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科技活动计划

2024-07-06

初中课外科技活动计划(共15篇)(共15篇)

1.初中课外科技活动计划 篇一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计划

08---09年 第一学期

清水二中

周训全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钻研精神,并让他们学习些课外科技知识,进行些课外科学实验,以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热情,我在本校高85级两个班从1982年秋季入学起,积极开展了物理课外活动。

开始组织时,吸收学生人数较少,两个班共16人。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同学们看到物理课外活动有意义,有学头,对它发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两个班共98人都自愿参加了活动,能经常出席的达80人左右。开展活动的方式是间周集中活动一次,约一小时,其余是自找时间(主要是利用寒暑假),分散活动。

集中活动是讨论和制定计划,落实各阶段(一般学一月)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明确要求,指导读书的方法,指导怎样观察和分析自然现象,提出一些小制作和小论文的参考课题并讨论如何去完成,解答疑难问题,进行阶段小结等等。

分散活动是学生按计划去完成各项安排的活动,如读书、观察、实验、小制作和写小论文等。搞过的活动有以下一些:

1、组织阅读物理课外书籍和杂志。(81本)

2、观察分析与物理有关的自然现象,工程设施或生活现象。(共81件)

3、看物理科技电影和电视。(23部)

4、搞“小制作”。(12件,其中有3 件在校内进行了展览,并获得了学校奖)。

5、写小论文。(78篇,其中向省力学学 会投稿18篇。当时省力学学会正开展中学生第二届力学小论文竞赛。有15篇获奖。向报社 和杂志社投稿8篇,现已刊登一篇。在校内展出21篇,有两篇获学校奖)。

6、组织和指导极少数学生做好参加全国第一届中学生物理竞赛的准备工作。(结果有两人参加了一试,都获得了重庆市奖,其中有一人参加了二试,名列全省第十一名,获得了省奖和全国物理竞赛优胜奖)。

通过活动有以下几点体会和收获:

1、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好物理的信心。

当我开始教这两个班时,同学们对物理课的兴趣极低。据了解,其原因是这些同学多数来自农村初中,他们因为在初中时物理没有学好,又听说高中物理难学,所以对物理课丧失了学好的信心。我除了在课堂上适当放慢进度,适当降低要求,使同学们能感到有所收获,有所进步之外,狠抓了物理课外活动。不久以后,他们就对物理逐渐发生了兴趣,逐渐有了学好的信心。

例如,有同学在学了《提高物理解题能力的途径》一书之后,写了收获和体会,而且在以后物理的学习中硬是照着去做,结果他在学习上进步很大,随之学习物理的兴趣大大提高,学好物理的信心也就有了。

又如,有同学看见一些人在购买热水瓶时,将瓶口靠近耳朵听,来鉴别瓶胆的质量,他不能理解,在小组里提出讨论。于是大家进行了实验和研究。大家用了几个好的和坏的瓶胆,一个个听试比较,他们察觉,无论瓶胆的好坏都能听到嗡嗡响声,只是好瓶胆响声大,坏瓶胆响声小。“为什么有这种差别呢?”他们就热烈地讨论起来,他们根据初中学过的保温瓶原理和声学的初步知识,认识到:瓶胆内的响声是外界声波f进入瓶胆后多次反射形成的交混回响,好瓶胆因为光洁度高,反射声波的作用较强,而且夹层间真空度高,声波不易传走(因声波不能通过真空),所以它的回响就大。这样,他们就弄懂了根据声响的大小致判别瓶胆质量的道理。他们十分高兴,深深地感到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确有用,从而增进了自觉学好物理的决心和信心。

2、培养和提高了自学能力。

在课外活动中,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科普读物及科学家的传略等等,还要他们写出收获体会,并相互交流。这样,就使学生们改变了原来没有读书习惯和不会读书的状况,他们逐渐地就能对物理课本进行粗读,细读和精读,逐步具备通过自学型懂一般教材的能力。到总复习时,基本上全部内容都能由学生自己根据课本和书面指导进行复习,完全改变了过去那种复习课当新课上的状况。

3、培养了观察、实验和认识新事物的能力。

在课外活动逐步开展中,学生们逐渐有了观察实验的兴趣和习惯能力,并且会把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揭露现象的本质,认识新的事物。

例如,有同学看到雨天汽车跑过的路上由于汽车漏油而出现一些彩色斑纹,就提出了“为什么”的问题。小组的同学们,找了几种汽油,柴油和煤油,仔细观察,它们都没有彩色,然后将少许的油滴在用水浸湿的玻璃板上,就看到了象路上那样的彩色斑纹,再通过大家讨论,就领悟了这不过是楔形油膜使色光产生的干涉现象。

又如,有同学对元珠笔有时“写”不出油产生了问题,就进行观察和实验。光得出了由于笔芯尾部被密封,笔芯经常使用一段时间后内部压力减小,以致油流不出来的猜想,然而,他在笔芯侧壁钻一小孔,让由部与大气相通,果然油就能流畅地“写”出来了,证明确是那样一个道理。后来他还据此写成了小论文《物理知识在元珠笔中的妙用》。此外,还有其他同学类似地通过观察和实验写出了小论文《飞车走壁之迷》,《在转弯处为什么容易翻车》,《体育课里有力学》,《舵的原理》,《拨河三绝》等,这些小论文都得到了省力学学会的奖励。

4、提高了课堂学习的质量。我们的课外活动,起到了为学好物理课作准备和促进对所学物理知识进一步理解,消化的作用。多数同学所写的小论文都是围绕着课本上某一部分内容进行的,例如《利用向心力的几个实例》,《地球内部重力加速度的变化》,《对导线和线圈在磁场中产生感生电动势的研究》等。有同学在写了《掷铅球的奥秘》小论文后说:写小论文使我勤于动脑,带着疑问读书,深入领会一个定理和规律并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再不为记不着公式发愁了。

有了课外活动,课堂上变得十分活跃,纪律也变好了,特别是实验课,彻底改变了乱哄哄的状况,操作既快又准确。比较多的学生对物理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成绩普遍都提高了。

5、培养了钻研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参加课外活动,很多学生都有了钻研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例如,课本上有一道求阿特武德机上绳子张力的计算题,原只要求算出答案就行了,但却有同学并不就此止步,他看到算得的张力大小是介于两边物体重量之间,便给自己提出了“这是不是必然规律”的问题,随即假设了大量的数据进行计算,结果说明了张力大小都在两边物体重量之间,是他觉得证明还不充分,于是又进行理论推证,得出了同样结论了,这样才放心。接着,他又把张力与两边物重的算术平均值进行比较,假设了大量数据一一计算,结果有的张力等于两边物重的算术平均值,有的则不相等,后来他提高计算精度(即取几位有效数字),便得出了张力都小于两边物重算术平均值的结论,最后又从理论上作了证明。(他总结以上研究,写出了小论文《阿特武德机绳子张力的讨论》,得到了省力学会的奖励)。

6、增长了知识,开扩了眼界,树立了为四化建设攀登科学高峰的志愿。通过参加课外活动,同学们都感到学得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当他们的小论文得到奖励,他们初步领略到了科学研究取得成功时的那种喜悦。他们对科学研究产生了很高的热情,有的立志投身于核物理和基本粒子的研究,有的说,今后要争取写大论文,搞大发明,为了祖国的四化建设勇攀科学高峰,作出大的贡献。

2.初中课外科技活动计划 篇二

一、参观生物集市,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集市是识别动植物的好场所, 带领学生实地参观, 既巩固课堂知识, 又开阔了视野,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 鸟市

面对千姿百态、婉转鸣叫的笼鸟, 学生兴致很高, 观看鸟的外形, 测量鸟的体温, 观察记录鸟的排便等生理特性, 总结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2. 菜市

距学校不到200米的菜市, 植物种类较多, 辨认哪些菜属于植物的根, 哪些属于茎, 哪些是叶, 哪些是花, 哪些是果实等, 通过参观, 学生认识了变态的根萝卜, 变态的根状茎藕, 变态块茎土豆, 了解韭菜、葱的平行叶脉, 菠菜白菜的网状叶脉等。

3. 鱼市

组织学生参观鱼市, 从外形上认识了青、草、鲢、鳙、鲫鱼、鲤鱼等十几种淡水鱼, 认识了带鱼、比目鱼等几种海水鱼。

4. 水果市

桃瓜梨枣, 应有尽有, 鲜艳的颜色, 芳香的气味, 甜美的味道, 使每个学生垂涎欲滴, 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询问关于果实的很多问题, 进而引导他们说出果实中的每部分结构分别是由子房中的什么发育而来的。

二、利用实习基地,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生物实习基地, 是我校的特色之一, 是生物教学的一片沃土, 给学生提供了生物课活动的场所。不仅有助于学生所学理论和实际很好地联系起来, 也有助于学生亲自动手探究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1. 参观实习基地

每届初一新生刚入学, 我定会带学生参观学校的生物学实习基地, 让学生感受生物学知识的绚丽多彩和无穷的力量, 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前景,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忱。

2. 栽培花卉、树木、农作物

利用校园的绿化区, 在合适的季节组织学生栽培月季、丁香、茉莉、仙人掌、向日葵等花卉。最好在植树节那天和学生一起栽种柳、松、柏、白杨树等幼苗。我校是市棉花实验基地, 指导学生培植棉花, 另外还有豆类、瓜类等。这样既美化、绿化了校园环境, 又为下一届的学生提供了活的教材。

3. 采集小型动植物

根据下节内容的需要, 组织学生采集植物、昆虫活体, 把他们带入课堂。如, 上《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这节课时, 课前让学生采集各种完整的植物, 便于观察植物的六大器官。再如, 讲昆虫特征前与学生一起捉“蚱蜢”。每年在植物分类学完之后, 都要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标本采集, 并试着根据他们的形态特征分类。

4.“破坏”生态平衡

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我和学生在实习基地还做了“破坏”生态平衡的实验:选两棵枝繁叶茂的大树, 用一张大网网住其中的一棵, 这张网使任何飞鸟都不能通过。由于飞鸟捕捉不到树上的昆虫, 而使树上的昆虫日益增多, 这样这棵树慢慢的枯萎, 而未网的那棵树依然茁壮成长。看到这种现象, 学生再没有破坏生态平衡的现象, 并自觉投入到保护生态平衡的活动中。

3.简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 篇三

摘 要:近年来,许多学者不断探索如何能深入而有效地引导和组织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主要是由于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不但能增强大学生科技意识、增长科普知识储备,而且能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与此同时,创造浓厚的科技文化氛围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如何开展好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提高认识,提供方向引导;加强组织,提供组织保证;加大投入,提供必要条件;完善制度,提供规范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239-02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曾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在我国2010-2020年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把高等院校培养新型创新型人才的任务放在首位,加大高等院校对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的支持,对教育实践环节不断强化,由此更加注重学风建设,促进良好学风的养成[2]。

一、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作用[3]

1.大学生创新教育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其核心的教育是创新教育。第一课堂教育的考核方式与教育形式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由于其偏向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主要内容大部分是大学生对个体问题的研究并给出的解决方法,这些方法没有固定的对错,也没有标准答案和固定模式,这只是对大学生在发散、形象、直觉、逻辑、辩证思维等的训练和运用过程。由此看来,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不仅仅是大学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相较之下,它更是对创新教育的重要实践,是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实践出真知,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不但检验了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理论成果,更在内涵上对大学生创新教育进行丰富和延伸,在实践领域途中为大学生创新教育提供了更新更大的平台。

2.促进优良学风建设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不仅对促进优良学风建设有重要作用,更是优良学风建设本身的重要实践载体。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大学生通过对已学知识的融会与贯通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加以解决,不断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和创造。在学校方面,对指导教师的职责不断强化,同时鼓励和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和能力,端正大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并提高大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大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可以带动了学校的优良学风建设。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同时,不断发掘自身潜力,许多指导教师被学生的渴学、爱学所感动,更认识到作为老师的神圣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促进了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3.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课外科技活动对大学生来说可以激发大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关于动手能力、团结合作、学习方法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能力。从书本上获得科技活动的知识是一个相对重要的途径,但并不是只有这一种方法。大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对于表达、写作、查阅资料、实际动手等能力及心理素质的培养都不容忽视。现在的用人企业非常强调能力素质,大学生将科技知识作为自身能力的基础,拥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较快适应所处环境,为自己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在学生考研面试中,大学生通过在学习工程中参与了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得到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将会在面试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为自己的面试增光添彩。

4.提升了创新实践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

课外科技活动是当代大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的重要融合渠道,开展科技活动,不断增强了学生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科技意识,也提高了学习效率,巩固了理论知识,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不断提高具有重要作用。科技竞赛、学术论坛和讲座、科技展览等的举办,不仅给大学生提供了感受科技动态、深入了解科技信息的平台,更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爱科学、用科学、学科学”的思想进行深化和加强。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科研能力进行提高,不断将理论与实践深入结合,使大学生从自身认识到实践及创新的重要性。

团队精神和个人能力是成功的重要条件。学生组队参加科技活动,需要对整体方案进行探讨和分工,与人交流沟通,合作完成整体。在出现问题时要相互支持与鼓励携手并进,以冷静的心态对待。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际交往与合作的重要作用在当今社会中不断凸显,大学生通过参与大学生科技活动这个培养团队精神的平台,提高了学生团结协作、相互帮助、互相支持、互相尊重,共同完成任务的团队精神。

二、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存在的问题

1.学校和学生认识程度不高[4]

部分学校对学生科研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不重视对该项工作的投入,导致大学生科研经费不足、科研硬件条件较差等,使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平台较薄弱,从而出现了科研创新活动发展不平衡、科研创新观点落后等现象。大部分学生把科研创新等同于读书报告之类,对大学生科技活动认识的高度不够,不能认识到其中的探索精神。这样导致大部分学生不能充分投入到科技活动中,团体协作能力和探索能力得不到锻炼。过度依赖教师,因为不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坚强的意志品质而轻易放弃。

2.活动投入不大

资金和场地是学生科技活动得以正常展开的重要保障,而人则是是否能将大学生科技活动提高成效的重要因素。当前,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指导教师队伍的素质及业务培训有待提高,忽视管理队伍的重要性;第二,活动经费的主要来源为行政拨款,获取渠道较少;第三,学生活动阵地面积小,用于开展科研活动的设备有限。这些问题,都阻碍了科技活动的层次及质量的提高。

3.制度设置不全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制度建设是促进人才培养、抓好学生科技活动的前提与基础。随着素质教育今年来的推行,关于创新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科技活动制度不断被提出,大学生们也充分认识到科技活动的重要性,参加科技活动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在新的形势下,想要确保学生科技活动科学化、制度化、常规化,就必须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目前来说,学校的学生科技活动的相关规章制度还不健全,陈旧的规章制度不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规律,对调动大学生及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非常不利,制约了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由此看来,学生科技活动制度建设是刻不容缓。

三、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改进措施[5]

1.提高认识,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方向引导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教学工作的重要部分,是学风建设的有效载体,是学校科技创新的潜在力量。课外科技活动能否切实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学校的重视程度,这主要因为开展课外科技活动需要人、财、物的投入,没有足够经费,活动肯定无法开展;没有指导教师支持和指导,很难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所以高等学校应该把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议程并且纳入到发展规划当中,主管科研、教务等各个部门和各级学生组织应高度重视、统一思想、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并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吸引广大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参与科技活动的兴趣和热情,积极投身于其中,从而引导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加强组织,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组织保证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需要一个严密、健全的组织管理系统,要想多出高水平科技成果,必须加强组织管理队伍、指导教师队伍和学生骨干队伍建设。

建设组织管理队伍。建设组织管理队伍是能否顺利开展科技创新性活动的关键,由此看来,对组织管理队伍建设的加强显得更加重要。当前高校都是由各级团员干部从事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所以,高校应该不断拓展创新活动的平台,通过学习交流、座谈、培训和讲座等形式开展科技活动,让大学生了解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意义、管理模式等等,从而提高他们的各方面素质及水平。

建设指导教师队伍。指导教师是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开展成功与否的关键。聘请校内外教授、优秀科技人才,设立导师团队,通过开展评优评奖、工作量评比和明确教师职责等方法提高教师多参与科技宣传、科研讲座和科研指导等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人发挥导师的责任意识,和在科研工作中的指导性作用。

建设学生骨干队伍。发挥学生骨干的重要作用对提高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质与量有重要作用。严格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训程序,不断提高大学生关于科研工作的最基本的素质和能力;拓宽实践平台,加大学生参与实践的力度,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在科技交流中丰富和学习新的科技知识,不断充实自己;通过对科技创新成果进行评比等方法提高到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加大投入,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条件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具有示范性、学术性和群众性的实践活动,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学校应当开设大学生课外科研专项基金,对大学生课外科研项目给予资助,并为学生从事科研活动提供实验场地和实验器材,提供便利条件。同时应当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资源,提高场地和器材的使用效率,将场地、设备、资料等方便地提供给学生,确保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顺利进行。

4.完善制度,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规范依据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需要以健全且完善的规章制度增强组织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逐步形成良性循环。要营造学生科技氛围,使师生参与率提高,关键在于提高组织管理水平,制定并实施内容涉及课外科技活动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学生科研项目管理、激励奖惩措施等方面的行之有效的制度条例,这可以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规范依据。

综上所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必须,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只有学校领导老师重视,加大投入,加强组织建设,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才能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就一定会蓬勃发展,更多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就一定会脱颖而出,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江云清.大学生科技活动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地质教育,2004,(3):64-66

[2]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夏拥军,桑运川.农业院校工科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实践与思考——以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为例[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2,(2):105-106.

[4]张丽萍,高俊杰,焦鑫.以创新实践为理念,激发当代大学生科技热情——对高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开展的思考[J].信息技术,2008,(29):23-25.

4.课外科技活动总结 篇四

我班的艺术特色是舞蹈,平时加紧训练,通过学习和训练,让一些有艺术才华的同学获得更大的提高,为他们提供展示的舞台。在学校组织的庆六一文艺汇演活动中获优胜班级。

班上经常开展各种形式不同的活动和比赛,如科技周、英语活动周、体育节、艺术节等主题活动。利用黑板报宣传科学知识,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普活动。本期出了四期科技的黑板报,每位同学阅读一本科普书籍,动手制作一件科技小制作并进行展评。同学们兴趣盎然,积极参与,科技节让爱好科技的同学过了一把瘾,同学们把“梦想在心中,创造在手中”这句话记在了脑子里。

5.05-06二课外科技活动总结 篇五

课外科技活动总结

本期我校开展了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活动,制作动物标本,饲养动物,种植花草等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全面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现就开展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1、开学初成立了课外科技活动小组,组长由陈春伟担任,学校的其他老师和三至六年级的班长任成员.3、开学时组织全校师生将校园内的空地松土,并种植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安排班级负责浇水、施肥、除草,校园焕然一新,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美化了校园环境。

4、陈春伟老师组织了五年级的学生到河里,田野里捕捉小动物,并制成了鲫鱼、鳝鱼、青蛙等几种浸制标本,在教学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5、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了鱼、河蚌、鳝鱼等,带到学校饲养,学生坚持按时换水,给学生的课余生活增添了无限的乐趣。

6、在期末结束进,小组组长将平时收集的资料上交教研组存档。

7、科技小组对本期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为下一年度工作的开展提供宝贵经验。

总之,科技活动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学生的参与不够广,图片资料收集较少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再接再厉,一如既往地搞好此项工作。

泗渡镇半边街小学

6.六年级第一学期课外科技活动总结 篇六

首页 相册 标签 Placard New Log大有中心小学六年级第一学期课外科技活

Comment Message签写留言Login Links Infos详细信息站内订阅(0)加为好友发送短信日志:1评论:0留言:0访问:43

3大有中心小学六年级第一学期课外科技活动总结

大有小学 2009-2-27 9:19:00

推荐大有中心小学六年级第一学期课外科技活动总结

(2008-2009学第一学期)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外科技活动也越来越被众多的学校与教师所重视。作为小学教师,对于在课外活动中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本人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提高自身对课外科技活动重要性的认识

实施课外科技活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进学生健康、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和劳动技能的必要手段,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检验学生体质和自身能力提高的有效措施。过去一些学校的领导、教师对课外活动的意义并没有深刻的认识,课外活动常常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二、本着对每位学生负责的态度,认真的组织实施这项工作

我校的课外科技活动在学校的指导下有条不紊的进行。尤其是近年来这项工作的开展更是如火如荼,我们借鉴了好的经验,加大了管理的力度,制定了相应的措施,真正做到了管理得当,措施到位,实施有效。并结合了我班的实际情况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落实。

1、以人为本,增进健康,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实施课外活动的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素质,增进学生健康,我们始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在项目的选择上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意志,让学生不感觉到课外活动是一种负担。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把一些课外活动项目做了加工处理,改变了学法和练法,以游戏和比赛的形式出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锻炼热情,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又得到了积极的锻炼。对于素质较差的学生,教师从不歧视与挖苦,而去安慰和鼓励他们,使他们不但在素质上得到加强,在心灵上更树立了自尊与自信。

2、结合竞赛,常抓不懈。

学生素质的增强,光靠一周的三节体育课远远达不到需求。同时利用课外活动和大课间操等形式来补充锻炼的不足。开展冬锻期间,学生保证每天人手一毽、人手一绳,并利用课间操练习踢毽、跳绳及各种素质练习。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利用每周一大扫,每天一小扫,同时每天一小捡。还经常带领学生打扫街道,从而达到环保的目的。

4、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利用活动课组织学生种菜。教会他们如何种植,培养他们的劳动技能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以上是我班开展课外活动时的一点做法,虽然工作有点成绩,但是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希望能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与鼓励,使我班的课外活动再上一个台阶。

总结人:***

2008年1月

阅读全文(447)| 回复(0)| 引用通告(0)| 编辑

标签:科技活动总结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游客无须输入密码)

主页:

7.初中课外科技活动计划 篇七

1 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形式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 主要包括以下形式的竞赛、科技制作等科技类活动。

(1)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创业计划竞赛。

(2)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3)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

(4) 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大赛。

(5) 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辅助设计大赛。

(6) 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

(7) 全国高校GIS应用开发大赛。

(8) 其他学术科技类活动。

以这些活动为载体, 积极开展各专业的知识竞赛。

2 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遵循的原则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以创新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重心、以能力为靶心具体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成立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学校领导担任, 成员由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各院系主要负责人组成。建立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心。学术科技活动中心由一名主任及各项目活动小组组成。活动中心主任由院团委负责人担任, 主要负责日常事务及赛事组织协调工作。项目活动小组组长由相关部门主要领导担任, 每个项目活动小组聘请若干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

第二阶段:成立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团队, 主要根据学生兴趣和学科互补的原则来组队。

第三阶段:进行课外学术科技团队建设。创新意识的萌芽、发展与学术科技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是组织学生参加由大学生科技学术活动中心举办的学术讲座、学术交流活动, 因为邀请到的都是在学术上有成就的专家、学者, 而且覆盖不同的学科, 学生听到的不仅是学者的渊博知识, 更重要的是专家、学者的成功经验之谈。这对开拓学生思维、知识与视野, 以至今后的人生发展道路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二是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 让学生自己尝试科研课题研究, 教师进行指导, 并对学生科研的进展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四阶段:以竞赛为平台, 以作品、项目制作开发为手段, 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组织团队参加学校、省和全国的比赛, 在选题上要求学生紧密结合时代和社会, 提升作品实用性。作品创作与科研项目紧密结合, 对作品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科技含量均要提出较高的要求。如果作品获得奖项, 学生会产生极大的成就感, 会进一步激发创作热情。

3 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创新科项目管理

3.1 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经费管理

学校设立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基金, 基金由学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指导中心统一管理使用。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基金仅用于项目设立和组织竞赛的相关费用, 不得他用。项目结题并完成评审后, 可重复使用的物品作为学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指导中心资产登记, 由项目开发单位保管、使用。项目经费经项目开发单位领导、指导教师签字同意和指导中心核准后, 凭发票报销结帐。所有项目申报、科技立项工作以及大学生科技活动创新基金的申报和使用等, 按照相关制度执行。学校设立创新基地, 以支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 并为其提供必要的条件。学校每年组织参与省级及以上竞赛项目相关的校级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 以调动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学术科技活动, 提高学生的学术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2]。

3.2 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项目的结题评估和奖励

活动项目完成后, 经指导教师签字同意, 予以结题。活动项目结题时, 需提供结题报告, 经指导教师签字同意, 并报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 由专家评审委员会审批后, 正式结题。所有活动项目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学校所有。活动项目在结题后一周内, 接受专家评审委员会审批, 并根据评审结果进行对教师的工作量和学生科技创新学分的认定, 并给指导教师和学生相应的奖励, 同时完成经费的结算, 对于指导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成果获奖的指导教师, 学校颁发荣誉证书, 并给予奖励。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竞赛所需的培训课程, 由相关院系提出, 报教务处审定。对成果获得奖励的学生, 学校按国家级, 省级, 校级分别给予奖励, 获得其他赛事奖的项目小组集体和个人, 根据赛事类别, 经学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领导小组同意, 给予奖励, 对获得校级以上 (含校级教学成果、校级刊物刊发的论文等成果及校级以上竞赛) 奖励的项目小组和学生, 经学校大学生科技活动专家评审委员会认定, 给予相应的科技创新学分。对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励的学生或较大创新成果的本科生, 由学生所在的院系报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批后, 可适当放宽学位授予条件。

4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意义

学术科技创新活动赋予了当代中国大学生崭新的意义, 焕发出旺盛的活力。它使青年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 从卖茶蛋、做家教、帮人擦车、举着伞站在桥头做形象宣传等等所谓的“勤工俭学”, 发展到组合优势互补的小组, 开展具有社会意义的创业;它使青年学生从单纯受教育的身份和知识传承的功能, 逐渐嬗变成长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不是走上社会之后, 而是在校园里就开始进行, 或者进行相应准备;它使高等教育在反观自身的时候, 不得不提升对自己功能以及目标要求的高度, 缩短人才培养的时间,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它还使课外与“课内”的界限模糊, 并最终导致终生教育观念的树立以及配套措施的出台。

学生通过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 投身实践, 通过查阅资料确定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在遇到困难解决困难的过程中与专业知识紧密联系, 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 了解学科前沿, 明确学科发展动态, 使自己得到锻炼, 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5]。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使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有更多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培养了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 不仅对做科研和提高教学质量有利, 而且对为人处事, 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都很有帮助。

摘要:通过开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研究, 为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方式提供经验和模式。促进学生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 培养复合性和创作性人才。

关键词: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苏政权, 等.基于“挑战杯”平台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 2006 (8) .

[2]朱冠华.从“挑战杯”论大学生科研选题[J].茂名学院学报, 2005 (10) .

[3]公丽, 刘兰毅.大学生科技活动与实验教学改革[J].北方经贸, 2003, 3.

[4]刘迎春.大学生科技活动工作机制研究[J].社会科学家, 1999, 2.

8.初中课外科技活动计划 篇八

【关键词】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创新型人才;综合素质

一、高校开展学术科技活动的意义

1、有助于大学生学习、创新及实践能力的提高

现在的大学生普遍被认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这与高等教育的初衷是相违背的,而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是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补充渠道,开展学术科技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在实践中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创新及实践能力。

2、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塑造创新人格

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总结的基础上,摆脱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将知识综合交叉,通过联想、判断、推理、综合、演绎等方法得出规律和本质特征,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从事课外学术活动必须要付出艰辛和努力,让学生深刻体会科学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从而养成严谨求实的作风和敢于探索的决心,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良好的创新人格。

3、有助于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的形成

当前的校园文化主要以体育、文化、艺术、科技为主体,而学术科技活动一般更受学校党政领导的关注和支持,科技文化节、科技作品大赛、学术周、学术论坛等活动吸引大量的学生参与,这大大增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使校园文化的层次得到提升。

4、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和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学生通过参与学术科技活动,能够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自主性,在参与的过程中,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动手能力、樹立创新意识、加强团队合作,使学生查阅资料、写作、表达、灵活运用知识、交流合作等各方面能力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了自信,这些都非常符合现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大大提升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

二、学术科技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少大学生涯规划,参与意识和积极性需要进一步加强

当前高校学生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高中阶段升学压力在大学校园被夸大化的释放,加之大学时期正值学生青春期发展阶段,学生很容易迷失自我,缺少对大学生涯的合理规划,不能很好的分配时间,使得专业学习不够努力,专业基本功不够扎实,在参与学术科技活动时就显得信心不足,严重影响学生参与校园学术科技活动的热情。

2、宣传力度不够,参与范围不广

由于高校自身特殊性,学生开展学术科技活动大都采取传统的张贴海报形式,这种宣传形式快捷、方便、费用较低,但是没有注意对宣传效果的考虑,海报宣传往往在短时间内即被覆盖,而且是一种被动宣传,这就导致得到信息的学生数量有限,参与活动的范围不广。

3、学生参与活动项目较为单一,参与目的较为功利

由于学生自身兴趣爱好、专业基础、所处环境等因素制约,在参与校园学术科技活动时,主要集中在难度系数不高,动手能力不强的得项目,而一些专业基础要求较高,劳动强度大、时间长的项目则参与程度相对较低。另外,很多同学参与活动并不是主动参与,而是简单的为了获得综合测评加分的机会,导致参与活动的盲目性,在参与过程中未能与所学专业知识充分结合,对学生本人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利用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作用不明显。

4、学术科技活动组织、机制不健全

学校在鼓励学术科技活动方面的管理办法和鼓励政策尚不到位;学术性学生社团发展目标不明确,组织不严谨,发展困难;专业老师课程压力较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缺少专业指导老师,技术含量不足,活动氛围不浓;缺少经费支持,很多活动只能匆匆收场等等。

三、积极发展校园学术科技活动的举措

1、加强对大一新生的生涯规划意识教育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的环境和学习方式对大一新来说都是新的挑战,很多学生不能很好的调整状态,在生活、学习、心理都很难适应大学生活节奏,这就需要在新生入学时就加强引导,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指导学生从职务目标、能力目标等方面分层次、分阶段做好大学生涯规划,让学生认识到大学阶段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充分重视专业基础学习,为学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打下坚实的的理论基础。

2、结合专业特点,搭建学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的多样性平台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在学习安排和时间支配上有了更为广阔的自主权,同时也对学校第二课堂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不同专业、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兴趣爱好上有很大的不同,这就需要结合专业特色搭建适合学生发展的各种平台,如经管学院结合专业特色每年分上下学期分别开展财经论文竞赛、市场营销案例策划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同时开设淮海经济论坛,每学期邀请校内外知名学者开设不少于四讲的学术讲座,尽量使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兴奋点,切实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

3、加强宣传,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引入社会力量,提高活动水平

任何活动都离不开宣传和经费投入,学术科技活动也是一样。学校要在设立学生科技活动基金的基础上,每年应当划拨专款用于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同时开展学术科技活动还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既解决了资金紧缺问题,又吸纳了社会对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开展的建议,还有机会建立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推进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为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证。经管学院在开展学术科技活动时就成功的与淮北市诸如淮北电信、曦强乳业、宏图三胞、宏源电器、五星电器、美惠多商贸等多家企业联合,大大提升了活动的品牌形象和影响力。

4、建设规范的学术型学生社团

学生社团是丰富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丰富学生阅历的有效形式,其特点是参与人数多、活动形式多样、影响力大。学术性社团也要找准定位,完善自身组织建设,用组织资源支撑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夯实活动的群众基础,努力成为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主力军。大学生经济学研究会是一家以经济学理论前沿和热点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性社团,近年来积极组织会员深入厂矿企业,参与社会调研,组织开展学术竞赛和学术讲座,成立“创智学社”学习小组,定期开展学术讨论活动,其组织的《淮海经济论坛》被校团委、校社团联合会评为特色项目,经研会也连续多次被评为“名牌社团”,今年被校团委推荐参评安徽省“明星社团”,在经管学院的学风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史学林.当代中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理论与实践,团中央网站,2007208.

9.初中课外科技活动计划 篇九

课外科技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探索

课外科技活动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文中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现状,提出课外科技活动要精心设计、突出特色,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创新素质.

作 者:张跃聪 ZHANG Yue-cong 作者单位:漳州师范学院,福建,漳州,363000刊 名:高教论坛英文刊名:HIGHER EDUCATION FORUM年,卷(期):“”(4)分类号:G642关键词:课外科技活动 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创新人格 创新能力 创新素质

10.初中课外阅读学习计划 篇十

叶圣陶先生作过的一个估算:初中学生一个钟头可以阅读一万字,即使费点心思的,一个钟头也可以阅读5000字,一本大约10万字的书,每天只读一个钟头,20天就可以读完,一年可以读18本,中学三年可以读54本,再加上两个假期,以八个星期算,每天读三个钟头,三年又可以读24本,总共78本,78000000字。这样我们不仅能完成上面所列的阅读内容,还有时间反复咀嚼精华,不断深化。所以“只要坚持不懈,成绩是很可观的”。虽然我们没有叶先生所讲的那样充足时间,但我们可以让学生保证每天30分钟读书,为了不让这一点流于形式,要求学生们每天阅读课外书不少于20XX字,作不少于200字的读书笔记,摘录你认为写得好的精彩语段、章节,并让家长、同学监督签字。“学生并非不愿读书,也并非真的没有时间”。如果合理利用时间,确实对学生良好阅读状态的保证,阅读氛围的形成,对培养阅读兴趣及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对课外阅读的带动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选择适当读物 提高阅读质量

语文课外读物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必须与学生的文化层次、思想水平相适应,必须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时代的发展。回首人类文坛,群星闪耀,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审视当今出版物,鱼目混杂,美丑同在。怎样从这既多又杂的作品中,选出品位高、质量好的书,使学生获得有益的知识营养和精神食粮呢?

我发现,刚刚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仍爱幻想,这就意味着他们仍爱读带幻想的故事,如童话、科幻小说等,好奇又是他们的一大天性,因此可推荐他们读一些探险和探秘的故事;此阶段,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还可读一些具体形象的故事、寓言等。初二年级,学生们的思维已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想发展,特别是初二年级下学期及初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已占较大比例,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水准已有较大发展,对事物的认识水平也有较大提高。此阶段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千古传诵的经典美文,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

三.指导阅读方法 争取最佳效果

读思结合,特别是集体之间的交流探讨,对于阅读内容的深入,阅读氛围的营造,阅读习惯的养成都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放声读,将书面语言转化成口头语言,这是最普通,也是用得最多的一种组织形式。因其方便灵活,自主性强,深受师生欢迎。但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一学生)自觉性不太高,如对这一方式把握不好,容易流于形式,学生读书只是应差事,导致学生对所读材料缺乏深入的思考,“读而不思则罔”。所以读与思相结合,也就是能对所读书的思想内容有所感悟。我们经常利用语文阅读课或实践活动课让同学们把前一段时间阅读完的作品就其“怎样写的”各抒己见,可以是一部作品的不同方面,如《格列佛游记》的大胆想象,幽默的语言,对当时社会和人类自己的反讽批判,也可以是不同作品的同一方面,如通过比较《围城》和《骆驼祥子》体会钱钟书和老舍的不同语言风格;通过读《名人传》《童年》谈谈怎样做人等。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作者、文本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种视界的融通,因此,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一批注摘抄。这基本是与阅读同步完成的,可不要小瞧这些小笔墨,它往往是探寻某个关键问题的钥匙,是发现知识宝藏的洞口,是大彻大悟的前奏。至于摘抄,可建议学生准备阅读记录本以便识记和整理,书读得越多,摘抄也越多,老师可以每星期检查一次,养成习惯就好了。二是写读后感。读完一本书,总有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把这些想法及时地有意识地记下来,就是读后感。这是批注摘抄的深入和细化,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对话。三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仿写、续写、改写、扩写、缩写、故事新编……我们每学期利用作文课至少安排三到五次这种专项训练,既可以展示阅读效果,又能调动同学们进一步的阅读积极性。如指导学生把《泰戈尔诗选》中的一些小诗改成散文,仿《朝花夕拾》中的文章写家乡的风土人情,想象自己就是小说中的主人公,续写一段故事,故事新编有《阿廖沙来到我们中间》、《新西游记》、……在各种类型的写作中,学生既丰富了原作品又加深了自己的理解。对原作的再创造使他们不自觉的模仿原作的语言风格、叙事技巧,潜移默化地领悟了阅读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反过来由于亲身体验了写作的甘苦,才更易于感悟语言大师们驾驭文字的高妙。

四.实施多元评价 促进阅读理解

11.初中课外科技活动计划 篇十一

【关键词】课外科技活动 学生 创新能力

党的十七大指出,我国未来的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创新人才能力培养的主要源头在高等教育。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大招生规模,截止2008年,年招生量已达550余万名。在校生超过了2000万。大学教学能否发挥其培养创新人才,提供智力和人力的支持作用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成败的关键。工科大学生是国家建设中未来的工程师,除了需要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加强专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

一、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是指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驱使下,通过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运用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借助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思维方式,对头脑中的知识、信息进行新的思维加工组合,形成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理论并将其付诸实施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创新意识是前提,创新思维是核心,创新技能是保障。

实践表明,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凡是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技能的教育培养工作,都可以大胆地尝试并加以创造性、规范化地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就因具备上述功能,而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作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对知识的讲授,基本特征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素质的培养,通常将教学过程看成是知识的静态传递过程,容易将理论与实践脱离,不利于学生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因此,为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就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开展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从课内与课外两个方面着手进行,课内创新教育主要表现为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即以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为主,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创新知识结构,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但是创新教育具有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集中式的课内教学有着其固有的缺陷。为此,大学生所进行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不仅是课内教学的重要补充和拓展,而且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已成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平台,成为大学生创新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特点

作为第二课堂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对教学而言,它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实践性。课堂教学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学生注重的是理论学习,而课外科技活动则侧重实践性,即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注重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二,创新性。开展科技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通过对题目的理解、设计、制作、调试,每一个环节都有创新的元素,都需要学生有创新精神。

第三,协作性。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大都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织成团队来完成。学生在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学习,接触其他学科的知识。同时,科研活动本身更加要求他们明确分工、相互协作,培养了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

四、以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任务是探索未知,其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创新”。它是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的主阵地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形载体。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通常包括学术报告、学科竞赛、学术科技作品制作(学术论文、科技发明、科技制作与社会调查报告)等三种形式。组织学生聆听学术报告、参与学科竞赛、进行学术科技作品的发明制作,实际上是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的过程,是主观思维与客观世界的相互碰撞的过程,是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实用技能型转化的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灵感,提高创新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的有效切入点和重要途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点。

以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积累为基础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可以营造具有科学研究环境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习效果。比如,力学的系列课程,根据培养计划,理工科学生都要学习力学的相关课程,同时力学作为理工科学生的基础课,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如何将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对于学生学习知识、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将有很大的帮助。以材料力学为例,其任务就是在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要求下,为设计既经济又安全的构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教师深入挖掘课程的实践性,发起并在全校开展“结构设计大赛”这一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指导教师提出设计要求,提供必要的材料和工具,学生根据要求制作任务书,明确设计理念。结合比赛的进程,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模型设计中,学生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对于每一个细小的环节,如开空位置、开槽位置、杆件的连接方式,都要仔细考虑,在模型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在生活中“处处有力学”。所学的知识与所做的模型实现了有机的结合,所学的知识有了用武之地,从而强化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安全意识,也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用学生的话来说,就是“现在干什么,会不由的想到力学、安全和经济”。由于模型设计需要几个人共同协作完成,比赛当中不同学科、年级的同学集合在一起,发挥各自的优势,分工协作,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五、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取得的成效

1.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风建设

人生来就具有好奇心和创造力,教育的责任就是传授知识,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好奇心,同时通过亲身实践,激发学生不断涌现的创造力。科技创新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载体,它所涉及的内容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既需要许多相关课程知识作为有机的补充,又需要学生的热情参与。活动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了研究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突出了知识、能力、素质三维度的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当学生面对这一新奇又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时,他的主观能动性就充分调动出来。在教师的启发下,由以前的“要我学”变为自己主动复习以前学习的相关课程,查找资料,制作任务书,学习计算工具的语言,对课程体系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为了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他们经常加班加点,活动的轨迹简化到“教室—食堂—宿舍”的三点一线中。经常会出现在课间的时候,学生和任课老师热烈地讨论设计中的技术问题的场面。有的学生甚至还利用中午、周末的时间主动与指导教师讨论,这部分学生的热情也影响了周围的许多同学,上课的出勤率和主动提问题的学生明显提高,课堂效果有了明显的好转。应该说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受到了广大学生欢迎,也有力地促进了学风的好转。

2.深化了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内涵

不容置疑,教师在教学创新中起到主导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积极吸收和引进新的教育理念,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好地运用到教学内容上来,注重对学生潜质和特长的激发,将科技创新实践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平台。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传授理论知识,而且要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贯穿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活跃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氛围,给更多的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把教学过程深化为师生共同参与、互动、合作的过程,教师也利用指导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机会主动转变角色,积极投身教学实践,投入时间和精力,与学生进行零距离的交流与沟通,达到教学相长。许多的基础性课程都可以结合课程的特点,丰富教学的内涵,主动挖掘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知识,开展多种类型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帮助学生打好专业学习的基础。教师作为指导教师,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既增进了师生的交流,也更好地提升了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而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由于有了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在理论支撑和指导上有了保证,其内涵和生命力也会更加旺盛,使更多学生受益。

3.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创新

课程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单元,是构成学科专业的第一要素,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和核心。高校的根本属性就是人才培养,需要多种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对于一门课程而言,仅凭教师一方面的热情是不够的,即便课程准备得再好,板书设计的再好,缺少了学生对知识渴求的热情,课堂上没有了互动,就会出现一种“半哑巴式课堂”,教师在讲台上讲的口干舌燥,下面的学生昏昏欲睡,这样一种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不加分析地“全盘接收”,很难达到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任务。通过以课程为知识背景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学生发现了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及在工程实践中的价值,对课程以及知识体系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理解,学习的兴趣动力很自然就在课堂上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学生的热情也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这样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都充分发挥出来,教师也会更好地贴近学生,更加合理地设计课程体系,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由于有了实实在在的教学范例,使课堂的举例更加生动。经过科技活动期间的密切接触与了解,师生间也建立了友谊,课堂的活动效果也会活泼热烈。

六、结语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高校为适应当前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要,结合自身学生的特点而开创的学术科技活动。首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挑战欲,使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兴趣发生了变化;其次,使许多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具体帮助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对教师的了解从讲台上的对立面转变为亲近的师长,自然由喜欢老师延伸到喜欢老师的课程,对促进学风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第三,教师也因为指导具体的科技活动,找出了自身知识体系的不足,也激发了他们主动更新知识结构、挖掘课程内涵的主动性,积极投入到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的系统工程中,更好地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创新人才,使高校完成社会赋予的神圣而光荣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七大报告.2007.21-37.

[2]王知源,许晟.谈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29(10):100-101.

[3]张鹏.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5,(3):50-53.

[4]许晓鸣.以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中国高等教育,2007.

12.初中课外科技活动计划 篇十二

1. 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现状

1.1 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总体上呈良性发展态势。

1.1.1 广东高校重视程度明显增强。

在1999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前,不少院校特别是省属院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以兴趣小组或学生社团自发组织开展为主。此后,广东省高校普遍在学校层面开始重视起这项活动,各高校加强了对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学生处、团委、教务处或科研处牵头组织实施和管理,并从制度、机制、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1.1.2 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形式丰富多样。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共青团系统、政府科技部门和科学技术协会、科技企业等纷纷加入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推动者行列,全省、地区性的科技竞赛活动层出不穷。各高校作为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主阵地,通过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科技处,以及学生社团等组织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内容涉及高校开设的大部分学科专业领域,活动的组织形式不断推陈出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形式已日趋多样化。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学生联合会坚持每年联合举办以“营造学术氛围,提升科技素质,培养创新人才”为主题,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的“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节活动”。

1.1.3 广东大学生关注度与自信心增强,活动质量与效果逐步提升。

大学生对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给予了积极的关注,认同程度明显加强。2005年广东省全省66所高校开展了校内竞赛,提交的813件作品,作品涵盖领域包括机械与控制、信息技术、数理、生命科学、能源化工、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等学科类别。2008年,“挑战杯”最终决赛在全省66所高校内的121件作品中展开,创参赛高校,以及推荐的作品数量的历史之最。“挑战杯”参赛作品数量与质量稳步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人才效益,已经成为广东高校展示科研、教学能力和学生科研水平的重要窗口,以及社会选拔创新人才和科技成果的重要平台。

1.2 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2.1 广东大学生实际参与率低,对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价值性认识偏差。

在活动过程中,其价值和价值观念起着主要的导向作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果的三大表现形式:论文及其鉴定和获奖影响活动的发展。追求论文数量、计较鉴定评价、追求科技奖励,几乎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全部内容。结果大部分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大学生稍有阶段性成果就匆匆鉴定、报奖,这些短期行为难以保证科技创新活动有突破性成果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功利性追求,影响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

1.2.2 教学环节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水平急待提高。

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课内的教学实践环节。广东大部分高校没有真正开设专门的大学生创新教育理论课程,也没把大学生科技创新研讨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开设不足,使得学生没有经过实验室实际操作的训练,理论知识难以有效地转化为科技创新能力,这是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的根本因素。

1.2.3 高校之间差异明显。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发展不平衡。从学科、专业种类上看,理工科院校的学生活动开展情况要好于文史经管类院校,理工科专业学生在发明创造、科技制作、工艺设计等方面有专业优势,文科专业学生在论文发表上多于理工科专业学生。从参与的学生层次来看,研究生在校期间几乎都参加过科技创新活动,而本科生参加的科技活动明显少于研究生,仅占研究生的15%,高年级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比例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从取得的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上看,重点高校比一般高校显示出较强优势。

2. 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存在问题的成因

2.1 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激励机制不健全。

激励机制是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均衡和有效发展的重要制度基础。但部分广东高校忽视课程、学分,以及学生评价制度的革新,学术科技活动新激励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另外,以论文发表、获奖、申请专利、转化效益等固定标准来衡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果,虽形成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但这种激励过于苛求,让大部分大学生望而却步,不利于形成科技创新的校园氛围。

2.2 物质保障条件不到位。

必要的资金、场地和实验设备等是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物质保障。广东部分高校忽视科技活动的组织管理队伍和指导教师队伍业务培训和素质提高,学生科技活动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学校行政拨款方式,大学生科技活动阵地少,用于大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设施设备数量少。物质保障条件的不到位,很大程度地制约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层次与质量的同步提高。

3. 对策

3.1 积极引导,加大投入。

3.1.1 大学生科技能力培养是系统工程,需投入人力、物力,需有正确的领导、严格的管理、积极的引导。学校应成立科技创新委员会、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设立科技创新作品专家评审委员会,指导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在组织上保证创新活动的持续开展;建立系统、合理的学生活动规划及实施措施,加强引导、管理和协调,促进大学生科研创新有序、长效的开展。

3.1.2 广东高校应建立行之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如制定《学生科研活动目标管理制度》、《学生科研基金管理办法》、《学生科研兴趣小组活动制度》,等等,为科研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3.1.3 广东高校应建立多渠道的科技创新培养资源网络,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如校内可通过开放实验室、大学生学术科研兴趣小组等;校外则可以建立学生科研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走向社会。

3.2 协同培养,加强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广东高校应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使之与学科专业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与实践性环节等培养相协调。按照激励性、协同性、主体性、开发型和个性化原则,建立以发展大学生科研能力、专业创造力和创新品格为基本内容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能力培养体系。

3.2.1 引导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使教学方式由“传授型”向“创造型”、“研究性”教学转变。

教师将科研信息与进展、尚待研究探索的问题渗透到教学中;采取讨论式、案例式、课题式、以问题为中心等教学法,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2.2 实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学校可以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并设立科研活动小组,定期组织专家教授开展科研设计与科研思路、文献检索、统计学等讲座,开拓学生视野,使其掌握基本科研程序;成立专门探讨学术问题的社团组织,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以提高大学生科研的整体水平。

3.2.3 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实现科技创新活动和培训体系向系统化、规范化转变。

如一年级大学生可参观科研实验室,成立科研兴趣小组;二年级大学生学习科研基础课程;三年级大学生参与初步的科研活动,学习设计科研方案;四年级大学生可走向社会结合实际作研究。

3.3 认真实施,从更深层次上丰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广东高校应重视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对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作用。由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具有大众性和普及性的特点,我们可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提供参与科技创新的机会。

3.3.1 制定“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让学生担任教师的科研助手参与科研工作;举行调查研究、知识竞赛、专业小论文、课程设计、专业研讨会等带有学术研究性质的活动。

3.3.2 组织开展各种创造性科技活动,包括科技实践、科技创新和科技创业等科技活动。

3.3.3 办好学生科技学术类社团,通过举办学术讲座、开办学习班、组织学术论坛等方式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的能力。

3.4 设立专项基金,加大资金投入,并简化申请经费的程序。

广东高校应拨款支持开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自助重点课题和奖励获奖项目,免除开展活动过程中的经济之忧。此外,学校还应简化申请手续和审批流程,提高审批工作效率,使学生能方便及时地解决经费问题。各校可利用企业引入基金资助设立“大学生创意基金”,采用项目化管理方式不定期受理学生创新性项目的申请,为大学生开展课外学术活动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勇, 林晓冰.培养中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思考.中国医药导报, 2006, 22.

[2]丁小球, 颜静, 甘甜, 姚海兴.广州高校开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现状及建议.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7, VOL27, (2) .

[3]李培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中国高等教育, 2006.

13.课外活动初中英语作文 篇十三

When the teacher talks about the name of the game, there are several male students competing for the eagle, so the teacher let us play freely.Our group is an eagle from Lin Lei, I am a chicken mother, and the rest are chicks, and after a good character, the fun game begins.

The ”Eagle“ step by step to me into her eyes, seems to me the fat chick to destroy out, a good meal! But my chicken mother is not very provoking.Ill do my best to protect my chicken.The eagle suddenly while I do not pay attention to my right to come, open her ”sharp“ and ”Eagle“, my mother hen also struggled to block the past, not resigned to playing second fiddle, cunning ”Eagle“ see I was cheated, suddenly turned quickly to my left again, I see the bad, to the a ”slam“ is left behind to quickly stop, chickens with me dangling...The first draw.

The second inning ”Eagle“ more cunning, she left a circle, circle to the right, I got confused and disoriented, and we took the opportunity to ”attack“, behind the ”chicks“ dodged, jumping around, even I panic, it was, ”Eagle“ for I caught 3 chickens, but she did not give up, she sometimes attack on me, and with me for a moment in the word, standing, and I eat 3 chickens.The second hawks win.

14.初中课外科技活动计划 篇十四

各课题负责人:

根据《浙江师范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课题管理条例》的有关要求,现对我校第十五期立项课题进行中期检查。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中期检查的主要内容

课题负责人及成员是否按计划开展研究,研究进度是否符合课题研究计划的要求;是否有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经费是否真正用于科研工作,开支是否合理等。

各类非实验类课题至少须有两项的阶段性成果,实验类课题至少须有一项。成果形式可为调查问卷、访谈提纲、调查报告初稿、学术论文、文献综述、读书报告、实验报告等。未提交中期成果者,将不予通过中检。

课题负责人、组员及指导老师信息应严格按照课题立项信息填写,不得更改。课题若延期或终止,需填写《课题延期申请表》或《课题终止申请表》。若未能及时上交中检资料,视为终止课题。

二、中期检查材料填报方法

1.本次中检工作,以学院为单位,由校学生科技创新协会课题服务中心组织实施。

2.课题依托学院分会协助,督促课题负责人登录科协网下载并按要求填写《中期检查进展报告书》,对中检材料进行认真审核汇总,填写《第十五期课题中期检查学院统计表》并上报。

3.报送材料包括:

(1)《中检报告书》纸质稿一式两份,电子稿一份,电子稿以负责人命名。

(2)《学院统计表》纸质稿一式两份,电子稿一份。

4.中检受理时间:学院分会做好统计汇总工作,并于2013年10月18日前组织自检。学校检查时间为2013年10月20—10月30日。各学院将电子稿于2013年11月2日之前发送至课服邮箱:xkxkf2013@163.com。(发送时务必注明“xxxx学院第十五期中检资料”)

三、中期检查的注意事项

本通知所有附件请从科协网(http://xsky.zjnu.edu.cn)或团委网下载。其他未尽事宜请联系:校学生科技创新协会鲍同学,短号:686760或麻同学,短号:687201。

附件:1.浙江师范大学第十五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课题立项名单

2.浙江师范大学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课题中期检查条例

3.浙江师范大学第十五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课题中期检查进展报告书 4.浙江师范大学第十五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课题中期检查终止申请表 5.浙江师范大学第十五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课题中期检查延期申请表 6.浙江师范大学第十五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课题中期检查学院统计表

学生科技创新协会

15.初中课外科技活动计划 篇十五

1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事实说明,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不仅取决于大学教育本身, 而且与大学生所受到的早期教育, 包括初等和中等教育有直接的联系[2]。进入大学以后, 由于课堂学习占用时间过多, 而对于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与中学相比较没有本质的区别, 因此对于分数的追求远远胜过对于实际动手能力的追求, 加之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缺乏动力, 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正是由于学习目标的错误定位, 从而在学生中产生了所谓的三个三分之一现象, 即三分之一得过且过, 三分之一甘居中游, 三分之一刻苦学习[3]。求知欲望下降, 惰性心理上升, 学习兴趣不高, 缺乏动力, 考试前“临时跑佛脚”、“临阵磨枪”现象普遍存在[4]。其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知识面窄, 学难以至用。

(2) 动手能力不强, 眼高手低。

(3) 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 特别是遭受挫折时难以自拔。

(4) 缺乏对于科研工作的理解以及科研素质的熏陶。

2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发展策略的探索

2.1 制定并完善课外科技活动实施原则

大学生课外科技能力的培养训练旨在进一步强化专业课学习及专业素养的训练, 不同于一般性的专业课程教学, 须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因此, 贯彻“三结合”的工作原则 (即课外科技活动与专业理论教学相结合、与实践性教学环节相结合及与教师科研工作相结合) , 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从事本专业领域相关工作需具备的基本技能和素质, 为正确把握课外科技活动方向及贯彻学以致用的思想, 通过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 切实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及素质提供保证。

2.2 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成长计划”

在学校学生工作处、科研处、人事处和教务处的统一协调及支持下, 针对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实际情况, 以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及科学研究素质的为核心, 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优秀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组织实施课外科技活动、大学生科技活动成果评选、大学生科技活动创新奖评选、大学生科技活动成果学分制等效评价机制及大学生科技创新行动研究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2.3 建立完善师生合作文化和大学生课外

科技活动督导制度, 加强科技活动小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 形成个体实施与组织实施、课题指导与课题督导的综合监管体系

(1) 促进指导教师在科技活动指导过程中个体自我成长与反思的自研制度。包括科技活动立项前后论证答辩制度、活动立项后的组织实施方案书面汇报制度、课外科技活动中的师生阶段报告制度等。

(2) 建立完善课外科技活动师生“学习共同体”内师生互助与经验共享的合作研究制度。

(3) 学术研讨式课题研究制度。包括由指导教师和活动小组负责人组织开展的学术研讨会。

(4) 通过建立校内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教师指导网站, 构建起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师生互动平台。

2.4 确立科技活动科学发展观念, 建构和完

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策略体系与制度, 并在科技活动中进行系统化改革与实践

(1) 通过制度化的现代学习理论的学习和科技活动实践的反思, 更新和确立指导教师正确的科技活动指导观念。本项工作集中安排在项目实施初期, 并贯穿于整个项目研究的全过程。

(2) 在学校科研处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 针对专业的实际情况, 建构和完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策略体系与制度, 在科技活动中进行系统化改革实践, 包括“立体化”科技活动模式的建构与实施, 科技活动准备策略、科技活动优化策略、科技活动创新策略、科技成果转化策略、科技成果时效优化策略、科学实验实施策略、科技活动理论研究策略等。

(3)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组织成长规律与模式研究。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组织从组织建立、模式运行、过程管理到持续发展, 同其他组织一样必然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规范到逐步走向规范、由发展高峰到处于低谷的过程, 即经历一个由兴到衰、由诞生到解体的过程, 对其中所遵循的一般规律的研究, 对实现科技活动良性发展和循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5 建立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保障机制, 形成系列化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规范和要求

成立由校领导牵头、各人才培养部门负责人参与的大学生科技活动指导委员会、院系成立相应的活动指导分委员会、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委员会、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领导小组、大学生科技节组委会等组织机构, 形成系列化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规范和管理制度。

2.6 拓宽资助渠道, 加大企业与大学生科研的合作力度

通过广泛寻求企业合作, 争取社会赞助等方式增加投入经费总量, 确保科技创新活动广泛深入开展。作为科研, 绝对不能单纯地为了搞科研而搞科研, 一定要注重它的社会经济价值, 一定要与社会企业的实用性相结合。我们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一定要充分利用有效的社会资源, 要走出去, 引进企业的资金来支持大学生的科技, 这不但解决了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资金问题, 也有效地解决了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变生产力的途径。此外, 让学生参与教师与企业所合作的项目研究, 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3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发展的展望

任何组织及制度的建立, 若不能落实, 都是空谈。只有坚持既定的方案,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才有章可循, 有章可依, 才能出成绩, 进而满足社会对人才创新能力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殷海, 洪俊田, 等.我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水运, 2007 (5) :236.

[2]丁明跃, 骆清铭.大学生进入课题组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J].科技资讯, 2010 (20) .

[3]李清海.以学术科研活动为引导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2) :57.

上一篇:阿来著作尘埃落定读后感下一篇:机场安检年终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