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反思(精选13篇)
1.高一语文反思 篇一
语文考试反思(一)
1.积累及运用:
基础知识是形成学生基本能力的基础,在语文教学大纲中,基础知识点多、面广,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部分。第一大题基础知识满分值为14分,平均得分分,难度系数为
第二大题默写鉴赏,满分值为18分,平均得分分,难度系数为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还不扎实。
2.阅读:
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语文智力技能。阅读能力的考查既能全面检查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检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灵活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灯下漫笔》分值为10分,平均得分为分,得分率分别为
《五人墓碑记》分值为14分,平均得分为分,得分率分别为
《痛哭和珍》分值为14分,平均分为分,得分率为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差。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课内阅读得分高于课外阅读得分。说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课堂教学、朗读训练及对精彩语段的赏析,对重点、难点的讲析透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较好。但教师对课外阅读重视不够,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机会太少,缺少阅读方法的有效指导,同时对阅读能力弱的同学进行能力迁移的训练少,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弱。
阅卷过程中发现学生还存在语言表述不准确、不简练、不规范、等问题,说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不够,学生缺乏有效的实践。
3.写作
满分为40分,样卷中最高分为38分,最低分为15分,平均分,得分率为。学生作文基本上都达到了写作的要求,在抽样试卷中的作文虽有题材新颖独到、构思巧妙、表达流畅的优秀作文,但不乏存在构思、选材平淡、内容空洞,不能表现学生的个性、书信格式错误、错别字多、标点不规范的毛病,说明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重视作文技法训练和模式化训练多,对学生主体地位重视不够。
教学反思及措施
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训练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常抓不懈,同时各种知识要学得准,理解得深,记得牢,用得活,不应该模模糊糊,似是而非。只有牢固掌握书本上的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才能举一反三,增强迁移能力,所以决不可舍本求末。
另一方面,课外的语文教学活动,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语文能力,我们应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还要抓好课外的语文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内容和现实生活实例,切实提高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实践研究课题。培养能力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而有效地培养能力,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和本质所在。学生的能力是在长时间的反复实践中螺旋式地提高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培养能力必须靠平时课堂的教学积累,因此,培养学生的能力,必须立足于平时的课堂教学。
2.强化阅读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弗兰西斯·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可见,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在形成期的中学生,阅读的作用尢其重要。
有效地培养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从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从喜欢阅读到会阅读,能读懂。当代学生要读的作品很多,这就需要教会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和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提高学生迁移思维的能力。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适当进行阅读强化训练,尢其应针对阅读能力弱的学生设计一些提高性的练习,使学生学用结合,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宽视野,课内课外相结合,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拓展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
3.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个性特长。要把思维训练作为教学的大事来抓,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要引导学生掌握如何从不同角度认识同一事物,认识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
要培养学生关注、观察、评价事物,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身素养质的提高,为语文学习提供不竭的动力。
4.以作文促做人,以做人促作文,实现做人素质与作文水平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标。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作品,无一例外都是作者的人生体验、情趣、胸襟、道德情操乃至人生理想的反映。作文是学生做人素质的真实再现,是学生内心活动的自然流露,而不是强迫自己去做无情之文、无人之文。
如果作文无人,只是文字的拼凑和编造,作文也就失去了自身的意义。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打破模式化或程式化的框架,尊重每位学生的生存状态,让不同学生表述出不同的自己,让每位学生都有话可说,都能写出独具特色、富有个性的文章。把做人和作文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针对学生实际,有效解决学生书写、表达、思维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创作文教学的广阔前景。
语文考试反思(二)
这次月考成绩是败的一败涂地啊,简直不知道用啥说了。
都没考好,语文这回竟然考了个我历史中的最低分。
反思:
如果我失败了怎么办?我应该先认真反思是:
第一,这次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要认真思考,挖掘根本的原因;
第二,你接下来要干什么?确定自己的目标,不要因为失败不甘心接着走,而是要正确地衡量自己。看看想要什么,自己的优势在什么地方,弱势是什么;
第三,确定目标。明确自己想要的,制定计划,按部就班的走。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蹶不振以及盲目的追求。
唉!原因:
1、古诗文没背过,代价惨重
2、学会过的文言文没好好复习,还有老师讲过的题没去记,导致损分严重
3、做题时没好好思考,做题没经过大脑反复思考
其实,我呀,就是平时没有养成细致认真的习惯,考试的时候答题粗心大意、马马虎虎,导致很多题目会做却被扣分甚至没有做对;准备不充分;没有解决好兴趣与课程学习的矛盾。
从今以后我要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考试;多看书增加阅读量,提高作文水平;勤快点。
我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不能老胡思乱想。
所以,我决定平时锻炼自己,强迫自己养成细致认真的习惯;把课堂学习放在学习的中心地位,并学有余力地积极发展兴趣爱好;考试前做好充分准备,打一场酣畅淋漓、悲壮彻底、问心无愧的战役。
我应该再接再厉,继续努力,有一句话说的好,失败是成功他妈妈!
语文考试反思(三)
此次考试总体来说可以用钩哥(我们的语文老师)评价我们作文的三个词来形容“闻者伤心,见者流泪,惨不忍睹!”试卷发下来的那一刹那间,我屏住了呼吸。面前两个鲜红显眼的数字令我目瞪口呆。上帝啊,我的语文成绩有了历史性的“突破”!离不及格只差那短短的一步之遥了。这个成绩是空前的,可不知道是不是绝后的。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这是自食其。哎,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啊?
古人云:“风萧萧兮,易水寒。”今我叹:“考试结束兮,我玩完!”亡羊补牢,无济于事啊。想不到自认优秀的我如今也会落到这般田地。说到原因嘛,是多方面的。其一也是首要的当然是自己不知道努力,没有持之以恒的刻苦精神。有的只是那三分钟的热度。这种.种恶习是酿成失败的主要原料。当然,古往今来,凡成大事,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三者融汇.幸运女神这次从我身旁俏然而逝,没有得到她的青睐,又怎能不落到失败的深渊呢?能爬多高,就能跌多深,我算体会到了。
拿起试卷一看,触目惊心!那一个个错叉好似一把把尖锐无比的刺刀,扎的我快要窒息了。该对的没对,该会的不会。今晚即将上演家庭不定项式乒乓比赛,男子单打,女子单打或男女混合双打。啊,吾命休矣!小小的考试透露出我内心的那一份自满,那一份狂傲。让我知道自己在众人之中是多么渺小,多么不堪一击!这也算是对我一个小小的惩戒吧,为我敲响了警钟,也提前给我打上了预防针。
一次失败算不了什么,失败也许是成功的前兆。一次成功也证明不了什么,它终究要成为历史。我们不可能未卜先知,只能凭着自己的那一份付出,去期待丰硕的收获!
语文考试反思(四)
当我知道自己考得不如意时,我叹了叹口气。这就是事实既简单又冷酷。这时我想起那句老话:早知现在,何必当初。也许我本来就比别人苯,也许我某种因素导致了全局落败,两者我更希望后者。
该做的也做了,分数也出来了,又到了总结和反思的时候。经过这回考试,总结出五条主要问题:一、考试心理;二、考试经理处理;三、考试复习的核心;四、错题反思与总结;五、旧知识的归纳和分析。下面做具体的解释。
首先是考试心理。在考前不要把自己弄得过于紧张,要放平衡心理,该干什么的时候就干什么,不要盲目的复习。考试的时候心理至关重要,不要因为题目简单而轻视一切,切记;浅水容易淹死人的道理;不要因为题目难而烦躁和着急,要平稳心理,莫过于紧张。第二考试精力处理。考试需要人的经理,这些精力来源于何处?就是平时的营养,不要偏食、挑食,父亲大人母亲大人给你吃的补品,既使你爱不爱吃,为了考试你务必要硬着头皮也要啃下去;更重要一点“养精取锐”,考前和考试当天最好一句都不说,复习也不用了,那样只会你的精力影响考试。第三考试复习的核心。复习要讲究方法,抓住重点,复习核心。比如说我数学的核心是计算粗心,那就按照核心多做题多练笔。第四错题反思与总结。过去错过的题,拿出来好好思考:它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孔子说得好:温故而知新。你知道题错了还不行,要总结出它的方法和规律,才能不会一错在错。第五旧知识的归纳和分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过的东西时常常拿出来复习,不是很愉快吗?考试考得好不是一时复习得来的,而是持久复习旧知识得来的。复习复习,也要有方法的啊。法国哲学家贝尔纳曾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所以说,我们就要学会归纳和分析,到了考前复习那就比较容易记住要点和重点。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习要会学同时也要会思考,总结学习经验。如果大家能想我所提出的的那五点去做,弱国还考不好只能说明你做得不够好和不足。
转眼间,我成为初一学生已3个月了。回首这3个月,心中就产生了许多感触。这3个月中经历的每一天,都已在我心中留下了永久的印记,因为这些印记见证我这样一个新生的成长。现在我觉得自己似乎明白了许多事情,但是仔细琢磨后又不尽然。或许在以后也回嘲笑现在的`渺小,但我们不得不笑着回首我们所走过的路. 这次考试,我总结了以下的点滴:
在学习上,我深知学习的重要性。我认为面对知识就是力量,离开了知识将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废人。中学时代是学习现代科学知识的黄金时代,我应该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知识是无价的。
首先,合理安排时间,调整好作息时间,分配好学习、工作、娱乐的时间。时间是搞好学习的前提与基础,效率和方法更为重要。其次,要保质保量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认真对待考试,考前认真复习。另外,积极阅读课外书籍,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抓住点滴时间学习。经常提出问题,与同学讨论,向老师请教;搞好师生关系,师生相处得融洽和睦;在这次期中考试中,尽管感觉良好,但还是不理想的地方,仍需继续努力,抓紧自己的学习。知识无止境,探索无止境,人的发展亦无止境,我还有很多的知识需要学习。
这次考试,我确定未来的发展目标,我对未来充满信心。自然,这需要老师们的精心培养和同学们的真诚帮助。
我希望我能进步。
语文考试反思(五)
期末考试的语文成绩令老师与父母大失所望,也令我也十分震惊,是的,考砸了。我不得不躲一下期末考试后的深刻反思了,反思之后我发现失败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学习态度不端正,课前预习不充分,学完每一课后没有及时复习,导致考试时碰到以前课程的题目,失分过多。学习习惯不好,没有合理安排时间,作业的质量与效率不高,经常熬夜,上课没有精神。
其次,上课没有积极参与课堂,对于每一个问题没有仔细思考,以致思路不活跃,掌握的知识不具体、不全面,不会举一反三,思考问题所需时间很长,导致作文时间不充裕。做的练习很少,做题的经验较少。
再者,便是课外书的阅读,阅读量过少,导致写作文没有素材,词汇的积累也很少,语言没有逻辑性,文章显得十分杂乱,苍白无力。对历史与人文的理解也很少,对许多文章包括诗词都不能理解,导致考试中的课外文言文失分不少,阅读能力仍有待提高。
最后,则是我最大的弱点:粗心。总是“大意失荆州”,做题马马虎虎,没有审清题意便盲目做题,不知是语文,所有的科目都是这样,做完试卷后没有仔细检查,导致犯了许多不该错的失误,正确率较低。以后做题一定要仔细,不能因为题目简单而不去在意,学习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只有打牢了基础,才能在此之上再去提高,所以,对以前知识的掌握,是必要性的。
通过了对本次语文考试的反思,我了解了更多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了,自己的水平还差得很远,只有下苦功夫,才能取得成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要继续努力争取下一次的好成绩!
高一语文考试反思
2.高一语文反思 篇二
关键词:高一化学教学,现状,解决对策,创造性思维,学习兴趣
高一化学既是对中学化学的深化和升级, 更是高二、高三化学知识的学习基础, 在学生的整个化学教育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那么, 高一化学教师又当如何改进自身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 使之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 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呢? 我对此进行了钻研和探索。
一、高一化学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生一般都是在初三才开始接触化学这门学科, 但是迫于中考的升学压力和教学条件的限制, 很多教师选择放弃学科素养培养教育转而追求教学进度 (特别是农村初中) , 课堂教学活动中往往将学生当做储存知识的“容器”, 简单、粗暴地将教材知识点、考试热点强加于学生, 让学生机械记忆, 机械重复, 大量的题海战术强化考点, 根本就不理会学生是否已经对化学这门学科有了足够认识和了解, 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和实际运用能力了。 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时没有打牢学好化学的基础和地基, 再者我省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与高中化学间存在明显距离, 导致高一新生对化学学习存在很大困难, 并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感到不适应, 作为连接初中与高中化学有效桥梁的高一化学教育应该履行起其教学职责, 为学生日后更好地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二、针对高一化学教学活动中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1.提高高一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 所需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面对中学生对化学学习不感兴趣的尴尬局面, 化学教师该何去何从呢? “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的一半”。 经验告诉我们, 第一堂课尤为重要, 除了外在形象得体, 更要注重化学学科魅力。 把第一堂课上得生动、有趣, 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增。 要想上好第一堂化学课, 首先要精心设计。 在教案设计过程中, 要把教学难点定在激发兴趣和树立信念上。 例如在高一新学期里我的第一节课不是学习课本内容, 而是从展示化学家阿佛伽德罗和数学家高斯的一场辩论开始的。 争论的焦点是化学到底是不是一门自然科学? 高斯认为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之母, 而化学只是一门使用技术, 算不上真正的科学, 而阿佛伽德罗却认为化学也是一门自然科学, 他举出一个例子, 在数学上“2+1=3”, 但在化学上这样的结论不一定是对的, 如2mol的氢气和1mol的氧气完全作用只生成2mol的水蒸气, 接着做了几个变化神奇的化学实验, 例如滴水生烟、钠与水的反应、酸碱盐间反应的沉淀变化和指示剂颜色的变化等, 于是学生在感受化学神奇魅力的同时, 油然而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当然第一节课的好印象不可能维持整个学习过程, 化学教师一定要利用化学学科的优势特点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贯穿于每一次的教学活动中。
2.做好初高中衔接
在基础教育改革进入实验性实施后, 由于新旧课程的差异、考试改革的冲击等原因, 初、高中衔接复习显得非常必要。理由如下:
(1) 初中科学强调定性分析, 只要求学生记住现象或结论, 而到高中则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这就需要一开始就给学生作一个对比, 明确高中除了记住“是什么”外, 还要求弄清“为什么”和 “是什么”及 “是多少”。
(2) 初中科学以形象思维为主, 通常从熟悉的、具体的、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 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 还通过抽象、理想化的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 这需要给学生一个学前提醒。
(3) 初中阶段很大程度上记忆的知识多, 很多同学的学习方法是靠死记硬背, 学习依赖老师, 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不会归纳, 总结学过的知识点, 养成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 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力, 理解后再记忆, 并能将学过的知识提升, 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深刻理解化学原理。 如果还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高中化学, 则会事倍功半。 故利用复习时间灌输高中化学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应是最佳时机。
(4) 新生除了要逐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外, 还要适应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与初中的教法不同, 高中教学过程容量大、进度快、知识点多、综合性强为课堂教学的特点。 高中老师的要求也与初中相异, 注重方法的点拨而稍轻视不断反复多次。
在衔接过程中,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认为特别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学习思想的衔接, 帮助实现学习心理的转变。 大部分学生都把高一当成新起点, (认为初中不曾认真学习, 养成许多坏习惯。 ) 有一种“一切从头开始”的愿望, 但是他们又不知道怎样开始, 感到很迷茫, 再者是在这种心理过渡性的关键时期, 意志与毅力不强, 很容易会使这种心理自然转变的征象消失。 因此, 在初、高中衔接教学中, 加强鼓励和表扬, 介绍周围环境中许多成功的例子, 帮助他们描绘未来蓝图等, 以强化学生“一切从头开始”的愿望, 同时指导学生“怎样开始”, 结合自己的经历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通过各种途径 (如兴趣活动, 教师的幽默语言, 化学实验, 让学生有初步的成功体验及社会实践等)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让他们感到化学老师是“很好的老师” (强化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 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学习方法的衔接, 帮助学习方法的转变。 调查表明, 大部分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是非常简单和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的, 通常是“你讲我听”, “你写我抄”, “考前背、考后丢”。 到高一以后, 若仍沿用这老方法, 则必然会使他们成为所谓的“差生”, 兴趣和学习习惯的保持也只能成为“纸上谈兵”。 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 学生的 “学是为了会学”。 因此在初、高中衔接教学中, 在注重兴趣和习惯培养的同时, 要并进地指导和纠正学生的学习方法。 帮助学生建立适宜自己的学习方法体系, 将会让学生受益一生。
3.注重有效课堂教学, 加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呢? 这是教师长期思考的问题我认为教师应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在构思教学活动时有“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指导”的思想, 以少时间、少精力和少物力, 让学生获得更多收效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效果不是只看考试成绩, 关键看每位学生的个性进步和发展,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全体学生, 让每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活动的主人, 使教学变成师生自身的需要, 教也乐, 学也乐, 师生都沉浸在快乐的学习和创造之中, 体验知识美、学习美、课堂美。
有效课堂教学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在讲氯气这一节时, 我们要讲到Cu丝在氯气中的燃烧, 我们首先做Cu丝在氧气的燃烧, 使学生回顾初中时对燃烧的学习, 那么Cu丝在Cl2中会燃烧吗?学生产生疑问, 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初中时对燃烧的现象产生了定向思维, 我们应在此时加以引导, 通过实验, 拓展燃烧的概念。 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原有局限, 并运用已学知识, 重新给燃烧下定义。
有效课堂教学加强探究能力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要选好探究内容, 在新课程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活动探究”栏目, 它的设计一般都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作稍微提高, 让学生“跳起来才能摘到果子”, 例如, 设计原电池的实验探究, 学生设计出多种方案, 选出比较好的几种。
①铁钉插入稀硫酸中, 观察现象;
②铜片插入稀硫酸中, 观察现象;
③铁片和铜片插入稀硫酸中, 连接在音乐盒中的陶片上;
④铁片和铜片插入用浓食盐水和的面团中, 串联上灵敏电流计;
⑤铁片和铜片插入纯碱溶液中;
⑥铁丝和铜丝插入橘子瓣中, 串联上电流计;
⑦用铁钉和铝条插入西红柿中, 串联上电流计。
通过探究活动, 加强探究能力培养,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 同时锻炼了思维能力, 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 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
3.高一英语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高中 英语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174-01
首先,了解学生。学生是“教”的对象,“学”的主体,是有自主意识的人,教学要“目中有人。”因此,全面了解学生,是教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我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了解学生:(1)课后多和学生进行交流,以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状况。从个别谈话中了解学生性格,兴趣和爱好。知道他们喜欢什么,想学什么,想怎么学。(2)根据平时学生作业和上课听课情况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况。(3)向一些学生初中英语老师以及班主任询问学生学习英语情况。平时和家长交流,了解学生在家学习英语的情况。
通过摸底,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对英语课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为后阶段材教学做好了准备工作。
其次,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高一学生,对教师过于敬畏会产生压抑感,有碍于上课的活跃气氛和积极思维。上课不敢回答老师问题,害怕答错被责备。高一上学期,我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只要敢于站起来回答问题无论对错都给予表扬,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演”,有的学生能即兴自编自演对话,有的能用英语讲简易的故事,有的把教室当作了采访场所,以答记者问形式采访新同学,有的会唱英语歌。高一下册第15单元,在本单元结束后,由几个学生自发组织,学生分工,扮演不同的角色,重现原文。当学生勇于站起来回答问题时,我都会说:“Good.Well down”之类的表扬话语。这种课堂转变了学生的观念,他们觉得高中英语课很有趣,对今后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1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
在每个单元开始之前,让学生对所要学的单元进行预习。每个单元开头都会有本单元的goals通过目标,学生可以大概了解本单元要学些什么。哪些是重点,哪些是次重点,哪些是难点。接下来看阅读部分。如Healthy eating这个单元里的阅读讲的是WE ARE WHAT WE EAT.通过题目,给学生留下问题,带着问题,对文章进行预习,并且把不懂的地方用笔做下标记,上课的时候仔细听讲。
2 培养学生课后复习习惯
子曰:“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学生应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在单词上,让学生每天都背,高中的单词量不断扩大,学生记忆的单词也越来越多,头天背的单词到第二天如果不加以巩固,很容易忘记。所以让学生每天都要巩固所学的单词,早上起床时间和晚上临睡前30min记忆最佳。在每节课上课之前,由一个学生到讲台上口述头天所上的内容,下面的同学就可以在大脑里重现知识点,也起到巩固作用。每节课上的语法点学生不仅要记牢,而且还要会运用于实际中,课后作业不仅要求学生用语法造句,还让学生用所学过的语法编一段小对话。下面是学生用语法写的一段小文章。用used to,spend on,have a good time 写一篇短文。Pierre Loisel used to work in a government office.One day he and his wife Mathilde received an invitation to a ball at the palace.Mathilde spent 400 francs on a new dress but had no more money for jewellery.She borrowed a beautiful necklace from her friend Jeanne.The couple had a very good time.
最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如果教师单纯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而不培养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的能力,就会造成“能力与知识之间关系失调,”其结果,由于学生不会学习而导致课业负担过重,成绩下降,出现“恶性循环”,学生既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学习能力又得不到良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主要放在两个方面:阅读和作文。
(1)在每个单元讲解阅读之前,我都让学生预习,对文章有大概了解。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到文章里找答案(3~4min)。这个步骤主要是要学生对文章有个初步的了解。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跳读。下一步是细读,学生进入文章中,针对每一段,都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细读每一段;当学生读完一段并且回答完问题后,用自己的话或是段落的中心句来归纳总结。在这里涉及到中心句的问题,通过不同类型文章的阅读,想让学生总结找中心句的方法。段落的中心句一般在开头,句中或句末,而有的段落没有中心句,就需要学生自己归纳和总结。给出学生方法,并把方法结合阅读,使学生对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学生阅读文章过程中还会遇到生词,我要求学生把生词跳过,接着看下面的。有的生词通过下文的阅读就可以知道其意思。而有的生词是学生学过的词,只不过在词的基础上加以变化,如,carelessness,rebuilt,Unforgettable等之类的词。
(2)在作文方面,《高中英语教学大纲》中对写的要求是:能根据提示,在30min内写出80~100个词的短文。意思表达正确,基本语法和常用句型无严重错误。能写简单的书信、便条和通知,填写简单的个人履历表等。写作训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部分英语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然而批改学生作文却成了沉重的负担,费时多,收效低,而有些学生拿到批改后的作文,对老师的批语又不太关注,写作能力提高不快。比如高一下册第15单元warming up讲了一个故事,先把故事的关键词给学生,要求学生用关键词写一篇文章。写完后,以小组为单位,把评分标准给各个小组:
扣题:文章是否紧扣所表达的内容和形式要求。
套用:是否选择合适的词汇、句型把内容正确地表达出来。
想象:是否根据所给图形,能仔细观察,并进行合理的想象,使故事更加完美。
灵活:对于难以回避的内容,又想不起确切的习惯用语、句型时,是否能想法 “绕弯子”表达,是否会灵活使用同义词,避免重复使用同一词组。
全面:所表达的信息是否全面,中心是否鲜明集中。
4.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篇四
一、认真备课
从学期初,对于教学大纲做一个细致的了解与分析,并根据当地学生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的调整。备课的整体思路在于一个“实”字和一个“巧”字上。“实”字即落实大纲要求,落实新教材的要求,落实具体知识,把教学落实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水平上。
巧则要求在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创新教学设计,这样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在课堂上。开学一个多月,我就是在这样的两个标准下进行备课活动的。
二、抓好45分钟
在备好课的前提下,如何在45分钟的课堂上将所作的备课内容准确有序的讲出来,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学校对语文的课程安排相对死板,在每天下午的前两节,这是学生最困最容易瞌睡的时间,为了使学生能有兴趣的精神饱满的上好每一节课,我尽量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认真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我决不越俎代庖,也决不放任不管,做足做好“主导”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我是这样安排一节课的:一上课,先明确教学目标和具体任务;继而学生阅读思考,提问讨论;然后师生就重点难点互相提问作答;最后指导学生谈谈学习的收获。这样就更有利于学生打起精神,不会在老师催眠曲似的大段讲述中度过一节课。
三、认真批改学生作业
语文书面作业主要是作文,每两周一次,就有一百多篇,约十万余字。我采取了教师批改为主、学生互批为辅、学生互批和老师批改结合的形式,认真对待每一次作文。在指导学生写作作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风和文风,提倡言之有物,说真话,深入思考,独立分析解决问题;
反对说大话、空话,反对说一些低级趣味的话。我批改作文时,坚持改字词,改语句,改段落,改内容,认真写评语,既鼓励学生发扬长处,又明确指出学生的写作方面的不足。批改周记的工作量是很大的,常常要牺牲晚上的休息时间才能完成,而它的成效又不是一下子就能表现出来的,但是,这正是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最重要的一个工作任务之一,我严格的要求自己,不仅要完成,而且一定要高质量的完成。
四、组织辅助性教学活动
作文语文老师,讲好课还不能算是已经完成了任务,要想真正的引起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热情,还需要在很多地方多动心思。我就在教学过程中或者教学之余组织一些小小的教学活动,例如,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根据一定的题目进行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在上课之前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关注的新闻知识,对目前所发生的事情给出自己的判断与评价。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习惯。课堂活动其实是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目前我真正探索更多的形式与方法进行课堂活动,以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的轻松,学生的态度更加积极。
5.高一语文必修一教学反思 篇五
弹指之间,站在讲台上的时间已快三个月,我还来不及停下脚步回思自己上过的课,段考已经匆匆结束。虽然孩子们考得还行,这是学生自己的天份和努力,并不是我教得好;但有些学生本应该考好的却不如人意,是我的失职。今天开完家长会,标志着高一第一学期的段考真正结束。
回首担任高一语文老师以来上过的100多节课,必修一的16篇课文以及两次作文教学。发现自己在教学上的太多不足,本想趁着余味认真反思,以此鞭策勉励自己,但总是拖了又拖。
一、研读文本不够透彻。一篇文章只有自己读懂了,才能在讲台上游刃有余,滔滔不绝。不然在语文课堂语言就显得生硬,不生动,不美。有些课文自己读起来挺美,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但自己在课堂上分析连我自己都觉得不美,估计学生也不能有深刻的感受。师父说,一篇文章自己至少要认真研读三遍,把自己读出来的东西讲给学生就够了。当班主任的日子,每天都可能会有未知的班务要处理,当第二天要上课,今天我还没把课备好,我就会很慌乱,静不下心来认真研读文本,急切地去翻阅教案,往往是翻阅了几篇教案之后,再整理自己的思路。这样的状态让人颇不踏实,感觉自己就像一台转换机,把书本上的东西搬上课堂运输给学生,这和学生做题没有思考就去抄答案有何异?
二、老师课堂讲得过多。每一篇文章自己都尽力去弄懂,即使没有自己的见解,也是尽多去翻阅多篇教案,力求读透文本。当自己吃力地把握了整篇课文,发现可讲的实在太多了,一时不知如何取舍。当我自以为把该讲的东西讲了,学生的课堂反映不积极响应,课本空空如也如新书。这样的课堂没有重点,老师讲满40分钟下来很累,估计学生听着也累。我们的配套练习《创新设计》上已经把课文解读地很到位了,只是在课前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认真预习,带着空腹来接受每一节新课。上文言文的时候,学生没有预习,老师就得一字一句地细讲,这就更加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果在课上给学生预习,这样就太浪费课堂时间了,所以我现在开始布置课前预习作业,这就加重了语文老师的作业量。但课堂的生成明显会好些,老师也能稍微轻松地教,学生轻松地学。如果课前没有预习,给学生半节课的时间带着要求自己读文本,然后教师再来检测或答疑,我认为也是可行的,但这对教师的备课水平有很高的要求,你要预设学生可能提问的一切问题。
三、课下反思不够充分。美国学者波斯纳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师父教诲,每天都要坚持写一点心得,哪怕是一句话都好。我也一直希望自己都是如此的,在当老师和班主任以来,每天都在思考,每一节语文课,每一天和学生的交流当中,都会出现许多问题和收获解决问题的心得,有时候甚至在睡觉早梦里都在思考白天出现的问题,但就是没有时间写下来,确切地来说是自己不会挤时间或者是坚持记录自己成长的点滴,人是很会遗忘的动物,如果不写下来,收获的心得可能很快就会遗忘,想要坚持做反思真是不容易啊!
四、开学以来没有读书。怀念大学时代自由的读书时光,自己随时可以去图书馆,不用受任何时间限制地读书。我真的觉得现在没有时间读书啊,连看新闻的时间都没有,因为课下的时间都用在研读教参上了。当一段时间不读书就会觉得脑袋有一种生锈的感觉,每天的脑子里塞满了课本上的知识。当老师都没有课外阅读的时候,又何以给学生延伸扩展呢?面对着布置给学生的作文,自己也很想写“下水作文”做范文,当学生都把作文交上来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思路都没有想好,实在惭愧!为了安慰自己,课余时间去校图书馆借了三本书,至今封面上都沉淀了一层细细的灰。李镇西老师在谈到读书的问题时说过一句话,恋爱中的人再忙也能够抽出时间来约会。准备等发工资的时候,去订阅一些语文教学杂志,每天睡前还能翻阅一下。虽然我记住,师父说要抽时间多读书,但是我没有做到。不仅如此,作为语文老师,我竟然连身边的小阅读也忽略了,在我们班上课半个学期了,在段考监考的时候我才注意到教师里贴的名人格言是鲁迅和巴金的,而高一必修一就刚学了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以及巴金的《小狗包弟》,其实在讲课文介绍作者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抬头看看身边的阅读。上《奇妙的对联》这一课时可以讲讲贴在教室学习园地上的对联,也被我忽略了。
五、学生喜欢有趣课堂。师父说,语文老师一定是要有个性的老师。其实我也并不觉得师父上课很有趣,但我就是喜欢上他的语文课,或者更多的是喜欢他这个人吧。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觉得学生听喜欢我的语文课的,但我估计不是喜欢我的讲的课,而是对这个年轻的语文老师有新鲜感。现在的学生很喜欢有趣的话题,兴趣的课堂,风趣的老师,可是怎么可能做到每节课都讲的很有趣呢?很多课文要硬塞一些题外话引起学生的兴趣的话,其实就显得低俗了。记得教育学老师说,一堂课的内容要和学生有联系,和学生发生关系,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就是语文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怎样上一堂有魅力有吸引力的语文课呢?这就是我努力的目标。
6.高一语文《赤壁赋》教学反思 篇六
如何既做到文言文阅读字字落实,又能对作品文化的理解与发掘呢?对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如让学生在充分自我预习的基础上互相就文章的字词质疑、释 疑,教师只需对一些过难的字句进行必要的解释。在这一过程中,我让学生充分提问并让学生自主解决,教师仅作补充和引导。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 就能把地球撬起来。”所以我们教师千万不要小觑学生的学习潜能,只要对他们提出一定要求,让他们掌握一定方法,他们就可以学得更好更高效。对于书下有着详 尽解释的文言文,确实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精力时间由老师逐字逐句串讲或者是让学生站起来一人一句翻译。学生之所以觉得上文言文枯燥想睡觉是因为他们觉得授 课方式单调。
而分小组合作学习则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而且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程度好的同学可以临时充当小老师的角色,于是一些简单的字词 问题就可以由学生自行解答了,至于大家都不理解的字句则由老师来讲解回答,这也正是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但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有不 少,如部分学生惰性很强,完全依赖小组其他成员,课前预习不充分,以至于上课时提不出任何问题,这不是都懂了,而是不懂得地方太多了的缘故。如何调动这类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7.高一语文反思 篇七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在实行新课改后, 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堂教学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完成哪些教学任务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摆正高一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问题。在新课程的教学大纲中, 有许多教学内容, 包括我们以前认定的重点主干知识, 现在都被冠以“了解”、“知道”、“感受”、“课外阅读”等要求, 一些章节的教学目标中还有“要求全体学生掌握”、“大部分学生掌握和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掌握”的层次性教学目标。因此, 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定位太高, 要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及实际的教学时间来确定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和学生所应完成的学习任务。如人民版必修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专题的教学定位问题, 新课程要求学生在学完本专题后对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的基本脉络有清晰的认识, 并结合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背景来分析归纳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这一专题的内容比较深奥, 教学难度较大, 因此, 在实施课堂教学时要考虑到这一实际情况, 让学生掌握重点主干内容, 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个学派的主要思想, 以儒家为代表的古代主流思想的大体演变情况 (两汉时期独尊地位的确立和明末清初日益受到的挑战) 和历史原因及对我国今天社会发展的启示和借鉴。这样的目标定位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 能有效促进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索,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事实上高一学生由于学习水平、学习时间、学习目的的限制, 不愿意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 即使经过教师的努力, 在当时实现了这些教学目标, 但在以后的考试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大, 也就谈不上真正实现了有效的教学目标。因此, 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把握高一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 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 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基本前提。
二、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1. 有效地选择教学范围
在高一年级的课堂教学中, 既要全面落实新课程的要求, 又要考虑高一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学校的课时安排, 因此有效选择课堂教学内容就显得十分重要。我认为对高一学生的课堂要求是大致性地了解历史知识的全貌, 跨越式地理解重大历史事件, 而不必将知识面拓展得太宽、知识点挖掘得太深。在不违背新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根据课时安排,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简化教学内容, 强化基础知识, 突出重点内容, 使学生易于接受, 提高课堂的学习的实际效果。在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里, 分封制和宗法制既是重点, 又是难点, 我认为在课堂上只需引导学生了解它们的大致情况, 掌握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以便学生集中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加以落实。而对它们的具体内容、产生原因和发展过程这些繁杂的内容可一笔带过, 甚至不予考虑。否则, 即使教师详细分析了, 学生也很难做到持久记忆, 不仅没有实际效果, 反而会使学生冲淡对重点内容的掌握。所以在处理课堂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范围时, 我们要根据高一年级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 有的放矢地加以选择, 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
2. 有效地确定教学难度
新教材内容跳越性大、观点新、理论性强, 给高一学生的课堂学习带来不少的困难。学生经常抱怨记不住, 理解不了, 运用不上, 学习效果很差。这就说明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难度太大, 超越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降低难度, 将重点主干知识尽可能简化, 一些深奥的难点内容没有必要挖掘得很深、很细, 让学生了解大体状况、理解主要含义就可以了, 因为高一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在课堂上进行历史研究。例如,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以介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为主, 我就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只要求学生记住几个主要王朝的重要政治制度的重点内容, 如秦汉王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只要求学生掌握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度的主要职能和历史影响, 而对三公九卿的各个职位的具体职能及其相互关系、西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度等就不作要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只让学生掌握其运行机制及其影响, 对它所产生的原因, 六部的具体分工及其相互关系不再提起。这样既可以大大降低课堂教学的难度,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又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 提升一节课的教学效率, 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
三、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采用什么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呢?这个问题谁也无法回答。教无定法, 学无定法, 只有符合教学的实际需求, 为学生乐意接受, 能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的方法, 才是有效的教学方法。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师的教是基于学生的学。”我想这个观点即使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 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对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有自己的看法, 新课程提倡的新的教学方式在理论上看是很有道理的, 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很难落实, 有些方法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没有实施的条件。而有些教学内容即使运用了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 体现了新课程的改革精神, 效果也不太理想。因此, 我认为课堂教学采用何种方式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不能因为新课程有要求而盲目求奇, 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事实上传统的教学方法并没有过时。对在那些教学内容繁多又以记忆性为主的历史课堂上, 宜以采用讲授法、阅读法、交谈法为主。如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这一课中, 采用这些方法可以使学生能够直截了当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确立和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及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所产生的影响。从落实知识、理解内容的角度来看, 效果是比较好的;在一些内容比较深奥、理解难度较大, 又有繁杂重叠知识点的课堂上, 可采用知识迁移、归纳比较、分析总结等传统方法和学生一起将教学内容整理出来, 使之条理清晰、脉络分明。譬如人民版必修三专题六第三第四两节的内容, 可将它们整合起来, 列成表格, 罗列出启蒙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核心内容、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历史影响等几个方面。这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记忆与理解, 使课堂教学更加紧凑有序,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也要重视传统的教学方法, 完全没有必要刻意追求各种新奇的与众不同的教学模式, 即使新课程明确要求我们实现教学方式的改变, 我们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选择。
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全面接轨新教材、贯彻新课程精神的关键所在, 尽管在当今高一课堂历史教学中我们遇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矛盾和困惑, 但我们要从实际出发, 认真分析校情、班情和学情, 使新课程所提倡的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方法与一些行之有效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之转化为师生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课堂探索的动力和源泉。我认为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课堂教学目标、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无论是怎样的教学观念、教学思路和教材处理方法就都是新颖的、可行的, 都是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创新和贡献。
参考文献
[1]成学江.也谈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7, (4) .
[2]李洁华.问题情景:历史课堂的内在组金促进之酶.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7, (7) .
[3]刘春燕.努力推进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自主发展.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7, (5) .
[3]姚焕成.问题探讨:思维的永恒动力——例说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7, (5) .
8.高一语文反思 篇八
【关键词】有效教学;实践;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探究——解释——应用——拓展”的模式展开,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尽力做到教材的内容尽量与现实生活中问题相挂钩,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显示数学的实用性。这方面,人教A版已经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教材编写了很多实例,如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开始就以实例入手,引出元素和集合的含义,而有效教学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体现自己的个性,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以下是本人教学实践的个案
一、抽象的教学内容与直观化、通俗化、具体化教学之间的关系的反思
案例一:“函数单调性”,由f(x)=x2的图象观察y随x变化情况。
函数的单调性,教材编写的很好,从图形语言——文字语言——数学语言,一步一个台阶,可在实施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己探究后,犯错、徘徊后才提醒,教学过程中发现,文字语言:“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学生在初中里用过,一下就能说出来,而最后一个台阶,学生却很难跨上,即数学语言:“当0
因此,数学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和选择,应尽可能地来源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经历,应找出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们接触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捕捉学生的生活的疑点、兴奋点,社会生活和热点,同时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更直观、更通俗、更具体。
二、堂上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与自主技能训练的时间之间的关系的反思
也就是说,要合理分配两者的时间。一节课中,如果教师为了让学生多点的时间进行笔头练习,自己过早地抛出题设结论和过程,就会使学生失去探究学习和求知的兴趣,这与新课标的精神不相符。但数学科有它自己的特点,它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需要有牢固的知识技能作基础。
案例二:在研究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时,我讲完课本的例1后,就让学生自己去探究y=2x,y=2x,y=x2,y=log2x在(0,+∞)的增长情况进行比较,让学生找出关键点,找出交点,在课内的探究,时间有限,数字运算不可能太复杂。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宗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与动脑,在亲自体验过程中获得发展,而一节课的时间很有限,处理好探究学习的时间与自主技能训练的时间之间的关系,是提高上课效率的关键。
三、学生实际水平与新的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我充分利用教材,同时也大胆地整合教材,使我的课堂教学更适合我的学生。
案例三:“函数”,初中到高中,初中的函数,教材采用“变量说”,高中提出了“对应说”,人教A版采用了从实际例子中抽象概括出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定义函数的方式介绍函数概念,把“映射”作为“函数”的一种推广,这种安排我在实践中觉得更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理解函数的概念。而具体教学过程,我为学生设计他们熟悉的“行程问题”、“比例问题”、“价格问题”,利用图表、图形(如课本第26页的练习2),让学生探究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从学生熟悉实际背景和定义两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本质。要求学生认识、描绘以及概括模式。
到了第三章,函数的应用,尽量挖掘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以及实际生活的联系,如电话费、水电费、出租车费与用时的关系,银行利息与存款时间的关系,保险、物价、抽奖、股票、债券等等。引导和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调查和研究,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在情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挥思维的潜能,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提炼数学,应用数学。
总之,在教学反思的行动中,我坚持:一是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好奇心‘唤起关心’,唤起对现在存在或可能存在的东西的关心。正是好奇心使人们摈弃熟悉的思维方式,用一种不同的方式來看待同一事物。二是要经常、反复地进行反思,通过反思来理解对象、理解自己,让自己与对象对话、与自己对话
参考文献:
[1]章水云.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中学数学研究,2006
9.高一语文《小狗包弟》课后反思 篇九
我为什么没有讲完?
----对上《小狗包弟》一课的反思
《小狗包弟》一课我讲过三次:第一次是2008年,记得当时,我是从头到尾串讲了一篇,内容、情感、主旨面面俱到,一个不落,学生全面接收,不知所云;第二次是2011年,教新教材一轮后,对这篇文章的地位、编者的用意,特别是对“包弟”形象与作者的忏悔之情也有更深的思考,所以就以分析“包弟”形象和作者情感为主要切入点;这一次,在讲之前,我反复地读了多遍,细细地品味文中的言语,感悟作者的情感,结合高考情况,我决定精讲第1段与分析作者的情感。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有二:
1.学生其实对“文革”是没有感觉的,所以体验作者的自我解剖终是是“隔靴搔痒”,难得其真意。于是我想借第一段“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中的详细描写,帮助学生形成对“文革批斗”的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再结合一些有关“文革”的图片,认识到“文革时期”人性的扭曲与良知的丧失的时代特点,也是为下文理解作者的情感作铺垫,这样使学生在理解巴金的忏悔之情时,不至于只记得几个干瘪的词语。此为其一。
2.第1段有看似与文章主体无关的特点,这种文章在高中阶段的记人叙事的散文中,只有这一篇。这段时间我正在写一本《现代文阅读技法大通关》(12月完工),在梳理近五年的全国各卷的高考题中,发现文学类阅读题中有很多分析段落作用的题。我想,从应试的角度来看,既然课文中有这样的情况,我着实应该讲一讲,让学生在以后的考试中碰到类似的情况,也有一篇可回忆的课文。更何况之前我也没有这样讲过,这一次,我实在想试验一下,看看学生能否分析得出来。
带着这两个目的,我就把本课的基本目标确定为分析第1段和作者的情感。这时问题就出来,文章的内容与情节怎么办?只能是略化处理了,但往往却是这样的略化处理没有得到真正的略化,反而占了大量的时间。
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谈谈我的设计思路与教学中的落实情况:
(一)导入:用了巴金“人不能单靠吃米活着”。之前的设计是用巴金说“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如果说读文识人,从这段文字中,同学们感受到巴金是一个怎样的人?之所以临时换的原因,之前在另一个班上的时候,学生根本无活可说。但是“人不能单靠吃米活着”这句话导入的开讲台词我又没有完全设计,有几句话都是现场想出来的。所以上课的时候稍微纠缠了个半分钟。
(二)介绍作者巴金。对“芾(fèi)”的读音与写法,是我当场灵机一动,临时加上去的。我个人感觉还是蛮满意的。因为有助于帮助学生纠正一些平时自己注意不到的小错误。
(三)整体感知。这一个阶段我感觉费了好些时间。之前的设计是用三个小问题帮助学生把情节简单地梳理一下,毕竟学生在早读课已经读了两遍。三个问题分别如下:
问1.请同学们回忆课前阅读的课文,说说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问2.巴金为何会怀念一条小狗?
问3.因为什么事情巴金对小狗感到歉意?
实际的教学中,当我提出第一个问题的时候,学生没有反应。于是我只临时改变策略,从标题入手引导学生把课文的基本内容回忆了一遍,分别用了如下问题:
1.“从标题看,这是一篇什么文章?”
2.“标题有什么作用?”
3.“作者写了几只小狗?”
4.“包弟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纠缠的时间特别长)
5.“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讲这个问题时,让学生看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其实当时我还想讲,这是文章的“文眼”,再联系到“诗眼”,要是平时上课,我准这么讲,但我刹住了,下节课再补充吧)
用五个问题,学生总算把文章的内容给理清了。现在粗略地回想,大概花了十多分钟的时间。这不仅违背了我的设计初衷,也使我后面的内容显得很局促。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这就涉及到教材教法中常提及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的问题。按教育学基本理论,预设在让步到生成,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原因只有一个,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而不是“眼中没有学生,只顾自己跑”。但这里又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与教学时间的矛盾的问题,特别是公开课、观摩课、比赛课,一堂不完整或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课,是失败的课。所以,如何处理两者的矛盾?教师全面地备课,设计出不超时的不同预案。像我一样临时换教学方案这种仓促的行为,肯定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四)研读第1段。
本来的设计是先让学生读,然后再分析文本,接着就学生有“艺术家为什么会有这样悲惨的遭遇?”这样的心理期待时,老师讲一讲“文革”的情况。这个设计的意图一方面引导学生阅读文本,通过文本感知艺术家与狗的关系,了解时代背景。然后辅之以背景介绍,让学生更加清晰完整地理解那个“良知丧失、人性扭曲的时代”,为下文理解作者的情感作铺垫。应该讲,这个设计我自认为还是比较科学的。以本为本,知人论事,符合教学法与认知论。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先让一个学生来读,我本想叫一个男同学读,想不到那丫头(我的课代表)冷不丁就站起来了,只好让她读。她也读得不错,很清新,有感情;但缺少了一点沉重与沧桑的感觉,这也是我想叫男同学读的原因。因为时间不够,她读完,我只好作罢。接分析艺术家的遭遇和小狗的遭遇,这个分析环节我感觉很粗糙,因为此时我有感觉时间不够的意思,有点赶的意思。后面有一位老师在好心地提醒我,我实在是没有听到,感觉自己太投入的意思。
接着,我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写第1段的意图(或者叫第1段的作用)。前后找了三个学生来回答,第一学生回答了引出下文,第二学生没有反应,第三个学生回答了对比。说实在的,高一的学生让他们来分析这种题,着实有点为难他们。所以,我只好在黑板上先列出思考的四个方向,最后用幻灯打出。这个环节,第一,我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匆匆忙忙,学生自然跟不上;第二,我感觉自己对此段的作用分析没有用高一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以幻灯片上也出现了一些错误,这是我备课不周所致,要反省!
到这个时候,我看了一下钟,已经9:35了,还有十分钟,当时我想,我得抓紧。
(五)分析作者情感(重点研读第10段)
于是我直接问题学生:巴金为什么还要自责?(用幻灯片分解成下面是三个小问题)
问1:巴金为何对包弟感到歉意?
问2:巴金用了哪些词语反思自己过的生活?
问3:巴金从送走包弟这件事中觉得自己丢失了什么?
本来基本上用8分钟可以讲完。课后,我细读了一下原文,也问了一下学生。我发现,这个分解成“三问”的做法实际上不科学的,更是多此一举。原因是,学生比较容易能够答得出,因为课文中有现成的句子。我这是犯了简单问题复杂化的毛病。并且当我问学生“巴金为什么还要自责?”时,我根本没有给学生思考。在实际的教学中,我画蛇添足地把它分解三个问题;即便分解了也不要紧,接下来的教学行为我又另起炉灶,要学生结合第10段(这时我已迫不及待地自己读)分析作者的心理变化(轻松--沉重--沉痛--忏悔),我一边读,一边问学生,实际上这是老师代替学生在思考,学生成了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道具了。特别是在讲“沉重”与“沉痛”时,我并没有讲清楚,就囫囵一下过去了(细心的老师可能听出来了)。此时的分析又完全抛开了幻灯上的三个问题,能不失败?(此时下课铃声已响,我只能一声长叹,就此作罢!我从不拖堂,除非还有一两分钟可以讲完)
后面的内容没讲完,这里再讲一讲吧。
(六)拓展探究
要求学生就下面两个话题,结合文章,自由谈。
话题1:通过读文章,巴金凭借什么精神品质被称为“二十世纪的良心”?话题2:二十一世纪又需要怎样的社会良心呢?
设计的目的一方面是照应上课的开头,给人一种首尾圆合之感;另一方面是上升到读文知人,理解主旨的阶段。也是通过这两个问题看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算是一个概括巩固提升的作用。
(七)总结语
后面两个环节,大约需要5分钟。因此,从总体设计来看,这些内容基本上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
1.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此课失误的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完全备透(我本以为学生在早读课读了两遍,可能内容上没有什么问题),教法实施不紧凑,特别临时换教学思路,容易乱。教学预案没有做足。这也可能是自以为是自己教了十来个年头,一切皆在胸中的原故。原来人都是摔倒在熟路了。
2.讲授有时放得过开,扯得过远。尽管这样做学生听得很有味,也增加了知识,但在公开课、比赛课上,这是不提倡的做法,容易失控。张弛有度,收放恰当。
3.最后要讲的是,发给听课老师的教案中,还有一些错误,这是不应该有的。(近一年用万能五笔打字,老是打错字)
4.当然,这堂课是不是完全没有亮点?也并非这样,一分为二地看,一方面还是基本上保持了我多年来一贯上课风格(在轻松幽默中,又不忘记知识点的落实)。另一方面,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立本文本分析的基础上体悟作者的情感方面,至少在立足文本方面还是做到了的。记得我高中的时候,第一个英语老师幽默风趣,每天上课都有故事听,什么他家的事,他老婆的事,他七大姑八大姨的事,还有其它他知道的事,有事没事总喜欢在课堂上扯一扯,我们那时候听得很有味,现在依稀记得。但是每次一到考试,成绩总是惨不忍睹;我的第二个英语老师却是一个十分古板的人,言语平淡,什么语法知识一次一次地讲,听得十分乏味,教室后排更是卧倒一大片。多年后,我自己做了老师,我一直在追求一种境界,既要让学生听得有味,至少不睡觉;又要让学生实实在在学到一点知识,毕竟我们还是应试教育。分数依然是学生的命根。多年实践下来发现:不紧要处,可以博征旁引一下,适当地拓展话题;紧要处(跟高考有关的),一定要盯死学生,该记就记。所以,细心的老师可能发现,我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一本笔记本,大部分学生都有一本《现代汉语辞典》和《古汉语常用字典》。
10.部编版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篇十
我仍然记得第一次教的时候,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高。我当时的教学定位是让学生自主赏析,主要是赏析字词句,学生的赏析非常到位,发言相当的踊跃。赏析完后,我还让学生以海南为题材,按照《望海潮》的格式来填词,学生的热情很高涨,填的很不错。
可今年上此课,学生似乎学得不太热情,就算自主赏析,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同一篇课文,同一种教法,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性会这么大,看来不是教案或学生单方面的问题,而是我们的教学设计如何才能符合学生的实际;不同的学生,相同的教案,也会出现不同的课堂局面,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时时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性格、爱好以及他们的兴趣取向,这样才能把课上好。
11.高一语文反思 篇十一
【摘 要】面对刚升入高一并刚开始接触高中政治课程的高中生来说,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使得他们迅速的适应高中政治课程的流程是所有的高中政治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而人教版高一的政治课程内容和九年级的政治课程内容有诸多相似之处,如何巧妙的利用它们之间的联系来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以及高中政治本身的特点研究是我们需要探究的重点。【关键词】高一政治
教学内容
反思一、高一和九年级政治课程内容的密切关联与区别高中政治课程内容是对于九年级政治课程内容的扩展与延伸,但在新课程标准下,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教学的特点与方法上,高中政治课程和九年级的政治课程还是有本质区别的。首先,课程内容讲述得更为具体,且侧重点不同。九年级政治课程内容虽然有专门的讲述经济学内容的章节,但侧重点是在介绍我国目前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只限于这些纯理论的架构而缺少了实质性的介绍与扩展,而高一政治课程内容则讲述得更为具体和微观,从更深广的角度探究了经济活动中会涉及的货币体系、分配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内容。其次,高一政治课程内容更加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更加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将教学目标定得更为具体和实际,并且要从学生们的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最后,高中政治课程教学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教学特点,教师要适应新课改提出的要求,不断的完善教学方式方法,力求让学生们更易接受和理解政治教学内容。二、高一和九年级政治课程教学的特点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总体来说,九年级政治课程的内容设置仍是以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为基础,继而简要的概述了在基本国情这个大框架下面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等国情,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些知识都是新鲜的,所以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必须要占据“主导型”地位,要尽可能详细的向学生们解释这些内容。到了高中阶段,学生们对于政治经济学有了一定的基础和了解,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在讲解课程内容时便有了一定的先决条件,对于先前学过的内容可以略讲,比如在讲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我国现阶段基本的分配制度”时,可以让学生们首先进行自我学习,而后再补充讲解九年级政治课程当中没有的教学内容。新时期高中政治教学应该更加关注“人本位”,所谓“人本位”,就是要更多的体现和尊重人的价值,尊重学生的思想和想法,让学生们更多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同时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识,成为一个思想上健全的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高中政治课程相对于九年级时的教学思维的不同,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加突出和确立学生们的主体地位,让已经具备较好的独立学习能力的学生掌握独立学习的方法。而且,教师在对政治课程内容进行讲述的过程中,一定要和先前的知识保持一致性,可以进行创新和探究,但绝不能偏离主旨,可以尊重学生们的自主创造力但绝不能脱离书本内容。而且对于一些新的知识,诸如货币体系等新知识要介绍得详细具体,不能同九年级政治教学一样进行简要的概括。三、高一和九年级政治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与反思在将九年级政治课程教学内容和高一政治课程教学内容相对比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彼此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但因为接受主体的不同,导致无论在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上都会有很大差异。(一)如何做好课文内容的衔接首先是对于先前学过的知识点可以略讲,比如在第二单元的第四课中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课,这个知识点在九年级时已经讲述得较为详细,教师在上这课时,就可以先让学生们自己学习课文,并尝试着回顾先前已经学过的知识,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可以更好的将知识点串联和衔接起来,达到一举两得的功效。诸如此类情况在人教版高一政治课程内容中比比皆是,比如第三单元的第七课中的“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这一节也是如此,高中教师在讲授这一课时,很有必要将它们和以前学过的知识相结合。(二)对于衔接课文内容时易出现的问题及其反思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和教学模式有其自主性,和初中阶段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作为新时期下的高中政治教师,在要求学生们拥有新想法、新观念之余,教师需要对本学科的教学内容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对于政治学科进行系统性的把握,同时,教师不仅要在备课中熟悉掌握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中的内容,更多的是注意学科知识体系的开阔度和严密度,如果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间隙不遗余力的适当加入其他学科内容或者一些时政内容,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兴趣,更加可以增长学生们的知识面,充实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面对一些学生们先前学过的教学知识点时,高中教师们也要“擦亮双眼”,要清楚的看到高中政治课本和九年级政治课本内容的不同之处,尤其是要针对高中生的接受能力和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来将他们和九年级的学生们区别对待,对于一些新知识和核心内容,更要按照教学大纲和新课改的要求进行详细的系统的讲解,在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尽力的多让他们熟练的掌握教学内容。总结综上所述,利用九年级学过的部分政治课程内容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学习高中的政治课程,可以让他们更快的适应和感受乃至掌握政治课程的要点所在,但是坚决不能出现漏讲、少讲甚至错讲的现象,也不能用先前的知识来代替现有的知识结构,要结合高中政治学科的特点来进行讲授与授课。
12.高一语文诗歌教学的一点感想 篇十二
诗歌教学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 古人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苏东坡也有“三分诗, 七分读”的说法。诗歌、韵律和节奏是密不可分, 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诗的节奏, 感受到音乐美, 体味诗人情感。
如何做好诵读呢?
一、准确地朗读
这个阶段要求读准字音, 断句准确。课文中出现生字词和多音多义的字词, 老师要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另外, 朗读时要做到不增减、颠倒、重复字、词, 力求通顺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意。
二、流利地朗读
以第一阶段为前提, 朗读时要做到语气连贯, 节奏分明, 句读清晰, 没有句中停顿错误, 符合诗句节拍, 句中停顿长短适宜, 长短句能读出应有气势, 各种句式能读出恰当语气, 并且能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 重点要求学生从字面意义上疏通诗意。
三、有感情地朗读
诗是心灵的燃烧, 情感的喷发, 古人读诗时常常低声吟颂或漫声长吟。“情动于中, 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毛诗序》) , 这正是领悟到了诗中情感后以移情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激动。如《沁园春·长沙》、《再别康桥》, 在诵读时如不动之以情, 就达不到晓之以理、诗人合一的境界, 也无法体会毛泽东之风华正茂的豪气、徐志摩之于康桥的惜别深情。
其实, 我们在诵读时也就是在欣赏诗歌的种种“美”点, 但是对于复杂的、难理解的诗歌也可先背诵以加深印象, 再通过下一步的鉴赏来深层次地理解。新课标要求:“注重审美体验, 陶冶性情, 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 品味语言, 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 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 体会艺术表现力, 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 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情感世界。”在诗歌鉴赏前, 教师可向学生讲解一下诗歌的有关知识, 像古诗的格律和新诗的流派等, 为诗歌鉴赏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但不可做过多过细的讲解, 以免造成分析有余而鉴赏不足。诗歌鉴赏的最大诀窍在于先要找到切入点, 一个好的切入点可以让学生很快便能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本文所讲的找切入点是指通过“诗眼”切入、从语言切入、由意象切入意境三种主要方法。
1. 抓住诗眼。
诗眼是诗歌的大门, 通过这扇门我们便可以了解到诗歌的内在意蕴。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说:“眼乃神光所聚”, 这表明“诗眼”是全诗神韵的集中表露。所谓“诗眼”, 是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彩最关键的词句。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 应该让学生主动去寻找诗眼, 抓住诗眼, 由此切入有助于了解全诗立意。诗眼有“句之眼”和“篇之眼”两种, “句之眼”通常是一个字或一个词, 而这些字词又多为动词, 因为动词能表现事物的发展变化、矛盾斗争, 最能体现诗的意境。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有“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一句, 其中“击”、“翔”二字有力地展现了作者的顽强斗志, 这两个字自然成为了诗眼。另外, 还有不少以形容词或数词为诗眼的, 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可见, 鉴赏诗歌时抓住诗眼的确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诗眼多为名句琅琅上口, 我们还能从中感到审美愉悦。
2. 从语言切入。
再好的诗歌内容也是借助语言来表达的,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诗歌的魅力就是语言的魅力。古人讲究炼字炼句, 就是对诗歌语言的锤炼。因此, 教师在教诗时与其要求学生空洞地概括大意归纳主题, 还不如先问他们喜欢哪些句子、比喻和描写, 好的诗句必然会吸引或打动学生。教授诗就要唤醒学生对语言的敏感, 把他们的关注力集中到诗的语言本身。例如《再别康桥》为什么流传至今仍为很多人喜爱, 不正是“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类优美的句子打动了人心吗?再比如海子的“我只愿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一句引起了多少人的喜爱和讨论。这些都说明了语言本身的魅力和耐人寻味之处, 在体味到语言的魅力后, 感受到诗中的情感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3. 由意象切入意境。
意是内在抽象的心意, 象是外在具体的物象, 意源于内心并借助象来表达, 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而“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联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意象是鉴赏古诗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比如舒婷的《致橡树》中选取木棉和橡树两个主要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爱情观, 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却用了相对的几个意象来表达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爱情观。
13.高一化学教学反思 篇十三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能力为主要特征的高中新课实验正式在我们省拉开了序幕。怎样在新课程背景下上好化学课,笔者把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反思提出来与同行们商榷。1 授课内容的选择
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包括两个必修模块、六个选修模块。选修模块是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在新的知识体系里,必修模块具有化学基础知识普及型,内容覆盖面广,知识延伸不深入的特点,很多知识的拓展留给选修模块来完成。如:苏教版必修本第一册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其延伸内容出现在选修教材《实验化学》。
面对化学知识模块的重新划分,刚接触新课程的我们,往往不能正视新的知识体系,总想增加一些教材拓展内容,造成了授课课时紧张,授课节奏加快。致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接受和消化新的知识,从而不能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更谈不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为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教师应认真学习动态的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新课程的理论与目标。深入研究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在中学化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前、后教学内容的联系,思考可以把教材分解为哪些部分和阶段,重点、难点是什么,各部分与阶段怎样联系与过渡,各部分的教学要求是什么,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哪些反应和学习困难,哪些内容可以设计搭建出适合学生思维与能力发展的平台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灵活选择授课内容,从容地运用教材进行教学。2 对学生的调查与分析
对学生的调查与分析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知识技能基础和学习动机,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习惯和一般特点,如感知特点、思维和认知风格、表象和记忆特点等。还要了解学生的态度特点、情感特点以及情感发展水平、情感需求、性格心理特点等非认知特点。
经过初中新课程洗礼的高一年新生,思维活跃,探究意识强,自我表现欲望高。然而,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知识要求层次较低,很多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对有些学科知识只是似曾相识,但表达不清或不到位,特别是一些化学俗语、化学方程式模糊不清,一知半解。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继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弘扬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他们相互交流以及师生交流的的热情,在教学设计上要重视化学观念和价值的教育,学习方式的引导;重视化学核心知识、技能、化学方法的教育;加强问题意识、分析探究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如在设计苏教板必修本第一册中的“物质的分散系”一节的新课引入中,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复习已学过的相关知识时进行如下设计:我们在初中曾经学习过有关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知识,请大家结合实例分析一下这三种混合物的特点:
溶液:(如:氯化钠溶液)
均
一、稳定、透明 乳浊液:(如:植物油和水)
悬浊液:(如:泥水)
不均
一、不稳定、不透明 和学生一起总结:
共同点:都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于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我们把这种混合物称之为分散系。不同点:分散质微粒大小不同
教师进一步指明: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10-7m 的分散系作浊液;10-9 ~ 10-7 m之间的分散系叫做胶体;小于10-9 m的分散系叫做溶液。
这种教法就是在分析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上设计出来的,既能顺利地引入新课,又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教无定法,但教不可无法。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知识、学生的学习风格的同时还要结校本条件进行教学。在设计苏教板必修本第一册中的“专题二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一单元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我们结合我们福建省特别是我们南安地处东南沿海的地理优势,从介绍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入手,结合教材进行教学。这样在引领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在一定的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们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巩固基础,提高学科基本素养,为今后进一步进行学科知识探究打好基础。因此,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习惯和一般特点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到,学生虽然有获取知识的热情,但是不能自觉地巩固知识,在学习中还缺乏主动记录一些自身或师生共同探讨总结出的相关知识,导致学过的知识遗忘率高。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在适当的时候提醒学生做好相关的记录,培养学生对活动内容的取舍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设计一些讨论的问题或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相关基础知识,为进一步深入探究打好基础。3 教辅材料的选择
教辅材料顾名思义就是用来辅助教师借助教材进行教学的,其中运用较多的是课后习题册。然而,现在很多教辅习题
却只是旧教材的辅助书换了个封面就上市出售,如果学生用了这样的书就会在旧的知识体系里摸爬打滚。而学生在遇到现阶段没学过的内容就会拿来请教老师。如果有比较多的学生拿同样的问题来请教老师,刚从应试教学模式走出来的老师看到较多的学生在钻研一些跟高考要求有关的知识,有可能就会不自觉地用一定的时间来讲授,由于讲授的内容缺乏前后知识联系,授课时间短,教师讲不清透彻,学生也不能很好的领悟。居于此可以说,选错教辅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课程实践的进程。因此,教师在选用教辅材料时应认真地对照新课标和本校所选用的教材进行选择,最好是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自行编制。我们学校是根据课标、教材和学生掌握的情况按“知识疏理、基础训练、能力拓展”三方面来编制习题的。实践证明,这样的习题有利于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学习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4 结合研究性学习课进行教学
结合研究性学习课进行教学要求教师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及时地提炼些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让有兴趣的同学带着课题到课外进行自主探究,再带着探索成果到课堂展示给同学。使学生通过课题研究,发展多元、主动和创造性的思维,培养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团体协作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使之成为掌握生存常识和技能、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善于探索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前面提到的,在设计苏教板必修本第一册中的“专题二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一单元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先在课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人们是如何从海水中获得氯化钠和使用氯化钠的,在课堂上将有关的资料与同学交流讨论。这样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又能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爱好和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提高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