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理想课堂之我见

2024-12-15

英语理想课堂之我见(精选12篇)

1.英语理想课堂之我见 篇一

初中英语高效课堂之我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英语教师已进入更为理性的思考阶段——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改进课堂教学行为、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已经逐步成为教师的共同追求。课堂教学效益能否实现最大化,课堂教学能否实现高效的关键在教师。在目前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影响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的因素,如: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缺乏层次性;对教材研究不足、教材处理粗糙、教教材现象严重;教学活动不合理、存在无效或低效活动;课堂练习针对性差且缺乏层次;对学生的关注不够、激励性评价过少等。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打造初中英语高效课堂。

1.从教学目标入手——分层、细化

美国的教育家布卢姆说:“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先决条件,指学生在参与一定的教学实践活动后的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学生必须达到的具体要求,又称为学习目标。它是一个由上而下的多层次系统。课时(课堂)教学目标需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内容和初中学生特点,由初中总目标--阶段目标(学年、学期)——模块(单元)目标——课时目标逐步分解、具体化而确定。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应以学生层次(分层)为基础,以显性目标(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为主线、可达成为核心来细化、确定。它具有以下特征:①主体明确: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描述。②重点突出,目标描述明确、具体。③具有可操作性,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④多重目标,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难易不同的目标。⑤可达成度高,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达成相应层次的目标要求。在确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多用What,Why和How来思考自己确定的目标。例如,如果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是Develop reading skills,就此目标教师要自问:What kind of reading skills? Why should students develop it? How can students develop it? 通过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为下一步的教学设计理顺思路,确定更为具体的教学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最佳方式和途径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从教材处理入手——整合、调整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关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只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主要载体,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要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就要走出机械地“以教材为本”的“教教材”的误区,在“用教材教”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根据已确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和学的实际需要,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处理。为实现教学目标更有效的达成,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调整,优化教学内容:①取舍。保留适合学生实际,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教材内容;删减掉繁难的、不切实际的内容;②增补。适当增补更加符合学生需要和贴近学生实际的内容;③替换。另选语言材料或设计活动对教材中不太理想的内容或活动进行替换;④改编。对教材的个别过难或不规范或缺乏真实性的内容和设计不合理或不适合自己学生的练习进行针对性的改编;⑤扩展。对于教材中难度过高的教学活动,增加降低活动难度的准备性或提示性活动;对过易的活动附加适当的延伸活动;⑥调整。教学内容确定后,按照语言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和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顺序上的调整和教学方法的调整。

3.从教学过程入手——有序、高效

教学过程是由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开展的多个教学活动组成的连续过程。实际教学中,分预设和实施两个阶段。“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过程的预设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根基。教

学过程的预设本质上就是教学活动的预设,即课前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和优化各种目标明确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学过程的实施即是按预设的教学过程在课堂上逐步实施,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预设的语言实践活动,逐步达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预设和实施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点:①有序。活动要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口头到笔头、由现象到规律循序渐进;②目标明确。每一个活动都要指向具体的教学目标,对难度较大的目标进行分解、设计多个活动逐步加以实现;③趣味性。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应尽量真实;④操作性。活动要便于操作,便于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且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⑤易于评价。活动后要便于观察和测量活动效果,以便及时激励评价和弥补;⑥适量、适度。活动的量要适中,难易适度; ⑦层次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对应的活动,同一活动不同层次的学生也有不同的目标要求。

4.从课堂练习入手——强化、落实

练习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合理、形式丰富、适量、适度的练习不仅能促进新知的巩固、技能技巧的形成,还起着对教学的反馈与调节作用,以及对学生学习起着成就激励的作用。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的小专项式练习就成为课堂练习形式的首选。它具有针对性强、用时少、题量小的特点、能达到堂堂练、堂堂清的教学效果。设计和使用课堂练习时应做到:①针对性。紧扣课时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知识和能力并重;②适量。练习的量要适中,过量不仅挤占教学时间,削弱目标的落实且让学生产生厌烦感,降低效果;③适度。严格控制练习的难度,且按由易到难、由知识到技能顺序编排;④分层。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由易到难地进行分层设计,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多重标准,分层要求,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激励自我超越;⑤形式多样。练习题型丰富多样,避免形式单

一、枯燥呆板的练习降低学生兴趣;⑥成功率。提高练习的成功率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内动力;⑦评讲评价。评讲时突出重点、突出问题并根据练习的完成情况,及时表扬进步,鼓励成功;⑧补练强化。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时补充强化练习,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5.从成就激励入手——体验、提趣

赏识和激励可以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增强学习兴趣。首先,要根据教学活动的内容、设计和提供形式多样的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让学生在展示过程中体验进步、体验成功;其次,要善于运用口头评价和学生评价,以激励性语言(口头和肢体语言)表扬进步、让学生感受到师生的关注和赞赏;再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评价标准,从赏识和激励的视角对学生进行评价,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提升学生内在动机水平,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效果。

2.英语理想课堂之我见 篇二

对于上述现状, 许多教师把原因归结于语文本身和学生的无知。固然, 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 但沉默不是语文教师唯一的选择, 等待不是最佳的办法。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切实努力, 用实际行动构筑心中的理想课堂。

真正理想的语文课堂应是怎样的呢?

一、语文课堂应是枝繁叶茂的大树, 能让学生从根部汲取到无尽的营养

大多数学生对语文学科不重视, 是因为从内心深处认为语文课多听一节少听一节并没有太多区别。语文课与数学不同, 做错一道题不至于离线十几分;它也不像英语, 只要勤背勤记总会见成效。它需要的是点滴的积累和广泛的阅读, 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付出和热爱。所以, 基础不好的学生, 早就没了耐心, 索性破罐子破摔;基础一般的, 俨然没了目标;基础薄弱的, 更是失去了信心。

著名学者布鲁纳曾说:“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 是使他感到这个学科值得学习。”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 如果每节课都能精心地安排一个学习重点, 与学生的基础考点、写作技巧甚至生活态度等紧密地联系起来, 就根本不需要担心学生在语文课上恹恹欲睡了。如教授《沁园春·长沙》的上阕, 就着重让学生学会分析写景顺序的变化:远近结合、高低并举、动静交错、总分有序, 这既能用来解答诗歌鉴赏的写景角度题, 又能让学生学会有条理、有层次、多角度地描写景物;学习《想北平》, 侧重体会作者选取酸枣、嫩蜻蜓、绿苇叶等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物来表达大主旨的手法, 并当堂让学生描写最熟悉的家乡风物, 香沙芋、山羊肉、青甘蔗、麦芽糖等事物在学生的笔下香味四溢, 令人垂涎欲滴。教授《前赤壁赋》时, 除了切实掌握文言文的各个知识点外,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关注用描写、议论等手法推动情感变化的写作特点, 体会主人公的情感线索, 并在写作记叙文《温暖》时明确要求学生以情感变化作为文章的内在线索, 其后学生的作文构思果然精巧了许多。同样, 对于《乡土情结》引用诗句的作用, 《我心归去》孤寂心理的渲染, 《拿来主义》的比喻论证, 《我的四季》中的人生哲理句等, 均可采用类似于此的教学方式。

显而易见, 与教师常用的字音字义、作者作品背景介绍、段落把握、内容分析四步走等方式相比, 这样的语文课如同枝繁叶茂的大树一样, 让学生既感觉到每节课的生气与鲜活, 又能从中汲取到各有侧重的丰富营养, 由点到线、由线及面, 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自然有所提高, 放弃听课的现象就更为少见了。

二、语文课堂应是清澈见底的小溪, 让学生在水里享受到灵动的快乐

学生敢于在语文课上懈怠, 除了教学程序的僵化, 更因为教学模式的单调。好多教师为了在规定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 索性一直奉行传统的“大满贯”教学方法, 整堂课如同一潭死水, 激不起一丝波澜。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 要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所以, 真正的语文课堂必须切实从学生出发, 把教本变成学本。没有一节课是可以复制的, 或个体泛读, 或整体诵读, 或单个回答, 或小组合作, 不同的课文应该通过灵动的形式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如教授《相信未来》, 适合用齐读的形式, 因为学生高亢激昂的声音更能激发出他们对未来的坚信、对生命的热爱;教授《我心归去》时, 文中有这一句“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如果教师能在其间播放一首赶车谣, 学生自然就会陶醉在乐曲奋进的旋律中, 而这恰是赶车谣所蕴含的精神愉悦的含义;教授《秋水》时, 可以引进于丹《庄子的智慧》;讲授《虞美人》时, 可以试着亲自演唱;教授《登高》, 可以让学生先画出诗中的画面;讲授《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时, 可以让几位学生进行小品表演;教授《我有一个梦想》时, 可以让学生进行演讲比赛;教授《我与地坛》时, 可以联系读本内容品读。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只要用心走近学本、走近学生, 每堂课必定与众不同、灵动多姿。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 就是翻来覆去地诵读、默记、思考。当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情感, 读出了文章的妙处, 思考出了自己的惊喜, 我便敢走进课堂。”如果语文教师在每一篇文章里思考出自己的惊喜后才走进课堂, 又何尝需要担心学生不会从课堂中得到惊喜呢?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这样的语文课堂教无定法, 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学生时时都充满期待, 享受着灵动、变化带来的喜悦和快乐。

三、语文课堂应是浩渺无边的天空, 让学生从云间感受到真正的自由

有教师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 可又不想过于费力地从学生口中淘出答案, 就会让学生齐答一些不问也知道的问题;还有一些教师精通多媒体技术, 将课上可能涉及的一切步骤和所有内容都固定在课件上, 每个环节的时间、每个问题的答案都被格式化了, 整堂课学生都受到教师和课件的牵制, 一节课结束, 学生的书本上和脑海里什么都没有。

罗杰斯指出,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必须要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理想的语文课堂, 最需要能给学生带来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开放、民主、包容。在一堂讲授《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课上, 讨论到诗中对“惊”字的理解, 教师先后叫了两位学生, 都一致回答了“惊喜”, 教师马上就不耐烦地打断说:“请按照我的思路去思考, 这是诗人不得志时写的。”试想, 不得志时所有的情感就都必须是悲伤的吗?如果是这样, 我们教育学生要笑对生活, 不就都付诸空谈了吗?我在听课间已然意兴全无, 更何况是课课深陷其中的学生呢。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有疑, 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课堂更是如此, 以学生为主体的最高境界, 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讲自己所想讲, 甚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发现新的问题。我在讲授《十八岁和其他》的公开课时, 讨论到“学习的苦乐”这个话题时, 按照一开始的设想, 应该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是苦的, 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是乐的, 两方就此展开辩论。可真正上课时, 学生全部认为学习是苦的。这确实是作为90后学生的心里话, 我没有否定他们, 只是引导着他们去搜寻快乐的事情:克服难题的时候, 成绩进步的时候, 偶尔放假的时候, 帮助他人的时候……在体会的过程中, 他们发觉, 学习也是一件苦中作乐、先苦后乐的事情。有这样宽松、包容的课堂氛围, 学生自然愿意畅所欲言, 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在教授《劝学》时, 对“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中的“焉”, 我根据下文的注释“由此”讲解为兼词, 可学生在讨论时发现前两句解释为“风雨从山上兴起, 蛟龙在渊中产生”是合适的, 而“圣人的心境因为品德也就具备了”却是比较牵强的, 因此不如把这个兼词直接理解成句末语气词。我个人认为, 学生的看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样的语文课堂, 才会让学生有用武之地, 真正做到动手、动口、动脑, 长期积累, 必然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美国]布鲁纳著, 邵瑞珍译《教育过程》, 文化教育出版社。

3.美术“理想”课堂之我见 篇三

新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美术教学应以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就需要教师创造出适合学生的课堂——理想课堂。

叶澜教授曾经用追问的形式来描绘了理想课堂。那我们是否也可以用追问的形式来构造我们的理想课堂呢?

一、美术课重要吗?

课堂是构建理想课堂的主阵地,而处于“小三科”之一的美术课堂向来是不被人重视的。尤其是学生家长,认为美术课可上可不上,只要把语、数、外学好了就可以了,学美术没有用……受此影响部分学生也会认为美术课就是休闲课、休息课,听不听都无所谓……怎样才能改变学生的想法让他们自觉主动的喜欢上美术课呢?

我认为首先是老师的个人魅力。学生喜欢博学、幽默、亲切的老师。老师个人魅力指数也就决定了学生是否会喜欢你和你所教授的课程。因此我们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还要能够和学生“打成一片”,发自内心的爱护每一个学生。其次,课堂教学的内容是否精彩,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否吸引学生的眼球。因此教师要增强课改意识,努力挖掘本地的乡土资源、民间艺术资源,让美术课堂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才能让孩子们和家长们重视我们的美术课堂。

二、只有“热闹”的课才是成功的理想课堂吗?

王崧舟老师曾谈到过课的三种境界:一是人在课中,课在人中;二是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三是人既是课,课既是人。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可是在课改还未成熟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老师关注的是课堂是否“热闹”,尤其是公开课、展示课都有作秀的倾向。在课堂上师生的活动频率非常高,学生也很少能有静下来仔细想想的时候,学生不停的在按照老师的要求活动。然而一节课下来学生对于真正要掌握的东西有了解、掌握了多少呢?学生的思维被限制在了老师所定制的条条框框中不能拔出。课程改革要有形式,更要有内涵。

在美术课堂的教学中我们都会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发散思维。因此,学生的思维就会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这样有时就会在课堂上出现一些学生思维的怪异、独特和不符合实际情况,有时甚至会打破课堂上的组织性而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这也许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有好处,但是却不利于学生思维准确性和完整性的发展。然而对于培养学生思维准确性和完整性的问题老师是责无旁贷的。教师需要及时准确的对学生的作业以及发散性思维做出正确的评价,让同学们明白美术课中所体现的真、善、美。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还是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分析方法,真正做到“既要放,又能收”。同时在发散性思维练习的过程中还会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可以采用及时评价的方式,让同学们针对不同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这样可以对这一现象做一定的缓解。

4.高中英语课堂提问有效性之我见 篇四

高中英语课堂提问有效性之我见

文/宋媛君

摘 要:在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在课堂上提问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对于提高教学工作效率来说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提问有效性的提高不仅代表着学生课堂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的提高,同时还代表着学生英语知识体系的完善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应该充分地重视学生提问的有效性。而长期以来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却对学生的提问有所忽略,这其中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更多的还是来自教师方面的原因。结合自身多年从事高中英语的教学经验,对如何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提问的有效性提出了一些看法。

5.创新课堂之我见 篇五

一、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放在“课堂教学”范畴中来看,“自主学习”既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基础性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范畴中的“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既不同于人民平常所说的学生的自学,也不同于人们提倡的要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它具有以下特征:a.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进行;b.以完成“双基”教学任务为主要追求;c.以“学案”导学为主要教学策略;e.以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为前提;f.以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活动为核心;g.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为目的。这种教学模式适用于所有学科的教学。

所谓“学案”,是指师生共同参与制定,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用的材料,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疑点、学习活动的设计、梯度导练、知识拓展六个部分。学案的编写形式多样,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以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来编写,也可以由学习来编写,还可以由师生分工合作共同确定;可以就一节课编写一个学案,也可以就一次实验、一类问题、一个单元乃至一本教材编写一个学案,也可以在新授课之前编写,也可以在一个学段结束后编写(供学生小结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自学信息反馈为依据,以师生活动为载体,以发现问题、自我探究为主线,以学生多种能力的养成为目标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和学习策略教育,有效地弘扬了学生的主题性,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征。

二、以问题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以问题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征:(1)以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为主要教学内容;(2)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来组织教学过程的教学过程;

(3)尽量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的过程。问题探究教学其实质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用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己知,或由不掌握到掌握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这类教学模式适用于科学学科的教学。

实验学校济宁师专附属中学构建的“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以问题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典型代表。他们认为,问题探究教学不是简单的提问,更不是一般的例题、习题的解答。这种教学模式是按照“问题探究一新问题一再探究”如此循环往复的科学研究的思路展开的。从教学的外部形态来讲,问题探究教学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创设问题情境。这是探究的准备阶段。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各种情境,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题、探索求解的创新性学习动机。二是问题定向,多向求解。这是探究的具体实施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之下独立处理教学情境提供材料信息,寻求问题及问题的解决。这一阶段的教学可以在教师内通过谈话讨论的方式完成,也可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在课外或开放教室内完成。“问题的提出”是该阶段教学的关键。当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方寻求教学的关键。当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方寻求问题解决的办法或方案。三是交流成果,严正反馈。教师引导学生汇报各自探究的思路和成果,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修正错误,升华认识。

必须指出:(1)这种教学模式是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的。教师没必要,也不可能在所有的课堂教学中都运用这种模式组织教学。一般来说,一位教师在一个学期的教学中组织五六次这样一来的教学就很好了。(2)完整的“以问题探究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往往很难在一堂课中完成,一般而言要向课堂教学的两

端,即课前或课后延伸。或者课前为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做好准备;或者课后把课堂教学中新城的探究兴趣继续引向课外。

三、以情境体验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课堂有基本特点,在于情景性。目前,人们特别重视自主、合作、探究性教学,而相对忽视了体验式教学,这既不利于学生情感智慧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智慧的发展。其实,“体验”也是人类智慧生成和发展的重要方式。创新教育从一开始就特别重视体验式教学方式,提出了“以情境体验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研究。这类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征:a.以“情感发生过程”为教学内容;b.以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动场”;c.特别强调学生在情境体验为主要教学手段;d.特别强调学生在情境体验的基础上,感悟、内化、交流、研讨学习成果。这种教学模式适用于人文学科的教学。

比如,有的教师在教《败不馁》一课时,他们把课文的第一个小故事《卧薪尝胆》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与教材相适应的情境氛围中,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理去体验,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收到了“课伊始、情亦生”的良好效果。创设一个类似的生活情境,形成一个主动请教、平等交流的环境,使学生毫无顾忌地打开心灵之窗,畅谈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体验,在这种心心相应的互动体验中,完成忍知和领悟,通过学生的喜、怒、哀、乐,完成有意义的相应道德角色的构建,在感受角色所得和角色要求的同时,构建自己的道德素养。

四、以实践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把教学活动看做是“特殊的认识活动”,片面强调间接经验的学习,割裂生活实践与知识学习的关系,“讲解接受”教学模式一统天下,忽视甚至排斥实践性教学,不参加社会实践,是导致我国中小学生创新精神不足、实践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以实践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a.以大学科教学观为指导。为了在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之间架设桥梁,为了推动学生与学科实践活动相统一的大学科教学观。b.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价值追求。c.以实践性知识为教学内容。实践活动教学的教学内容,以知识的表现形态看,往往是“知识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的统一,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探究性,比较适合于借助实践活动来展开教学过程。d.以实践活动为基本教学策略。杨振宁教授曾经指出:中国的学生不是天生不会动手,关键是学校、家庭、社会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动手实践的机会和条件。实践活动教学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亲自动手的机会和条件。e.以课内课外教学相结合为基本活动(当然并不必然都在课外进行),然后在进行课内教学,是大课堂教学观的充分体现。

6.英语课堂导入方法之我见 篇六

一、谈话导入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教师和学生间的问与答来实现的, 其特点是直接、明确, 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来活跃课堂的气氛。如Living with disease这一单元的导入:先提问:Can you tell me some kind of deadly disease?学生谈论回答后再提问:If you are suffering from a deadly disease, what would you feel and what would you do?通过谈论, 自然引入作者如何与癌症斗争以及对待癌症的积极人生态度。

二、情境导入法

即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创设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知不觉中进入主题。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直观、形象、引人入胜。比如在讲授Life in the future时, 可以这样导入:Suppose you are in the year of 3010, tell us what do you find in the world?What doesthe earth look like?What will you do?由此进入课文。

三、悬念导入法

教材中短剧、故事等体裁中主要人物的命运、归宿, 是学生们关心的。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设下悬念, 能勾起学生强烈的破疑愿望, 激起他们寻根探源的欲望。如在学习The necklace时, 我首先向学生展示一条项链, 然后提出以下问题:Do you know how much doesit cost?How did I get it?学生很感兴趣地讨论, 有的说是我自己买的, 有的说是别人送的, 还有的说是我捡到的……价格也从几元到几万元不等。我告诉他们答案之后, 话题一转:Today, in this reading text, the lady also has a necklace.Dou you want to know how much doesit cost?And how doesshe get it?这样自然而然引起学生的兴趣, 为找到答案迫不及待地集中注意力去读。

四、复习导入法

通过复习旧知识来导入新课, 它是一种常用的导入方式。它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努力挖掘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 通过针对性的复习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同时通过巧妙设疑, 激发学生求知欲, 创造传授新知识的契机。以采用统一数学情境贯穿始终, 而不是情境的叠加, 一味迎合学生兴趣, 应该以诱发学生思维积极性为主, 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的价值。

(4) 有效的内容设计。优化教学内容设计, 是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 确立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四维目标, 体现了数学教学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而且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 获得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和应用技能, 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加深对数学的了解,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 我们设计教学内容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分解、细化, 生

五、背景知识导入法

对于一些历史题材或人物传记类的课文, 可以采用讨论课文背景或介绍作者的方式来导入。如Freedom fighters这一课, 同学们都知道马丁·路德·金是美国历史上一位为黑人自由和平等权利而斗争的领袖人物, 发动了美国的民权运动, 功绩卓著, 闻名于世, 在前往孟菲斯市领导工人罢工时被人刺杀, 年仅39岁。他发表了著名的演说《I have a dream》。那么他都付出了怎样的艰辛, 请阅读课文, 学生急于了解, 就会聚精会神地阅读。

六、英文歌曲导入法

指在学习新课之前有目的地播放或组织学生演唱英文歌, 引导学生进入愉快的心境。因为学生会觉得用英语来唱歌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对于英文歌曲都很喜爱。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巧妙抓住学生这样的特点, 利用音乐来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达到在一个音乐缭绕的氛围中导入一项教学内容的目的。

七、故事导入法

指教师用学生能听懂的语言, 讲述一个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 让学生在听故事中, 带着兴趣轻松进入所学的新知识。

八、多媒体导入法

多媒体具有活动的画面、鲜艳的色彩、变换的场景等特点, 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且如果设计得当, 多媒体也比较能够体现教学内容的逻辑承接关系。例如在讲授Earthquakes和Hurricane等单元时,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 学生没体验过地震、飓风等天灾, 对其破坏性的了解也比较抽象。因此, 我就播放一些有关地震或飓风来时的片断, 使学生对它们有一个直观了解, 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总之, 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是承上启下、温故知新的必然途径。在课堂教学中自然、新颖、富有趣味的导入, 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自然投入新课学习的氛围之中。英语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导入新课, 都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 并结合所学语言材料的内容、特点, 使新课导入既趣味盎然又富有实效, 使学生变得更有活力、更有自信、更有朝气。

(黑龙江大庆体育运动学校)

成每一节课具有导向性的具体目标。例如在设计《圆的面积》的教学过程时, 我们既要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 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的组织形式。可以从“问题情境———独立探究———合作学习———构建模型———应用拓展”五个环节来分解学习目标, 设置学生活动, 多层次呈现学习任务, 最大化发挥出课堂设计作用, 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满足学生成才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晓玫.小学数学教学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7.初中英语课堂之我见 篇七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能力培养

一、营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环境

人的个性、创新思维和创新才能要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中才能得到健康发展。要创设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实现真正的教学民主,就要破除教学上“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消除课堂上的紧张气氛。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在探索中片面甚至错误的意见和想法,避免扼杀他们的创新欲望。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增加学生探索知识的实践,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充分展示他们这一年龄段所具有的好动性和表现欲,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和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而让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在课堂活动中,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应经常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积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用自己的独特见解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语言

学生在母语环境中学习英语常常会遇到英语和母语在语音、词汇和各种表达方式上的冲突,而这正是引导学生自觉归纳语言学习规律的最佳切入点。例如:在语法结构教学中,初中学生往往会对在汉语中都能表示“有”的结构“there be”和“have /has”颇感疑惑,这时教师可利用时机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掌握语言规律。教师可让学生搜集含有“there be”和“have /has”结构的例句,然后让学生将这些句子分类罗列,学生分类罗列的过程,正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便会发现“have /has”表示“拥有”,而“there be”表示“在…有…”。

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创新型教学手段

以多媒体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手段,具有直观性、交互性、生动性等特点,有利于适时拓展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在创意制作课件“Where are you from?”时,笔者设计了“See the world”板块。在这一板块中,课件呈现了世界各国的风景,让学生用英语说出每个国家的名字并简单地叙述该国的风土人情。学生在这一课件呈现的课堂活动中,复习了旧知,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

三、通过生动有趣、富于启发的英语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英语课外活动是学生充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激发创造思维火花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兴趣活动时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通过自编自演英语小品、创意制作英语小报和贺卡、写英语书评甚至设计英文个人主页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学生在活动中从单纯学习英语知识转化为在活动中用语言进行交际,用英语进行创造。

四、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陶行知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有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想象丰富,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就要求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例如:在教过去进行时的时候,出示一幅简笔画,一位学生在学习,旁边他的爸爸在看报。在出示图时我们可以先把简笔画中学生的情况遮住一半,然后问:“What was the child doing when his father was reading a newspaper?”这时学生就会进行猜测,并积极发言。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民主原则

课堂要充满民主气氛,教师只要稍做指导、点拨,不要过于包揽,要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学生。同时,学校值日报告、英语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情景表演、小品等均由学生来主持或组织,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2.鼓励性原则

儿童初学母语时家长很少指责,纠正,更多的是支持鼓励。英语教学活动也应自始自终遵循多表扬、少指责的原则,使学生有成就感、荣誉感,增强进取心和竞争意识,在学习和实践中体验自身的价值。

3.开放性原则

教师要善于引导,不断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善于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英语课堂教学要将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英语教师要将创新教育理论与本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将英语教学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活动,积极探索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梁承锋,张丹.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8.课堂管理之我见 篇八

课堂应该是师生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是一段能够焕发生命色彩的人生经历。可是,不少教师的课堂管理比较混乱,调皮捣乱的学生似乎总是那么多,常把课堂搅得一团糟。我就有这样一位同事,他温厚而博学,但总是抱怨学生不听话、不爱学习、不守纪律、缺乏教养……用他的话说,给这样的小孩子上课简直就是受罪,是一种精神折磨。

其实,没有哪个孩子天生爱捣乱。正像没有哪片树叶会拒绝阳光一样,每个学生都渴望亲近老师,感受学习乐趣。只不过由于一些教师不善于课堂管理,缺乏管理意识、技巧和情感,致使课堂混乱失控,教学也就沦为了师生双方备受煎熬的心灵苦役。课堂管理关键在教师,教师要善于从“我”开始,实施有效的管理策略,创建和谐美好的课堂生活空间。

一、创新课堂,吸引学生。备好课、上好课、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是维持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因素。有情有趣,精彩纷呈的课堂会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即使是那些贪玩、调皮的学生,也不得不暂时“忍痛割爱”,收敛起他的“玩心”和“野性”,将目光聚焦到师生共同探讨的学习问题上。创新课堂,需要教师拥有丰富的学科知识背景和深厚的教育素养作支撑;同时,又需要教师能够坚持不懈地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坚持上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天课。

二、制订规则,引导学生。有效教学研究结果表明,要保障教师在整个学年顺利地实行课堂管理,开学前几周的计划和组织至关重要。其中,教师充分发扬民主,通过师生讨论,制订科学、易操作的课堂规则是非常有效的方法。这个课堂规则应该反映教师和学生的集体意志,对班级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谁违反了规则,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付出相应的代价,接受相应的惩罚,教师也不能例外。这样,在课堂管理上,就把教师和学生置于平等的地位,教师和每个学生都成了课堂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是课堂管理的主人,克服了传统意义上教师管学生的单向管理模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维护课堂秩序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尊重赏识,温暖学生。一个班级里,往往有那么几个比较调皮、自制力较差的学生,他们是课堂管理的难点。如果教师对他们一味地批评、训斥,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那么极容易引起学生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既不利于学生改正错误,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如何唤起这些学生自省自律的意识呢?教师不妨运用心理学中的“南风效应”,充当好“南风”角色。微微南风可以吹绿每片树叶,呼呼北风可以凋零万千草木。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真诚的赏识,这就会像微微南风拂过学生心灵的田园,留下的是一份温暖,培育的是一份感动。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需得法

小学生作文内容以记叙文为主,主要是写人、记事和描写景物。由于农村的小学生见识少,课外阅读少和知识不丰富,导致了农村小学生怕作文,厌作文,感到作文难写,写起作文来总是咬着笔杆冥思苦想,觉得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无从下笔或者总是口号式的几句,空洞无物。作为农村教师如何调动农村小学生积极性,培养农村小学生作文的兴趣,发展农村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呢?通过笔者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上几年来对语文的不断探索与尝试,笔者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积累,让学生有话可说。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的同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在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我在教完《颐和园》这课后,通过学生积极好词佳句,在学生以后的写景作文中便比以前有了大进步。显然,这为他们写熟悉的景物作好了铺垫。

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以写自己听到的,可以写看到的,也可以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当组织学生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 1 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二、注重学以致用,结合实际及时指导。

虽说现在的小学生可以从不少途径获得知识,但他们的知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引导他们学以致用,并把生活融入作文,这就要教师结合生活实际及时进行指导。

1、作文要与生活相结合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现实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小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因此,为使农村小学生感受到作文来源于生活,切身体会到作文就在自己的身边,在作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注重将作文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如在教“写人”的作文《我的同桌》时,先让学生互相仔细观察自己同桌的外貌特征,然后由几名学生向同学们口头介绍自己的同桌,后由学生自由评论,说得好的在哪?不足又在哪?并给予补述。这样即可以创设说话情境,又为作文提供丰富的材料。

2、作文要与劳动相结合把作文教学与劳动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劳动中,亲身通过实践,即可逐步培养起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养成爱劳动的习惯,通过写作使学生在劳动中的感受进一步升化和提高。比如,在教“写事”的作文《我学会了缝纽扣》时,我让学生事先准备好的针、线、布、纽扣,在课堂上亲身体验缝纽扣的经过,缝完之后由老师评出优秀作品,接着指名几个学生把缝的经过和感受进行口述,再让学生自由评论,教师加以指导。这样通过劳动不仅使学生感到作文有话可写,还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3、作文要与自然相结合自然美具有极大的诱发力。在作文教学时,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顿时会产生一种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感觉,不但能给学生美的享受而且能激起学生作文的欲望。比如,在教 “描写景物”的作文《校园的梧桐树》时,我首先让学生准备好笔和本子,再把学生带到校园里选定一棵年长的梧桐树,引导学生仔细观看梧桐树,并不断提示学生:先远看,观察树的整体形状;再近看,观察树的叶、枝、茎;最后点明梧桐树有什么作用?经过观察后让学生细细思考,正确进行描述并展开联想。再让学生进行讨论,有的学生说:“远看,梧桐树像一朵蘑菇开在校园。近看,叶子是绿的,形状像大簿扇,枝条不计其数,树围由几个小朋友手拉手都抱不来”;有的学生说:“落下的叶可作肥料,叶、枝、根可作柴火,它全身都是宝。奉献的多,吸取的少”;有的学生说:“树上是鸟‘安家’的好地方,树下是同学们玩耍的乐园。”„„ 多好的想象啊!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能把自己的独特真实感受写下来。

三、注重积极评价,树立学生作文的信心。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提高他们写作的自信心。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子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作好记录,教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当我发下本子时,发现那位同学很受鼓舞地看着我,好像在说:我一定会努力的。果然,不到半个学期,他的作文水平有不小的进步,我还表扬了他。其实,不少后进生都需要鼓励,让他们看到希望,作文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其实,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也不是件很难的事。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作文的题材来源于生活,取之于生活,只要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去激发农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指导他们进行素材积累,加强形式多样的写作训练,积极及时地给予评价,相信农村小学生写起作文来也能言之有物,笔下生辉。

如何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教师

一、教师职业特点辨析

先说题目,二个部分,一是教师,什么是师?二是作为一名教师,怎么才能让学生喜欢呢?先说第一个,所谓“师”,有人解释是,“学高为师”。用韩愈《师说》解释,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从教师一方面讲,与 2 学生是有很大差别的。与学生有很大差别,而又想让学生能喜欢自己,这里就有许多问题要解决。比如说,喜欢,要学生喜欢自己的什么呢?对于教师来说,或者就是让学生能接受自己所传的“道”,就是能接受自己所授的“业”,就是能满意自己所解的“惑”。这三点做到,不大易,做好,更不容易。学生本身也还有个“上智下愚”的差别,这就更难办,也就是说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满意,就很不容易,更不用说让学生喜欢自己了。所以,把学生对老师的喜欢,仅限于对于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方面,是不够的。或者说,这是缩小了范围的,是太单一的,仅从知识的传授上,也许是不容易做到的。

这里就要引伸开去,就是说,教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第一位的,是基础,这无话可说。更进一步,是教师在完成自身工作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品质是怎么样的,具体地说,教师表现出的性格是怎么的,表现出来的毅力是怎么样的,表现出来的习惯是怎么样的,对学生的态度是怎么样的,或者再进一步说,对待工作的态度甚至生活的态度,是怎么样的。这些综合的东西,加上教师的本职工作,形成教师一个形象的整体,从而对学生产生影响。

比如说,有一些文化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与老师的关系却十分融洽,很喜欢自己的老师,如果这仅从“传道、授业、解惑”方面讲,是不可能的事,三方面做的不好,他与教师的关系肯定不好。倒推古人的一句话“亲其师,重其道”。反之,不重其道,也一定是因为与师不亲或说不亲其师,但事实却非如此。这里却印证了西方的一句名言,“我虽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对应此话,颇有点幽默。只是这里,我要说的,不是幽默,而是以外的东西。也就是说,学生,还没有那么深邃的思想,还没有那么智慧的思辨能力。他对老师的喜爱,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这原因是什么呢?三言两语恐怕也说不清楚,所以只能化繁为简,以下逐一分析。

前面讲过,学生与老师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在传统的意义上,实际是矛盾对立的二个方面,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如何教得好,而又如何学得好。教得好,是否就能学得好?学得好,是否一定是因为教得好?这其中,都存在着一个“不一定”,所以,教与学之间的差距之大,足可见问题有多复杂。不谈教与学本身,这样不容易寻出结果,现在只说,作为教与学双方的当事人,老师与学生,说说他们二者之间的关系。教师要与学生作有效的沟通,应该采用哪方法,或者说哪些渠道或方式方法可有效联络学生?分三点说。

二、教师与学生相处途径

(一)是平等尊重。平等,做到不容易,特别是老师与学生之间,古有“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古训,可见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鸿沟有多宽。现在不讲这一套了,可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还像是驱扫不去的阴魂,还会时常在教育的天空中徘徊。但是,要做到平等,就不能不一扫这些东西,作为教师,首先要扫除自己身上的“权”思想,扫除认为学生就应当听从、服从老师的陈词滥调。当然,这样做,教师是肯定要负出“代价”的,就会被别人认为是失去“师道尊严”,就会被别人认为没有“老师的样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评价呢?这与现今的世风有关,当今社会风气,与古时相比,不能说是“世风日下,”但在社会上,又确实存在着歪风邪气,比如,现在世面上,流行“形象工程”,流行“面子工程”,等等一些只顾外在好看,奢侈浪费,不问实际效果的东西,就是这种不良风气的明证,也就是说,现在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象模象样”,都要“有个样子,”所以,说到教师,就要求教师也得要有个“教师的样子。”正因为这样,作为老师,真正想与学生做到平等相待,是很不容易的。不容易,才有挑战性,才值得去做。

平等,要无处不在。课堂上的平等,是尊重学生的见解,不以老师的一言堂,来禁锢学生的各抒己见,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哪怕是偏见,也要给予包容。课下的平等,更加重要。按一般的惯例,教师习惯只把学生看单一的角色,好像学生在学校,就只能是“学生”,只能是教师教的对象,只能是学习的那个主体的角色。很少把学生当成一个“人”看待。正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教师与学生的接触,也就只是以课堂为主了,课下,教师与学生,基本上不搭界了,二者之间没有联系,或联系了,也是点到为止。其实,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说,教师与学生在课下的接触,比课堂更为重要,一是课堂毕竟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关注那么多的学生;二是课下是个广阔的空间,只要教师愿意,是可以接触众多学生的;三是课堂上,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基本上仅限于知识方面,其他方面,即使有,也是一带而过的。所以说,课下,教师,一是可以面对众多的学生,二是可谈知识、学习方面以外的更多的事情,学生,他是一个“人”,他的生活、精神需求,也是多方面的。与学生谈,谈学习以外的方面,更容易打动学生的心灵,比如他的生活,比如它的家庭,比如他的爱好,比如他的苦恼,比如他的将来的打算,等等。教师可以聆听学生的诉说,倾听学生内心的隐藏,了解学生平常不为人所知的生活点滴。学生,也许不会从教师这儿,真正想得到些什么具体的东西,也许,他只是把他的想法告诉你,他慢慢会认为你可以承载他的精神诉求,成为他的情绪抒发的一个窗口,是他可以坦城交流的对象,慢慢的,他就会喜欢你这个教师。

学校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实际上,有时又是枯燥无味的。当一个学校,仅把学习当成这个学校的唯一的目标任务时,这个学校是让人不感兴趣的。因为,学生的需求不是单一的,除了学习,学生还有身体的成长,精神世界的发展,情感的丰富与发展,还有性格的形成,还有品质的建立,而这些的需求,在学校得不满足时,学生就会对这个学校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且,现在的学校的功能,已经很单一,知识的储量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网络的高度发达,信息资迅的飞速传播,对人的精神世界影响是巨大的。一个学校,还是用老传统,走老路子,只把学习当成学生在校的唯一目标,那已经背离了学生的发展实际了,眼前获得的,可能是一时之得,可也多是在问题重重的情形下,狼狈不堪的情形下取得的。

学校,必须寻找它久已失落的功能。而不走知识教育的极端,是教育功能回归第一位要做的事情。要让知识的教育,回到正常的轨道,为了读书而读书,为了读书而牺牲一切,为了读书而让学生付出情感、付出健康、付出思想、付出品质的代价,教训实在是太大了,也使现在的教育,扭曲了人性的发展。正常天性的受到遏制,就是违反人性的教育。

说得太远了,大道理说得太多没有用,事实明摆在那里,彻底的改变,不是朝夕之事,不说也罢。还是说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认清一些道理,可以使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更清晰明白二者之间交流的必要性和正当性。平等好,还是不平等好?一般认为,肯定是平等好。但在学校里,平等,要付出代价,前面已经说过。一有代价付出,要执行平等,可能就要打折扣。也许有人为了图省事,口里喊着平等,实际施行的,却还是不平等的事,也就是“我说你听你执行”,这样做不仅来得轻松,而且还能体现自己的“权威”,突出做教师的“权”的优越感。但是,这样一来,又回到了要讨论的问题,就是教师怎么让学生喜欢自己。用这种权威的做法,效果,肯定有,但是会到什么程度,估计不会怎么样。其实,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并不难,所谓的平等,就是去掉不平等的东西,如此而已。正如深宅大院与通衢大道的连接,虽冰火两重天地,其实很简单,扒掉院墙而已。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不能平等,更多是不肯、不愿、不想、不作。

(二)是包容体谅。教师与学生,前面说过,是一对矛盾体,其中的差别是巨大的。这个差别表现在,一是因为教师是成人,成人的世界,当然有自己的特点;二是学生是未成年人,所谓未成年人,表现在生理上和心理上,身体处在成长时期,思想处在发展时期,总之,都是“未成熟”,这两方面,与作为成年人的教师相比,区别是明显的。先不说学生生理的不成熟,只说学生心理的发展。青年学生处于快速的成长时期,对什么东西都充满兴趣,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他们接受新事物快,没有陈规陋习阻碍,对接受大人的意见,能听进去,但又不盲从,他们喜欢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对感兴趣的事情,能乐此不疲,对不感兴趣的事情,则会无动于衷,或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由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从而导致心理的不稳定,所以他们的心理波动会很大,大喜大悲会集中于一体,这就是未成年人。在学校,这些心理地东西,显为外在的表现,就是学生常常会做出超过常规的事情,具体地说,就是他们会不自觉地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外在的约束,与学生的内在发展,是一对矛盾。而学校的教育现状,教师的心里,是最怕学生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因为,这会很麻烦,学校的规章制度是针对全体学生的,可具体的执行人,是教师和班主任,一个班级的纪律好否,又是与班主任的“政绩”挂钩的,所以,班主任,对学生的违纪现象是深恶痛绝的。

教师该怎么样做?了解了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包括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教师,就要理解学生的心理,就要宽容体谅学生,要以最大的耐心对待学生,教育无小事,任何的盲动,都是不理智的,或者说是简单的,粗暴的,弄不好,结果会是灾难性的。学生的任何的违纪的行为,永远都不要认为他是故意的。对于课堂,对于学校的正常秩序来说,学生的任何违纪行为都是不容许的,但是,作为教师,千万不能认为,学生是朽木不可雕也。看学生,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要知道,学生是处在成长之中,这些问题是成长中的问题,而不是他们本性真的出了问题,退一步讲,即使有那样的学生,也是只是极少的,不可以偏盖全的。

对于一个违纪的学生,教师用宽大的胸怀,包容他,也许,会比严厉的批评,更能促进他进步。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精心的呵护,耐心的等待,宽大的包容,才能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茁壮成长,“团团如车盖矣。”

对学生的宽容体谅,才能显出教师教育的功夫,教师的工作,并不是仅仅上几节课的简单劳动。学生的违纪,都会有他们自己的理由,只要不是强词夺理,作为教师,为何不能对他们宽容一些呢?为了班级的实际利益,为了突显学生的听话,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对待违纪的学生不能容忍,或者粗暴打击,或批评处罚,等等,此一类的做法,都是教师工作方式简单的表现,也可以说是教育不成功的表现。这样的教师,怎么会得到学生的喜欢呢?不听学生的解释,不管学生的具体情况,不肯倾听学生的内心感觉,只是用学校的规章制度的放大镜,往学生的身上照,这种只“唯上”的管理做法,根本就没有把学生的正当诉求,放在考虑范围,学生没有任何的辩解机会。说得重一点,深一点,就是对违法乱纪的犯人,在法庭上,还有个人申请的机会和权利,而今天的学生,在学校,却没有正当的说话机会,真是岂有此理?

多倾听学生的心声,学生是怎么想的,学生为什么去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他的出发点是什么?原因到底在哪里?是执行学校的规章重要,还是学生的发展重要,怎么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呢?学校,教师,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了吗?学校真正做到,“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了吗?口号叫得响,实际做得怎么样呢?

宽容体谅学生,其实很简单,多倾听学生的声音,把他们作为一个真正的“人”对待,设身处地,了解学生的心声,用人文关怀来对待学生,而不是把学生当作学校规章制度下的遵守者、服从者。对待能理解宽容学生的教师,对待能体谅学生的偶尔出轨的教师,学生怎么能不从心底里喜欢呢?

(三)是用爱,用正面的心态对待学生。爱,是教育永恒不变的主题,没有爱,其实,也就没有教育,学校教育的一切,都应该是以爱作为基础的。怎么样爱学生呢?有人提出,要把他们作为自己的孩子,有人说,要他作为自己的弟弟妹妹,等等,总之,说到底,就是一个意思,是说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他们,要像爱自己的弟弟妹妹一样,爱他们。我们怎么爱自己的孩子,每个人都清楚,这不用说。移植到学生身上,能做到吗?实际上,我们说,要像爱自己孩子那样的爱学生,主要是取其那种爱的自然流露,而不是表面的繁琐的形式。

教师,一个良好关键的心态,是要用正面的方式,积极的态度看问题,对待学生,尤其要如此,“爱则欲其生,恨则欲其灭”,不应当把事情想象得那么严重,对待学生的缺点,教师要能就事论事,不可用放大镜去看待学生,看到学生的一点缺陷,就把学生“一棒子打死”,认为这个学生“完了”,而且是“一辈子”。世界上的事情,真有那么简单吗?教师这样做的结果,其实,是一种推卸责任的做法,或者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让学生放任自流,这不是教师的失职又是什么?在这个世界上,谁又能把谁,一下看透呢?真有那样的神人吗?更何况学生还处在人生的成长时期,漫长的人生,对他们来说,还仅仅只是开始。用正面的心态看待学生,就会看到学生的主流一面,就会从整体去看待学生,就不会拘泥学生的一枝一节,对待学生,就会鼓励他们的长处,而忽略他们的不足,就会欣赏他们的特长,隐藏他们的短处,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态。作为年轻的学生,他们当然喜欢教师张扬他们的长处,当然不喜欢教师经常揭露他们的所短。据说,美国哈佛大学,曾做过一个实验,把学生分成二个班,其中一个班的教师被告之,他们所带的,是一个快班,学生的智力天分都是一流的,而在另一个班,却没有说,三年以后,两个班出现了明显的差别,被告之先进的,班级的学生,成绩明显比没有告之的另一个班级高出一大截。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那就是教师的正面评价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教师经常在学生面前说,你们这个班是先进班级,智力天分是高出其他的班级。学生的心理受到暗示,加上人都是喜欢正面的评价,所以,结果就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其实,不独学生如此,成人的世界,谁又不是如此呢?

教师,有对学生深深地爱,又有积极良好的心态,积极鼓励学生上进,欣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耐心看待学生的成长,这样的教师,学生怎么能不喜欢呢?

三、结 语

9.高效课堂之我见 篇九

和谐高效课堂建设已经有几年了,应当肯定,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不可否认我们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教师自身学习不够,思想老化,安于现状,缺乏教学的主动性。

2.教师备课不充分,照搬照抄旧教案、他人的教案,甚至有些教师课后补写教案。为了应付考试,不少老师就题讲题,只注重知识点、答题技能的训练,将学生培养成答题的机器,而忽略学生素养的培养。另外,教师包办代替现象比较严重,为了求快,教师只让学生背诵标准答案,而无视学生能力和素养的促进。

3.课堂教学方法不科学,不能常态课优质化。如,做题训练多,体验感悟少,过分强调学生机械记忆,课堂枯燥无味,学生谈之色变。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关注全体,只与个别学生展开对话,大多学生无所事事,被动接受,不能融入对话交流中。课堂活动组织中,小组讨论的话题价值不大,讨论时组内缺少明确、具体的分工,流于形式,没有成效。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1.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学习研究不深刻,对于教学目标的确定不准确、教学方法的运用不恰当。有些教师从来不看《课程标准》,不重视个人专业素养的提升,导致教师个人素质、授课水平、教学方法与优秀教师相比存在较大差异。许多教师教学理念陈旧,教学目标单一,教学方法落后,仍是以应试教育为目的,重分数轻能力,只是按照自己的经验进行教学,照本宣科,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应试教育引领之下,教师们急功近利的心理较重。为了应付一年两度的抽考,为了留下足够的复习时间,相当多教师上课速度很快,把本应让学生自主体验、思考、探究的过程省掉,直接把教师自己感悟和体验的结果转变成概念化的知识硬灌给学生,导致学生被动接受,只会死记硬背。不能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针对以上的分析,我认为要有效地解决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从以下方面去努力:

1.认真抓好集体备课,关注过程,不流于形式。借助各科优秀教师提高学科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10.初中英语高效课堂之我见 篇十

1 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提高效率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周密的教学计划,才能恰当地安排好教学的各个环节,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从而达到高效的目的。

1)备教材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教学大纲,系统认真地研究教材,明确各单元的、各课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和难点,对练习题的多少、难易、类型进行研究分析并决定增删,同时还要认真合理地安排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根据每一堂课的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注意各个环节的自然衔接、流畅与时间的分配。另外,注意分散难点对于英语的教学效果也很重要。

2)备学生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知识水平有高有低,接受能力有强有弱,学习习惯有好有坏,教师可通过课堂提问,通过作业和适当的、必要的考试以及课后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看法和要求,来了解学生的学业基础、学习态度等。教师通过多渠道的信息反馈弄清哪些地方学生普遍感到困难,是共性问题,哪些地方仅是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有摸清学生的底细,教师才可以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确定课堂教学的起点、难点、深度和广度。

3)备方法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的一环。教学任务和内容要靠具体的教学方法去实施。教师根据每一课时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和难点,选定合适的教学模式,安排好各个环节、各个步骤之间的衔接和过渡,确定好教学内容的先后,设计出呈现新内容的方案,选定突破口,同时考虑如何以旧引新、以新联旧,使学生易于接受。

2 教学“有度”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证

课堂教学要把握好课堂密度、教学坡度,同时还应注意教学要适度。

2.1 课堂密度

课堂密度是指45分钟的时间利用率和讲课、练习的内容两方面而言的。充分利用课堂,获得时间上的最佳效益是课堂教学最根本的目标和出路,但这并不等于教师一言堂。外语教学的目的不但是给学生传授外语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只有反复训练、实际运用,才能真正获得。所以外语教学要以实践为原则。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科学分配时间,注意讲练结合、讲练时间与质量,注意学生的兴趣和情绪的调动,尽量做到安排有序、有趣,可以让游戏成为课堂的“兴奋剂”。以师生活动量来说,要以学生动口、动手时间多于教师讲授时间为原则,凡学生能练的尽量组织他们练。教师只要抓住重点、要点,用最简要的语言讲解清楚,使学生得到清晰、准确的概念即可。

2.2 教学坡度

英语作为语言类的学科,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很强。故而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尽量做到以旧带新。要遵循序渐进的原则,所讲知识不能要求学生一下全部掌握,必须有一个接受提高的过程。

2.3 教学适度

教学适度,一方面是应力求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是要做到使授课内容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水平,要照顾到好、中、差生,不可太难与过易。在教学中要尽量让各个阶层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3 教法要新颖、优化

1)幽默加激情。教师的激情能感悟学生、影响学生今后对工作的态度。幽默能使学生快乐,能触及每个学生的敏感神经,吸引每个学生的注意力,由此构建成功的英语课堂。因此,教师试着以一种快乐的心境去工作,去理解学生、发展学生,又何乐而不为呢?

2)实物加实事。实物教学形象直观、简单有效,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例如,学习球类词汇时,就从体育器材室借用篮球、足球、羽毛球等,学生很容易就能记住所学单词。实物教学生动有趣,实事教育也是如此。注重联系生活,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要合理利用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使教材有趣、有意义,使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身边发生的真实事情,进行灵活、适时的教学,就一定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3)多媒体加情景。运用多媒体于课堂教学中,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多媒体教学是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可以有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特别适合于外语教学,它可以再现图、文、声并茂的语言环境,为外语教学提供更为理想的条件,创造出一个更富表现力和真实感的英语新环境,使学生如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习效率倍增。

4)即兴加发挥。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包括即兴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即兴处理的能力是课堂高效的重要保障,也是教师教学体会的最佳体现。为确保招之能来、来之有效的即兴发挥能力,教师在课后应进行及时的教学反思,反思课堂教学的细节、学生的兴奋点、有效的激趣方式;反思不成功处、有争议的地方,由此改进教法,提高效率。

5)起伏加高潮。课堂教学要有跌宕起伏的过程,还要高潮迭起。学生能保持45分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使教师一节课中也有情绪上的波动。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把一节课分为几段,分段达成一个目标。而一个目标的达成就是一个高潮,一节课不能只有一个高潮。课堂目标的设计者是教师,达成者是学生,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就能突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6)轻松加引导。教师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学生学习与接受知识主要还是在课堂上,快乐轻松的课堂教学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乐教,学生乐学,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不能冷落学生,而应把课堂交给学生,要关注学生的活动和情绪,培养学生的表现欲及竞争意识。

7)游戏加表演。初中学生好玩,所以教师应经常把教学过程设计成游戏,组织和指导学生参与游戏,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做到玩中学、学中乐,由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head、hair、eye、nose、ear、face、mouth、tooth、neck、arm、hand、stomach等身体部位的单词时,就与学生一起做“Touch your...”的游戏。游戏时,笔者先示范“Touch your nose”,学生边听边指向自己的鼻子。依次练习其他各部位的词汇。反复练习之后,再进行小组比赛,并不断加大难度。最终,小组违规最少者得胜。整个活动由学生自愿轮流当发令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事实证明,游戏使枯燥的单词变生动了,难记的知识变容易了,生动夸张的表演、欢乐愉快的情绪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4 善于思考,提高教师个人素质

教师只有善思,才能备出精彩的教学方案;才能在课堂上有的放矢;才能将一纸方案化为精彩的教学过程,让师生均受益;才能引领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独立思考。而要想思之有物,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提高个人素质,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在用时才思如泉涌。

总之,英语教师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热情并充分燃起学生学习激情,做到常教常新,永葆教学的青春活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县杜生镇第一中学)

11.打造高效英语课堂之我见 篇十一

一、重视课前准备

俗话说得好 :“凡事预则 立 ,不预则废。”备课阶段对于高效课堂的生成尤为重要。教师不仅要认真研读教材,努力挖掘课本的重难点,备好课,更应该备好学生。不同程度的班级备不一样的课, 同一个班级根据学生的 整体程度 备出有梯 度的课,该仔细讲清楚的地方仔细讲,该略讲的地方略讲, 该扩展的地方适当扩展。此外,要求学生课前也要认真仔细的预习。尤其五六年级课少,新课内容多,密度大,上课节奏 快 ,如果没有做有效的课前预习, 学生在课堂上 就只能被 动地接受 新知识,根本无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课堂的实效就难以实现了。因此,只有学生认真仔细地 做了课前 预习 ,然后带着问题和良好的心理优势进入课堂,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会发挥出来。

二、优化课堂教学

1.做好课前 热身。热 身阶段很 重要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英语仅限于课堂的四十分钟。所以教师必须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英语的氛围, 如在上课前几分钟内安排讨论, 让学生用英语做值日生报告,报告日期、星期、天气、班内情况等。还可以通过唱歌、小演讲等方式让学生尽快进入到学习英语的状态中。

2.运用好情境 教学法。 小学英语 学科的课 堂教学方法有很多,如任务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直接教学法、简笔画教学法等。情境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师根据课本内容在课堂上或在课堂外创设尽可能真实的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英语对话。例如,PEP3 Unit5讲授的是有关食物的单元, 教师尽可能地把教室布置成一个餐厅或快餐店,让学生来扮演服务员,学生兴趣盎然,整个教学过程以听说活动为主, 学生不仅有效掌握了本单元教学内容,而且培养了学习兴趣。

3.使用游戏让课 堂活起来。 兴趣是最 好的老师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爱玩是他们的天性,巧妙地利用游戏不仅可以化解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 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保持和发展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教师经常把竞争或比赛带进课堂, 不仅维持了课堂秩序, 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4.利用多媒 体手段点 亮课堂。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正逐步走进课堂, 它的教学特点非常鲜明,教学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地展示 了一堂课 的主要教 学内容。在英语教学中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能够直观形象有效地展示课堂内容,它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要运用多元 评价方法 。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很难对同一种事物长时间存在兴趣,容易分心,这就要求 ,评价应从多角度、多层面,实时对学生的表现予以积极地评价。评价形式应该多样化, 教师在平时的课堂设计中多花心思,增加评价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此外,要注意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使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尽量通过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三、活化作业环节

12.激活习作课堂之我见 篇十二

牛佛镇罗井小学校 王 静

【摘要】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激活习作课堂,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创新习作教学,从而丰富学生生活和写作素材,让学生习作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结合起来,使语言的载体很好地承载学生真实的思想情感,真正激活学生的创作情趣,切实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乐学善思、寓教于乐、爱说善说,激发学生强烈的习作欲望,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探索知识、感悟生活、体验人生,丰富情感,激活学生的创作思维,放飞心灵。【关键词】小学生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获取素材

想象

当今学生习作的现状有人慨括为“三乏”:即学生学识贪乏,生活积蓄贫乏,思想情感贫乏。对于这种说法,我不敢苟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多反省自己的教学。如果老师能够以多种方式激活习作课堂,那么,学生将会感受到习作课的幸福、快乐。这也是新课程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追求。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我借鉴了很多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潜心研究如何把作文引入课堂,优化学生的心境,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作文,写作文。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课标指出:习作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良好的教学环境对优化教学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良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根据学生的需求,教师要积极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可以联系生活、运用生动的语言、运用实物演示、借助图画、播放音乐、角色表演,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手段,营造各种生动活泼、具体形象、民主和谐的良好情境氛围。拉近学生习作学习和现实生活的距离,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更有利于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动口,引发表达的兴趣。如教学观察习作——“我喜欢的水果”:

师:(微笑地走进教室)孩子们你们从老师脸上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脸上挂着微笑。师:美吗? 生:很美。

师:谢谢大家。老师今天特别高兴,因为老师的论文在报刊上发表了。我的妈妈呀也很高兴,所以就给我买了好多水果。同学们想吃吗?

生:想。

师:那你们猜猜我到底拿来了哪些水果呢? 生:苹果、梨子、香蕉„„(师出示大盘水果)

--

师:看看,多漂亮的﹗喜欢吗? 生:喜欢。

师:那好。请你们说说在这些水果中你最喜欢哪种水果?为什么喜欢它?(引导学生从它的颜色、形状、味道等方面来说)

孩子们在老师引导下观察得非常仔细,教室里洋溢着欢乐的气氛。通过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观察、探究、交流的兴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大胆说话的能力,重视了思维能力的训练,思维能力增强了,内部言语的水平会相应提高,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提高了。在这堂课中,孩子们不仅感受到了美味可口的水果给他们带来的幸福快乐,还有了新的发现,增长了知识,为顺利习作做好了铺垫。

二、创设情境 获取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到学生作文时指出:“宜令学者随时随地探求事物之精髓,且必经己之思考而得答案,然后陈事说理自能确切而畅通。”游戏活动就是学生模拟社会实践。做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也是他们童年生活中最绚烂的部分,从学生的游戏生活入手,可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如教学“写一次游戏活动”。我设计了用“吹泡泡”这个游戏活动,教师把全班同学分为4个小组,再由小组决定玩什么,怎么玩。师提出要求:在玩的过程中注意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以及热闹的场面。

寓教于乐,寓教于玩。引导孩子学习认识生活,体验生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长一双“亮眼睛”,学会观察、认真思考。同时品味游戏,感受游戏。这样以“玩”“乐”为载体,创设活动的情境让孩子体验生活,在生活中训练孩子的观察力、创造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角色塑造能力,既训练习作能力,又培养人。

三、自由命题

语文课程准标指出:习作指导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实突破传统的旧的命题方式。解放孩子的心灵和大脑,释放孩子的嘴,开拓视野,把命题的自主权让给学生,引导学生从独特的生活经历选取话题,从独特的心理感受中发现话题。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由命题、自由作文。比如在一次作文教学中,教师出示“梦”要求组词或补充成一道题材不同的选题。题目给学生留有许多的空间,许多学生思维活跃。出现了“梦乡”、“恶梦”、“美梦”等命题。孩子对做梦有很大的好奇心,为什么会做梦呢?对自己做了什么样的梦都愿意和同伴分享。在交流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你一言我一语,班里笑声不断。整个课堂呈现在欢乐的气氛中,学生感觉不到习作的压力。这样让学生写自己的生活。许多学生消除了对习作的恐惧,发现自己都有东西可写,也非常乐意写。

我们老师经常会这样说:你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会怎么写。这并不是自由作文,反而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

--的生活为基点,激活思维,激发欲望,表达生成,自由写作。比如孩子都爱看动画片,我就选用了动画片《孙悟空》的配音,让学生听音乐、编写一集新版《孙悟空》。孩子听一段,说一段。听是说的基础。因此,我经常讲童话、寓言、成语故事给他们听,不但让他们听其中的情节,还使他们欣赏绝妙的语言。

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通过各种形式,创造不同的情境,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鼓励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感受生活,从不同角度抒写自己的感受,选择不同的命题、自由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四、展开想象的翅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儿童最宝贵的思维品质就是爱想象、爱幻想,而且孩子是乐于想象、善于幻想的。在孩子的心中,一切都是活的,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都是可以和自己对话的。在他们的心目中,想象仿佛就是真实的,美好的幻想是可以变成现实的。他们会觉得电视里演的,故事里讲的,自己想的„„都会实现。

因此,在教学中就要突出想象的引导。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进入想象的世界,使学生的思维在想象中空前活跃和丰富起来,追溯过去,展望未来,重新组合相关信息,创造出具有独特审美意味的新形象。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可以借助一定的载体创设相应的情境,形成适合的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想象的通道,使其思绪如飞、文思如泉,使他们能愉快地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写出奇思妙想。注重发展个性,展现学生的童心、童真、和童趣。如一次想象作文教学:

师:(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圆)我画的是什么呀!生:两个圆圈、两枚鸡蛋、两个球、两块石头„„。

师:你们说的都对,就根据你们所说再想想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生:啊(ǎ)?

师:别急,老师的画还没画完呢,根据你们剧情的需要画完这幅画,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还可以画成连环画的形式。我放了首轻柔的钢琴曲,孩子一边想,一边画,最后出示孩子的作品,请孩子介绍自己的画说说他们想象的故事。

又如:教学六年级的一次想象作文《假如我有一只尼尔斯的鹅》。

师:同学们,请大家把自己想象成尼尔斯,骑在公鹅马丁的身上,闭上眼睛,飞呀飞,大家飞上蓝天,飞过巍巍的群山,飞过一望无际的田野,飞过绿绿的草地,我们来到了童话王国。这么多的主人聚在一起,他们都有谁?快认认。

生:有麻雀、乌鸦、喜鹊„„

师:他们每个人都是身怀绝技,本领高强。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说说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想象最忌让学生凭空瞎想象,那就是妄想了,教师一定适时启发、点拨、引导,给学生想象需要的推动力,减轻学生在习作上的压力。

五、善于创意表达

--

表达是一种内在的需要,是一种迫切的欲望。创设情境能形成一种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氛围,激发强烈的表达欲望,乐于表达,自由表达,创意表达。在作文教学中,经常创设不同的情境,使学生有特定的角色,并且不断地转换。根据儿童的心理需要,充分调动儿童语言的天赋,鼓励学生在习作训练中自由表达,个性表达、创意表达。

如一次习作前的口语交际:

师:有请各位选手隆重登场并作自我介绍。

生1:我是1号选手,我本领高强,不信,呆会儿让你一饱眼福。生2:牛皮不是吹的,废活少说,看我的真功夫吧。

生3:各位观众朋友,支持我的有大礼相送,请记住我是战无不胜的3号选手。师:吹气球比赛正式开始。

经过一番激战后,教师采访裁判员和观众。这些选手的表达如何?他们说:“他们的表达十分有趣。”选手输了,但他表现得不是垂头丧气,而是幽默地说:“我中午多吃了些洋葱,有些控制不住了,输了比赛,是正常反应。”台下一片哄笑。裁判员也不甘示弱,接着说:“根据我们观察,吹气球比赛和体积并不成正比,和嘴巴的大小有很大的关系”。观众:”会吹牛的并不一定会吹气球,同学们说是不是啊!“全班乐开了花。一场别开生面的比赛触动了学生的心弦,他们根本感觉不到写作地压力,而是感受到了一种愉悦地氛围,让他们把自己的感受轻松、快乐地表达出来了。

六、评改作文

自评自改是提高学生自由习作的有效途径,也是习作训练的目的。自改,就是让学生寻找作文中的错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自觉解决问题。自评,教师引导学生把自评作文当成是一次对习作过程的反思,当成是与读者的对话。怎样才能培养主动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让他们在自我欣赏中感受快乐,在反思中提高习作能力?我认为应开展一些有针对性地活动。

比如开展“找别字大赛”、“啄木鸟医病”等活动。把文字训练与趣味活动结合起来,调动学生自改作文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修改作文的能力。学生自己会修改作文是作文成功地一半。以前是学生写作,老师改作。修改作文是老师的事,这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通过学生的自改,提高写作水平。刚开始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太高,鼓励学生借助字典及一些工具书进行修改。从字、词、句、段逐渐过渡到篇。教师要不断肯定、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你看这个标点改得多好啊,这样一改整句话的语气就不一样了,表达的意思就完全不同了。”“你真是火眼金睛,这样的小毛病也被你找到了,而且改得正确,你真行”!教师要相信学生的修改能力,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修改,要相信他们会写出更精彩的作文。学生修改完作文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夸夸自己的得意之笔,说说感到困惑的地方。以自己写评语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如有一个学生在自评中写道:“不知道你们看了文章有什么想法,我一直担心写得不够好,所以认真地修改了3遍。我认为文中描写“小胖”吹气球时的脸部表情写得很精彩,希望读了文章的同学能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这样的评语是他的心理话、真心话。在全班交流会上,许多同学向他提出了建

--

议。经过再次修改,他的作文发表在黑板报的“习作天地”。

就这样从自批自改升级到互评互改的高度。学生之间互相鉴赏、交流、修改,推荐出大家认为写得较好的作文,在全班诵读,赏析。在评价别人的同时,完善自己的作文,这就是资源共享。

激活课堂,创设相应的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快乐地写作文,还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有趣味性、新颖性、多样性、时代性,更要考虑科学性、思考性、针对性、实效性。教师只有对教学内容了然于胸,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不断有灵感产生,将生活中的情境“信手拈来”不着痕迹地巧创佳境。

参考文献:

[1]《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12月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年版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发行 [4]任富强《透视新概念作文》、《写作》2002年第2期

[5]《写作指引》、《语文学习》编辑部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上一篇:如何做好基层党支部书记的思考下一篇:劝爸爸戒烟作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