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所有改革(精选8篇)
1.中国历史上的所有改革 篇一
《舌尖上的中国》中提到的所有美食统计
第一集 自然的馈赠
1,香格里拉 松茸
2,江浙地区 冬笋 油焖冬笋
3,广西柳州 酸笋 黄豆酸笋小黄鱼
4,云南大理 诺邓山区 诺邓盐 血肠 火腿 莴笋炒火腿 火腿炒饭 5,湖北嘉鱼 藕 莲藕炖排骨
6,吉林查干湖 湖水大鱼 鱼头泡饼(北京)
7,海南 香煎马鲛鱼 酸菜鱼汤 水煮红螺
第二集 主食的故事
1,山西襄汾县 花馍 花卷 油卷 2,陕西绥德 黄馍馍(糜子面)3,新疆库车 馕饼
4,中原地区 馒头(馍馍,古时又叫炊饼,现在想通武大郎为啥喊“炊饼”了)
长期发展形成南稻北麦,2000年前五谷排行顺序:稻,黍shu,稗bai,麦,菽shu;现在以稻,麦,玉米为主。5,贵州黎平米粉 汤粉 6,广州沙河 河粉 干炒牛河
7,陕西 西安凉皮 汉中米皮(这是本人自己加上的,因为说到米粉,河粉,如果不说凉皮就说不过去了,导 演组失职啊)
8,陕西 肉夹馍,牛羊肉泡馍,粉蒸肉夹馍(也叫荷叶饼夹馍,这个也是按自己加的)9,兰州 拉面
10,广州 竹升面 云吞捞面 11,中原地区 手擀面
12,陕西 岐山臊子面
13,嘉兴 粽肉子 蛋黄棕(关于粽子南方有肉粽,蛋黄粽等,北方一般都是蜜枣棕,北方人吃不惯肉粽,咸棕)
14,宁波 年糕(粳米),梭子蟹炒年糕 15,北方 饺子 焖面(陕西河南)
第三集 转化的灵感
本集介绍三大部分1豆腐,2,酒,3醋(第六集时会讲一下醋所以这集就说了一下),4酱油,5酱油,6大酱
豆腐篇
1,云南红河建木县 碳烤豆腐球 石屏县 老豆腐
2,中原地区 石膏豆腐(各种豆制品,相信大家都是很喜欢吃豆腐的吧,尤其是嫩的。)
3,内蒙古 锡林郭勒旗 奶茶 奶豆腐 奶制品 4,云南白族 豆腐皮
5,北京 蒙古餐厅 烤羊背
6,浙江 天台山 僧人的素食中豆制品很重要 7,安徽 毛豆腐
酒篇
8,绍兴 黄酒 9,安徽休林 糯米酒 10,安昌镇 腊肠
11,东北 大豆酱 酸菜
第四集 时间的味道
这一集是介绍腌制品,脱水,酱菜
1,黑龙江 绥化市 朝鲜族泡菜,2,广粤地区 腊肠各种腊制品 煲仔饭 荔芋腊鸭煲 南安腊鸭 3,湖南 靖州县 腌鱼 腊鸭 4,徽州 臭鳜鱼
5,安徽 黔县 腊八豆腐 刀板鱼
黄山 火腿 咸肉 6,浙江 金华 火腿 蜜汁上方 7,上海的三阳南货店经营各种腌制品腊肉等:
杭州 酱鸭
上海 腌笃鲜
温州 黄鱼鲞xiang 宁波 笋干
绍兴 梅干菜 梅干菜烧肉
8,上海 醉虾 醉蟹 9,福建 霞浦 紫菜 10,台湾云朴县 乌鱼子
11,香港大奥 海盐产地 咸鱼 虾膏 虾酱
12,中原地区 各种酱菜(腌萝卜,鬼子姜,辣椒,黄瓜各种蔬菜)
第五集 厨房的秘密
这一集最后一句“厨房的秘密就是没有秘密”很是狗血啊。1,香格里拉 咸肉(藏族叫枇杷肉)尼西黑陶是他们的传统炊具。2,云南昆明 汽锅鸡(土陶锅做的美食)
3,广东顺德均安镇 蒸猪(这个讲的是村镇的黑白喜事等村宴,南北方都有,村里长 大的各位都知道这个饭是很有意 思的)
4,扬州 淮扬菜系:蟹黄汤包,大烫干丝 酒酿火方 紫炝虎 尾 素汤 葵花大斩肉(狮子头)雪花鲥鱼 5,杭州 西湖醋鱼
第六集 五位的调和
这一集讲了甜,苦,咸,酸,辣,和鲜,鲜讲到广粤地区吃的讲究原汁原味,鲜味十足。
先讲甜的部分:
1,潮州 糖葱薄饼 熏鸭脯 2,无锡 酱排骨
再讲苦的部分
3,澳门 陈皮鸭
又讲咸味
咸为百味之首,不可少啊,4,广东惠州 盐田 盐焗鸡,说到酸了:
说到酸当然是醋了,各地都有产醋,那当然是以山西陈醋和镇江醋最为出名啦。吃饺子少不了的美味啊。
辣,那大家应该都喜欢多多少少吃一点,四川的辣爽翻翻,5,四川 鱼香肉丝 辣肉 糖椒鱼
最后说道鲜:
6,汕头 紫菜 鱼丸紫菜煲, 7,广州 清蒸鱼 8,广州西关 白切鸡
第七集 我们的自然
1,贵州 水稻梯田糯稻 混养鱼鸭 长街宴(非物质文化遗产),2,山东 獐子岛 海参 鲍鱼 海胆 葱爆海参 ,3,江浙 太湖 大闸蟹 河蟹 靖江蟹黄汤包(美味啊),4,江苏兴化垛田 芋头 蟹黄汪豆腐 ,5,西藏日喀则 青稞 糌粑 酥油茶 望果节
《舌尖上的中国2》在翘首企盼和几次修改首播日期的等待中,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4月18日晚第一集《脚步》首播,吃货们期待已久的美食大餐终于上桌。那么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到底讲了什么美食呢?当然令吃货们过瘾的当然不只是美食,电视中的美味还未到舌尖,但食物中夹杂的亲情和爱情已然到达心间。
舌尖2第一集美食盘点:
酥油蜂蜜、蜂蜜鳗鱼、蜜制酒心冰激凌、麻辣香肠、烟熏腊肉、乐山嫩豆花、蓝田裤带面、红烧望潮、清炖跳跳鱼、煎饼卷大葱、丝娃娃、烤鸭卷饼、食饼筒、牛冻春、雷山鱼酱、鱼酱炖稻花鱼、萝卜饭。
西藏林芝
酥油蜂蜜、酥油糌粑、蜂蜜鳗鱼
在第一集的开头,有一组惊险传奇的爬树寻蜜的镜头。西藏林芝地区,当地一位年轻人为了采集野生蜂蜜,身缠树藤,徒手爬到了近40米高的大树上,看的人心惊胆战,最后花了4个多小时,一点一滴地采集到,他们认为只要能够尝到甜美的野生蜂蜜,那么这种有较大风险的采集还是是值得去尝试的。
酥油蜂蜜是藏族人所喜爱的美食之一,对人体五脏起保健作用,也具有消渴止咳、光泽肌肤的功效。
酥油糌粑是藏族牧民传统主食之一。“糌粑”是炒面的藏语译音,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酥油是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奶油,糌粑是将青稞炒熟后,用手磨磨成的粉。吃酥油糌粑时先倒奶茶小半碗,再放入酥油、炒面、曲拉、糖,在碗中用手指拌匀,并捏成小团食用,它具有酥油的芬芳,曲拉的酸脆,糖的甜润。酥油糌粑营养丰富,发热量大,充饥御寒。
乐山嫩豆花
乐山嫩豆花与乐山养蜂人一同出现在《舌尖上的中国2》的镜头里。四川人老谭离开家乡在秦岭养蜂期间,最爱吃妻子自制的爱心豆花,就为了吃这一口豆花,把自己的坏脾气都收敛了,变成了一个惧内怕老婆的老公。白嫩细滑的豆花、麻辣鲜香的蘸水,多少“舌尖粉”在边看边流口水?“走,吃豆花!”这四个字,又成为了多少四川好吃嘴看完后的心情写照?好的豆花是什么样子呢?首先豆花的颜色应该是纯白的,太老的豆花会变成黄色。其次,用刀划开豆花,豆花不会散烂,最后就是,用筷子夹时,豆花不会掉。豆花的口味最重要的地方还是在于蘸水。蘸水一般用红油辣子、小米辣、花椒、葱、姜、蒜等调配,有的还会加一些秘制调料,可以说,有一千种蘸水就有一千种豆花味道。
麻辣香肠、烟熏腊肉
中国腊肉,腊肠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食物保存技术。川味腊肠更是具有独特的代表性。正因为有着较长的保质期,腊肠才会演变成为“路菜”。“路菜”是先人保存食物的智慧,是中国迁徙人口常吃的标志性美食。
香菇酿
枯树上寄居的真菌是香菇中王者。低温环境中,香菇生长极慢,但肉质肥厚,剧烈的昼夜温差,导致伞盖龟裂开花,小花菇的问世,源自于天地之间的种种机缘巧合。和人工种植的香菇相比,野生香菇味道更胜一筹,是世间少有的美味野生食材。
蓝田裤带面
18日播出的《舌尖2》,想必大家都注意到了那让人口水直流的裤带面。制作者魏琴娃婆婆今年78了,从十四五岁就开始学擀面。“放一点碱,放一点盐,面和得硬硬的,拿手巾盖住醒一下。”面就好吃了。你会擀面吗?快来分享你的“擀面史”吧!
蓝田裤带面,陕西八大怪之一的“面条像裤带”,俗称“biang-biang”。正宗裤带面,需要用关中麦子磨成的面粉擀成,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某网友说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才发现蓝田的裤带面这么有名气,呵呵,小时候奶奶都是这样做得,我是蓝田人,为蓝田面食骄傲,裤带面,有么有想吃的?
红烧望潮、清炖跳跳鱼
弹涂鱼又名跳跳鱼,是能能够在陆地上生活的鱼类。几尾跳跳鱼就能成就一锅靓汤,肉质细嫩,汁液浓郁。用稻草反复熏烤,渗出鱼油,晾晒风干,便是最好的增味品,跟其它海鲜和菜肴搭配,提鲜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持食材的本位。
蒙山羊肉汤、山东煎饼、春卷、薄饼、丝娃娃、润饼
山东煎饼非常薄,以五谷杂粮为原料制成,这是平民之食——卷上大葱,蔬菜肉类或山珍海味,可以吃得津津有味。山东煎饼,汉族特色面食。源于山东南部和西南部的临沂、泰安、枣庄、济宁等地区,属鲁菜系。有诸葛亮或孟姜女发明多种传说。
丝娃娃是贵阳街头最常见的小吃,它不仅仅是《舌尖2》中提到的贵阳女孩的最爱,贵阳吃丝娃娃的人,男、女、老、少皆有。
丝娃娃因为形状就象裹在襁褓中的婴儿,“襁褓”是用面粉烙成手掌大小的皮子薄饼,“婴儿”由萝卜、折耳根、海带、黄瓜等蔬菜丝组成,所以取名“丝娃娃”。
食饼筒是台州的一特有小吃,食饼筒又名五虎擒羊,顾名思义就是把各种美味佳肴用纸样薄的麦焦皮也有用米浆烙的米筒包成筒状,它是我们台州著名的一种小吃。俗称“麦焦”,也有称麦饼筒和锡饼的。
食饼筒说是小吃,其实家家户户都把它当作主食的,因为在面皮里面已包罗了餐桌上所有的菜肴。一般都有搭配,或者想吃什么就包什么各地风俗有别,吃食饼筒是为了纪念戚继光。只要想吃,那一年里的任何一天都可以做这道小吃的。街上也随时都能买到,还可以整个油煎一下,只是馅远没有家里的那么丰盛,俗称“麦油煎”。
润饼是泉州的传统食物,在过年过节时,闽南人家都要炒肉、炒胡萝卜、炒豆干、煎海蛎等,拜祀先人、天公,这些“菜碗”,在拜祀完后,将它们倒在一起下锅再加热,然后装在大饭锅内成为馅,拿一张嫩饼皮摊开,将馅料堆在嫩饼皮中间,然后将嫩饼皮卷成棒状,这就是闽南嫩饼菜了,嫩饼菜要以手拿着吃。
蒙山羊肉汤的主要取材是蒙山放养的黑山羊。烹制方法独特,主要技艺为炖,即把整只羊剁好加上内脏和养血一起炖。汤汁一定要炖成乳白色,味道才会鲜美。一碗正宗的蒙山羊肉汤特点为:色泽光亮、呈乳白色、汤质优美、营养丰富、香而不膻。
雷山鱼酱、雷山腌鱼、鱼酱炖稻花鱼
雷山鱼酱的主要材料为爬岩鱼。将爬岩鱼捕回后洗净剁碎,与草木灰中烤好的干辣椒剁碎混合,再配上姜米、甜酒、盐等,置放于坛中,用草木灰封坛,即完成制作。半个月后,鱼酱即可取出食用。其食用只有两种方式:一是将青椒剁碎炒熟,放上一小勺鱼酱酸,再放水煮沸后取出,食客用筷子夹一丁点入口,食欲大增;二是佐以猪肉火锅,不但下饭,还可以解肥腻。
雷山腌鱼选材为半斤左右的稻田鲤鱼。制作方法是先将鱼剖开去杂,用木炭火烤半天去除些许水分后,将甜酒、盐、辣椒面、木姜子、生姜、花椒等拌好,一团塞进鱼肚中,再用糯米草缠绕鱼身几圈捆紧、挨个码好,放进坛中腌制。一个月后取出食用,可以油炸、蒸或生吃。腌鱼的口感为半酸半甜、清香扑鼻、回味无尽,是一道下饭、下酒的绝佳佐食。
萝卜饭
萝卜饭的做法:选用泉州本地沙土萝卜和八分肥两分瘦带皮的肥肉,与香菇、海蛎、虾干同煮,肉的丰腴,萝卜的清甜,米粒的饱满,搭配成一种简朴又丰饶的主食。
《舌尖上的中国2》第二集《心传》4月25日已经播出,其中的美食令吃货们垂涎三尺。和第一集相比,这集节目里导演通过菜籽油、挂面、苏式点心、上海本帮菜、汕头蚝烙以及广州的啫啫黄鳝煲,传递中华饮食文化中的一种代代相传。各种美食让观众直流口水,大厨精湛的刀工以及师傅训练徒弟的场面配以中国风的配乐,不由让人联想到武侠片,俨然“舌尖上的卧虎藏龙”。
美食食材:菜籽油
涉及美食:牛肉锅贴、回锅肉、徽州臭豆腐、油炸锅巴
天猫同步开售:新疆菜籽油 安徽臭豆干
菜籽油,有独特的刺激性气味,有些人闻不惯,徽州人却甘之若饴。菜籽油富含单不饱和脂肪,有利健康,媲美昂贵的橄榄油。中式烹饪,油是锅具和食物之间的媒介,热力作用,产生出奇妙而丰富的烹饪方式,植物油脂,比动物油脂更易获得,而且健康,这个秘密的发现,使人类的烹饪史前进了一大步。
美食食材:面食
涉及美食:汉中面皮、宁夏手擀面、四川甜水面、山西饸饹、武汉热干面、重庆小面、苏州头汤面
天猫同步开售:陕西手工面、臊子面、空心面
面条,最为素净,即是简朴的果腹之物,也是可以衬托任何食材,容纳万千滋味,中国出土过4000年前的面条,这种曾叫“汤饼”的主食广泛存在于中国人的生活。地域迥异、粗细不同,形状不一,制作方法也各显神通。
美食食材:米制糕点
涉及美食:糯米卷、苏式小方糕
天猫同步开售:苏式糕点
与北方面食不同,长江以南人们更喜爱米制糕点,这不是简单作坊能够完成的,工艺精密、品种浩繁,需要静美丽绝伦的手工和严密的传授体系。糕点厨师,是运用各种“兵器”的行家,应季而变的色料,取天然色香,夏秋薄荷、冬春玫瑰。中国的厨房,处理米、面点心的工种称为白案,精巧的手工是行走白案江湖的根本。
上海本帮菜刀功菜
涉及美食:脱骨鱼、三套鸭、扣三丝、烫干丝
天猫同步开售:淮扬脱骨鱼
刀功中式烹饪的核心技艺,代表一个厨师的工艺。蓑衣刀法,依靠手腕控制,下刀的力度、位置、反向全在方寸之间。极致刀功如同高深武术,只有手上功夫镰刀纯熟无比,运刀才能随心所欲,游刃有余。
美食食材:蕨根
涉及美食:蕨根糍粑
天猫同步开售:郴州蕨粑
日照时间越来越短,采挖蕨根的时候到了。从蕨根中获得原料,制成一种原始的中式糕点-糍粑。过去粮食产量有限,蕨根糍粑是过冬主食。如今制作蕨粑,不仅是对美味的留恋,也是祖辈提醒后代,不忘艰难时日。
跟舌尖2学做菜
涉及美食:汕头蚝烙
美食食材:鲜生蚝肉、潮汕车白、九肚鱼、散养土鸡蛋
天猫食材、工具和绝密菜谱
牡蛎生长在沿岸浅海,2000多年前,中国就有养殖牡蛎的记载,潮汕得去的汫洲,家家户户以蚝为生,当地人食蚝偏爱小儿肥,吃起来更鲜嫩,这也是蚝烙的最佳选择。番薯粉打浆,包裹蚝肉,可以减缓高温下的迅速缩水。烙到两面焦黄,还要保持蚝肉生嫩,汁水饱满,不失鲜味。粘上鱼露提鲜,入口外焦内润,脆嫩兼备。
涉及美食:扣三丝
美食食材:淮黑猪肉、冰鲜鸡胸、宣威火腿、菌菇特产香菇
天猫食材、工具和绝密菜谱
扣三丝咸鲜口味、整机美观、汤汁澄清、堪称海派美食珍品。这道菜非常考验厨师的刀功,所有食材切丝均匀细腻,否则影响猜的品相。同时根据陈晓卿透露,分集导演陈磊为了拍摄本帮菜大师李伯荣的“扣三丝”,曾连续工作了27个小时。
涉及美食:烫干丝
美食食材:新鲜海米、扬州传统干丝、小磨香油、生姜
天猫食材、工具和绝密菜谱
一盘精美的烫干丝,代表了扬州人对生活的基本要求。大白干,每块横批成28片,在切细丝,根根分明,韧而不散。100摄氏度的水,洗烫三遍,去除豆腥,浇上卤汁和大量香油,素雅的外观,却有极为软内鲜香的口感。
《舌尖2》第三集《时节》美食曝光:中国的“时节”囊括了农业文明的24节气与72物候,从台湾兰屿岛的飞鱼到鄱阳湖边的野菜,从北京上方山的香椿到浙江笋农们珍藏的黄泥拱。在四季分明的国度,品尝千姿百态的美食。东北的铁锅鱼贴饼、冻豆腐炖鱼;浙江的雷笋、咸肉蒸黄泥拱、紫苏炒青蛳;江西的九层皮;台湾的飞鱼;吐鲁番的葡萄干;安徽的虾子小刀面。江苏吴江的桂花酱、溧阳的雁来蕈(xùn)也都如约而至,而此前名不见经传的溧阳扎肝成为一匹黑马。这是美食最多的一集,对于想减肥的人来说,太“残酷”了。
为切糕正名
借用一张降雨量的图表,空间从台湾兰屿转换到湖南衡阳,继而来到新疆吐鲁番,而正是因为充分的日照和适度的降雨才能造就高含糖量的葡萄,这种在画面中加入图表,继而借用图表将时空转换的方式,是《时节》叙事的一大亮点。
而讲述新疆美食的部分也是意味深长,将葡萄汁熬成的糖与烘烤后的核桃碎汇合制成的食物叫做玛仁糖,但重点在下一句“在中国其他地方,这种食物被叫做切糕。”不知昨晚有多少网友在看到这句时悄悄点击了购物网站,相信这不仅是玛仁糖这种食物扬名的一天,也将是“切糕”正名之日。
中国多样的地理环境 和气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春种、秋收、夏耘、冬藏,四季轮回中隐藏着一套严密的历法,历经千年不衰,相比农耕时代,今天的人们与自然日渐疏远然而延续祖先的生活智慧 并以安排自己的饮食,已化为中国人特有的基因,这是关于时间的故事,是中国人与自然相处的秘密。
春季:
美食食材:鱼、冻豆腐
涉及美食:铁锅炖鱼贴饼子、冻豆腐炖鱼
天猫同步开售:贴饼子、冻豆腐
极致美食只留给最勤劳的人们,四季轮回、应季而作、应季而收,中国农民用祖先的智慧获得丰沛的回报。
涉及美食:油焖春笋、九层米糕
天猫同步开售:雷笋干
春季秧苗青葱、夏季稻米金黄、打出大米的雪白、过上日子红火;共同心愿以及心愿共同的色彩。
涉及美食:九层皮米糕,香椿拌豆腐
天猫同步开售:香椿嫩芽
初夏:
时节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涉及美食:紫苏炒青蛳、清蒸飞鱼干
天猫同步开售:紫苏炒青蛳、清蒸飞鱼干
除了阳光生命离不开水,从东南到西北呈递减态势;昼夜温差大促使新疆的葡萄含糖量很高。
涉及美食:葡萄干、玛仁糖、手抓饭 天猫同步开售:葡萄干、玛仁糖
只要对自然和时序怀着不变的信任与尊重,每一道菜、每一个家人总会得到最甘甜的回报。
盛夏:
涉及美食:虾子小刀面
如何制作:小刀面煮沸 伴葱花酱油再加上大骨高汤,100克面条10克虾子,虾子和高汤的相逢,色白,汤清,味浓。
秋季:
春江水暖刀鱼最鲜、夏天滋补笋干炖鸡、秋季肥美鱼头不容错过、冬季最爱必是那热腾腾的火锅。尽管生活越来越远离自然,但人们在餐桌的方寸之间
也能通过食物的变化体察时间流逝四季轮转。
涉及美食:雁来蕈酱、桂花糯米藕、板栗烧鸡
天猫同步开售:雁来蕈酱、桂花糯米藕
冬季: 中国人的冬季似乎都在盼望来年风调雨顺以及在渴望吃上团圆饭中度过的,因此每道家乡美食都远不止填饱肚子那么简单,因此回到家就是一切美好回忆的开始。
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经历着太多苦痛与喜悦,中国人总会将苦涩藏藏在心里,而把幸福当作食物呈现在四季餐桌上。
2.中国历史上的所有改革 篇二
《大国大时代——中国经济报告会》为系列报告会, 于去年10月启动, 自2014年2月后, 每月举办一期, 已连续举办十期, 旨在对当前经济形势做出理性分析和判断。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中国民 (私) 营经济研究会会长庄聪生,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刘伟,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纪鹏, 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楚序平等嘉宾出席了本期报告会。
庄聪生说, 目前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只是开了一个小门缝, 很多行业还没有形成充分竞争的局面。很多民营企业的产业链很长, 而有些国有企业只拿出一小块业务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 这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是杯水车薪,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还需要加大力度。
刘伟在发言中说, 混合所有制的概念在很久之前就存在了, 是为大型国企改革设计的。国有中小企业通过前几轮的改革已经退出了国有资本行列, 现在改革的重点是大型、特大型国有企业, 改革的目标就是要让这些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混合所有制是社会主义要求的“公平”和资本主义要求的“市场”相结合的最好的方式。在中国的所有制改革探索过程中, 混合所有制是一种新的路径。
远东控股和灵资本董事长卞华舵说, 目前国有企业普遍比较强势, 在改革过程中都要保持控制力。混合所有制改革应该放在一个大的系统中, 国有企业很多是在为国家着想, 民营企业也照样可以为国家做贡献。
楚序平指出, 混合所有制改革根本目的是增强国企竞争活力, 改革过程中对混合所有制不要产生教条主义的迷信。切忌在形式上为混合而混合, 更不能动摇国有资本的根基。混合所有制改革要选择合格的投资者, 要有社会资本的混合, 如公募基金、社保基金等。另外, 还要提高社会公众参与混合所有制的机会, 不能只对大资本敞开门户。
3.中国历史上的所有改革 篇三
何谓改革
在讨论作为历史事件的改革之前,有必要先梳理一下“改革”的含义。此词首见于《后汉书》之《梁统传》和《黄琼传》,皆指对已有成规的改动变易。自此以后,“改革”遂成习见之词,而且其词义越来越宽泛,凡对原有制度、惯例、习俗甚至文体、文风的改易变革,均可称之为改革。不过,近代以前,改革是一个中性词,既可用于革故鼎新的正面场合,也可用于变好为坏的负面场合。近代以来,改革演化为一个纯褒义词,《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就体现了这种趋向:“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
不过,今人所言历史上的改革,所用显然并非上述宽泛的词义,而是一个相对狭义的概念,特指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比较重大的除旧布新。对于这种形式的历史事件,今天概以“改革”称之。具体到某次事件,则或称之为“变法”,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等;或称之为“新政”,如王莽新政、庆历新政等;或称之为“改革”,如孝文帝改革、张居正改革等。这些称谓,有的当时就有,更多的则是后人所加。如同改革本是中性词一样,说某人“变法”,也未必就是正面评价。古代典籍中甚至常将“变法”与“坏纪”连用,意为变乱成法、败坏纪纲。 正因为“改革”含义宽泛,在不同人的心目中,其范围相差悬殊。有人将改革的范围划得很大,几乎是“江山代有改革家”;也有人将改革的范围划得很窄,认为真正称得上改革的事件没有几次。具体到某人某事,看法更加纷纭。比如,引发“国人暴动”的周厉王,在历史上向来形象不佳,但有人称他是中国史上见诸记载的最早的改革家。再如王莽新政,有人说是“托古改革”,有人说是“复古改制”。又如张居正,多数人认可他是改革家,但也有人说他的政策并无新意,算不上改革。即便当事人自己的说法,也不一定可以为据。如管仲推行的一系列政策,今人称之为“改革”或“革新”,他自己却说是“修旧法”。 事实上,要给改革下一个严谨、周延的定义,是非常困难的,更不可能提出一套量化指标。我个人的意见,是“允执其中”,既不要限得太死,也不要放得过宽。大体说来,凡是针对旧体制弊端或危机局面,提出成系统的变革或整顿方案,付诸实施并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行为,都可称之为改革,无论其结果是好是坏,是成是败。同时需要注意,似应对“改革者”和“改革家”有所区分,凡在某些方面有所整顿和变革者,都可以说是改革者,但不一定够得上“改革家”。否则,“改革家”将如过江之鲫,不可胜数矣。
谁来改革
改革之事,古今中外皆有。从改革的原初推动力看,既有自上而下的改革,也有自下而上的改革,但前者占绝大多数。在中国漫长的王朝史上,君主一直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没有君主的发动或支持,就不可能出现改革。所以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全部都是自上而下,即由统治阶层中的一部分人发起和推行的。平民大众没有推动改革的途径和机会,当他们忍无可忍时,只能揭竿而起,发动以改朝换代为目标的暴力革命。 虽然均由统治阶层发起和推行,但具体情况也不尽相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君主主导型。春秋战国时期,不少诸侯国都进行过改革,其中有些就是由君主直接推动的,赵烈侯、赵武灵王的改革即是其例,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富国强兵起到了重要作用。王莽篡汉自立后进行的“托古改制”,也完全由他自己主导,改革涉及土地制度、奴婢政策、官僚制度、货币制度等方面,但均以失败告终。北魏孝文帝改革,更可以说是他“一意孤行”的产物。迁都洛阳、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实行班禄制、均田制等,每项措施都遭到不少鲜卑贵族的反对,但他毫不动摇,以严刑峻法对待反对者,连太子元恂都被处死,这种坚定态度保证了改革的成功。 二是大臣主导型。这种类型的改革为数较少,只有在君主孱弱或年幼时才可能发生,主政大臣实际上是窃取或代行了君主的权力。如三国曹魏后期,上承曹操之余绪。继续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其时权臣司马懿父子相继主政,魏帝只是他们手中的傀儡。明朝的张居正改革,是此种类型的一个典型代表。明神宗即位时,年仅9岁,不可能亲自处理政务。张居正挤掉高拱、升任首辅后,在皇太后李氏、司礼监太监冯保的支持下,对吏治、财政、军事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是君臣合作型。中国历史上的改革,此种类型占有绝大多数。先秦时期的众多变法,大多都是君臣合作完成的。如秦国的商鞅变法,就是秦孝公与商鞅通力合作的结果。秦孝公本身就有强烈的变革意识,他登上王位后,颁布“求贤令”,商鞅自卫入秦。商鞅先向秦孝公陈说“帝道”、“王道”,秦孝公很不以为然。商鞅遂改说“霸道”和“强国之术”,结果深契秦孝公之心,于是秦孝公全力支持商鞅变法,为秦国跃居“七雄之首”奠定了基础。宋代的王安石变法也是如此。宋神宗登上皇位后,深感“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当他看到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所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后,立即召见并予以重用,从而展开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轰轰烈烈的一场改革运动,可惜以失败告终。清末的戊戌变法,也是在富国强兵、洗刷国耻的愿望下,由光绪皇帝和康有為等维新人士共同推行的,但因光绪皇帝并未掌握国家最高权力,改革迅速被慈禧太后扼杀, 概而言之,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必须与最高权力相结合。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改革者往往会采取措施强化君权。以王安石为例,宋代本来已形成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体制,而王安石却鼓励皇帝独断专行,钳制舆论,将监督政府的监察机构变为政府的附庸,失去了应有的制衡作用。明代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后,因皇帝年幼,便借强化君权以强化阁权,为了堵塞朝野的议论和批评,甚至将士大夫聚会讲学的书院全部封闭。以今天的标准衡量,他们的做法强化了政治体制的专制性,未必合乎时代潮流。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采取这些措施,改革恐怕更难推行。这或许就是历史的悖论吧。
为何改革
改革的发生,决非某个人或某些人心血来潮的产物,而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如果拉近距离观察,由于历史条件千差万别,每次改革的具体动因都不相同。但如果把视距拉远一些,就会发现很明显的共同因素和趋势。大致说来,中国历代改革的深层动因,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在社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的时候,试图通过深层次的制度
变革破除这些阻碍,以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二是在政治统治陷入严重危机的时候,试图通过革故鼎新的振刷整顿,以挽救或缓解危机,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这种区分并非绝对性的,不少改革兼有两者的因素,要根据其主要倾向加以判断。
战国时期各国发生的改革,基本上都属于前一类。这是因为,从内部情况看,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私人开垦的田地日益增多,地主土地所有制日益壮大,行之已久的井田制很难继续维持下去,阶级矛盾和社会冲突越来越激烈,从而产生了改革的内在驱动力;从外部情况看,周天子的权威已然衰落,各国之间争战不已,强凌弱,众暴寡,要想屹立于诸侯之林而不被他国吞并,甚至向外争雄称霸,就必须采取措施推动生产力发展,从而产生了改革的外来驱动力。在这种局势下,各个较大的诸侯国纷起变法,如魏国的李悝变法、赵国的公连仲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齐国的邹忌变法、燕国的乐毅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等。其中商鞅变法最为深刻,最为彻底,发挥的历史作用也最大。 秦汉以降,此种类型的改革较为少见,北魏孝文帝改革可算一次。北魏是鲜卑拓跋部建立的政权,原本生活在塞外,后趁中原大乱进入塞内,并逐渐统一了北方。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北魏统治者未能很好地吸收汉族文化,而仍用落后方式统治各族人民,致使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相互交缠,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起义频繁发生。而北魏都城僻在一隅,也不利于控制中原。孝文帝毅然推行改革,就是为了适应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趋势,加强中央集权,以稳固北魏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清末的戊戌变法,也属于此种类型的改革。自鸦片战争开始,清朝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特别是甲午战争惨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戊戌变法遂应运而起,以图挽救民族危机,使国家臻于富强。
自汉到清的绝大多数改革,都属于第二类,即在政治统治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提出一些整顿和革新措施,以图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如王莽新政,就是在西汉统治“盛极而衰”的背景下发生的。当时最大的社会矛盾,是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以及由此蘖生的奴婢问题,所以王莽新政的主要内容,是试图恢复井田制,禁止买卖奴婢。北宋中叶,冗官、冗兵、冗费问题十分严重,国家陷入“积贫积弱”的困局,百姓负担很重,土地兼并盛行,社会矛盾尖锐。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先后出现了“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试图缓解财政危机和社会矛盾,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明代中叶,皇帝大多懒于理政,宦官专权屡次出现,官员队伍腐败日深,行政效率越来越低,财政长期入不敷出。针对这些问题。弘治、嘉靖、隆庆年间都曾进行整顿,张居正改革为其继续和高潮,其重点在严格考核,压缩支出,以提高行政效率,缓解财政危机,增强军事实力。 两相比较,前一类改革更加深刻,其措施往往关乎政治体制甚至社会形态的重大改变;而后一类改革一般都未触动根本性的体制问题,只是在现行制度框架内做些修补和完善。
怎样改革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顺利进行,获得成功,必须顾及多个方面的因素。 其一,改革必须切合实际。这方面最典型的反面例证,是王莽新政。王莽既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经学家,但他对儒家经典不能活学活用,而是食古不化,“每有所兴造,必欲依古,得经文”。他虽然看准了政治、经济、社会方面存在的问题,但却不能开出对症的药方,推出的各项措施一味模仿古人,严重脱离现实,背离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规律,结果不但未能缓解统治危机和社会矛盾,反而加速了农民起义的爆发。与王莽沉醉于理想主义的乌托邦不同,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改革家,都对现实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推出的改革措施也有较强的可行性,从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其二,改革必须循序渐进。改革往往要牵涉到多方面的利益,并可能引发新的矛盾,所以不能操之过急,必须分清轻重缓急。有目标、有步骤地向前推进。如商鞅变法就分两个阶段进行,前后经历了20年时间。第一次变法的重点,是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什伍连坐法、奖励耕织等,实行之初,“百姓苦之’弩皆言不便,但3年过后,“百姓便之”,“秦民大悦”。在此基础上,商鞅又进行了第二次变法,重点是推行郡县制、为田开阡陌封疆、统一度量衡、制定法律等。可以看出,第一次变法主要是对一些政策进行调整,第二次变法则对政治结构、经济体制、土地制度进行了改革。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做法,有利于变法措施的消化和落实,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效果。与之相反的是戊戌变法,百日之内,诏令连颁,既不区分轻重。也不讲究次序,看似狂风骤雨,实则难以落实。 其三,改革必须用人得当。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很多,用人是否得当是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因素。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积极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君大力招贤、大胆任用。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虽然认识到“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但却不善于识人用人,所倚任者多为反复無常的奸佞小人,给改革造成很大的伤害。在这方面,张居正就比王安石高明得多。他提出用人六原则,即“毋徒炫于虚名”、“毋尽拘于资格”、“毋摇之以毁誉”、“毋杂以爱憎”、“毋以一事概其生平”、“毋以一眚掩其大节”,任用了一批很有才干的官员,如让张学颜主政户部,让戚继光、王崇古等分镇北边,让潘季驯治理黄河,这些人在改革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改革,能像管仲那样一帆风顺,或像孝文帝那样基本成功者,并不多见。大多数改革都遭遇了挫折或失败,如商鞅变法是政存身败,张居正改革是人亡政息,王安石变法是半途而废,戊戌变法是昙花一现。若观察君主之外的改革者的命运,能够善始善终者可谓凤毛麟角,绝大多数身败名裂,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如吴起乱箭穿身,商鞅惨遭车裂,王安石忧愤而死,张居正死后抄家,戊戌六君子喋血刑场。改革之难,于此可见。篡用明太祖的一句话说:“犹行荆棘中,寸步不可移,纵得出,体无完肤矣。”
4.中国历史上的劝学诗 篇四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教育,历史上以劝学为主题的诗词数量极多,内容丰富。大体可以分为六类:
一、立志
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明 杨继盛《言志诗》)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神童诗》)
二、勤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宋陆游《读书》)
三、惜时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 陶渊明《杂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 《金缕衣》)
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好!昨日过去了,今日徒烦恼。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过了。水去汩汩流,花落日日少。万事立业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佚名《昨日歌》)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明 文嘉《今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清 钱泳《明日歌》)
四、方法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 陆九渊《读书》)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 韩愈《劝学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一指头禅用不穷,一刀匕药去凌空。汗牛充栋成何事,堪笑迂儒错用功。
(宋 陆游《冬夜读书有感》)
五、体会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观书有感》)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 朱熹《观书有感》)
古人已死书独存,吾曹赖书见古人。後之视今犹视古,吾书未泯要有取。贾生痛哭汉文时,至今读之有余悲。魏徵嘻笑封德彝,生亦岂责绛灌知。穷秋风雨卧孤馆,万世悠悠百年短。垂死成功亦未晚,安知无人叹微管!(宋 陆游《读书》)
胸中十万宿貔貅,?纛黄旗志未酬。莫笑蓬窗白头客,时来谈笑取幽州。(宋 陆游《冬夜读书有感》)
六、情趣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元 翁森《四时读书乐》冬)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民国 熊伯伊《四季读书歌》春)
读书万卷不谋食,脱粟在傍书在前。要识从来会心处,曲肱饮水亦欣然。(宋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5.中国历史上的十大传奇状元 篇五
自隋朝创立科考以来,历代状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孙伏伽起,到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终,共有592人。这592个状元中,亦各有千秋。80后励志网带你盘点一下中国历史上的十大传奇状元
赵楷:身份最高的状元
宋徽宗的三儿子赵楷,偷偷地参加了重和元年的科举考试,由于他文采的确非凡,竟一路披靡,进入了殿试。在殿试中发挥更是出色,夺得了头名状元。发榜后,赵楷将实情告诉了徽宗。徽宗高兴之余,怕天下士子说闲话,就把当年的第二名(榜眼)王昂提为状元。据传清朝康熙帝也曾偷偷参加科举,并获得第三名(探花),但毕竟不是状元。所以赵楷便成了中国历史上身份最高的状元。
陈安:最悲惨的状元
明太祖朱元璋年间,福建闽县人陈安于洪武三十年高中榜首,成为大明第六个状元。巧的是,这次中进士的都是南方人。更巧的是,三位主考官也都是南方人。榜一公布,北方士子不服。纷纷上告主考官偏袒同乡,贬斥北方士子。朱元璋大怒,命张信、陈安等12人复查。这时又有人举报张信、陈安有意将北方考生水平不高的试卷交皇上审阅,这本来莫须有的事,可是朱元璋震怒,将陈安革除功名,车裂而死。陈安仅仅做了不足20天的状元,便死于非命,下场极为悲惨。
康海:最受人推崇的状元
明孝宗时,28岁的康海进京参加会试,他发誓要夺得第一名,可惜的是,第一名还是被鲁铎夺去了,他仅仅得了第四名,康海不服气,对众人说:“会试时让了鲁铎,殿试时决不再让他人!”殿试时,康海果然发挥出色,一举夺魁。其文章令主考官拍案叫绝。送皇上审阅时,孝宗也赞不绝口,声称:“我大明一百五十年来,无此佳作,此卷变今绝古!”遂朱批康海为状元。
当初会试时康海不服鲁铎的气,这次自然有人不服他的气,第二名孙清便是一个。他对众人说自己的文章比康海的强多了。待到他看到康海及第时的文章,叹服。跑到康海家里,对着他拜了半天,称自己甘愿为徒。皇上、首辅和同年的赞誉,使康海名扬天下,朝野景慕,争一睹其风采。能与康海家沾上点边的,都引以为自豪。康海的祖父曾在南京做过官,南京人便声称:“康状元乃南京风水所出。”康海的文章如此令人推崇,可惜的是,我们无法看到那篇变今绝古的奇文了。
史大成:富有传奇色彩的状元
史大成是清朝浙江所出的第一位状元,在他中状元之前,浙江民间便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浙江的状元在大清朝是“始于史,终于钟。”殿试时,他的试卷被主考官拟为第三,皇上御览时,十分推崇他的书法,说:“此人楷书工整,必定是个正人君子”于是钦定他为状元。巧合的是,浙江所出的最后一个状元叫钟骏声,惊人地验证了“始于史,终于钟”的说法。
郑颢:中国历史上唯一可考的驸马状元
自古以来,民间就经常把驸马与状元这两个词联系起来,好像中了状元就可以做驸马。实际上中国历代可考的驸马状元只有郑颢一位。郑颢是唐会昌三年的状元。本来他早有婚约在身,中状元后打算迎娶卢家的千金。可是这位年轻英俊的状元被皇上看中了,非要将自己心爱的女儿万寿公主许配给他,郑颢偏偏不爱公主,非娶与自己青梅竹马的卢家小姐。唐宣宗便让宰相白敏中说服他,白敏中费尽口舌,又多方威逼利诱,终于迫使他娶了万寿公主,婚后两人生活得并不幸福,后来郑颢多次弹劾白敏中,幸好唐宣宗自知理亏,替白敏中压下了弹劾的奏章。
裴思谦:脸皮最后的状元
唐文宗时,宦官仇士良掌权,朝臣的生杀予夺,都掌握在他的手中。裴思谦当时只是一个秀才,但他巴结权贵的功夫十分了得,很快便与仇士良打得火热。这一年,裴思谦心血来潮,想当个进士,便向仇讨了个帖子,去找当年的主考官高锴。高锴为官清正,将他轰了出去。裴思谦气愤之际,声称明年非状元不要。第二年,裴思谦又拿着仇士良的帖子来找主考官高锴,对他说:“仇大人有信,荐裴思谦为状元。”高锴早把裴思谦忘掉了,对他说:“状元已经有人了,状元以外的可以按仇大人的意思办。”裴思谦厚着脸皮说:“裴秀才非状元不放!”高锴知道这次再得罪仇士良不会有好果子吃,就说:“既然如此,我要见裴秀才。”裴说:“卑吏便是。”不得已,只好让他当了状元。自己去要功名,而且非要个状元,此君脸皮之厚,状元中无人可比。
王嗣宗:相扑扑出的状元
宋太祖赵匡胤坐天下的.第十六年,太祖亲临讲武殿举行殿试。考生王嗣宗、陈识最先完卷,一同上呈,且二人的试卷均为上乘之作。谁为第一?太祖实在犯难。最后马上得天下的太祖让二人角力(即相扑),胜者为状元。王嗣宗便与陈识在大殿上扑斗起来,结果陈识倒地,王嗣宗夺得了当年的状元。
胡旦:最自信的状元
宋太宗元年,有一书生到山东某县游览。知县大人得知该书生颇有文采,便设宴款待。知县的公子很蔑视那书生,问其有何特长,书生说工诗。公子便让他诵读一首,书生诵了一首,最后一句是:“挑尽寒灯梦不成。”公子一听,大笑说:“此乃一瞌睡汉。”书生十分气愤。这书生便是吕蒙正,第二年,吕蒙正一举夺魁。他写信给那公子:“瞌睡汉如今中了状元啦。”公子看了他的信,冷笑一声:“待我明年第二人及第,输你一筹。”第二年,新科状元正是这位公子——胡旦。综观科举史,有如此自信者,胡旦当属第一。
李蟠:最能吃的状元
李蟠是康熙年间丁丑科的状元。他身材高大,特别能吃,加之思路、写字都很慢。所以在殿试时揣了36个馒头。意思是,今天无论如何,赖也要赖在考场里把文章写完,怕到时挨饿,所以要带足干粮。
果然,天黑了,考生们都交了卷,李蟠才刚刚开了个头,监考官过来催他交卷。他急得满头大汗,声泪俱下地央求主考官;“学生毕生之业,在此一举。请千万不要催逼,容我慢慢写完。”监考官见他可怜,就发给他几支蜡烛。这时他带的36个馒头早已吃完,又厚着脸皮要了几个馒头,挑灯夜战。一直写到深夜才交卷。康熙帝知道这件事后,不但不怪罪他,反而认为这是一位难得的苦学之士,竟破例让他当上了头名状元。与他同榜的探花做诗一首调戏李蟠:“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土科。仪容好绛勃,刀笔似萧何。木下还生子,虫边还出番。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自此,“饽饽状元”李蟠传遍士林。
毕沅:最侥幸的状元
6.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画家及画派 篇六
◇六朝四家
六朝指三国的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皆以建康(吴名建业,今江苏南京)为首都。四家,画史上指东吴曹不兴、东晋顾恺之、南朝宋陆探微、南朝梁张僧繇。唐代张怀瓘评六朝画谓:“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六朝画罕见,尤以曹不兴之迹无存。元代汤厚认为曹不兴《兵符图》一卷,“笔意神采,疑是唐末宋初人所为”。
◇南宋四家
南宋院体山水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四人的合称。属豪纵简略一路画风。初无此称,元代汤厚谓:“南宋画院诸人得名者,若李唐、周曾、马远、夏圭、李迪、李安忠、楼观、梁楷之徒,仆于李唐差加赏识,其余亦不能尽别也。”倡此说者为明代唐寅题刘松年《春山仙隐图》,有所谓“李、刘、马、夏”之称。其后屠隆说:“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此南渡以后四大家也。”张丑认为:“南宋刘松年为冠,李唐、马远、夏圭次之。”张泰阶则曰:“刘、李、马、夏,俱负重名,而李、马为最。”
◇元四家
元代山水画的四位代表画家的合称。主要有二说:一是指赵孟頫、吴镇、黄公望、王蒙四人,见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附录》。二是指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人,见明代董其昌《容台别集.画旨》。第二说流行较广。也有将赵孟頫、高克恭、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合称为“元六家”。画风虽各有特点,但主要都从五代董源、北宋巨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重笔墨,尚意趣,并结合书法诗文,是元代山水画的主流,对明清两代影响很大。
◇元六家
元代赵孟頫、高克恭、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的合称。参见“元四家”。
◇南北宗
明代董其昌关于划分山水画家为南北两个派系之说。《容台别集.画旨》:“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斡、赵伯驹、(赵)伯骕,以至马(远)、夏(圭)辈;南宗则王摩诘(维)始用渲淡,一变钩斫之法,其传为张璪、荆(浩)、关(仝)、董(源)、巨(然)、郭忠恕、米家父了(芾、友仁),以至元之四大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亦如六祖(即慧能)之后,有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神秀为代表)微矣。”又云:“文人之画自王右丞(维)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若马、夏及李唐、刘松年,又是大李将军之派,非吾曹当学也。”此说与山水画家师承演变的史实不尽符合,且有崇“南”贬“北”之意。明代陈继儒(当时与董其昌并称“董陈”)所说尤为明显:“李派板细,乏士气;王派虚和萧散。”明末清初画坛群起附和,形成以“ 南宗”为“正统”之见。
◇明四家
明代中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人的合称。他们之间有师友关系,画艺各具风格特点,对后世颇有影响。沈、文画风较近。后来发展形成了吴门派。明代卓然成家,前期有戴进,中期有林良、吴伟、吕纪,后期有陈洪绶等,沈、文、唐、仇并不能代表整个明代绘事。
◇画中九友
明末清初董其昌、杨文聪、程嘉燧、张学曾、卞文瑜、邵弥、李流芳、王时敏、王鉴等九位画家的合称。见清初吴伟业所作《画中九友歌》。
◇金陵八家
明末清初龚贤、樊圻、高岑、邹哲、吴宏、叶欣、胡慥、谢荪八人的合称。他们的绘画题材和风格不尽相同,因聚居金陵(今江苏南京),皆有一定时誉(以龚贤最著),故称。见清代张庚《国朝画征录》。另指陈卓、吴宏、樊圻、邹哲、蔡霖沦、李又李、武丹、高岑为“金陵八家”,见乾隆《上元县志》。但多以前说为准。
◇清六家
清初山水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翬、王原祁、吴历、恽寿平六人的合称。亦称“四王、吴、恽”。他们继明代董其昌之后享有盛名,领导画坛,左右时风,当时被目为“正统”。
◇四王
“清六家”中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人的合称。他们之间有师友或亲属关系,在绘画风尚和艺术思想上,直接或间接受董其昌影响。技法功力较深,画风崇尚摹古,不少作品趁于程式化。王翬、王原祁一度出入宫禁,烜赫南北。前者,综合宋元各家各派,缔造一套体例完备的画格;后者把元代黄公望一系,糅和实质,融化精神,亦一成就。“四王”对清代和近代山水画有深远影响。康熙至乾隆间有王昱、王愫、王玖、王宸;其后又有王三锡(字邦怀,号竹岭,昱侄)、王廷元(字赞明,玖长子)、王廷周(字恺如,玖次子)、王鸣韶《字夔律,号鹤溪),画山水俱师法“四王”,“只是遵循前规,并无创新突破。前者称“小四王”,后者称“后四王”。
◇清初四高僧
即弘仁(江韬)、髡残(刘介丘)、八大山人(朱耷)、石涛(朱若极)。皆明末遗民,八大山人和石涛,系明宗室,后出家为僧。均深通禅学,寄情书画,各有独特造诣。髡残号石溪,与石涛并称“二石”。
◇扬州八怪
清乾隆间寓居江苏扬州的八位代表画家的总称。一般指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鱓、郑燮、李方膺、罗聘,见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实际上不止八人,有换汪士慎、高翔、罗聘为高凤翰、边寿民、杨法者,或换高翔。李方膺为闵贞、高凤翰者,也有将陈撰或李葂列入者,见汪鋆《扬州画苑录》。作画多以花卉为题材,亦画山水、人物,主要取法于陈道复、徐渭、朱耷(八大山人)、原济(石涛)等人,能不拘前人陈规。破格创新,抒发真实情感;又都能诗,擅书法或篆刻,讲究诗书画的结合,和当时流行画坛的尚古模拟之风,有所不同,被时人目为“偏师”、“怪物”,遂有“八怪”之称。汪鋆是“正统”画风维护者,曾评说:“另出偏师,怪以八名,画非一体。似苏(秦)、张(仪)之捭阖,偭徐(熙)、黄(荃)之遗规。率汰三笔五笔,复酱嫌觕,(通“粗”);胡 谄五言七言,打油自喜。非无异趣,适赴歧途。示崭新于一时,只盛行乎百里。”其实此派不仅对近代写意花卉画的意趣和技法,有相当大的影响;而且直至现代的齐白石、陈师曾、徐悲鸿、潘天寿、来楚生等,都从某个侧面对之有所汲取。
◇画中十哲
指清代娄东画派的十位画家。即董邦达、高翔、高凤翰、李世倬、张鹏翀、李师中、王延格、陈嘉乐、张士英和柴慎。
中国书画收藏辨伪的原则与鉴别依据
中国书画收藏、投资中最大的风险是用真品价格收购赝品。因此,如何辨伪历来就是一个突出话题。书画辨伪的基本原则
书画辨伪的基本原则是“对照比较”,即俗话所说“有比较才能鉴别”。比照的主要根据是已被确认的“标准器”和“参照系”。面对一件书画作品,如何辨别真伪?只有鉴定者将作品与自己所掌握的“标准器”和“参照系”进行充分比对,分析之后,才能做出判断。所谓“标准器”,就是最能代表书画家个体的笔墨特性图式。它是书画家作品个人风格的高度概括、综合、提炼、升华,是既抽象又形象,既固定又鲜活的一种图像模式。而参照系则包括材料、内容、题跋、印鉴、装裱等其它依据和历代典型赝品图示,它更多反映的是作者所处时代的特征和一些书画家作品作伪情况。个人风格和时代特征有机结合才能得出正确结论。鉴定者头脑中标准器和参照系的形成、建立,需要长期实践、学习、积累。如果头脑中既无标准器又无参照系,却要成为鉴定者,后果可想而知。笔者以为,书画辨伪第一应该强调“知真识伪”,“知真”就是建立真品标准器,辨伪的首要条件是熟悉真迹。第二应该强调“知假识伪”,“知假”就是明确伪品参照系,熟悉真迹同时必须了解赝品情况。两相对照,反复体验,才能逐渐成为行家里手。依据一:知真识伪
书画中的真迹精品,笔墨线条一定自然流畅且富于变化,章法结构一定出奇合理且意境深远,内容要饱满,题款要鲜明,印章要清晰。时代特征与个人风格是最真实、最可靠的,是书画辨伪的最重要依据。
由于不同时代经济发展、文化状况、政治制度、风俗习惯、生活水平、重大历史事件等的诸多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时代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印记。这种历史背景和印记决定了同时代艺术品创作的总体框架,也反映了当时大部分人的审美取向,是明显不同于其他时代的特种标识。历史上的“歌舞升平”与“金戈铁马”;“抗日战争”与“文化大革命”,时代特征是截然不同的。纸、绢等书画重要载体中同样储存着大量时代气息,也是断代依据之一。中国古代,丝织物在书画上的运用要比纸早,目前能见到最早的书画作品就是汉代帛画。
据有关记载,唐以前有生绢的使用,唐时开始用熟绢,是用热水将绢制成半熟,加粉捶打而成。后代的熟绢,则像造纸一样,用加胶加矾的办法制成。宋代的绢本特点是横竖均为单丝,横丝比竖丝略宽,元代绢丝更细更稀,明代横竖粗细均匀,经纬较密实,到了清代,横竖都变为双丝。绢幅尺寸大小也有随朝代不同的演变过程。绫的出现较绢晚,宋代已有,明代至清初是绫本使用的高峰期,雍正朝以后则很少见了。中国是纸的故乡,唐以前为麻纸,唐时出现树皮纸,韩滉《五牛图》用的就是这种皮纸。北宋开始有竹纸。
宋元用麻丝纸为多,宣纸少见。“宣德笺”纸的出现不早于宣德皇帝,云笺和金笺明中期以后开始盛行。蜡笺则盛行于乾隆中期至道光年间。近现代纸也是一样,建国初、文革中和当前所制出的纸也是有区别的。书画装裱形制也有明显时代特征,元代多册页和手卷,中堂、对联、折扇起源明中期。其他如印章、题跋等等也都可以帮助断代。印章在书画上的使用有清晰的脉络。
宋以前,在书画作品上题款,钤印都很少,宋代开始用印时是水印印泥,至今观察多已暗淡不清。后来出现蜜印,但仍不持久亮丽。油印是在明代出现的,一直沿用至今。其中一些品牌印泥还有自己的特点,可帮助鉴别。书画作品中的上款最早出现在元代,但信帖则要早许多。元、明、清各年代上款的书写形式和称呼也不相同,而题跋的大量出现是在元明以后,题跋的内容和题跋者的身份对辨别书画真伪可能会起到重要作用。所谓“流传有序”往往就是从题跋、收藏印鉴和某些著录(如《石渠宝笈》、《江村消夏记》等等)而得来的。
而个人风格则突出表现在作品的笔性和墨法上。清人吴熙载在《书概》中说得很深刻:“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又说:“书可观识,笔法字体,彼此取舍各殊,观之,高下存焉矣。”书画家由于出身、经历、学识、修养不同,在书画技艺方面师从和所下功夫不同;也由于执笔、运笔方法不同,即使同一题材作品所表现出的情趣、意境都会有很大差异。就用笔来说,中锋、侧锋、藏锋、露锋、逆锋、顺锋等等;笔势上方圆、疾缓、刚柔、健媚等等,每人各擅其长。对于墨彩,深浅、浓淡、干湿、枯润也各有所好。甚至有些书画家专用某种墨色,如李可染画山水就喜用乾隆御制墨,以追求黑中透紫、紫中闪亮的特殊效果。书画家的个人风格具有特定性和唯一性,独特的个性是通过独特的笔墨、章法表现出来的,别人无论如何临仿,要完全一致很难,子女高徒概莫能外。有许多书画伪品只能形似而不能神似,就是个人风格难以复制的例证。当然,要完全掌握一位书画家的个人风格也确非易事,因为个人风格是由诸多因素促成的,而且有一定的形成发展过程,是动态的和丰富的。每位书画家的早年、中年、晚年笔性、墨法、作品意境、思想感情都会有所变化,就连署款也会前后不同。齐白石的山水创作主要在早期,传世数量很少,其工笔草虫只作于40—60岁之间,晚年绝大部分是大写意花鸟。这些复杂的情况告诉我们,掌握书画家个人风格,必须了解全过程。关键在于对书画家个人风格的熟知程度,就如我们的亲人和交往的一些朋友,由容貌身材至脾气秉性、到特殊喜好、到思想情感,了解得越深刻,把握就越大,直至有些人能闻其声而知之,见其影而知之。依据二:知假识伪
为了少走弯路,吸收前人经验,充分了解历代主要作伪方法必不可少,有利于辨伪中对号入座,朔本求源,知其所以然。
书画作伪的传统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摹、临、仿、改、造、代六种。通俗简略的讲:摹就是用透明纸、绢蒙在原作上勾写填画;临就是面对原作边看边写边画;仿是并无原本,只凭仿者学某家的功夫靠想象写画某家之作;造是不讲时代特征,也不管个人风格,凭空伪造随意署款;改是采用增、减、裁、刮、拆、配等手法将无款或小名家作品改成风格相近的大家之作;代则是经书画家本人同意,由其亲朋、学生所作的大名家替代品,经常有人把此类作品视同真迹。此外在装裱过程中也有两种作伪方法,即“揭二层”和“转山头”。“揭二层”是利用装裱之机,把书画真迹的字心、画心的表层与“命纸”揭离,利用墨色渗透而成的影像制成另一件作品欺世。但由于条件所限,并不多见。转山头的方法只限于山水画,即沿山峰走势线裁剪,将画和原款分离,用相同底纸添款重新装裱成大名家作品。这种方法只能是纸本,绢本很难,且需要较高装裱技术,所以也不多见。
像其他技术一样,书画作伪也有“与时俱进”的问题。近年随着艺术品市场的蓬勃发展和现代技术的引入,除上述传统作伪方法外,又出现了许多新的作伪手段。据笔者亲见,已有如下多种,不可不察:1.水印填墨(在木板水印、珂罗版印刷品上填墨,填得好几可乱真);2.底稿填款(在同时代不知名或小名家的书画底稿、课稿上添加大名家款印);3.照片合成(利用电脑合成把伪作和名家拼制在一张照片上,以使人信以为真);4.电脑刻章(所制的名家印章与真印如出一炉,使核对印章遭遇难题);5.画册复制(用放大尺等工具复制早年出版物上的作品,由于比例合适,迷惑性较大);6赝品出版(或买或盗用书号,将伪品印刷出版,为伪品戴上著录光环);7.名家题跋(利用当代著名鉴定家的真跋或伪跋,为伪品骗取信任);8.专业画家联合作伪(往往是过世名家亲属、学生互相分工合作,以巨幅作品为多)。9书画作品材质做旧造假,如纸、绢,墨色、印泥、装裱等等。如此不一而足。新手段与传统方法结合,无疑为辨伪增加了难度。
除了作伪的方法、手段之外,人们还总结了作伪的地域性特点,对我们同样具有参考意义。从历史上作伪最盛的明代开始,由远及近,依次是松江造(明末至康熙年间,上海地区以伪造董其昌和明以前书画家为主)、苏州片(明末清初,主要伪造唐、宋、元大家和明文征明、仇英一路青绿山水)、河南货(明末清初,开封地区专造唐宋元名家书法)、扬州片(康熙至道光年间,长沙地区冒充明末清初节烈名人,如杨继盛、史可法等人作品)、广东造(清末至民国,多伪造历史上大名家,如吴道子、周昉、宋徽宗等人,以绢本重设色为主),后门造(晚清民国间,北京皇城后宫门一带,专门伪造“臣”字款书画,并仿制清宫印鉴和题跋),这些分类为古代书画辨伪提供了参照,同时也为我们总结当代书画作伪的地域特点提供了启示。
当代书画作伪可谓“出于蓝而胜于蓝”。无论手法、规模、影响都史无前例。但作伪水平最高的则集中于近现代名家。新的地域特征也越来越明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地区:
1、京津地区(主要作伪对象为齐白石、李可染、黄胄、郭沫若、赵朴初、启功、欧阳中石、刘炳森、刘奎龄、范曾等京津名家)。
2、江浙地区(主要是黄宾虹、傅抱石、陆俨少、钱松岩、宋文治、沙孟海、林散之、沈尹默等人的仿品)。
3、上海地区(主要集中在任伯年、赵之谦、虚谷、谢稚柳、程十发、刘旦宅等海派书画家作品上)。
4、广东地区(以岭南派书画家高剑父、高其峰、陈树人、何香凝、关山月、黎雄才、赵少昂等人作品为主)。
5、陕西地区(主要是于佑任、石鲁、赵望云、何海霞、刘文西等人作品)。
6、港台及海外(集中于海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有海外经历且目前市场价位很高的大家作品上,如徐悲鸿、张大千、溥儒、傅抱石等等)。以上可见,现代书画作伪也有某种传承路径可循,只是手段更高明,分工更细微,许多地方已出现产、供、销“一条龙”,因而对书画收藏危害性也更大。在当前科技鉴定尚在探索研究,以“目鉴”为主导的中国书画辨伪实践活动中,经验的积累尤为重要。
近代中国画的流派
畫派的形成有二大因素,一則是社會環境發展的必然成果,諸如一個地區或一個時代、有一群人應運社會意識的交集點,而有共同的理想者;再則是畫理畫風的相近,甚而有師承的關係者,前者是自然的聚合,後者前較有人為因素。然而就畫派的歸類而言,二者之間亦有互動的關係,一般學者認為與社會發展與人生價值的認定有關,既是自然形成的文化現象,也是生活的需要與風氣。
根据某个画家群所具有的共同的用笔、用色以及用墨的特点,后人将他们归结为各个流派,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以三任兄弟为代表的海派,和以高剑父、陈树人、现代以赵少昂、黎雄才为代表的岭南画派,在西北以石鲁、赵望云为代表的长安画派。
长安画派:海上畫派書風與影響
畫派的形成有二大因素,一則是社會環境發展的必然成果,諸如一個地區或一個時代、有一群人應運社會意識的交集點,而有共同的理想者;再則是畫理畫風的相近,甚而有師承的關係者,前者是自然的聚合,後者前較有人為因素。然而就畫派的歸類而言,二者之間亦有互動的關係,一般學者認為與社會發展與人生價值的認定有關,既是自然形成的文化現象,也是生活的需要與風氣。
海上畫派,一般指的是發生於十九世紀中葉(1843年),至廿世紀初期(1927年)時,一群畫家活躍於上海地區,並從事繪畫創作的結果與風尚。就區域性而言,上海的開埠,所引發的社會發展──屬於政治的、文化的、生活的多元性,包括商業的頻繁已成為中國的活動特區,人民的生活也隨著商業興趣,而有更廣泛的視野;就經濟的發展,使之富裕的象徵,甚至酬謝禮物,便落在精緻文化的發展上;就文化特質來說,繪畫創作是極為適宜的主題藝術。因此,自古雖也有賣畫的記載,但文人大都以知音相贈,或停留在教書授徒,以求「束脩」的供養,雖然先有鄭板橋等人,有類似職業性的主張外,真正以畫為職業的事件,上海地區的繁榮,成為此風氣的催發者。究其原因,當然是上海地區,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包括了政治的涉入,被劃入外國道商的港口;本身傳統文化的承繼,如揚州畫派的存留,事實上商賈與仕紳交往之間,繪畫與書法的贈酬,是極為現實性的禮品,典雅適宜;這項經濟狀況的衡量,也間接促成上海地區藝術活動的蓬勃發展,所以說上海的畫風已接近職業性、專業性的畫作,並且頗有現實性的題材,包括傳統人文精神的形式,諸如吉祥意義、道德品評、祈求理想等,甚至偏向具有「情緒」性的創作,如喜怒哀樂為內涵,這便是海上畫派大都以花鳥畫為主的主因。因為山水畫較不易表現出大富大貴的即興題意,言及此,這又要檢視繪畫完成的快慢問題,花鳥畫頗具象徵性的意義,配合人物畫亦近於人情世故的題材,只要安置妥當,畫家在快速度下,很容易達到預期的效果,而山水畫雖有簡筆畫法,畢竟無法草率,因此海上畫派的風格趨向民俗性的畫作,亦歷歷可數。當然就繪畫發展而言,外延於內斂的充實,當畫家感受到仕紳與商業之間有所牽動時,如何引導人情高雅又簡明的畫法,是促成畫風的主因。
基於上述的理由,本文可從海上畫派諸多畫家,歸納出以下幾點特點。
其一是花鳥畫為多,其次人物、再次山水畫,依序再為雜項題材,就傳統的意義上,有來自古詩詞、文學作為基調,再佐以西方反襯法、結構法、設色法等,在筆法墨法的應用上,簡逸而明快,只求意境而略其形式。
其二頗具象徵性的表現,不論是花鳥或人物畫,富貴寓於牡丹等花卉,結義於桃園等借古喻今,山川風光於南山之麓等,都是具有象徵的手法,講究內涵的充實。
其三是造型與色彩華美,為了實用性與現實性,在造型的流暢上,以及較濃麗的色澤上,頗能迎合商業性的活動,也較受一般人所喜愛,此一風格顯然也受西風美術表現法的影響。
其四強調畫法的根源,與清代的考據學有相當大的關係,因此常有模仿或模擬的同類畫作出現,然求畫者絡繹於途,即表現出此畫作其來有自,已開始有形式化的趨向。
除了這些特點外,畫家的作畫數量也有大量生產的趨勢,至今尚能檢視的海上畫派的畫作,恐仍無法估計。
就比較常被討論的畫家,依其畫風可略提幾位代表性的畫家,以為進一步深層研究的參考。在此可分為:
民間畫派者:有朱熊,工花卉,師法白陽山人,尤有簡逸之筆;張熊﹝花卉冊 1872﹞,工花卉,畫風保守,晚年作沒骨、水墨淋漓,用色艷而不俗,子弟甚多;王禮,習花卉,取逕新羅、陳老蓮、惲南田等人,弟子有朱偁、任伯年等人;任熊,構圖奇特、變化多樣,善人物、花鳥等,與任薰、任頤、任預等人被稱為早期海派「四任」之首;朱偁,初學張熊花鳥,後師承王禮,從其學者亦多;錢慧安以人物畫為多,花卉次之,從其學者亦眾;任薰,人物、花卉、山川皆師其兄任熊之筆法:吳嘉猷,人物仕女、山水、花鳥等為專長;任頤,花鳥、人物走獸均佳,畫風更近民間現實精神。此一派風格,延續在中上層社會中,所傳承之美學理念,除了文人畫精神的原素外,加入通俗的平實題材,有借景寫意的意義,並且開始有西方式的寫生事實,顯然受到近代西方美術觀念的影響,其影響近代五十年的中國畫風,也歷歷可屬。
金石畫派者:融書法寫意為主,雖也具文人畫意或形式,更為重要的也是使中國畫形式化的開端。作者計有虛谷,畫作以寫意為主,將自然景物變形、簡化、書寫化;趙之謙,書畫皆佳,善金石考據,畫以花鳥畫為佳,筆調涵有金石氣,即枯濕濃乾白,以書法線條為行筆方式;蒲華,以青藤、白陽為宗,筆墨恣肆、奔放、真率。學生楊士猷傳其方法;吳昌碩﹝紫藤1919﹞,書畫印均為所長,行筆如寫,畫境質樸,力求畫面光整與平衡,受其影響者如齊白石、潘天壽等等;高邕,以書法為主,用筆深重,畫宗八大、石濤,對於書畫活動貢獻大,此畫派特色,均強調畫法如書法,書畫同源,以書法筆法應用於繪畫形質,力促筆墨的老辣古樸。
其他有關海派畫家甚多,如胡公壽、陸恢、吳石價、程璋等等,都直接間接影響到後世的繪畫發展。民國卅八年以後,隨政府遷台的此項畫家,雖然大都來自杭州藝專、上海美專、南京藝專、中央大學美術系等學生,但究其所持畫風,均以海上畫派有很重要的聯繫,強調筆墨、重視師承、繼承傳統、面對現實,既要求古風,又講究現實,除了附會風雅外,賣畫教畫以維持生活也是重點,換言之,由業餘性質到職業需要,使畫作開始量化的趨勢,也引起更多的反思,思圖改造中國畫的表現,也起源於此時矣!
在台灣的海派畫家,雖然並不是很純粹的承繼者,因已受近代新式教學法的影響,不過這些先進們,如王震、汪亞塵、邵逸軒、張書祈、胡克敏、王子豪、高逸鴻、陳駑甫、林賢靜、陳丹誠、吳平、鄭月波等人的畫風,多少也強調汲古潤今,把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的主張,重新列為畫境的表現方法,並依此規律再傳授後學子弟,此一現象曾在台灣地區風行近四十年,至今仍有不少的私塾者,雖非是繪畫發展的主流,卻也是初識中國畫者的門徑。
由於海上畫派有特殊的形成背景,諸如重視師承的關係,也得到贊助者的支助,因此很容易形成志同道合的團體,這也就是書畫團體畫會的成立,對中國畫的發展有或多或少的影響,台灣光復後的中華民國畫學會、七友畫會、八朋畫會,就是這項活動的具體事實,姑不論其對於繪畫創作有何影響,就美育理念上,認同傳統與現實的協調,有某種程度的意義。
然就海上畫派的形成風格,與對後世的影響,仍具有明顯的痕跡中,就以管見分述於後:
一、與社會的結合,繪畫對中國人來說,與修養心性同義,雖不乏有職業性質的畫家,但歷來大都為業餘為多,上海畫派應運社會發展的需要,除了應酬之外,以書畫為生者趨多,並列為身份、仕紳、富豪的象徵,至今台灣地區尚有此現象產生。
二、講究師承,注重門派,若理念畫法相通,則利益與美質相融,師門之外,排他性極強,這種現象雖然是中國人的君子之爭,仍處處可見互相排斥的事件發生,台灣地區往昔在公辦展覽上,就有門派分配或師徒一式的作品出現。
三、注重畫法,包括題材的講究,大都是以古人畫作為本,缺乏自主性的畫題,雖應運民間審美需要,而有較鮮麗的顏色,仍然存在摹古範疇內。對於較具開創性的畫法,並沒有多大的研究。
四、畫境保守,中國畫形式與內容,來自綜合性的表現,諸如詩、詞、文學、印章等,都能在作者畫境需要上有所感悟、有所新意,然在海上畫派的畫境中,大都引自他人的詞句或內容。
【註】,未見有較創新的意境出現。除了少數能對現實生活有所批判、如齊白石的感悟之外,但他己經不純屬海上畫派了。
海上畫派,後人也稱之海派,有流傳廣潤之意,也有廣施大眾之美的理想,更是提昇性靈的繪畫作品,遠從青滕、白陽,以至於今,形成一般力量。然就純粹畫論來說,其貢獻與理想,是畫壇的盛事,也具開創性。但對於藝術工作者,卻也有不佳的延習,諸如過於重視形式,不求內容充實,筆墨千篇一律,未見新意,末學漸與時代脫節,尚自稱維護舊文化,也末能結合社會的現實性,使畫境萎縮等現象,很值得研究。
當然,每種繪畫的產生,必有其時代與文化背景,也都具有其發展的意義,吾人面對這些作品,是否也能從中學習到什麼,或者想到什麼,就美術史與創作者的工作來說,如何為大眾的生活規劃出希望,是要代代相傳的工作。
【註】海上畫派內容大致趨向於 1.描寫文學意境者 2.象徵吉祥景象者 3.象徵道德學問者 4.表現生活情趣者 5.表現自然物姿容者等本屬一般題材,但代代因襲,以致畫境漸窄。
岭南画派:
岭南画派是岭南文化至具特色的祖国优秀文化之一,它和粤剧、广东音乐被称为“岭南三秀”,是中国传统国画中的革命派,它有如下特点:
一、主张创新,以岭南特有景物丰富题材;
二、主张写实,引入西洋画派;
三、博取诸家之长;
四、发扬了国画的优良传统,在绘画技术上,一反勾勒法而用“没骨法”,用“撞水撞粉”法,以求其真。
岭南画派始于晚清时期,二高一陈即为早期著名创始人,二高即为高剑父、高奇峰,陈即为陈树人,其弟子多成名家,形成一海内外华人都喜欢的著名画派。
在香港的赵少昂、杨善深,在广州的黎雄才、关山月,这四位大师,是当代岭南画派的主要代表。赵少昂被誉为高奇峰以后最佳传人,海外友人多以收藏少昂花鸟为贵。黎雄才、关山月都在美术院任教,弟子颇多。杨善深现在香港主持他开创的“春风画会”,传授画艺。他们于八十年代初期,合作完成了百余幅作品,每幅作品都凝聚着集体的智慧,体现了四位大师谐和默契、心照神交的深厚友情,可谓:岭南四家荟萃一堂叹为观止。岭南画派”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一种新的文化精神。这种新的文化精神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革命精神,这是“岭南画派”产生和发展的思想基础;(二)时代精神,这是“岭南画派”在区别于旧国画流派的主要特征;(三)兼容精神,这是“岭南画派”的艺术主张,是革新的重要途径;(四)创新精神,这是“岭南画派”不断发展的动力。
这四种精神是互相联系的,它构成了“岭南画派”相当完整的体系,也是这一画派历久不衰的重要原因。革命精神是“岭南画派”的思想基础。这种革命精神,又是和“岭南画派”创始人的特殊经历和思想倾向分不开的。时代精神,“岭南画派”在题材内容上大胆革新,也是这一画派能够永葆青春的原因。兼容精神,也就是“折衷中外,融合古今”,这是“岭南画派”最重要的主张,是它的艺术原则,也是“岭南画派”革新的途径。创新精神,这是“岭南画派”前进的动力,也是“岭南画派”历久不衰的奥秘。只有创新,它才有生命力,而创新体身既是目标,也是这个画派发展的动力。“岭南画派”所以能够不断的发展、状大,就是有创新精神作为推动力。
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岭南三杰”,师出同源,信奉同一艺术原则,但各有创新,风格不一样。第二代的杰出画家关山月、黎雄才、赵少昂等,也风格各s异。他们的后辈杨之光、陈金章、梁世雄、林墉、王玉珏等画家,也各有自己的面目。高剑父不希望学生学得跟他一样,他声称这是没有出息的表现。他要求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被称为“岭南车派”第二代中最出色的画家关山月、黎雄才,无论在审美意识上和艺术成就上都超越了他们的老师高剑父,形成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关山月的超越首先在于重大题材的开拓和时代精神的体现上,这是“岭南画派”绘画革新的灵魂。
关山月的第二个超越,就是以写生为基础,不断的求新求变。这也是“岭南画派”不断发展的秘。关山月的国画成就,来自两方面,一是重视写生,眼界开阔,感触新鲜,它饱含生活气息、时代风貌和画家情怀,由于立意不凡,因此显得格调高雅。二是有较深厚的理论修养,特别是对中国传统画论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这就有理论作指导,有比较、有鉴别,能够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子。他在艺术上不仅超越了高剑父,也不断地超越自我,在“岭南画派”的继承和发展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黎雄才对高剑父的超越,首先是表现在“融化”中西的笔墨技法上,使“岭南画派”以新的面目展现在人们的面前。黎雄才的另一个超越,就是运用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夫和吸收外来的养料,较好地解决了中国山水技法难以表现社会现实的矛盾。
杨之光是著名的人物画家。就人物画说,杨之光比“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已经有了显著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杨之光的人物画既发挥了传统线描的功力,又哺以西洋素描中诸如确切体现结构的明暗体面的表现方法,整体令人赞赏的是,他善于抓住住一瞬间画出较高艺术概括力的舞蹈人物水墨画,而且用书法入画,用笔肯定而又鲜活,单纯中有变化,朴拙中见神采使线条具有浓郁的金石味,启发观众丰富的想象。
7.中国历史上的24大发明 篇七
2.蚕桑和丝织。考古发掘表明, 这一技艺之始创是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约与黄帝时代相当。作为蚕桑丝织的母国, 中国的丝织品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3.琢玉。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良渚 (zhǔ) 文化的精美玉器都经琢 (zhuó) 制而成。那是一种以轮带动作精细加工的工艺, 可琢深孔和细如发丝的纹饰, 是上古时期的一种高精技术。
4.汉字。汉字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汉字的创建和衍变, 它的形、音、义之构成, 都自成一体。
5.木结构营造技艺。数千年来, 中国人的居室、作坊、宫殿、庙宇均以木结构建筑为主体而与欧洲以石构建筑为主判然有别。
6.青铜冶铸术。中国的青铜文明较为后起, 但技术上却后来居上且自成体系。
7.十进位值制记数法。逢十进位、以所在位置定该数之值, 称做十进位值制记数法。中国之后为世界各国所普遍采用。
8.以生铁为本的钢铁技术。中国早在春秋时期便已发明了生铁冶铸术, 比西方约早18个世纪。
9.中式烹 (pēnɡ) 调术。中式烹调在炊具、技法、菜式、餐具等方面都与西方大异其趣, 彰显着中国饮食文化和烹饪 (rèn) 技艺的独创、卓越与精致。
10.中医。被誉为岐 (qí) 黄之道的博大精深的中医体系约自周代起逐步形成, 经长期发展趋于成熟并得到完善。
11.髹 (xiū) 饰。髹饰是漆艺的古称。中国是漆树的原生地,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便用漆装饰和保护器物。
12.制瓷。中国是瓷器制作的母国, 其英文名称China即由此而来, 因大量外销产生了世界性影响。
13.造纸术。中国古代又一重大的原创技术成就。它的发明与推广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文字书写载体及传承方式。
14.漏刻。漏刻借水流量测度时间, 漏指漏壶, 刻为箭刻即有时间刻度的标尺。在公元18世纪以前, 漏刻一直是世界上最精确的计时仪器。
15.印刷术。印刷术由中国始创。从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到北宋时的活字印刷, 中国印刷术传播到了韩、日等国, 之后又被引入欧洲, 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16.茶的栽培和焙制。中国是茶树的原生地。经过长期的实践, 人们逐渐掌握了茶树栽培、茶叶焙制及饮用的成套技艺, 形成了饮茶的习俗。
17.指南针。中国人早在战国时期便具有了某些磁学知识, 用磁针导航始自宋代。指南针和船尾舵、水密隔舱、对风力的有效利用等杰出发明为远洋航行的航向把握、动力与安全性提供了保障, 极大地拓展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空间。
18.火药。火药的发明与炼丹术有紧密联系, 硫黄、硝石和木炭混合加热的爆燃现象是在唐代发现的。其后由阿拉伯人传至欧洲, 几经改进, 在军事上显示了巨大威力, 并在工业上得到广泛应用。
19.深井开凿技术。四川自贡地区至迟自宋代起即开凿小口径的卓筒井, 用以汲卤 (lǔ) 煮盐。之后, 约于明代发展成使用冲击式顿钻法以及泥浆提升、固井防塌、钻具打捞等技法的成套深井开凿技术, 至清代井深可达千米。
20.水运仪象台。由苏颂、韩公廉于公元1092年创制的水运仪象台, 是以水为动力、由一系列齿轮机构传动、集天象观测、演示和计时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天文仪器。它是世界上第一座天文钟, 也是古代最大、最复杂的机械装置。
21.珠算。算盘是最早的计算器之一。“珠算”一词始见于战国, 但用算盘做珠算成熟于宋代。这一发明极为卓越和独特, 充分表现了中国人的想象力。
22.火箭。由喷射推进的火箭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至迟在公元13世纪上半叶, 筒式的飞火枪已在战争中使用。明代火箭武器的射程可达三四百米, 并出现了集束式火箭、飞弹型火箭、二级火箭和往复式火箭的雏形, 是现代火箭和导弹的先导。
23.曲发酵酿造技术。白酒、白兰地、威士忌并称为世界三大蒸馏酒。其中, 唯独中国的白酒是由人工制曲、用内含真菌和酵母的曲种来发酵的, 这是人类最早利用微生物的生物工程实践。这一技艺还广泛用于醋、酱和酱油的酿制。韩国的大酱、日本的酱汤也都源自中国。
24.精耕细作的生态农艺。约从战国时代起, 精耕细作逐步成为中国农业生产的一种传统方式, 经长期发展至明代趋于定型。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 既合乎人口多、耕地少的国情, 又与注重环保和生态平衡的现代理念相契合, 从而在当前和未来的农业生产中仍蕴 (yùn) 有充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8.漫谈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篇八
改革的形式多种多样。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形态发生根本性变化。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等。
改革虽然不及革命那样激烈,但改革者也同样需要有革命者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我们正处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新时期,无论将历史的视域放到多宽,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都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十七大报告里,胡锦涛以最强音对之做了肯定阐述: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借鉴历史,明确前行的道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综观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大致分为两种类型:
1.局部调整型的改革。
当生产力允许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局部变化时,统治者会采取不改变社会性质的改革。例如中国的洋务运动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两国都是在经过重大打击和挫折之后,在经济困难、政治需要稳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改革。洋务运动是中国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地主阶级发起的一场自救运动,是一场没有触及封建统治自身利益的改革运动,目的是挽救清政府的统治。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的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资本主义的统治得到稳定,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通过分析,我们知道洋务运动和罗斯福新政都是在不改变国家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两次改革都不改变各自当时的社会性质,只属于局部的调整。我国目前进行的改革开放也属于局部调整型的改革。
2.性质改变型的改革。
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质的飞跃一般通过革命途径来完成,但这种质变也可以通过改革的途径来实现。
(1)封建性质的改革。例如我国古代的商鞅变法和日本古代的大化改新,都是由奴隶社会变成了封建社会。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农具和牛耕,这种生产力的飞跃导致新的生产关系即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产生和发展,于是出现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运动,试图建立封建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商鞅从经济上废除井田制,从政治上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改变了社会性质,为秦国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日本在7世纪时,国内的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混乱。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改革。大化改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形成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社会稳定、经济得到发展,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走向了封建社会,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例如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工业革命促进了落后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农奴制危机出现,迫使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改革。改革虽然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但废除了农奴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资金,改变了俄国的社会性质。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都是内外因素共同促成的,内部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外部的民族危机、西学的传播相互交织,使改革呈现出既学习西方又兼顾本国国情的特点。两国都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两个相同性质的改革却遭遇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在中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无数次的改革。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这些改革呢?
(1)正确认识。改革是统治者希望通过和平的、没有暴力的方式来完善社会制度并巩固自己的统治,但是,任何改革都并非是一帆风顺、波澜不惊的。其中或有着来自统治阶级内部的阻力,或有着其他阶层人民的不满……例如:中国的王安石变法,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与冲突,最终使得这次改革失败了;中国的戊戌变法,也由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阻挠而失败。
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然而其中也包含了许多的偶然因素,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充满了多样性,由此,改革中也蕴含着多样性。同一时期、针对同一目的的改革往往会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形成不同的结局。例如,同样是面临着被动挨打、被侵略局面的中国及其近邻——日本,它们的统治阶级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结果,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并最终迈上了军国主义道路,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由于种种原因失败了。历史的发展是必然与偶然的结合,因此,改革中也充满了复杂性与多样性。
【中国历史上的所有改革】推荐阅读:
历史上的传奇故事01-08
历史上的今天:1月重大历史事件01-07
七上的历史知识思维导图09-25
在全区改革工作会议上的主持词10-10
在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上的讲话11-09
在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上的发言09-06
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9-10
全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1-16
舌尖上的中国策划09-21
副书记在镇级机构改革总结会上的讲话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