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作文题及解析

2024-07-26

高考模拟作文题及解析(精选8篇)

1.高考模拟作文题及解析 篇一

1.不会感恩的大学生

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襄樊5名受助大学生的冷漠,逐渐让资助者寒心。2007年8月中旬,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的第九次“金秋助学”活动中,主办方宣布: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一年多来,部分受助大学生的表现令人失望,其中2/3的人未给资助者写信,有一名男生倒是给资助者写过一封短信,但信中只是一个劲地强调其家庭如何困难,希望资助者再次慷慨解囊,通篇连个“谢谢”都没说。

评点:大学生不会感恩,听起来至少有些骇人听闻,但现实生活里,这样的大学生却为数不少。因此,如何教会学生感恩,是摆在广大教育者面前的一件大事。同样,透过这件事,我们还需要反思,大学生究竟需要怎样的资助?企业家资助别人就一定要得到相应的回报吗?感恩文化在今天遇到了新问题。

适用话题:感恩 感恩教育 施恩与图报 爱心

2.不让座的中学生

家住重庆杨家坪直港大道附近某小区的张民(化名)今年76岁。2007年7月的一天,张大爷和老伴带小孙子到市儿童医院看病,他上了公交车后,到最后一排坐下,把包放在旁边空座位上。

这时上来一位十六七岁、身着运动装扎马尾辫的少女。她走向张大爷身边欲坐空位。张说:“这里有人。”此时,张大爷的老伴抱一小孩蹒跚上车。“马尾辫”强行要坐。“这里有老人和小孩!”张大爷加重语气说。

令所有乘客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啪”的一声,“马尾辫”一耳光扇在老人脸上。“你这娃儿怎么动手打人!”老人挥着拐杖气得说不出话来。见此情景,乘客们纷纷劝阻,“马尾辫”毫不理会,对老人开始破口大骂并动起了拳脚。

此时,一位中年男乘客起身离座:“小姑娘,给老人让座是应该的哟!别吵了,我的座位让给你吧。” “马尾辫”一屁股坐下,口中仍恶语不绝。

评点:尊老爱幼曾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这一美德在今天已经面临严峻考验,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人沉思。于是,小孩成了皇帝,父母成了牛马,老人成了负担,当传统美德遭遇危机时,我们应该怎样积极面对?生活里的每一个细节,其实都反映出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也是对未来、对别人负责。

适用话题:传统美德 传递 个人与社会 现代与传统 生活 自私

3.司机打人事件

2007年5月,深圳,年过六旬的欧阳先生走在家门口的人行道上,莫名其妙被一辆倒退的轿车撞倒。他爬起来与肇事司机理论,反被司机钱某诬蔑偷车,继而遭到拳打脚踢,欧阳先生坚持要求一同去医院,并试图坐上车,但被钱军强行推开。小区保安、巡防员和业主们围了过来,司机开始跟围观者“解释”说,欧阳先生想撬他的车,这种人就该打,并扬手掌掴,将他打得满脸是血,围观者试图上前劝阻。钱某威胁说,谁插手就找谁赔车,巡防员和小区保安也无所适从。凶手在20分钟内采用掌掴耳光、脚踢胸腹部等手段对老人肆虐,并最终将老人按倒在地,还要他当众跪下承认“偷车”。面对围观者的指责和民警的调查,他还振振有词地称是“在教训偷车者”。

评点:近年来,因小车肇事、并且肇事司机仗车蛮横无理而引发的争议已经不少了,在这些争议里,小车司机往往被当成一个群体,那就是富人,而被小车撞伤甚至撞死的一方,就当成弱势群体——穷人了。深圳的钱军打人事件,同样被冠以了富人与穷人之争。贫富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个人的经济问题,已经切切实实是一个社会问题,有人说,中国已经出现仇富群体了。剖析司机打人事件,可以从道德层面,也可以从社会层面。

适用话题:道德 人性 贫与富

4.500万元写就的诚信

500万元人民币,足以检验一个人的心灵美丑。在广东省汕头市,就有一个人在500多万元面前毫不动心,其见财不贪的诚信美德在当地广为传颂。她,就是汕头市澄海区红百合福利彩票经营站负责人王燕丹。

2005年12月26日傍晚6时许,王燕丹投注站里的彩票终端机收到了省福彩中心发布的开奖通知,“南粤风采36选7”第764期开出的一注500万元大奖,就出自王燕丹的投注站。当她仔细校对了该期开出的中奖号码,记得这是当天下午一位老彩民柳先生赊账所买的一注复式彩票,购彩金额480元至今仍欠着。依照中奖结果,该张复式彩票总奖金达504万余元。王燕丹在反复核对确认无误后,在第一时间打电话通知了柳先生。当柳先生赶到投注站得知自己中了500万时,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

王燕丹的投注站中得500万元大奖后,不少彩民询问是谁中了奖:“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是不是熟客?”面对彩民的种种猜疑和询问,王燕丹始终保守着中奖者的秘密。后来媒体通过柳先生报道了她的事迹后,有人这样问:“彩票是赊账买的,当时就在你手中,有没有想到‘私吞’中奖彩票?”王燕丹感到十分奇怪:“彩票是谁买的就是谁中奖,我从没想到要将中奖彩票占为己有。

评点:一些官员为了500万元,可以不惜牺牲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能够在500万元面前表现出一个公民应有的诚信品质,实属可贵。在道德与金钱面前,人的灵魂得到了考验。可是,一些落马的高官,却视钱物为生命,为了钱物不惜铤而走险,利用手中的权力谋一己私利,与王燕丹相比,肮脏的灵魂永远受到人民的唾弃!观察社会,需要从更深层剖析社会,在剖析中思考,这样才能认识社会,感悟生活。

适用话题:金钱与道德 诚信平凡与伟大 生活的真谛 拯救灵魂 感悟

5.道德先锋

2005年,罗玮从媒体上得知蒲江县妇女廖红霞患肝硬化晚期,无钱医治, 便赶到医院,表示愿意捐献自己的部分肝脏来挽救病人。

她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和手术是否会成功、术后是否会留下后遗症、日后身体健康是否会受到影响,毅然为廖红霞无偿捐献了55%的肝脏。罗玮在手术前写下遗书:“明天手术,如果手术失败了,我想捐掉我所有有用的器官„„”手术成功了,与罗玮素昧平生的廖红霞获得了第二次生命,罗玮成为我国器官移植史上无偿为陌生人捐肝的第一人。

罗玮的义举引起广泛关注。她在身体基本康复后,又与有关方面发起募捐,用连同住院期间社会各界捐赠余额3万多元现金,在广元市郊区建起了第一家老幼托管中心,照料外出务工人员的老人、小孩的生活起居,辅导“留守学生”学习。

2007年以来,她将自家房屋补偿款8万余元作为投入,先后在广元市苍溪县龙山镇大牟村、双河乡分别建起了“罗玮留守学生之家”。

评点:有些爱与血缘无关,这些与血缘无关的爱更能映射出一个个伟大的灵魂。罗玮,一个弱女子,却书写下了永远的大爱,她用不求回报的爱谱写关爱别人。当前,需要关爱的人还很多很多,虽然不是所有需要关爱的人都能够得到关爱,但用心去关爱他们,就已经足够了。每一个需要关爱的群体,都需要有人站出来去关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罗玮用自己的真诚与付出得到了别人的尊重!

适用话题:关爱 捐献 熟悉与陌生

6.草原上的妈妈

在神舟飞船降落的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草原,有一位被当地老百姓称为“好阿妈”的蒙古族妇女都贵玛,她的事迹像大旱逢甘霖一样,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向人们展现出一幅和谐、善良、友爱的生活画卷。上世纪60年代初,3000名饥饿无助的上海孤儿来到内蒙古草原,时年仅19岁的蒙古族姑娘都贵玛主动承担起抚养28名孤儿的义务。在那个少

吃缺穿没药的年月,都贵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女,精心呵护着,使这些孩子健康成长。28名上海孤儿,没有一个因病致残,更无一人夭折,在那个缺医少药、又经常挨饿的年月,创造了一个奇迹。她每养壮或养大一个,别人就接走一个,她经历了28次痛苦离别。她拉扯大28个孩子,自己却还是孑身一人。她经常接济周围贫困牧民,主动承担起照顾瘫痪病人拉西斯仁的义务。在大旱之年,她把自家的羊卖掉,为其他牧民购回草料。她历经坎坷,一生荣誉不断;她没有生育,却儿女成群;她家徒四壁,却经常为贫困牧民送去羊草。她是草原上最普通的一个家庭妇女,就像草原上的山丹花一样朴实,心也像山丹花一样红。草原人敬爱的,就是这样的好阿妈。

都贵玛获得中国十杰母亲、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评点:大爱才可以无疆,无私才铸就崇高。在平凡的日子里,草原妈妈用一生的时间来抒写她的不平凡,这一份爱,值得每一个学生思考:面对人生的选择,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当生活需要我们付出时,每个人能否做到义无反顾?品读草原妈妈,其实是品读自己的思想高度。

适用话题:母爱 奉献 家庭 信念

2.高考模拟作文题及解析 篇二

1.运用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或性质求解:

例1: (2009湖南文) 设Sn是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 已知a2=3, a6=11, 则S7等于 ( )

A.13 B.35

C.49 D.63

2.拆项分组求和:观察数列的通项特点, 把各项分解成两项或几项, 转化为基本数列求和。

例1: (2009北京文) 设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pn+q (n∈N, p>0) 数列bn定义如下:对于正整数m, bm是使得不等式an≥m成立的所有n中的最小值。

(2) 若p=2, q=1, 求数列bm的前2m项和公式;

解析: (1) 略。

(2) 由题意an=2n-1, 对于正整数m, 由an≥m, 得

3.倒序相加法:

例1:已知函数和点P (1, 0) , 过点P作曲线y=f (x) 的两条切线PM、PN, 切点分别为M、N, 且

(1) 求函数f (x) 的解析式;

(2) 当x>0, n≥2, n∈N时, 求证:[f (x) ]nf (xn) ≥2n-2。

解析: (1) 略。

4.错位相减法:形如anbn数列的前项和求解问题, 其中an是等差数列, bn是等比数列。

例1: (2009山东文) 等比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 已知对任意的n∈N, 点 (n, Sn) 均在函数y=bx+r (b>0且b≠1, b, r均为常数) 的图像上。

(1) 求r的值;

(2) 当b=2时, 记求数列an的前n项和Tn。

解析: (1) 略.

例1: (2009年广东文) 已知点是函数f (x) 且ax (a>0且a≠1) 的图象上一点, 等比数列an≠≠的前n项和为f (n) -c, 数列bn≠≠ (bn>0) 的首项为c, 且前n项和Sn满足

(1) 求数列an≠≠和bn≠≠的通项公式;

(2) 若数列前n项和为Tn, 问的最小正整数n是多少?

解析: (1) 略。

6.综合使用上述方法:

例1: (2009全国卷Ⅰ理) 在数列{an}中,

(1) 设求数列bn≠≠的通项公式;

(2) 求数列an≠≠的前n项和Sn.

解析: (1) 略

3.高考模拟作文题及解析 篇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试题解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试题。试题设计有四个特点:一是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学习生活。题目的指向是要让学生要关注自身,这样的题目更能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二是关注语文学科本身的学习反思。题目引导学生思考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及其作用,思考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三是指向反思总结。要求比较语文学习的三种途径,阐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四是很好地体现了任务驱动型作文试题的特点,要求结合自己的语文学习经历,阐述三种途径对自己语文学习的影响,任务明确。

解读本题要重点从语文素养怎么形成的角度思考和切入。这点看似容易,其实有一定难度,因为学生虽沉浸于“素养”之中,也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却并不一定关注和思考过语文素养“怎么来”的问题。不过,题目体现出了很好的人文关怀,提供了核心素养的形成渠道—课堂有效学习、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这三个途径。“比较”三种途径,既是要求,其实更是提醒,最简明的办法是选择其一,直接立意和阐述。但题目中并没有“你赞同哪一种”之类的表述,所以,综合考虑不同途径也是可以的,而且更利于观点的综合性、辩证性,这也更能体现考生思维的全面性和逻辑的严密性。如果只抓住题目前面的话,从语文素养的作用角度立意,则有偏离题目要求之嫌。

面对这个题目,考生都能有话说,能够写出基本符合要求的作文。但要想切合题意,写得精彩,凸显亮点,获取高分,也很不容易。这就需要考生关注到学科内与学科外、课堂内与课堂外的联系既要有知识的积淀,还要有思维的深刻;既能埋头学书本,又能放眼看天下;既能论得有理,还要显得有趣,避免干巴空洞——这就需要在布局谋篇和语言表达上“做文章”。

【佳作展评】

提升语文素养课堂教学做主

一考生

语文学习是一种终身学习,语文素养的提升也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那么,对于中学生来说,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是什么?我认为主要是课堂有效教学。課堂教学教什么、提升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是“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首先,“听”这一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贯穿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听老师讲解《沁园春·长沙》,我们感受到了伟人的气魄和胸怀;听鲍国安先生朗诵《赤壁赋》,我们感受到了苏轼的豁达和豪迈;听同学们探讨《记念刘和珍君》,我们感受到了青年的热血和执着。聆听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欣赏名家感人肺腑的朗诵,我们提高了审美情趣,增长了欣赏水平,语文素养在倾听中慢慢提升。

其次,“说”在语文课堂上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成为提升语文素养重要的手段,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我们原本不善于“说”,正是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渐渐变得能说会道。在《再别康桥》的朗读中,我们体会到了浓浓的不舍情思;在《中国梦》的演讲中,我们体会到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在“能否以成败论英雄”的辩论中,我们体会到了哲思的巨大魅力。在说中悟,在悟中提升语文素养。

再次,“读”作为提升语文素养最有效的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比重最大。我们在对《荷塘月色》的品读和鉴赏中,感受语言之美;我们在对《拿来主义》进行品读和领悟中,感受思辨之强;我们在对《宇宙的边疆》的品读和理解中,感受自然之神秘。通过这些优秀篇章的赏读,我们全面提高了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进而提升了语文素养。

最后,“写”是语言表达运用的重要方式,心灵的触动、情感的共鸣、理性的思考都可以在写作中呈现。没有“写”,语文素养就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提升。我们写作《难忘的瞬间》,表达生活的感动;我们写作《霜叶红于二月花》,描绘自然的美景;我们写作《我心中的孔子》,赞美先贤的智慧。写作完成了语文素养的提升,陶冶了我们的情操。

由此可见,“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了提升了我们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提升,正是通过课堂有效教学来完成的。毋庸置疑,课堂有效教学是提升语文素养最有效的途径。当然,除此之外,课外的大量阅读和社会生活实践也是提升语文素养的辅助手段,不可小觑。

[点评]

本文亮点频出,获得一致好评。首先,文章运用总一分一总式安排结构,起笔开宗明义,亮明观点;主体部分充分展开,纵横剖析,内容丰富,说理透彻;结尾总结全文,重申观点,照应开头,逻辑严密。其次,条分缕析,井然有序。“首先”“其次”“再次”“最后”领起各段,眉清目楚,层次分明。再次,文采斐然,情趣与理趣并融。大量排比句的使用,既有文采,又有气势,既有极强的可读性和感召力。

语文素养“三步走”

一考生

语文素养真奇妙,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象征,也是一个人语文能力和水平的综合体现。当代中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语文素养的高低,对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对于广大中学生来说,如何才能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呢?我们可以通过“三步走”的途径,即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来实现这一目标。

第一步,通过课堂有效教学来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我认为,课堂教学是两个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一是老师的教,二是学生的学。教学结合,教学相长,“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快速、系统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例如在学习宋词这些内容时,老师引导我们先学习“豪放派”苏轼和辛弃疾的词,再学习“婉约派”柳永和李清照的词,从而在短时间内,系统地掌握了整个宋代的词貌。特别是老师在课堂上系统地传授一些实用的写作技巧,让我们明白了写作时怎样去立意和扣题,怎样去打造“凤头”,充实“猪肚”,雕琢“豹尾”。一句话,倘若连老师讲授的课内知识都没掌握好,又何谈语文素养呢?

第二步,通过课外大量阅读来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课堂的时间有限,接受的知识也是有限的。而书山迢迢,学海茫茫,我们只有通过课外的大量阅读来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我们学习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后,就通过课外的延伸阅读,继续追寻林冲的足迹,一起上梁山,战方腊,体会江湖凶险和侠骨柔情。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課外阅读,哪来对“四大名著”的全面、深入了解呢?功夫在课外,只有抓住8小时以外的闲暇时间,多读多看,才能保证语文素养的稳步提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自然就会带来“质”的飞跃。

第三步,通过社会生活实践来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说得好不如做得好,实践相对于听说读写来说,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体验过程。只有脚踏实地躬身实践,才能让知识转化为能力。历史上著名的“纸上谈兵”的故事,就是因为赵括夸夸其谈,没有在社会生活中去实践,从而夜郎自大,全军覆没,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苏轼诗云:“春江水暖鸭先知。”毛泽东也说:“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这些至理名言启迪我们:实践是培养能力的有效保证,实践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总之,语文素养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完满的,或许每个人的途径都不尽相同,但“三步走”却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只有“三管齐下”,步步为营,我们的语文素养才能步步提升,日臻完美。

[点评]

这篇文章观点明确,中心突出。其亮点有三:其一,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然后运用并列式结构布局谋篇,设置三个分论点,全方位、多角度展开论证,形式优美,结构匀整,又不偏不倚紧扣材料,立意精准。其二,完全符合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全文从“我”的角度,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体会,内容饱满,亲切自然,说理透彻,令人信服。其三,素材丰富,有理有趣。文章大量选用课本素材,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名言警句使用恰到好处,增添了文采和说服力。

课堂有效学,语文素养高

一考生

众所周知,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各学科学习的基础,语文的地位举足轻重。那么,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呢?大多数人认为,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但我认为,我的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得益于老师的课堂有效教学。

提升语文素养的第一步是积累扎实的基础知识。一个优秀的教师总是会千方百计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老师们精心准备,倾其所有,像播种机在学生的心田播下知识的种子。在老师默默的耕耘中,我的知识基础打得越来越牢固。记得小学三年级开学的第一周,语文老师就会要求我们尽量把整个生字表给记牢。压力就是动力,本来半年的基础知识,老师仅用一个月就先引导我们“过关斩将”了。随后,我们学习课文,背诵课文,就轻松多了。老师运用“提前读写”教学法,让我们在阅读中积累字词,又带着积累的字词进行新的阅读。就这样,老师把我们领进知识的百花园,我的基础知识日渐增多,为语文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老师在课堂有效教学中,不仅让我们夯实了字词句和背诵等基础,还在课堂上巧妙地运用口诀法,轻松解决了我们的学习难题,激发了我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了我们的语文素养。比如对唐宋八大家,我们总是记不牢,老师总结口诀说:“唐韩柳,宋三苏,曾巩安石欧阳修”,这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忘记了。再如讲到《望海潮》杭州“西湖十景”这一课时,老师总结口诀说:“三苏断双柳,花雷平南曲”。这样,我们面对繁杂的“西湖十景”,都能脱口而出:三潭映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双峰插云、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平湖秋月、南屏晚钟、曲院风荷。因为课堂有效教学,语文学习变得轻松、有趣。如今,我们博闻强记,见多识广,这不都是语文综合素养的极佳表现吗?

同时,语文素养的提升,还得益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我们健全人格的培养。老师在教学作文课时,经常教诲我们“作文先做人”,文以载道,人品和文品是一脉相承的。在教学《满江红》时,我们的爱国激情在老师那撼人心魄的诵读之中,瞬间爆发出来,就像火山一样,久久荡气回肠,余温不烬。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语文素养的提升实在是太重要了。特别像我们这样的留守生,爸爸妈妈长年累月不在家,爷爷奶奶又不知道怎么教育我们。我们就像无拘无束疯长的野草,如果没有课堂有效教学这块沃土的滋养,怎么会有绿草如茵的春天啊?所以说,课堂有效学,语文素养高。

[点评]

文章开篇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然后顺势亮明自己的观点,做到有的放矢。紧接着,作者从夯实基础知识、巧妙运用口诀、培养健全人格诸方面,结合自己活生生的学习生活实例,论述了课堂有效教学对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作用,素材真实可信,内容贴近生活,容易激起共鸣,没有丝毫的空洞感和枯燥感。文章善于运用比喻论证,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结尾照应标题,强化观点,完满收束全文。

审题立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特蕾莎修女在获诺贝尔和平奖时曾说:“我在做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给贫穷、困苦的人一双温暖的手。”她有一次从下水道中救起一个奄奄一息的流浪者。那人不断咒骂着命运给予他的苦难与不公。特蕾莎修女将他带回修道院,亲自给他擦身、喂粥,为他换上干净衣服,然后守在他身边,紧紧握着他的手。几小时之后,流浪者死去了,可他的最后一句话不再是咒骂,而是一句微笑的“谢谢”。

站在特蕾莎修女或流浪者的角度,你对此有什么感想?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结合生活经历,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

这则材料有两个叙述对象,至少有两个立意角度。题目要求从二者中选择其一,谈谈感想,属于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

1.从特蕾莎修女的角度审视:特蕾莎修女为何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正如她自己所言:“我在做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给贫穷、困苦的人一双温暖的手。”她用温暖的手温暖了贫困的人,也温暖了这个世界。对流浪者的悉心照料,就是最好的注脚。材料通过一系列的细节,用特写镜头展现特蕾莎修女的一片爱心,当然,这只是一个缩影,这样的场景何止千万?从特蕾莎修女的言谈举止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大大的“爱”!正是这种人间大爱,使特蕾莎修女获得诺奖的殊荣,也挽救了无数的贫困者,让他们看到了光明,改变了对世界的看法。由此可以有以下立意:①关爱的力量。多一分关爱,就少一分痛苦,少一分咒骂,少一分失望。如果人人都能献出一分爱,这个世界就变成美好的人间。②勿以善小而不为。一颗微不足道的善心,一次不经意的出手相助,可能会温暖一颗冰冷的心,拯救一个绝望的人。可以说,小小的举动,大大的善举。③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特蕾莎修女用真诚打动了流浪者,感化了流浪者,让他忘却痛苦,摒弃诅咒,带着微笑离开了这个人世。流浪者的转变,靠的是特蕾莎修女真诚的帮助,无私的关爱。

2.从流浪者的角度审视:流浪者先是内心装满苦难,咒骂命运对他的不公;后来得到特蕾莎修女的精心照料,虽然他最终死去了,可他是带着微笑的“谢谢”而去的。由此可以有以下立意:①学会感恩。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虽然流浪者回馈的只是一声“谢谢”,但他心灵得到了洗礼,懂得了感恩,实属不易。②以积极的心态寻找光明。世界之大,不可避免会有阴暗面,但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要用心发现美,讴歌美,传递美——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4.2022年高考作文题目解析及 篇四

——王彦力

每个行业的人都有自己要跨越的藩篱,都有自己要开拓的事业。跨越虽难,但一路艰险、一路生花。

奥运的跨越,就是中国的跨越。从刘长春单刀赴奥运,到如今奥运赛场上几百人的中国运动员队伍;从中国零奖牌,到《义勇军进行曲》在赛场一次次奏响;从“中国什么时候能举办一届奥运会”的历史之问,到北京成功举办夏季奥运会和冬奥会……国运兴则体育兴。中国的奥运历程,正是中华民族从百废待兴到奋起直追、再到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一次又一次历史性跨越。

科技的跨越,就是中国的跨越。从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发射,到神舟十三号乘组顺利返回地球;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粮食难以自给,到第三代杂交晚稻亩产突破1000公斤;从清末马拉火车的愚昧闹剧,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动车组“复兴号”问世……科技强则国家强。正是一次次艰难的跨越,才让中国从落后挨打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具备智能自动化生产和数字化供应链的科技大国。

经济的跨越,就是中国的跨越。从贫穷落后的农业中国,成长为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的工业制造大国;从单薄的实体行业,到全国产业数字化转型,国内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企业数量超过160万家;从1949年国内生产总值仅有123亿美元,到的31.4万亿元,再到20突破110万亿元大关……经济是中国发展的命脉。中国经济的不断跨越腾飞,展现了中国人的拼搏、韧性与活力,让中国重回世界的焦点。

文化的跨越,就是中国的跨越。从“韩流”席卷中国青少年一代,到“国潮”蔚然成风热浪不断;从大量文物沉睡在库房、为世间遗忘,到故宫文创上线;从19世纪末好莱坞电影中对华人的刻板印象,到李子柒的YouTube订阅量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将田园生活和中华文化传递给世界……文化兴则国运兴。从20的活字、击缶、三千弟子,到2022年冰墩墩的全球爆火,中国文化和创意逐步收获了世界更多的理解与认同。文化的跨越,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和独特气质;文化的跨越,使得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历久弥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跨越从来不是单薄的议题,相反,它背后是无数执着奋斗的人们,无数默默奉献的人们,无数艰难探索的人们,在坚韧的民族精神的照耀下,乘风破浪、扶摇而上,跨越艰难险阻,开辟着时代的新 篇章。

5.高考模拟作文题及解析 篇五

2022年全国语文新高考l卷,从整体看,命题材料贴近学生实际,着眼新时代社会发展全局,注重语文核心素养考察,体现出稳定性、基础性、开放性、专业性特征。

其中作文试题的考核要求是从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妙手、俗手”的启示意义出发,要求结合材料,表达考生的感悟和思考。该试题的命题立意明确,逻辑清晰,论证要求较高,具有思辨性。考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展开想象,紧密结合材料要求,表达对“本手、妙手、俗手”三者逻辑关系的思考,思考如何在社会实践中努力夯实基础,追求卓越,避免“俗手”;可以结合个人、社会发展实际,表达人生理想愿望,在“基础与创新”的辩证关系理解中,表达对卓越人生的追求。

该试题的命题关注青少年成长,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作文材料新颖,思想内涵深刻,启示意义丰富,能够从生活实际、人生感悟、理想信念、家国天下等多维度考核学生素质与能力,综合体现新高考情境任务下的材料作文考核要求稳中有变、与时俱进的特点。

本手妙手俗手作文素材

所谓的守正,即恪守正道。指的是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取向与行动原则。守正是《礼记》中的“大道之行”,是张之洞的“中学为体”,是蔡元培的“抱定宗旨”。因为守正,我们得以始终行走在宽阔的正道上。

守正源于接受与尊重。尊重他们的劳动智慧,才会用心学习与传承。孔子微言大义述《春秋》,后世史家虽各有千秋,却都秉持“不隐恶,不虚美”的原则,这源于接受并尊重;晋商徽商各舒广袖,在不同的领域建立自己的商业王国,但是他们都有共同的信仰——利不害义,这是对两千年前儒家精神的尊重与传承。

守正,方可创新。创新,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只会发源于守正的清泉,萌生于守正的土壤。从来就没有什么空中楼阁式的创新,一蹴而飞身上天只存在神话故事里。齐白石之画印书诗,人称“四绝”,别具一格,然无一不起自学习与继承前人。单以画论,他受陈师曾影响,又吸取吴昌硕之长,还推崇徐渭、石涛等绘画风格,也正是在这些尊重、欣赏、学习、提炼的基础上,他最终创出了独属于自己的绘画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绘画理论。 立足根本正道,方可成就创新之精彩,反之,创新亦可为守正助力。不懂创新,只知守正,无疑会陷入墨守成规的机械教条里;借助创新,扬长去短,如此便可点亮生命多舛崎岖的道路。譬如史铁生,上帝交给他一部残缺的人生剧本,他却以坚强与深邃之石搭建了人生最完美的舞台;又如庄周,历史给他一个征战杀戮人命如芥的舞台,一个“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剧本,他却扶摇而上演一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逍遥之游!这种创新以生命为利器,以人生境界为主旋律,面对现实,不囿剧本,于是人间的表演惊艳倾城。

6.高考模拟作文题及解析 篇六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任时曾经被媒体问到:“中国的电视机已经出口到英国了,你是否感到危机?”撒切尔夫人一笑,回答道:“等到中国的节目也输出到英国的时候你再来问我这个问题。”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在任时也说过类似的话,大意也是一个不能输出价值观的国家,不能说它是一个强国。她们所说的价值观,简单的说,就是有稳定性、持久性的思想。在撒切尔夫人和希拉里看来,中国在没有输出电视节目或者是背后的价值观之前,中国是不足以为惧的。如果推而广之,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乃至一个人,在没有能力输出价值观以前,不能算真正的“强国”“强市”和“强人”。

请仔细阅读材料,然后从中选择一个角度作文。你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她们的观点。写议论文的话,你可以就国家或城市立论,也可以就个人立论;也可以写记叙文。只要把你的想法通过文章很好地表达出来就可以了。要求: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少于800字。

43.(武汉调研)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2018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偕夫人彭丽媛访问俄罗斯。彭丽媛走出机舱时,穿着修身大衣,拎着皮包,被网友称为“丽媛style”。该皮包及风衣都来自广州本土的一个服装品牌“例外”。受“丽媛style”影响,该品牌设在武汉的专柜吸引了众多慕名而采的顾客,皮包及服装的销量也随之上涨。

韩国新任总统朴槿惠在候选期间拎的一款做工精美的皮包让韩国民众误以为是价格昂贵的名牌包,在韩国国内引发较为强烈的关注。随后官方解释这款皮包是韩国一家小企业生产的低廉的产品,朴槿惠认为帮助具有能力的小企业发挥出自己的实力很重要。

创办于2001年的英国品牌Issa,因英国威廉王子与凯特宣布订婚当天,凯特身着该品牌的一条宝石蓝连衣裙而“一夜成名”。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44.(甘肃课改调研)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是世界电影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之一。1947年,他执导的电影《开往印度的船》杀青后,出道不久的伯格曼感觉良好,认定这必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杰作,他甚至把握十足地说:“不准剪掉其中任何一尺。”并且连试映都不举行就直接进行首映。结果令他后悔莫及,拷贝出了重大事故,首映彻底失败。

第二天,他看着报纸上的影评,痛心疾首。就在此时,他的朋友笑容可掬地出现了,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话:“明天照样会有报纸。”明天照样会有报纸,是的。此后,伯格曼在每一部电影的制作中,他只要有空,就去录音部门和冲印厂,学会了与录音、冲片、印片有关的一切,还学会了摄影机和镜头的知识。一代电影大师就这样起程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45.(广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美国有句谚语:“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人们不能漠视数据,数据是科学的度量。

有学者认为,我们正处在一个数据时代。随着社交网络的逐渐成熟,移动带宽的迅速提升,云计算、物联网的应用多样,数据的运用和创新给公民、政府、社会带来了种种的挑战和变革。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46.(安徽淮南)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1946年,胡适在北大演讲时曾经对学子们说过这样一段话:“为什么我要你们独立,而不说自由呢?自由是对外面的束缚而言,不受外面势力的限制与压迫。而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不能独立,仍然是做奴隶。”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霹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47.(浙江宁波)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有人认为一个人的心灵空间同生活的环境有很大的关联,生活圈子的宽窄有时会影响心灵空间的大小;也有人认为一个人的心灵空间

同外在生活空间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只要我们心怀阔远,我们的生活天地依旧会无限宽广。

你是如何理解心灵空间和生活空间两者之间的关系?根据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文体明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

48.(皖南八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人们处于遥远的地方,看不见一棵在地平线上努力生长的小草。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写作提示】

小草要想使人们看见它,就要让自己长得足够翠绿、茂密、高大、魁梧;人们要想看到小草,不能只遥远观望,要亲近、走近小草,给小草的努力以鼓励,以肯定;小草无需赢得人们的眼光,它只要努力地生长,活出自我就够了;人们与小草因为距离的遥远而彼此陌生,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由此产生;等等。

49.(包头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长期从事学生思想教育研究的南京财经大学胡连生教授说,现在少数学生中存在的迷恋网络、虚度光阴、不求上进等现象,从根本上讲,都是责任感缺失的外在表现。一个连对自己和父母都不负责的学生,怎么会承担对集体、国家和事业的责任。

《中国青年报》上《生活在低处,灵魂在高处》一文说:“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才会真正把实现自我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

2006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季羡林老人在《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一文中说:“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恐怕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联系社会实际或你的人生体验,选准角度,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50.(全国百校)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一老板在台湾某小镇停下车来买水果。卖水果的小伙穿着汗衫,光着脚。老板问他:“干嘛不穿鞋?”小伙说:“田就在旁边,跑来跑去,何必穿鞋?”

小伙把莲雾放在篮子里和箱子里卖,老板问:“篮子和箱子里的莲雾有什么不同?”小伙说:“都一样。放在篮子里,让客人可以看到每一颗莲雾都是好的。有些店家会通通放进箱子,上面是好的,下面都烂了。”

对上述说法,你有何感悟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必须写成议论文。(2)不少于700字。(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提示】

“何必穿鞋?”提醒世人为人最好素面朝天,不要伪装,做真实的自我,如此生活更自由,内心更坦然。“何必放进箱子里?”提醒世人做事要光明正大,不做坑蒙拐骗之丑事。此材料适合写议论文,简要分析材料,突出卖水果的小伙的人性亮点,从而引出论点,再结合现实展开讨论,重点是探讨这种品行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尤其对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精神和品质予以明确,要体现思辨性,具有现实感,行文有条理

2018年全国高考作文趋势预测定位【附素材详解】

今天是6月2日,全国高考作文试卷已经全部准备好,交稿了,不会再改动了,正在发往各秘密且安全的地方印刷呢!因此,真预测也就可以开始了。一、三篇作文行天下

今年的高考作文预测,基于对历年高考作文的形式、内容以及社会发展方向的研究,可以大致推导走向。

从最近几年的趋势看,全国卷几套试卷分别考了一般材料作文、时评类材料作文和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三类,从规律方面来看,由2018开始,材料作文大行其道,到了材料作文的临界点。

因此,2018年的高考作文,就全国卷I卷(乙卷)来看,按照概率的百分比,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应该是占60%,命题作文占20%,时评类材料作文20%。

二、作文主题预测

高考作文在一点四面的内容框架内进行命题,全国卷I卷(乙卷)在2018年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8年考立德树人中的树人,那么在2018年将会从立德的角度命题立意。

具体来说,主要有四个方面:

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四德”建设为重点。

社会公德建设主要包括: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等,以“礼仪”为核心。

职业道德建设主要包括:

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办事公道、热心服务、奉献社会等,以“诚信”为核心。

家庭美德建设主要包括:

夫妻和睦、孝敬长辈、关爱孩子、邻里团结、勤俭持家等,以“和睦”为核心。

个人品德建设主要包括:

友善互助、正直宽容、明礼守信、热情诚恳、自强自立等,以“友善”为核心。

三、名言搜集整理 第一部分,重点关注27条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

【译文】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2、信不足焉,有不信焉。——《道德经》 【译文】诚信不足,就会失去信任。

3、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道德经》

【译文】委屈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成真,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道德经》

【译文】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的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的才叫强者。知道满足者才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着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5、轻则失根,躁则失君。——《道德经》

【译文】轻率则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6、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

【译文】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7、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

【译文】:过分爱惜名声必带来大的损伤,过多的积聚财物,必定给自己带来不幸。知足的人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

8、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道德经》 【译文】天下的难事,一定是从容易的事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一定是从细小的事发展起来的。

9、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道德经》

【译文】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处理祸乱一定要在祸乱没有发生之前。

1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

【译文】合抱的大树,是从幼芽发起;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土积累的;千里远行,也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

11、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道德经》

【译文】对待结束时的工作,就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对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12、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道德经》

【译文】江海永远处于(百川)最低处,能纳百川,故能为河谷之王。

13、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

【译文】我有三件宝物永不放弃:一是慈爱,二是节俭,三是不逞强好胜。

1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道德经》

【译文】诚实的语言不华美,华美的语言不诚实;善良的人不会花言巧语,花言巧语的人不善良;大智的人不杂博,杂博的人不智慧。

15、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道德经》 【译文】孕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力而不自恃己功,大功告成而不居功自傲。

16、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17、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译文】:不拿别人发泄怒气,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18、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 【译文】:孔子说:“贫穷而没有怨言很难做到,富有而不骄傲容易做到。”

19、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事事严格要求自己,小人事事严格要求别人。”

20、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与实习,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

22、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2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译文】:孔子说:“在上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在下者也能照着做,自己身行不正,虽然发号施令,在下者也不会听从。”

2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译文】:曾子说:“知识分子不能没有宽阔的胸怀和刚强的毅力,因为他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而且道路遥远。以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不是很重大吗?对这一理想的追求到死才可以停止,不是道路遥远吗?”

2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必定用三件事反省自己:替人谋事有没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与朋友交往是不是有不诚信之处?师长的传授有没有复习?

26、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平和大方而不骄恣,小人骄恣而不平和大方。”

2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第二部分,一般关注73条

1、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2、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3、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4、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5、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进退无仪,则政令不行。——《管子形势解》

6、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张载《正蒙·中正》

7、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周官》

8、义,志以天下为芬。——《墨子·经说上》

9、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10、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11、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12、有功则赏,有罪则刑。——司马光《进修心治国要札子状》

1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14、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1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1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17、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18、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淮南子·泛论训》

19、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石成金《传家宝·绅瑜》 2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2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2、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23、圣人不敢以亲戚之恩而废刑罚,不敢以怨仇之忿而废庆赏。——徐干《中论·赏罚》

24、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2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6、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刘鹗《老残游记》

27、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2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车儿,小车无车兀,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2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30、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

3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32、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33、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34、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正蒙·乾称》

35、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36、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刘向《说苑·正理》

37、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38、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39、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40、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li)。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山木》

41、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由义为荣,背义为辱。——陆九渊《与郭邦逸》

4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43、君子和而不流。(流:盲从)——《礼记·中庸》

44、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4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46、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第十九章

4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48、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瑀》

49、衡于左右,无私轻重,故可以为平;绳之于内外,无私曲直,故可以为正。——《淮南子·主术训》

50、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录》

51、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贾谊《新书·阶级》

5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53、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淮南子·修务训》

54、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公正就政治清明,偏私则政治黑暗。

55、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左传·僖公九年》

56、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老子》第九章

5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58、奉公如法则上下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9、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60、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6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62、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63、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64、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65、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崔鸿《三十国春秋·西秦录》 66、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在圣人治理的时代,天下是公有的。

67、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68、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

69、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70、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桓宽《盐铁论·地广》 71、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7.高考模拟作文题及解析 篇七

材料解析题在高考历史学科中的分值是52分, 独占半壁江山,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材料题的解答过程中, 同学们往往存在读不懂题、没有思路、无话可写、写的不全、写的不专、站位不高等问题, 本文以201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的材料题为例, 为同学们分类解答, 指点迷津。

材料解析题按设问角度大致可分为背景原因类、影响作用类、比较异同类、特点特征类、实质启示类等五大类型, 这五类几乎涵盖了2013年高考材料解析题的所有设问方式, 因此, 掌握了这五大类的解题方法, 也就掌握了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基本方法。

一、背景原因类

这类题型是材料解析题中最常见、最常规的类型。其答案来源一是结合所学, 从政治、经济、阶级、思想、文化、军事、科技、民族、外交等方面入手, 组织答案。来源二是从材料中找, 将材料分层、概括、提炼关键词关键句、转换成历史学科专业术语, 最后组织答案。2013高考题中背景原因类占了26分, 分别是47题第 (1) 问、48题第 (1) 问。

例1 (201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第48题) (15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韩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当时皇帝崇信佛教, 耗费大量财富。韩愈力加谏阻:“佛本夷狄之人, 与中国言语不通, 衣服殊制, 口不言先王之法言, 身不服先王之法服, 不知君臣之义, 父子之情。”当时士大夫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 朝廷亦将之作为选才重要标准。韩愈首倡“古文运动”, 主张文章应仿先秦散文, “文以载道”。在他看来, 由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传的“道”, 在孟子死后失传, 他承担起了重续“道统”的责任。

韩愈提倡的“道统”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 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阐释。他一面讲博爱, 一面又讲“义”。他所说的“义”, 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 旨在论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惟一合法思想, 为其反佛提供理论根据。韩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 (8分)

【考点】唐代儒学中兴。

【答案】 (1) 唐朝由盛转衰;内容空洞的骈体文流行;佛教盛行, 华夏传统受到冲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最大限度获取材料有效信息, 归纳、概括的能力, 答案主要从材料中提取, 而获取信息全面准确的第一要务是依据材料内容给材料分层, 同一个中心意思划分为一层, 然后逐层提炼, 这才能确保答案全面无遗漏。

第一层:前两句是第一层, 是对古文运动大背景的一个概括, 时期是“唐中后期”, 状况是“耗费大量财富”, 结合所学可见这时唐朝处于一个转型时期, 由盛转衰。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韩愈为了治愈社会弊病、复兴唐朝而提倡古文运动, 显示了儒学积极入世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感。因此, 这是一个最基本、也是最宏阔的背景。第二层:从“韩愈力加谏阻”到“不知君臣之义, 父子之情。”这一句为第二层, 中心意思是佛教的消极影响, 翻译材料可知中国的语言文化、服饰等级、礼节规章、传统伦理观念均受到冲击, 因此韩愈提倡古文运动, 要文以载道, 恢复华夏传统。第三层:从“当时士大夫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 ”到“主张文章应仿先秦散文, ‘文以载道’。”这两句是第三层, 中心意思是当时的文风骈体文空洞无物, 韩愈主张文章应该有实质内容、实质作用, 因此主张文以载道。第四层:第一自然段剩余部分和第二自然段, 这几句是在分别解释“道”的涵义、内容、作用, 因此, 不算背景范畴, 不在此组织提炼答案。

【规律总结】题中所给材料在论述某一问题时是有思路可寻的, 我们可以按照语文学科的方法对文章段落进行分解分层, 全面把握段落的结构, 这是做好材料题、确保答案全面无遗漏的前提。一般段落的结构是总—分, 即第一句话是中心句, 然后分角度论述, 分—总, 即先分别论述最后一部分是总结, 或总—分—总, 即第一句是总述, 然后分述, 最后再总结。把握住这个规律有利于我们准确分析段落, 整体把握材料, 全面获取答案。

二、影响作用类 (评价类也可以归到此类)

此类题型也是历史材料题中最基本的一种类型, 要求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或重要典章制度的作用进行分析评价, 指出其影响。这类题型的基本思路是从积极、消极两方面总结回答, 也可以从进步性与局限性两方面来考虑。但对于有些倾向性强的历史事件也可能只有积极作用或只有消极作用。答案来源也主要是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从材料中提炼概括。在2013年高考中这类题型有19分, 分别是第46题第 (2) 问、47题第 (2) 问、48题第 (2) 问。

例2 (201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第46题) (15分) 近代杜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夫西人设立新闻纸馆, 上以议国家之得失, 下以评草野之是非, 可以知四方之物价, 可以悉外国之情形, 原为有益之举。今宜仿而行之, 惟不准议朝廷得失。凡外国物价, 外国情形, 及中国人而被外国人欺凌者, 或传教不公道者, 皆可写入新闻纸, 布告各国, 咸使闻知, 使归曲于彼;且以见中国百姓痛恨洋人, 必将激而生变。庶彼君臣闻之, 惕然知惧, 必饬令彼国公使领事, 自行约束。

———《李鸿章附呈潘司丁日昌条说》 (1867年)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后, 维新派开始办报。他们在办报实践中提出, 报纸必须“宗旨高而定”, “思想新而正”, “材料富而当”, “报事确而速”。严复强调办报须“一举足不能无方向, 一著论则不能无宗旨”。有维新人士倡言:“无古今中外, 变法必自空谈始。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 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阅报之多寡, 与爱力之多寡有正比例;与阻力之多寡有反比例。”梁启超提出:“所贵乎报馆之著述者, 能以语言文字开将来之世界也。”并说:“去塞求通, 厥道非一, 而报馆其导端也……阅报愈多者, 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 其国愈强。”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戊戌变法前报纸在推动近代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作用。 (6分)

【考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答案】 (2) 逐步冲破封建专制的言禁, 拓展了国人视野;进行了救国图存和启蒙思想的宣传, 有助于开启民智;为社会变革作了舆论准备。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归纳材料以及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设问是报纸的作用, 首先对材料内容进行分析定位。材料一第一层:从开头到“可以悉外国之情形, 原为有益之举。”这一句话显然是在讲报纸的作用, 可看出报纸有利于国民了解外部世界, 冲破中国原本封建专制制度下言论不自由的状况, 从而拓展国人视野。第二层:从“今宜仿而行之”到“布告各国, 咸使闻知, 使归曲于彼;”这一层中心思想是清政府对报纸内容的规定, 不属于报纸的作用, 因此不在此层归纳答案。第三层:从“且以见中国百姓痛恨洋人”到“必饬令彼国公使领事, 自行约束。”这一层次的中心思想是合适的办报内容可以激发国民的爱国精神, 有利于抵制西方侵略, 从而有利于救亡图存。救忘图存是中国近代史的主题, 办报可以激发民族精神, 可以宣传、讨论救国方式、途径和主张, 因此, 一定要上升到主题层面。

材料二第一层:从开头到“一举足不能无方向, 一著论则不能无宗旨。”这一层的中心思想是维新派办报的原则非作用, 因此不在此层归纳答案。第二层:从“有维新人士倡言”到“报馆愈多者, 其国愈强。”这一层的中心思想是在讲报纸的作用, 从中可以提炼出关键词变法、阅报与爱力成正比、其人愈智等意思, 转换成历史学科术语即报纸有利于为社会变革作舆论准备、可宣传启蒙思想、有助于开启民智等。

【规律总结】由上述分析可知, 答案就蕴涵在材料之中, 准确阅读、理解、分析材料是关键, 依据材料所述内容给材料定位、划分层次、再提炼要点、转换语言, 最后组织答案, 按照这样的步骤最后答案就会呼之欲出, 迎刃而解。

三、比较异同类

比较异同点是高中历史学习所要求的基本能力之一, 新课标明确规定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 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比较类材料题在高考中也备受青睐, 在2013年中多达48分 (选修题重复计分) 。分别是40题第 (2) 问、45题第 (1) 问、46题第 (1) 问, 还有第45题第 (2) 问和第47题第 (1) 问, 表面看似乎是原因题, 其实是对原因的比较。

此类题型的基本思路是从重大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主要人物、目的、方式、过程、相关因素、结果、实质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例3 (201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第45题) (15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01年1月29日, 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 在于习气太深, 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 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 困天下者在一例字, 至近之学西法者, 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 此西艺之皮毛, 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 学其皮毛而又不精, 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 各就现在情形, 参酌中西政要, 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 当因当革, 当省当并, 或取诸人, 或求诸己, 如何而国势始兴, 如何而人才始出, 如何而度支始裕, 如何而武备始修, 各举所知, 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 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 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 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6分)

(2)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9分)

【考点】清末新政、戊戌变法。

【答案】 (1) 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

(2) 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国内外情势不同。

【解析】本题选取课外史料, 考查学生阅读材料, 运用所学知识概括、分析、评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样对材料进行分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天下安得富强耶”, 主要讲到:1.变法的目的是改变中国弱国状态, 救亡图存, 维护清政府的统治。2.变法的方式是向西方学习。3.变法的内容是从学习技术到学习制度。第二层:从“著军机大臣”到最后, 主要讲了:4.变法的方式是自上而下。5.变法的内容很广泛。结合戊戌变法的知识, 以上五点也适用于戊戌变法, 因此得出答案。

第 (2) 问需要打开思路, 确定角度, 应从改革的时代背景、领导者、改革的相关人员和推动者、改革的过程等方面来比较认识。结合所学可知戊戌变法的背景是甲午战争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主导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 他们积极宣传、推动变法, 而此时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非常有限, 因此在行动上并没有与维新派站在一起, 导致戊戌变法昙花一现, 迅速失败。而新政是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后, 中国革命形势风起云涌, 清政府为了挽救风雨飘摇的统治的背景下开始的, 它的主导者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 在经历了大变故之后迫不得已做出的选择。此时, 地方实力派在八国联军侵华过程中也深受刺激, 清醒地认识到了西方的强大和中国亡国的危险, 因此清政府在推行过程中经历了从派遣大臣西洋考察、颁布新政措施、从预备立宪到立宪等一系列有准备的过程。因此, 两者结果差异很大, 与时代背景、主导者、地方实力派、推行过程关系密不可分。

四、实质启示类

实质类题型是考查考生透过历史表象, 正确认识历史事实的能力, 实质类试题一般要指出其根本目的、阶级本质、本质属性等内容, 往往与历史表象相反, 因此考生一定要熟练掌握唯物史观, 运用正确的史观来认识历史得出正确的结论。

启示类题型通常要求考生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分析得失。它一般出现在主观题的最后部分, 来检测考生历史思维层次、认知水平、感悟能力。启示类试题的一般答法是:从原因、内容、影响等大方面入手, 抓住主干和本质, 密切联系现实, 得出与现实报道相一致的结论。

在2013年高考中涉及到的主要有40题第 (2) 小问启示类、45题第 (2) 小问实质类, 由于这种类型一般都是材料题的最后一问, 是升华部分, 因此分值并不大, 往往在2—4分左右, 就不再举例说明。

五、特点特征类

历史特征的含义是一个历史事物区别于另一个历史事物的特殊点, 它源于历史事物自身, 但又高于历史事物本身, 是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结果, 要求语言必须深刻、简洁、精练。因此, 特点特征类题型在组织答案时一方面要从所学知识中提炼历史事物本身所特有的属性, 做到语言准确、专业、到位, 另一方面从材料中提取时要注意全面、概括、凝炼。

在2013高考中涉及到的是第40题第 (1) 小问, 从材料中得出答案的基本方法在前三类材料题型中都有明确解析与举例, 因此不再赘述。

8.高考模拟作文题及解析 篇八

一、考点分布情况

2015年12套设题考查的试卷共设计了32个错例,其考点分布情况如下:

二、命题特点归纳

1.该考点题型上以辨析为主,重点考查考生对句子正误的判断能力。12套设题考查的试卷,就有10套试卷设计的是客观题考查辨析,只有重庆卷、福建卷设计的是主观题型,要求考生在语段中选出有语病的句子的序号并加以修改,难度较纯客观题型大。

2.该考点内容上以考查结构型语病为主。重点考查词语搭配不当、句子成分残缺或赘余以及不合逻辑这三种类型的语病。

3.该考点结构上以辨析语病的综合考查为主。每一道试题均从不同的方面来考查考生对语病的辨析能力,且同一类语病在一道题中一般不重复出现,即选项中的每一错例尽可能代表不同的病句类型。

4.该考点命题材料富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今年辨析语病试题的语言材料新鲜活泼,贴近考生、贴近现实、贴近生活,涉及文学艺术、法律制度、生态环境、读书学习、医药卫生、国际风云等方面,既具有思想性、时代性,又不乏知识性和趣味性。

三、分类辨析

(一)语序不当

【考点解读】语序不当是指句子中词语的顺序不合理,或句子的顺序不合逻辑、语法及习惯。语序不当的常见现象有:多项定语语序不当、多项状语语序不当、状语和定语位置错乱、修饰语和中心词错位、并列性词语排列不当、主客体颠倒、虚词位置不当以及复句中分句的位置颠倒等。

【真题解析】1.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从现在起到年底,国家大剧院宣布将承办31场精心策划的演出。(新课标全国卷I第14题A项)

【解析】修饰语和被修饰语的语序不当。句中词语“从现在起到年底”语序错位,应置于“宣布”之后。

2.《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是首次四川针对贫困人群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将精准扶贫确定为重要原则,从最贫困村户入手,让老乡过上好日子。(四川卷第4题D项)

【解析】修饰语和被修饰语的语序不当。“首次”修饰“针对”,应将“首次”移到“四川”之后。

3.一种观念只有被人们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整个社会的群体意识,才能成为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准则。(江苏卷第2题B项)

【解析】并列词语的语序不当。句中“接受、理解和掌握”等并列词语语序不当,应修改为“理解、接受和掌握”。

【备考指南】重点关注:多项定语或多项状语的排列顺序是否恰当、关联词的位置是否恰当、并列词语的位置是否恰当、修饰语及其被修饰语是否被其他词语隔开、分句间的顺序是否恰当等。

(二)搭配不当

【考点解读】搭配不当主要是指句子的主要成分之间、附加成分和主要成分之间的搭配不恰当。搭配不当的常见现象有: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主宾搭配不当、修饰成分(定语、状语或补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关联词语搭配不当等。

【真题解析】4.“地坛书市”曾经是北京市民非常喜爱的一个文化品牌,去年更名为“北京书市”并落户朝阳公园后,依旧热情不减。( 新课标全国卷Ⅱ第14题A项)

【解析】主谓搭配不当。句中主语“地坛书市”与谓语“热情”搭配不当,可将“热情”改为“魅力”。

5.要深化对南极地区海冰融化现象和南极上空大气运行过程的认识,就必须扩大科学考察区域,加强科研观测精度,改进实验设计方法。(安徽卷第17题C项)

【解析】动宾搭配不当。句中动词“加强”与宾语“精度”搭配不当,可将“加强”改为“提高”。

6.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司机搭建起沟通平台,方便了市民打车,但出租车无论是否使用打车软件,均应遵守运营规则,这样才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广东卷第3题D项)

【解析】动宾搭配不当。句中动词“维护” 同时与宾语“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搭配,但与“合理要求”搭配不当,可将“和合理要求”删去。

7.市旅游局要求各风景区进一步加强对景区厕所、停车场的建设和管理,整治和引导不文明旅游的各种顽疾和陋习,有效提升景区的服务水平。(四川卷第4题C项)

【解析】动宾搭配不当。“各种顽疾和陋习”只能说“整治”,而不能说“引导”,“和引导”应删掉。

【备考指南】采用梳理主干枝叶法,即从语法角度,对句子的主干(主、谓、宾)以及枝干(定、状、补)和结构进行梳理,然后作出判断。重点关注:动词及其宾语搭配是否恰当、关联词语搭配是否恰当、并列词语与同一个词语搭配是否都恰当。

(三)句子成分残缺或赘余

(1)成分残缺

【考点解读】成分残缺主要是指句子必须具备的语法成分残缺不全。成分残缺的常见现象有:主语残缺、谓语(动词)残缺、宾语(中心语)残缺、关联词或介词残缺等。

【真题解析】8.为进一步保障百姓餐桌安全,国家对施行已超过5年的《食品安全法》作了修订,因加大了惩罚力度而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新课标全国卷I第14题D项)

【解析】主语残缺。“因加大了惩罚力度而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缺少主语,可在“因”的前面加上指代名词“这部法律”。

9.具有自动化生产、智能识别和系统操控等功能的工业机器人,正成为国内不少装备制造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解决人力成本上涨的利器。(安徽卷第17题A项)

【解析】宾语残缺。句中动词“解决”缺宾语搭配,可在“上涨”后加上“问题”、“困难”抑或“难题”等词。

10.据报道,某市场被发现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伪造质检报告书,管理部门将对此开展专项检查行动,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广东卷第3题B项)

【解析】动词宾语残缺。句中动词“存在”缺少宾语搭配,可在“报告书”后面加上“的问题”或“的现象”等。

11.2015年3月1日正式实施了《湖北省全民阅读促进办法》,是我国首部关于全民阅读的地方政府规章,普通人的阅读权益因此获得了法律保障。(湖北卷第4题A项)

【解析】主语残缺。“是我国首部关于全民阅读的地方政府规章”缺少主语,可在“是”前加上指代词“这部法规”。

12.“全民阅读”活动是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引导市民多读书、读好书,使读书成为一种体现百姓精神追求的生活方式。(天津卷第4题B项)

【解析】宾语残缺。句中是“全民阅读”,谓语是“是”,“丰富……,引导……,使……生活方式”是宾语的修饰语,缺少作为宾语的中心语,可在句末加上“的活动”。

13.我国重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目的是用更严格的监管、更严厉的处罚、更严肃的问责,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被称为“最严食品安全法”。(浙江卷第4题D项)

【解析】主语残缺。该句错误点在“被称为‘最严食品安全法’”,缺少主语,可在“被”前加上“新《食品安全法》”或“这一部新法”等。

14.英国政府计划从今年九月开始,推行4到5岁幼童将接受语文和算术能力的“基准测验”,此政策遭到了教师工会的强烈反对。(江苏卷第2题A项)

【解析】宾语残缺。句中动词“推行”没有搭配对象导致宾语残缺,可在“基准测验”后加上“的方案”、“的措施”和“的办法”等词。

【备考指南】细读句子,遇到结构复杂的句子,可用压缩法,删去枝叶,留下主干,可以很快发现句子存在的问题。注意:介词(比如“由于”、“通过”、“经过”、“鉴于”、“为了”、“随着”、“根据”等)引导的成分是状语,不能视作主语,也就是说,滥用介词往往导致主语残缺;长句子(句中有多项定语或多项状语)需要简化成分,且长句子容易造成谓语或宾语残缺。

(2)成分赘余

【考点解读】成分赘余是指一个结构完整、句意明确的句子,表达时使用了不必要的词语。成分赘余的现象主要有:主语赘余、谓语赘余、宾语赘余、状语赘余、虚词赘余、叠床架屋(比如“特殊嗜好”、“悬殊太大”、“切记不要”)等。

【真题解析】今年没有此类错例选项。

【备考指南】重点关注习惯性表达赘余:涉及到、付诸于、实属是、并非是、凯旋归来、非常悬殊、再次复发、第一部处女作、独自孑然一身、更加弥足珍贵、过分溺爱、十分酷爱、人为地蓄意破坏、被人贻笑大方、各自分道扬镳、破天荒第一次、年轻的小伙子、我的家父、正方兴未艾、众多莘莘学子、无不毫无例外地、在心里由衷地、百姓生灵涂炭、群众民怨沸腾、寒舍蓬荜生辉、浑身遍体鳞伤、心里有一个内在的念头、偏僻的荒郊野外等等(粗体词语都属赘余)。

(四)结构混乱

【考点解读】

结构混乱主要是指将两种表述方法或两种表达句式杂糅在一起,造成句子不通顺。

【真题解析】15.说到人才培养,人们往往想到要学好各门课程的基础理论,而对与这些理论密切相关的逻辑思维训练却常常被忽视。(山东卷第5题C项)

【解析】句式杂糅。错误点在“而对与这些理论密切相关的逻辑思维训练却常常被忽视”,可将其改为“却常常忽视与这些理论密切相关的逻辑思维训练”。

16.首届“书香之家”颁奖典礼,是设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举行的,当场揭晓了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企业、书香社区等获奖名单。(四川卷第4题A项)

【解析】句式杂糅。错误点在“是设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举行的”,杂糅了“是在……举行的”与“是设在……”这两种表述方式。可将其改成“是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举行的”或是“是设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

17.2014年底,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成功,确保嫦娥五号任务顺利实施和探月工程持续推进奠定坚实基础。(湖北卷第4题C项)

【解析】结构混乱。错误点在“确保嫦娥五号任务顺利实施和探月工程持续推进奠定坚实基础”,这个句子是“确保……顺利实施”和“为……奠定坚实基础”的杂糅。将“确保”改成“为”即可。

18.工作之余,大家的闲谈话题脱不开子女教育、住房大小、职务升迁,也照样脱不开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吐槽发声。(浙江卷第4题C项)

【解析】结构混乱。错误点在“也照样脱不开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吐槽发声”,这个句子是“也照样脱不开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和“也对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吐槽发声”的杂糅。可将“吐槽发声”删掉,亦可将“脱不开”改成“对”。

【备考指南】重点关注常见的杂糅表述:表时间的,如“长达……时间之久”;表原因的,如“是源于……导致的”“关键在于……起决定作用”“原因是……造成的”;表目的的,如“旨在以……为目的”“围绕以……为中心”“目的是为了……”“本着以……为原则”;表数量的,如“高达……之巨”;表范围的,如“大多数以……为主”;表限制的,如“超过……以上”;表方式的,如“可将……改成……即可”等。

(五)表意不明

【考点解读】表意不明主要是指句子表达的意思不清楚,令人费解。表意不明的现象主要有:词义不明、词性不明、结构不明、修饰不明、指代不明、停顿不明等。

【真题解析】19.父亲住院期间,梅兰每天晚上都陪伴在他身旁,听他讲述一生中经历的种种苦难和幸福,她就算再忙再累,也不例外。(新课标全国卷Ⅱ第14题D项)

【解析】词义不明。错误点在“也不例外”,它既可指梅兰的陪伴,也可指父亲的讲述。

20.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身患重病的工人的女儿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对青少年观众很有教育意义。(山东卷第5题D项)

【解析】修饰不明。错误点在“一个身患重病的工人的女儿”,“身患重病”既可修饰“工人”,也可修饰“工人的女儿”。

21.今年5月9日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有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阅兵式。(江苏卷第2题D项)

【解析】修饰不明。错误点在“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近30个”既可修饰“国家和国际组织”,也可修饰“领导人”。可将“个”改成“位”。

【备考指南】重点关注:词性不明造成的歧义,如“和”既可以是连词,也可以是介词;修饰不明造成的歧义,比如“几个学校的领导”;指代不明造成的歧义;停顿不明造成的歧义,如“本月20日前去汇报”。

(六)不合逻辑

【考点解读】不合逻辑是指句子表达的意思没有道理,不符合客观事实。不合逻辑的现象主要有:概念混乱、否定不当、主客颠倒、自相矛盾、强加关系、不合事理等。

【真题解析】22.这部小说中的“边缘人”是一个玩世不恭、富有破坏性却真实坦白的群体,人们面对这类形象时会引起深深的思索。(新课标全国卷Ⅰ第14题C项)

【解析】主客颠倒。错误点在“人们面对这类形象时会引起深深的思索”,应改成“这类形象会引起人们深深的思索”。

23.在那个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的时代,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是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的非常重要的标准。(新课标全国卷Ⅱ第14题C项)

【解析】不合事理。错误点在“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是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的非常重要的标准”,可将“能”改为“能否”。

24.据说当年徽州男人大多出外经商,家中皆是妇孺及孩童,为了安全,徽州的古村落老宅子大多为高墙深院、重门窄窗的建筑。(浙江卷第4题B项)

【解析】概念混乱。错误点在“妇孺及孩童”,“妇孺”包含了妇女和儿童。可将“及孩童”删去,也可将“妇孺及孩童”改为“妇女儿童”。

【备考指南】注意:并列词语的概念是否混乱;否定性词语(包括反问句)是否否定不当;表示前后关系的介词(如对、对于、与、和等)是否造成主客颠倒;关联词(如所以、于是等)是否有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的错误。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立项编号:2014B037)的阶段研究成果。

上一篇:生活中的乐作文600字下一篇:村级权力廉政风险评估预警防范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