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构建理想课堂

2024-07-18

小学音乐构建理想课堂(14篇)

1.小学音乐构建理想课堂 篇一

如何构建小学音乐高效课堂

文成小学 何小花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人类文明进程史上的奇葩。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实施与落实,越来越多的音乐教师学习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音乐课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那么如何理解新课标的先进理念,如何真正的落实以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科学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的教学理念,如何打造优质高效的音乐课堂,向四十分钟要效益,就成为越来越多的老师们共同关注的问题了。

一、让充分的课前准备成为有效教学的基础。

充分的课前准备既是教师的准备,也有学生的准备。对于教师而言必须研究文本并充分理解,整合教学目标,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确定教学的重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哪个环节对学生的学习会构成挑战,并针对性地设计策略以便帮助学生解决可能遇到的困难;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而言,利用资源收集查阅有关内容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纳,才能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交流收获更多的知识,例如,在《小骆驼》一课时,课前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各组分别上网查找有关骆驼视频、图片,文字资料以及歌曲,在课堂上各组汇报所查结果。学生渴望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认可,而教师则提供了他们施展才华的大舞台,激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所以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是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

二、找准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

教学目标是课堂的灵魂。《新课程标准》鲜明的提出基础教育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都应当围绕学生来展开,音乐课的魅力并不在于音乐知识、技能的承袭,而是对音乐美感的体验和享受,以及得到启迪、感染等教育效应上。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重点应放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和帮助学生发现美感。为了向课堂要质量,要效率,就需要我们在课下精心备课。在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准教学的起点,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并对整个课堂进行充分、详尽的设计,就会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使教师愿意教、善于教,学生喜欢学、勤于学。当教师在课堂上拥有饱满的热情、最佳的心境和高昂的教学激情时,学生也会被深深感染,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创设教学情景。创设情境,是要根据音乐的情绪、风格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良好的环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聆听音乐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他们进行想象、锻炼他们的思维。而情境教学主要是由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音乐课的情境教学则是运用音乐特有的艺术魅力,教师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形象生动地创设优化了的情境,包括画面、声音等等,为他们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让他们身临其境,充分体会视听环境所带来的美感,例如:在教唱《火车开了》这首歌时,课前我创设了去旅游的情景,并且让学生做开火车的各种动作进教室,让学生带老师和爸爸妈妈一起出发,火车上坡,火车钻洞,火车下坡,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现,他们一下子变成了火车司机开着火车到处游玩,这样他们很快就学会了歌曲,从而达到音乐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四、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条件。

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利用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使教学形式简洁、丰富直观,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课堂内容的兴趣性和立体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使学生因为兴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例如《我是草原小骑手》是一首蒙古族风格的少儿歌曲,在教学中我先问学生去过蒙古没有,想不想亲自去感受一番。然后以二胡独奏曲《赛马》为背景音乐,播放有关蒙古大草原风光的影像,这时一望无际的草原景色呈现在学生面前,强大的视觉效果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仿佛正骑马扬鞭奔驰在茫茫大草原上,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总之,高效优质课堂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实现高效优质课堂是未来课堂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只要我们认真的去钻研,相信经过我们的不断探索与研究,终能摸索初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2.小学音乐构建理想课堂 篇二

美术课是美的课堂, 是生活的课堂, 我们在美术课堂中引入生活信息,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美术, 在美术课堂中, 进一步认识生活, 提升对生活美的认识和创造。

我们教师要认真调查学生的意见和兴趣, 积极引导和激发学生所蕴藏的潜能。同时, 也相应地提高了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

我们通过构建生活化的美术教学, 引领好学生对美的追求, 让美来源生活, 回归生活, 给学生恰当的艺术指导, 提升学生创造空间和生命质量, 让学生的生活质态有艺术细胞的滋养, 让学生的学习在生活情境中达到美的提升。

我们在美术教学中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借助于生活情境和生活经验, 给学生探究生活美的平台, 进行美术学习与创作, 让学生的美术多一份灵动和神韵, 多一份生活的韵味。

一、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们创设生活化的美术课堂, 离不开生活情境的创设, 让学生走进生活化的美术课堂, 体验到生活中美术元素和美术时尚, 让学生在生活化美术课堂中获取知识。例如在《面具制作》教学中, 我们一反常态, 不再是讲解结构和制作步骤, 而是精心的进行准备几套剧本面具, 先让学生使用面具进行表演, 学生在表演中体验到面具的作用, 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赋予面具的生活意义,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意识, 真正体会到面具的神奇魅力, 这样学习不再枯燥, 而是体会到了玩中学习美术的快乐。

在学习《方寸之间》时, 我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 合作探究, 让他们查询资料, 了解学习篆刻常用工具和篆刻步骤, 进行名家篆刻作品欣赏, 举行校内作品展览, 为自己和他人创作印章, 这样的美术活动特点就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 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体验他们感兴趣的生活。篆刻实践活动使学生多种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特别是学生的篆刻技术得到了提高, 他们对传统优秀作品的欣赏水平也有了提升。

如《小泥人》一课, 我们学生可以用橡皮泥或陶土来做雕塑练习的。但是我们也可以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挖粘土, 让他们在课上真正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样的课堂才是农村孩子的乐园, 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掌握技能, 充分发挥课堂活动的优势作用,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现在我们很多的农村学校已经配置了多媒体教室, 我们还可以以多媒体电教手段为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提供大量直观、形象的感知材料, 对上好美术课很有帮助。

二、实践中学以致用, 拓展应用美术的能力

学以致用才会让学生感受学习的魅力, 体验创造的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手使脑得到发展, 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 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操作活动就是把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 以活动促思维, 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手脑并用, 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 在实践中锻炼美术知识的应用能力, 让美术为生活所用。学校开展英语节, 我发动学生根据英语节的特点和要求, 找出美术能够服务的地方:英语节标志, 制作手抄报, 圣诞节贺卡, 展板的布置, 表演的服装道具的设计和制作等。我将任务分配到各个小组, 英语节的标志运用了标志设计的知识;贺卡, 手抄报运用了绘画, 剪纸, 拼贴等的美术知识;服装道具的制作更是让学生们用足了美术知识, 利用废弃材料的不同质感, 做成不同剧目的演出服装;在制作中学生还发现纸材上可以画, 可以拼贴, 更可以刻挖, 硬质的材质可以串联, 可以组合。一次活动运用了很多的美术知识, 让学生们深深地体会到美术的重要性。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还发现了不同的制作方法, 丰富了他们的美术技能。

学习了《环境小设施》, 正逢城市建设新的公交车站台, 我把报纸上征询市民的几种方案拿给学生看。我组建了几个设计小组, 对已有的方案提出自己的建议, 决定为我们学校附近的站台进行设计。为了达到实际应用的效果, 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站点去考察环境。接着学生们应用课堂中学到的美术知识, 进行设计, 他们运用绘画的方式画出设计图, 然后运用泥塑, 纸板, 甚至各种废弃材料制作了立体模型。虽然学生们的设计没有付诸现实, 但在实际生活的设计中学生们充分运用了课堂中学到的美术知识, 巩固了知识, 拓展了知识的应用能力。

到生活中去, 教学做合一, 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 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 怎样学便怎样教。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 过什么样的生活, 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把课堂教学和生活联系, 把知识和生活联系, 在生活中学习知识, 在生活中巩固知识。践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 教学做合一, 给他们最感兴趣的学习方法, 才是给儿童最真实的教育。

3.小学音乐构建理想课堂 篇三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课堂教学  理想高效  实施策略

一、前言

构建理想高效的英语课堂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英语的有效教学目的一致,要求一致的。有效教学也是指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在这种环境下,教师要懂学生所需,知学生所求,时刻注重学法指导,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为有效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和兴奋点。

二、小学英语理想高效课堂的构建

大纲要求我们的英语学科不但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探究未知,鼓励学生勤于思考,独立思考。教师还要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往往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关注教学常态的发展。

作为教师,我们要润物细无声,以个人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学生的心理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决定着我们的教学质量。小学生活泼好动,有的调皮捣蛋,但是,只要他们“服”了老师,他们就会心甘情愿地跟着老师走下去。这里较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对于差的学生,缺乏自信的学生,我们要多加诱导,多加鼓励,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课上以及课后,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创造与学生达到情感共鸣的教学情景。反之,如果课堂气氛太过于死板,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慢慢消失。

所以说,我们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学生只有对这门学科感兴趣,才想学好这门学科,也才能学好这门学科。这样,我们的课堂气氛才会和谐。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大家都知道,在高效的课堂中,教学活动应该是师生双向的共同活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学会放手,通过引导,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教师要真诚地关怀和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尊重他们,信任他们。我们要以学生的个体情况为依据设计分层次的活动及练习,确保每一个同学都能跟得上。如果教学内容过于枯燥乏味,就很难带动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学习方式

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创新,努力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定位要明确,不妨可以先范例性地抛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相互尝试提问,相互讨论,共同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保证探究氛围民主、宽松、融洽,把学生学习的最大空间挖掘出来。

4.培养听、说、读、写四种基本技能

如在教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 2 A new house时,教师通过请几组同学上台表演的方式来让学生练习口语。(教师帮助用实物投影仪放大学生的图片)

S1: Hello, is this your new bedroom? Do you like it?

S2: Yes, I like it very much.

S1: Where's your bed?

S2: It's beside the window.

S1: Where's your…?

通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我们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必要时,我们要根据学生听、说、读、写的发展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计划或课案设计,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量”和“质”更加科学合理。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5.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平时,我们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要切合实际,忌假大空的过于理想化的目标。如我们在教5A Unit7 After school时,在备课时,我们首先要能够确立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掌握单词、词组after,class,join,study,over,look for,after school,I'll=I will。

(2)能听懂、会说、会读日常交际用语Classes are over. Perhaps they are. I'll go and join them. Where are you going?

(3)初步了解掌握现在进行时的一般疑问句及其回答。

这样,我们就能够有的放矢,让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获得较好的发展。当然,在平时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能根据课堂实际适时、适度地调整预设目标。

6.给课堂教学增加灵性

教学过程要清晰流畅,教者相机点拨,学生积极互动,思维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掌握有效的策略,能激活学生们的学习思维,通过语境进一步巩固所学单词、短语和句型。理解文章中的长句和难句,并欣赏文章中的佳句。选材要特别注意文章的难度,要有连贯性,看表达是否地道。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选的材料要迎合学生的兴趣和喜好,使我们的学生自觉阅读,乐于阅读。在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结束语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让他们做到细心,耐心,专心,静心“四心合一”,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发展他们学习英语所要掌握的各种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4.构建理想课堂实施方案 篇四

一、研究的背景

课堂应该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成为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的理想空间。我们期望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平台,以集体备课和校本研训为突破口,不断地实践和延伸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的教育核心价值。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认知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在知识意义建构过程中,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即所有知识意义是随着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二)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以人为本,要互动,要创造性的挖掘、发挥师生、生生、人机之间的互动、交流、对话,教师要作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参与者等。

(三)“构筑理想课堂”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理想的课堂应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安全、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由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整合,因材施教,充分体现课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和发展性。理想课堂提出了“三层六度”的基本评价体系,即教师层面;学生层面;师生互动的层面。理想课堂还应具有三个基本性质:真实性;兴奋性;有效性。

三、研究的目标

最终的目标是努力使每个教师能合理地组织教学,学生能有效地学习,生生间、师生间有效地互动,最终实现理想的课堂。

构建体现理想课堂的教学操作模式。

形成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实践策略。

通过研究,激发教师课堂教学智慧,使教师掌握理想课堂的内涵,享受专业成长的快乐。

通过对理想课堂的研究和构建,打造学校的教育特色,使学校成为全体师生的“精神家园”。

四、研究的内容与措施

研究的对象

1—5年级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组织,全体学生与全体教师以及能促进理想课堂构建的外部教学环境。

研究的内容

1、理想课堂的课堂观、教学观、学生观、价值观的理论研讨。

理想的课堂首先要创设良好的师生自由、平等的氛围,始终要充满欢乐,学生乐学,并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课堂气氛和谐。在教学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在实际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在课堂上关爱每一个学生,鼓励每一个学生。把学生从标准中解放出来,允许他们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收获。

2、与构建理想课堂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研究。

理想的课堂中教师要能将学生的层次、能力融于心中,并分层归类,因层施教,激活学生的自信,挖掘他们的潜力。教师不仅要知识传授准确,而且要以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让每一节课都同中有异,给学生常听不厌,堂堂有新意,给学生视觉、听觉、感觉等外部感官新鲜刺激,有效激发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

3、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学生学习方式和方法的研究。

理想的课堂中教师不仅要方法得当,而且应该激情燃烧,独辟蹊径,能引领学生探索、学会、掌握学习的最佳方法与途径,并且能够激起学生大胆质疑,热烈争论,动手参与的热情。理想的课堂要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目光明澈,激发起他们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浓厚的兴趣,要能促使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发现问题,有自己的见解,有自觉主动学习人类文化的强烈求知欲望。

4、理想课堂的案例教学研究。

研究的措施

1、学习理论,正确理解“理想课堂”。

主动查找、收集资料并集中精力认真学习、思考理想课堂的内涵,从而更全面地熟知这方面的理论,这是我们进行研究实践的关键,没有一定的理论做准备,我们的实验一定是不能深入的。在实验之前,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意识:一是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自由度研究结合起来;二是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要力图体现这些精神;三是在教育教学中用随笔加强这方面的课堂反思;四是在不断反思中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前进,最终达到一定的理想状态。

2、给理想课堂准确定位,制定方案。

我们将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实际,教师特长,科学地制定研究方案并实施。不能把对理想课堂的理解泛化、窄化,并由此根据学科特点制订子课题研究方案。

3、加强校本培训,树立正确地的课堂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价值观。

重视加强对新经验的学习,帮助广大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形成与正确的课堂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价值观。校本培训形式做到多样化,坚持学习理论与提高实践能力相结合、坚持个人自学与集中辅导相补充,坚持开设讲座与组织讨论、观摩、交流相促进,坚持参与式培训与研讨式培训相统一,要充分依靠广大教师和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大胆实践,开拓创新,努力提高教师开展理想课堂实验的水平。

4、加强校本教研,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实践能力。

继续推进以问题为起点,以课例为载体,以行动研究为途径的校本研究体制。

基本程序:发现问题——确立主题——学习理论——研讨课例——行为改进——发现新问题,又进行新一轮的研究。具体而言是“两阶段五个环节”。两阶段是试教——初研阶段、再教——深研阶段,五个环节是第一阶段的“学习——备课、试教——听课、研讨——改进”三个环节和第二阶段的“再上课——再听课、研讨——反思”两个环节。通过校本教研,提高教师教学实践与反思能力,为构建理想课堂创造前提条件。

备课组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开展集体备课。通过集体备课,完成凸现理想课堂的教学设计,并认真听课,参加关于“理想课堂评价表”的研讨活动,一方面根据实践情况修改“理想课堂评价表”,另一方面从操作层面解读亲合度,为接下来的课堂实践打下基础。在学科课堂中探索、实践理想课堂有效度范围下的教学研究,注意整理相关课例,并完成有关理想课堂教学与有效性结合的课后反思及小结。

5、及时进行阶段反思,总结成果。

五、研究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以现代教育理论、协同理论和传播理论的基本观点以及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实验的理论基础,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主体性原则。

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中获得自主发展,形成自我鲜明的个性。

针对性原则。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求得解决的办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素质。

灵活性原则

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等选择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过程性原则。

要改变过去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的简单做法,通过自由课堂多样化的互动生成,把课堂教学的重心由注重结论转到引导学生去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去。

六、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行动研究法。

3、个案分析法。

4、经验总结法

研究的步骤

1、准备和启动阶段

1)成立课题组,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建立课题研究的组织领导机构,明确分工,制定活动制度。

2)进行开题论证,进一步修改课题实施方案。

3)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为课题研究的展开做准备。

4)确定子课题研究人员,制订子课题研究方案

2、实践探索阶段:

1)全面实施课题方案。

2)创设有助于理想课堂构建的外部物化环境。

3)不定期召开教学论坛,定期召开课堂教学研讨会,对理想课堂自由度的构建进行专题讨论。及时反思总结研究过程,及时调整实施计划。

4)对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收集整理,以供教师反思,从而完善课堂教学评价。

5)收集课堂教学案例,对案例进行剖析,以案例研究促进教师提高。

6)针对反馈情况不断调整“理想课堂”构建的途径、措施、方法。

7)收集、整理研究数据与信息,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

3、总结提炼阶段

1)全面回顾课题研究情况,查漏补缺,整理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整理和汇总。

2)撰写研究报告、总结性论文。

3)整理教育叙事、随笔、案例、优秀课堂实录,收集优秀的学生课堂学习日记等。

七、研究的成员及分工

课题组组长:李洪涛

课题组副组长:罗进

课题指导组组长:王翠玲

课题指导组成员:毕凤云

课题组核心成员:各学科备课组长

课题组外围成员:全体学科教师

八、研究的预期成果

理想课堂评价表。

理想课堂具体操作策略。

汇编学生个性发展资料,教师研究过程中的随笔。

主题网络信息。

汇编以理想课堂为主题的课堂教学个案集。

优秀实验课的光盘资料。

5.构建理想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篇五

20xx年是教育局提出的教育科研年,区教研室力推集体备课,我们根据上级的有关要求和本校实际确立以集体备课和教育科研为双翼,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工作新思路。让集体备课夯实理想课堂的基础,让教育科研为理想课堂插上飞翔的翅膀。

一、基本理念

(一)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使课程适应学生的学习,让课堂适应每个学生的发展。课堂上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参加教学活动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学困生”。

(二)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三)树立“先学后教,合作高效、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观念。

(四)授课中体现精讲多练。对于难懂的,教师要启发,适当点拨,指点迷津。一堂课学生训练支配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使学生充分地自读、自解、练习、纠错、思考等,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改革目标

课堂教学改革应致力于提升各学科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全面提高课堂的效益;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摸索出一套适合于学校实际、学科实际的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努力达到课堂操作的基本要求:

(一)落实“三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

(二)倡导“三自”―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交流

(三)鼓励“三动”―动脑、动口、动手

(四)实现“三会”―学会、会学、会用

(五)发展“三维”―认知、情感、技能

从而达到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确立模式

学校尝试构建“双五”理想课堂教学模式。“双五”即课堂教学渗透“五主”理念,课堂操作落实“五环节”。

“五主”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练习为主线,以探究为主翼,以发展为主题”的理想课堂教学改革理念,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全面发展。

“五环节”即“导、预、探、练、测”。

导: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个好的导课设计,意味着成功了一半。这里因科目、课型不同,采用复习旧知、迁移类推、谜语、儿歌、讲故事等多种方法,创设情境,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预:预习反馈,找出问题。预习因教学内容不同分课前预习和课内预习两种,但不管是哪一种,教师都要进行预习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教师课内检查预习情况,找出哪些问题学生会,哪些问题学生不会。做到心中有数,为精讲做准备。

探:尝试探究,点拨升华。对找出的疑难问题,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方式来解答,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对好的做法和困惑之处可以用口头、板书等形式展示给全班同学,集体学习探究。

练:练习展示,巩固新知。教学中要精心设计练习,采用多种形势和方法进行练习,有坡度,有密度,有难度,拓展学生思维向深度发展,做到“放优生、促后进生”,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结合教学内容可选取设计基本练习、对比练习、变式练习、综合练习、实践练习的形式,在小组内展示或部分板书展示来进一步巩固新知。

测:课堂作业,达标测试。把作业权还给学生,师生都减负,要求各年级段不超过10分钟的作业时间。教师批改一般执行一、二年级当堂批改,三、四、五年级当堂做完。

四、操作流程

(一)集体备课:

每周三(语文)、四(数学)、五(英语)下午两节课后,每个备课组成员带着自己的先周备课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备课,同级部同学科的老师根据自己备课的体会谈对该课的理解,观点,设计思路和方法等。特别是重难点如何突破,学生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掌握到什么程度,老师要作充分、全面的估计。备课组成员之间互评教案的成功与不足,提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预设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改思路。同时确定好授课人员。

(二)下一次集体备课之前进行听、评课。备课组成员由一人执教公开课(同一备课组成员之间轮流执教),其他人听课,在整个听课过程中,看老师如何突破重难点,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度及对授课内容掌握的程度,集体备课的内容在课堂上是否得以体现。课后授课教师先谈课堂的得与失,提出改进的思路。然后小组成员评课,针对课堂的方方面面表达真实的想法,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建议,思考自己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其目的一是集体备课中注意的问题是否避免,重难点的突破方式运用是否到位,是否关注了学生?二是从听课中反思自己的`教学:我在上课时,哪些是成功的地方,我要与人共享;哪些是失败的地方,我该如何改进。在这种“讨论―上课―反思评价”中,给老师们提供一个良好的观摩、学习机会,达到了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指导督促。每次集体备课时间,教务处人员分工到各备课组去指导,听取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还积极参与展示课和评课反思活动,与大家同摩同研。每个备课组的活动情况每月展示一次,由全校教师为其打分(满分10分),四次记录的平均数按20纳入老师的考评。若遇上大型教研活动,被推出的备课组酌情加分。“绩”的考核也有所改变:与兄弟学校相比,学校总的成绩占教师个人“绩”的考核的60,个人成绩占40,合起来纳入教师个人的“绩”的考核。调动备课组成员的积极性。

全体教师充分发挥教学主人翁精神,合作研讨,集中群体智慧,扬长避短,充分挖掘每一位教师特长,不断提高整体教育教学水平。

五、措施保障

学校高度重视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作为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建立健全机制,完善制度,加强学习和研究,大胆实践,全面提高我校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

(一)成立由校长为组长,教务处成员及语、数、外教研组组长为组员的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制订学校实施方案,并督促实施。

(二)抓实校本教研,务实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如:校公开课、推门听课、片际研训、教研组、备课组活动。

(三)坚持“自修+反思”型校本培训模式,着力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加强对教学过程、学习效率的反思研究。通过“发现问题D分析问题D策划活动D实施活动D总结提升”的过程,改变课堂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借鉴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大胆实践,不断创新,构建我校“双五”理想课堂教学改革模式。

(五)充分发挥中层领导和骨干教师的积极性,坚持骨干先行,典型引路。

(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努力实现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资源的现代化。

(七)科学引用区“理想课堂”评价标准,从而引领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

构建理想课堂活动安排:

时间活动安排

九月

1、“理想课堂我来谈”专题研讨:

如何构建理想课堂?

如何搞好课堂评价?

如何上好预习课?

2、新调入教师公开课

十月

1、名师示范课

2、学校公开课

十一月

1、举办理想课堂研讨会(如何优化课堂教学)

2、教务处,教科室组织课堂教学调研与反馈

十二月

1、“三课型”练课达标活动

2、理想课堂总结

20xx年1月

6.《如何构建音乐高效课堂》 篇六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制定好教学目标,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环节,紧扣音乐元素,精心设计音乐活动,充分挖掘教材的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歌词美,以教师动情的演唱、演奏,生动有趣的讲解,启发学生细细品味音乐,以达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趣味、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这一目的。

素质教育中音乐学习兴趣音乐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并强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主要靠提高课堂教学利用率。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是有的放矢地、全方位地真正将素质教育引入课堂。对于教师来说,现在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让学生自主地掌握音乐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及创造能力,这就需要提高教学课堂的效率。

一、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改变过去课堂教学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让给学生,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课堂合作,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加强合作与交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在音乐教学中,最出色的教师并不是将自己的所知倾囊相授,也不是滴水不漏,而是凭着一个优秀园丁的智慧、观察、判断,在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这种并非具体知识内容的指导,更多的应是关于学习本身的指导。在学生无法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时,在学生偏离主题却浑然不觉时,教师应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适时进行指导,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如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传统角色已经改变,“指挥棒”为“引导者”。在这里,教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者,学生不再是教师思想、情感的复制品,课程也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单一的教材内容,相反,教师能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愉快地学习。这样,教师和学生就都成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成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

二、积极开展课外音乐活动,提高中学生的音乐素质

开展课外音乐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培养学生关心集体、团结友爱、遵守纪律的良好品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巩固与提高学生在音乐教学中所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扩大音乐视野,丰富音乐经验,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促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下面主要谈谈以大型团体表演为例的课外音乐活动的点滴体会。

1.课外音乐活动既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又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大型团体表演的排练当中先让学生听唱,理解歌曲,逐步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诸方面表现要素,使学生在美的素质、美的陶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感受音乐和理解音乐的能力,并能在此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例如,可以在

排练器乐合奏《黄河大合唱》和有关电影歌曲时,使学生通过对音乐的理解,感受到音乐所表现的快乐和幸福,由音乐联想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和队歌的磅礴气势,提出表现这段音乐的情绪应加大动作幅度和力度,更改后,经学生一表演,确实达到了比较完美的效果。这样一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感受力、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从而发展了艺术素质,提高了艺术能力。

2.课外音乐活动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起着催化作用。在活动中,要善于发现学生个性特点,鼓励学生充分表现。学生的表演才能得到施展,潜能得以挖掘,找回了自信,“我能行”成了学习生活的动力。在鼓励学生个性表现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和谐美,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并学会协调人际关系。学生参加音乐活动之后,往日的“娇骄”二气没有了,不但能吃苦耐劳,而且为集体争光,以集体利益为重。遵守纪律,团结协作思想不只是口头上的慷慨激昂,而是闪烁着行动的光芒,尤其是体现在日常生活学习的一言一行中,这让所有关心爱护他们的人感到了无限的欣慰。通过音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换来的不仅是全体学生音乐知识的丰富,更主要的是对学生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方面都有促进作用。因此,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优化音乐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优化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实施素质教育这一过程中,通过科学的设计,间接的认知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

体的辩证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处理好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教与学、讲与练、教学主导与学生主体、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以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效率。众所周知,音乐教学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它是集唱歌、舞蹈、器乐、欣赏、表演以及音乐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一体的综合教育。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在教学中应紧紧依靠大纲,利用课堂这块阵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特别注重视唱教学、到毕业时,音乐的简谱技能掌握有一定的基础。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利用各种电教手段,通过对优秀作品的分析、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学生通过对作品的了解和老师的讲解,能领悟《黄河大合唱》的宏伟气势,能感受《二泉映月》的悲愤情怀,能与《牧童短笛》同乐,健康优美的音乐会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能在审美过程中去伪存真,扬善弃恶,促进审美素质与艺术素质的形成。音乐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让学生直接表现,但由于我们学校很多的学生来自农村,有的学生在校期间没有经过系统的音乐学习,如果让他完整演唱一首歌比较困难,也经常跑调。对这些学生一定要多鼓励,可以多让几个学生一起唱,久而久之,他们的自信心被激发起来,并能站在台上高歌一曲。因此,在课堂上一定要多鼓励鼓励学生。同时在教学上设计合理的内容,这样使学生能参与各种活动,从而成为培养发展学生表现力的关键。

总之,音乐教育的成功与否,主要看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如何。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往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和感受音

乐的活动中,去探索,去创新,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促进他们的想象力的发展,让兴趣成为每个学生学习音乐的真正动力,使音乐教育的教学效果更加显著,教学质量取得质的飞跃。

辽宁省铁岭市清河区教师进修学校

7.浅谈小学音乐高效课堂的构建 篇七

影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有很多, 比如, 教师的教学方法、学校提供的音乐教学设备、师生关系等, 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当今小学音乐的教学现状, 发现大多数的问题都与上述因素有关联,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教学方法死板, 学生兴趣不高

小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都比较强, 对于新接触的音乐课程都比较感兴趣。但当今的小学音乐教学往往忽视了小学生的这一特点, 仍然按照旧的教学方法, 采取简单说教式的教学方式, 一台录音机, 几句简单介绍, 一堂课就结束了。这样的方式很难使学生对音乐课堂产生依赖感, 也就无法让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这样的老式教学方式显然是不能适应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的。

(二) 注重乐理说教, 忽视情感教育

当今的小学音乐课堂没有深层次地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错误地认为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就是要加强知识的灌输, 甚至有些教师在音乐课堂上要求学生对某些乐理知识进行死记硬背, 这与新课程改革的初衷是相悖的。另外, 在当今的小学音乐课堂上, 教师往往把教学停留在一首乐曲的浅层面上, 忽视了对于音乐背后的意义的探讨。例如, 乐曲是在何种社会形态下完成的, 音乐反映了作者的何种思想等, 从而使学生对于一首曲子的理解受到了很大的局限, 这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

(三) 教师个人魅力不足, 师生关系尴尬

音乐教师与其他科目的教师相比是有一定区别的, 音乐教师应当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因为音乐本身就是一门轻松的、陶冶情操的艺术, 如果教学课堂过于严肃或者师生关系过于尴尬, 对于音乐的传递是无益的。细看当今小学音乐课堂, 我们会发现有不少的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较低甚至出现反感心理, 他们不敢表现自己, 惧怕在课堂上展露自己的声音, 厌恶教师硬性要求他们演唱某首歌曲这样的检测形式, 这就使得本应轻松、愉快的音乐课堂变得充满压力, 师生之间也随之出现了一些问题, 这归根结底都是教师个人素质与魅力的不足造成的。音乐教师不仅在知识上需要专业的学习和培训, 在个人素质上也应当严格要求自己。音乐教师只有摆脱高高在上的地位, 和学生融为一体, 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 使学生爱上音乐课堂, 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魅力的教师。

二、如何构建小学音乐高效课堂

小学音乐课堂应该是一个简单轻松的课堂, 我们并不能以传授多少音乐知识作为衡量课堂高效与否的标准, 而应将净化学生的心灵,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作为自己的目标, 用自己的个人魅力去引导学生, 让音乐课堂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从而让学生真正爱上音乐课堂。

(一)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工具,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只有对音乐产生了兴趣才会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 从而使课堂变得高效。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小学音乐教师应当积极学习新技术, 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工具, 来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例如,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向学生展示不同乐器的不同演奏风格;可以下载一场演唱会或者音乐会的视频, 让学生真正感受现场音乐的魅力;可以将真实的乐器带到课堂上, 让学生零距离接触那些日常生活中不常见到的新鲜事物。不管是哪种方式, 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使其在视觉、听觉上都受到吸引, 从而使课堂彻底摆脱枯燥无味的现状, 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新形式的音乐课堂。

(二) 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加强对音乐知识的拓展

一首优秀的乐曲往往饱含着丰富的情感, 简单地聆听也许无法体会到其中的深意, 加之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 时刻需要教师的引导。因此, 教师应当抓住这一机会, 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情感道德教育, 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基本的聆听和演唱, 更能使学生明白乐曲的创作环境和创作背景, 对歌曲的主旨有更深入的理解, 并从中感受到音乐的情感魅力。

【示例】:小学音乐课本中有许多主旨是热爱祖国的歌曲, 例如, 《义勇军进行曲》《十送红军》等, 这些歌曲的演唱对于小学生来说较为简单, 但是他们对于歌曲的历史背景却不甚了解。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放映的形式, 向学生展示一些那个时代的电影和歌曲, 或为学生讲述一些爱国的真人真事, 从而使学生在被故事内容吸引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的爱国情结, 这不仅是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也是对学生各方面知识的一种综合拓展, 可以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创建良好的平台, 提升学生的信心

当前的音乐教学有时候比较盲目, 教师单方面地认为要培养学生敢说敢唱的能力就要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展露歌喉, 但是有些学生性格较内向, 如果硬性地要求学生演唱, 可能会使学生对音乐课产生一种恐惧心理甚至是厌恶心理, 从心理上排斥音乐课。所以, 寻找一个合适的平台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教师不能利用自己身份的特权来要求学生做什么, 重要的是给学生一个自由展示的机会。例如, 我们可以在课堂上举行“课堂好声音”的选拔活动, 学生可以自愿报名, 一展歌喉, 可能有些学生正在期待着一个这样的机会来告别自卑。另外, 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 不管学生唱得好坏, 只要敢于开口就值得鼓励。慢慢地, 教师的这种自由的教学方式就会调动起学生更多的参与热情, 给予学生更多的信心。

音乐是一门情感和智慧的教育, 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音乐的熏陶和感染, 小学生对于音乐的最初感知更需要我们用智慧和耐心去引导。作为音乐教育者, 我们要做的不是用自己的权威去震慑学生, 指挥学生, 而是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 使学生的思维可以自由奔逸, 让学生真正地爱上音乐课堂。

摘要: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 也是一门情感艺术, 它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听觉享受, 还可以给予现实世界的人们鼓励和灵感。小学音乐教学是对学生音乐入门的引导, 是培养学生艺术素质的最初平台。当前, 新课程改革对于各门学科的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小学音乐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学科也在不断思考着自己的新出路。作为小学音乐教师, 我们更应该不断地发现音乐教学中的问题, 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方法,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提高小学音乐的教学质量而努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问题,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黄小明.音乐教育理论与学科教学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8.谈如何构建小学音乐高效课堂 篇八

小学音乐高效课堂示范性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既有“教”的活动,也有“学”的活动,教师通过一定的途径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再通过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一定的训练途径来获取信息,掌握知识。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体现“教”的有效性,更体现“学”的有效性。

一、教师为主导,要体现示范性,有效控制学习进程

根据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学生参与学习可分为“动态学习”和“静态学习”两种形式。“动”指的是学生动手或动口参与学习,其包括“唱”(视唱、演唱),“读”(读节奏、歌词),“奏”(乐器演奏),“演”(律动、表演),“评”(自评、他评、互评)等。“静”指的是教师讲解、引导、示范演唱、表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耳闻目睹,用脑用耳用眼参与学习。此外,它还包括“导”(分析、引导),“授”(授知、授法),“听”(听辩、鉴赏),“范”(范唱、范奏、范演),“创”(启发、编创)等。“动”与“静”都是学生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参与学习的。音乐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先有“静”才会有“动”“静”是基础,“动”是目的。“静”时,教师讲授新课,诱导情绪,唤起想象,启迪智慧。它是“动”的导火索,“静”启发了“动”,教师在学生的静态学习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为了让学生在“动态学习”中有法可依,有规可循。“范唱歌曲”“示范演奏”“示范表演”“示范编创”,等等,是学生“听得到,看得见”的“言传身教”,这对学生来说是最直观、最直接的感性认识。学生在参与“动态学习”时,就能从中模仿,动口“唱”“读”“评”,动手“奏”“演”。因此,根据小学音乐的学科特点,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要体现出示范性。

二、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情况,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接受音乐知识,掌握音乐的技巧技能,提高音乐学习的自信心。例如,在教学《小小老虎》这首歌曲后,一只小手已经高高地举了起来,这时我走到她身边问道:“你有什么事吗?”“老师,我会唱这首歌,妈妈教过我!”这位女同学自信满满地说道。听完这句话后,我就问她是否愿意给大家唱一遍,在得到肯定答案后我开始弹琴,而她也在我的钢琴伴奏下快乐地演唱起来了。虽然她唱得不算优美,但能完整地唱完整首歌曲,我及时地表扬了她,她也非常高兴,脸上充满了自信,这时又有好几位学生自告奋勇地举起手来,而且有学生还会一边弹琴一边演唱这首歌曲。我让他们各自完成了表演,课堂氛围十分活跃、融洽,学生的自信心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三、提高自身素质,发挥教育艺术魅力

教师发挥个人教学魅力,通过各种演出或个人表演展示给学生欣赏,不但会让学生认为很现实,而且会树立教师的威信,因为你的形象值得学生学习和借鉴,学生才会崇拜你,进而受你的熏陶和感染,并自觉地向教师学习。另外,教师还要善于驾驭课堂,运用教育艺术,发挥师爱魅力。音乐老师一定要丢掉“变色眼镜”,抛开文化课老师的偏见,重新审视每一个学生。有些学生好像很调皮,其实只是稍微好动一些,又或者他们对这个科目比较有兴趣,在课堂上显得比较兴奋而已。对这种学生,一定要分外注意,正确引导。

四、通過音乐律动来体验情感

运用点头、拍手、跺脚、舞蹈等肢体语言的形式来感受、体验和理解音乐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也是学生们非常喜爱的一种学习音乐的方法。因此,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该要想方设法地为学生们创造这种机会,通过音乐律动的方式来激发学生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对音乐作品加深感受和理解。如在欣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一课中,在学生试唱乐曲的第一音乐主题之后,我又设计安排了击掌、拍腿、捻指、跺脚等肢体语言形式,并引导学生随音乐一起边唱边做动作,学生们的兴致非常高。这种伴随音乐律动的形式不但使教学方法变得生动活泼,而且还使学生们能够更加生动、准确、深刻地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教学效果自然好得没话说。

有时,我还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借助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学生们进一步感受、体验音乐作品的情感。如在欣赏完合唱《祖国颂》之后,我会让学生们根据歌曲内涵写下一小段文字,来抒发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使学生们在绘画中进一步感受乐曲的音色、速度、力度、节奏等音乐要素的变化所表现出来的音乐情境。

参考文献:

\[1\]金瑛.让孩子在音乐互动中幸福成长——小学音乐互动性教学初探\[J\].北方音乐,2015,(14).

9.构建中职音乐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 篇九

对于思维对话型课堂的建立,就音乐课堂而言,怎么实现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音乐课本身就是灵活多变的,上课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要真正实现高效、思维对话,仅依靠这些是不够的。中职音乐教师要达到此目的地上好音乐课,更需要不断思索。很多人认为音乐就是会唱会跳,其实不然,就目前的形势发展而言,音乐教师专业化、系统化的理论和教学实践亟待提高,而这也是高效课堂实现的重要环节。教师的本职是教学,说到底必须业务过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定要有良好的基本功,要上好一节课,必须备好一节课。因为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和保证。我们都有上好每一节课的愿望,我们都想看到学生求知若渴的眼神,想看到他们获得新知的欣喜,听到他们“整齐的心跳”,感受他们的“才华横溢”,这正是新课程所期待的。中职学校音乐课堂教学存在一个普遍现象: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昏昏欲睡,课堂气氛沉闷,大多数学生未能进入学习状态,没有得到应有发展,音乐的教学形式化、沉闷化教学严重。课堂是师生共同交往的场所,是一个充满师生活力的载体,承载着知识的传递、信息的交流、情感的互动,并演绎着各种生动的画面。课堂氛围直接关系师生之间的交流、情感互动,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聚焦课堂,如何营造一个和谐、充满活力的氛围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

二、和谐的课堂是音乐高效课堂的关键

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活泼能动性,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饱满的热情、微笑的眼神面对学生,发挥其专业水平,平等地对待、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学生,对学生取得的每一个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师生之间具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音乐课堂里充满欢乐、微笑、轻松、和谐、美妙的歌声和互动,为一个共同目标努力,激发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使教学交流大大增加,使教与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教师的每一个举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要努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样的话才能用教师的智慧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中职音乐的专业特长,采用趣味性教学原则,设计与音乐、舞蹈和绘画等方面与专业有关的教学游戏和形式,使课堂真正“活”起来,形成有专业特色的中职音乐课堂。美妙的音符是一种世界性语言,动听的音乐是不同肤色的民族产生共鸣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课前先有准备地弄些简单易学的英文歌,可以用影像形式播放给学生,简易的歌词、鲜明可爱的画面会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跟唱,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再给一定的时间要求每个组都根据歌曲内容编排出适合课堂的活泼可爱的舞蹈来比一比、赛一赛,让学生真实体会到音乐课堂的美好,让学生爱上音乐课,喜欢上音乐课。

三、在音乐高效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这就是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经过努力使每一个学生的素质都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1.注意保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给学生留有余地”的做法体现了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原则,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和谐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全体学生,给每个学生提供活动和表现的机会,尽可能照顾学生在课堂上、智能和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差异,保证教学活动中的公正、平等和无歧视。在音乐课的设计提问、回答问题中,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问题,即便是回答不出来时也要耐心等待,或启发帮助,让这个学生感到教师的耐心期待,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感到生生平等、师生平等。只有这样智能差的学生才能体验成功从而不断增强自信心。2.职校生源相对较差,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成了职教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转化后进生,首先要了解后进生。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从外因看,主要有社会和家庭的不良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误;从内因看,学生社会阅历浅,经验少,判断是非能力弱,意志薄弱等。针对这一点,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要做到以下四点:赏识优点。古人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才也。”后进生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即使再差的学生也总有某方面的特长或优势,比如学习差的,他在音乐、美术方面有特长,音乐老师应该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适时加以表扬。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表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迹高明得多。”音乐老师及时肯定表扬后进生,满足其自尊和正常的心理需要,可以为转化创造契机。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要用良好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一种利于激发学生内动力的环境氛围;要对后进生以表扬为主,抓住每一次的闪光点对他们进行表扬;要设计相宜的课堂练习。使后进生在课堂上“有饭吃”,“有事做”,有向更高目标奋斗的希望;要注意知识的重点性、系统性,方法的启发性,问题的针对性和后进生的学习个性;此外,要经常与后进生谈心,融洽师生间的感情,予以必要鼓励,并制定可行的目标,培养他们的成功感,充满爱心。在教育转化工作中,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提高后进生的道德觉悟和上进心,培养后进生是非观念,必须坚持正面诱导,以理服人,切忌简单粗暴,以势压人。

10.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新模式构建论文 篇十

1.1过分强调音乐知识与技法的专业性:在当前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因为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的要求将授课重点放在相应的音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上,强调学生对于乐理知识的掌握与歌唱等技能的实践应用。这种教学方式的初衷是好的,其目的在于通过有效的内容设置为学生打下坚实的音乐学习基础。但过于强调音乐知识与技法,忽略了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与学习特点,将生动活泼的音乐作品解构为相对枯燥抽象的音乐学习素材,小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难以真正感受音乐的魅力,不能在欣赏学习中体会到音乐的动人之处,本身相对轻松愉悦的学习过程也变得无趣乏味,学生在课堂上很难提起兴趣,欣赏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1.2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教学,要求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突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平等地位。然而,在当前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依然沿用以往的模式,强调自己“教”的影响,而忽略了学生“学”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的音乐欣赏学习被限制在教师划定的范围内,其主体地位难以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得到有效激发。同时,音乐作品的欣赏更具有主观色彩与开放性,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时,很难调动起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能力,其欣赏过程并非聆听与感悟,而是变成了完成一个个教师安排的欣赏任务,音乐欣赏教学对于小学生审美品位以及人文素质的积极性影响收效甚微。

11.浅谈如何构建小学音乐高效课堂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音乐;高效课堂;教学措施

小学音乐课程充当着引导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健康成长的角色,通过音乐的学习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发现音乐的美,丰富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调动自己的能动性,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因此小学音乐高效课堂对教学效果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小学生天性爱玩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要想保证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教师就不能以传统、单一的形式进行教学。比如学生都喜欢过圣诞节,那么围绕圣诞节来学习音乐方面的知识,学生的兴趣也立刻得到激发。学唱《铃儿响叮当》时,由于学生对这首歌的热情和喜爱,很快就学会了,还可以组织学生把在生活、电影、动画片中看到的圣诞老人和发礼物的场景描绘下来,在边画边唱的过程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情绪也异常高涨。因此良好的课堂环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带动他们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学生能很快融入音乐学习中,不仅巩固了所学的新知识,加深了记忆,还能从课堂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满足,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选取合理的教学内容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自控能力、学习能力等都处于不成熟的阶段,而且喜新厌旧、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教师就要以学生的心理活动为重点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和选取一些易懂、新颖、好接受的音乐内容,比如摇篮曲、国歌、上学歌等曲目。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自己感兴趣的音乐资料,然后互相交流讨论并确定学习内容和方法,教师可适当参与和从旁指导。

在学习音乐中最基本的7个音阶时,怎样更好地加强学生对音的认知?这时就可以套用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比如学生都喜欢雨过天晴后天空出现的彩虹,刚好也是7种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通过把音阶与颜色相结合,让学生自己动手,主动思考将每个音阶替换成自己喜欢的颜色,分别进行配对记忆。通过用自己喜爱的颜色来学习、记忆对应的音阶,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通过这些方式教师不仅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需求以及心理情感,还能在以后组织课堂教学时更好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调整教学方式,使学生与教师之间有更好的情感交流。

三、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1.创建情境教学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形象为主题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比如在学唱《红灯停,绿灯行》时,教师可以以生活情境中的红绿灯指示和交通警察的手势为题材,一部分学生表演过马路的行人,一部分学生扮演交警,教师则手持红色与绿色的纸牌扮演交通灯。在歌唱的时候,教师举牌,“交警”做相应手势,“行人”根据指示过马路。通过创设这种生活情境,学生不仅学会了歌曲,还学会了最基本的交通准则,对歌曲想要表达的含义有了切身体会,培养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2.结合学生生活来开展音乐教学

“音乐源于生活”,对于学生而言,音乐是一种自我展现,是一种情感的释放。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能将学生束缚在局限、枯燥和无味的教学课本里,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周围事物。比如在学唱《国歌》时,其中有三连音的节奏出现,如果只是单纯、简要的教唱,学生就难以形成记忆意识;但如果引入学生生活中玩具枪或是电视上机关枪的声音,学生的思维就活跃了,每个学生都会发出“哒哒哒”的机关枪声音,渐渐地就形成了《国歌》中三连音的节奏了。此法不仅让学生准确地学会了三连音,还使学生体会到了爱国将士奋勇杀敌、不畏艰险的场景。

3.激励赞赏,合理评价

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行为能力都不尽相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根据情况对表现优异、突出的学生要表扬和肯定;对表现差的学生要适时鼓励和引导,希望他能做到怎样?相信他能做到怎样?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比如在课堂表演时有的学生害羞、不自信、不敢唱,教师要引导他站起来跟着自己慢慢唱,只要稍稍有点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可以唱的,而且还能唱得更好。还能增强和激发每个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兴趣,从而提升音乐教学的效率。

综上所述,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课堂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根据教学实践,不断努力研究探索,创新音乐教学方式,为构建小学音乐高效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媛.精心创设情境,打造小学音乐高效课堂[J].家教世界,2013,1(12):22-23.

[2]王红霞.谈如何打造小学音乐高效课堂[J].音乐大观,2013,2(21):112-114.

12.小学音乐构建理想课堂 篇十二

一、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基本理念, 是构建中小学高效音乐课堂的前提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 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 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 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 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 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其基本理念有十个, 即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基本理念, 意义重大。从宏观上看, 有利于一线教师正确把握音乐教学的方向和坐标, 落实国家意志, 体现国家培养目标。从微观上看, 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内容的遴选, 教学方法、策略和手段的选择, 教学评价的实施都有现实的直接指导意义。

二、追求音乐课堂的真善美, 是构建中小学高效音乐课堂的关键

高效音乐课堂应符合“规律的真”。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 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 所陶醉, 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我们不难看出, “聆听”“表现”和“创造”是一个环环相扣, 逐步深入的过程, 即“聆听 (感悟) ”是“表现”的基础和前提, “创造”又是更高层次上的一种“表现”。高效音乐课堂就是通过“聆听”“表现”和“创造”等手段来构建的, 遗憾的是, 我们的音乐课堂似乎有点脱节了:“聆听”可谓是音画时尚, “创造”可谓是异彩纷呈, 而“表现”则或多或少地成为“软肋”。譬如, 教唱歌, 有些歌曲学生有点会唱了, 教者就觉得没有必要再多费口舌, 再教下去课堂就不生动了, 这在很多公开教学中尤为明显。违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课堂上再多的音画, 再多的游戏, 再多的表演也只能成为浮华的表象, 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更多的是充当了教师表演的道具。

高效的音乐课堂应追寻“目的的善”。我们的音乐课堂过去把德育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 在我们的教学目标中也时常能够看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爱家乡、爱劳动的情感”之类的表述, 在我们的教学研究中也时常把“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关于这一点, 音乐课程标准在“社会交往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中做了很好的诠释。我们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开展课堂教学时, 应该同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精神的培养;应该以音乐形象为载体,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进而培养学生对人类多元文化的热爱。如此, 方能全面体现音乐课程的价值。

高效的音乐课堂应展现“生活的美”。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 而且也应在社会大环境中进行。”关注热点, 走进社会生活, 将极大地拓展学生音乐实践空间, 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例如, 四川“5·12”特大地震发生后, 我在音乐课堂上让学生观看抗震救灾的画面, 特别是救灾义演的歌曲, 学生被歌曲中的爱与坚强、感恩深深地打动, 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秀传统, 感受到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的强大凝聚力。这些具有震撼力的音乐资源较好地成了一种情感力量与文化的积淀, 展现了生活的美。

三、坚持课堂教学过程的“三多三少”, 是构建中小学高效音乐课堂的难点

多一些自然体验, 少一些灌输讲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音乐是不能“教”的, 音乐的非语义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其教学机制主要不是依靠讲授和诠释的方式来进行。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致使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中必须重视体验式的教学法, 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 感受到音乐情绪带给自己的影响, 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反之, 以大量的语言去讲解音乐的特点、情感内涵、曲式结构等, 不管你讲得多么精彩, 语句修饰得多么华丽, 结果都会成为学生的耳边风, 纸上谈兵罢了。

多一些自主创造, 少一些机械模仿。教师应该多组织一些创造性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使学生想创造、敢创造, 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敢于怀疑书本、教师和他人的观点, 回答问题有新思路、新观点、说真话、说实话, 能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新问题。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 为避免单纯学理论的枯燥, 利用情境联想教学, 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例如, 音符实值的学习, 通过模仿动物叫声的长短来辨别不同的音符, 这样一来, 学生会比较容易掌握。

多一些方式手段, 少一些单调封闭。“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方法所适用的情况和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 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就必须以现代的教学思想为指导、从实际情况出发, 联系社会、生活、科技选取素材, 学科知识渗透, 实现教学内容开放, 教学方法多元化。如, 成立合作学习小组,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建立学习责任依存关系, 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讨论;课堂上, 让学生上台演唱, 展现成果, 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 学生情绪高涨, 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再如, 多媒体辅助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 从而达到“学中乐、乐中学”的教学目的。

四、简洁明了, 动静结合, 张弛有度, 是构建中小学高效音乐课堂的重要方法

高效课堂应该是简洁明了, 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课堂, 应该是张弛有度、动静结合、充满美感的课堂。在听课时我们经常有这样的感受:整堂课中教师和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 一节课下来师生都很疲倦, 相反的情况则是整堂课都没有高潮, 学生情绪低落、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课堂气氛压抑而沉闷。这两种状态都不是理想的状态。音乐教学是一门艺术, 如何合理调控音乐课堂节奏张弛有度也是一门学问。音乐课是学生享受美、体验美、感受美的场所, 音乐体验不仅可以在“动”中参与感受, 也可以在“静”时细细品味, 关键就在于老师如何调控。在研究实践中, 我体会到, 课堂结构要动静交替、张弛有度。这里的“动”与“静”, 是针对教学形态的表现而言的。所谓“动”, 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活跃状态。所谓“静”, 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相对安静状态, 如, 学生静心聆听、深入思考等, 是“无声世界”的境界。如果一堂音乐课一直处于动态, “动”多“静”少, 以致于学生兴奋过度, 容易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如果自始至终寂静, 课堂气氛十分沉闷, “静”多“动”少, 则学生容易疲劳, 抑制学生的思维, 也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内容的特点, 使“动”“静”合理搭配交替, 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张弛有度, 充满美感, 营造出一种和谐的、美的教育氛围, 课堂才会是有吸引力的高效课堂。

摘要:追求音乐教学高效率已成为广大音乐教师追寻的一种教学境界。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基本理念, 是构建中小学高效音乐课堂的前提。追求音乐课堂的真善美, 是构建中小学高效音乐课堂的关键。坚持课堂教学过程的“三多三少”, 是构建中小学高效音乐课堂的难点。简洁明了, 张弛有度, 动静结合, 是构建中小学高效音乐课堂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高效音乐课堂,课程标准,真善美,三多三少,张弛有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0-12-03.

[2]曹理, 崔学荣.音乐教学设计,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13.小学音乐高效课堂论文 篇十三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必须依据学情和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利用好奇、好动心理,采取视频引入、情景表演、律动呈现等方式,充分利用课件、简笔画、游戏等方式对音乐情景进行再现,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音乐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观察、创新、审美能力,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与神奇。如,教学《大鹿》这首歌曲时,我通过播放教学视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扮演歌曲中的角色,进行游戏学唱和表演。这样将色彩与音乐结合起来,达到视觉、听觉相互渗透和补充,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还能让学生快速掌握旋律,很容易就学会并演唱这首歌曲。

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必须努力抓住学科本质特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敢于展现、表现自我。引导鼓励学生与教师进行互动并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让音乐知识得到升华。课堂中,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跟音乐学唱并独立唱歌,学生对歌曲熟练后开展班级男女生对唱、赛唱,并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及时进行反馈矫正。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还可以让学生各小组进行即兴表演唱,给学生搭建展示平台,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人,不断丰富学生的音乐实践经验和音乐艺术素养。

三、拓展音乐教学资源

14.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思考 篇十四

新课标中指出,要更加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由此可见,合唱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已经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同以及小学教师的认同。合唱教学可以很快地提高学生们的音乐素质,是提高学生们音乐素质的有效手段,对于培养学生们的和声感有很大的意义。下面本文就合唱教学的指导、教师教育与教学科研对于合唱教学的关注以及对于合唱教学的意义三个方面来谈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思考。

一、合唱教学的科学指导

课改以来,教师在合唱教学中对学音乐生们进行合唱教学指导的过程中通常采用音乐观摩课以及教研活动等方式来让大家重视合唱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在课堂中为学生们展示一些名家的经典作品以及公开课视频等等,这样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们在课堂中很好地体会合唱的真谛。课改以来,各类音乐观摩课以及展示活动对于音乐课程改革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对于音乐教学有着重大影响,但是在平时的公开课程中,很少有合唱教学的公开课,即使有了这样的公开课,也是很少听到理想的和声效果,缺少合唱教程。在合唱教学指导中,合唱教学不适合“异地借班”上课,“单一课时”难以展示合唱教学的过程,主观上近年“课改”热点重在创造、兴趣、综合等,减少了对于传统歌唱教学尤其是合唱教学的关注。其次,在合唱教学的指导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给学生们具体、直接的指导,但从合唱的教学角度来看合唱的教学案例偏少,多为“单一课时”而没有单元设计,缺少对合唱教学的过程展示。在日常歌唱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交错与渐离”方式安排课时,在课堂中教师可以为学生们设计多首歌曲的学习并行,交错进行,一首歌曲的学习和复习可以分课时进行。这种课程安排方式相对于逐课学歌的方式,更能符合小学生学习的心理以及音乐学习规律,在一首合唱曲需要很多课时才能学会,并且需要不断的复习和提高。理想的合唱案例应该在单元设计的方案的基础上进行设计“课时方案”,这样可以很好地反应日常课堂中课堂教学的过程,在设计单元安排和课时教案的过程中,单元教学可以为学生们安排一到两个课时方案,单元安排的过程中可以稍微简单一些,但是课时安排应该尽可能详细一些。在进行合唱教学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合理地安排教学的课时,设计单元课时与设计课时方案的过程时候要尽可能地安排得科学合理,这样可以很好地提高音乐教学的水平,提高学生们合唱教学的素养。

二、合唱教学的教研探索

在改进小学合唱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教育和教学科研要不断地提高对于合唱教学的关注度,在进行小学合唱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改进教育,培训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合唱指挥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水平的提高要寄希望于教师教育以及培训的学校,尤其是音乐教育学或者教学法以及合唱与指挥的课程,高水平的音乐教师可以很好地提升学校的音乐合唱教学水平,教法和合唱会直接关系到学校合唱的教学水平,承担教师教育的学校要重视小学合唱教学的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要着力培养未来教师指导课内外合唱的能力。在职音乐教师大多数会缺乏高水平的合唱体验以及指导合唱的能力,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培训学校要把合唱教学法渗透到对教师的培训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合唱教学法紧密地联系到课堂教育实践中,这样可以让学生们很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活跃课堂氛围,可以让学生们在课堂中学到更多的教学技巧,提高音乐合唱的水平。其次,教师要加强关于合唱教学相关课题的研究,在近期,关于音乐教育的论文以及著作等大量的涌现,这很好地显示了音乐教育研究的进步,然而与此并存的就是一些学校中音乐教学的薄弱,对于这些学校而言,学校中存在着很多与合唱教学教法有关的亟待解决的课题,比如教学教法问题,儿童和声感的发展培养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阻碍当前音乐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当前的音乐教学中,教师以及学校要更加关注这些问题,不断对于这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三、合唱教学的几点建议

上一篇:音乐教师师德师风工作总结下一篇:机器管理制度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