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能

2024-07-13

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能(精选14篇)

1.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能 篇一

体能速度提高不但培养人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能磨练人的坚强意志。苏轼有句话:“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这句话意思是成功的大门从来都是向意志坚强的人敞开的,甚至能够说是只向意志坚强的人敞开。

心目中的体能速度提高充满教官的训斥;心目中的体能速度提高是紧张与艰苦的合奏;心目中的体能速度提高更是无常地响起那集合手哨音,还有那瓢泼大雨下的大集合、严训练;心目中的体能速度提高生活成百上千次地浮此刻我的脑海,闪此刻我的眼前。但我还是满怀欣喜与信心地去拥抱我向往已久的体能速度提高。

在体能速度提高中,很苦很累,但这是一种人生体验,战胜自我,锻炼意志的最佳良机。心里虽有说不出的酸甜苦辣,在烈日酷暑下的曝晒,皮肤转成黑黝黝的,但这何尝不是一种快乐,一种更好地朝人生目标前进的勇气,更增添了一份完善自我的信心吗?

我满怀信心地开始了真正的训练。教官一遍遍耐心地指导代替了严厉的训斥。训练场上不但有我们整齐的步伐,也有我们阵阵洪亮的口号声,更有我们那嘹亮的军营歌曲。站军姿,给了你炎黄子孙不屈脊梁的身体,也给了你龙之传人无穷的毅力。练转身,体现了人类活跃敏捷的思维,更体现了群众主义的伟大。不积滴水,无以成江海。没有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就不可能有一个完整的,高质量的方队。训练的每一个动作,都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团结的力量,合作的力量,以及团队精神的重要,我相信,它将使我终身受益,让我在今后的铁路行业岗位上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古人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苦,饿其体肤”。立正、稍息、下蹲、摆臂、踏步这些基本动作要我们反复地做着,这些动作平常看起来十分简单的,而此刻做起来却没那容易了,教官对动作的准确性要求的十分严格,对学员们也充满很高的期望。不积滴水,无以成江海。在体能速度提高时,偶尔一个动作,一个人没有做好,教官就接二连三的强化训练,直到我们动作协调一致,并贴合标准。这需要我们树立一种团队精神,如果你一人做得不好,就是整个班没有做好。没有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就不可能有一个完整的,高质量的方队。训练的每一个动作,都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团结的力量,合作的力量,以及团队精神的重要。当我们把自己融在一个大群众时,个人的得失就显得微不足道,显现出的是一个团队的作用和力量。我想如果没有这种群众意识和群众荣誉感,我们体能速度提高的效果也不会这样好。

宝剑锋从磨砺来,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次体能速度提高就是要培养我们的品质,磨砺我们的意志。难忘的体能速度提高,教会了我太多、太多。自信、奉献,尊重、感恩``````这些都是财富,一笔宝贵的财富。首先,我进一步明确了解遵守纪律的重要性,不单单是以前的听话就好,而是要把纪律放在心上,要有职责感,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职责;其次,在这几天里我感受到军人那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会朝着那个标准努力,让自己拥有良好的习惯。最后,要努力训练专业技能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同样能够成为大家的工作榜样。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时时刻刻持续体能速度提高时候的那份坚韧不拔的毅力、坚强的意志,遇到挫折时,要勇敢地应对,用心寻求解决办法,迎接更大的挑战。

原先,体能速度提高带给我们的实质上是一份磨砺,一份经验,一份人生中不可缺少的能少。不畏艰辛地向前才能够战胜工作上的挫折,战胜人生的困难;团结合作才能够成就一番大的事业;群众生活的拥堵教会我们谦让与互助,才能有未来更好的秩序。

2.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能 篇二

针对上述情况, 笔者以为, 在高中长跑体能训练教学中, 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身体个体体能发展差异, 运用“分层施教, 多元训练”的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以此来帮助他们更好适应体育运动发展的需要。

一、合理分组训练, 形成有效竞争机制

我们知道,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 学生的耐久跑步是课程教学的难点。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体力各异, 特别是随着肥胖学生的不断增多, 使得学生的跑步成绩达不到教学大纲规定的标准。在教学中, 应通过耐久跑来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 以此提高学生在长时间活动中与疲劳作斗争的能力。针对上述情况, 我们应该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来予以教学, 以提高学生的耐久跑能力。

在这项教学中, 笔者运用了分组训练的办法, 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 笔者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 合理选定一定的学生数, 一般分为8个小组, 要求各组学生的长久耐跑能力相当, 在其中增加一名耐跑能力比其他同学强的学生, 以便学生之间能够形成一定的竞争力, 帮助其他学生积极参与到跑步过程中。

在进行分组训练时, 笔者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最大承受能力, 选好各自的合作护理同学, 以便他们在跑步的过程中得到及时护理。

在跑步过程中, 教师首先帮助学生做好跑前准备活动, 以此来帮助学生活动筋骨, 提高他们的跑步活动韧性。其次是交代清楚跑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特别是跑步过程中的强超队员等规则。最后,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跑步, 建议学生进行比赛, 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一定的表扬奖励,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跑步激情和兴趣。

二、运用心理疏导, 增强学生耐久跑步信心

在跑步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可忽视。这是因为学生的畏难心理需要一定的引导和帮助, 特别是一些女生对于跑步的恐惧反应更是课程教学的一大难点。针对上述情况, 笔者以为, 应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 注重运用积极诱导的方式进行教学, 一方面, 能够缓解学生的学习紧张心理, 增强他们跑步的自信心;另一方面, 能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奋勇争先的精神。

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个体体能差异的基础上, 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积极引导学生树立信心, 以此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在教学中, 首先要向学生讲清楚耐久跑的重要作用, 特别是要向学生讲清楚耐久跑不仅是一项体能训练项目, 更是磨炼意志的良好方法。其次, 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个体差异, 运用多种方法、手段、精讲多练, 使学生能体会到其中的健与美。最后, 建议学生运用互相帮助、互相竞赛等多样形式参与练习, 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跑步信心。

在疏导过程中, 应该多从学生的心理想法和课程教学要求出发, 多运用激励引导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此来提高训练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将自己对学生的关爱之情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对于体能较差的学生, 应该采用“激励评价”为主, 帮助他们增强学习信心。学生在教师的心理疏导下, 一方面, 能够更为自觉地投入到耐久跑训练过程中, 增强运动的信心;另一方面, 能够使得这种信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耐久跑成绩, 以达到教学要求。

三、优化健康第一, 满足学生体能发展

学生耐久跑训练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在跑步的过程中, 养成动作协调一致、增强肌肉活动的韧性、培养坚强意志等。也就是说, 在耐久跑过程中, 我们应该牢牢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从学生的身体基本素养出发, 根据教学要求, 适当调整教学大纲要求, 以此来满足学生体能发展需要。从学生的身体机能发展需要出发, 运用好教学手段是保证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和方法。

对此, 笔者以为, 在遵循上述教学思想的前提下, 应让学生自我锻炼, 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 这样, 学生的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 使学生终生受益。在这些教学过程中, 笔者根据学生的体能对教学标准要求作了适当的调整, 特别是一些体能较差的学生, 通过多次测验, 多次训练等方法挑选学生在跑步过程中的最佳成绩, 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跑步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这么说, 学生的体能发展是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 更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好的一个“度”,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3.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能 篇三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课 身体素质 岗位体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体育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人们强身健体的意识就越强烈,体育的地位就越重要,作用就越显著。”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体育教学对学生的作用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同时也体现为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与健康个性的形成。

本文基于上述背景,结合学生今后从业的职业特点(职业能力标准、岗位能力标准),在强调全面发展学生身心素质的同时,指出体育要加强对学生今后就业、胜任工作岗位所应具有的身体素质与相关职业素养的培养,落实国家倡导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

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岗位体能的意义

1.良好的身体素质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类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就业的压力;城市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这一切严重危害了人体健康,造成适应能力降低、机体退化等“现代都市病”和“现代文明病”。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最好的办法就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素质和岗位体能,保持健康的体魄,顺利胜任工作。

2.良好的身体素质是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需要

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是影响其健康的重要因素,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是人们健康的保证,是社会蓬勃发展的动力所在。从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不同的社会形态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学校体育作为能够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身体素质、抵抗疾病的重要手段,应融入学生的现代生活中,将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贯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身体素质和岗位体能的途径

1.转变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理念

高职体育表现出社会化、终身化、生活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应根据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和历史使命,指导和规划学校体育各要素和各环节的改革;同时,还应突出高职体育的特点,顺应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使高职学校体育教学与学生实际贴近,使体育教学的目标任务具有个性,使学生不仅懂体育,而且也喜欢体育并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2.加强对高职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引导

在加强对学生实施科学引导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比赛、考核、评比)。进一步完善、拓展体育课程内容,打破时空限制,按学生专业特点和未来职业需求进行教学设计,突出多样化、个性化、趣味化,注重学生的实际生活及与未来职业的联系。

3.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特点设计教学内容

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岗位体能,首先要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分析岗位特点,要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开展身体锻炼,在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岗位体能的训练。如对护理专业的学生增加形体练习和身体姿态的训练,对营销专业的学生多开展一些团体项目的比赛等。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更新、拓宽知识,做到德才兼备,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适应时代需要的优秀人才。

5.实施“课内外一体化”管理模式

目前,大多数学校体育课教学管理还局限于课内2学时的体育课,课下为学生提供的锻炼机会很少,满足不了学生健身的需要。因此,必须将课外体育纳入课程建设,加大考核力度,突出课外体育活动的群众性、健身性,确保体育教学的连续性、长期性。这样既调动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的自我锻炼水平和身体素质。

三、小结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如何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岗位体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们必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把握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促使学生形成科学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华卫.大学生体质与体育生活方式相互关系[J].体育科学,2007(11).

[2]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发展学生体能的方法 篇四

沟门子中心小学

李金亮

陈复

体能作为一切人类生命活动和目标行为的动力基础,在运动训练和大众健身等领域都备受关注。“《现代行业语词典》”中认为:“体能是体质的一部分,体能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体能包括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如走、跑、跳、投掷、攀登、爬越、举起重物等能力。“《体育大辞典》”71认为:“体能是体质的重要组成方面。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 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力量、速度、灵敏、耐力和柔韧等基本的身体素质,以及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和运动能力(如走、跑、跳、投掷、攀登、爬越、悬垂和支撑等)。体能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体质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学校体育学》认为:“体能是指有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表现出束的能力,主要包括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简称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两个方面。” 《运动训练学》”…中认为:“运动员体能指运动员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运动员体能发展水平是由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运动素质的发展状况所决定。身体形态是指机体内外部的形状。身体机能是指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运动素质是指机体在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基本运动能力,通常包括力量、耐力、速度、柔韧和灵敏等。而中小学阶段作为个体一生体能发展的关键阶段,承载着发展与决定的功能和任务。针对中小学生体能促进理论与实践,国内已有许多学者从不同方面进行了研究,但还存在这些不足:(I)理论构建不够系统,缺乏对先进理论基础的引入,不利于体能促进理论科学指导实践功能的实现;(2)组织教学内容时,仍以学段为主线;(3)练习方法和手段仍停留一些简单的运动项上面,对此上级领导特别重视,专门召开了体育教师专项会议,现就针对小学生如何发展体能的方法、原则等进行一些简要的阐述,敬请各位领导指导。

一、增强学生体能素质的有效做法

在体能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体能锻炼的手段是多方面的,采用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体育教学原则,有的放矢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练习环境,学生就一定对体能锻炼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投入到体能锻炼中来,使学生的体能逐步发展更上一层楼。

(一)、创新模式,提高质量。

我们在每节课都有8—10分钟针对于体能检测项目的练习,也就是体育课所说的课课练。大课间活动时间,做完广播体操后有针对性进行身体素质练习。另外,利用课余时间,在体育老师组织下进行各班的比赛,利用学生不服输的性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锻炼效果,达到快乐体育的目的。因此有了学生的主动、快乐的参与,学生总体的体能、体质有了明显进步。

(二)、科学计划,严格训练

我认为学生体能素质训练,不能急于求成,不仅要科学计划,循序渐进。还要严格要求。先发展学生协调能力和基本运动能力,后根据专项的需要及运动员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全面体质训练,进而把专项技术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全年计划分四个训练期,即秋冬季和春夏季,夏季训练是全年训练主要季节,抓好夏季训练是检查和衡量全面训练成果的主要阶段。在训练内容上更重点加强基础素质训练和一些基本的运动技能,使学生从小养成正确的跑、跳、投的姿势,培养节奏感,速度等良好感觉。在训练方法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采用多次训练法,每周训练早自习前每次30分钟,下午课后每次30分钟,长期坚持训练。先进行各项素质练习,特别是加强力量和弹跳训练,如:发展腿部力量和弹跳力,采用深跳跳台阶,连续跳越障碍物,单足跳接力,跳远,计数跳绳比赛,计时跳绳、跳绳接力,负轻物深蹲跳、半蹲跳。直膝跳、跳起摸高等来提高肌肉力量和爆发力。后解决技术问题。一般是上午以基本素质为主,如做30米或40米快速的小步跑,高抬腿跑,后蹬跑,短距离加速跑等一些频率快而要求动作协调放松的专门练习来提高学生神经肌肉的协调性,以这到掌握跑的正确姿势的目的。安排运动量较小,因为早晨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间,再加上早锻后学生还要承受一天的学习任务,免至影响他们身体健康和文化学习。下午以专项素质和专项技术为主。此外,每次都把柔韧性练习作为准备运动,如进行推手、踢腿、俯腰、互背、翻圈、推小车等双人活动。带有技术性放松练习放在课的结束前进行,如跳类项目力量练习后结合本技术进行踏跳放松,这样可提高每课练习密度,也有利于学生更快掌握动作技术。

在技术训练方面,只有掌握好的技术,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身体训练水平,创造优异成绩,我在运动训练的同时强调技术,在学生一进队开始抓好基本技术,随着学生技术的提高,仍然不断地完善基本技术。对某些难以掌握的动作,应用辅助练习等帮助学生掌握其要领。使他们从小建立起一个正确的动作模式,那就会少走许多弯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严格训练,严格要求,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好办法。我认为,首先要使学生明确严格训练的目的,并按基础和水平,因材施教,更要使学生懂得完成任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课后多与学生谈心,听取学生反馈的意见。学生在接受老师的训练时,总是要注意教师的,体育教师必须从自己的言论、行为、训练表现给学生一个好榜样。严格的说,要建立严格的训练常规。即:“积极主动,刻苦锻炼,努力拼搏,再创佳绩”。同时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必须首先做到,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二)激发兴趣,形成动机

学生的主观努力是运动员锻炼成才的强大的内在推动力,前提是他对体育训练有兴趣,能从中感受“快乐”的情绪体验。而产生这种“兴趣”和“快乐”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一般有体育运动兴趣的学生都较好的运动素质,但并非所有具有很好运动天赋的学生都对体育感兴趣。有些*素质非常出众,却可能因娇生惯养,怕苦怕累,而不喜欢参加体育运动。这就需要学校教师加以诱导,培养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1、因材施教,永不放弃。

不放弃每一个体育困难生,不让任何一个体育困难生掉队,这是我们这几年来的训练目标。因此结合我校实际,以运动会为契机,抓好学生的体育训练,每天早上7点20分到8点,结合实际情况选出3到5名体育困难生和运动员一起参加每天的晨练。

2、用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

体育教师、教练以“乐教”的态度全身心的投入体育教学和训练,运用鼓动性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对体育产生最初的好感。

体育教师经常讲一些我国优秀运动员是怎样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创造好成绩为国争光的事例。使学生从小树立起认真训练,为校争光的信念。我们注意对学生进行队纪校风的教育,打好训练的思想基础。学生的成绩提高得快。如五年级的李子成同学,在今年被我们选中为今年运动会的队员,田径队参加训练,他训练积极、刻苦,但父母反对,一直训练不正常,当时,这位同学已不想继续训练,我们知道后,和他谈心,使他重新建立信心。这样,经过几个月的系统训练后,他在今年我校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中男子1500米获第二名。当然,单有学生的积极性是不够的,还要取得家长们的支持。父母非常疼爱孩子。少数家长仍有顾虑,一则怕参加训练后影响学习成绩,二则心疼孩子,怕累坏了,练坏了。

3、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

体能训练一般来说都是比较枯燥的,如何让学生的训练转化为兴趣,再由学生的兴趣转化为自主的训练,也是重要的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景,在情景中提高学生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水平,完成训练目标和任务。如跑的练习,学生对长期的跑就会感到厌恶,所以教师在训练跑的时候可以适时改变策略,设计情景,开展各类的跑的游戏,如追逐跑,自然地形跑或者踢足球等等,通过这样的训练方法,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训练也更有成效了。

结合教学,让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发展体能,这需要学生学习中有适宜的运动量,运动强度和密度的练习,促进身体素质提高。如果学生学习主教材时运动负荷不足,对体能的发展效果不好,那么也可以考虑在体育课上专门利用一小段时间来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利用专门的时间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仍应该采取多种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投入练习。例如,可以将身体素质的练习与竞赛和游戏相结合,将竞争的因素加进来,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练习内容来提高自己的不足,或者与主教材的学习相联系,重点发展完成主教材内容所必需的体能,促进运动技能的掌握,练习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全体学生在教师指挥下单独练习,也可以是3~4名同学结对子进行练习,还可以是组成锻炼小组,共同发展某项体能。

通过体育课教学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因此体能就可以得到锻炼和提高。

4、用新颖的方法引导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好奇、好动、好学、好胜”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科学设计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训练方法,引起学生快乐地运动和成功的情感体验,不断地给他们热爱体育学习的情感加温。如耐久跑教学,可以音乐伴奏中采取变速、变向、定时、定距、让距、接力、追跑、游戏等多种形式,使课堂气氛欢乐,学生学得主动,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运动能力,改变外压式的强制学习方式。

5、用成功的喜悦帮助学生

成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性评价是使学生获得成功感的有效手段,它远远比批评和否定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努力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鼓励。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条件,施行“不合理”比赛,通过变换场地、器材、人数、要求等因素,使比赛各方“综合实力水平”接近,不仅提高了能力稍弱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也能有机会取得胜利,同时也激发素质较好学生的兴趣,迫使他们在比赛中也必须认真努力,发挥出最佳水平才能获得胜,从而避免“吃不饱”现象。

6、用榜样的力量鼓舞学生

学生学习的兴趣跟学习活动本身受关注的程度有关。如果体育运动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地位越高,越受人重视,那么,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就会越高,就越愿意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我校努力提高体育运动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以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每年全校运动会都要举行盛大的仪式,由校长和主要领导给获奖运动员颁奖;学生参加校级以上体育比赛获得成绩,学校以最隆重的方式给予宣传、表彰。如: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乒乓球比赛等。这些措施,使全校形成了浓厚的体育运动氛围,体育比赛成绩和体育运动人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7、用无私的关爱呵护学生

现在家长喜欢功课好的乖孩子,认为体育训练会影响文化课学习,运动员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形象代表。一些家长说起“这孩子功课都好,就是体育差点”来都有那么美滋滋的感觉,好像体育不好竟成了智商高的证明。因此,许多家长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参加体育训练,学生自己也因为怕苦怕累,很难长期坚持体育训练。为此,体育老师在课余训练中,在生活上竭力体贴关心学生。

二、发展体能的原则一般有全面性原则、适量性原则、健康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1、既要全面发展,又要突破薄弱环节。正确处理好发展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关系。合理选择内容。要针对学这一方面来着手。

2、要根据课的目标、教材性质、课的类型和学生的特点等合理安排课的生理负荷。正确处理负荷的量与强度关系和负荷表面数据与内部数据的关系.

3、加强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健康教育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4、广泛运用变换的方式,多采用游戏与比赛的方法组织练习,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5、由于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能、客观条件等不同,不可能有固定休息时间的指标。要从实际情况去调节与控制休息时间。

6、教师和学生都要重视动作的质量,防止求速度,走过场的倾向;教师要严格管理、严格要求,及时进行指导、检查与评价。

三、结论与建议

1、领导重视、多项举措、齐抓共管是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关键。

2、加强了和班主任、家长的沟通,形成了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力。

3、重视抓学生体能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要继续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兴趣,重视体能检测,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总之,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是主要的,运动成绩应该放在第二位,虽然也要提倡刻苦训练,但训练量不宜过大。否则就会使体育运动的兴趣变为痛苦的负担,严重的还会造成身心伤害,在学校体能训练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兴趣,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手段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从而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体能训练中来。参考文献

5.如何提高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篇五

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无外乎两种能力,即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阅读能力是吸收,写作能力是释放。就其目的而言,阅读最终是为了释放,也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而写作又分两个方面,即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从交际的实效性看,口语交际的频率远远高于书面表达,是人与人交流的主要手段。

要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必须经过长期的努力,应该由易到难地让学生敢说、想说、善说、多说,循序渐进地训练。

第一步,让学生敢说。

学生进入中学后,课程难度大,学生有畏难情绪,再者学生有面子观点,怕答不好被同学笑话。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采取鼓励为主的办法,让学生开口,敢于说话,不管说什么,只要能说一两句都给予鼓励。以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对敢于开口说话的同学,则大力表扬,营造一个敢于开口说、积极发言光荣的氛围。在学生初步养成敢于开口说话的习惯后,再对口语训练的要求,一步步提高:从把句子说完整,到把意思说清楚,到把感情说出来。在实施过程中,口语训练的面尽可能大一些,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消除了畏难情绪,也就敢于开口说话了。第二步,让学生想说。

要激发学生说的兴趣,让学生想说,主动说,学生的口语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呢?一是让学生说自己熟悉的内容,对于学生熟悉的内容,容易说得清。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说话活动。例如利用早自习的部分时间,让每个学生说一个成语故事;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见闻,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或者看图说话,启发学生冲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对图画的内容、主题、结构、层次进行生动的说明;或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小玩具,向同学说明制作过程;或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对话表演。老师对这些活动,及时进行讲评,评出优胜者,给予鼓励。三是教师应巧妙设计所提的问题,让学生想说,精心设置语言环境,令学生愿说。我在教《伤仲永》一课时,曾问学生:方仲永有天赋,是个奇才,但“泯然众人矣”,原因在谁身上?学生一听,纷纷举手发言,阐述自己的看法:有说在其父,有说在其邻,有说在其母,有说在自己,并都说明了理由,气氛异常活跃,因为这个问题刺激了学生非说不可的兴奋点。

第三步,让学生善说。

教师应根据学生个人实情,个别指导,力争让每个学生都做到言之无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要让学生会说,善于说,需要老师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首先要引导学生会听话,听是说的基础。老师在上课时,要张弛有致,不急不徐,快慢结合,随时注意自己的语速、语气、重音等,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和记的能力。会听才能说,一个人只有思路清晰,思维敏捷,才能运用恰当的语言有条理、有层次、明确而生动地表达思维。其次要引导学生从易到难,逐步提高要求,系列训练口语能力。可以从扩词造句开始,逐步扩展,从简单的句子,到复杂的句子;从一段话到一个完整的故事;从复述课文内容到根据课文进行辩论、讨论;从课内的教材到课外的阅读赏析,逐步扩充内容,加大容量。对于学生在说话中出现的错误,要求迅速改正,重新组织。

第四步,让学生多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教师应创造条件,为学生创造说的机会,增加说的信心,满足说的欲望,提高说的能力。

总之,我们应该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采取有效的训练方法和途径,让口语交际的学习过程,成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

6.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 兴趣 篇六

刘俊池

(容城县南张镇北张小学)摘要:如何进行作文教学是多年来困扰语文老师的一大难题。新课标的颁布实施为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我们应平时注重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分析,养成好的观察习惯,把观察的所想所感记录下来。作文是思维成果的展示,作文创新要思维创新,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求异性、独创性,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可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时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运用电化教学能够使学生乐于习作,善于习作,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学生互评互议,能增加对作文的学好,激发自己的写作兴趣。关键词:观察、积累、创新、促写

如何教作文,是多年来困扰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新课标的颁布实施为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现将一些经验姑妄言之。

一、注重观察 提炼素材

学生写作往往无话可说,实际材料就在身边。《标准》中指出:“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感。”是的,生活是写作 的源泉,因此,我们应在平时注重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分析,养成好的观察习惯,生活原本就是一本五彩缤纷的书,无时无刻都在演绎着精彩的故事。形形色色的人、丰富多彩的活动场面、景色迷人的田园风光„„所见所闻积累下来,课前三分钟说一说,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生活小节,久而久之,学生依事论事,见物说物,充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细腻的感情。这样学生便能无拘无束,任凭情思奔涌,想象升腾。例如:某天,我正在上课,窗外下着倾盆大雨,突然有人敲门,我推开门一看,原来是我班一位同学的家长,前来送书,面对此情此景,我和同学们都惊讶了,这是多么动人的一慕呀!趁热打铁,就着学生的心情波动,借题发挥,学生才思涌动,很快《难忘的一慕》就诞生了。

二、勤于积累

学生只注重观察是不够的,观察后还要把所观、所感、所想记录下来,这便是积累。当然积累不仅仅是简单的观察记录,它应该从三个方面考虑,(一)语言积累。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学生才能准确生动的表情达意。首先,要善于积累课文中的语言材料,如: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段。一篇篇课文组成的语文书,本身就是一本小小的百科全书,文中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逸事、凡人琐事等都有涉足,只要作一番整理归类,不少内容都可作为写作的材料,真所谓是“就地取材”。其次,在课外阅读中,对自己喜欢的语言,要能大体理解它的意思,摘抄下来,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自己喜欢的语段叙述出来,并注意运用语段中的一些词语.。

(二)是生活积累。生活中处处有写作的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如果仅仅限于作文课上的冥思苦想,那只能是无源之水。我们除了要在课外积极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还要指导学生带着思考去深入生活,并能通过生活的表面现象,看到它深刻的本质。第三是情感积累。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天真纯洁的孩子,他们有自己的童真,有自己的真善美的看法。我们要在阅读中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情真始能意切,情真始能洞察人的心灵,情真才能创造出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的纷繁生活。情感是文章的经线,没有情感的文章苍白无力,也无法感动人。当然,要想感动他人,先要自己有情。是的,肖复兴的《荔枝》之这所以感人泪下,其原因就是他真实的反应了母子间的深情,试想没有这样真爱深情,只怕难写出优美的文章来。事实告诉我们,有了真正发自内心的“从肺腑中流出”的真情实感,就能做到“写山能情满于山,写海能意溢于海,甚至让作品富于永久的生命力。

三 培养创新

苏东坡曾说过:“文章最忌随人后”,陆游也说过:“文章最忌百家衣”。作文是思维成果的展示,作文创新首先是思维要创新。作文思维创新,能使文章思想独到、新颖而深刻。学生正处在天真烂漫的季节,他们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不失时机的去捕捉他们正确的新意识。新课标强调,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说,发展他们自己的语言和思维能力,一定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求异性、独创性。我们在教学中应认真贯彻。在教学中要训练学生善于求异,对于学生的观点主张要正确对待。例如:我在教《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有的同学就提出来,“我认为曹操最可爱,他的聪明,做事认真,值的我们学习”。是的周瑜、诸葛亮固然可敬,曹操的多疑不正是做事认真,考虑周全的表现吗?我们要在教学中认真发现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性,就是要让学生在作文过程中,神思飞动,纵横驰骋,没有束缚、羁绊,把自己的情感、意志,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以及自身积累的知识,融会一处,展开想像的翅膀,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使作文具有创造性。当然,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还是要先有丰富的积累。

四 以说促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五 电化教学 扩展思维

在教学条件大大提高的今天,电脑教学已经初步推广,形形色色的网上生活给了学生广阔的空间,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去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在教学《假如我会克隆》时,我便通过网络让学生了解了有关克隆的一些知识,使学生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并找了一些例文让学生参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实践证明,在作文教学中,运用电化教学能够使学生乐于习作,善于习作,它对于提高学生习作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六 互评互议多样教学

让学生们自己参加点评作文。文如其人,文章实际上是学生心灵世界的表达,这就是说,点评学生作文的好坏,教师不能够使用自己成年人的标准。某种程度上讲,中小学生的作文,就象儿童画和儿童书法一样,有自己独特的美学价值,孩子们在作文的时候,往往会有许多他们自己心理年龄段所特有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文辞,这样的文章结构和文辞,往往是神来之笔,非常的独特和富有情趣。孩子们自己点评自己的作文,他们往往心灵相通,这样,不仅仅使他们在点评的时候兴趣盎然和妙趣横生,从而增加了对作文的爱好,同时,他们自己的切磋,也可以互相学习和激发自己的写作兴趣。另外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还要讲究形式的多样化。现在,教师往往是一刀切的搞作文教学,比如,要写说明文,就要求学生都写作说明文;要写记叙文,就要求学生都写记叙文„„作文往往是当事人自己心灵世界的外化表达,如果教师在布置作文形式的时候,某个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恰好他没有写作这种文章形式的激情,那么,他也就写不出好的文章来,但是,这并不能够说这个学生的作文基础就不好,也许这个学生过段时间,他又会写出非常漂亮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来了。这就是说,怎么样最大可能的调动学生的作文内在潜力,是语文教师所要深入和细致研究的。笔者在自己教学实践中认为,布置作文,可以不拘束于文章体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去选择自己最富于表达的形式,这样,就可以最大可能的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可以使他们作文水平大增。根据作文的规律看,当一个学生在某种体裁文章上的水平大增以后,他必然在其他的文章体裁上也会势如破竹的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因为,任何体裁的文章都是相通的,之所以“相通”,就在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写作经验和激情积累起来了,什么样体裁的文章也就都不是问题了。所以,我认为,在布置作文的时候,采取学生自由选择体裁的方式,会加快学生作文水平的进步。

七、鼓励创作,推荐发表

乐此不彼”,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至光重要的。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性创作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创作,培养他们创作的兴趣,而推荐发表文章是激发学生创作的一个好办法。每次作文,我都要求学生认真对待,选出一些较佳习作,编写作文专刊,还积极的为学生寻找发表的机会,为学生创造一种 “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以点带面,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份量,大大提高他们创作的积极性。

7.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能 篇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年龄、性别、体能状况、心理因素等指标差异较小的八年级平行班的学生。具体为:实验组, 文昌中学2011 年八 (2) 、八 (4) 班, 其中男生45 人, 女生39 人;对照组, 文昌中学2011 年八 (1) 、八 (3) 班, 其中男生45 人, 女生39 人。

2.实验对比法

第一, 实验时间:从2012 年9 月~2013 年9 月, 为期一个学年。

第二, 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列举的测试内容选出测试指标, 并按其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

二概念的界定

1.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相对于体育课而言的, 它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的, 以锻炼身体、愉悦身心为目的的体育活动。

2.体适能

世界卫生组织对体适能的定义是:在应付日常工作之余, 身体不会感到过度疲倦, 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对突发事件。

三实验做法与结果

1.构建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的方案

紧紧围绕体育课堂教学, 借助校园体育文化、课余体育锻炼以及学生体质监测等手段, 把体育课的内容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

每阶段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和大课间活动有效结合, 在课外体育活动课上有针对性地进行锻炼, 通过校级以及市级的比赛进行拓展和提高, 以此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2.实验结果

笔者于2012 年12 月以及2013 年3 月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运动能力测试, 主要测试的结果如下:

经过调查统计,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体育运动的目的认识以及对待体育的态度问题上分歧较为明显。学生进行积极的体育锻炼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实验组8.7%为考试过关, 为增进健康占88.4%, 为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占2.9%。对照组比例依次为39.1%、54.6%、6.3%。对待体育课的态度, 实验组92%认为很重要, 体育活动能宣泄情感, 使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得以缓解, 保持良好心境;对照组44%以上认为体育课还不如电脑课重要, 进行体育锻炼的态度差。

3.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于排球技能以及战术掌握程度的调查

注:成功率为班级联赛时的成绩统计。

从表2 中可以看出, 实验班学生实践能力以及运动技术水平都有大幅度提高, 代表我校参加市比赛的人数也相对比较多。进入校运动队、自行车队的生源比较充足。

4.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对比

从达标率以及优秀率来看, 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有效结合,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 课后练, 赛中巩固, 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 有效提高了体育教学质量。

四结论和建议

1.结论

第一, 作为体育课延伸和拓展的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终身体育的必要条件, 是完善运动技能的必要保障,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柔韧素质、力量素质等。

第二, 把课外活动与体育课完美结合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高质量、高效率地进行锻炼, 增强他们挑战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能力。通过多学时的学练结合, 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 可以大幅度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第三, 体育课上的活动内容在课外活动中多次呈现, 将深化学生对运动项目的理解、强化学生的运动体验, 有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 为完成体育艺术“2+1”项目, 为终身体育奠定运动技术基础, 为继续从事体育活动、参加体育锻炼提供基础, 并且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第四, 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融合, 为有效进行体育教学、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课外的效率, 培养体育特长生提供了平台, 对于体育锻炼的态度由被动的体育锻炼向主动的体育锻炼的良好局面发展。

2.建议

第一, 更好地把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课内容相结合, 在内容选择上要尽量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让大部分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让更多学生自觉加入到锻炼的行列。

第二, 学校要挖掘学生的潜能, 把课外活动落实到位, 把体育器材以及场地落实到位。

第三, 体育老师在平时授课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内容, 注重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把体育作为一种需要, 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手段。

第四, 中考项目中穿插技能项目的考核,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采用一到两项项目的考核, 并形成一个长效的机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通知[S].教体艺〔2007〕14号

8.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能 篇八

一、引导学生理解体能的含义和作用

体育与健康课本中明确指出,“体能是指足以胜任日常生活和学习而又不易疲劳的身体适应能力;此外,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和能够应付所遇到的压力。”体能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有关的体能两部分,与健康有关的体能有心肺耐力、肌肉耐力、力量、身体成分、柔韧性;与运动有关的体能有力量、速度、灵敏、神经肌肉协调性、反应性、平衡性。初中阶段重点发展心肺耐力、灵敏和速度,而有氧耐力、关节灵活、肌肉耐力和力量这些体能的发展可以满足每天的活动任务和专门身体活动的需要。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具有关注健康的意识,重视体能练习的重要性。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思想上重视体能,在日常训练中体会体能发展的意义。对初中学生来说,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合理有效的体能发展计划,让技巧性项目和游戏性项目有机结合,就会充分激发他们参加体能训练的兴趣。教师必须发挥指导者和设计者的作用,并且使学生明确:只有经过长期科学艰苦的锻炼,才能达到增强体质、发展体能的目的。首先,体能练习对日常的学习起到一种调节作用,能调节大脑,增进心理健康。其次,体能练习能使学生养成好的习惯——吃苦耐劳,并影响学生以后的运动习惯,同时也是培养终身锻炼的出发点。最后,把身体锻炼好也是为进一步学习和创业打好最根本的身体基础。因此,作为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明确理解体能素质与体质健康的关系,使学生通过各种方式、途径进行锻炼和调节。其中,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体能状况是十分必要的。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中的体能指标,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体能状况做初步评价,进而从思想上重视发展自己的体能,认识到体能素质中力量、耐力、柔韧性等素质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2.利用课余体育活动和节假日的时间提高体能素质。良好的体能与科学的饮食、良好的生活习惯、足够的休息有关,但是提高体能的水平,必须进行体育锻炼,仅凭每周三节的体育课是不能保障学生体能发展的。因此,每天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还要引导学生利用节假日的时间进行有计划的锻炼,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体能稳步提高。

3.发展体能主要是以各种身体练习为载体,并且通过反复的练习,才能达到增强体质、提高体能的目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阶段和目标的不同来确定练习内容。学生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应以发展灵敏、协调和平衡能力为主,因此,教师不宜安排学生进行剧烈的力量和耐力练习。教师应少用竞技化、成人化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否则不但不能发展体能,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把握住学生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能力;应以速度、有氧耐力、灵活性项目为主。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能素质下降已经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作为体育教师,要承担起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日常教学中制定学生体能发展的具体目标,包括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的计划,并认真落实目标计划,使学生的体能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二、在体能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教学的目的和计划性,练习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

教师要改变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略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的教法,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氛围下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思维。

1.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是一个指导者和设计者。教师设计、指导到位就会使教学成为知识的载体,使体育成为学生感兴趣的学科。在体能训练中,教师采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练习方法,并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就会达到增强体能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怎样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掌握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完成。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起到设计者的作用。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对教学环境条件的设置,如在绿草成茵的操场中错落有致地摆放器材,在这种环境条件的刺激下,学生会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情绪体验。因此设计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教师在课堂中必须具备指挥家的作用。班集体就像一个交响乐团,班级里面有小提琴手、大提琴手、敲鼓手、吹号手、钢琴手等,而教师就像一名指挥者,他要求谁停谁就停,谁应该什么时候声调高、什么时候应该音调低,都必须受指挥者的统一指挥,这样才能奏出完美的乐曲。综上所述,在关注每个学生健康发展的同时,教师应做学生学习的引导、促进者,应为学生设计最佳的训练规划。

2.教师在体能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本单元教学内容的特点,加强学生练习的过程性指导,引导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还要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将丰富又有吸引力的活动与现实问题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关注健康、关注体能的意识,形成良好的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9.如何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篇九

枫边中心小学:李跃明

说话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课改下的今天,它显得极为重要。通过说话训练,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说话占有非常重要位置,它与阅读,作文关系密切,相辅相成,相互为用。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呢?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肤浅的认识和看法。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说。

如何在课堂上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想说呢?

首先:必须在课堂上创造一种学生敢于说、乐于说的情境。要创造这样一种情境,教师必须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有趣的说话题目,让学生有话可说。如:讲过《一夜的工作》一课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周总理现在就在你的身边,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从他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讲过《童年的发现》可让学生回忆小组讨论“你的童年有哪些趣事?能说出和大家分享吗?”

其次:通过复述和讨论的方式,创造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上除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基本的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的方式外,可以经常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课文,或全文内容的概说,或对某一景物的描述,或对某一人物外貌的刻画,都对学生的说话能力训练有好处。如:讲完了《黄河象》这篇课文后,让学生把这个故事复述给大家听。这种复述,由于对原文要进一番增删的处理,或多或少留下学生思维成果的痕迹,对他们的记忆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都有一定的作用。

二、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说。

1、在课堂上创造条件组织学生讨论。

课堂讨论,是针对教学中较难或较重要的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共同研讨,共同解决的一种教学方法。如:在讲课文《一个苹果》的让苹果的部分中,可以提这样的问题进行讨论:你认为谁应该吃这个苹果,为什么?说出你理由。在讨论中,由于彼此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反驳或补充他人的意见,思维处于高度紧张、活跃的状态,他们不仅思考对问题的见解,而且思考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以及用来表述观点的语言文字。如果自己的语言文字不足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们会对语言的学习产生一种强烈的愿望,这种愿望就是一种需要,它会促使学生对掌握语言即说话产生兴趣。

2、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开展比赛,给学生说话提供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

可以在在一个学期中有计划地开展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演课本剧比赛等。如:我在讲完了《包工审驴》这一课后,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开展了一次课本剧表演赛。学生兴趣高涨,都积极投入其中,他们都很想把自己的角色

演好,自然就必须把人物的语言说好,才能演好。这样,在多次的比赛中,学生的说话就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三、加强指导,让学生会说。

1、在“听”中学会说话。

听是学生学习语言最基本的途径之一。人从一出生学说话就是听周围的人说,才学会的。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上课时,除了要准备要讲得课文内容之外,还要特别备好自己的语言表达。优美的语言,学生听了陶醉,自然也学到了;一个善于听话的学生,他就会源源不断地吸收大量的信息充实自己。如:有的小孩子看了电视,他能学着电视上的语气把这些语言讲出来。而一个缺乏听力的学生,常常听不懂别人说话的内容,所接受的信息是片面的,不完备的,久而久之,不但提高不了说话的能力,对学习也会失去兴趣。让学生多听,可以怎么做呢?可以通过让学生经常听新闻、广播、课文朗读录音、有趣的故事,精彩的报告等等,培养他们的语感、学会说话,表达。

2、在“读”中学会说话。

读又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人从一上学就开始与有字之书打交道,“读”是他们从书本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贯穿整个语文的学习;一个善于读书的学生,它能从书本中吸收大量的语言文字,一段精美的话,一个优美的句子,一个优美的词语,他都可以根据具体的语言用到自己说话上来,从而能够源源不断地吸收语言文字,提高说话能力,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词可吐。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让学生多读书,做好读书笔记。例如:当学生读过《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描写山、水的优美的句子,学生说话时就可以很好用上。相反,一个不善于读书的学生,他即使能善于说话,他的语言来源是有限的,只能听人家说学到一点,所以只能说些陈词滥调,不能具有自己说话的风格和特色。

10.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篇十

衡阳珠晖区茶山坳复兴小学张勤

语文新课程理念把写作看做是学生记叙生活、表达情感、发表见解的重要手段。但语文教师每次布置作文,学生很少有喜形于色的;而谈到作文教学,教师则经常忧心忡忡。我们的学生平时写作文的时候,总是感到无话可说,感到无材料可用,不知从何处下笔。所以我们老师在教学生写作的时候,不但要教会学生写法,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为写作丰富材料。读书就象蚕吃桑叶,写作就像蚕吐丝,让蚕不断的吃桑叶,自然它就会吐丝,不给它吃桑叶,它就不能吐出丝!所以丰富学生写作材料,要多读书,同时还要多积累多思考,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才不会感到空洞无物,无所适从。

1、培养兴趣,勤于练笔

鲁迅曾给初学写作的人写过一封信,他说:“无论爱什么,──饭、异性、国、民族、人生等,──只有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想做好、做成一件事,一定要有“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的热爱之情才行。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对作文的热爱之情呢?

(1)浅化入门,培养自信心。

什么是作文,怎样才能写好作文及培养良好的作文习惯,这些都是在长期的作文实践中慢慢理解、体会、造就的。如果一开始就和学生讲述许多作文的理论、技法,会让学生感到枯燥而有压力,觉得自己根本写不出那样的作文而厌恶作文,丧失对作文的兴趣。浅化入门的方法很多,比如,有一位老师在给孩子们上第一堂作文课时,运用了“故事引入法”。他把学生带到图书室,随手拿一本故事书,挑选了一则简短的故事读给大家听,孩子们自然听得津津有味。然后老师再让几位同学讲故事,接着让每一位同学讲一个简短的小故事给小伙伴们听。在此基础上,老师给每一个人发了一张纸,要他们把故事写下来,能写几句写几句,不会写的可用拼音替代。学生写完之后,老师领着大家把各自写的“故事”细心地折叠起来。这时候,老师说:“好极了,我祝贺你们。你们不简单,都会写书啦!等会儿放学,把你们自己写的书带回家去,请爸爸妈妈读。爸爸妈妈一定会夸你们的。”孩子们一个个都很兴奋。第一堂作文课就这样轻松愉快地度过了。学生

对于写作文没有一点畏惧、畏难的心态,这真是一个极好的作文的开端。再如,低年级孩子写作文写什么呢?怎样写呢?老师可以这样告诉孩子:写你想写的话;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你的快乐、你的忧愁;一盆花、一棵草、一只小蚂蚁;和同学做的小游戏;考试得到100分;你犯的错误„„都可以写。在批改学生作文时要多就少改,注重鼓励和情感交流,让学生想写、乐写,对自己的作文充满兴趣和信心。

(2)注重交流,激发好胜心。

实践证明,经常选读学生中的优秀作文比学习名家名篇,更能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学生中的优秀范文更贴近同班学生的写作水平,贴近他们的生活,学生更易从中领悟和感受作文的方法和语言的艺术。并且,听到同学的优秀范文,大多学生都会产生羡慕之情,会想到自己如再努力些,一定也能写出比这更好的作文,继而跃跃欲试,这是一种极好的作文准备的心理。当然,老师应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位同学提供成功的机会,而不要总是读几冒尖学生的作文。

(3)积累词句,培养恒心。

学写作文,不能有急于求成、立竿见影的想法,要让学生明白写好作文是一个循序渐进、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过程。鼓励学生不要因一次作文失败而气馁,也不要因有些进步而骄傲。我的做法是要求学生每日摘抄十个好词、五句好句,读背这些词句,并坚持写日记。我坚信只有勤于笔耕,不断练习,手熟才能生巧。久而久之,才能文思如泉,笔走如神。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是写作文章的建筑材料,积累语言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到哪里去积累呢?我们要告诉学生要善于积累课文中的语言材料,那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段要积累。语文课本后又是有一些有趣味的小知识、小资料等,这些东西都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这些语言材料的积累可供学生在记叙文中展开纵横驰骋的联想;可供学生作为议论文的依据,已足以应付一般性的作文需要了。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的积累。要赋予语言生活气息,要能把语言还原于生活,发表一定的见解;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自己喜欢的语段叙述出来,并注意运用语段中的一些词语。语言材料积累的多了,犹如整装

待发的士兵,写作时才能文思敏捷,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老舍曾说:“生活是最伟大的一部活语汇。”初学写作,同样要把生活作为写作的材料。但有生活,并不等于会写出好文章。得学会观察。观察也很有讲究,它有粗细之分,粗略观察可写出轮廓;细致观察,能写得充实具体。观察可有很多角度,从不同角度看结果也不一样。观察还要和想象结合起来,写出形象才会栩栩如生。很多事物,学生都是耳闻目睹的。但是耳闻有没有“闻”进去?目“睹”有没有“睹”进去?看到听到的东西一定要在头脑中思考,抓住特征,在脑中刻下痕迹,这样才行。具体如何训练呢?

(1)低年级以看图说话、写话为主要作文训练手段。我要求学生在大致看懂图意后,必须仔细观察图中人物的动作,用具体的动词准确表达。想象图中的人物可能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力求看图说话、写话做到语句通顺、表达具体,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2)变换角度进行训练,类似数学中的一题多解。如有一幅图画的是雨中,一位大哥哥背着一位小妹妹,小妹妹手中举着一把伞。我先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大哥哥,来叙述这个故事。再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这位小妹妹来述说这个故事,训练学生多角度地观察、表达。

我们要把生活和作文统一起来。引导学生多观察、勤思考,学会阅读生活、阅读社会,读无字书,多作情景作文、生活作文,坚持写日记。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需,成长的必需。

生活中处处有写作的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果仅仅限于作文课上的冥思苦想,那只能是无源之水。我们除了要在课外积极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作文素材库,有效解决“无米之炊”的问题外,还要指导学生带着思考去深入生活,并能通过生活的表面现象,看到它深刻的本质。写作必须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提取素材,才能有源头活水。日常饮食起居、邻里亲情、迎来送往、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另外,邻里纠纷,市井吵闹,街街头巷尾,商场一隅,都市风情,田园野趣,大院清晨,夕阳西下……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这些材料我们的学生都经历过,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了解生活的意义,为我们的写作打好基础。

3、多读书

阅读是一种积累,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大凡写作好的同学,书总是读得多。多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开阔学生的思路。学生在写作中就能够运用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式,丰富了自己语言和情感的表达。

首先,教师不应再将目光、精力全放在教材所给的文章上,要从课上、课下抽出一定量的时间让学生阅读。采用多种读书方法,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让学生到图书馆和阅览室去读书,也可以把图书馆的书借给学生去读,也可以鼓励学生订阅图书杂志和报纸,让学生从课外的书本上搜集一些语言材料和写作素材。学生都很感兴趣,搜集得很认真。然后,同学们互相交流搜集来的材料,达到了互为补充,共同积累的目的。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故事比赛,读书汇报会,读书心得展……让学生读有所用。读书讲故事,不但可以积累材料,还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可以讲书上的故事,也可以将读书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读书的感受,背诵优美的语言等。这样学生对看过的故事、优美的语言牢记在心,在以后的写作中,学生对这些材料就能够自觉地运用。

11.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能 篇十一

摘 要 训练后疲劳的及时恢复是就足球训练的重要环节。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足球运动员体能恢复的营养学手段做出分析探讨,提出在足球训练与比赛过程中平衡膳食、合理使用运动营养补剂是运动员消除运动疲劳、提高体能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足球 运动员 体能 恢复 营养

竞技体育对运动员体力和体能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缺乏科学指导的训练和没有营养学辅助的单纯的“苦练”已经无法保证运动员在竞赛中取胜。营养学恢复手段和保健品的合理使用能够使运动员的机体更加适应高强度的训练和竞争激烈的比赛,并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良好的状态。

一、合理的营养对足球运动员的作用

合理的营养不仅对运动员提供适宜的能量,而且能使营养物质得到良好的利用。虽然营养不能代替遗传和训练,但营养因素和科学训练相结合,能明显的提高运动能力。充足的营养供应并不能保证运动员在比赛中就能发挥最高水平,但是这可以提高运动员达到最高运动水平的潜力。进行足球运动时,机体处于生理紧张状态,体内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如能量物质消耗、神经活动紧张,酸性代谢物质堆积等,使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增加。

(一)合理营养为足球运动员提供运动时的能源物质,并保证能源物质的合理、良好的利用。足球训练、比赛时间长,强度大,热能消耗多。如无充分的可利用的能源物质,就不能满足合成ATP速率的要求,影响训练和比赛结果,因此要摄取含糖丰富的食物,以保证体内有充足的肌、肝糖元储存。能源物质在供能时需要一系列的代谢过程,需要酶的催化,而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构成酶的主要成分,因此也需要补充,即使轻度缺乏也可影响运动能力。

(二)合理营养可减轻运动员的激烈运动的疲劳程度,延缓疲劳的产生。在合理营养的前提下,运动员能力下降这种状况,可延缓发生和减轻程度。

(三)合理营养有助于足球运动员运动后的恢复,运动能力恢复之一是指提高机体的代谢能力,包括肌、肝糖元的储备,关键酶的浓度,即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补充,内环境的稳定等,这些与代谢相关的因素的恢复主要靠合理的营养促使才能恢复。

二、合理營养的基本要求

(一)热量平衡

人体与外环境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均需要消耗热量,这些消耗的热能主要靠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提供。运动员的食物热能供给量,应适用于训练、比赛和各种活动的需要,也就是说在一般的情况下,在较长的时间内运动员摄入的热能与所消耗的热能应保持平衡。

(二)摄入的热能比例适合

足球运动员的膳食种类,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按重量比应为1:0.8:4为宜。

(三)充足的维生素、无机盐与微量元素

维生素、无机盐和微量元素,人体都不能生成。运动过程中,组织代谢加强,组织更新增加,维生素利用率增加,同时训练引起线粒体、酶和功能性蛋白质数量增加,维生素需要增加。另外,运动时大量出汗,加速水溶性维生素从汗液中排出,尤其是维生素E。无机盐在体内不能生成,也不能消失,各种无机盐在人体代谢过程中都有一定量随着各种途径排泄到体外。因此,维生素、无机盐、微量元素必须通过膳食补充。

(四)合理的膳食制度

进食后不应立即进行剧烈运动,最好在饭后两小时左右进行。剧烈运动后不宜立刻进食。剧烈运动后立即进食,不但影响食欲,而且不宜消化。运动员的饮食要有规律,并且膳食应尽可能达到平衡,不能暴食暴饮。一日三餐分配要合理,早中晚的比例应为30%:40%:30%。

三、足球运动员的膳食及营养物质的平衡

训练阶段足球运动员膳食中碳水化合物(糖)、蛋白质和脂肪的合理比例,分别占总热量的60%-70%,12%-15%,20%-30%。并应有充足的水分、适量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就目前的调查发现,足球运动员膳食中蛋白质和脂肪摄入过高(占总热的20%和40%)。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仅为总热的40% 左右,摄入的钠盐和胆固醇过多,而且不重视体液的补充。食物中维生素B1明显不足,平均仅为0.9-1.8mg/d。以上问题与膳食中肉类食物过多,主食和蔬菜水果少,及烹调用油多有关。如此膳食结构对足球运动员保持良好的体能是很不利的。

四、营养补充的误区

一是只注重比赛期的营养补充,忽视训练期的长期补充;二是误认为训练的目的是为了造成运动员的疲劳,通过疲劳的积累来实现运动员机体的超代偿,从而提高体能。营养品的使用会造成疲劳的过甲恢复,致使达不到增强体能的目的。教练员如果不纠正这两方面的错误认识。很难取得满意的训练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要使运动员体能和运动成绩提高,必需要有训练后的疲劳。正如人们常说的:“没有疲劳的训练是无效的训练。”但是并不等于有了疲劳就会有能力的提高:因为体能的改变发生的原理是机体的“超代偿”过程,也就是我们训练学上所说的“超量恢复”过程。

参考文献:

[1] 杨则宜,王启荣.足球运动的体能与营养[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8.

[2] 陈易章.足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12.警察体能素质对执法能力的提高 篇十二

关键词:警察体能,体能素质,执法能力

一、体能素质在警察执法过程中的重要性

(一) 有利于提高警察的作战技能

警察体能训练常常被看作一种活动现象, 是由大脑意识作用于肢体产生的活动和别的运动一样, 也是需要很多的人体结构力学。这些理论知识就是来源于实践, 而又作用于实践。通过训练活动, 可以充分调用全身各处活动器官, 增强其灵活性, 促进其协调性。因此, 体能训练可以让警察更多的了解运动学知识, 学习到更多的锻炼身体的方法, 增强自身身体素质, 并且提高自身器官灵活性以及认知能力, 这些基本能力保证在工作时对于技术以及科技的掌控力。警察在同犯罪分子进行斗争时, 常用到的比如擒拿、格斗、散打、器械等的使用, 也都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通过训练, 除了可以增强体能素质, 可以增强判断力, 敏锐的判断力和快速的反应力有利于技战术动作的有效发挥和运用, 并且良好的身体素质可以为长期工作提供基础, 特别是紧急任务时保证出勤率, 保证长期工作的准确性以及持久力。总之, 体能、技能, 战术是一个和谐的整体, 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因此必要的体能训练, 尤为重要。

(二) 有利于提高警察的职业素质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公安警察的职业特点就要求, 作为一名合格的警察, 需要有良好的体能素质。只有具有良好的素质, 才能接受各种任务, 才能快速适应外界各种环境条件, 执行任务时不为环境条件所限, 而且可以熟练运用各种侦查等科学技术, 从而解决一些突发性或者棘手性的问题, 在任何困难面前, 临危不惧, 保持冷静头脑, 真正做一名有执法能力的警察, 充当人民治安使者。增强身体素质, 进而协调全身灵活性, 塑造良好的心里素质, 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是进行体能训练的目的。公安机关也是一个团体, 现在干成任何一项工作, 都需要团队合作, 特别是任务重大时, 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合作, 通过体能训练, 可以增加大家合作意识, 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从而真正在工作中, 可以达成默契, 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以及提高任务完成效率。打造一个可以打硬仗的警察团队, 不仅可以提高治安效率, 技师处理各种突发状况, 还可以威慑各类犯罪分子, 远离犯罪, 减少各类违法案件的发生。

二、提高警察体能素质的措施

(一) 建立有效的民警体能训练工作制度

公安高级部门制定相应的体能训练制度, 只有制定制度, 才能将这项任务的长久执行有了基础保证。同时, 根据新时代的要求, 不断修改完善相应的训练项目以及要求。各级部门也要着手组建专职的民警体能、实战技能训练管理机构, 为此项活动的进行提供智力支持, 以保证此项活动可以长久执行下去。例如, 专门设立体能训练办公室, 主要负责体能训练的监督管理、制定一些确实可行的训练计划, 确定每年的训练时间、训练场地, 根据前一年度的训练成果, 各级单位都要总结与制定自己的年度培训计划, 根据执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以及民警体能素质, 决定培训名单, 建立培训梯队, 结合自有的培训条件, 采取多形式的培训方式, 比如自训, 输送到专业基地培训, 或外请专业训练教练等不同的方式进行, 认真组织本单位民警体能训练活动, 组织定期考察测试与成果总结。

(二) 加强体能训练设施建设的力度

为保证体能训练效果, 硬件设施必不可少, 尤其一些障碍训练项目, 比如攀高、跳跃障碍物等。特别是在一些高山或者滩涂训练地, 还要注意保证训练人员的人身安全问题, 一些保障设施也必不可少, 同样也需要经费的支持。各种设施的建立, 也需要各级部门之间协调, 尽量使其发挥最大作用, 并且设立了就真正可以使用上。各级领导除了向政府申请项目经费, 还应自筹项目或者活动来自筹一些费用, 以保证足够的经费支持训练活动的运转, 对于自筹或者申请到的经费, 必须专项专用, 把大钱花在基础设施建设, 以及运动器材购买方面, 不可随意毫无计划的乱用, 各级领导也要充分起到监督指导的作用, 不可让训练敷衍了事, 将训练活动纳入到年底的总成绩考核中来, 切实保证物有所用, 训练就有成效, 场地没有虚设, 人力资源没有浪费, 起到练兵拉练作用。

(三) 建立有效的奖罚制度

体能训练要想取得优异的训练成果, 必须要深入到每个民警战士心中, 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其重要性, 从而落实到行动上来。只有大家充分发动积极性, 才能掀起全民全警训练的高潮。民警训练也是鼓噪而又艰苦的, 领导们除了要做出表率先锋作用, 还要充分肯定训练成果, 有设立的专门负责机构对训练成果进行认证。对于设立的机构, 一定要本着对全警负责的态度, 公正做事, 制度透明话, 保证制度具有科学可行性。为充分发挥民警的活动积极性, 增强民警训练的结果, 对于取得优异成绩的民警, 给予物质和荣誉上的奖励, 并且全警发言分享训练成果, 对于那些不认真训练, 敷衍了事者, 根据训练成绩给予降职或者停职处理, 只有设立严格的奖惩制度, 才能让大家从根本上重视体能训练的重要性, 只有经过认真训练的民警, 才能打硬仗, 打胜仗。

三、结论

警察体能素质是提高警察执法战斗力的重要素质, 是加强警察执法战斗能力的需要, 合理的体能素质训练直接提高警察体能和擒敌技能水平。警察体能素质训练必须按照运动训练学的一般理论与方法, 并紧密结合公安实际工作岗位需要从而有效提高警察体能素质训练水平, 进而增强警察执法能力。

参考文献

[1]伍玉功.袭警事件频发视阈下警察执法能力的提高[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 .

13.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十三

在课堂上总是鼓励学生毫无顾忌地尽情去想,合理地去想,大胆地去想,甚至是异想天开。如学《圆明园的毁灭》时,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放《火烧圆明园》影片的片断,让学生看后谈体会,学生便联想到了火药,他们提出: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为什么不制造出火炮、火枪来对付英、法联军呢?这样一来,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超越了书本。

让学生尽可能去“看”,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获得“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如学圆明园的风光时,采用CAI出示圆明园的风光图片,由学生尽情地观察、欣赏,再据自己的观察和发现,给图片题一个与图同美的名字——题名。然后将图片的原名对照自己题的名,比较一下谁好、为什么。

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培养他们的思维力

14.如何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 篇十四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学艺术的提高至关重要。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要求我们要具备较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力。何为师生关系和谐,是指师生之间融洽相处、互相尊生、互相理解、互相支持,最终达到一种师生关系的最佳状态。

师生关系和谐才能促成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有效沟通是指师生双方要相互尊重、信任、接纳对方。也就是说,学生能认识到老师对他们教育要求的正确性,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并且表现在自己的实际行动里;老师要全面了解学生言行产生的背景和动机,站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角度去透析学生的心理。因此,教学工作的有效进行,离不开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师生间的有效沟通可以使老师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学生,窥探学生的心里活动,发现教学锲机,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活动;学生会觉得老师很亲近,愿意敞开心扉,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不仅如此,学生还会把这种亲近迁移到自己的学习中来,作为学习的动力并对该学科产生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学记》中的“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一、要做到民主、平等、相互尊重。教师要创设宽松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有话敢说。教师要淡化权威意识,允许学生敢于质疑,教师要经常换位思考,从学生角度体察学生的需要,并从学生的反映来反思自己的言行,采取民主的教育方法,从而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学会倾听、学会表达。教师沉下身子、贴近学生地倾听交流,又能成为学生学会倾听的榜样,所以,要实现有效沟通,首先要学会倾听、学会表达,而这两点又必须先从教师做起,再培养学生。

三、活动沟通法。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表演课本剧,演讲,诵读比赛等。在活动中增进师生间的互相了解,进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四、多鼓励,多支持,多赞美。赞美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自己,从而树立学生和生活的自信,激发起不断追求进步的愿望。只有包容了孩子的缺点,才更容易看到他们的优点。的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注重的是教给学生知识,其实更应该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赏识他们和信任他们的能力,用他们的闪光点照亮他们前行的路。恰当地运用赏识和信任,有助于沟通和培养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顺利实施教学计划,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文献汇报下一篇:不期而遇的雪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