工作;负责对突发事件的认识和防治工作;负责对突发事件评估和对灾民健康教育等工作;负责社会对灾区物资和资金的捐献、收集、宣传、统计、上报和其它工作;完成落实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工作。

5、后勤供应组: 组 长:龙见春

成 员:朱永福 陈治春

职 责:负责对突发事件的所需物品设备、药品、卫生材料的供应;负责车辆和各种急救物资的调配和应急;负责参加医疗救治的医务人员的生活、饮食等后勤服务。

三、预案启动

突发事件发生后,院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对突发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初步 判定突发事件的类型,明确是否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四、医疗救治工作程序及措施

1、防保组接到突发事件急救信息,应迅速派出医务人员赶赴现场,同时报告县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2、在接诊急救病人时,如发现重特大灾害事故信息,应迅速报告县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3、院内救治迅速到位,畅通绿色通道,做好救治准备工作,确定责任医生和责任护士。

4、确定专人负责,伤病员救治情况的收集汇总并及时向县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5、如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依据《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条例》规定,在2小时内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①发生或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 ②发生或者发现不同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③发生重大食物或职业中毒的;

④发生重大火灾、水灾、特大爆炸、车祸及其它重大伤害事件。

6、疫情突发时,实行“零报告”制度,严格报告程序。不得漏报和瞒报。

7.乡镇卫生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篇七

1 应急医疗总体方案

1.1 组织机构

应急医疗组织机构分为领导部门、业务机构和支持单位。其组织机构必须精干、高效。在设置上要尽量减少中间环节, 努力提高决策效率和工作效率。负责突发事件应对决策工作的领导小组应由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主要领导和业务部门负责人组成。下设办公室和专家组, 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工作, 专家组负责技术指导工作[3]。业务机构包括急救机构:紧急救援中心 (120) 和医院急诊科 (地市分别选择1~2所综合医院急诊科纳入急救网络) [6,7];传染病救治机构:传染病医院、医疗机构传染 (病区) 和传染病门诊 (含隔离留观室) 或后备医院。乡镇卫生院应设立传染病门诊和隔离留观室。县级传染病区要具备收治一定数量常见传染病病人的条件, 并具备对烈性传染病隔离观察能力和转诊能力[2,3]。

1.2 体制建设

建立规章制度要因地制宜, 建立和完善必要的规章制度不仅要科学合理, 还要实用适用。如《值班规定》、《离岗外出报告制度》、《特殊情况上报制度》、《应急储备物资管理规定》、《医疗队伍集结规定》等[1]。

1.3 队伍建设

应急医疗队伍建设要把握好三个环节: (1) 队伍的数量、规模和性质。 (2) 人员的准入界定。 (3) 队伍的科学管理[6]。从统筹兼顾角度考虑, 要建立省、市二级医疗救治专业技术队伍, 人口超过100万和有条件的县应组建应急队伍, 省级还应建立具有特殊专业的应急医疗队伍, 如:核辐射应急医疗专业队伍、生物化学应急医疗专业队伍、反恐怖应急医疗专业队伍等[6]。准入制度标准主要包括:专业、性别、年龄、技术水平、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特别要注重以往的实践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8]。

1.4 保障建设

应急医疗保障还应包括医疗保障、个人防护、通讯保障、机动保障、生活保障和抚恤保障等。

1.4.1 医疗保障

包括设备、器械、药品、耗材、血源、防护装备和培训器材等, 应急医疗设备, 尤其是个人装备要标准、便携, 特别要适于在公共场所和野外使用;要备有当地经常发生中毒和传染病的急救药品和特效解毒剂[4]。

1.4.2 个人防护

《现场流行病学理论与实践》中对各类医疗机构中的个人防护设施最低要求是:省级中毒救治基地:A级2套、B级8套、C级100套、D级200套;地市级中毒救治医院:B级2套、C级60套;D级100套;县级综合医院:C级30套、D级60套;其他社会救援机构:A级4套、B级8套、C级150套、D级300套[5]。

1.4.3 通讯保障

包括手持移动电话 (指挥中心要有与之匹配的呼叫系统) 、无线电对讲机等。《安徽省突发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 (讨论稿) 》中要求省会等重点城市装备车载卫星定位和呼叫定位显示系统[2]。

1.4.4 机动、生活和抚恤保障

机动保障主要是工作用车, 如:救护车、诊断车、指挥车等;生活保障包括帐篷、睡袋、折叠床、被装、雨具、照明用具、应急食品和个人生活用品等;抚恤保障包括在应急时期的特殊补助津贴、因公生病的全额医疗费、伤亡抚恤金等[4]。

1.5 培训和演练

通过培训和演练可以提高医务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培养一支训练有素、技术过硬、作风优良的应急救护队伍, 使应急救护工作令病人满意、令社会满意。培训内容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业知识培训、现场救护知识培训、三基理论等[4]。根据季节及传染病流行的特点, 应急领导小组组织制定演练计划, 各急救小组按应急预案进行反复演练。通过演练可使应急救护小组演练成员了解应急预案内容, 检验预案是否全面、科学、合理, 同时根据演练结果进一步修改、补充、完善预案;另一方面通过演练可以全面了解掌握应急救护小组成员的应急救护能力, 随时调整训练计划, 有针对性地强化训练, 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医护人员的应急救护能力[4]。

1.6 信息网络报告和医院信息系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各级医疗机构必须及时上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等, 各级医疗机构必须有专机、专人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有助于降低医院医务人员的感染率, 先进的通讯手段减少了病毒的扩散机会[6]。

2 国外应急状况

“911事件”后, 美国开始将生化与生物恐怖活动作为最重要的安全问题, 加强各项防范工作, 及时制定相关法律, 建立一整套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体系, 集中了美国最好的资源。美国国防部、联邦卫生部、联邦调查局、联邦环境保护局, 联邦应急管理局和联邦能源部均参与了应对体系的建立和加强工作, 保证了该体系的强有力的指挥功能[9]。美国的公共卫生应对体系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8,9,10,11]:⑴全国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包括国家应急行动中心、电子网络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大都市症状监测系统以及临床公卫沟通系统、电子网络疾病监测报告系统以疾病设立不同的报告系统。⑵全国公共卫生实验室快速诊断应急网络系统:美国公共卫生系统实验室自成体系, 按联邦、州、基层分为三级, 该系统专长于实用检验, 在人才设备资金方面与大学临床实验室各有所长, 工作人员没有发表论文的压力, 全国上下互通有无, 统一为现场调查服务, 很少各自为政的现象。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控制机动队伍和网络系统:CDC的疫情报告服务培训班通过50多年的运作, 已建立了一支精良的机动队伍和全国网络。此外, “911”后, 全国上下还拨专款建立了一支地方流行病学专职队伍。⑷全国大都市医学应急网络系统:该系统覆盖美国境内的所有大城市。该系统的建立是由联邦政府出钱装备和补贴各大都市的医院, 包括现有的传染病医院和/或综合医院的传染病科, 使每个签约医院/科都有负压病房等应对装置。这些医院平时根据市场需要运行, 同时, 不断进行传染病防治能力的训练, 准备一旦出现疫情, 在政府要求的时间内可以马上转换为应急医院。⑸全国医药器械应急物品救援快速反应系统:美国的国家医药和用品应急系统以大集装箱的形式, 在美国几个保密的战略地点储备应急医药和急救用品, 包括疫苗、抗生素、抗体、解毒剂及输液设施等, 可在12小时内为美国任何受灾区一次提供50吨以上的医药和急救用品, 保证了重大公共卫生和灾难事件处理无后顾之忧。⑹全国健康教育网络:美国公共卫生系统从地方到州和联邦政府都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健康教育队伍, 健康教育的工作不局限于健康教育专业技术人员。1998年开始的反生物恐怖健康教育, 采用训练培训者的方法, 分级训练, 将反生物恐怖的意识和知识普及到社区组织和个人, 并充分利用多种现代高科技信息技术进行教育和培训, 这些渠道包括面对面、会议, 网络、卫星、电视, 多媒体录像带和光盘等其他媒体。

美国政府在预防与控制生化恐怖灾难的过程中, 工作扎实成效卓著, 成立专门的灾难应对体系具有垂直与水平整合的能力, 在法律上明确了灾难现场统一的指挥系统, 平时制定缜密的行动方案, 严格训练建立高效率的专业灾难救援队, 保证对任何灾难迅速做出准确有效的反应, 训练条件尽可能接近实际情况平战结合, 多层次动员, 经常性训练能够保证成员及其下属机构能够有准备的应对任何灾难。这些措施大大推进了灾难医学的发展进程[4]。SARS之所以没有在美国大流行, 与他们完善的灾难医学应对体系建设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武秀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总体方案设计[J].中国医院管理, 2004, 24 (7) 4-6.

[2]《安徽省突发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 (讨论稿) 》.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2003.

[4]孙艳, 李一涛.县级医院应对突发事件的对策[J].中国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5, 3 (2) 144-146.

[5]王陇德.现场流行病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6]李包罗.医院信息系统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J].中国医院, 2003, 7 (8) 22-23.

[7]USCDC.Publichealthemergencypreparednessandresponse, (Jun26, 2003.http://www.bt.cdc.gov/linksasp)

[8]USCDC.nationalelectronicdiseasesurveillancesystem (NEDSS) (June26, 2003.http://www.cdc.gov/programs/research12htm)

[9]USCDC.nationalpharmaceuticalstockpile (NPS) , (June26, 2003http://www.bt.cdc.gov/stockpile/indexasp)

[10]USCDC.epidemicintelligenceservices, (September14, 2003.http:/www.cdc.gov/eis/)

[11]USCDC.metropolitanmedicalresponsesystem, (June26, 2003http://www.bt.cdc.gov/planning/CoopAgreementAwardpresentations/mmrs2oep10min-briefing2jim11.pdf)

8.乡镇卫生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篇八

【关键词】黑龙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对策

虽然黑龙江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方面做的比较完善,但是还是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导致卫生事件发生的因素很多,防不胜防。所以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为了各级政府热切关注的问题。要想高效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就要建立相应的应对方案和机制,不断地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让应急体系无懈可击。

1、卫生应急管理概述

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并尽可能的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几率,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我国和人民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卫生应急管理主要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包括紧急医学救援和卫生学处理的管理行为。在卫生应急管理过程中要抓好预防、准备、监测、处置、救援以及评估等过程。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预案体系是在2003年初步形成的,是一个逐渐成熟的管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应急指挥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是整个应急体系的核心。而且,在应急管理体系中,应急准备工作和应急队伍的建设也是整个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政府和国家不断地加强应急管理,才能给我国人民提供一个舒心的生活环境。

2、黑龙江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分析

2.1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的管理机构

为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黑龙江省各级政府成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上相关单位的参与和配合,逐渐地成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构,政府在这个应急体系中进行统一地领导,组织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工作。同时,为了更好地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黑龙江省各级政府成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指挥中心,这个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拟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准备、监测预警、处置救援、分析评佔等卫生应急管理工作。而且还要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紧急医学救援工作进行协调,让整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工作可以顺利地、高效地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指挥中心的建立,为黑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2.2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的应急队伍建设

黑龙江省为了加快和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够顺利的开展,并且保证应急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逐渐地建立了一支结构完整、功能齐全、反应灵敏、处置有力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队伍,有了这支结构完整、反应迅速的应急队伍,大大地提高了黑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效率。黑龙江省在原有突发事件应急队伍的基础上,又建立了几个专门化的应急队伍,其中包括紧急医学救援大队,疾病防控大队,卫生管理和监督大队,对应急队伍划分的更细致,优化了应急队伍的结构,并对应急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了严格的把关,严格要求救援和应急队伍可以胜任突发卫生事件的应对工作。

2.3卫生应急管理的机制建设情况

黑龙江省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机制建设情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应急指挥决策系统的建设,在应急管理中,应急指挥中心是整个应急管理机制中的核心部分,随着黑龙江省应急管理指挥的不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时报告速度、组织指挥能力、应急处理效率和科学防治水平将得到有效提高;其次是在资金投入方面,公共卫生的资金投入也是很大的一笔金额,以前是由国家财政全额拨款,但是逐渐地改为差额拨款,这就要求相关的医疗单位需要开展有偿服务也满足资金需求;再次是应急管理机制中的突发事件监测和报告情况,黑龙江省在不断地完善应急管理,特别是卫生事件监测和报告方面。基本上建成了覆盖整个省的传染病事件报告网络,并且不断地明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责任问题;最后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情况,近年来,黑龙江省在不断地进行应急物资储备,每一年都会制定物资储备计划,特别是在药品和后勤保障物资方面的储备,很好地保障了突发事件的应急。

3、黑龙江省卫生应急管理的现状分析

3.1应急资金不足

众所周知,公共卫生工作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公益性社会事业,由于其不能创造收入或收入较少,容易出现资金不足,资金不足就导致了很多应急工作不能高效地实施。另外,黑龙江省在对财政补偿资金也缺乏有效的监督及评价机制,这些问题影响了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3.2忽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

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了政府和人民很难及时地发现和处理,这就促使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向着更严重的方向发展。俗话说的好“预防胜于治疗”,黑龙江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待于提高和加强。

3.3应急队伍建设和信息管理存在問题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效率会受到突发事件信息收集系统是否规范和完善,各类初期信息的收集是否准确、全面的影响,因为信息的把握会直接影响到相关部门对事件的分析和判断,信息公布不及时也可能会引起社会的恐慌。

4、加强黑龙江省卫生应急管理的对策分析

4.1保障应急资金充足

资金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重要保障,没有充足的资金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人才培养、信息的采集和公布、卫生应急管理的技术支撑和信息系统建设等都是无法实现的,所以要想保证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效率,黑龙江省就要建立一个长效的、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

4.2加强应急信息化建设、完善应急预案

要想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顺利开展就要建立可靠的应急预案体系,只有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才能有效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同时还要加强卫生应急的信息化建设,这样就可以保证相关部门快速获取事件信息并快速反应,这是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到有效处置的前提,而且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平台也是非常有效的应急手段。

4.3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和卫生管理体系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保障,也是做好卫生应急工作的前提,所以要加强对应急队伍的建设,并且要加大资金投入,只有这样才能朔造出一支优秀的救援队伍,为黑龙江省的卫生应急处理提供了保障。

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效率,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人身安全,所以说加强突发卫生事件的管理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曹康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释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05.

[2]耿文奎,高宪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与应急救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01-23.

9.小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篇九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应急预案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在学校内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师生员工身体健康严重损害的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群体性异常反应、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师生员工身体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

本方案所指学校常见传染病,指近年来在学校内常见并可能发生暴发、流行的传染病,主要包括甲型肝炎、戊型肝炎、细菌性痢疾、麻疹、猩红热、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水痘、感染性腹泻、食源性和水源性疾病等。对其它传染病,可根据本方案要求采取相应措施。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保障全校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学校的稳定和正常教学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一、目标与原则

1.加强健康教育,普及传染病和常见病防治知识,提高全校师生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增强战胜传染病和常见病的信心。

2.不断完善我校的传染病和常见病疫情信息的监测报告网络系统,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采取有效地预防措施,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和常见病疫情在我校的发生和蔓延。

4.坚持预防为主、分级控制、及时处置、依靠科学、依法管理的原则。

二、预防与控制

1.落实组织领导。健全传染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构筑群防群控工作网络,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参与学校的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积极性。

2.加强健康教育,培养科学的卫生习惯。教导处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德育办充分利用板报、橱窗、校园网、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对师生进行传染病和常见病以及其他传染病的预防教育,引导师生员工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防病健身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告家长书等形式,宣传传染病预防知识,以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3.严格执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更新、充实卫生室必备的设备,准备足够的消毒、预防用品以及应急工作所需要的经费。

4.加强校医培训,提高业务素质。校医不断参加有关的业务知识培训、不间断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他们从事传染病和常见病以及其他传染病的消毒、隔离等工作的业务素质。

5.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教务部门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

6.落实学校卫生制度,依法治校常抓不懈。本校严格执行传染病和常见病与其他传染疫情的报告制度,做好晨检工作,以及学生定期体检制度、学生健康管理制度、传染病和常见病以及其他传染病疫情管理台帐制度等。

7.落实“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措施,确保疫情和控制无漏洞、无死角。

8.加强校园环境的清洁工作,改善学校卫生条件。

三、应急准备 1.健全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该小组是全校紧急应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决策领导机构,负责组织指挥全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成成员如下:

组 长:高晴 副组长:周伶俐

成 员:张家斌 滕辉 张长书 高广虎 唐东燕 全体班主任 工作原则:迅速、高效、求实、妥善 2.完善各项制度

(1)完善传染病和常见病疫情的“每日因病缺课零上报制度”。(2)严格考勤制度。当有疫情预警时,对缺勤的师生员工逐一进行登记,并立即与其取得联系,查明缺勤原因,对师生员工每日进行提问监测,发现传染病患者或常见病患者,劝其及时就医或在家观察,暂停上学或上班。

3.加强人员管理,一旦疫情发生,严格控制本校师生参加大型集体活动。加强对校内人员出入的管理,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区。外出的学生和出差的教职工,特别是曾到过传染病和常见病疫区的人员返校后须逐一登记,立即就进体检,并有学校安专门文场所或在家接受医学观察两周,两周内不得上课、上班、不得外出。

4.一旦发生疫情,即刻报告疾控中心,根据上级要求,坚决执行停课(1)甲型H1N1流感停课标准 原则上,停课的范围应根据疫情波及的范围和发展趋势,由小到大,如由班级到年级,由年级到全校等。

如果14天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甲型H1N1流感病例时,该班级可停课;如果14天内,同一学校有2个及以上班级需要停课时,该班级所在年级可停课;如果14天内,同一学校有2个及以上年级需要停课时,该学校可以全体停课。

(2)手足口病停课标准

5.周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所在班级停课10天,并将每名学生家长的通讯方式告知市疾控中心;

(3)其他传染病停课标准

当一周内一个班,甲肝、戊肝、流脑、麻疹发生2例,或者痢疾、猩红热、风疹发生3例,或者流行性腮腺炎、水痘、流感样病例、感染性腹泻、其它上呼吸道感染或者食源性和水源性疾病发生5例时,班级停课;

停课时间:甲肝、戊肝停课30天、痢疾5天、猩红热5天、麻疹、风疹7天、流行性腮腺炎14天、水痘14天、流感样病例7天。

6. 确保物资到位。本校做好防治传染病和常见病的防护用品、消毒用品和应急设施的储备工作,落实供应货源,落实急需资金,落实经办人员,确保传染病和常见病防控工作万无一失。

四、应急措施

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严格按照国家对突发事件的分级规定,及时向上报告,果断处置,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组织实施学校内突发时间控制措施,做好在校师生员工的情绪稳定教育和自我保护工作。

1.落实患病学生的隔离治疗,保证患儿在病情痊愈、规定隔离期内不得返校上课。

2.将学生发病情况向市疾控中心报告。3.加强晨检,及时发现潜在的病人。

4.对停课学生及家长开展健康教育,使其掌握防病知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5.对发病学生所在教室开展一次终末消毒,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学校环境开展消毒。

6.对放假回家的学生,至少每天一次通过电话等方式及时了解其健康状况,当得知学生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通知学生到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诊。

7.对疫苗可预防疾病,建议未接种过的儿童开展预防接种。8.将每天晨检结果报市教育局及市疾控中心

五、工作职责及责任追究

学校成立常见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实行分级管理,各司其职,责任到人。1.建立健全疫情防控责任制,强化“一把手”负责制。健全防控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校长全面指挥防控工作,副校长具体协调和执行防控工作。各条线负责人明确分工,构筑群防群控工作网络,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参与学校的H1N1防控工作的积极性。

2.总务处会同医务室对学校现有的相关物资和设备配备情况进行一次清点,及时补充配备,并在卫生部门指导下,认真落实好相关的防控措施,随时做好启动预案的准备。

3.医务室要加强学生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晨检制度、消毒制度等制度建设,做好各类记载工作,及时掌握学生的身体状况,发现疑似症状的学生,及时带领或通知家长带领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4.德育处通过班主任按照“客观、科学、准确”的原则,向学生及家长做好传染病的基本常识和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维护校园稳定。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病能力,普及科学防范知识。通过适当的形式对家长进行宣传,提醒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症状,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治疗,并及时让学校了解掌握情况。

5.各班班主任要切实落实措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在体育组的指导下,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增加学生室外活动的时间,鼓励学生多到户外进行身体锻炼,注意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提高免疫能力。

6.学校各部门通力合作,尤其是总务处和医务室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大对校园环境的整治力度,保持学校教学和生活场所空气流通、清洁卫生、温度适宜。对食堂、教室、图书馆、专用教室等重点场所要定期进行消毒,要落实专人负责教室、专用教室等重点场所的通风工作,保证空气流通。

7.健全疫情报告制,明确甲流信息上报人。当发生疫情,第一时间(2小时内)信息报告人向市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市教育局报告。

8.实行责任追究制,对于玩忽职守,疏于管理,造成学校疫情大面积爆发者,对有关责任人依法追究责任。

10.乡镇卫生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篇十

一、工作目标

1、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防范意识。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发生及在校园蔓延。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范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检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在县教委、卫生局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落实校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的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三、学校工作职责

1、建立健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各部门的落实情况,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食堂、校园环境、教室等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

2、结合学科教学,充分利用板报、校园网、广播等宣传手段,广泛深入地开展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师生员工的科学防病能力。

3、严格执行学生缺课登记及请假制度、学校传染病期间晨检制度,及时掌握学生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表现的学生,应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

4、积极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学校教室、食堂、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

5、确保学生喝上安全饮用水,吃上放心菜。

6、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教育管理中心和上级组织汇报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消毒、食物留存留样等工作。

四、突发事件预防

1、切实加强对学校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经常对学校食堂、校园环境、教学设施等进行检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2、加强学校卫生投入,切实改善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和条件。

3、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学校卫生规范化管理。

(1)食品管理人员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持有效健康证、培训证上岗,对患有“五类病”的人员应立即调离工作岗位。

(2)购销和使用的食品应当定点采购并按照规定验收,严禁向学生出售变质食品和“三无”产品;食品加工过程和储存必须生熟分开;餐具必须采用高温消毒或药物消毒,并采取严格的保洁措施。

(3)食品及其原料储存和食品制作间必须具备完善的安全措施,并落实专人保管责任制,强化安全防范措施。

(4)加强厕所卫生管理,做好厕所的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和水源。

(5)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点做好食堂卫生、教室卫生、厕所卫生、环境卫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卫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6)切实履行职责,做好计划免疫的宣传工作,配合卫生部门完成计划免疫任务。

4、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师生的防病抗病能力

(1)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落实好健康教育课,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2)结合季节性、突发性传染病的预防,通过和办报、宣传橱窗、广播电视以及校园网等宣传途径,大力宣传、普及防治突发事件的相关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公共卫生意识和防治突发事件的能力。

(3)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和防治食物中毒的专题教育,增强学生识别腐败变质食品、“三无”产品、劣质食品的能力,教育学生不买无照、无证商贩的各类食品。

(4)认真组织师生开展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供合理营养,不断增强体质。

五、突发事件的监测和报告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容包括:重大传染病清、中毒事件、污染事故、免疫接种事故,以及其他重大疑难和不明原因的健康危害事件。

(一)突发事件检测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系统。每天班主任统计师生员工中的缺勤者,并查明缺勤原因。对因健康原因缺勤者由校医进行登记汇总并跟踪观察,根据情况变化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二)突发事件报告

1、严格执行学校重大公共卫生报告程序,学校一旦发生集体性食物中毒、甲类传染病病例、乙类传染病暴发、医院感染爆发以及其他突发卫生事件时,相关知情教师应在第一时间向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应在1小时内用书面形式(或电话)向管理中心报告,并同时向镇防疫站报告,根据授权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2、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突发事件。

3、在学校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对疫情实行日报高制度和零报告制度,并确保信息畅通。

六、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

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丰都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的规定,将突发事件的等级分为一般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和特大突发事件。学校应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级别,结合学校的特点,启动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做出相应反应。

(一)传染病

1、一般突发事件

所在学校发现属于一般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三级应急响应。

(1)立即启动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加强疫情的通报。

(2)加强对接触人群的跟踪管理,做好教室、图书室、食堂、办公室等公共场所的通风换气工作,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3)严格执行进出入校门的管理制度。

2、重大突发事件

所在学校发现属于重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二级应急响应,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1)开展针对性地健康教育,印发宣传资料,在校园张贴宣传标语和宣传画,提高师生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外出和进入公共场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2)对全体师生每日定时测量体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

(3)对重大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隔离、医学观察和消毒等工作。

(4)加大进出校门的管理力度,控制校外人员进入校园。

(5)及时通报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3、特大突发事件

所在学校或地区发现属于特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一级应急响应。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1)实行封闭式校园管理,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

(2)全面掌握和控制人员的流动情况,教职工外出必须向所在部门请假。外出学生和去疫区的人员返校后,必须进行医学观察。对缺勤者要逐一登记,及时查明缺勤原因。

(3)避免人群的聚集和流动,暂停一切大型的集体活动,不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参观等。

(4)对教室、实验室、食堂、图书室、活动室、厕所等场所每天进行消毒,通风换气。

(5)学校每天公布校园疫情的防控工作情况。(6)按照上级要求进行相应处理。

4、校内疫情

校内若出现重大传染病疫情,应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开展以下工作:

(1)根据传染病的种类和病人的活动范围,相应调整教学方式。出现一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鼠疫及肺炭疽的疑似病例,对班级调整教学方式,暂避免集中上课;出现一例上述情况的诊断病例或两例以上疑似病例,学校在报请县教委批准后对该班级和相关班级实行停课,或实行全校停课。

(2)班级或全校停课期间,要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方法进行学习,如学校停课,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坚守岗位。

(3)重大疫情发生期间,要对教职工和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和紧张心理,维护校园稳定。

(二)食物中毒

一旦发生校内食物中毒或可疑食物中毒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做好下列工作:

1、立即停止食物供应活动,并在第一时间报告管理中心并向县教委、卫生局、县防疫站、镇政府报告。

2、立即将发病师生送往医院,协助做好病人的救治工作。

3、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待确认后交卫生部门处理。

4、积极配合卫生、公安部门进行调查,并按要求如实提供有关资料和样品。

5、配合卫生部门分析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整改意见,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三)预防接种严重反应或事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事件

1、迅速报告卫生局、教委及其他有关部门,请求派遣专业人员进校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明事件原因。

2、及时将患病师生送医院接受治疗。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危害,制止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4、总结经验教训,查漏补缺,杜绝隐患。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机构保障

学校成立突发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后勤处具体牵头负责日常防控工作,学校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

(二)人力资源保障

学校按照要求配备校医,分管校长、总务处,相关人员要定期接受上级部门组织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知识、技能的培训和演练,具有处理突发事件的快速应急反应能力。

(三)实行责任追究制

11.乡镇卫生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篇十一

国务院于2005年7月22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温家宝指出,建立健全预警体系,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就是要提高国家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保障国家安全、保障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2006年6月1日,国务院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明确了国务院处置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原则、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标志着我国的突发公共事件处置步入了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1月底,国务院又陆续发布了9件事故灾难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了由《应急预案》、25件专项预案和80件部门预案组成的应急预案框架体系。目前,全国诸多省市根据这一体系建立了适合当地的突发事件预案管理方案和原则,而且不同类型的幼儿园也根据实际制订相关操作办法,很多幼儿园总结了可行性方案,对幼儿园突发事件预案管理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国内诸多教育研究者也投入到突发事件的研究中,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从经验总结、个案报告、法律建构、调查追踪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从应急预案管理概念出发,本文将幼儿园应急预案管理界定为:在幼儿在园内期间,针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人身安全和意外事故等突发事件所制订的管理及处理方案。概念主要强调两类突发事件,一类是公共突发事件,主要指由于各种自然灾害可能带来的伤害;一类是幼儿园特有突发事件,主要指由于幼儿园教师或相关保育人员疏忽、失误而造成的幼儿在卫生、安全和意外事故等方面可能出现的伤害。而管理和处理方案将幼儿园作为实施主体,面对两类突发事件所制订的一系列办法。

突发事件并不会随时都发生,但必须时刻都做好准备。根据突发事件的变化周期,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法。由于突发事件的特殊性,所以在应对灾害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事前准备,储存足够的实力,做好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任何的研究预案都不可能全部概括各种发生的可能,所以在预案管理时必须具有动态可调整性,必须对于某些超常的灾变留有余地。

三、幼儿园突发事件的主要类型

1.安全类突发事件:幼儿园中主要是重大交通安全事故,大型群体活动公共安全事故,火灾,针对师生的各类恐怖袭击事件,师幼非正常死亡、失踪等可能会引发影响校园和社会稳定的事件等。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幼儿园内发生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幼儿园师幼健康严重损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幼儿园所在地区发生的、可能对幼儿园师幼健康造成危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事故灾害事件:幼儿园事故灾害主要包括建筑物倒塌、拥挤踩踏等重大安全事故,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后勤供水、电、气等事故,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影响幼儿园安全与稳定的其它突发灾难事故等。

4.自然灾害事件:幼儿园常见的包括洪水、台风、雪灾、地质滑坡、地震灾害以及有地震诱发的各种次生灾害等。汶川地震,四川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发生整体垮塌,此次地震共造成50多名小孩和3名老师死亡。

四、已有研究的不足

1.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大多从宏观角度出发,微观层面涉及较少

2.理论研究居多,实证研究不足

3.学校领域内关于幼儿园应急管理的研究很少

五、建议

1.加强幼儿园应急预案的制订与管理,切实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应从制度层面予以保障,切实的提高幼儿园预防突发事件的防御能力,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建立应急预案编制和实施的管理标准和程序。幼儿园由于属性的不同,在应急预案编制的过程和实施中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程序,虽然国家颁布过相关的预案制订的框架,但对于幼儿园这一机构来说,在总体内容参照国家预案框架的基础上应凸显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在预案制订的适用范围、应急预案体系总体架构、相关人员职责和预案检查评价等方面应给予标准。

2.提高幼儿园教师及相关人员的忧患意识,加强对幼儿的安全教育

幼儿园应建立建全安全制度,并严格执行。要通过分层次的宣传教育和有针对性的培训,增强幼儿园教师及有关人员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安全防范意识,培养和提高幼儿园教师、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对幼儿园学童而言,应从儿童心理及生理特点出发,吸取幼儿园各种突发事件的经验教训,重在引导幼儿了解日常安全规范,通过说教、故事、实践等途径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而对幼儿园教师和领导干部而言,则要强化他们以孩子为本、一切为了孩子的意识,在日常管理中注意幼儿饮食、卫生、交通等易发生突发事件的预防。同时,相关部门及幼儿园领导要抓好对教师、干部尤其是学生管理人员的应变能力培训,掌握防范措施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并适当组织模拟演习,锻炼应变能力。

3.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幼儿园管理体制,把应急预案纳入考核体系

应急预案的管理是幼儿园常规管理的组成部分,为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幼儿园的现行管理体制,应把应急预案纳入幼儿园的考核内容,对幼儿园应急预案的制订和落实情况开展检查,可以有效地落实演练责任,加大考核力度,从思想上引起相关责任人的高度重视,真正将预案管理当作幼儿园常规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待。

4.增强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凸显幼儿园应急预案的特点

目前,幼儿园应急预案的主要问题在于操作性不强,虽然已经制订了诸多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但实效性不强,不仅没有达到制订预案的目的,而且没有突出幼儿园本身的特点。因此,在制订预案的过程中除了考虑国家预案编制的框架,更重要的是应该尽量本土化,并体现主动性,应尽可能地标准化、规范化,与幼儿园实际相结合,如幼儿饮食卫生应急预案、幼儿家长接送制度的制订及相关事件的预案处理、幼儿出门制度等,针对幼儿易发生的诸类事件进行预案和后期更新管理。

5.视应急预案的评估,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

应急预案的编制与实施是预案管理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更重要的是预案实施后是否起到应有的预防和处理效果,因此,需重视对应急预案的评估和问题的指导。这就要求预案制订人员有一定的预案管理知识及相关理论基础,首先在预案形成过程中保证其科学有效;而上级有关部门和各园预案管理领导小组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制订的应急预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和评估,适时组织开展与预案内容相关的演习、演练,根据具体的问题提出修订、完善的意见。同时,上级部门要统一应急预案的制订步伐,自上而下进行推广。

6.重视演练,增加应急演练的真实性、随机性和突发性

预案管理领导小组要加强领导,重视演练。为了让演练更加具有突发性,突发事件的突发时间可以由应急演练的指挥部随机确定,同时缩小参演人员的预先知情圈,扩大参演人员规模,让应急演练更加真实化,随机性和突发性。在宣传上,必须明确做到每所幼儿园都必须有完整预案管理的网页宣传资料,并且连接到应急办公室相关网站。

7.健全幼儿园应急小组和其他组织机构,加强工作管理

幼儿园应急预案需要园内设置相关部门保障实施,需要建立、健全园内应急小组及其他协调组织机构,以完善管理、统一调动,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做到有序处理、及时解决问题。首先,应急小组组长应由幼儿园园长担任,成员则是园内其他领导;组织机构成员应由幼儿园教师担任,保证上下工作的协调一致。除了人员规定外,应在开会时间、宣传方式等方面形成制度并加强管理;其次,上级主管部门也应成立配套小组对幼儿园及其他部门的管理工作进行常规指导和管理,适时的组织各种活动以增强各小组、机构的操作能力。

8.完善幼儿园预案保障体系,健全物质保障机制

12.乡镇卫生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篇十二

第一, 学校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体系是学校对于危机管理的现实需要。众所周知, 公共卫生事件由于有突发性, 一旦发生之后, 它的破坏性是非常大的, 并且由于它的疫情的不确定性, 会给学校、社会带来一定的恐慌、猜测, 甚至谣言的产生。学校如果在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之前就制定了完整有效的应急响应体系管理体系, 那么一旦公共卫生事件发生, 也能够有效地制定措施减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发生带来的损失。

第二, 学校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体系是对危机管理信息沟通和信息整合机制的实践需要。在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前, 充分利用信息网络, 及时有效的对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正确引导, 消除学生乃至背后的家庭的恐慌和流言。所以, 建立学校信息沟通传播和信息整合的长效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防止因为对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沟通与信息整合不力导致事件向更大的危机转化。

第三, 学校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体系是建立预见性管理模式的需要。在1998年世界教育会议文件《21世纪议程》曾经指出, “教育机构越来越需要有预见性的管理模式:面对日益急剧变动的世界, 需要对各项任务进行有预见性的管理;为了确保更好地完成使命和适应形势的变化, 需要对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进行有预见性管理”。[1]学校在日常工作中, 通常注重的是常态下的学校教育管理, 对于预见性的管理工作还有待完善。但是一旦出现危机情况时, 充分预见并及早防范的预见性的管理将能够减少由于危机带来的损失, 它是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所要建立的一种必要的管理模式。

二、学校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体系的现状

第一, 学校应急管理意识较淡薄。大多数学校并未真正把应急管理作为全校管理的重要部分, 通常只是把其作为学校安全保卫部门、后勤部门或校医院的职责。事实上, 学校最成功的应急管理应该是在突发事件潜伏期内预防和解决突发事件, 而非等到突发事件发生后才去寻找解决办法, 这是对应急管理理解的误区。[2]

第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机制不健全, 导致了一旦出现突发性卫生事件后, 解决卫生问题的手段和措施不及时, 容易出现职责不明、措施不力、互相推诱的情况发生。由于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理念的落后, 预警机制的不健全, 没有建立对公共卫生安全隐患的信息的搜集和排查系统。

第三, 学校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机构不完善。我国学校在设立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机构时, 本身就具有临时性设立的特点, 由于管理机构的临时性导致了对危机事件处理的不确定性和没有延续性, 并且大多数从事公共卫生事件的工作人员在公共卫生方面的专业知识缺乏, 且很多也未受过公共卫生知识专业化、体系化的培训。这种现状会导致一旦学校爆发公共卫生事件时, 学校将会面临着高成本处理危机事件的情况发生, 且这种现状也不利于学校以后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第四, 学校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传播不透明。但学校担心公共卫生信息一旦传播出去后会引起社会更大的骚乱。但事实上, 网络的快速传播使学校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更加容易出现传言和猜想, 每个学生背后都代表着一个家庭, 也没有及时的保障公共的知情权。学校应建立对公共卫生的相关信息的正规的、权威的发布系统, 让学校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事态向社会及时公布, 防止流言的产生与蔓延。

三、学校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体系的域外经验借鉴

美国的危机管理体系是在不断地处理各种频发的自然灾害、战乱以及人为与技术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是构筑在全面管理理念基础上的一套相当完善的危机管理体系。[3]在这套体系中起着重要协调作用的核心机构是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 (FEMA) , 其使命是领导美国对灾难进行预防、处理和恢复。FEMA与美国各州教育部门制定危机指南, 指导各学校采取适合自身学校特点的应急管理措施。在911以后, 美国国土安全部建立了一套五级威胁预警系统, 分别用绿色、蓝色、黄色、橙色、红色五种颜色代表从最低级到最高级的警戒级别。美国的学校根据FEMA提出的危机管理原则和运行模式制定适合自身学校特点的对于危机的预案工作。同时, FEMA就通过公共支持拨款对学校的应急管理进行支持。

在英国, 专门制定了相应的安全卫生方面的法律。英国的学校通常是由专人来负责安全卫生的管理工作。这些负责安全卫生的人员必须要经过职业化的培训, 要能够对学生群体内或校园内的危害和风险进行有效的辨识和评价, 并且他们的另一职责是制定风险控制计划来达到消除和减少危害风险的目的。

日本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非常完善, 当然这是建立在日本多次发生重大的突发危机事件之后, 使日本政府意识到对灾害防治的立法的重要性。日本在1961年出台了防灾宪法, 如今, 各学校纷纷制定防灾应急法规, 实现了防灾对策的系统化、法律化, 并且在危机预防、应急、恢复处理过程中, 各学校都按照程序进行, 以确保灾难发生时应急工作能有条不紊的进行, 使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日本的学校对于应急管理采取公共安全管理委员会制度。公共安全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策划制定校园安全计划和政策, 设定校园安全的各项基准、采取应急行动。

四、学校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体系的具体措施

(一) 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分级进行危机预警

学校成立公共卫生安全领导小组, 该小组根据校医院或者相应的专家分析判断公共卫生事件的类型和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分类别启动应急预案。对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分级分类别主要是根据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时间、产生的人员伤亡情况、导致的对人身财产的损害程度、对未来潜在人群的危害程度、疾病的扩散情况、社会对该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承受度等因素而确定。一般来说, 学校公共卫生事件可分为三类:

1.主要传染病病种: (1) 甲类传染病; (2) 乙类传染病爆发或多例死亡; (3) 发生罕见或已消失的传染病; (4) 新发传染病的疑似病例。

2.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1) 发生多例不明原因死亡的病例; (2) 药品引起的群体性反应或死亡事件; (3) 预防接种引起的群体性反应或死亡事件; (4) 医源性感染爆发。

3.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 (1) 中毒人数多于30人以上或者出现了1例以上的中毒死亡事件; (2) 在一周内发生3人以上的职业中毒事件或者出现了1例以上的职业中毒死亡事件; (3) 由于有毒、有害化学物品、生物毒素而造成的集体性急性中毒事件; (4) 严重威胁或危害公共健康的水、环境、仪器污染和放射性、有毒有害化学性物质丢失、泄露等事件。[4]

在这三大类的分类分级的基础上对以下要素进行分析总结, 第一, 造成该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原因以及目前的影响程度;第二, 目前已经采取的措施以及实施效果如何;第三, 该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发展走向如何。通过对以上因素的评估分析, 结合专业人士的医学调查报告, 进行全面评估后, 形成具体的处理意见然后向学校的公共卫生安全领导小组进行通报。

(二) 召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策会议

学校公共卫生安全领导小组在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预警建议后, 迅速召开对策会议, 会议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 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机情况及等级状况;第二, 此次公共卫生事件的进展情况;第三, 迅速联系后勤部门、物资部门、通讯部门等做好应急准备;第四, 确定指挥此次危机事件的成员名单;第五, 如果发生次生性意外情况时所采取的措施;第六, 在必要时寻求外界的支持。并且在形成相关会议决议后, 应当迅速向教育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汇报。

(三) 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预案

以保障学生安全为首要原则, 正确判断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 迅速启动公共卫生应急机制, 执行公共卫生安全通报程序以及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社会公众对公共卫生危机的恐慌。根据公共卫生危机的不同等级, 应该遵循一定的步骤逐步展开应对计划:

1.迅速成立现场指挥部, 根据一线情况, 按照预案, 实施现场指挥、救援、调度, 并将现场情况在第一时间内反馈给学校公共卫生安全领导小组;

2.后勤管理部门根据卫生安全事件造成的具体损失, 调配应急物资以及安全保障的物资、药品, 保障师生的安全需要;

3.各年级、班级根据统一步署密切关注本年级、本班级内的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发展动态, 并及时向学校进行汇报;

4.处理好与校内校外的沟通联系, 根据安全卫生事件的发展趋势, 及时寻求校外卫生安全应急机构的支持。各年级、各班级负责老师要做好与学生家长关于此次安全卫生事件的联系沟通工作, 避免引起社会更大程度的恐慌与猜测;

5.及时安抚学生情绪, 稳定学生对安全卫生事件的恐慌情绪, 开展心理疏导, 帮助学生调节他们的危机反应;必要时, 启动师生撤离程序;

6.加强校园其它安全, 制定措施避免校园次生性安全事件的再次发生;

7.领导小组根据所收集的各年级、各班级的安全卫生信息, 及时调整安全卫生事件危机反应计划。

摘要:学校是人员高度聚集的区域, 极易出现病毒交叉感染的情况发生, 一旦疫情蔓延, 将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研究构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体系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将从当前我国学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状出发, 对目前在应急响应体系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剖析, 在借鉴域外国家的相关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体系,危机管理

参考文献

[1]王鹏程.高等学校突发事件预防与应对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 2012:35.

[2]王诗堂, 冷树青.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特征及成因探析[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6, 23 (12) :71-71.

[3]于艳玲.高等院校应急管理体系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 2010:19.

上一篇:文化宣传下一篇:党的知识竞赛题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