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封面设计流程

2024-12-02

书籍封面设计流程(共11篇)

1.书籍封面设计流程 篇一

《书籍的封面设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暑假生活记录册》是七年级第二学期中设计、应用领域的一堂课,本课以介绍书籍装帧设计为主,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书籍装帧设计知识的学习和设计、制作活动放在重要位置,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都得到开发,以“暑假生活记录册”导入该课主题,使学生产生兴趣。但考虑到任教的是农村学生,所以我把教学重难点确定得低一些,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初步掌握书籍封面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书籍装帧设计的基本知识,初步学习书籍的封面设计。

2、过程与方法:学习书籍封面设计的设计要素、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初步掌握封面设计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对书籍封面设计的审美能力,形成耐心、细致、整洁和有计划的工作态度和习惯,让学生在实践中创造美,体验美。教学重难点:

1、重点:书籍封面设计的基本知识。

2、难点:书籍封面设计的方法。课前准备

(学生)带一本自己最喜欢的图书、铅笔、彩色笔(教师)多媒体课件、各类书籍、优秀封面设计作品等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教师演示一本简易生活记录册的制作(把整开的纸对折,再对折,折成16开并切割装订成册)。学生思考:生活记录册与书籍有何区别?教师说明:生活记录册实质上就是书籍,引导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自己最喜欢的一本图书,并欣赏教师展示的不同设计风格的书籍,了解书籍的开本,引入课题“书籍的封面设计”。2.深入教学。

(1)展示书籍结构解析图,讲解书籍设计中的名称。

(2)课件展示优秀封面设计作品,学生欣赏并思考:封面设计包含哪些内容?(文字与图片)封面设计与书籍内容应是一种什么关系?(相呼应)教师总结。

(3)组织学生讨论:不同的色彩可以表现不同的思想感情,根据内容需要,应采取何种色彩来表现?

(4)讲解构成封面设计的基本要素(书名、编著者名、出版社名),展示封面设计常见的四种结构,提问学生:哪种结构在视觉上更易于接受?

(5)教师讲解一本书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思考:根据内容应采取什么形式的封面结构?

3.布置作业。

给自己的生活记录册取一个书名并设计一个封面。

4.课堂延伸。

将设计好的书籍的封面进行课堂展示并做评价。

2.书籍封面设计流程 篇二

之所以强调色彩在封面设计中的重要性, 是因为封面色彩给读者视觉上带来的冲击力是来自第一时间的震撼, 读者的眼球先是被色彩抓住了, 而后才关注版式和图形等因素。从人类文明开始, 色彩就成为沟通的一种语言, 人们用色彩表达情感, 宣泄情绪。在书籍设计师手中, 色彩的作用更是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充满了无穷的魅力。封面设计的色彩是体现书籍主题、表达情感、创造意境、激发读者审美联想的重要因素。封面艺术的情感不能只靠形象来体现, 还要有色彩的协奏, 才能组成一曲优美的旋律。所以, 研究与探讨封面色彩的目的, 就是要使其与立意、构图协调一致地去创造感人的艺术形象。

我国现存宋代经卷中便有相当精美的彩色木版插画, 明代以后, 水印技术和金属制版工艺日臻完善, 书籍的色彩也愈见丰富, 但传统印刷毕竟是专版专色, 制版的繁琐对设计限制很大。从经济角度考虑, 封面应用色彩一般不超过四种, 色彩过渡和网点疏密变化的效果也难以表现, 加上人工调配的油墨还原性差, 设计师即使有微妙的处理也无法体现。所以20世纪70年代以前, 设计师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图形的绘制和编排上, 应用色彩一般较单纯, 书籍封面朴素而典雅。随着科技发展, 四色胶印在印刷业中占了主导地位, 电脑分色让印刷品的精度和层次可以满足设计师的任何要求, 书籍封面的色彩变得十分丰富。

书籍封面的色彩设计不仅仅依靠设计师对色彩的喜好, 还受著作本身其他因素的约束和限制。封面设计是装饰性的艺术, 决定了其色彩的装饰性。例如表现青春活力的书籍不能用单调的黑白色系, 只有用活力的色彩才可以表达活力的内容。

中外书籍设计大师对封面色彩的探索从未停止过, 他们为了让色彩直观反映作品的风格, 特别注重如何依据著作内容把握好色调。封面设计的用色在注重了色彩装饰性的同时还要考虑到不同书籍开本的局限性, 最忌将色彩盲目堆砌。另外, 封面色彩的选用必须根据书的内容来考虑。

书籍封面色彩设计要依循以下规律和原则。

1.色彩对象的符合性

封面的色彩必须符合书籍的特性, “随类赋彩”是封面色彩艺术的基本规律。封面色彩具有从属性质, 它受书籍内容的制约, 还受到立意、构图、形象等形式因素的制约。一般的讲, 历史文献和经典论著色彩宜庄重而不呆板, 多用深而灰的色调, 理性强的偏冷色, 文艺类的偏暖色;小说的色彩要含蓄而不晦涩, 内容博广宏大的小说和诗歌多用暖的深色调, 忧伤带着悲剧色彩的作品多用冷的深色调;抒情性的散文、小品、诗集多用偏冷的浅色调;温馨的女性文学作品多用浅的暖色调;少儿图书的色彩要活泼而不轻佻, 多用暖而鲜艳的色调;青年图书的色彩则要明快而不飘浮;生活工具书多用暖而偏灰的色调;教材科技书多用灰色调……当然, 这并不是唯一的选择。 另外, 了解读者群的色彩喜恶是设计师必须调查和掌握的讯息。文化差异可能会使色彩产生非预期的反应, 同样的黄色, 在中国是皇权与尊贵的象征, 而在西方有些国家却是百般禁忌的。同时, 不同地区与不同年龄层对颜色的反应亦会有所不同。

2.色彩运用的装饰性

封面设计的色彩主要是装饰性的, 而不是绘画性的, 所以要注重色彩色相和色值的对比及整体色彩的调和。既讲浓、艳、重, 也讲淡、雅、轻。利用颜色的相互作用创造出的色彩格调高雅, 就能使人心旷神怡。装饰性的色彩特征是简炼、概括、含蓄、夸张。它既不是自然的再现, 也不是随意的涂抹。而是通过色彩的个性变化, 创造出富有魅力的结构形态, 给读者以视觉上的层次美感。一般来说, 书籍开本越小, 控制色调越简单。常用的方法有调整色面积和使用同类色。色面积指同一色彩在画面中占有的总区域;同类色指在色相、明度和纯度上有相似之处的不同颜色。当设计追求主次分明, 富有节奏感时, 就应拉开封面上的各色面积, 一旦固定了占据面积最大的色彩, 色调就基本控制住了。当各色面积拉不开时, 如果色彩差别大, 容易色调不稳而显得突兀, 此时可选用同类色。当封面主要是同类色时, 色调很容易和谐。但画面色彩过于统一时, 主题又很难突出, 如果全用灰调甚至会显得晦暗, 在此情形下就要“求同存异”。选用同类色时, 只要把握住三要素中某一条即可。比如:色相相近的几种色彩, 相互间的明度与纯度要拉开;而纯度相近的, 色相、明度又要有差距。这种方法既有利于把握色调, 又容易产生丰富的层次感。

3.色彩表现的简约性

现代生活非常讲究高效率、高速度、快节奏, 这不能不使人们的审美意识发生变化。就建筑而言, 过去那种繁彩镂金的建筑形式已被经济、实用、简约、明快的现代建筑所代替。充满在社会各个角落的商标广告设汁, 有些色彩繁琐得令人眼花缭乱, 信息传递速度受到直接影响。而精湛的商标广告色彩总是使人一目了然, 加快了信息传递的节奏。所以, 用于封面设计的色彩一般不宜过多, 以免造成混乱。

4.色彩的心理象征性

(1) 象征联想性。

成功的色彩选用会让人产生心理联想, 适当利用象征意义来打造理想的色彩是封面色彩设计手法上的一绝。就色相来说, 红色象征着炽热的激情, 也让人联想到玫瑰, 联想到喜庆;黄色象征着明亮和光辉;蓝色象征着天空和海洋;绿色象征着春天, 充满了青春的活力、舒适与希望;橙色代表了欢快、甜美、收获;白色则让人联想到纯洁、干净、简洁;而紫色又象征着女性化、高雅和浪漫……总之, 每种色彩都有着丰富的感情和含义, 不同的颜色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灵感受。 有时候色彩的象征意义跟大自然中的事物有关。例如, 天空与太阳的颜色所产生的联想举世皆然。但大部分的色彩意义都跟民族文化有关, 例如:政治、宗教、神话或社会结构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随着时间与地域的不同而产生差异。若是设计的书籍是针对国外地区, 那么设计者还需要考虑:同一颜色在不同文化领域内可能会有南辕北辙的效果。

(2) 抽象概括性。

抽象性是色彩语言赖以生存的根基。高更说:“色彩应当是思想的结果, 而不是观察的结果。”抽象性表明了色彩语言的概括能力, 如用色彩和形态同时表达“水”这一概念, 形态语言往往具有各种不确定性, 它可能让人联想到静态的湖水或动态的江河瀑布;而色彩抽象出的则是“水”这一统括概念下意义的派生, 水是流动的、清澈的、充满能源和动力的。总之, 抽象形式的色彩语言表现空间是广阔、深远的, 并且驱使人们去联想、去理解、去补充、去体会, 从而使有限的艺术语言包含在无限广阔的艺术世界中, 使之更加富于美学价值的意蕴。

尽管以上几点是前人的经验硕果, 但今天的书籍设计师在用色的选择上已经不只停留在既定规律阶段了, 他们尝试更个性化的用色方式, 用直观、醒目和与众不同的色彩语言带给读者新的心灵震撼和强有力的视觉吸引力, 给书籍色彩的表达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也赋予了丰富的情感。 总之, 封面设计的色彩在特定的条件下, 要求设计师只能在一个固定空间里作颜色的选择, 去进行各种各样的“形色统一”。在这方面, 中国的设计师有着先天条件的优越性, 因为他们作品的孕育与诞生来自于五千年文化的积淀, 也来自于整个华夏民族对“书卷味”的理解与尊重。因此, 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中国的书籍装帧艺术会越来越蓬勃地发展下去, 它明天的辉煌是可以预见的!

摘要:“色彩”在书籍封面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书籍封面的设计者只有把握色彩对象的符合性、色彩运用的装饰性、色彩表现的简约性、色彩的心理象征性进行创新, 才能使书籍封面色彩设计展现出更大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色彩,色调,色彩装饰性,色彩象征性

参考文献

[1]吕敬人.敬人书籍设计[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0.

[2]毛德宝.专业设计[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1997.

[3]王红卫, 何沙.字体.书籍.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1997.

[4][德]爱娃.海勒.色彩的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3.书籍封面设计流程 篇三

【关键词】书籍设计;五感;纪实类书籍;应用

·【中图分类号】J524

在数字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纸质书籍通过它自身设计中的“五感”美,依然展示着它自身存在的独特魅力,书籍设计的“五感”,是将人的各个感官所表达出来的感受考虑在书籍设计与审美范畴之内,纪实类书籍对书籍设计的“五感”要求也十分特殊,怎样将书籍设计五感融入到纪实类书籍的设计中也是一个相当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书籍设计五感与纪实类书籍的基本内容

(一)书籍设计五感的含义

一本好的书必定会考虑到读者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各方面的需求,读者在阅读一本书籍之时,需要用手触摸书籍的材质,用手看书籍的内容,用鼻子闻书籍散发出来的香气,用耳朵听书頁翻动的声音,用心去感受书籍传达的思想,总而言之,这一切都是读者与书籍融合的一个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怎样让读者获得美的享受,则需要书籍设计过程中对于“五感”精准的把握。

1、书籍设计中的视觉美

视觉是人们接触到意见东西时最直接的感觉,读者在拿到一本书时,首先会观察书的封面,封面就像一个产品的形象代言人,代表着该产品的形象与该企业呈现出来的精神内涵,封面通过独特的色彩与文字设计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一个好的封面往往能够准确捕捉到读者的视觉需求,完美的呈现整本书籍想表达的中心思想。而书籍正文内容的视觉感主要是通过文字的编排、字体类型、字号大小、文字行距以及图片的选取、编排来体现的。视觉贯穿整个阅读的始终,为书籍阅读的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打下了铺垫。

1、书籍设计中的触觉美

触觉是读者用手接触到书之后的感受,不同材质的书籍,读者所获取的感受是不同的,如材质粗糙的页面会让读者获得原始自然之感,而细腻光滑的页面则会让读者获取轻盈顺畅之感。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不同的方法对书籍的材质进行设计,有些将书籍表面设计得凹凸不平,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手的触摸获取不一样的触觉感受,从而更好更快更直接的抓住读者眼球。总而言之,书籍材质与工艺对书籍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恰到好处的设计能更快吸引读者注意力,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2、书籍设计中的听觉美

听觉是读者听到书页翻动声之后的感受,不同材质的书籍翻动声音是不同的,从而带给读者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厚重的书籍材质会给读者带来沉稳之感,而轻盈的纸张则能该读者带来轻松愉悦之感。读者通过不同的感受获取不同的阅读心理,从而影响到自身的阅读兴趣与阅读情绪,有的读者将书页翻动的声音理解为音乐交响曲,而有点读者喜欢安静的享受阅读的快乐。故书籍的听觉效果也是影响读者阅读的一大主要因素。

3、书籍设计中的嗅觉美

嗅觉是读者闻到书籍散发出来的气味之后所产生的感受,书籍的嗅觉美主要通过书籍纸张与油墨的选取表达出来,中国人喜爱用“书香味”这一个词来形容书籍散发出来的气味,“书香”能够更好的促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这种气味不仅停留在读者的鼻尖,更深刻的则会长久驻足于读者的心间。一本具有良好嗅觉的书籍往往能够给读者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对读者的阅读世界能够产生较为长久的影响。而书籍的嗅觉设计往往是被大众所忽略的,因为它具有无形的特点,不够具体化,而它却是书籍设计中相当重要的一个部分。

4、书籍设计中的味觉美

味觉是读书阅读完书籍以后所获得的心灵感受。书籍味觉不同于平常所说的味觉,我们平常所说的味觉主要是通过通过舌尖的味蕾细胞去感受实物的味道,而书籍设计中所说的味觉则是读者通过阅读书籍从而对书籍的设计产生的整体印象。通过阅读书籍,读者从内容、材质、功能、色彩、图片等不同角度做出不同的味觉反应:单纯羞涩的情感内容让人产生酸甜之感,冲动炽热的情感内容让人产生火辣之感,色彩简约明亮让人产生清凉之感,而色彩鲜艳亮丽让人产生麻辣之感,不同的色彩、版式、内容,给读者带来的味觉感受是不同的,而味觉感受往往是较高层次的感受,是融合视觉、听觉、触觉、嗅觉而产生的。

书籍设计的“五感”是书籍设计的基础,它推动着书籍设计的进步与发展,书籍设计的“五感”不是单独存在的,只有将它们完整的融合到书籍的设计中,才能让读者在书籍阅读中获得独一无二的美的享受,从而更加吸引读者。

(二)纪实类书籍设计的理念

将事情或事件的现场文字或图片整理成书的书籍我们称之为纪实类书籍。它具有高度的现实性、陈述性、精准性等特点,这类书籍要求读者具有较高程度的理解力与领悟力。日记、历史文献、新闻报道、采访内容、现场报道的文字与图片等是该类书籍的基础内容,用真实的方式来表达或描述现实的人物或事件。由此可知,纪实类书籍设计是对纪实类书籍的设计,其内容包括字体、字号、行距、文字编排、插图、色彩、封面、材质等,纪实类书籍设计也将融合书籍设计的“五感”,从而设计出更具品味与吸引力的书籍。

二、书籍设计五感在纪实类书籍设计中的体现

书籍设计是一门信息传达设计,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进行信息传达,将想传达的信息用更轻松简单的方式传达给读者,一本书如果只有好的材质,而缺乏独特的设计,则会让人丢失阅读的美感,感受不到阅读的魅力,一本缺乏设计感的书只是材料与内容的简单拼接,不能够给予读者美的体验与感受。endprint

(一)确定选题方向时五感在纪实类书籍中的应用

纪实类书籍设计讲究无形变有形,它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书籍内容,它将无形的思想转换为有形的设计,从而将书籍思想更好的表达出来,赋予书籍无限的生命力,增强读者的阅读热情,使书籍通过自身的材质、版式、色彩等明确书籍的整体走向,表达书籍的中心思想,从而给书籍形成一个具体的定位,避免书籍设计呈现空洞、摇摆不定的现象,通过书籍五感的传达,让书籍不再依靠内容来呈现主体与定向。

(二)选取书籍材质时五感在纪实类书籍中的应用

书籍设计中不同材质的选取、不同的立体造型都会给读者带来不同的触觉感受。在书籍设计中根据书籍的类型、主题及内容选用不同的材质,能够让读者获得更加直观的感受。书籍材质的选取通过书籍设计“五感”中的触觉引出味觉,带给读者品味的空间,让其将获取的心灵感受更加舒畅的表达出来。

(三)设计书籍工艺时五感在纪实类书籍的应用

书籍设计五感与书籍设计工艺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书籍在设计过程中工艺选取不同,书体现出来的品质与品味也不同,一本设计工艺完美的書籍,能够给人带来高品质的享受,不同的工艺给读者带来的五感感受是截然不同的,读者通过书的工艺体会到五感,又通过五感来促进自身的阅读兴趣,理解与领悟书籍的精神与内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图书工艺存在的价值。

(四)进行设计时应注意读者心理感受

书籍设计是一个整体概念,它最终服务的是读者,书籍设计五感从读者的心理出发,探索读者在书籍阅读中可能产生的感受,并通过书籍设计的五感,最终服务于读者,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获得美的感受,在阅读时,读者的感知、记忆、联想、想象等因素也都会影响读者的阅读情绪,纪实类书籍内容一般而言较为现实,需要通过分析、理解、推理等方式来慢慢领悟,故在书籍设计五感运用之时,应充分考虑这一书籍阅读群体的心理需求与感受,从而有针对性的设计出符合这一阅读群体的书籍。

【结束语】

一本好书的特质在于书籍设计五感的完美表达,书籍能够唤醒人的灵魂,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一本好书必定是一本设计完美的书,而不是内容与材料的简单拼接,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由颜如玉”,而黄金屋与颜如玉需要我们通过一定的指引才能让人们寻得,而好的设计则能够起到引导的作用,通过极具吸引力的五感设计,充分体现出书籍独特的思想与内涵,让读者从中获取美的体验,抓住读者的感受,从而有针对性的设计出符合读者需求的书籍,书籍设计五感在纪实类书籍中的不同领域都有所应用,纪实类书籍设计与书籍设计五感是密不可分的。

【参考文献】

[1]宋雪梅.书籍设计的“五感”[J].视觉经验,2013(01):167.

[2]隋莹莹.“五感”对传统书籍设计的影响[J].现代装饰理论,2013(03):187.

[3]李莉.电子书设计中的“五感”之美[J].现代装饰理论,2013(02):103.

[4]曹巧一.《顺棋自然》书籍结构与开本设计新探[J].视觉传达,2013(02):90.

4.书籍简介与设计 篇四

一、封面设计

假如书籍装帧犹如一组建筑,那么书籍封面无疑是这些建筑的外观。不管是西方哥特式的教堂,还是中国古典式的皇宫寺院,建筑外观都能体现出建筑的精神。而封面也是如此,将集中地体现书籍的主题精神,它是书籍装帧设计的一个重点。

封面的形式要素同样包括了文字和图形两大类,封面设计也同样需要突出主体形象。但从构思到表现都讲究一种写意美。表现在以文字为主和以图形为主的设计上,都是如此。

1.文字

封面上简练的文字,主要是书名(包括丛书名、副书名)、作者名和出版社名,这些留在封面上的文字信息,在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设计过程中,为了丰富画面,可重复书名、加上拼音或外文书名,或目录和适量的广告语。有时为了画面的需要,在封面上也可以不安排作者名有出版社名,让它们出现在书脊和扉页上,封面只留下不可缺少的书名。说明文(出版意图、丛书的目录、作者简介)责任编辑、装帧设计者名、书号定价等,则根据设计需要安排在勒口、封底和内页上。充满活力的字体何尝不是根据书籍的体 裁、风格、特点而定,字体的排列同样象广告设 计构图中所讲述的,把它们视为点、线、面来进行设计,有机地融入画面结构中,参与各种排列组合和分割,产生趣味新颖的形式,让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2.图形

封面上的图形,包括了了摄影、插图和图案,有写实的、有抽象的、还有写意的。具体的写实手法应用在少儿的知识读物、通俗读物和某些文艺、科技读物的封面设计中较多。因为少年儿童和文化程度低的读者对于具体的形象更容易理解。而科技读物和一些建筑、生活 用品之类一画册封面运用具象图片,就具备了科学性、准确性和感人的说明力。

有些科技、政治、教育等方面的书籍封面设计,有时很难用具体的形象去提炼表现,可以运用 抽象的形式表现,使读者能够意会到其中的含义,得到精神感受。

在文学的封面上大量使用“写意”的手法,不只是象具象和抽象形式那样提炼原著内容的“写意”。而是似象非象的形式去表现。中国画中有写意的手法,着重于抓住形和神的表现,以简练的手法获得具有气韵的情调和感人的联想。有人把自然图案的变化方法也称为 “写意变化”,在简练的自然形式基础上,发挥想象力,追求形式美的表现。进行夸张、变化和 组合。而运用写意手法作为封面的形象,会使封面的表现更具象征意义和艺术的趣味性。如《少年文艺》封面“少”字的大特写,好似飘扬的红领巾,给人一种联想,从构思到形式上都体现了《少年文艺》的个性。而变形的儿童读物封面,更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从中能找到童话、神话和寓言故事中自己的知心朋友。那些具有写意的中外古今图案,在体现民族风格和时代特点上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3.封面整体

封面其实并不只是正面,诚然,人们关心的主要是正面。但是出于审美的高要求,不应当将反面弃之不顾,再看书脊在书架上也同样 发挥着广告和美观的作用。因此,封面的正反面和书脊都应纳入封面设计的范围。整个封面是书籍装帧大整体中的一个小整体,正反和书脊的相互关系有着统一的构思和表现,这种关系处理得成败,同样影响着书籍装帧设计的整体效果。

我们可以总结出几种类型:

A.正反面设计完全相同。或大体设计相同,但文字有所变动,正面出现书名,反面采用拼音、外语,或极小的责任编辑、装帧设计人员名字。正反两面色彩、设汁有所变化。

B.以一张完整的设计画面分成封面、封 底和书脊,分别装饰文字。

C.封底以封面缩小的画面,或小标志、图案与正面形成呼应。

D.书脊应该是封面设计的体现,尤其在厚厚的书籍上,表现尤为如此,而不应满足于排列书名、作者名和出版社名。通过与正面书名相同的字体,在狭长的面积内,安排好大小、疏密关系,有些运用几何的点、线、面和图形进行分割和与正反面形成呼应,并与之形成节奏变化。

E.书脊的设计可以独居一面,可以用文字压在跨面的设计上。在精装的书籍上,常常还有护封,既能起一种保护作用,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宣传手段,是一种小型广告。护封设计纸张、印刷精彩,表现力丰富。有护封的封面可以简洁些,达到变化的效果,同时又因为封面运用了亚麻布、漆布、皮革等装帧材料和印刷工艺的制约,故采用简洁的表现式。护封的勒口也需精心设计,成为封面整体的一部分,并可利用其刊登内容提要、作者介绍、出版信息,丛书目录等。护封分全护封和半护封,半护封的高度只占封面的一半,包在封面的腰部,故称为腰带,用来刊登书籍广告和有关书的一些补充各项,也起着装饰作用。

二、版面设计

所谓版面设计,就是指在一定的新闻出版物幅面内,确定版面各要素的合理布局,即确定版心的尺寸及其在版面上所占的空间位置、文字的编排形式、文字的字体字号、文字的行间距、图片与表格的位置及排版形式、版面装饰物的使用等,使新闻出版物的版面具有美感并有独特的风格。

在书籍的目录或前言的前面设有扉页。扉页包括扩页、空白页、像页、卷首插页或丛书名、正扉页(书额)、版权页、赠献题词或感谢、空白页等。太多的扉页显得喧宾夺主,因此它的数量不能机械地规定,必须根据书的特点和装帧的需要而定。目前国内外的书籍,往往比较简练,多采用护页、正扉页而直接直进入目录或前言,而版权页的安排则根据具体情况而正。

正扉页上印有书名、作者名、出版者名和简练的图案。由于人们的阅读习惯。正扉页的方向总是和封面一致。当我们打开封面、翻过环衬和空白页;文字就出现在右边版心的中间或右上方。除此也有利用左右两面作为正扉页的设汁,称为两扉页。扉页上的字体不宜太大,主要采用美术字与封面的字体保持一致。扉页的设汁非常简练,并留出大量空白,好似在进入正文之前有块放松的空间。

无论打开正反面封面,总有一张连接封面和内页的版面,叫做环衬,目的在于封面和内心的牢固不脱离。精装书的环衬设计也很讲究,采用抽象的肌理效果、插图、图案,也有用照片表现,其风格内容与书装整体保持一致。但色彩相对于封面要有所变化。一般需要淡雅些,图形的对比相对弱一些,有些可以运用四方连续纹样装饰,产生统觉效果,在视觉上产生由封面到内心的过渡。

版面设计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使形式最好地表现版面内容,另一方面是为了建立版面的风格。一般而言,不同的新闻出版物的版面风格都应有所不同。但同一种新闻出版物的总体风格应保持一致。

怎样利用版面设计的手段达到设计版面的风格目标呢?一般认为有如下几种方法:

1.从字体、字号上来体现。如有的版面不用黑体字以保持淡雅的风格,有的版面则大量采用新型字体以体现其新颖、活泼的风格;

2.从正文行距行宽来体现。如有的版面加大行距以使版面明朗悦目,有的版面行宽很长使版面庄重典雅;

3.从图片、表格的形式上来体现。图片表格的大小、形状、数量的多少以及位置的安排都能给版面带来不同的特色;

4.从版面装饰来体现。版面装饰主要指花边、花线、题花、网底、加框等装饰性符号。版面装饰符号如何安排也是体现版面风格的重要手段;

5.从版面空间来体现。有的版面空白多,以体现明朗清秀的风格;有的版面空白少,以容纳更多的信息量。

应该说,版面设计工作是一项具有较强的创造性的工作。版面设计人员起码应具备以下素质:

1.应了解新闻出版工作的各环节,懂得整个编辑排版流程;

2.有较强的新闻理论业务知识,有敏感的“新闻鼻”,也就是说要“识货”,知道那些新闻是最重要的,能基本判断稿件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大小;

3.应熟悉一些印刷知识并掌握排版和制版的知识。就现代报纸版面设计人员而言,应掌握激光照排技术;

4.应熟悉本社激光照排系统中字体、字号、版面装饰符号的种类并能熟练应用之;

5.应了解各种制版方法对原稿的要求;

6.有一定的美术知识修养;

7.此外,还应该研究版面的构图、版面的结构模式、版面的风格、版面的阅读适应性以及版面的美化等,使版面设计给人以美感并有利于阅读。

三、插图

插图是一种绘画,但是不同于一般独立欣赏性的绘画,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具有必 要的从属性。插图必须具备一定的绘画条件,不依靠文字。也能从它的形象本身.表现一定 的主题,同时又必须服从原著,成为辅助者,这 就是插图的含义。

插图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文艺性的插图。画者通过选择书中有意义的人物、场景和 情节,用绘画形象表现出来,可以增加读者阅读书籍的兴趣,使可读性和可视性结合起来· 加深对原著的理解,同时又得到不同程度的美 的享受。另一类是科技及史地书籍.这类插图 以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知识内容,以达到文字 难以表达的作用。它的形象语言应力求准确、实际,并能说明问题。一个苹果的照片能帮助 我们看到非常客观的形状、颜色、结构和质感。一粒种子的说明图,不仅能再现它的形状、结 构,而且能把它在土壤中发芽的过程体现出来。

文学插图可以说是文艺性插图的典型.包括了题头、尾饰、单页插图和文间插图。其表现 形式多种多样:有水墨画、白描、油画、素描、版画(木刻、石版画、铜版画、丝网画),水粉、水彩、漫画等等。有写实的.也有装饰性的。插图创作的第一步,在于对原著的理解。不但要了解具体内容和要求,了解原作的主题精神,还要通过深入阅读原著,搞清原著是中国文学,还是外国文学?是古典文学还是儿童文学?是小说、散文、诗歌.还是童话、寓言、笑话?原著风格是粗犷豪放、细腻严谨,还是热情活泼、纯朴深沉?原著中所描写的历史时代、人物形象、服饰道具、日常习俗、建筑环境等。并且通过视觉形象资料加深理解,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 美术是视觉的艺术,没有文学中所描写的生活体验,很难在画面上体现文学内容。只有查阅有关资料,如其民族、时代相近的绘画、雕塑、建筑、工艺品.以及各种文物资料进行分析,将各种感受联系起来,加以综合研究,找出规律,以此为依据,按原著要求确定作品的基调,贯串于全部画幅中。这样书中的形象、资料中的形象、加上自己的想象,做到心中有底,才能表 现深入,而不至于概念,同时也是一种个人的积累不断提高的方法,为以后的创作打好基础有了这一步,则要对原著进行提炼,找到有戏可唱的情节内容。文学原著的篇幅很长,插图又不是连环画式的以图为主、一本书只安排几幅插图,这就需要我们通过一幅插图抓住 一段文字的情节内容的主题,将最具有典型意 义的文字内容,并适合于绘画表现的情节表现出来。这种插图不是停留在看文识图上,而要 经过再创作,使其具有艺术个性的感染力.同 时也要深入具体、刻划入微,让读者从中既能得到艺术的享受。又能感觉到具体的生活形象。陈老莲的《窥简》一图,择取营驾躲在屏风一端看信,发自内心深处的喜悦,红娘偷偷从屏风另一端察看,她那手指点在唇边,轻是机灵的神态,活现出少女聪敏活泼的形象。画面处理极为简洁,以一扇精彩的屏风展现了闺房的环境,上面的花鸟画,无论是飞翔交朴的蝴 蝶,还是切切私语的鸟儿,都巧妙着营营的美好愿望。极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正因为一张插图要表现众多的文字内容,有的插图采用了将不同时间、地点纳入一幅画的方法;写实性的插图运用了蒙太奇的手法;装饰性的插图不受透视、比例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更多地根据立意组织在画面之中,中国的传统绘画和民间绘画都采用了这种方法。

插图的形式表现丰富,同样按写实和装饰两大类来分,各个国家的插图都有自己风格,即使同一国家、同一类文学作品,也会因为各个插图家的艺术修养、对原著的理解不同,采 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画面形式来表现。而作为一个插图画家,面对着不同内容题材的书籍,要认真研究思索,找到恰当的手法去表现,而不是千篇一律地去对待。黄永玉的插图《阿诗玛》不仅集中而真实地表现了主人翁的欢乐与幸福,劳动与英勇,困难与遭遇,而且对诗的节奏、情绪和风格的表达,也有着周密的匠心经营。整套插图富有韵律感的构图、流畅的线条、朴素淡雅的色彩、变化丰富的 刀法和装饰味。但他为《叶圣陶童话选》、《冯雪峰寓言》作的插图,根据原著不同风格,又采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在《叶圣陶童话选》的插图中,出于画家对童话的理解和儿童欣赏要求的熟悉,更加发挥艺术的夸张和想象,满足儿童对新奇、强烈、稚气和拟人化的兴趣。一个个充满人格化的动物生动活泼地出现 在小读者的眼前。

5.书籍装帧设计资料 篇五

1.龟甲、兽骨编缀成册是世界上最早的装订形式,产生于殷商时代,持续使用到西周,大约有3000多年历史。

2.书籍装订材料进化为竹和木,书籍形态便出现了“简策”,竹木简策起源于西周后期,一直沿用到公元4世纪,其连接材料先是动物皮条和藤条,后又用麻、丝捻成的绳。用动物皮条和藤条连接书籍称“韦编”;用丝麻绳连接称“丝编”。用竹木片刻写的书(先是刻字,后有了墨和笔就改为写字)称为竹木简。将刻写后的简,依顺序编排扎缀起来成为一束,即称策——简策。简相当于现在的“册”。

3.简策装连接方法是将竹木或木片编排扎缀成策即竹木简策。

4.牍,则是用于书写文字的木片,与简并行使用。与简不同的是木牍以片为单位,一般着字不多,用于书写短文、书信。用木板刻写的书称为“版牍”,一块木板制书时称“版”,刻写文字后的称“牍”。一尺见方(一平方尺)的牍称“方”。在牍上面刻写较短的文章和极少的字称为版牍。

5.青铜器书,除了用甲骨刻写文字记事的书以外,商代后期又出现了在青铜器上铭刻文字的书。

6.考古最早的石头书,有秦国的石鼓书。因为刻石的形状像石鼓,故得名石鼓书。

7.1898年,德国籍的古埃及学者耶比鲁斯在埃及特洛伊古城金字塔的木乃伊棺里发现了纸莎草纸,这种纸与中国用树皮和麻布做原料来制造的纸完全不同,它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用古埃及文,古希腊文,古罗马文和阿拉伯文等书写的纸草文献,现存有数十万张之多。纸草纸文献上记载了大量的珍贵历史资料,迄今为止,最长的纸草卷长达40.5米。

8.册子本,或称折叠精装书,源于西方。

9.“卷”形式是“策”形式的演变,只不过材质不同而已,是印刷术发明初期最常用的装帧形式,卷配上轴就叫卷轴装。

10.轴为圆柱形,用卷粘裹起来,作为卷的轴心其作用是支撑卷,使其挺括、平整,便于阅读和保存。轴被卷粘括后,其两端露在外面,称“轴头”。

11.梵夹装是佛经的一种装帧形式,是仿照梵文贝叶(同页)经的形式,将纸裁成长条,两面书写。

12.经折装(折子装)起源于南北朝,流行于唐、五代时期(仿印度贝叶经的装帧形式,今天藏文佛经书仍沿用),历代刊刻佛经道藏,多采用这种装订形式。

13.蝴蝶装是书籍装帧形式的一大改革,书籍翻阅起来就像蝴蝶飞舞的翅膀,故称“蝴蝶装”。

14.和合装是继蝴蝶装之后一种少量而简单且书芯与书封可以随意分开的装订形式,因为外表呈盒或半盒状,故称和合装。

15.包背装的工艺特点是:印好的书页版心向外对折,配页后,撞齐,订口在书页空白边,用纸捻穿订扎平,订口外裁切,书背刷糨糊,用一张稍大于书页的纸贴书背,从封面包到书脊和封底,然后裁齐上下书口。

16.线装书是用线将书页连同前后书皮装订在一起的装订形式。

17.线装书的基本结构分为:书衣(封面)、护页、书名页、序、凡例、目录、正文、附录、跋或后记,与现代的书籍次序大体相同。从封面到正文、行、阑、牌、界以及插图,都是一个完整的设计。

18.有的除书口外其余三边不切齐,毛边参差,这种不加封面、不切书口、不用线订、而只用纸捻粗装的形式,就称毛装。

19.隋末唐初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促成了纸制书籍的成型。

20.卷轴装书籍形式的应用,使文字与版式更加规范化,行列有序。

21.蝴蝶装就是活字印刷术发明后新出现的书籍装帧形式。

22.包背装出现于南宋,盛行于元代及明中期以前。

23.明代是我国古代出版印刷业最为辉煌的时代,而只有到了明代,北京才真正成为全国出版印刷的中心。

24.线装从包背装发展而来,起源于唐末宋初,明嘉靖以后才流行起来,到清代达到鼎盛,流传至今的古籍善本颇多。

25.明代的书籍装帧还包括函套,以便将一部书的各册包装为一个整体。

26.清代的印刷技术,仍沿用宋、元、明以来的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法。

27.包装背在清代也有较多的使用,乾隆时期编纂的《四库全书》一套共36315册,为著名的写书,共抄写七部,共计254205册,全为包背装。

28.文艺复兴时期在平面设计上出现的一个重大进展,就是版面设计逐步取代了旧式的木刻制作和木版印刷。金属活字的出现,使得文字和插图可以进行灵活的拼合设计,而插图也从单纯的木刻发展到金属腐蚀版,赋予了变化,现代意义上的“排版”产生了。

29.欧洲最早的利用排版方式设计、带有插图的书籍出现于15世纪中期的德国,采用古登堡金属活字印刷,加上木刻插图拼合印刷出版书籍。1439年到1440年,德国人古登堡采用包含铅、锑、锡与少许比例的铋金属的合金为材料,铸造字模,利用金属字模进行印刷,是最早的凸版印刷试验。

30.1498年,丢勒为《启示录》一书作了15张极其精美的木刻插图。

31.15世纪末开始,德国的印刷和设计方法流传到各国,在欧洲引发了一个平面设计、字体设计的发展高潮。

32.16世纪,被称为“法兰西”版面设计的黄金时期。巴塞尔和里昂成为欧洲16世纪印刷业的新中心,巴塞尔成为欧洲出版印刷业的新的中心之一。

33.17世纪的书籍出版基本上基于商业的出版,出现了讲究实用功能的特点。

第二章 书籍形态要素

现代书籍通常由书芯、封皮、扉页、版权页(包括内容提要及版权)、前言、目录、正文、后记、参考文献、附录等部分构成。商业桌面出版物的要素相对于具有书号的书籍一般要少得多。

书芯是承载图书的主体内容(包括正文及部分辅文)的部分,由若干书帖(套帖或叠帖)组合而成。

书脊(又称封脊)是指连接封面和封底的书籍部。

第三章 古籍的外衣

四盒套:仅围绕书的四周,而露其上下两端。因仅围绕四面,折叠四边,所以称为四合套。六合套:属于比四合套更精致的制作品。四周和上下两端均不露出,因六面都包裹严密,故称为六合套。

木匣:木匣是指木板做成的匣状,其制法,五面密合,留一端可以开闭,将书置其中,不易损伤。

纸匣指用纸板制成的书套。

第四章 中国传统线装书

线装书版式:板框、界行、行款、版心、鱼尾、象鼻、天头、地脚、书耳、小题和大题正文首页题目的形式、墨钉、版记、书衣、书签、书根

第五章 欧洲线装书

比利时式样的特点为:书脊处加缝中径板(书脊处较窄的长条形板),中径仅仅过线而不在它上面订眼穿线:订眼集中在前后两个书壳版上。

书脚:书脚是指封面下方印出版单位名称的部分。

扉页:(又称里封面或副封面)扉页是指在书脊封面或衬页之后、正文之前的一页。扉页上

一般印有书名、出版社和出版的年月等。扉页也起装饰作用,增加书书籍的美观。

勒口:平装书的封面前口边大于书芯前口边宽约20~30mm以上的部位,尺寸在设计中可以灵活把握。

环衬:连接书芯和封皮的衬纸。

护封:指套在封壳外的包封纸(属于外封面)。作用是保护书封,增加书籍的庄重和艺术感。腰封:套在书封面,封底的中腰,长条形。增加书籍的庄重和艺术感。可以印制简单的书名及其他版权信息。

书槽:又称书沟或沟槽。指精装书籍套合后加工后,封面和封底的书脊连接部分压进去的槽沟。

书脊:(又称封脊)是指连接封面和封底的书记部。书脊上一般印有书名、册次(卷、集、册)、作者、译者姓名和出版社名,以便于读者查找。书脊是精装书刊前后书壳与书背的连接处。平装书刊的书脊是平齐的,书芯表面与书背垂直;精装书刊的书脊则高出书芯表面。飘口:飘口是指精装书刊经套合加工后,书封壳大于书芯的部分。三面飘口一般情况为3mm,也可根据书刊幅面大小增大或缩小。飘口的作用是保护书芯和使书籍外形美观。锁线订:将配好的书帖逐帖以线串订成书芯的装订方式。

骑马订装:一种简单的书籍装订形式。加工时封面与书芯各帖配套在一起成为一册,经订联、裁切后即可成书,装订后的骑马订书册钉锯外露在书刊最后一折逢上。由于订书时书芯是骑在订书机上装订的,故称骑马订装。

胶粘装订、;书帖和书页间完全靠胶粘剂黏合的装订方式。

平订:采用铁丝、锁丝等材料在书籍的订口边穿订的装订方式。

平锁:将配好的书帖逐帖以线串订成书芯,且纱线在各书帖间排列成行的锁线方式。

覆膜:覆膜就是将聚丙烯等塑料薄膜覆盖于印品表面,采用黏合剂经加热、加压使之黏合在一起的加工工艺过程。覆膜工艺分为预涂覆膜和即涂膜两种。

模切工艺:模切工艺就是用模切刀根据产品设计要求的图样组合成模切版,在压力的作用下将印刷品切成所需形状和切痕的工艺。

压痕工艺:压痕是利用压线刀或压线模通过压力在板料上压出线痕,或是利用滚线轮在板料上滚出线痕,以便板料能够按照预定位置进行弯折成形。这种方法压出的痕迹一般多为直线,所以又称为压线。

烫金:学名电化铝烫印,是一种不用油墨的特种印刷工艺,它是借助一定的压力与温度,运用装在烫印机上的模板,使印刷品和烫印箔在短时间内互相受压,将金属箔或颜料箔按烫印模板的图文转印到被烫印刷品的表面。

第六章 书籍材料与工艺

按照加工方式的不同纸张分类有3中,手工纸(全部手工制作,如宣纸)、机械纸(完全机器作业得到的纸)、加工纸(一般纸张经过二次加工后得到的纸张,如涂料纸、布纹纸、铝箔纸)。

按照用途不同,纸张分类也有3种,即印刷用纸(凸版纸、胶版纸、凹版纸、铜版纸、画报纸、薄凸版纸、字典纸、新闻纸)、书写纸(书写纸、账册纸、有光纸、打字复印纸、拷贝纸、招贴纸、油封纸、制图纸、绘画各种用纸)、包装用纸(牛皮纸、柏油纸、、玻璃纸、水泥袋纸)。

织品类材料在我国是使用最早、最广泛的一种书刊装帧材料。卷轴装等古制都是采用丝或棉织品作为装裱材料的。织品类材料,主要包括丝织品、棉织布、麻织品和化学纤维织品织品四种。目前封面也多应用国外开发出一种复合型织品面料,是棉、丝织品与纸复合的产品。棉织品封面材料的主要成分是棉花纤维。

丝织品的主要成分是蚕丝。常用书籍装帧电热包括缎、纺、绸、绢、绫、绒、锦。缎是经纬

纱交织而使有较多的经纱或纬纱露在丝织物表面的一种丝织品。

涂布类封面材料,是在纸或布基本上进行各种材料的涂布而成的一种代替皮革、织品等封面料的装帧材料。

漆涂布材料,是一种代替皮革的封面材料。一种是漆布,一种是漆纸,以布为基层涂漆而成的称漆布;以纸为基层涂漆而成的称漆纸。

金属丝的种类很多,如铁丝、铜丝、钢丝等,装订连接书帖的金属丝主要是铁丝。平装书刊的封皮材料多选用纸张,也有使用复合材料(二次裱合加工的材料)。精装软质封皮,只适用于较小的开本(一般为小于32开的书)及长形开本。

环衬,指精装书刊本册的书芯上下,一折两页的白色或其他颜色、图案的纸张。

烫印材料是指在纸张、织品、皮革、涂布面、塑料等封面材料上,用热压方法烫压上各种图文所使用的材料,也包括各种烫印助粘材料。

烫印材料包括金箔烫印、银箔烫印、铜箔烫印、铝箔烫印、电化铝箔烫印、粉箔烫印

第七章 现代书籍形态加工

平装书及期刊常用的订书方式有:骑马订、平订、锁线订、无线胶背订、锁线胶背订、塑料线烫订等。

骑马订:是将封面与正文的书帖在订书机上成“骑势”套叠后,用铁丝在左右两页相连的书帖居中折缝处穿过,将封面连同书帖一起订牢,参见古代包背装例图。

平订:是将配好的书帖相叠后在订口一侧离边沿5mm处用线或铁丝订牢,线是从书脊侧面穿过的。

锁线订(串线订):锁线是用棉或丝线经上蜡加工后,在书帖的最后一折缝线上,按照号码和版面的顺序逐帖穿联起来的方法,主要形式分平锁和交叉锁两种。

无线胶背订(胶粘装订):是用胶粘剂将书帖或书页的书脊处黏合的形式。

锁线胶背订(锁线胶粘订):是将“锁线”和“胶背”两种方式。

塑料线烫订:是预先单独订合各书帖再胶粘连帖的订书方法。

平装书籍的加工操作包括手工包本、机器包本、烫背、勒口等的操作过程。

6.当代书籍装帧设计情况 篇六

11文化产业管理缪红云111307118

书籍装帧艺术是随着书籍的产生而产生的,并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而具有更审美,更多的功能,更多的特质。以下分析了书籍装帧的现状,并依次提出了对书籍装帧的改进措施。进入新世纪,科学水平在不断提高,书籍装帧观念也不断发展,受到数字信息、广告、媒体等不断的刺激,如今的书籍装帧艺术已达到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书籍装帧已经有了五花八门的设计。现状:

一、我国书籍装帧设计的整体水平在不断提高。

二、出版物的大众化与书籍装帧风格的大众化。

三、书籍装帧艺术更加注重对于文化精神内涵的追求,在形式设计与艺术创意中,更加注重对现代感与民族精神的执着追求。

经考察发现,我国当代书籍装帧的发展趋势:

1、传统的出版物仍是主体

2、数字与新科技时代带动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

主要内容:

一、书籍装帧设计的整体形态以及结构

(1)印刷工艺与材质美感表现

(2)书籍装帧设计的全方面

(3)书籍的装帧设计的优点

(4)书籍装帧艺术需要的多元化

二、提高书籍的装帧设计的整体质量

(1)强度:书名要醒目,要容易识别,图像需要美观,能表现主题理念,使人看到它有种号召力。

(2)独特:一本完美的书籍装帧要有他与众不同的特色,无论是从布局,构图,还是从内容上,都能牢牢的吸住消费者的眼球,那才是一本好的书籍装帧。

(3)时代性:要与时代同步,能与时代同步流行。

(4)理解:要理解读者的心声,让读者感到亲切,适于读者去品味和欣赏。

现代信息社会要求书籍的装帧设计要更简便、准确、快速,于是简约的设计独占鳌头。但是简约并不是简单,更不是简陋,那只是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书籍装帧的艺术性并不简单,要用最简单的纸张、最简单的色彩以及最精炼的语言,让读者一目了然地了解书籍的各方面内容。

7.书籍封面设计流程 篇七

纸质书籍设计, 简单说就是将书籍的艺术性, 工艺性, 外表设计装帧和内页版式相互结合所形成的的全面设计。它的主要目的, 是使纸质书籍以最佳的视觉感受呈现在阅读者面前, 使阅读者感受到最佳的阅读体验。近些年电子书籍作为新一代媒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打破了大众对书籍一元化的感受, 电子书籍的设计形式更加去向于视、听、触觉的整体化设计。电子书籍依存于移动终端, 如平板电脑、书籍、移动电子书籍中, 它的主要目的是以用户阅读体验为主, 设计更新快, 既满足用户的艺术性要求, 又满足便捷性的要求。

一、3-6岁儿童纸质书籍设计特点

儿童书籍要结合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设计, 才能创造出儿童喜爱的书籍。3-6岁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育不完善, 骨骼肌肉柔软, 缺乏力量和耐力, 特别是用于翻书的手指小肌肉尚不发达, 注意力上易疲劳等儿童本子特点决定了儿童纸质书籍设计应具有重量轻、尺寸小、容易翻动、柔软、外形圆滑、不易破损等特点。下面仔细分析纸质书籍在设计儿童书籍时所拥有的基本特点。

首先, 在材料方面。设计者在设计纸质书籍时所要采用的材料应为同种材料中最为安全且健康值度最高最为严格的产品。书籍设计要为儿童提供最为全面的最为周到的保护, 要在最大限度上地防止意外伤害事件发生。其次, 体现在书籍视觉语言上。简约明了的图形, 赏心悦目的色彩, 具有美感的形式, 简单直白的表达方式, 使儿童能够比较容易准确得获得关于书籍的信息, 这样的设计方式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引起孩子的注意, 最后, 体现在选择设计开本形态方面。在选择设计开本的形态时, 要考虑到儿童书籍所有的种类, 领悟其书籍内容, 寻找最为合适, 最终充分体现书籍魅力的开本。这种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珠联璧合, 才能使书籍产生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二、3-6岁儿童电子书籍设计特点

电子书籍与纸质书籍相比, 无需要考虑纸质书籍纸张材质、印刷工艺、装订方式等因素。电子书籍的设计是按照图形、图像表现方式分为平装, 软装和硬装, 这三种表现方式的出现, 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纸质书籍所拥有的特点。儿童电子书籍在设计是要注重两个方面, 首先是技术上, 电子屏幕要符合儿童的生理特点, 利于保护儿童的视力健康, 屏幕的调节装置可以根据儿童自身喜好进行调节。其次, 在设计上, 色彩搭配要恰当、和谐、适度, 避免复杂纷繁的色彩模式, 同时要准确把握适合版面内容的文字跳跃率和适合图像和文字呈现的最佳视域, 达到让孩子长时间观看的目的。

三、3-6岁儿童纸质书籍与电子书籍特色设计

纸质书籍和电子书籍抛开所承载的媒介书本和电子设备, 回到最初书籍所含有的意义, 就是通过文字, 图案, 色彩, 等元素进行传递信息的过程, 这个信息传递过程需要设计者和读者进行沟通了解读者喜好。其次, 要从自身积累的设计经验中提炼精华进行独特设计。最后, 视觉方面进行有吸引力的色彩进行搭配。因此, 抛开书籍媒介的3-6岁儿童的纸质书籍和电子书籍的特色设计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情感共鸣, 独特表达, 配色和谐。

1. 情感共鸣

无论是纸质书籍还是电子书籍, 书籍的版式是都是设计者所精心营造的视觉感受之一, 封面及插图中的形象, 版式的处理都能烘托出书本特有的文化意境。3-6岁儿童书籍设计的难处在于3-6岁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不完善, 他们知识掌握量少之成人, 无法完整的阅读一篇文章或者故事, 大多数依靠图形, 图画进行辅助阅读才能明了含义。在针对3-6岁儿童的书籍进行设计时, 设计者是要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具象思维通过版式、图案、文字、色彩等一系列元素传递给儿童, 使儿童在阅读时可以沉浸于设计师所创造的世界里, 真正发挥出设计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儿童书籍页面设计时设计者想要设计出引起儿童情感共鸣的特色设计的书籍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 保持一颗童心, 融入儿童之中, 与他们进行情感接触, 了解他们如何体验自己的喜, 怒, 哀, 乐, 以及如何表达这些情绪。在进行版式设计, 色彩对比, 插图选择, 根据儿童的情感层次进行设计, 每个特定的设计对应特定的儿童心理更加让孩童理解书籍内容, 体验快乐或悲伤最终达到与作者产生共鸣。其次, 深入理解本书的内容。书籍设计是设计师对其内容阅读的解释和表达, 设计师必须以真诚的态度对本书的内容进行理解, 其后进行自我创造和设计, 这里的创造是设计师对书籍的理解也是绑定的书籍内在情感的基础。这种情感是感觉和设计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可以使作者和读者可以产生共鸣, 主要取决于读者能否理解设计者的意图。

2. 独特表达

设计师在设计儿童图书时要用儿童喜欢的形象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在书籍的页面插入大量生动可爱的形象, 充分发挥儿童的视觉和想象力, 将儿童的视觉, 触觉都吸引在书本所要表达的故事之中, 透过角色的层层深入带领儿童进入故事的世界, 这样的吸引都是透过设计者独特新颖的表达方式进行的。

3-6岁儿童的感官视觉体验已经到了一个高潮。一些儿童教育书籍的设计, 设计引导儿童阅读都是通过一个生动和可爱的形象, 让他们学习的同时不觉得无聊, 如使用儿童熟悉的动画片的卡通形象, 将里面的角色塑造成引导角色, 透过这样的角色和儿童进行知识之间的对话, 通过儿童愉快的与角色进行互动学习知识。例如, 如果在书中设置合理的儿童形象, 将他定位为好朋友的角色, 儿童在和“好朋友”在书中共同阅读和交流, 让他们的认知活动从平面到立体, 从难以接受到主动地自我学习。这样生动角色使儿童在进行阅读活动不再是一个人, 他和一个小兔子, 游戏中的外星人, 一起翱翔在书本中, 使阅读变得有趣, 在这样的过程中, 书籍自然也成为孩子们的好朋友爱不释手。孩子们相信直觉不喜欢世界直白的描述, 他们希望依靠强烈的主观感受来描绘现实生活, 现实世界的想象力再加工, 这决定了儿童读物的设计必须突破的具象的艺术形象, 设计师必须试图摆脱打破常规, 接受一些看似不缴纳逻辑视觉感觉。尽可能接近孩子们自身的设计, 设计师创造的艺术形象来源在日常生活和温和的想象中, 他们必须了解孩子的心, 在孩子们的世界寻找灵感。

3. 配色和谐

从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来观察他们的审美能力, 孩子们的天真活泼性格让他们明亮的颜色非常敏感, 颜色的偏好与儿童的活力爱自然的心理特征相一致。孩子们喜欢明亮、自信和美丽的颜色, 如红色、蓝色、绿色等, 因为这些颜色有很强的视觉吸引力和影响力。因此大多数设计者都大胆的使用这些丰富多彩强烈的对比关系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例如, 一些儿童书籍封面常用的绿草, 是因为绿色和红色对比可以产生一个强烈的视觉刺激, 对孩子们有很强的吸引力。但孩子们喜欢的颜色不容易协调, 难以掌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在设计这些对比色介入一些相对较暗的颜色, 使用统一的图片, 比如在中间的红色和绿色的位置两个红色和绿色的各种同系色进行使用, 如橙色和灰色、黄色和灰色的中和。这个灰色可以扮演一个角色的转变, 调和视觉, 使儿童在阅读书籍时视觉可以得到休息。儿童非常喜欢鲜艳的颜色, 但他们很短的注意力, 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 我们应该更加注意在视觉设计中的颜色的使用, 这个灰色中性颜色儿童书籍可以中和色彩对比, 但除了这样的对比色的使用, 设计者更要考虑如何使在颜色不冲突的情况下形成互补的和谐美, 这些都是在书籍设计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所以设计师之间在进行比较在书的封面设计的同时必须能够掌握颜色搭配, 颜色完美调和, 给孩子一个健康、积极的阅读体验。

结语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语言, 儿童阅读也在不知不觉中的依赖电子媒介, 书籍设计是一种数字信息传输媒体的设计, 儿童电子书籍与纸质书籍虽然有着载体上的不同, 但儿童书籍的信息传递的精神是永不改变的。

摘要:现今信息时代正在悄然的推动着传播媒介的变化, 依靠传统传播媒介的纸质书籍已经满足不了新时代客户需求, 在新媒体应运而生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出现了纸质书籍与电子书籍共存的现象, 在这多元化共存的时代中无论是纸质书籍还是电子书籍都是无法被另一方所完全代替的。儿童书籍的市场也跟随主流进入了共存时代, 作为儿童书籍的设计者在进行书籍设计必定要考虑到电子书和纸质书共存因素, 将两者相互结合, 相互借鉴, 这样才能真正的设计出迎合市场需求, 推动儿童书籍设计的发展。除此之外设计儿童书籍要有创新具有特色的设计才能更好勾起儿童阅读的兴趣。

关键词:儿童心理,儿童生理,特色设计,电子书籍,纸质书籍

参考文献

[1]胡燕.当代儿童书籍装帧设计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10.

[2]宋晶晶.当代电子书籍与纸质书籍的设计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1.

8.书籍设计师 篇八

说到书,再熟悉不过,也许它们不是你的生活必需品,但就像一盏盏温暖的灯,离开了它们,我们的生活将一片晦暗。不论是咿呀学语的幼年、踌躇满志的学生时代,抑或是之后更久远的漫漫人生路,书都与我们紧密相连。作为阅读者,我们最关注的或许是书中的文字,和字里行间的思想,然而好的阅读体验,绝不仅仅依托于文字的内涵。字体字号的选择,到文字排版,再到书籍的装帧与封面设计,无一不体现着做书人的用意。

对于印刷品的兴趣,最早的启蒙可以追溯到马仕睿童年时期。从小生长在北京的他喜欢看漫画,儿时参观的北京第一届国际书展让他刷新了对印刷品的认识。他说,那时候的书展特别受重视,印象最深的是日本讲谈社展出了海量的实体书,摸着印刷精良的纸张,连味儿都让人陶醉。用指尖亲身感受这些印刷品,仿佛在以另一种方式聆听书本的诉说。然而早些年中国的图书装帧设计还很滞后,甚至可以说没有设计意识,而英国、日本比较先行、成熟,这一次的亲密接触打开了马仕睿的视野,在他心中埋下了种子。

当年进入清华美院,马仕睿学的就是书籍装帧设计的专业,当年的学科分得很细,而现在的大学已经把它归入为了平面设计类。说起来这也并非是件坏事,毕竟书籍设计只是平面设计的一个部分。当年同专业的同学,专门从事书籍设计的不多了,坚持至今,马仕睿有他自己的理由。除了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外,他心里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要做不同的书,突破现有书籍设计的概念,并且将其放置到一个更开阔的界面去讨论和审视。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很多反商业出版经验的尝试,比如汪涵所写的《有味》,设计就出于马仕睿之手。封面采用带有植物纤维感的“大地”纸,质地厚实,白色的书名与作者烙印在一旁,不扎眼,素雅,也的确有味儿。以前国内的出版装帧太过一致化,看过很多优秀的国外书籍就会发现,书并不等于“纸+文字”,而是有各种各样的呈现方式。

刚开始的时候马仕睿的设计之路走得也比较难,大环境比较沉闷,而且没碰上好的合作计划。后来有机会做了文治的书,《我兔斯基你》大获好评,马仕睿这才闯入人们视野,开始在书籍设计的舞台上正式登台亮相,后来又做袁腾飞的《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就开始一发不可收拾了。从那时候大家开始意识到,原来书是可以这样设计的。再后来的设计之路就比较顺畅了,相继设计了很多令读者印象深刻的作品,像是沉稳大气的《遗物整理人》、活泼跳跃的《佛祖在一号线》,也有别具一格充满设计感的《放映》,而在《荒木经惟的天才写真术》中,搭配大师的摄影作品,马仕睿的设计也毫不逊色;《心经的力量》封面图腾充满禅意,内文设计简洁明了;《她比烟花寂寞》包裹在白色外封下的淡淡的粉色,流露出含蓄的寂寞温婉心情……如今,马仕睿有着自己的工作室,怀着最初对设计的坚持,将更开放的设计观念与形式带给更多的人。

iTALK对话马仕睿:

iTALK:书籍设计师是怎样的一个职业?你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马仕睿:书籍设计不仅仅是设计封面,书厚厚的一本,其实是一个很充分的空间,能表达很多东西。我也曾经尝试过和排版公司合作,但他们觉得设计成本理应很低,对细节的重视也不够,其实细节的差异会直接反映到效果呈现上。书的设计是一个整体的过程,我坚持再简单的书都要做整体设计,从最基本的封面设计到内页文字排版,甚至字体字号都要有选择的态度在里面。其实这种整体意识来自于上学时期,清华美院的吕敬人老师曾经师从于日本平面设计巨擘杉浦康平先生,他强调设计浑然一体性。但也有例外,比如企鹅出版社的各种系列书多是纯文字书,内文版面相对固定,所以只有封面的变化,也十分精彩。

iTALK:听说你的工作方式有些不同,你设计书从不通读?

马仕睿:很长时间以来,圈子中的人都认为好的“书籍设计师”要读书,读了才能设计好,而且他们将书诗化,赋予其很多情感色彩,甚至把书推上神坛。我觉得这其实是对书的过于美化。书是很中性的,你印上圣经就带有宗教色彩,印上知识性很强的东西它就是知识的载体,印上小说就是一个故事,印上“黄色图片”就是“淫秽出版物”……这在乎你印什么在上面,它作为一个载体可以印任何东西,因为任何东西都分好坏。但一定说书要供着,没必要。面对海量的商业出版物,书的内容对我意义不大,我更多地把它转化成为对印刷物的感受了。

在工作的时候我希望自己比较客观,没有那么感性。设计师接手新的书应当把它当作案例去了解、研究,但并不需要使用它,爱上它。我们应该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去理解自己需要设计的内容,“读”是方式之一,这要看设计师个人的选择。去和编辑沟通,查资料也可以,这就是我的工作方式。在面对一本需要设计的书时,我不会以一个读者的角度出发去通读并产生体会,不去使用它,客观来说在时间和精力的消耗上对书籍设计师来说也是不太现实的。就像做一个好的卫生巾包装设计,虽然这样说有些不讲理,但我觉得它们的设计师不一定都非得是女性。

iTALK:什么样的设计是好的设计?

马仕睿:一个好的设计应该相对来说设计得很充分,无论设计要传达的是什么,繁复的也好,简洁的也好,端庄的也好,奇怪的也好……总之不管是出于哪种角度和目的,呈现出来是非常成熟、充分的状态。设计师很明确自己要做什么,做得足够到位,就会让人感受到设计的用心。我比较喜欢一位日本设计师——祖父江慎,他的书风格非常强烈,也会有很多“跳脱”,比如书口的处理会很特别,或者是在整体裁切上故意歪一些,这样摆在书架上的时候书就好似在探头出来一样。他的每一个设计都很明确、很有特点,让人一下子就能理解到,感受到。

其实对于设计师来说,好的设计往往是瞬间的判断,而不是打磨出来的。书一来我就产生了想法,这种状态是比较好的,设计出来的效果也不会差,如果来了不知道怎么弄就麻烦了。设计是一个思路的问题,如果逻辑很明确,思路很通畅,敏感度很高,那么马上就能有想法,如果一开始态度就很迟疑,再拉长时间,那就变成了机械技术。有人强调设计需要打磨,我觉得也对,但应该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一个方案如何做得更加深入细致,需要时间和成本去反复试验和改进,但不是在方向概念上来回来去地犹豫。

iTALK:个人的设计风格是怎样的?

马仕睿:我要求自己尽量从整体框架结构去设计,也会在意一些文字的变化。

回顾来看,早些年的设计不太平和,因为我会有意地去打破现有规则,你说不能这样,我偏要这样,你说不能那样,我要向你证明其实可以。比如做《知日》的时候,很多人反映说图不要贴着字,但我觉得完全没问题,是可以尝试的。有些时候反常规的一些东西并不代表是错的,大师也有,优秀设计师也有,印刷错误也有,我讨厌共同的声音说这样不行,因为这只是他们的习惯和惯性,并没有谁去研究过。但现在的我相比以前要平和,因为时间一长大家会关注到你的作品,感受到了另一种可能性,发现不一样的做法也会有好的结果,所以也会慢慢去接受了。而且如今的书籍市场相比以前也在不断开放,优秀的设计很多。我也把精力更加集中,去更多地关注每一本书需要什么,过度的情绪表达会少很多。

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书的制作其实是一个很庞大的过程,从开始算起,作者把想法变成文字,到策划、编辑、排版设计,印刷装订、再到成形上市去推广贩卖,环环紧扣。单个环节的“脱节”都会破坏这种完整性,我愿意把自己放到书籍生产的大框架下去看,设计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我不同意书籍设计是“为他人做嫁衣”这样的概念,老人们很爱说:“不能抢戏,作者是第一。”但我认为作者只代表了内容的一个角度,任何环节都很重要。我们都是在做创造性的工作,而不仅仅是服务于内容,我也是内容本身。

9.书籍装帧设计委托合同- 篇九

甲方(委托人):

住所地:

通讯地址:

法定代表人:

电话:

传真:

邮编:

受托方(乙方):

姓名(名称):_________________笔名:_________________

户籍所在地:_________省_______市_________县(区)_____________街道(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号

经常居住地: _________省_______市_________县(区)_____________街道(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号

邮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mai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同签订地:北京市朝阳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双方就甲

方委托乙方进行图书平面设计事项,在真实、充分表达各自意愿的基础上,经过平等协商,达成如

下协议,由双方共同恪守。

第一条 委托事项

委托创作的设计作品(以下简称“设计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第二条 乙方保证设计作品不存在任何权利瑕疵,没有侵犯任何第三方的任何权利,不违反国家出版、宣传等相关法律、法规或政策的规定。因乙方违反上述保证导致甲方侵犯他人权利的,乙方承担全部责任并赔偿因此给甲方造成的损失,甲方可以解除合同。

乙方保证,乙方为完成本合同委托事项而需要使用他人作品的,其已经得到了该作品著作权人的有效许可或授权。

乙方保证,乙方设计所使用的字体等元素不存在任何权利瑕疵,没有侵犯任何第三方的任何权利,包括方正字体等权利人,不违反国家出版、宣传等相关法律、法规或政策的规定。因乙方违反上述保证导致甲方侵犯他人权利的,乙方承担全部责任并赔偿因此给甲方造成的损失,甲方可以解除合同。

第三条设计作品的交付

1.初稿

(1)乙方应当在本合同签订之日起___日内向甲方交付设计作品初稿。

(2)甲方有权要求乙方提交多个设计方案供甲方比较和选择。

(3)对于设计作品初稿,甲方不承担任何支付义务。

2.定稿

(1)甲方在初稿中做出一定选择后,乙方应当对甲方选择的初稿进行修改和完善。

(2)乙方应在甲方选定初稿后____日内向甲方交付设计作品定稿。

3.乙方逾期交付设计作品的,应向甲方支付相当于设计报酬金额20%的违约金;逾期超过_______天仍未交付委托作品的,甲方有权解除合同,甲方不向乙方支付任何报酬,乙方应向甲方支付相当于设计报酬金额20%的违约金。

第四条 著作权的归属

设计作品的著作权归甲方所有,乙方对设计作品不享有著作权。

第五条 报酬

1.设计作品的报酬按以下第___项:

(1)单本设计作品的报酬为人民币___________元;

(2)套书设计作品的报酬为:第一人民币______元,第二册设计费_____元,腰封设计费500元。

2.乙方为完成设计作品向甲方提供多个设计方案的,甲方仅就最终验收的设计作品定稿支付报酬,其余设计方案均不计报酬。

第六条 验收

1.甲方有权自由裁量,自主判断设计作品是否符合甲方的要求。

-2-

2.甲方应在收到设计作品定稿之日起15日内完成验收。

3.甲方在收到乙方交付的设计作品后,如认为不符合要求,可以要求乙方进行修改,乙方应在____7__日内修改完毕并向甲方交付设计作品。甲方验收期限自乙方重新交付设计作品后重新计算。乙方拒绝修改的,甲方不支付任何报酬且有权解除合同。

4.设计作品未通过甲方验收的,甲方有权退稿且不支付报酬;设计作品通过验收后甲方仍得退稿,但应按原约定报酬金额的50%向乙方支付退稿补偿。

5.甲方退稿的,设计作品的著作权仍归乙方所有。

第七条 报酬的支付

1.经验收,甲方认为设计作品定稿符合要求的,按以下第_2___项约定处理报酬支付事项:

(1)甲方应在做出认可质量的决定之日起______日内向乙方支付报酬;

(2)甲方应在设计作品制版出片后__30____日内向乙方支付报酬。

2.甲方向乙方支付过预付款的,应向乙方支付扣除预付款后的报酬余额。

3.甲方迟于合同约定的期限付款的,应按日支付相当于拖欠报酬的万分之五的违约金。甲方可以通过以下账号向乙方支付报酬:

开户行:_________银行_______分行_________支行

户名:

账号或卡号:

第八条 有下列情况形之一的,甲方可以直接解除本合同:

(1)乙方违反本合同第二条的;

(2)乙方未能在约定期限内交付设计作品的;

(3)本合同约定的其他情形。

第九条 甲方认为设计作品需要修改的,可以提出修改意见,乙方应当按甲方的意见对设计作品进行修改。乙方拒绝修改的,无权向甲方主张任何报酬,甲方且有权解除合同。

经乙方修改,设计作品仍不能通过甲方验收的,甲方有权解除合同,但应向乙方支付相当于原约定报酬10%的退稿补偿。

第十条 本合同所称的“退稿”,是指甲方不采用乙方的设计作品的事实,乙方应自留底稿,甲方不承担实际退还稿件和通知的义务。

第十一条 乙方承诺,对在合作过程中知悉甲方的商业机密(指属于甲方及其母公司、子公司、分公司及参股企业所有的管理、技术、财务、商业或其他任何方面的信息)和本合同的内容,仅为执行本合同之目的使用,乙方不得向第三者泄露。

第十二条乙方将本合同项下的设计作品未经甲方同意披露给第三人或用于本合同以外目的-3-的,甲方可以单方解除本合同,否则,乙方应向甲方支付违约金6800元并赔偿甲方其他经济损失。第十三条 本合同的订立、解释 和履行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本合同任何条款的无效不影响本合同其他条款的效力。双方因对本合同的解释或履行产生分歧,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当事人应向甲方住所地人民法院起诉解决。

第十四条 本合同一式两份,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双方各执一份为凭。

(以下无正文)

甲方 :

(盖章)

法定代表人/委托代理人:

(签名)

年月日

10.《书籍装帧设计》教学大纲 篇十

课程代码:1D12983 学分:3.0 总学时数:48 理论时数:12 实践时数:36 先修课程:图形设计;文字版面设计;设计表现;印刷工艺 开课对象:艺术设计专业(平面设计方向)本科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1.课程性质:必修 2.目的与任务:

通过对书籍装帧设计理论的学习,以及具体的设计训练使学生明确书籍装帧设计的基本原理,了解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发展趋势;掌握书籍装帧设计的一般规律、特点与设计创作方法;初步掌握书籍装帧的相关工艺知识,并在设计中自觉的运用。

《书籍装帧设计》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是平面设计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同时书籍装帧设计也是平面设计中较为综合的一个设计门类。根据这一特点,课程必须加强书籍装帧设计与社会需求之间关系的认识,设计课题的内容要求真实,并且要结合相关的技术知识(如印刷工艺)进行综合设计的训练,以锻炼学生设计实践能力。

二、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

(一)理论讲授部分

第1章 书籍装帧设计概述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书籍装帧的发展历程与趋势,了解书籍装帧的基本特征。[教学内容] 1.书籍装帧的起源; 2.书籍装帧的发展;

3.近现代书籍装帧的发展趋势。[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近现代书籍装帧的发展趋势;

11.书籍设计的情感创作 篇十一

文字是一种情感传达的媒介,当书籍成为传播文字的载体,那么其形式也与文字一起,成为读者进入书中世界的一个五感入口。通过几个精彩的书记装桢例子来分析,设计师是如何通过书籍外衣来传递书中情感。

关键词:书籍装桢;设计;媒介;情感传达

情感存在于任何艺术活动中,自然也存在于书籍的文字内容与形式设计中。书的作者通过解剥自己来与读者交流,而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不断与作者的思想进行碰撞。不同的书籍带给读者不同的体验,就好像爱情小说中构建的某些场景和心里细节的描写总能给读者带来或多或少甜蜜或悲伤的共鸣和慰借,像是彼此诉说;而推理类小说则因悬疑情节的构造形成了阅读期待和想象空间,读者会情不自禁的揣测作者对故事的设定。

当书籍的内容传递不同情感时,书籍设计的形式与结构也应该随着内容或明亮或幽暗或洋溢或含蓄或热烈或淳朴……将著作者的内心情感通过装桢再现,通过纸质的媒介,通过细微的视觉与触觉,赋予其现实生活之外的精神空间,营造一种读者与著者共鸣的氛围,一个寄托情感的载体。

一、以埃里克·法伊先生的小说《长崎》的书装为例

这个小说的灵感来自一则日本新闻,讲述一名女性在另一名50多岁日本男性公寓偷居一年之久最终被发现的故事。故事开篇以悬疑布局开始,很好地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主人公是一个是孤僻的中年男人,一个偷居他人家里的失业女人,相处一年没有交集,直到在法院受审,两人才真正面对面,眼神才交错。这个潜伏在别人家里的女人,窘迫而惶恐,随时担心被发现。至于这个男人,本是一潭死水。女偷居者的闯入,如一颗石子,反倒激起了他的生命波纹,尽管他感觉到了被侵犯。一个在明处,一个在暗处;一个看似自由,一个实则拘谨;一个主动孤僻,一个始终躲避。孤独,紧紧缠住这两人主人公的孤独,是小说里的精神之绳。而作者这样来自旁观者的描述,恰好是描写孤独最好的方式。那作为书籍设计师,又如何将这种孤独再现于书衣呢?

如上图,这是一本16开的仅有112页的易于携带书籍,设计师用带有微微压皱的特殊纸张作为封面,诉说这位平庸且孤僻的男主人公由这个女偷居者的潜入而激动不已却又刻意隐藏的心理波澜,作为主色调的暖黑色则暗喻了这个故事之怪诞(偷居一年多但未被发现),封面上简洁的几何形状为主的插画巧妙的阐述这部小说的精髓——孤独,画中一个身影模糊的人(人影部分用烫金处理)独自坐在中空的正方体上,观察着不远处那座静僻规矩闪烁着黄灯的楼房,似乎希望进去又害怕进去。而这样的描述正是小说男女主人公,一前一后共有的想法,女偷居者在观察长久挣扎长久之后决定偷居,而男主人在发现偷居者后加剧了他对社会、对生活的不安全感,所以他不再住到原来的房子中,但也不时想念。而插画中的暖黄色,象征着晦暗不明的灯光的色调,是故事主角的心理刻画,在生活中他们都是孤独脆弱的共同体,彼此同情甚至彼此感激,但同时又因内心的危机感而彼此隔离,彼此窥伺。

封面各种元素的运用和把握,我认为将小说微妙的心态包裹得真实而到位,唯一让我觉得不舒服的便是硬精装的形式。一本一天便可读完的,便于携带的经典小说,若做成平装或软精装岂不是更合适,况且是一个如此细腻的故事,何须到粗重的书壳。

二、伴手礼——卡片书

在送别德国朋友时,我自己做了一个小香囊,和一本可放进香囊的卡片书作为伴手礼,承载近一年来我在德国他们在中国这段时间的记忆和友情。

封面和封底的文字用三种不同的字体拼贴,代表我们三个人。封面——“We meet in a hot summer”(我们在一个炎热的夏季相遇) ”,封底——“Say goodbye in a warm winter”(在一个温暖的冬别)

打开之后是我们三人的合照,因为需要折叠,所以脚的部分用插画表现,也正符合了我们的坐姿。

再打开来便可以看到一些白色字体,这些都是平日我们积累的某些自创的夹杂着中文、德语和英语的暗语,往后想起可能有种“呓语”的感觉,所以用不是很清晰的白色字迹来纪录某些关键词。最后,将卡片书完全打开便是一首写给旅途中人的诗《The outsider》。

因此,当读者眼睛落到书衣之时,便是感受书中情感的开始;随着肢体对书籍触碰,文字的内容也慢慢由这些外在的质感随视觉触觉进入到内在的文字,读者的脑中。

上一篇:部队班级年中工作总结下一篇:企业所得税税务自查报告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