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

2024-10-10

两小儿辩日(精选12篇)

1.两小儿辩日 篇一

《两小儿辩日》教案

一、导入

1、指名背诵《学奕》。

2、下面我们来学习本课第二篇小古文选自《列子.汤问》的《两小儿辩日》。

3、读《新起点》孔子简介。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指名读,纠错正音。练习读课文,读通顺。

三、理解词句

1、小组学习。结合注释,逐字逐句理解。

2、反馈。小组派代表讲解,并质疑不理解的词句。师相机指导。

重点语句:

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孰为汝多知乎?

3、用自己的话说说古文的意思。

四、背诵课文

四、理解课文

1、两个孩子对于太阳有什么不同看法?

2、体现了两个孩子的什么特点?

3、他们问什么会这样认为?

4、从“孔子不能决也”,你看出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5、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悟?

五、扩展

1、孔子不能决,你能决吗?

2、孔子名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新起点》中《论语篇》《孔子学琴》

六、板书

两小儿辩日 •

太阳位置

远近

依据

• • • • • • • • •

始出

大如车盖

日中

如盘盂

善于观察

初出

沧沧凉凉

有理有据

日中

如探汤

2.两小儿辩日 篇二

一、情境:还原古典文化的真实场域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来理解教材, 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文言文的教学就是要还原特定历史下的文化情境。《两小儿辩日》出自于《列子》, 《列子》为列子所辑注的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等, 表现了人类早期对于自然世界的深层疑惑或初步解读, 《两小儿辩日》所表述的是对于这种自然现象的疑问。因此, 对于该作品的解读过程, 应该去还原人类认知历史上的大致变迁, 并从而与该文的“辩日”结合起来。我在教学过程中本着开放性感悟文本精神, 营造积极民主的讨论氛围, 让学生根据人物的朗读语气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学生感悟出古人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平等谦和、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二、启发:破解古典汉语的教学难题

新课改教学特别强调启发式的教学, 启发式教学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创设良好的情境, 对于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需要的激发能够产生非常有效的激励作用。但在实际的教学中, 通常大家往往把简单的的讲授法作为启发式, 使学生很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 虽然与“注入式”教学有所区别, 但是, 学生的思维活动并没有被启动, 学生的积极性也没有被调动起来, 当然, 也就没有锻炼到学生的思维。

面对特定的教学对象, 要求他们去熟悉和掌握历史久远的语言和文化, 的确有可能造成特定对象求知主体上的厌倦。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在于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以促进身心发展。《两小儿辩日》教学过程中本人做了启发性教学的尝试。以标题切入课文, 围绕“辩”字入手, 确定“争辩”的内容, 引出“孔子怎么会听到了他们的争辩?两个小孩有什么依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孔子对于两个小孩的争辩持什么态度?两个小孩对孔子的回答又是什么态度?”通过一系列问题把整篇文言文以故事的形式串了起来, 学生的思维很活跃, 课堂气氛被调动起来后, 我又进一步提出了问题“如何理解两小儿的笑”, 引出对朗读语气语调的把握, 进而分析人物的形象。

“教任何功课, 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 自己去辨析, 自己去历练, 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 岂不就是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 就要为进入这样的境界。”教育前辈叶圣陶先生这样谆谆教导我们。情境与启发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启用, 对于文言的教学应该是大有裨益的, 该模式和方法值得在其他文言课程的教学过程予以校验。

情境与启发是沿用已久、被大家所熟悉、为大家所认可的教学方法, 但是众所周知, 传统的“一言堂”已不能满足时下对教师的要求, 学生们希望遇到更有新意、教学方法更独特的老师。在此基础上, 也为使更多的同学主动学习文言文, 真正了解文言文的裨益, 我正在尝试不同的课堂互动方式, 如“现场模拟课本场景”“绘出课本中的形象”“插入音乐背景”……在枯燥的教学中融入绘画、音乐等现代元素, 期望引起学生的共鸣。

总之, 所有的尝试都只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 助其掌握更多的知识。创设生动形象又符合科学实际的教学活动情境, 能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消极被动状态, 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者意识, 更好启发学生的思维, 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以求得要学生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对于学生知识的吸收和需求起到一定的帮助。启发学生在更好的情景氛围中学有所长。

摘要:对于文言文的讲解, 如何使学生获得学中有景、景中有思、思中有乐的学习体验, 真正融入到词语简洁、内含寓意的文言文中, 是奋战在教学一线的所有老师密切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援引《两小儿辩日》, 提出“情境” (还原古典文化的真实场域) 和“启发” (破解古典汉语的教学难题) 两种互动方式, 以期对所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些许帮助。

3.《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与评析 篇三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关注过程,为学生提供互动式的学习平台,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使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读趣学,学有所得。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这样,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从而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教学过程】

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回忆学过的课文《太阳》,说说你知道什么?

2.师:你们懂得的真不少,古代的孩子和大圣人学者是怎样认识太阳的?你们说不定可以成为他们的老师呢!

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

【评析】运用学过的《太阳》一文导入,唤起学生对太阳相关知识的回忆,拉近了学生与本文的距离,增加了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听其言,观其行

过渡: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两遍,看看能不能读通顺,读流利。

1.教师范读。学生听听教师是如何停顿的,拿笔画一画。

2.学生试读。学生试着按教师刚才的读法去读一读,出示有停顿提示的原文让学生读。教师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读得不够流利的语句。

3.学生练读,读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评析】学语文首先要会读,尤其是文言文。教师必须安排多种方式,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感知文章内容。当然每一次的读必须在学生“悱”和“愤”的状态下进行。作为教师,光停留在学生读的层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深入课文学习。

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过渡:文章的大意差不多读懂了,大家能把原文翻译一下吗?

1.合作译文。学生小组合作将课文翻译出来,并交流汇报。

2.文白对译。男读女译——女读男译——师读生译——同桌互译

3.合作填表。

要求:四人合作,用四种方式。(①用一个字填,②用现代语言填,③用原文填,④口头叙述。)

【评析】此环节的小组合作,既有读文译文的检测,又有概括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还是合作创新的体现,充分发挥了每个人的特长,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保持,做到了乐读趣学,学有所得。

四、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过渡:课文大家都理解得比较透彻,老师还想知道你们是否能把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朗读和表演表现出来?

1.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情感。

①先用白话文演《新两小儿辩日》。

②再用古文演。(表演时揭示写作特点与顺序,为学生背诵做铺垫)

2.背诵课文。先试着嘀咕,然后试背。

【评析】朗读表演相辅相成,理解背诵相得益彰。朗读、表演、背诵融语文课程中“积累”和“实践”等多种目标于一体,将有形的课堂在不知不觉中加以拓展,学生在拓展中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与培养兴趣巧妙交融,三维目标充分体现并达成。

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谈话小结:学了这篇文言文,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孔子为什么“不能决”?你认为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2.继续探究:你能用你所学知识帮孔子回答两小儿的问题吗?(运用课前查询到的相关资料)

【评析】这样拓展、总结课文,学生从故事人物身上学习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领悟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激发了求知欲,培养了勤学好问的学习习惯。

(作者单位:江西省婺源县许村小学)

4.《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四

第一、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我们的语文教学里正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前几年课件引进语文课堂后,大家争相使用,凡是公开课都必采用,语文课堂显得很热闹,电影、动画也出现了。但是在我看来语文的的本色已经被淹没了,有一次徐为全老师在书院中学的赛后评课中也曾说,今天的课大家都使用了课件,但是如果哪节课不使用课件,反而会更新颖,更能体现这堂课的特色。但是在几年后的今天,在这堂课上我看到了多媒体被教师合理的使用了,与课堂教学溶为一体。课件上的课题,生字注音,简洁明白,“我能读顺课文”、“我能读懂课文”、“我来辩一辩”、“我能读出感情”等环节条理清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却并不喧宾夺主,课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看来通过几年的使用,语文课对多媒体的认识已经趋于理性了。

第二、新课标的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发扬,三维目标在课堂上得到了体现。在课堂开始,“你们谁能说说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个环节把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了,有四、五位同学举手发言。到底什么时候太阳距地球近呢,老师并没有直接搬己的观点,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主动探究在整堂课里得到了体现。请学生提出的学习难点这个环节,让学生感到了自学的重要性,也培养了在学习中思考的习惯,而不是只会跟在老师的屁股后面亦步亦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课文最后对孔子实事求是的充分挖掘,让学生认识到正确的价值观,体现了老师对文本的深刻理解。

第三、老师在课堂上体现出对学生情感上浓浓的关爱。教师对用语言、表情、肢体语言等手段鼓励学生,使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始终显出饱满的学习态度。学生帮学生回答了问题,还不忘提醒说谢谢,老师的对课堂的关注很全面。通过努力,老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情感关系,到最后学生甚至提醒老师要兑现唱歌的承诺,而老师也动情地唱了,学生打节拍,下课了还恋恋不舍,很动人的场面,很感人,说明学生很投入,这样的情境是教学的良好基础。

第四、教师对文体特点、学生状况深入的了解,并在备课上课中充分体现,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七年级学生对文言文接触不多,但是的内容又比较浅显,老师采用了反复朗读的教学方法,齐度、个别读、范读,形式多样,读顺课文、读懂课文、读出感情,要求一步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始终不减,为学生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总而言之,方建良老师的这节课环节自然,教态大方,激励充分,目标合理,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5.《两小儿辩日》说课稿 篇五

城关第四小学 杨林霞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两小儿辩日》是s版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文言故事。文章节选自《列子·汤问》,它叙述了古时候,两小儿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没有作出判断。说明了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了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同时认识到学海无涯,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

2、学情分析

在学习《两小儿辩日》这篇文言故事之前,学生已学过本学期的第一篇文言故事《夸父逐日》,初步感悟了古文的语言特点,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因此,学生对古文并不陌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另外,本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强,表演欲望强烈,喜欢读课文,能踊跃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配合老师完成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实际,结合语文新课标及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古人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文言文与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学习文言文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作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课文所讲述的内容及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5、教学媒体

(1)孔子的图像及相关的文字解说。

(2)《两小儿辩日》的朗读录音,幻灯片若干。

6、课时安排

本课共两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学会本课生字;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背诵课文,弄明白课文中相关的科学知识,表演课本剧《新编两小儿辩日》。本课教学为第一课时教学。

二、说教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篇课文以人物对话为主,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既可发挥教材的优势,又较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因此,我选择“以读代讲,以读悟情”来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针对学生年龄特征,我让学生“去读、去说、去练,去评、去讲、去演”,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必经之路。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是否安排得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逐层铺垫,设境激趣

1、导入:课件显示孔子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齐读这些句子。问:“你们这些话是谁说的呢?”(孔子),教师通过白板中的橡皮擦,通过擦拭,显示出事先蒙层的孔子图像,然后动画出现孔子另外的两幅图像,并配以文字解说: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由他的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过渡: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博学多才的人却被两个小孩子难倒了,孔子是否做到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汤问》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板书课题)。

2、揭题,解题,质疑。

生齐读课题,说说:“辩”在这里是什么意思?题目又是什么意思?再齐读课题,问:读了题目你还想了解什么?(学生问:两小儿为了太阳的什么问题而争论?他们各自的观点和理由是什么?结果怎样?)下面我们先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课文。

[设计目的:由自定义动画的形式引入课题,尤其是对“辩”的 理解,学生先自己理解,教师在点击白板,字幕缓缓出现“辩”字的解释,意在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兴趣;对课题质疑,既锻炼了学生提问的能力,又确定了学习目标,统领全篇。]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件出示自学指导一)

1、教师播放《两小儿辩日》朗读录音。然后归纳朗读文言文要领:语速稍慢,适当停顿,注意长句的读法。

2、试读。请学生自由试读课文,将读不懂的字画下来,读的时候注意参阅课文下面的注释。

3、范读。教师范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点出白板中的笔,用斜线画出读课文时的停顿。然后教师请三名学生到黑板前,仿照老师的样子,边读边画出课文的停顿。

4、学生根据画好的停顿,弃读课文。

[设计目的:在这一部分教学中,不同形式的朗读,再加上多媒体电子白板的运用,让学生把文章读顺口、读流利,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为后面感情朗读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为理解课文中句子的意思扫清了障碍,学生在下一个环节中的学习就变得轻松自如了。]

第三环节: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多媒体出示课文主要内容的填空,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后,指名学生到黑板前,边读边点击白板中的笔,进行填空。填好后全班再齐读一遍。

第四环节:自读课文,弄清观点

多媒体出示“自学指导二:对“太阳离人远近”这一问题,两小 儿的观点截然不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两小儿的观点各是什么?请用“------”画出有关语句。

(学生自学后指名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板书:日始近

日中远

日始远

日中近)

步骤二

二读课文,理解两小儿各自的理由

太阳到底是近是远,两小儿各有不同的看法,其根据什么呢?请同学轻声地读课文,用“﹏﹏”画出有关语句。

小组内先互相说一说。指名说。评议。(教师板书:近大远小

近热远凉)

(设计意图)学生读文后,对课文主要内容已有了大致的了解,通过多媒体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归纳总结了课文主要内容,抓住了重点,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第五环节: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后让学生思考:“辩斗”是什么意思?“故”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自定义动画出示答案,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段的意思。动画形式的演绎,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第六环节:学习生字词

先出示本课的会认字,再出示会写字,利用电子白板中的激光灯的演示,让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达到会认会写的目的。

当堂训练部分,让学生练写生字,教师巡视。对于写得好的学生,或书写时坐姿好的学生,教师可当堂拍照,利用西沃授课助手上传照 片,引导其他学生学习。

[设计目的:以上四个步骤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回归了课堂主人的地位,以学生的读、说、思、评、写代替了教师琐细讲解分析,这样做,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击破了本课的重难点,而且培养了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交流合作意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日始近

日中远

日始远

日中近

近大远小

近热远凉

[设计目的:一则好的板书就是一份微型教案,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我设计了以上板书。]

六、教学反思

6.《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 篇六

时间:3月8日第一周教师:郑美华教学《两小儿辩日》这篇文言文,为了能有效提高学习效果,我从多方面去精心构思,最后决定摒弃串讲的模式,贯彻课改精神,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就是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自主学习,充当学习的主人。一节课下来,我感觉效果还算不错,学生自我感觉也相当好。

短短的四十分钟内,我觉得以下几个环节是比较成功的:

1、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多种方案,最后决定由“辩”字入手。在板书课题时,我故意把“辩”写成了“辨”,这是学生经常弄混的两个字。不出所料,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上来了,纷纷指出老师写了错别字。通过区别,得出“辩”的意思是“争辩、辩论”;在表扬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同时,从而引出本文的中心:两小儿究竟在争论关于太阳的什么问题呢?在此基础上,学生有了研究的兴趣,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2、课前,学生如果对课文进行了充分的预习,那么在课堂上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精心设计了这课的预习导航:⑴、收集孔子的有关资料。(2)、认真读课文,学习文中的生字新词,根据注释理解意思。(3)、借助

注释和工具书,说说文中每句话的意思。(4)、再读课文,用“——”画出含有“日”字的句子,并说说你读懂了什么?(5)、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让学生有的放矢的进行预习。事实证明,这种预习是有效的。课堂上学生是各抒己见,很多见解都非常到位。对于两小儿提出的观点及理由,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辩斗,再利用收集的课外资料,用当今科学的观点做出解释,使学生了解了不同时间太阳的凉热与日地距离的远近没有关系。

3、在课堂上,我不是根据课文内容按部就班的学习课文,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先弄清本文的重点“辩日”之谜,再引出“孔子不能决也”,从而得出“辩日”启示。这种教学流程让学生自此自终对课文兴趣盎然。

不足之处:

1、我一直认为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但在实施教学时,这种方法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而且因为文言文的节奏比较难以把握,老师应该进行范读,我也没做到。

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文意,在进行全班交流时,由于看到时间紧迫,所以使得交流有点仓促,流于形式,没有达到交流的目的。

3、本文的人文内涵大概有两种理解: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课堂上学生的感悟都比较深刻,好些优秀生还能联系实际进行阐述,但中下层学生则理解不到位。课堂应是每个学生的课堂,教师应对学生的阐述及时进行评价与引导。

再教设计:

7.读《两小儿辩日》有感 篇七

《两小儿辩日》是这样的:一天,孔子东游遇见两小儿辩日,就问他们自己的理由。第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我们很近,而中午时太阳离我们远。第二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我们远,而中午时离我们近。孔子觉得都有道理,就不能判断,收到小孩嘲笑的事。

我觉得同样的事,从不同的角度看,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得出不同的收获。也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才会有所发现,及时是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也有不知道的事情,所以每个人都要虚心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本文也突出孔子实事求是的精神,激励我们要不耻下问,不要不懂装懂。本文用了比较的方法,使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8.读《两小儿辩日》有感 篇八

走上前,只见两个小孩剃了龙头,穿着一绿一蓝的布衣;而大人留着胡子,缠着浅棕色的布衣,他把双手背在身后,像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

“你们为什么在争论什么呢?”一个穿绿衣的小孩说:“我们为了太阳什么时候近,什么时候远的观点不同才在辩论谁对谁错。” “那你们的观点呢?”绿衣小孩上前一步,说:“我认为太阳刚升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蓝衣小孩也上前一步,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中午的时候离人近。”绿衣小孩反驳道“太阳刚升出来的时候大得像车盖,而到了中午时却像个盘子一样大。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近时看起来大吗?”蓝衣小孩马上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这不是近时感觉热,而远时感觉凉的道理吗?”学者摇摇头,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多呢?”我的脑袋灵光一闪,想出了答案。我上前一步说:“你们都错了,早晨和中午的太阳离地球的距离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他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他们用黑眼睛望着我,好像听懂了我的话。

9.《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 篇九

《两小儿辩日》是文言文。小学六年级的文言文阅读是为初一正式实现文言文阅读教学目标做好辅垫,激发兴趣,打下基础。因此我的教学指导思想是:

一、重激发学习兴趣和学法指导。

课堂伊始,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什么是文言文?当学生讲出对文言文的粗浅的认识后,我便对他们的回答给予充分地肯定,同时告诉学生,文言文是古代文化的遗产,是传承古代文明的媒介,学习文言文能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还能提高我们的语文学习能力。这样学生对文言文有了充分的认识和兴趣。之后我又启发他们结合现代文的.学习方法,渗透总结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古文学习与现代文的学习有密切的联系,在现代文学习中掌握的一些阅读方法同样适用于古文的阅读理解,所以这节课中我注意调动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进步提高,获得全新的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二、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我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这样更利于合作学习。教学中提供合作学习交流的机会,自主探究的空间。例如让学生结合学习方法循序渐进,首先把句子中难懂的字词对照注释进行注,然后把句子连起来解释,还有不懂之处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这样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习惯,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落实了学生主体地位,同时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我还有意识地进行留白,如反问句在这里的作用;“为”出现三次,为什么读法不同;“探汤”的“汤”和现在的“汤”有什么不同……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学目标中“读懂意思”得到实现。

三、注重诵读。

10.两小儿辩日改写 篇十

一日,孔子东游,走着走着,突然发现有两个小孩子在争辩不已,孔子是十分好奇,询问原因。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离我们人类近,而上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不同意,他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上午时离人近些。

两个小孩各有各的不同,他们说起了他们的理由,第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大很大,大得像车盖那样,而中午时太阳小的像个盘子,这不正是离远了大,离进了小的道理吗?”

后一个小孩子说:“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很清凉,有一阵凉风吹来,而到了中午,而又很热很热,像把手伸进得滚烫滚烫的锅里,知了都不停的抱怨热呢!这不正是,近了热而远了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认为都对,各有各的理儿,都没有错,孔子也无法分辨。

11.两小儿辩日改写 篇十一

其中的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低,所以离人特别近;可是中午呢,太阳升的那么的高,所以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子与他不同,他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特别远,而刚出来的时候离人特别近。

不等孔子说话,第一个小孩就赶忙解释道:“太阳刚出来的时候那么大,就像是车盖一样,到了中午就像是盘子一样小。这不是近的时候大,而远的时候小的道理吗?”

第二个小孩也不甘示弱,解释道:“太阳刚出来的时候非常的冷,就像是在冬天,可是到了中午,就好比把手伸入热汤里面热。这不是远的时候冷,而近的时候热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也不能决定是谁的对,是谁的错。

12.《两小儿辩日》说课稿 篇十二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两小儿辨日》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文言文,课文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儿在争论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本课的设计理念是:质疑释疑、合作探究、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及课文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紧扣特点说教材

《两小儿辨日》一课语言简洁,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多方面的启示。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对话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反复诵读,理解故事内容,并复述故事。能力目标:熟读成颂,积累文言文的语言,感悟文言文的魅力。学习课文通过对话描写,展开故事情节的表达方法。情感目标: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教学重点:这是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开始,应该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文意,解开“辨日”之迷。

三、说教法

由于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在词语、句式方法差别较大,学生学习时有一定困难。教学时,我坚持师生互动的原则,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练中创”。

四、说学法

1、质疑探究法

学起于思,思源与疑。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导入时,我就让学生从课题的“辩日”进行提问,让学生主动探究。

2、读书入境法

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在读中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合作讨论法

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团体协作能力,我多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他们在多维互动的学习中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智力互补,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教学流程

(一)初读生疑

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借已学过的古诗词引出对“日”字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课题,导出问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为展开对课文的深入学习创设情景,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二)熟读成诵

作为文言文学习的开始,应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教学的.重点。首先,把握好范读这一环节,通过教师声情并茂、流畅自如的范读,来激发学生的朗读的兴趣。同时,通过教师节奏分明的范读,把语句的停顿、词语的语气轻重选择等信息传递给学生。这样,引导学生听,体会交流,准确把握节奏和轻重音,为诵读乃至背诵奠定基穿2捎昧於痢伴读等形式,帮助学生把课文读通,并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充分读,使学生熟读成诵。

(三)读中自悟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教学本课时,对于理解文意这个难点,可采取结合注释,反复吟诵,自悟文意的方法来突破。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诵读古文的能力,增强了感性认识,也为学生的理解从感性向理性上升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古文文意的自主感悟。引导学生结合注释,逐词逐句读,逐词逐句悟。通过诵读感悟,明白课文讲的是两小儿在争论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问题,以及他俩的看法截然不同的原因,从而对整篇课文有了总的整体认识。

(四)讲述拓展

当学生对课文《两小儿辩日》有了感性认识之后,上升到理性认识成了学生迫切的期望。因此,我设计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和续编故事,在学生讲述续编故事中,学生通过再造想象,填补和丰满了课文的空白。如:续编孔子听了两小儿的话后,孔子会怎样,有的学生说:“我想孔子会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有的学生说:“孔子会说‘虽然人们称我为圣人,说我博览群书,可宇宙无限,知识无穷,我也有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呀。所以我还要多看书多学习,多找资料丰富自己,使自己日臻完善。’”。这样的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还丰富了文章的内蕴。也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超越了文本,超越了时空。

(五)辩论内化

上一篇:中秋经典语句下一篇:大班科学认识小白兔活动方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