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精选8篇)
1.历史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 篇一
(一)一个平台
今天,学习培训换了展示平台,各单位在展示的原有基础上,还需要抽一名年轻老师起来回答问题,随机抽取,不能有丝毫的准备,现场回答,要不是对教材特别熟悉的话,真的是很难回答全面。看着很多抽到的老师对答如流,各有特点,有的讲得有广度,有的讲得有深度,共同点是来自课本,高于课本,体现了他们的学识渊博,平时善于积累。魏老师的点评甚是精彩,其深度和高度更是令我敬佩不已。在这个平台上,我们不仅收获更多知识,而且收获了珍贵的友谊;在这个平台上,没有世俗的争斗,有的只是一个个渴望得到欣赏的心;在这个平台,拭去往昔的烦恼,增添了久违的舒适。可以说是“一棵树,四粒果”。
(二)两种感受
在培训的过程中,精神有点紧张,但是每个单位的发言精彩部分和自己随时产生灵感,我都如获至宝的做了记录,每分每秒都不敢懈怠生怕丢失了珍贵的东西。今天,是我收获最多的一天,在研讨过程中,很多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分析,真的是“献出自己的想法,取得集体共赢”,今天的感觉是紧张并收获着。
回想以前也参加过不少各类培训,但今天最主要的不同点在于它的实用性,这也许就是理论的重要性吧。只有能够指导实践的理论才拥有生命!
(三)三粒收获
一、良师:在这次培训中,孙雪峰、张齐庆等老师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次培训为年轻教师提供一个成长的舞台。
二、益友:在这个舞台我们有了共同奋斗的经历,我们互相辩论,互相欣赏,彼此相识,共同提高。在课间休息时并结识了很多的同仁,为以后的专业成长储备了人脉资源。
三、成长,为了秋的收获,我们不断的劳作着,人们都说炎炎的夏日是庄稼生长最快的季节。在这个七月,我们吸足了养分也不断的成长着。
(四)四个“多”
人们常说:“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今天的培训更多的使自己有了更清理的定位,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努力的做到:
一、多读书,增加自己知识库的深度和广度。
二、多交流,与全县的历史老师多交流、沟通丰富自己。
三、多用心,要想做好教育工作你必须用心的喜欢这项事业。通过培训我发现凡是成功的教育工作者,他们都已经把教育工作作为了一项事业,用真心去呵护自己的事业。
四、多展示,不管自己的水平有多差,只要敢于展示,就会有更多的“空瓶”反思自己,以容纳更多信息。
2.历史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 篇二
一、历史教学课堂的美化魅力
历史课堂教学的“美”最重要的是应讲求教学语言之美, 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 历史课堂上, 他们愿意听, 乐于记忆形象性的人物和故事, 教师授课时应紧抓这一特点, 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 要力求渲染气氛, 讲得有声有色, 要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鲜明突出, 如讲“新文化运动”一节, 讲到袁世凯尊孔复古时可这样叙述:“1914年9月28日, 孔子的生日, 袁世凯头戴平冠, 身穿古装, 亲率文武百官到孔庙, 大行三跪九叩之礼, 演出了民国以来第一次祀孔朝圣的大丑剧, 12月23日冬至节, 袁世凯又穿起特制的古怪的祭服, 率领百官拥进天坛, 举行祭天大典, 这是民国以来, 袁世凯的又一次化妆滑稽表演。”这里, 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 学生可以通过这样有声有色的描述看到袁世凯的丑态, 了解袁世凯尊孔复古的目的。
二、采取合理的方式设置疑问, 启发和引导学生
学生在学习时不是单纯被动地接授教师给予的知识, 学生对教师输入的信息会通过自己的大脑进行再加工, 经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想象, 然后将获得的知识存入自己的大脑记忆区, 变为主体的财富, 因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质疑能力, 对学生的主动学习十分重要。古人云“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设置疑问, 创设问题情境, 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 启发他们对问题深入思考。从而使学生既要深刻领会和掌握历史知识, 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 通过设置疑问, 来启发和引导学生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三、利用课堂竞赛使学生愉悦地学习
活泼多样的教学方式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特定阶段的心理需要。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抽象思维开始逐步形成, 喜欢阅读, 喜欢思考, 表现在爱问爱说。所以, 我们可以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 在课堂上利用竞赛的形式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产生学的欲望。竞赛的形式亦必须多种多样, 如口头提问、个别提问, 亦可以小组为单位的集体提问;可以在黑板上写好题目, 更可利用幻灯、投影等现代教具。总之, 方法必须多样化, 要注意提倡采用集体竞赛,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3.历史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 篇三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116-01
从旧有的观念来看,历史学科就是死记硬背,把知识点儿背下来,考试就会考出好成绩。可是,从近几年的中考文综试题来看,这种想法绝对是错误的。试题越来越灵活,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也就相应地提高了。平时历史教学任务并不轻,课时又相对较少,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改进教与学的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如何构建充满活力的历史课堂,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心备课。备课需要备两个方面
1、备教材。《课标》是我们教师执教的航标,教材是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桥梁,研读《课标》、深挖教材,将它们进行有效整合,用最简洁、最通俗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学起来感觉轻松,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例如,《秦王扫六合》一课的主体部分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我把全课的内容整合为:A.政治上──建立专制集权统治;B.文化、经济上──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C.思想上──焚书坑儒;D.军事上──修筑长城,抵御匈奴;E.民族问题上──南疆的开发。这样调整,有利于学生加强对秦统一措施的理解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备学生。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实际,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具体的学习方法。比如培养哪些能力,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怎样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等。在研究学情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二、认真上课
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战场,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要在这个地方由教师和学生来共同完成。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是不是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儿学生就会认真的把它学好。”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成为我们精心设计导入的关键。比如我在教学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君权的加强》一课时,先向学生提问:“我国历史上曾经有一个皇帝是和尚出身,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和尚和皇帝差距太大,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了,我也就开始了有关大明王朝的教学。
有了良好的开端,只是进入佳境的开始,要想使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还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学中关于西安事变的解决问题,我做了这样的设问:假设同学们就是当时参加谈判的社会各界代表,请发挥你们的口才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学生们发言积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好的课堂呈现离不开新颖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能直观展示历史事件和人物,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既能活跃课堂,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一课时,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录像,学生们又互相交流自己所找到的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巩固也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讲完《中华文化的勃兴》百家争鸣后,我用多媒体呈现了这样一些场景:在旅游区里乱堆垃圾,乱写乱画,攀爬禁止攀登的建筑物等等。让学生用不同学术观点做出评判,学生们都很积极,且评判恰当,收到了好的巩固效果。
三、开展实践活动,给学生以广阔的学习时空
新的课程标准大力倡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倡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并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问题,努力改变过去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要做到这些,开放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开展实践活动,给学生以广阔的学习时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实践活动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1、组织学生编写手抄报。这项工作可以是一单元的内容,也可以是一学期的内容,还可以是某一历史人物或某一重要历史事件。学生自由结组分工合作,就相关内容到图书馆、互联网中查找相关资料并记录下来,然后坐到一起商量如何设计版面、如何穿插搜集来的有关内容,做出恰当取舍,抄写完成,并设计花边图案,最后拿到课堂中进行成果展示。例如学习长征时,让学生搜集长征的故事,分组做好手抄报,在课堂上进行集体展示就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这项工作弥补了课堂中的不足,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2、师生共同编演历史小品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激情。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着让学生编演历史小品剧。例如在学习《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时,我让学生分成四组准备,衣、食、住、行。学生阅读课文内容结合查阅到的资料,当堂展示宋代时的生活场景,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兴趣。
3、组织历史辩论赛。辩论是最能激发思维灵感火花的方法,也是学生之间互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之一。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组织一些此类活动,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像“秦始皇功大还是过大?”“鸦片战争能否避免?落后就要挨打吗?”等,这些问题都是发散性的,答案也是多方面的,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辩论,大胆将自己的想法提出来,认识会更深刻,思路会更开阔。
4.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学习心得 篇四
都兰一中 刘燕
通过对新课标学习后和这几年来的历史教学,我觉得新的课程改革,为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提供注入了一股新的动力。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理念无疑是最关键的。历史教师的观念、角色、教学行为、教学策略等都要发生转变,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递者,历史教学也不再是过去那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简单相加,它开始向师生互教互学、共同发展的新型格局迈进。只有形成这种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消除畏惧、释放个性、发展潜能。同时营造出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以此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力,使整堂课的教学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对于一个历史教师而言,有效的协调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化,创新思维在历史教学中也开始崭露头角。现在我浅谈一下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学标准设计具有的新的教学观念 1.要建立让学生乐学的观念。
乐学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有人说,乐学可以常使精神气力有余,有人创造的“乐学法”可进步学习效力N倍。乐学靠教师的“鼓励、唤醒、鼓舞”,靠教师奇妙的教学设计,这些设计包括教学进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设计,合作的师生关系的设计,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特别应当特别重视 史主题活动课的设计。2.要建立全面进步学生历史素养的理念。
具体的说,学生的基本素养应当包括对祖国的认同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民主法制意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方面。历史教学的设计要在进步学生的基本历史素养上下苦工夫。
3.要建立大历史观。
历史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历史教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要努力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历史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科学、深入地理解“学史明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等古训的思想内涵。激起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4.要建立“教是为了指导学生学”,指导学生主动发现、自主探究题目的观念。
历史学习的进程是学生自学、自求、自悟、自得的进程,这个进程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进程。没有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学生终究将甚么也学不到。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当是“指导学生学”,这样学生才会学。那末,教师要不要讲?怎样讲?固然要讲,但一般要少讲、精讲。5.从让学生掌握知识到留住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我们是系统的学系统的忘”。学完就忘,这是不止一人告诉我的尴尬事。可喜的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特别关注这个问题,要求课程的内容、教材的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评价等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培养,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5.让历史更贴近生活,让历史更贴近自我,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 “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 教学方法和观念的改变 1.有“传授型”向“导向型”的转换
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45分钟老师一个人讲完,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老师挺喜欢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复习的步伐,你们一定能考一个好成绩”。学生则一个个无精打采,小话不断,呵欠连天。课改之后,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象一个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的作用。我们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让他们改变“学历史只要背就行”的观念。
2.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之中 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的历史意义”“对„„的评价”等,学生有的并不赞同,有的不明所然。这就要求教师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的暴露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
3.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和学习与探究内容,有计划的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
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许多的学习与探究的内容和4节活动课,这些内容不注重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达到理想的目的,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工夫了。4.由“专业课”向“综合课”转变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要求能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教育也必须向这个趋势转变。作为历史教师在从事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努力寻求历史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政治和地理等的交叉点,突破学科的封闭,使个学科相互渗透,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 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1.自主(参与式)学习:各种各样的调查表明,历史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但历史课却是学生不喜欢上的。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学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而是通过老师的灌输被动的来获得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新的课改要求这种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2.合作学习: 新的课改中特别提现了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在新的课改目标中有一点是(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事实上增设的学习与探究课说明了这一点。3.探究性(创新)学习:在新的课改中,特别强调用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去感悟。为此,新的课标提出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建议”,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历史问题。在评价方案的制定上,也要求是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的。
总之,为了达到历史课程的教学目的,科学的历史课程设计,必须着眼科学性,立足时代性,重视适应性,努力使三者构成协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现代社会培养出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历史、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熟悉的创新型人才。
初中历史新课标 学习心得
都兰一中 刘燕
5.新课标培训心得 篇五
通过两次的数学新课标的培训学习,使我认识到这次课改并不是简单的改变教材,增加或删减一些学习内容,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更是对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变革提出了挑战。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谈几点体会: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2.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我们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2.对新课标“四基”的理解
以前,我们经常要说落实双基,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教学是植根于中国本土的教学理念,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而新课标中我们倡导“四基”即是指在双基的基础上增加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从“双基”到“四基”是多维数学教育目标的要求。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只是数学教育目标的一部分,而这部分往往是看得见、可测量、易操作的。我们平时在教学中往往把关注的焦点放在所谓的知识点和技能训练上,而忽视了其他方面。
然而,数学教育的目标除知识技能外,还应当包括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学生对数学思想的把握、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等。因而,只有知识技能是不够的,必须同时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其他方面,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正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基本思想应贯穿于数学学习过程。通过培训,让我懂得,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远远比教给学生知识重要的多。
3.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现代教育观念----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通过对《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培训,使我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
6.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六
罗定市附城镇中心小学 罗银玲
通过培训,使我对新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使我感受到新课标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而这次教育课程的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采用形式各异的激励办法和开展各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7.历史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 篇七
通史复习是在专题教学的基础上, 以历史发展的时间为序分成若干历史阶段, 整合散见于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联的内容, 分析阶段特征, 构建三位一体的立体知识结构, 提高学生分析与整合知识的能力。
一、通史复习历史阶段的划分
新课标考纲把必修内容按时间线索分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罗马、近代世界和近代中国、现代世界和现代中国三大部分。通史复习的历史阶段, 以新课程倡导的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为指导, 根据新考纲和借鉴旧人教版教材进行划分。例如:
中国古代史可分为“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1840年前) ”六阶段。中国近代史可分为“中国近代化的孕育 (1840~1960) ”、“中国近代化的启动 (1860~1895) ”、“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 (1895~1927) ”、“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前进 (1927~1949) ”四个阶段。中国现代史可分为“过渡时期 (1949~1956) ”、“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时期 (1956~1976)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8年至今) ”三个阶段。世界古代史为古代希腊、罗马。世界近代史可分为“向工业文明迈进 (14~16世纪) ”、“开启工业文明大门的政治革命 (17~18世纪) ”、“工业文明时代的确立与扩展 (19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 ”、“工业文明时代的纵深发展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四个阶段。世界现代史包括“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 (1914~1945) ”、“二战以来的世界 (1945年至今) ”两个阶段。
二、通史复习应注意的问题
1. 树立正确的时序观
尽管新课程标准不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具体时间作严格的记忆要求, 但历史学科时序性非常强, 时间顺序反映着历史的纵向次序或因果关系, 树立正确的时序观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高中新课程体系跳跃性大, 对通史知识基础普遍薄弱的学生而言, 往往出现时序颠倒的情况。在复习过程中应注意以时间为序来组织知识, 防止颠倒史实顺序, 同时引导学生在平时以历史时间为出发点掌握历史知识。
时间在教材中出现的形式很多, 复习时除了对重点历史事件如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等的具体时间要求学生有意识地记忆外, 其余应知道大概时间, 如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戊戌变法发生在19世纪末等;而且还应掌握所有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2. 把握阶段特征
从2007、2008年新课标高考命题情况来看, 直接考查年代记忆的题目几乎没有, 但加强了对历史阶段特征的考查。考试中有关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 关键在于正确把握当时的时代特征。在复习中, 可通过引导学生总结阶段特征, 掌握历史阶段变化, 把握人类文明演进历程。
新课程形势下是“一标多本”, 有的版本的教材对一些历史阶段没有明确的阐述, 复习时教师应加以补充。例如2007年广东高考题:“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 形成于
A.国民革命时期 (1924~1927) B.土地革命时期 (1927~1937) C.抗日战争时期 (1937~1945) D.解放战争时期 (1946~1949) 岳麓版教材必修三《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一课没有明确提出“土地革命时期”这一说法, 学生只能根据材料中出现“土地革命”一词内容进行判断。如果复习时明确了“土地革命时期”及其阶段特征, 作答此题会很容易。
所以在通史复习中, 要注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各阶段的大致起止时间、阶段特征、每一阶段内的重大历史事件等。
3. 构建知识体系
专题史编排体系的新课标教材淡化历史发展的横向联系, 往往把一个完整的历史事件分别放入不同的模块和不同的专题中, 不利于学生史实结构化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通史复习就应按照通史线索把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必修模块和选考的选修模块的史实纳入完整的知识体系中, 构建脉络清晰的有条理的知识体系。如辛亥革命, 在三个必修模块和两个选修模块中均有相关知识点, 复习时可对这些模块的知识点进行整合, 重组为一个完整的历史事件, 以便学生对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指导思想、经过、影响等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
新课程考试大纲明确命题的其中一个指导思想是“考查考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发展脉络的掌握和理解程度”。通过通史复习, 重新梳理教材, 明确某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及其之间的关系, 可以弥补新课程教材专题教学的不足, 把学生混乱的知识梳理成条理清楚的通史体系, 提高分析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牧航.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空观.历史学习, 2007 (7~8)
[2]袁辉, 王秀娟.从历史高考题看新课程专题教学中的通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 2008 (10)
8.新课标理念与高中历史教学 篇八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活动;教学手段
新一轮课程教育的改革与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教育教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但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应试教育思想及传统教学模式等因素的制约及限制,部分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对新课标的先进理念及优秀教学模式仍然不甚了解,更谈不上将其灵活运用到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中。以下,笔者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对于高中历史新课标的粗浅感悟,试就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展开分析与探讨。
一、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倡“教学形式、教学途径的多样化”,鼓励历史教育工作者“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以此实现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调动其历史积极性的目的”。
通过对高中历史新课标的认真研读,我将这一理念运用到自身日常的历史教学活动之中,并收获了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千古一帝”秦始皇》这部分知识时,我鼓励全班学生自由结合成两大组,提前搜集资料,并在课堂上针对秦始皇功绩与过失进行的个人讨论会。以下,即为学生的自主探讨过程:
学生甲: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诸国割据混战的局面,在为当时人们带来和平环境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学生乙:秦始皇还统一了文字,奠定了中国大一统文化的基础,方便了不同地区人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学生丙:秦始皇还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货币及度量衡单位,有力地促进了当时社会商业的发展及进步;
学生丁:诚然,秦始皇有着诸多的历史功绩;但也并不能因为其功绩就全部抹杀了他在位时的过失之举。大规模的修建宫殿、陵墓等,造成不少人民死伤,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此外,秦始皇制定的残酷刑罚也远远超出了“刑罚”的本意,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
学生戊:除此之外他还实施“焚书坑儒”的政策,借助国家政权对知识分子大规模的迫害行为,使得大量对秦政权无益的珍贵文献从此失传,春秋战国的百家言论也因此受到严重的摧残;
……
学生你来我往,针锋相对,以各自的小组观点为主基调,或正面或反面地对秦始皇进行评定。如此,借助课堂讨论这一新型的教学手段,一来帮助学生扩大了视野范围,充分激发了他们对于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兴趣;二来又帮助不同學生就思维认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行了互补与协调,有利于使他们形成“一分为二”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他们日后更好地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实现历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倡导“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要求历史教师“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在紧跟时代潮流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多媒体、录像视频、纪录影片等资源进行直观形象、生动立体的高中历史教学活动”。
新课标的上述理念同样对我的日常教学活动产生了积极且深刻的影响。如:“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这部分知识涉及改革开放前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鲜明对比。可是,由于未真正经历过那个阶段,高中学生无法真正体会与领略到改革开放这一政策给中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更谈不上人们对邓小平同志的尊崇、敬爱与爱戴之情了。为了有效解决这一教学难题,我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提前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搜集与整理了反映中国改革巨大变化的真实历史图片与纪录片,并依次播放给学生,引导他们定下心来认真去感悟、认真去体会。多媒体本身就兼具生动形象、直观立体的特点,因此通过观看幻灯片与纪录短片,学生都仿佛置身于那个特殊而又具有决定性质的历史时期。如此一来,不仅为学生实现了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目标,调动了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更关键的一点还在于有效突破了教学重点及难点,为帮助学生实现对于相关历史知识点的更好理解与掌握提供了充足保障。
普通高中课程的本质目的在于着重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及历史综合素质,对于促进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灵活开展高中历史教学工作。唯有如此,方能全面发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并将其教学目的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天链.如何认识和把握高中历史新课标教学理念[J].青海教育,2011(1).
[2]周百鸣.学习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树立高中历史新教学理念[J].教学月刊,2005(11).
[3]戚传森.论新课标导向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开展[J].文教资料,2011(8).
(作者单位 重庆市秀山县秀山高级中学)
【历史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10-27
的英语新课标培训心得10-13
小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07-02
物理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09-29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10-05
新课标网络培训心得体会.doc11-29
参加远程历史教师培训的心得体会10-20
初中历史培训学习心得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