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2024-11-27

对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14篇)

1.对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一

新疆边远地区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促进

摘要: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良好的校园文化让人如沐春风,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推进、长期积累的过程。建设有农村特色的校园文化要立足于学校本身,在借鉴优秀学校建设经验的同时体现农村学校自身的办学风格。总而言之,我们必须加大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使农村学校真正成为传播精神文明的主阵地,并进而由点及面,辐射到农(乡)村,促进农(乡)村政治稳定、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贡献。农村中学教育资源相对落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功能薄弱,给发展农村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我主要通过三个方面介绍在农村中学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促进作用。即

一、校园文化建设促师资队伍发展。

二、校园文化建设能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三、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养成教育的形成。

关键词; 校园文化;农牧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通俗的说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目前,校园文化越来越受到研穵者、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的重视,校园文化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探索成为关注的焦点,我将从校园文化建设对新疆边远新建学校建设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展开论述。新疆阿勒泰地区福海县是边境县,县域内的哈萨克族牧民一直沿袭着“四季转场,终年放牧”的传统生活方式,在脆弱的生态环境和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背景下,这种传统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严重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福海县西城区学校是一所刚刚建校三年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源全部来自农牧区,学生中70%是哈萨克学生,如何发展这所新建的学校,从学校刚建立至今,我们认识到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以校园文化为引领,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时刻牢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努力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

一、校园文化建设促师资队伍发展。

(1)毋容置疑,师资队伍是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关键,一所学校的兴衰,与教师的素质是分不开的,师资队伍的有效建设,校园文化则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新建学校师资重新组合后,学校管理者可以利用校园文化培养教师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形成文明优良的校风。在教学中,我们鼓励教师按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和精神大胆实践,组织教师对典型的教育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思考,对学生进行分析,制定了一系列附合农牧区教师发展的上课条例,学校主导老师以爱生为先,鼓励为主,引导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通过实践,我们把每一间教室后排安装一个办公桌,让教师进班办公成为常态化,一学期下来,学生学习、纪律(日常行为习惯)等(各方面)进步很大,(学生的学习有原来老师“看着”学,到现在学生“自觉”学;课堂纪律 由原来的“自由散漫”,到现在的“聚精会神”;现在上下课进出楼道个个都是轻声慢步,靠右而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在2011年中考内高班(考试)成绩中,学(我)校以16名学生成绩上线(的好成绩)名列全地区第一名。(得到了广大农牧民家长的认可。)

二、校园文化建设能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新疆是各民族大团结的地方,新建学校中民汉合校是大势所趋,我们在工作中,要提高师生团结是第一位的意识。讲政治,讲团结,老师们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心。我们学校开展了“教师结对子活动,民汉共同办公,共同教研”等一系列工作活动。和谐的同事关系和良好的舆论环境更能促进学校良性发展。在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中尊重民汉教师主体地位,所有制度的执行都提交教代会讨论,广泛征求教师意见,让教职工在公平竞争中开展工作。制度文化的形成,使学校的各项活动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促进了学校优良校风的形成,逐步成为校园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制度文化要规范。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手段,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再用真情去感化)。(因此制度文化更要规范)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全、细、严。(更要切入本校的实际,体现人性化。)在制定前要考虑周 全,注重实效,确保公平,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广大师生了解和掌 握各项规章制度,使大家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怎么 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违反了规章制度要受什么处罚,符合 条件将得到什么奖励,(让广大教职工明白今天如果不努力工作,明天可能没工作的道理)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的制度文化环境。

我校在校园建筑 物(户)外墙壁用醒目标语宣传办学思想,如在教学楼前厅书写“踏实做事,诚实做人。”的校训;在综合楼大厅书写“文明、和谐、团结、创新。”的校风;“乐教、善教、严谨、探究。”的教风;“乐学、会学、博学、求实。”的学风。学校生活区门前(学生宿舍)张贴温馨提示;运动区墙面张贴永久性标语、体育运动图标;教学楼走廊张贴名人头像、名言警句及温馨提示;(教室门前张贴班主任寄语;各个教室根据班级不同情况进行不同形式的班级布置,展示了学生的才艺,体现了不同的风格,)学校在设计学校大型校训浮雕时(及)在设计教室牌匾(设计)等(方面),都考虑到学校(是)民汉合校这一中心,在设计元素中(既)体现出了民族风情文化,又有(体现了)汉文化的(内涵)在色调在内。校重在学生2010年3月汇编成册。《福海县西城区寄宿制学校管理制度汇编》

三、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养成教育的形成。

(一)、学校要真正创办出自己的特色,就必须在校本开发上下功夫。我校是一所民汉合校,学生全部来自农(牧)村,学生父母(家长)大多是农(牧)民。学校计划强化“以劳树德、以劳强体、以劳增智、以劳创新”的观念,从思想上经常教育学生必须具有劳动观念,4 并经常在家长会上宣传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与学生个性发展相适应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能。同时,学校积极组织学生每日进行室内、室外的清扫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美德,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的前提下,下大力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为加强寄宿制学校学生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我校根据学生实际,实行执周班制度,执周班负责本周内学校全面工作。这样以来,每一位老师和学生既是服务者,又是被服务者。每一个人都受双重制约,“习惯不养成,一切等一零”。农村学校的学生勤劳,诚实,但不够自信,只在(要)正确引导,孩子们就能养成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不是直接可以触摸到的,然而生活在校园之中的人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得到。我们开展了适合区情的系列主题班会和教育活动从以下几个方面狠抓落实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1)团结互爱,注重仪表教育;(2)真诚友爱,勤奋学习教育;(3)勤苦俭朴,孝敬父母教育;(4)尊纪守法,严于律已教育。

通过系列活地的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新建学校中,我们立足课本和学生实际,注重双基,关注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低起点,多台阶,稳步提升”的策略。(反对拔苗助长、死板硬套和一刀切)

(二)我校班级文化建设采取“开放式”班级管理模式,这一模 式是针对传统的由班主任包办代替的封闭式班级管理而提出来的,即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及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以往,许多班级开展活动都是在德育处、团队统一要求下开展的,这样并没有凸显出班级特色来,我校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途径,形成个性化班级特色为目的开放式班级管理工作。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比较全面的养成教育的形成。

长期以来,在新疆边远农牧区还存在着迷信、封闭的落后思想 观念和生活方式。这是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因 素。文化具有扩散性。因此,可以通过学校师生将优秀的校园文化(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到农(牧)村和家庭之中。这对于农村地区落后风俗、习惯的改造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2.对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二

目前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相对薄弱,对建设内容和具体要求等均缺乏统一认识,这对建设好中学校园体育文化,让它发挥出最大功能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而服务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既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紧迫的。本文基于中学校园体育文化所处环境和对象的特殊性,分析了它与校园文化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求促进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从而为校园文化更健康快速的发展提供参考。

2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涵义和内容

2.1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涵义

校园文化属于文化的一个分支,中学校园体育文化是从属于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中的一种特定文化,是中学校园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形式,是校园社会团体共认、共有、共享的所有文化总和。它主要包括学校体育运动场地器材、自办体育报刊和具体的科研、教学、训练等物质文化和由学校体育活动中表现出的行为规范、体育道德、体育价值观、体育舆论等精神文化以及以规章制度、运动团体和张贴体育宣传报栏为形式的方式文化。

2.2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

校园体育文化含有特定的文化要素,是一个由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物质文化所构成的完整体系。

2.2.1 体育精神文化

体育精神文化是体育文化的灵魂。当今体育精神文化,特别是以奥林匹克精神为核心的竞技体育精神正在成为现代体育文化的主旨。体育精神文化实质上就是在某种精神指导下的外化行动,如中学每年举办的田径运动会,看似只有运动员在比赛场按照运动规则所进行的一场较量,但这只是一种外化现象,更多的是通过比赛赛出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的风格和气质,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不断完善,不断超越,这才是体育运动对人的素质的最重要、最本质的提升。

2.2.2 体育制度文化

体育制度文化,也称体育规范文化,是指在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娱乐等活动中,要求参与者共同遵守的体育规程、行动准则的文化体系,它是在体育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得到参与者认可并要求有关人员共同遵守的规范性公文,它包括在进行体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关系,如各种社会关系、组织形式和活动行为的规范和准则等。它包括常识性体育制度、具体体育制度和个别体育制度,因此它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规范性。

2.2.3 体育物质文化

体育物质文化是体育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础,是人类在改造社会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文化状态。体育物质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体育,其重要性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体育学科,已经涉及更广泛的科学领域,不能简单地用“场地、器材”等原有的体育物质文化形式所概括。由于体育运动的多样性,体育物质文化形态的内容越来越广泛,但是因为条件的限制,目前中学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形态还十分有限。

3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对校园文化的价值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拓宽了课程学习的内容,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我们也主要从以上五个方面研究校园体育文化对中学校园文化的价值。

3.1 校园体育文化的运动参与价值

体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促进学生运动兴趣和习惯的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而只有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才能激发他运动参与的积极性。运动参与是学生发展体能、获得运动技能、提高健康水平、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既校园体育文化的对运动参与价值的体现成为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3.2 校园体育文化的运动技能价值

运动技能学习领域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基本特征,学习运动技能也是实现其他领域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中学教育阶段,由于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变化较大的时间,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必须避免过分追求运动技术传授的系统和完整,不苛求技术动作细节。在“健康第一”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通过运动技术的学习,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提高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

3.3 校园体育文化的身体健康价值

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的身体状况对身体的健康成长有重要影响。适当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和健康,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

3.4 校园体育文化的心理健康价值

一个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也能增进心理健康。在塑造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要重视通过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的能力。要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目标的达成度;在教学和生活中要注重学生心理品质的提高;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情景,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3.5 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适应价值

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竞争和合作的社会,体育与健康课程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作为学习领域之一,也是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建立具有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的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从而提高其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而且,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等能力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4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措施

4.1 中学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集中反映了师生的体育意识、道德观念等,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充分运用标语、图展、广播、电视、报栏等媒体进行体育文化渗透,使师生真正认识到身体强健的重要性,激发和引导他们参与体育、享受体育的热情,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应该教育师生遵守规则、公平竞赛、尊重对手,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

4.2 中学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该以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为中心,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提高锻炼能力,在体育课程发展上要注意体育文化、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播,使学生具有全面的体育文化修养。在选择教材和安排教法上,既要考虑体育锻炼的实效性、科学性,也要增加趣味性,要让学生达到“懂、会、乐”的体育效应。

4.3 中学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里的体育建筑、雕塑、场地设计,它们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体育意识文化的载体,凝聚着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物质,这些物质,对人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另外,体育建筑、场地、设施也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各级中学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包括建造体育场馆、器械设施等在内的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合理使用已有的场地设施和体育用品。

4.4 中学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体育制度文化是体育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在体育运动实践中尤其重要,因此它具有个高度的层次性、权威性、目的性和规范性等基本特征。加强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必须使学生懂得各项体育活动的规章制度,从小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在体育活动中潜移默化的以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影响学生的生活吸习惯。

4.5 中学校园体育智能文化建设

体育智能文化是人们对体育正确认识的概括和总结,是迄今为止人们经过多次实践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理解的产物,它包括体育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当前随着时代的进步,体育科学知识的分类越来越细,学科呈现交叉化和系统化。中学体育职能文化的建设必须促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体育的发展历史、体育的基础学科和功能等基本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热爱体育并自觉地积极参与。

5 结束语

当前体育课程改革正在各级中学全面展开,这是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契机,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战略机遇,以科学的发展观,坚持校园体育文化的创新,摸索和开拓校园文化的全面繁荣。同时,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又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许多艰辛的探索,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实践、不断探索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胡小明.新时期体育社会功能的转变[J].体育文化导刊,2003,9(3):3-4.

[2]林仙萍.体育文化及其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03,9(3):50-51.

[3]杨德银等.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学刊,2001,5(3):86-87.

3.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 篇三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中学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和物化环境风貌的整合和结晶,是学校长期办学实践中教育观念、办学品位和特色追求的积累和总和,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基石。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是一种隐形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正确认识和把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打破封闭的教育体系,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教育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和研究校园文化建设。

1 校园文化的内涵

文化无处不在,文化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明之化”,即人类在走向文明的途径中创造的东西;二是“以文化之”,即用文明的优秀成果去教化后人。校园文化指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校园中所有成员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共同创造而形成的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由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组成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主要指校园环境及文化设施,它一方面体现管理者的文化观念,另一方面,也是通过物化的形式将管理者、教育者的文化理念信息传达给学生。建设校园制度文化,就是要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把学生培养成一名健康发展的适应新世纪社会生活的有用之才。校园精神文化是内在的一种精神意识,师生共同的价值认同和奋斗趋向,是指导人们行动的力量源泉。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必须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同时,校园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构建的重要条件。

2 中学校园文化现状分析

心理学表明:中学生正处在心理成熟前期,“兴趣”是他们接受未知事物的主要动力,校园文化就是在满足学生兴趣的过程中对学生实施教育,顺势引导,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多种特定的教育内容,使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自主学习。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些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进入了误区。

2.1 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在当前社会上把“高考升学率”作为度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的大环境下,许多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当作一种时髦,一种摆设,热衷于提口号,修建活动场所,组织文体活动,而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措施、目标,特别是如何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没有进行认真的思考和研究,校园文化的实施没有落到实处。

2.2 忽视文化熏陶

一些学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在抓精神文化建设时,片面地强化制度管理,注重制度约束,而不重视营造文化氛围去诱导学生,忽视了通过活动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感悟制度要求,实施的仍然是他律而非自律,没有把制度管理提高到文化层面来建设,导致管理工作只能是管理了当面,管不了背后,学生没有真正从思想上解决问题,反而对执行制度抵制、反感甚至阳奉阴违。

2.3 缺泛有效引导

在调研中发现,不少中学生都戴有MP3、MP4,他们所听的主要内容大部分是爱情歌曲,而引导人们积极向上的红歌几乎很少有人听,根本不会唱,从学生课桌文化、寝室文化所反映的是同样的问题,这些所谓以“爱情”为主题的灰色文化充斥校园,有些管理者把人生理想、人格完善没有摆在应有的位置,因而对校园文化采取听之任之、被动应付的态度。同时,许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缺乏个性,没有自己的特点,没有内在有机的连贯性,更谈不上校园文化的传承与积淀。

2.4 忽视社会实践

一些学校校内多种文化建设活动似乎搞得风风火火,但在社会实践环节上都出现了“一头轻”的问题,不能把握好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实践间的内在联系,还有人担心学生禁不住社会上拜金主义的侵袭,就人为地制造“教育真空”。因此,在活动形式上表现单调、空洞,出现了“三多三少”,即娱乐的内容多,启迪型、思考型内容少,各种活动名目多,真正有吸引力的名目少,校内活动多,校外交流少。

2.5 曲解文化内涵

有人认为“文化”是个大概念,博大精深,学校小天地搞文化建设是蚂蚁撼树,没有开展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殊不知“文化”一词有“文治与教化”的含意,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文明成果对人自身的改造,有人的社会活动,就有文化的建设与创造。

3 加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策略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让学生置身于诗情画意的和谐环境之中,可使学生的紧张情绪得到放松,使学习效率得到提高。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管理大背景下,“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这一理念应该被越来越多的学校予以高度重视,并努力付诸实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 加强组织领导,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校园文化是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是学校事业在各个方面不断创新和拓展的坚实平台,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因此,学校各级领导干部要关心、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做到思想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学校党组织要把校园文化建设列入议事日程,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事业发展一起研究、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投入,进一步加大对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力度,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体制,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提供强有力的领导保证。

3.2 培育学校精神,凝练办学理念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培育学校精神和凝练办学理念。一所学校是否成为一所成功的学校,成为一所一流的学校,首先靠的就是学校的精神和理念。办学理念是办学者对学校办学思路和方略的高度概括,是对学校理想的追求和对办学行为的理性思考。校园精神是经过学校师生员工长期努力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追求、理想和信念,是学校文化的精髓与灵魂所在,体现了学校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往往决定了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素质、质量和特色,决定了学校的发展。只有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凝练和升华学校的办学理念,发扬、丰富、扩充和培育学校的精神,在全体师生员工中形成共识,激发他们内在的责任感和动力,学校的办学水平才会不断提高。因此,必须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培育和塑造学校精神,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向更高层次迈进,使学校的整体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3.3 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建设高品位校园文化的必要前提。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打破常规的一成不变的、静止的模式,赋予它丰富的生命力,在熟知的领域里挖掘出新的教育资源。(1)用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陶治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对欣赏美、创造美的向往,使学生以舒畅的心情,从事智力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如:绿化、净化校园环境,建设花园式、园林化校园,使之充满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蕴含美的神韵,让学生在紧张学习的间隙放松自己的情绪,以“润物细无声”的情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爱护绿化,保护环境的意识。(2)充分营造人文景观,让学校内每一堵墙、每一寸土地都能起到育人的作用。如在教学楼和教室布置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的画像,著名的治学和教育名言警句,书写催人奋进的格言,体现严谨治学、勇攀高峰的文化主题。(3)以美观气派的“校训墙”,丰富多彩的“知识窗”,记录学生成长足迹的“宣传栏”,异彩纷呈的“文化走廊”等人文景观来充分发挥出自然景观不可替代的作用。

3.4 以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增强学生自主能力

制度文化建设包括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校园文化活动能否顺利正常开展具有决定的作用。首先,要健全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研究制订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并就校园文化阵地、环境、卫生、绿化美化,校园保卫等进行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其次,在学生中设立执勤队,校园文明监督岗等,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考核中来,把制度建设真正提升到文化层面来实施,以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变他律为自律。

3.5 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培育学生高尚情操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校园精神文化,又可称为校风,体现在学校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上,具体表现为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和领导的作风。建设优良的校风,首先应从领导的优秀作风着手,要求班子成员加强理论学生,端正办学思想,树立起团结协作、勤廉高效的工作作风,为促进良好校风的建设奠定基础。其次要重视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确立正确的质量观和人才观,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树立敬业、爱生、严谨、创新的教风,只有当教师以深厚的思想情感,庄重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仪容和彬彬有礼的语言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才会“亲其师”,继而“信其道”。第三,在学风建设上,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要求,充分利用各种校园文化载体,通过课堂渠道、班团活动、晨会、板报、橱窗、广播等,抓住各种有利契机,开展理想前途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组织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开展爱心义卖活动、文化社团活动、社区志愿者活动,下工厂、去农村,参加考察和实践锻炼。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设计、自主组织的能力,提高学生自省能力和道德评价水平。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心理咨询室等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培养其健康的人格、良好的道德情操。通过活动,使学生知荣辱、明廉耻,在校园内营造一种蒸蒸日上的良好风气,让学生置身于一种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氛围中,使之不断进取,不断完善,不断发展。

“欲知明日之社会,且看今日之校园”,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简洁而深刻地指出了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学校应该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治校育人的战略性工作,自觉的抓紧抓实抓出成果来。

参考文献

1、杨志成:培育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J]人民教育 2009,8:15.

2、张东林、韩晓杰: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J]学校管理 2008,5:49.

3、吴磊、肖池平:关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江西社会 科学2006,2.

4、伍锦昌:正确处理和谐校园建设的八大关系[J]当代经济 2008,9(上):135.

4.对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四

浙江省诸暨市店口一小 何铁勇

多元文化是历史的必然,校园文化亦如此。围棋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融入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精髓,自进入学校以来,特别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展新课程改革以来,围棋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校园围棋文化从来没有像今天那样的生机勃勃、灿烂绚丽,多元的围棋文化最终都体现在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发展上。

我来自西施故里浙江诸暨,从88年开始从事学校少儿围棋教学,目前主要负责我们店口第一幼儿园和店口第一小学的围棋教学管理工作,这两所学校开展围棋教学也有相当的一段时间了,围棋氛围浓郁,师生同乐棋中,校园围棋文化特色显著、多元发展,被命名为浙江省特色学校。下面我就“校园围棋文化的多元构建”这一话题与大家交流。

一、竞技围棋文化

竞技围棋是必须的,是很多学校引入围棋活动的其中一个切入点和敲门砖。1988年,我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一个偏僻小山村的小学工作,开展围棋教学只是为了补充学校体育活动的不足,教学的动力全部来自自己的执着和孩子们的热爱。而一年后的诸暨市首届少儿围棋赛,我校围棋队出人意料地夺取冠军,引起了上级部门的关注,进而授予了“诸暨市少儿业余围棋学校”牌匾,致使我的围棋教学绵延至今。

任何学科都有其应用技术部分和基础理论部分,只注意应用技术而忽视基础理论,这一门学科纵然一时能够得到很大发展,最终将难免受到限制。围棋也不例外。竞技围棋是校园围棋文化中的地位很重要,但绝非主流,也绝对不能成为主流。学校围棋只能作为其中的一种育人工具,绝非围棋专业人才的培训基地,否则就违背了学校发展素质教育初衷。其实,对于放弃文化和学业的做法,中国棋界高层并不赞同。中国老一辈著名棋手、前中国棋院院长陈祖德在2009年棋子山国际围棋文化节期间不无担忧地说:“当前是中国围棋发展的大好时机,但绝大多数年轻棋手专攻棋艺而放弃学业的做法,是中国围棋发展的一大隐忧。”定段赛上通过骨龄测试来限制一部分人参赛的做法虽然饱受争议,却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

二、活动围棋文化

活动是开展围棋教学的灵魂和载体,只有让孩子们多角度、全方位地参与各种围棋活动,才能让围棋的生命力不断延续。我们每年都设有固定的围棋活动栏目,除了传统的班级围棋赛、全校争霸赛、升级升段赛外,2002年以来,我们在每年的五月份开设了“围棋文化月”活动,内容设置了“我的擂台我作主”、“我与围棋征文”、“围棋小报我设计”等,许多优秀征文刊登在《围棋天地》、《围棋报》等专业刊物上。重头戏是四年级组的“围棋知识现场竞赛”,四年级每班四名代表组队参赛。现场竞答通过校园闭路电视,让全校 36 个班,1800 多名学生同时观看比赛。此外还设置了场外题和场外幸运观众,充分调动场外观众的参与积极性。通过“争先恐后”、“谁与争锋”、“争分夺秒”、“纸上谈兵”等初赛关口后,留下了四个实力相当的队。接下来的“独占鳌头”、“智力陷阱”、“手脑并用”、“落子无悔”这些精彩环节使现场气氛愈发火爆,最后是火药味十足的“巅峰对决”,四个代表队各派一名“高手”上阵,参加“吃子棋”大赛,计算总分排出名次。

三、场地围棋文化

场地围棋文化是校园围棋文化最外在的表现形式,包括了“橱窗文化”、“走廊文化”、“草地文化”、“班级围棋角文化”等,全方位展示围棋文化的魅力。

走近店口一幼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席地而作的硕大围棋盘和倚墙而画的快乐对弈图,墙根摆放着一些用废旧小轮胎制作的黑白围棋子。草地上错落有致地摆放着五颜六色的棋盘,是用废旧轮胎填充水泥制成的,幼儿园的老师们把它叫做环保生态围棋。楼梯和走廊的墙上,布置了卡通围棋图案,生动而有趣。两个专用围棋教室,棋桌、棋具、棋书、挂盘、多媒体设备、空调,一应俱全,设施一流。每个教室都设置了“快乐围棋角”,充分释放孩子们的快乐细胞。

店口一小的荣誉墙最是醒目,“益智·养德·尚美·怡情”八个大字端放中间,“中国首届国际围棋文化节围棋知识竞赛团体冠军”、“浙江省育苗杯围棋赛团体一等奖”、“浙江省体育特色学校”、“绍兴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等金灿灿的牌子展示着围棋教学的累累硕果。橱窗、走廊上布置的是围棋发展历史、围棋经典格言、当代国手风采,还特别把获得各级比赛冠军的照片摆在其中,成为孩子们学习的身边楷模。

四、家校围棋文化

在我们店口,家长和教师不是围棋文化的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实践者。

店口一幼的教师人人都会下围棋,学校要求教师们担当起启蒙者的角色,协助围棋教练开展围棋教学活动。每学期,学校都要开展一次教师围棋赛,给教师评定相应的段级位。不定期对教师进行围棋知识和裁判知识的培训,共有21位教师获得了国家三级围棋裁判的资格证书,这是很少见的。自2004年以来,店口一小成立了“青年教师围棋研修班”,要求40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参加围棋教学培训,并要求受训教师每学期上两堂围棋文化课,目前学校拥有国家一级围棋裁判1名,二级裁判2名,三级裁判6名。老师的积极参与,更好地推进了学校围棋文化建设。

家长的积极参与是我们店口围棋教学的另一风景线。在店口一幼的开学公告中,建议家长参与围棋活动,了解围棋知识,下亲情围棋,与自己的孩子的棋盘上沟通交流,共同感受围棋的快乐。学校欢迎家长旁听围棋课,观赏孩子们的围棋比赛,并适时组织亲子围棋。

五、社会围棋文化

我这里所说的“社会围棋”,是指与本校以外的棋手进行交流,形式主要是“走出去,请进来”。

组织参加省市,乃至全国的比赛,都是些常规性的活动,这里就不再展开。我们就请进来、在当地举行的社会围棋活动做些交流。2001年,我们与马晓春九段的母校嵊州鹿山小学结成围棋联谊学校,小棋手们定期互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93年以来,我们店口陆续承办了五次诸暨市少儿围棋赛,日益扩大围棋在我们当地的影响力。1994年,我们店口的一位企业家出资赞助了“店口少儿——成人精英对抗赛”,店口西何完小少儿围棋集训队和店口围棋协会围棋队全面对抗,活动的成功举办在当地引起了轰动,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我们还和诸暨市城区学校围棋队的孩子举办“城乡棋童手拉手”活动,增见识,长友谊。2007年9月,日本高知市前川种苗会长前川颖司(日本业余6段)率领考察团专程来诸暨店口访问,原中国专业棋手孙志刚三段陪同考察。日本友人团一行考察了店口一小、店口一幼的围棋教学状况,并与孩子们开展了多面打指导。孩子们通过这多种形式的社会围棋活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交流棋艺,学会沟通,经受磨练,锻炼心智,启发人生,获得学校教育所不能得到的素质提升。

六、课程围棋文化

围棋成为一门正式的学校课程,这是我们围棋教学工作者几代人的梦想,但却始终徘徊在课程之外,只能以兴趣课或活动课的形式存在,“琴棋书画”中的“棋”明显地低人一等。

但时来运转,五年前开始推行的新课程改革给围棋进入课堂带来了机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同时提出“要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这说明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正朝着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的方向发展,朝着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方向发展。围棋成为国家课程须假以时日,目前应该没有可行性,但开发成为一门校本课程却正是时候。

从1993年以来我们就在围棋课程的开发上做一些尝试,编写一些校本资料,把围棋作为体育活动全面开课,直至2004年以后,编写了《围棋课程标准》(获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棋类教学科研论文评比特等奖),并正式出版围棋校本教材《围棋》。为推进围棋课程文化的发展,我们相继开展了“围棋教学与小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实验研究”、“小学围棋活动课教学研究”、“小学围棋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等课题研究,研究成果获得了省市一等奖,其中“小学围棋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还获得了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棋类教学科研论文评比特等奖,并发表在《教育科学》。“围棋教学促进小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实验研究”、“探索围棋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论围棋课程的教育价值”、“我的围棋课程观”等发表在《浙江教学研究》、《现代教育科学》、《围棋天地》等刊物,并在全国获奖。

5.浅谈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篇五

作者:杨兴美 来源: 发布时间:2011-12-01 点击量:189 论文关键词: 农村中学 校园文化 人文素质 建设途径

论文摘要: 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支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是使人类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核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从而成为维系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校园文化是培养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教室、校园是提升校园文化的两大空间。本文从利用教室空间营造人文精神氛围、利用校园资源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传承传统精神汲取文化养料、开展人文活动巩固训练效果等方面阐述了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问题。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育人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成人成才为目标,以校园为主要空间,由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出来的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复合体,在校园中,它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甚至可能衍射到校园之外。

现今,走进农村中学,可以看到一些学生随地乱丢垃圾;举止粗俗,出口骂人,污言秽语;四壁涂鸦无顾忌;任意践踏草坪、采摘花草;大声喧哗、哗众取宠;男生染发长发;奇装异服,追求个性;诚信差,人情薄……农村中学学生存在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究其原因,主要有:(1)农村中学的师资力量缺乏,致使校园文化贫乏。有些民办中学处于缺编状态,为应付课堂上课“正常”,代课、改学科教师就应运而生,因此,不可能从高文化、高素质等方面去要求师资,那么“以己昏昏”的教师又怎么能令学生“昭昭”呢?校园文化的建设就更不必说了。(2)农村学生家长对学校的办学效益评价,多以有多少孩子考上重点学校作为主要的评判标准,驱使着学校重课本知识传授,轻素质教育,或是少培养做人道理。(3)农村中学学生生活的大环境多是闭塞、不开放的,家庭又没有创造良好的环境,再者,农村独生子女家庭不断递增,家庭的观念、教育方式、教育方法和社会大环境影响,多种媒体误导,使得精神文化本来就贫乏的农村中学生,就更会追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讲攀比”、“显摆”,以此来张扬自己的“优势”。

一个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校园里度过的,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人的思维品质、行为价值和认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人生观和世界观处于不定型期,我们并不能指望一次英模报告会、一次讲座、一场电影就能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就能把他们塑造得尽善尽美,而是要立体地、全方位地、反复地运用校园文化形式和文化手段,对他们进行感染、陶冶、磨炼,才能收到春风化雨、滴水穿石的效果。因此,及时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利用教室空间营造人文精神氛围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可以在教室的两边张贴激励人的标语,如: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个性格;播下一个性格,收获一个命运。

求学,不时冷时热,要持之以恒;言行,不浮躁轻妄,要稳重踏实;律己,不放纵苟且,要防微杜渐;待人,不狭隘争斗,要豁达利他。

没有大到不可实现的理想,也没有小到不可设定的目标。

鸟要飞翔,有天生的翅膀;人要飞翔,有自己的思想。

这些学生任何时候都能看到,时刻提醒学生要博闻强记,奋斗不息。可由值日生在黑板边角写上名言警句,如:“傲雪欺霜赛严寒,乘风破浪争上游”、“实力筑才情,创新显机智”、“巍然蜀道勇者平,学海无涯智者胜”等。这些名言警句,既可挖掘人文因素,调动学习积极性,又可达到润物无声之效。

在教室的后墙壁上,开辟“班级文化园地”,设计“班主任寄语”、“时事纵横”、“温馨提示”、“精文荟萃”、“星语心愿”等栏目,既可拓展学生的视野,又可培育人文素养。

二、利用校园资源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文环境是陶冶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资源。通过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建设学校文化长廊、少先队活动阵地、广播站、宣传橱窗、板报、班级文化栏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文化,对学生个体跨时空地、潜移默化地实施影响和教育,使他们在有意无意中受到启发与感染,引起情感的共鸣,产生一种自我完善的内在驱动力和约束力,进而使之自觉形成学校“规范”和“软约束”的效果。平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学校为提醒学生爱护自然环境而题写的警示语,使得同学们去仔细观察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用心去体会花、草、树木、建筑、雕塑等,用心灵与历史对话,感悟生命,就会激发起学生对历史、对生命、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从而努力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在他们心中积淀浓厚的人文素养。事实上,我们不难感受到在一个具有优雅文化的校园里,言谈举止的粗俗无疑会受到约束,损坏公物等不良行为和歪风邪气会有所收敛。实行“文明班集体”评选活动,并发放“星级班级”标志,挂在教室外面;实行班级量化考核,落实日检查、日公布、周评比、月汇总,掀起全校性比学习、守纪律、讲卫生竞赛高潮,极大促进了校园文明行为。

三、传承传统精神汲取文化养料

一个民族赖以传承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的后世子孙理应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为其弘道扬义,从中汲取丰厚的养料。我们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学习、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汲取文化养料。如开展每周的升国旗制度,进行各主题的“国旗下讲话”活动;开展“弘扬传统美德”主题班队会活动;开展“古诗文吟诵”,讲中华美德故事活动;开展“我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或一句格言”征文活动;爱母亲,感恩教育;组织学生搜集当地文化名胜、历史名人,从中感受家乡的文化氛围。

通过以上这些活动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热情,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全体学生从中受到良好文化的感染和熏陶。

四、开展人文活动巩固训练效果

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如果课业和正规活动挤占时间太多,学生就会感到校园生活单调乏味,并可能形成热衷于某些有害活动的潜流。为此,我们要以广大学生爱好、兴趣为纽带,增设让全校学生自主参与的课外人文活动,丰富第二课堂,通过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等活动来交流、巩固和检验人文素质训练的效果,以此转变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校园文化中主题鲜明、情趣高雅的文化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使学生能不同程度地发展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爱好,陶冶自己的情操,而且能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使他们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包括文艺演出、诗歌朗诵、讲故事、书画展览、球类、棋类、田径比赛等活动。每年可举行“一二·九越野跑”、“元旦联欢会”、“爬山远足”、“读书汇报会”、“国庆文艺汇演”等活动巩固成果。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积极投身环境保护等公益性活动,做“环保小卫士”,上街清除“牛皮癣”,扫大街;建立长效的环保机制,有专人负责校园文明用语,清洁卫生的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说脏话、乱丢乱扔的同学进行集中教育,用正面典型做引导,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6.对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六

信息化时代,信息传递具有全方位、便捷性的特点。青少年知识及观念构成不再源于父母和教师,还包括同学、偶像等差异较大的传播源,但其中信息有好有坏,对学生的影响也具有双重性,导致学生思想品德极易出现偏差,这对中学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节等活动具有实践性特点,学生参与其中能接收到正面信息,辩证地看待问题,明辨是非,健康成长。

一、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发展是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与教育各个环节存在密切联系。如今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的主流趋势。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但青少年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较少,在成长中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因此,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使他们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校园各类活动对中学德育教育的作用

校园各类活动是教师根据学生发展需求组织、设计的各类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相契合,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使学生在其中受到道德熏陶。

(一)导向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社会政治、文化等均发生了变化,学生作为校园主体,其思想观念等也随之改变。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学生德育工作更是难上加难。校园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现实生活贴近,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如在学生节时,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准备自己设计的产品,然后组织学生到社会上进行售卖,换得相应的报酬,体会父母生活的不易;或者进行爱心募捐、义卖等,围绕需要帮助的人群开展活动,学生集思广益,将筹集的资金用于帮助他人,可以让学生在付出中收获更多。

(二)素质拓展作用

教育学家认为,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素质等,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如学校组织的国防教育基地参观活动,可在现代技术的支持下,让陈列品具备视听功能、感应功能等。学生正处于求知欲较为旺盛的阶段,喜欢新鲜事物,在高科技手段的辅助下,增强体验式信息传递,改变以往单一的展示方式,能使展品更具时代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讲述过去的峥嵘岁月,以增强学生印象,发挥历史教科书的作用[1]。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树立国防意识,且能够逐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生活。

(三)凝聚激励作用

与传统时代不同,现阶段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凝聚力,合作意识较差。而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合唱比赛、军训、“一二九”历史短剧演出等各类活动中,可以使其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并学会与其他同学合作。如当学生参与军训时,在为整个队伍荣誉努力的过程中,可以促进其集体观念、团队精神的培养;学生之间互帮互助,也能够逐渐增强其对班级的归属感。另外,学校组织的励志合唱比赛和“一二九”历史短剧演出等活动,还可以在班级之间营造竞争氛围。学生为了获得优异的成绩,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合唱,从而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四)品格养成作用

校园组织的各类活动最大的特点是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其某些品质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可以让学生自主参与和组织支教、募捐等活动,将募捐到的书籍、衣物等物品寄往贫困地区。同时,学生还可以利用寒暑假业余时间到困难地区进行支教,将自己积累的知识传递给这些地区的孩子。这样在给困难地区的孩子带去知识的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通过此类活动,学生能够对比感受到自己的幸福,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并逐渐养成良好的品格;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身也是快乐的,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2]。除此之外,低碳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学生也不例外。校园活动还应当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让学生注意自身的日常行为,通过共同努力来建设美好的校园和家园。

三、结语

中学德育教育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及阻碍因素的增多,对中学德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实践中,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活动,发挥其德育教育功能,如军训、支教等,在实践中强化学生品格的形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戴维书.论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对学校德育的影响[J].教学与管理,2012(24):39-40.

7.中学生社团活动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篇七

1. 中学生社团活动对校园文化产生的影响及相关关系分析

中学生社团活动,有利于校园文化的活跃,而且也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对校园文化的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化是教育的内容,教育是文化的形式和手段。实践中,除了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还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社团活动来丰富校园文化。社团活动的开展,主要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这种途径,让积极活跃的学生,能够在校园内外开展一些有益的文化活动,使他们更好的了解自己、认知社会,这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学阶段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内容、方法和形成的文化氛围等,都会对中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校园文化建设,寓教于乐,而且还蕴含着德育的内容和艺术性,使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究、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提高自己的素养和能力。从以这一层面来讲,校园文化教学与中学生社团活动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联性,其中前者是后者的载体,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觑。

在当前教育教学形势下,中学生社团活动,已被学界和各类中学校所接收,而且开展的社团活动形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吸引了很多学生参与其中,对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办学宗旨、价值取向以及师生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是在现代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其中蕴含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方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校园文化实际上就是中学校发展的品牌。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其中后者有包含精神、制度以及行为文化。对于社团活动而言,不仅包括物质文化,而且更多体现的是精神文化层面的内容。从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社团活动所包含的内容、价值体现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 中学生社团活动基础上的校园文化建设思路

基于以上对中学生社团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分析可知,通过积极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可以有效繁荣校园文化,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在当前的形式想,如何通过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来全面推动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强化组织领导,确保学生社团活动的有序开展

中学校应当强化对学生社团活动的组织领导,以新课标为要求,坚持以发展的观念看问题;以中学校文化教育为阵营,立足实际,以老师指导为导向、以学生会为助手,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比如,组建文学社、书画社以及舞蹈队和体育队等学生社团,在民主意见基础上制定活动规制以及每一个学期的基本活动方案和计划,既可突出社团的特色,单独组织社团活动,又可融入到学校文化活动中来,充分发挥每一个社团成员的作用。比如,一些中学社团活动中,围绕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开展了各种类型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等,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在组织开展各类社团活动中,应当以正确的舆论为导向,对其进行科学的规划,重点突出校园文化建设主题,将知识性、趣味性以及教育性相统一起来。

2.2 立足学校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为强化和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隐性育人功能,在校园构建、办学理念和三风制定方面,应当立足实际,突出特色,确保思想概念以及布局格调的和谐统一。通过发挥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让师生共同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在此过程中,可组织优秀社团及其成员参加各级文艺作品创作大赛,并用社团活动中的优秀书法、摄影获奖作品,来装饰教学楼走廊两侧的墙面,既可美化校园环境,又能够给社团学生创造一个展示才能的平台。通过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引导社团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可以准确把握校园文化内涵,强化校园文化建设,这对全面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结语

校园文化以其正确、鲜明的导向来鼓舞和引导学生,并且以其强大的凝聚力来规范和影响学生;通过组织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施峥豪.在初级中学发展学生社团的若干经验[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06).

[2]杨成轩.发展校园社团文化创新多元学习方式[J].学习月刊,2014(06).

8.对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中学;校园体育文化;价值;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3-0118-3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体育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各级中学展开,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引下,如何利用好校园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是关系到中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中学是基础教育阶段,中学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在内容和具体的要求上均有别于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总体来看,目前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相对薄弱,对建设内容和具体要求等均缺乏统一认识,这对建设好中学校园体育文化,让它发挥出最大功能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而服务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既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紧迫的。本文基于中学校园体育文化所处环境和对象的特殊性,分析了它与校园文化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求促进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从而为校园文化更健康快速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涵义和内容

1、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涵义

校园文化属于文化的一个分支,由于在校学生的年龄、思想和生活模式等不同,分享不同思想形态与行为规范,拥有共同的需要和追求,以此为依据可将校园文化分为小学校园文化,中学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文化等。

对于体育文化的界定目前还没有形成极为统一的认识,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把体育文化视为一个系统工程,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隶属于社会文化这一范畴。体育文化是人们在体育实践中的尝试,包括活动方式、精神意识、科学发明和价值确定等,它由体育运行方式反映出来,显示体育的精神意识,用之以体育科学的发明和创造以及其他的功能和作用,必然导致它的体育价值的确定。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中学校园体育文化是从属于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中的一种特定文化,是中学校园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形式,而在学校这一特定的人造环境中,为校园社会团体共认、共有、共享的所有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方式文化的总和。它主要包括学校体育运动场地、器材设施、自办体育报刊和具体的科研、体育教学、训练等物质文化和由学校体育活动中表现出的行为规范、体育道德规范、体育价值观、体育舆论等精神文化以及以规章制度、运动团体组织和张贴体育宣传报栏为形式的方式文化。

2、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

校园体育文化含有特定的文化要素,是一个由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物质文化所构成的完整体系,这一体系的内容可概括如下:

(1)体育精神文化

体育精神文化是体育文化的灵魂。它主要反映在体育的观念、精神、道德、风尚、知识和宣传等方面,涉及到人类体育的理想追求、观念转变、道德修养、纪律约束等各个方面。当今体育精神文化,特别是以奥林匹克精神为核心的竞技体育精神正在成为现代体育文化的主旨。体育精神文化实质上就是在某种精神指导下的外化行动,如中学每年举办的田径运动会,看似只有运动员在比赛场按照运动规则所进行的一场较量,但这只是一种外化现象,更多地是通过比赛赛出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的风格和气质,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不断完善,不断超越,这才是体育运动对人的素质的最重要、最本质的提升。体育精神文化应该立足于现实,体现时代精神,并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有益的精神文化资源,建构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体育精神文化。

(2)体育制度文化

体育制度文化,也称体育规范文化,是指在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娱乐等活动中,要求参与者共同遵守的体育规程、行动准则的文化体系,它是在体育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得到參与者认可并要求有关人员共同遵守的规范性公文,它包括在进行体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关系,如各种社会关系、组织形式和活动行为的规范和准则等。它包括常识性体育制度、具体体育制度和个别体育制度,因此它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规范性。在体育新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各项体育活动和训练,也一样要受到体育制度文化的影响、制约和熏陶,并以此规范自己的活动。

(3)体育物质文化

体育物质文化是体育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础,是人类在改造社会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文化状态。体育物质文化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体育,其重要性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体育本学科,已经涉及到更广泛的科学领域,不能简单的用“场地、器材”等原有的体育物质文化形式所概括。由于体育运动的多样性,体育物质文化形态的内容越来越广泛,但是因为条件的限制,目前中学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形态还十分有限。因此,在中学塑造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艺术标准的体育物质设施是十分必要的。

三、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对校园文化的价值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拓宽了课程学习的内容,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我们也主要从以上五个方面研究校园体育文化对中学校园文化的价值。

1、校园体育文化的运动参与价值

体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促进学生运动兴趣和习惯的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而只有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才能激发他运动参与的积极性。运动参与是学生发展体能、获得运动技能、提高健康水平、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关键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培养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在促使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基础上,还应使学生懂得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由此可见,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既校园体育文化的对运动参与价值的体现成为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2、校园体育文化的运动技能价值

运动技能学习领域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基本特征,学习运动技能也是实现其他领域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中学教育阶段,由于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变化较大的时间,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必须避免过分追求运动技术传授的系统和完整,不苛求技术动作细节。在“健康第一”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通过运动技术的学习,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提高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选择1—2项目进行系统学习并且终身化。

3、校园体育文化的身体健康价值

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的身体状况对身体的健康成长有重要影响。适当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和健康,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

4、校园体育文化的心理健康价值

一个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也能增进心理健康。在塑造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要重视通过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的能力。要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目标的达成度;在教学和生活中要注重学生心理品质的提高;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情景,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5、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适应价值

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竞争和合作的社会,体育与健康课程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作为学习领域之一,也是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建立具有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的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一个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可以促使学生经常参与体育活动,从而提高其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而且,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等能力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使他们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四、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措施

1、中學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集中反映了师生的体育意识、道德观念等,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充分运用标语、图展、广播、电视、报栏等媒体进行体育文化渗透,使师生真正认识到身体强健的重要性,激发和引导他们参与体育、享受体育的热情,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应该教育师生遵守规则、公平竞赛、尊重对手,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

2、中学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该以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为中心,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提高锻炼能力,在体育课程发展上要注意体育文化、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播,使学生具有全面的体育文化修养。在选择教材和安排教法上,既要考虑体育锻炼的实效性、科学性,也要增加趣味性,要让学生达到“懂、会、乐”的体育效应。学校要制定体育规章制度,把学校的体育文化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运行轨道。课外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的体育兴趣、运动能力和终身体育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学校要经常组织各种体育文化节、运动会、小型多样的有趣的体育比赛,还可以开展体育专题讲座、体育演讲比赛、体育知识竞赛、图片资料展览、组织观摩体育比赛等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余暇生活,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文化活动。

3、中学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里的体育建筑、雕塑、场地设计,它们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体育意识文化的载体,凝聚着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物质,这些物质,对人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另外,体育建筑、场地、设施也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各级中学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包括建造体育场馆、器械设施等在内的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合理使用已有的场地设施和体育用品。

4、中学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体育制度文化是体育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在体育运动实践中尤其重要,因此它具有个高度的层次性、权威性、目的性和规范性等基本特征。加强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必须使学生懂得各项体育活动的规章制度,从小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在体育活动中潜移默化的以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影响学生的生活吸习惯。

5、中学校园体育智能文化建设

体育智能文化是人们对体育正确认识的概括和总结,是迄今为止人们经过多次实践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理解的产物,它包括体育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当前随着时代的进步,体育科学知识的分类越来越细,学科呈现交叉化和系统化。中学体育职能文化的建设必须促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体育的发展历史、体育的基础学科和功能等基本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热爱体育并自觉地积极参与。

五、结束语

当前体育课程改革正在各级中学全面展开,这是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契机,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战略机遇,以科学的发展观,坚持校园体育文化的创新,摸索和开拓校园文化的全面繁荣。同时,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又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许多艰辛的探索,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实践、不断探索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胡小明.新时期体育社会功能的转变[J]体育文化导刊,2003, 9(3):3- 4

[2]林仙萍.体育文化及其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03, 9(3):50-51

9.关于新桥中学校园文化的调查问卷 篇九

感谢您抽空填写此问卷,此问卷不记名,望您表达您的真实想法与意见,谢谢!

1、您认为实验中学现在的校园装饰文化如何?()

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E.很差

2、您认为在校园装饰文化中用什么字体较好?()

A.楷体B.宋体C.隶书D.其他字体:

3、在校园文化装饰中您喜欢看到什么颜色?()

A.白色B.黄色C.桔色D.粉红色E.蓝色

4、您认为学校校园文化中哪一部门最让您满意?()

A.教学区B.广场区C.餐厅D.住校部 E.阅览室F.操场区

5、您认为学校校园文化中哪一部门最急需调整的?()

A.教学区B.广场区C.餐厅D.住校部 E.阅览室F.操场区

6、您认为有必要对校园装饰文化进行改进吗?为什么?

7、若需要,您认为实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如何改进?(或是需要再添加什么设施)

调查结果统计:

本次调查对于学校现在的校园文化建设,6%的人认为很好;24%的人认为较好;32%的人认为一般,30%的人认为较差,8%的人认为很差。第二题:30%的人认为楷体较好,20%人认为是宋体较好,35%选隶水,15%选择其他,如:华文中宋、华文新魏等。第三题:10%选白色,20%选择黄色,25%选择桔色,15%选择粉红色,20%选择蓝色,10%选择其他。第四题52%选教学区,9%选择广场区,8%选择餐厅,21%选择住校部,8%选择阅览室,2%选择操场区;第五题认为最急调整的是操场区,占35%,其次是广场区,占25%;教学区占20%;住校部占10%;餐厅占6%;阅览室占4%。

而对于第六题“您认为有必要对校园装饰文化进行改进吗?”这一问,100%的人认为是有必要的,原因概括为三点:

1、校园装饰文化的好坏直接影响对该学校的总体评价

2、校园装饰文化的好坏会影响在校者的心情

3、校园装饰文化直接营造读书、餐饮或生活的氛围

10.对校园文化建设育人功能的思考 篇十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 探讨 育人功能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6(b)-0160-02

1 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

1.1 结合重大节日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学生最喜欢、最乐于参加的就是活动,活动是教师进行教育学生的最佳途径,必须重视活动育人的功能。3月5日开展学雷锋活动、4月5日开展扫墓、寻访红色足迹活动、踏青活动、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开展夏季运动会、读书比赛、亲子诵读大赛、七一演讲比赛、八一篮球比赛、国庆节演唱会、春节故事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入学、毕业、入团仪式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坚持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发表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内容生动具体的讲话。保证共青团每周的活动时间和条件,注重教育教学活动与共青团活动有机结合,支持共青团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好已有的品牌活动,并鼓励结合实际创新活动形式。既体现知识性、科学性,更突出趣味性、娱乐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些多层次、宽领域的内容,营造了育人的情景、育人的氛围,积淀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表达能力提高了,组织能力提高了,交际能力提高了,整体素质也就跟着提高了。

1.2 营造适合学生的特点教育氛围

学校的各种活动小组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活动育人的一个重要层面。各小组的成立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须途径,是学校培养学生成长的载体之一。例如:舞蹈队、篮球队、田径队、乒乓球队、书法组、剪纸组、轮滑组、射箭组、美术组、电脑绘画组、科技组等。各种活动是学生自我成长的温馨的家,独立施展的潜能,突出了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学生发展营造了育人的环境,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信心。

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重视活动的环境氛围的营造,不能忽视活动育人。全面贯彻教育的方针,必须重视环境育人、活动育人。

1.3 注重校本课,把活动引进教室

必须重视校本课的开设,制定适合校本课方案,把乒乓学习、舞蹈学习等适合学生的活动引进课堂,让学生在愉悦的、惬意的、充满情趣的实践中提高,在充满快乐的体验中成长、成才、成功,促进其全身心发展。把活动引进课堂,让老师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来,让老师从静态中走出来,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变化,调整教育目标。让老师从小课堂的视野中走进大课堂,把课程学习活动进行整体整合,让校本课成为富有挑战性、吸引学生深入学习的最佳的途径。把活动引进课堂,对学生身心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学生终生学习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产生直接影响。

1.4 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要在规范办学行为、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遴选和集成社会的先进文化,弘扬主旋律,大力营造优于社会环境的独特氛围,使教育和引导体现在细微之处,体现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关怀和关心之中,体现在班级、共青团组织的温暖和鼓励之中。建设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钻研教法、不断探求的优良教风,促使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学习观,倡导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学习生活,及时鼓励学生进步,及时发现解决每一个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让学生在校园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在经历行动中以爱育爱,让孩子在接受爱、体验爱心呵护的同时也同样关爱他人、关爱自然、关爱社会,构建和谐、快乐、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认真抓好班级和共青团工作,建设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快乐和谐、健康向上、争做主人的良好班风,引导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他人的事情帮助做好,集体的事情一起做好。

1.5 探讨实践教育人课题研究

必须重视育人课题研究,这是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有效途径。校园文化建设这一课题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或者认识只停留在表层,校园文化没有影响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我们的校园是学生探索求知的学园、感受到知识力量的家园、享受人生愉悦的乐园,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健康成长,激发出学生愉悦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家的温馨中感受家的味道,感悟出人际交往的坦诚与和谐;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无穷的魅力,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把校园文化建设上升一个高度,真正发挥其巨大的育人功能。

1.6 运用校园多网络拓展育人空间

网络以其神奇的速度闯入了我们的校园,对育人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何让网络成为育人的资源?笔者认为:教育和引导,不能一味的勒令禁止。撩起网络“神秘的面纱”,让学生了解更广的领域和空间,满足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明白上网不只是聊天、交友、打游戏,也可以阅读、创作、学习。加强上网知识的指导,让网络资源合理利用。

2 几点反思

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不言而喻。依托这个载体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进行了塑造。但是,一些人对其价值意义却忽视了。

2.1 认识的误区

一些人对校园文化作用的理解是不准确的,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奢侈的、是浪费的、是搞花架子给人看的,这严重影响校园文化的建设也育人作用的发挥。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关注校园环境的建设,也要关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2.2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整体的工程,必须全员参与配合,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采取确实可行的措施,与时俱进,协调发展。

2.2.1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必须摒弃对校园文化缺乏的认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观念,大力倡导文化建设,积极宣传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和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2.2.2 需要教师的参与指导

教师是校园中影响最大的文化群体,参与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和知识潜能,使校园文化建设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建设对育人功能的重要意义,提高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正确理解、合理规划、完善结构、增加投入。坚持科学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从校风形成、学校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认识,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重要地位,使学生充满勃勃生机,具有永不枯竭的发展力。

参考文献

[1]费建裕.校园文化建设漫谈[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2008(6):55.

[2]林泳生,陈炳强.风景这边独好——新课程理念下的校园文化建设[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11):39-40.

[3]刘永.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管理水平[J].新课程:教研,2010(8):306-307.

[4]徐玮.琐谈农村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农村教育,2007(4):22-23.

[5]桂雅丽.提炼百年文化精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J].基础教育参考,2010(1X):96.

[6]刘宝山.谨防校园书吧成摆设[J].河北教育:综合.2010(10):53.

[7]孙玉亮.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青年教师培养[J].大众心理学,2009(3):10-11.

[8]孙建武,熊良意.旬阳县赵湾中学高规格构建校园文化[J].法制与社会,2011(5):65.

[9]任秀格.重视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3):50-51.

[10]芦苇.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精神品格的构建[J].宁夏教育,2006(10):18-19.

11.对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十一

一、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互联网的出现及飞速发展, 无疑给人们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诸多便利和进步;通过网络, 人们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 增加与外界的交流机会, 发展自己的个性, 拓展受教育的空间, 如此等等……这些既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带来了便捷, 同时先进的网络技术也为整个社会生产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真正发挥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进而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然而, 网络文化犹如一把双刃剑, 利弊并存,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其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网络文化中存在着许多落后腐朽和暴力色情等消极内容。网络上的腐朽色情内容以及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已经让许多父母和老师谈之色变。学生对于性的好奇和渴望原本是件很正常的事情, 但如果缺乏正确引导, 正值发育阶段的学生显然没有这方面的自制力, 一旦染上“黄毒”, 健康的心灵就会受到极大的污染。这些网络毒瘤的存在, 在现实生活中必将把人们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思想认识引入歧途, 腐蚀中小学生的思想, 毒害他们的心灵, 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中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实践者, 国家如果不及时对网络文化中的腐朽落后和暴力色情等内容采取措施, 加以遏制, 势必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在全国中小学校园安装上网过滤软件, 其目的正是为了及时堵住网络上的落后、腐朽文化, 积极主动地让暴力和色情等文化毒瘤远离广大中小学生, 让先进、健康和清新、纯净的网络文化走进校园和社会, 以期更好地发挥先进、健康文化的引领作用。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生活》教材中明确指出:文化对人的影响, 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长期以来, 许多低级、庸俗的内容充斥着整个网络市场, 中小学校园也难以逃避。广大中小学生长期置身于这种落后腐朽、不健康的文化氛围之中, 身心受到了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 纯净的心灵因受到不良侵蚀而逐步变得扭曲。一旦低级、庸俗的文化思潮在中小学生的心灵占据了主导地位, 他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便会随之改变,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表现为暴力倾向和低级庸俗之举, 严重影响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 甚至危害社会。大多数中小学生上网的目的是为了聊天、玩游戏、寻找刺激, 漫无目的的聊天在时间上很难控制, 新鲜刺激的游戏层出不穷, 再加上青少年爱玩的天性, 因此, 很容易上网成瘾, 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中, 不但耗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 而且严重地危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其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它们一经形成, 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 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在中小学校园安装上网过滤软件, 旨在让广大中小学生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主动感受健康向上网络文化的熏陶, 以期让广大中小学生尽早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从而指导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和人生选择。高中《文化生活》教材还告诉我们:优秀的文化可以塑造人生, 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安装校园网络过滤软件, 正是为了抵御落后、腐朽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 真正发挥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的积极引领作用。事实上, 优秀文化能够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对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在文化生活中作出选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 尤以网络文化的发展最为典型。但是, 由于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一些非法网站和不法分子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不顾社会效益, 唯利是图, 肆意制作、大肆传播品位低下的文化内容和产品, 导致大量文化垃圾涌入社会和校园, 直接危及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针对该现象, 国家高度重视, 适时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通知》, 并运用法律和行政等手段, 坚决打击各类网络违法犯罪, 取缔了一批非法网站, 对不法分子绳之以法。同时以教育部颁发的安装校园过滤软件的通知为契机, 对中小学校园网络加强管理、正确引导。通过安装上网过滤软件, 提高中小学校园网络安全系数, 杜绝网络犯罪分子的袭击, 提高网络的过滤水平, 力求将一些不健康的网站过滤掉。这些举措为纯净校园网络文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然而,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尽管国家采取多项举措堵塞和拒绝落后、腐朽的网络文化, 通过安装过滤软件来维护校园网络的纯洁, 但广大中小学生提高自身的鉴别和控制能力才是根本所在, 上网过滤软件并非万能。因而, 中小学生更要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 拒绝污染, 自觉置身于健康文化生活的海洋之中。作为学生, 我们自然应该认识到沉溺于网上娱乐的不利, 用更多的精力关注网络上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通过网络接触社会, 提高我们辨识和思考的能力。如果我们不能把握正确的航向, 是非观念模糊, 良莠不分, 就会陷入落后文化的泥沼而不能自拔, 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恶果。经济越是发展, 社会越是进步, 校园文化越是丰富。中小学生越追求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越需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能力, 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

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体现了先进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是文化建设的灵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倡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今社会, 网络文化已经浸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包括中小学校园。网上内容形形色色、无所不包、无奇不有, 有正确与善意, 也有错误与恶意, 甚至还有激烈的斗争。大量不健康的网络内容严重阻碍了广大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水平的提升, 背离了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通过安装上网过滤软件, 能够将许多错误的观念及低级庸俗和暴力色情内容拒之门外。广大中小学生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直面网络和实际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 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 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 陶冶思想道德情感, 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

12.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篇十二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文化积累中和历史积淀下形成的产物,是一个学校的形象和品牌,也是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生态系统平台。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建设一个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并被师生认同,能使师生共同发展的生态环境系统和精神家园。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及主旨

主题:传承学校五十年历史,培育盛中精神,树立共同的价值观,打造和谐校园。

主旨:“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校园环境对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作用,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创设一个布局合理、整洁优美、宁静有序、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文化气氛浓郁的校园环境,无疑是广大师生陶冶情操,构建健康人格,提高素质的良好平台,也是一所学校提升档次、扩大影响、形成特色的理想载体。具体表现为:

1、群体凝聚。盛中校园文化的核心是追求和树立“严谨、务实、团结、进取”的共同价值观,从而使师生形成一种无形的向心力,把师生的行为系于一个共同的文化精神上。

2、陶冶情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优美、有序、文化气氛浓郁的校园环境始终能够给师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从而激发师生热爱学校、发奋学习、勤奋工作、弘扬正气、崇尚健康、追求高雅的情怀。

3、规范言行。通过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达到触动心灵、荡涤思想、约束言行,无形、无声的校园文化就是无处不在的道德准绳,当这种文化渗透到校园的各个角落时,社会上各种不文明的现象就会自然而然成众矢之的,没有市场。校园文化建设一旦形成规模、养成习惯,就会变成传统代代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当师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和集体舆论的要求时,文化氛围就会促使他自我调节矫正。

4、培养个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特长。多彩的校园文化适应了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避免了对学生人格塑造单一化的倾向。使那些个性特长较突出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并在活动中看到了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5、树立集体意识。盛桥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校集体为单位,这要求师生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注意相互间的协作,必要时为了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否则就会受到来自集体的人际压力。这种来自外环境

压力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都要求师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以建成一种友好互助的群体氛围。反过来,一个充满朝气、友好团结的集体会使师生亲身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体会到集体力量的伟大,从而树立个人要服从集体、严以律已,宽以待人的集体主义思想观念。

6、增强竞争意识。盛桥中学的校园文化应是倡导一种“求真、尚德、明理、达智”的文化,能使师生在竞争活动中受到锻炼,增强竞争意识,提高竞争能力;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盛桥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对学生一生幸福负责”为基本理念,倡导无处不在、人人参与、赏心悦目、奋发向上的文化渗透,提倡高效、简明、主题突出的组织形式,力求多层次、全方位、精构思,不断造就具有盛桥中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形象。

盛桥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为广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成长、发展的环境,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是学生的文化建设。我们必须在优化硬件建设的前提下,侧重精神产品的打造。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体现“六性”:一是科学性。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二是教育性。文化建设必须渗透思想教育的成份,寓德育于文化建设中;三是艺术性。要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富有艺术气息,使人身在其中而有一种美的享受;四是时代性。要紧跟时代步伐,体现时代特色;五是独立性。盛桥中学必须有自己的特色,有与众不同的东西;六是经济性。文化建设要有艺术性并具时代感,不可一味地追求时髦、高档、漂亮,强调绿化、美化、净化。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倡导特色,注重环境;把握舆论,营造氛围;活动引领,学科渗透;校外延伸,丰富载体。

盛桥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文化建设,更是一种思想的建设,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齐抓共管,才能更好地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环境建设中特别强调的是整体规划、合理布局,要赋予盛中以生命的活力,体现盛中的文化底蕴和盛中人的精神面貌,突出“严谨、务实”的功能,彰显“团结、奋进”的功效。

(1)确定教师共同的奋斗目标,建立教师新的评价机制,使激励目标与素质教育要求相一致。进一步完善教职工聘任、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同时,将激励渠道多样化,满足教师不同的发展需求。学校根据不同的教师,以及他们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做出的不同贡献,给予不同形式的激励。创造良好的干事业的氛围,用共同的价值观凝聚全体教职工,增强教职工的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发挥我校五十年积淀的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作用,重视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通过校园精神、传统的弘扬,倡导“严谨、务实”的校园文化精神,创设“团结、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造就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培养人格健康、品学兼优的学生群体。

(3)注重校园物质环境建设。校园的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硬件”,没有完备的“硬件”系统,校园文化就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因此,学校要重视校容校貌、校园内部的合理布局、建筑物的装饰、校园绿化、美化等自然景观的建设,重视花草树木、名人塑像、时代雕塑、文化长廊等人文景观的设置,重视道路文化、走廊文化、教室文化、寝室文化的设计,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来陶冶学生的性情,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①设立名人塑像

在现有“学海明珠”雕塑的基础上,在大门主干道的两旁设立名人塑像群,通过名人名言引领、激励学生在知识的殿堂中“勤学、善学、乐学、博学”。②悬挂“一训三风”

在广泛征集的基础上,确定盛桥中学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通过各种形式和方式让师生处处见到、时时提醒,促使师生共同努力形成共识,在校训的引领下,逐步靠近、达成目标。

③张贴文明用语

规范的言行要靠思想引领,文明的习惯养成要靠舆论支持。在教室、走廊、寝室等公共场所张贴一些励志用语和文明用语,既是对师生的一种提醒和督促,又是明确做人的道德标准,同时也是做成事的态度和责任。

④建设文化长廊

在教学区和教师生活区的隔离带上建设校园文化长廊。开辟宣传栏,对师生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对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深度的报道和宣传。搞好读报栏,扩大正面宣传力度,大力宣传中外最新政治、经济动态,介绍中外科学文化名人、介绍科技成果。做好校务公开,及时张榜公布日常工作重点和学校重大事项,让师生共同参与学校管理。

⑤设置校园小景

根据校园现有的整体布局,结合校园环境整治,进行科学的合理规划。大门主干道两旁、新教学楼的前后广场、老教学楼与办公楼之间、水塘周围、学生公寓四周、办公楼的东侧、教师公寓之间空地等,分别设计和建设“校园十景”(见附表),并分别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力求达到教育性和艺术性的融合,使学生所能到的地方都带有启发性和教育性,让校园的每一块地方都会“说话”,形成整个校园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

(4)活动引领,学科渗透。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求真、尚德、明理、达智”的人生追求。在文化活动中,将各种校园文化要素贯穿起来,构成丰富的教育面,形成有机的教育平台。每学年开学召开开学典礼,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每年的“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七一”党的生日、国庆节、教师节、元旦

节都要开展专题教育,一个节日一个专题,以座谈会、辩论会、演讲会、征文、书画展、文艺汇演等多种形式文化艺术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推进高雅文化进入校园,不断提高文化艺术活动的层次和品位,对学生进行各种主题教育,激发兴趣、陶冶情操。

(5)构建校园文化新载体。充分利用现代通讯和网络的技术支持和优势,重视把握正确的校园舆论导向,构建具有时代特色校园文化新载体。巩固盛桥中学网站、广播站、校信通等宣传教育平台的建设,筹划校园报刊、班级周报等新的媒体,营造高格调,高品位,艺术性,思想性,理论性强的舆论宣传格局。

(6)校外延伸。积极配合公安、司法、文化、工商等部门对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强化校园内外安全管理,努力营造安全、文明的环境,构建和谐校园。加强“家校联合”,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管理,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实施请进来战略,邀请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到校举行专题讲座,拓宽认知的窗口。

13.对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十三

随着社会的发展, 时代的进步, 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精神文明已成为人民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 校园文化以其潜在而又巨大的教育功能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哈佛大学教授尼尔·陆登庭认为, 最好的教育不但能帮助我们在职业上获得成功, 还能使我们成为更善于思考, 更有好奇心和洞察力、更完满和充实的人。他还指出, 人文已经再次成为全球教育关注的热点。于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首先校园文化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发挥凝聚、激励、熏陶等功能, 在师生中形成一种无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激发着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 对师生的理想、观念和行为品德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能够展示学生才华、发展学生个性,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和创新精神, 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第三, 现在的学校中还存在着许多漠视人文的因素和现象, 这与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改革相悖, 而要使学校发展符合课程改革的需要和潮流, 必须走人文化的道路。第四, 校园文化在学校发展和学生素质的提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学校发展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工作。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该重点突出, 全面开展

校园文化建设既应该是多方面、全方位的进行, 同时也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有所侧重:

1. 强化管理机制, 加强制度建设,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证

教育的本质说到底是体现一种对人的人文关怀。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 其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 而后用情境来内化。建校五年来, 学校始终致力于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全”, 规章制度是全方位的, 做到事事有章可循, 如:行政管理、教育教学管理、总务管理……“细”, 内容具体明确, 操作性强;“严”, 纪律严明, 赏罚分明。三点突出制度文化的正规性、权威性和民主性, 便于形成正义向上的校风。

2. 加强硬件建设, 美化育人环境,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

建校以来, 我校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努力搞好硬件建设, 力求美化育人环境, 使学生的身心在优美的环境中得到陶冶。阅览室的墙上, 大幅的沙滩休闲图, 来自于教师的创造, 突出了休闲的气氛;图书室的墙上, 画着海浪游鱼, 来自于学生的创意, 寓示着同学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学校的展示橱窗中, 一面面锦旗、一张张奖状、一个个奖杯, 仿佛在诉说着学校的过去, 企盼着学校的将来;这无声的一切, 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影响着学生、陶冶着学生、吸引着学生。成为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笔。

3. 加强校园精神建设,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体现在硬件的规划与建设中, 应该体现在校风为主体的校园精神的建设中。建校以来, 学校首先从领导作风建设入手, 通过理论学习, 统一认识, 端正办学方向, 树立起“团结协作、勤廉高效”的工作作风;大力开展师德教育活动, 在教师中树立“忠诚、勤奋、求实、创新”的教风。同时学校还积极开展“五讲、四美”等活动, 培养了良好的学风。展现了我校以人为本, 健康向上的校风, 形成了务实、创新、求高、求强的校园精神, 为校园文化建设入了活力。

三、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思索与体会

1.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要突出地域的文化特色, 将传统色彩与现代意识结合起来

我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 既着力体现时代精神, 吸纳补充先进文化的营养, 构建校园新文化体系, 用全新的文化培育一代新人, 又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学校地处曹植之乡, 因此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也围绕曹植展开。学校在学生入学之初, 组织学生参拜曹植墓, 亲身体验历史名人的博大精神及他为历史的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如此不仅拓宽了眼界, 增长了见识, 还丰富了生活的体验。然后学生发言, 举行主题班会, 使学生对曹植文化的认识提高到理性的层次, 同校园精神结合起来, 形成学生奋发向上的原动力。突出地域的文化特色, 有力地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

2. 校园的自我管理是校园文化创新的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长期以来, 我们在教学中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 开展了以教研室为单位的教育教学的创新;在学生管理中我们成立了团委指导下的学生会, 实行自我管理, 自主活动。实现了师生自主, 不断创新的自我管理模式, 使得校园文化建设充满了活力。

3. 班级文化建设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渠道

学校是一个集体, 而班级则是这个集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正是通过班级文化建设体现出来的。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必须充分发挥班级的作用。我校形成了以班主任为主导, 班干部为主线, 班级全体同学参与的班级文化建设团队, 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传媒文化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集体是一个熔炉, 能把生铁炼成钢, 也可能是个染缸, 给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以不良影响。学生在集体中, 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 因此, 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 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建校以来, 学校通过学校电台、校刊校报、宣传栏等各种媒体, 不仅促进了校园文化的交流, 而且充分显示了强大的育人功能, 产生了强大的向心力和凝集力, 也使全校师生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这种凝聚力又大大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 保证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持续发展。

5. 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向着开放、创新的方向发展

校园文化是社会大文化中的一部分, 是社会主流文化在校园中的反映, 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联系应该是难以割断的。多元、多彩, 多变的社会文化, 早已渗入到校园中, 作为学校只有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社会环境, 构建起开放性的校园文化体系, 通过校内外的互动, 使学生经受各种锻炼, 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鉴别、选择、批判、抵制能力, 不断提高文化品位, 才有可能使学生免受社会不良文化的侵蚀和毒害, 在复杂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14.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新思考 篇十四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院校也以惊人的速度飞速发展,人们的教育观、价值观、人生观都同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作为校园文化主流的体育文化也出现了革新、变异和转化,但如何建立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崭新的体育文化,则一直是理论界谈论的话题。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时代性特点

任何文化都是时代的产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时代的特征,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发展前进而不断地演化自己的形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受经济体制、教育制度以及社会结构、文化风尚等因素的制约。例如上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实行的全国健身热。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期的“文化大革命”,以政治代替体育,军事代替体育,劳动代替体育,体育几乎处于瘫痪状态。8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在阔别奥运会30年之后,重返奥运会并实现了零的突破;中国女排“五连冠”,更是极大地鼓舞着每一个莘莘学子。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又是足球热,1992年中国申办2000年奥运会,1995年6月开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男足冲出亚洲,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可见,每一次活动都深深地影响着高等学校,甚至成为那个特定时代校园体育文化的主旋律。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性特点

校园体育文化有其社会属性,并受社会因素的制约,而社会属性主要体现社会的要求。通过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频繁而广泛的以体育为内容的交流与接触,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开阔学生的眼界,积极吸取社会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以弥补校园文化的不足。同时体育活动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可以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动态性特点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形成的主体是大学生。大学生在学习之余所钟情的是既能调剂学习生活,又能获得各种知识才能的充满动感的校园体育文化,在紧张学习的闲暇,在复习迎考的间隙,观赏一场精彩的体育比赛或参与自己喜爱和擅长的体育项目,在与对手的拼搏中,在与同伴的默契配合中,得到一种非常美妙的快慰和心理上的满足。这样既能调节学生生活,和谐心境,陶冶情操,又能使大学生得到积极的休息。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体育文化缺乏人文性

没有文化底蕴的大学绝非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而当前大学体育文化通常将其目的降低到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培养兴趣,增强才干的层次,于是大学的体育文化建设也只是停留在校园内举办开展各类体育比赛上,其实这是校园体育文化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从大学文化的教育功能而言,大学文化的真谛在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文化意识,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使其成为对人类、国家、社会、文化均有责任感的公共知识分子,和真正具有道义感的好公民。而要达成这一目的,大学体育文化的建设必须强化人文性和人文环境的营建。然而遗憾的是当今在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仍旧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改善和营建层次上,在具有文化深度和文化底蕴的体育人文环境的营造方面缺乏研究和有效的探索。

(二)大学体育文化缺乏创造性

这与目前我国大学体育长期运行在以强调政府行为为基础的制度环境有关。在这种制度背景下,大学体育的经费来源、教育教学活动、体育科学研究等都必须遵循政府的指令,大学体育制度由政府界定,在具体的操作中必然极大的限定和压抑了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大学体育职能的发挥、功能的实现还在于领会上级意图、吃透文件精神、遵守规章制度的程度,在这种制度下只能是千人一面,主动性、创造性和创新精神只有被放弃,最终大学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也必定受到限制。

(三)大学体育文化存在庸俗之风,缺乏责任感

大学是以探索、追求、捍卫、传播真理和知识为目的,继而负有引导社会价值观、规范社会行为之使命,对人类素质的改善和提高、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公共影响力、推动力的学术组织。然而权学交易、钱学交易、学术腐败等社会庸俗之风已经全面侵入大学的机体,侵蚀着大学原有的高尚和儒雅。这种状况影响下的体育教师的体育价值观必将影响其职业态度甚至是学术进取心,学生的体育价值观直接决定其对体育的参与和需求,体育管理者的价值观又影响着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大学体育文化面临如此危机的侵蚀,何谈教育的责任感,又何谈文化的责任感。

三、高效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用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 吸引学生参加体育活动

1.重视组织发动工作

重视校园体育组织建设, 实现校园体育管理网络化。学校领导应为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提供经费和创造条件, 制定各种体育规章制度, 使学校的体育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运行轨道, 促进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

2.活动内容与形式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⑴内容要迎合学生的趣向。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应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可参与性, 让更多的学生都能参与发挥,使他们真正体验到运动的乐趣, 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如男生对球类 ( 篮球、足球、乒乓球) 、武术等一些对抗性较强的项目比较感兴趣, 我们可多安排一些, 满足学生要求; 女生对形体、啦啦操、舞蹈、羽毛球等项目感兴趣,我们要尽可能地在场地布置、教师的配备上满足她们。这样,学生就有选择余地, 使自己的兴趣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

⑵多搞专题性活动。除了各种运动会、有趣的体育比赛外, 我们还可以开展体育专题讲座、体育演讲比赛、体育知识竞赛、图片资料展览, 组织观摩体育比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文化活动。

⑶注重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我们在选择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时候要以学生的学习、锻炼为中心, 以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提高运动能力为指导思想, 既要考虑体育锻炼的实效性、科学性, 更要增加趣味性, 让学生达到懂、会、乐的体育效应。

(二)学生应成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人

1.充分发挥团组织与学生会的作用

⑴结合实际成立相应的学生体育组织。除了相应的职能部门以外,为了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落实,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需求, 成立相应的学生体育组织, 如各种球类俱乐部、健身俱乐部、艺术体操队等, 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 让学生真正成为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主人。与此同时,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仅仅是参与者, 也应该是一定程度上的组织者, 让学生自己去组织, 教师适当指导,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⑵广泛开辟体育宣传阵地。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运用标语、黑板报、校广播站、电视及网络等宣传媒体,宣传我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事迹,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引导他们形成和完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用体育比赛中公平竞争、公开竞争、求真求实、遵守规则、尊重对手的体育道德精神来感化教育学生, 培养他们高尚的体育道德风尚。

⑶使课余体育工作成为学生组织工作的重要内容

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引导,协助学生组织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 使学生学到的体育知识、技能等得到巩固, 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这样,既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健康发展, 又促进了终身体育理念的形成与巩固。

2. 让所有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运动场

⑴制定相应的课外活动制度, 保证出勤率。课外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丰富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对学生的体育兴趣、运动能力和终身体育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为了让学生获得课外时间上的保证,除了加强平时的考核之外, 还必须制定一些课外活动的制度, 让学生能自觉地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同时将班级出勤情况与先进班级的评选、先进个人的评选相结合。

⑵使其成为体育成绩评价的一部分。为督促、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进一步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 我们可以把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作为体育成绩评价的内容之一。这样, 既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同时也是新课程理念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⑶充分挖掘学校的体育资源。为保证学生人人都能动起来, 都有参与表现的机会, 除了一些传统的运动项目之外,我们还可以对现有的运动项目进行改造,大力开发新兴的运动项目, 如街舞、啦啦操、攀岩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大力开发课外与校外体育资源, 如社会体育活动竞赛、体育俱乐部活动等, 这样既增加了学生活动的时间, 又培养了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重视个体差异,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快乐

1.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基础自定目标。在目标的选择制定上,每位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 要切合自我实际。目标一旦确立以后,就要朝这个目标去努力。

2.重活动过程, 重能力提高。我们提倡学生积极参与, 在活动中体验到体育的乐趣, 身心得到发展。同时,通过活动, 使学生对体育的认识能力、运动能力、自我锻炼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自我评价能力、体育观赏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

3.紧密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通过每年一次的《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的测试, 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体质与健康的状况, 帮助自己监测一年来体质与健康是否发生变化以及变化的程度, 有助于在新的一年里有的放矢地设定自己的锻炼目标, 有针对性地选择锻炼策略,制定切实可行的锻炼计划。

上一篇:10血液入库、保存、发放、报废管理制度下一篇:让我很感动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