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思考

2024-10-22

战略性思考(8篇)

1.战略性思考 篇一

对关系营销理论的战略性思考

[摘要]关系营销理论的建立,使企业营销策略涉及到所有利益相关者,把正确处理企业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作为营销活动的核心。本文阐明了关系营销及其本质特征,将关系营销的对象分为顾客、供销商、竞争者、内部员工和影响者,主要研究如何与这些对象建立关系的策略以及如何具体实施这些策略。关系营销的特征是追求同各方面关系利益最大化,这抓住了现代市场竞争的特点,符合21世纪市场营销发展的新趋势。[关键词]关系营销;战略;实施;思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营销活动范围日益扩大,市场竞争更加激化,传统营销理论越来越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营销环境。传统营销理论的局限性日益突显。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国家一些营销学者积极研究和探索出了适应当代企业竞争要求的新的营销理论――关系营销理论,并成为21世纪企业营销的指导思想。一、关系营销的涵义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其理论和方法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传统的市场营销理论认为,企业营销实质上企业利用内部可控的资源,对外部不可控因素做积极的动态反应,进而促进产品销售的过程,只要营销组合策略应用得当,产品销售就有了根本的保证。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的广泛应用,人们发现,许多经过精心策划的市场营销组合计划实施后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于是,西方学术界和企业界积极探索适应现代竞争要求的营销理论和方法,关系营销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应运而生。关系营销是以系统论为基本思想,将企业置身于社会经济大环境中来考察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认为企业营销乃是一个与顾客、供销商、竞争者、内部员工、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发生互相作用的过程,正确处理与这些个人及组织的`关系是企业营销的核心,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关系营销将建立与发展同相关个人及组织的关系作为企业营销的关键变量。关系营销的概念是有美国营销学者白瑞(L.Beny)于1983年在一篇服务营销的会议论文中首先提出的。但是,对关系营销的研究则是始于二十世纪70年代,由发源于北欧的诺丁服务营销学派以及产业营销学派首先提出并发展起来的。随着企业组织结构向网络化转变、战略营销联盟等企业合作形式的推广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迅速普及等因素的影响,关系营销在80年代和90年代吸引了众多营销学者的研究兴趣,学派纷呈,当今比较有代表性的关系营销理论主要有英澳学派的六市场模型、美国学者摩根和亨特的投入――信任理论、瑞典学者古姆松的30R理论、芬兰学者格朗鲁斯的价值、交换和对话过程理论、美国著名学者科特勒的全面营销理论以及美国学者谢斯的关系营销演变理论等,这些理论以多视角和从不同的侧面对关系营销进行了探索,有利地推动了关系营销研究的深入,也为企业寻求改善营销业绩和在新竞争环境下有效的营销方法提供的机遇。关系营销的本质特征是:1.信息沟通的双向性。社会学认为关系是信息和情感交流的有机渠道,良好的关系即是渠道畅通,恶化的关系即是渠道阻滞,中断的关系则是渠道堵塞。交流应该是双向的,即可以由企业开始,也可以由营销对象开始。广泛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可以使企业赢得支持和合作。2.战略过程的协同性。在竞争性的市场上,明智的营销管理者应强调与利益相关者建立长期的、彼此信任的、互利的关系。这可以是关系一方自愿或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也可以是关系双方都调整

[1] [2] [3] [4] [5]

 

2.战略性思考 篇二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与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我国经济领域出现的新词,社会各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倍加关注,但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界定上尚无科学权威的统一界定。因此,厘清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深刻把握其科学内涵,不仅是深入贯彻中央精神的认知前提,也是保证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

温家宝总理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1]。冯赫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产业中能够成长为先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那一部分[2]。胡昱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新能源为动力,以新材料为原料,使用智能技术或生物技术的产业,它可成为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的影响[3]。朱瑞博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先导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促进和导向作用,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引导科技进步的能力,关系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产业安全[4]。万钢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首先,它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其次,这些产业是着眼未来的,它必须具有能够成为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可能性[5]。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义为:以重大技术突破和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具有知识技术密集度高、成长潜力大、物质资源消耗少、综合效益好等特点的产业[6]。

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对人类社会进步、国家未来综合实力发展具有根本性重大影响,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正在快速成长的新产业领域,它以科学技术的重大新突破为基础,能够引发社会新需求,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对其内涵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首先,从需求角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是在工业化的进程中,能够代表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全局性、关键性、战略性产业,其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对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大作用。其前景需要符合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要求;其次,从可行角度。“新兴产业”是一个相对于“传统产业”的概念,针对于技术的新颖性和市场的可开拓性而言,代表着科学技术产业化的新水平和正处于形成发展初期阶段的产业。它具有潜在的市场需求、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和持续的产业竞争力,并且能够促进内部结构优化升级的成长性产业;最后,从构成角度。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科技创新方向,又代表产业发展方向。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风向标,备受瞩目。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突出的特征,来进一步认识、鉴别战略性新兴产业。

1. 战略导向性。

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自身具有很强的发展优势,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贡献,而且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带动经济社会进步、提升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具有信号作用和导向作用,它意味着未来的经济发展重心和政府的政策导向,是引导资金投放、人才集聚、技术研发、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最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品、市场、就业、技术等方面有巨大的增长潜力,而且这种潜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全局性的,并长期、稳定和可持续的。

2. 科技创新性。

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以原有技术创新和重大技术突破为基础,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综合效益好等特点的产业,其发展应建立在科技创新及其成果应用基础之上。一方面,在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以及市场创新等方面,将成为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牵引力;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又为各种创新的深度应用和产业化提供平台。

3.“高新技术产业”性。

(1)多重风险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于一般传统性产业,最明显的特点体现在创新层面上。创新的风险主要包括技术、市场、利润的不确定性。各国都在探寻技术的创新。技术创新必须要迎合市场需求,一项产品的研发只有推向市场,被市场所接受并且带来可观的利润才是最终目的。再者,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尚不完善,发展中常常会受到旧体制、旧规范的约束。(2)外部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于知识产品的公共属性,新产品进入市场后内置其中的新知识和新技术随之扩散,并在全社会范围内产生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种现象会将复杂的技术创新变为单纯的技术模仿。而当个人利润小于社会利润时,会削弱企业对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4. 低碳环保性。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气候条件恶劣,

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应运而生。我国积极提倡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低碳、环保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关注的焦点和核心。把低碳、环保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一方面是人类生存环境压力所迫,另一方面,当前的经济条件、技术条件已初步具备了发展低碳、环保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因此,低碳环保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风向标。

5. 产业带动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自身具有很强的发展优势,而且同其它产业的关联度高、渗透力强、辐射面宽,对一国的传统产业具有较大的影响和改造作用,能够与其它产业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

二、当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应对金融危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当今世界,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主要国家都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大力关注对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并作为寻找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国际经验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了未来产业和科技的发展方向,是一国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总体经济实力的关键。针对我国而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虽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金融危机的阴霾尚未散去,全球经济尚未企稳,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及技术升级。只有这样,才能尽快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切实增强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产业竞争力,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

目前我国国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日益强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高增长的世界奇迹。但是,这种依靠高投入、粗放式、外延式的发展道路,严重的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刻不容缓。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注重节约资源,减少对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发展模式的依赖,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因此,我国迫切需要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出一条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好的经济发展道路,从拼资源、拼环境转变为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经济正向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以此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战略契机

当前主要发达国家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提出了“再工业化”、“智慧地球”、“低碳经济”等新的理念,加快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环保等产业,这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影响。我们只有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才能在世界竞争中占据主动。目前,我国在部分新兴产业领域的研发技术已经与国外同步,甚至超过国外。只要我们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完全可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占据主动地位,抢占科技制高点。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资源量少,生态环境不堪重负。要想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要以世界上人均最少的资源、最薄弱的生态环境承载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口和规模最大的经济社会活动。为实现这一历史重任,必须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减轻资源、环境、人口的压力,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密切关注世界各国科技发展趋势,争取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掌握主动权。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有忧患意识,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明确发展重点,采取有效措施,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为推进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支撑。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标准

界定和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和前提,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温家宝总理反复强调,产品发展前景好、具有稳定的市场需求,具有良好的技术经济效应,能带动一批产业兴起是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最重要的科学依据[7]。结合学习温家宝总理的讲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标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在科技重大突破基础上,符合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二是应具有知识密集度高、创新活跃度高、发展潜力大、带动力强、环境友好、发展迅速等特征;三是具有比较优势,有条件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四是综合效益好,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五是对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和全局引领作用。

按照标准,现阶段我国选择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可包括四大方面、七大重点产业:第一方面,以解决国民经济发展迫切需求、缓解资源与环境瓶颈制约为重点,优先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第二方面,以加快推进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兴信息产业;第三方面,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重点,加快发展生物产业;第四方面,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突破薄弱关键环节为重点,积极发展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产业。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依据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国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它既要对当前经济、社会、国家安全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更要引领未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笔者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准则:一是国家意志准则,反映一个国家的意志和战略,代表一个国家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和可率先突破领域。二是产业关联准则,应具有很强的带动性,能够带动一批相关及配套产业。三是市场需求准则,具有长期稳定而又广阔的国内外市场需求。四是技术自主准则,掌握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具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五是资源环境准则,具有对资源消耗低、对环境污染少、绿色低碳的特点。六是就业带动准则,具有强大的劳动力吸纳能力,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四、结语

值此关键时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是有效解决我国当前资源约束、激发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是走出金融危机、实现新一轮经济社会繁荣的根本途径。我们一定要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我国的综合竞争力紧密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温家宝.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0-02-04.

[2]冯赫.什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N].人民日报,2010-12-28(14).

[3]胡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突出先发战略[N].学习时报,2010-11-01(7).

[4]朱瑞博.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及其政策取向[J].改革,2010(3):19-28.

[5]陈磊.抓住机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访科技部部长万钢[N].科技日报,2009-11-27.

[6]来亚红.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几点思考[J].创新,2011(3):47-50.

3.新时期战略性绩效评价系统思考 篇三

关键词:绩效评价;战略性绩效评价;平衡计分卡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24-0003-02

1西方绩效评价理论演进趋势及动力

19世纪工业革命以后,西方企业规模日趋扩大,日渐明晰的产权关系出现了,而企业开始绩效评价活动也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发展主线从传统企业财务评价到到20世纪90年代融入战略性全局思维、以战略为导向的关键绩效指标评价,企业绩效问题的研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在20世纪80年代前,基于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的财务绩效评价几乎是企业绩效评价的全部内容。财务评价的具体内容基本上包括了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并以此评价结果与经理人或雇员的报酬挂钩。20世纪80年代企业绩效评价所用的方法仍然是杜邦财务分析法和萨泰(Satty)教授提出的层次分析法。财务指标最大的优点在于可以量化,且操作方便。其数据来源于会计系统,取得比较方便,可信度比较高,能够对企业战略和经营战略的结果进行量化而总结地评价,评价结果具有较强的公信力。但是,由于传统的绩效评价建立在管理会计信息基础之上,也就承袭了传统会计的一些缺陷。

20世纪末,动荡多变的竞争环境和信息经济的崛起迫使企业为求得生存发展必须要成功制定企业战略并以优于竞争对手的方式实施战略,才能为持续不断地企业及客户创造价值。那么,新的竞争环境对企业绩效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十几年来以财务指标为主、面向企业内部的传统绩效评价系统显得不再适应,并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资源和实力。

另外,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和竞争剧烈程度的加深,对企业的评价不仅被投资者和债权人所关注,企业内部管理者、政府、社会公众、雇员等其他相关利益者都关心企业绩效。以财务成果作为评价准则的绩效评价体系的局限性日益凸显,经济和商业环境的变迁以及全面质量管理(TQM)、准时生产(Just-in-Time)、弹性生产(FSM)、大规模生产(MP)、规模生产与科学管理范式(MP/SM)等生产组织方式的引入,造成原有的财务评价体系与这些先进的生产组织方式产生了极大影响,造成对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内容逐渐从传统意义上的财务评价向更加注重战略机会选择、核心

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与企业治理结构、环境适应性和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机结合与互动影响评价方向发展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在方法技术上已开始从财务评价的盈利率与资金管理效率(如ROI)等向战略性绩效评价扩展。在20世纪80年代末,对基于战略管理的业绩评价的研究迅速升温。以罗伯特·卡普兰和大卫·诺顿1992年提出的平衡计分卡理论为主要代表的平衡模式成为当今企业战略性绩效评价的主流。

而深究绩效评价模式演进的内在原因和动力,主要来自于当今企业环境的变化和对战略管理需求的增强,以财务指标、数据为核心的财务模式和价值模式的固有弊端在其中越来越显得不适应,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求。

2 新时期战略性绩效评价系统模型的构建

当今企业的竞争力在于对机会的感知、学习的速度、创新能力、质量保证、柔性、可靠性和敏感性。系统理论认为系统的结构决定其功能,因此,绩效评价系统的系统分析和设计的优劣至关重要,它将关系到后期系统实施的效果。一个真正的战略性绩效评价系统应该是均衡的、整体的,系统在设计时应强调企业关键的输入、输出和过程变量。当今动荡的市场和环境需要一个有效的绩效评价系统来支持管理者的决策和行动,这样才能保持组织的兴盛和繁荣。战略性绩效评价体系实质上就是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对组织内各部门和员工的绩效进行评价,以便形成正确的决策和行为导向并共同努力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和提升企业价值的一种管理体系。以下介绍目前战略性绩效评价的主流方法——Robert S. Kaplan 与David P. Norton 1992年提出的平衡计分卡理论(The Balanced Scorecard)。

2.1平衡计分卡BSC在企业绩效评价方面的作用机理

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战略评价系统,平衡计分卡以战略管理理论和核心竞争能力理论为理论基础,将企业的使命和战略转化为有形的目标和衡量指标。经过近十年的理论发展及应用,已经在向全面评价战略性绩效的方向发展。

平衡计分卡的主题思想是从财务角度(我们如何满足股东)、顾客角度(顾客如何看我们)、内部流程角度(我们擅长什么)、学习与成长角度(组织学习与改进能否继续提高并创造价值)四个维度来衡量企业业绩,进行战略评价。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战略地图将企业绩效产生的原因以因果流程的方式描述出来,即企业的财务指标来源于客户的满意度,客户的满意水平取决于企业的流程运作水平,最终这种流程水平又取决于企业员工的学习与创新的力度。在四个部分分别确立相应的关键绩效指标(KPI)以及权重,通过对部门以及直接员工实行平衡计分的考核方式评比绩效。一张企业的总体平衡指标设定分解图就是一根企业战略实习纲要。平衡计分卡解决了长期困扰企业绩效管理的战略衔接问题,将具体的战略转化成企业员工人手一张的考核指标卡。

可以说,BSC绩效评价系统是一种考虑企业绩效驱动因素、多维度平衡评价的绩效评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将企业战略目标与企业绩效驱动因素相结合、动态实施企业战略的战略管理系统。因此,BSC的全局观、平衡观以及战略观在企业绩效评价也如在战略管理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求得发展和生存,必须依靠一套科学的、追求实效的绩效管理体系来支持企业的运转,而基于平衡计分法的绩效评价体系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目前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主要是以财政部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NCPVS)为主,EVA、BSC和中介机构排名等评价模式并存的局面。由于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仍然是一种主要依靠财务指标的传统绩效评价模式,除普遍适用性差外,其本身存在着很多问题,静止、被动反映经营结果,不能全面动态地反映过程中的问题以及进行分析和控制,也不能与企业的战略目标及战略管理手段实现有机的融合。目前的中国处于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加入WTO后,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面临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应该如何抓住战略机会实现发展迎接对手的挑战?而此次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更是使企业面临更多发展难题。企业所需面对和回答的问题不仅是如何保住现有的竞争力,而且还包括如何提高全球化背景下参与国际竞争的竞争力。这需要一种全球意识,一种战略观念、全局观念、均衡发展观念,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良好的、充满活力战略管理机制,当然一个有效的战略评价机制更是保证战略方向正确的必要利器。而平衡计分卡正是能从战略管理与控制的角度为企业提供战略性的业绩评价,为企业监测战略环境,控制战略过程,保证战略目的的最终实现。

2.2 新时期我国企业完善BSC绩效评价系统思路

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平衡计分卡存在着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文章认为目前的重要工作是,如何结合当新时期企业环境的变化,去相应完善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体系,为企业战略成功继续保驾护航。

近年来,不少学者在不断完善平衡计分卡,让其能发挥更加强大的战略绩效评价功能,相当一部分的研究都是集中在完善企业绩效评价的平衡计分卡四个维度的指标设计方面。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挖掘出关注众多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的绩效指标。如今,企业运营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对企业的评价不仅被投资者和债权人所关注,企业内部管理者、政府、社会公众、雇员等其他相关利益者都关心企业绩效。利益相关者理论要求企业行为不能短视,只顾大股东利益和企业现时利润,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忽视承担社会责任甚至践踏社会责任,因为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评价也能影响企业创造未来价值的能力。如2008年披露的我国奶企业因奶制品含三聚氰胺等有害物质引起巨大反响,奶企业也由于公信力下降遭受了巨大损失。这是忽视其他相关者利益的典型反面案例。

所以应该有站在其他利益相关者角度反映企业业绩的指标,如应该更加重视顾客角度、业务流程角度和学习成长角度这些非财务指标,尤其要把社会责任承担方面的指标也纳入战略性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中。

然而只是在指标体系上完善BSC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是指标不治本的,还必须要明确企业业绩评价的最终目标导向,将企业愿景与最终目标相结合融入到战略目标中,成为指导企业战略实施以及企业业绩评价的根本导向。如今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关于企业的最终目标的争论已经从单纯的利润最大化和大股东利益最大化上升到企业价值最大化,即企业应该以未来价值创造能力为导向实施战略并进行企业业绩评价。自然而然,企业应该重视包含了未来价值创造能力的竞争能力的评价。

而运用平衡计分卡的主要误区将经营性指标与企业价值的内在联系割裂。在现实中会一味追求经营性指标的提高,而不注重内在的企业价值的根本提升。这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危害是极大的。另外失去企业价值为导向的企业业绩评价,单纯依靠指标,经营者道德风险也得以滋生。只凭指标来进行业绩评价和战略控制可能会产生只顾指标而不顾最终效果的“超短行为”。例如,某些企业为追求短视利益,而粉饰财务报表,修改财务数据,使得指标为主的业绩评价上市圈钱,侵害小股东利益。

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导向下的战略绩效评价体系体现了企业战略思想的核心,企业价值最大化在财务评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体现了企绩效效评价的战略目标导向,也是现代财务管理和企业战略管理的客观要求。第一,基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战略性绩效评价全面考虑了企业各相关主体追求的目标, 关注各相关主体的利益, 比企业利润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更加科学合理;其次它关注企业长远发展利益需要, 考察了企业风险与报酬之间的关系, 强化企业偿债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在企业长远发展中的作用;再次它引导企业注重可持续经营, 实施战略发展, 克服在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上的短期行为, 使企业明确, 眼前的利润会影响企业的价值, 预期未来的利润对企业价值成长的影响更大;最后它拓展企绩效综合评价的内涵, 由仅为出资人服务拓展为各利益相关者服务, 丰富了绩效评价的内容, 使绩效评价不局限于企业效益考核, 而是具有更为广泛的适用性。

3结语

华尔街百年老店雷曼兄弟倒台,美国次贷危机上升为全球金融危机,波及世界范围的各国企业。我国的企业也在危机中面临着更多的挑战,经济在复苏,那么在后危机经济中,企业的战略成功制定对于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更是必不可少。而作为战略评价的一部分的企业业绩评价正在变得越来越具有挑战性。环境的复杂程度急剧提高、准确预测未来愈加困难、变量日益增加、计划的有效性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锐减、影响企业经营的国内外时间增加。这些都影响着如何设计基于中国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以保证企业决策的科学性,提高企业的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4.战略性思考 篇四

发布时间:2010-1-11 18:31:8 浏览次数:

7022 【字体调整:大 中 小】

朱克江

不久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 中心环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我国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江苏积极发挥 科技支撑作用,把保增长与抓创新调结构促转型结合起来,在前几年工作积累的基础上,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 较快发展。

一、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是抢占未来制高点的战略举措

2008年下半年以来,江苏与全国一样,经受了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困难影响。一些不掌握关键核心技术、长 期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传统产业,受危机冲击尤为明显。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近年来精心培育的一批高技术新兴产业则表现出旺 盛的发展势头。2009年,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以明显高于规模工业的速度分别增长41%、13%、33%和25%,成为带 动经济企稳回升的重要力量。全省光伏生产骨干企业300多家,电池片产量2100MW、组件2300MW左右;风电装备生产骨干企业100多家,年产值400亿元,整机生产能力1500MW,高速齿轮箱、叶片、轮毂和回转支承等关键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80%;医药年产值 1250亿元,17家企业进入全国医药百强;环保从业人员40万,2000多厂家,主营收入2300多亿元。危机不仅没能挫伤江苏经济,反使 经济接受了市场的磨砺,一批高技术新兴产业获得从未有过的发展生机。

危机中江苏经济的相对平稳发展,主要得益于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决策,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多年来坚持依靠科技推进结构调整和 经济转型升级所形成的良好积淀。江苏1989年较早确立了“科技兴省”发展战略;2003年,提出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 全省战略先导性产业,先后组织实施两轮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2005年,具体确立“科教优先”的发 展方针;2006年,提出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的发展目标;2009年,面对危机挑战,进一步提出发展“创新型经 济”的转型目标。正是把保增长与抓创新调结构和促转型结合起来,使得江苏发展有了一个良好基础。全省科技和产业结构呈 现“四个提高”的积极变化: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每年提高0.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 比重达30%,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新兴产业产值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39%,每年提高2-3个百分点;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 产品产出占本土工业企业产出比重达45%,每年提高3-5个百分点,为应对危机奠定了基础。

应对危机及今后更长时期的挑战,需要认真总结经验,更好地把握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1)培育新兴产业是实现经济复苏增长的战略引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危机的倒逼机制作用下,全球 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我们须把握机遇,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造就经济 增长的内生动力,这是渡过难关的必然选择,也是抢占新一轮制高点的希望所在。(2)推进自主创新是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根本途 径。前些年,我们抓住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机遇也学习和引进了一些新的产业,然而大多还局限在代工制造等低附加值环节,有些尽管 产能和市场很大,但由于不掌握关键技术,形成不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笔记本电脑为例,虽有8000多万台的生产能力,但主要部 件大多不是自主技术产品,因而并未形成在IT行业的竞争强势,这迫使我们下大力气进行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这次应对危机中,江 苏一批新兴产业之所以获得较快发展,关键是这些产业领域集中了一大批能够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企业。(3)政府在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中肩负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发展的前瞻性、较强的社会性、生产要素的先进性以及产 品首次进入市场的困难性等,其发展不能完全依赖于市场的自发行为,需要政府的引导和组织,建立有利的政策扶持和规范的市场秩 序。政府应主动充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坚定倡导者、组织者和支持者,在产业布局、资源配置、政策支持、环境营造等方面有所作为,努力为新兴产业发展铺平道路。

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探索实践

近年来,江苏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尤其是能源结构调整机遇,注重发挥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坚持以企业为 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成果转化为关键环节,集中科技手段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率先突破,初步探索出 一条具有地方特色依靠科技发展新兴产业的路子。

1、集中加大科技资金投入,为新兴产业发展注入强劲血液。由于产业发展的高风险性和需要中长期实现 的创新导向,资金投入往往成为新兴产业最初发展的重要瓶颈。要突破这一瓶颈,从更大的市场角度看,我们往往不缺钱,而缺找钱 的机制,必须着力解决敢不敢投钱、到哪找钱以及向哪投钱的问题。江苏科技资金坚持“三个确保”,有效建立了新兴产 业培育发展的投入机制。一是确保政府引导性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重视发挥政府投入对社会的示范效应,2004年起,省政府就设立 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资金规模从每年3亿元逐年增加到10亿元,专门用于支持科技成果商用化以培育新兴产业。2008年在受危机 影响财政收入最紧张的情况下,省政府建立50亿元再担保资金,以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当年省财政科技支出达91.5亿元,高于财政一般性预算收入增长10.1个百分点;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1134亿元。2009年全社会研发投入700亿元。二是确保社会多元 化资金投入的大幅度增长。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必须撬动社会资本市场。这几年,江苏各级政府通过贷款担保、贴息、风险补贴等方式逐年加大对科技金融的引导和激励。全省金融机构科技贷款总额今年将突破400亿元。鼓励发展创业投资,建立创投 骨干机构115家,创投资金管理规模277亿元。同时,探索企业债券、私募基金和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建立起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社 会融资体系。三是确保企业主体性资金投入的持续增长。在高校科研单位大量集中的情况下,全省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幅超过30%,2009年将达580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83%。近几年,全省企业在新兴产业领域投资以年均45%的增速快速增长。2009年新兴产业 完成投资1700多亿元,其中新能源、新材料投资占工业的份额达23%,比上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舍得花血本投入影响未来发展的 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相信能够实现危机过后的跨越。

2、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打牢新兴产业发展的微观基础。坚持把企业自主创新作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 业的关键环节,积极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着力增强企业“两大能力”:一是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发挥科教资源比 较集中的优势,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市场机制,有效利用广大高校院所的技术、成果、项目、人才等资源,达到“不求所在,但求所用”。为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危机,我们按照国务院领导要求和科技部等七部门具体部署,通过“校企联盟 ”的组织方式,动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服务企业。全省产学研用结合不断深化,优质创新资源加快向企业流动,实现了企业创新能力的较大提升,也探索了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的有效途径。目前,各地与省内外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 用合作工作机构253个,企业与941家高校院所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常年在江苏企业从事产学研用合作的科技人员达50000多人。二是 企业的内在研发能力。任何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都应有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即使转化别人的成果也要有必要的吸收和消化能力。我们根据企业不同规模和需求,加强分类指导,积极推动企业研发能力建设:(1)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建立高水平研究院。按照新 兴产业重点布局,以开展前瞻性、原创性研究和重大战略产品研发为目标,分别建设尚德光伏研究院、扬子江新药研究院、龙腾平板 显示技术研究院、春兰清洁能源研究院、新誉风电技术研究院等13个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显著带动作用并体现国家水平的企业重 大研发机构,省首期一次性资助都在1000-2000万元以上。目前,这批企业研究院已建专门研发场所近20万平米,集聚高端研发人才 2000多人。(2)推进大中型骨干企业普遍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新兴产业培育和优势产业需求,以产学研用合作方式,省市 联动建设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00多家。全省51%的大中型企业和64%的本土大中型企业都建有内部研发机构,其自主知识产权 和自有品牌收入占其销售收入的45%。(3)面向中小企业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企业集中的高新园区、特色产 业基地等,建设230家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服务企业15000多家。全省2000多家企业建立了知识产权制度,形成了165家创新型试点示 范企业、4717家高新技术企业、22000家民营科技企业的产业创新“三大梯队”,培育出一批创新型企业群,为新兴产业 成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3、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切实掌握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新兴产业是充分利用科技革命和重大技术创新 成果建立起来的。缺乏核心技术,再大产业规模也不具竞争力。我们将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根本着力点,放在突破核心技术和掌握自 主知识产权上。一是强化目标导向。将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作为首要任务和核心目标,发挥科技计划的导向作用,设置强制 性门槛,如科技项目实行专利前置审查,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必须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并建立统计监测体系,以引导 和推动更多企业以技术创新的优势去实现新兴产业的加快发展。全省专利申请连年大幅增长,从2003年的1.8万件迅速扩大到2009年 的15万件。其中,新兴产业领域专利占比每年提高3-4个百分点。2009年企业发明专利申请增长50%以上,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 高知名度和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和品牌产品。二是实施高端跨越。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紧紧抓住实施国 家重大科技专项机遇,在危机爆发前的2008年上半年,我们就推出“江苏高技术产业发展841攀登计划”和相关技术纲要,集中突破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800项关键技术,实施40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培育10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引领产业发展的 重大战略产品。2009年,围绕光伏产业的核心制造设备、风电产业的并网控制技术、高技术船舶产业的海洋平台设计技术、传感网产 业的新型传感器技术等,重点组织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如碳纤维已形成4000吨原丝和1400吨T300碳纤维生产能力,以及氧化还原炉等 生产设备和飞机刹车片等高端产品制备;风电装备实现了兆瓦级风机动态载荷和核心控制系统的独立设计;光伏产业自主研发的 “冥王星”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使单晶硅电池转换效率达19%的市场最高水平,开发出PECVD设备、导电膜设备、表面制 绒机、刻蚀机、扫描掺杂机等16大类光伏电池生产核心设备,新生产线中自主设备比重已从30%提高到80%,预计到2011年可形成整线 供货能力,根本解决光伏设备受制于人的局面。三是加快成果转化。新兴产业成长是一个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市场应用并实现产业化 的过程,必须重视解决创新技术进入市场后如何走向成熟的问题。这几年,我们从地方科技工作实际出发,花大力气做成果转化工作,打开技术走向市场的通道。政府对创新成果的支持更强调市场适应性,尊重企业对市场的价值把握,从而促使一大批高水平技术成 果迅速实现规模产业化,催生了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全省生物医药销售超亿元的大品种药物52个,扬子江药业的左氧氟沙星单品种 市场销售超15亿元。南通神马科技自主开发的110kv-750kv支柱空心复合绝缘子填补国际空白,成为全球唯一能够向电网提供全系列 复合绝缘子厂家,为我国百万级特高压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撑。此外,还有龙腾光电、龙芯CPU、清华OLED等重大创新成果在江苏成功 转化和产业化。

4、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不断为新兴产业开辟新的空间。注重新兴产业资源布局,通过推进传统产业 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为新兴产业发展不断开辟更大空间。一是着力推动传统产业生产企业向高科技企业转型发展。支持制造业企 业加快新品开发,通过产品持续更新、工艺升级和功能提升,赢得新的发展。企业获国家认定的重点高新技术产品4292项,高技术产 业实现新产品产值占全国20%以上。同时,重点支持和引导一批传统骨干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实现从传统产业走向新兴产 业、从“草根”创业走向“高端”创新。如生产针织内衣的海安欧贝黎公司,与中科院合作转型开发出新型太 阳能电池,企业销售从1.5亿元跃升到12亿元,四年增长8倍;过去生产经编机的龙头骨干企业常州八纺机,成功开发出2兆瓦以上风 电叶片用玻纤增强材料及立体织造技术,成为国内最大的叶片增强材料织造企业。二是积极推动苏南向苏北的科技转移。支持苏南地 区帮助苏北兴办高科技企业、共建科技园区,加快技术、成果、人才、项目等创新资源向苏北集聚。一方面,推动了科技资源匮乏、产业基础薄弱的苏北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加快发展,很快形成了一批重要的新兴产业集群。连云港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抗肿瘤、抗肝炎和 现代中药复方等创制新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盐城的新型烟气除尘和固废处理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另一方面,苏南地区 腾出空间,主动承接国际高端资源转移,尽快融入国际新兴产业分工体系。近几年苏南积极吸引外资研发机构落户,一批“世 界实验室”扎堆云集,省市科技部门认定的就有364家,成为苏南转型的亮点。

5、精心打造产业链条,增强新兴产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为先导,决定了其组 织培育方式不同于传统产业。以配套集群的模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实现上下游衔接,有助于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尽快形成整体 竞争能力。我们立足技术和市场需求,着力打造产业链条,努力突破关键环节。一是以核心企业或主导产品为基点,推动产业链条向 两端延伸。如光伏产业,以尚德为核心,同时支持关联产品和配套发展,先后培育出以生产高纯多晶硅为主的协鑫江苏中能、江苏顺 大等,以生产多晶和单晶切片为主的常州亿晶、江阴海润等,以生产电池及组件为主的常州天合、南京中电光伏、苏州百世德等,以 做电站和发电系统为主的中盛光电、江苏兆伏等,以及以做生产与检测设备为主的常州华盛天龙、无锡南亚等300多家光伏生产骨干 企业,建立了以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产品优势为基础,从高纯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集成系统设备到光伏应用产品的完整产业 链。二是瞄准技术集成的重大整机产品,推进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加强政策引导,推动风电产业通过自主研发、合作开发以及 收购海外研发力量等方式,从配套产品向整机产品推进,常州新誉、南通安迅能的1.5兆瓦机组已形成批量生产,江苏国信、南通锴 炼、无锡宝南2兆瓦机组进入样机测试阶段,3兆瓦以上海上机组研制进展顺利。全省风电装备产业已构建了从高速齿轮箱、发电机、叶片、法兰、轮毂、主轴、回转支承、变压器(变电站)及控制装置等关键配套件到兆瓦级整机的较完整产业链,整机制造企业12家。三是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提高产业技术创新的组织程度。推动轨道交通上下游企业在技术、人才和市场等方面全面整合,依托 南京、常州两地,组建全省轨道交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将整车设计制造、动力牵引、门系统、信号控制、空气制动以及综合管理等 领域的一批骨干企业与研发机构联合起来,组织产业技术联合攻关,形成了整体发展优势。全省200多家轨道交通企业,实现产值220 多亿元。南京康尼自主开发的轨道车辆门系统占全国50%以上市场份额,被誉为“中国第一门”,并向阿尔斯通提供配套 ;常州常牵的轨道交通牵引传动控制系统占全国35%,今创的车辆内装系统占60%。常州的车体、转向架、牵引传动、电气控制以及车 内装饰,南京的地铁车辆、信号系统、售检票系统、给排水设备等都已形成明显的技术领先和产业链优势。

6、优化产业创新布局,发挥新兴产业发展的地方特色优势。园区经济是江苏创新发展的一大特色,其技 术与智力的高度密集蕴藏着新兴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近年来,我们加大园区基地内科技创新元素的注入,引导和支持技术创新与产 业发展融合,推动新兴产业加快集聚,促进了创新集群形成和新兴产业发展。一是以高新园区为先导,形成新兴产业的集聚发展和率 先示范。全省16个国家和省级高新园区,集中了全省40%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60%的新兴产业产值,光伏、风电、生物医药等90%以 上的高技术新兴产业都是从高新区内成长起来,充分显示了园区对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示范带动效应。去年,为应对危机挑战,按照 建设创新型园区的要求,我们进一步推动高新园区集聚高端资源,发展高端产业,建设或建成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医工所及连云港能 源动力中心等一批国家级新型重大研发平台,以及苏州高新区光电子、苏州工业园区融合通信、无锡高新区微纳传感、常州高新区动 漫创意等重点产业创新支撑平台,以增强园区产业技术研发实力。现在,苏州工业园科教创新区、苏州科技城、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常州科教城、昆山创新科技园等一批创新型核心园区,已成为汇聚新兴产业所需资源的富集区。二是以特色产业基地为依托,形成 新兴产业发展的集约化和特色优势。发挥地方科技优势,实施“百亿元特色产业基地培育计划”,形成了一大批以知识和 技术密集为特征的高科技特色产业集群。全省获科技部批准的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60家。南京的软件、苏州的电子信息、无锡的微 电子和光伏、南通的海工平台、泰州的生物医药、常州的动漫、扬州的新光源、连云港的新材料、盐城的风电装备以及昆山的平板显 示、宜兴的环保等,在应对危机中都呈现出强劲的发展生机。三是以各类科技创业园区为基础,形成新兴产业的广泛企业群体。把软 件园、大学科技园、科技创业园等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培育高科技企业和新兴产业的摇篮,进行大规模布点建设,无锡尚德等一批新 兴产业领军企业都是从孵化器中成长起来的。南京雨花软件园研发面积80万平米,集中了华为、中兴、普天等60多家通信骨干企业,成为全国规模最大集聚度最高的通信软件产业基地,并聚集了东软、软通动力、文思等40多家服务外包知名企业以及阿里巴巴、趋势 科技、神州数码、宏图三胞等一大企业10811家,总销售收入达1200亿元,成为当地新兴产业发展最活跃的区域。

7、引进培育创新人才,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新兴产业是人才创新创业的主要舞台。江苏虽人 力资源丰富,但发展新兴产业所急需的人才尤其是企业高端人才仍很短缺。从某种意义上讲,江苏抓新兴产业,首先抓的是人才。2006年省委省政府设立“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科技部门启动实施“科技创新创业双千人才工程”,各级人才专项资金超过20亿元,近三年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6000多名,创新团队840多个。为适应新兴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建设 “四支队伍”,努力给那些勇于在新兴产业领域创新创业的人提供良好机遇和环境。一是科技型企业家人才。实施 “创新培训工程”,帮助企业家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热心技术创新。许多从乡镇企业走过来的老一代农民企业家正 加快向科技型企业家转变,如中科梦兰的钱月宝、扬子江药业的徐镜人等,他们领导技术创新的精力远甚于过去抓生产营销,成为新 兴产业发展的领头羊。二是高层次领军人才。通过引进一个领军人才,发展一个高科技企业,进而带动一个新兴产业成长。如施正荣 建立了“尚德”、沈国荣带出了“南瑞继保”、张雷创办了“远景”等。泰州中国医药城建设按照 “国内一流、国际有名”的目标,着力提升内涵,三年引进一大批国内外医药及生物技术高层次人才,集聚了数十家知名 医药研发机构及一批企业,走出了一条以人才引领和研发带动为特色的医药产业集聚发展路子。全省投资18亿元建立142家企业院士 工作站,引进154名两院院士,把高端人才及团队送到企业。三是基层年轻科研人才。实施“企业博士创新计划”,资助 在生产一线的博士和博士后开展技术创新研究,培育了一大批年纪轻、素质高、适应未来高技术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企业技术带头人。四是高技能人才。常州科教城集中15家高等学校和20多家科研单位,建立22个实训基地,每年为当地培养20000多名技能人才,仍 供不应求。

三、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几点体会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技术和产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也为地方科技工作提供了新的历史舞台。我们 应与时俱进,接受挑战,努力转变理念和方式,以科技工作的机制创新和思路创新,营造更加有利的创新发展氛围,迎接和推动产业 变革的到来。

1、坚持围绕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开展科技创新。这几年,我们从江苏实际出发,坚持用经济工作的思路 抓科技,按照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把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作为科技创新的首要任务和与经济工作结合的重要 着力点,实行“三服务”,让科技工作真正融入发展大局,同时又引领发展。一是科技创新资源服务于产业调整需要。根 据全省产业结构调整任务,从核心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到骨干企业培育、园区载体和科技平台建设,集中科技资源配置,促 使各类优质资源主要向新兴产业倾斜,特别是重点支持高新区、特色产业基地等新兴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省科技计划每年掌握的20亿 元资金加上国家科技经费,70%以上都用于支持新增长点培育和新兴产业发展。同时,加强与地方重点项目结合,只要是地方发展新 兴产业的一把手工程都给予大力支持。二是科技创新产出服务于经济增长目标。在抓投入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抓科技产出上,大力推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全省科技部门自加压力,建立以创新产出为主要内容的考核和统计监测体系,每年进行自我评价,用数 字和成效说话。科技工作的产出导向,不仅大大增加了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激发了科技部门的责任心和成就感,锻炼出了一支 过得硬的科技工作队伍,使科技部门切实做到了“有为才有位”。现在,全省科技系统从上到下都很熟知经济和产业发展 情况,成为各级政府部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骨干力量。三是科技工作布局服务于未来发展。这几年,我们注重把握科技发展自 身规律,超前部署,率先投入,较好地发挥了科技创新引领作用,赢得了新兴产业发展机遇。适应全省特别是苏南产业转型升级,积 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实施“双十产业”计划(即十大优势产业和十大新兴产业);围绕工业调整和创新型省份 建设,聚焦发展目标,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等手段,集中加强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培育,短短三、五年时间,恰逢危机到来的市场调整,这批新兴产业呈爆发性增长态势;在应对危机出现企稳回升形势下,按照全省发展创新型经济 的新的目标,我们又抓紧谋划新一轮战略性产业的培育,重点加强传感网、智能电网、纳米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的产业技术创新部 署,努力抢占未来高端竞争制高点。其中,利用江苏业已形成的传感网产业研发和生产基础,加快集聚国内外优势资源,建设国家传 感网创新示范区,相关研究机构和企业达150多家,环境监测、公共安全、智能交通等一批应用示范工程已展开。

2、坚持面向应用和产业化的科技工作方向。如何让科技资源为产业发展服务,使之变成现实生产力,践 行小平同志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的“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号召,这一直是地方科技工作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们从江苏实际出发,着力突破一些关键环节,推进科技创新面向应用和产业化,为新兴产业发展打开了通道。一是推动高校科研考 评面向应用。科技部门主动联合教育等部门,通过政策引导、表彰奖励和项目支持等措施,引导和促进高校教学、科研活动与实践相 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目前,全省高校来自企业的科研经费占48%,15000名高校教师科研人员长期在企业从事开发和技术服务,较好发挥了高校科研在培育新兴产业中的重要技术源头作用。二是坚持政府资源手段面向企业。科技奖励以企业为主体,应用类科技 计划项目由企业或企业联合高校院所承担,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平台由产学研联合建设等等。目前,全省80%以上 的财政科技经费直接投向企业、80%以上的科技平台建在企业、80%以上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到企业,80%以上的全社会研发投入由企业 完成,50%以上的科技奖励成果由企业获得。三是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面向市场。引导企业和科研单位把技术与市场结合起来,按市 场需求定技术,依市场规模选项目,突破政府计划立项的条条框框,鼓励新技术成果迅速转化,新科技企业做大做强。全省重大科技 项目已形成一套较为完整有效的组织实施办法,对有技术的看市场,对有市场的看规模,项目实施效果好的予以连续滚动支持。近三 年,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成功率达80%以上,直接推动了江苏一批新兴产业的加快发展。

3、坚持科技资源的整合和工作集成。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不是单纯的资金问题,即使政府资金本身也 不是哪一方面单独所能完成的,必须使各类资源有效整合并实现工作集成。首先,加强与国家创新战略的有效衔接。一方面,按照国 家产业方向和创新工作部署来实施地方科技项目,努力提升地方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支持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江苏实施,全省进入 全国医药百强的17家企业,全部申报了国家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加上科教单位参与联合申报的,已有90个项目获得资助。其次,强化省市县地方科技资源集成。围绕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全省科技部门上下联动,主动配套,将各级科技经费集中使用,联手突破制 约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加快推进规模产业化。这几年全省软件、集成电路、光伏、风电、生物医药等产业的快速发展,都是省 市县共同努力的结果。第三,集中各部门力量形成工作合力。树立大科技理念,广泛调动全社会支持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全省建立由 科技部门为主、相关部门参加的产学研工作协调指导小组,加强了产学研用结合的统筹协调;成立科技部门牵头的科技政策实施协调 小组,推动了创新政策落实;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科技部门负责,相关部门共同参与联合实施。全省新兴产业发展大致形成科技部门 前期培育,综合及经济等部门产业化推进,金融财税等部门全程支持的分工协同,共同推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5.商标战略的法律思考 篇五

1商标战略的法律思考

本文摘要:商标是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标志,是商业信誉的集中体现,从某

种意义上讲也是生产经营者身份的象征,是企业人格的体现。因此,如何制定商标战略、运用好自己的商标,是每一个生产

经营者应当慎重考虑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企业的商标战略进行

法律角度的深度探讨,以明晰法律制度的建设是促进商标战略

发展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商标战略法律价值 法律环境

一、商标战略的法律价值

一个有效的法律制度对一个国家来说,能改善国内的商业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并为接受先进技术做准备,对企业来讲,良好的法律制度是企业商标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一方面,完备的法律制度尤其是知识产权制度的不断完善,能够为企业商标权提供更加充分的法律保护,促进企业在法律手段的有效保护下实施商标战略,进而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另一方面,良好的法律环境可以吸引外资积极参与国内市场竞争,并进一步促进国内企业积极实施商标战略.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在商标法律意识和运用知识产权法律能力的不断提高,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在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推行商标战略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企业也应当认识到,在研究商标战略问题时,针对现行国家法律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及其它相关法律制度的不足,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也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当前,我国正处在制定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关键时期,就有关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发展方向,国家提出大力提倡加强企业品牌建设,推进企业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大幅提升企业掌握和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支持拥有驰名商标的商品或服务、先进技术、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促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驰名商标、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提升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商标战略作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实施必须依托于国家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以国家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特别是商标法律制度为基础,商标法律制度为实现企业商标战略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背离商标法律制度的企业商标战略是毫无意义可言的.企业商标资源的开发利用、优化配置,是有效的商标法律制度和商标战略性运用的共同结果:企业商标战略以法律保护为基础,商标战略的实施又能够使企业商标得到更有力的法律保护.随着经济全球化

向纵深方向发展,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的经济活动明显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业步入了一个以相同轨道连接的、巨大的经济体系之中,在我国的许多行业领域,都可以观察到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趋势.就商标法律制度而言,国内企业已置于与国外企业同等的法律环境,防范和化解法律风险的任务日趋艰巨,即使是一个过去服务于本地市场的企业,在研究制定企业商标战略时,也有必要以全球化的视野来分析所处环境,将本企业商标战略纳入国际商标法律制度保护之下。

二、实施名牌商标战略对法律环境的需求分析

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环境需求。在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名牌商标战略的进程中,保护知识产权是最基本的问题。目前,由于缺少有效的法规制度,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屡见不鲜,使研发企业的权益不断受到侵害,严重影响了名牌商标战略的实施。所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名牌商标战略,很重要的一点便是树立知识产权保护的观念,加强专利战略的研究与运用,加大商标管理的力度,将企业的专利、商标、版权、专有技术管理连结为一个整体,使产品的研发、专利申请与品牌的培育和运营有机结合。

三、现有法律环境在实施名牌商标战略中的不足

现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不足。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一系列相配套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知识产权保护在制度建设、执法力度、人才基础、公众意识等方面仍有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知识产权的制度建设尤其是配套法律制度不完善。第二,执法队伍的执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三,企业掌握和运用知识产权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与水平不高,人才流失严重,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工作发展不平衡。第四,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四、实施名牌商标战略的法律环境建设

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知识产权是自主创新的灵魂,知识产权能否得到全面有效的保护,关系到名牌商标战略的实现。现阶段,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健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第一,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等重要法规的制定工作。第二,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严厉打击侵权行为,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第三,加强政策引导。积极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进行自主创新,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提高人才待遇,吸引更多专业人

才。第四,强化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宣传、扩大影响。

五、对我国近几年来企业商标战略法律分析

法律与政策环境是影响企业商标战略的重要因素。企业商标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必须符合国家商标法律制度与政策,商标政策与法律的变化将对企业商标战略产生直接影响,企业商标战略必须及时根据法律与政策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我国商标法律制度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较快:适应加入WTO需要,近年对商标法律法规进行了全面修订,向国际商标法律制度靠拢,基本建立了体系完整的商标法律制度。

在此,笔者应指出近几年来我国在企业商标战略中的政策支持有力促进了我国商标战略的法律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对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企业要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促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推进企事业单位建立和完替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升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企事业单位掌握和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实施知名商标战略,鼓励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商标。支持拥有知名商标产品、先进技术、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抓紧制定和完善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业化的扶持政策,鼓励知识产权转移与实施。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于企业商标战略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环境和机遇。

六、我国企业商标战略司法保护

企业商标战略的司法保护,主要是指企业可以通过采用诉讼程序,追究侵权当事人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我国《商标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当事人对商标评审委员会的裁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第五十三条规定,有本法第五十二条所列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之一,引起纠纷的,由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商标注册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请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时,认定侵权行为成立的,责令立即停止侵权行为,没收、销毁侵权商品和专门用于制造侵权商品、伪造注册商标标识的工具,并可处以罚款。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处理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向人民法院起诉;侵权人期满不起诉又不履行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进行处理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可以就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赔偿数额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第五十四

条规定,对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权依法查处:涉嫌犯罪的,应当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第五十九条规定,未经商标注册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构成犯罪的,除赔偿被侵权人的损失外,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构成犯罪的,除赔偿被侵权人的损失外,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构成犯罪的,除赔偿被侵权人的损失外,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审慎而合乎理性的司法判决将为企业商标战略的制定、实施中出现的商标权利冲突及相关问题的解决确立正确的法律原则,为企业商标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经验,同时解决企业商标战略在制定与实施过程

中突出的矛盾冲突,从而避免造成企业经济损失。实践当中,企业通过采取司法保护的手段,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济钢集团针对其他企业抢注济钢通用网址、网络实名等侵权行为,在适当的时机,果断采取诉讼程序,对抢注“济钢”网络实名的企业提起诉讼,制止网络侵权。通过诉讼,抢注人之一济南安和物资公司已将其抢注的通用网址无偿转让给了济钢。

对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是推进商标战略的有力途径。驰名商标应是商标权人追求的目标。从世界范围看,各国都对驰名商标给予特殊保护。驰名商标与非驰名商标相比,其权利扩及的范围更广。对于非驰名商标来说,其权利范围只限于核定使用的商品,如果他人将该注册商标用在不同种类的商品上法律是允许的;而如果是驰名商标,情况就不一样了。如我国《商标法》第4条第4款规定,申请人就不相同或者不相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模仿或者翻译他人已经在我国注册的驰名商标,误导公众,致使该驰名商标注册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商标主管机关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可见驰名商标的权利范围扩展到了不相同或者不相类似的商品。另外,根据国家工商局《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第5条规定:“自驰名商标认定之日起,他人将与该驰名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文字作为企业名称一部分使用,且可能引起公众误认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予核准登记;已经登记的,驰名商标注册人可以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4年内,请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予以撤销。”正是由于驰名商标的权利范围比非驰名商标要广泛,法律的保护更为充分,所以商标所有人在经营自己的商标过程中,应当努力将自己的商标品牌培育为国家的驰名商标。生产经营者在运用商标过程中,必须着眼于法律的规定,从商标的法律特性、权利的行使方式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制订长远的商标发展战略,确立做百年企业、树百年品牌的信念。这样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创立属于我们自己的国际知名品牌。

参考文献:1.《商标战略的法律思考》许振台、寇占奎,选自《经济与法》

2.《哈尔滨市企业实施名牌商标战略的法律环境建设》赫铭,选自《学理论》

6.关于中国海洋战略的思考 篇六

摘要 说到海洋,就不得不说到海防,而在近现代中国史上,这一直是个沉重的话题。过去数千年,中国以“中央之国”自居,不论是一统天下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还是四处征战、不可一世的成吉思汗,都只重视陆上的经营,开疆拓土,征战四方,以上千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奠定了中国领先于世界上千年的强盛局面。但由于忽视了对海疆的经营,使得中国尽管拥有数千公里的海岸线和数百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积,却并没有成为世界海洋强国。即使是开创世界航海新时代的明朝郑和下西洋,也只是昙花一现,并没有从此引领中国将目光转向海洋,却成为好大喜功的明成祖炫耀国力、四处施舍的工具。

关键词海洋战略海防中国海军军资

正文 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先后遭受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等六次大规模战争,首都三次沦陷(分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八国联军侵华攻占北京,日本侵华攻占南京),人民饱受蹂躏,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这些战争除抗日战争以外,无不以中国的失败告终,根源固然在于政府腐败、国力羸弱,但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海防虚弱、甚至是有海无防造成的。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侵略者都是依靠海军消灭中国海防守军并登陆,最终迫使清政府求和,中法战争虽然陆地上中国打赢了(镇南关大捷),但由于在福建马尾海战中一败涂地,整个战争其实还是输了,甲午战争,中日海军在黄海进行海战,本来略占优势的中国海军由于执行错误的消极防守战略,不敢放手一搏,处处被动挨打,最终没能逃脱全军覆灭的命运。

重温这一段历史,目的是说明这样一个道理,海防名义为防,但必须要采取攻势策略,以攻为守,否则防不胜防,海军就是一个进攻型的军种,不能总是蜷缩在浅水湾里当小鱼小虾,那样随时会被大鱼吃掉,要游进深海当凶猛的大鲨鱼,让人畏惧不敢惹你。海洋与陆地不同的是,除了各个国家的领海以外,占地球表面四分之三的海洋大部分属于公海,任何一个国家的军舰都可以自由活动,正如古话所说: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唯有力者居之。对于濒海国家来说,建立强大的海军可以有效增加陆地的防御纵深。如果我们的海上力量能够充分向前延伸,将利爪伸进大洋深处,那就相当于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防御纵深。对海军来说,大洋有多宽,海上的战场就有多宽。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的海军只能控制离岸1000公里范围,那么别国的海军就可以到离岸1000公里处来打你,如果我们的海军有足够的实力控制海岸线3000公里的范围,相当于我们的防御纵深增加了2000公里。战争时期,拒敌于1000公里之外与拒敌于3000公里之外,可能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结局。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列强的战舰耀武扬威,军舰用舰炮近距离轰击中国陆地守军的场面至今历历在目。要避免悲剧重演,就要发展我们的海军,并充分利用广袤的大洋来增加自己的防御纵深,对于中国来说,现阶段遭受陆上侵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主要的威胁来自空中和海上。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剧,世界贸易对海洋的依存度在提高,随着陆地资源的逐渐枯绝,我们已进入向海洋要资源要能源的时代,可以预见,到21世纪后半期,人类的大部分能源和资源将来自于海洋,中国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积所蕴含的资源,远非960多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可比。因此,建立强大的海军,实行积极的海洋战略对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

2008年年底,中国海军终于走出了国门,远赴索马里执行护航任务,让广大国人为之欢呼雀跃,它与北京奥运会、神州七号一样,成为中国崛起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海军已经能够完全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也不能表明中国海防战略已经实现了重大转变,充其量只能说中国在海洋国防战略上跨出的一小步有益探索和尝试。进入2009年,中国的海洋权益被周边宵小蚕食的局面再度恶化,中国以防守为主的海洋战略再次面临着重

大考验,首先是与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日方态度趋于强化,其次是菲律宾国会2月17日通过“领海基线法案”,将黄岩岛和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化为菲律宾领土,中国南海主权在一次遭到蚕食。在为中国海洋权益受损担心之余,笔者不禁思考一个问题:中国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海洋权益?中国到底应该如何建立一个完整的海防战略?

从我国在南海等处所处的被动情况来看,我们在海洋权益的维护上基本是见子打子,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战略体系,以至于当出现一些海洋权益受到侵犯的情况时,大多只能依靠一些外交手段,如发表声明等,但这些外交手段的作用其实非常有限,在此方面已经有过很多先例。其实,我国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策略,完全就是一种被动性的防守策略,面对大量岛礁被越南等国占领难以收回、而我方又缺乏足够实力对南海进行有效管辖的情况下,不得已而出次下策,从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一策略其实已经宣告失败。

原因一:搁置争议就意味着维持现状,在越、菲等国占有大部分南海岛屿的情况下,他们是南海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占领的时间越长,对岛屿的有效管辖时间越长,将来中国收回的难度就越大,除非中国有决心动用武力,否则想要收回比登天还难,搁置争议实际是让中国收回这些岛屿无限期拖延下去。你不是搁置争议吗?反正这些岛屿现在被我占着,争议有什么用呢?主权争议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是实际占领者。你的领土被别人占领了,你只是口口声声说这些领土是你的,却不去想办法收回,而容忍他继续长期占领下去,当几十年以后国际社会都默认了占领国对这些岛屿的管辖权时,你还怎么收回?也许有人说,中国现在还很弱小,首要问题是发展经济,等强大以后再去收回,问题是到底要发展到什么程度才算强大,才可以出手?再发展30年,还是再发展50年?或许是100年以后?那时候就算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老大,别人也不会把已经到手并管辖了几十年的岛屿乖乖地交给你,到时我们还得动用武力去解决,一样地要付出巨大牺牲和承受整个国际社会的压力。

原因二:由于南海远离中国大陆,海军力量的弱小导致中国对此地区缺乏有效管辖,“共同开发”对中国来说也成了纸上空话,中国想开发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反而是越南等国利用南海离本土较近的优势进行单方面开发,逐步蚕食本属于中国的海上资源,如越南引进西方油气公司进行南海海上油气资源的开采招标就是例证。

原因三:“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或许是一种安抚周边的权宜之计,但当时却并没有借此机会制定一个完整的海洋战略部署来维护海上权益,例如如何发展海军,如何经营南海,将来如何收回被占岛屿、国家法律方面的准备等,都缺乏系统的战略规划和思维。整个海军直到本世纪初才有较大发展,而数十年间竟未制定过一部关于南海的专门法律。这一切都导致中国在整个南海处于被动的不利局面。

在东海也一样,由于过分强调韬光养晦、中日友好,不敢动用军事资源,甚至在民间保钓运动上也未给予足够的支持,而是一味强调容忍、克制,害怕产生摩擦,影响中日友好大局,此种心理使得日方在此问题上愈加强硬,愈加得寸进尺。

7.战略性思考 篇七

1.1 化工的形成和发展

最早的化工生产可以从18世纪中叶一直追溯到远古时期,中国远古人遗址内就曾出土陶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需求日渐增加,从20世纪初期至60-70年代是现代化工大规模生产的主要阶段,在此期间,石油化工、合成氨工业、精细化工、高分子化工等应运而生,其发展伴随着人类需求与日俱增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现如今,化工已完完全全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环顾四周,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五光十色的化学现象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

目前,我国大型的化工企业多建立在沿海沿江地区或大中城市,广泛分布于黄海海岸、长江、黄河流域,江苏省、浙江省也有着很大一部分,这些化工企业既有国企又有私企,国内大大小小的化工生产就是通过这些化工企业满足需求,但也有一部分化工材料只能依靠进口来维持。

1.2 化工安全已经迫在眉睫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德国就曾提出为保证化工安全的生产将全国高危高害化工进行数据统筹,建立一套完整的数据保障系统,将德国全国所有的化工企业录入数据系统,并进行分类,便于对化工行业的管理,出台之后各国相应效仿,日本在德国原有的数据统筹上加入分级理念,将安全危害分为六个等级,一级为能造成重大灾难影响国家及人民经济的,二级为造成可持续危害的,三级为造成区域内危害,四级为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五级为造成个别人员伤亡的,六级为无危害。这样的分级再加上数据整体统筹,使化工企业危害等级、数量、分布一目了然,至今日本仍保持着每年检查一级危害化工企业的惯例,将本国化工危险降为最低。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化工生产中易燃、易爆、有毒等高危化工占化工总生产65%,但我国却没有出台一套相应的数据系统来整合规划。到目前为止,中国化工企业仅有部分不准确的数量统计,连最基础的统筹数据库尚未建立,特别是化工企业危险源、危险等级等信息资源少之甚少,没有详细整体统筹数据。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发生重大事故,几乎无法快速制定出一套有效的整体解决方案,因此,为了保证化工安全生产,我国急需出台一套相应的数据统筹系统、安全监管网络及应急系统,并依据数据统筹系统进行重点监控、检查,依据安全监管网络及应急系统进行事故报警和事故应急救援。

1.3 建立化工安全数据统筹系统、监管网络以及应急系统

引进国外化工安全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如日本、美国、德国的化工企业录入数据系统,对全国所有化工企业进行数据录入,包括化工企业的厂址位置、生产规模、储存规模、运输方式、生产工艺、生产方式、生产配置、应急设施及辅助规模等等进行整体统筹,以易燃、易爆、有毒等化工事故扩散为研究对象,辨识划分危险等级,建立安全数据库,形成全国化工安全数据统筹系统。

当事故发生时,事故现场快速组建专家组,制定抢险和救援方案,这样做始终会因制定方案影响救援效果和救援时间。相反,以陕西鼓风企业集团所建立的监管网络系统为例,该监管网络系统的启用大大节约了事故处置时间。该集团主要从事大型鼓风机生产,所生产的大型鼓风机内部均装有报警装置,各报警装置通过网络与陕西总部事故警报系统相联,形成该集团全国大型鼓风机监管网络系统,无论位于全国各地哪台鼓风机发生事故,报警信号均会及时传回陕西总部,总部设有专人办公室全天24小时实时监控,当事故发生时,由鼓风集团事故专家组制定相应的处置方案,并将方案传递给事故发生地,大大地缩短了事故处置时间。同样制定类似化工安全监管网络,加强对全国化工企业重点危险源监管,无疑对事故救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因而,组建化工专家库,采用人工智能和神经网络为研究手段,通过权威化工事故处理专家模拟计算,再现事故发生时事故规模、事故影响范围、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等等,结合当地政府区域性灾难事故应急预案和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从而建立全国化工安全监管网络和应急系统,时时监控重点化工危险源和危险区域,一旦发生事故,安全监管系统和应急系统立即启动,为事故现场指挥提供准确充分的信息和救援方案,为事故救援赢得宝贵时间,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

2 化工安全的事故分析

2.1 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反应堆发生爆炸,3月13日日本政府承认,在大地震中受损的2号机组高温核燃料正在发生泄漏,3号机组反应堆将面临遭遇外部氢气爆炸风险,当日共有21万人紧急疏散到安全地带。

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由地震引发,此次事故经济损失巨大,而人员伤亡较之其他国家类似事故来说少之甚少,这与该国一直以来特别注重安全实效分不开,其结果归根于日本有着自己的安全数据监管系统、分级系统和应急系统,灾难来临时,紧急疏散人群,将辐射物进行合理地隔离,使之危害降为最低。

上述事故结果告诉我们,事故前做好应急系统,完全可以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前已做好应急系统,事故发生时日本政府将损失降为最低,是最好的例证。

2.2 天津滨海新区8.12特大爆炸事故

2015年8月12日23::30分左右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天津港的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造成165人遇难(其中参与救援处置的公安现役消防人员24人、天津港消防人员75人、公安民警11人,事故企业、周边企业员工和居民55人)、8人失踪(其中天津消防人员5人,周边企业员工、天津港消防人员家属3人),798人受伤(伤情重及较重的伤员58人、轻伤员740人),304幢建筑物、12428辆商品汽车、7533个集装箱受损。截至2015年12月10日,依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等标准和规定统计,已核定的直接经济损失68.66亿元。

如此特大化工事故发生时,人类的力量无疑是渺小的,而导致灾难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是对事故现场危险源信息缺失,加上事故处理禁忌,让事故迅速扩大升级。如果事故发生之前,企业现场实施相应监督检查和指导,就可能不会发生火灾事故;如果事故发生时能准确获悉事故现场信息(包括现场火灾引发的主要物料名称、数量、危险性及火灾事故周边相邻物料名称、数量和危险性),就可能不会用水灭火,引起又一次大爆炸,避免大量消防官兵伤亡;如果事故发生时,能及时启动应急系统,采取紧急措施疏散熟睡的人们,就可能避免大量人员伤亡。

上述事故结果告诉我们,中国天津港8.12特大事故造成人员重大伤亡和财巨大损失。为了预防和减少重大事故的发生,中国迫切需要一套化工安全的数据统筹系统、安全监管网络及应急系统。

3 结束语

随着化工行业的不断发展,化工在人们日常需求中随处可见、必不可少,就是在这样庞大的背景下,化工安全事故频频发生,时时为我们敲响警钟,处处彰显着化工安全的重要性,化工安全已迫在眉睫。为了在化工安全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抢险和救援,我们的化工安全专家仍在努力着,这也提醒着我们,对化工安全需要高度重视,更需要战略性思考。

参考文献

[1]吴英华.化工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的探究[J].化工设计通讯,2016(04).

[2]张辉.浅析化工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石化技术,2015(12).

[3]杨永胜.化工安全生产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化工管理,2016(08).

8.从战略层面思考原产地战略 篇八

从营销的角度看,原产地不仅是传播手段和口号,也不仅仅是为了让消费者了解产品来源,其实它突出的是企业个性和核心竞争力。如果在东北开海参店,只要声明是大连海参,那么海参肯定好卖;如果在沈阳,声明是长海海参则比大连海参管用。因为沈阳的消费者知道长海远离大陆,海水澄净,适合海参生长,而大连海参不少是圈养的。如果在大连,獐子岛海参店里的海参价格肯定比其他店卖得更贵。因此,原产地能强化消费者的品牌认知,也容易形成口碑效应,而这种效应通过品牌持续的积累,价值不断释放。

獐子岛是一个坚守型的企业,它的成功不能完全归功于营销,而在于一开始对原产地的坚守。茅台酒之所以成为享誉天下的白酒之王,因为它把茅台原产地真正理解到位了。我们汲取了茅台的经验,在原产地上坚守得甚至有点自闭。原产地营销有点像守寡,有所坚守,不能红杏出墙,不坚守就变味了。企业在面对市场诱惑时,通过并购就能做大,但在獐子岛,并购扩张几个字提都不能提,虽然我们的资源供给不够,但如果用了其他资源,就会破坏原产地营销的意义,对品牌是一个极大的伤害。大连湾圈养的海参,产量虽然很大,一公斤只卖140元,但我们一头也不能用,因为我们的产品不面向低端消费人群。是否能抵御外界诱惑,决定了企业的原产地营销走多远。这个观点虽然有点偏激,但是很明确。

许多海产品企业都在提原产地,但更多地是流于口号和标语,标语满天飞,并没有把原产地的真正内涵挖掘出来,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同时,原产地战略跟企业的资金运营能力是完全挂钩的,谁的品牌力强,谁的话语权更强,谁的原产地战略更深入人心。辽宁长海有很多海域可供开采,但没有技术、没有资金就很难走出区域局限。大连有一些企业在獐子岛收了1000公斤海参,于是打着獐子岛海参的旗号,这根本谈不上是原产地战略。獐子岛的原产地战略建立在丰富的海域资源、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强大的技术专家团队的基础之上。政府对原产地营销也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辽参、鲁参等大原产地概念的提出就是为了带动大量的养殖户,把品牌利用起来,提高渔民的收入。但作为企业来说,必须从战略层面思考原产地战略。

即便没有原产地优势,企业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很关键的一点是如何把真实的产地信息转变为产品本身的属性,原产地战略要先从消费者认同度出发,而不是品牌。有一种名叫六和的茶,它的原产地是在一片原始森林里,产品没有包装,不建渠道,不开专卖店,不做促销,价格只有一种,只在《法制日报》上登广告,它的消费群锁定的是政法系统的领导。它通过这样的方式形成了自己的消费圈,建立了自己的品牌。

产能局限是资源性产品典型的特征。我们很多产品都无法持续供应,例如鲍鱼,每年7月到8月是獐子岛鲍鱼最肥美的时候,商家都会抢着进货,在这种矛盾当中,我们的溢价能力就会很强。獐子岛的鲍鱼在同类产品中是质量最好的,但也是价格最高的。资源的变异使得产能变得紧张,我们现在能做的是投入更多的资金保护好海域资源、获取更大的海域,有海域就可以缓解紧张的产能。

物以稀为贵,獐子岛的资源状况跟茅台非常类似,资源稀缺的时候也是销售最旺的时候。茅台酒的产量一直很有限,所以屡屡涨价,利润率超高。而海参的产量受气候环境的影响很大,海参行业的状况也是供不应求,海参价格一直看涨。

在海珍品行业,我们是唯一拥有1000平方公里纯净海域的企业,很多人把这片海域叫做海底银行。其实,海洋里面具体有多少海参,谁都不清楚,只是有一个大致的估计。比如说鹰嘴石下面超大规格的鲍鱼,是我们的采捕员在偶然机会发现的。马牙滩之所以能出现超大规格的海参,可能是随着海底洋流的变化,从深海跑进来的。气候变化影响海参的数量,稀缺形成了价格。无论是天价马牙滩极品海参的推出,还是鹰嘴石皱纹盘鲍的天价拍卖,都是獐子岛珍稀品种价值的体现。这种以拍卖为主的营销方式,虽然有些炒作的意味,但这种差异化的营销策略,能把我们与竞争对手进行区分。事实上,我们的拍卖活动是公益性质的,2009年所有拍卖活动的所得都捐献给了獐子岛希望小学。

白酒营销是海产品营销的老师

白酒营销是中国营销取得的最大成就,从高档白酒的营销套路中,我们学到了很多。海参的销售渠道很独特,一家海参专卖店的店面可能很小,看不到几个顾客进店,一年的黄金销售时间就是春节、中秋两三个月,其他时间没事干,但它对接的是高端消费群体,海参专卖店的销售额完全取决于这部分群体。所有高端、稀缺的产品,其目标消费群体大都是一致的。海参消费者与白酒消费者高度吻合,许多白酒经销商拥有丰富的高端客户群,如果我们的经销商不走这个渠道,可能连团购的门道都摸不着。

第一次参加糖烟酒会时,我们就做了一个人数多达500人的跨界英雄宴,到场的几乎都是全国白酒业的大经销商。随着高端白酒的价格越来越高,消费者重复消费的频率越来越低,白酒经销商纷纷图谋转型,于是我们把獐子岛的海参、鲍鱼拿出来让他们品鉴,让他们对獐子岛的产品有一个体验和感受。跟白酒企业相比,獐子岛的企业规模比较小,但在水产行业,獐子岛的规模最大,产品品质是有口皆碑的。我们的品鉴会虽然像办酒席、吃大餐,不像红酒品鉴那么斯文,但品鉴过后,他们都会成为獐子岛的忠实顾客。虽然宴会现场签约合作的人并不多,但那些人现在都成了我们的客户。

一个企业的渠道系统要健康地成长,首要保障是运营能力,否则成长会很慢。为什么我们能发展这么快,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正确选择了经销商。在我们每个月的销售排行榜上,排在最前面的,几乎都是白酒经销商。

獐子岛跟传统的渔业企业有着不一样的营销模式。獐子岛专卖店有比较完整的产品体系,定位高端,专门锁定送礼的人群。在餐饮渠道,高端餐饮店有我们最高端的产品。在冻鲜渠道,最核心的产品是深海捕捞的海参、鲍鱼、扇贝等。最低端的是休闲食品,我们将海鲜年轻化、休闲化,把海鲜变成年轻、时尚白领金领们的零食。目前,四类细分渠道已经全面成型,产品体系总共有100多种。每个渠道都有一条独立的产品线,分别锁定不同的消费人群。

我们在海珍行业做得最超前、最直接的做法是打造獐子岛海珍坊,开发了一个独立的海珍品终端。海珍品主要是指海参、鲍鱼等,价格比较贵,而且必须是纯粹野生的。我们设计了一整套海珍坊模式,所有的产品由我们直接供货,餐厅的装饰装修要融合我们的品牌文化和历史,连餐具都是定制的,只锁定圈内最高端的人群。我们已经在太原、菏泽、海口开了三家獐子岛海珍坊主题酒店,其中海口店代表了獐子岛海珍品销售最高端的餐饮模式,单席的消费价格在2万元以上。2010年,我们会发展到十多家,打造一个全国比较知名的餐饮品牌。

对于餐饮渠道的供应,我们的产品每年有量的限制,因为产品的采捕是有季节性的。每年11月底是采捕的季节,再过半个月,海里的海参就一头都找不到了,只有到第二年3月份还有一次采捕会机,到了夏天可能它又睡觉去了。2010年我们能供给全国的海参只有93万头,在招商年会上,来自全国10个销区的大经销商,他们有优先申购权,大约能申购到93万头的1/10,因为总数就那么多,如果要增购就要等到2011年了。尽管资源紧张,我们的原材料在2009年涨过几次价,但表现在终端上的价格还是很稳定的,经销商的利润一直保持在40%上下,再加上高端人群对价格不敏感,我们的销售体系没有受到影响。在北方市场,吃海参是一种风俗,不过在南方市场,我们要解决海参消费普及的问题,做基础的消费习惯培育,这导致我们的终端建设速度比较慢。

技术是海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休闲食品是一片很大的蓝海,市场非常大。这个市场如果做好了,一年可以达到几十亿元的规模。休闲食品是我们海珍品的一个入门产品,一般而言,消费者可通过这类产品认识獐子岛,但目前我们只能压抑着做。很多休闲食品的原料是米或面,我们的休闲食品是休闲食品中的奢侈品,目标群体比较有限,可供消费的终端不多。我们的休闲食品进家乐福、百佳超市卖不掉,那里没有我们的消费群体。我们付出过代价,所以很清楚。我们是将海鲜产品经过高温迅速制作,不添加防腐剂,从而保持原味,这样的产品只有6个月的保质期。而在超市里面,3个月以后必须下架。正因为如此,我们的高价值定位才得到了市场、行业、社会的认同,这也是我们品牌的价值之所在,也是我们未来必须要坚持的。

我们在想办法突破技术瓶颈,在不使用任何添加剂的情况下,延长产品的保质期。我们每年按照销售额的3%~5%提取研发经费。尽管我们在育苗、养殖、加工、销售、储存等方面一直非常注重食品安全,但跟国外相比,我们在海洋食品的研发上还处于萌芽阶段。海洋食品的保鲜技术是一个高难度课题,我们将跟日本的一家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按照10亿的销售规模建设海珍水饺项目。这是一个比较高端的家庭食品,每公斤售价在200元以上。

我们与中国海洋大学、大连水产学院等国内顶级的水产研究机构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在新产品的研发上有很大突破,经过技术处理的海参产品可以完全保鲜,这对于品牌成长意义重大。我们曾在餐饮渠道遇到难题,最终技术帮我们解决了难题。海产品生产最核心的是技术,只有技术才能巩固和延续獐子岛在整个行业的地位和优势。

上一篇:中学教学开放日活动总结下一篇:小学文明单位考核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