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程纲要(精选7篇)
1.《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程纲要 篇一
《树》学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树》课(单元)学前学案
一、阅读课文
作者在文章中写了几类树,有什么特点?
二、阅读引导
通过课文体会林燿德的散文文化情怀与都市色调
林燿德的散文被认为是都市散文的代表,这篇散文除了包含浓烈的文化意味外,都市的气息也隐现其中。譬如,首句“一对菩提树谦逊地生长在都市的盲点”,就点明了菩提树在都市中的位置,“盲点”意味着看不见的地方,因而说明菩提树是都市所欠缺的;作者在谈圣诞树时,更是通过“播放着重金属乐团蓝调歌曲的百货公司”等都市景象,展开了对都市文明的审视与反思;另外,对“呈现出民间劳动之美”“属于庶民”的桑的赞赏和“怀念”,也反衬了作者对于都市的态度。
三、阅读批注和质疑 质疑1 质疑2
《树》课(单元)学中学案 [教学目标] 1 体会树的含义,应怎样面对苦难。2 理解文章疏密得当的特点
一、学生问题的快速汇总 问题1 问题2
三、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及交流问题解决过程
四、教师提出的探究问题
一、各类树有何不同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菩提树关联着佛教,象征东方宗教的人本思想;圣诞树关联着基督教,渗透着一种救赎主题;棕榈关联着回教,体现的是倔强、忍耐的品格;桑展示了一种朴实与清严;松则是中国士族和仙逸的共同化身。
二、作者对这些树都是怎样的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谈论各类树时,所显示的态度、流露的意绪是不一样的。比如,菩提树对应的安详、静穆,令作者肃然起敬,产生一种景仰之情;圣诞树“被人类当做一种季节的征候、一种普世的意象”后,就变成了现代商业文化的一种仪式,改变了其原初含义,对此作者表示了深深的忧思,同时隐含着批判的意味——批判它依附的殖民主义;与此相对的是棕榈的倔强,引起了作者的同情和感佩;此外,作者对桑是“怀念”而钦敬的,对松则有一种向往之情。
二、课文在行文方面有何特点?
本文的行文疏密得当。文中有的地方十分细密,如写菩提树的叶:“近似心脏形的叶廓,在边缘镶滚着优美的曲线,尖细的末梢顺着主叶脉伸展成一道流逝在时空中的笔画,给滚动在嫩绿网络上的露珠儿开条滴落大地的虹迹”;有的地方极为疏阔,如写圣诞树的“惊人地繁殖”:“在18世纪初叶巴黎来往马车的市街上”,“在19世纪新大陆降雪的旷野中孤立的、清教徒的木造小筑里”,“在20世纪中期政变频频的南美午夜,那显得特别温暖的公寓客厅中”„„虽寥寥几笔,却以跨越数个世纪的时空。还可引导学生再找些例子。
三、《树》重点讲述了三类树,涉及三种不同的信仰,而三种信仰都与“苦难”有关。结合课文,谈谈三种信仰是如何分别看待“苦难”的。
参考答案
《树》重点讲述了菩提树、圣诞树、棕榈这三类树,分别涉及佛教、基督教、回教三种不同的信仰,而这三种信仰都与“苦难”有关。通过阅读课文,可以了解到,佛教是以一种安详、沉静的姿态应对苦难的,在作者看来,“菩提树高雅的气质,的确隐喻着觉者的一生,在充满煎熬的人生苦难中省思乃至透彻后的大觉悟,这正是人类自我提升的一个漫长路途”;基督教否定人的自觉,强调救赎的意义,作者认为,当圣诞树“被人类当做一种季节的征候、一种普世的意象”后,就变成了现代商业文化的一种仪式,这是需要省思的;在作者的眼里,回教训导人们保持顽强、忍耐,即使苦难重重地击打着现实生活,但无法摧毁人们的精神和意志。这些分析有一定的历史观和现实针对性。
四、能力拓展
从你熟悉的树(比如松树、柳树„„)中选一样,描绘它的形象,阐述它的象征意义。
《树》 学后学案 知识能力的巩固
杨柳① 丰子恺
因为我的画中多杨柳树,就有人说我欢喜杨柳树。因为有人说我欢喜杨柳树,我似觉自己真与杨柳树有缘。但我也曾问心,为甚么欢喜杨柳树?到底与杨柳树有甚么缘?其答案了不可得。原来这完全是偶然的。假如我存心要和杨柳结缘,就可以附会种种理由上去。或者说我爱它的鹅黄嫩绿,或者说我爱它的如醉如舞,或者说我爱它像小蛮的腰,或者说我爱它是陶渊明宅边所种的。即使要找三百个冠冕堂皇、高雅深刻的理由,也是很容易的。天下事往往如此。
实际,我向来对于花木无所爱好;即有之,亦无所执着。这是因为我生长穷乡,只见桑麻、禾黍、棉花、小麦、大豆,不曾亲近过万花如绣的园林。只在几本旧书里看见过“紫蔽”“红杏”“芍药”“牡丹”等美丽的名称,但难得亲近这等名称的所有者。并非完全没有见过,只因见时它们往往使我失望。我觉得它们也只是植物中的几种,不过少见而名贵些,实在也没有甚么特别可爱的地方,似乎不配在诗词中那样地受人称赞,更不配在花木中占据那样高尚的地位。
假如我现在要赞美一种植物,我仍是要赞美杨抑。但这与前缘无关,只是我这几天的所感,一时兴到,随便谈谈。为的是昨日天气佳,埋头写作到傍晚,不免走到西湖边的长椅子里去坐了一番。看见湖岸的杨柳树上,好像挂着几万串嫩绿的珠子,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飘去,飘出许多变度微微的S线来,觉得这一种植物实在美丽可爱,非赞它一下不可。
听人说,这植物是最贱的。剪一根枝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后来变成一株大杨柳树。它不需要高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便会生活,而且生得非常强健而美丽。牡丹花要吃猪肚肠,葡萄藤要吃肉汤,许多花木要吃豆饼,杨柳树不要吃人的东西,因此人们说它是“贱”的。大概“贵”是要吃的意思。越要吃得多,越要吃得好,就是越“贵”。吃得很多很好而没有用处,只供观赏的,似乎更贵。例如牡丹比葡萄贵,是为了牡丹吃了猪肚肠一无用处,而葡萄吃了肉汤有结果的原故。杨柳不要吃人的东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作“贱”的。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傍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为春的一种主要题材。写春景曰“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头杨柳”,或竞称春天为“柳条春”。我以为这并非仅为杨柳当春抽条的原故,实因其树有一种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的原故。这种特殊的姿态便是“下垂”。不然,当春发芽的树木不知凡几,何以专让柳条作春的主人呢?只为别的树木都凭仗春的力而拼命向上,一味求高,忘记自己的根本。其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
[注]①杨柳,泛指柳树。古人因杨树之实也成白絮飞散,故常以杨称柳,杨柳多通用,如“垂柳”也称“垂杨”。
(文章发表于1935年。有删改)1.积极向上是令人赞赏的,作者却觉得一般花木的“向上”可恶,这矛盾吗?为什么?(4分)
2.“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请根据文意对这句话加以阐释。(4分)
3.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 1.不矛盾。作者并不反对“向上”,他认为“向上原是好的”。2分)作者厌恶一般花木的“向上”,只是僧恶其高而忘本,不知感恩。2分)2.“春的神意”与“和平美丽的春光”是一致的,蕴含着生机勃发、和谐、亲切的精神。2分)垂杨的姿态是“下垂”的,不像别的树木贪婪苛取,忘记“根本”。这与春的精神“十分调和”,因而“最能象征春的神意”。2分)3.改用 4
2.《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程纲要 篇二
1.“诗歌之部”第一单元“推荐作品”中, 选自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的《越中览古》, 第2句是:“义士还家尽锦衣”, 而常见版本该句一般是“战士还家尽锦衣”。
2.“诗歌之部”第三单元“赏析示例”中, 同样选自上述版本的李白的《将进酒》第18句是:“但愿长醉不用醒”, 而常见版本该句一般是“但愿长醉不复醒”。
3.“散文之部”第四单元“自主赏析”中, 选自《樊川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的《阿房宫赋》第2段, 有一句是“有不见者, 三十六年”, 而常见版本该句一般是“有不得见者, 三十六年”。
4.“诗歌之部”第三单元“自主赏析”中, 所选李贺《李凭箜篌引》, 课下注释 (1) 对李贺其人的注释文字是这样的:
“李贺 (791—817) , 字长吉, 陇西成纪 (今甘肃秦安) 人。是没落的宗室后裔。终身抑郁不得志, 27岁就去世了。”
古诗文存世时间长, 在流传过程中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 出现不同版本, 这很正常。在这里想说的是:教材编者将不同版本的古代诗歌散文内容编入教材供高中师生使用时, 能否考虑得更周全一些, 从而将负面影响尽可能降到最低?
1.“义士”和“战士”,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 都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 在第1612页和第1714页对“义士”和“战士”的解释是:
[义士]:勇于维护正义的人;侠义的人。
[战士]: (1) 军队最基层的成员; (2) 泛指从事某种正义事业或参加某种正义斗争的人。
众所周知, 勾践被夫差打败后, 卧薪尝胆, 励精图治, “葬死者, 问伤者, 养生者;吊有忧, 贺有喜;送往者, 迎来者;去民之所恶, 补民之不足”, 举国上下, 发愤图强, 同仇敌忾, 最终报仇雪耻, 锦衣还家。从战前动员来看, 尽管“三千越甲”是为“义”所激, 士气高昂, 但由“将帅二三子夫妇已蕃”可知, 他们本是越国的臣民, 国家有难, 慷慨以赴, 本属分内之事, 情理之中, 何“义”之有?称凯旋而归的将士为“义士”而非“战士”, 不亦惑乎?因此, 愚以为还是采用“战士”的版本为好, 以免产生歧义, 导致误解!
2.《将进酒》中“但愿长醉不用醒”一句, 我们通常见到的版本多是“但愿长醉不复醒”, 也有“但愿长醉不愿醒”的说法。那么, 哪种说法最切近诗人内在情感呢?当是“不复醒”。因为“不用醒”是“不需要醒”, “不愿醒”是“不愿意醒”, “不复醒”是“不再醒来”。
李白厌恶黑暗官场, 放浪形骸, 寄情山水, “借酒浇愁愁更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他当然希望一醉方休!而“不用醒”之意则显突兀。一则“需不需要醒”似乎受客观条件制约, 而此句则完全是直抒胸臆, 只有“愿不愿、想不想”的问题, 与客观需求无关;二则“长醉”状态下应是无意识的, 至少意识比较模糊, 不管客观上需不需要, 主观上实际是“醒”不了的。而“不愿醒”中的“不愿”与“但愿”对举, 这样似有割裂文意之嫌:只愿意长醉下去, 不愿意保持清醒。换句话说, 就是只愿意长时间保持醉酒状态, 不愿意头脑清醒地混迹官场。看似说得过去, 其实在原句中, “但愿”两字统领后边所有文字“长醉不复醒”, 其中“不复醒”是对“长醉”状态的进一步阐释!
3.《阿房宫赋》第二段中, 到底是“有不见者, 三十六年”好呢, 还是“有不得见者, 三十六年”好?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先得从“得”字的意思说开去。随便翻开一部《古代汉语词典》去查, “得”字有一个最基本的义项, 就是“能, 可能”, 例子不用多举。在该句中, 联系上下文的语境, 从“一肌一容, 尽态极妍, 缦立远视, 而望幸焉”可知, 天天涂脂抹粉、梳妆打扮之后翘首以待的宫女们盼望始皇帝驾幸自己处, 那就像大旱之望云霓, 赤土之盼甘霖, 是殷切盼望见到而不能见啊!不仅文意豁然, 而且主动被动昭然!可“有不见者, 三十六年”能表达出这番意思么?相反, 它只有两种解释:皇帝不想不愿见宫女, 宫女不想不愿见皇帝。而这两种解释既不合文意, 又不合情理!所以, 还是“有不得见者, 三十六年”好!
4.认为李贺是陇西成纪 (今甘肃秦安) 人, 这简直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因为, “陇西”只是李贺的祖籍。既然如此, 为什么要说李贺是陇西人呢?
李贺 (公元790~816) , 字长吉, 中唐著名诗人。祖籍陇西, 生于福昌县昌谷 (今河南洛阳宜阳县) 。他是唐宗室后裔, 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 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又因家居福昌之昌谷, 后人称之为李昌谷。他18岁到东都洛阳, 以《雁门太守行》拜见韩愈, 备受赞赏, 遂声名远扬。21岁参加河南府试, 被荐举进士, 但遭小人的嫉妒和攻击, 说李贺父名晋肃的“晋”与进士之“进”同音, 犯家讳, 依据礼法惯例, 应避讳不得参试。李贺被迫放弃了考进士的权利, 断绝了仕途之路, 以后他一直陷于抑郁痛苦之中。后经人推荐, 到长安任从九品的太常寺奉礼郎, 地位卑微。李贺不堪屈辱, 任期未满就告病辞官。年仅27岁, 就病卒家中。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 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代表作有《高轩过》《雁门太守行》《罗浮山人与葛篇》等。其作品集为《李长吉歌诗》。他的诗歌在唐诗中别具一格, 被称为“长吉体”。
更重要的是, 今河南洛阳宜阳县尚存李贺故里的一些佐证:昌谷今名无存, 据考证应为今宜阳县三乡乡。李贺故里当在连昌河东的西柏坡村。这一带村落相连, 绿竹成园, 有的竹园超过百亩, 与李贺诗歌所写相似。1992年10月, 西柏坡学校落成了高3.29米的李贺雕像。连昌河西岸有唐塔一座, 砖结构九级密檐式, 高十余丈, 下部砖刻浮雕完好, 为五花寺 (即连昌宫) 遗址, 旁有汉山云刹光武庙。当年的权贵显要和文人学士武则天、唐玄宗、韩愈、白居易、元稹、杜牧等均在这一带留有诗文。
综上所述, 笔者以为, 以上注释应该实事求是改正为:
3.《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程纲要 篇三
1.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B.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C.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D. 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2.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 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B. 某所,而母立于兹
C.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D.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与人,如弃草芥
3.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后秦击者再,李牧连却之
A.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B. 与我千金,吾生若
C. 甚善,名我固当。
D. 而从者多艰其晨昏之往来。
4. 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故不我若也
B. 异乎三子者之撰
C.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D.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
10. 下列各组加点字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每薄暮下管键 日薄西山
B.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C. 不学之过也 大母过余曰
D.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6.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1)仓皇东出 (2)君看流水尚能西 (3)毛血日益衰 (4)名其斋曰苦斋 (5)与我千金,吾生若 (6)失足破其瓮 (7)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A.(1)(2)/(3)(4)(5)/(6)(7)
B.(1)(3)/(2)(4)/(5)(6)/(7)
C.(1)(2)(3)(4)/(5)(6)(7)
D.(1)(4)/(2)(3)/(5)/(6)(7)
7. 对下列各句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3)阳春召我以烟景 (4)不吾知也 (5)鸡鸣枕上 (6)吾将以为袜 (7)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A.(1)(2)(3)//(4)(5)//(6)(7)
B.(1)(2)//(3)(4)(5)//(6)//(7)
C.(1)(2)(3)(4)//(5)(6)(7)
D.(1)(2)//(3)(4)//(5)(6)//(7)
二、阅读理解(2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日 喻
生而眇(miǎo)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yuè),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注:眇,原指一目失明,这里指双目失明。龠,古代竹制的管乐器,像笛,比笛短。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扣:敲击
B.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为日也。揣:摸
C. 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务:致力,从事
D.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涉:渡河
9. 下列各句是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主旨是论述其“道可致而不可求”、“君子学以致其道”的主张。
B. 作者认为只有长期认真学习,接触实际,才能在实践的过程中自然地认识、掌握其规律。
C. 北方勇士学潜水时常常溺水是因为他们对潜水规律没有完全掌握。
D. 文章比喻巧妙,议论生动,情趣盎然,富于启迪性。
10.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4分)
孙 武 曰 善 战 者 致 人 不 致 于 人 子 夏 曰 百 工 居 肆 以 成 其 事 君 子 学 以 致 其 道
11.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4分)
(2)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3分)
(3)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3分)
三、诗歌鉴赏(8分)
卜算子
清代·蒋春霖
燕子不曾来,小院阴阴雨。一角阑干聚落花,此是春归处。
弹泪别东风,把酒浇飞絮。化了浮萍也是愁,莫向天涯去。
注:化了浮萍:柳絮落水化为浮萍,传说如此。《本草》:“浮萍季春始生,或云为杨花所生。”唐宋人诗词中每用此说。
12.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五说:“鹿潭(蒋春霖字鹿潭)穷愁潦倒,抑郁以终,悲愤慷慨,一发于词,如《卜算子》云云,何其凄怨如此!”请结合词的下片作简要分析。(4分)
13. 古代写愁的诗句很多,请从课文中挑选两句填在横线上。(每句2分,共4分)
(1)
(2)
四、语言表达(11分)
14. 下面是日常生活中的四个交际情境,分别存在使用不得体的错误,请加以改正。(3分)
(1)肯定专家的水平:“您的文章写得真好,本世纪散文百家,您必能忝列其中。”
(2)接受朋友礼物:“既然你这么客气,又这么真诚,那我就笑纳了。”
(3)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父亲:“这是令尊。”
(1) 改为
(2) 改为
(3) 改为
15. 古代文学作品中,很多句子包含丰富的文化常识。譬如归有光《项脊轩志》里的“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三五”表示“十五”,古人记时,往往以两个数字的乘积表示应有的数量;“桂影”指月影,神话传说,月中有桂花树,所以用桂代月。请写出两个类似的句子,并指出相应的文学常识。(4分)
(1)
(2)
16. 阅读下面语段,写出孔子原话的意思和温总理引用孔子话的含义。(4分)
温家宝总理在2012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后答记者问中提到:“我敢于面对人民、面对历史。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知我罪我”的典故与孔子有关。孔子编写完《春秋》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1)孔子(2分):
(2)温总理(2分):
五、单元写作(40分)
4.《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程纲要 篇四
1、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2、体会中国现代诗歌的生命律动
3、体会诗歌抒情主人公的人格魅力
4、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思维方式 教学方式:
1、自读品味法
2、导读提升法
3、讨论交流法
4、读写结合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安排:
1、阅读讲解讨论《走进诗的世界》
2、诵读本单元所有课文 教学过程安排:
一、中国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一)外部特征
1、分行。
2、音乐性。
(二)内在特征
1、精美的语言
2、隽永的滋味
3、纯粹的情感
4、深刻的哲理
5、异常的美感
二、生命的律动——现代诗歌魅力探密
(一)反复诵读本单元各首诗歌
这些诗歌的创作年代比较久远,但至今都还有其独特的魅力,独特的价值。要求静心诵读,进入诗歌的世界,体会诗歌的意韵,读出滋味。要求先不看导读分析文字。
(二)品读现代诗歌的方法
诵读——直觉,混沌(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么样)初解——表层意义、字面意义
深入——知人论世、技法应用与目的
咀嚼——深层寄寓(滋味、情感、哲理、美感)
(三)结合导读分析文字,从语言(技法)、滋味、情感、哲理、美感等角度中,选择一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和交流。
1、要求:
⑴自主式的思考(即要求读出自己的感觉,品出自己的滋味,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⑵开放式的交流(即与同学、老师进行多向的交流探讨,)⑶有条理的表达
2、课文解读 ⑴《天狗》
总体评价:这是中国最早的白话诗歌之一,顺应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激情。最突出的特点:高度张扬的自我意识、激荡不已的激情(狂飙突进)主要技法:化用民间传说、极度夸张
知人论世:由于处在白话文刚刚兴起的时期,又恰逢“新文化运动”,语言总体显得粗糙,也比较直露,滋味不够隽永,美感无从谈起。⑵《井》
总体评价:是一首比较成熟的现代诗。
最突出的特点:形象鲜明,涵义隽永,美感异常。主要技法:象征、托物言志、对比衬托
写作年代:二十世纪四十年代。1944年,抗战胜利前一年。
表层意义:描写“井”的形象——静默、清澈、简单、虔诚、寂寞
描写“井”的环境——草叶、小小的天空和浮云(和谐)
花叶的腐烂、垃圾(不和谐)
描写“井”的对象——“你们”饥渴、汲取、扰乱、遗弃 深层意义:写井即写人,写“我”。
“我”是一个旁观者,独立于尘世,为他人(你们)的需要付出自己的帮助。
“我”遭受不公正的命运,对命运既不逃避,也不反抗,但内心却是孤独、渴望、无奈。虽然内心的丰富与遭遇的凄凉形成了难以接受的现实,但却用静默、孤独,用对外界的决不逃避、也不兴奋来保持自我的丰满,保持自我的独立。
咀嚼感悟:人生肯定会有各种遭遇,甚至是命运多舛。我们应对世间不幸遭遇,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改变自我,随波逐流;一是坚持自我,保持个性。世间最可悲的到底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还是丧失自我顺从大流?面对不幸,有没有勇气去坚持自我,耐住寂寞?因为,保持自我,保持个性,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需要有肯定自我价值的智慧,需要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才能抗拒一切世俗的嘲讽乃至遗弃。
知人论世:抗战时期,1939年,作者到西南联大外语系就读,后担任“美国志愿军大队”(即陈纳德将军的“飞虎队”)翻译一年,后又到印度比哈尔邦的“蓝伽训练中心”任少校翻译官两年多。1945年西南联大毕业。
因此,这里的“井”象征着一种坚韧、高洁的品格,是某种民族精神的象征,有其鼓舞人心的作用:同仇敌忾、众志成城,顽强地应对民族的苦难。难句理解:“你们只能扰乱我的表面/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
点明了“井”的生命内涵的源泉。“黑暗的地层”既指明了保持高洁的“井”所面对的险峻,又隐含了其生命内涵的强大支撑——生存在底层的民众。“无边的宇宙”带有某种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内蕴,它实际上展示了“井”所向往的开阔的胸襟、高远的抱负。
春
总体评价:这是一首抒写青春的比较成熟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诗歌。
最突出的特点:赋予意向以最异常的感觉,隐晦地表达青春的热情与困惑,焦虑与迷惘。主要技法: 拟人、拟物、象征、意象的变形,句式的变形。
写作年代:1942。1940年从西南联大毕业,留校任教两年,后到缅甸抗日战场担任翻译一年。表层意义:春天,充满生命力,万物蓬勃滋长,生命的欲望赤裸展现,无比美丽。
深层意义:春带来生机,带来欢乐,也带来烦恼,甚至痛苦。这正是青春的象征。青春无比美丽,充满生命的张力,生命的欲望被点燃,却又遭受压抑,因而更加强化了对禁锢和压抑的突破与反抗的渴望。
咀嚼感悟:青春是永恒的美丽季节,青春的理想,爱情的渴望,成为永远的谜,蛊惑者年轻人的心。但这种渴望,却不可以无限地张扬,无限地膨胀。等待也许是一个被动的行为,却绝不是懦弱;不加节制地任其燃烧,青春之火将烧毁的,也许就是青春本身。
知人论世:作者写此诗时24岁。此时,正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作者即将赴缅甸抗日战场参加工作。战争,不仅是爱情被沉重的战争压抑,民族、生命、道德,都在遭受侵略者铁蹄的蹂躏。这个时期的青春的诗歌,也当然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充满了禁锢感、矛盾感,充满了反抗感,以及对结束战争、迎接新生活的等待和渴望。难句理解:“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以火焰表现绿色之盛、之逼人,以摇曳突出绿色之动感。整句突出地表现了春天的蓬勃生机,也暗示青春的蓬勃气息。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倒装的句式。突出花朵的无穷生命力。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缺无处归依”——“永远的谜”,那是生命的谜,是青春的谜,“泥土做成的鸟的歌”,既轻盈,又浑沉,这奇妙的组合,使轻盈不至于轻飘轻率,使厚重不至于板滞沉重。⑷《无题》
总体评价:这是一首形式新颖的经典的现代诗歌。
最突出的特点:理想崇高,意象鲜明,形式特异,形象鲜明,语言简洁。主要技法:设问、想象。
写作年代:1948年,解放战争时期。
表层意义:仆倒于雪地,化为万物的营养,迎来美丽的春天。
深层意义:直面苦难,毫不畏惧,相信为正义的事业、崇高的理想的牺牲的价值。
咀嚼感悟:是什么让人大义凛然,前仆后继?是理想,是为一个高远的理想所激励的时候,人才会认识到死的意义,进而更理解和追求生的意义。
知人论世:作者曾经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48年初被迫去香港。结构理解:结构完整,前后呼应。
形式特色:最后五行特别有意思。四个词语独立成行,强调了牺牲之后迎来的美好的未来图景;结尾句既照应开头,又余味隽永。
川江号子
总体评价:这是一首气势雄浑、情感悲壮的现代抒情诗。最突出的特点:情感浓烈、炽热。
主要技法:直接描写与侧面烘托,复沓与对仗。写作年代:1958。大跃进。
表层意义:描写川江号子,川江船工。表现号子和船工给人带来的心灵的震动。
深层意义:主要从最后六行表现。一方面写船工,另一方面也表现自己的思考。这是理想与现实错位交织的一种深沉而悲凉的感慨。
知人论世:1938年进入延安鲁迅文学院文学系学习,1958年被划为“右派”。
咀嚼感悟:两点可以思考:船工的号子和呐喊,是为了让人倾听吗?我们为理想而奋斗,是为了什么?如果遭遇了挫折,蒙受了冤屈,我们将要如何面对?
妙处点拨:本诗撼人心魄的力量来源,一是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的描写所带来的心灵冲击,那是力量与血泪
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诗的发现
教学目标:
1、现代诗歌的独特魅力与诗人发现美的外部条件
2、理解诗歌内涵,领会真挚情感,体会诗歌以情动人的特点。
3、领会诗歌“诗缘情而绮靡”的意义,学习诗歌的抒情艺术。
4、体会诗歌语言特点,训练语感,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教学方法:
1、自读品味法
2、导读提升法
3、讨论交流法
4、读写结合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阅读讲解讨论《诗的发现》
2、诵读本单元所有课文,感受诗歌情感。教学过程:
一、挚情的呼唤——感悟诗歌情感
1、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2、说说你所感受到的诗歌表达的情感(体会写什么)(1)《贺新郎》(毛泽东)表达对妻子的依依柔情,更表现了献身革命的激情。二者水乳交融,互为映衬。(2)《也许》(闻一多)表达对早夭的女儿的刻骨的爱,以及失去女儿的无限的痛苦。(3)《一个小农家的暮》(刘半农)表达思乡之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4)《秋歌》(瘂弦)表达一种向往,一种追求。诗行透露出的情感,至诚至柔。(5)《妈妈》(江非)表达了对妈妈的歌颂和热爱。
二、柔软的心——体会情感表达的方法(探究怎么写)
贺新郎
1、化用古诗典故和诗意
2、对比与衬托(异常)
把儿女私情与革命激情相对比,又相映衬,突出了青年革命者的追求理想的高大形象,又表现了真实的儿女情长。
3、以景衬情
凄清的秋天初晨之景,衬托别情离绪之沉重;此沉重又反衬出青年革命者离家投身革命、实现伟大抱负的可敬可佩。
4、细节描写
“眼角”两句,写离愁别绪,是常理;“住”字又突出了异常,表现对方(妻子杨开慧)的深明大义。
也许
以痴想表达对早夭的女儿的爱意柔情,其中隐含的悲怆与无奈,比捶胸顿足更令人不忍卒读,更加的撕心裂肺!对比。想象。至柔至痴。不谐中的和谐。
一个小农家的暮
1、细节描写。选取最有代表性的日常细节画面,体现农村平民生活的和谐与宁静。
2、口语化的语言。质朴无华滋味隽永。
3、声想结合,动静结合。
4、结尾异常。引民歌入诗,与前面的和谐宁静情调迥异,表现了对民生的关怀。
秋歌
1、化用古意。前三节,意象的选择别有诗意,有古典的美。为后两节的抒情营造了古朴典雅的诗歌意境。
2、朦胧含蓄。文中的主体意象是“暖暖”。我们可以感受到“我”对暖暖的深情与依恋,欣喜与呵护,但却对“暖暖”是谁颇费猜度。
妈妈
1、对比写法。城市化与农村生活的对比。撼人心魄的是最后五行。前面都为这五行铺垫,它不止是反衬农村生活的艰苦,更是反衬生活在农村的妈妈的伟大,突出“我”对妈妈的赞美和思念。
2、欲扬先抑。对现代城市化的生活,妈妈也许都没见过,都不懂。但妈妈又勤劳,有爱,那一切其实都显得并不重要。
3、细节叙写。白描,毫无渲染,却令人感动。
第二课时
重点:探究与表达
一、阅读《诗的发现》一文,想一想,为什么那些经典的篇章能够魅力永在。
1、博大的爱心。
2、纯真的童心。
3、独特的观察。
4、特异的思维。
二、探究与表达
㈠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写道:美呀,在爱中找你自己吧。闻一多又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细读本单元各首诗歌,谈谈他们是用什么、怎么样表达对独特对象的爱。㈡对比阅读《妈妈》与《生日》,从写作角度的选择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㈢诗歌虽然简短,但却有许多诗句写得可感可触、可视可听,它们化无形为有形,化平淡为神奇。从第一、二单元中任选一个例子,说一说它们是怎么样达到这样的表达效果的。㈣为你的亲人写一首诗歌。
三、鉴赏表达
从一、二单元中任选一首自己最有感觉的诗歌,结合两个单元的学习所得,写一篇鉴赏文字。600字以上。要求,结合具体的诗句,从两个以上角度来写。
第三单元《爱的心语》——诗的意象
教学目标:
1、了解爱情诗的思想内容,领会真挚美好的情感
2、学习诗歌通过意象表达丰富情感的方式
3、探究诗歌意象,培养诗歌解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教学方法:
1、自读品味法
2、导读提升法
3、讨论交流法
4、读写结合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安排:了解掌握有关知识
1、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灌注了诗人思想感情的(主观化了的)客观物象,如:景、物、人等。
2、意象的种类 ⑴直接意象
①单纯意象:独个,直接指向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②集合意象:意象群,共同直接指向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⑵间接意象
①比喻意象:诗人抓住与所表达情感、所抒写人或物具有某种相似点的物象,化抽象为具象,间接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一般是个别组合为群体,成为一首诗歌;或单独成为诗歌的一个部分。一般来说,隐去了本体的暗喻,为诗人所青睐。
②象征意象:代表某一实体事物或某种精神内容的意象。其特点,或者是具有传统的象征意义,或者是做作临时赋予的象征意义。但一般是整体的,或者通篇围绕的。
一般来说,使人往往隐去象征的本体,仅保留象征体,从而使诗歌更加的耐人寻味。⑶意象的破解
诗人营造诗歌,一般比较含蓄,有时还会尽力地把自己的真实感情、意念隐藏起来。而隐藏的主要办法就是采用比喻意象和象征意象。我们是否读懂一首诗歌,就要看是否找到了诗歌意象(显性的)所隐藏的本体。这个阅读的过程,可以看作是对诗歌密码的破解。一旦突破了作者有意设置的障眼法,读者会获得阅读的审美快感。我们阅读诗歌,鉴赏诗歌的艺术品位,往往就要从意象入手,由表及里,深入诗歌的内核,这样才能更好地、更深刻地把握诗歌。
3、意象的选择
⑴选取最能表现诗人主观情思的意象 ⑵选取内蕴丰富的意象 ⑶选取新鲜的意象
4、“意象突破法”的基本方法
第一步:抓住诗歌的主要意象,体会主要意象的表层意义和深刻内涵。第二步:抓住配合意象(次意象)或意象群,体会其辅助意味。
第三步:扯出诗歌意脉,注意细节,把主意象放到意象群和诗歌整体意脉中去品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反复诵读,品味意象,鉴赏妙处,破解奥妙 诵读本单元各首诗歌,体会诗歌所采用的意象的妙处。
蛇 表达爱情的寂寞、苦闷,采用的主要意象是“蛇”。配合意象有:草原、乌丝、月影、花朵。“蛇”这个意象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了新意,一反常态,别有妙处。
诗人跳出了关于蛇的古老的思维定势,以浪漫的的笔触翻新蛇的形象。这里,蛇不再是可怕的、令人厌恶的,而是通灵的、温情的爱的化身,爱的使者。在作者笔下,寂寞如蛇,“蛇”,取其相似点——静静、没有言语;第二节托物言情,“蛇”“害着热烈的乡思”,其实隐喻的是自己热烈的“相思病”。日思而不得,乃寄托于梦,梦境像“绯红的花朵”,竟然也是这“蛇”衔来的。
“你”是抒情的对象,没有具体的形象,但两个重要的意象,却令人浮想联翩:浓郁的乌丝、绯红的花朵,这真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月影”这个用作比喻的意象,主要突出了轻悄、柔美的特点。
预言
表达对爱神光临的如梦如幻的激动,以及对爱神无语而去的失落。采用的主要意象是“你”——年轻的神。配合意象丰富多彩。
年轻的神,从诗歌中看,是作者理想的爱的化身,她的光临令人激动不已,她的消失又令人无比怅然,恍然若失。作者追求艺术的“镜花水月”,本诗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爱神光临,是一种感觉,作者的倾诉充满激情,是一种梦幻中的细致无比的诉说,这种细致接近于写实的仔细描摹;在恍然如真的甜蜜中,爱神的消逝竟然又如此的无情和决绝,恰如“镜花水月”,荡然无存,只留下“我”的孤独的咏叹和徘徊。
本诗的意象,大都选择自然之物,无俗世之物,组成了充满美感的意境,精致、纯正、自然,塑造的真似神仙洞府、人间天堂。这很好地配合对心中爱神的情感抒发。其中,许多句子诗境纯粹,令人心旌动摇,美感顿生,下举几例: 第一节:
明确:比喻、对比,以情驭景。但关键是所选择的意象本身的轻灵安静的特质,为后面的抒情营造了绝佳的环境。一方面显示了“你”的足音的轻盈,甚至胜过“林叶和夜风私语”,胜过“麋鹿驰过苔径的细碎的蹄声”;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我对你的足音的敏感——爱神使然也!第三节
明确:比喻,渲染,情景交融。这一节写我对“你”的热情诉说。第一句说明爱恋的时间长,情感蓄积之久。火光映衬我的低低的自己的歌,我们看到了青春热情中的深沉;歌声以火光来比拟,主要突出了沉郁又高扬的特征。交织着喜悦与沉郁,这正是爱神附身的真实表现。第六节:
明确:比喻,对比,以景衬情。最后一节的这几句,表达的是失落之绪。这又是一处对比——我的热情和激动,你“不听”,两个“竟”字流露了“我”极度的失落与惆怅。后两句,甚至,你的足音消失,都上如此的静穆!黄昏的背景,更增添了我的失落的强度和悲情的色彩。
窗
写失去爱情之后的感触,表现一种纯情与无奈。与前一首相比,诗意更加的凝练,情感更加的深沉,给读者留下更多的咀嚼与悲慨。
从意象选择看,作者选用的主意象是两扇“窗”,前后两部分的对比的描摹,把看似如轻烟一般,实则浓重难敌的失落、哀愁,表现得含蓄哀婉。
从营造意象的手法上看,最重要的是意象对比。首先是内在的对比。第一部分,“你的窗”的灿烂与无情强烈对比,你的阳光灿烂,反衬了我的失落焦急;“静夜星空”,给你“无忧的睡眠”,我给的却是无望的,而且只能上默默的徘徊!尤其让人不忍推想的是,夜空带给你的还有“我的怀想”——虽然,也许你并不在意!其次是相互的对比。
窗的对比,这是显性的。你的窗开向太阳,开向四月的蓝天;我的窗,开想黑夜,开向无言的夜空。这里没有人声,一切都如此平静,但蕴涵其中的意韵,却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另外,配合主意象的次意象,也是十分和谐地增强着情感的强度。这是典型的寓情于景的写法。如:第二部分,“晚风”,既如故人,却又只是“幽咽”,而且只是在“屋上”,配合的是“我”这个“故人”,呜咽在心头。
除了这些,本诗谴词尤其精美。请仔细体会“如一个陌生客”和“如故人”中的两个“如”字,咀嚼起深意。
你的名字
这是一首构思奇绝的爱情诗。奇在何处?
一奇:奇行至痴。从唤,到写,到画,到梦,到最后的刻,真是痴情人做痴情事!二奇:奇想至痴。这是最大的亮点。名字刻于生命树,跟着树长大。
三奇:奇言至痴。最后一句。七个“轻”排列在一起,完全打破语言常规,甚至有些疯癫之象,却表达了不可穷尽的痴情!
从意象营造看,主意象是“你的名字”,作者不仅使之化无形为有形有声,甚至还赋予它以生命,不同寻常!
5、《神女峰》
最大的价值在于表达一种全新的爱情观。
神女峰,可以从传说当中去理解,是忠贞爱情的表现;但作者似乎从这里又品出了别样的意味——妇女的生命价值,是否只在这对男性的依赖上? 点睛之笔在最后两句。
还可以参考舒婷的另外两首爱情诗《致橡树》《双桅船》。
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诗的语言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语言特征:多义性、跳跃性、可感性、音乐性
2、体会中国现代诗歌的抽象哲理如何与感性形象有机结合
3、理解诗歌中象征意蕴,以及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4、体会不同诗人的个性化的语言表达 教学方法:
1、自读品味法
2、导读提升法
3、讨论交流法
4、读写结合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
诗歌语言与实用语言的区别,最显著的就是它们的目的不同。现实语言为实用,目的为“读解”;诗歌语言不为实用,目的在于“审美”。
1、多义性
2、跳跃性
⑴诗人创作的一个显著特征
⑵跳跃性是诗歌本身应该具有的特征
3、可感性
具体、形象、可知。
一般来说,诗歌不是用来说理的,但诗歌中又有哲理;诗歌的“理”,要通过诗歌的意象和形象来包含;我们读诗,要读出诗的情感,有时还要注意它所蕴含的哲理。
4、音乐性
外在的音乐性:押韵、平仄、节奏
内在的音乐性:情绪起伏,不同诗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河床
㈠作者简介:
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1950年参军,任宣传队员。同年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期间发表处女作《人桥》。1953年6月在元山战役中头部负伤回国治疗。1955年主动报名参加开发大西北。1988年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㈡精读探究
1、请体会主意象的外在特点和内在性格。外在 内在
地域(空间)巴颜喀拉(源头)
高远
躺倒、屹立
横贯、气势、坚实
滋润、干枯、浩荡
雄性美:宽厚、壮阔、博爱
父亲:慈爱、深情 历史
怀念黄河象
古老、浑厚
时间、古迹、化石、始皇帝
饱经沧桑
通都大邑、驰道
现实
把龙的形象重新推向世界前台
富有使命感
色彩
丰富、华丽
不同流俗
姿态
体魄多毛
粗犷
纵、横、屈曲、下陷、切开
大千众相、包容万端
2、主要的语言特点 ⑴不同流俗
句式:拒绝外在形式,注重内在节奏;变化多端的长短交错的句式,形成突兀、冲撞、紧张中的和谐 质感和力度:抛弃修饰、粗朴厚重(与黄河河床的风格特点相吻合),显得不可抗拒,魅力无穷。⑵大气雄浑:雄浑、高亢、阳刚、大气。不拘小节,注重内在。大生命的大气概,有力的生命律动。⑶修辞奇特:拟人、排比
3、意象特点:丰富多彩
⑴与传说、神话有关的意象,如“兀鹰”“母狼”“黄河象”,原始、血性,突出旺盛生命力的特征。⑵与民族世俗生活有关的细节意象,如“唐古特人的马车”“猎人”“鹰的城堡”。给人视觉刺激,浓重的黄土色调给人巨大而奇异的感觉。
⑶具有沧桑感、伤残感的意象,如“飓风”“时间”“古迹”“化石”“始皇帝”“驰道”“不可攻克的球门”。这一系列意象,既是作者心灵痛觉的复写,又是他对那种狞厉粗犷的原生力量的认同,表达出人类最高贵的精神品质——认知自我的历史、感知自我的清醒、珍爱历史的智慧。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略读本单元其他几首诗歌。
金黄的稻束
⑴写作时间:20世纪40年代。当时作者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读书。⑵意象:
主意象:金黄的稻束。象征:母亲;历史;思想。
配合意象:疲倦的母亲;皱了的美丽的脸;满月、树巅、远山、暮色;小河。突出的意味:静穆;坚忍;深刻的美丽。
⑶意象特点:
跳跃:稻束——母亲——历史——思想(自然的联想与想象)
叠加:金黄的稻束——母亲的疲劳——静穆的雕像(刻意的对比冲击)⑷语言力度:
“皱了的美丽的脸”——奇特而真挚的感受,异常的组合异常的效果
“伟大的疲倦”——苦难、磨砺、忍受,而且挺住了,熬过了。不是体力不支,而是充分释放后的深沉和宁静。疲倦是必然的,伟大却从这平凡者抗拒苦难的过程中升华出来,成为一种精神的雕像。
地之子
感情:对大地母亲的深情。含义深刻的句子:“因为住在天国时,/便失掉了天国。” 安泰的神话传说。“住在天国”,意寓离开了大地,离开了母亲,失去了力量。而失去了力量,便也失去了生命。这就突出了诗人作为大地之子对大地母亲的爱,把感情推向极至。
3、牛汉《半棵树》 ⑴主意象一:半棵树。
特点:令人惊诧的不只是半棵树的残损的身躯,而更是它依旧“挺立”“高”“伟岸”。
象征:这个意象颇为耐人寻味。被雷电劈掉了半边,命运遭受了重大的打击,但残损的身躯却依然挺立,春天到来的时候,依然“长满青青的枝叶”,依然把日子过得生气蓬勃,毫不随便,毫不颓废。⑵主意象二:雷电。
全诗就只有两个意象。雷电是作为树的对立物而出现在诗歌中。一共出现三次,一次比一次可怕。结合写作的时间,我们不难想象,雷电象征什么。那是恶对人性、天性的践踏和蹂躏,恍如邪恶之幽灵!⑶结合本诗,如何理解艺术的“打击力要放在最后”? 诗歌的前面一大半,我们感受到了半棵树的可贵可敬,我们甚至已经被它直面险恶命途的从容和生命的热情所感动。按一般情况,诗歌到此即可结束,情感的抒发(赞美)也已经十分饱满;但作者却异乎寻常地把诗歌再往深处拽上一笔——半棵树的悲剧并没有结束,因为它的“直”和“高”,它被雷电劈去了一半;因为它以半棵树的残躯,却依旧“直”和“高”,所以,雷电还要来劈它,而且早就在远处盯死了它——这真是悲剧命运难以抗拒!此时,我们的阅读,就不仅是感动,而更是震撼了!我们迫切地希望的是什么呢?
边界遥望
⑴作者简介:洛夫,原名莫洛夫,1928年生。20世纪40年代去台湾。著名诗人,人称“诗魔”。常有奇异突兀之句,含深刻之美、奇崛之美。⑵重要的词句:
乡愁、内伤、咯血、冷雾 ⑶意象:杜鹃、白鹭、鹧鸪
传统意象,表达乡愁,更加深沉。意寓文化传承,一脉相传,难以分割。
第五单元
苦难的琴音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现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理解思想内容,领会“苦难的琴音”的意义。
3、体会诗歌对生活的概括力和暗示性的艺术手法。
4、品味富有弹性与张力的诗歌语言。教学方法:
5、自读品味法
6、导读提升法
7、讨论交流法
8、读写结合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安排:
了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一、诗歌鉴赏的三个阶段
1、语言的初步感知
2、意象的显现
3、深层意蕴的探求
二、诗歌思想内容的鉴赏
1、步骤过程:
诵读——直觉,混沌(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么样)初解——表层意义、字面意义
深入——知人论世、技法应用与目的效果
咀嚼——深层寄寓(滋味、情感、哲理、美感)
2、表达模式参考:
⑴本诗描写(或叙述)„„的景色(或人物、事情),表达了„„的感情(或哲理)。⑵本诗从„„等几个方面塑造了„„的形象,突出了他(她)的„„性格特征(或情感),表达了„„,寄托了„„
三、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1、修辞手法
⑴主要修辞手法:比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拟人、拟物、排比、夸张、对比、类比、反复、呼告、通感等。
⑵掌握修辞的一般表达作用。
⑶结合诗歌的整体,理解和把握修辞的具体作用。
2、表现手法:象征、白描、映衬 象征:群体象征、个体象征(风格)
3、抒情方式:
⑴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⑵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以情驭景)
借物抒情(象征、托物言志)
借事抒情(白描、叙事抒情)
4、语言品味:
要品出诗歌和谐优美的语言滋味,也要品出不和谐的语言特色。和谐与不和谐是相对的,尤其是不和谐,即异常,往往是要适度的。和谐:所采用的语言(含意象)与所要表达的感情水乳交融,和谐一致。
5、结构技巧:
总-分-总的一般模式。先写景,后抒情的一般模式。虚实相生、动静、曲直、开合、张弛、对照(正反)、抑扬、藏露
6、表达要求:
⑴一定要有一个或几个关键词。(即上面所说的具体的表达手段)⑵采用总分(总)的条理。⑶分点表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运用诗歌鉴赏的有关知识,自主品味,讨论表达。
一、鉴赏要点提示: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鉴赏提示:
1、找出反复咏叹的主旋律,体会作用。
2、拟人写法的作用。
3、散文化的语言。
4、可触可感的意象。
注意:本诗写于1937年12月。
老马
本诗写于1932年4月。
鉴赏提示:
1、诗中“老马”的象征意义。
2、主要的艺术手法(虚实结合、反语,写实、白描)
3、理解“它抬起头望望前面”的意味。
憎恨
本诗写于1941年。
鉴赏提示:
1、诗人憎恨什么?
2、诗的末句“不是要写诗,要写一部革命史啊”有何含义?
3、意象的选择上有何特色?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鉴赏提示:
1、诗歌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开头有何用意?
2、诗歌中化用了古诗,有什么作用?
3、诗歌中幻觉意象有哪些?它们的组合有何意义?
雪白的墙
鉴赏提示:
1、诗中出现了三次“妈妈,我看见了雪白的墙”,所流露的情感有何不同?
2、“雪白的墙”“肮脏的墙”分别象征什么?
5.《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程纲要 篇五
1.知识目标
通过讨论简单了解本文严谨别致、详略有致的结构特点。
2.能力目标
通过朗读品味本文淳朴自然、闲适自在的语言。
3.情感目标
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作者文人的灵性和雅致的情趣,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通过想像和联想进一步体会文字间蕴涵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
四、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前置
学习创建葡萄园的条件
(1)葡萄园的地点应尽可能设在交通方便的地方,便于产品外运。
(2)地势应开扩平坦(山地丘陵地要进行适当改造),排水良好。狭窄的山沟和山谷,因光照不足且易积聚冷空气,易受霜冻,不宜选作葡萄园。
(3)有良好的水源,可灌溉。
(4)土层较厚,土质肥沃疏松,透水性和保水力良好。
(5)在风大的地方,最好选有天然防风屏障(如森林、建筑物、山丘)的地点建园,否则要营造防护林。
葡萄园的规划设计
(1)划分栽植区根据地形坡向和坡度划分若干栽植区(又称作业区),栽植区应长方形,长边与行向一致,有利于排灌和机械作业。
(2)道路系统根据园地总面积的大小和地形地势,决定道路等级。主道路应贯穿葡萄园的中心部分,面积小的设一条,面积大的可纵横交叉,把整个园分割成4、6、8个大区。支道设在作业区边界,一般与主道垂直。作业区内设作业道,与支道连接,是临时性道路,可利用葡萄行间空地。主道和支道是固定道路,路基和路面应牢固耐用。
(3)排灌系统葡萄园应有良好的水源保证,作好总灌渠、支渠和灌水沟三级灌溉系统(面积较小也可设灌渠和灌水沟二级),按千分之五比降设计各级渠道的高程,即总渠高于支渠,支渠高于灌水沟,使水能在渠道中自流灌溉。排水系统也分小排水沟、中排水沟和总排水沟三级,但高程差是由小沟往大沟逐渐降低。排灌渠道应与道路系统密切结合,一般设在道路两侧。
(4)防护林葡萄园设防护林有改善园内小气候,防风、沙、霜、雹的作用。百亩以上葡萄园,防护林走向应与主风向垂直,有时还要设立与主林带相垂直的副林带。主林带由4~6行乔灌木构成,副林带由2~3行乔灌木构成。在风沙严重地区,主林带之间间距为300~500米,副林带间距200米。在果园边界设3~5行境界林。一般林带占地面积为果园总面积的10%左右。
(5)管理用房包括办公室、库房、生活用房、畜舍等,修建在果园中心或一旁,由主道与外界公路相连。占地面积2%~3%。
(6)肥源为保证每年有充足的肥料,葡萄园必须有充足肥源。可在园内设绿肥基地,养猪、鸡、牛、羊等积粪肥。按每亩施农家肥万斤设计肥源。
(7)其他包括架式、架材、行株距等等。
①架式。选择架式一般应根据品种特性、当地气候特点以及当地栽植习惯来确定。一般在我国长城以北地区 大多采用棚架,以便有较宽的行距,供冬季植株防寒取土,并使根系不致因大量取土而裸露受冻害。但为了获得快速丰产,应尽可能采用抗寒砧嫁接苗,缩小行距。而在长城以南至黄河流域的葡萄产区多采篱架。生产中用得最多的是单壁篱架,它具有管理方便,通风透光条件较好等优点。
②株行距的设置。葡萄的株行距因架式、品种和气候条件不同而异。采用棚架形式整枝的葡萄,行距4~10米不等。生长势特强、易成形的品种如龙眼,可采取6~10米的大行距,一般生长势中庸的品种都采用4~6米的行距。株距则根据架面上所留主蔓的数量确定,1株1蔓的株距为0.5米左右。再根据各地气候条件,暖和、生长期较长地区,株行距可稍大,反之冬季较寒冷、生长期较短地区,株距可稍小。采用篱架时,行距过宽不利于提高每亩架面和有效架面,在不埋土区或轻度埋土区,单篱架的行距以等于或稍大于架高即2~2.5米之间为宜。行距过窄架面下部光照不足,变成无效架面。北方埋土地区应适当加宽行距(一般2.5~3米),以利于冬季取土防寒。架高以1.8~2.0米为宜,过高不利于夏季修剪等管理作业。
③葡萄园所需的架材和投资。架材需用量随架式结构不同而异。倾斜式小棚架:每亩用水泥柱60根。水泥柱的形状一般为正方形或长方形,边长为8~12厘米。水泥柱的长度一般为2~2.5米。另需30根竹竿,8号或10号铁丝,共需10道约1100米。架材费用570元左右。连接式水平棚架:每亩用10厘米见方水泥柱60根。每亩需直径6.5毫米铁筋24米,8号铁丝180米,10号铁丝1100米,架材费用480元左右。单壁篱架:每亩需高2~2.5米水泥柱66根,8或10号铁丝800米。架材费用380~400元。
挖沟栽植
葡萄是多年生藤本植物,寿命较长,定植后要在固定位置生长结果多年 ,需要有较大的地下营养体积。而葡萄根系幼嫩组织 是肉质的,其生长点向下向外伸展遇到阻力就停止前进,为了使葡萄根系在土壤中占据较大的营养面积,达到“根深叶茂”,在栽植葡萄前要挖好栽植沟。
(1)挖定植沟挖定植沟时间,北方地区一般在秋后至上冻前进行为好。山地葡萄园挖栽植沟要适当深和宽些,一般深、宽均为1米为宜,平地可挖各0.8米深的沟。先按行距定线,再按沟的宽度挖沟,将表土放到一面,心土放另一面,然后进行回填土。回填土时,先在沟底填一层20厘米的有机物。平原地块,若地下水位较高,可填20厘米炉渣或垃圾,以作滤水层。再往上填一层表土、一层粪肥,或粪肥和表土混合填入。每公顷需要7500公斤优质粪肥,另外加入250公斤磷肥。回填土时要根据不同土壤类型进行改良,若土壤粘重要适当掺沙子回填,改善土壤结构,以利于根系生长发育。当回填到离地表10厘米时,灌水沉实定植沟,再回填与地表相平进行栽苗。
(2)栽苗选好合格苗木,要求根系完整有5条以上,直径在2~3毫米的侧根。苗粗度在5毫米以上完全成熟木质化,其上有3个以上的饱满芽,苗木应是无病虫危害,若嫁接苗,则砧木类型应符合要求,嫁接口完全愈合无 裂缝。栽苗时期:北京地区在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为宜,长江以南地区可秋季栽苗,一般在11~12月较合适。栽苗前要对苗木进行适当修剪,剪去枯桩,对过长的根系留20~30厘米剪截。然后放清水浸泡24小时,使其充分吸水。栽苗时挖穴,将苗木根系向四周散开,不要圈根,覆土踩实,使根系与土壤紧密结合。栽植深度不宜过深或过浅,过深地温较低,不利缓苗; 过浅根系容易露出地面而风干。一般嫁接苗覆土至嫁接口下部1厘米处,扦插苗以原根际与栽植沟面平齐为宜。栽后灌透水一次,待水渗后再覆土,不让根系外露。在干旱地区栽苗后用沙壤土埋上,培土高度以超过最上1个芽眼2厘米为适宜,以防芽眼抽干,隔5天再灌水1次,这样才能确保苗木成活。最好采用地膜覆盖,有利于提高地温和保墒,促进根系生长。
(3)定植苗木当年管理技术定植苗木抹芽、定枝、摘心非常重要,当芽眼萌发时,嫁接苗要及时抹除嫁接口以下部位的萌发芽,以免萌蘖生长消耗养分,影响接穗芽眼萌发和新梢生长。待苗高20厘米时,根据栽植密度进行定枝、疏枝,若株距较大一般留2枝,反之,则可留1枝。抹除多余的枝、留壮枝不留弱枝,使养分集中供给保留下来的枝以利于植株生长。当苗木1米高时,要进行主梢摘心和副梢处理,首先要抹除距地面30厘米以下的副梢,其上副梢一般留1~2片叶反复摘心,较粗壮的副梢可留4~5 片叶反复摘心控制。当主梢长度达1.5米时再次摘心。北京地区苗木管理较好到9月上旬一般植株可达2米左右,还要进行最后次主梢摘心。通过多次反复摘心,可以促进苗木加粗,枝条木质化和花芽分化。冬剪时在充分成熟直径在1厘米以上主蔓上剪截,一般主蔓留长度在1~1.2米。主梢上抽发的副梢粗度在0.5厘米时,可留1~2芽短截,作为下年的结果母枝。
(4)早期丰产栽培技术最关键的是肥水管理当苗高在40~50厘米时要进行第1次追肥。由于定植苗木根系很小,用于吸收营养元素量也较少,因此,要勤追少施,年追施2~3次即可,追肥时间20~30天一次,前期追施以氮肥为主,后期追施以磷钾肥为主,追肥后要及时灌水、松土、中耕除草。还要注意病虫害防治。
肥水管理
肥料管理
基肥在秋季采果后施入,沿着原种植穴边沿向外挖40×40cm深穴按一层土一层肥、分多层施入有机肥,以人畜粪、厩肥、沤肥等为主。盛果期葡萄按每生产1kg果实施人2kg以上有机肥料。追肥主要在2个时期,花前十多天施1次速效性肥料如腐熟人粪尿等。果实膨大期施1次钾肥为主的肥料如草木灰或腐熟鸡粪等。
水分管理
葡萄生长需要大量水分,几个关键时期如萌芽后至开花前;坐果后至果实着色期干旱时要及时浇水。雨天要及时清理墒沟,排除积水。
花果管理为提高坐果率与增大果粒,提高产量和品质,可采用人工授粉方法。用带毛的兔皮钉在木板上制成授粉毛刷,在盛果初期上午无露水时用毛刷在葡萄花序上进行刷拉帮助授粉。
疏花疏果
对于巨峰等品种采用疏花序、掐副花序、疏花蕾、疏幼果等方法疏除过多的果粒可提高果实品质。疏花序在花前半月左右完成。掐去花序末端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把分化不良的副花序疏去。疏花蕾在开 花前5~10天进行,用手轻轻撸花序,使部分花蕾脱落。疏幼果在生理落果后进行,对巨峰等大果粒品种每穗只留50粒左右果粒即可。
果实套袋
一般花后40天左右、果粒黄豆大小时进行套袋防治果实病虫害。 套袋前7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或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等全面喷施一次杀虫杀菌剂。选择每天早晨10时以前和下午4时以后进行套袋,防止午间高温灼伤果粒。
整形修剪
整形庭院水平棚架可采用多 主蔓扇形,主干高度1m以上,在棚架面上多个主蔓着生在主干延长蔓上。
夏季修剪
抹芽绑梢与去卷须,生长前期抹去过多无用的嫩梢,新梢长30cm左右时绑在铁丝上,以免被风刮断,同时摘去卷须。摘心与去副梢,开花前5天左右摘心,提高坐果率。一般在果穗上留5片叶以上,摘去顶端嫩梢。摘心后副梢开始萌长,将果穗下副梢全部摘除,果穗以上副梢留2片叶再摘心。再摘心后的副梢又发生二次副梢,对二次副梢或以后发出的三次副梢继续采用同法摘心。主梢顶端的副梢可多留几片叶。
冬季修剪
冬季修剪宜在落叶后至翌年2月份前进行,2月后常有伤流,不宜修剪。修剪时应选留主蔓上生长充实,成熟良好,无病虫害的枝条作为结果母枝。结果母枝剪留2~4芽为短梢修剪,5~7芽为中梢修剪,剪留8芽以上为长梢修剪。巨峰等旺势品种常采用中、长梢为主,长、中、短梢相结合进行 修剪。粗壮枝可长留,瘦长枝可短留。在主蔓和侧蔓下部留部分短梢作预备枝,用以更新枝蔓。
虫害防治
第一阶段
休眠期至芽萌动期。休眠期清园,剪除枯枝、僵果等,清扫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 ,减少越冬病源。芽萌动期喷1次3°Be石硫合剂加0.2%~0.3%有机硅农用助剂,消灭越冬病源。
第二阶段
新梢生长期至开花前。喷1:0.5:200倍波尔多液,主要防治黑痘病和灰霉病危害幼叶、嫩梢、花序等。
第三阶段
落花后至果实着色前期。落花后喷1~2次3000倍速灭杀丁液防治葡萄透翅蛾幼虫危害嫩梢。每隔10~15天交替喷1:0.5:200倍波尔多液或1000倍70%甲基托布津液,也可使用三唑类杀菌剂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预防黑痘病、白腐病、炭疽病等。生长前期阴雨低温天气较多时,叶片发生霜霉病也可喷800倍25%甲霜灵液,病害发生初期可使用烯酰吗啉防治, 花期前后如有叶蝉危害,可喷施25%吡虫啉倍液予以防治。6月中下旬果粒黄豆大小时进行套袋防治果实病虫害。
第四阶段
果实着色期至果实成熟期。采用人工捕杀防治天蛾幼虫。喷1:1:200倍波尔多液防治霜霉病、炭 疽病、灰霉病、白腐病等。
第五阶段
果实采收期至休眠期。第2代天蛾幼虫危害时可喷3000倍速灭杀丁液。秋季阴雨天较多时 重点防治霜霉病,可喷1:1:200倍波尔多液。 认真阅读所给的材料把相关的重要内容标画。学生要注意在前置性学习中要积累一些文学和文化常识,将有价值的东西摘抄在本上。
学生通过阅读所给的材料,进而对作者及创作背景有一个了解,以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同时学生对材料的积累对以后写作有一定的帮助。
环节二:
再读文本、解读文章。
要求:
1.结合对文本的阅读,先独立作答然后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2.回归文本,作答 要有理有据。
思考探究1: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汪曾祺是个怎样的人?在文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体现着怎样的心境?
参考答案:随和普通,确实如此,在这个随和的老头身上,在这篇别致的散文之中,洋溢着对葡萄的热爱,展现出作者对生活的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表现出文人的灵性和雅致的情趣。
思考探究2:俗话说,字如其人,文如其人。请同学们探究和品鉴一下本文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平实自然、口语化。汪曾祺曾经说过:“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国内有一位评论家评论说:“汪曾祺的语言很怪,拆开来每一句都是平平常常的话,放在一起,就有点味道。”
品味语言3:体会这种自然平淡之美。我们以第一部分为例:“一月,下大雪。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声音。 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读着这样的文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开头就是下着大雪,一股寒气扑面而来,却没想到与之俱来的是可爱的葡萄。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如同刚出生的BABY躺在温暖的床上。”“这是怎样的境界!此刻你不管怎样躁动不 安,你必须屏息静气,跟着悄悄踏进葡萄园。”
学生先独立思考作答,然后小组交流合作探究,最后展示。 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环节三:课堂小结。
品味语言,可以从几个角度入手:
A、词语的选用:动词、形容词、短语;
B、句式的选用:长短句的交错使用、疑问句、感叹句的恰当表达;
C、标点的使用:逗号、句号、感叹号、问号的巧妙使用;
D、修辞的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增强文学表现力。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总 结归纳。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6.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参考 篇六
这里我和大家交流一下我们备课组的做法和反思。
一、处理教材的想法
(一)、蓦然回首,还是“寻觅文言的津梁”——注意与必修内容的联系 误区一:误把选修教材与必修内容割裂开来
教学内容虽然千变万化,但其本真还是不变的,新课程的理念是前后贯通的。学生是有惰性的,这就要我们老师做好引导。怎么引导?钱梦龙的做法给了我很大启发,他说:“我的水平不高,只有初中的水平,我读了好几遍才读出好的,就是我要导读的地方。”
要注意“选文的教学价值”与“学生的学习经验”相结合,而合情的教学环节是:由学生不喜欢的让他喜欢,由学生读不懂的让他读懂,由学生读不好的让他读好。在备课前即要估量学生学生什么地方读不懂、读不好,然后再展开教学。
有时候,读一读,查一查,想一想,议一议,再读一读„„看似笨拙,实则质朴。至少用这种理念去授课,学生不排斥,也不觉得枯燥,而且非常配合。
(二)、花开四季,各有千秋——注意选修特性,选修≠必修 误区二:误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
“诗歌与散文欣赏”“ 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扩展性的目标侧重于“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学习探究的方法,应该是新课程选修课教学的重要导向。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有疑敢问,有疑善问,形成宽广的多元化视野,努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选修有选修的特性,有它的自主性和选择性,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延伸和提高,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也应比必修有明显的扩展。如果完全照搬必修的上法,或者像上必修课一样一篇一篇地上过来,那自然也是不合时宜的。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要围绕六个单元的知识点展开教学,而“寻觅文言的津梁”的三大版块理念也只能是辅助手段,重在灵活运用,自主选择了。
(三)、走近高考,随时调整——注意与专题复习的挂钩 误区三:不能正确处理选修课与复习课的关系
高三的主要任务是高考,这点谁也不敢否认,而我们这一届偏偏又赶上了新课改,真不知是幸还是不幸。怎么办呢?只好两者兼顾。关键是新考纲没有出来,又该参考什么呢?所以,在此,我建议我们老师在备课时好好研究一下《学科指导意见》,这样至少不会走弯路。为此准备选修教学与高考专题复习交叉进行的方式,这样一则给学生种紧迫感二则也避免了教学单一的枯燥。所以在诗歌部分,是与古诗鉴赏的专题复习相配合上;散文部分,则准备与古文阅读相配合上。
有两个做法,和大家探讨一下: 1.两者兼顾型:
选修的诗歌部分+高考专题复习的诗歌鉴赏分; 选修的散文部分+高考专题复习的文言文阅读
(这是从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出发,力求系统;当然如果从由浅入深的角度出发,先上高考专题复习再上选修的,也未尝不可。)
2.两者结合型:单元内容与高考专题复习交叉进行 一单元——古诗鉴赏专题复习·表达技巧
二单元——古诗鉴赏专题复习·形象(意象、意境、情感)三单元——古诗鉴赏专题复习·语言(兼及其他)
四单元——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实词
筛选文中的信息
五单元——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虚词、句式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六单元——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断句、翻译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这是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避免教学的单
一、枯燥。要注意的上,以上的分法只是有所侧重而已,在实际教学中不可能分得太明确,也不能分得过细。否则的话,就把知识点..
联系割裂开来了。我曾想把07年的诗歌鉴赏题按考点来归类,后来发现没法分,因为现在的高考题综合性都很强,几乎每个考查点都涉及到了。教学上也同样是如此。)
个人的看法,第一种方案比较好处理;第二种则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些。
(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注意与写作教学的渗透 误区四:不能正确处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所谓“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我始终坚持一个观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不是靠写一篇两篇作文或老师讲评几节作文课就能提高的,它其实应该渗透在我们每节语文课里,在学生的每天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汇聚而成。所以再从功利的角度来讲,在我们每节语文课的背后,正有一双60分的眼睛在眼巴巴地望着我们呢!
1、积累(素材):作者魅力;诗文光辉。作者的人生经历,他们的作品世界本身就是一部光辉灿烂的历史,因而可以倡导学生重视积累运用,将丰富的文化宝藏运用到写作中去。几千年丰厚的文化积淀是滋长语言的沃野,借经典诗词,吸传统精华,抒自我胸臆,会使语言机智中不乏冷静,活泼中不乏典雅,多一份古典之美。
如一位学生在《雨中读古诗》写道:
“于是老杜春夜咏哦,小杜清明问路,陆放翁卧听夜阑,僧志南杖过桥东;易安居士叹绿肥红瘦,诚斋主人赏荷心呈珠;张志和泛舟垂钓不须归,苏东坡淡妆浓抹拟西湖。”
作者将杜甫等八位诗人及其经典作品巧妙串联,字里行间弥散出雨天读古诗的古典气息,语言明丽雅隽。
2、模仿(语言、构思)
模仿有高下之分:古人谓“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偷”即模仿,“偷意”、“偷气”为模仿中的创新。回顾我们的写作史,古今中外,从“模仿”到“创造”,写出有新意的作品的例子举不胜举。名垂千古的《膝王阁序》的作者王勃,模仿北朝庾信的《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句,传颂至今。
就古代散文来说,可模仿的有:议论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记叙文的叙述描写和抒情方式;散文的“形散神聚”和语言的抒情性„ „
语言如:仿《如梦令》写的《高三剪影》:
昨夜挑灯夜读,早起不知去路。试问走读生,为何精神抖擞?知否,知否?我等日渐消瘦。
结构如:仿《项脊轩志》写的《老屋》
3、创新(局部、整体)①.“文本素描”
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锱。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王维
学生习作:
„„一望无际的原野是最广阔的舞台。绿油油的麦稞就是这场舞剧的主角。微风是伴奏,白鹭作衬托,一切的一切如此浑然天成。轻风拂来,柔嫩的纤腰便曲了下来,摇曳起来,于是这片瀚海便涌起洪波,卷起大浪,霎时间传到了另一边际,消失在了眼帘之外。这是波浪的制高点,更是曲线的最完美的表现。白鹭为何如此匆忙,是否为追寻这美丽的瞬间?人都会被此景陶醉,更何况是一只鸟呢?
悠扬的啼声擢破了夏日的沉寂。是什么精美的乐器,发出如此美妙的旋律?穿越千丛万木,终于找到了这位隐逸的天才。高大的树木能遮挡住黄鹂鸟的身影,却永远无法埋没人间绝响。夏日似乎在这啼声中变得清爽,变得清凉,变得清新,变得清丽。„„
②.“文本改编”
以下是李商隐《无题》中的一二联,请你仔细阅读,然后根据说明写作。(6分)(改编自台湾高中写作教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说明:
①本诗写情,但无一字及情。诗中借百花残、蚕吐丝、蜡炬成灰等具体意象含蓄表露出内心缠绵浓烈的情思。请将这四句诗改写成白话文,宜讲求文字的精致与文气的流畅;
②将古典诗改写成白话文时,不必采用逐字逐句的方式处理,原诗所描述之人、事、物、时空背景都不宜忽略,叙述者的口吻、人称也不应改动,有时要增加局部描写以补足情境。
③本诗写情,情感缠绵浓烈,意境蕴藉有味,改写的文字应该忠实保留这种氛围,以与原诗相映。
命题说明:改写是一种以某篇现成作品为基础,按照写作要求,在对原文形式或部分内容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后,所写出的新作品。改写要求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这种语文表达能力的训练,不但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有助于发展思维、联想和想象能力。
改写文示例:
冲破了障碍,排除了阻挡,好不容易我们才能见面。相聚,对我们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呀!正因为如此,即使是短暂的片刻,我们也格外珍惜。而当面临离别之时,我内心痛楚哀伤,就像东风不再,原本受春气滋养的花朵顿时凋零一般。
还记得蚕总是不断吐丝,就像我对你的眷恋,直到生命步上尽头才会终止;此时此刻,对你思念不尽,又像案上燃烧的蜡烛,我以不停的泪水耗尽生,直到烧成灰烬才无泪可流。
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中,我们不能相伴相守,只好独自愁苦,让思念如利针刺进心坎,时时牵扯,时时挣扎。我希望你知道,虽然我的身远在天涯,但我的心永伴你身边。
③.“我最喜爱的一句诗”征文活动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一股清凉的气息拂来,那是明月松间照的恬淡;一串淡远的音符飘过,那是清泉石上流的润泽。
清馨怡人,淡远悠扬。松间明月朗朗照亮一弯纯净的心湖,一片菊花飘香的圣土。石上清泉涓涓地流,流去满身的疲惫,尔后如一只初醒的鸟儿径直飞向那一片苍茫的绿叶。
漫步林间,任身上映出松针的翠影,浮现出亘古的幽静,任脚步下踏出轻快的步伐,与石泉流水对唱、和歌。不知不觉间,流出了一个安谧的梦,梦中以树根为枕,静静地藉草而眠,让泉水在我身畔流淌,松针在我身上堆积。
王维安在?问石泉,无语,只是默默流。④.“感动中国”古代诗人颁奖辞写作 豪放不羁的诗人:
一壶清酒,挥洒出一片豪放,一支墨笔,涂抹出大唐的盛世之风。在文学的长河里,你是一朵奇葩,你的诗,是这奇葩永久的芬芳,踏着水中的月华,你已远航。
醉卧长安,那是你的无奈;壮志难酬,那是世俗的失败。淡淡墨痕,抒写着前无古人的豪迈;滴滴香酒,浸润着失落的雄心。把酒问天,叹人生无奈;豪情一笔,诗传万古流芳。„„
诗坛霸主谪仙人:
一星升起,他灿烂得是整个盛唐星空。他飘逸,欲上青天揽明月;他自信,天生我 材必有用;他狂放,我辈岂是蓬蒿人!他用酒涤荡自己的秉性,用诗放牧自己的灵魂!李太白,谪仙哉!
他是盛世游子,拿着酒杯走遍了大江南北。把酒望月,昨天他被风风光光迎进皇宫,今天他却挥了挥衣袖,潇潇洒洒在外得自游荡。举杯消愁,玉盘珍馐他不看一眼,仕途与他无缘;对酒当歌,诗,酒才是他的挚友。他是中国诗史上的辉煌篇章,他是中国诗的代言人!
⑤其它(综合等)
提供各类古文句段或古诗词,让学生按要求进行扩展、缩写、仿写、续写、改写、转述、文学评论
„„
示例:高考作文《诗人•明月•黄花》片段:
素月寄孤舟,只影随水流,家园破,一盏残酒。酒淡怎敌晚风疾,梧桐雨,点点愁。
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黄花瘦,雁声断秋。一溪落花漫汀洲,流离苦,几时休?
这首词是我填给历尽漂泊的李清照的。
(五)、瞻前顾后,融会贯通——注意与整本书的融合 误区三:不能正确处理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文本只是范例,只要典型,皆可以为我所用。学科指导中即非常重视单元与单元间的整合,如古诗部分第二、三单元的自主赏析第一条明确规定与前一单元的联系。
青青翠竹,全身是宝。积涓涓细流,成滔滔江河。用足教材,为学而用,从古人中汲取智慧的营养。
二、单元解读
(一)关于前言:教材在卷首编写了《致同学们》。这不仅仅是写给同学们看的,也是教师要潜心咀嚼的。个中精要地交代了选修课的教学任务,以及每册选修课的三维训练要求。学通了它,教师才能“心明眼亮”,胸有成竹,制定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来“以学定教”。而教材中的“前言”部分,更应该看成是教师执教本册书的“教学目标”。在教材中,每个单元的教与学的重点都被一一廓清:这本教材,从高中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对于诗歌,从探究诗歌的旨意、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声韵三方面入手;对于散文,从理解散文的形象性、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体会散文的灵活性和趣味性三方面入手,这样能够从大处抓住跟两种文体本质有关的主要之点,避免过繁过细,有助于初学者掌握运用。在具体步骤的安排上,是从学习过程着眼。具体来说就是:
(二)单元内容设计:每章的第一项是“欣赏指导”(短文),就这一章所提出的学习角度,介绍相关知识和鉴赏方法,主要起总领作用。第二项是“赏析示例”(诗作),诗歌和散文各举一篇为例,从该章所提出的学习角度进行分析,带有举例示范性质,供同学们参考借 4 鉴。第三项“自主赏析”(诗文作品),是围绕这一章的学习内容,提供阅读欣赏的作品;自主赏析作品后面列有“探究/讨论”题目,这些题目帮助同学们在阅读鉴赏时打开思路、把握要点,在途径上、方法上作适当的提示或点拨;有的作品在“探究/讨论”题目之后,还有“相关链接”,进一步提供有关背景资料和信息,这些都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赏析活动的具体凭借。第四项“推荐作品”是推荐给同学们与本单元学习内容相关的一些作品,供课外阅读之用,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学到的鉴赏方法自行进行文学鉴赏活动。
(三)每一单元的教与学:综上所述,就每一个单元而言,教材编写者已经把教与学的“纲”、“点”、“面”、“线”交代得清清楚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好“纲”,知道每个单元应该学习什么;抓好“点”,重点解剖经典篇目,以求得变教为导、以点带面之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铺好“面”,在重点理解“点”的基础上,教师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方法,作适当的提示或点拨,而不必再篇篇必帮扶,步步不松手;理清“线”,当学生学完一“部”后,附有“概述”,让学生通过对不同时代作品的解读感悟,在文学史上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之于这条“史线”,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即可。
(四)单元设置及课时安排:诗歌部分:14课时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赏析示例:2课时 自主赏析:3课时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赏析示例:2课时 自主赏析:3课时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涵咏诗韵”
赏析示例:1课时 自主赏析:3课时 说明:“推荐作品”部分也要教师适当的指导,仅仅要求学生读读背背是不够的,对于很多学生而言,语文学习不是举一反三,而是举三反一,甚至是举十反一。
A、《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
(一)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探究诗旨)
1、以意逆志(从读者与诗歌作品之间的关系探讨诗歌欣赏的方法)a.“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b.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
鉴赏时不妨多问问: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情感(愿望)?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引导学生领悟,我们要正确把握一首诗歌的主旨,就得从正确解读诗歌文辞入手,要正确理解字义、词义、句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或人生体验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2、知人论世(从作者层面探讨了诗歌欣赏的方法)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时代不同,精神迥异。说明:①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如作者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
②尽量积累诗人写于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作品,全面掌握诗人一生的思想变化流程,以及由此而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和旨趣。
③全面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反映特定时代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力求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如同为离别诗,汉末多离别的哀怨,而盛唐普遍呈现乐观的基调。
3、探究诗旨的步骤 在背景中理解文本 在文本中推敲语言
从图景中体会其心境,进而把握其意境 从表达效果的角度,反求诗歌的表现手法
说明: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其语言的简洁和丰富的表现力,是要靠一定的表现手法支撑的,如果诗歌没有了相应的表现手法,抒发的感情就会失去依托。表现手法就是为了突出主题,抒发感情的。诗歌欣赏中,我们要把从诸如表现手法等形式之美体会诗歌的情感之美、意境之美变成一种习惯,由习惯升华为一种能力;进而理解诗歌的主题,领会诗歌的意境,把握文本的全部内蕴。
(二)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诗境)
1、置身诗境:主要从诗歌形象(意象)特点入手探讨诗歌意境的方法 “置身诗境”的赏析方法: ①要“沉浸其中”,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全身心地投入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想象世界中
②要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在想像中让自己进入到诗人用文字勾勒的场景中,去感受、体会,从而与诗人取得共鸣。
③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如:
a.针对意象较为丰富或典型的可采用抓典型意象分析感情的方法把握意境(如《春江花月夜》《扬州慢》《菩萨蛮》);
b.对整篇优美、浑成的可采用整体把握再现情景的方法把握意境(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夜归鹿门歌》《积雨辋川庄作》《新城道中》);
c.对诗中人物形象较为鲜明的可采用分析人物形象挖掘人物感情的方法把握意境(《登岳阳楼》《旅夜书怀》)。
说明:有些诗歌写的不是生活中的实物、景色,而是一些神奇的传说和光怪陆离的景象,或者本就是存在于诗人想像中的物象和景象,这种境界是读者从未体验过的。我们仍然需要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力求与诗人取得共鸣。因为传说也好,诗人的想像也罢,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而来的,是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我们只有充分发挥想像和联想,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尽量构想诗人描绘的奇幻世界,从而获得对人生、自然的新认识。
2、缘景明情:主要从想像中的意境入手,去感受、体会、推想处于这样的意境中诗人的情感的方法。
“缘景明情”的赏析方法
(《旅夜书怀》)① 描绘自然图景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抓关键诗句、关键词语分析景物特点)
② 想象诗人形象
似沙鸥(抓神情动作表述人物形象)
③ 追溯诗人感情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由神情追根溯源挖掘人物感情)
④综合表述本诗的意境
概括+具体描绘(采用总分结构)
3、把握诗境的注意点
①、”置身诗境“必须通过诵读来实现。比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将古体诗用韵自由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全诗换韵共11次。随着韵脚的一次次的变化,诗歌的内容层次也一次次变化,从而笔到意随地表达了他的追求和理想。在朗读时,换韵处可作适当停顿,韵脚要读得响亮,要用心领会诗句的内容,读得节奏鲜明,这样才能充分感受李白诗歌中那份浪漫主义的激情,欣赏虚构出的这个神仙世界的异彩缤绩和诗人不受礼法约束的狂放不羁。
②、”缘景明情“则要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文本中诗人述志达情所借助的意象,并且根据连缀的不同方式,借助联想、想象来实现对诗境的品味。
《夜归鹿门歌》作者借山寺的鸣钟、月照的鹿门、岩扉松径等意象和庞公的典故来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作品篇幅短小,意象典型,基调一致,意境浑成,可以引导学生将诗词中的意象连缀,通过吟诵、联想来品味诗情。
《登岳阳楼》前两联描绘江山的壮阔,颈联却极写漂泊无归之苦。意境由广阔到狭窄,忽然来了个极大的转变。一般来说尾联就很难安排了,但作者笔锋一转,写出”戎马关山北“,这样的胸襟就和”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的意境衬托起来,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全诗意象之间跳跃性大、色彩不
一、情绪起伏、出语新警、诗思奇妙。这样的作品就要教会学生或根据诗词中的”一鳞半爪“,或根据知人论世的原则,用想象来补充、连缀,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然后再来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
③、有些作品的精妙之处,在于一联、一句、一字之美,对这类作品,应重点引导学生进行”炼字“"炼句”,感悟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不为常人所注意的瞬间之美、新奇之美。比如《菩萨蛮》其二中“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一句,没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嘱口吻的“莫”字,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
④、有些以景语作结的作品,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句子的揣摩、感悟来品味意境和诗味。比如《春江花月夜》中的“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只有通过反复吟诵,方能体会诗境之隽永。
把握诗歌内容,抓住诗歌意象,想像诗歌意境,根据诗中所描绘的种种图景,展开联想和想象,置身其境,感同自身,去窥测诗人的内心世界,分析诗歌思想情感。
(三)第三单元:“因声求气、涵咏诗韵”(体会声韵)“欣赏指导”栏目里所提示的学习要求是:“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蕴涵的情感。”
解读:在“指导”中,教材要求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性主要表现在节拍和押 7 韵等方面”,“把重点放在对作品的句中节拍、句末韵脚和章节间节奏的把握上”,并列举了五言诗、七言诗一般有的节拍,从而“按节拍朗读”。
可能存在误区:我们可能依然用自己惯有的 “经验”,仅仅关注于对作品的思想情感的分析,却忽略如何去“因声”和“涵咏”。窃想,设若在高考时出了让学生“划分诗句的节拍、韵脚,诵读时的轻重急缓,标出分节来”这样的题目,我们的学生能完成的好吗?
看《单元指导》课件:参考无忧无虑网站:http:// 点评江苏省公开课《登高》,带学生用吴地方言上,真正做到了语文的本真。
B、《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之部 总体设想:
利用必修三第四专题的“寻觅文言津梁”的方法来上,只是重点有别。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因声求气→仔细理会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融会贯通
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四)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理解散文的形象性)误区一:眼中只有形象,忽视手段创造 创造怎样的形象?怎样创造形象?
我的理解是,不仅是创造怎样的形象,还应是如何创造形象。如《项羽之死》,既要通....
过阅读,分析出项羽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又要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误区二:眼中只有文没有诗,忽视诗与文的有别。
学习本单元有两个重点,既要求在教学中重视调动学生的“形象创作”,同时又要求让学生理性地区别“诗文”是如何“有别”的——因为前三个单元学习的全是诗歌,而这个单元正好是由诗歌到散文的过渡,十分有利于区别。
A、创造形象
1、散文类别不同,艺术形象的表现形式不同
①山水游记类散文——具有独特风貌韵味的山水风物(《过小孤山大孤山》)②人物传记类散文——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项羽之死》《西门豹治邺》《大铁椎传》)③说理类散文——直观准确的事实论据(《阿房宫赋》《六国论》《伶官传序》)④叙事类散文——细致生动的事件(《项羽之死》《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⑤抒情类散文——真挚感人的情感(《祭十二郎文》)
2、形象不同,方法不同
山水游记类散文——《过小孤山大孤山》——情景交融的意境,灵活多变的笔法,多角度多侧面细致真实的描绘。
哲理型散文——《庖丁解牛》——用寓言故事来讲道理,生动的场面和传神的神态描写。史论散文——《阿房宫赋》——铺叙、夸张、渲染的赋体特征,形象描写对说理的重要作用,描摹形象的手段(如繁笔和简笔的配合,运用排比、对偶、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人物传记类散文——《项羽之死》——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形象刻画;精湛典型的场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
B、诗文有别
注意教材“赏析指导”第二段中“诗文有别”这一教学提示,重视赏析示例文后导引分析的这一段文字:
作为散文,所描摹的山水形象,与用诗歌写出的山水形象是有差别的。文贴近山水的本 来面貌,而诗则是写意的,境象与情思都升华得更为高远一些。在陆游之前,苏轼有咏大孤山小孤山的著名题画诗《李思训〈长江绝岛图〉》:“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苏陆二家,一诗一文。苏诗凌空飘扬,所展现的形象,真有“山苍苍,水茫茫”“沙平风软望不到”的感觉,而陆文脚踏实地,从多种侧面,作了细致真实的描写。苏诗能启发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陆文则让我们如同身临其境。对比之下,可以显见其差异。但这种差异,是体现着文学艺术手段的丰富多样,并无高下优劣之分。
在此建议许多教师在教一个单元、乃至一册书之前,悉心地去研读教材,去吃透教材的编排体例、意图,以及教学要求。
(五)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本单元主要从形与神的角度欣赏古代散文。要提醒学生:散文之“散”,表现了自然从容、姿态横生之美,并没有刻意安排的痕迹,而内中自有很强的思想逻辑性和情感逻辑,要细细体味方可。
如何把握文章中的思想情感脉络?
提要钩玄
因声求气→仔细理会
沉思力索
融会贯通(探究·讨论)
反复推敲
关于提要钩玄:是韩愈提倡的读书方法。语出韩愈《进学解》:“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意指学习记载史事的书(资料性的书)必须提出它的要领,学习立论的书(理论性的书)必须探究它的精义。这是一种在阅读中抓要点、找本质的读书方法,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读书过程中抓知识的要领,抓精髓之所在,探索其精神实质。如此,所读之书就是再多,也能若网在纲,被系统掌握。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的不在于教师教了什么,而在于学生学了什么。
1、注重章法。反复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文章中的流动、起伏和回旋,这是把握文章气脉的前提条件,是挖掘文章思想价值的基础。章有章法,读有读法。朗读时,要“因声求气”,慢慢地将身心沉浸到作品中,从音节字句中感受文章的气韵。比如《六国论》和《祭十二郎文》都是值得反复诵读的名篇,切不可把疏通词句作为教学重点而忽略了对这些文章的品读。
2、注重学法。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脉络的方法,练习归纳各个段落的主要内容,列出提纲,体会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理清全文的结构。比如《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文章的结构看似闲散随意,但是如果逐段理清主要内容就不难发现,从阐述绘画主张,到追忆二人的真情交往,到最后说明写作的缘由,文章始终都是以画竹及苏文二人的情谊为中心点的。
3、注重积累。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补充一些背景知识,比如苏家的一些情况等。这不仅是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需要,也是积累作文素材的需要。
4、注重比较。本单元所选文章都较为经典,可以在比较中让学生有更多的发现和感悟,体味作者的感情,尤其要充分重视文后的比较类型的“探究·讨论”题。
5、注重模仿。本单元是一个非常适合学生写作模仿谋篇布局的好散文!
现在的学生似乎真的不会写作文,翻来翻去总是那统一的格式:若是议论文,则是先摆出观点,接着就是举例1,所以观点是正确的;然后举例2,所以观点是正确的„„还可以再举下去,一直到800字为止。学生作文问题是很明显的:缺少分析,没有论证过程。为什么会这样?难道学生就不想分析?我说,不是的,是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分析,更不知道怎样去分析。然后我们再想想自己又做了些什么呢?是不是只在作文讲评的时候强调一下“要分
9 析”,学生就真的会分析了呢?是不是只给学生读个一两篇范文就能解决问题的呢?我的看法是,学生写作技能的提高还是离不开课堂上的点点渗透。
怎么模仿?——尝试是条思路。
本单元的六篇文章都很典型,结构完整,感情充沛,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欣赏这种“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妙处,还要教学生尝试着去模仿。
议论文性散文可尝试学写《六国论》和《伶官传序》的框架结构和论证过程。如《六国论》,虽然我们在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中已经学过,学科指导意见里也没有要求上,但本文在行文结构方面带有范式性,体现了议论文论证严谨的特点。如文中的总分式结构,对比、假设、举例等论证方法,其论证周密、说理清晰的逻辑性和文中从开头一直贯注到结尾的沉痛激切的抒情文气完美融合,对那些不会写议论文的人来说,再带着新眼光来读肯定是不一样的,定会在温故知新中提升。
抒情性散文可尝试学写《祭十二郎文》和《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抒情线索。如《祭十二郎文》以情感领起全篇,以骨肉至情贯串始终的写法。
记叙性散文可整合第三单元《过小孤山大孤山》(叙事)《项羽之死》(写人)的写法。
怎么模仿?——仿写是条思路。浅层的可以仿其形: 例如:“清军溃败,非力不足,势不众,弊在技穷。技穷而力亏,溃败之道也。或曰:清室苟和,怨技穷耶?曰:苟和者源技穷也。盖屡战败,不能侥存。故曰;弊在技穷也。”——《过清论》这段文字显然仿写了《六国论》的第一段,显得新奇独到。
高明的可以仿其神:
早在1980年高考作文《读〈画蛋〉有感》时,有位考生立意与众不同。别的考生大多谈的是达•芬奇的坚持与毅力,而他说的是名师与高徒的关系。开篇第一段是这样的:
人说“名师出高徒”,这话实是不假。依我看,这原因有二:其一是师之教有方,其二是徒之学不怠。离开了这两条,既称不上“名师”,也出不了“高徒”。名画家佛罗基奥手下出了一代宗师达•芬奇,便是很好一例。
这段共四句话,第一句正面阐述中心论点,第二句将中心论点拆分成两个分论点,第三句从反面阐述论点,第四句简明扼要概括命题材料,搭设材料与中心之间的桥梁。四句活层次清晰,笼括全篇,堪称读后感开篇的经典,它就明显有《六国论》首段的影子。
再笨一点的,先让他背出来再说 „„
总之,只要我们老师多动脑子,肯定可以找到许多路子。
(六)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体会散文的灵活性和趣味性)
散文在我国,与诗歌同样历史悠久,样式多样,风格众多,写作手法更是屡翻屡新。就笔法而言,前人就有“对偶” “借影”“写照”“进步”“虚托”“巧避”等说,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属于“旷达”一类,《种树郭橐驼传》则是带有寓言性质的“无中生有”一类,树立这一形象明理以托讽,《侍坐章》“一字立骨”,《苦斋记》“就题字生情”,《游沙湖》“奇异”,《项脊轩志》则为“感慨”不一而足。
从体裁上看,有传、语录、序、志等样式。记人记事、抒情、议论、描写都有,既有散体,也有骈体。就内容而言,有的重形象美和文辞美;有的侧重于情;有的侧重于理;有的则情理兼用,互相渗透;有的则是表现一种趣味。文虽短小而情味隽永,形式新颖生动,不拘一格,贴近生活,富有情趣的篇目,值得反复研读品味。
前面已经学习了从“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理解散文的形象性)、“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两方面把握古代散文的方法。本单元鉴赏角度是 “文无 10 定格、贵在鲜活”,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散文的灵活性和趣味性这些特点,同时也利用这一点来培养学生对古代经典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编写者的意图是想将古代散文相对集中编排,有助于学生通过学习来认识散文的文体特征,这样能够从大处抓住与散文文体本质属性有关的主要之点,避免过繁过细,有助于初学者掌握运用。(韩大胜)
三、对教材内容调整的想法,意在“抛砖引玉”
一是选择——从各单元(专题)中选择最经典或最具学习价值的篇目;二是选择后重组——打破原来单元或专题的安排,选择相关篇目自组单元或专题,可以选择后重组来教学。选择相关诗文,组成如下单元:
一是按照 文学史线索 来安排——“先秦诗文”“汉魏两晋南北朝诗文”“唐宋诗文”“元明清诗文”,一是按照 写作要素 来安排——“立意篇”“形象篇”“意境篇”“手法篇”“语言篇”,把诗文合在一起,再把鉴赏方法揉进去来教学。
7.《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程纲要 篇七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主题整合教材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05
在人教版的系列选修教材中,《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受到许多学校语文教师的钟爱,作为高中阶段选修教材的首选,甚至有的省份在制定相关教学指导意见时,将其作为必选教材。但和其他选修教材一样,在使用这本教材的过程中,教师们遇到很多难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该教材收纳的古代诗文篇目众多,“诗歌之部”和“散文之部”两个部分合计收纳诗文48篇,按照教学安排,这些篇目需要在一个学段,也就是半个学期,不到10周的时间内完成,课时紧,任务重,完全落实有难度;二是教材选文主要按照文学欣赏方法归类编排,虽然每个单元都做了赏析指导,提出了一定的教学方向,但是大多表述过于抽象,主题界定和教学指向模糊,有的单元教学要求与所选篇目对应不明晰,略显粗糙,教师们很难以此为依据组织教学,更难上出选修课程的要求。因此,笔者提出对教材进行“主题整合”的设想,以期达到教材的优化,使选修教材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一、主题整合模式
这里所说的“主题整合”,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对教材所选篇目按照一定的主题重新调整编排,然后采用合理的操作模式组织教学,依序完成各个主题的教学任务。
在实际操作中,这个整合模式可大致分成“主题整合——教师精讲——学生自读——拓展阅读——问题探究”五个步骤。一是主题整合,教师可以从题材、体裁、作者、文学理论等不同维度确立整合主题,收纳篇目,所选篇目不必拘泥于某一单元或某本教材,可课内,可课外,可选修,可必修,可诗,可文,只要契合主题,都可以根据需要编排组合在一起;二是教师精讲,教师在主题篇目中选择1至2篇作品进行精讲;三是学生自读,由学生对同一主题下的其他篇目展开自主研读,提出问题,教师点拨明确;四是拓展阅读,教师根据需要推荐相应主题的课外文章,作为阅读积累;五是问题探究,教师组织学生完成主题设计下的核心问题探究,形成学习成果,分享学习心得。在课时安排方面,可设定2到5个课时完成一个完整的主题教学。这样,在一个学段内,我们就至少可以完成10个这样的主题教学任务,能在限定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资源,利用好教材。
二、主题整合例说
下面我从三个主题角度,举例谈谈我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教材的整合设想和教学建议,以供参考。
1. 以名家巨匠为主题
文学作品,首先是人的作品,既是人写的,也是写人的。作家借助滚烫的文字,描摹自然万物,捕捉世风人情,读者经由曼妙的文字,窥见理想情怀,旨趣抱负。简单的作者生平简介,显然很难在作家与作品之间建立起真正有机的联系。学生也很难从枯燥的介绍中明了作家于作品中寄寓的丰富内涵。以李白为例,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的李白作品不可谓不多,留下的印象大多粗浅。读其作,通常只有豪迈奔放,识其人,无外乎乐观豁达。然而,李白不同时期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旨趣,甚至是文字风格是有很大差异的。《蜀道难》《将进酒》《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三篇作品,若以奔放豪迈、浪漫奇幻之言简而蔽之,是粗浅的,也很难让学生了解一个更为鲜活立体的李白形象,学生所获得的阅读体验也是贫乏的。
以名家巨匠为主题整合教材,则要求在基本了解作家生平经历的基础上,厘清其思想发展的脉络,把握其风格流变的过程,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作品的赏析,形成对其人其作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从而获得更加鲜活的阅读体验。
整合示例一:
主题篇目(含部分必修及课外篇目)探究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蜀道难》李白被“赐金放还”前后作品风格产生了哪些变化?
杜甫《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秋兴八首》(其一)《登高》杜甫晚年作品体现了怎样的人生情怀?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种树郭橐驼传》《捕蛇者说》《永州八记》柳宗元是如何运用艺术形象寄寓情感志向的?
纳兰性德《长相思》《木兰词》《浣溪沙》《菩萨蛮·忆旧》纳兰性德作品传承了宋词的哪些艺术特点?
2. 以文学史序为主题
文学的发展有其清晰的脉络,尤其中国古代诗文的发展,更强调传承。我们传统的文本教学,大多将单篇作品置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独立空间,讲究单一文章的挖深讲透。这种看起来精耕细作的讲读方式,由于忽略了作品的时代性和历史性,很难引发学生共鸣。比如秦汉文学,其所处时代的久远,必然使学生与作品间存在隔阂。如何弥补这样的隔阂,让学生透过艰涩的文字,把握作品的“古拙之美”(李泽厚语),是教师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
其实,只要我们把这些作品放置在文学史的语境中,便能找到一个全新的解读空间。
整合示例二:
主题篇目(含部分必修及课外篇目)探究
秦汉古韵《湘夫人》《国殇》《诗经-采薇》《离骚》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气质体现在哪些方面?
魏晋风流《拟行路难(其四)》《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如何理解魏晋文人的思想境界?
盛唐气度《春江花月夜》《燕歌行》《将进酒》《从军行》盛唐时期的诗歌有怎样的艺术特点?
有宋一代《一剪梅》《扬州慢》《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词“豪放派”与“婉约派”作品在艺术特色上有何异同?
3. 以情感体验为主题
古人所谓“诗言志”,道出了为诗为文的根本目的,即抒发内心的情感志向。穿越了历史时空的古代诗文,因为有着充沛的情感表达,打下了作者深刻的情感烙印,而变得贴近,变得有温度。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准确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其实是在作品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古人的爱恨情仇、喜乐悲苦,透过文字,与学生鲜活的生活体验相遇,定会融汇成更加多姿的情感色彩,使学生获得高于生活的情感体悟和思想内化。此外,中国传统诗文重视师古与传承,许多情感表达以固定的行文套路被固定下来,呈现典型化的特点。以情感体验为线索整合诗文,可以让学生掌握不同题材诗文的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获得层次更为丰富的阅读感受。
拿“宦游”一类诗文来说,作品或记录羁旅所见,或抒发贬谪愁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十分常见,也非常重要的题材。在必修阶段,学生对这类作品比较熟悉。如果在选修阶段,教师能将此类作品集合起来,由一篇到多篇,由多篇到一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把握此类作品的基本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这对学生掌握鉴赏此类作品的一般方法是大有好处的。
整合示例三:
主题篇目(含部分必修及课外篇目)探究
家国《登岳阳楼》《书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满江红》古人的“爱国”精神有哪些基本内涵?
爱情《一剪梅》《长相思》《诗经·静女》《钗头凤》古代诗词表现相思之情有哪些常用手法?
宦游《长恨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过小孤山大孤山》如何理解古代文人仕途与文学成就的“二律背反”?
悼亡《祭十二郎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项脊轩志》这几篇悼亡文章在艺术手法上有哪些异同?
以上所提及的三个主题,打破选修教材本身的单元设置,突破了选修与必修、课内与课外、诗歌与散文之间的界限,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将教材重新整合。突破了文选形式在讲授时的单一性和封闭性特点,使作品本身、教材本身处在一个开放互动的语境中。
选修教材“主题整合”的意义显而易见,从“三维目标”的层面来看,能将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综合于每一个主题的设计与实施中。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在整体把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依据教师的个人特点、气质禀赋、知识涵养,选择不同的主题组织教学,是彰显教师文学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更能培养教师的大课程观,开拓教师视野,真正做到教师与课程的同步发展。从学生的层面来看,在这些主题的实施和体验过程中,他们真正成为课程的参与者,既从全局上把握住了语文学习的几个重要方向,又能在课程学习中获得知识的积累、方法的领会、情感的体验和素养的提高。
当然,这些主题不是固定的,各个主题既各有侧重,又相互渗透融合,甚至主题本身也是开放的。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条件,制定个性化的整合主题,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富于个性色彩的课程规划。这将是教师们在课改实践中最大的成长和收获。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程纲要】推荐阅读:
中国近现代纲要课课堂讨论问题12-07
中国现代茶诗欣赏07-10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12-25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自评10-0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09-28
中国现代建筑教案07-30
中国现代订婚流程09-06
中国现代四首诗10-03
中国现代十大名人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