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地图 教案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2024-09-01

1.1 地图 教案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精选3篇)

1.1.1 地图 教案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篇一

3、电脑演示:

如下图,第一行的图形绕虚线旋转一周,便能形成第二行的某个几何体,用线连一连。

由平面图形动成立体图形,由静态到动态,让学生感受到几何图形的奇妙无穷,更加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四、做一做(实践)

1、用牙签和橡皮泥制作球体和一些柱体和锥体,看哪些同学做得比较标准。

2、使出事先准备好的等边三角形纸片,试将它折成一个正四面体。

五、试一试(探索)

课前,发给学生阅读材料《晶体--自然界的多面体》,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什么是正多面体,正多面体是柏拉图约在公元400年独立发现的,在这之前,埃及人已经用于建筑(埃及金字塔),以此激励学生探索的欲望。

教师出示实物模型:正四面体、正方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

1、以正四面体为例,说出它的顶点数、棱数和面数。

2、再让学生观察、讨论其它正多面体的顶点数、棱数和面数。将结果记入书上的P128的表格。引导学生发现结论。

3、(延伸):若随意做一个多面体,看看是否还是那个结果。

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师生可以共同参与,适当点拨,归纳出欧拉公式,并介绍欧拉这个人,进行科学探索精神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探讨,建立良好的相互了解的师生关系。

六、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1、用六根火柴:①最多可以拼出几个边长相等的三角形?②最多可以拼出如图所示的三角形几个?

2、针对我校电脑室对全体学生开放的优势,教师告诉学生网址,让学生从网上学习正多面体的制作。

2.中图版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二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1、首先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比较海陆面积大小,让学生计算海陆面积和比例,通过对世界地图(东西两半球图)的阅读,引出大陆、大洲、半岛、岛屿的概念,教师可提出一些思考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通过图片、录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述大洲的概念后,重点要求学生熟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轮廓和位置,可利用投影片或空白图,让学生当堂填写。

2、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先让学生在浩瀚的宇宙空间望望蔚蓝色的星球,镜头放大后让学生计算海陆面积的比例,用饼状图展现陆地和海洋的面积比例。在大屏幕上用文字、声音和音乐匹配,来强化学生对概念的掌握。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1课时。

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是有七大洲、四大洋组成;

2、学会在地图上确认七大洲、四大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形状。

2、教学难点:大陆、大洲、半岛、岛屿的概念及大洲的分界线,帮助学生记忆三个世界之最(第一大陆、第一岛屿、第一半岛)。

三、教学准备:

世界地图、地球仪、投影片(从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白令海峡、麦哲伦海峡图片,陆地和海洋面积比较图)

四、教学过程:(含板书设计)

(一)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1、陆地表面积:1、49亿平方千米,占全球面积的29%;

2、海洋表面积:3.61亿平方千米,占全球面积的71%。

(二)七大洲:

1、陆地:地球表面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分大陆、岛屿、半岛。(全球共6块大陆)

(1)亚欧大陆是世界上的大陆;

(2)格陵兰岛为世界岛屿;

(3)阿拉伯半岛为世界半岛。

2、大洲:大陆与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大洲。

(1)亚细亚洲(日出处):S=4400万平方千米,第一大洲,位于东半球;

(2)阿非利加洲(灼热的阳光):S=3000万平方千米,第二大洲,位于东半球;

(3)欧罗巴洲(日没处):S=1000万平方千米,第六大洲,位于东半球;

(4)北亚美利加洲(新大陆):S=2400万平方千米,第三大洲,位于西半球;

(5)南亚美利加洲:S=1800万平方千米,第四大洲,位于西半球;

(6)南极洲:(冰雪大陆):S=1400万平方千米,第五大洲,位于东西半球;

(7)大洋洲:(海洋中的陆地)S=900万平方千米,第七大洲,位于东西半球。

3、大洲的分界:

(1)亚洲与欧洲的分界:

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高加索山脉—黑海海峡(土耳其海峡)

[博斯普鲁士海峡—马尔马拉海—达达尼尔海峡]

(2)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3)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4)拉丁美洲: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5)中美洲:墨西哥以南的中美地峡,(也称中美七国)。

(三)四大洋:

1、边缘海:以半岛或岛屿与大洋隔开的海。(如黄海、南海、北海、加勒比海)

2、内海:深入大陆内部,仅有狭窄的水道同大洋或边缘海相通的海。(波罗的海、渤海)

3、海峡: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

(1)马六甲海峡: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

(2)白令海峡:连接太平洋与北冰洋;

(3)麦哲伦海峡: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

4、海湾:延伸入陆地,水深逐渐变浅的海或洋的水域的部分。(如墨西哥湾、哈得孙湾、波斯湾、北部湾等)

5、四大洋:

(1)太平洋:

①面积,S=18000万平方千米(1.8亿平方千米)

②水体最深:均深3957米(最深马里亚纳海沟11034米)

③水温:均温19摄氏度。

(与大西洋的分界线:南美洲合恩角[67度W])

(2)大西洋:

①S=9300万平方千米,呈“S”形,

②均深1200M,最深9218M,

③均温17摄氏度。

(与印度洋的分界线:非洲的厄加勒斯角[20度E])

(3)印度洋:

①S=7500万平方千米,呈“八”字形,

②均深3897M,最深7450M;

③均温16。7摄氏度。

(与太平洋的分界线: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147度E])

(4)北冰洋:

①S=1300万平方千米,

②均深1200M,最深5449M

③水温:北极海区—1、7—1摄氏度

北欧海区2—12摄氏度。

(四)小结:

1、今天的课要求同学们重点掌握:七个大洲和四个大洋的名称、及在地图上的分布(根据初中学生学习的情况,可以采用由教师指图学生集体回答,个人回答,来帮助记忆。)

2、课后作业

(1)作业本:P1—2

(2)课本P3想一想思考题(口头回答)

3.1.1 地图 教案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②在地形图上识别黄土高原的地形类型。③了解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后果,探讨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干旱的主要措施。

④了解黄土高原丰富的能源资源、主要的煤矿。

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地图简要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②了解黄土高原丰富的能源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地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能源的观念。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最典型的三种景观:塬、墚、峁。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1.唱歌曲《黄土高坡》,猜想黄土高原的地形类型和人们的生活 2.探索:看图《黄河水是怎样变黄的?》

讨论:你有办法让黄河水变清吗?

二、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1、黄土高原的范围:学生在书上找出后教师指导学生读图。

2、黄土高原的最典型的三种景观:塬、墚、峁。

学生看图片和文字介绍,分别让三个学生来介绍并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的简图。引导学生完成P84“实践”中对应的三个问题。

3、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

引导学生看图P85,归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①自然因素:地形破碎,坡陡沟深,黄土覆盖厚地质疏松,抗冲力差,植被稀少,降水少而暴雨集中。

②人为因素:不断开荒种地,过度放牧,采石开矿等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的后果:

引导学生看书P84,找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的后果:水土流失造成了土地贫瘠,旱涝灾害频繁,严重制约着整个黄土高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让黄土高原披绿:

引导学生看图片,阅读归纳:如何才能让黄土高原披绿? 要靠科学技术,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坚持退耕还林还草,积极发展当地的特色经济,丰富产业结构,加强同外界的交流与合作。

四、黄土高原地下丰富的矿产资源。

1、指导读图P88,完成第1、2、3题。

2、黄土高原地下的矿产资源及其分布特点。

五、小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作业:

一、填空:

1、__________是目前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2、___、____、____接壤的地区分布着世界罕见的超大型煤田,被誉为祖国的“乌金三角”。

3、要使黄河水质变清,关键是________________。

二、简答:

1、简介黄土高原的范围。

2、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因素有哪些?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哪些后果?

4、你认为应如何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作业参考答案:

一、填空:

1、陕西杨凌

2、晋、陕、内蒙古

3、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二、简答:

1、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脉,西到乌鞘岭,北起古长城,南至秦岭。

2、自然因素:地形破碎,坡陡沟深;黄土覆盖厚,地质疏松,抗冲力差;植被稀少;降水少而暴雨集中。

人为因素:不断开荒种地过度放牧采石开矿等

3、水土流失造成了土地贫瘠、旱涝灾害频繁,严重制约着整个黄土高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上一篇:镇进一步创建六好关工委实施方案下一篇: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读后感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