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生活话题作文

2024-11-29

童年生活话题作文(精选16篇)

1.童年生活话题作文 篇一

“童年的梦,七彩的梦;童年的歌,欢乐的歌;童年的脚印一串串,童年的故事一摞摞”每次一听到这首歌,童年的那一件傻事再一次荡漾在我的脑海里

记得我四岁那年,妈妈给我买了一个果酱蛋糕,我十分喜欢,吃了过后还念念不忘,那种甜甜的味道一直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

几天后,表姐来我家玩,还带来了一盒颜料(表姐喜欢绘画),她把颜料放在桌子上,就去看电视了。我盯着那盒颜料,仿佛看到果酱蛋糕它的味道冲入了我的鼻子,对!一定是果酱!我馋得口水都要流出来了,我舔舔嘴唇,心想:如果把果酱都挤在一个盘子里,那味道一定很棒!

说干就干,我拿起颜料,再到厨房洗了个盘子,好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我把颜料拿出,一个个地挤在盘子里,嗯,红色看起来不错,挤一点儿,紫色也不错,看起来很像葡萄的颜色,也来点儿,绿色,不知道味道怎样,但看着挺诱人,那也来点儿吧不知过了多久,盘子满了,每管颜料我都挤了一点儿看起来都很诱人,干脆都来点吧

“小敏,你看见我的颜料了吗?”客厅里传来了表姐的声音。“什么是颜料?”我疑惑的问。她冲进厨房,看见我那两管颜料,身旁的一个盘子里全是颜料,身旁的一个盘子里全是颜料,随即发出一个“惊天动地”的尖叫。“我的老天啊,你在干什么啊?”表姐一脸惊恐的问。“我我在挤果酱啊,果酱特别好吃。”我无辜地回答道。“什么果酱啊,这是颜料!不能吃的!”表姐哭笑不得地回答。“啊?!”我呆了。

童年这件傻事虽然过去了很久,但每次想起来,还是会令我偷偷地捂嘴笑呢。

2.童年生活话题作文 篇二

记得那年冬天,我刚刚睡醒,发现外面下着雪,就赶快把睡在我旁边的姐姐叫醒,告诉她外面下雪了。然后又穿上衣服,把寄宿在我家的哥哥叫醒,告诉他吃完饭我们去玩雪。大概是因为我们很想玩雪的原因吧,所以我们很快就吃完饭了。吃完饭收拾完我们就跑到院子里玩雪,玩什么呢?对!比赛。

第一回合堆雪人,看谁堆得最大最漂亮。姐姐赢了。她用一根很长的红绳子,做了一个蝴蝶结戴在了雪人的头上,这样显着小雪人更像人了,所以她赢了。

第二回合投“球”。也许你会问,如果投雪球那不就都碎了吗?怎么数?我们第二回合的规则是这样的:一个一个地投,一个人投,其他两个人在旁边数,一人五个“球”,谁投得最多就算胜。投球是哥哥的专长,他先来了一个前投,又来了一个左投、右投……五个,只有一个没投进。当然,这次冠军一定是他啦!

第三回合“画画”。我来介绍一下规则:只能用自己的脚印踩出一幅画,其他的都不许用。可有我大显身手的机会了。我用脚印踩了一朵花,最后的花蕊用我的脚后跟一踩就成了。哥哥也想踩一朵花,就是有点儿不好意思。想踩与众不同的,要不就是太难,要不就是想不出来踩什么。姐姐也踩了一朵花,就是不如我的好看。这次的冠军就顺理成章的是我啦。

怎么样,我的童年生活不错吧?像这样的童年生活我还有很多很多,有兴趣的话下次再和你说吧!

(指导教师:张立娜)

大嘴巴微留言:

3.我的童年生活 篇三

还记得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随着姥姥一起去了国外打工,我一直在爷爷奶奶身边生活,不知道我那时算不算留守儿童,我只知道,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我的童年生活依旧很美好。

在上二年级以前,我是不住在这个小镇上的,我生活在大山深处的爷爷奶奶家。

爷爷奶奶每到春秋两季的时候,都要到田地里种秧苗,割稻子……这时候,我理所应当地被委托給了我年迈的太姥姥照顾。记忆中,太姥姥虽然满头白发,但却很有精神,身体也很好,我总是喜欢跟在太姥姥的屁股后面,吵着让太姥姥给我买好吃的,太姥姥牵着我的手,笑着说:“好,给宝宝买。”太姥姥每次说完这句话,我便总能捧着一大袋的零食回家。现在,太姥姥虽然还像以前那样疼我,但是我却不能再缠着她给我买好吃的了。

有一次,爷爷奶奶要到地里去割稻子,我缠着爷爷,无论如何都想去地里看看,他们实在拗不过我,只好带我去了地里。那天正好刚刚下过雨,清风夹带着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那感觉很是惬意。因为刚下过雨,满是泥土的路有些泥泞,我感觉鞋子沉甸甸的。临近中午的时候,土已经干爽了,田鼠们也都出来活动了,我和爷爷发现了一个田鼠洞,里面有好几只小田鼠,爷爷不知从哪里找来一根细绳,把那几只小田鼠的腿一个个绑在了这根绳上。那几只小田鼠的毛都是黄白相间的,眼睛也黑得发亮,它们挣扎着想重获自由。有几只田鼠的腿上已经有了血痕,我央求爷爷将它们放生,爷爷没办法,只好放了它们。大人们忙着收割庄稼,我忙着抓蝴蝶,捉昆虫,玩得不亦乐乎,累极了,我竟然躺在收割完的稻秆上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当我再醒来时,已经躺在了床上。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有太姥姥,有爷爷,有奶奶,有稻秆,有田鼠……这些都是我最珍贵的记忆,每当我回想起这些事,我的脸上总挂着与那时一样无忧无虑的微笑。

【指导教师:马辉】

4.以童年为话题的作文:童年趣事 篇四

记得在我上二年级时,老师布置要让我们写一篇关于国庆节的文章。回到了家我坐在椅子上左思右想,过了一会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突然,我脑子里闪过一个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模样,我心想:李白他可是一位人人知晓的大诗人,他写的诗可真是古代人的智慧结晶啊。那为什么他写诗前要喝酒呢?嗯,应该秘密就在酒里吧。想到这,我就去酒房里拿了一瓶茅台香浓型白酒,我先扭开瓶盖,把酒大口大口的喝了下去,突然感觉嗓子辣辣的,一股暖流流进胃里,像似吃了团火似的,我感觉脑子里还是一片空白,没什么灵感,还是写不出来。我想应该是没喝够,于是我就把整瓶白酒都喝完了,但好像还是没头绪,于是就趴在地上睡着了。

过了一会儿,爸爸来了说:“你在干什么呢,竟然喝酒?”

“为了有头绪。”

“你笨啊!酒和头绪没有联系。”

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有点好笑呢!

作者:焦厚景

5.用童年为话题的作文:童年的脚印 篇五

夏日,太阳无情地烤着大地,我在空调下也止不住这股炎热。当我打开百叶窗看见那只大公鸡的时候,我的大脑突然蹦出了一个新奇的想法:在这火热的鬼天气里,大公鸡也该很热吧!就让我给它洗洗澡,拯救它吧!

我说干就干。走到卫生间里,将水倒进盆里,然后小心翼翼地将水盆端了出来,第一步完成;执行第二步,将大公鸡引入院子。我拿出一大袋玉米面,按照去院子的路线向地上撒了起来。嘿嘿!贪吃的大公鸡果然上了我的当,边吃边慢慢地向院子走去,第二步顺利完成!开始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给大公鸡洗澡。看到大公鸡离水盆越来越近,我觉得收网的时候到了,直接不管三七二十一将大公鸡抱进水盆里。大公鸡碰到水就像碰到自己敌人似的,直接用它尖锐的嘴巴乱啄我的手,我顿时慌乱的把它扔到一边,查看我受伤的手。就这样放弃吗?不行,轻伤不下火线,任务还没完成呢!接着,我用另一只手端起水盆将水泼向了大公鸡,水像雨点一般淋到了它身上,大公鸡又一次被水弄湿了羽毛。我想:这下大公鸡就应该凉快了吧,它焦躁的心情应该平静下来了吧!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大公鸡好像不但没有舒服,而且心情更烦躁了。只见大公鸡像离弦的箭一样向菜园里冲去,当我气喘吁吁赶到菜园时,映入眼帘的是一片乱糟糟的菜地。

当妈妈回来时,我立刻向妈妈诉说了我给大公鸡洗澡的事情,妈妈听完后,摸了摸我的手笑着说:“傻孩子,告诉你吧,大公鸡是非常怕水的,因为它不会游泳!”我听后,呆呆地愣在了那里……

长大后,我每每回想起这件事时,都会哈哈大笑。多么快乐的童年!

6.童年话题作文 篇六

在这资讯、科技,所有人、事、物都全力冲刺的时代,高楼大厦宛若一座深不可测的黑森林,无情飙速的来往车潮、人群,逼迫着一个又一个不经一事的小孩进入最现实的状况,孩子们被迫快速成长、学习一件又一件不属于他们年纪所该拥有的事物,仿佛一个成熟、懂事的孩子,才是这个世代最需要的“产物”,被无情压缩的童年,我到底失去了什么?

在物资缺乏的时代,小孩反而能够享受无忧无虑、天真无邪,那无忧无虑、不需要跟全世界竞争的时光,遗落在哪个夏天里了?

太阳高挂天空,徐徐的风吹过,又一次难得的家人团聚,充气水池里,装满了小球和冰凉的水,我们一群小孩,换玩泳衣后,一窝蜂的冲到小水池里,瞬间,小水池变得更小,拥挤了起来,这时有人拿起水枪,有人拾起水池里的小球,有人跳出水池,准备拔腿逃跑。

一眨眼,战争开打了,伴随着尖叫与欢笑声,他拿起水枪扫射,你丢出水球,而我闪躲着你们的攻击,不在乎大人们的管束,只沉浸在我们的小世界里,属于我的,我们的童年乐趣。

7.用生活美术点亮幼儿的童年之灯 篇七

关键词:幼儿美术,快乐活动,生活情境,巧妙选材

幼儿美术教育应回归美术教学的本真,用生活去引领幼儿走进美术的世界,打开他们的心窗,不仅会使幼儿的天性在教学中得到释放,而且还会使幼儿在美术教学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自然的美妙,这无疑对幼儿的身心成长大有裨益。这也正是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一、快乐活动,美必相随

比如,教师在让孩子们描绘各种动物的时候,便可以带着孩子们去动物园中,即便是没有条件的农村幼儿园也可以就近带领孩子们去农家看看那些可爱的小白兔、水里游泳的大白鹅、温顺的狗狗等。这些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在创作的时候他们会融入自己的情感。孩子们的童心是最纯真的,他们会发现动物眼中的喜怒哀乐。我记得在一次户外散步活动中,一个孩子跟我说:“老师,您看,狗狗在朝着我笑。它笑的多开心啊,我要把这个表情画下来。”“是啊,老师也相信它是真的笑了,因为看到你们这么多的小朋友,它不再感到孤单了啊。”回教室,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进行着自己的创作,有的孩子画了动物,而有的孩子却画了大家在一起的热闹的场景,还有的小朋友将狗狗也想象成为了一个小朋友,只是在他的头顶有两个长长的耳朵。只有自然给予我们的是真正的美术,只有将孩子们的创作灵感激发出来,才能创作出真实的作品。教师在其中不能只做一个陪伴者,更多的时候应该用自己的艺术化的语言去帮助孩子们学会观察动物们的各种主要特征,在绘画的时候指导孩子们合理地去构图,突出颜色和动物的主要特征。和谐的师生关系加上活动内容的延伸会使美术课变得更具生活内涵,更符合幼儿的心理趋向,也更具有美术的味道。在户外活动的时候,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孩子们不要偏离了美术创作的方向,不要将美术课上成游览课,在孩子们进行创作的时候要特别指导孩子们对于动物的典型特征要进行细致的刻画。唯有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的美术作品。

二、生活情境,美由心生

美术活动环境的优劣对于幼儿的美术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幼儿美术教育如果要成为真正属于儿童自己的美术,就必须要使生活化的环境出现在美术活动中,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儿童的观察力才能逐渐增强,绘画能力也会在面对着这些熟悉的环境中得以提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让幼儿自己动手创作一些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图画或者是一些孩子们的具有新意的艺术创作挂在教室中,也可以在班级中适当添加一些活泼的装饰材料,为幼儿构建良好的创作环境。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绘画的能力。

三、巧妙选材,绽放童真

美术材料的选择对于美术创作的风格有着一定的影响,回归美术教学本真的创作就需要采用生活化的美术材料。孩子们的生活空间本来就很狭窄,在家庭和幼儿园中很难打开幼儿的艺术视野,而灵活地运用日常生活中的小物品进行绘画创作,不仅可以丰富美术作品的类型,使幼儿尝试不同的创作技巧带来的成就感,而且还可以拓宽孩子们的艺术视野。这样的生活化的教学是对幼儿天性发展的一种尊重,更是对孩子们生活情趣培养的一个途径,如自然界中的树叶、石头和生活中一些废弃的材料都是不错的选择。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节俭意识,教师可以在美术活动中安排变废为宝这样的课程,可以在活动中展示一些变废为宝的美术作品,如用旧杂志做成的小座位,让幼儿去观察它的制作材料,孩子们都会很吃惊地发现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的废弃物品,但是做出来的作品却非常漂亮,小小的创作欲望就在无形中激发出来了。教师进而引导幼儿去自己想象如何将这些废旧的物品变为实用性很强的漂亮的生活物品。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凝聚着孩子们的主观思想,也是他们在生活的基础上逐渐产生的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的过程。因此,教师应积极鼓励孩子们去动手实践,创作出具有真实情感的作品,并在赏识的基础上告诉他们美术不是在画纸上画出天价的作品,以此来鼓励他们创作的自信心,引导孩子们去了解美来源于生活中,美术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激发起幼儿的创作热情。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在这个前提下去引导幼儿对这些废弃的物品进行分类,如纸质类的、铁制类的、塑料材质的等,使其掌握每一类材料的制作方法。这样的创作才是美术的真正回归的创作,才是融合着幼儿个体智慧的创作。

合理利用有益的废弃材料,满足了幼儿好动爱玩的天性,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自由制作、大胆表现,不仅对于孩子们的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还可以培养幼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美好品质。

8.让习作焕发童年生活的光彩 篇八

摘要:出题习作,囿于限制,感到束手束脚;自由习作,海阔天空,还是难以下笔。作者以校园生活为视角,提倡学生写体验式习作,从身边素材撷取精彩,摈弃成人化标准,让学生的生命自由地表达,忠实于生活,洞开了儿童习作的一片新天地。

关键词:习作实践生活体验校园视角

一、困惑和惊讶

[现象一]“出个题目吧!”——对自由习作的无所适从。

在习作教学中,本以为放手让学生自由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少了条条框框的限制,是降低了写作难度。没想到还是有学生为此苦恼——他们挠着头皮说:“老师,出个题目吧!”似乎有了题目,才有内容,才能动笔写。

学生对自由习作的无所适从,让我困惑?

[现象二]《梅之韵》——来自孩子的“成熟”与“深刻”。

梅之韵

大雪飞扬,飘落田野,铺洒山岗。

心里升起一阵喜悦:是披上斗篷,去踏雪寻梅,品赏梅之

凌寒怒放,还是像老翁那样“独钓寒江雪”?

翻过那不高的山岗,来到平日嬉戏的山坳,平时那株不起眼的梅花却格外显眼,寒梅枝头,被白雪覆压,艳红蓓蕾,任冰雪包裹,几朵初绽的花苞在晶莹雪花的包裹下。笑对漫天飞雪,似乎在这个冬尽春来的冰野雪地里,它才是真正的主角。我欣赏眼前的景象,忘却寒冷,久久伫立,雪已没过双脚,此时才感到冬在笑着,自豪地笑着。朔风袭来,寒意益增,可梅花在风雪中毫不畏惧,仍是笑对长空,充满了自信与信l心,它那对春的期待是那么热烈。那鲜艳的花朵仿佛就是雪中的一团火焰,散发着热烈的激情,“俏也不争春,只把眷来报。”在教九寒天,是梅首先透露了春意渐行渐近的信息。是它引来了春意盎然,是它唤醒了百花争艳。对梅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我不禁深深地钦佩。眼前已分不清是雪花在飘舞还是冬梅在蹁跹,而它的铁杆虬枝,曼是刚劲有力,宛如游龙,交错纵横,曲而不失坚,刚而不失柔。不禁让人暗暗叫绝。“飞雪迎春到。”它仿佛不再只是寒冷的代名词,它似乎是为了梅的坚毅而飘;为了梅娇艳而洒。也是为了梅的顽强而落。

梅,凌寒怒放,遇到困难顽强坚毅;梅,坚毅顽强,碰上阻碍绝不放弃。它的不怕困难,它的刚柔并济,它的热情似火,它的居功不傲,更是打动了我的心灵。

这篇习作出自我校一个五年级学生之手,教师未作任何改动,类似的文章不止一次出现在她笔下。

这是孩子的习作吗!文章用词的“老到”,立意的“深刻”,以及她对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类文章的得心应手。让我惊讶!更惊讶的是孩子从没有“踏雪寻梅”的生活体验,对于梅花的认识只是来自于绘画作品与他人的文字,而写梅花也仅仅是因为爸爸说的“可以写关于梅花的文章”!

二、思考:问题出在哪里

困惑与惊讶之余,不禁深感忧虑:我们的作文教学怎么啦?

也许,教师忧虑得更多的是现象一,但我以为,现象二同样存在着问题,而且是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学生习作时已经完全把自己置于了真实的生活之外。在习作中已看不到他们真实的生活情形,读不到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正如周一贯老师看到的:当前儿童作文存在着最严重的、最不应该的缺失——“儿童的精神世界与生命真实。”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缺失呢?

1成人化的优秀作文标准,让学生迷失了自我。一直以来,教师,也包括部分家长,都以成人世界的价值标准指导和评判着学生的习作。教师不但要求学生习作时能用上“好词好句”,还十分强调习作内容要“有意义”。殊不知某些成人眼里的“好词好句”是多么狭隘,甚至僵硬!而成人心中的“意义”与孩子世界里的“意义”又有着多大的差别!对语言的苛求,对内容的限制,让学生不知所措。那些生活里琐琐碎碎的趣事,多少有生命力的词句表达,属于学生自己的那一份思想情感,都在教师不屑的眼光中渐渐遗失。学生在习作时变得越来越束手束脚,学会揣摩老师的意图、迎合家长的喜好,追求辞藻的华丽与立意高深。已经成为他们正常的习作状态!而在这揣摩与迎合之中,他们渐渐丧失的是生命的灵性,失去的是独立的自我!习作已完全成为一种文字加工作业,彻底地背离了“作文原点”:生命的自由表达和真情流露!

2不正确的习作素材观,让学生遗失了生活。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很多教师为了解决学生的习作材料问题而煞费苦心,每进行一次习作,就先搞一个课堂小游戏;或者在作文前,先布置家长带孩子出去活动活动。他们甚至这样替学生抱怨: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重,学校家里两点一线,生活单调啊,怪不得习作缺乏素材!于是,学生在打开作文本时,也会自然而然地大叫:“最近没什么活动!”这是多么可笑!习作的材料应该来自于生活!可无形之中,教师和学生都已经把生活等同于了活动!难道学生真的缺乏生活吗?不是的。曹文轩在《生活无处不在》一文中说得好:“你怎么能说自己没有生活呢?你吃饭吗?你睡觉吗?你看见过冬天天空下缓缓飞过的鸦群吗?你见过下雨前蚂蚁在匆匆搭桥吗?你对你同桌的好分数嫉妒吗?……你是个大活人且又是一个天生爱动不肯安分的少年,就一定会有生活。你没有发现你就在生活中吗?”学生并不缺少生活,他们缺少的是把目光投向生活!缺少的是用心去体验生活!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成人化的习作标准,不正确的习作素材观,实际上反映的是教育者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对儿童的漠视,对儿童生活的冷落,它让小学习作教学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致使儿童作文缺失了“儿童的精神世界与生命真实”。周一贯老师说得好:“儿童作文永远连接着真实的生命。”孩子的世界本是多彩的,他们作文里的世界同样也应该是多彩的!小学习作教学,呼唤回归生活,回归儿童!

三、行动:从校园生活入手

在童年生活中,校园生活是最精彩、最本色的部分,也是习作教学最为宝贵的资源。学生在校园里,有更多的机会与同龄孩子相处,他们做的是最自然的自己。思想更自由大胆,精神世界更独立。从校园生活入手,引导关注生活,注重体验,抒写真情,是让儿童习作回归生活、回归儿童,让学生走上快乐作文之路的一个极好的开始!

如何从校园生活人手呢?

1引导关注:让纯真的校园生活进入学生的习作视野。作文教学,首先要重视研究儿童,走到儿童中间去,熟悉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教师要有一颗敏感的心,善于发现并捕捉校园生活的热点、焦点以及学生的兴奋点,并引导他们把这些真实的生活事件和内心真实的想法写进作文里去。每天放学前,教师不妨腾出点时间,和学生一起回顾一天中发生在身边的事,让学生围绕一些焦点事件说说看法。也许一开始学生看到的、注意到的并不多,说得也不多。但渐渐地,内容会丰富起来,学生会发现,原来看似平淡无奇的校园生活其实包含着许多新奇而有意思的内容,习作何须抓耳挠腮、搜肠刮肚,可贵的写作素材就在身边!久而久之,因为教师的关注,校园生活自然吸引学生关注的目光,进入他们的习作视野,成为习作重要的素材库。

2注重交流:让学生感受习作的意义和乐趣。出自同伴之手的反映校园生活的习作,读起来往往自然亲切,最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聚在一起交流这些作品,往往能给他们带来莫大的快乐。而且,熟悉的事件,人人都有发言权,所以交流会很热烈。当意见有分歧、口头的交流不能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望时,往往就会有再一次用书面表达的欲望。因此,教师要围绕校园生活引导习作并组织交流,让学生时时有一种参与表达的冲动,促使班级形成良好的习作氛围。经常性的习作交流,也让学生在习作时,潜意识里有了要面对的读者——老师和同学。习作有读者,这对他们很重要!让他们充分地感受到:习作其实和说话一样,并不是一件困难事!习作能让他们和朋友倾诉烦恼、分享快乐,能帮助他们和他人进行对话、表达思想……它是一种表达方式,生活需要这种方式的表达。习作交流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了习作的意义与价值所在,同时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3鼓励求真:让儿童作文因真实而焕发生命的光彩。在习作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始终是引导学生习作的关键。在小学,尤其是作文起步阶段,评价的标准不宜过高,但有一条是必须抓住的——表达的真实性。只有从真实起步,才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重视体验,才能帮助他们走出习作困境。在以校园生活为视角的体验式习作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真正好的习作一定是从真实的生活出发、从自己的内心感受出发的。习作因真实才更打动人,因真实才更有个性,更显精彩。对那些真实而有个性的作品,教师则不吝自己的夸赞之辞,让真实的表达受到欣赏与鼓励。慢慢的,学生会因为教师的欣赏和鼓励而努力,试着用眼睛去发现,用心去感受,用语言来表达。这样学生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才能被充分挖掘出来,儿童作文才能从千篇一律转变为众人千貌。鼓励求真,引导儿童习作回归真实,是让儿童习作走出困境的关键。

总之,以校园生活为视角的体验式习作教学,不仅是写作内容的一种返璞归真,同时,也是写作态度的一种返璞归真。作为小学习作教学起步阶段,从校园生活入手,引导习作,让学生学会了观察生活、捕捉习作素材:学会了思考并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也让学生真正感受了习作的乐趣,明白了习作的意义。实践证明,从校园生活入手,引导习作,能让学生的习作焕发童年生活的斑斓光彩!

9.童年话题作文 篇九

听,那动听的鸟啼,是我最向往的天堂,我可以在阳光下尽情地舞蹈、歌唱。笑容绽放在了我童真的脸蛋上,花儿盛开在我浓密的发丝间,那斑斓的花朵已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一颗无比美丽的种子,它将伴随我一起享受阳光,与我一同快乐地成长。此刻,我正悠闲地在空调下看着人间最美的动画。时而嚼一下口香糖,吃一根冰棍,时而啃一只鸡腿,或来一杯饮料……我享受着无比幸福的时刻。

回想上学时,那也值得我骄傲,跨进明亮宽敞的教室,坐在崭新崭新的课桌椅上,伴着窗外大榕树上鸟儿的欢快歌唱,我们在教室里吹着夏日的暖风快乐地读书。朗朗书声随着童年的步伐传向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这时,我想起了妈妈曾对我说……那时,条件差,村里有只电视机看就不错了,更不用说什么空调甚至电扇了,夏天只能扇扇子来避热。每天上学都穿着破布鞋,背上个布满补丁的小布包,然后再把那褪色褪得不能再褪了的裤腿卷得老高老高,这样就可以去上学了。在那泥泞的小路上,必须得走得格外小心,不然,就会沾满一身泥。好不容易到了学校,终于可以将布包放在那破得不能再破的“课桌”上安心学习了。昏暗矮小的小屋里,在这种炎热的天气显得更加挤、更加闷了。

放学了,还是原路回家,一到家,放下布包就得干活,不是拔草喂家禽就是干一些家务事。吃的,简直没有:过节时请亲戚们吃点好吃的,再把剩余留下的吃个半把来月,因为家里没冰箱,所以常常因舍不得吃而发臭;在平常菜里,放一点油,简直算是世上最美的食物了,定会吃上好多天,最后舔个精光,直到不剩痕迹;时而,肚子饿了,偷偷抓上一点冷饭吃,呵呵,那可是最开心的事了!……

想想我从前,衣服挑剔这儿难看,那儿难看;妈妈那一桌子菜,我觉得这儿不好吃,那儿不好吃,妈妈不在,还偷偷倒河里了。以前什么东西都爱找茬,可现在与妈妈的童年一比,才知道,我真的错了。

10.童年回忆话题作文 篇十

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和妈妈就因为感情不好离异了,只有我和奶奶两个人相依为命。

我上幼儿园了,记得每次幼儿园一放学,我就迫不及待地跑出来直奔奶奶的怀抱,而这个时候奶奶总会一手拿着早已买好的几串烤羊肉,一手帮我拎起小书包。当我蹦蹦跳跳品尝着美味时,而奶奶只是默默地看着我,眼中满含爱怜……

11.童年生活话题作文 篇十一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一项新调查发现,富裕家庭完全按日程安排行事,子女跳芭蕾、踢足球、参加课外项目。这些家庭通常是双亲家庭,家长会花大量时间给子女读书,并且担心他们的焦虑程度和紧张的日程安排。

调查也发现,贫困家庭的孩子往往待在家中,或在大家庭中消磨时光。他们成长的社区,更可能被其父母形容为不适合养育孩子,而父母会担心他们遭枪击、挨打或参与违法活动。

研究者认为,子女抚养方面的阶级差异正在扩大,这是不平等现象加剧的一个征兆,将会有深远的影响。不同的养育方式会将孩子置于不同的发展路径,并加深社会经济的差距,尤其是考虑到教育与收入有很强的关联。孩子成长过程中,会学到在其所处的社会经济阶层内取得成功的技能,但不一定会学到其他技能。

斯坦福大学从事贫穷和教育不平等研究的教授肖恩·F·里尔登(Sean F. Reardon)指出:“早期童年经历会对儿童在社会、情感和认知方面的长期发展产生很大影响。由于这些因素会影响教育的成功,进而影响以后的收入,因此早期童年经历会影响人的一生。”

这个循环还不止于此:较穷的父母可以投入到子女身上的时间和资源较少,可能会使子女的入学和工作准备不足,进而导致收入降低。

皮尤的报告和过去的研究发现,美国父母对子女的期望都差不多:希望他们健康快乐、诚实有道德、有爱心和同情心。研究者认为,世上不存在最好的养育方式或理念;在所有收入阶层中,92%的父母认为他们在养育子女上做得不错。

但是,他们的养育方式却有相当大的差异。

安妮特·拉罗(Annette Lareau)认为,中产阶级和较高收入的父母将子女看成需要精心培育的工程。他们努力通过密切的监督和有组织的活动来培育孩子的技能,教导孩子质疑权威,出入于精英机构。拉罗将有关该主题的突破性研究发表在《不平等的童年:阶级、种族和家庭生活》(Unequal Childhoods: Class, Race and Family Life)一书中。

而工薪阶层的父母则认为子女可以自然而然地成长,给他们更多自主权和自由玩耍的时间。孩子们被教导要顺从成年人,对成年人要尊敬。

两种方法各有长处。拉罗发现,工薪阶层子女更快乐、更独立、抱怨少,与家庭成员更亲近。在收入较高的家庭,子女更可能觉得无聊,期望父母帮他们解决问题。

不过之后,富裕家庭的子女上大学和进入中产阶级的道路更顺畅,而工薪阶层子女则往往要奋斗。拉罗说,高收入家庭的子女更擅于应付官僚程序,在学校和工作中取得成功。

“是否所有父母都希望子女获得最大的成功?绝对是,”她说。“某些策略是不是可以让孩子在学校里取得更多优势?这有可能。如果父母少安排一项活动,是否就会给孩子带来损害?我对此真的很怀疑。”

社会科学家认为,出现差异的部分原因在于,低收入的父母可以花在音乐课或学前班上的资金较少,日程灵活性也较差,没时间带孩子去博物馆或参加学校活动。

课外活动集中地体现了皮尤的调查中发现的养育方式的差异,该调查的样本包括1 807位父母,具有全国代表性。调查发现,年收入超过7.5万美元的家庭中,84%称其子女在过去的一年中参加过有组织的体育活动,64%做过志愿者工作,62%参加过音乐、舞蹈或艺术类学习班。在年收入低于3万美元的家庭中,59%家庭的子女参加过体育活动,37%做过志愿者,41%参加过艺术学习班。

尤其是在富裕家庭中,孩子们很小就开始(参加各种活动)了。在大学毕业的高收入父母中,有近一半的人在子女5岁之前就为其报了艺术学习班,相比之下,教育程度较低的低收入家长这么做的比例为五分之一。

尽管如此,富裕家庭的父母当中,还是有20%认为,其子女的日程安排太紧张。而相比之下,贫穷父母的这个比例是8%。

另一个例子是朗读。研究显示,朗读能让孩子在上学后拥有更大的词汇量和更好的阅读理解能力。皮尤的研究发现,在有大学学历的父母中,有71%的父母称他们每天这样做,而相比之下,只有高中或以下文凭的父母这么做的比例是33%。在婚内双亲家庭中,相对于其他家长,白人父母每天为子女朗读的比例更高。

大多数富裕的父母为其子女报了学前班或日托班,而低收入父母则更可能将子女托付给家人。

处罚子女的方式因教育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异。在有研究生学历的父母中,有8%的父母称他们经常打孩子屁股,而相比之下,教育程度在高中或以下的父母这么做的比例是22%。

调查还探究了家长的态度和焦虑情况。有意思的是,家长对教育的态度似乎与家长的教育背景关系不太大,而与是否持有教育对向上流动具有重要意义这个信念的关系更大。

多数美国家长表示,只要孩子努力学习,就不关心孩子的分数。但贫困家长中,有半数称,他们认为孩子取得大学学历很重要,相比之下,较为富裕的家长中这个比例仅为39%。

教育程度较低的家长,较为贫困的家长,以及黑人和拉丁裔家长,更倾向于认为过多干预孩子的教育不是一个问题。而白人家长、富有的家长或受过大学教育的家长则表示,过多干预孩子的学习可能产生坏作用。

父母的焦虑反映了他们的家庭条件。高收入的家长更倾向于表示,他们生活的社区适合抚养孩子。尽管总体而言,孩子受到欺负是父母最大的担忧,但低收入的家长中有近半数担心孩子遭到枪击,高收入父母中则只有五分之一。他们更担忧的是孩子出现抑郁或焦虑。

在皮尤的调查中,年收入在3万至7.5万美元的中产家庭,在居住的社区是否适合养育孩子、参与课外活动、干涉孩子的教育等问题上,正好处在工薪阶层和高收入阶层家长之间。

养育孩子的方式并不是一直都有这么大的区别。里尔登的研究发现,在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之间,出生于2001年的孩子当中的成绩差距,与25年前出生的孩子相比扩大了30%到40%。

过去我们周围都住着不同收入水平的邻居,但现在社区之间按照收入有了更大的隔阂。超过四分之一的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根据皮尤数据,这是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而这些孩子生活在贫困当中的可能性,是婚内双亲家庭的3倍。与此同时,收入不平等加剧之际,要想赚到中产阶级的收入,大学学历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了。

不过最近有迹象显示,鸿沟可能开始缩小了。里尔登和其他学者发现,在过去10年里,虽然收入不平等加剧了,但在读书给孩子听、去图书馆等一些养育方式上,社会经济差异却缩小了。

12.童年生活话题作文 篇十二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班级为单位,整群选取安徽省郎溪县某农村中学2 082名初一~高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收回有效问卷2 061份,有效回收率为99.0%。其中,男生1 006名,平均年龄(15.3±1.52)岁,女生1 055名,平均年龄(15.3±1.42)岁;初中学生887名(初一、初二和初三年级学生分别为311,323,253名),高中学生1 174名(高一、高二和高三年级学生分别为582,424,168名)。

1.2 方法

1.2.1 人口统计学特征 调查青少年性别、实足年龄、年级、住址、父/母文化程度、父/母外出打工情况、自评家庭经济状况、自评学习成绩等变量。

1.2.2 童年期虐待经历 参照亲子冲突量表(Parent-Child Conflict Tactics Scales,CTSPC)条目,并结合中国国情,设计9项重度躯体虐待、8项中度躯体虐待和7项情感虐待[11,12]。回顾性调查在小学阶段平均每年受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身体虐待和情感虐待次数。以小学年龄阶段,9项重度躯体虐待行为中至少1项平均1 a发生3次以上,或有3项虐待发生1次,或有1项虐待发生1次+1项发生2次,界定为童年期反复重度躯体虐待;8项中度躯体虐待行为中至少1项平均1 a发生3次以上,3项虐待发生1次,或有1项虐待发生1次+1项发生2次,界定为童年期反复中度躯体虐待;7项情感虐待行为中至少1项平均1 a发生3次以上,3项虐待发生1次,或有1项虐待发生1次+1项发生2次,界定为童年期反复情感虐待。分别计算童年期反复重度躯体虐待、中度躯体虐待和情感虐待的报告率。该问卷在108名初三学生中间隔1周进行重测,2次调查,各条目的Pearman相关系数重度躯体虐待在0.563~0.832之间,中度躯体虐待在0.455~0.832之间,情感虐待各条目在0.455~0.573之间。

1.2.3 青少年生活满意度 采用Huebner编制的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Multidimensional Students'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MSLSS)。该量表在国内外的研究中显示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13,14]。 量表在结构上分为家庭、朋友、学校、生活环境、自我5个维度,每个维度代表一个生活领域,共40个条目,采用1~5的5级评分方法,即1=十分不同意,2=有时不同意,3=有些同意,4=比较同意,5=十分同意,其中有10个条目为反向计分,生活满意度得分越高,代表在该领域的满意程度越高,5个维度生活满意度的总分即为总体生活满意度。课题组对108名初三学生间隔1周进行重测,2次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评分Pearson相关系数为0.92。

1.2.4 调查方法 采用青少年自我报告的形式进行调查。以班级为单位,遵从自愿参加原则,研究对象无记名填写调查表,班主任教师不在现场。填写好调查表后立即上交调查员,调查员检查缺漏项目后收取调查表。

1.3 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Epi Data 3.1建立数据库,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tatistics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 SPSS)13.0版进行统计分析。描述24项躯体虐待和情感虐待报告率;青少年及其父母社会人口统计学指标与总体生活满意度及5个特殊领域生活满意度的关系采用方差分析用方差分析分析;以一般生活满意度及家庭、朋友、学校、生活环境、自我5个特殊领域的生活满意度分别为因变量(以各种生活满意度undefined界定为低生活满意度,为1;undefined界定为中等生活满意度,为2;undefined为高等生活满意度,为3),以在方差分析中与生活满意度有统计学意义的青少年的性别、年龄(≤12,13,14,15,16,17, 18岁)、家庭住址(农村、集镇、县城)、年级(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父亲/母亲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或中专及以上)、母亲外出打工情况,自评家庭经济状况(中等以上、中等、中等以下)、自评学习成绩(中等以上、中等、中等以下)9个社会人口统计学变量为协变量, 分别引入童年期反复严重躯体虐待(否为0,是为1)、反复中度躯体虐待(否为0,是为1)、反复情感虐待(否为0,是为1),进行多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青少年童年期不同类型虐待经历报告率 青少年童年期反复重度躯体虐待报告率为12.2%(252/2 061),反复中度躯体虐待报告率为66.3%(1 367/2 061),反复躯体虐待的报告率为66.4%(1 369/2 061),其中以打屁股、拧耳朵、用手打脸或头部、用指关节击打头部更为常见。童年期反复情感虐待报告率为50.3%(1 036/2 061),以大声喊叫最为常见。见表1。

2.2 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由表2可见,青少年各维度的生活满意度在年龄、年级、学习成绩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民族、父亲外出打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家庭住址的青少年总体生活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家庭生活满意度在家庭住址、母亲文化程度、母亲外出打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学校生活满意度在父/母亲文化程度、母亲外出打工、家庭经济状况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所生活满意度在性别、父/母亲文化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我生活满意度在母亲外出打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青少年生活满意度与童年期虐待经历的多因素回归分析多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有童年期反复重度躯体虐待、反复中度躯体虐待、反复情感虐待经历的青少年,在家庭满意度、学校满意度、总体生活满意度的中、低水平与高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童年期反复中度躯体虐待、反复情感虐待是朋友满意度、住所满意度降低的危险因素,而有童年期反复重度躯体虐待的青少年在朋友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上仅低水平与高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种童年期反复虐待类型与自我生活满意度均无统计学关联。见表3。

注:()内数字为百分率/%。

注:t检验,*P<0.05,**P<0.01;方差分析,△P<0.05,△△P<0.01。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2 061名研究对象童年期反复重度躯体虐待的报告率、反复中度躯体虐待报告率及反复情感虐待报告率,与陶芳标等[12]2006年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本次研究重新界定了童年期反复躯体虐待和反复情感虐待,每项虐待行为中平均1 a发生3次以上,3项虐待发生1次,或有1项虐待发生1次+1项发生2次,都认为是反复虐待,所以童年反复躯体虐待和情感虐待发生率都较高。同时社会文化因素也是导致虐待行为增高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自古就有“不打不成器”、“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思想,很多父母都把打骂作为管教孩子的一种有效手段。

儿童是非常脆弱的群体,同时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 童年期不良经历对儿童的影响常常是持续性的,有的甚至伴随受害者一生。童年期虐待已经是当今社会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引起了各国的重视。近10 a来,慢性虐待或称之为持续性虐待对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的影响已引起广泛关注。有研究显示,慢性虐待比短暂虐待(因社会干预而减少或停止)对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影响更大[15]。因此,本研究以反复的童年期虐待为研究变量,兼顾虐待的持续时间(虐待行为在小学期间持续存在)和发生频率(每年3次以上),以反映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经常使用的一种或几种虐待行为模式。Anda等[16]通过分析神经生物学和流行病学的研究成果发现,儿童早期的生活应激,如虐待和有关的负性儿童经历能导致持续的脑部功能障碍,随后影响今后一生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相对于自我评价的健康,生活满意度是一个广泛的非特定的主观认知。目前,学者普遍认为生活满意度是心理健康的一个维度。生活满意度与被诊断的心理疾病和健康危险因素有关,包括不良的健康行为和社会支持。Zullig等[17]的研究发现生活满意度降低是物质滥用的危险因素。同时,生活满意度也是精神疾病发病的一个显著有效的预测指标。有学者通过20 a的队列研究发现,生活的不满意对自杀的发生有长期的危险作用[18]。也有研究发现,降低的生活满意度与1 a内严重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自杀行为有显著统计学关联[19]。

有学者发现童年期虐待经历可能与主观幸福感有统计学关联。2007年美国学者通过出生队列研究也发现,儿童期虐待能够减弱成年期的主观幸福感[20]。目前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家庭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父母教养方式领域[21],本研究则是从家庭虐待层面探讨童年期躯体、情感虐待经历对青少年期的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童年期的不良经历对儿童的成长具有远期的影响,会造成青少年期甚至成人期生活质量降低。童年期反复躯体和情感虐待经历是一般生活满意度和家庭、朋友、学校、住所4个特殊领域满意度降低的危险因素。对自我的满意度与童年期躯体、情感虐待无统计学关联,仅与年级呈正相关,与学习成绩呈负相关。可能是因为,量表中对自我满意度的评价主要是从外貌、自信方面描述,年龄越大,对自我的意识越强。而作为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是使其在同龄人中有自信感的主要因素。

本次研究未涉及到性虐待,考虑到性虐待对于中学生是一个很隐讳的话题,尽管采用匿名问卷,但是得到的性虐待发生率可能不准确,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采用适当的方法取得性虐待较为准确的数据,并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是回顾性研究,回顾性调查所引起的回忆偏倚(recall bias)难以克服。横断面研究结果只能作为童年期虐待经历是青少年生活满度降低的危险因素假说的第一步,还需要一个前瞻性的队列研究进行进一步的因果关联的论证。

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童年期不良经历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为成年期生活满意度的提高提供早期防控资料。方法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青少年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童年期虐待经历、生活满意度等内容。调查对象来自郎溪县某农村中学的2082名中学生。结果青少年童年期反复重度躯体虐待、反复中度躯体虐待和反复情感虐待的报告率分别为12.2%,66.3%和50.3%。不同年龄、年级和自评学习成绩的学生生活满意度各维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种虐待经历是家庭满意度、学校满意度、总体生活满意度降低的危险因素,童年期反复中度躯体虐待、反复情感虐待是朋友满意度、住所满意度降低的危险因素。结论童年期反复躯体虐待和反复情感虐待经历是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重要负性影响因素。

13.童年趣事话题作文 篇十三

打开记忆的心扉,童年的往事就历历在目。童年,即似一卷流光溢彩的画卷,又像是一阕跳动着快乐音符的乐章。

记得小时侯,我什么都不懂,却什么都要做。看着文中“小白兔滚西瓜”我心里就痒痒。有一次,妈妈买了一个大西瓜,我一想,机会来了,便抱起那又大又圆的西瓜,就地滚了起来。边滚我还边觉得好玩,于是大笑起来。哪只一松手,西瓜“飞”了出去,“砰”的一声,西瓜炸开了,弄得我浑身都是鲜红的果汁,我被吓出了一身冷汗。看着被我弄的,乱七八糟的房间,我顿时号啕大哭。事后,我又引发了一场笑话。

过了几天,作业里有一道题,要求用“虽然……但是”还有“不仅……还”造句。由于对这次的遭遇令我魂飞魄散,所以我还记忆犹新,于是便写下“虽然西瓜好吃但是容易爆炸”和“西瓜不仅可以当水果吃还能当炮弹”这两个句子。写完后,我心满意足地笑了,并有些迫不及待地想让妈妈知道,因此,我快马加鞭地向妈妈奔去。本来,我已经胸有成竹。

14.童年生活话题作文 篇十四

如果这十年中国电影有什么最大的变化,那应该就是本土市场的形成、整合与畸形发展。

近十年前,有评论家曾断言:在1990年代中国大陆文化迅速地市场化之后,“市场便对文化——或更确切地说,是对精英文化关闭了……大陆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不仅受制于大陆制片与审查制度,而且辗转于金钱/自由的枷锁之下。”[1]在上世纪最末十年的市场化大潮中,中国艺术电影从社会生活中全面退却,1980年代独领风骚的“第五代”处境尴尬,每年的票房排行榜上,除了好莱坞,就是冯小刚,年度总票房在10亿上下浮动。

比数据更能说明情况的,是经历这一时期之后,电影既不能承载1980年代的艺术探索与社会批判功能,也无法成为大众化的娱乐手段,从知识分子到普罗大众,整个社会都丧失了进入影院的观影习惯,电影的主要载体变成了电视与VCD(主要是盗版),很多人甚至质疑:电影,至少在中国,已经是一个夕阳行业。

那些年的中国电影,基本上是靠着过往的声誉与海外的资金支持,在维持着艺术电影最后的荣光,内地商业电影除了冯小刚每年一部的贺岁片,几乎还未形成任何类型。即使冯小刚的贺岁片,票房也不过4000万上下,二三线城市的影院纷纷倒闭,许多县城连一家影劇院都找不出来,引致了贾樟柯后来“电影还乡”却无处放片的难堪境遇。

现在回头看去,那是中国电影的一场转型之痛。中国的电影行业将从这一段蛰伏期中学习一些陌生的规则,无论是制作、排片、营销,还是题材、手法、价值观,都在重新的探索之中。中国所谓“民族电影工业”,会不会在好莱坞的群狼环伺中,如全球大部分国家、地区那样沦陷为完全的卖片市场?这个问题,比1980年代之问“我们何时能拍出进入世界级电影殿堂的影片”要严峻得多。

从2003年起,中国内地票房有了跳跃式的发展,从2003年的10亿到2009年的63亿,再到2010年预估达到78亿,年复合增长率为35%,越来越多的热钱涌入电影圈,银幕块数呈加速度趋势增长,自1997年以来已经奄奄一息的香港电影,电影人大举北上,拍片口味重点考虑内地票房,台资也在不断寻找大陆电影投资机会。似乎,中国电影迎来了另一个春天。

表面上看似乎如此,但本土市场的拓展,观影习惯的重新回归,有着多重的原因,与中国十年来经济崛起有关,与社会娱乐趣味调整有关,亦与市场信息不完全、电影运作不规范有关。在市场行情看涨的形势下,中国电影迎来的问题变成了:孱弱的创作是否配得这样一个正在勃兴的市场?电影在中国精神生活中究竟占有一个怎样的位置?

“话题电影”独霸一时

直到目前为止,中国电影票房仍是一盘中看不中吃的工艺菜。首先,符合资质的影院只存在于几十个超大城市和省会城市;其次,仍有四分之三以上的票房归入好莱坞引进大片名下;再次,单部电影总消费不菲,30~80元的票价之外,还包括交通费用、饮食费用——这已经不是一个你晚饭散步时掏块把钱看场电影的时代了。

这些因素,决定了所谓中国电影本土票房,绝大多数会被“话题电影”收入囊中。“话题电影”是指集中了投资、导演、演员、营销、院线、档期等所有优质资源的单部华语片。一开始,它曾被称为“国产大片”,然而,这是一种“大片”称谓很难涵括的“超级电影”。它一般宣示有创纪录的巨额投资,主创阵营充分的国际化,照顾两岸三地甚至全亚洲的口味;它可能在影片上映的一年前,就开始了持续不断的话题炒作,并成功占据各种媒体的显要位置;它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制作与宣传,以吸引尽可能多的人群为销售目标;它往往得到电影主管部门的首肯与眷顾,在档期、选送评奖等方面先拔头筹……这些元素的组合,让这部电影成为整个社会热议的话题,制造出一种“顶级消费”的成功幻象,并将“观影与否”变成一道短期的社交门槛。

这是中国电影为了配合畸形发展的赢家通吃市场,有意无意地制造出的怪异精神产品。在艺术电影已成明日黄花,商业类型片又远未成型的时段内,“话题电影”独占鳌头,成为本土电影几乎唯一的亮点。

以这些电影为由头,一场场纷繁往复的争论如火如荼,观影体验、专业知识变得不那么重要,电影冲破了商业社会为之设定的娱乐属性与消费品定位,再一次参与到当下的文化现实之中。“话题电影”的重要性,部分来自它的高传播度,更在于它与社会政治、文化议题的相关程度。

笔者大致将“话题电影”分为三类:

1. 第五代导演的转型之作,延续、反叛或重构1980年代精神资源;

2. 本土商业/政治电影的锻炼成型,重述历史与现实,抚慰人心;

3.外埠创作力量的介入,改写历史神话。

第五代当“炮灰”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第四代导演郑洞天曾多次说,中国电影应该感谢张艺谋和陈凯歌,他们甘当炮灰,才有了今日中国电影的局面。言下之意,张、陈本可以躲在《红高粱》《活着》《孩子王》《霸王别姬》的光圈中扮演大师,不必趟商业大片这片浑水。而他们进入商业电影领域,牺牲自己的声誉,换取了本土电影市场的拓展。

事实上,很多人在批评从《英雄》到《三枪拍案惊奇》的张艺谋,从《无极》到《梅兰芳》的陈凯歌时,正是以张、陈过往的电影业绩当作参照系的。这些旧时的辉煌,既是他们的资源,也是他们的包袱。

并非仅仅是批评者要求张、陈延续1980年代以来电影承担的社会批判与文化反思功能,“第五代”自身也很难摆脱“批判——反思”的书写习惯。《英雄》一出,骂声盈耳,很少是针对张艺谋一如既往的浓烈色彩与极致审美,批评者几乎被刺秦者为了“天下”放弃唾手可得的胜利,以及“秦始皇修筑长城,保国卫民”的结束语气得发昏,认为张艺谋是在向强权低头,向暴政献媚。

有意思的是,八年之后,《大兵小将》(丁晟导演)几乎选择了与《英雄》一模一样的结局:王力宏扮演的王,被成龙饰演的小兵朴素的“回家种田”观念所感动,放弃了对秦国的抵抗,开城投降,以保黎民。评论对此却只字不提,影片拿下过亿票房的同时,并未遭受意识形态上的质疑。

个中原因,当然有时移势迁,社会宽容度增大的因素,但两部影片殊途同归,叙事姿态却有着相当的差异:《大兵小将》将叙事焦点集中于“小国”与“小民”,强调小民对太平年景的向往,而且,小兵最终为了保护本国旗帜的尊严,死于秦兵剑下,向观众呈现的是双重价值互换的吊诡(一心种地的小兵为了国家尊严捐躯,好勇尚武的王却出于“爱民”放弃抵抗),影片的价值指向并不清晰,观众可以从故事中各取所得;而《英雄》先是赋予刺客救民于水火的宏大意义,之后又以刺客自身的认知转变颠覆这一意义,无名且以身殉的方式“死谏”秦王。显然,明确的价值判断激起了关于暴秦的民间记忆的反感,再加上张艺谋本人的地位与背景,《英雄》无可避免地要承受意识形态解读的猛烈批评。

张艺谋似乎也想从这种泛意识形态的批评氛围中解脱出来,《十面埋伏》与《满城尽带黄金甲》选择了相对模糊边缘的朝代与人物,后者甚至不惜用改写话剧经典《雷雨》的方式规避外界“不会讲故事”的批评。虽然有评论者指出,这两部电影也许掩藏着某些政治隐喻与反讽。但铺天盖地的宣传与浩大明星阵容、不惜工本的拍摄成本,仍然遭到本土观众的交口诟病:毫无创意的剧情、拙劣生硬的表演和俯拾皆是的雷人台词。

曾有不止一位批评者后来指出:在国内、国外观看张艺谋这一系列影片,观影感受迥然有别。国外观影时(尤其是与非华语观众一起),感受最多的是唯美画面对视觉的冲击——这是否意味着,张艺谋的类似影片,只有在非本土环境才能回归商业电影的娱乐本位?或许,当年的金熊得主,如今的奥运开幕式导演张艺谋,早已被当作一个政治文化符号,执导影片不可避免地遭到泛意识形态的过度阐释?

陈凯歌自《刺秦》受挫后的复出之作《无极》也有同样问题。陈凯歌一向以“电影作者”自诩,投资3亿的《无极》尽管一招一式,从全亚洲选角到场景、美工、特效,都摆出一副国际化的架势,但内里仍想通过人物的命运阐释莎士比亚式的悲剧人生(大将军便完全是麦克白的翻版)。导演这种“人文情怀”与试图通俗化、奇观化的叙事相结合,让《无极》显得华美而空虚,当然没法让抱着娱乐心态付费观影的观众满意。胡戈之所以能用一部极度恶搞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轻易拆解《无极》构建的叙事大厦,除了迎合本土社会的反智倾向,影片本身也提供了无数夸大其词与自相矛盾的裂隙。

《梅兰芳》更明确地揭示了这种“轻”与“重”之间的冲突。作为一部写实的人物传记片,《梅兰芳》自然也就失去了《霸王别姬》亦真亦幻、戏如人生的轻盈与讽喻。而塑造正面得无以复加的大师形象,恰恰是商业电影的大忌。这部影片的口碑如何,可想而知。

除了影片本身的质量问题与观影错位,过度的包装宣传,获得的特殊待遇,也为张、陈等人树敌无数。《十面埋伏》上映时,首度出现好莱坞引进片一律让道,其他国产片避之唯恐不及的独大局面,以致《十面埋伏》尚未上映,许多媒体已经发表文章抵制该片;《梅兰芳》也在排片与宣传上对同期上映的影片如《叶问》构成打压,引发了强大的不满声浪。曾经以反抗与叛逆为标志的“第五代”,如今却呈现给外界一副既得利益者与影坛巨阀的形象。

“第五代”于好莱坞的电影工业运作模式,应该说只得其皮毛,骨子里仍然浸透作者电影的创作思路,同时深受1980年代宏大叙事氛围的影响。当他们单凭一己之力处理头绪众多的大片拍摄,常常出现因小失大、顾此失彼的失控局面,这才造成场面华丽壮观,却连基本叙事都无法完成的中国式大片奇观。而当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将喜剧部分交给尚敬,收购科恩兄弟的《血迷宫》剧本,导演几乎是充当了一个摄影的角色,极致化的色彩是张艺谋唯一的痕迹。这部影片又一次从反面宣告了“第五代”商业电影尝试的失败。

观众要求他们讲故事出色,知识界希望他们能跟上思想的更新脚步,管理者希望他们成为行业的标杆与脸面,商业电影的尝试难以被认可,又不可能承载过往的批判—反思功能,“第五代”的任何一部新作,都担负着他们根本担负不起的责任。“第五代”只能在对旧日声誉的过度挥霍之下,成了中国电影新进程中的“炮灰”。

伪平民视角的历史重述

冯小刚依仗王朔式的“平民喜剧”起家,并开内地贺岁片的先河。执导通俗剧的出身,让冯小刚与其他科班出身的导演大不相同。他知道大众的观影乐趣何在,也不会将表达个人想法或美学理念放在创作的第一位。因此冯小刚在普罗大众中的声誉甚佳,自《甲方乙方》一路走来,虽然不太入评论界的法眼,却被视为大众欲望的最佳代言人。

当然,冯小刚并不甘心永远为大众炮制开心大餐。接拍完全不适合的《夜宴》,据冯自述,只是为了取得张艺谋、陈凯歌类似的“大片导演”地位,“让电影局的晚会上放我的片子”。(据《三联生活周刊》)《集结号》让冯小刚正式找到了他擅长的通俗剧、自身时代记忆与主旋律历史叙事三者之间的结合点,从而让他获得了政治与商业的双丰收。

按照皮特·布鲁克斯等人的定义,“通俗剧”的特点是大喜大悲、表现夸张并善恶分明,其美学手法将是非、黑白、褒贬高度戏剧化。[2]冯小刚的平民喜剧别是一路,基本思路是抹平生活中的尖锐矛盾(尤其是在叙述现实时),将戏剧冲突转化为“好人间的误会”与“自私—升华”等小市民喜剧模式。《非诚勿扰》一开始早被设定为小人物形象的男主角秦奋无家无室,又赚了一笔大钱,从而将社会热点话题“连环相亲”抹去了全部社会、经济要素的投影,变成了纯粹的爱情奇遇与感伤主题。这部影片出乎意料地热卖,提示我们观影最基本的“造梦—逃避”功能,在问题丛生的中国转型社会,有着巨大的需求。相比之下,《天下无贼》更符合上述通俗剧的定义,只是将其复杂化为“善—改恶从善—恶”的三角斗争。

《集结号》的悲情故事在一个“胜利”的前提下展开,自然就呈现了“大时代”与“小人物”之间的对立。“时代对个人的吞噬”本是恒久而深刻的命题,冯小刚却将它弱化成了秋菊式的执念传奇。没有人有意破坏,谷子地要争取的是全连弟兄的名誉,要面对的是战争造成的遮蔽与遗忘——而这种遮蔽与遗忘,并不构成对时代大前提的任何挑战。《集结号》的编导是将自己放在了与谷子地同一认识的水平线上,规避政治风险的同时又让结局抚慰人心,于是讲述者、观看者(包括审片者与观众)共同以一种伪平民视角重述被表层化、定型化的历史,从而获得了各自的满足。

《唐山大地震》几乎是同样的模式。灾难的源起是自然灾害,母亲无奈的选择造成了死里逃生的女儿32年的杳然出走。电影书写的主要是母亲的坚忍忏悔,与女儿如何通过另外一次地震走出阴影。与《集结号》一样,这部影片是彻头彻尾的“命运悲剧”,它没有直面地震本身,甚至很少为母亲的选择留出伏笔或提供解释,原著中女儿后来生活中遭受的伤害、挫折,从而导致她加倍的归罪于母亲选择的酷烈情节,都被一一抹去。剩下的只有电视剧式的苦情、别离与团圆。冯小刚不愿承担批判历史或社会的责任,也不愿对人性进行深入的挖掘与反思,他用一种十分安全的方式,完成他接受的重述历史的任务。

《集结号》与《唐山大地震》都获得了电影局的推荐与关照,《唐山大地震》直接就是一部“命题作文”,政治资源与商业资源的结合几乎堪称完美,而它们传达的价值取向,通过数千万的观影人次,与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的犬儒主义相辅相成,再一次完成了主流意识形态中文艺对历史的缝合。

采用类似路数的尚有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陆川比冯小刚显得更有“思想”的地方在于,他用泛人性的“反战”叙事取代国仇家恨的传统抗战叙事,试图用一种“更普世”的价值观代替既有的民族国家价值观,从而将那段历史做了遮蔽性的大肆改写。《南京!南京!》是否能直接为现实政治所用,尚难断定,但影片上映后引发的巨大争议表明,陆川正面挑战观众主流认知的做法,效果远不如冯小刚的避重就轻,更有利于重述历史、抚慰人心。

改写记忆的偷渡客

内地电影处于意识形态管理与商業运营的双重宰制之下,既无分级制度,又多禁忌雷区,可谓环境残酷。然而它的庞大市场潜力又吸引着全世界的电影投资与创作,尤其是同属华语地区的香港与台湾,很少有导演能不将“进入内地市场”作为影片需要考量的重要元素。

港台电影能否在内地取得高票房,受到多重因素制约,但成为“话题电影”的港台制作,除了作品本身的质量不凡之外,几乎都存在着对历史记忆中某一神话的改写,而且这一神话应该是能够被内地观众分享的——同样是改写历史神话,同样是删剪后放映,《色·戒》的争议性远远大于《海角七号》。

在《色·戒》引发的“套盒式论争”中,电影艺术、手法、演技是极其次要的成分,是否成功改编了张爱玲?这一在港台被反复讨论的热门话题,在内地完全被淹没在另外层面的喧哗之中。最大的争端集中在“是否能看、该看完整版”与“这是否一部汉奸电影”两个问题上。有意思的是,藉由《色·戒》,香港、台湾地区再一次相对内地观众拥有了“文化特权感”,与此同时,比较极端的内地民族主义者,甚至还没有看片之前,就已经开始抨击这是一部“仍然跪着”的电影。

从来没有一部影片像《色·戒》这样,制造出如此鲜明又如此复杂的意见对立,影片定位在“文艺杰作”、“三级片”、“汉奸电影”等不同层面上滑动,导演李安的形象,也在“华人之光”与“文化汉奸”之间游移,折射出貌似一统江山的商业社会中,不同地域,不同群落之间,如此巨大的价值分裂。[3]

经由《投名状》试水大片内地市场之后,陈可辛、陈德森等香港影人联手内地发行商推出《十月围城》。这部影片各方面均堪称一流精细的制作水准,令同期上映的《三枪拍案惊奇》相形见绌。然而,如果仅从影片制作来说,接下来的《阿凡达》的观影狂潮,让这种精粗比较意义顿失。争议主要集中在《十月围城》的叙事内容上。

批评者认为,《十月围城》宣扬了“小人物应该为大人物无条件牺牲”的价值观,而这恰恰是与公民社会对个人权利的重视与张扬背道而驰。另外,如此剧烈的暗杀与反暗杀在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影片有篡改历史美化孙中山之嫌。甚至有人认为,这是香港影人向大陆当局的献媚之作,通过歌颂孙中山取得进入内地市场的通行证。

这种批评是否合理,值得考量。熟悉香港电影的人会知道,这部电影的出发点非常简单,要讲一个舍生取义的“傻故事”,导演陈德森也说,孙中山只是陈可辛后来向他建议的,原初创意只要想“保护一个大人物”。而陈可辛说,选定孙中山,可以凸显“香港”在近代史中的地位——就连香港人,也久已遗忘了这一点。

问题是,片头张学友饰演的杨衢云,在宣讲完“民主”的要义之后,死于清廷刺客的枪下,寓意耐人寻味。而孙中山“欲享革命之幸福,必先经革命之痛苦”,在当时确为革命志士笃信之道理,放在今日中国社会的复杂语境中,也可以做多重的解读。有人甚至认为,那个历史上从未因登陆遭遇暗杀的孙中山,其实象征着香港与大陆社会都一直追寻的“民主”,小人物们舍命保卫孙中山,实则是在捍卫民主。

這样的解读,是否过度,可以讨论。但相对于借酒浇愁式的影评将《阿凡达》《第九区》简单对应为“反拆迁”的情绪宣泄,携带着异社会历史记忆的《十月围城》,显然比它表面上呈现出的动作、群星、报仇、爱国一类的标签要复杂太多。或许,它也就是在娱乐吸引力、主创者的人文情怀、内地主流意识形态三者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的结合点。

《色·戒》《十月围城》在内地的上映,完全可以看作一种妥协,或合谋。片方用同意删剪、剧本审查等方式,避免明显的政治指向,在内地审查方同样避谈政治的默契之下,以商业片的形式登陆内地影院。然而,影片内含的对主流历史记忆的某种改写,却不可能因为审查或删剪而完全丧失,它会在貌似娱乐的观影中,在热闹纷乱的争论中,或多或少地传播着它潜在的意图与价值观。

“话题电影”的出现与日益增多,始终与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冲突有极大的关系。话语空间的狭窄,精神生活的日益小众化,导致“话题电影”成为社会表达、交流、隐喻、分享的公共空间。好莱坞电影制作再精良,创意再多元,也无法替代这个功能。问题是,“话题电影”会随着审查制度的放松、社会的日益宽容与多元而逐渐消失吗?这不是一个针对电影的问题,它提问的是整个社会。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1.戴锦华:《黄土地上的文化苦旅》,郑树森编:《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2页。

2.转引自毕克伟:《“通俗剧”、五四传统与中国电影》,郑树森编:《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5页。

15.童年趣事话题作文 篇十五

在我的记忆中,老家就是青石板小路,是邻居家的大黄狗,是金灿灿的油菜花。不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雪白的萝卜花。

记得那一天,爷爷去山上挖笋了,我和奶奶就去剪马兰头。奶奶拿一个大篮子,我拿一个小篮子,奶奶拿一把大剪刀,我拿一把小剪刀。邻居家的大黄狗也来凑热闹,它有时候和我们一起走,有时落在后面,还有时跑在前面,我和奶奶刚开始,摘路边的马兰头,好像在打“游击战”,大黄狗在一边,不时“汪汪”的叫几声,好像在为我们加油。走着走着,我看到了一大片地,地里有许多马兰头,于是我和奶奶下地开始了“持久战”。

我一边剪马兰头,一边抬头看看四周。突然,我看见了几片不认识的大叶子,叶子中间还有几朵洁白的小花,煞是好看,我问奶奶:“奶奶,那是什么花呀?”奶奶笑着回答:“那是萝卜花。”我跑了过去,在萝卜地里左看右看,看到了一丛萝卜花下面,一个白白胖胖的萝卜露出了半个小脑袋,我抓住萝卜叶子,用力地往外拔,“啪”的一声,我抱着萝卜摔倒在地,我拍拍身上的土,爬了起来,看了看萝卜留下的坑,心里想:“这个坑怎么办呢??对了,把它埋起来吧!”我便用脚把一边的土踢过来,踢不到的就用手捧,我捧起一捧土,发现里面有一条扭来扭去的蚯蚓,我一下把那捧土扔得远远的,生怕再看见那条蚯蚓。

时间过得飞快,我们要回家了,我和奶奶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从竹林中射下金色的夕阳,好像铺了一地的碎金子,大黄狗调皮地追逐着金色的光斑,又跑又跳??

16.童年话题作文 篇十六

在我的童年,l生^S多cc滴滴的事。有y忘的、有_心的,也有心的。但是最我_心y忘的就是我的生日。我的每一次生日就是和家人^,因樵诩已Y^生日都有一N很剀暗夥铡6且在家Y^生日^的很_心。而且每^一次生日就意味著自己已L大了一q,每次生日,我都I一自己喜g的蛋糕磉^生日,而且也o我做tu蛋,槲乙环饫是。而我最喜g的`就是吹T有S生日望。

每一次S生日望我都不知S什N望好,所以每次S的生日望都是希望我在I的r候能考到好成。D眼g,我已L大了,@赡甑纳日,我都是和同W^的。生日Y我有f有笑,一起度^@快返r光。在我生日的r候,我的同W都送我一些Y物。m然@些Y物很便宜,但是@也算是一份心意。所以我很喜g^生日,因檫^生日的r候很_心,也收到很多Y物,我多希望我的生日能快c到恚@游矣帜艹缘案猓收Y物。不^rg^去,快返r光也^去。

如果rg能^得慢一c多好,那就能停留在快返r光。童年,我渴望的快贰

上一篇:四大名著四年级学生读后感下一篇:读中考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