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

2024-11-07

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精选10篇)

1.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 篇一

作为现代电影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音乐正在被赋予无可替代的重要使命。电影音乐具备音乐艺术性和影视艺术性的双重审美特征。具体到表现上,主要体现了音乐的唯美性、情感性、空间性等;电影的蒙太奇性、人屏交互性、画面传递性等。音乐艺术性和影视艺术性独特审美表现的相互融合,形成了电影音乐独特的艺术风格,又具有多种审美特征。

一.电影音乐的相关范畴概述

1.电影音乐的分类

从音乐素材的获取与使用来看,电影音乐可以分为原著音乐和非原著音乐。原著音乐是专门为该影视作品设计的音乐素材,是剧作家与作曲家以及导演共同构思且创作的专项音乐,具有展现影视作品和推动电影音乐发展的作用;非原著音乐的使用相对较为普遍,是在音频作品中发掘适合影视作品的既有音乐,由于非原著音乐的使用更为方便快捷,因此现有影视作品中,使用非原著音乐占有比例较大。尤其是在电影发展初期,电影音乐中的音乐艺术,主要是由已有的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等进行画面配音,或者对既有音乐进行简单修改,而直接使用,后期逐渐出现异类音乐。

2.电影音乐的表现形式

音画关系是电影艺术得以成立的基础,音乐在电影中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分为画内音乐和画外音乐,其中画内音乐也可以理解为客观性音乐或现实性音乐,画外音乐可以理解为功能性音乐或主观性音乐。画内音乐是对屏幕画面中的音源概括,包括各种画面场景中出现的各种音乐,不仅包括影视作品中的人物的唱、奏等,还包括影视作品中的音乐会、舞会、歌舞、小唱、街头音乐等多种形式。画外音乐主要是屏幕画面上没有展现发音源头,但是却又有音乐的匹配;画外音一般是有剧作家专门为该电影设计的音乐,重在为剧情服务,尤其是人物的心理活动渲染和环境变化的烘托等。

3.电影音乐的艺术作用

作为有声电影发展中重要的构成因素,电影音乐从简单的音符到复杂的配乐、插曲音乐、主题音乐等阶段,是一个从单一层面向立体层面转化的过程,具有渲染人物心理、烘托环境氛围、折射时代气息,塑造人物、表现叙事、创造情感等多项功能。电影中的音乐艺术是受众在第一时间接收到的影音讯息,发展到现阶段,电影音乐成为电影综合艺术表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强大的塑造功能,还具有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调节功能,已成为现有电影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电影音乐也成为音乐艺术的一种重要载体。

二.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

1.电影音乐美感的非独立性

电影音乐与传统音乐美感审美方式上有着诸多不同,电影音乐之所以是电影音乐,是因为依附于影视作品而富有更加深刻、扩张的生命属性。对于普通音乐的认知而言,必然被赋予更多的音乐属性。电影艺术无论是时空还是时间,都是相互依附,画面与音乐素材的共融融合共同构成了电影唯美成果。电影音乐的美感并非独立存在的,极端的分析开来,电影音乐唤醒了人类感知力的立体属性。在电影的艺术表现中,使用的音乐与画面的关系往往更加的紧密,尤其是电影中原创的音乐作品,没有电影的衬托,或许并不具备同样的生命力与感召力,而失去影视作品的电影音乐,必将难以在历史的长河中充满扩张力。普通的音乐能够流传的因素主要源于自身的生长属性,从一开始诞生即拥有自身的受众群体,而电影音乐是伴随着影视作品而诞生的,先入为主的审美原则必将对其审美层次和审美群体所接纳,而脱离开来重新定位,必会因失去画面受众的群体而失去相应的生命力。因此,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难以独立存在,必将伴随着影视画面的具象化表达而加深观众对审美对象的感受。

2.音画结合的互动性

电影音乐与影视画面的最普遍审美特征就是“音画同步”,是影视画面与音乐旋律相互融合、彼此互动渗透、节奏步调一致的常见依存关系。不论是从传播学上的考量还是心理学上的考虑,音乐元素都是影视画面、人物对话、文字穿插、音响烘托等其他元素无法表达的元素。影视画面传达给受众是直观的、富有冲击力或吸引力的视觉美感,而音乐的附加更增添了受众感官上的立体感受。画面与音乐的统一协调,让受众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让渲染的氛围更加具有唤起性。在《菊次郎的夏天》电影中,主人公正男和菊次郎在受困于车站时,一段小提琴音乐随之响起,伴随着钢琴声两者与影视画面相融合,将受众带入一个凄美的雨夜,随后响起的大提琴再次奏响了影片的主题,将受众的心境仿佛带入到了一段深沉而又布满哀怨的记忆中,在记忆中,主人公寻找着自己的母亲,而与之相伴的大提琴奏乐更是让受众沉寂在寻找中,在奏乐临近尾声部分,伴随着雨滴的减小,欢快的小提琴奏乐将受众从沉寂拉向欢乐,这段人们熟悉的小提琴旋律让深沉的回忆包袱放下,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奔向希望的道路。这种音画融合的特性,激活了画面的单调与直白,让画面更具有想象空间和立体质感,实现了两者相互衬托下的具象化。在《天使爱美丽》电影中,同样的古典手风琴音色和悠远的旋律犹如一阵微风,将欧式特有的典雅和浪漫扑面而来,欢快的音乐如同女主人天真烂漫的性格特点,活灵活现,像天使一样可爱。这些电影音乐之所以充满美感,是“音画同步”的.接触效果,如果将音乐与画面割裂开来,无论是画面还是音乐的美感都将大打折扣,也难以成为彼此领域的经典之作。

3.电影音乐对画面的叙事性

在电影音乐的美学功能中,音乐对电影叙事的烘托与渲染作用显得尤为重要。音乐在电影叙事中的表现形式大致有情景音乐、剧情音乐、背景音乐等。对于叙事的情景音乐,音乐的选取主要是根据影视画面的内涵而确定,此时的音乐对画面主要是烘托气氛和透视画面本质,是对氛围的进一步提升。比如,在《海上钢琴师》电影中,故事是对一位诞生于海上的钢琴音乐奇才进行的讲述,通过不同的音乐讲述其具有争议的传奇人生。在画面的配乐选取上,主要是大师级的作曲人,对不同的画面和环境进行独立原创,所创作出的钢琴为主,管弦乐和室内乐为辅的乐章,深深吸引了受众,并在影视作品之外对立成为出色的乐曲。在画面的配比上,主人公舒缓柔和的钢琴声,伴随着望向窗外“望向自己”女孩的画面,平静之中带有激动与惊讶。随着1900灵动的琴声,将观众带入了他的内心世界,讲述属于他的事件,纯真而自由,让受众纷纷沉浸在音乐最纯粹的欢快中,伴随着灵动的钢琴声,主人公传奇的一生显现在受众面前。影视作品自身就是故事的讲述者,而音乐的渗透,让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更加透彻深刻。电影叙事中,无论是影视人物还是作品环境的塑造或是各种情节的交叉,任何一个成功的部分都无法离开音乐而独立存在。通过优秀的电影音乐不仅对电影主题进行了画龙点睛,更大的作用就是让人们更深刻地去理解这部电影的主题。

4.电影音乐的片段之美

电影音乐相对于普通音乐而言,篇幅相对短小,通常音乐都是作曲家情感认知的完整表达,然而在电影之中的音乐,鉴于电影音乐难以进行完整的“陈述”,只能与影视作品相对应采取片段式的采用,因此电影音乐具有片段之美的审美特征。在经典电影《钢琴家》选用的音乐《升c小调夜曲》中,平静舒缓的开始,忧伤宽广的基调,预示着千百万犹太人的生命即将终止的厄运。影视中这个细微音乐片段,正是为德国军官的人性与品质所做的对比铺垫。在影片中,钢琴家发现德国人到来之时听到悠扬的《月光奏鸣曲》驻足聆听时,一方面体现了杀人成性的德国军官内心中仍然残留着人性的善良和对音乐之美的追求,但另一方面又暗示了德国军官刽子手的嗜血本性。这两首原本具有特定美感的音乐在影视作品的片段之美,打破了原有的审美特征而焕发出新的审美特性。对于影视作品环境氛围、人物心理变化的渲染与烘托,既不刻意描绘场景也不特别地去表述主人公的内心感受,但是伴随着音乐声音的扬起,画面的定格表达了更为深邃的穿透性,让抽象的影视画面借助音乐的形象顺利的表达出来,让人物形象与环境特征更加生动、感人。可谓是片段之中尽显人性丑恶。

5.音画非同步的对立美感

电影音乐与影视画面在“音画同步”方面是早期和现下主流的审美组合,新生代叛逆族的成长让“音画同步”之外诞生了“音画异步”的受众群体,并在时间的推移中有扩大趋势。电影音乐虽然历史上是与电影画面同步进行的,无论从音乐美感角度还是影视画面传递角度,都是同步表现同样思想的有机统一,但是从多元化的发展来看,“音画异步”也将是未来电影产业或者电影音乐产业的“新生代”,这种对立的关系,从表象上看是同步的,这时的音乐与画面都具有双重的含义,在彼此含义的另一面而言,存在着异步的本质,但是诠释的又都是影片所要表达的多层次化含义。音画异步的作品较为少见,但是在获得奥斯卡大奖的《泰坦尼克》作品中也有细微表现,比如在船体即将下沉的过程中,歌手以“啊”为代替歌词,与当时画面表现的景象已有不同,似乎是通过简单的歌词来将旋律更加“悠扬”的飘向远方。这种音画不同步的画面,在诸多的影视作品中都略有表现,只是由于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难以被受众所接受,因此也仅仅是某几个画面的展现。“音画异步”的对立之美,是表现多层次感的对立之感,细分为多层次探讨,实则仍然是剧作家的内涵对应。这种对立的审美特征所传达的异样之美,在未来多元化发展中,必然成为“同样”之美。

三.结语

电影音乐的多个审美特征,不是相互独立的存在与受众感官之中,往往是本质的一种结合和延伸,是彼此衬托的相互协调,更是对影视作品展现内涵的进一步抒发。日益多元化的时代背景,审美的标准也是多元化分布,多元的审视也早已融入到对电影音乐和电影画面的评判中。电影音乐已经与严格意义上的艺术概念日趋模糊,而音乐的艺术扩张力早已将音乐艺术带进了千家万户,逐渐世俗化、大众化、日常化;电影艺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的提升,逐渐走进新生代的日常生活中,电影与电影音乐从古典音乐、流行音乐、另类音乐一路走来,潜移默化地对各类受众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比如,多元化的电影音乐顺利地体现了电影画面的纵深感,甚至完全与影视画面相异的音乐配音,在新常态下的影视作品中将日趋多见。

2.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 篇二

关键词:电影,音乐,审美,艺术性

电影音乐指的是专门为一部电影创作的音乐作品。电影音乐不仅是电影的基本构成,而且也是一个完整的作品。在电影中融入音乐作品,使得音乐与画面有机结合,能够使得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电影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而进行审美性的思考。同时,观众在电影特定的情景中去欣赏音乐,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

一、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

电影音乐与其他类别的音乐有着一些区别,它是缺乏一定的独立性的。因此,电影音乐必须要与画面和人物语言相结合,使得观众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获得审美体验。

(一)音乐与画面交相呼应

众所周知,电影作品中的音乐是电影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画面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值得注意的是,音乐却与画面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音乐所突出表现的侧重于引起观众的情感体验,而画面则是给观众以视觉上的欣赏。鉴于此,在电影作品中有效将音乐与画面相融合,能够使得两者发挥出更好的作用,起到相互辉映的作用,易于引起观众的共鸣。另外,音乐作品具有着主观性的审美特征,与具有客观性、具体性审美特征的画面有机结合,两者能够相互补充,起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二)音乐在表现内容上以剧情为依据

作为电影作品的音乐,在创作上必须要以剧情为依据,在整体效果上要符合电影的整体基调。具体来说,电影音乐要符合人物的情感状态,同时还要以剧情为依据,并与画面相结合。从情感体验的角度来讲,相比较来说,纯音乐更容易引起观影者的共鸣。这是因为观众在观看电影时,纯音乐与具体画面内容相辉映,能更加明确的表达情感。可见,音乐作品对于推动电影剧情发展、更好的表达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音乐作品在结构上有着间断功能

一般来说,一部电影会有多个画面转换的镜头,相应的音乐作品也就必须与之相符合,起到间断性的功能与作用。可以说,电影中的音乐作品有着一定的间断性特征。这是因为,电影中的音乐作品和画面应当保持着一致性,而电影剧情的跌宕起伏,势必在画面表现上有着一定的跳跃性,从而使得音乐作品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最终,在一部电影的不同时间点,会呈现出不同情感、不同节奏的音乐作品。

二、电影音乐的艺术性表现

电影中融入音乐作品,不仅对于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且还能够更加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人物性格,使得观影者能够深入的理解电影所要表达的人物特质。同时,影片中音乐的声响在渲染剧情、烘托气氛等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为观影者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促进观众加深理解电影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一)对人物性格进行艺术性塑造。

众所周知,电影中的音乐作品对于影片剧情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电影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纵观电影史上的多部影片,可以看出,有的电影通过音乐作品的烘托,能够为观众带来一种美学上的体验,在情感上引起共鸣;有的电影采用的是交响乐等作品,这在气势上为观影者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给予观众较强的代入感。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作品中音乐元素的合理使用,对于深入的刻画与表现主人公的性格有着重要的意义,或是温婉柔情、或是具有英雄气概,都是可以由音乐进行有效烘托表现出来的,最终更好的对电影中的主人公性格进行艺术性的塑造。

(二)艺术化地表现电影主题思想。

毫无疑问,任何一部电影作品都要有着明确的主题,并依照这个中心思想合理组织、调动各种元素,以期共同发挥作用,更全面、更深刻的表达出电影的主题。其中,音乐作品就是电影作品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并在表达电影主题思想方面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通常来看,我国的电影作品,往往使用“主题歌”来总结这部电影的主题,有着突出与明确中心思想的作用。另外,不仅“主题歌”能起到深入表现电影主题的意义,电影中的乐曲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可以说,这类能够表达电影主题、明确剧情中心思想的音乐,在整部电影中有着重要的基础地位。同时,在电影剧情发展的关键环节,有效、合理的使用音乐作品还能够强化人物性格、渲染场景气氛等,进而引起观影者的共鸣,最终起到深化影片主题的作用。

(三)对影片场景和气氛进行艺术化描绘。

在电影作品中使用音乐,不仅能够有效的配合画面推动剧情的发展,而且还能起到烘托电影场景气氛的作用。具体来看,在表述有着动作性特征的事物时,可以用欢快的音乐为具体的画面提供一种声音上的造型。这种在听觉上配合视觉上的表现,即音乐配合画面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强调和加快画面节奏的作用。可以说,电影中的声音和画面是两大基本组成部分,音乐作品运用的好,通常会为观影者所记忆深刻,并通过熟悉的旋律、明确的歌词内容回想起优秀的电影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音乐作品对于推动电影整体表现力来说,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的音乐作品在烘托场景气氛上,有着强调、渲染的功用,能够充分发挥艺术化的描绘功能。

三、结语

可以说,音乐对于烘托电影的主题、使得电影更富表现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在艺术性表现上还能满足观众的多元化需求。经过上百年的发展,电影音乐已经自成一套体系,并与其它元素相互融合,共同来表现电影的内涵,以期使得观众得到较高的观影体验。可见,电影音乐在提升电影作品整体艺术性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电影音乐可以与画面、声音等交相辉映,形成听觉与视觉的有机统一,能够烘托出人物的特征,更好地表达剧情,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完满的进行了艺术性的表现。

参考文献

[1]雅乌塔罗.电影音乐的抒情功能及其表现特征的审美心理研究[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01).

[2]沈佩伟.论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J].电影文学,2010(08).

[3]王欣.论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9(04).

3.我国战争题材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 篇三

关键词:战争题材 电影音乐 审美特征

近代史中,我们中国是一个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榨的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国人经过艰苦卓绝的一次次战争,打败了军阀,赶走了外国侵略者,推翻了蒋家王朝,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才使得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盛,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电影音乐艺术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艺术,饱受战争蹂躏的国史孕育了战争题材的电影,正如1905年我国诞生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一样,在我国百年电影发展史中,战争题材影片记录和表现了我国人民爱好和平、英勇顽强、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记录和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和巨大能量。归究其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渲染主题的塑性美

每一部战争题材的影片必定要表现某一主题的故事,电影音乐偕同画面影像为表现这一主题塑型,正如有学者所发表的言论“在当代影视作品两线的平行叙事中,情节与故事阐释了理念世界契合于意志的东西,而音乐则阐释了音乐世界合乎这个意志的东西。”

以电影《太行山上》为例。这部影片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讲述的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率军挺进前线太行山,开辟革命根据地的故事。这部影片的主题曲选择了和影片同名的歌曲名称“太行山上”,从主题歌曲的名称上就凸显了影片的主题。从行曲风格上看,采用的是进行曲、大合唱的形式,进行曲的节奏显然与大部队的行军状态相吻合,威武雄壮、士气轩昂;大合唱的形式将大部队的挺进气势给予了非常形象的烘托;主题歌的歌词将人民军队保家卫国的同仇敌忾、不怕牺牲、英勇杀敌、誓夺胜利的壮志豪情,乃至太行山的地理形势有益于我军开辟革命根据地的特点都书写得很是形象。

论及电影中的音乐配置为渲染主题服务,很突出的就是可以从主题歌曲的词和曲风中所感受得到,如《英雄儿女》的主题歌曲《英雄赞歌》,《上甘岭》的主题歌曲《我的祖国》,《狼山喋血记》的主题歌曲《打狼歌》。在电影音乐中,主题歌曲的艺术感染力当属渲染影片主题的最大亮点。

二、诠释战争环境的悲壮美

战争是残酷的,是令人颠沛流离的,更是流血牺牲的。身处于战争环境下的我国军队和我国人民处于以弱击强的劣势中,经历着由一次次失败换来一次次胜利的浴血奋战的历程,骨肉分离的痛苦,艰难环境的磨砺,生与死的考验,胜与败的绝杀,悲壮之感始终会萦绕于人民将士的身边。悲壮的气氛令人获取的是勇士的力量,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哲言。悲情的苦痛就是寻求和实现壮美的力量,我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就是在经历了无数个悲壮美的气氛中实现的,电影音乐将我国人民和我国军队经历过的战争过程中的悲壮情绪和战争题材影片所应具有的悲壮氛围诠释得沁人心脾。

电影《八月一日》再现的是我国人民军队诞生的史实,那是一段关于南昌起义的故事。一声枪响,南昌起义打响了,战士们英勇无畏前赴后继地投入战斗,战斗的场面十分惨烈,这时的电影配乐旋律如同潮水一般波涛起伏、雄壮激昂、催人奋进。当战士们终于攻上城门,将一面胜利的旗帜插上城门的時候,音乐戛然而止,接续的是一算段空灵、苍凉的单旋律。这样的音乐诠释的是当时战士的情绪和战场的场面,分明将手中的视听感官都集中到了对胜利来之不易的激动情绪中,激动得热泪盈眶,无以言表,以至于哽咽着。

电影音乐诠释战争环境悲壮美的审美特征,还在于影片对主旋律悲壮色彩的设计,且这种主旋律总是重复的和凸显的,让悲壮美贯穿于整个剧情之中。

三、烘托人物形象的情感美

文学艺术的特质都在于表现情感,以情动人和以情感人,电影和音乐同属于文学艺术范畴,又集影视艺术表现于一身,在发挥以情动人和以情感人作用时是不可缺少的。电影音乐在表现情感美方面的作用诸多,仅以烘托人物形象的情感美来予以佐证性分析。

《建国大业》拍摄于2009年,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作品,讲述了从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宏伟大业就是为中华民族奠基福祉的大业,来之不易。当阶段性革命胜利取得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党的领导人在延安的窑洞中庆贺胜利,他们端起酒碗,尽情而饮,几近醉境,周恩来率先唱起《国际歌》,接着其余领导人都放开了歌喉,这样的个唱分明是革命豪情的释放,是胜利者品尝到胜利喜悦后的赞歌。从中也烘托出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革命壮怀与豪情万丈的英雄主义气概。《国际歌》的旋律与《国际歌》的即兴合唱,在影片的情景中就是这样的烘托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中的领袖人物感情奔放、充满激情的形象特征。

在我国战争题材的作品中不乏对人性多个侧面的描写,其中就包括了对爱情的描写,我们的人民战士也是血肉之躯,在战场上他们是为了国家和人民能够舍身而战的钢铁战士,在私人感情世界中他们也具有自己细腻的儿女私情。《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首歌取材于一首塔克吉民族的民歌,应用于《冰山上的来客》,烘托出的是人民解放军战士的爱情。

参考文献:

[1]郑德芳.试探音乐在电影中的美学效应[J].科教文汇,2010,(04).

4.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 篇四

【中文摘要】时代进步、技术发展、经济转型、多元文化、市场竞争、观众审美趋向……,所有这一切造就了主旋律电影创作市场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也激发了创作者求新求变的艺术创作灵感。如何理性应对当下境况,国庆60周年的献礼影片为我们提供了鲜活而丰富的审美源泉,研究这些范本对于提高作品艺术质量,启发创作思维将不无益处。本文以此为起点,立足于当下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实际,以国庆60周年优秀献礼影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影片美学表现的分析解读,力求客观、真实地反映当下主旋律电影的美学特征表现实际,并尝试就其成因做系统分析和探究,期望能对主旋律电影的创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论文共分绪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言部分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并对主旋律电影的相关研究做了梳理和比较。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梳理了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历史,并分别简述了对应时期的主要审美特征表现,阐释了主旋律电影审美具有传承和流变的特性。第二章从主题价值取向、影像语言表达和结构类型变化等方面重点分析了国庆60周年献礼影片的审美表现。第三章则从四个层面探析了导致这些审美表现的因素。第四章从三个方面指出了当下主旋律电影表现对我们...【英文摘要】The progress of ages,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economic transition, multiple cultures, market competition, aesthetic tendency..., all these bring up

unprecedented chanc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Thematic Movie market and inspire the creators’ willingness to change and progress.To cope with the current circumstance rationally, the movies greeting the 60th National Day provide us a fresh and rich aesthetic source.The study of these movies help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rtistic works and inspire creative t...【关键词】主旋律电影 电影艺术 审美表现 【英文关键词】Theme Movie Film art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

【目录】当下主旋律电影审美表现探析6-71011言16-1919-33Abstract7

绪言10-16

中文摘要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10-1

1四、研究综述11-1

4三、研究方法及论文基本构架

五、概念约定14-16

引第一章 传承与流变:主旋律电影审美表现概说第一节 主旋律与电影19-20

第二节 主旋律电影创作观念的形成20-2121-27

第三节 主旋律电影内涵演变过程

二、主旋律电

一、主旋律电影产生的根源21-23影概念的内涵演变23-2626-27

三、当下主旋律电影创作境况第四节 主旋律电影审美表现演变历程27-3

3二、建国前电影创作及审美表现

一、审美表现的概念27

27-28

三、建国后十七年电影创作及审美表现28-29

第二章 第一节

四、改革开放以来主旋律电影创作及审美表现29-33创新与多元:当下主旋律电影审美表现及探析33-49主题价值取向33-3933-36

一、主导民主和谐,宣扬爱岗奉献

第二节

二、崇尚积极进取,期盼和平自由36-39影像语言表达39-4439-40

一、视听效果震撼,意境氛围浓郁

三、影

二、镜头表达灵活,意义转向明显40-42调层次多变,影片主旨明确42-4444-49

第三节 结构类型变化

二、故

一、情节编排得当,强化戏剧张力44-45事链条新、奇,层层推动剧情45-47刻画入微47-49现影响因素49-60态影响49-

53三、结构紧凑自然,人物

第三章 分析与思考:当下主旋律电影审美表第一节 思想层面:审美表现受主流意识形第二节 市场层面:审美表现与多元文化、观众审

第三节 艺术和技术层面:电影艺术创作第四节 历史层面:主旋律电影审美表现的第四章 当下主旋律电影审美表现启示美趋向的关系53-55的自身规律55-57自我反思57-6060-6360第一节 贴近生活,融主流意识形态于大众文化之中第二节 文化自主创新与多元协调发展60-6

1第五章 结语

一、著作类

后记第三节 遵循市场规律、完善体制建设61-6363-6465-6771-72 附录64-6

5参考文献65-7

1二、论文类67-70

5.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 篇五

09互动媒体 罗炜 0980122

2摘 要:应用文的起源先于文学艺术。人类创造文字的本意即最初的意图是记事,使用的就是应用文。出于“美是普遍存在的”这一认识,人们一般都接受“应用文写作具有审美特征”这个观点。但仔细考虑,应用文写作到底美在哪里,认识则大不一样。多数人认为应用文写作中的美,只不过是表现在文本上的一些形式美而已。包括一些对应用文写作进行审美研究的人,也多在应用文的形式美上下功夫。有的人则认为,应用文写作中美的现象是存在的,但和文学艺术相比,对应用文写作的美学研究不值得“小题大做”。甚至有人对应用文写作中所谓“审美”研究不屑一顾:应用文美学没有什么学问可言。研究应用文审美特征究竟有什么意义、价值,这方面的研究是否值得、是否必要,应用文写作过程究竟体现了怎样的审美特征?还要如何进行应用文写作过程中的材料工作呢?这些问题都是需要进一步澄清和明确的。

关键词:文学艺术,审美特征,不屑一顾,材料,澄清和明确

经过多年探讨,应用文具有审美因素,应用文的美属于社会美,已成不争的事实。应用文的美是由构成文章的多种元素共同完成的。从审美的角度去深入探讨构成应用文内容和形式要素的美,即主题、材料、结构、语言美等,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审美因素的调动,以提高应用文写作的层次和水平,这也是应用写作教学中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就应用文内容构成的首要因素——主题及审美特征作粗浅的探讨,以求教于大家。

一、文学艺术

到目前为止,记事的作用给后人留下了重要的历史见证,是今天人们了解历史的主要根据。通过文字,把人类的经验积累起来,得以从书面上了解自己未能经历的事、未曾有过的知识和经验。而传达这些内容的书面文字,基本都是应用类文章。像实用器皿先于艺术品一样,最早的文字记载,无论是一般的记事、占卜,还是规矩、铭文,都属于应用文范畴。具体的应用文概念,许多研究论著多

有诠释:“应用文是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处理公共事务或私人事务所使用的具有某种惯用格式和直接应用价值的文章,包括机关应用文和私人应用文两类,或可称之为公务文书与私务文书。”1(裴显生、王殿松《应用写作》)这就是我们对起源早、使用广泛的应用文在今天的理解。应用文在今天,广泛地被使用于国家政务和一切公私事务中。虽然被看作是“艺文之末品”,可又确实是“政事之先务”、“经国之大业”。应用文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应用文的审美特征

“我们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事实上是在说,美是人按照美的规律所创造的形象。”2(蒋孔阳《美学新论》)就立意而言,应用文写作在立意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应付生活”,“用于实务”,主题的时代美、实用美、单纯美、新颖美等是其理想的追求。

1.时代美

应用文是时代生活中反映最为敏感的媒介之一,其主题具有极为鲜明的时代特色,揭示人物或事件的时代特征和时代意义是其主题时代性的主要内涵。南朝梁代文学理论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提到“成公子安选赋而时美”,“宋来美谈,以建安为口实”。为何以时为美?刘勰说:“此古人所以贵乎时也”。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时尚和爱好,故文章写作也必须具有时尚美或是时代美的品格。他又说:“趋时必果,乘机无法。”3(刘勰《文心雕龙·通变》),这是具体指出文章的主题应面对社会,敢于反映现实,适应时代的需要。如果应用文远离社会现实,无视广大群众所关心的问题或热点,其主题就会失去当代性,同时,也就失去美感。

2.实用美

“辞命体,推之即可为一切应用之文。重其辞乃所以重其实也。”注重实用,讲究实效是应用文的本质特征,更是其主题的最本质的特点和审美特质。众所周知,在中国历来就有“无美不足以用”的传统,现代人更是标举“文章当为用而作”的主张。现代美学家朱光潜提出“美是一种价值”(朱光潜《谈美书简》),鲁迅先生在评述普列汉诺夫的美学观时曾说:“在一切人类所以为美的东西,就是于他有用——于为了生存而和自然以及别的社会人生的斗争上有着意义的东西。”应用文就是伴随着人类的生产劳动和文字而产生,又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正所谓“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国”。应用文主题显在的社会实

用性、巨大的社会价值决定了其重要的美学价值,应用文的审美价值极明显地体现在其实用性上,这也正是其主题特有的美学品质。

3.单纯美

主题单纯,是指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意绪不能杂乱。即古人所谓“宾可多,主无二,文之道也”。这也是应用文之“道”,主题单

一、凝练、精粹。我国古代曾把一文一事、主题单一,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宋代就规定群臣奏状,“皆直述事状,若明件不同,应分送所属,而非一宗者,不得同为一状”。现在法定公文中诸多文体就明确了“一文一事”的原则。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从存在价值角度称“美的完满定义是真、善、完满、生动、单纯等”。主题单纯,才会有好的表达效果,使重点突出,易于理解,便于执行,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从而给人以美感。有很多应用文,在强调实用目的的同时,更强调实效性。单纯的主题,是应用文提高办事效率的关键,也是其审美价值的体现。大量应用文写作事实表明:如果一篇应用文数意并出,旁支斜逸,则使读者难以把握也不便于处理事物,以至贻误工作,也就无美可言。这就是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谈到“文有七戒”时,为何把“旨戒杂”摆在第一戒的道理。而单一的主题,单纯、透亮、明净、易解、见效快,这样的应用文是美的。

4.新颖美

在应用文领域中,主题的新颖,不只是指新思想、新观念,它还包括新发现、新发明,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新经验。“若无新变,不能代雄”,清人沈谦在《填词杂说》中明确标举“立意贵新”,从写作理论上讲,主题新颖是文章价值的重要体现。求新颖在应用文领域中不只是为了避陈腐,而主要是为实现其实用价值,解决实际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为文章争“出生权”。其主题,或发前人所未发,对于别人没有涉足过的事物或问题写出新意;或阐前人已所发,从老主题、老题材中挖新意,这种别开生面的主题,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具有强烈的指导性、启发性和服务性,它无疑是美的。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说:“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他的意思很明确,有新就有美。作为文章的应用文更是如此。新颖的主题,独抒机杼,绝少拾人牙慧,就会“意新而巧”,给人清新之感。主题新颖,是应用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其重要的审美特征。

三、应用文的材料

应用文写作过程中的材料工作,也要达到“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即真与善的统一。“‘美的规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指人类按自己内

在的要求和理想对审美对象变形和加工的规律。” 4(曾繁仁《文艺美学教程》)对于应用文的材料来说,第一,求真。所有的材料都应该是真实的,既是客观存在的,又是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另外,真实也要求数据的真实,主要是数据来源有据可查,数字准确无误。

第二,求全。应用文的材料也要求丰富、全面。除有关各方面材料的搜集,还要注意相关政策法规的准备。

第三,求精。材料的使用,要精挑细选,把真正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材料写入文章中,使之更生动、更有说服力。

应用文写作过程中构思的审美追求。应用文审美心理过程„„

参考文献

1、裴显生、王殿松主编《应用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第二版,第2页。

2、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86页。

3、刘勰《文心雕龙》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9年版.第78页。

6.恐怖电影的审美价值分析 篇六

恐怖虽自古有之,但成为审美形态却是在电影工业出现以后。大量恐怖电影的创制,表明人们开始主动地把恐怖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引言

近年来,在欧美和日本、韩国、泰国恐怖片大举侵占国内电影市场的同时,国产恐怖片市场表现的却是持续低迷,今年上映的国产恐怖电影,如午夜微博、枕边有张脸、笔仙

2、咒丝,无一不是在“板砖与口水齐飞”的景象中落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输。

恐怖电影日渐浓厚的商业色彩和阴森可怖的镜头描述很容易让人忽视恐怖电影这一电影类型的美学价值。实际上,在从诞生至今的近百年时间中,恐怖片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创作模式和观影群体,其美学层面的价值探索已成了当下影视领域里一个不可回避的研究课题。当下对于恐怖电影审美价值的文献分析多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对电影文本、镜头语言、故事结构等专业技巧分析;对电影主题所蕴含的社会人文价值分析;精神与心理层面的作用分析。

对于恐怖电影多角度的立体化的美学透视,可以让专业领域以外的人群对恐怖电影的独特魅力有一个更为直观的了解,而不是静止地停留于感官对于恐惧的肤浅感受。

主题

1.何谓恐怖电影

百度百科:恐怖电影是运用一系列表现手法,使生命受到威胁而引起人内心恐惧的电影。《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恐怖片的定义是:一种气氛阴森、题材可怖,通常包含一些暴力事件,立意使人毛骨悚然的影片。

新闻出版总署2008年2月份下发《关于查处“恐怖灵异类”音像制品的通知》,并对“恐怖灵异类”音像制品下了如下定义:以冤魂厉鬼、异性怪魔等异类非人为形象塑造,以奇异的幻想、离奇的梦魇谵妄为虚构手段,以恐怖骇人、惊悚阴森、离奇悬疑的超现实情节为故事题材,以追求惊惧恐怖的感官刺激效果为目的的音像制品。2.恐怖电影的分类

在《纯艺术:恐怖电影》一书中,汪影将恐怖电影分为三个类别:

 神怪恐怖片:包括吸血鬼影片、幽灵片、神鬼片、魔法片和僵尸恐怖片等,如《惊情四百年》、《第六感》。

 心理惊悚片:此类恐怖片以恐怖气氛和悬念的营造为主要诉求手段,例如20世纪60年代由希区柯克执导的《精神病患者》、90年代的《沉默的羔羊》。

 血腥砍杀恐怖片:这类影片中充斥着挥舞刀锯的杀人狂,他们让横流的鲜血铺染了整个屏幕,例如《德克萨斯链锯杀人狂》、《万圣节》等都是这个领域的典型作品。

3.恐怖电影的作用方式

恐怖片所呈现的视听图景主要诉诸于观影者的负面情绪,使观众在焦虑、恐惧、紧张等心理状态下获得观影的快感。恐怖电影通常运用杀人狂、变态狂、吸血鬼、各种怪兽等让人触目惊心的角色形象,在血腥、黑暗、苍白色调的渲染下,营造出阴森诡异、寒气袭人、压抑窒息的恐怖意境。虚实相生是恐怖电影进行意境描述的独特形式,色彩运用上的明暗对比、人物场景的跨时空调度、人物关系的捉摸不定、场景氛围的紧张晦暗,都形成了观众在视听与心理上的双重冲击,画内画外皆可有无尽的回味空间。4.恐怖电影的美学分析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一点是,恐怖不单纯是一种心理上的“刺激—反应”行为,更是一种承载社会意义的认知形式。恐怖片所强调的也不仅是视觉上的强势冲击,应该说,恐怖片的魅力在于人们对现实与想象的思考、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揭示、对死亡的直视和对未知世界的大胆想象,它是在现实与想象中寻找生命意义的一种艺术形式。

有学者提出,恐怖电影是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一面镜子,反映了文化忧虑和社会危机。恐怖电影与现实有着密切联系,其取材离不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土壤,不同时期的恐怖电影所注重的多是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恐惧与焦虑心理,虽然现在的商业大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恐怖电影的对于现实的观照色彩,但作为影视文化的蓝本与营养来源,现实的力量仍是不可抹煞的。

5.恐怖电影审美接受的研究现状

 西方的恐怖美学研究著作当首推弗洛伊德在1919年发表的论文,他在这篇论文中对神秘和令人恐怖的东西做出界定,他认为:神秘和恐怖感源于某种熟悉的但却受到压抑的东西。这篇论文虽然有他的局限性,但仍为日后人们探讨恐怖艺术提供了不竭的理论资源。

 理论家们对恐怖艺术进行更为广泛而深入的美学研究则是伴随着恐怖艺术的繁荣,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出现的,这同恐怖艺术在70年代成为美国主流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关。70年代后,以“驱魔人”为标志,恐怖电影受到了美国主流社会的认可,这部影片的成功也促使研究者去关注这一现象。

 有些学者主张用崇高来解释恐怖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些学者则抛开美学现有的审美范畴,去具体研究恐怖艺术如何使人恐怖,如何带来愉悦。一种共同的认识是,此类艺术激起的并非是单纯的一种负性的情感,而是多种情感交织的情感流,使我们感到恐怖的根源在于恐怖艺术展现或激发了人类被压抑和克服的本能冲动。

 基于对如何激起接受者恐怖的思考,研究者们则从精神分析维度与认识论维度对恐怖艺术的愉悦的研究,有些美学家希望从美学史的角度对恐怖艺术做出说明,或者用美学史上已存在的概念来解释恐怖艺术的审美形态。

6.文献分析

 汪影《纯艺术:恐怖电影》:在此书中,汪影通过各类恐怖电影典型的集中分析探讨,论证了恐怖电影的纯粹艺术性。他认为,恐怖电影是一种既有试听享受,又有精神救赎的电影形态,是对于人类原始情感冲动——欲望与恐惧的释放。 史艳新《恐怖电影的魅力》:文章从恐怖电影的主题、画面元素的组合等方面探索了恐怖电影的魅力。作者从恐怖电影的心理作用机制入手,通过对典型电影深入浅出地分析,为读者展示了恐怖电影大师们在场景营造、色彩调度、角色塑造、故事结构、剪辑手法等方面独特造诣。

 冯学红《恐怖的愉悦:论哥特小说和恐怖电影中的恐怖美》:本文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哥特小说和恐怖电影中恐怖元素的分析,探讨了恐怖美的美学特征,并分析了恐怖电影吸引力的美学和心理起源。 闻佳音《恐怖悬疑文化中的大爱主题》:恐怖悬疑文化,包括恐怖电影,一直都因充溢着偏执的恐惧感而只能偏踞主流文化的边缘。本文作者通过较为广泛的文本分析指出,在主题选取上,恐怖文化,包括恐怖电影,并不缺乏人文关怀的视角,惩恶驱邪、铁肩担道义的普世的价值观仍是当今不少恐怖电影创作的出发点。 刘可文《试论恐怖电影的审美价值》:死亡与生命本是两个二元对立的命题,刘可文却认为,对死亡的注视,恰恰反映了人类对生命的眷恋。在此文中,作者通过对恐怖电影形式与构成的分析,消解了两者之间的对立关系,并提出了其核心观点:恐怖电影满足了人们的生命需要,是人类在暗夜中寻找生命意义的艺术奇葩,它在人类生命的有力拓展、精神生命的深度关怀和社会文化的深刻反思三个方面体现了自身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 张丹宁《爱与痛的边缘——论恐怖电影的美学分析》:本文作者认为,观众对于恐怖电影的观影心理源于对死亡的好奇与焦虑,并从精神与心理学的角度对此给予了理论支撑。通过对恐怖元素、视像符号、社会心理学的分析,作者给出了最后的结论:恐怖电影反映了一种文化焦虑,一种对自我生存状态的朦胧反思。

6.总结

恐怖电影作为一种独立的电影类型,既讲究在电影文本语言、镜头语言等专业层面上的美学探索,也强调其对于社会文化的吸收和现实环境的关怀。除此之外,由于恐怖电影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电影,它的诉求机制主要作用于观众的负面情绪,因此,恐怖电影的审美价值还体现在电影对于人类精神与心理层面的探照。目前,关于恐怖电影审美价值的研究文献已形成了从电影创作意图到电影成品再到电影观众的全面覆盖,并在研究重点上达成了“虚实相生的平衡”。在一波又一波的电影生产热潮中,恐怖电影的创作环境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近年出品的恐怖电影在美学价值的取舍上更偏向了画面上的震慑性,而忽视了故事文本上对于现实与想象的镶嵌,这一点在今后的美学研究当中应该会得到更为突出的表现。

文献参考

7.戏曲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 篇七

我们认为, 戏曲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 主要有以下三点, 下面分别进行论述。

一、写意化

戏曲表演艺术的第一个审美特征, 是写意化。

“写意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 在戏曲表演艺术中主要表现为对时间空间限制的突破, 以及动作、布景的虚拟。合在一起, 就造成了一个与实际的生活形态相去甚远, 艺术的韵律随着心意流荡的天地——当然, 不会是一个逼真的幻境。”[1]

对于戏曲表演艺术而言, 写意化的审美特征, 又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予以表现。

一种方式是虚拟。虚拟是虚拟动作的简称, 而所谓“虚拟动作”, 则“指表演原需附着实物的动作时, 不用实物或只用部分实物, 虚拟地进行表演。戏曲表演中运用尤多, 大多是生活动作的规范化和舞蹈性, 常见的如开门关门, 上下楼梯, 骑马行船等。”[2]也就是以鞭代马、以桨代船、以车旗代车、以酒壶代酒宴等。

当然, 虚拟表演并不是简单的形式主义的表演, 它要求演员在表演时要有“内心视象”, 正如梅兰芳大师所言:“……在运用方面, 一定要结合我们的内心活动。譬如《醉酒》里的‘卧鱼’这个身段本来没有目的, 我把它改成蹲下去, 是为了闻花。可是所有闻花、掐花、看花等姿态动作还是传统的东西。要点是在当时我的心中、目中都有那朵花。这样才会给观众一种真实的感觉。”[3]也就是说, 虚拟骑马, 心中要有马;虚拟行船, 心中也要有船。即动作虚而心不虚。

另一种方式是夸张。夸张是一种表现手法, 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 借助丰富的联想与想像, 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进行放大或缩小, 获得新奇的艺术效果。

当然, 夸张要把握好惊讶, 既超越实际又不脱离实际, 既新异奇特又不违背常理。戏曲表演中的夸张比比皆是, 例如哭、笑、甩发、搓步、倒僵尸等等, 都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的艺术夸张。

二、程式化

戏曲表演艺术的第二个审美特征, 是程式化。

程式是戏曲表演中的一种技术形式, 是根据戏曲表演艺术的特点与规律, 将生活中的语言和动作加以提炼、加工, 使其成为唱念和身段, 并与音乐节奏相和谐, 形成规范化的表演方式。例如各种唱腔板式、音乐旋律, 各种行当不同的表演技术等等。

与程式密切相关的是程式动作, 是把生活中的某些动作进行提炼与美化, 经过表演实践逐步形成并确立的具有一定含义的规范性表演动作, 是戏曲表演重要的艺术手段之一。例如“趟马”“走边”“圆场”“起霸”等等。

程式不是死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 而是活的、变化的、发展的、创新的。例如现代京剧《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洋车舞”, 就是在生活动作拉洋车的基础上, 创造出来的新的程式动作。

三、舞蹈化

戏曲表演艺术的第三个审美特征, 是舞蹈化。

王国维说, 中国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 点明了中国戏曲的歌舞化的本体审美特征, 而这一审美特征又主要通过表演来具体体现。

从本质上考量, 舞乃是中国所有艺术的共同审美特征之一。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指出:“‘舞’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中国的书法、画法都趋向飞舞。庄严的建筑也有飞檐表现着舞姿……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另一种艺术——书法, 具有着共同的特点, 这就是它们里面都是贯穿着舞蹈精神 (也就是音乐精神) 。”[4]

舞蹈是一种空间流动的艺术, 舞蹈又是一种线的形态的艺术。这种线的艺术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国戏曲的线的艺术的决定性特征。

因此, 中国戏曲艺术便成为舞的艺术, 即无动不舞。梅兰芳大师也正是在京剧旦角表演艺术的舞蹈化方面, 作出了卓越的艺术贡献。他不仅创造出旦角舞蹈身段的“坐”“立”“卧”“望”“指”“思”“羞”“托物”“提物”“搬物”“抢物”“捧场”等各种舞蹈动作姿势, 还创造出京剧旦角表演的指法——“兰花指”的49 种手姿造型, 如“含苞”“初纂”“避风”“含香”“陨霜”“映日”“护蕊”“叶蕊”“伸萼”“迎风”“露滋”“醉红”“蝶损”等。尤其令人称道的, 是他创造出多种京剧旦角舞蹈, 如“剑舞” (《霸王别姬》) 、“花镰舞” (《嫦娥奔月》) 、“扑萤舞” (《千金一笑》) 、“绸舞” (《天女散花》) 、“拂尘舞” (《上元夫人》) 、“羽舞” (《西施》) 、“锄舞” (《黛玉葬花》) 、“刺蚌舞” (《廉锦风》) 、“袖舞” (《麻姑献寿》) 等等。

四、个性化

戏曲表演艺术的第四个审美特征, 是个性化。

戏曲表演艺术作为一项艺术创造工程, 个性化是它的神髓和灵魂。个性化是创造、创新、创意的结果。“艺术家具有卓越的创造能力和鲜明的创作个性, 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尤其是艺术生产比起其他精神生产来, 更需要艺术家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个性‘物化’在自己的艺术作品或艺术形象之中。”[5]也就是说, 艺术家的艺术创造以个性化为核心。

戏曲表演艺术的个性创造,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艺术流派的创造。中国戏曲各剧种、各行当几乎都有自己的艺术流派, 流派本身就是个性化创造的结果, 换言之, 流派以个性化的艺术风格为核心标志。例如评剧旦角的“白 (玉霜) 派”, 创始人白玉霜幼学京韵大鼓, 后改学评剧, 代表剧目有《珍珠衫》《桃花庵》《锯碗丁》《可怜的秋香》《玉堂春》《西厢记》等, 创造出细腻真挚、低回婉转的个性风格, 形成了“白派”, 被誉为“评剧皇后”。又如评剧旦角“新 (凤霞) 派”, 则创造出优美甜润、清新俏丽的个性风格, 代表剧目有《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祥林嫂》等。再如评剧老生马泰, 对评剧男声唱腔的创造作出很大贡献, 形成了嗓音宽亮、吐字清楚、韵味醇厚的个性风格, 也称“马派”, 代表剧目有《夺印》《金沙江畔》《孙庞斗智》等。而评剧花脸名家魏荣元, 曾唱过京剧、梆子、曲艺, 演过武生、丑角、花脸。他丰富了评剧花脸唱腔, 形成了苍劲浑厚的艺术风格, 代表剧目有《秦香莲》《夺印》等, 世称“魏派”。

另一个方面是强化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 包括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跳跃式思维等等, 以张扬个性为主攻方向。

摘要:表演艺术是戏曲艺术的中心。本文从美学视角与高度, 对戏曲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 将其分解为写意化、程式化、舞蹈化、个性化四个理论层面, 分层次进行研究。

关键词:戏曲,表演,审美,特征,写意,程式,个性

参考文献

[1]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3:653.

[2]上海艺术研究所, 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编.中国戏曲曲艺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1:168.

[3]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3:658.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69-78.

8.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 篇八

关键词:电影;《音乐之声》;音乐;艺术;审美分析

音乐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电影《音乐之声》就是对这一定义最好的诠释。优美的音乐是电影的灵魂,音乐与剧情完美相融后,又让人们在优雅放松的心境下尽情欣赏音乐艺术之美。《音乐之声》的题材源自生活,通过音乐将之升华后,又发掘出人们最淳朴的亲情、爱情、友情和民族情节。电影《音乐之声》在艺术表现中通过音乐剧的表现形式,充分彰显了《音乐之声》电影所独具的艺术魅力,这也是其审美形式的重要特征。

1 电影《音乐之声》基本剧情

《音乐之声》一举荣获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十项提名并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五项大奖,该剧最初以音乐剧的形式在百老汇上演,后于1965年改编为同名电影使其登上世界舞台,成为影响几代人的佳片。电影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音乐之都—奥地利萨尔茨堡的一个真实故事:见习修女玛丽亚是个喜爱音乐,性格热情奔放的姑娘,受修道院院长的委派来到退役军官冯·崔普家当家庭教师。冯·崔普善良、正直,因妻子早逝,加之其用军人的方式管教孩子,使得家中一片沉寂,孩子们也生活得非常压抑。玛丽亚的到来最初并没有得到孩子们的接纳,反而通过种种古怪的方法捉弄她,但玛丽亚全然不介意,她以爱心和童心与孩子们接触,让孩子们走进大自然,还原天真的童趣,教她们唱歌、跳舞,将音乐重新带回了这个家庭,最终也赢得了孩子们和冯·崔普上校的喜爱和尊重,两人也幸福的结合了。《音乐之声》是现代音乐故事片创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剧。

2 电影《音乐之声》的艺术审美特征分析

电影《音乐之声》,从剧情编排、表现形式、画面布局、器乐与声乐的组织、歌曲与舞蹈的融合以及精致朴实的对白等方面来看,都充分体现了该剧的大气磅礴和匠心独具,这为后续音乐剧或音乐故事片的发展探索了方向,同时也有效地奠定了音乐剧立意基础。基于此,为使观赏者对音乐剧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笔者结合此部电影对其艺术审美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

(1)电影表现形式的突破和实践。电影《音乐之声》在表现形式上做出了重大的突破,与一般电影常规表现形式中主要体现画面与语言对白的组合不同的是,此部电影将百老汇音乐剧的表现形式有效的融入其中。音乐作为剧情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这部电影的灵魂,在剧中占据了绝对的比重和分量。电影将部分对白用歌曲演唱的形式来加以表现,用穿插其中的舞蹈来代替角色的人物动作,采用音乐来烘托人物的感情色彩,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活动,唤醒人们心中最真挚的情感体验,从而激起观赏者心中的共鸣,并以此推动剧情发展。电影《音乐之声》中音乐的成功运用,极具欣赏与审美价值。在此剧中利用音乐的方式表现了剧情的整体艺术思想,将音乐艺术与故事情节紧密联系在一起,更好地将电影故事进行了完美表现,使得电影的音乐创作的立美意蕴得以最大的展现。

(2)音乐与剧情的高度统一。音乐是电影《音乐之声》的重要表现形式,也始终是剧情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电影开篇画面,玛丽亚站在阿尔卑斯山绿色原野上放声高歌“The sound of music”到修道院嬷嬷们谈到玛丽亚时诙谐的音乐对白“Maria”;从孩子们在家里邀请父亲——冯·崔普上校用吉他弹唱“Edelweiss”,再到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第一次参加的家庭晚会中七个小孩和声演唱的“So lone,farewell”,以及在雷雨天为了帮助七个孩子克服对雷雨的恐惧而唱起了的歌曲“My Favorite Things”,无一不流露出音乐、歌曲对剧情的铺垫、衬托和牵引作用。由此可见,音乐在这部戏中扮演了双重角色,既是电影所要重点描述的内容,也是电影重要的表现手段。

(3)音乐与舞蹈的完美融合。舞蹈作为一门融时间、空间为一体的视觉艺术,与音乐在远古时代就是同源同种的一对姐妹,都是人类古老的文化事象。法国舞蹈家诺维尔在强调音乐与舞蹈关系时说:“音乐之于舞蹈,就像歌词之于音乐一样”。音乐与舞蹈的珠联璧合既发挥了音乐情感的特征,又能获得造型性空间的再现,最终使得观赏者通过视听的交融,唤起对现实的联系,形成了多一种的审美体验。电影《音乐之声》有效地将此种结合发挥到了极致,其中的很多场景。例如,“玛利亚给孩子们示范奥地利民间舞蹈‘兰德勒时与冯·崔普上校共舞时的情感流露”、“孩子们在家庭演唱会时所唱的木偶舞蹈曲‘the lonely goatherd——孤独的牧羊人时的欢快表情”以及“表达玛利亚轻快跳跃的‘The Lonely Goatherd和欢快活跃的‘Do-Re-Mi”等,均充分展现了音乐与舞蹈的完美融合给观赏者带来的美感,让人情不自禁。

(4)唯美主义的大胆实践。电影《音乐之声》伴随以音乐为主的线条展开的同时,各种唯美的画面逐一展现在观赏者的眼前,音乐与画面的水乳交融,构建了一幅幅美丽的篇章,如果说画面是以点、线、面来表现感性的、可视的空间艺术,那么音乐则是以音响的物质材料诉诸人的听觉器官,以时间艺术来展现音乐无形的绘画之美,使得“音画相连”。《音乐之声》开篇缓慢流出的管弦乐与连绵起伏的群山、阿尔卑斯山林中不时传出的鸟鸣融为一体、辽阔秀丽的奥地利萨尔茨堡美丽的自然、人文风光以及剧中人物随着剧情的推进依次出现,此时与交响乐恢宏壮丽的效果相互融合,生动地向观赏者展示了祥和安静、自然相融的欧洲原野,唯美、大气、引人入胜。在此唯美的画面和动听的歌声中,音乐通过听觉的传递,涌入人的心扉,引发观赏者的共鸣,在观赏者脑海中各类“符号”转化为音响画面更加诠释了“音画相连”的审美意境,也是《音乐之声》在审美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大胆实践,美学内涵得以更广泛的外延,观赏者的审美愉悦感更加丰富。

3 综述

电影《音乐之声》在音乐剧发展史上具有非常强的代表性,整部电影大胆尝试电影表现形式的突破和实践,通过音乐的完美表现,将剧情进行了升华,通过音乐语言素材与音乐技法手段。例如,和声、复调、曲式等的有效匹配,更加突出了通过审美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的功能,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但同时又不给人一种脱离现实的感觉,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音乐所包容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意识,是各个民族音乐艺术的价值之所在,由此也形成了音乐美的不同范畴和类别,那就是优美、欢乐美、崇高美、自然美。

参考文献:

[1] 李杰.音乐审美的内核——音乐意象加工的科学阐释与实证[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

[2] 申波.审美意识与音乐文化[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3] 阿尔森·波布尔.抽象艺术[M].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

9.浅谈音乐的审美特征 篇九

摘要 :音乐是人类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殊活动,又是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和想象艺术。音乐审美是音乐整体艺术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曲创造音乐美,音乐表演呈现音乐美,而音乐审美发现音乐美,并且在某种意义上揭示音乐艺术最有价值的东西。音乐是人类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殊活动,又是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和想象艺术。音乐审美是音乐整体艺术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曲创造音乐美,音乐表演呈现音乐美,而音乐审美发现音乐美,并且在某种意义上揭示音乐艺术最有价值的东西。研究音乐审美意识的感性特征对于培养人们的音乐审美能力、提升人们的音乐鉴赏水平、提高人们的音乐审美判断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思想意义与理论价值。

关键词 :情感艺术、时间艺术、想象艺术、音乐艺术、审美特征

音乐艺术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也是人类最美的艺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音乐以它特有的艺术魅力,抒发着人们的情感,拨动着人们的心弦,陶冶着人们的惰性,美化着人们的心灵。聆听美妙的音乐,你会感到美的气息扑面而来,你会感到怡然自得,如痴如醉。列宁曾无限感慨地说:“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这是绝妙的、人间所没有的音乐。我总带着也许是幼稚的夸耀想:人们能够创造怎样的奇迹啊!”为什么音乐会有如此诱人的魅力和神奇的力量?这是因为美妙的音乐中蕴涵着一种与人类息息相通的审美特质。音乐是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艺术。它通过旋律、和声、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多姿多彩的变化,在一定的时空环境内塑造音乐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使人赏心悦目,它不仅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给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美的享受,而且对改造人们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任何音乐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反映时代气息,无论它表现什么,只要能在作者和欣赏者之间产生共鸣,就能起到审美作用。

音乐艺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有感化人心的力量。音乐艺术对人的意义不只是给人们精神生活提供的享受,而且还直接参与改造人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激活人的审美自觉。音乐艺术具有与其他艺术不同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探讨音乐艺术的音乐形象及其审美特征,不仅对丰富音乐艺术的美学内涵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对实施音乐艺术的审美教育具有实践价值。

一、情感的艺术

音乐擅长表现情感,没有情感的音乐也就没有了它的灵魂。黑格尔说过“在音乐中外在的客观性消失了,作品与欣赏者的分离也就消失了。”于是音乐作品透入人心与主体合二为一,就是这个原因,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音乐是擅于抒发情感的艺术,音乐作为人的思维活动的产物,形象的反映现实生活,但它不像电影、戏剧、小说那样显示出具体的地点、人物和事件,而仅仅是表现人在生活体验中所获得的感受和产生的情感。从音乐创作上看,它是作曲家内心深处思想和情感的独白。从欣赏者来看,只有那些富有时代精神和生活意义的情感音乐,才能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因此,音乐艺术不仅可以表达历史所凝聚的思想情感,同时也可以表达与时具进的时代精神,而且具有唤起人们情感和强烈激情的巨大能量,它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使人心驰神往、如醉如痴;使人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音乐利用旋律的起伏、力度的强弱、节奏的张弛、音响音色的变化等多种方式,来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等深刻细腻的内心情感。黑格尔曾指出:“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优秀的音乐作品听后能够给人一种诉说不尽的意蕴和审美感觉,音乐家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全部浓缩在作品之中,相传我国古代大音乐家于伯牙跟他的老师学琴多年,也只得其技,而缺乏感情,琴声不动人心弦,为此他的老师把他带到蓬莱山下,让他独自一个人在孤岛上,听着海涛拍岸、看着山林杳冥、听着群鸟悲号,从而引起他无限感慨,于是操琴,充满感情的创作一首《水仙操》抒发了他对寂寥生活的感受。再如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那如泣如诉、凄楚悲愤的曲调向人们倾诉了作者的悲惨生活,控诉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在清幽婉转的旋律中流露出深沉的哀怨,如泣如诉。他倾心演奏的这首音乐曲,就是他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体验的结晶,这里面饱含着他的悲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可以从乐曲中体会到阿炳的凄凉身世,仿佛亲眼目睹了作者的悲惨生活。体现了作品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当然,音乐发出的音响具有一种感情色彩,不同的音色给人的感受和情感反映也会不同。正因如此,我们可以感受,《步步高》的喜庆祥和、《黄水谣》的悲泣、《春江花月夜》的恬静,有如琵琶曲《十面埋伏》描写古代战争的场面。乐曲壮丽辉煌,以它那雄伟的气势、壮观的场面震慑了很多人。一把乐器(琵琶)只有四根弦,却能把古战场上的战争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很多人为之倾倒。早在十六世纪末,就有这样的描写:《楚汉》(十面埋伏)一曲,当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劈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又如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描写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草桥结拜的一段音乐中,便不难听出这段音乐是抒发了梁祝之间结拜时相互爱慕之情。而作为表现艺术的音乐,则是偏重于抒情和表意的,通过人的抒情,愉悦人的情怀,陶冶人的性情,给人以鼓舞和力量。音乐表现情感是直接的、抽象的,是表现艺术而不是再现艺术,是现实生活在作曲家的折射,间接地反映现实。音乐作品是有思想感情的人的精神所创造的。作曲家用声音概括某种感情,需要欣赏者用心去感受,如同样是感受,但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这种情感带有一定的概括性和主观性,又由于审美主体生活阅历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价值观念的差异,而显现出一定的差异;另一方面,同一首音乐作品,审美主体在不同的心境下、不同的环境中以及不同表演者的表演中,也会相应地表现出对音乐的不同反应和不同理解。所以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带有浓厚的主体性,他既是作者主体情感的反映,又是听者主体情感的审美观念。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或有着好的寓意,或抒发一种温馨的情怀,只有作者与欣赏者之间产生一种情感的共鸣,才能获得最佳的审美享受。

二、时间的艺术

音乐是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它是以在时间上流动的音响变化,按一定的乐音规律构成“音乐语言”,利用特定的音响变化,通过调动欣赏者的审美感受力,运用联想、想象在内心唤起一定的情感,从而形成一定的“音乐形象”,音乐发出的音响,具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它可以与人的感情形成某种默契,产生共鸣。音乐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表现生活感受的一种表现性时间艺术。音乐形象不占有空间,它是在时间中运动发展的;它不像造型艺术和美术作品那样在时间中持续不变,而是在时间中进行,通过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陆续显示而发展着,直到最后一个部分显示完毕之后,才为听者提供出作品的整个音乐形象。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是在时间中运动发展的。作为物质运动中特殊形式的乐音运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一样,音乐具有时间的持续性和变动性。音乐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快慢等一系列构成因素的变化和声音往复回旋,给人以律动的感觉。它不像美术作品那样在时间中持续不变以静态的方式而存在,而音乐则不然,同样一种形象则可以在连绵不断的时间中舒展开来。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从头至尾需要40秒钟,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则需要持续一小时零10分钟才能奏完。音乐所具有的这种时间的,在时间中延续的性质,同电影、戏剧和文学作品是共同的。中外音乐历史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要体现完整的音乐形象,不得缺少其中的任何运动环节,它是决定音乐形象在时间运动中呈现音乐审美特征的基础。正如黑格尔所说:“听觉否定了本身,音乐就是这种双重否定中使人感受到物体内部的震颤,成为一种符合内心生活的表现方式,耳朵一听到它,它就消失了,所产生的印象就马上刻在心上了,声音的余韵只在灵魂最深处荡漾,灵魂在它的观念的主体地位被声乐掌握住,也转入运动的状态。”所以音乐才能对人产生强大的震撼作用。音乐运动中这种时间性特征,便构成了音乐审美的又一特征。他不像绘画艺术那样,直接再现生活情景,以整体的形式和意象进入人们的视觉。而是以乐音的律动为生命,或如蜿蜒流淌的小溪,或如九曲连环的黄河,或如一泻千里的长江。它在运动中形成的审美意象,使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三、想象的艺术

音乐也是最擅长想象的艺术。想象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想象和联想在音乐欣赏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把音乐音响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中介环节。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是想象,培养一个人的创造性想象力,是非常有必要的”。音乐艺术并不以单纯模仿自然音响为主要任务,而是要通过对乐音有组织的排列、有规律的旋律流动,给接受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开拓出一个想象无比自由的充满灵性的世界。音乐能唤起听众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与这些富有情感的声音相联系,产生出丰富生动的联想和想象,引起强烈的情感反映,音乐的情感内涵又具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音乐想象的源泉应该是生活的体验,联想和想象能在内心唤起一定的情感意象来完成音乐形象的塑造,欣赏者只能运用听觉去感受作品的某些特定感情,如喜怒哀乐等,这些概括性的感情诱发了听者内心早已潜在的感情,使得这一感情与听者原有的生活经历相联系,重新再现成音乐意象,使主体与客体产生共鸣,感情因此在听者心中得到深化和加强便产生了感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年轻人心中与在老年人心中所引起的反应会有较大的不同,在音乐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的心中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张前先生认为:“文学艺术的欣赏活动,一方面是对原作的体验和领会,受欣赏对象的制约;另一方面,它又是带有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受欣赏者主观条件的制约。通过想象和联想,欣赏者不仅在自己的头脑中再现原作的艺术形象,而且还会以自己特殊的生活体验和艺术感受去丰富和补充原作的艺术形象;那些有丰富生活经验和艺术修养的欣赏者,甚至还可能发现原作中作者主观尚未意识到的生活形象的蕴含及其社会意义。”人们可以欣赏到同一首音乐作品,但是却不会有完全相同的感受,每一个审美主体都在欣赏过程中不断地改变着对象,也都力图把一个外在的审美客体变为主体感受的一部分,而这正是审美体验中的再创造性.如,在欣赏管弦乐《动物狂欢节》中“狮子”所表现的音乐片段时,首先出示狮子这一标题,当学生一见“狮子”二字,脑海里立刻会出现在动物园里或电影、电视银幕上见过的那种威武的神态。然后引导他们去听音乐中的节拍、节奏、乐器演奏的音区、音色,想象狮子在干什么?抓住“狂欢”想象狮子当时的动态和心情,这样,旋律一响,学生就仿佛看到狮子按着拍子跳起舞来了,吼叫声也被想象成是狮子唱歌的声音了。对大象的描写,大家都知道大象体形庞大,行动笨拙,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选用了音乐浑厚、发音低沉的低音提琴来演奏,使人联想和想象到那步履沉重的大象,迈着沉重的步伐艰难地踏着舞步的形象。

象征性也是音乐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音乐声音的象征性主要取决于声音的特有属性,如力度、音色、音高等,音乐具有模拟的能力。用音响可以表现各种鸟鸣声、泉水叮咚声、疾驰飞过的马蹄声,听者可以通过这种模拟性音响在脑中构成较为清晰的鸣禽、山泉、奔马的形象。象征的手法化为带感情色彩的音调,能唤起听众的联想和想象。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楼台会”一段,以小提琴独奏象征女性祝英台,以大提琴象征男性梁山伯,同时和的提琴音乐也象征人物丰富的情感。交响童话《龟兔赛跑》,作者抓住了兔子和乌龟的各自特征,以单簧管灵活快速的演奏,夹杂琶音的跳跃旋律,刻画了兔子灵巧机敏的动作,以音色浑厚的大管及其节奏沉稳的旋律表现乌龟,显得十分形象、生动、贴切。音色使人产生联想,小号使人想到战斗的气氛和节日的盛典或进军凯旋,长号的声音使人联想起虔诚、严肃的感情,双簧管和大管的声音,使人想起牛羊成群的田园风光,音乐家常用这些绘相关的景物。

音乐所描绘的形象,在诉诸人们的听觉之后,还必须调动人们的想象力,使听众一听就可以在内心或大脑中显现出内在的视觉形象。正如音乐史学家安勃罗斯所说:“音乐是心灵状态的最伟大画家,也是一切物质的最不高明的画家。”音乐是一种抽象艺术,它没有可视形象,无法在人们心中形成固定的映象,但是它却能调动人们的情绪,调动欣赏者全部的想象力,通过饱含联想的音乐形象,突破声音范围,提高人对现实生活的认知能力。那些神奇的、不可捉摸的声符敲击着欣赏者的灵,诉说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欣赏者与音乐涕泣难离、同欢共喜。

音乐艺术由于具备上述这些审美特征,使它在社会精神生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正如巴扎克所说:“音乐是艺术中最伟大的一个,是最深入人心灵的艺术,它唤醒你麻木的记忆,构成你的思想,只有音乐有力量使我们回返我们的本真。”随着我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音乐文化生活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我们理应充分重视和发挥音乐艺术的社会作用和审美作用,不断提高人们的音乐欣赏、审美能力,从而使音乐艺术在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中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而言之,我们不难看出,只有了解和把握了上述音乐审美特征,才能更好地进行音乐审美活动,才能有助于我们自觉地运用科学的理性思维去解释音乐现象,才能真正获得音乐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页。

(2)钟文娟《艺术概论》,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年版。

(3)中国艺术研究院外国文艺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版78页。

(4)冯黎明等《当代文学批评主潮》,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1版98页。

(5)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349页。(6)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53页。(7)高尔基《忆列宁》,《论美学与艺术》(2)第885页。(8)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48页。(9)恩·迈耶尔《音乐美学若干问题》,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第51页。

(10)陈英《音乐审美教育散论》,载于《美与时代》2004年第11期。

(11)袁军兰《浅议音乐教育审美育人》,载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一期。

(1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60页.

10.体育舞蹈文化的审美特征探析 篇十

摘 要:体育舞蹈的发展与传播为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Ю戳撕芏嗬秩ぃ?也将我国舞蹈文化建设引向更高的层次。本文针对体育舞蹈文化的审美特征展开研究,通过对体育舞蹈文化的内涵、文化起源以及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来探讨体育舞蹈文化的审美特征,提高体育舞蹈文化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体育;舞蹈;审美;特征

一、引言

体育舞蹈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与感染力,其历经漫长的发展,成为当今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娱乐部分。在人际交往、提升健康等方便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体育舞蹈文化的审美特征展开研究,是提升该舞蹈社会地位,培养人们对其产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广体育舞蹈的根本举措。

二、概述体育舞蹈

舞蹈的定义严格来讲应分为两方面,即狭义的定义与广义的定义。通常而言,所有形式的舞步均能够称之为舞蹈,舞蹈包含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形态,包括富有神秘色彩的东方舞、热情洋溢的街舞、恰恰、探戈等都能够称为舞蹈。狭义而言,人们所进行的舞蹈活动可根据其在每个时期的流行式以及功能的差异,将舞蹈称为艺术。当前,社会对舞蹈的区分为大众娱乐型与专业比赛型两种,表现了我国人们对舞蹈的重视,以及国家对专业舞蹈型人才的关注,其中大众型的舞蹈的主要目的在于减轻人们内心的压力,以身心愉悦为基本目的。而专业型舞蹈则以创作出更优秀的舞蹈作品为基本目的,因此该种类型对音乐、环境等均具有较高的要求。本文所研究的体育舞蹈属于专业范畴,与体育项目相结合,采用双人或集体的形式开展健身活动,其中包含具有竞技表演价值的体育运动。从社会角度而言,体育舞蹈兼具娱乐与竞技双重价值,不仅能够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还能提升人们的身体素质。

三、体育舞蹈起源与分类

体育舞蹈也被称为国际标准舞,源自英国,于欧美盛行,是当前较为流行的竞技性舞蹈。体育舞蹈可分为两大类,以摩登舞与拉丁舞为主。摩登舞主要源自欧洲的宫廷贵族,而拉丁舞源自拉丁美洲的民族舞。二者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慢慢形成了各自的风格与技术体系。起初,拉丁舞以及音乐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喜悦的方式,而随着其功能的演变与岁月的磨炼,其逐渐演变成人们表达爱慕的肢体语言。在1924年,英国皇家舞蹈协会将各种舞蹈进行了研究,并对其进行规范与美化,将所有类型舞蹈归纳为体育舞蹈。拉丁舞主要包括恰恰、伦巴、桑巴、斗牛,而摩登舞主要包括华尔兹、狐步、探戈、快步、维也纳华尔兹。以下将对各种类型的舞蹈进行分别介绍。

华尔兹是摩登舞项目之一,其具有优美的旋律,节奏为3/4的中慢拍,通过膝、踝、足底的动作,将身体不断升降、倾斜、摆荡等舞步的移动,使身体连绵起伏,舞姿华丽且典雅。探戈的舞步时快时慢,带有强烈的节奏,舞步抑扬顿挫,非常有力。而身体无起伏变化,表情较为严肃,时而左顾右盼。狐步舞也被称为福克斯。舞曲抒情流畅,身体升降起伏,舞步流畅、步幅较大,行若流水。据说是模仿狐狸走路的习惯进而创作。快步舞较为轻快,跳跃感较强,舞步组合有跳步、滑步等。伦巴则以胯部摆动为主要方式,将重心由一只脚过渡到另一只脚,舒展优美,婀娜多姿。恰恰舞为胯部在每小节来回摆动六次,舞曲热情洋溢,频率较快,诙谐风趣。桑巴舞的舞曲较为欢快热烈,身体前后摇摆,呈现游走的形态,流动性较大,且动律感较强。其源自热情奔放的巴西,也是巴西一年一度的狂欢节中主要的舞蹈。斗牛舞的音乐较为高昂,具有鲜明的西班牙特点。其舞步流动性较大,其源自法国,由西班牙斗牛场面而创作。牛仔舞是拉丁舞项目之一,其旋律较为欢快,且跳跃强烈。其源自美国,是美国西部牛仔所创作的踢踏舞,在50年代时所流行的爵士乐,使该类型舞蹈的更加完善,但风格仍旧保持了美国西部牛仔的基本特点。

四、体育舞蹈文化的审美特征

(一)体育舞蹈的基本特点

1.动作规范

体育舞蹈以技术为基本,所有动作都较为规范,其以人体的动作与姿态表达思想感情,以人作为媒介将内心世界进行展露。体育舞蹈的规范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脚法较为规范,拉丁舞以芭蕾舞技术为体系,需要舞者将脚背绷直,而摩登舞则需要舞者将脚跟、脚掌、踝关节以及膝关节等部分完美过渡。其二,在架型来看,由于舞蹈风格的不同,拉丁舞以及摩登舞的架型各有风格,且在男女伴舞的架型中也有所差异。摩登舞要求男女均需要保持固定姿态,在舞蹈过程中女士需要给人以典雅大方、准确、漂亮的感觉,而自由奔放的拉丁舞则要求男女伴舞时,都以自由的姿态展现其灵活的美。其三,舞蹈动作的基本组合而言,体育舞蹈种类众多,且每个舞种的基本动作都有所差异。在摩登舞的双人配合中,要求无肢体接触,且双人都要掌握熟练的技术,有效的粘合度。即便舞蹈类型存在较大差异,但教练与裁判的评判标准都保证了舞蹈的专业性。

2.艺术观赏

体育舞蹈将体育与艺术相结合,既表现了自身的魅力,也将舞蹈的韵味与风格完美展现,使观众能够在欣赏中升华自我,净化心灵。体育舞蹈以运动为基础,能够达到强身健体的根本目的,而艺术则以美为主要表现方式,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不需要考虑其价值与功能性。自从体育舞蹈出现以后,极大地扩大了艺术空间,使体育舞蹈兼具观赏性与功能性,其被称为一种真正的艺术。因此,这也正是体育舞蹈与体育运动项目的差别。

3.广泛的参与

体育舞蹈能够提升人们的身体素质,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能够帮助舞者锻炼完美的体型,愉悦身心。我国参加体育舞蹈的人不在少数,且体育舞蹈不受年龄的限制,只要参与者对其产生兴趣,喜爱该舞蹈便能够参加。同时,体育舞蹈与体育运动项目不同,其不需要参与者突破自身极限来完成动作,也与舞蹈有所差别,对参与者无较为苛刻的要求。因此,无论肤色、种族等差别,都能够参加。

(二)体育舞蹈的审美内容

体育舞蹈的审美内容主要有身体美、运动美、精神美等几个方面组成。

1.身体美

体育舞蹈要求运动员的身体呈现舞蹈的美,且该种美由生理与心理共同体现。身体美能够通过人体的身体素质展现出来,例如体型、微笑、姿态和柔韧等几个方面均是审美要素。身体美离不开身体素质以及形态的支持,在体育舞蹈中充满生命力的美。男运动员身体健壮、修长,而女运动员则具有优美的曲线,与阳刚之身达成互补,充分显现出和谐统一的身体美。在舞蹈过程中,运动员所表现出的力量、速度以及耐力等,都要求其有较好的身体素质,通过运动员强大的爆发力与速度,完成托举以及旋转等动作,将强大的生命力之美展现出来。另一方面,参赛的体育运动员需要拥有赏心悦目的形态,因此,形体美也是身体美中的重组成部分。

2.运动美

运动员在参赛过程中,将体育舞蹈生命与思维以动作进行阐释,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技术美。在运动构成中,体育舞蹈需要将所有动作都符合评判标准,且必须符合力学原理与生理条件。在完成基本动作的过程中,需要将最合理、最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这便是技术美。

第二,创新美。在体育舞蹈编排中,需要人们不断创新舞蹈动作,将人们生活方式与文化修养不断融合在其中,为人们呈现出具有新鲜感的舞蹈动作。运动员若是想要在比赛中赢得较好的成绩,就必须抓住裁判的眼光与观众的欣赏,编排出较为新颖的舞步,进而提升观众与裁判的兴趣。

第三,动与静的美。在体育舞蹈中,需要将造型与舞姿相联合,遵循快舞慢跳,或慢舞快跳的基本原则,使运动员将身体落在柔软的氛围中。我国某著名戏剧艺术家曾说,舞蹈就是活动的雕刻。可见,体育舞蹈将动态与静态美完美展现,并做到了完美结合。

第四,风格美。在体育舞蹈中,运动员需要将思想觉悟与道德修养等综合意识通过身体展现出来,体育舞蹈需要按照美的归路,利用身体的舞姿以及体态之变化等手段进行展示。其中包含高度形式化与风格化的身体动作,进而与审美者达成共识,得到满足。

(三)体育舞蹈的审美特征

1.体育舞蹈的审美形式

审美形式中主要包含结构与表现形式,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也是运动员本身的力量形式,将场景、服装、音乐等通过一定的规律,如整齐、节奏、韵律等形式呈现出审美特性。其必须依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组合才能具有审美特性。形式美的规律多种多样,规整是美、整齐是美、参差不齐也是美。

2.整齐划一

整齐的、有规律的在体育舞蹈中被称为形式美的基本法则,是人们出于自身需要,将其转变为整齐的牢固心理倾向。例如,芭蕾舞剧中的天鹅湖,四只小天鹅整齐、活泼、灵巧、表现出天鹅的灵性,以及神秘的空灵感。由于整齐划一具有严格的要求,因此在集体表演中常表现为服装样式统一,颜色统一以及空间排练等方面均需要保持统一。

3.比例均衡

该审美内容主要包含事物的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恰当关系。在体育舞蹈中,音乐的节奏、强弱的安排等均需要保持均衡的比例。其在艺术内容方面进行表达,给人以均等的美感。就运动均衡于舞蹈而言,使舞蹈更加立体,由此也更具美感。

4.节奏韵律

音乐相对而言是单一的也是统一的,其将众多纷杂因素与舞蹈相结合,进而将不协调的转变为协调的关系。节奏是体育舞蹈最基本的表现方式,优美动听的音乐加之和谐舞蹈,将编排出富有感染力与表现力的舞步。

五、结语

?w育舞蹈文化的审美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其需要从众多角度去评判,并深入研究,进而完善体育舞蹈在美学价值与社会价值中的突出贡献,满足人们对体育舞蹈的需求,以及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上一篇:民国传奇女子爱情故事下一篇:企业开业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