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有效方式

2024-07-11

小组合作学习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有效方式(精选16篇)

1.小组合作学习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有效方式 篇一

如何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其目的是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以老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单向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的发挥,在优势互补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我校现正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听了视频材料后就学校提出究竟怎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有效?就着这个问题,我反思几点:

(一)明确适度任务,安排适量时间

小组合作学习是小组协同探究的过程。

1.对开展合作学习的条件进行充分的考虑。明确的学习任务是探究的先决条件,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之前一定要有具体的学习、探究内容作指向。

2.对提什么样的问题让学生探究要充分考虑。以往在视导过程中,经常发现有的老师,不管提什么样的问题,都让学生交流讨论,有些问题在课本中能直接找到现成的答案,也让学生讨论,小组合作学习成了一种口头语,这种合作是无效的。凡是要求进行合作学习的问题,一定是学生通过自学或个人思考不能解决的问题或是不能全面、完整的得出答案,需要发挥小组力量进行讨论、完善的,这样的问题才有合作学习的价值。

3.要把握问题的难度。在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这种学习形式时,探究的问题不宜过难,否则会启而不发,无从下口;随着学生合作技能的增强,逐步提升问题的难度。

4.必须有一定的时间作保障。因为合作学习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小组中每个成员积极主动地操作、探究、分析、补充和归纳的过程,没有时间保障,无法有效合作。那么完成这一过程给予多少合作时间合适,要根据问题的量、难度、深度等因素正确地估计。合作时要保证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时间过短易使刚刚展开的合作交流戛然而止,打断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觉得没了头绪,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兴趣;合作时间过长,学生无所事事,纪律松散,也会影响合作效率。因此,教师在备课的环节上,不仅要甄别筛选有价值的问题作为内容,还要考虑到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交流过程中所用的时间,要合理安排时间。

(二)教师参与,小组合理分工

1.教师的作用: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协调者,应当积极地加入到活动中去,真正发挥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作用。当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要深入到小组中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观察,融入各小组倾听,和学生共同探讨,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及认知的过程。当学生的争论偏激或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调控和点拨;当学生的讨论受阻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帮助学生采取更好的措施和方法解决问题,然后继续引导深化,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2.科学分组:合作学习不是学生的个体活动,而是一种群体活动。科学地分组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小组在构成上应体现一个班级的缩影,力求使小组成员在学习成绩、性别、性格特征等方面具有异质性和代表性。小组成员一般以4~6人为宜,并且可让每个小组为自己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如“智慧”“勤奋”“必胜”等,从而有利于凝聚人心,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小组成员间要有一定的分工,每一个学生承担一种特定的角色任务,人人都有活干,没有旁观者。在合作中小组长可由教师指定,也可实行自主承担,轮换负责的方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指挥,获得管理、学习的机会。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在角色互换中,也学会了服从与尊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奠定基础。在组长的安排上,开始可以由任课教师指定,既要在本学科学习能力和成绩方面有突出表现,同时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对小组长任课教师要提前进行培训,作出明确的任务要求,定期向组长了解组内情况。待大部分同学适应合作学习模式后,再开始实行组长轮流制,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三)独立思考是合作交流的基础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一提出合作探究的学习任务,马上就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其实这种貌似热烈的合作活动,由于少了独立思考这一前提,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还未启动,因而很难进入实质性的学习交流活动之中,尤其是一些中、差生则更是“交流”的旁观者。因此我认为,在组织小组合作交流前,应根据合作的任务,先留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见解后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这样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也可避免在合作过程中由组内优等生唱独角戏,合作学习仅仅流于形式的现象,进而增强合作的广度、深度,加强组内的凝聚力,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

(四)注重合作学习的评价

1.建立一种多元的评价体系,促进合作者更加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评价的方式,有个人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这几种评价可以多重组合,共同在合作学习中发挥作用,但我认为小组自评与同伴互评非常重要,因为这种评价体系关注的是学生团体合作意识与合作成果,有利于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格局的形成。

2.评价的内容:评价的内容有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个人对小组的贡献;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凝聚力的体现;能力的生成等。在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中,我们虽主张以学生评价为主,但教师的积极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不能忽视,特别是在学生对合作的技能尚未掌握的时候,教师的评价更具有导向性与激励性。

3.评价的主体:在评价时教师应注意到评价对象的变化。在语言的表述上应该是“他们”或“你们”。要求学生在汇报时表达的也是“我们小组”的意见,而不是“我个人”的意见。当一个小组代表交流后,教师要征求其他小组的意见,而不是其他同学个人的意见,一般情况下,每个小组只安排一名代表发表全组的观点。这种做法也要提前让学生了解,这样在交流讨论时,每个同学为了本组的荣誉,一定会积极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丰富、完善自己的答案;另外教师在提问小组代表回答时,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初期,可以让小组自己派代表回答,这样由小组选出的代表一般是生物学习不错的学生,能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经过一段时间后,在学生慢慢熟悉这种学习模式后,就不能每次都由组内自定的代表回答,这样可能会出现一般倒的情况,就是每次都是好学生回答,其他一些基础差的同学不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不利于开展互帮互学。此时可以由教师指定代表代表小组回答,回答情况与本组成绩挂钩,这样在合作时每个同学才能动起来,成绩好的同学能自觉、耐心的帮助成绩差的同学,达到小组整体进步的目的。

4.开展小组竞争活动。小组合作学习的凝聚力和动力往往就要靠小组竞争,当然这种竞争是在和谐氛围下展开的。对我们长期教学来说,竞争不要仅限于一堂课,可以延伸到一学期,当然每一次小组活动都要有所评价,使暂时落后的小组会在下次合作学习时有赶超的机会和动力。采取什么样的竞争形式比较合适,需要我们在座的各位老师开动脑筋,切忌不要仅关注竞争的形式,开展一些对高中生来说颇为幼稚的竞争活动,这样会给人一种作秀的感觉,学生自身也会觉得很可笑。以往在省级优质课评选时,就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很多老师关注形式,搞一些适合低年级小学生的竞争活动,显得很可笑,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我都会觉得浑身不自在。

我们要求大家开展的合作、竞争一定要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为提高教学效率这一目的服务的,而不是给别人看的,要务实,千万不要务虚。另外,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展开的小组竞争,虎头蛇尾,活动结束后没有对小组合作的总体情况进行评价,长此以往,小组竞争的热情会降温,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刚才说了每一次活动后必须给出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表扬表现好的、特别是有进步的小组,适当敲打一下表现不佳的小组,鼓励他们在下次学习中迎头赶上。对小组合作结果的总评可以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合起来,计入学生的个人档案。这个做法要提前告诉学生,适当增加压力,从而增强学习动力。每周或每两周公布

一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总成绩,起到中间调控的作用,督促大家不断进步,不要出现松懈现象。

(五)加强对学习效果的监控,真正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小组合作学习主要关注学生的活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多学习内容是靠学生自主学习解决的。但我们一定要清楚的认识到,学生毕竟是学生,限于现有学习能力、水平、知识基础的限制,他们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的内容还很肤浅,只能说是了解的层次,最多是部分理解,但要达到应用的目的还远远不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靠学生自主学习,不可能深入下去,还要发挥我们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可以采用不断追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思维不断深入,使他们的学习能力由简单的知识层面转化到应用的层面。也就是说,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活动、每一个问题都要考虑到,学生活动多了,教师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要加强备课。

2.小组合作学习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有效方式 篇二

一分组要科学合理

教师在组建学习小组时, 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情况等方面情况进行合理搭配, 即异质分组。组内异质, 可使小组成员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个性化。由于每个组都是异质的, 全班各组就具有一定的同质性, 从而促进组内合作与组间的竞争。

按照这一原则, 将学生一般按两人配对、四人相邻进行分组, 这样对学习场地要求不是很高, 较容易实现。

二组内分工要明确

启动小组合作学习时, 教师要根据内容组织、明确分工。没有规则、没有分工的合作学习很容易成为“自由市场”, 嘈杂无序, 合作难以见效, 教师难以驾驭, 活动难以正常进行。

每四人小组, 组长一名, 负责组织工作;副组长一名, 负责协调、记录工作。组长为1号, 副组长为2号, 两名组员依次为3号、4号。这样做既可以保证小组学习有序有效进行, 又能为全班交流提供便利。

三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对小学生而言, 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 开展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 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

第一,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习惯。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 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 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 并把探究过程用自己的语言较为准确地表达出来, 在组内进行交流, 既能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解决问题方式, 又能为学困生提供帮助, 真正发挥团体合作精神, 这对小组合作学习尤为重要。

第二, 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会听是会学的前提,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要有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才能发挥合作的效应, 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交流时, 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简要记录别人的主要观点, 并与自己的意见进行比较;适时开展道德教育, 让学生知道不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 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逐步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第三, 要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 学习数学知识离不开实践操作, 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

四要把握合作的时机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系统、有结构的教学策略。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 明确要体现哪些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 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 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 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 等等。在课堂上有很多不值得讨论的问题就不要让学生讨论交流, 使合作交流成为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不是形式。

五要适时指导学生学会合作

在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时, 教师首先应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让组内学生会的教不会的, 解决中差生的一般疑难, 引导学生特别是组长对重点问题的思考和辨析, 提高合作的质量。其次教师还应是小组合作交流的促进者和共性问题的提炼者。为使小组合作交流更富有成效, 教师还要及时了解全班学生的交流情况, 并要进行二次备课, 发现和梳理共性问题, 为展示汇报做好准备。还要置身于学习小组中, 适时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调控。

六重视评价激励措施

对学习小组在合作交流过程中一些精彩的发言和讨论, 应及时采取一定的评价措施和多样的评价形式, 包括用语言、眼神、体态等进行评价、表示欣赏, 用小组捆绑式加分或用小红花等物品进行奖励、表示肯定。

在每一小组汇报后, 既要有学生评委发表意见, 又要有教师即兴点评。从评价形式看, 有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在肯定、欣赏、激励、引导中, 学生自然生成合作意识和学会合作技巧, 获得精神的支持和情感的滋润, 从而激发更大的创造潜能和合作欲望, 不仅出色地完成眼前的学习任务, 而且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随着课改实验不断地深化, 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的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成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策略。经过教师们的不断反思、不断改进, 合作学习将变得更加有效、更加成熟, 数学课堂也将变得更加鲜活、更加生动。

摘要: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 激发灵感;有利于提高学生倾听、表述、质疑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关键词:数学课堂,合作交流,小组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朱建英.对小班分组教学的理论探讨[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1 (7)

3.谈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组织 篇三

課程标准中强调要让学生“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同时要求课程要注重评价学生“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于是,以“小组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合作学习已在课改课堂担当起重要角色。

一、确定共同目标

在每个小组或成员的心目中树立共同的意识,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要成功地达到这个目标就得依靠所有小组成员共同的努力。小组任务是使自己小组中的每个人都能在评价中取得好成绩。凝聚大家的力量才能成功,成员间才会互相寻求和提供帮助,并取得进步。

二、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估机制

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在小组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做了如下规定:

(1)完成小组交流回答问题时必须是全员参与,每个成员均有回答问题,才可给小组加考核分;(2)认真倾听其他组的回答,可对其他组的回答进行补充,如果补充有自己的见解的也可给本组加分;(3)采用小组计算成绩的方法,本周个人成绩90分以上的或总分最高的均可以为小组加分,反之连续三次倒数第一的则扣分;(4)各种小比赛,成绩优秀者均将其成绩相应地给本小组加分;(5)设计多种方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课堂上让学生由动眼动脑到动手动口,多种感官一起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表现欲。学习《大自然的语言》时,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我们的生活,留心观察,把听到、看到的记录下来,回到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你发现了什么?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的认识做了精彩的表述,有了对作品的深度理解,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也在分析中得到了成功的解决。由浅入深,达到了很好的预期,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还课堂于学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在课堂与知识间找到了一座快乐沟通的桥梁。

4.小组合作学习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有效方式 篇四

研 究 工 作 总 结

自本课题开题以来,课题组全体成员积极投身到课堂合作学习方式的有效性研究中去,为了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加深对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理解,促进课题研究不断深入,课题组成员不但深入学习教学互动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积极探索,还借助常规研修课、校公开课等教研活动进行研究活动,加强校际合作,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效性的研究进行了有益探索,现总结如下:

一、深化理论学习,提高理性认识

我们认为推动教师观念的改变,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需要学习。为了不断推进课题研究,我们坚持将不断的学习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中。通过学习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在全面进行课题研究中,我们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文章,定期组织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交流有关实施研究情况和问题,在总结中完善、在交流中探讨,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小组合作学习走向深入。

二、总结得失,进行反思,通过研究课课例、听课、参与活动、现状调查座谈讨论等形式检查、指导课题研究的实施,并以此作为过程性评估的依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课前集体研究确定教学目标,选定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分头备课,互相听评课,进行反思,取长补短,汲取经验教训,总结得失,促进教学研究不断深入。

三、资源共享,科研合力。

我们共同研究、共同探索、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为此,课题组成员定期进行典型课例、心得体会交流。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学习使全体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理解把握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理念,准确把握探究性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关理念,为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打好理论基础。采用集体学习、分教研组学习和教师自学相结合,加强理论学习。

2、对比研究法: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班实验前后以及与对比班的成绩与能力进行调查、对比,质量分析,获得实验成效信息。

3、行动研究法:对小组合作中值得探讨的事项,如小组如何分工、组间交流方式等,课题组成员在个体的研究实施后,再进行交流与实践,在行动中验证。

4、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发放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了解当前我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情况,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五、研究的策略

1、改变以往选取实验班及确定实验教师开展研究的形式,在校内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班级、学生作为实践对象,边运用实践,边研究,边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而进行扩展,把全体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全体课题组成员为研究者,逐步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2、课堂是开展合作学习的主阵地。在课题的实施中,我们立足课堂,把每一次的合作课堂都作为研究的案例,进行分析、思考和提炼。

3、把学生作为研究的主体。挖掘资源,让学生在愉悦的合作活动中体悟合作的价值,增强其合作的主动性,使之具有良好的合作心态,掌握合作技能。

4、每个实验教师锁定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为跟踪对象,了解实验措施的效果,并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实验策略。

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一)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为了合作而“合坐”。

小组合作学习本来是通过小组内的几个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来完成一个学习任务的。但是在合作学习中,有些教师认识不到这一点,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为了合作而“合坐”。

2、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传统的教学观是学生围着老师转,教师唱主角,学生当听众。可是,如果合作学习组织得不好,也会出现小组中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所有的活动,而某些小组成员却无所事事,形成“优生”挑大梁,“学困生”跑龙套的“假合作”学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搭车现象”。有的学生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强,常乐于表达不疲;有的学生反应较慢,又羞于开口,久而久之也就成了“收音机”,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是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

3、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要求每个组员都必须是主人翁,都要主动地参加。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活动欠主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4、小组合作的时间不足。

在某些数学课堂上,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教师呈现问题后缺少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几分钟就叫“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5、教师充当积极的旁观者。

良好的合作学习小组必须有教师良好的监控。由于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薄弱,如果没有教师的监控,合作小组的学习必将是放任自流,流于形式的。因而合作学习小组在开展学习的时候,教师必须要随时进行监控,确切的说,教师应该参加到学生的学习讨论中去,及时掌控学生学习的动向,教师既是一个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监控者。可有的课上,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的老师“袖手旁观”,没有参与交流、讨论,或是在参与中没有放下“师道尊严”、“权威心理”,同样出现“假合作”现象。更有甚者,学生在一旁热热闹闹地进行合作学习,自己却高踞讲台背教案,思忖着自己下一步该说什么话。

6、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技能性 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

(1)当教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时,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学生七嘴八舌,只顾自己讲,不会倾听;或是在小组中学优生主宰一切,承担了主要责任,其他学生则处于从属或被忽略的状态;或是人云亦云。他们的思维就不自觉地趋同于教师的代言人——小组组织者的指向,致使富有个性色彩的求异思维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肯定,致使某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2)组际交流时学生常常以“我”而不以“我们”进行表达,如此等等现象,都说明了学生缺乏必要的小组合作技能,这种无效的合作不但达不到“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的目标,而且还会浪费时间,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事倍功半。

7、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和时机缺乏恰当性

教学中提出恰当的研讨问题是实施分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一个好的研讨问题,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在既定的目标下积极合作探索,使合作效果达到最优化,否则可能适得其反。而部分教师却误认为不合作就不是创新,不合作就不是实践新课程,因此每一节课都要挤出几分钟让学生匆匆忙忙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概念的理解要合作,公式的推导要合作,解题方法归纳要合作,甚至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也要合作,却不考虑合作探究交流的内容是否有价值,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于没有思维含量和常用这种不合时宜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会逐渐感到厌倦,失去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效率低下。

(二)解决策略 对策一:科学的组建合作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具体来说,可以从三方面来操作:

(1)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

(2)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在教师在出示学习目标之后,合作小组组长分配给每一个成员一定的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尽力完成,也可以在其他组员的帮助下完成。同时每组都有自己的讨论记录,由专人负责记录。只要有了一定的规则,使每个学生都明确自己的任务,才能更好的避免消极组员的产生,真正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去,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体。

(3)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尊重他人,建立平等、民主的意识,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对策二:选择适合的合作内容,把握恰当的合作时机。

交流与合作并不是随时随刻都能进行的。交流与合作没有必要,也不能简单的进行规定。合作的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为学生对问题的研究服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选择适合或需要合作的内容,把握好每一次合作的契机。结合数学教材确定“合作学习”内容是既注意有一定基础性,有要有具有不同的层次性,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引起全体学生的主动思考,在学生愤悱时引导合作,让他们在交流、争辩中获得启迪,获得灵感;在学生需要帮助时引导合作,让他们又准确又迅速的完成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在每节课的重要环节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小有收获时引导合作,让他们在交流中领略他人的思维策略与方法;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需要交流共享时,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有利于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灵活性,从中受到启发,学会理解他人,欣赏他人。

对策三:教师积极参与,切实进行课堂合作学习的调控。

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的新角色,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也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同学生一起交流,同学生一起讨论,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起到榜样效应。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在参与合作学习时,要注意保护儿童文化,允许学生争辩,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要牢记自己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只是学习小组中的一员,不能以“传授者”或时刻以“首席”的身份自居,更多的是一个学习者的身份,使学生认为教师是在与我们一起学习。

对策四:合理评价,激励学生。

教师在参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合理评价,并且注意评价的多样化和开放性。评价的方法很多,可以口头汇报,也可书面考查.小组合作评价还要考虑到“两个结合、两个侧重”。

1、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每次,我都以充满期待的心里来评价学生,根据好、中、困三种学生的发展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对达标者同样给予优良评价,同时引导学生与自己比较,从中找出个人的进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2、合作小组集体评价与小组成员个人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小组集体评价。其中以“小组合作表现”为主要标志之一。因为,合作探究是依靠学生之间的互学、互帮、互补、互促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共同前进,共同进步的!为保护学困生的积极性,还可以根据学困生的进步情况给全组加分。这样有利于培养团体对个人以及个人对团体的责任感。

以评价来激励学生的合作热情,对学生的发展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策五:把握合作时机

1、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此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发的合作,培养同学间团结协怍的精神。

2、学生独立思考有困难时。学生学习中出现困难是很经常的事,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让学生独立思考去解决就有了一定的难度。这时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

3、意见不一,有分歧时。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同的解题方法,这时候往往会出现全班同学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甚至激烈争吵的情景,这时也是一个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很好时机。

4、遇到开放性问题时。新教材的编写,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创造性,许多问题的答案是多样化的,而学生考虑问题比较单一,往往想不到多种答案,这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把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点挖掘出来,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对策六:培养学生合作的技能

导致小组合作学习不能顺利进行的主要原因就是小组成员不会合作,学生不合作的原因往往不是学生缺乏合作的愿望,而是学生缺乏合作的技能。所以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实施中有意识地加强合作技能的培养。一是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并采取轮换制,组长、记录员、汇报员每个成员轮流做,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二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倾听同伴的发言,如何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分歧,如何归纳组内主要意见等等,从而保证小组合作有序进行,真正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七、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流程程序。

我们课题组经过反复实践与论证,总结出了适合课堂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确立目标→合作探究→组织交流→评议小结→巩固检测 教师活动:创境激趣→→点拨解惑→捕捉信息→调整训练→反馈达标 学生活动:自学寻疑→听讲释疑→多向交流→灵活运用→巩固达标

1、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明确、恰当,便于操作。

2、合作探究必须是建立在个体充分的、独立的学习和思考的基础之上。要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最佳契机。

3、教师必须悉心创设民主交流的氛围,对学生个体的思维过程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4、评议小结是对上一环节中各小组的表现及探究结论进行综合性评价。

5、通过课堂的练习来检验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是否达标

通过两年时间的研究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效性研的研究”,推动了我们教科研工作的全面展开。在合作中建立起来的生生间、师生间的真诚友谊、积极互动,使校园氛围更加融洽和谐,充满人文情怀。同时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和研究,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在学生层面上,良好的合作意识已经形成,合作技能得到提高。在合作学习中健康的情感态度,掌握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均得到提高。他们在合作中获得了解决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合作的意义,体会到合作的价值,在合作中张扬个性,凝聚了内力,学会了合作。

5.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初探 篇五

敦化市教师进修学校 高万清

在大石头镇中学工作期间,与教师共同探索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方式,通过探索部分教师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转变。整个学校形成了学理论、研教法的良好风气,在学生当中出现了 “比、学、赶、帮、超”的喜人景象,有些学科的成绩明显提高。调到敦化市进修学校之后,走遍了全市各初中,看到很多学校都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为了促进全市推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将各校的成功经验汇总如下。

一、齐心协力搞好小组建设

小组建设是合作探究的基础,班主任应该同科任教师共同商讨组建本班的学习小组。

(一)小组划分的原则

1、异质互助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差异进行分组,把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2、实力相当原则:每个学习小组各种类型的学生人数相当,成绩大致相同,有利于展开竞争。

3、有利交流原则: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会降低学生个体的活动量,不利于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缺乏不同类型学生的相互补充,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互助。

4、动态平衡原则:小组合作学习运行一段时间后,应对各小组的表现及成绩进行阶段总结,然后对不合理因素要进行调整;进行小组之间成员的调整,使其实力均衡;进行小组内角色的调换,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二)对小组成员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不同角色。小组长应选有

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还可以设置学科组长和其他方面的负责人,一是为了减轻组长的负担,二是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应该鼓励学习积极性较低、成绩较差的同学担任汇报员,促使他们参与合作,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帮助小组长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随时进行角色的调换,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三)加强小组长的培养

1、加强对小组长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知道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让他们认识到组织小组学习对本人成长的作用,为他们树立长远目标,激发他们干好本职工作的内驱力;同时,设立对小组长的评比表彰项目,为他们树立短期目标,调动他们的积

极性。

2、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教给小组长管理学生的方法。通过开

会及时了解各小组存在的问题,给小组长出谋划策,帮助解决疑难问题。如:教给他对组员进行合理而简单的分工;不同层次的问题指定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教给组长讲题的方法与技巧,提高讲题的效率。教给组长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协调,当出现意见分歧时,组长应问个为什么,请组员说出理由;当出现冷场现象时,组长应带头先发言,起表率作用。教给组长善于收集组员在交流中对同一道题目所作出的不同解答,组长要归纳组员的学习成果,并且负责把本组学习的成果去粗取精。

3、适时更换小组长。当有新的同学符合条件时,就要更换原有的组长,也可以实行组长竞选制,培养每一个学生的组织能力,产生

多位组织者,提高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能力。

二、努力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有些班级虽然已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效率不高,原因有二。

一是小组交流的方法不合理,二是老师选择的问题不科学,所以提出一下意见。

(一)教会学生按照流程进行合作学习。

学习过程一般按照“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汇报交流---产生

新的问题”的流程完成。在得到老师提出的问题后,每个学生首先得独立思考,尽量自己解决所有问题,避免小组交流时“人云亦云”、盲目从众,并且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标记下来,提供给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时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认真倾听,并且按照分工完成自己的职责;小组汇报时,除了汇报通过小组交流解决的问题,还要把没有解决的问题提供给老师;最后由其他组回答或由老师解决。在讨论每个问题时,应该按照以下程序进行:这个问题应该怎么想?为什么这么想?还有别的思路吗?那种最简捷?促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培养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

(二)精心设计问题,提高小组交流的效率。

任课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在课前精心设计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通过恰当方式明确的呈现给学生。如果问题过简,就会让讨论流于形式,如果过难,小组无法解决,浪费时间。

(三)充分调动差生的积极性

根据能力恰当分工,让差生为小组承担一定的工作,增强其责任感及集体荣誉感;对差生的每一个向好转变,及时表扬鼓励,让其尝试成功,树立信心;对其薄弱学科指定专人负责,帮助提高。

三、及时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及时进行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改正错误,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还能调动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互帮互助,全员参与,杜绝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看客。在评价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1、公正合理的原则:评价的方法和标准对各组应该努力做到公平公正;对小组的评价应由学校、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以求评价范围尽可能全面周到,以利小组成员发挥各自的优势为本组

争光。

2、促进发展的原则: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发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量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其他工作时,对分数应该多加少减,防止产生抵触情绪。评价过程中,应给后进生和后进小组提供优先发言权,创造赶超先进的机会,调动积极性;对学习小组的评价应突出过程和成绩提高的幅度,不能只关注成绩的绝对高低。

6.如何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篇六

新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教学,要教会学生与人合作,并能为他人交流思想。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引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何提高小组学习的有效性,我在平时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1、合理分组

要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功能,分好小组是前提。我先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异质同组、同组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个小组3—4人,并给每人编上合适的号码。(注:每组组长为1号,记录员为2号,依次类推)这样做能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便于开展公平竞争。我把学生的个别差异看成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实施动态分组教学。

2、明确要求

小组合作学习须达到以下几点:一是学会中心发言,能清楚表达本组的观点;二是学会积极倾听,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听出与别人的相同点、不同点;三是学会质疑、反驳,敢于提出不同看法,能以比较恰当的方式表达个人观点;四是学会更正、补充,能在别人结论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五是学会求同存异,以开放的心态进行学习。

3、合理评价

平时在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时,我一般把握以下几点:(1)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学习过程的评价;(2)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3)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活动的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汇报水平,合作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4)教师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注意从以教师评价为主向以自我评价为主逐步过渡。另外,我们可以定期进行诸如最佳学习小组、最佳小组长、最佳学习伙伴、最快进步奖等评选活动,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活动的水平。

7.论合作学习有效组织形式的构建 篇七

时下,在一些运用合作学习的公开课上,我们常常只见一个个桌椅合并的“小组”,并无合作学习的实质。而在另一些教室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极大调动起来,几乎每个小组都有学生在积极认真的大声讨论,学习的主动性让人惊讶。同样采用合作学习的模式,组织形式上的构建存在巨大差异,效果大相径庭。如果课堂里每个小组都有至少一个学生充当“主讲人”的角色,则会大大激活每个小组的参与热情,能将更多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的教学任务中来。这与老师构建有效组织形式有密切关系, 这可以说是很好的发挥了传播学里“意见领袖”的作用。

“意见领袖”( opinion leader) 一词源于传播学中关于信息流程的研究,在拉斯韦尔等人的宣传研究中,受众被分为两种: 一种人频繁接触媒介、关心政治、已决定把选票投给谁; 还有一种人则相反。前者被称为“意见领袖”,后者叫“追随者”( follower) 。这就是“传播的二段流程”模式中的“皮下注射”论,也称“枪弹”论( 图1) 。

课堂教学也可被视作这样一个传播过程。那些平日里被老师视作课堂上的“积极分子”,可以把他们视作课堂中的“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这些“意见领袖”往往作为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纽带”发挥作用。教师可否发挥这些“意见领袖”在合作学习中的“纽带”作用呢?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发挥“意见领袖”在课堂教学的传播流程中的“纽带”作用,抓住了合作学习的实质。如果没有摆正教与学的关系,教室里便空有合作学习的“壳”。可见,有效的合作学习需要在组织形式的构建上寻找突破口。

实际上,已有老师通过为每个小组专门培训“意见领袖”来组织合作学习。这样做,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合作学习“失真”现象的发生。但也可能出现,由“意见领袖”把持学习过程的话语权,其余一些真正需要锻炼的学生,只能长期充当“听众”的角色,课堂参与度无疑受到很大限制,整个教室看似组组都“开花”,但真正发言的总是每个组的“意见领袖”。我们知道,课堂中的这些“意见领袖”毕竟是少数,而要想课堂教学的效果最大化,必须尽可能的扩大这种主动参与的人数。可以说,抓住了课堂中的“意见领袖”,只抓住了课堂中的一小部分学生,大部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并未因此得到彻底改变。因为教育过程不能简单等同于一般的大众传播流程。如图1所示,在传播流程中大众媒介是作为绝对主体的位置出现的。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无疑是学习的主体。如果简单照搬传播学的这一理论,合作学习的参与面将大打折扣。

那么,在构建小组内的“意见领袖”的基础上,想进一步提高合作学习的参与度,组织形式又该如何构建呢?

二、“分层教学”在合作学习中的融合运作

分层教学强调学生的个性差异,“按照不同阶段学生的能力发展要求,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进行分层和组合,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从不同的层级出发,设置不同的教学模式,选择各自的教学重点。”假如将其与合作学习融合运作,就能将容易被忽视的中下层学生,纳入合作学习的组织构建。但一个重分,一个重合,看似水火不相容的两种教学形式如何做到水乳交融呢? 这方面,我们运用的“蛇形分层法”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提出来与大家探讨。

其做法简介如下: 以期中考试的语文成绩为依据,根据班级总人数的不同将学生按照蛇形平均分配到8—12个小组里去,每个小组大致4—6名学生。然后将每个小组中成绩最优的学生视为A级成员,成绩最后的学生视为C级成员,其余视为B级成员。以此把全班学生分为三个层次。这样,班级学生既有小组合作的横向分组,也有依据学习成绩的纵向分层。通过两个维度的交叉,来综合过去由单一分组所造成的局限。形式上的分层之后,必须在教学设计中的问题设置上也有所区分,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分层教学”。普遍的做法是将教学设计中的问题按照难度的高低也分为三个层级,这样每个层级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能力层级的学习任务。但看似这些问题的层级是老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层级设计出来的,实际上它们并不一定真的处于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还需要合作学习与之结合,来帮助问题设置更接近不同层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显然,如果将不同层级的问题当做任务分给不同层级的学生,就不存在合作的问题了。所以只能将此作为确定问题发言人的依据,不能将此作为任务分配给小组间的成员。实际完成任务的过程还是需要成员间的密切合作。通常,采取合作学习的过程,老师变得无事可做。其实,这个时候老师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 小组里成员之间的学习能力差异: 有的学生善于表达,有的学生善于搜索信息,有的学生善于分析,有的学生善于总结。如果能够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各类学生发挥各自的优势,合作完成属于自己或者其他层级同学的学习任务,就能真正实现合作学习。

三、合作学习组织过程的“资源优化配置”

只用成绩作为分层教学的标准也存在弊端,因为分数并不能完全反应出学生的能力层级。实践表明,按照成绩蛇形分层的小组,处于班级小组数中间的两个小组实力往往偏弱。通过分层教学扩展了合作学习的参与面,如何使其延伸持久性,小组间“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关键。只有解决合作间平等性的缺失问题,才能保持小组间竞争的持久性。

教师可将《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中提及的“虚拟货币”,即班币植入到合作学习的小组竞争中。过去小组中只要有一个超强的“意见领袖”就足以在众多小组间获胜。“班币”则是在此基础上为每个人单独设置账户,小组无论A级或C级( 即“分层教学”) 成员,都能为小组获胜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同时也能给自己的独立账户“充值”。这样就将代币制度与之前的“分层教学”有机结合, 充分调动容易被忽略的B级和C级成员的成就动机,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努力也是有价值的,那些向A级成员 “等”“靠”“要”的现象就会大幅度减少。此前的“分层教学”之“分”,也因为加入了含有个人独立“账户”的“班币”,实现了真正的分中有合,个人和集体的利益因此能够共存。

由于之前的固定小组结构在竞争的公平性上存在缺陷,如果利用“班币”,让学生将自己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能力外化成具有价值的“资本”,老师给学生提供一个“资本融通”的平台,成员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就能在小组之间自由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样既能充分激发小组中每个层级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能将学生的能力和价值作为“无形的手”,推动小组之间的资源配置达到更优化,避免以学习成绩作为单一评价标准造成的局限。这种由学生过程评价产生的“经济资本”引发的小组结构变更,学生更易接受,小组成员配置也最优化。

NBA球队中球员转会机制的做法值得借鉴。教师的做法是在第一次依据成绩将学生蛇形排位的分组之后,在每次大中型考试结束之后,定期在班级举行“成员转会交易”,以班级当前的“人均班币”数额作为B级成员的交易价格,在此基础上再分别制定出A级成员和C级成员的交易价格,通过拍卖竞价的方式,由代币总额最少的小组最先开始交易,且交易规定只能在同一等级的成员之间进行交易。以此来实现定期更换小组架构的目的。

学生们不仅在一种非常轻松、活跃、和谐、融洽的氛围中竞争,而且不少学生还会利用“经济手段”来“操控”交易现场。例如有学生在交易过程中,利用拍卖的合理规则,故意“哄抬”某一成员的价格,以此来消耗某一个强大小组的“班币”,直至将其“经济实力”削弱到一定程度,再出手进行实质性的竞拍交易。老师可以巧妙地利用经济原理,很好地制衡过分强大的小组,使班级小组无论考试成绩如何,始终都能保持一个适度的平衡状态。这可能就是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的神奇之处吧。

实践证明,实施了“班币”与合作学习的结合之后,每次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几乎都是组组“开花”,尤其是C级成员的变化是最明显的。在老师的引导下,不少B级成员中的新面孔,也逐渐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崭露头角。合作学习无论是参与面还是主动学习的持久性,都得到了大幅的提升。

8.小组合作学习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有效方式 篇八

关键词:小组合作;语文教学;有效性

人是群居动物,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离不开集体、离不开与人交流,自然也离不开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无疑是学习任何语文的一个好方法。下面,将从三个角度对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学习中的有效性进行探究。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学习中的优势

提到小组合作学习,那么将其应用到语文学习中有哪些优

势呢?

第一,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好地交流与沟通,在语文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更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做到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思考,在交流合作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更加了解自己所遇问题,更好地与教师交流沟通。比如说,语文课堂上教师在教授《小抄写员》的时候,小组合作学习的引入会突破原有的教师单方面说教的限制,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讨论和思考,分析作者通过对“父亲”和“小抄写员”两人的心理描写表达出他们的情感变化,提高学生理解和感悟文章深意的能力。

第二,小组学习让学生有更强烈的责任感和责任意识,在合作学习中将学习成绩差别较大的学生组合起来,引导他们相互帮助,促进同学们之前的相互交流与感情上的沟通,在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的基础上营造更加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说,教师可以均衡小组成员之间不同的优势,比如,有的拼音比较强、有的阅读能力强、有的写作能力好。这样学生可以在小组合作中吸收队员的优点,取长补短,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学习中的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有哪些比较好的形式呢?

第一,班级分组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小组成员之间的成绩有一定的梯度性或者比较明显的各方面语文能力的差异。比如说,成员之间的成绩有好有差,便于教师开展“一帮一行动”,鼓励学生相互帮助,提高小组的平均成绩。小组成员的语文强项和弱项能够进行互补,比如,写作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帮助其他同学分析他们写作中缺乏的要素或者出现的语句不通畅、文章结构不清晰等问题。

第二,教师在班级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要采取合作与竞争同步进行的方式,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加强合作学习,提高自己和小组的语文水平,在互相帮助的前提下得到共同提高。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学习中的注意事项

任何事情都有两个方面,我们要学会趋利避害,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也要注意以下事项:

第一,要注意分组的合理性,应当以学生之间互助为基础,要注重学生的语文水平的差异性和性格特征,便于实施基础性的语文差异教学,让语文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有整体的提高。

第二,教师要注意课堂学习的引导,维持课堂学习的纪律。比如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课的时候,要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讲述自己曾经阅读过的书籍。那么教师就要给学生一定的讨论空间,同时注意纪律,保证学生在讨论中不要跑题或者讲悄悄话,而是根据教师的要求提出自己看过的书籍,询问其他成员的意见,最后派代表阐述。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并存的学科。小组学习是语文学习中一项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讨论分析中发挥语文的人文特征,又在合作学习中提高成员的语文口语、阅读、写作等各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周李云.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小组合作有效性的策略[J].陕西教育,2012(12).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第二十六中学)

9.构建高效合作学习小组策略 篇九

重庆市开县高桥镇中心小学尹 志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日益普遍,但产生的问题也很多,究其原因一是教师角色转化不到位,更重要的是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力度不够,造成小组合作学习效率不高。本文试从小组成员搭配、角色创新、文化建设、会议组织、评价模式五方面就构建高效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探讨,以期加强合作学习小组建设,提高小组学习效率。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组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小组建立新的学习层级和学习共同体,使学习团队化、自动化、自律化,能有效克服学生封闭的传统学习方式,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举措。但合作学习小组建设是一项精细的工作,需要教师精心组织,否则容易产生诸如纪律失控、相互干扰、潜能生依赖、效率不高、合作探讨流于形式等一系列问题。那么如何构建高效合作学习小组呢,下面谈谈构建合作学习小组的五个策略:

一、巧配小组成员。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搭配需要教师多动脑筋,切不可盲目随意安排学生。首先是学生自愿,有的学生之间有矛盾、关系不好,如果硬性搭配,势必造成学生相互抵触,互不配合的问题。所以教师要征求学生的意愿,然后安排小组成员。第二是学习小组人数的选择,要根据班级人数的多少,灵活掌握。但一般每小组以6人为最佳,最好不得超过8人,最少不得低于4人。为便于更好开展“一帮一”学习,人数是偶数为好。第三要注意小组成员男女搭配、性格互补、特长爱好异质、学习成绩好中差兼顾。

二、创新小组角色。合作学习小组有别于传统小组,小组成员的分工相应要进行改造。教师要树立小组人人是管理者,人人有事干的的思想。首先要安排一名学习长,负责本小组的学习安排,协助教师做好学习等日常工作。第二每小组应根据学科安排相应学科长,如语文学科长、数学学科长、外语学科长、科学学科长、品德学科长等,作为学科领头雁,负责本学科的组织、学习、相 1

关学科日常工作、学习汇报等。三是每小组要推选一名学习监督长,负责监督本小组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小组运行情况等。当然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小组角色进行创新,包括对角色的命名、新角色的确立等都可以创新改变,对于传统性班干部如班长、中队长等班级性学生管理者仍可以在小组中产生或创新角色。

三、创建小组文化。小组文化建设有利于营造小组学习氛围、密切成员关系,激发团队精神,所以教师要努力打造小组文化。首先是给小组命名。要让学生给自己小组起一个好听的名字,有一定的寄托意义。如我班学生给自己小组起了很有意义而又喜爱的名字:快乐无限组、勇于争先组、奇思妙想组、学海无涯组等。第二,每小组要组织组员创写小组口号。口号要求语言凝练,朗朗上口,能激励上进,并在一定的场合由小组成员齐声呼号。例如我班学生独创了几条很好的口号:“齐心合力、快乐学习,取长补短,力争第一”;“参与就能行,争争就能赢”;“拥有上进心,上天可摘星”。这些口号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励小组成员团结合作,积极上进。第三规划小组愿景。合作学习小组愿景是对本小组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奋斗目标所做的理想化的描述。用理想激励组员不停地奋斗,从而形成巨大的主动学习动力。教师要通过小组畅谈理想,画理想树、办理想报、名人理想故事会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崇高理想,并将理想化为学习的强大动力。另外,小组文化还可以通过选择小组组歌,创写小组奋斗目标,组织组员合影,制定小组公约、制作小组文化牌等,来丰富小组文化内容。以小组文化凝聚起来的学习小组才具有生命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所以教师要在小组文化建设中调动组员的积极性,把小组文化建设好。

四、召开小组会议:为了保障学习小组高效正常运转,教师要定期召开好两个会议:一是学习长会议,收集关于小组学生合作学习情况信息,如潜能生的学习状态,思想状况,教师要做好记录,需要教师出面处理的教师要进行处理;教师还要对学习长进行培训,指导学习长如何搞好小组学习、思想管理等。二是召开监督长会议,了解小组学生合作配合状况、自主学习状况、监督长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等。两个会议可以间周召开,班长、中队长等班干部可以周周参加,这样有利于教师对班级的有效控制,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五、展开小组评价。创建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在工作中要体现生生是“主体”、生生是“代表”、生生有“责任”的管理理念,落实各层级的学习责任,促进团队精神的生长。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处处要体现集体精神、小组意识。首先是建立开放的评价体系,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学科长评价、监督长评价、教师评价,以培养学生责任担当、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相互制约的团队精神。二是教师适时采取以小组为单位的评价,如考试成绩、各种比赛、各种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计算、比较、奖励,从而培养学生团队意识,调动团队潜能。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举措,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合作精神、责任担当、公益爱心、平和心态、开放视野。我们要积极构建合作学习小组,不断创新小组建设办法,夯实小组合作学习基础。参考文献:

[1]郑葳《学习共同体——文化生态学习环境的理想构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4月。

[2]韩立福《有效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

10.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报告 篇十

留庄中心小学 李娜

新课程理念下的“合作学习”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以问题的提出为核心,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以完成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的课堂教学新结构。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该着手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上好课的前提,当然也是保证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呢?

1、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

一个被学生接受、喜欢的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才能让学生感兴趣和接受。古人对这一点很重视,《学记》说:“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颜氏家训》说:“同言而信,信其所亲”,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当作能动的人来看待,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每个学生都受到尊重,敢于提出自己见解,大胆发言。即使回答错了,也不要刺伤其自尊心,要让其得到鼓励,使其精神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

2、创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

好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比如在教学《麻雀》时,课前讲一个故事:在09年地震中,一个学校某班的学生被埋在倒塌的房屋中,别人都以为这些孩子没有生还的可能,但其中一个男孩的父亲却相信自己的孩子还活着,于是不停地挖,几天后,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孩子和这个班的学生。这种父子间的深情为学生学习《麻雀》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第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问题是学生认识活动的启动器和动力源,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陶行知先生认为,儿童获得了言论自由,特别是得到了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如果小组合作学习时所要研究的问题不是学生所关注的,那么,很难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提出的问题就是学生不懂的问题,就是语文课“学什么”的问题。如果“学什么”能由学生决定,必定焕发起学生学习极大的热情,这就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不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是因为他们不会或不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有关因素去构设矛盾。

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培养学生大胆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拓宽学生质疑的思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去发现和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教师可以紧扣文章的写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角度。按照常理课文应写邱少云的内心活动,可是课文里为什么不写邱少云的内心活动,而写我的内心活动?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让学生围绕这一中心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第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觉、自主地进行学习,并努力使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取决于自主学习是否有效。没有有效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只不过是个形式,走走过场而已。自主学习要取得好的效果,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目标。其次,自主学习时应多采取默读的形式,这样更有利于思考。再次,要帮助学生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在学生自主学习时,必须让学生动动笔,划下感悟深的句子,并在旁边作简要批注,不明之处也作个记号,这样的自主学习才是有效的。要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第四、组织学生有效地进行合作。

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这一学习方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要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首先要做好小组的组织工作,创造合作学习的组织基础。成员的构成要考虑学习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又要考虑他们原有的性格、感情等非智力因素。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具体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资料员、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甚至是专提反方意见的“反对人”等。其次,要融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针对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强烈、缺乏合作能力的弱点,教师应该教给训练和提醒学生使用合作学习的方法。要训练和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怎样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怎样大胆地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开展争论和辩论,并以一种虚心的态度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再次,要教给学生小组合作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质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探究形式,来有效地开展小组的合作学习,通过读一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再通过议一议来深化理解。

11.合作学习是语文学习的有效方式 篇十一

【关键词】 合作学习 教学 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而对于学生来说为什么需要合作学习的方式呢?

一、合作学习能促进师生互动

笔者认为,学生互动是初等教育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合作学习把学生互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并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来加以科学利用。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中的人力资源,为现代初等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把教学建立在更加广阔交流背景之上,这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教学的本质,减轻师生的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增进教学效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合作学习不仅是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教育理念。过去,我们的教学是一言堂,特别是初中阶段,知识传授量大,教师总想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就只顾自己讲,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合作学习正是切中了这一要害,以学生为主体,建立起平等互助、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改“一言堂”为“群言堂”,给学生创造了较大的思维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乐于交流,同学乐于交流,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了。

笔者在教《草》这篇课文时,给学生充分的自由阅读课文的时间,而后小组合作学习,笔者作为参与学习的伙伴既跟学生一起讨论,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有的提问题、有的抓文章线索、有的抓重点词句、有的抓重点段落、有的抓住主要内容……进行了充分交流、合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还有的学生把查阅的资料和学过的课文也溶入了自己的学习理解当中:有的朗读周总理的诗,有的讲《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故事,还有的背诵已学过的《周总理,你在那里》,有的讲周总理借书的故事……人人参与学习、个个互动补充,使周总理生活俭朴、艰苦奋斗、平易近人,为革命忠心耿耿死而后已的品格深深铭刻在学生的心中,达到了合作促进了互动,互动升华了人格的学习效果。

二、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合作学习认为,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并且强调,只有自愿学习,才能学得好。只有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他们才能感到学习是具有意义的。基于这种认识,合作学习把教学建立在满足学习心理需要的基础上,使教学活动带有浓厚的情意色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学习,成员之间互相交流,相互尊重,既充满温情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和竞赛。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同时,又通过互相关心而满足归属的需要。著名教育家卡耐基认为:“学习中有两种东西是最重要的,一是信心,二是与人合作。”同学关系,也是合作学习的关系,他们有着共同的认知背景、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验和更多共同相处的时间,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研讨,比请教老师和书本更方便、更有效。同时,同学间通过积极的交流和沟通,互助互促,共同进步,增进了彼此的友谊,形成了更加和谐的同学关系。合作学习创造了一个让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表现机会,尤其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展有效的小组讨论学习,学生在小组内自由发表见解,相互启迪,去伪存真,实现了学生间的互动;学生既参与了学习,又通过合作获取了别人的信息、知识,甚至是学习方法,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增强了学习信心,提高了学习能力。

在合作学习的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也更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学生合作融洽,学习就变得更加愉快,从而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合作学习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合作学习不但能促进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总是富有新的创意。它是教师进行创造性设计教学的前提。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教育就是让教师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设计出创造性的课堂教学,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要设计出具有创造性的课堂的教学,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教师首先应有创造性的指导思想,这就要求教师用多维的、发展的、超乎一般的观点去组织学生合作,创新学习,创新思维。

笔者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让学生在完成导读、预习提示、教学目标及课后思考练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扬民主,自由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组又与组合作,很快就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重点: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因为那里春夏秋冬都有美丽的景色,还有“我”喜欢干的事,更有“我”喜欢听的故事;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枯燥无味,使“我”厌恶、害怕……小组合作获得成功的伙伴,备受鼓舞,更唤起求知的欲望。我继续启发学生思考,主动探求新知,进一步引导合作小组探索有关美女蛇故事的奥秘,三味书屋里先生读书入迷时“我”在下面画画儿的原因……学生顿时活跃起来,思维得到了解放,把各种各样的观点都表现出来,创新思维得到进一步升华,从而把文章的主题思想理解得更加深透。

总之,合作学习能促进互动、培养创新思维、合作精神,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虚心好学的品质;培养学生帮助他人,共同进步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王瑞华.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2003/19-20合刊

[2]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王玉河.新教育,2005年5月9日

[3]合作教学的基本理念.王坦.中国教育报,1995年12月29日

[4]探讨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方式.罗富菊.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09年第3期

[5]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和对策.朱礼朝.江苏省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2004年教学论文集

12.小组合作学习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有效方式 篇十二

关键词:合作学习,激励机制,参与度,积极性

新《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教学要“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又名“小组学习”或“团队学习”,是通过学生的分工合作以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对于英语教学而言,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并落实沟通式语言教学的精神,选用真实而有意义的教材。教学目标并非仅止于语法知识的灌输,更注意培养言谈、社会语言及沟通策略的能力。它以增强目标语言的沟通能力为宗旨,鼓励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各种真实情境及场合。

一、合作学习的意义

1. 唤醒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差异化发展。

走入大学前,学生由于接受过家庭的早期教育并且来自全国的各个地方,所以学生的知识背景相差甚远,而每个学生的智力又是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也是复杂多样,因此学生的接受和理解程度也不尽相同。班级授课的教学模式只适用于部分学生,教师只能从平均的情况出发,这样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同学就得不到及时的帮助,而能力强的学生的潜力得不到有效开发。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则可以有效地改变这一局面,在合作交往中,突出每个学生的独立性和主体性,每个同学都可以说出自己真实的、不同其他人的想法;每个学生都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知识。这样能力强的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会在小组中在同伴的帮助下学会知识。

2. 分享合作的快乐,实现多向交流。

科学的学习是一个采用对话和沟通方式的过程,尤其是对于英语教学而言。小组学习基于这一观点,每个人提出不同的看法,来刺激个体思考,在交互质疑辩证的过程中以不同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澄清疑虑,完成知识的建构和积累。在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中,小组成员之间能够相互激励、相互促进,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另外还可以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等。

3. 互相帮助,发挥团队的作用。

实践和理论表明:人与人之间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相差越小,则他们的沟通阻力越小。所谓“要求学生有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的说法,不能片面地去理解。被知识点困扰的学生,也许同伴的帮助比教师的讲解更有效,相信每个教育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和体会。这是因为他们的知识比教师更简单,更接近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同伴能比教师更迅速地找出同伴迷惑的要点。这种互助式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合作学习精神,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

二、开展合作学习,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进行小组教学中,传统的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他们从主宰课堂的绝对权威变成组织和参与学生探讨知识的一员;同时他们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随时对学生提供咨询与帮助,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方法、思想等。所以教师要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在合作学习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做其他事情,而是有效指导和调控,既不要过多干涉,又不能袖手旁观。

1. 合理搭配学习小组成员。

教师要处理好组内优等生与学困生的关系,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每个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以我自己所带的班级为例,很明显的,岛外的学生要比岛内的学生英语基础好很多。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岛内很多学生普通话说不好,说英语的时候也夹带着当地的语音语调。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等生与学困生的关系,不但达不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而且可能会加剧两极分化。教师可在学生民主自愿的基础上,按好、中、差三类学生组合成学习小组,根据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年龄、性别、英语知识水平、语言技能、背景等不同特质进行划分,便于学生在小组中找到能力水平相当的同伴。教师可在合作学习中鼓励学困生大胆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优等生帮助学困生解决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敢于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实际困难。

2. 要培养好小组内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1)学会倾听。倾听要耐心、虚心、用心。倾听是我们自幼学会的与别人沟通的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倾听使我们能够与周围的人保持接触,而失去倾听能力也就意味着失去这一切。所以学生发言时,组内成员要学会倾听,这样既为同学提供机会,也是尊重别人的行为,还可培养谦虚谨慎和思考的品质。学会听中有思,思中有悟。同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需要学会倾听。在小组学习中,教师需要做的是仔细地聆听,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并及时对学生的倾诉做出反映,给予表扬鼓励或适当指正。(2)合作实践。知识的学习来源于实践,合作进行实际操作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小组中各有分工,相得益彰,这不但使得思维层次不同的同学在不同层面对知识进行理解,同样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多层次理解问题的能力:要有主动帮助他人的愿望;正确处理自己与同伴的意见;主动吸收同伴间的优秀做法;欣赏自己也欣赏他人等。(3)合作探究。学生是主体,在小组学习中,注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沟通、合作探究的习惯。在合作学习中,大家形成一种伙伴关系,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具有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进行交流和讨论,借助集体的智慧提高自身的素质。交往和互动有助于激发灵感,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培养了人的合作精神、批判精神、求证精神和乐于探索、追根究底的好奇心。所有这些都是创造性人才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在探究中获取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总之,学生合作型学习的培养,是教师教学的方向,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我们在理论上深入研究,在实践上不断探讨,以推进合作学习前进的步伐。掌握了合作学习,学生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才能走得更远,学得更坚实和深入。

参考文献

[1]马怀云.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4,(7).

[2]王静.教师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3,(3).

[3]赵怀兵.构建分组合作尝试学习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D].

[4]郑宏尖.自主、合作、探究的一般模式和变式[D].

13.小组合作学习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有效方式 篇十三

时间:2014年10月28日

地点:西六 2—2教室 课题: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 讲师:楚雄市金鹿中学 罗莉萍 合作能力是教育中的重大问题之一,我们要让学生懂得人类多样性,同时还要教给他们认识地球上所有人是具有相似性又是互相依存的,从幼儿开始,学校应在教学计划中留出足够时间向青年人传授合作的知识,对学生进行交往合作训练。——《学会生存》(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

“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三种主要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纲要》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纲要》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其中最大的之一。”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Ellis,A.K.)《教育改革研究》

科学研究都是以团队合作的形式来进行的,过分宣传小单位或个人的贡献,是不客观的。庞加莱猜想的完成,是国际数学界的同行们你一步我一步共同做出来的。(朱熹平)

在诺贝尔奖设立前25年,合作研究获奖人数占41%;第二个25年,合作研究获奖人数占65%;第三个25年,合作研究获奖人数占75%。(美国朱克曼)01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

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斯莱文

(一)什么是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约翰逊兄弟

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相互合作,达到共同学习的目标,并以小组总体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王坦

(二)合作学习的历史及发展 1.历史

我国封建社会的私学教育中,一直采用“高业弟子转相传授”的教学方法。“有个学校真奇怪,小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如在。” ——陶行知《小先生》(1932年)2.发展

18世纪英国倍尔开设了“英格兰学校实验”,其中就尝试在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19世纪,合作教学方法在美国占主流,杜威的合作小组在许多实验学校被认可。20世纪40年代道奇“场”的动机理论应用于教学中,更使得小组合作学习找到了理论的根据,在以后的教学中作为一种比较重要的教学方式而广泛地应用。(1)兴起:20世纪70年代美国 原因:

一是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苏联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二是为改善美国少数民族学生的地位,适应美国社会反种族歧视运动的要求; 三是对班级授课制进行改革的需求。(2)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始阶段。第二阶段:实质性进展阶段。第三阶段:合作学习与其他相关理论的融合发展阶段。

(三)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它只是一种解释,它是动态而非静态的。

2.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教学不应当以儿童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

孩子们今天在一起能做到的事情,将来他们自己也能做到。——维果茨基

3.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图 4.“群体动力”理论

(四)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1.异质分组:基本特征

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性格特点学生的性别角色 案例1--学生的成绩

约翰逊兄弟(1991)认为混合分组对成绩好的学生益处: 研究表明:混合编排对学习困难的儿童有如下益处: ○能够得到更多的帮助,向他们提供帮助 2.积极互赖:关键特征 3.个人责任:关键特征 小

合作学习中的角色主要有:

(1)总结员(2)检查员(3)记录员(4)材料员(5)计时员(6)噪音控制员 4.合作技能:前提条件

准确表达和交流彼此接纳和支持建设性解决问题 5.小组反思:促进条件

总结小组活动中有益的经验

分析小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明确小组今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02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优越性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待于进一步转变 表现:

(1)教师角色定位不正确(2)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上存在问题(3)教师主观上就不想改、不愿改

2.重形式轻内容,缺乏实质性合作 表现:(1)过分追求时尚技法(2)时间不足(3)忽略了常态教学 3.目标不明确,分工不落实 表现:(1)目标定位不明(2)任务分工没有具体落实(3)教师缺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 4.缺乏监控,学生放任自流 表现:(1)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游离(2)群体讨论掩盖学生的独立思考(3)小组学习成了“避风港”(4)组内缺乏学习规则

5.讨论问题设计难易不得当,学生缺少合作学习的兴趣 表现:(1)问题过易,缺乏思考性、探索性(2)问题过难,学生无从讨论(3)部分学生不友好、不合作

6.评价观念落后,方法陈旧 表现:(1)偏重个人评价,忽略小组评价(2)重学习结果评价,忽略学习过程评价(3)重教师主导评价,忽略学生主体评价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

1.突出了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2.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体现平等交流3.有利于同学之间取长补短4.有利于提交流、沟通的能力 03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措施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创新点

1、新理念: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服务,让优秀者更优秀,让平凡者不平凡” 加德纳认为:虽然人的先天素质对智力的类型起决定作用,但智力的发展水平高低更取决于个体后天的文化教育活动,其中,开启经历是个体智力发展的转折点;

2、新构想:

“变教室为学室,变教师为导师,变有效为高效” 皮亚杰认为:

知识不可能仅由外部传授而获得,而应以自己的经验背景为基础来建构现实和理解现实,从而形成知识。

3、新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建立的课堂教学“三要素”的新关系是: “学生→教师→教材”

传统教学中的“三要素”可概括为:教师→教材→学生” 罗杰斯的自主学习理论认为: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先决条件是树立以人为中心的教学观,对人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把人视为可信赖的有机体,置学生于教学主体的地位; 罗杰斯简介:

4、新方法:“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当堂达标”

充分发挥“导学案”和“展示区”的指导、呈现和启思作用。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1.教学环节:

确立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组织交流→评议小结→巩固测标 通过课堂的练习来检验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是否达标。练习的目的有三个:

一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巩固学习成果; 三是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生的课后作业的处理要求:

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错必纠。

(二)教师活动创境激趣→启发引导→点拨解惑→捕捉信息→调整训练→反馈达标 小组合作学习特征之一就是全员参与。教学环节:确立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组织交流评议小结巩固测标

(三)学生活动:

自学寻疑→参与探究→听讲释疑→多向交流→灵活运用→巩固达标 教学环节:确立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组织交流评议小结巩固测标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方法 第一 正确定位教师角色

第二,合理构建合作学习小组,增强小组合作的兴趣

第三,认真搞好合作学习的问题设计,激发小组合作兴趣

第四,科学把握小组合作时机

第五,建立科学灵活的评价体制,激发学生竞争动力 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模式

1.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按照评价的范围,可以分为组内评价和组际评价。(1)组内互评:(2)组际互评:

2.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按照评价的类别,可以分为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1)过程评价:(2)结果评价:

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课堂评价表 ——示例 第五,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合作要求

1.学会倾听他人发言2.学会思考3.学会讨论问题4.学会互帮互5.学会反思和质疑6.学会自律自控7.学会表达

小组合作学习八项规范:

坐正立直、秩序井然;高效自学、积极发言; 合作探究、质疑问难;团结互助、共同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八种技能:

学会倾听、学会记录、学会互学、学会展示、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其实,合作首先是一种价值追求,是一种新的人生态度。

14.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讨论文 篇十四

关键词 小组合作 学习实效性

一、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想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合作学习小组在尊重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和性格爱好等,把他们分成四人学习小组(基本上是前后位同学).每组最好都安排较为活跃、组织能力强的学生,这样有利于调动小组的学习气氛,增强组员之间的合作,让小组活动有序进行。

二、各组内的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

合作学习是一种集体行为,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承担特定的职责,积极参与活动。

小组内选出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和补充员。小组长负责组内的分工和小组活动的开展。记录员负责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下来,如对某些知识点的讨论情况等。汇报员负责搜集组内意见,组织语言,然后向全班做汇报。补充员负责对汇报员的回答做适当的补充。为弥补学生的不同差异,小组内可定期进行角色轮换,让每个组员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

组建好的合作学习小组间应力求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要求各小组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坦诚相见,民主平等,体现小组的团队力量和精神。

三、小组合作学习要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则

明确的学习目标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要素。教师在布置任务时语言要清晰,指向要明确,让学生明确学习什么,如何学习。否则,学生就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明白教师到底要他们讨论什么,合作什么以及怎样合作,因此只能是脱离主题的闲聊,表面上看,他们七嘴八舌,热热闹闹,其实学习盲目、低效、毫无意义。

四、合作学习中讨论的问题要有探索的价值

教师在安排小组活动时,要考虑到讨论的问题要有探索的价值以及问题的难易程度。既要使学生能够达到而又不能轻易达到。在这样的问题上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意义,才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因为有的问题过于简单,无探究价值,就不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体验“跳一 跳,摘一摘”的乐趣。相反,有的问题过于太难,学生达不到要求,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畏难的情绪。

五、教师要指导,参与合作,引导学生互相操练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指导与调控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合作的进程中,教师要深入小组活动,积极参与指导,了解合作情况,解决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控局面;另外,课堂上口语操练可分机械性操练、有意义操练和交际性操练。这三种操练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指导,使学生的语音、语调和语言结构更加准确。小组合作操练时,成员之间应互相纠正错误,都不明确时,组长应及时举手提问,教师予以回答或请其它组成员回答。

六、操练到位,时间要有保证,切忌急于求成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没进行充分的操练,就立刻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这样学生还没掌握基本的语音语调和句型结构,在活动中学生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就容易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真正目的。此外,尽可能保证学生在小组合作时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究。

七、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反馈要及时

及时的活动反馈可以反映学生在掌握知识中存在的不足和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有助于改进学生的学习,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精讲点拨。活动结束时,教师应选择一定数量的小组进行反馈,既可以使活动有始有终,又可以为不同的合作小组间的交流提供机会,培养学生的倾听、协作和分享的良好学习习惯。

八、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评价要深刻、到位

评价是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哪怕只是一个鼓励的眼神,都会给学生带来信心和动力。在实际操作中,教师既要进行结果评价,即对学生的反馈是否正确,也要进行过程评价,对合作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参与性、合作诚意、合作技巧给予积极的、肯定的评价。另外,还要注重对每位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多进行纵向比较,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和进步,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总之,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时,我们一定要少搞形式性的东西,要做实质性的文章,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加合理、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5.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 篇十五

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畅所欲言, 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合作学习, 在既定的教学目标下, 齐心协力、互帮互助、取长补短, 从而产生1+1大于2的合作教学效果。长期合作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健全学生的人格。但是, 目前课堂中一部分合作学习存在一些问题, 合作学习的效率较低。多数讨论、交流仅停留在形式上, 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 常见的合作学习形式是:教师把在课前准备的几个问题抛给学生, 让前后桌的若干名学生临时组成一个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然后各个小组各推荐一名发言代表来汇报学习成果。但是这样的学习方式常常容易使课堂秩序混乱, 学生七嘴八舌, 教师无法对场面进行调控, 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一定的探讨价值, 有的学生甚至谈论一些与课堂无关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 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足的合作时间, 忽视了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 使合作学习的“含金量”大打折扣。

如何让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这是个值得每一位教师深思的问题, 需要教师在许多细节问题上多下工夫, 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一有效分组

如何分组、怎样分组对小组合作学习才有帮助, 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第一个问题, 是按性别、按性格、按能力、按兴趣爱好还是按座位次序来分组?

每个学生都有其各自的特点与优势, 有不同的潜能, 合作学习大多采用异质分组, 既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的差异, 由于每个小组都是异质, 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 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异、组内异质。它为小组成员间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 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的公平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让每个小组之间既是独立的个体, 又是一个整合的整体。

二选好组长

大家都知道“火车跑得快, 全靠车头带”这个道理, 选好一个小组的组长是首要条件。一个小组顺利而又有秩序的自主学习, 小组内的小组长要慎重选择。小组长一定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还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在总体把握上, 要遵循一个原则, 那就是要“服众”。

“选举”方式应由小组成员自己选出代表。这样选出的组长能得到同学们的公认和信任, 心中自然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 必然会努力做好。对其他同学来说, 也有一种主人翁的感觉。随着小组的不断变动, “代言人”也在不断变化, 每个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特长而成为小组内的组长, 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从中获得成就感, 这对自主合作学习尤为重要。

三合理分工

在教师组织合作学习过程中, 经常出现当教师或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的现象, 小组内每个人都在发言, 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不能认为组建了合作小组后, 学生围坐在一起, 进行简单的议论, 就会产生合作效应。而是组内成员应有一定的分工, 每一位学生都有“活”干, 而且要轮流担任, 增强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四教师指导

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 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密不可分。教师不仅是课堂的掌控者、知识的传授者, 更是课堂的组织者、合作的参与者和学习的帮助者。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应有能力解决随时出现的意外问题和有效问题。合作学习的实效, 仅仅依靠教师事先的设计远远不够。教师在备课时要有前瞻性, 能预测在活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与状况, 并能灵活地处理和有效地指导。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学生要参与讨论、探究、交流, 需要以自己的独立见解和认知能力作为支撑, 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观点, 就直接参与合作学习, 那么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只有让学生在自主、轻松、和谐的气氛中互相讨论, 才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能力。

16.小组合作学习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有效方式 篇十六

从理论上看,对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

从思维方式上来看,只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对抗性思维方式——要么左要么右,要么对要么错。就其本质来看,它属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这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我们难道就不能视之为共生吗?无论单一地采用哪一种方式,都是在走极端。若从对学习方式的理解上思考,这绝对是对《课程标准》相关条文的误读,也是对学习方式的曲解。其教学效果肯定不太理想。

对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从一定意义上说,课堂学习的模式分为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这也是最常见的分法。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进行重点剖析。

接受式学习,大家都熟悉,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然后获取的是定论;而探究式学习,也叫发现式学习,它是让学生通过不断探索来自己获得结论的过程。《课程标准》中提出的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是其具体表述方式。这两种学习对人的发展都是必要的。在人的认识活动中,二者往往是相辅相成,结伴而行。接受式学习是发现式学习的基础,发现式学习是接受式学习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学习过程往往不可能全部由学生的发现来完成。如果数学知识全部通过发现式学习来实现,那么间接知识也就失去了其全部功能。实际上也并非这样。数学中许多知识都是要经过接受式学习的。如果一味地让学生去“发现”,很可能会“费时低效”,甚至会无法“发现”。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新课程强调“建构知识”。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比如说,“平行四边行知识”可以迁移到“梯形”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它并不否认接受式学习等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相反,接受一定的知识才是建构新知的基础。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大多是注入式教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主,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但这不能完全等同于或怪罪于接受式学习。接受式学习有三种类型:一是机械性接受式学习,指不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死记硬背的学习,如背概念、背法则等;二是被动式接受式学习,指学习者缺乏学习需要、兴趣和能力而进行的学习。比如大量的单调的练习。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先是教师钻研教材,阅读教参及相关材料,然后写出教案。这个教案的内容包括:课堂上要提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是什么以及与问题的答案相关的板书提纲。课堂教学时,教师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猜测,这种“请君入瓮”式的教学,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被泯灭,创造的天赋被扼杀。这是典型的被动式的接受式学习。在推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应予以抛弃;三是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指学习者以思维为核心的一种理解性的学习。第三种学习应是教师提倡的。目前新理念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就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反对机械灌输,反对被动式接受,反对在接受式中加入填鸭式,主张启发式教学。美国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方式。我们认为,小学阶段,学生进行接受式学习更是主要的。它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利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尽可能多的知识,并为发现式学习打好基础。

由于小学生生活的经验不够丰富,文化的积淀还不足,认知的能力还不强,因此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靠自身的努力不能排除的阅读障碍,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地排除,学生会产生畏难的情绪,久而久之,他们将会对数学产生厌烦,失去信心。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不仅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也反作用于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应该为学生架设沟通文本的“桥梁”。例如:教给读图表的方法;对学生经过讨论(自主探索)确实无法解答的问题讲解,能使学生茅塞顿开,平添探究的勇气。但讲解要有的放矢,要少而精,要有启发性,有意义。处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们都形成一个共识,即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今天,决不能丧失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主导”离不开教师适当的讲解。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其它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也必不可少。

《课程标准》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确解读是:它们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非“唯一”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已被写进了《纲要》中——“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此次改革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是这一思想的重要体现。在《课程标准》中表述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的正确解读是:它们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非“唯一”的学习方式。它的着眼点在“重要”,是为了强调而已。

《课程标准》提出的这一理念是强调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得到真正的确认和尊重,从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对学习方式的优化,给数学课堂带来了一些生机和活力。提出这一理念,是对传统数学教学重接受轻探究,重认识轻体验、重独立轻合作等学习方式的扬弃,并非是对“接受式学习方式”抑或其它学习方式的封杀!从纠正过去忽视的学习方式来看,它是“重点论”,而非“两点论”中的“一点论”。“自主”是为了纠正过去纯粹的“他主”、被动式学习;“合作”是针对以往单一的“独立学习”“个体学习”的;“探究”是纠正过去教师纯粹让学生背记结论的灌输式方法的。

教学实践证明:一味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会使教学效果甚微。

改革实践中,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感到困惑:“原来我们的教学不也还好啊!那时的学生成绩还考得那么高,而今课堂上乱糟糟的,也不见得学生成绩多好!”言下之意,过去的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式也有效果。客观的说,这句话对了一半。今天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探究”,并非是取消过去有意义的学习方式,而是对过去有意义的学习方式的有力补充。

与此同时,一些新教师却感到无奈,认为农村采用新的学习方式困难多:教学配套设施缺乏,比如教具、学具缺乏,只好演示;场地有限,无法直观理解“公顷”等大单位;不少农村孩子动手能力差,原因是过去“没有训练”……究其原因,除了客观原因以外,也是片面地理解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习方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片面理解或运用《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习方式,难免会出现“困惑”或“无奈”。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并不意味着对其它学习方式的彻底否定,我们谋求的是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平衡,寻求的是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一种最佳协合状态,以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巢湖市委党校

上一篇:读《回忆鲁迅先生》有感下一篇:建行银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