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教师论坛

2024-12-05

如何开展教师论坛(精选8篇)

1.如何开展教师论坛 篇一

如何理解与把握语言文字运用

——在“2013中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上的总结发言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研究会理事长 陈先云

经过一天半的观摩研究课、分组讨论、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大家对语言文字运用年段特点是什么,有了初步的认识。梳理了一下大家的发言,以及与会代表提供的书面材料,我对低、中、高年段语言文字运用的特点作简要的归纳。

(一)低年段语言文字运用特点

1.重在激发兴趣,培养习惯,保护儿童的天性。

2.重点做到五好:识好字,写好字,学好词,读好文,写好话。识字、写字、学词学句重在方法的学习与指导。

3.字词训练要抓住关键点,即对阅读理解有帮助、有启发,可以迁移运用的训练点。4.字词、句式的理解与运用,要打开学生的思路,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5.阅读教学要突出读、说、背、动四要素,即多种形式的朗读;想说、敢说、能说;背诵、积累有价值的内容;重视在活动中、游戏中学习。

(二)中年段语言文字运用特点

1.重视围绕听、说、读、写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听:养成倾听的习惯,能提出疑问与人讨论;说:说清楚、说完整、说具体;读:注重朗读的方式与层次;写:注重围绕一个意思写完整、写具体。

2.开始以段为重点,逐步向篇章过渡,渗透一些篇章的写法。

3.逐步树立训练意识,重视从文本中发现、挖掘语言文字的训练要素,训练要素宜小不宜大。

4.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重视提供一定的时空让学生主动学,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既要保证学习的趣,还要不断提升学习的质。

5.了解学生的已知,取舍学生的未知,激发学生的想知,引导学生的须知。6.加强语言积累,促进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7.提升教师的课堂语言质量,为学生提供典范的语言。

(三)高年段语言文字运用特点

1.挖掘、提炼文本蕴含的核心价值内容,找准语言文字运用的切入点,学会取舍,一课一得。

2.加强体会、揣摩文章表达方法的学习,注重读写结合。

3.不断增强篇章意识,注重文本的整体性,明确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4.语文学习要“言”“意”兼得,要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来得言、会意。

5.注重语文学习的开放性,在生活中、在大自然中学语文、用语文,不断扩大学语文、用语文的领域。

6.注意综合运用小学阶段掌握的阅读、习作的方法和能力。

以上是此次研讨会,大家对语言文字运用年段特点的一些理解与体会。我想,对语言文字运用年段特点是什么的认识,还需要通过我们的深入研究,不断实践,获得清晰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更具有可操作性。

下面从六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与体会。

一、课程标准提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理念的意义 201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核心的理念:“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理念,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语文教学一线,都给予了 1

充分的关注,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我个人认为,这一理念,跳出了“一两个词语+性”的刻板、抽象的定式,同时回避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争论。我们知道,课程改革以来,学界争论最大或者分歧最大的是对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的认识和把握。这一理念无疑是对语文课程本质特性是什么的正面解答,这一本土化的理念让我们比较清楚地知道,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二、在什么背景下课程标准提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理念本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这一提法的理论性强,缺少可操作性,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弱化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语文学习中的语言积累、能够促进语文运用实际需要的语文知识,以及根据实际需要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受到了削弱;在阅读和表达实践中偏重于感悟,语言文字的体验与运用特性往往被忽视。语文教学一定程度上存在“去知识”“去技能”“去训练”的现象,在语文课堂中表现为“目标虚化,内容泛化,教学活动非语文化,教师作用弱化”。语文课堂离语文的本质特性越来越远,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语文界对“语文课要回归语文课的本位”的呼声越来越高涨。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是语文教学改革方向上的一次调控。

三、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引导学生学习正确地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本任务。简要地说,就是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这也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主要区别所在。

2011年课程标准颁布后的语文课堂,又出现了一种对语言文字运用的狭隘的理解与处理,比如,每节课让学生动笔写一写就算是运用了。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谈的语言文字运用,是在学校开设的语文课程的层面上来探讨,主要是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来谈语言文字的运用。

当前语文教学需要走出这样一个误区:运用不只是口语与书面语的表达,更不仅仅局限于书面表达。

四、需要厘清一些基本概念

学术研究首先要弄清楚基本概念,尤其是一些核心概念,如课程标准中的“语文素养”问题,至今学界仍然争论不休。概念不清楚,语文教学改革容易走弯路,容易让老师感到忙碌、茫然和盲动,甚至出现方向性的问题。

我们讨论“语言文字运用的年段特点”,有必要弄清楚一些基本概念。例如:

什么是语言文字运用?从目标的角度可以作这样的定义:利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满足一个人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需要。

语言文字运用的要素是什么?是通常所说的字词句段篇的综合运用,还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或者是其他方面的综合运用。

什么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与“语言文字运用”两者有什么区别? 简单地说,“运用”是目标,“学习”是过程。讨论语言文字的运用,首先要区分语文课堂的运用与生活中、工作中的运用。学校开设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获得了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才能在生活、工作中运用,而不是学生已经会运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这又很容易让人想起,语文教学是不是又要回到“以训练为主”的道路上去。

当前语文界,给人的一种感觉,是把关注点或者说兴奋点集中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层面上,是在学生已经会用的前提下,讨论怎么运用语言文字的问题。这个前提条件是不是科学,方向对不对,值得大家进一步思考、探讨,目前还没有定论。如果在这个前提下讨论语言文字的运用,往往会忽略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即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大家可以想一想,2

如果没有过程,结果从哪里来呢。

“学习”与“学会”有着本质的区别。学习就要有方法的引导,引导学生由不懂到懂,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由不会到会,由不能到能。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体现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

语言文字的运用应该是综合、多元的,有四个核心问题。1.训练什么

从基于教科书的层面探讨选择什么内容开展教学。首先要认识到教科书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内容涉及到诸多因素,例如学生的因素,如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生活经验与家庭背景;教师的因素,如教学水平、教学风格、生活经验与个性特点,还有语文课程资源和环境因素等等。

昨天的三节研究课,重视钻研文本,能从教科书的文本中挖掘语言文字训练的要素,教学的方向是对的。

2.怎么训练

涉及到教学步骤或环节怎么分配,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等。3.用什么训练

主要是现代教学媒体和语文课程资源的运用等。4.为什么训练

预期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达成怎样的目标,支撑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等,这是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当然,上述几个方面都需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厘清概念的过程也是提高认识的过程。有的概念需要不断探讨、深入研究才能把握规律,获得比较全面的结论。我想,什么时候这些问题弄清楚了,语文教学才会真正走出困境。

五、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内涵是什么

大家都知道,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是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总目标的界定。借用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可以用“理解、表达、交流、分享”四个维度,来认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内涵。

1.理解

建国以来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课程性质或者说课程本质特性的表述上,强调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是培养、提高儿童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能力。2011年版课程标准虽然没有提“理解”,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学不需要理解或理解不重要。

(1)理解与运用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整体,缺一不可。理解是运用的前提和基础,语言文字的运用要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昨天的三节研究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将理解内容与学习表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够重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抓住表情达意的关键性词语或句子,体会、学习文本表达上的特点,并试着运用。说句子、写句子、写自己的体会,体现出不同的年段特点。

(2)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什么:了解、体会、把握文本内容和主旨,品味语言,交流感受,积累语言,学习基本表达方法。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需要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语文知识、能力,去思考、推测。大家一定会有这样的体会,同一篇文章对不同年级学生来说,存在着难易度的问题。也就是说,同一篇文章,对中年段学生来说不容易读懂,高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却难度不大。如四年级有一篇课文《生命生命》,教师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吃力。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对生命没有多少自己的认识和体验,超出了他们的生活阅历、理解水平和阅读能力。这次高端论坛围绕年段特点进行研讨,就是考虑到不同年段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特点、知识结构、阅读能力在语言文字运用上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

阅读心理学上有一种“基模”理论,认为基模是人类知识结构的基本单位,人脑中每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基模,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生活环境、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基模是不同的。基模的核心作用是在阅读时,重新构建对一个概念、一个事件、一种情况的解释。一个人在阅读时猜测意义、解释的过程既是理解的过程,也是运用的过程。例如,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去猜测、判断生字词语的意义;抓住关键句、中心句或重点段落的意义,理解、把握文本的主旨,领会表达上的特点。这些思考、推测、判断的过程,既是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

(3)理解的重要途径是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全国小语会90年代曾倡导过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语文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没有走近校园,远远听到的应该是琅琅的读书声。

读有三重境界:初读,读懂文章一些词语句段的意义,疏通文意,读得正确流利,这是从整体入手把握文本内容;精读,读出词语句子段落之间意义的结合,读出节奏、情感,这是抓住文本的重点部分;诵读,读出文本的情趣,领悟到文本的主旨,读得声情并茂,这是回归文本整体。

阅读目的不同,阅读方式也会不同。阅读方式主要有: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速读、浏览等,这些阅读方式,需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训练,并让学生获得一定的阅读技能和阅读策略。此次研讨上的三节研究课,有的课比较重视朗读策略的指导与训练。在这里,希望大家能够认识到,读是语言文字运用的一种重要形式。

2.表达

表达是一个人通过口语、书面语、表情、动作、绘画作品等形式,把自己的知识、想法或情感表达出来,并传递给别人。表达可以是一个人单独的活动,可以不期待别人作出反应或进行反馈。

语文教学中的表达形式是什么?主要是书面语言文字的表达,通过训练实现口语到书面的转化。当然,并不意味着口语训练不重要。口头语言的训练与运用,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日常生活中。儿童在入学前,口头语言已经得到较好的发展,而书面语言的发展,主要通过学校的语文课程才能实现。

传统语文教学有一条很重要的经验:读写结合,即理解与运用相结合。理解是手段,运用是目的。读写结合、读说结合,也是三节研究课的一个共同特点。

3.交流

交流往往是双向的或多向的,是参与者的一方,将信息用语言文字或非语言文字的形式传递给另一方,同时需要得到信息接受者的反馈,是一种互动的过程。在语文课堂上,表现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

交流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反馈评价环节,通过交流,诊断学情、调整预设、激发兴趣、保持激情。在评价环节,语文老师的课堂语言一定要规范,到位,不要太随意。

4.分享

分享是个人把自己获得的知识、经验、感受等表达出来的单向活动。与表达不同的是,一般情况下要有对象才能进行,如小组讨论后的汇报。分享是希望他人能够了解、接受自己的知识、经验、感受(不是强求认同),是自我价值的一种索求,常常带有个人的情感因素,也与个人的态度有关。

交流、分享的过程,离不开参与者的倾听。要重视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与能力。参与者 4

要听得进、听得懂,还要对接受的信息进行编码加工,作出反馈。交流、分享的过程,既是运用听、说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听、说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达成的过程。

理解、表达、交流、分享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四个维度,理解是前提和基础,表达是目标,有了理解、表达,才会有交流或分享活动。所以,我们讨论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既不能只重视表达训练而忽略了理解、交流、分享活动,也不主张将这四项活动割裂开来。需要将理解、表达、交流、分享作为一项整体的活动来探讨。如果只强调单向的表达训练,很容易将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真正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引导学生亲历语言文字运用的课堂,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沟通交流、分享经验与成果的课堂,是情感激荡、思维碰撞的课堂。

可以说,理解、表达、交流、分享的过程,涵盖了语文课程领域听说读写四大基本能力运用的过程,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

六、语言文字的运用需要具备哪些基本能力

听、说、读、写、思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学习语文来说,思想是一个方面,表达思想内容的工具又是一方面。工具有好坏,思想也有好坏,学习语文,这两方面都要正确对待。”“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人教社小语室老主任袁微子先生,对语文学习与认识事物、发展思维的辩证关系,也有着独到认识。他说,学习语文属于发展语言的范畴,认识事物属于发展思维的范畴,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理解、表达、观察都需要思考,培养理解、表达、观察和思维能力要以思维训练为核心,把它们统一起来。课程改革以来,学生的思维训练似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训练。说到训练,不主张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训练有重点训练、一般训练之分。重点训练称作语文基本功训练,必须扎扎实实进行训练。例如,低、中年段要在文字上下功夫,打好文字的的基础。如开始识字、写字时,字音必须读准确,写字指导必须到位,如掌握基本的笔画,按照笔顺规则书写,执笔方法、写字姿势要正确。指导到位了,可以有效地防止学生写字倒插笔,以至于影响书法练习。再如,低年级写话训练,重点应该放在激发写话兴趣,乐于表达上;一般的要求也是需要的,如对文字作适当的规范,如错别字、语句通顺的问题,以及初步的写话习惯。

再如默读训练。默读的年段特点是:低年级开始学习默读,重点是学习做到不出声、不动嘴唇、不指读,学习一边默读一边思考,尝试提出不懂的问题。

中年级要运用低年级获得的能力和养成的习惯,重点是学会一边默读一边思考,能提出不懂的问题,不断提高默读的速度。默读习惯的培养低年级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即使影响了默读的速度,也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习惯养成了反过来会促进默读速度的提高。

再如高年级的习作,比如,“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和“能抓住景物的特点写”,这是小学阶段要学习的基本表达方法,达到这一要求,需要给予习作方法的引导。我们以《颐和园》《观潮》为例:《颐和园》是按游览先后顺序、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静态景物的特点;《观潮》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时间先后顺序、用定点观察的方法写动态景物的特点。让学生了解文章表达上的这些特点,以读学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这些都属于语文基本功训练,即重点训练目标,需要花时间、下力气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

一般训练目标应该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体现自得、自悟、自能的过程。该扶就扶,该放就放,扶放结合,扶放适度。“放”,当然不是放任自流,学生也不是无师自通。

在这里提出一个问题,大家可以研究:怎么从整体上把握、处理文本内容。现在很多老师,比较喜欢突出课文中的一两个自然段或容易出彩的内容,但是,怎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重视不够或者说认识不够到位。有的老师会说,一节课只有40分钟,应该有所取舍(小组汇报时很多老师都谈到取舍的问题)。语文课堂中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要抓住重点、5

突破难点。但是,如果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一般情况下,还是建议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读通全文,对文本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整体入手,可以了解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可能存在哪些学习上的障碍。知晓学情,才能以学定教。

之所以提出重点训练目标和一般训练目标,主要是担心老师们扶得过多,练得过死,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现在有一句比较流行的说法:语文教学实现美丽的转身。但是,前提是要弄清楚向哪里转,是向左转、向右转、向后转,还是360度又转回来,这关系到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值得大家思考、研究。

今天我跟大家交流的,概括起来就是:语言文字训练不应该成为实施教学目标的唯一方式。语文教学没有理解与表达的训练是空泛的;没有交流、分享的语文教学是无趣的。

从2012年全国小语会第九届学术年会的主题“怎样认识与把握语言文字的运用”,到此次高端论坛的主题“怎样认识与把握语言文字运用的年段特点”可以看出,我们对这一话题的讨论更加深入了,也更具体了,对语文教学实践也更具指导意义。大家还有问题、有困惑是正常的,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讨论没有终结,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还需要持续探讨下去。有的问题不是一二次会议就可以解决的,探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探讨、研究,总结经验,获得启示。每一次的讨论,不求大,不求空,只求实。实,主要体现在通过每年的特级教师高端论坛,来引导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少走或尽可能不走弯路,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目的是使广大的儿童能够感觉到,语文课是有意思的课,是下课的铃声响了,却忘记了下课,舍不得下课的语文课。

2.如何开展教师论坛 篇二

1. 心系事业, 关心教育视点

身为教师必须始终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 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 以孜孜不倦的创新精神投入到教学中, 把握时代脉搏, 努力锻造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要对身边的热点话题、问题和事件, 尤其对与教育有关的热点问题, 更应加以持续的关注并积极面对, 主动参与分析和思考。例如, 关于新课程的分析、讨论和实践我们一直不停地参与着, 从新课程的开展实施到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出台都给我们提供了学习、研讨的话题和平台。又如席卷全球的“林疯狂”事件, 国人为此倾入了较大的关注, 还展开了“中国能否培养出下一个林书豪?”的一番辩论。身为人师的我们也参与了其中。再如, 像龟“孤独乔治”去世, 由于这是我们人类第一次目睹物种灭绝, 引起了全世界人们的热议。作为生物教师的我们也自然加入了讨论的行列。

对于热点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个人研读、知识讲座、教研组活动、QQ群远程讨论、晒博客或日志等形式来进行参与学习、分析及探讨。在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还要将其有机地融入到平时的教学中, 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对以上事件, 笔者与同事共同制作了“任何天才都不是天生的, 成功等于百分之一的天分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孤独乔治’的离去给我们留下了什么?”课件并运用于课堂教学。

2. 立足课堂, 留意教学问题

改善教学品质,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学校开展教研、科研的最终归宿。因此, 教师开展教研必须立足课堂, 从改善课堂教学入手。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 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教师也是一样, 对于在教学中出现的偏差或问题, 我们一定要加以分析、总结以寻求解决之道, 尤其要集中教研组的力量, 开展教研探讨活动, 使同组的每位教师都能“在课堂里搞研究”, 让参与教研的教师得到实惠。

开展“问题式教研”的模式, 不仅要留意自身备课、上课的各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 而且还要充分利用看课 (同事随堂课以及各级各类的公开课、示范课等) 的机会, 留意他人备课、上课的各环节。通过个人思考、同伴研讨及专家求助等方式加以分析、总结。对“好的”部分加以共享, 使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升华;“坏的”问题得到缓解、纠正或有效的解决, 进而提高自身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 践行反思, 落实教研工作

教育研究是一个不断反思、不断追问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学者对自身教育教学的一种内隐性的反思过程。一线的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个人反思或合作研讨, 不断修正、改变自我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并化为具体的行动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从而提升教学品质。对教学中出现的偏差或问题进行反思, 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提高教学质量。循环过程如图1所示。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出现诸如此类反思的历程:相同的教学内容、相同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教学时有时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这个班的学习效果好, 那个班的学习效果较差。是什么原因呢?如何解决呢?……原来是学生之间的差异, 那以后要是遇到此类情况便要具体分析, 主动尝试改变一下教学内容或方法, 直至产生同样良好的效果。

4. 依托课题, 提升教研水平

课题研究是学校教研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提升学校科研内涵和教师教研水平的必由之路。教师要进一步提升教研水平, 使自己更专业, 就必须依托课题研究这个平台。首先, 通过课题研究可以有效获得更为系统的、专业的理论知识, 从而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教研工作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专业的指导和支持。其次, 可以改变片面的独自反思教研的场面, 汇集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力量与智慧, 心往一处想, 力向一处使, 共同参与研究、讨论并付之于实践, 这样既增强了凝聚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又活跃了学校的科研气氛。

3.体育教师如何开展家访工作 篇三

关键词:体育教师 家访工作 家校联合

家访,对班主任来说,算不上什么新鲜事,但对不当班主任的体育教师来说,似乎有些稀奇和多余。体育教师究竟如何开展家访工作,在家访中能做什么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正确理解对学生课外家访的目的

一般来说,家长特别欢迎班主任亲自上门家访,也比较注重听取班主任的意见和想法。因为家长认为,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直接管理者,对本户的小孩知之甚多,所以家长对班主任的登门走访总是笑脸相迎,热情接待。但由于“重智轻体”的世俗教育体制影响,家长对体育教师家访的配合性和接受性,相对来说稍逊一等。因此,体育教师要端正工作态度、摆正职位角色,正确理解对学生课外家访的目的。家访是为了了解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改进学习习惯,以便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所以体育教师家访,是在协助学校或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是在分忧解困、帮助班主任减轻每生必访的巨额工作量,绝对不是为了争功邀宠、与班主任争名利,大家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尽一份天职,引导每一个孩子正确成长。

二、家访前期注意收集学生个人信息

由于体育教师每周只有1~2节课时间与学生打交道,对学生的了解仅限于体育课出勤、体育课堂行为表现、体育学习态度、体育参赛获奖和体育锻炼达标这些情况,而大部分家长对这些体育信息反馈不大感兴趣。因此,体育教师家访前,先在班主任处多搜集一些家访学生的个人信息。比如:该同学的天资基础、可塑性如何,遵守纪律如何,在校文化学习行为习惯和课堂表现如何,文化科目的竞赛成绩在年级、班级排名位置如何,文化科目月考、单元考、期中考和期末考成绩进退情况等。尽量多打听、勤记录,以便上门家访时投家长所好,使双方有话可谈、交流投机,能取得家长的耐心配合,使家访活动畅通无阻。

三、家访中帮助找准孩子成长困惑的解决方案

家访,尤其是亲自上门家访,确实是一件苦差事,这需要一份耐心和执着。体育教师在上门家访过程中,不要忘记随身携带纸笔和家访记录表。要耐心倾听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反馈和建议,当场记录交流谈话内容,请家长仔细填写家访信息调查表,并签字确认;如果家长不识字就让其口述,学生本人填写,由家长按手印,这会让家长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重视。对于家访的对象如果是优势生,家访工作相对而言比较顺利;如果是后进生,要注意方式技巧,不要一进门就告状似的发牢骚、讲坏话。家访时尤其在全家人面前家访谈话,体育教师不妨把学生和家长叫到身边坐下,让教师、家长和学生三者共处一室,以便产生一种亲和力,先找“后进生”一些不突出的优点谈谈,让家长有成功欣慰感,以免家长或学生怕老师“揭短”,失去面子而躲离现场。然后再让体育教师和家长一起从孩子点滴的进步谈起,促膝谈心,拉近彼此心理距离,一分为二地分析学生体育锻炼与文化学习的辩证统一关系,跟他们分析小毛病会产生的坏后果。适时让家长对教师或学生发表意见,让家长吐吐“苦水”,帮助家长找准孩子成长困惑的解决方案。

家访中还可以叫学生在教师和家长面前表态,并且写下保证书或决心书,要求自己以后做到:用优点去克服缺点,守纪律,认真听讲,争取下次考试进步。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家访中,要注重把握实际,灵活调节,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提出孩子存在的问题。这些困惑问题需要家访时大家共同商量、探讨教育改进措施,帮助学生突破不良倾向的“瓶颈”,找准成长束缚和进步困惑的有效途径,使学生心服口服,自主产生自律能力和策动力。这样学生才会不断进步,家长也会欣然配合。作为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还要在课外家访时积极地指导家长,同时多进行交流。只要家长和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结成一个家庭学校的教育同盟,教育就将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四、家访后主动提供家访信息情况汇报。

家访,作为联系家庭与学校的一条纽带,是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好孩子的一道不可断缺的桥梁,它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家访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思想动态,让每一个学生不在学校却可继续享受到学校给予的关爱。教师上门家访,这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对家长也是一个触动。但值得提醒的是,每次家访结束不等于活动完善,体育教师必须把当天家访内容情况进行归纳整理,以笔记本文字记录形式传递给班主任查阅,让班主任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思想动态,便于今后针对学生管理能够“对症下药”,有利于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五、注意总结个人家访工作经验和体会

和学生家长相互了解情况,交流各方面的信息,沟通感情,既让家长了解到学生在校各方面的表现(品行、能力、考勤、成绩)和学校对学生的要求(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和《学生守则》的情况),又使教师了解到学生家庭中各方面的情况和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孝敬言行、生活学习、饮食方式、勤俭节约),并且同学生家长共同探讨研究,在教育学生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达成一致意见。家访中收集的信息量是比较大的,信息内容也比较广泛,体育教师要重视在交谈中的记录,以便家访结束后对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课外家访工作虽然比较繁琐、比较累,但每次家访往往都会让教师受益匪浅。考虑到白天家长上班或外出不在家,难以找到接访人,体育教师可以每晚安排走访一两家,走访后及时向班主任反馈信息情况。

家访结束并不代表家访工作彻底结束,教师还要注意总结个人家访工作的经验和体会。没有人是天生的家访好手,哪怕是班主任,甚至是校长,在家访工作中,都是慢慢熟悉的,有一个循序渐进的经验积累过程。体育教师进行家访工作也是如此,也需要不断地实践积累,才能更加熟悉,在家访中更得心应手。教师需要总结的有家访联系方式、沟通交流方式、批评与错误、鼓励表扬方式等。只有体育教师熟练地掌握了便捷有效的家访安排能力、和家长的深入交流能力、和学生的真诚沟通能力、妥帖适宜的批评与鼓励能力,才能完成扎实有效的家访工作。这种扎实的家访工作,不仅可以使教师工作得到家长对学校和教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还加深了教师与家长的感情。这样,体育与健康课堂越来越有活力,学生缺勤少了,主动参与学习锻炼的氛围形成了,教学次序变好,安全隐患也就会减少。

学校是育人育才的摇篮,学生从无知到有知、从幼稚到成熟,需要一个突破困惑和培养发展的过程,因而教育管理、安全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难度较大,难以做到十全十美或天衣无缝。对于体育教师组织体育锻炼活动来说,尤其是体育室外实践课,即使学生在体育教师的示范指导和巡视监控下练习活动,也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磕磕碰碰的不愉快事,这都需要家长和学生的谅解和支持。因为教育需要社会支持才能成功,学生需要家访沟通才会进步,教育教学工作就能得心应手,教师就敢放开手脚去干。

(作者单位:江西省婺源中学)

4.中小学教师如何开展教育科研 篇四

一、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科研认识:搞科研太虚,听评课太滥,写论文太假(工作太痛苦)

(1)科研的价值:能不能真正起到改进教学的作用?

——只有真正做了你才能知道啊。(2)科研的结果:科研是不是就是写论文?

——开花不结果是狂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3)科研的条件:

A、缺乏氛围与机制:领导不够重视,评价体制改革不到位等。

——当一切条件都成熟的时候就没有必要搞科研了。科研就是在夹缝中生存的。

B、缺少时间与精力:负担太重,杂事太多,家务更多。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挤就会有的。工作中首先要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儿,然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儿,最高境界是把应该做的事儿当作喜欢做的事儿。

C、缺少合作机会:同事兴趣、态度不一致,相互推诿责任等。

——首先摆正自己的态度,只要是真正把教育当作事业(而不是当作职业)来做的人会相互合作的。

D、缺乏相关资料:缺少科研方面的书籍、报刊、杂志等理论资料和信息。

——有限的资料充分利用,自己出资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E、缺乏专家的指导:专家指导太少,研究不能够深入等。

——在听专家的学术报告时与专家进行心灵的勾通,在阅读科研书籍报刊时与专家进行心灵勾通,通过网络与专家进行心灵勾通。

(4)科研的形式:形式主义严重,虚假现象太多,研究的实效性太差。

——科研离不开一定的形式,在科研的过程中体现科研的价值,让形式主义为我所用。

2、科研能力:心有余而力不足,总认为自己的能力不适合搞科研

(1)科研理论水平不高:理论知识不系统,不会运用到课堂教学或课题研究中去——学会读书与积累,勇于尝试与实验。

(2)科研操作水平不高:不知道科研的步骤,不会研究,无从入手——科学论证,大胆探索,小心求证,及时调整。

(3)科研表述能力不强:不善于总结与提炼,不会表述成果,不善于上升到理论高度,不会撰写论文——树立以写带读的意识,形成经常动笔的习惯,掌握必要的格式,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逐步提高自己的水平。

3、科研方法:热情很高,缺少方法,进展缓慢,效果不佳

(1)不知道如何选题与论证——用好课题指南,学会论证方法。(2)不知道如何进行调查与测验(问卷设计不科学)——借助理论指导,细化问题选项。

(3)不知道如何收集与整理资料——定好主题,列好提纲,分类收集,归纳整合。

(4)不知道如何收集与处理分析各种数据——用好现成的数据,调查有用的数据,科学分析数据,强化数据意识。

(5)不知道如何紧密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研究(不知道如何制定研究的步骤与措施)——分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深入调查寻找问题的原因,结合课改理论制定改进措施,课堂实践对比研究,及时调整措施,逐步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与质量。

(6)不知道如何准备结题材料——分类整理课题资料,分工撰写三个报告,提出结题申请,等待鉴定验收。

(7)不知道如何总结与提炼,形成科研成果或论文——梳理研究过程,归纳写作主题,列出撰写提纲,填入研究方法内容与过程,结合大量数据和新的观念进行分析论述。

(8)科研成果或论文不知道如何去发表——分析论文特点,分析杂志特点,大胆投搞尝试,适当利用关系。

二、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价值

1、目标: “认识教育,完善工作,完善自我。”

2、意义:是改进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需要;是关注学生,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关注自我,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3、价值:能够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播下的是课题研究的种子,收获的是先进理念和教育智慧。”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我们总会遇到很多的问题,特别是当我们的教学实际与我们的期望有差距时,教学实际与学校的要求有差距时,当教学实际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差距时,我们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思考,进行探讨,不断改进和尝试,这个过程实际就是研究的过程。只是我们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不能主动地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进行研究。

三、中小学教师从哪些方面入手开展教育科研

(一)树立研究意识——研究就是分类

1、中小学教师如何进行研究?

有位学者提出,研究就是分类。这个提法非常好。当我们面临困惑时,我就应该把我们的问题按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细化,然后去寻找引起问题的种种原因,然后分析哪些是引起问题的主要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哪些是容易解决的,哪些是需要通过深入研究才能解决的,哪些是目前条件下很难解决的问题。接下来就是想办法去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在我们改进了我们的教学方案之后,我们还要反馈我们的方案效果如何,需要总结哪些成功的经验,需要调整哪些不合适的做法。当我们把这些问题都搞清楚了,我们的研究就会有成果了。

专家就是对一点点东西知道很多,而普通人就是对很多的东西知道一点点。

还有学者提出,研究就是收集、整理和解释资料和数据。这种说法也很具体,很实用。当然我们发现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时,就应该围绕这个问题收集大量的资料与数据,然后进行加工和整理,统计与分析,最后用资料和数据来解释你对教育问题的探索与思考,得出你的结论。这就是研究。

2、中小学教师开展科研的三个切入点

一是从移植教育教学经验上寻找切入点:优选教学经验(模式、方法)→确定研究措施→选择研究对象→实施研究措施→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论文。

二是从总结自身经验上寻找切入点:收集经验材料→整理归纳材料→提炼经验主题→撰写研究论文。

三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上寻找切入点:发现问题→设计方案→实施调查→资料分析→拟定报告。

(二)掌握研究技巧——研究就是反思 世界上有许多种发现,但归纳起来只有两种:一种是发现外部世界,一种是发现自己。发现外部世界的方法主要是学习和探索,而发现自己的主要方法就是自我反思。为此,反思教学要树立以下几种意识:

1、要有反思意识:低头拉车→抬头看路。

(1)反思是促进教师成长的催化剂。反思可以是在教学行动之后,也可以贯穿于教学行动的过程之中,还以是在新的教学行动之前。教学前反思:提高预测和分析能力,使课堂教学成为自觉行为;教学中反思:提高调控、应变能力,使课堂教学成为高效的行为;教学后反思:提高总结与评价能力,使课堂教学成为理性的行为。

(2)教学反思主要解决四个问题: ●我为什么做我所做的? ●我为什么这样做我所做的? ●我这样做的效果怎么样?

●我应该怎么进一步做好我所做的?(3)反思教学常用的几种方式: ●同事间的勾通与交流引起反思; ●教学活动中边组织教学边进行反思;

●坚持写教学后记或教学日记;(华东师大著名教育家叶澜说,如果坚持写三年的教学日记,保你成为名师,但你写3年教案,也只是一般的教师)

(附:中小学教师应该如何撰写教学后记)

●在先进教学理念与教学实际的差异之间进行反思。(附:反思中小学传统教学,一节优质课引起的反思)魏书生是这样描述教学与学习的:铃声响起,一群学生走进学室,打开学具,开始学习;遇到困难,查找资料;解决不了,同桌讨论;再有困难,求助班长;班长不会,再往前看;猛然发现,学师在前;学师点拔,学习完成。反思我们的教学:铃声响起,一群学生,走进教室,拿出教材,教师讲课,学生听课,教师讲完,学习结束。通过 4 比较,我们很快就会发现,这是主动与被动的差别,这是低效与高效的差距。)

2、调查意识:知其然→其所以然。

调查是课题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克服日常教学随意性、主观性的有效手段,是不断理解教学、理解教育规律、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当我们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心理反应,对自身的教学效果相当然时,是无法进步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必须通过深入调查把教学活动的实际现状、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学方法的实际效果等都真正搞清楚时,我们的研究就开始了,我们的研究就在逐步深入了,我们的研究就会不断取得收效了。

3、合作意识:独自困惑→共同明白。有位哲人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以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以后,就可以产生两个以上的思想。”反思通常是研究者的独立思考,但自我思索经常受到自身思维方式和认识水平的局限,从而陷于自己的意图框架和视野中不能自拔。所以为了促进反思,提高反思的效果,提高我们的课题水平,我们在开展课题研究时必须通过课题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勾通,通过同事之间的观摩活动,通过向专家咨询,与专家对话等方式,从面临的问题到解决方案,从困惑到收获,从肤浅到深刻,不断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4、总结意识:想得明白→写得出来。

善于总结:以写带读。有些青年教师向全位特级教师请教:你为什么在那么忙的情况下能做到教学科研两不误,不但书教是得好,而又发表那么多论文,获得了那么多的科研成果?这位特级教师说:“我受益于多读、多思、多做、多写。读是积累,思是加工,做是实践,写是总结。是读、思、做、写相得益彰助了我一臂之力。”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会有很多很好的体会和收获,但我们往往是想一想、兴奋兴奋,甚至交流交流就完了,没有进行较为系统的思考和整理,形成书面文字。于是很多十分有价值的成果都白白地溜走了,于是我们尽管有很多感受但是对于改进教学的效果不明显,时间一长,我们慢慢就麻木不仁了,熟视无暏了,于是我们研究就开展不下去了,我们也就无法进步了。因此,我们在研究的过程就需要不断进行总结,形成阶段性的经验成果。

(三)打好研究基础——研究就是积累

积累是研究的基础,是撰写科研论文的开始。读书学习是积累的主要途径。读书学习是教师专业生活的一部分。

1、多读期刊文章,掌握理论发展的前沿信息。

在业余时间或者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经常阅读与我们中小学教师关系比较密切的教育报刊,如《中国教育报》、《教育时报》、《教育文摘周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人民教育》、《教学与管理》、《教材教法》等。一方面会增长见识,更新观念,帮助解决教育教学过程的一些困惑,另一方面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和新的研究灵感,从而激发我们的写作欲望与兴趣。当然,读报刊杂志时,必须结合一定的专题有针对性地、有重点地进行阅读。对于较好的文章或段落要么复印,要么摘抄,要么写心得,必须以书面的形式进行积累。往往是我们在读的时候,感觉写得非常好,也很有用,然而只是看看、想想而已,没有动手加工、整理,所以就不能形成有效的积累。

2、会读理论书籍,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

较为系统地读几本教育理论专著对于中小学教师理解教育,理解教学,探索教育规律,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技能是非常必要的。教育理论书籍很多,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方面的,有教育方法方面的(和谐教学法、尝试教学法、赏识教育、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情景教育、主体教育),有学习方法方面的(元认识学习策略,建构主义学习观,中学生学习方法等),有新课程改革方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解读,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等)。各方面的书都能够有选择性地读几本,我们就会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就会成为一个具有教育思想的教育工作者。读教育理论书也需要一定的技巧,我介绍一种读书方法。

整体阅读法:先读目录,再读子目录,最后读具体内容。

回顾反思法:读完每一章节时都要回顾总结,概括精华,写在章节的首页上。

专题阅读法:只读对你目前研究有用的章节,并进行加工整理。[北京出版社出版、著名作家王宏甲编著的《中国新教育风暴》给我们的启发:自信心和成功感比获得知识更重要、永远不要对学生失望、培养自信还要培养学生对善良的充分自信等观点,重点阐述的 是开展综合课程训练是转变教育观念的核心理念与切入口。书中首先介绍了北京市一位模范特级教师王永贵在地理教学中成功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方法。王永贵在实践中总结出:“一个好教师,不是自己能教得有多好,而是如何能让学生进入一个琢磨的学习状态。不是你教给他什么,而是他自己内部琢磨出什么,不管多么调皮的学生,心都是向上的。”书中还介绍了浙江省是如何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促进教育的转型,介绍了新课改的国家实验区中内蒙古自乌海市勃湾区、深圳市以及山西省曲沃县的综合实践课的成功经验。书中还介绍了美国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促进了精英教育向发展学生的整体能力与素质的实用教育的转型,介绍了日本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思考、自我获取和综合知识能力的“生存能力”。以及英国、韩国的综合实践活动改革情况。书中还介绍了我国古代春秋时期因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百家争鸣”,清朝后期因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废科举,兴新学”。作家看教育,角度很新颖,建议大家读一读这本书。]

3、多收集教育信息资料,不断积累科研论文素材。

收集方式:复印、剪贴、笔记、心得等(分类整理)——剪刀加浆糊。

做到四勤:勤阅读、勤思考、勤整理、勤翻查。

总之,工作、研究、反思、积累、写论文的关系是:工作实践→研究反思→理论学习→积累资料→撰写论文→工作实践。

附1:魏书生教育思想介绍

辽宁省盘锦市教委主任还兼任实验中学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他在工作中要面对“五多”:一是兼职多。38个,每个职只做一天的工作,要用去一个多月;二是会议多,一年中要外出开会4个多月;三是来访客人多,每年在校期间,要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接待客人;四是信件多,每年要收到1200多封来信,只是看信就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五是稿债多,已发表了100多篇文章,主编了10多本书,但是还有很多杂志社和出版社向他约稿,但他没有写出来。也就是说他用于语文教学的时间仅占教学时间的十分之一,但是他所教的语文课成绩非常突出,那么他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支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思想核心:育人――培养自学能力、自育能力

2、两条原则:民主和科学,遇事多与学生商量,充分尊重学生

3、培养自学能力:

提高认识――激发兴趣(1分钟注意力训练,1分钟记忆力训练等)――教给方法――培养习惯(首次慢动,逐渐加速,控制时空,形成习惯)

4、培养自我教育能力:自我认识(学习享受观),自我体验,自我设计(20年后的我),自我鞭策(座右铭:自己最崇拜的人名字,自己要追击的同学的名字,医治自己弱点的格言)

四、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

(一)进行课题论证。课题论证是“纲”,决定着研究方向,决定着研究水平,决定着研究的成败。

1、选题意义(课题提出的依据与意义——调查与分析)

2、创新程度(研究现状述评——查阅大量相关资料)

3、研究内容(主要思路、主要观点,研究假设,方法途径——课题组成员结合本校实际和现代教育理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集体研讨)

4、研究价值(应用价值、理论价值)

(二)制定研究方案。研究方案是“目”,决定着研究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决定着研究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决定着研究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决定着研究是否能够取得有价值的成果。

1、目的意义——问题提出,目的意义,理论依据,研究假设(见课题论证)

2、对象方法

对象:年级、班级、学生情况;学科或教育现象;研究的具体问题等。

方法: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总结法、行动法、测验法、观察法等。

3、研究设计:

例实验法:自变量、因变量的定义,无关变量的控制等;前期测量-实验操作-后期测量-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4、步骤安排(阶段划分、阶段任务、人员分工,具体要求等)

5、成果形式(研究报告,论文,专著、教材等)

6、保证措施(时间保证、资料保证、活动保证、经费保证等)

(三)开展课题研究。开展课题研究是科研活动的核心。它是把实现课题研究目的意义的途径,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主要途径,是改进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成长和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主要途径,是最终取得有价值的科研成果的途径。

1、行动研究是主要方式 —— 一边工作,一边研究 行动研究的主要特点就是一边工作,一边研究,也就是课题研究一定要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研究的问题一定是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的目的也是为了真正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也要与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2、学习积累是主要途径 —— 查阅资料,学习理论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问题也找到了,办法也尝试了,效果也呈现了,但是总是达不到比较理想的程度,于是我们就没有办法了。这就是因为我们缺乏理论学习,缺乏研究的积累。因为学习能够使“问题”更加清楚,能够我们的实践探索指明方向,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提升教学经验。“山重水复疑无路,枊暗花明又一村。”

3、定量定性是主要方法 —— 数据分析,理性思考 A、定量研究:收集数据,整理分析

(1)调查法。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我们在制作问卷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问题太大太少,所选择的余地很小,没有进行细致的分类,所以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研究所需要的信息量。

例1:有的同学上课前先预习一下,你是怎么的呢?

1、不预习;

2、难得预习;

3、老师布臵预习就预习;

4、经常预习;

5、其他。

例2:数学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共18个问题)。

(2)测验法。就是通常说的考试,实际上不包括各种心理特征的测试。如注意力测试,自主学习能力测试,创新能力测试等。

使用测验法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进行前后对比或实验与非实验之间的对比; 二是要选择合适的测试工具,即选择信度和效度较高的测试量表或试卷;

三要对的测量的数据进行科学的统计处理。比如计算标准差,进行差异检验和样本与总体之间的推断分析等。有关内容可参考学习教育统计学的内容。

(3)观察法。观察法我们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是经常使用的,但是我们平时所进行的观察只是很简单的观察,往往缺乏明确的目的,科学的设计,详细的记录,深入的分析。“留心处处皆学问,细心时时有发现。”因此,课题研究中的要提高观察的有效性,关键的一点是要根据研究的制定出详细的记录表格。例,记一次20分钟的语文字词抄写作业。

(4)实验法(略)。

(5)个案法(案例研究法)——一叶知秋,以小见大。案例研究法也是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可以是一节课的研究,一次活动的研究,一件事的研究或者是一个学生的研究。案例分析研究一定要突出主题,要具有普遍性,要结合先进理念进行分析。

B、定性研究:收集资料,对比分析

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第一手资料,如课题有关的资料:论证、方案、计划、研讨记录等,还有是研究内容方面的资料,如调查、观察、测试的资料、作业、谈话记录等反应学生变化的资料,还有研究手段方面的资料,如收集的有关理论资料,整理的心得资料,经验总结资料等。我们的课题研究还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根据研究的目的和需要,收集、整理、分析我们手中的科研资料,不断形成定性的研究成果。

需要强调的是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一定要紧密结合。没有定量,定性分析说服力不强,没有定性分析,定量就失去了分析的价值。两者的结合才能够得出科学的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4、集体研讨是成功保障 —— 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基层的课题研究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集体攻关。因为我们一线教师的主要任务毕竟还是要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几乎是难以完成我们的研究。所以我们需要成立各有分工的课题组。需要在研究的过程不断组织研讨,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启示,相互合作,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任务。

5、反馈调整是必要环节 —— 阶段总结,调整改进 随着研究的不断展开,我们的认识会不断提高,问题会越来越清楚,理解会越来越深刻,这时会发现我们起初的论证与方案或有偏差,或不够细致,或不够科学,或操作性不强,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反馈与调整,以保证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四)撰写工作报告和研究报告。当课题研究结束后,要撰写工作报告和研究报告,以准备鉴定结题。工作报告主要是从课题研究过程的组织管理的角度来写的,研究报告则主要是反应研究的主要过程及结果分析。

1、工作报告。工作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提出的依据,课题立项的时间及编号,课题研究完成的状态等。

(2)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

(3)课题研究过程的组织与管理:课题组的组建,学习与研讨活动的组织,研究过程的管理,制度与奖励等。

(4)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研究报告。课题研究报告的主要结构如下:(1)前言――课题提出的依据与研究目的(2)研究对象与方法

(3)概念的界定与原则等(实验变量的定义与指标)(4)研究的过程与内容

(5)研究结果的分析(分项分析,结合数据进行分析)(6)结论与讨论

(7)主要参考文献及相关的附件

(五)课题结题鉴定。

1、准备好三个报告:论证报告、工作报告、研究报告

2、整理好相关资料:立项证书、研究方案、活动记录、教师教案、学习笔记、学生作业、测试调查的试卷等。分类归档。

3、准备好教学展示活动。如果课题是与课堂教学结合的,要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展示。

4、提出结题申请。主要内容包括课题提出的背景、时间、课题编号、如何开展等内容。现也完成预期目标,达到了预期效果,准备结题,请规划办予以组织验收和结题。

(六)发挥成果作用

1、勇于发表。

2、积极参与评奖。

3、组织交流与推广。

河南省教育学院毕天璋教授曾讲过自己的切身体会:他在1989年—1994年间主持开展了“教师基本功技能”的课题研究。研究结束后,撰写的论文编成了一本书,这本书后被省师训处作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教材,使全省很多中小学教师在学习中明确了教师的技能要求及锻炼要领等,受益匪浅。1995年时,省社科联组织评选实用科技优秀成果奖。他考虑到自己已经晋升了教授职称,参加评选作用不大,就没打算参评。后在别人的劝说下,申报参加评审并获奖,结果当年课题组中有13人在评职称时起了作用。1996年,又申报参加国家级科研成果评选,被评为部委级三等奖,正好当年单位分房子,这一奖励被加了5分,于是积分第一,分到了三层楼。

小结

1、结合课题论证进行现状调查(问题的具体表现是什么?问题产生的背景是什么?造成的原因有哪些?哪些是主要原因,哪些是次要原因等等)

2、结合教育理论进行理性分析(这些问题对我们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不利的地方?与新理念的要求有什么差距等)

3、结合教育实践采取相应措施(从教学组织到课外活动,从教师改变到学生变化,从教学内容到组织形式,从学校内部到学校外部等需要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4、结合实际效果进行总结提升(采取措施的效果如何?哪些需要改进?哪些需要完善?哪些需要淘汰?哪些需要寻找理论支持?等进行总结)

五、中小学教师撰写科研论文的常用技巧

1、小题大做,从细处入手

初写文章的人,要求做到从小处入手。小,是指角度要小,视点要集中,不要面面俱到,要通过小事情反映某个主题。“有人来了”的“有”字是什么意思啊?—— 某人的意思。

2、总结经验,从实践入手

我们基层的论文一般的特点是:有经验,少理论,无数据。我们需要的论文是:多经验,多理论,多数据。你们的方法是:多总结经验,多寻找理论,多收集数据,就会写出有价值的论文。

3、结合理论,从高处入手 要善于对我们已感受到的经验从理论的高度进行阐述,可以结合教育理论,可以结合学科理论,可以结合学习理论,可以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论。

4、利用数据,从科学入手 数据往往是最有说服力的材料。如果我们有了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习惯,那么我们的研究就深入,我们的论文价值就大了,我们的论文就容易发表了。

5、注重格式,从规范入手 一要掌握抄文章的技巧:抄内容不要抄框架,抄框架不要抄内容。二要从投稿的角度来看,要学会“骄傲”,不可过于谦虚,也就是少用“浅论、小议、浅议、几点浅见”等一类的话语作为文章的标题。

5.教师如何使用微信开展移动教学 篇五

微信作为时下最常用到的网络社交工具,从使用的频率和便捷都得到大家的认同,它是以手机和电脑端为平台,通过手机接收为主要方式,灵活、方便,不受时间、地点、环境的限制,它在传播信息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既然可以传播信息,那为什么不能用来传播知识呢?

或许有老师已经用过以微信群作为微课教学的平台。这种方法最简单易用,老师只要在约定的时间段在微信群投放第二天要学习的知识点的微课,让学生提前预习就能达到教学的目的,但是很多老师在长期使用微信群发布教学课件中发现几点: 1.微信群不能系统的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 2.学生需要再次学习课件的时候需要翻查 3.多个单个课件知识无法组建成体系

速课网结合微信的特点和众多老师使用微课件的习惯,研发了一款能帮助老师以最少成本建设自己的移动教学课堂——微信学堂。

在“先学后教,问题反馈”的教学模式下,老师通登陆“微信学堂”,在课前先把制作好相关课件加入体系,组成课程,加入微信学堂,然后老师通过分享微课件链接或者二维码到班级群中,朋友圈中,学生通过点击或者扫码随时随地观看,提前预习,同时能学习同一个课程中的其他课件,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巩固以前学习的知识,遇到不懂的可以即时在课件后面反馈问题,使学生初步实现对知识点的掌握。老师收集学生学习数据和反馈的问题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作出解答,实现知识点的拓展和延伸。

学生通过课程中的微课件学习到课件知识与课程相关资料丰富自己的认识,待到上课时,学生已经是有“备”而来,总结自己在预习中的所学,交流自己的认识,探讨自己想到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老师适时做出指导、点拨,老师真正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有效解决学生的预习环节和拓展环节。

使用微信学堂的收获与成果

1、优化了教学模式,实现课堂翻转

通过使用微信学堂,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大大提升,课堂由原来的教师单纯讲授,转变为现在的学生相互探究答疑、成果展示,把更多的时间、机会还给了学生。通过微信学堂,师生之间可以共享更多来自于伙伴和教师的解答、分析,很好地调动了自己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打破了学习的时空界限,提高了学习成绩

学生通过微信学堂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学习,还可以反复观看微课件来理解知识,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及时反馈,能及时便捷地得到教师的讲解。

3、拉近了师生距离、融洽了师生关系

通过网络,师生之间交流增多,师生之间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学生更容易体会到教师的辛苦和对学生的关爱。微课件中增加“打赏”功能,有时候老师能收到学生的点赞,这样老师感觉到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师生感情更加更加融洽,关系更加和谐。

6.如何开展教师论坛 篇六

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最底层的工作者,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并没有坐等观望,止步不前,而是立足实际,根据农村小学的现实条件,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但如何更好的在农村小学开展新课程改革,我有以下几点感受,与同行交流。

一、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观

教学不是消极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是以学生的实际出发,为了使学生学得更好,改变自己“自觉或不自觉的沿袭”、“精心设计,滴水不漏”的教学模式,不为完成教学任务所困,做到胸中有学生,真正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但也要处理好以下几点之间的关系。

1、师生关系

美国的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现在的教师已不在是教师,而学生亦不在是学生,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者,而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是一种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关系”。这是一种不可逆转,也是必然的教学趋势。

2、教师教色的定位

(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2)、教师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帮助者。

(3)、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学的研究者。

3、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而我们面对的学生正处在求新求变的阶段,渴求丰富多彩,欣赏标新立异,不愿意迎合他人,逆来顺受,因此我们要认识他们,了解他们的需求,尊重他们个性化的学习权利,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和独自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独立性。要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二、构建新型的课程观

课程是一个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并使学生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增加体验;也是一种动态的过程生成性的,而不是僵化不变的,是与学生经验相关的,而不是分离学生生活的。

在农村小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只是照本宣科,而要积极挖掘教材的思想价值,综合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进行教材的“二次开发”。同时积极寻找生活课程资源,利用自身的现实条件,引领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和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成功。在做中学,在经验中不断地发展和成长,它强调课程从人的本性出发,关注活动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重视学生在经验中的体会。在这种课程观的关照下,学校教育中的课程形态主要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细心观察,发现一些课本上没有的内容。

1、“灌输式”教学与“对话式”教学的利弊

巴西教育学家保罗·弗莱雪说:“我们的教育变成了一个储蓄行为,学生是保管人,教师是储户,教师不是去交流,而是发表公报,让学生耐心地教受、记忆和重复存储材料”。在这种教育下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受到冷漠和忽视,过程和方法遭受遗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方法遭受遗忘,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逃学和厌学现象极为严重。这在我们农村小学课堂上是一种常用教学方法,但在新课程的改革下的农村小学课堂上应出现另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对话式”教学。

克林伯格说“教学本来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对话式”教学追求的是平等、自由和公正地交流和沟通,对话者彼此尊重个性、观点,形成信任和友谊,教师和学生在民主、平等和宽松的课堂氛围中,以对话的方式进行教与学的实践,教师和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更加深刻。没有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教育。应让这种教学方法走进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农村教学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2、传统课程观的两个误区(1)仅仅把课程等同于学生将要学习的教材知识内容,未能把学生从特定的教学活动方式中实际获得的学习经验也看成是课程的有机要素。

(2)仅仅把课程看作先于教学过程预先已经编制好的,现成的知识体系,不能从动态生动的角度看待课程的存在形式。

这种错误的人是在我们农村小学尤为严重,我们要把课程当做动词来使用,当成一种活动的方式。那么,很明显,有些课程并不是预成的,而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渐生成建构起来的。让学习者与周围环境、与指导教师、与合作伙伴之间的交互过程中接受新的知识。

三、建构新型的学生发展观

学生发展观是课程改革的中心理念,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就是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而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促进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好奇心、兴趣爱好,促进学生要有自尊、自信,有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责任心等。而这些都是在我们农村小学教学过程中所忽视的,而我们努力地方向是要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符合时代发展的全面的高素质的人才。

1、学生是发展的人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不能将一个固定的目标加在每一个学生的头上,学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要充分尊重个体,努力体现主体发展过程中人文主义思想,面对“我会了”的挑战,应首先想到一个学习者主体地位得不到保证的反叛,拒绝把学生被当作一个客观的容器输入。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这些都是教师不可能代替的。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传统课程观,对学生的主体性关注不够,学生只是教导和塑造的材料,课程缺少人性化,淡漠了学生的个性与经验的发展。要反映先前的知识体系,但重要的是产生有意义的学习,否则只能死记硬背,让课程回归学生的经验世界,关照学生的存在,让学生首先先是生活着,然后才谈得上接受教育。如果课程远离现实生活,不能跟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有机联系,就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成了一件苦差使,很多学生因而产生厌学情绪,坚持学习也只不过是为了老师,为了家长。

如果农村小学的教学活动能注意以上几点,农村教育将会上一个新的台阶,农村小学的教育也将出现一个新的局面,但还需广大教师积极地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多加研究。

赵改芳

善杰辉

2011年12月18日

农村小学教师如何开展新课程改革之我见

赵改芳

善杰辉

7.教师如何参与和开展教育科研 篇七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 我也在积极实现着这种转变。近年来, 我先后承担主持了河北省“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2007年度课题《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有效合作学习的研究》、河北省教育学会规划课题《小学生个性化作文的研究与探索》等多项省、市、区三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 参与了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度课题《中小学生创新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小学生注意品质的研究》、《中小学创新教育研究》等多项国家、省、市三级课题的研究。在主持和参与这些课题的研究中, 我逐渐走上了研究型教师之路, 更重要的是, 积累了一些参与和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点滴体会和经验。现就自己的切身体会, 对教师如何参与和开展教育科研做粗浅阐述, 以与同行切磋。

一、教师参与和开展教育科研, 要破除一些观念

在我们教师固有的观念中, 有一些观念影响着对教育科研的正确认识和有效参与, 要予以破除。因此, 引导教师破除并转变这些观念, 形成对教育科研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的正确认识, 是确保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活动的首要问题。

1. 破除“无关论”, 让教育科研从虚无走进教育教学实践

有人认为, 搞教育科研是大学教授、科研专家的事, 与己无关。他们奉行教好书、育好人就可以了, 于是, 只知埋头苦干, 以至成为名副其实的“教书匠”。这种观点, 将教育科研推之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之外, 觉得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 是错误的。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和解决, 而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研究、解决的过程就是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研正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矛盾, 揭示教育的特征与本质,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 教师与教育科研不是不相干的, 而是有着必然的且密不可分的联系, 教育科研始终伴随着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只有破除这种观念, 善于研究学生心理和行为, 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 善于探索教育规律, 才能让教育科研从虚无走进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

2. 破除“畏难论”, 让教师看清楚开展教育科研的优势

有的老师认为, 自己教育理论水平不高, 科研能力差, 没有能力去搞研究, 进而产生畏难情绪。实际上, 作为教师我们有开展教育科研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师天天置身于生动的教育实践之中, 扎根于教育科研的肥沃土壤, 实践在教育教学改革的第一线, 这些都是专职科研人员无法实现的优势。所以, 教师不应畏惧参与教育科研, 只要扎实研究, 就能在这得天独厚的优势中探索得出丰硕的成果。

3. 破除“混淆论”, 实现科研引领教研, 教研促进科研

实践中, 部分教师认为教育科研就是教学研究, 把二者混淆。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研究的过程、研究的范围、研究的成果等角度看有一定的区别。但两者也有一定的联系, 教育科研是从一般的教学研究中寻找研究课题, 确立研究的经验基础, 一般的教学研究则运用和推广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 并及时提供反馈信息。弄清楚二者的关系, 才能真正实现科研引领教研, 教研促进科研。

4. 破除“功利论”, 使教师树立正确的科研观

由于近年来在评职称、评先进等方面对课题和论文的要求越来越高, 有些教师就把教育科研看成是承担主持课题研究和论文发表评奖的一种不失实惠的有名有利的活动, 重立项轻研究, 重结果轻过程, 难免产生“浮夸”、“泡沫”等现象。这是极其有害的, 教师要明确教育科研活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立项和结果, 更重要的是研究过程, 不仅仅是几篇文章, 更重要的是研究取得新进展、新突破。通过教育科研转变观念, 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真正探索出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 应成为教师的教育科研价值观。

二、教师参与和开展教育科研, 要具备一些科研素养

1. 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素养

教育科学理论素养是教育科研能否开展以及开展后能否成功的重要基础。教师要开展科学研究, 首先必须努力学习教育理论, 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 打好理论功底, 使研究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课程论、学习论、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与心理测量, 以及中外教育史、教育名著等。要善于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勤于实践, 勇于实践。在实践中探索, 在实践中开展研究, 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科研理论素养。

2. 要掌握必备的教育科研基础知识

教育科研基础知识包括三方面:一是基本概念的理解, 如, 什么是课题、什么是教育科研等。二是划分教育科研课题类型。从性质上分, 有理论研究课题、应用研究课题和开发或推广研究课题;从方法上看, 有调查研究课题、文献研究课题和实验研究课题等;从层次上讲, 有宏观研究课题和微观研究课题等。三是研究方案设计方面的知识。不同的研究课题有着不同的研究方案设计。四是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包括教育科研的一般程序, 即选题、论证、制定方案、搜集资料、选择科研方法、开展研究、整理研究成果等。

3. 要有一定的奉献精神

由于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繁重, 要同时从事教育科研工作, 其负担是比较重的。因此, 要提倡从事教育科研的教师具有奉献精神, 以学习研究为乐趣。如果没有一定的奉献精神, 在工作量上斤斤计较, 那么教育科研就不可能开展下去。

4. 要养成开展课题研究的科研习惯

有了正确的教育科研意识, 就会在工作中发现有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去解决, 去研究, 就会感到有许许多多的知识要学习。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 又会发现另一个要解决的新问题, 渐渐养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科研习惯, 这不但能提高工作效益和质量, 也会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育水平。

三、教师参与和开展教育科研, 要掌握一些必备的方法

1. 要掌握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

研究资料是记录课题研究过程和痕迹的主要佐证, 课题研究的结论大多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提炼而成, 可以说, 研究资料贯穿研究的全过程。因此, 收集好资料, 就为课题研究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这首先要明确资料收集的范围。资料的收集包括与该课题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的收集和课题研究中原始资料的收集等。再就是将资料科学分类, 有利于资料的选择和运用。课题研究资料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从性质上讲, 有事实资料、数据资料等;从类型上分, 有文献、调查、测验等资料;从符号形式看, 有文字、图像、音像等资料。最重要的是资料收集, 具体的方法有:文献检索、查阅、录音、录像、笔记、复制、原件等。

2. 要掌握整理研究资料的方法

整理研究资料是对收集的研究资料的再加工。经过整理, 收集到的资料才能“变废为宝”、“为我所用”。先要对已收集到的资料按其性质或类别进行归类, 然后才能对已归类的资料进行整理。资料的整理分为两类, 一是文字资料的整理, 是对文字进行加工、组合、改造, 使文字资料按一定标准整合成文。一般包括:分辨真伪, 对文字进行写作加工或编辑成册等。二是数据资料的整理, 常用逻辑检查和计算检查分辨资料的真伪, 还要对数据进行整列或分组及统计分析, 以提取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和数据。

3. 要掌握表达研究成果的基本方法

教育科研活动的结果要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 即教育科研成果。良好、有效、科学、规范的成果表达能够清晰地表述出课题研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更主要的是对研究产生的结果、结论及研究成果的推介应用做出准确的界定。表达研究成果的基本方法具体包括了解成果表现的基本形式、学会基本的论述方法。教育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从性质上看, 有理论成果和经验总结;从方法上讲, 有调查、文献、实验等研究成果;从表现形式上看, 有实物形式 (如课件、教学模具等) 和理论形式 (如专著、论文等) 。研究报告是论文的主要表现形式, 研究报告的基本格式一般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讨论与结论等。在具体实践中, 不同类型或性质的研究其研究报告的撰写格式也是有所不同的, 要注意区别把握。

四、教师参与和开展教育科研, 要运用一些策略

1. 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策略

教师的课题研究应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 课题来自于教学实践, 也应落实于教学实践中。在教学实践中开展行动研究, 操作上既要关注文本学习、资料积累和理论思考, 更要关注实际问题的解决和教学行为的改进。

2. 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策略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也是一线教师工作的主阵地, 同样也是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主阵地。教师选择课题不能凭空而来, 而应联系自身实际, 着眼于课堂教学这一沃土, 扎根于教学工作实践中, 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最想探明原理的问题。这样的课题操作性强、实在、有价值、有生命力。

3. 要运用小课题小步子的策略

做小课题, 在小课题研究中学会研究, 学会反思, 学会通过研究与反思提升实践, 从而走进教育科研的殿堂。在小课题选题上要研究自己的问题, 而不是“大家”的问题;要研究具体的问题, 而不是笼统的问题;要研究清晰的问题, 而不是模糊的问题;要研究日常的问题, 而不是偶然的问题;要研究“能改”的问题, 而不是研究很难改变的问题。

8.一线教师如何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篇八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正确定位

1. 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很多一线教师之所以不重视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甚至产生抵触心理,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认为教育教学研究是大学教授、专家学者和理论工作者的事情,与己无关,我们一线教师只要把课教好就行;二是认为一线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有难度,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而事实上,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教学与科研活动二者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没有广大一线教师参与的新课程改革,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和实践是难以取得成功的。

2. 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活动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效果,而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是教师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所熟知和运用的,这就对新形势下教师专业发展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促使教师必须对其作出回应。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使一线教师参与到教育教学科研的实践活动中来。在改革实践中,可以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养成积极探究的科研精神,以适应时代发展和新课程改革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做到教学与科研相长,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科研理念

1.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研方法。广大一线教师在从事具体的教育教学科研活动时,一定要做到尊重教育教学规律,以科学的教育理念为依托,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开展科研活动,反对脱离教学实践需要的假科研活动。另外,在科研过程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在深入调查研究获取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总结、概括出具有指导性价值的教育理论、观点或规律。

2. 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科研活动。问题是教育教学科研的起点和来源。对于广大一线教师而言,从事教育教学科研的问题来源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来自于国家、省市课题研究中的某一个子课题,一线教师作为实验教师或参加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以协助负责人完成相关的研究任务。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现或遇到的实际问题,诸如如何评价学生的表现、小组合作学习如何分组、学科教学中对某一问题的思考等等。事实上,此类问题的研究才是我们一线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才是具有实践意义和价值的问题。但无论是哪一类问题,都必须要注意以下选题的标准:所要研究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教育价值;有一定有新意和探索价值的问题;有可行性,问题切口和视角要小一些,容易开展深入研究;有针对性,选题要明确的、具体的、不能模糊、泛化;有科学理论依据的问题,不能瞎编乱造等等。

上一篇:爱情经典美文赏析下一篇:新村遍开和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