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2024-06-27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精选8篇)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一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调查报告

90后独生子女婚育观调查报告

青少年是国家成长的未来。一个国家兴衰的关键系于青少年的成长健康与否。而正确的婚恋观正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发现,纠正当下青少年在婚恋观中存在的误区,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

这次调查通过对90后感情现状,基本婚恋观和对婚姻以及未来的认识来找出当下青少年在感情中存在的错误认识和他们与时俱进的观念,同时总结出其中问题,并对症下药,力求有效解决问题。

对这次90后婚恋观调查,诊断问题大致如下: 1.90后感情现状和自身理想状态 2.90后择偶观,未来规划 3.90后对婚前婚后生活的自我认知

在这次调查总我们用了问卷法,访谈法等,主要步骤如下: 1.收集90后调查数据,了解90后大致婚恋观 2.拟定提纲,根据数据作出分析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调查报告

3.开始写作并标出注释(50字以上)4.向老师提交报告

90后独生子女婚育观调查报告

长期以来,社会对90后都是缺乏了解的,屡见网络的关于90后的新闻,以偏概全,让人真假难辨,这并不是社会的偏见,而是因为没有一个渠道,能让社会了解90后这个鲜活的群体。而情感问题在这个时候,成为大家对90后最好奇的一个方面。从社会事件到道听途说,无数消息似乎都将矛头指向这了似乎尚未成熟的一代,缺乏自律,缺乏素养,成了很多90后的代名词。今天我们就90后的婚育观展开调查,发放多份问卷,以便从这个方面,深度剖析现在的90后对婚姻与婚后生活的看法。

1.90后感情生活现状和理想恋爱时间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调查报告

许多90后,现正就读大学一二年级,正是世界观,人生观成型的重要期。调查中,大部分90后男/女生都期待或处于恋爱期。极少数个例可能已经成婚,我们剔除其中的一些特殊案例而得到结果,说明了大多数90后目前已经有较为全面的感情经历,许多人也曾臆想过未来的婚姻生活,并且有部分同学有详细可行的对未来的规划。这是目前90后感情生活的一个概括的介绍。婚姻一般都缘来于恋爱。在这份调查中,我们第一个问题提到了90后的理想恋爱时间。就客观事实来说,男生普遍较女生早一些,于初中到高中期间,会有第一次恋爱经历,但大部分女生在精神上会先于男生出现类似好感,爱慕等的情节。当被问及谈多久恋爱能结婚的时候,回答范围很广而虚浮。从一年到十年不等,女生大多数表现得比较稳定,而男生则较为激进。有些男生觉得只要有感情,即使是一天也可以天长地久,而女生则考虑的比较周全。性格,背景,感觉都是她们的考量范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调查报告

围。这个问题凸显了目前90后感情观方面的不成熟。因为大部分90后还在象牙塔中学习,尚未接触到社会,因此许多矛盾并未萌芽。但可幸的是,许多问题,只要下功夫,是能解决的。

2.90后的择偶观和理想结婚年龄

在了解了理想恋爱时间过后,我们调查了对于结婚年龄90后们的看法。这个问题的结果跟传统认知很相似,女生普遍认为的理想结婚年龄要较男生小。男生的回答范围较广,可能是因为受了现今晚婚潮流的影响,部分男生认为35乃至往后结婚,都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而择偶观的问题,则是这次调查的重要部分。我们用图表的形式,对比了男女双方对择偶观的不同看法和要求。首先是女生的要求与理想。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调查报告

其次是男生,通过对比我们发现,男生较女生更加倾向于外在,而女生的要求则显的更加生活化一些。这个调查告诉我们,90后的择偶观与传统相差不大,少部分特例并不能说明所有90后就是不成熟和叛逆的代表。

3.婚姻的意义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调查报告

在90后的眼里,结婚到底是什么。可能是由于并没有接触过的原因,所有人的回答都比较简单,即使有想的比较全面的,也是受到目前很多电视剧已经网络的影响。大部分人回答结婚就是两个人长时间的在一起,并且共同担负家庭,享受爱情的欢乐。有一部分人想到了结婚可能面临的生活问题,但是看法依旧在成年人眼中较为浅薄。因此婚姻是什么这个问题,充分说明了90后由于年龄和经验,在对婚姻认知上的缺乏。

4.90后婚后:财产公证与生活的时间分配的看法

在谈及婚前/后财产公证方面,很多90后表现了豁达的一面。可能由于太多财产问题而造成的家庭破裂出现在当今社会,90后们对财产的独立性看的比较严肃。大多数人不介意婚前/后的财产公证,并且认为这是一个较好的解决经济纠纷的方法。这个问题表现了90后对个人经济情况的理智认识,并且这个认识符合了当前社会主流意向和发展趋势。婚前公证不是对爱情的不信任,而是对稳定生活的一个保证。

婚后生活与工作的时间分配这个问题回答很一致。受到普遍价值观的影响,几乎所有男生都回答会将做好工作,放在第一或者与生活并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调查报告

列第一。而女生回答则多样化的多,她们可以尽心于家庭生活,可以向往做独立自主的女强人,这取决于生活需要她们所扮演的角色。在中国男主外女主内是一个较主流的观念,即使90后,也是深受这个观念的影响,那么出现这样的回答情况便也不在意料之外了。总的来说,这个问题表现了90后在婚后生活和工作方面,是 有较为理智的看法的。没有网络盛传的那样自私,只在乎自我感受,90后也有家庭责任感,也有工作上进心。

5.90后对婚后产子的观点与情感冲突时的处理方法

在是否要孩子方面,90后们的回答显的稍显稚嫩。有一部分同学认为,从小的耳濡目染甚至亲身经历足以说明培养孩子是一件劳神伤财的事情,因此他们认为时机不成熟(没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和心理准备)的时候,是坚决不会要孩子的,还有一些同学比较顾及到长辈的感受,认为生孩子一方面是由于自己家庭的需要,一方面,长辈强烈的需求也是对于要孩子的一种刺激因素。另一些同学比较简单的认为,生孩子是可有可无的,顺其自然。在这个问题上一切同学过于偏激的认为生孩子是一种拖累,而有一些又缺乏对有孩子过后的问题的考虑。这方面,90后需要家长以及一些长辈辅助教导。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调查报告

家庭问题与情感问题的冲突也是日益增多的一个社会矛盾。许多人因为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个问题而导致家庭的破裂。左图90后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这些答案表明了90后并不会如描述的那么叛逆,他们也会采取商量甚至向家人妥协的方法,来解决相对比较严重的问题。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调查报告

6.90后的未来规划

在被问及是否对未来有规划的问题是,大部分90后同学很明确的回答说有,虽然小部分可能不知道如何去实现,但只要有目标,就有实现的希望。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调查报告

这份调查详细回答了90后婚育观的现状,其中有不成熟,也有理智,通过这份报告我们了解到90后的婚育观也是受到传统价值观的影响的,他们也并不是像一些人所说的那样偏激,自私。

班级 :英教101 专业:英语师范

2.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二

一、课程特点

搞清楚教学实际, 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课程特点是教学实际的主要部分, 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 就是必须首先认真研究这门课程教学的实际, 切实搞清楚这门课程的特点, 把握这门课的教学规律。从学科性质和教材内容这两个角度来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 政治性、科学性兼具, 是一门政治性和科学性有机统一的学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政治性和科学性同生同长, 天然结合, 内在统一。政治性是所有哲学社会科学中都具有的一个特性, 是一个共性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我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众多学科中与现实政治联系最为紧密的一门课程, 其政治性更加强烈。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特点,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 是中国化的当代马克思主义, 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发展, 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科学。

2. 既具理论性, 又具实践性, 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具的学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理论一样, 具有极强的理论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直接面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 以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为己任, 这一理论体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 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3. 既体现逻辑性, 也体现历史性, 是一门逻辑性与历史性有机统一的学科。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为主线, 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上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个理论成果相关命题、观点、思想做逻辑分析和逻辑描述, 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个理论成果进行历史回顾和历史描述。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门学科来讲, 在阐述其理论时, 做一定的历史回顾是非常必要和必须的。科学理论总是历史的产物, 总是与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人物、事件、活动相联系, 不了解历史就不可能科学认识理论创新的价值与真谛;就有可能把理论看成只是原先的一些命题、观点的逻辑推演, 就不可能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理论。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做历史回顾, 就不可能深刻地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个道理, 就不可能真正理解这个理论体系的中国特色的由来, 也就不能真正理解这个理论体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个道理。

4. 与其他课程在内容上存在着交叉重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史, 是中国现代史的重要和主要内容, 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史实的阐述上与《中国近代史纲要》等课程会出现必然重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涵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多个学科, 也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存在内容上的重复。

5. 教学内容综合性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内容涉及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法学、伦理学、历史学、政治学、外交学、军事学、生态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诸多学科, 是一门由诸多学科知识组合起来的综合性很强的大学科。

6. 教学目的具有多重性。

本课程教学目的既强调知识、能力的培养, 又注重思想品德的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 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系统的知识教育。同时, 也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国情观、荣辱观、价值观教育和社会主义信念教育等德育的重任。

7.“教材”稳定性不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 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学科, 它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是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 而实践变化之快、经验积累之多、新理论出现之快是前所未有的, 这就使得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教材总是处在一个不断丰富内容, 不断修改、不断更新的状态之中, 教材的不稳定性是必然的。

8. 教材普遍性、概括性强。

目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采用的是全国统编教材, 其科学性、逻辑性是毋庸置疑的, 教学内容也是相对适时的。但因为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主要是一些具有普遍性的内容, 因为内容的普遍性和概括性, 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远离了学生的具体的实际生活, 造成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 使教材很难科学解答学生思想中的各种困惑。

二、教学对策

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的特点的认识, 笔者认为要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教师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正确处理政治性与科学性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程是一门政治性和科学性天然结合的课程, 教师在教学中, 只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政治性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在政治性问题上, 教师不仅要有强烈的政治意识, 而且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信念、饱满的政治热情、严格的政治纪律意识、严肃的政治态度、真诚政治表达。在科学性问题上, 教师一定要将自己的教学建立在坚实的科学性基础上, 靠科学性来保证政治教育的可信度;要通过学术性来体现政治性, 要力戒政治教育的简单化、片面化和空洞化。

2. 正确处理整体与重点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目是让学生系统和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是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所以,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意问题就是知识的全面性问题,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必须秉持整体意识。但是, 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非常庞大, 教学时间是有限的, 这门课程的内容逻辑结构上也有主次之分, 为了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真正地掌握这门课程的精髓和核心知识, 教师还要善于抓重点, 要有重点意识。

3. 正确处理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注意各门学科的协作。

对于各课程之间内容上存在着的交叉重叠问题, 孤立的课程教学会使同一内容在不同的教师、不同的课程中反复讲述, 不仅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加剧学生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消极心态, 也会使有限的教学时间得不到充分利用, 降低教学效率。因此, 需要通过教学协作来预防并克服这些问题。

4. 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为了实现有效的政治教育目的, 教师必须要非常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活动, 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思想的“内化”实现政治素质的提升。确立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 营造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创设科学的互动机制, 变教师正面灌输为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培养, 教师由原来的单纯的传授者真正转变为课堂的启发者, 学生在课程中由他主性转变为学生自主性教育。

5. 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必须在原有的课堂教学中增加实践环节, 建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一, 增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其二, 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发。使学生深入生活、走向社会, 通过亲身实践, 使教学内容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 让学生学到活生生的、真实可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三, 注重实践教学的考核。其四, 注重教师自身的社会实践活动。

6. 正确处理既有理论与新生理论的关系, 密切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创新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程定位决定了教学的侧重点不是纯粹概念原理的推导和演绎, 而是指向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这就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教师是否始终能够站在理论研究的前沿, 是否始终能够把握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 决定了他是否始终能够把教学内容的更新和理论创新作为教学的内在要求。大学生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 面对每天接触到的种种现象和现实问题, 如果教学内容不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 不能反映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 不能跟踪理论研究的前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是不可能充满生机和活力的。

7. 正确处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的关系, 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抽象性、概括性。教师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 要切实注意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尽最大的可能, 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把普遍的问题具体化, 让学生形象、生动的感知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三、结语

教师要自觉提高责任意识, 既要作教学任务的承担者, 又要作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者,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 坚持科学发展观, 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待教学, 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规律之真, 务提高教学效果之实。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有创新意识, 要在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特点的基础上, 不断进行教学研究, 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 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鼎盛, 邵穗生, 黄晓江, 李军, 丁旭光.广州地区青年学者“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综述[J].广东社会科学, 1988, (02) .

[2]全面地理解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三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历史经验[J].高校理论战线, 1991, (01) .

3.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三

关键词:实践反哺理论;市场调查;课程改革

市场调查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市场调查课程教学基本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状态。学生在学习完本门课程以后并不能真正掌握调查的技巧性,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不大。

怎样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是高校教师长期以来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为此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任务式教学方法在市场调查课程改革的应用。

一、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市场调查课程教材与教师授课的内容往往都是主要介绍市场调查的方法、数据的整理、分析以及预测方法,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市场调查与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巧,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难以满足对实际能力培养的教学需求,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以教师的讲解为主

目前的教学过程中虽然一直在强调实际能力的培养,强调应用性,但是大部分的课堂还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填鸭式教学”,学生们是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没有自己的思考。另外,很多班级人数较多,老师不能进行针对性教学,对于学生是否能接受,以及接受之后是否能够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出来,没有给予一定程度的关注,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二)实践内容与理论有所脱节

为了应对现在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很多院校增加了大量的实践类课程,包括市场调查课程的模拟实践,也就是让学生在课程内容结束之后进行一次演练。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发现需要用到的具体细节老师在课堂上讲解讲解过程中有些没有涉及到,或者过于理论,学生还是不清楚应该如何做,而在实践当中老师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将相应的知识介绍到位,出现的问题老师短时间很难解释清楚,最后时间的结果往往不太理想。

(三)学生的创新与动手能力不足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各行各业在市场中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特别是具有创新纪录与动手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许多企业不惜重金去挖掘。但另一方面一部分毕业学生为找不到工作而着急。这两者之间的矛盾说明我们高校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怎样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合格管理人才是高校教学改革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实践反哺理论”思想的应用意义

市场调查课程比较注重实践,但对于理论知识也有所要求。那么如何让学生能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能很好的与实践相结合呢。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任务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如搜集信息、设计问卷、制定抽样方案、实地调查、分析数据、完成报告等。要完成这些任务,只具备理论知识还不够,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应给学生分配适当的任务,通过实践活动引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思考,找出自身的问题,并在学习中掌握解决方法,最后回归实践,这样能够有效地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也能够让其掌握相应的实践能力。

同时这种做法也改变了以往“满堂灌”式的教学,能够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效地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效果也能得到明显地提升。

三、“实践反哺理论”的实际应用——任务式教学法

(一)任务选取

为了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体现课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设计的任务要尽量要贴近或者是真实的生活、工作需要,这样也可以让学生的调查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能够实现成果的转化。

因此取材一般通过以下方式:①由学生的创业需要作为切入点,由学生制定创业目标,根据目标完成相应工作;②根据需要,由教师的研究课题作为任务设计的素材,由老师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把控,这样做既解决了老师数据获取的困难,又为学生提供了很好地、可衡量的任务。③由校企合作单位或者是校外需要调研的公司提供调研需求,这与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贴合更加紧密,但需要任课教师考虑任务实施的可行性及如何进行质量控制,避免后期出现进展不下去的情况。

(二)活动开展

在课程最开始的阶段,就应该将任务提供给学生,供其选择,同时让其明确学习的目标,带着任务进行学习。将班级同学划分成若干小组,以5-7人为宜,每个小组商议选定所需调查的主题。然后将整个项目按照市场调查的活动流程划分成若干子项目,具体包括:调查主题原始资料收集—调研方案设计—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方法的选择—实际调查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调研报告的撰写等 7 个子项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按照项目开展的顺序进行教学,对于每一个项目的完成情况都及时作出总结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修正。让学生为了完成调研的项目而去主动学习市场调查的相关技能。

(三)教学效果评价

最终对学生的考核从整个过程的参与度、过程性任务完成情况、最终结果、以及对整个任务认知程度几个方面来进行评价。整个任务开展的中间过程由指导老师进行把控,而最终结果,根据任务素材的不同,请相应的人进行评价。项目完成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调研报告并制作PPT,在课堂上口头汇报。既提供了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总结

通过任务式教学,可以很好地实现“实践反哺理论”在市场调查课程中的应用,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一种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和方向。

参考文献:

[1]马力鹏.试论研讨式教学的特色与意义[J].教育与现代化,1999 (4):37-42.

[2]薛磊,孙玉强,顾晓清.在应用型本科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5):49-50.

[3]蔡明剑.项目教学法对教师工作的要求[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12(4):69-70.

[4]霍芳.论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4).

[5]刘金岭.数据库原理及应用中的项目教学法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24).

4.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四

该课程的教学并未局限于书本,而是结合了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最新内容,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任务等,让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在此,浅谈一下对这门课的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自早期的先驱者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过程中就对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践相结合进行了探索,并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通过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同志于1984年提出的,他详尽地阐述了中国为什么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重大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在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并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我们必须抓紧21世纪头20年这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未来的中国梦一定得以实现!

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反思苏联的倒塌,根本上来讲是忽略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点导致民心丧失,而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现在经济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历史证明了这一点的正确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此,我们需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以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需要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特别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不能重蹈苏共忽视意识形态工作的覆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中国的改革之路,是成功之路,是光明之路,具有强大的优势,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同时,由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环境会发生迁移与变化,中国特色改革道路必然要不断丰富其内涵,使其更能反映时代的新要求和人民的新期待。

过去35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解决业已积累的矛盾,还是要靠改革;保持未来健康持续发展,依然要靠改革。当前,国内外环境和条件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历史赋予了中国未来改革更加丰富的内涵。诚然,经济体制改革仍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但是,总揽全局,统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阶段,则是新时代赋予党的神圣使命。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已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五个体制的改革和中国共产党党内建设制度的改革理论方面做出了重大突破,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改革道路的内涵,构建了未来改革的宏伟蓝图,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明确了未来改革的重点领域和重大举措,对于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5.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五

在第一学期,我顺利完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的学习。通过这次系统的学习,对我来说是非常有收获的。在学习之前,我原以为这门课程会跟本科时那些政治基础课一样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老师在讲台上不停的讲不停的写,而学生只有在下面默默听,所以我一开始猜想自己学习这门课程会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但是当我真正开始进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的学习后,才发现情况并不是像我所想的那样。给我们授课的老师都非常的重视和台下学生的交流,这样极大的激发了我们学习和主动参与的热情。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运用丰富的视频和图片的手段细致而生动的阐述了课程的要点,有的老师虽然课件不多但是整个授课过程就是通过和学生的交流和共同探讨下进行的,所以让我感觉非常的有吸引力,学习的效果也非常的好。

通过这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习,对于我来说首先就是增强了对社会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心。比较系统和正确的了解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来龙去脉后,我就对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我知道了社会主义学派的分类即大三家、中三家和小三家。原来没有学习之前,我看待上世纪九十年代苏联和东欧巨变时,就会感觉到是社会主义的一次非常重大的失败,是资本主义的胜利,但是现在我了解到了,苏联和东欧原来所建设的那种制度并不是真正的科学社会主义,只是一种斯大林模式或者叫做国家社会主义模式,它的失败不能代表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更不能看成是资本主义的胜利,恰恰它的失败说明了不遵循科学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去建设国家注定不会成功。这门课程的学习激发了我学习社会主义的热情,所以在课余时间我借阅了很多这方面的书籍,开阔了自己的视野,这也是这门课程给我的帮助。我详细阅读了两本外国著作一本是《马克思的复仇》,另一本是《来自上层的革命》,阅读再加上课堂的学习,让我对一直希望深入学习的苏东巨变有了一定的认识。

最后我想对这门课程提一些自己还不太成熟的想法供老师们参考。在课程的学习中,我略微感觉到在课程的讲授中对于社会主义以前走过的道路过于多了一点点,比如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起源和发展的曲折过程,苏东巨变等等都做了很详细的讲述,但是对于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除了中国之外其他国家的发展的讲述就稍微少了一点,这样就会缺乏新鲜感,容易让人对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和活力产生疑问。在课堂上是不是可以稍微多讲解一些社会主义的发展现状比如: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领导人们所进行的革命、摩尔多瓦共产党通过议会选举执政的经历等等。这只是我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建议。

《政治学》读书心得

①体系的结构性

与其他西方学科的基础教材相似,体系的结构性非常明显,呈现了政治学基础框架,同样也使自己对政治学的研究范围有了大致的了解。由于自己感觉对自己的毕业论文相关,所以对第2章----政府、体系和政体;第4章----民主;第5章----国家;以及第11、12、13、14、17和19章均重点关注了,其他章节有的部分没有认真阅读,但即使如此,也使我对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如此之广感到惊叹不已,而且也感到自己需要加倍努力才能建立自己的学习框架。

②内容的包容性

书中对某一概念与观点进行了详尽的理论介绍,特别是对学派观点的阐述与比较,有时甚至是极为简单的概念,作者依然将其进行详实罗列,当然,不可否认作者对概念进行的简练性表述是独到的而且是启发性的。

读书过程中发现一个小现象,作者似乎执着于提出一条不同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第三条路径或选择,或者说作者有着一种多元主义倾向,当然这只是作者的一种尝试,而且经常以与读者讨论的方式提出,似乎是一种选择,但有时又给予否定,当然这也给我以一些启示,也许自己也可以尝试思考一些陈例之外的东西。

③观点的启发性

通读全书,有时感觉有一点枯燥,但当作者的观点对自己深有启发时,又感到应该好好读完,并且是认真地对各种观点进行比较与思考。比如:

“赋予投票活动民主特征的,是它授予民众‘将坏蛋踢出去’的权力,由此使政治人物能对民众负责------前提是选举具有竞争性”1。简练而又形象地使我对选举作用与核心特征有了深刻的了解,联系实际生活,深感选举特征的泯灭与选举权利的受无视,使得政府责任变得缺少,最为重要的结果是权力的无所限制与无可监督,而衍生出了行为腐败。

“联邦制的第二个优点是,分散政府权力形成了有助于保护个人自由的制衡网络”2。虽然我国不是联邦制政府,可能这一观点未有益处,但保护个人自由是不可忽视的权力与权利自由,任何政府与社会均需有着强烈的责任去实践与恪守,而不是肆意践踏公民自由与权利,这一点无论是联邦制还是单一制政府都必须切实谨守。

作者对大众传媒的谴责性倾向与亨廷顿的观点形成鲜明对比----“媒体是自由社会的牧师,他们的所作所为像是其终极价值的守护人,他们揭露并谴责对这些根本价值离经叛道的行为,他们赋予反[英]安德鲁·海伍德著;张立鹏译.《政治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P150

映这些价值的人和体制以合法性”3。两者的不同角度给了我对大众传媒不同的情感倾向,当然自己依然不可否认两者都是不可否认的。

当然,自己也并不是都认同作者的概念或观念,因为他与我在本科阶段的经济学经典观点不同,比如对“倍数”的概念表述为:“当总需求的变动在经济中传递时对国民收入产生增大影响的机制”4,其实这是对经济乘数理论的单一解释,因为乘数也可以为负,即对经济的负面作用,由于一个概念的差异就导致了对凯恩斯主义理解的偏向,这是我在此的一个保留观点-----这只是自己的一点班门弄斧。

总而言之,获益之处的观点与见解不胜枚举,这些对开拓我的视野,提高我的学习兴趣都十分有益。④人物的新理解

由于本科是金融专业,所以在看到本书对哈耶克的描述时,使自己想有机会拜读哈耶克的几部著作----《通往奴役之路》、《法律、立法和自由》、《自由秩序原理》。自己只是知道,哈耶克是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理论基础提供者,对现代证券市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在看到这本书时,认识到哈耶克形成了与凯恩斯完全不同的经济哲学与政治学理论,自己也一直听说过政府行为边界的讨论,也深信政府投资与干预的控制,市场的有效与政府行为的相互作用,因此,自己决定在开心后要认真拜读一下他的著作。

三、通过学习政治学,应当培养的几种政治意识

1、培养宏观的政治意识,把政治眼光放长放远,不仅培养个人的政治素养、还要培养对民族、国家乃至国际上的政治文化修养。开阔自己的胸怀,把思想放宽,不要局限在所学知识的范围内,把眼光放远,做一个真正有政治头脑的人。

2、巩固强化信仰意识,强烈的信仰不仅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战斗力之源泉,更是一个政党不竭的精神动力。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动摇。强调对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和现阶段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强调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不论工作遇到什么困难和风险,都要始终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实地向前迈进。

3、强化责任意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担负着不同的角色,具有各自的社会责任。责任意识要求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除对自身负责外,还必须对他所处的集体及社会负责,正确处理与集体、社会、他人的关系。党和人民赋予我们一定的领导职务和权力,实际上也就赋予了相应的责任。多一份权力,就多一份义务,多一份责任。权力越大,为人民尽责的机会越多,做贡献3 [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瑞译.失衡的承诺[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9:P102[英]安德鲁·海伍德著;张立鹏译.《政治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P167的潜能越大,也就越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4、培养法治意识,严格依法办事,依法行政是服务型政府的一个基本特征,只有依法办事,政府才会有公信力,群众才会相信政府,政府服务才能为群众所接受。首先,我们要树立法律至上意识,学法、懂法、用法,自觉把政府机关的各项工作纳入法律轨道,充分运用法律管理经济、社会和文化事务,坚决摒弃重政策轻法律的陈旧观念。其次,要正确理解依法行政的内涵,明确职权法定,注重实体、严格程序,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纠纷,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6.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六

摘要:“三农”问题即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三农”问题是制约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不论是从中央还是在地方,都在不断加大对其的重视力度。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全国13亿人口,就有9亿多在农村,农村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极大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如何解决好“三农”问题,关系着国家是否能够保持良好的发展!关键词:“三农”问题 教育 土地 劳动力 生产 调查背景:

自古以来,农业问题都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如何解决好“三农”问题,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发展。如今:

一、由于城市的扩张,工业的发展,不得不占用大量土地,而这大量的土地中,绝大部分是农村的耕地,致使耕地的急剧减少,从而在不久的将来将引发不同程度的粮食问题;

二、贵州是一个相对落后的省份,许多地方还在持续着原始的耕作方式和产业结构,因而导致生产力不强及生产率低下,无法在新世纪里让农民们快速富裕起来;

三、在农村,教育方面也相对的落后,因而农村的孩子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在现代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这样对国家的发展是不利的;

四、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村青年放弃了原始的农业生产,他们中许多人投入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去,纷纷向城市涌进,在这其中也有许多问题围绕着他们;

五、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农村的医疗保障问题,看病难是许多农民都头疼的问题,医院的医药费非常昂贵,农民们一般支付不起,因而弄得生了病后总是一拖再拖,耽误了治疗。正是基于以上这些问题,让我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而我们团队利用假期对以上问题进行了一些简单的调查。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初步了解安顺市开发区各村基本发展情况,以及各村中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简单思考分析产生各种问题的原因,提出一些合理有效的对策及建议;同时在实践中锻炼小组各成员的交际能力,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收集与总结信息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了解自我、改善自我,增加对社会的认知度,使小组成员能够全方面的发展,提高成员素质,为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基础。调查时间:

2010年1月20日至2月9日 调查地点:

贵州省安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周边农村。

安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92年8月份经贵州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安顺市老城区西部,与老城区紧紧相连,是安顺市正在建设的现代化新城区,全区面积171.68平方公里,总人口14万余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军工、制药、汽车、机械、化工、酒类、食品、民间工艺等支柱产业,为安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如今,开发区辖区范围内共有84个行政村,14个社区居委会,人口14万余人,其中农村人口8万多,城市人口5万多。调查对象:

安顺市开发区周边农村村民,主要为双阳周围农村,包括对门村、破木村、赵家山村、平寨村、石头寨村、大坝村、土桥村、大云村等村寨,这些村都是属于安顺市开发区的管辖范围。调查方式:

以走访调查为主,通过走访各村村干部及村民收集信息,通过进入政府官方网站查找资料为辅。调查内容:

经过十多天的走访与调查,大体上了解了各村的基本情况,因为这些村都临近市区和厂区,所以各个村基本上发展良好。但是通过收集到的资料和信息,仍然可以发现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大致可以总结出“三农”问题里面的几大问题:土地问题、产业结构问题、农村的教育问题、剩余劳动力输出问题、医疗保障问题等。下面将以上问题逐一列出说明:

第一,土地问题

土地既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又是农民最基本的生存保障,适度稳定的土地承包关系,是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投入、调整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基础。在农村,农民们把土地看得比其他任何东西都重要,农民们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卖田卖地是卖命”,足见土地在农民心目中的重要性。

然而,城市要发展、要建设、要扩张,经济的发展要投资、要招商引资、要建工厂,人口的增长需要建设房屋等等,都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

作为一个省级开发区,所谓“开发区”就是要立足于开发,要开发就要建设,要建设就需要占用土地。现如今,开发区有两项重要项目就是建设“双阳生态新城”项目和“安顺航空城”项目,仅仅“安顺航空城”项目就需要土地面积35-40平方公里,因而在双阳周围的许多农村的土地已经被政府征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进程,使得许多农民沦为“无地”农民,令他们没有土地可以依附,使他们没有了收入来源,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生活。

虽然土地被征用能得到一笔不错的土地补偿款,但补偿款的数额总是有限的,农民们通常是教育程度低,思想不打开放,所以农民许多很少是有投资理念和创业理念的,他们大多数不懂得投资,得到了补偿款只能是有多少用多少,用完了之后便无计可施了,这样对农村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在以上调查过的村里面,有许多就是这样的“无地”农民,他们在失去土地以后,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能够做些什么,这是他们所苦恼的。

所以,政府在考虑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同时,要注意考虑农民的土地被征用后的发展和安置问题,农民也是需要发展的,尤其是对那些“无地”农民,希望政府能够多出台一些扶助这些农民的政策,使他们能够摆脱困境。

第二,农村产业结构问题

贵州省本身就是一个相对落后的省份,由于特殊的喀斯特地貌的地理条件,土地大多属于山地,平坦的土地则相对较少,加上许多地方土地石漠化严重,使得土地面积严重不足,加上信息的相对落后,使得许多地方发展严重不平衡,不少地区还保留着原始的耕作方式和产业结构。

调查的村里面基本上还是保持着人力、畜力与传统犁耙相结合的耕作方式,但在这一地区相对于其他地方已经相当不错了,由于村村通路计划的实施,道路通往各个村的道路基本完善,许多机械化的东西已经在这里普及使用,远距离运输有拖拉机,灌溉有抽水机等。

各个村里面还是保持原始的种植模式,基本上种植两季,分别为一季水稻,一季油菜,少有其他经济作物,村里面也没有村办企业,并且各种产业是没有统一的管理的,属于那种粗放式的,小家庭式的产业方式,在这种产业结构下是缺乏市场竞争力的,这样的产业方式是很难让当地农民们在短时期内富裕起来的。

调整产业结构,多种植经济作物,多办一些村办企业,发展其他产业,组织一些懂得管理的人来管理企业,组织人员与外界交流,实时掌握外界信息,尤其是市场信息,这样才能让人们保持与外界信息的畅通,才能把握市场动向,以市场为导向,才让农民们富裕起来。

第三,农村的教育问题

到目前为止,开发区境内有本科学院(安顺学院)1所,职工大学1所,职业技术中学2所,科研设计单位7所,高中3所,初中11所,小学47所,其中安顺市二中、安顺电大正在娄家湖片区建设新校,娄家湖教育区正在形成。

在调查的几个村里面,对门村有一所小学,其他村没有小学,其他村的有些到对门小学上小学,小学结束后转到附近的双阳中学或宋旗中学上初中;有些则直接到双阳中学或宋旗中学学完九年义务教育。学生们每天上学总要起得很早,要走将近半个多小时的路才能到学校,一点都不方便。

虽然国家已经免除了九年义务教育各项费用,但仍有一些学校利用其他名目向学生收取费用,许多家长也对此感到纳闷,但是没有人去揭发,只能在心里默默承受。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在农村,大多数小孩初中毕业就出门打工去了,在他们当中流传着“读书无用论”,其家长们也不能正确意识到孩子上学的意义,不能改变原来的思维方式,比如说女孩子不用读很多书,男孩子要留在身边跟自己干农活。只有少部分人能够继续读高中,很少有人进技术学校接受职业技能学习,当在外面打工时,没有学历,也没有技术优势,因而在外出找工作过程中总是碰壁,找不到称心的工作。

有些则不是小孩子不愿意上学,确实是有些家庭无法负担孩子上学费用,即使孩子的成绩很好,做孩子的也能体谅父母的辛苦,所以他们放弃上学。但这样的结果是导致农村教育的不良发展。

正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根本,很显然,农村的教育投入是严重不足的,许多孩子无法继续求学。对于占大多数的农村孩子来说,没有良好的教育,也就没有良好的发展,无法展现他们的潜力,也就没有美好的未来。国家要想良好发展,就得抓好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

第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与回乡创业问题

调查中,另一个农村的突出问题就是,现在的农村青年不愿意再像父辈们那样紧紧依附在土地上,因为他们认为仅仅依靠承包的那几亩土地,不仅收入低,而且做农活特别累,年轻人通常受不了这样的苦,他们还年轻,拥有着自己的梦想,想到外面闯一闯的勇气。

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去了,留在家里面的多是些中年以上的人或是小孩子,年轻人很少有在家里面的。他们大多是到广东、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沿海发达的地区去工作,进厂或做建筑工!

然而就在去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他们打工的地区有许多的工厂倒闭了,因而许多人被迫提前回乡。当被问及他们在过完年之后是否还要外出打工的时候,许多人面露难色,因为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到外面去也很难找到工作的,有些人则希望在自己的家乡进行自主创业,但是苦于找不到好的项目和没有资金支持,没有好的政策扶持,所以要进行自主创业显得难以进行。

我们认为政府有必要对返乡的农民兄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其拥有一技之长,能够更好地谋生;同事对他们进行自主创业引导,提供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这样也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第五、农村医疗保障问题

调查中,很多农民最关心的就是就医问题,农民就医问题是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农民就医难主要表现在很多家庭看不起病,买不起药,住不起院,还有很多家庭因病致贫或者因病返贫,许多农民的健康状况十分令人担忧,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近几年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下,在勾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蓝图中,政府提出了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在新形势下为切实解决农村医疗问题而实施的,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民群众和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如今,许多农民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许多村里面建起了卫生院,在自己村里面就能看病,使农民们得到了许多实惠,通过医保可以报销部分医疗费用,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不再为生病而犯愁了。

但是,由于新型农村医疗体系开展较晚,农村经济落后,医疗设施不是很完善,医疗人员水平不是很高,很多方面有待加强。加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满意服务,是实施农村合作医疗的基础;加强农村卫生全行业管理和监督,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管理的关键;为参保农民提供安全、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是合作医疗管理的基本内容;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服务行为,是合作医疗健康运行的保证。只有做到以上这些,才能不断地完善农村医疗体系,使农民们病有所医。实践总结:

假期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都是一段令人难忘的经历,在假期里我们可以好好休息一下,可以干一些我们想干的事情,同时,社会实践是假期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大学学习重要的一部分。经过这次假期的调查实践,使我们知道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重要环节,是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的重要过程,我们不仅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扩大了与社会的接触面,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对社会认知,积累了经验,锻炼和提高了自己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够真正的走向社会。

由于同学们自身知识和社会经验的局限性,我们对许多问题不能进行更加仔细和详尽的调查研究,其中有很多不足之处,有些甚至有些片面,也正是假期里面的社会实践,让我们真实感受到了自身的不足,交际能力的缺乏,社会经验的欠缺。因而这些让我们意识到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积极地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思考,了解社会,不断锻炼自己和积累经验,不断完善自己。

虽然我们现在还是普普通通的大学生,许多事情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无法改变,但以后的社会需要我们去建设,社会实践是我们毕业以后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准备。

现如今,随着党和政府对新农村建设关注的力度不断加大,已经提出了许多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政策,加快了农村的迅速发展。例如,在那些交通不便的乡村,加快“村村通”工程的建设,不断改善其交通状况;还实施“危房改造”项目,令许多人走出了破旧危险的瓦房,住进了平房;“家电下乡”实行政府补贴,不断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品质;有些农村甚至拉入了网线,使得农村与外界的联系更加频繁,不断掌握外界信息,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信息支持;医疗保障体系在农村大范围建立,让农民们的健康得到了保障。所有的这些,都表明着农村正想着良好的方向发展。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注与支持下,农村将会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7.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七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三课堂互动”的教学模式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也得到了大学生们的认可和喜欢。“三课堂互动”的教学模式思路是:“理论精讲、实践强化、考核多元”, 探索实践“第一课堂———问题驱动, 第二课堂———活动引领, 第三课堂———项目体验”。

一、以学生为中心, 转变课程教学理念必须实现三大转变

传统的《概论》课程教学是以“课堂为中心”, 教师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为“教师中心、课堂中心和教材中心”, 而对学生的中心地位不够重视, 这样就很难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也导致了《概论》课成为高职院校教师怕上、学生不爱上的局面。因此, 要改变《概论》课教学现状, 就必须把转变既有的教学理念作为抓手, 实现三大教学模式的转变。

1. 把“课堂理论教学”模式转变为“三课堂互动”教学模式。

要提高《概论》课对大学生们的吸引力, 就要从根本上改变“课堂理论教学”模式。“三课堂互动”教学模式是一个非常好的实践。所谓“三课堂”就是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第一课堂”, 以大学生们校内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 校外活动为主的“第三课堂”。“三课堂互动”教学模式能够积极拓展教学空间, 既注重课堂教学又注重强化对学生课外活动的影响, 做到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教师可以结合第一课堂教学内容和目标, 设计学生的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活动, 并通过活动将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心得体会提炼升华, 为第一课堂提供素材, 做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互动, 提高教学效果。

2. 把“主客体二分”教学模式转变为“多元主体”教学模式。

和我国其他传统教学模式一样, 《概论》教学也是强调“教师主体”和“学生客体”, 这种教学模式学生是被动地学习, 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 教师需转变“主客体二分”的教育理念为“多元主体”。在多元主体教育理念中, 教学主体范畴扩展, 包括课程教师、学生、其他教师及教辅人员、社会人员等。课程教师在《概论》课程教学的各环节起引导作用;学生通过参与设置问题、讨论及总结答案等方式成为教学主体。学生主体的出现也会激发其学习、思考和实践的积极性, 使教学过程更加丰富;其他教师、教辅人员和企业人员等也可以成为教学主体参与到教学之中, 设置和回答问题, 使问题设置更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主客体的变化没有使教学复杂化, 反而使教学双方可以互换角色, 丰富实践内容, 提高教学双方对内容的理解力。

3. 把注重“知识化”教学模式转变为注重“知行转化”教学模式。

传统的《概论》课程教学中注重知识传授, 教师也努力让学生掌握“知识”, 注重教化学生“知道”系统的理论内容。但学生知道这些之后怎样做却被教师忽视甚至忽略。他们可能通过电视、网络等接触多种价值观念, 甚至接受完全相反的价值观念。所以, 知识化的讲授所达成的“知道”的目标并不能满足“概论”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要求。所以, 《概论》课程的教学要重在“知行转化”, 教师既要通过合理有效的理论教学让学生学习到知识, 又应该注重实践教学, 引导和激发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行为, 做到知行统一。

二、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创新“三课堂互动”教学模式

“概论”课程教学可以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中, 我们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采用问题驱动法, 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在实践教学中, 根据教材要求, 结合形势政策, 充分利用唐山地理优势 (李大钊纪念馆、抗震遗址等) 开展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活动, 形成“第一课堂———问题驱动, 第二课堂———活动引领, 第三课堂———项目体验”的“三课堂互动”教学模式。

1. 第一课堂:

“问题驱动”教学法下的理论精讲。课题组根据学生实际, 针对“第一课堂”的教学采取“问题驱动”教学法, 以《概论》教材内容为基础, 对其进行新的整合,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了教学效果。

“问题驱动”教学法下的理论精讲, 突出“一面旗帜, 一条道路、一个体系”的主旋律, 本着“要精要管用”的原则, 让学生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我们将全书十五章整合为三个“为什么” (why) , 两个“是什么” (what) , 一个“主体是谁” (who) (为了谁?依靠谁?领导核心是谁?) 的“六个W”。

在具体讲授中, 注重了问题情境的设置和学生的参与,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了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 第二课堂:

“活动引领”教学法下的课堂延伸。第二课堂即学生的校内活动。对应第一课堂的内容, 将校内实践活动设计为六个主题:高举旗帜、红色记忆、坚定信心、科学发展、居安思危、执政兴国。每个主题下都有具体的活动, 例如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论坛、辩论赛, 以专业为单位开展红歌会, 利用周末影院播放专题片, 请专家举办形势政策报告, 利用学生社团开展活动等。同时, 为激发同学们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中成立了“红色社团”———理论学习小组, 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小组、科学发展观学习小组等, 通过开展系列学习实践活动, 深化了对第一课堂理论知识的认识, 取得良好的效果。

3. 第三课堂:

“项目体验”教学法下的课堂深化。第三课堂是校外实践活动。结合“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充分利用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 与专业教师、相关企业和部门合作, 积极设计活动项目, 开展第三课堂的实践活动,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自愿选择项目, 以社会实践小组的形式组织实施。真实的社会实践使同学们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发展成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都有了直观而深刻的认识。

三、完善多元考核评价机制

科学的评价机制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突出笔试成绩, 分数成为衡量学生是否合格的标准, 但学生是否认同社会主义制度是难以通过两个小时的答题测试出来的。“三课堂互动”教学模式中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考核评价机制也必须随之改变。课题组在传统考核机制的基础上, 探索了“多元考核评价机制”。

多元考核评价机制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进行。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 高职学生评价范畴可以分为知识认知评价、社会实践评价、个人品行评价三个内容。其中知识评价是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社会实践评价是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是对课外活动的统一考量;个人品行评价是以学生的日常表现为基础, 综合分析学生的品德修养, 并将其纳入考核范畴。我们将考核评价设定为学生评价 (自评互评) 、课堂表现、校内实践、校外实践、期末考试五部分, 比例分别为:学生评价10%、课堂表现20%、校内实践10%、校外实践10%、期末考试50%。既有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考核, 也有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 同时又保留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书面表达能力的考核。这种多元考核评价, 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 又能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力。

规则的制定和执行都要得到学生认可, 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对评价机制的反馈, 及时调整评价内容和比例。实践证明, 多元考核评价机制深受学生欢迎。

“三课堂互动”的教学模式已经在部分职业院校进行了三年多的实践,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深受师生认可。2011年该课程被批准为省级精品课程, 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王鹏.关于高职院校两课教学的思考[J].教学研究, 2007 (02) :45-46

[2]彭付芝.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条件[J].教学研究, 2009 (5) :77-79

8.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八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社会保障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保障理论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他们在资本论中,首先提到了社会保障的必要性,他们指出:“在不变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从物质方面来看,总是处于各种使他遭到损失的意外和危险中,因此,利润的一部分,即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必须充当社会保障基金……甚至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之后,也必须继续存在的唯一部分。”就是说社会主义,不是把社会总产品全部平均地不折不扣地分配掉,而是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把总产品的一部分留下来用于社会保障事业。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如果我们把‘劳动所得’这个用语首先理解为劳动的产品,那末集体的劳动所得就是社会总产品。现在从它里面应该扣除:第一,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第二,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第三,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剩下的总产品中的其他部分是用来作为消费资料的。在把这部分进行个人分配之前,还得从里面扣除:第一,和生产没有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第二,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健设施等……第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总之,就是现在属于所谓官办济贫事业的部分。”这里指出社会保障是维持社会稳定和谐,促进经济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谈到社会保障的公平性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劳动是每一个劳动者获得享受的前提,他们的劳动量和需要的满足量成正比。”但是对于社会保障制度,它的保障对象主要是:“第一类、有劳动能力的人;第二类、孤儿和需要救济的贫民的子女;第三类、衰败的,流落解套的没有劳动能力的人;”那么它就不能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来进行配置,而是要将那些确需保障的人过去或将来为社会提供的劳动的大小联系起来,加以区别,否则将会磋商劳动者的积极性。

列宁在社会保障的承办上,主张国家化,他谈到:“对工人的保险事业应实行完全国家化。”“保险事业国家化就是把一切保险公司合并为一,集中他们的活动,由国家来监督,统一起来,可以减低保险费”

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

毛泽东立足中国的国情,在中国革命、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思想。

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毛泽东对包括有点军属、救济失业、赈灾救荒等社会保障问题的重视,迅速地壮大了革命队伍。建立了工农联盟发展了红军部队,最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建国后,在毛泽东的指导下,政务院与195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首次人中国人也尝到了生老病死有保障的幸福。他较早、完整地提出关于农民养老的法规性文件。

毛泽东还提出了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第一,独立自主与国家扶持相结合。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第二,水平适度与循序渐进相结合。毛泽东认为。他指出:“福利不可不谋,不可多谋,不谋不行。”第三,公平与效率相结合。对社会公平的深切追求是毛泽东社会保障思想最为鲜明的特点。他强调,社会保障水平必须随生产力的发展而提高,这就反映了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邓小平用新的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他认为,我国社会主义最根本的社会保障,是解决全国人民“吃饭问题,就业问题”。他以马克思主义者的巨大勇气,毅然抛弃和纠正我们党长期以来把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意识形态的更迭置于发展生产力之上的理论和实践的失误,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科学论断。

邓小平总结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而形成的一个实事求是社会保障观:就是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社会的再分配,他还概括出包含深层次的社会主义社会保障观,就是要使那些丧失劳动力和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而遭到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困难的老、弱、病、残、伤、孤、寡等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得到社会的保障。即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要保障所有一切社会劳动成员都能过着温饱、富裕和幸福的生活。

邓小平从国家宏观调控社会保障基金来源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角度,提出一个逐步实现先富帮后富、共同富裕的保障构想,他指出:“对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个人,也要有一些限制,例如,征收所得税。还有,提倡有的人富裕起来以后,自愿拿出钱来办教育、修路”。邓小平这种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保障观,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始终必须坚持的宗旨。邓小平又从社会控制的理论出发,指出,社会保障的主要功能,就是建立以社会化为标志的生活安全网。并告诫全党全国人民,“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邓小平是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构思其社会保障观的,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再生产理论和我国国情,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江泽民同志在1998年提到:“社会保障,是一个很重要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社会保障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人们降低生活和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增强他们的生活安全感。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健全,这方面的法制是否完备,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上一篇:城乡集贸市场管理条例下一篇:年市政府安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