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的重要性

2024-10-06

关于教育的重要性(13篇)

1.关于教育的重要性 篇一

1) 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赫尔巴特

2) 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苏霍姆林斯基

3) 警察最不怕的人是被判了死刑的人,最害怕的是内人。警察最哭笑不得的事是,他刚刚批评教育释放的小偷把他的自行车给偷走了。——墨白

4) 只有由受过教育的人民组成的国家才能保持自由。——杰斐逊

5)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陶行知

6) 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班主任广博的爱心就是流淌在班级之池中的水,时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夏丐尊

7) 教育!科学!学会读书,便是点燃火炬;每个字的每个音节都发射火星。——雨果

8) 朋友是宝贵的,但敌人也可能是有用的;朋友会告诉我,我可以做什么,敌人将教育我,我应当怎样做。——席勒

9) 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马克思

10) 智力教育就是要扩大人的求知范围。——詹·拉·洛威尔

11) 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园斯金

12) 年轻人把受教育求进步的责任和对恩人及支持者所负的义务联结起来,是最适宜不过的事,我对我的双亲做到了这一点。——贝多芬

13) 只有受过教育的诚心诚意的人才是有趣味的人,也只有他们才是社会所需要的。这样的人越多,天国来到人间也就越快。——契诃夫

14)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

15) 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狄德罗

16) 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17) 我并无过人的特长,只是忠诚老实,不自欺欺人,想做一个“以身作则”来教育人的平常人。——吴玉章

18) 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苏霍姆林斯基

19) 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纪律是教育过程的结果,首先是学生集体表现在一切生活领域——生产、日常生活、学校、文化等领域中努力的结果。——马卡连柯

20) 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

2.关于教育的重要性 篇二

1.1 重视专业知识教育,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

师资培训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师德高尚、业务精良、专业水平扎实的教师队伍,为中小学提供优秀师资,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还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当前的培训大多非常重视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忽视了对教师传统文化教育的培养。我们做了专门的调查问卷,发放100份匿名问卷,75%的教师认为培训更重视专业知识教育,传统教育内容涉及却很少。82%的教师认为,应该在培训内容上加大传统文化课程的安排,这更有利于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提升。95%的教师认为,他们非常希望在培训当中能安排一节国学课。从中可以看出,教师们希望通过培训来获取传统文化知识,丰富精神世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把中国传统文化转化为教育教学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但就目前来说,很多教师没有读过《孔子》、《孟子》、《韩非子》、《论语》等包含传统文化智慧的名著。对于很多历史典故知之甚少,大部分来自比较泛滥的古装剧,很多曲解了本来的历史真相,造成对历史的误解,对传统文化的缺失。一个具备丰富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师,自身就是一本内容深厚的书,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博大的胸襟、丰富的内涵,奋斗向上的精神。因此,我们需要在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同时,重视其人文素质的培养。

1.2 课程设置倾向性严重,传统文化教育缺乏

目前师资培训课程的设置,还是更偏重于专业性,对于传统文化课程的安排非常少。在培训课程的内容和总量上都存在着传统文化不足的问题。在认识上也缺乏对传统课程的设置的高度重视。课程设置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革新,加强传统文化的经常化、制度化、系统化建设。在培训中,教师们更注重专业理论的学习及教学技能的提升,忽视对人文素质的需求。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承载着升学的压力,加之有的教育局规定评优评职称要同继续教育学分挂钩,要求教师在年限之内完成规定学时和修满规定的学分,要完成集中培训、校本研修、远程网络等模式的学习任务,由此可以看出,教师不仅要完成工作,还要完成一定量的学习任务。在这种情况之下,有的教师将培训当作任务去完成,就是为了完成学时学分评职称,没有真正地把握培训的实质,让培训流于形式。

2 在师资培训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2.1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中华民族创造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渊远的历史、博大的哲学思想、伟大的科技发明、辉煌的文学艺术等给我们提供了精神的享受和物质的支持。中华民族的先辈给我们留下了诸多的宝贵资源,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

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感受祖国历史文化的悠久和深厚,更加激发我们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中华民族创造了璀璨的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出现了老子、孔子、庄子、韩非子等古代优秀的哲学家,用他们的智慧总结人类历史存在发展的精华,他们的哲学思想影响着至今的中国甚至世界。《诗经》、《楚辞》、《春秋》、《论语》、《道德经》等古代文学构成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凝结了古人智慧的结晶,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留给了我们诸多文学盛宴,让我们感叹古人的精妙,我们吸收其中的精华并将其不断地传承下去。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这不仅推动了我国科技的发展,也推动了世界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程。还有流传下来的音乐、舞蹈、雕刻、绘画、书法等各种形式的艺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对美的鉴赏能力。这都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让教师和学生们了解民族的发展史,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增进爱国主义情怀,为建设好祖国尽自己的力量。

2.2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承载教育兴国的使命。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更要具备强烈的民族精神和人文素养。由于目前中小学教师平时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升学的压力,老师们一味地重视学科专业知识的讲授,却忽视了自身传统文化知识的累积。传统文化知识包含了语言文字、道德伦理、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广博的内容。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加深传统文化的积淀,可以让他们更好地驾驭课堂,让学生们接收不同角度的知识面,扩宽视野,提升认识高度,开发他们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所包涵的民族精神,激发教师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会在课程上将这种民族认同感渗透给学生,让学生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因此通过加强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提升教师的人文精神、人文素养,并将其转化为教育教学的能力,推动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2.3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充分挖掘和利用教育资源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它是多种元素的集合体,我们将秉承前人的文明继续前行,完成我们的民族复兴之历史使命。传统文化内容包罗万象,值得我们学习、利用和挖掘。教育和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繁荣发展的根基。传统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价值,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师培训和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具有一般的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所不具备的教育功能,它对民族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育将有着与科学技术教育同样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成为具有活力的精神动力,推进学校的科学技术教育。(1)我们将充分利用中国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工艺、教育、民俗等多方面资源,加强对教师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为他们创造地去开发课程资源,教活课堂提供了先决条件。通过学习消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吸纳华夏民族和谐的文化精神,让教师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积极开展各类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活动,将传统文化成果以及民族精神传递给学生,进而培养出具有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的全面人才。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培训、理解、转换,透过课堂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这对于中小学生进行世界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中则有更为重要的意义。针对我国传统文化教育不足的现状,我们主张在“国培计划”等高规格、高标准的培训项目课程设置中引入传统文化课程,探索传统文化在中小学各学科教师培训中的影响和作用。

摘要:在我国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发展历史中,形成了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国民族文明的象征和智慧的结晶。我们要吸收和借鉴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将其继承和发扬下去。教育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对学生的学习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教育显得格外重要。本文通过分析师资培训中小学教师传统文化的教育现状,提出了如何加强文化教育的策略。这对我们民族精神的传承以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师资培训,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传统文化教育

注释

3.关于教育的重要性 篇三

【关键词】幼儿 挫折教育 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15-02

一、幼儿阶段进行挫折教育的重要作用

逆商AQ是继智商IQ和情商EQ之后又一引起社会对人心理品质的一个重要衡量,逆商主要是对人面对逆境中的困难时的心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衡量,即是对人的抗挫折的能力的考量,人的抗挫折能力的形成与幼儿时期的成长环境和受教育的内容有很大关系。

二、幼儿阶段进行挫折教学的方法对策

1.家庭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家庭是幼儿生活和成长的主要空间,家庭生活的内容和家庭成员的语言、行为和态度对孩子的成长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长要有意识地地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从而有利于孩子逆商AQ的建立和提高。

家庭进行挫折教育的方法可以参考下述案例。对于0-3岁的宝宝,家长首先要向孩子学习“宝宝语言”,低龄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受到限制,不能够很完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觉和想法,更多的是用急躁的情绪和哭闹行为以及喊叫等方法来进行表达,所以家长要对孩子的表达方式进行了解,从而有利于与孩子很好的沟通。例如,当宝宝想要喝水时,其语言表述不清,家长没能及时理解,孩子会因为没有喝到水儿更加急躁不安。这时家长可以对其进行挫折教育,具体做法为先延时满足孩子的要求,然后对其语言行为进行指导。延时满足是让孩子对挫折的存在适应;语言指导可以用清晰的“水”或者“喝水”等词汇对孩子进行询问且予以肯定,从而让孩子知道并说清楚“水”,进而在以后类似的情况下,能够对父母无法立即满足其某些要求时,有等待的心理准备,同时也有利于孩子在面对挫折时学会从强大自身(说清楚要求“水”)角度出发来解决问题。

2.幼儿园增加挫折教育的相关课程

幼儿园是对幼儿成长和生活规律研究最深入、最广泛的单位,是对幼儿进行教育培养的主要功能单位。幼儿教师要将挫折教育融入到平时的教育教学当中,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另外,幼儿园也要对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进行指导,保持良好的家校沟通,从而保证对孩子的教育内容家庭和学校两相一致,相辅相成。

幼儿园挫折教育的教学方式可以参考以下案例。对于中班和大班的孩子,可以在幼儿园生活和学习两个方面进行。在生活上,幼儿对幼师的批评很难接受,反应比较强烈;在学习上,幼儿自己学不会题会沮丧,自己成绩比别人差,会对别人产生攻击性。例如,在幼儿午休的时候,对于睡不着说话走动影响其他小朋友睡觉的孩子,面对老师的批评会与老师顶撞且非常沮丧。孩子的这些反应都是非常正常的,对此,教师要对孩子的态度和行为进行有效地沟通和指导,并且与家长很好的交流合作以共同增强孩子的抗挫能力。具体做法是先对孩子的违纪行为进行批评,孩子情绪波动时,对孩子的说出的原因要予以认同和理解,从而让孩子释放情绪,最好告诉孩子,在他睡不着的时候要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此外,在后续午睡中孩子睡不着但是纪律好不影响他人的行为要予以鼓励。家校沟通方面,要与家长沟通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方式,对于孩子行为的处理要经过“绝对行为批评-倾听理解原因-指导并鼓励”三个环节。三个环节缺一不可,缺少绝对批评会纵容孩子犯错,缺少理解孩子会习惯性逃避问题,缺少指导和鼓励孩子会茫然不知所措。再如,孩子学习数学简单加减法时,学不会的孩子会厌学,甚至对学得好的孩子进行身体上的攻击。对此,教师首先要对孩子数学学习之外的其他优点进行肯定和表扬,从而减弱孩子的心理负担,降低对学得好的小朋友的敌意,然后教师再对孩子进行特别辅导,进而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家校沟通方面,要与家长交流榜样作用和竞争激励在不同学龄段孩子中的具体实施和应用。对于幼儿来说,榜样不是别人家的孩子,而是别人家孩子做事的方法,这样不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老师不喜欢我,而是感觉到学会别人的方法做事,大家会更喜欢我。挫折教育在幼儿时期实施一定要找准教育的教学点。竞争激励在幼儿教育中建议低频率使用,幼儿时期是性格形成阶段,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基础尚有欠缺。

3.社会有针对孩子挫折教育组织公共活动

电视节目《宝宝爬》中的游戏环节是这样的,孩子要爬过一个地毯,地毯上各种道具,有卡通人物也有玩具书本。宝宝在爬的过程中,遇到陌生的物品反应各不相同,有的笑,有的哭,有的勇敢过去,有的停止不前,有的反相爬回去了。对此,主持人和家长对孩子们进行鼓励和表扬,这就是对孩子进行挫折启蒙教育的好方法,并且大人的不服输会直接让其引导孩子勇敢面对困难,无形当中对家长的教育意识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积木宝贝等儿童文教机构组织的各种亲子运动会,比赛中失利就是最好的挫折教育,在这种比赛中与孩子面对输赢的还有家长,这是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良好教学材料。从孩子的角度看,当遭遇挫败的时候,还有家人陪着,挫败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不会对生活的其他部分产生影响。从家长的角度看,望子成龙之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些第一大人也争取不到,对孩子少一些不必要的期望,能够减小孩子的受挫频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各种心理品质和性格的塑造时期,在幼儿阶段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有利于其逆商AQ的建立,有利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勇敢面对困难和正视问题,从而积极解决问题以适应生活环境。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对待事物的态度、行为和反应对处于模仿阶段的孩子有很深的影响;幼儿园作为教育孩子最专业的团队,要将挫折教育融入到平时的幼儿教学和生活中,构建孩子的抗挫折意识和行为;社会作为文化导向的主宰者,要肩负起对祖国花朵的培育任务,为花朵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电视媒体和相关单位可以组织更多的针对幼儿的趣味活动和竞争性的亲子活动,将抗挫教育融入活动中,引导大众进行积极参与,从而有利于孩子及其家长对幼儿挫折教育的重视和认同。

参考文献:

[1] 李晶.幼儿挫折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12) .

4.关于教育的重要性 篇四

习**同志在纪念我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向全党郑重发出“不***、继续前进”的伟大号召,并结合党和国家正在做的事情对此作了全面阐述。在党的十九大上,“主题教育”上升为大会的主题。习**同志深刻指出:“不***,方得始终。我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我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主题教育”的重要论述饱含厚重历史感、鲜活时代感和庄严使命感,同我们党提出的“跳出历史周期率”“两个务必”“进京赶考”等重大论述一脉相承、一以贯之,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发出的伟大号召。它源于对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历史经验和优良传统的宏大思考,是对我们党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迎接新挑战的战略动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不***就不能忘了我们党的旗帜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我党的成立作了最重要的理论准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之所以能产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社会有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革命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掌握了。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实际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再好,也不可能发挥出作用。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我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旗帜凝聚意志,旗帜彰显力量。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一刻也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刻也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就不能忘了我们党的旗帜。

新时代,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我们党要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始终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始终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始终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不动摇。新时代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下大功夫、花大气力抓好用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的工作。这是新时代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重要的体现。要以党和国家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主要精力用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上,用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措施的具体落实上,用到解决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紧迫问题上。

不***就不能忘了我们党的独特优势

我党是具有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的党。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贯穿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贯穿于

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不***,就不能忘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党立国重要原则。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我党人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新时代,我们党要更好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生的深刻变化,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趋势和进程,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我们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的重要传家宝。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要永远保持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中,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一贯坚持独立自主地开拓前进道路。这种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这种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中华民族实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一个历史进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急于求成,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准备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必须保持高度的战略清醒、战略定力,始终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既要高瞻远瞩,又要脚踏实地。这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新时代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前提和基础。

不***就不能忘了我们党的历史使命

我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大事变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也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在我们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三次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就不能忘了我们党的历史使命,始终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和发扬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第一步,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党和国家新的战略目标,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将是一场更广泛、更深刻的革命。对此,我们要有充分准备。迎接这场新的伟大革命,需要许多条件。对我们党来说,理想信念和精神状态特别重要。全党同志要以老一辈革命家为榜样,永远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信念,永远保持建党时

我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在新时代,我们特别要发扬革命战争时期的那样一股劲,那样一股革命热情,那样一种拼命精神;特别要发扬我们党培育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特别要发扬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毛泽东同志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人是这样,一个民族是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也是这样。在重大历史机遇期尤其是这样。精神在、魂魄在,力量就在、生机就在。一个由健康向上、旺盛饱满、昂扬奋发、充沛磅礴的伟大精神武装起来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伟大国家和伟大民族,必定无往而不胜。

不***归根到底是不能忘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

我们党是在人民群众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习**同志强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新时代是中华民族迎来强起来的伟大时代。伟大时代从来不会风平浪静。正如习**同志谆谆告诫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特别重要的是,在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面前,全党同志一定不能忘了人民。不***,归根到底是不能忘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要始终坚信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始终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为人民谋幸福;始终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更加充分地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中;始终坚持自觉拜人民为师,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只要我们主题教育,永远同人民在一起,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我们就什么风险都能战胜、什么困难都能克服、什么高峰都能攀登。在以

5.关于教育的重要性 篇五

关于运用重要节点深化“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未成年人中国梦学习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上级有关部门要求,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实施方案:

一、活动目的: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文明委第二次全体会议和中央、省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我的中国梦”学习教育主题,积极引导未成年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集中活动与经常活动相结合、网上活动与网下实践相结合、巩固提高与做响品牌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好重要时间节点,充分挖掘节日文化内涵,重点组织好六一、七一和十一期间的三项活动。注重运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历史故事、革命故事、改革故事和身边故事,引导未成年人熟读并记住“三个倡导”24字,继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自觉把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紧密联系起来,把个人成长进步与祖国未来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做有道德的人,培养未成年人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美好情感,从小立志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二、活动项目:

1、学习和争做美德少年活动:以“六一”儿童节为契机,着眼培育友善、涵养孝,大力宣传美德少年事迹,引导未成年人学习身边榜样,讲好身边故事,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一是积极参加美德少年评选。二是宣传展示美德少年事迹。

三是开展学习美德少年活动。学校组织好主题班会,书写学习体会,开展形式多样、力所能及的学习雷锋志愿者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学用结合、知行统一,争做美德少年。

2、童心向党歌咏活动:以“七一”党的生日为契机,组织未成年人广泛传唱歌颂党、歌颂伟大祖国、歌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秀歌曲,增强向党、跟党走的信念。

3、向国旗敬礼活动:以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为契机,生动形象的开展中国梦学习教育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吸引未成年人广泛参与,引导未成年人懂得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道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是网上签名寄语。9月22日至10月11日,中国文明网、央视网等网站开设专门网页,学校将积极组织学生向国旗敬礼签名、寄语,表达庆祝新中国诞辰、用中国梦引领人生航向、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美好情感。

二是网下教育实践。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宣传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展示学习背诵24字成果,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

三、注意事项:

1、学校要提高思想认识,广泛深入动员,扎实有效的开展活动。

2、学校将根据方案,发挥各科室职能优势,切实履职尽责,形成工作合力。

3、学校要把教育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团队生活、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创新载体、手段和方法,使未成年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

4、做好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浓厚的社会氛围。

柳林小学

6.关于安全重要性的演讲 篇六

我们在工作当中要时时刻刻把安全时刻放在心上,不知大家是否听说过这样一个笑话,一个年轻的中国人在英国交了一个女朋友,结果没过多长时间他们分手了,原因是:中国人过马路时闯了红灯,英国姑娘吃惊得说:“连红灯都敢闯?还有什么违法的事你不敢做?”虽然只是一个笑话,却说出了安全的重要性。

安全,一个被人们老调重弹的课题。安全就是生命,生命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葆鲜活。我们热爱生命,因为她能让人领略到幸福和温情,尤其对于默默坚守在钢铁行业第一线的工作人员来说,生命就更显得格外珍贵。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那一个个因血淋淋的事故致使摧毁一个个不再完整的家的时候,酸涩在眼,刺痛在心,这一切使我们不禁呐喊,是什么带来了这不幸的灾难?细看近年来发生的安全事故,那些用鲜血甚至是生命为代价换取的经验教训,你或许会产生几番感慨,诸多思索,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那就是绝大部分安全事故是由于违章指挥,违章作业或违反劳动纪律,麻痹大意而造成的,三违现象与悲剧的发生往往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朋友,当你踏着晚归的夕阳,告别一天的劳累与亲人团聚的时候,当你披着皎洁的月光漫步安逸的时候,你所处的环境是如此的温馨和幸福,这里没有灾祸与悲痛,也许你会说,血与泪的惨剧离我们很远。然而,不幸的事往往悄然而至,防不胜防。我们都还记得发生在身边的悲剧,清晨还高高兴兴的上班来,谁也没能想到在工作时出了安全事故,被送进了医院,当我亲眼看见自己的工友被抬上了救护车,我是何等的心痛!安全意识的淡薄,思维意识的钝化带给了我们太多的伤害!

逝去的终归是逝去了,我们姑且不论责任在谁,然而事故的发生总有其原因所在。用安全政策声明来对照事件,发生这样的事,我们是否可以将事件视为一种道义上的罪恶?我们若能够将安全意识深入人心并将其上升到道义的高度,主动地、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个工作环节,我们将避免多少事故?避免多少亲人的不安与伤痛?避免多少生命与健康的消逝与毁坏?

安全对我们来说,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小的方面来看,安全直接关系到每一位职工的切身利益和生命,从大的方面来看,安全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形象、效益和生存发展。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频繁的安全事故能使任何一家企业走向衰败与死亡。每天,我们都能以各种媒体报道,甚至于自己的身边看到各种安全事故给个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的损失与痛苦。但从事故分析结果上,我们却又总能见到这样的事实:那伤人性命,吞噬财产的熊熊烈火可能就是那个忘记掐灭的烟头;而那从高空坠落的作业人员往往是因为安全带疏忽;安全与危险只是一瞬间,安全来不得半点麻痹和放松。所有的危险隐患时刻都在我们周围,我们只有真正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安全,时刻做到“安全在我心中”,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真正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防患于未然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旦失去就不会再有回来的时候。家人盼望的是平平安安的团聚。我们不能让父母双亲斑白的双鬓再添一缕愁绪,更不能使孩子稚嫩的生命受到风雨的侵袭。我们承担着父母的盼望和孩子的依赖。生活不能让我们出一丝一毫的差错,我们所负的责任在肩,这是我们所不能推卸的,所以在我们工作的环境中要形成“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懂安全”的安全氛围。这是为我们自身生命着想,更是企业生存的需求。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当中,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将安全把握在自己手上,进入现场按规定着装,戴安全帽,高空作业系安全带,按章作业,及时发现消除不安全隐患……等等,就可能保证自身的安全。安全靠什么? 安全靠人,我们必须有高度的安全素质、道德修养、责任心、业务技能、健康的身体;

安全靠企业领导,领导高度重视、舍得投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安全靠制度,用科学的制度规范员工的行为;

安全靠机制,建立健全奖惩机制,逐级落实安全责任,实行重奖重罚;

安全靠管理,建立安全管理体系,重视过程控制,实现规范化管理。

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长抓不懈。

7.关于教育的重要性 篇七

一、基本“三功”

王承绪先生十分重视比较教育研究基本功的掌握,特别强调要掌握外语基本功、资料基本功和考察基本功。先生本人留英多年,既是翻译大家,又谙熟数种外语,深知外语工具对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性。先生认为,娴熟地掌握外语是进行比较教育研究的必要前提,不能娴熟地掌握外语,就无法充分利用外文文献,也无法有效地、直接地与国外学者进行交流。因此当年每有外国学者来校访问,他都要求学生担任讲座翻译,整理讲座录音,并亲自帮助学生解决翻译难题,审读录音资料。在我读研究生期间,先生就委托我校读埃德蒙·金《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一书,让我体会了先生等人的翻译技巧,同时组织我们几位研究生翻译《高等教育哲学》、《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研究》、《学术权力》等名著。他曾与我说过,外语是一种“eye opener”(即“开启视野之道”)。就语言的重要性而言,他曾专门建议我们详读贝雷迪(George Z.F.Bereday)教授撰写的《教育比较法》(Comparative Method in Education)一书中的第七章“语言的重要性”。贝雷迪教授关于在许多情况下,对研究对象国语言知识的匮乏是导致学术误判的重要原因的观点,先生是赞同的。

先生对研究资料掌握之全面,了解之细致,学术之敏感,常常令同事和学生敬佩不已。有时上课结束后,当我们表示需要进一步了解某篇学术论文的观点时,他会直接带我们去系外文资料室,熟练地取下相关书籍指导我们阅读。看着先生快速准确地从那相当拥挤的数十排书架中取出我们要找的资料,我们常常感到非常惊讶。后来我担任系主任时,曾经向图书管理员了解过,系资料室的图书杂志谁查和借得最多,他们异口同声地告诉我是王先生。有时他每周数次上资料室查阅文献,而当时他已经80多岁。我曾以此事为例子,和教育系年轻教师和研究生共勉,希望大家学习先生做学问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从后来先生主编《比较教育学史》一书并亲自撰写比较教育学科发展演变,“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比较教育理论界的争论”,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前苏联和中国的比较教育研究状况,以及“国际教育组织与比较教育研究”等章节,可以体会到先生掌握和利用资料文献的特殊功力。

先生对考察基本功十分重视,认为从事比较教育研究仅有外语功底和资料功底还不够,还应下苦工掌握学术考察的基本功。先生指出,从发展史看,比较教育始于旅行和考察,早期比较教育研究者都把旅行和考察看得十分重要。先生十分赞同比较教育研究中“眼见为实”的观点,并且认为贝雷迪所说的国外访学和短期考察有助于深入认识对象国的观点是很有道理的。20世纪80年代,我国与国外的校际学术交流渠道还十分闭塞,国家公派学术交流的机会也十分有限,因此先生亲自与国外的大学和文化教育机构联系,多次组织安排年轻教师和博士生赴研究对象国实地考察,并亲自审定考察计划方案。他本人也在80多岁多次出访国外考察,参加国际教育组织会议,了解最新发展动态,掌握最新研究信息。

二、研究“三法”

先生一向重视比较教育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要求学生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尤其是要努力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用联系的观点、本质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研究比较教育问题,以此作为学习和掌握比较教育具体研究方法的基础。

回顾多年跟随先生从事比较教育研究和教学的经历,觉得先生对“因素分析法”、“问题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谈得比较多。先生对伦敦大学的尼古拉斯·汉斯(Nicholas Hans)教授比较关注,对他为著名的《教育年鉴》定期撰稿的工作也很有兴趣。他曾要求我们仔细研读汉斯教授的代表作《比较教育:教育因素与传统研究》(Comparative Edu cation:A Study of educational Factors and Traditions),尤其要关注书中浓墨重彩表现的“因素”分析。汉斯认为,一个国家的教育传统因素十分重要,因为正是这些传统因素塑造了一个理想的国家,造就了统一的民族,统一的宗教,统一的语言,统一的领土与主权意识。汉斯特别指出,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有自然因素(种族因素、语言因素、地理和经济因素)、宗教因素(天主教传统、英国国教传统和清教传统)及世俗因素(人文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对此,先生认为汉斯注重从影响因素的角度研究教育制度,有其独到之处,值得借鉴,但汉斯的“因素分析法”忽视统计资料的收集利用,因素的选择也不够合理全面,这是需要改进的。

传统学者认为,比较教育研究始于资料收集和对象描述。这一观点受到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比较教育学者霍尔姆斯(Brian Holmes)的挑战。霍尔姆斯深受哲学家卡尔·波普(Karl Popper)和约翰·杜威(John Dewey)思想的影响,认为比较教育研究与其他自然科学研究、哲学研究一样,应该始于问题的确定或定位。先生对这一观点高度重视,专门找来霍尔姆斯的代表作《比较教育:关于方法的若干思考》(Comparative Education:Some Consideration of Method)与学生一起探讨,努力搞清“问题研究法”的基本内涵,以及与传统研究法的联系与区别。霍尔姆斯认为,问题研究法可以提升比较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并且可以成为教育改革和预测的有效工具。对这一观点,学术界至今仍在争论。

“比较法”是比较教育学科特有的研究方法吗?当初我曾专门就这一问题请教过先生。先生认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研究工作都采用“比较法”,因此“比较法”不能算是比较教育研究特有的方法。但比较教育研究中所涉及的“比较法”,有其特殊性。由于比较教育研究往往以国家为基本研究单位,主要研究的是教育制度方面的问题,因此“比较法”的应用有其特殊复杂性,不能随意进行比较。此外,要运用“比较法”,首先应该提升研究者应用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知识与方法“解释”教育制度与教育现象的能力。因为以国家为单位研究教育制度和现象,就必须对“影响”甚至“决定”教育内部事务的众多外部因素有很好的理解力和解释力。没有很强的“学科解释力”,要深入进行比较教育研究也是困难的。先生的这一观点对我影响很大,使我对比较教育研究中“解释力”与“比较法”的关系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

三、目的“三要”

先生对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与功用,也做过很多思考。概括起来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学术目的、借鉴目的和咨政目的。先生的老友、英国伦敦大学英王学院比较教育学教授埃德蒙·金(Edmung King)曾经指出,比较教育研究有三个功能:一是为热心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教育制度的人提供信息,提高他们对教育问题的敏感性;二是通过独特的视角深入分析各国教育的现象、趋势与问题;三是指导教育决策与发展,推动人们深入认识社会经济与政治因素对教育决策与发展的影响。先生对金教授的上述观点基本上是赞同的,认为比较教育研究一是要实现学术目的,即探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特点;二是要实现借鉴的目的,即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他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教训,为本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三是要实现咨政的目的,即针对本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调查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咨询。先生对第三种目的特别重视,曾带领我们多次承担国家教育政策研究中心的课题,并亲自担任该中心顾问多年。当年国家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编《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系列资料时,先生组织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报告和法律译文。

四、“三性”难题

比较教育研究看似简单,实则很复杂,充满了智慧与知识的挑战。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先生经常与我们探讨比较教育研究中遇到的三个难题,即“民族性”(nationality或nationalism)问题、“主观性”(bias)问题和“可比性”(comparability)问题,我把它们概括为“三性”难题。

“民族性”问题是几乎所有比较教育学者都十分关注的问题。许多比较教育研究前驱如萨德勒(Michael Sadler)、康德尔(I.L.Kandel)、汉斯、马林森(Vernon Mallison)等人都对“民族性”问题进行过深入思考,有过专门论述。在探究一国教育取得的成就或存在的问题的原因时,或在分析甲国与乙国教育的差异性问题时,人们往往最终从“民族性”方面寻找原因。我们曾以为这是一个很完美的方法,就像马林森告诉我们的,“民族性”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教育类型。但先生告诉我们,用“民族性”概念去理解各国教育制度的异同虽然具有启迪性,但要知道用“民族性”概念去解释国民性差异本身不是比较教育学界的发明,历史学界早就这么做了,并且多有争议。“民族性”的概念到底怎么界定?哪些行为与习惯构成了“民族性”的基本特征?“民族性”与一个民族内部存在的阶级、阶层、种族、宗教、语言、地理等各种因素有什么样的关系?究竟是“民族性”决定了教育传统和教育制度,还是教育传统与教育制度“塑造”了“民族性”?这些问题都还远没有弄清楚,因此必须学会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西方学者的“民族性”观点。我后来找过许多资料来研究“民族性”与教育制度之间的关系,发现先生的看法是正确的。

比较教育研究中常常遇到的第二个难题,是如何避免研究的“主观性”或“偏见性”的问题。一名比较教育学者,不管他如何出色,都不可能对所有研究对象国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民族心理等有全面和彻底的了解,再加上研究者本人受自身政治立场、思想意识、研究方法及知识结构的影响,要避免主观性或偏见性十分困难。贝雷迪教授曾在其《教育中的比较研究》一书中,专写一章讨论“文化偏见的意义”(The Significance of Cultural Bias)。他曾批评康德尔,说他既不会说俄语,也不了解苏联,却对苏联政治制度口诛笔伐。

先生认为,学者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有自己的政治立场和知识基础,在比较教育研究中运用自己坚信的立场、观点看待问题,不能简单地说有“主观性”或“偏见性”。比较教育研究中要防止的倾向,大的方面包括“文化中心主义”或“民族优越论”,小的方面包括避免在数据收集不全、资料东拼西凑的情况下匆匆忙忙下结论。先生在上课时经常引用萨德勒先生的一段话:“在研究外国教育制度时……我们不能像孩子逛花园一样,在各国教育系统中闲逛,东采一朵花,西摘几片叶,然后把采摘到的东西埋在家中花园里,期待某日长出一颗植物。”以此告诫我们治学要严谨,“主观性”和“偏见性”既与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关,也与治学态度和学术作风有关。

与“偏见性”紧密相关的是“可比性”难题。国与国之间历史不同、文化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教育基础不同,教育制度之间到底有多大的“可比性”,常常是我们当初感到十分棘手的问题。先生告诉我们,看待“可比性”问题,思想不能僵化,许多问题虽然无法直接比,也可以“心中比”。一个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虽然无法直接或简单地移植到其他国家,但它的改革思路与发展经验总还是可以参考借鉴的。“心中比”,比的不是简单的数据或指标,而是比思路,比模式,比方向。我一直认为,先生有关“心中比”的观点是十分精彩的。

五、立论“三新”

先生非常强调比较教育研究要敢于创新,立论要有新意,敢于研究和提出“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模式”。当初我撰写博士论文《论大学与工业的关系》,尝试用“职能冲突”理论解释大学与工业之间存在的种种问题时,受到了先生的极大鼓励。他甚至建议我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新的“职能冲突”模式,可惜后来我未能够完成。先生告诉我们,比较教育学科史不算很长,大凡有所建树的学者,无不在创建“新理论”方面有所贡献。

我们在先生指导下翻译《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观点》一书时,先生对该书体现的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方法十分赞赏,认为该书从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组织学、科学学及政策学等八个学科角度进行研究,对高等教育历史与现状的分析与解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多学科和跨学科方法的运用。后来我们翻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一书时,先生又要求我们关注伯顿·克拉克(Burton R.Clark)教授是如何在分析框架方面大胆创新的。克拉克教授分别从组织要素(工作、信念和权力)、整合与变革及规范理论三大角度研究高等教育系统,建立起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分析框架,观点新颖,解释力强,可以说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创新的典范。先生认为,要对高等教育体系建立起一种理论分析框架十分不易,西方学者很多人有过尝试,但都没有克拉克教授影响大。该书的翻译及对其特有的方法论的思考,让我们后来的研究工作受益匪浅。

最后,我想指出先生的同事和学生熟知的一个事实,即先生一生有“三爱”:爱国家、爱学生和爱书籍。有一个例子可以生动地说明这一点。1991年我赴英国Sussex大学教育学院访学,曾有几天与短期来访的先生一道住在教育学院Keith Lewin教授的家里。当时我们都很忙,白天先生访问学校,跑各大书店,只有晚上我们能够见面聊聊。先生访问结束回国时,我送他去Gatwick机场,在机场遇到了麻烦。他买的书太多了,远远超出规定的行李重量。当时机场嘈杂,先生听力也大不如前,经我与机场方面几次争取,对方答应可以适当放宽行李重量,但必须放弃一些图书。先生不肯,告诉我这些资料十分宝贵,是花了大力气才找到的,国家研究很需要,学生做论文很需要,无论如何不能放弃。我告诉机场方面有关先生的留英经历和学术荣誉,机场方面也敬佩一位80岁的老人的爱国爱生情怀,破例为他放行。以后每每想起此事,我都十分感动。

8.关于教育的重要性 篇八

【关键词】成人教育;质量监控;必要性

一、当前我国成人教育质量保障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传人教育在质量保障方面尚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如下:

(一)尚未建立规范统一的质量标准体系

巴黎世界高等教育会议通过的《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指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质量标准应“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进入大众化阶段后,一方面,随着成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社会对人才有了更多选择的余地,不同的行业、岗位对人才规格、类型、层次具有不同的需求;另一方面,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办学模式和办学层次的多样化,使成人高等教育具有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和规格,随之而来的是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要求的多元化标准。而我国现在,仍未能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成人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还不是十分明确和健全,质量要求还不够规范和全面,这就使得各成人教育办学单位难以制定相适应的发展目标及管理标准。

(二)成人教育质量监控的质量意识淡泊

虽然成人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仍有部分办学单位受不端正办学思想的引导,将其看做是谋取经济利益的手段,不负责任办学、招生,使得一些质量标准、法规流于形式;成人教育的大部分教师是外聘的兼职教师,他们往往以同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冠之以成人学生,忽略了成人学生的特殊性,教学效果差,使得成人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而也存在部分学生,只为了获取文凭,在学习过程中态度不端正,甚至是以“混”度日。

(三)成人教育教学过程难于控制管理

我国成人教育的教师以兼职居多,尚未建立起一支精干的专职教师队伍,也就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成人教育教师行为管理准则;学生来源多样化,层次不一,范围广泛,社会背景多样,这就加大了对学生规范管理的难度。而有些成人教育的专业、类型也决定了学生在校时间不同于全日制普通教育的学生。这种种原因,导致整个成人教育管理工作困难重重。

二、我国成人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现状

截止到2012年11月,笔者在CNKI中文数据库进行关键词检索,其中,以“教育质量监控”为关键词,检索到相关期刊论文4528篇,而以“成人教育质量监控”进行检索,相关期刊论文只有297篇。相对于规模庞大的成人教育队伍,其在成人教育质量监控方面研究力度不足,可见一斑。

(一)监控主体尚不完备

各成人教育办学单位往往只重视来自于国家以及学校自身的监控,却忽视了教学实施过程中另一很重要的主体--学生。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最直接的感知者,而并不只是教育的加工品和原材料。他们对教师教学效果、学校管理都有最真实的感知,理应是教育质量监控中不可缺少的主体。但部分学校只把学生放到被动接受的位置,忽视了学生这一监控主体的作用。即使有成立学生监控组织的学校,学生群体的监控也未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只是形象工程。 同时,来自于社会的监控和评估也是部分成人学校所忽视的部分。,社会一方面能以质量为杠杆,通过选择性地接受成人教育的服务,对成人教育提出基本质量要求,同时又以多样化的方式对成人教育的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对偏离正确轨迹的行为进行预警,实施调节和干预。而对社会监控的忽视,则又造成了成人教育这一质量监控主体的缺失。

(二)监控对象不明确

许多成人院校及办学单位只重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监控评价,忽视了对教师教学的监控。成人教育的大部分教师并非专职,他们往往忽视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差异性,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普通全日制教育的学生趋同,这就造成了成人教育学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更有部分成人教育院校忽视对学校办学条件、教务管理的监控,使得原本投入就不足的成人教育教学设施落后,教务管理缺乏合理规范性,严重影响了成人教育质量的发展。同时,部分成人教育院校认为学生毕业就是成人教育的最后环节,忽视了毕业生就业后信息的反馈,缺少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追踪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这就无法使学校了解其教学实际效果与社会需求的衔接,也就无法针对社会需求调整自己的专业设置、教学方式、教务管理等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使得这些问题得不到改善和解决。

(三)监控的方法单一

目前我国仍有部分成人教育院校仍采取期中、期末成绩考评、问卷、听课等原始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授课效果进行监控评估,缺乏多样化和现代化的考核方式,同时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度低,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手段的运用,这就大大降低了对成人教育监控的效率。

三、构建成人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必要性

2001年9月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测和保障体系,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基本制度保障。”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2010-2020)》也提出,要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一)有助于规范合理的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

建立成人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促使我们设定成人的教育计划,有助于我们建立符合成人教育特殊性的规范合理的质量标准体系。萧宗六先生将学校比作机器。认为计划就是学校机器的运行控制图。按图操作可以保证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行。而成人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无疑为成人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质量监控、质量改进提供基础和依据。

(二)有助于积极有效地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通过对成人教育教学过程的实时监控,有助于随时了解教师教学实践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把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与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评价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评价结合起来,把教师和学生自评与同行和社会评价结合起来。通过自上而下的纵向管理与多项监控措施的横向管理,实现多元化、全面性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管理。

(三)有助于实现成人教育的高水平发展

对成人教育最终结果的监控、分析,有助于我们发现成人教育质量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并追根溯源,找出症结所在,从而进行修改完善。回顾分析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对其做出科学合理的全面评价,并对监控管理进行全面地、及时的总结,通过总结得失,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摸索科学管理的规律,弥补原有教学质量监控计划中的不足,解决突出的问题,从而使过程、活动、资源在更高、更合理的水平上重新处于受控状态。

“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一种社会活动,有三个最基本的问题:一是方向问题,二是质量问题,三是效益问题。其中,最本质、最核心的是质量问题。”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教育界共同关注和探究的问题。而成人教育质量关乎成人教育的生命,无疑该引起广大成人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成人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是成人教育质量最有力的保障,我们一定要加大力度,高度重视成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潜心研究,构建出适合我国成人教育现状的全方位立体式质量监控模式,为成人教育质量持续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长青,张仁兰.关于成人高等教育目标下教学质量监控的问题研究[J].继续教育 2010,24 (8)

[2]张昕.高校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问题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3).

[3]萧宗六,余白等.学校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8-50.

[4]陈涛,赵枝琳.论TQM视阈下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2011,(1).

9.关于规则的重要性作文 篇九

大家好!

今天我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规则的重要性》。

“规则”这个词,相信大家一定都知道,它是指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我们这个世界有了规则,人们的生活才会幸福美满;我们这个世界有了规则,才不会导致悲剧的发生……我们的世界之所以美丽,就是因为有了它――“规则”!

规则每个人都必须遵守,只有这样,人们才会平安、幸福。但是不是所有人都会去遵守规则呢?并不是。有些“聪明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违反交规、校规等各种各样的规则。在这些人中,有些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有些人却侥幸逃脱。这不,我这儿就有个例子。

当我在打球回家的路上,就看见几辆和我的车行驶方向相反的摩托车,只见他们横冲直撞,从车辆调头的地方插到了我们附近。本已逆行的他们竟还是那么得瑟,对于危险不屑一顾,差点撞到了我们的车,还好妈妈来一个急刹,否则是会出事的!可没想到他们竟还一副无所谓的样子,马上骑进了辅道。他们太嚣张了!真是不知好歹!

就因为不想等红绿灯,就干出如此危险的事,这至于吗?值得吗?只要他们有点耐心,就不会违反交通规则,双方更不会出现安全隐患,也不会让所有人提心吊胆。

规则……规则……现在人人都说要遵守规则,可谁又真正做到过呢?在无意间、有意间违反规则的现象数也数不清,就连我们――奋发向上、天真可爱的学生,在学校里、在生活中,违反规则的例子也有成千上万个。若人人都不讲规则,那世界上就不会有“规则”一词可言,每天发生车祸的次数迅速上升,还可能导致人类的灭亡!

那怎样才能避免违反规则的事情发生呢?

切记:我们必须得有一颗纯洁的心,心中得谨记:“不能违法规则!”并且在实际中做到,还要怀有一颗公德心。这样,才能在实际意义上减少违反规则的发生次数甚至所有人都不再违反规则。

规则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人人都遵守它,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10.关于人生目标的重要性 篇十

从一个天真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男孩,想着昨天还唱着不想长大,在看看今天已经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熟话说:桃花美丽不常开,花朵在美丽也有凋谢的一天,玫瑰不但美丽有时还会扎手呢!

11.关于回族民俗文化重要性的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回族 传统文化 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灵魂和保障,在历史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优秀的回族人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提炼和发展优秀的民族精神,在经历了种族和社会的考验后,四种优秀的民族精神开始在回族部落中生根发芽。

一、回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作为中华民族56个民族中非常优秀的一个民族,回族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的伟大民族,这种爱国主义传统的形成不是偶然,而是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其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回族伊斯兰文化的教育

作为一个长期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回族人民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也是受益于伊斯兰教中最宝贵的经书《古兰经》的指示,书中提到:“爱国属于伊玛尼、爱国是天命”,主要意思是说热爱自己的祖国是每一个回族人的无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回族人因此把热爱祖国看做自己最为崇高的使命,逐渐具备了强烈的、无可比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自从回族文化在中华大地上诞生的那一日起,就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文化中提倡的“忠君、爱国”等思想紧密而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无论是从其思想上还是行为上,都吻合了儒家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进而形成了其特有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勤劳勇敢的开拓进取精神

作为一个勤劳勇敢、富有开拓进取精神的民族,回族的这一优秀品质同样得益于伊斯兰文化,因伊斯兰文化中提到过“两世吉庆”,就是努力劳动和生活,使得今生与来世都能幸福美满,而且伊斯兰文化中指出:人人都可以通过正当的、合法的手段来获取粮食和钱财,人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这就要求回族民众要面对现实、努力劳动、多做善事、多立功德,反对消极怠慢生活,更不提倡隐居。在伊斯兰文化的熏陶和指导下,回族人民养成了勤俭持家、善良勇敢、热爱劳动、积极面对生活、勇于开拓进取等系列优秀的民族品质,并为中华民族的前进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回族民众的优秀品质还在于其有善于经商的头脑,伊斯兰文化鼓励回族人民发扬经商的传统,而且在回族人民的现实生活中,也需要用经商来满足其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所以在历史的不断进化中,回族人养成了善于经商和热爱经商的优秀品质,并逐步的培养出了经商所需要的头脑灵活、抗压能力强、反应灵敏等一系列能力。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回族人民利用自身的优秀品质和行动,在内地与边疆、各民族之间进行了无以计数的经济贸易,搭起了各民族与自身长远沟通的坚实桥梁,为祖国大地上不同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发展和交流起到了极其重要作用。

三、爱好和平、团结一致的民族友好精神

回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另一个优秀品质就是爱好和平、团结一致的民族友好精神。这种精神的形成起因,与回族的自身民族形成原因有着紧密的关系,回族本身就是由回民为主体的多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化中逐渐的融合而成,所以回族在其民族形成时就已经拥有了崇尚民族团结友好的良好品质。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回族人民更是将这种优秀的民族团结品质发挥的淋漓尽致。

回族的民族团结精神还重点体现在其居住格局空间分布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社会状态的的不断变化,回族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的随之发生改变,最终形成了小聚集、大分散的居住情况。这种情况进一步促进了回族与各民族间的团结友好关系。这也是回族人民能够在历史的不断发展和进化过程中始终坚强不屈的屹立在中华大地上的一个主要原因。

四、自强不息的拼搏奋进精神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面对社会的层层考验与筛选,为了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回族人民逐渐养成了自强不息的拼搏奋进精神。因为回族人民的主要生活地点不是在广阔无边的平原土地上,而是在偏远的高原或山地,残酷的生活环境和落后的生活方式使得回族人民不得不努力去适应和改变这种现状,在与自然和社会的不断斗争中,回族人民渐渐地形成了自立自強、艰苦奋斗、顽强不息、拼搏进取的伟大民族精神。使得回族人民能够在艰苦的生存环境中仍然勇于面对现实,努力实现自身的不断改变和发展。

近代史上的回族人民由于不堪忍受清朝的残酷压迫而奋起反抗,在面对起义失败、家园被毁的现实面前,伟大的回族人民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重新建立了家园的这种自强不息、拼搏奋进的精神使得回族人民无论生存环境多么险恶,都能够去适应、去发展,在与现实的斗争中开拓出自己的民族发展之路,始终昂首屹立于中华民族之林。

总结

伴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回族人民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精神、勤劳勇敢的开拓进取精神、爱好和平、团结一致的民族有好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拼搏奋进精神为主导的四大优秀民族精神。这是回族人民在争取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和与其他民族的友好往来中逐渐形成的称之为自己民族的信仰和灵魂的伟大精神,这四种精神将不断引导着回族人民在其自身发展的道路上生生不息、再创辉煌。

【参考文献】

[1]周瑞海,马金宝.回族爱国主义传统教育读本[J].甘肃社会科学,2007 (2).

[2]马宗保.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回汉民族关系[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

12.关于专利状态及其重要性的探究 篇十二

一、专利权的相关概念介绍

在进行专利权介绍之前, 还需要对知识产权的相关概念进行分析。知识产权是人类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 通过自己的智力劳动所获得的技术成果, 因此享有专门的权利。知识产权制度的不断完善, 使得专利权也应运而生。之所以称之为专利权, 是因为其本身已经被法律所承认, 在相关的法律范围之内, 享有足够的保护。

专利权就是专利处于法律认定范围之内, 所形成的一种合法权利。专利权是由国家的主管机关对发明人或者申请专利人员, 在一定时期之内, 严禁他人没有经过相应允许, 就随意制作、运用、剽窃、销售其专利或者使用其专利的合法权利。这种权利与传统的物权相比有很大差别, 因为其本身不具有明确的形状, 只是单纯的一种知识产物与劳动成果。所以专利权的拥有者对其自身的发明具有独占受益权和处分权。

二、专利的法律状态界定

本文所探讨的专利状态, 实则就是专利的法律状态。之所以称之为法律状态, 是因为专利从诞生到消亡的整个过程, 都应该具有法律信息作为依据, 并且具有时间性、地域性以及独自占有性特点。专利法律状态的生效只是在特定的法律规定时间之内以及固定的领土范围之内, 一旦超过了相应的时间以及领土范围, 该专利的法律信息也必然会发生变化, 简言之专利状态发生改变。

目前, 我国最为普遍的专利保护分为以下三种, 其分别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以及外观设计专利。以2012 年的统计数据为例, 2012 年专利检索数据库记载, 当时我国三种专利的申请总量有630 万件左右, 但是失效的专利数量为250 万件, 其比例高达百分之四十以上。这就足以说明, 这百分之四十的比例都是不属于法律规定范围之内的专利, 故而这些专利失去了法律状态, 与传统的知识成果没有任何区别。所以, 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专利相关管理部门敲响了警钟。专利剩余保护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了专利的价值。因此进行技术引进以及专利许可之前更应该对专利的法律状态进行分析, 通过检索分析出的状态将会更加科学。

专利法律状态检索可以分为专利有效性检索、专利地域性检索以及权利人变更检索。这三种状态也是目前专利状态的主要表现, 是我国专利权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体现。首先, 专利有效性检索其目的就是对一项专利或者该专利申请的法律状态进行检索, 目的是为了探究该专利是否依旧有授权且授权的专利至今为止是否仍然生效。若出现失效, 则可以通过检索简单分析出究竟是何原因导致专利出现失效现象。其次, 专利地域性检索则是对一项智力劳动成果究竟在哪些国家或者地区申请了专利进行搜索。目的是为了给予专利更为全面的地域性保护, 且对申请人申请该专利的国家范围进行确认。最后, 权利人变更检索则是对一项已经申请了专利并且获得了专利授权的发明创造进行申请专利人身份确定的一项检索服务。通过检索可以明确权利人是否发生了变更, 也可以在当前情况之下, 对最终的专利拥有者信息进行确定。

三、专利法律状态的重要性与意义

( 一) 是我国进行对外发展的前提

近些年来, 我国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发展, 这就使得我国的自主知识研发能力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通过进行专利法律状态确定, 实则就是对专利持有者知识产权的保护。而保护知识产权则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范围, 吸引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以及创造良好投资环境的必然举措。在当前, 许多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专利的支持与依托。尤其是近几年我国格外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该产业不同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其往往需要更为尖端的技术与更为全新的理念。

以华为手机为例, 该企业在我国的发展地位是不可撼动的。从2006 年开始, 华为的专利申请数量就已经为575项, 位于世界排名的第十三位。而2007 年, 仅一年的时间, 华为所拥有的专利申请数量则达到了1365 项, 世界排名第四。这就足以说明我国在近些年来, 专利申请数量不断增加, 且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不容小觑。通过在世界范围内确定专利的法律状态, 将有利于不断提升我国的核心竞争实力, 使得我国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

( 二) 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我国始终想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并且力图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起来。所以, 专利的法律状态实则也可以帮助我国尽早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16 年1 月14 日最新数据统计现实, 国家知识产权局召开新闻发布会, 表明2015 年我国发明专利的申请受理已经突破了100 万件。这就足以说明我国每一万个人, 所拥有的专利数量就可以达到六件。试想, 全国所有的知识文化人才都可以调动自身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将自身的文化应用到知识成果开发过程中, 将会不断提升社会的整体竞争力, 从而稳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使得整个社会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趋势。

( 三) 有利于维护知识产权拥有者的合法利益

进行专利申请以及专利法律状态界定, 实际上对个人或者企业而言也是具有至关重要作用的。因为个人或者企业才是专利的最终拥有者, 也是专利的直接创造者。因此通过对专利辅以法律形式进行保护, 实际上更是对知识产权拥有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其本身的知识产权不会再次受到他人的剽窃、盗用、非法经营, 有法律作为依托和保障, 可以切实提升专利的有效性, 进而不断提升专利拥有者的自主研发意识与自主创新精神, 以期创造出更多的知识成果, 为我国的自主科学研发作出贡献。

专利法律状态形成以及专利权的颁布, 实际上就是一种独占使用权的表现。故而其本身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其生效范围有严格的地域要求以及在时间上有着重要的把控。只有及时对专利的法律状态信息变更进行了解, 才能使得专利价值得以发挥, 进而保障专利拥有者权利, 也使得专利评估得以顺利进行。

四、结语

对专利的状态进行分析, 实际上就是强调了专利法律状态在专利保护过程中的重要性。专利保护在近几年来, 确实被我国国家政府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并且作为国家也开始更加注重对个人、个体知识产权的保护。所以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更应该不断加强对专利法律状态的更新与界定, 进而将专利的重要价值展现出来, 切实维护专利持有者的合法利益。

参考文献

[1]臧瑾.专利法律状态及其重要性[J].经营管理者, 2013, 08:262.

[2]赖院根, 朱东华, 刘玉琴.专利法律状态信息分析的理论研究及其实证[J].情报杂志, 2007, 08:56-59.

[3]李国平.企业实施专利战略的重要性[J].现代情报, 2003, 03:145-146+68.

13.关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篇十三

人际关系对人生业绩的影响很大,是人们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据悉,美国卡内基工业大学曾对一万多案例记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智慧”、“专门技术”和“经验”只占成功因素的15%,其余的85%决定于人际关系。戴尔·卡耐基在阅读了数百名古今中外人物的传记,走访了近百位名人之后写出的《成功之路》一书中,导出了一条公式: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吉米·道南和约翰·麦克斯韦尔合著的《成功的策略》,花了超过的时间观察成功人士,导出的也是同一个公式: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这绝非巧合,这个公式证明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表达了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如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正确的处世技巧,将有助于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功。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创造优良的环境,这主要是因为:

第一,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人们共同协作,为完成特定的任务而共同奋斗。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既为交往创造了快捷方便的条件,也对交往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刻许多社会工作任务,越来越不能靠单个人单枪匹马来完成要透过众多人的共同协作来完成。每个科研项目的攻关,也离不开众多科学家的联手合作,加强联系,共同研究。

第二,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现代社会知识量激增,“信息爆炸”,不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行交往,就不能尽快获得信息。有人曾说,现代社会80%的信息是透过交往获得的。而在现代社会掌握了信息就等于增加了成功的砝码。

第三,人们能够从友好协作的人际关系中吸取力量,增强信心,在人生业绩的创造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反之,如果人与人之间互相拆台,互相牵制,用心性受到压抑,才能无法发挥,消磨意志,空耗时光,则根本谈不上人生业绩的创造。

其次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身心健康的需要

一个人如果处在相互关心爱护,关心密切融洽的人际关系中,必须情绪舒畅,有益于身体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人持续简单平稳,态度乐观。不良的人际关系,可干扰人的情绪,使人产生焦虑、不安和抑郁。严重不良的人际关系,还会使人惊恐、痛苦、憎恨或愤怒。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恶劣的情绪实际上是对身心健康的最大摧残。据悉,最近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有20%的美国人因惯于生气而使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因此人的身心健康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俗话说健康之道在于“和”,这个“和”是指身体内在的和,也指与自然和社会的和,同样也指人和,即人际关系的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状况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

最后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生幸福的需要

人生的幸福是构建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人生幸福必然包内含物质生活的资料,创造人生物质生活的幸福,会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营造使人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充分发挥创造力的优化环境,人的用心性创造性的发挥,能增加物质财富的生产,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渠道畅通,人与人之间互通有无,互利互惠,可能得到更多的物质享受的幸福。

上一篇:读《一生》后感下一篇:《明天》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