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微课

2024-10-11

初中化学微课(精选12篇)

1.初中化学微课 篇一

初中化学微课比赛活动通知

为进一步深化化学教学改革,推动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初中化学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一线初中化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经研究,决定参加宜宾市初中化学微课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内容

微课设计、制作与应用展示。

二、参加人员

初中化学教师。

三、微课的`设计制作及推选要求

1.设计制作要求

(1)微课所涉课题可自行选择初中化学教材相关内容,也可参考微课知识表(见附件1)。教学设计目标明确,学习活动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媒体设计与教学深度融合,能让学生高效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充分展示教师良好教学水平,教学反馈与评价设计能有效测评学习活动效果。

(2)微课视频应图像清晰稳定、构图合理、声音清楚,真实反映教学情境;微课课件片头应显示课题、作者(仅限一人)和单位;视频格式为常见格式,建议视频格式为:Flv,MP4,视频尺寸为:640*480;每课视频文件大小不超过20M,视频时长最多不超过10分钟。

(3)微课的应用说明详实,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4)参赛作品及材料需为本人原创,不得抄袭。若发现参赛作品侵犯他人著作权,或有任何不良信息内容,则一律取消参赛资格。

2.任务及相关要求

(1)各学校要高度重视本次微课评选活动,要与“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结合起来,要广泛发动学校的初中化学教师积极参与此项活动。

(2)本次活动单设中学需至少上报1节微课视频,其余

学校可积极自愿上报。请各校将制作的微课视频及微课设计与应用表于5月6日前报县教研室。

(3)本次活动设县一、二、三等奖,教研室将组织专门人员对收到的作品进行认真评审,评审结束后将推荐优秀作品到市参加评选。

2.初中化学微课 篇二

一、借助微课可以循环播放的功能, 使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再现以便巩固和理解

微课的出现弥补了过去化学课堂中的大而全且关注时间较长导致学生易分心的不足, 在化学教学活动中微课是围绕一个化学知识点而展开的精彩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相对单一、指向性非常明确、讲授的内容是一个片段, 知识点可以涵盖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 也可以是教法、学法等知识的讲解和展示, 用精炼而简明的语言在最短的时间里把问题讲清楚, 如有必要还可以再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以便解惑和巩固。比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难度较大的《含有杂质的化学方程式计算》这一新课的时候, 制作了一节相关内容的微课指导学生课后浏览, 本节课的难度和关键点在微课中反复再现、反复强调有利于学生突破难度, 对学生知识的巩固和理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教育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微课的合理使用不仅适合于现代化学知识的传播, 而且对于学生个体化学习、深度化学习化学知识都有很多的帮助。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或复习过程中, 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调节视频播放的快慢, 不太清楚的还可以反复回放再现, 慢慢嘴嚼消化, 对于一些在学习上接收较慢的学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二、借助微课丰富多彩的影像、图画和音乐,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主动性

传统的新课导入采用叙事式、提问式、实验式等方式, 用久了会感觉形式略显单一, 这就要求我们要适时发生改变, 微课的出现很好地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一问题。比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这一新课的时候, 以前一直用实验的方法引入新课, 实验现象明显且学生参与度高。但存在的问题是实验准备时间较长, 且演示时可能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影响实验的效果。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我尝试了一些方法但总感觉有缺憾, 直到微课的出现让我眼前一亮。首先我布置学生在互联网上搜索《二氧化碳的制取和研究》的微课视频, 然后在观看的基础上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展开交流讨论, 学生们积极讨论气氛热烈很多基础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解决, 在学生们讨论过程中生成的新问题使基础知识得到了很好的拓展和延伸, 这样就使教师省出了很多基础知识的讲解时间而着重点拨、解决学生的生成问题, 从而使课堂效率大大的提高。课后教师又对微课中的难度和关键点进行了再强调、再编辑、再优化以有利于学生突破难度、巩固重点。教师借助微课丰富多彩的影像、图画和音乐并进行适当的再编辑、再优化,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主动性。

三、借助微课的实验功能, 可以弥补部分实验器材不足带来的影响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教学设施与城市学校相比差距较大, 学校化学实验的开展刚开始还基本能够完成, 但随着仪器的老化、损坏又得不到及时补充, 相关的部分实验就可能难以为继了。这时候怎么办呢?可能有的教师会不以为然不知不觉又回到了传统教学模式。但大部分教师没有被暂时的困难吓倒, 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就尽量创造条件去完成, 教师做有心人去制作、下载微视频进行实验演示, 同样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比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水的净化这一新课的时候, 我补充了“蒸馏”实验以利于学生了解蒸馏水是纯净物的知识。由于蒸馏瓶和冷凝管已不是实验室必配仪器, 所以现在实验室已不能完成该实验。我使用了水的蒸馏实验微视频来让学生观察水的汽化和液化的全过程, 同时也能深入了解蒸馏水是纯净物的相关知识。微视频的观看给学生的记忆非常深刻, 更便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 也弥补了实验器材不足带来的影响。

四、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微课在使用时存在一些困惑和不足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微课是围绕一个知识点而展开的精彩教学活动, 微课内容非常精炼以便能够在三到五分钟内讲透、讲实, 微课以短小精悍的形式呈现一个知识片段且对疑难问题进行针对性设计, 用精炼而简明的语言在最短的时间里把问题讲清说透, 因此可以有针对性的、最大化的答疑解惑, 对学生的学习特别是自主学习帮助非常大, 但由于微课是刚刚兴起的新的教学形式导致教师的制作和运用还不太成熟或者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网上的微课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有相当一部分制作水平较低甚至是简单的重复, 而制作比较出色的微课界面一般都不太友好导致该资源很难被我们教师再编辑、再优化来使用。短短几分钟的微课教师要把它制作得比较成功却不太容易, 因为这需要教师耗费比较多的时间和一定的技术设备的辅助, 因此短时间内微课的储备不足导致大面积的推广使用还有较大的难度, 还需我们广大的化学教师不懈的努力和提高。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微课虽然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但是它不能完全代替课堂教学, 它只能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如何最大化地发挥微课在教与学中的辅助作用, 更好地为化学教育教学服务来打造高效的化学课堂, 需要我们每一位化学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究。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巧妙灵活地应用微课视频,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抽象的微观世界, 微课具有更直观、生动的表现, 易于教学难点的突破。对于化学实验教学, 微课可提供更安全、效果更显著的实验素材, 可适度弥补学校实验教学的不足。微课虽然在化学教学中作用显著, 但不能完全代替课堂教学, 它只能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关键词:微课,化学实验,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罗序燕.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及其思考[J].南方冶金学院学报, 2005年02期

[2]隋旭东.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3年04期

3.巧借微课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篇三

关键词:初中化学;微课;教学质量

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教育方式相對于以往也有了较大的改变。当前很多教学科目都引入微课,这是一种运用多媒体技术以视频方式呈现知识点和教学主题的行为,使教学更直观和更有针对性,正是其多次播放、主题鲜明、时间短暂等优点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运用微课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一、直观清晰呈现教学内容,活跃化学课堂气氛

化学的教学基础为实验,教师在传统教学课堂上常常做一些演示实验讲解知识点。例如在讲解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大部分教师会借助课堂实验向学生讲解实验步骤、收集方法和相关注意事项。然而随着不断扩大的班级规模,一个班级可能会超过60名学生,后排学生为了看实验不得不起立,一定程度会影响课堂秩序。如果教师将这一章节知识点制作成微课视频,那么在教学时投放到教室的大屏幕中,或者让学生拷贝到手机、电脑、ipad等多媒体携带工具上可随时观看教师的准确的解说和精彩演示,学生会产生“一对一”的学习感觉。传统化学教学局限性较大,难以充分体现生动有趣的自然知识,更无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心理,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微课能创设新奇的知识环境,提供有趣直观教材,打破时空限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解“水分子”一课时,就可通过微课帮助学生构建微粒概念,引导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不同物质分子破裂原子重新组合的本质化学反应。虽然教材中提供图片,但不够直观。教师可借助微课视频动画以直观形象方式帮助学生发现在电流作用下水分子破裂成为氢原子和氧原子,之后氢原子再结合成氢分子。微课视频能将微小的原子和分子展现到学生眼前,避免传统教学中学生无法用肉眼观看的弊端。

二、提供安全有效实验素材,满足学生求知欲望

微课具有精致、小巧和简短的特点,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中。学生可通过观看微课视频提前预习新课。例如某初中化学教师在讲解“奇妙的二氧化碳”一课时就制作了微课课件。首先以奇妙的二氧化碳作为视频教学主线,在一课空桌子上放置一瓶可乐,之后加入薄荷糖激发学生对二氧化碳的兴趣,也借助这个视频实验向学生讲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最后加入人工降雨的图片和视频再次说明二氧化碳的用途,激发学生探索欲望,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但不可否认初中化学实验危险性较大,需要在特殊环境下操作。但实验是化学教学的灵魂,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多来自实验。利用微课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这种情况,例如某化学教师在演示酸碱指示剂验证物质酸碱性的实验时,由于浓硫酸有较强的腐蚀性,一旦不留意就会对皮肤造成伤害。因此教师制作了各种酸碱声音视频,学生在观看时都会跟着视频情节微小,甚至有的学生还会对微课视频内容进行讲述,有效的掌握知识点。有一些实验材料在初中化学实验中是不配备的,再加上学校经费短缺,有时就会出现部分实验不能操作情况,影响课程进度。微课可以解决上述客观情况,再例如学习“水的净化”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区别天然水和自来水,教师就引入微课视频《制取蒸馏水》实验方法,学生看完视频后都能顺利说出蒸馏水制取过程,甚至还能总结蒸馏是净化水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方法,满足求知欲望的同时拓展了思维。

三、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在微课应用教学模式中,不管是微课嵌入传统教学课堂还是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二者都需要在学校和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其中翻转课堂模式是目前一线教学积极探究的教学模式,某初中化学教师就设计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案例。在讲解《空气》一课时,教师将课题分为①空气的含量和组成;②空气中氧气测定;还设计微课教案、微课视频、微课练习等微课资源。学生通过班级邮箱、U盘拷贝、家长QQ联系群等获取微课资源。

微课设计一:空气的组成与含量。

前期分析:学生对于空气这种看不见但又每时每刻都会“触及”的物质十分感兴趣,教师先运用化学历史中拉瓦锡探究空气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进而得到结论和归纳空气的组成与含量。

具体步骤:播放微课视频,内容展示图片中空的玻璃杯并发起问题“被子里有什么?”之后播放法国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实验视频,视频中讲解实验原理,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结论,最后教师强化空气的组成与含量知识点。

微课分析:通过视频追溯到空气的组成源头,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置身于探究实验中并指导空气的含量和组成。

微课设计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

前期分析: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即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在中考中也占据一定的比例。很多教育文献都探究了此实验的原理和实验装置。对于初三学生来说,由于刚接触化学,并不是太了解实验,运用微课能直观的讲解实验装置、操作、原理、现象,帮助学生完成实验。

具体步骤:微课视频播放实验连接装置,检查气密性,之后向瓶内装入少量水并作上记号。向燃烧匙内添加稍过量红磷且弹簧紧紧夹住橡皮管,酒精灯点燃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让学生观察红磷所造成的化学反应,通过实验对空气的组成和含量得出结论。

微课分析:初三学生课时紧张,而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利用翻转课堂能让学生清楚的了解实验步骤,缩减教师课堂授课时间的同时大幅度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四、结语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微课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最重要是能通过微课以直观的方式化解抽象概念,便于整合教学资源和攻克教学重难点。初中化学教师应充分借助当下流行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划分知识点,直观清晰地呈现教学内容,活跃化学课堂气氛。同时可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更好地运用微课,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昌柏.微课模式下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探析[J].新课程:中学,2016(3).

[2] 涂信康.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商品与质量,2016(24).

[3] 曹小芬.初中化學教学中的微课设计及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4.初中化学微课 篇四

摘 要:化学是一门重度依赖实验的学科,初中化学作为学生的化学启蒙教学,实验更是必不可少。文章是对初中化学教学中微课的应用的思考,合理利用微课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化学实验课,微课的效果更是起着重要的作用。微课解决了传统化学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学生学好化学,喜欢化学产生了巨大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初中;微课;化学教学

信息时代的微课其实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源自于美国。微课主要是运用视频的多媒体技术将化学教师的实验和教学过程进行选择性的记录,选择有代表性的实验或者包含了学习内容中的重点难点部分的授课内容进行有目的的记录。被分成片段的微课视频更加方便初中生的使用观看,而且不会因为时间太久而感觉疲劳。微课的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很好地证明,因为它是有针对性被教师选择来进行教学的,每一个片段都是某一个知识点或者实验的精髓。微课可以反映教师的教学逻辑思路,为初中生提供他们所学化学知识的对应练习题,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因此,微课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教学模式。把握化学微课的教学作用

在初中的化学教学中,学生刚刚接触化学这门学科,需要接触到化学微观世界里的一些物质,但是这些微观物质是教师和学生没有办法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加之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不完善,因此不能较透彻的理解这些微观物质。微课的动画形式则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一个很好地办法。例如,涉及到原子碳,氧,氢或者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氧气和氢气生成水的化学方程式等,这些基本的微观概念和他们之间的化学反应都是初中生理解的困难所在。

例1.书写氢气和氧气发生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解:.例2.请写出水分子的结构式。

解:.传统的讲课方式会比较抽象,学生也不会理解水分子中氢氧原子的位置。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了利用微课动画将这些概念和化学反应及其化学方程式直观的展示给学生们,方便他们进行细致的观察,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其本质。化学教师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只注重对知识点的讲授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这就造成了教学效果低下。微课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学好化学。只有在兴趣的引导之下,化学的学习才会变得更轻松,学生们也会变得更加主动积极。突出化学微课的特点

乍接触化学的初中生对化学中的抽象概念难以理解,仅依靠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去理解到这些抽象概念的本质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初中生的生活经验也并不是很丰富,一旦缺少某一方面的经验,就只能依赖老师对概念的语言描述。实际中教师又不能够全面具体的将一个抽象概念生动的描述出来,有时候甚至不能阐述清楚。微课就可以了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化抽象的化学概念和化学反应,从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进行刺激,帮助他们更快更深刻的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更好地掌握重点难点,实现教学的目的。

化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化学实验。能够让初中生亲自动手实验,是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促进他们掌握化学物质特性的最佳途径。但是往往由于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持续时间长,实验器材、实验物质的要求难以满足,造成一部分学校被迫减少甚至是根本不设置化学实验课程。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化学实验实在学校的实验室无法进行的,或者是因为实验材料的稀缺,或者是实验物质的毒性;还有一些实验是需要用到专业的器材才可以完成的而学校不具备条件。微课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而且同时学校还可以很好地利用每一次实验资源将其进行拍摄制作成微课供其他学生进行学习观看。搭建化学微课的桥梁

我们化学课程中的学习难点是学生对新学的化学知识和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之间的不对等所导致,这样的知识点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通过研究这种不对等,建立起两者之间的桥梁,正是化学教学的艺术体现。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微课的合理充分应用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对难点进行突破,在化学学习中越来越自信。化学的作业一般来说,无非是给学生布置一些试题练习或者试卷来要求学生完成达到巩固学习的目的,或者再加上一部分的预习要求。但是初中生对这种形式的化学作业容易产生抵触心理,不能按照要求很好地完成作业。而利用微课给学生们展示系列的化学视频,然后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或者去课本中寻找微课中所应用到的化学知识,这样学生就相对容易接受了。初中学习化学的时间只有一年,课时紧张。将原来计划好的课件制作成微课,将每个单元的主要知识点梳理清晰,再留出关键的部位设置成填空题让学生们完成,最后在进行精心系统的讲解。同时联合学生家长进行适当的督促监督,不仅会得到家长的支持,也会大大提高复习效果。优化化学微课的应用

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微课以它短小精悍的优点在化学教学中乃至整个教育界快速的发展起来。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机遇,同时也伴随着挑战。虽然微课不会完全取代传统的化学课堂,但它与传统的化学教学绝不仅是简单的从属关系。要想实现教育利益的最优,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到微课与化学教学的联系,熟练进行运用。然而,微课在化学教学中的发展正处于初始时期,还需要广大教师的继续探索与完善,为构建高效的化学课堂教学做贡献。在将来的工作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把握好微课的精髓并坚持“微”这个原则,就能在化学微课这条路上走的越来越好。

微课教学的优势体现在多个方面,它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直观化抽象的化学概念,辅助突破重点难点,补充实验教学等,在初中的化学教学中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所以,初中化学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在信息时代紧跟潮流,保持先进性的教学理念与思想,合理利用微课教学,实现初中化学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5.鲁云珍 化学微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篇五

鲁云珍

摘要 元教学是基于元观点对教学的认识与反思,是关于教学的教学,是教师自己会教的教学,是一种基于教学思维、指向教学实践的意识性教学。而微课便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便于践行元教学理念。本文简述了自己的实践体会。

关键词

元学习元教学 微课 教学知识

一、对“元教学”理论的认识

元教学,英文为meta-teaching,其中的“meta-”即“元”,意即“在„„之后”、“超越”。“元”是一种高级的逻辑形式,可分为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指的是:这种逻辑形式具有超验、思辨的性质。另一层含义是:这种新的更高一级的逻辑形式,将以一种批判的态度来审视原来学科的性质、结构和其他种种表现”。“‘元概念’是一种‘看或观察’的本体论承诺,它规定着这一领域研究者的思维方式或取向。‘教学究竟是什么’,是教学的‘元概念’。每一次教学研究范式的转换,首先是教学的‘元概念’的改变,随之而来的是教学基本问题的更替。”1从“元概念”出发,元教学便是从教学的本体论视角,用元语言对教学进行逻辑[]分析,超越教学现象本身,采用思辨的、批判的态度,“在教学之后”反思教学实践,即省察教学自身,从而在发展教学理论的基础上修补、完善教学实践,建构教师的教学实践哲学的过程。

日本的佐藤学教授认为,“学”是与客观世界的相遇和对话(称“活 动”,action)、与他人的相遇和对话(称“协同”,collaboration)以及与自己的相遇和对话(称 “反思”,reflection)的三位—体的持续不断的过程。其实,教师的教也一直是教师在学“教”,作为与元学习对应的元教学是教师主体思考教学实践中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如何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的素质,如何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如何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以及如何改善学生元学习的能力等。从元学习的角度出发,教师应思考自己的教学实践是否帮助学生发展了学习力、思考力、调控力和建构学习环境的能力。教师通过元教学的反思和批判,能够达到提高学生元学习的品质,也能提高教师自身的元学习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如果说教学是一种服务于培养人的目的而进行的特殊社会实践活动的话,那么元教学就是对这种社会活动计划之针对性、实践之合理性、过程之有效性和结果之理想性的检视与修正活动。也可以说,元教学是一种基于教学思维与教学哲学,但指向教学行为与教学活动的特殊教学形态。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赞可夫在他的教学与发展的基础教育改革实验中提出的五条原则之一“让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就可以看成是元教学的思想表现。从实践角度考察,一直以来作为教师教学工作重要环节的“教学大纲”制订及文本呈现,还有说课活动,现在正在流行的微课教学和教学反思,都可以被看成是元教学的具体样态。

二、“元教学”理念下的微课实践

“微课”就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视频可采用三维动画,教师本人视频与屏幕视频可互相镶嵌,演示教学效果好,直观、清晰,细节知识点可非常到位透彻地讲解,便于学生学习。其中,课堂教学视频,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资源类型,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2]

视频制作的技术对成功有效的微课教学当然是重要手段,可是,我这里想介绍的重点还是微课主题思想的确定。元教学由3个基本的层面构成:一是对教学活动的自我明晰;二是对教学活动的自主表述;三是对教学活动的自我反思。它具有保持教学内部动力、帮助学生有效学习、促进教师有效教学、保障教师教学专业可持续发展、促进教学论发展与完善的重要功能。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一直秉持元教学理念设计微课学习活动,举例如下: 搭建阶梯,破解学习难点

高中阶段,各个年级的学生对量气管的使用都觉得困难,而这个难点一直没有很好的突破方法。笔者用微课实验进行了尝试,收到了理想的效果。其中的文字部分摘录如下: 课题:量气管的实验原理

1、理论认识量气管的工作原理

量气管是通过排液体来测量气体的体积的,这是两种量气管(左边的两图),左装置是读取左边的液面差,右装置是读取右边的液面差。我们读出的是气体的体积,还必须确定气体的温度和压强,才能利用气体状态方程:pV=(mRT/M)=nRT求出气体物质的量。气体的温度就是实验时的室温,压强一般为一个大气压。

2、实验探究量气管的工作原理:用品:两支碱式滴定管(去掉橡皮管和玻璃珠),一段长橡皮管,红墨水,乳胶头,洗耳球。

我们看这个装置(装置图片略去),它是用一段橡皮管从底端连接两支各25mL的碱式滴定管构成,我们向其中加入红墨水。当两只滴定管高度相同时,两边液面相平,我们改变滴定管的相对高度,无论怎样改变,发现两边液面始终相平;因为两边液面上的气体都是一个大气压。

现在,我们给左边液面做一个记号,并用乳胶头将其上端封住,使其不能与大气相通。此时,当我们提高右边滴定管时,右边液面可以远远高于左边液面。并且,左边的液面也略

有上升,说明左边的气体被压缩,压强大于一个大气压。相反,我们将右边滴定管位置放低时,右边液面可以远远低于左边,同时左边液面也略有下降,说明左边气体体积变大,压强小于一个大气压,因此,只有当两边液面相平时,左边被封的气体压强才是一个大气压。现在,我们取下乳胶头,重新调整两边的液面相平,在右边滴定管的液面处也做上记号,读取两边的读数都作为各自的V(1),用洗耳球向左边充入一些空气,并用乳胶头封住,再次调整两边液面相平,读取各自的V(2),两次的读数只差,就是刚才充入的空气的体积。我们发现,两边读出的充入的空气的体积是相等的,只是左边是V(2)>V(1),右边是V(1)>V(2)。所以,上述两个装置中,有刻度的部分一个在左边,一个在右边。但是,实验时,都是从右管注入水,排出左管的空气,收集的气体从左管进入,将液体排入右管。其实,读取气体的体积除了要注意左右两边液面相平、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外,还有一点是首先要注意的,它是什么呢?现在我们来解决一个问题:

3、解决问题

实验室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制氯气时,会因盐酸的浓度下降而停止反应。现在欲测量反应停止后剩余盐酸的浓度,取10mL剩余液和足量的锌,用如图所示(前面最右)装置进行试验。(夹持器具已略去)。

(1)使Y形管中的残余清液与锌粒反应的正确操作是将—— 转移到——中。(2)反应完毕,每隔l分钟读取气体体积,气体体积逐次减小,直至不变。气体体积逐次减小的原因是——(排除仪器和实验操作的影响因素)。问题(1)是为了保证盐酸完全反应,而问题(2)则是因为反应放热。所以,测量气体体积时,第一要注意的是使装置中的气体恢复到室温。这段课程,使用了实验室里简单的仪器用品,并且借用红墨水显色,巧妙地展示了学生们感觉深奥不解的实验原理,为他们解决此类问题扫清了障碍,还有利于养成学生爱动手动脑发现、验证知识的良好素养。

去伪存真,还原知识系统

高中化学的物质结构部分介绍了铁原子的价电子构型是3d64S2,Fe2+的价电子构型为3d64S0 ,而Fe3+的价电子构型为3d54S0,一般说来,老师们会向学生介绍“由于Fe3+价电子构型满足了3d5的半满结构,所以,一般情况下Fe3+离子比Fe2+离子稳定”。作为常识,这样传授无可非议。但是,在化合物中,Fe2+和Fe3+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总是与阴离子共同存在的,所以,Fe2+和Fe3+的相对稳定性往往与阴离子或配体的种类、结构有关,与溶液的酸碱性有关,与体系的温度有关,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来说,让他们见识庐山真面目,有利于培养他们高瞻远瞩、全面追逐知识来龙去脉,力辨真伪的科学态度。笔者就此课题设计了下面的一段微课:

课题:Fe2+和Fe3+的相对稳定性比较

氧化物中, 我们可以通过考察铁的各种氧化物相互转化的自发性,来比较铁和氧化合时形成的氧化物的相对稳定性,即:

3FeO(s)+ 11O2(g)==Fe304(s)

(1)2Fe304(s)+ 02(g)==3Fe203(s)

(2)22ΘΘΘ

对于反应(1)rGm(1)=fGm(Fe304)-3fGm(FeO)=-1012.634-3(-266.563)≈-274.8 kJ·mol-1 [3]

ΘΘΘ

对于反应(2)rGm(2)=3fGm(Fe203)-2fGm(Fe304)= 3(-742.435)-2(-1012.634)≈-202.0 kJ·mol-1

这表明,反应(1)和(2)的rGm都小于零,都是自发的。因而,若将Fe0、Fe304和Fe20

3Θ跟标态的氧气(P=100 kPa)放进一体系,Fe0将自发地转化为Fe304,Fe304又将自发地转化为Fe203!这正与我们的经验一致:氧气充分时常温下铁生锈得到的铁锈是Fe203。

在不同的配合物中, 例如,F-、CN-、联吡啶(dipy)、菲绕啉(phen)都可作为配体与低价的Fe(Ⅱ)、高价的Fe(Ⅲ)生成六配位配合物,从下列数据可以分析出这些配合物将使Fe(Ⅲ)稳定还是使Fe(Ⅱ)稳定。

已知:

(Ⅰ)Fe3++e-→Fe2+ φ1=0.771V(Ⅱ)[FeF6]3-+e-→[FeF6]4-φ2=0.40V Θ

ΘΘ(Ⅲ)[Fe(CN)6]3-+e-→[Fe(CN)6]4-φ3=0.36V

Θ(Ⅳ)[Fe(dipy)3]3++e-→[Fe(dipy)3]2+ φ4=1.10V

Θ(Ⅴ)[Fe(phen)3]3++e-→[Fe(phen)3]2+

φ5=1.14V[3]

Θ

通过计算可知,F-、CN-与Fe(Ⅲ)形成的配合物的稳定常数比Fe(Ⅱ)相应配合物的稳定常数要大得多,而 与dipy、phen 生成配合物时低价稳定。

在常见的酸、碱、盐的水溶液中,如在酸性溶液中,利用相关数据也可以计算出Fe2+、Fe3+的相对稳定性(因篇幅所限,此处省略)。综上所述,+2价铁和+3价铁的相对稳定性是个很复杂的问题,离开环境,简单说哪个更稳定,有失科学性。但是,这段知识的难度较大,以微课的形势教学,不仅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较大的选择型,而且,视频可以随时、反复观看,也降低了学习难度。回归生活,拓展学习视野 课题:高压钠灯的构造与原理

高压钠灯使用时具有发光效率高、耗电少、寿命长、透雾能力强和不易锈蚀等优点,广泛用于各种场所照明。高压钠灯构造中半透明多晶氧化铝的电弧管、高纯钨丝的电极、硬质玻璃外壳、黄铜灯头、金属钡消气剂、氙气保护气、钠汞发光物等涉及到了金属及合金材料、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结构陶瓷以及稀有气体的惰性等广泛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而其发光原理:当灯泡启动后,电弧管两端电极之间产生电弧,由于电弧的高温作用使管内的液钠汞受热蒸发成为汞蒸气和钠蒸气,阴极发射的电子在向阳极运动过程中,撞击放电物质的原子,使其获得能量产生电离或激发,然后由激发态回复到基态;或由电离态变为激发态,再回到基态无限循环,此时,多余的能量以光辐射的形式释放,便产生了光。这是物质结构中核外电子排布中基态和激发态的知识。我们校园的道路都是用高压钠灯照明的,学校的电工房里也储存了许多废旧的高压钠灯。我把高压钠灯的照明效果、高压钠灯的构造、高压钠灯 的工作原理、高压钠灯相关部分物质的实验检验等内容制作成了微课,很受学生欢迎。我们东海县的西湖污水处理厂、东海县环保局、东海县龙腾化工厂等单位,都蕴含着丰富的化学学习资源,在学生没有条件去参观的情况下,我自己去参观,并且在参观过程中讲解原理,制成微课,配合学习进度合理使用。

“只有站在教育的高度看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建设更广阔的视野、更深邃的价值内涵和更阔大的教育画面时,学生才能在学科学习中尽领风骚,并内化成个体生命的性格特征,教育的真正意义才有可能实现。此时,地理不再是单纯的各种自然现象,而可以是‘善于观察自然,学会关注世界,用地理创造美好的生活’;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故纸,而可以是‘逆寻本源之旅,形成历史达观,用过去照亮未来’;语文不再是语词的分析,而可以是‘终生阅读,以语言创造精神世界;负责表达,用人文彰显真善美力量’

[4]

其实,这里阐发的正是元教学、元学习的理念,照此推演,化学也不再是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符号、性质,甚至不单是实验室里的简单验证,而应该是回归生活、关注社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得以生发、成长。

深刻思维,集知识成智慧

例如,苏教版《物质结构与性质》的专题三第三单元的课文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在光照的条件下,烷烃能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反应的本质是在光照下,氯分子离解成氯原予,氯原子与烷烃进一步发生反应。氯气跟甲烷的反应机理如下式所示,2Cl·,Cl·+CH4 HCl+CH3· Cl2请根据Cl—Cl键的键能,计算烷烃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所需光的波长。(光子的能量与光的频率的关系为E=hv,式中,h=6.626×10J·S。光的波长与光的频率v的关系为=c/v,-34光其中,光速c=3×10 m·S。)Cl—Cl键的键能为243KJ/mol。看上去问题很简单,但是,光子的能量是每个光子具有的,而键能的单位是KJ/mol,若果不能想到先求出每个Cl—Cl的键能,就只能误入歧途,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再如,有这样一个问题:把铝粉和某含铁氧化物xFeO·yFe2O3粉末配成铝热剂,再分成两等份。一份在高温下恰好完全反应后,再与足量盐酸反应;另一份直接放入足量的烧碱溶液中充分反应。前后两种情况下生成的气体质量比是5:7,则x:y为 A.1:2

B.1:1

C.5:7

D.7:5

比较聪明的解法是:设氧化物的化学式为Fea0b,则恰好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bAl+3FeaObbA12O3+3aFe,Fe与盐酸反应,Al与NaOH溶液反应,m(H2)之比3a/3b=5/7,8-1即a:b=5:7,则(x+2y)/(x+3y)=5/7,x:y=1:2。如果再做本质思考:若设氢气物质的量为5mol和7mol,则铁原子物质的量就是5mol,而Al生成氢气物质的量和Al原子接受O原子物质的量相等,所以混合物的平均组成就是Fe5O7, 目测FeO和Fe2O3物质的量1:2则刚好满足平均组成Fe5O7,这样处理既节省了时间,又体会了变化的本质。

智慧是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理解和处理的能力,它可分为创新智慧、发现智慧和规整智慧。土耳其谚语说:“智慧在市场上买不到。”德国物理学家斯特恩说:“一盎司自己 的智慧抵得上一吨别人的智慧。”法国作家马塞尔·普纽斯特说:“没有人给我们智慧,我们必须自己找到它。”是的,智慧买不来,也学不到,它与经验有关,但绝不同于经验。智慧来源于对研究对象的深入思考。有专家说背诵不是学习,学习是指必须要与新的知识发生建构。杜威曾说过,学习是从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的过程。可见,在在教学中,如果不能引导学生就学习内容做创新思维,就可以认为学习不曾发生过。摆脱题海战术的困境,减轻课业负担,反复思考,集知识成智慧,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反思

有这样一个故事:老师出了道题目,“如果真像电影《2012》那样,有一艘船,让你做主,你会选什么人上船?”几十个学生七嘴八舌,好几个回答是:要测试基因,挑选那些基因最优秀的人上船;还有人说,要挑选身强力壮的,体弱的不行。老师问:你们觉得知识分子应不应该上这个船?多数人都认为不应该,为什么不应该?多数人说,没想过为什么不应该,但有一个学生回答:我们现在全部的知识。一个u盘就够了,干吗还要知识分子? 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在知识几乎唾手可得、知识量不断积累增长的今天,拥有知识本身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美国哈佛大学开展了“为理解而教”项目,有一位教授研究了很多获得自然科学奖项的诺贝尔获奖者,最后得出的结沦是:创新并不需要过多的知识,它们之间并不是正相关的关系。那创新与什么有关?正如爱因斯坦说的那样,与想象力有很大关系

[5]

显然,在信息化的今天,教师仅仅具有学科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具有“教学知识”。1986年,美国著名教育家L·舒尔曼首次提出“教学知识”的概念。他认为:“教师专业知识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教学知识。”l990年,美国教师教育专家P·L·格罗斯将学科教学知识解析为四部分:1.关于学科性质的知识和最有学习价值的知识。2.学生对某一学习内容理解和误解的知识。3.特定学习内容在横向和纵向组织和结构中的知识。4.将特定学习内容显示给学生的策略的知识。6教学知识从何而来?重要来源有三:一是建设与本学科相关的一切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脑科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广阔视野和信息组合;二是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反思;三是和同事间的日常学术交流。当然,学校层面的价值引领、个性关怀和理性自由是必要的。元教学是教学的形而上学,是教师在通过反思明晰了自己的教学之基础上向学生说明、阐述自己为什么教学的教学。从哲学与教学哲学的视角考察,元教学包括元教学思想与元教学行动。它既是教师个体教学哲学形成的重要认识与实践前提,又是教师个体教学哲学在教学认识和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样态。元教学对课堂教师领会和掌握使学生明确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元思维、元学习、元认知等元教学策略的运用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微课的深刻、灵活、便捷与高效为元教学理念的落实提供了可行的手段,学习、思考、实践、习得,在路上。

[参考文献] [1] 陈晓端.元教学研究引论[J].新华文摘,2011,(12):114,117.

[2] 李彩艳,徐光明.十分钟“微课”带给学生十分精彩[N].中国教育报,2014-04-21(3)[3]北京师范大学等无机化学检验室.无机化学(上,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37. [4] 姜怀顺.毫厘之间—由几个概念引发的思考[J] .人民教育,2014,(3):21.

6.初中化学微课 篇六

课为例

摘 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学习结果分类理论,解析《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对高中化学教材中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关系内容作知识与技能目标设计,进而再作教学活动过程设计,形成微课表达形式,以满足不同学生之需求。

关键词:课程标准;知识与技能目标;化学教学设计;微课

中图分类号:G4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5-0057-01

一、解析高中课标中的内容标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目标要求的说明中,对Bloom,B.S.(1956年)、Simpson,E.H.(1972年)[1]、Gagne,R.M.(1970年)[2]、Anderson,L.W.(2001年)[3]等的学习理论进行简化。课程标准中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有四个层级(知道、了解、理解、应用),归属于安德森认知过程维度的前三个维度(记忆、理解、运用),我们对安德森认知过程的记忆维度细分为知道、了解两个层级,更易于化学教师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对于制定化学用语、化学计算模块知识的技能性教学目标时,不仅可以选择课标中技能性学习目标水平三个层级中的行为动词,也可以选择认知性学习目标水平四个层级中的行为动词[4]。

对认知目标与技能目标不同水平层级的行为动词试图赋以可测量、可操作的含义,知道层级的6个行为动词:(1)“知道”指对事实或道理能准确表述,懂得;(2)“说出”指用话语来表达意思;(3)“识别”指辨别,辨认,能从众多对象中指认出来;(4)“描述”指形象地叙述和描写;(5)“举例”指提出实例来表达;(6)“列举”指逐项举出、标明。了解层级的6个行为动词:(1)“了解”指对学习材料有一定的认知;(2)“认识”指不仅能说出是什么,还能回答出为什么,而且还能用化学语言表达;(3)“能表示”指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出对化学的某种思想、感情、态度等;(4)“辨认”指根据特点辨别,做出判断,以便找出或认定某一对象;(5)“区分”指把呈现材料的无关部分区别出有关部分,或从不重要部分区别出重要部分;(6)“比较”指确定两个观点或客体之间的一致性,或者差异性。理解层级的8个行为动词:(1)“理解”指一种对事物本质的认识;(2)“解释”指从一种呈现形式(如图形)转换为另一种形式(如语言);(3)“说明”指建构一个系统的因果模型,予以解释;(4)“判断”指断定、判决;(5)“预期”指预先推测或测定出化学事件的发生时间;(6)“分类”指确定某事物属于某一个类目;(7)“归纳”指归拢并使有条理,透过现象看本质,多用于抽象事物;(8)“概述”指从总体上予以叙说。运用层级的8个行为动词:(1)“应用”指在新情境中使用;(2)“优选”指从众多化学事实中选择出更好的;(3)“使用”把一个程序运用于不熟悉的任务;(4)“解决”指处理问题使有结果;(5)“评价”指评定学习对象价值高低;(6)“检验”指检查验看,检查验证;(7)“证明”指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或断定化学事实的真实性;(8)“设计”指设计完成一个任务的一套步骤,或工作程序。

二、构建教学目标

首先,找出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教学要求,其中内容标准为: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和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重要性,建议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然后结合人教版教材中化学知识的编排情况,将课程标准中高度概括化的内容标准分解成具体的、可操作的、可评价的教学目标。现以“行为条件+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表现程度”的形式分析微课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相关要素如下:行为的主体均是学生,对于“键能”行为动词是:说出,行为条件是:多媒体演示,表现程度是:全体学生可以根据共价键的键能表,说出某共价键键能的大小。对于“断键吸收总能量和成键放出总能量”行为动词是:初步学习、比较,行为条件是:演示计算过程,能量变化图,表现程度是:90%学生能根据教师演示,初步学习计算反应物断键吸收的总能量和生成物形成化学键放出的总能量,并比较两者的大小。对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行为动词是:知道,行为条件是:交流、讨论,表现程度是:全体学生都可以说出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最后,编制出本微课的知识与技能学习目标:

(1)已知某些共价键的键能,初步学习反应物断键吸收的总能量和生成物成键放出的总能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2)通过比较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断键吸收总能量和生成物成键放出总能量的相对大小,知道反应物断键吸收的总能量不等于生成物成键放出的总能量,能够说出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三、微课教学过程设计

以布卢姆目标导向理论为指导,基于科学探究教学观念设计“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微课的教学基本思路,共分为八个环节。

环节一:提出问题;

环节二:猜想与假设;

环节三:资料卡片(化学键断裂要吸收能量,化学键形成要放出能量及键能的定义);

环节四:收集证据(计算断键吸收总能量和成键放出总能量的差值,计算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并用能量变化历程图表示);

环节五:解释与结论;

环节六:思考交流(氢能的优点);

环节七:课堂小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环节八:课后练习,以习题检测学生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参考文献:

7.浅谈高中化学“微课”教学探究 篇七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上教学视频,并以之为主线同教学使用的多媒体素材、教师在课后的教学反思、中学生的反馈意见以及该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的教学资源,呈现出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 这种教学模式既适用于教师的观摩和教学研究,也适用于学生的解惑; 同时教师和学生还可以灵活方便地将微课视频下载保存到自己的终端设备上,实现移动学习. 此外,该微课视频能够放置于课程网站上作为新课的预告片,让学生在课程开始前提前观看. 课前,它可以用来介绍主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课后,它可以提供覆盖该课程的所有知识点的讲解. 有些情况下,这些微课是可以重复利用的教学资源,特别是一些讲解学科基本概念的微课,可以被多个教师使用在多种课程当中.

二、巧用“微课”真实呈现实验过程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的教学占有相当大比例,通过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不仅能培养中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巩固和完善学生的化学知识体系,还能培养中学生尊重事实,客观分析问题的科学精神. 虽然化学实验教学日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但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或课堂时间不足的影响,一些时间长且现象不明显的实验,使得学生对这些实验毫无体验,听得索然无趣. 这种情况下,微课就发挥了作用.

二、利用“微课”展示微观世界,排除教学障碍

高中化学课中有许多重点和难点,有时单靠教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较为费力,而利用化学微课视频向学生展示化学物质的微观世界,可将抽象的化学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使学生容易掌握一些. 而且这样既可增加课堂的生动感,又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从而能够顺利排除化学教学的障碍[2].

例如,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中乙醇的化学性质既是这一节 化学内容的重点,又是这一节化学内容的难点,在学生学习该性质时,教师可以先用课件展示一下乙醇分子模型的动画,让学生感性的去认识乙醇的化学结构特点,为化学性质的学习奠定下基础; 另外,在介绍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和消去反应时,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分步演示,既让学生认清了反应产物,还准确了解了断键方式、反应历程,从而使学生轻松地掌握这两个反应的化学本质,达到突出教学重点、淡化难点的教学目的. 可见通过展示化学物质的微观世界,既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结构, 理解该化学变化的原理,也大大提高了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 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三、妙用“微课”化解教学难点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消耗最多时间的就是教学的难点部分,这部分需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投入大量的精力. 然而,就算教师费尽心思,绞尽脑汁来解决教学难点部分,也不能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掌握接受难点知识,毕竟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一样,他们的知识结构也不一样. 但是,通过“微课”资源舞台,能够出现另一个不一样的景观: 每个教师可以上传对难点部分知识的解释的微课视频到网络上,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找到那部分的知识来理解. 因为不同的教师的授课方式不一样,这样就会出现对于某个难点知识的不同解决方案,学生就可以通过这些微课中,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微课,来学习掌握那个难点知识.

我们根据讲授型微课来帮助学生如何巧妙的化解重点和难点,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而且,看到的内容越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则在微课教学网络上的资源也越丰富. 比如,氧化还原反应,还有化学等效平衡,原电池的类型区别,盐溶液的守恒关系和化工流程题型的解答方法,在有机反应断键的情况, 在如今网络发达的年代,在网站上有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教师用各种不同的解答方法为提问者进行诠释,这样也就保证了重点和难点的顺利突破.

8.初中化学微课 篇八

关键词:微课;超市效应;初中化学;难点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9-075-1

一、量身定制:互联网提供了多元化的微课资源

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默默地成就了一种高度自由的学习方式——网上学习。巨大的微课资源平台这种“你居家搜索,我在线提供”的授课方式为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与此相比,传统授课模式就如同计划经济时代,物品凭票供应,商品自身短缺不说,顾客根本没有自主挑选的余地,老师就像售货员把持着知识柜台,容不得你伸手上去挑。

在互联网上,学生则不必像在课堂上那样把老师所讲的内容从头到尾听一遍,更不必担心老师的批评和训斥,而是可以自由选择课堂上没有掌握的知识或自己理解不透的难点加以巩固。学生可以选择同一知识点的不同微课进行观看学习,例如在酸碱盐的概念教学中什么是酸?有的微课将Arrhenius的酸碱定义以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也有微课将盐酸、硫酸、硝酸和磷酸的化学式罗列出来让学生去找出其中的规律进而引出酸的定义等等。从某种程度而言,知识点相同而又风格迥异的微课教学,正如同超市货柜上不同品牌的商品,“总有一款适合你”,给予了不同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的学生参与个性化学习,享受为自己“量身定制”学习资源的可贵机会。而在观看不同微课之余,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对知识难点进行归纳整理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理解,这样既突破了知识难点又提升了自身的思维辨析和归纳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二、因人而异:短小而高效地灵活授课方式

传统班级授课模式下,许多老师经常会感叹在一堂课中尖子生“吃不饱”,后进生“咽不下”。其根源在于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所致。对于尖子生来说可能一堂课的效率仅仅是老师课堂上所讲的几句话,或者是某道例题,而对于大部分后进生来说,许多常规知识点在他们眼中也都成了知识难点需要老师反复地讲解。此外,虽然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集中性和稳定性都强于小学生,但很难让中学生一节课45分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正是由于以上两点,往往造成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高投入低回报的惨淡效果,短小而精悍的微课却完美地弥补了以上不足。

众所周知,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一般也不超过10分钟。因此,学生完全能够在微课播放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进行有效学习。而且微课的教学内容较少,所选取的教学内容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知识点教学相对完整,并且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让教学设计符合初中学生形象记忆和思维的直观性等特征。如果尖子生在课前通过微课可将本节课的重难点预习一遍,此后在接受的基础上融合老师课堂的讲解而进一步深入思考做到举一反三,那么笔者相信其学习成绩定然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于后进生而言,可针对课上没有理解的知识点在课后通过反复观看和学习微课直至完全理解来实现补差的目的。

尽管,化学知识具有容量大、特例多、知识结构错综复杂等特点,化学堂课上要掌握的、注意的事项特别多,微课却能其如其分地将其化整为零,化繁为简,使每一个知识碎片都有相对完整的讲解,这使得因人而异的学习效率得到了最大化的提升。一如在超市中选购零食那样,自己的购物篮能装下多少就拿多少按需进行知识供给,不必再为课堂上“吃不饱咽不下”而发愁。

三、与时俱进:时尚的学习方式激发学习动机

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强烈的学习愿望、掌握知识的愿望,是这一活动的重要动因。”在过去,我国的生产力还不发达,贫困落后的生活学习环境促使当时的学生们为了改善生活而激发了“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努力学习。而当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多数家庭已经能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的时候却发现不少孩子并没有朝着我们希望的那样努力学习,他们缺乏强烈的掌握知识的学习愿望且不以为然,相反,不少学生甚至认为学习是父母和老师强加给自己的负担。衣食无忧的当代学生已经失去的外部环境的持续激励,而且对于十五六岁的初中学生而言,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对事物的好坏也缺乏清晰的认识。

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学生失去了努力学习顽强拼搏的内驱力?事实证明,即便是后进生,他们也有相互攀比的心理,这种攀比的心理是可以通过教师后天的教育引导转化为正确的竞争意识从而成为推动和促进其努力学习的动力源泉。当微课悄无声息地进入校园进入学生的家庭时,全新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了学生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情。在校园里,班级中,学生们讨论的将不再是游戏和八卦消息,而是昨天观看的某节微课多么有趣,里面的实验有多么精彩,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学生们争相讨论,并且推波助澜地将优秀精彩的微课分享给更多的学生。于是,对知识的渴望和掌握知识的荣耀感又一次占据学生的心灵并促进其对学习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力量源泉。而那些原本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也能够在这种“随大流”的超市效应作用下努力跟着学习,仿佛没事逛逛超市,即便没有特别想买的也可以试着消费一次。

综上所述,微课所具有的超市效应——随大流、自由、高效、灵活、时尚为学生突破初中化学学习上的难点开启了新的途径。在这新形势下,教师需要有开放的心态,能够与时俱进,丰富自己的综合素养,提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借助微课东风,成就高效个性的初中化学学习。

[参考文献]

[1]陈玉琨,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9.初中英语微课教案 篇九

2,学习运用一般过去时写日记。

【学习重点】:一般过去时日记。

【课前预习】预习Section B,找出下列词组。

1. 一些特别的事情________________ 2. 为某人买某物 ______________3. 趣味公园______________

4. 到达槟城___________________ 5. 在我们旅馆附近_________________6. 1前_______________

7. 中国商人的房子_____________________8. 在城镇附近散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走到山顶________________10. 一个多小时________________

11. 下小雨(大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糟糕的天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一个多小时________________ 14. 足够的钱______________15. 一碗鱼肉饭___________________

10.初中语文《背影》微课教学设计 篇十

2.领会朴实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从文字中体会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导入

同学们,上次课我们对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全文疏通了一遍,学习了生字生词,分清了层次,还了解了作者的相关背景知识。那么,在正式开始今天的讲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次课所学的生字生词!哪位同学敢于挑战,自告奋勇上来听写?

复习生字生词,并听写

交卸xiè 奔丧sāng 橘子jú 晶莹yīng 迂腐yú 琐屑suǒxiè栅栏zhà 差使chāi 照看行李kān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的第二部分,解决以下问题。

作者在课文第二部分提到几次流泪?

(2)作者在课文第二部分提到了几次背影?并予以概括。

四、给学生放第六自然段的录音,要求在课文中找到描写“父亲”外貌、动作的字词。

(1)外貌: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2)动作:蹒跚地走、慢慢探身、两手攀、两脚缩、身子微倾

五、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六段以理解作者的感情。

六、学完了整篇文章后,要求学生用心中最美的一个句子来形容一下自己的父亲!

六、配乐《神秘园之歌》,为同学们朗诵第六段。

七、总结

(1)概括这堂课所学的所有内容

(2)父亲的`爱,是实实在在的,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亲昵的做作。父亲的爱,是沉沉甸甸的,不会直接表达,不会展现关心。但是,他的爱就像影子一样,无时无刻不存在。所以,无论遇到何种困难,我们都要记得父亲是我们永远的依靠,他永远爱着我们。

八、布置作业

(1)朗诵课文的第二部分

(2)写一篇关于父爱的作文,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

九、板书设计

第一次流泪 家破人亡 伤心

第二次流泪 浦口送别 感动

第三次流泪 见信思念 伤感

难忘的 ↘ ↙伤心艰难的 → 背影 泪 ←感动离别的 ↗ 父→ ← 子 ↖感动回忆的 ↗ 爱 ↖伤感

身子---探

手----攀

脚----缩

身子---倾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读《背影》有感

2.朱自清《背影》的阅读答案

3.《背影》读书笔记

11.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微课的应用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微课;应用

G633.8

化学教学以实验为主,在众多学科中,化学教学最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来印证与解释化学理论和问题,并以此为准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验能力。微课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是将教学内容转化到计算机屏幕上,以视频、电子信息的形式生动的向学生展现化学实验,降低学生理解难度,解决无法在课堂上做部分化学实验的教学难题。

一、微课概述

1.微课的定义及特征

(1)微课的定义;微课就是针对某一个主题领域设计小规模的短时间课程,主要是由一些半独立课程单元共同组成,同时依据教师与学生兴趣及主题社会活动进行编订,涉及到的主要因素有社会活动经验、社会发展需求以及教师能力,并不是仅仅依靠学科知识体系及逻辑体系进行划分。(2)微课特征;微课的主要特征有:其一目标简单明确。其二内容形象生动。其三形式短小精悍。其四利于网络传播。

2.应用微课的意义

随着新课改不断促进,翻转课堂成为了各大学校引入的新式教学方式,而翻转课堂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微课。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几乎都是整堂课灌输,学生且是机械的听课做笔记,这种模式的效率比较低。但是新课题却有较大突破,有效调整了课堂的内外时间,学生从被动转变成主动学习,教师和学生之间转化了角色,这种方式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降低了教师的课堂压力。而且微课程教学中,教师不用利用课堂时间来教授知识,主要是学生在家中自主学习,从网络上观看相关的视频讲座,和其他同学激烈讨论,分享学习的心得或者互相解答疑惑;而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一起解决提出的问题,通过微课程对教学素材、案例以及课件整合形成学习资源库,而这些资源库能够时刻给学生提供便利。通过微课程这种全新教育方式,给学生带来课堂乐趣,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微课的应用

1.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微课教学更加短小,有效的缩短了授课时间,节约下来的时间由教师合理安排,这样可以让学生多进行讨论、研究,进而更好的消化课堂知识。除此之外,微课教学也更加精练,因为,微课开展重点是一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的难点、重点,所以,学生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教师讲解的也会更加深入。由此可见,微课教学是课堂教学的精彩和精华所在,同时,辅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能够更加符合时下学生需求,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被牢牢的吸引在课堂教学活动当中。通过微课教学丰富了课堂教学活动,教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进行交流,课堂互动增加了,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进而最大化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分子和原子这一知识的时候,学生对于分子和原子概念和形态都很模糊,表现出一脸的茫然。这时候,教师运用微课演示,多媒体辅助将知识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让学生认识到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学生能够看到物质化学性质中最小的粒子分子,以及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在感知化学知识的奇妙的同时,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的兴趣,进而最大化的提高化学教学效率。

2.通过弥补教学实验的不足来提升教学效率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过程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但是,由于教学时间限制,以及一些实验较为危险,很多实验无法进行,教师只能通过板书或者讲解对实验进行复述,这就使得学生失去很多直观观察实验的机会。而在教学中应用微课则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将实验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对于化学知识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更加喜爱化学知识的学习,进而最大化的提升化学教学效率。

例如,在进行燃烧的条件这一实验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微课视频将实验过程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注意力都高度集中,当实验视频播放结束后,学生还能够对实验过程进行复述,并通过交流、讨论,对这一知识点进行总结。微课的应用有效弥补了化学实验的不足,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可以通过观看、思考、讨论和总结一系列过程,更加深入的掌握化学知识。

3.通过微课新型功能对知识进行加强巩固

与传统教学相比,微课教学具有很多新的功能,例如:点状功能、慢放和循环播放等,教师可以有效利用这些功能对知识进行巩固和加强。在进行复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点状功能针对复习的重点、难点以及经典例题进行讲解。点状功能使得知识点的讲解更加精准,把复杂和繁琐的知识串联成网络,这样学生进行复习时,就可以更加方便,更得心应手。慢放功能则能够将难点知识放慢播放速度,这样教师就可以对知识点进行细致的讲解,此时,教师再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开辟新的思路勇于对知识进行创新。而循环播放功能,则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对于知识点的消化时间也不相同,所以,这一功能就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理解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所得。在化学教学中合理的应用微课的各种功能,可以有效提升教学的质量,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更加多元化,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给学生插上智慧的翅膀,让其能够自由自在的翱翔。

三、結束语

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还有很多,随着初中教学模式与体系的改变与升级,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平台会更加广阔,其产生的教学影响也会更加深远。未来,微课教学会成为高等教学新的发展趋势,在这个趋势下,任何教学课题及教学内容都会以新的教学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及其他学科学习内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杨永福.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管窥[J].新课程(中学),2015,11:193.

[2]王勇,杨光贤,董明.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微课的应用[J].中华少年,2016,03:171-172.

12.初中化学微课 篇十二

本文以微课——《难点突破系列之多功能瓶的使用 (1) 》制作为例, 探讨微课的制件标准、步骤和注意问题。

一、微课的评价标准

微课最关键、最根本的衡量标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果学生用微课能快捷地掌握知识, 这个微课就是好的微课。因此, 在制作微课时应以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制作, 更加突出以学生为本。一节优秀的微课应该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 选题有针对性, 内容恰当, 属于教学中的重难点和考点内容, 教学价值和实用价值大。

2. 教师的讲授清晰、重点突出;多媒体 (包括演示动画) 运用恰当, 能动态逼真地显示不同气体进入多功能瓶的变化状态, 无论是什么气体、无论是何种放置方法 (正放或是倒置 ) 都印证了“上轻下重”这个普遍原理。

3. 教学方法新颖多样化, 通过变式训练 (改变变量条件, 如集气瓶的放置方向、收集气体的密度大小、导气管的长短等) , 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变和什么是不变的, 开阔视野, 启迪学生的思维。

4. 在讲授过程中, 不仅是简单的演示和呈现内容, 而是操作与讲解操作, 内容呈现和讲授同步, 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适当提出问题, 让学生一边观看, 一边思考, 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 整个微课画面清晰、内容完整, 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反思的优质微课。

什么样的微课能穿透屏幕?唯有当教师真正用心的时候[3]。

二、微课的制件步骤

下面以中学化学微课《难点突破系列之多功能瓶的使用 (1) 》制作为例介绍微课制作的六个步骤:

1. 选用合适的工具软件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制作微课的首要工作是选择合适的工具软件并熟练掌握其操作, 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 6.0是一款功能强大的屏幕动作录制工具, 能在任何颜色模式下轻松地记录屏幕动作 (屏幕/ 摄像头) , 包括影像、音效、鼠标移动轨迹、解说声音等。Camtasia Studio还具有强大的视频播放和视频编辑功能, 可基于时间轴对视频片段进行各类剪辑操作, 选用这款具录制屏幕、视频演示功能的工具, 制件的工作效率会大幅提高。

2. 选定主题

选主题是制作微课的起点, 科学的选题是微课得以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微课的特点是“小而精”, 所以适合做微课的内容最好是核心知识点或教学难点。基于此, 笔者决定围绕一个具体的点切入, 联想到近年来广东省中考化学试卷中频繁出现与多功能瓶使用有关的考题, 而且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这些考题的得分率都比较低, 可见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个难点, 于是笔者确定将《巧用多功能瓶收集气体》做为主题, 以此设计微课帮助学生解决相关疑难, 轻松应对这一高频考点。

3. 设计微课

一节完整的微课有微视频、微教案/微学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及微点评等组成要素, 把这些资源整合在一起的先导工作是做好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凝聚着教师的智慧和思想, 教学设计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微课的质量。在对《巧用多功能瓶收集气体》这节微课进行预设计时, 笔者首先分析了本节微课要解决的疑难问题, 具体如表1所示。

然后以学生的自主高效学习为中心, 确定了教学目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自我检测内容。按照由浅入深、化繁为简的原则, 笔者引导学生:温故知新—迁移知识—发现规律—实战演练—巩固提升, 学生一边认真观看微视频, 一边认真聆听教师精准的分析, 通过思考最终发现用多功能瓶收集气体的规律, 即:无论采用排空气法还是排水法, 也无论收集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还是比空气小, 操作的要点都是:遵循“上轻下重”规律, 因此气体将沿着能使它直达目的地的导管进入, 这样学生就能快速准确地判断气体进、出的端口了。看似简洁明了的“上轻下重”这四个字实则具“四两拨千斤”之势, 它帮助学生巧妙解决了所有的疑难, 本节微课的设计流程如图1。

4. 制作课件

本节微课直接使用录屏的方式, 教师和学生都不出镜, 因此课件是最直观的表现媒体, 笔者在为本节课制作PPT (如表2所示) 时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⑴坚持原创, PPT围绕核心知识点。

⑵PPT界面清新友好, 背景与文本、图片颜色和谐, 文字大小、间隔合适。

⑶PPT图片控制在7张内, 每张图片上的内容精练精确, 时间分布合理。

⑷多功能瓶的使用环节辅以Flash动画。

⑸片头片尾插入合适的背景音乐、励志箴言, 传递正能量, 提升微课质量。

因为本节微课的课件是根据主题原创制作, 所以课件的播放与内容的推进高度契合, 相辅相成, 精致实用的课件为微课增添了亮色, 提升了微课的质量。

5. 录制微视频

微视频是微课最核心的资源。常见的微视频获取方式有外拍式 (借助DV等拍摄设备录制) 、录屏式 (通过屏幕录像软件自动录制教师对着电脑讲授的内容或操作过程, 同时录制声音) 、软件合成式 (利用图像、动画、视频软件制作或合成动画或视频) 。比较了几种方式的特点后, 我选择了技术简单但理念更为先进的录屏式, 这种方式大幅提升了微课的可视化程度, 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也更能提升学生的兴趣。为了精准把握教学时间与教学过程, 需要在录制微视频前事先设计好教学环节、教学过程、画面字幕以及用时等4个维度。微视频《难点突破系列之多功能瓶的使用 (1) 》的录制步骤主要如下:

(1) 启动Camtasia Studio 6.0, 选择“录制Power Point”按钮。

(2) 打开事先制作好的PPT, 点击“观看放映”按钮, 使PPT进入放映状态。

(3) 点击“录制屏幕”按钮, 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区域 (系统默认为全屏幕) , 点击“rec”, CamtasiaStudio程序就开始对PPT进行视频录制了。

(4) 我一边以适当节奏播放PPT, 一边讲解PPT上的内容, 讲解时尽量使自己的声音饱满有激情, 同时注意控制好鼠标运动, 指示准确, 移动均匀。

(5) PPT放映结束后, 按“F 10”选择“停止录制”, 点击“生成您的录制”, 选择“HD”, 系统将自动创建MP4文件, 然后选择文件保存的位置, 一直点击“下一步”, 直至“完成”, 视频就初步制作完成了。

(6) 为增强视频的视觉效果, 还要对视频进一步优化, 再次开启Camtasia Studio, 导入刚刚做出来的初步视频, 在视频的主要教学环节增添字幕, 并把视频片头片尾的空白部分删除。

(7) 为视频配上背景音乐, 这节微课选择的配乐是班德瑞的经典作品《安妮的仙境》, 音乐柔美清新, 营造出轻松快乐的氛围, 使学生在收获新知的同时亦能体验音乐之美。

至此, 一个新的微视频诞生了。

6. 发布微课

发布微课是整个工作的最后环节。一节完整的微课有:微视频、微教案 / 微学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及微点评等配套资源, 根据微课使用目的不同, 发布的方式及资源种类也相应有所区别。

(1) 专为学生自主学习而发布的微课, 配套资源只需要有:微视频、微学案、微练习、微课件, 将相关资源打包后上传到班级Q群, 建议学生观看后自行完成练习, 教师要了解微课的使用效果并收集学生的反馈建议, 以对微课进一步优化。

(2) 参加比赛或给教师研讨使用的微课, 配套资源需要更丰富:微视频、微教案 / 微学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及微点评。将所有资源打包后上传到比赛指定网站或是校园网等公共网站,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收集评价, 有助于更客观地反思自己在微课制作方面的优势与不足, 促进微课制作专业水准的提升。

三、精品微课制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教育的世界里, 速度重要, 方向更重要!制作这节微课的动力来自对微课这一教育新生事物一种新的“课程”资源形态的赞赏, 来自对未来课堂的向往。制作微课绝不单纯只是一个技术开发的过程, 它是一个在先进教育理念支持下, 以精心具创意的教学设计方法指导下进行的一项充满智慧的工作, 其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一定是“人” (教师) 。

怎样才能制作一节有魅力的精品微课?在遵循人性化学习原则的基础上, 要精心做好制作过程的每一个步骤, 同时还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的优化:

1. 精选内容, 辅以恰当的形式

对于微课而言, 内容是主体, 内容是核心, 在此基础上选择有创意的形式, 牢牢抓住视觉感应与思维关联的特性, 渗透趣味性和学科思想, 能大大提高内容的表达效果。本节微课以“巧用多功能瓶收集气体“为核心内容, 总结出“上轻下重”的操作规律, 看似极为简单实则蕴含教师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智慧。“大道至简, 大象无形”, 我们的目标是“在较短时间内运用最恰当教学方法和策略讲清讲透一个知识点, 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按自己的学习完全掌握和理解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 使他们逐步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

2. 科学控制微视频的时长

我国中小学首届微课大赛的数据分析表明:微视频的最佳时长为5—8分钟, 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 太长效果不好用户大多不能坚持看完, 太短则讲不清。当然, 不同学科、不同学习对象略有不同。本节微课的视频时长为9分钟, 是因为使用多功能瓶收集气体的变式较多, 要完成教学内容已无法缩减视频时长。所以在接下来制作的第二节微课《巧用多功能瓶对气体进行除杂》中, 视频时长已控制在最理想的6分钟, 既符合视觉驻留规律, 又容纳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点。

3. 保持声音快速且富有激情

统计数字表明语速达到每分钟185-254个单词或300个汉字时, 能获得更多注意力, 这是因为语速快常常伴随着激情, 激情富有感染力, 感染力可以让观众更专注。所以《中国好声音》主持人华少每分钟超400字的惊人语速引致众网友膜拜, 一般人当然无法达到华少的惊人语速, 但是, 教师是能以快速富有激情的声音牢牢吸引学生, 同时传递给他们的还有思维方式等隐性的知识。

4. 营造单独授课的氛围

教师大多有过这样的经历:为一位缺课的学生补课, 通常45分钟的课堂教学内容, 只需要10到20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是因为在这种一对一的补课过程中, 学生的态度特别诚恳, 受环境的干扰最少, 注意力特别集中, 因此教学效率特别高, 这就是具有心理学意义的“一对一效应”。微课也具有人机“一对一”的特征, 所以, 要提升微课的魅力指数, 营造“一对一”单独授课的氛围是一种很智慧的做法, 在语言上尽量多用“你”而不用“你们”, 用“我们”而不用“大家”, 这样, “一对一”的氛围就明显了, 学生即使坐在电脑前, 也有教师在身旁耳提面命的感觉, 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成效自然大大提升。有些微视频中还会在起始与小结等环节插入教师的头像, 增强教师的“现场感”和“亲切感”, 这也是一种提升关注度的好做法。

现代著名的英国教育家Whitehead曾说:“教育是个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天地耐心掌握细节的过程, 不存在一条灿烂的空中过道通往学问顶端的捷径, 教育就在于是使学生通过树木而见到森林, 教育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过程”。如果立志做一名新教育追梦人, 就要以全新的教育观念、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丰厚的文化底蕴, 在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天地精心雕琢细节的过程中, 播种理想, 收获希望。

参考文献

[1]徐靖程.微课, 开启教育“微”时代.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 (4) :9.

[2]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 (4) :15-18.

上一篇:黄金合同书下一篇:农村土地承包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