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工作十一五总结

2024-11-07

干部工作十一五总结(精选8篇)

1.干部工作十一五总结 篇一

桥北乡“十一五”工作总结

(2006—2010)

‚十一五‛以来,桥北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以社区建设为重点,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以培育支柱产业为主线,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以借力发展为手段,加快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步伐;以107国道改造为重点,全面提升城乡建设品位‛的工作思路,科学谋划、统筹发展、狠抓落实,全面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使全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明显进步。五年来,桥北乡先后荣获‚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造林绿化先进乡镇‛、‚新乡市‘五好’乡镇党委‛、‚ 新乡市信访工作 ‘四无’乡镇‛等荣誉称号。

一、应对挑战,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的态势

五年来,桥北乡在经济形势日益严峻及重大活动繁多的双重压力下,乡党委、政府全面分析、准确定位,始终坚持‚依托郑州、服务郑州、发展桥北‛的总体思路,大力实施引资项目双带动战略,保持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十一五‛以来全乡国内生产总值完成8.9亿元,年均增长1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58万元,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人均纯收入2009年达到4989元,年均增长12%;实际利用县外资金2.8

亿元;争取各项无偿资金9553万元。桥北乡连续多年被原阳县委、县政府评为‚经济发展先进单位‛。

桥北乡一直把项目建设做为加快发展的主抓手,把招商引资做为项目建设的主渠道,明确目标、强化责任、强力推进,力求加快项目建设的进度和质量,提高招商引资的水平。五年来全乡新开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9个,主要项目有投资

1.21亿元的河南大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基地项目,投资3000万元的河南春花秋实桥北饲料加工园项目,投资3000万元的北京东华阳光医药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投资4000万元的名扬肥业有限公司项目,投资3000万元的河南三星科技有限公司桥北生产基地项目,投资5000万元的杨帆集团黄金柜台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的河南省教育书刊有限公司印刷厂项目。五年来,全乡新开工100万元以上的农业结构调整项目7个,主要有大诚生态有机生态园项目,破车庄粮油加工项目,金奥米业市场市场改造项目及刘合庄、盐店庄、马庄、刘庵、小辛庄、破车庄土地整理项目等。

目前,全乡新开工及续建的工农业项目均进展顺利、运转平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关注民生,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推进

我们始终把改善作为最大的政治,把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作为重中之重,争实加强精神文明及民主法制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桥北。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五年来,共争取上级无偿资金9000余万元,主要完成了幸福渠11座危桥改造,桥北一中初中校舍改建,桥北乡敬老院建设、乡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建设,桥北联通公司、邮政新办公楼建设、桥北变电站改建,马井、马庄、盐店庄、小刘庄、小辛庄等村安全饮用水项目,破车庄、刘庵、小辛庄、马庄、盐店庄、刘合庄土地整理项目,马井、马庄、小辛庄、葛韩庄、胡庄、破车庄等8个村健身项目,新建乡村道路87公里,完成了魏桥线桥北段1.2公里美化亮化工程;2009年在市委、政府的领导下,107国道拓宽改造工程开始实施,该项目南至黄河大桥,北至黄河大堤,全长3865米,拓宽改造工程总控制线为130.5米,内容包括双向8车道的主车道,25米的绿化区,双向4车道的辅道及人非共板道等,同时建设照明、排水等设施。该工程由新乡市规划设计院设计,总投资3800万元,目前,地下雨污管网、光缆搬迁、主车道加宽,25米绿化带备土、国道东侧54米范围内拆迁等工作已经结束。工程完工后,将彻底实现107国道桥北段和郑州中州大道的隔河对接。二是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加快发展。桥北乡是新乡市新型农村住宅社区整体推进乡,全乡共规划7个社区,‚同心源‛社区2008年10月启动,由马井村委和康馨园房地产开发公司建设,已建设住宅370套,完成社区道路3公里,水系、绿化景观4000平方米,排水管道1800米,产业带动商贸楼12000平方米;马庄社区2008年8月启动,由马庄村委自筹资金启动建设,已建成住宅260套,在建50套,入住90户,完成道路2.5公里,‚银河‛社区由河南佳大置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2010年5月1日正式动工,在建住宅20套;整合破车庄、刘庵、小辛庄的‚黄河春天‛社区,于2010年10月举行了开工奠基仪式;另外整合大张庄、老庄、刘合庄的‚清华城‛社区,整合小张庄、司窑的‚亲水河畔‛社区,均已和开发商签订协议,土地测绘、附属物清理补偿工作也基本结束,即将开工建设;盐店庄、尤拐、范庄、小刘庄四个村所整合的‚幸福源‛社区将于2011年启动。三是综合治理、信访稳定、计划生育取得了明显成效。桥北乡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政法信访工作会议精神,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对全乡信访积案、老上访户进行集中会诊,明确责任强化措施,一抓到底,有效地扼制了全乡信访抬头趋势,通过落实各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深化平安建设,强化基层防范,抓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确保了全乡在奥运会及国庆六十周年等重大活动期间大局稳定。2007年桥北乡信访接待室被新乡市委、市政府评为‚新乡市文明接待室‛、2008年被评为信访工作‚四无‛乡镇,2006、2007、2008原阳县综合治理、平安建设先进单位,乡党委书记韩卫军还被市政府记‚三等功‛。计划生育上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出生率连年控制在11‰以内。四是社会保障、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全乡现在五保供养140人,农村低保1214人,五年来,共发放供养、低保资金220余万元;巩固两基‚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8%;全乡组建腰鼓、盘鼓、戏曲等文艺表演队17个,农闲时节、传统节日,宣传政策、移风移俗,丰富了群众生活,马井、马庄在被评为‚市级文明村‛的基础上,2009年又被评为省级文明村;乡村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初步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三、抓住关键,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营造风清气正的浓厚氛围。一是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所为‚一把手‛工程,切实落实‚一岗两责‛。全乡各级、各单位的负责人都是党风廉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严格要求。二是建立并

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各项要求和措施,广大乡村干部的廉政意识增强,廉洁行为规范。三是加强对党员干部廉政教育,提高党员廉洁自律意识和政治理论水平。四是以廉政文化‚五进‛为载体,多途径、多渠道开展廉政文化‚五进‛活动。五是深入推进源头治腐工作。切实抓好党务公开、政务公开以及村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工作,始终坚持推进‚阳光工程‛。

四、强化党建,奠定跨越发展的组织保证

桥北乡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活动为主线,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以推进‚四议两公开‛为平台,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一是加强党委自身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地方党委建设的意见》,积极发挥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坚持议大事、抓人事、谋全局,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努力使各项决策不仅要符合上级精神,而且更符合桥北实际。二是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推进机关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效能型、廉洁型、文明型‚五型‛机关,使乡基层站所工作作风得到明显改善;顺利完成了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选好配强了村级领导班子,解决了‚有人干事‛的问题;在全乡推进‚四议两公开‛,加强村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了村两委的战斗力凝聚力,在全乡党员中开展服务承诺和设岗定责、党员公示机制、民主评议党员等机制,‚双强双带‛工程得到有效落实,增强了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加强知识分子党员培养和发展,提高党员发展质量,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提高村干部基本报酬标准和报酬与工作年限、工作绩效挂钩的方式,充分调动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激励了村干部认

真履行职责、干好本职工作,发挥大学生村干部的作用;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加强对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各种培训,使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涌现出了马井、马庄两个省市基层党组织先进典型,两个村先后被评为省级‚五好‛农村党支部,2008年马井村党支部书记马建升荣获河南省劳动模范,2010年马庄村党支部书记师忠强荣获全国劳动模范。

中共桥北乡委员会 桥北乡人民政府 2010年11月16日

2.干部工作十一五总结 篇二

保持发展激情, 就要紧紧抓住中央进一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和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 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主攻方向, 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强大动力,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 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新突破。

保持发展激情, 就要高标准制定目标, 高效率推进工作, 高速度实现赶超。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 提早判断经济形势, 提前谋划发展蓝图, 始终保持一股迎难而上的勇气、一股敢为人先的锐气、一股干不上去誓不罢休的志气, 咬定一季度“开门红”、半年“双过半”、全年实现“两个不低于”的工作目标不放松。

保持发展激情, 就要勇于直面难题, 强化要素保障, 切实履行责任。各地、各部门的领导干部要不回避矛盾, 深入基层、深入企业, 破解发展难题。要掌握经济运行的主动权, 特别在扩宽筹资渠道, 开拓资本市场, 保证资金供应等方面下功夫, 实实在在帮助基层和企业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保持发展激情, 就要抓住关键环节, 谋划全局发展, 实施具有突破性的重大举措。要通过抓产业集群壮大工业经济实力, 通过抓“双百工程”努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为抓手, 实现县域经济大发展快发展;要明确城区在服务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实施好服务业“五年倍增”计划, 通过发挥优势, 补齐短板, 推动结构调整, 促进经济发展。

3.干部工作十一五总结 篇三

苟仲文:

1957年生,甘肃镇原人, 1981年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毕业,1989年1月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工学硕士学位。历任机电部29研究所副所长,电子工业部29研究所副所长,电子工业部科技与质量监督司副司长,电子工业部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委书记。2000年10月任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2002年2月任信产部副部长。

2006年5月发布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把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提到了新的高度,这为今后信息化工作的推进指明了方向。可以肯定,今后10~20年,信息化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会越发突出。作为信息化推进工作者,必须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做好各项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好信息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根据信息化建设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和要求,结合行业实际,“十一五”期间在推进信息化方面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完善信息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信息网络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电话用户、网络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1位,互联网用户和宽带用户居于世界第2位。但是,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电话还没有在老少边穷地区完全普及;二是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和宽带接入的普及率需进一步提高;三是随着NGN、3G等通信技术的发展,我国信息网络面临着转型的问题。为此,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实施行政村通电话项目,增加边远、贫穷地区的电话普及率,并将村村通工程向自然村、互联网络延伸,争取实现 “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另一方面,要抓住网络技术转型的机遇,加快3G、NGN等建设,从业务、网络和终端等层面推进网络融合。

二、大力推进农村农业信息化,缩小数字鸿沟。农村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方面,也是缩小数字鸿沟、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大力推进农村农业信息化,对于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服务作用。2006年我们将进一步推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引导建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发贴近农民需要、方便实用的涉农信息。

三、加快城市和社区信息化,营造现代宜居城市环境。在推进城市和社区信息化方面,我国已经有多年的探索尝试。目前,信产部已批准了39个城市信息化试点。这些城市在电子政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但是,城市和社区信息化中发展不均衡、信息资源不能共享等问题还普遍存在。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快城市和社区信息化建设。抓好城市信息化试点、示范,促进城市交通、市政建设、公共管理、应急联动、文化教育、劳动保障、医疗卫生等重点领域信息化快速发展。尤其要关注建立和完善应急通信保障机制,提高对重大危机、灾害或事故等突发事件的通信保护和恢复的快速反应能力,积极推进智能化社区建设,形成社区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四、推进企业和物流信息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物流环节是企业管理的关键环节,该环节实现信息化,能有效降低企业的管理效率,提高企业竞争力。近年来我们在企业信息化和物流信息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方面引导龙头企业推广电子商务应用、推进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加强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另一方面,正在研究全国和区域性物流公共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引导大中型企业加快信息化步伐、发展电子商务,推动建设行业共用信息技术支持中心,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提供支撑服务。

五、推进网络信任体系建设,为信息化提供安全保障。网络信任体系是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信息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础。而电子认证又是网络信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几年,我们在网络信任体系建设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并且按照《电子签名法》的规定,加强了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的许可监督管理。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网络信任体系建设,积极推广电子认证的应用,推动电子认证的社会化、专业化道路,推动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的互通互认等方面的工作。

4.“十一五”计量科技工作总结 篇四

“十一五”计量科技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特别是全省质检科技工作会议以来,我所认真贯彻落实省局部署,实施科技兴检战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完善科技管理机制,加强技术机构和实验室建设,增加科技资源的投入力度,计量科技工作取得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计量科技服务质量监督工作的有效性不断提高;计量科技自主创新的能力日渐增强;实验室检测技术条件大幅度改善;初步形成一支能够承担重任的中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十一五”以来,计量科技工作在维护计量检测市场正常经济秩序、保证人民生命健康方面,推进计量检测技术体系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积极筹措资金,创新投入机制

我所建立了持续稳定的科技经费保障机制,设立了科技投入专项资金,包括科技发展专项资金和科技装备能力建设专项资金,纳入预算,实行专款专用。科技发展专项资金按每年不低于事业收入的2%安排,并逐年有所增加,加大技术机构自有资金的投入力度。2006—2008年,我所重点建设了计量检测项目20项,完成投资200余万元,基本建成资源优化、竞争有力,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计量技术机构新体系。

二、在检测能力和实验室建设方面

2006年起,我所建立了包括水表、电能表、燃气表、热能表在内的民用“四表”检定中心; 建立了包括催化燃烧式甲烷测定器检定装置在内的矿山安全仪器检定中心,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建立了包括心电监护仪检定装置在内的医疗卫生仪器检定中心,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三、坚持人才强检,创新人才机制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加强人才培养和集聚作为一项紧迫任务和长期工作,摆在了突出位置。一是建立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二是建立了完善规范的人员培训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采取强化培训、外出进修培训、新知识新技术培训、选送到科研机构、在职攻读学位等多种培训形式提高人员素质,并明确规定在职专业技术人员每年进行累计不少于60学时的知识技能培训,以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三是实行学术带头人制度。逐步试行年薪制,配备1—2名科研人员,协助从事科研工作。

四、深化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充满活力的工作运行机制。2006年起,我所制定并组织实施了《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度实施方案》,近年来,不断深化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制定并组织实施了《内部分配改革意见》、《成本核算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在全面实行聘用制的基础上,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建立起人尽其才、能上能

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进一步扩大了技术机构内部分配自主权,形成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科学合理、绩效挂钩、公平和谐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深化改革和完善基础设施条件,技术机构实力壮大、活力增强、水平提高,不仅使计量事业得到了健康快速的发展,也最大限度的保持了稳定,2008年全所检测收入达到600万元,创历史新高。

5.干部工作十一五总结 篇五

“十二五”工作规划

近年来,我局在上级业务部门和区安委会的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以“强基础、降事故、保安全、促发展”为目标,以“强化引导教育、强化安全生产现场服务和强化隐患预防和治理”为切入点,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构建“政府推动、部门负责、社会参与、企业落实”的安全生产建设新格局,紧密围绕生产经营建设实际,积极推动建筑企业安全生产,扎实有效地开展安全生产建设活动,使全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能健康稳步发展。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促进了全区建设事业的健康快速有序发展。

“十一五”安全生产回顾 一、二年来全区建筑业工作基本情况

二年来,我局认真贯彻建设、管理、服务的方针,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管理作用,精心策划,正确引导,加强监督,使全区建筑安全生产建设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二年来纳入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工程项目,工程安全监督率、安全备案率、安全生产达标率、施工人员意外伤害保险率均达到100%。二年来,创建死亡零事故。总得看,全区建设工程各方责任主体,安全意识有大有提升,安全生产形势比较

平稳。二、二年来建筑施工安全工作主要做法

二年来我局始终坚持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克服了人手少、摊子大项目多的困难,在工作中正确处理好“发展、规范、创新”关系,积极探索适应我区安全生产管理的新路子,开创了离石建筑业工作的新局面,具体讲有以下工作特点:

(一)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1、召开建筑工程安全专题会

每年,我局召开多次安全专题会议,认真研究安排落实当前的主要工作,制定了当年全区建筑业管理主要工作计划。针对工程类型、施工方案、重点部位等安全事故高发的特点,我们立足超前防范,认真查找生产和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积极消除了各类事故隐患,确保施工安全。

2、贯彻省、市、区有关部门和安委会有关安全会议精神 每年在省、市、区有关部门和安委会安全生产议后,我局及时召开全区建筑安全生产会议,要求各职能股室,加强管理,防患未然,针对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和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切实增强安全生产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建筑安全生产。

(二)认真开展多次检查工作,确保各项工程安全生产

1、认真开展建筑施工安全大检查工作

每年我局出台建筑工程安全大检查的通知。在各施工

单位自查的基础上,对离石区建筑施工安全进行了全面检查,检查后对存在问题的施工单位通报批评。

2、深入开展建筑“安全生产月”检查工作

我局通过开展建筑“安全生产月”检查工作,切实将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和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提高安全生产保障水平,深化隐患排查治理。不定期的对辖区范围内的工程进行深入细致的排查,在排查中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和问题根据情节严重性分别下发整改通知单和停工通知单。在检查中对重大危险源和可能发生危险的部位进行重点排查,确保不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了安全帽和安全网的检查,对发现的不合格产品坚决清退出场。

(三)强化各类培训学习,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每年我局举办各类业务培训,切实提高全局工作人的业务水平及人员素质。

(四)大力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创新,积极推动企业安全生产

加强安全生产,实现科学发展,始终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和基本任务。建筑施工安全文化建设,一直是我局预防和制止事故发生的主要措施。每年我局多次深入各乡(镇)、街道办宣传建筑施工安全文化知识,通过人民群众的力量来实现全区建筑安全零事故的目标。

三、主要问题

1、部分施工企业的质量安全生产保障体系不够健全,施工现场较为混乱,项目部执行安全生产标准规范不到位,专职安全员配备不足,安全设施投入不足,施工用电隐患突出,特种机械设备管理不规范。

2、安全防护用品参差不齐。安全防护用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工人的生命安全,但目前市场上充斥着大量价低质次的产品,给安全管理直接带来巨大压力。在实际管理中存在管不胜管、疲于奔波的情况。

3、建设单位忽视安全。经常是口上喊的响,实际是重进度、重质量,安全管理是施工企业的事,疏于管理,对提高安全生产起到了负面影响。

5、一些企业对创建文明工地活动的认识水平、工作力度存在一定差距,管理部门激励机制有所弱化,导致企业文明工地创建积极性不高,重验收,轻创建过程,文明工地创建水平有所滑坡,对文明工地创建内涵的理解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十二五”工作规划

一、基本情况

随着东城新区建设的不断加快,各开发建设公司陆续前

来咨询,文华苑、卧龙山庄等小区也即将建设。我们要秉承“高标准管理、高品质建设、高效率服务”把建筑施工安全工作作为行业的首要任务来抓,尤其是去年以来,我局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管理作用,精心策划,正确引导,加强监督,使全区建筑工地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建筑施工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扎实开展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安全生产执法和安全生产治理“三项行动”,切实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法制体制机制、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安全生产监管队伍,实现每年全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年”的总体目标:一是全区每年房屋建筑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确保不突破区政府下达的控制指标;二是努力杜绝一次死亡3人及以上较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工作重点

1、明确责任,强化监管

进一步明确各方责任主体的监管职责,严格执行法定基本建设程序,认真落实施工许可证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制度、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等,规范建设各方主体行为。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加大检查、巡查力度,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定期公布,增加执法的透明度,认真履行好监管职责。

2、进一步强化建筑市场管理工作,继续加大质量安全工作的检查力度,除春、夏、秋季三次质量安全检查外,我们将继续不定期的开展建筑市场巡查工作,尤其是监理市场违规现象的查处,坚决杜绝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现问题,要加大处理力度,同时在网上通报。

3、有针对性地开展建筑安全隐患专项治理活动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工作,结合我区实际和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认真进行分析研究,主要从防范脚手架、建筑起重机械、深基坑、高支模事故和规范安全防护用品的使用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督查行动,突出“隐患治理,防范事故”的隐患治理年主题,加大督查力度,加强防范工作,控制事故发生。

4、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1)开展建筑施工安全监管执法人员业务培训。我局将针对全区范围由建筑施工综合执法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组织建设工程管理股以及相关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主要学习《建筑法》、《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督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学习《高大模板施工规范》、《危险性较大工程专项方案论证办法》等行业技术规范,切实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监管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

(2)为认真落实“四不放过”原则,督促其落实安全

生产主体责任,我局拟组织对发生过事故的建筑施工企业、监理企业的法定代表人、项目负责人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学习,切实提高建筑施工、监理企业管理人员法制意识和依法经营水平。

(3)组织开展建筑工人安全教育培训,着力提高全区建筑劳务队伍综合素质以及建筑工人安全意识、安全操作技能。全面查处无证上岗的特种作业人员。

(4)以“安全生产月”活动为契机,积极开展以在全区建设系统中普及建筑施工安全法制知识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等媒体舆论作用,并采取论文征集、发宣传单、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增强全区建设系统干部职工的法制观念,为我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营造良好法治氛围。

5、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执法

(1)严肃事故调查处理,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要求,与其它部门协同开展建筑施工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严格执行施工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严肃追究和依法处理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此外,要及时向社会公布事故调查处理情况、处理决定以及对相关责任单位的整改要求。

(2)认真落实政府监管职责,严厉打击无资质、超资质、无安全生产许可证承揽工程等非法违法行为。

(3)加大对施工、监理单位及其相关责任人日常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管力度。对检查中发现存在的严重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予以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并作为不良行为记录,录入全市施工企业诚信平台。

6、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法制体制建设

(1)完善安全生产责任目标考核,加强层级监管。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约谈制度,对事故多发、安全监管薄弱的施工企业负责人进行约谈。并对建设规模较大或施工安全形势严峻的施工安全生产情况,适时组织重点督查,督促其切实履行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加大安全监管力度,扭转安全生产严峻形势。

(2)推进建筑施工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以《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等为基础,组织建筑施工企业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的达标活动。

7、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保障体制建设

(1)加强建筑施工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健全施工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强化各地施工安全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各级应急预案,做好应急资源储备,加强应急教育和救援演练,提高处置重特大施工安全事故的应急反应能力。

(2)注重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投入的实效,研究制定安全生产措施费使用管理的有效措施。

8、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监管队伍和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建设

(1)组织开展与施工安全相关的观摩、学习,加强全区建筑施工安全监督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监督管理水平。

6.某区十一五工作总结 篇六

某区十一五工作总结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人民经受了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抓住灾后重建、扩大内需,西部大开发,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省级试点城市建设等重大机遇,推进“两个加快”,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奋力跨越,争创一流,完成了灾后重建任务,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为“十二五”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灾后重建任务全面完成 我区与极重灾区紧邻,地震造成的损失达到亿元,是地方财政收入的40倍;没

有中央确定的对口援建省市,各项重建主要依靠自身力量。按照上级党委、政府“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总体部署,区委、区政府提出“用两年时间,完成五年收入,实现十年目标”的重建思路,制订并优化了区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和9个专项规划,涉及灾后恢复重建项目737个,总投资204亿元。突出“四个优先”,注重科学重建、阳光重建、务实重建,争创一流,灾后重建全面提速,实现了“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截至2010年10月底,已竣工项目734个,完成投资亿元。城乡住房重建、基础设施重建、社会事业重建、产业重建、生态环境重建等均提前完成了目标任务。除10个极重灾区外,全省51个重灾县中,重建具有标杆意义。

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2010年,辖区gdp年均增长%,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2010年预计达亿元,比“十五”末预计增长倍。2010年人均gdp达36536元。“十一五”期间,区

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217亿元,远远超出了“十一五”规划亿元的目标,为“十五”期间的倍,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道路、交通运输、农田水利、电力、天然气、市政设施建设均大大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一、二、三产业均取得长足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之比由的::调整为::,工业化率达54%,属于全省少数率先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区之一。坚持工业强区战略不动摇,以园区为平台,推进工业经济集约、集聚、集群发展,提前1年将工业集中发展区建成了“百亿工业园区”,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1525工程”成长型百亿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工业企业和增加值占了全区70%。形成了机械加工、天然气化工、电线电缆三大支柱行业。对中小企业的引导和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围绕农民增收,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机械化建设以及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劳务

输出有序展开,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达到新的水平。围绕服务城乡,商贸、旅游、物流等服务业加快发展。“十一五”期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年均增长%,2010年预计达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3倍。“十一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超过gdp年均增速,2010年达70亿元,比的亿元增长倍,市场繁荣活跃,新型业态发展成型,各类大中型超级市场、购物中心、连锁专卖店、专业店、特色餐饮店、各类专业市场、特色商业街等竞相崛起,“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的推行,农村市场得到进一步开拓。三大物流园区基本形成、沿山旅游产业带建设全面推进。成为各区中,唯一进入全省“十强县”的区。

改革日趋深化,开放合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十五”圆满完成农村税费改革任务的基础上,农村综合改革又走在全省前列。以统筹城乡发展试点为突破口,不

断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机制,突出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六个重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缩小城乡差距;小城镇建设进程加快,城镇承载能力明显提升,2010年,城镇化率达62%,比提高 7个百分点;新农村示范村、扶贫村建设成效显著,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新进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得以深化。国有企业改制基本完成,现代企业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逐步健全,多种经济成份加快发展。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全面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两集中两到位”的要求,建成区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积极推行电子政务,加强政务信息公开,推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强化行政监察。统筹推进投资、财政、水务等体制改革,健全财政投资评审机制和审计监督机制;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

采购制度为重点的财政体制改革取得新的成绩,完成了“普九”债务化解工作,实施了规范公务员津补贴改革和教师绩效工资改革,推行了“乡财区管”的财政管理模式,改革工业集中发展区和黄河新区财政投入模式,水务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全面完成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

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投资引资方式,主动对接发达地区和海外产业转移,以工业集中发展区和黄河新区为招商引资平台,积极组队参加市外、省外各类展会,结合灾后重建,力促项目落地,“十一五”期间,累计到位市外资金亿元,实际利用外资 5621万美元。“十一五”期间,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10年预计达 5005万美元,为倍。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不断改善 以“八项民生工程”建设为抓手,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统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实现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不断改善民生,使广大人民群众分

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推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整合,“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普通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城市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政策全面落实,教育资助体系进一步健全,义务教育示范区创建工程进展顺利。科技创新取得新成绩。推进标准化社区卫生示范服务中心、标准化乡镇卫生院、标准化村卫生站建设。实现低保人群应保尽保,“五险一金”的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扩面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全面推进,“五保”集中供养率进一步提高,城乡医疗救助力度进一步加大。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文化体育、社区建设和管理、人口和计划生育、老龄、妇女儿童、扶残助残、双拥、民族、宗教、侨务、外事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和%,2010年分别达17952元和6885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稳步增长。整顿规范市场秩序,不断改善消费环境,消费品市场供需两旺、城乡居民消费领域不断拓宽,消费水平日趋提高,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消费对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凸显。

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生态环境日趋改善

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林业建设,森林覆盖率由的%提高到2010年的%。严格环境准入,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均达100%。推进节能减排,推广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狠抓技术研发推广,淘汰落后产能,调整能源结构。强化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监管,保障饮用水安全。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以“五镇两线”为重点,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实行“七进”、“三个集中整治”和“五乱治理”,新

建环卫设施和设备,全面改善城乡环境面貌。

推进“和谐”建设,社会安全稳定水平进一步提高

7.干部工作十一五总结 篇七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界定及支撑的理论

1. 课题提出的背景

21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现代教育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与更新,并为师生提供了更好的教学环境和空间。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即要求教师在各自的课程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所教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为学生创设自主求知、愉快的学习氛围,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师原有的知识已很难适应信息技术教学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抓紧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尽快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奠定基础。

2. 课题的界定

(1)信息技术

主要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与通讯技术,以及与之相关的理论。

(2)整合

(1) 指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目的、任务整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

(2) 指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课程教学过程优化的整合。

(3) 指在完善信息技术应用层面的基础上,教师、学生与教学过程的深度整合。

“信息技术与具体教学内容的整合”,我们认为就是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效果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把新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与学科“整合”即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即以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过程,以优化的学科教学过程推动信息技术的开展。

3. 支撑的理论

(1)素质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与学生平等的合作中的首席。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师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尽力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新世纪人才。

(2)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1)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2) 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的,学习者在实际情境下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到的知识,并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重组原有知识结构。

(3) 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起关键作用,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的作用。

(4) 对学习环境的设计, 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 在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上述理论表明多媒体技术提供的学习环境,有助于知识的建构。可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指导我们进行《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3)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人发展的根本动力和追求目标。当个体达到“自我实现”需要的高峰,也就进入了自由创造的境地,出现“高峰体验”———创造潜能的发挥或自我实现,给人以最高的喜悦,这种主观上的感受是最高的奖赏和奖励。教育的作用在于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性味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固有的优异潜能自动地得以实现。人本主义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发展思想和主体发展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明确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个体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现代信息技术将为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示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信息资源提供可能,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创新的信息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所以,本课题研究借鉴建构主义原理和人本主义理论,打破以教师为中心,努力贯穿开放的理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寻求信息技术与课程相结合的最佳切入点,从而实现人与机、人与人、课程与信息的高度交互,并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现,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式地学习,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资源中自由发展。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策略

1. 研究目标

通过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三大主题整合,实现学习方式的全面变革;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教育资源的利用从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载体;实现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整个资源对教学是开放的: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内的知识时可以获得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科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组织者;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资源环境,作为学生学习的协作工具和研发工具,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协作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

2. 研究策略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包括问题情境和虚拟实验环境,以培养学生观察及思维能力;利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扩展链接等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的学习能力;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现代信息技术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或突破口,根据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无缝接合,对于整个教育的深化改革有着决定性的重要意义。其整合思路可从以下几方面切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交互性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认识主体的作用;利用计算机超文本特性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方便师生摄取信息;利用计算机网络特性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利用网络平台,架设学校课程整合资源和学科资源网站,进行网络社区的教育与辅导,开展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和活动。

1. 语文

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的丰富的多媒体形式的内容,必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起到深远的影响。当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被广泛地运用,学生的信息意识形成之后,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和提炼能力必将随之提高,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概括能力的提高。

(1)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探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及合作互助学习的新路子。

(2)利用校园网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深化学校已有的大量阅读与快速作文相结合的实验成果。

(3)购置与开发适合小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软件,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水平,尽力提高教学质量。

2. 数学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近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教师应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数学学习更贴进生活。

(1)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探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合作互助学习的新路子。

(2)加强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深化研究。

(3)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英语

小学英语教学要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乐于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小学英语句型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教学特点,以情境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以听说认读为主要目标,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在特定语境中领悟和使用语言,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培养学生交际的能力。

(1)利用网络资源,播放生动、有趣的卡通英语对话片段,加深学生对新学内容的理解,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相结合。

(2)网络资源的开放性和丰富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学生的信息量,增大了学生操练对话的密度和广度。利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在轻松的环境下自主学习。

(3)借助网络课件,创设语言情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对话能力,加强语法训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 音乐

音乐是小学进行美育的一门基础学科。音乐是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的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等独特形式来表现艺术美的。旨在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实现审美教育的关键,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速教育现代化进程,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研究。

(1)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音乐课堂教学相结合,创设音乐情境,启迪学生欣赏美。

(2)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的水平,促进学生思维发散,培养学生想象力。

(3)引导艺术创新,发展学生创造美,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或协作交流式的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自由度,发展他们的个性潜能和聪明才智。

5. 美术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尤其是在探究式学习方面。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践、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的过程。

(1)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激发探究欲望,充分发挥学生作为主体的学习积极性、能动性,激发其探索精神、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2)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水平,尽力提高教学质量。

(3)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尽力提高学生的电脑绘画水平。

6. 其它

学校将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整合研究扩展到品德与社会等学科中,以培养学生快速搜集信息的能力。

总之,当今的教育教学正在向信息化迈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能力将是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标准,为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我们不能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应不断更新自己,充实自己,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工具,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轻松地学习、掌握知识。

四、研究的方法

1. 文献学习法

学习与本实验有关先进的教学理论,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为本实验服务。

2. 调查法

了解实验教师对实验的理解和操作情况,了解学生课堂参与状况,了解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变化,学生需求变化,研究制作与使用以便学生在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提高学习能力方面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法。

3. 行动研究法

在理论的指导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前两步是实践阶段,与正常工作任务一致,后两步是反思阶段,对实践的结果进行观测,看任务完成得如何,然后寻找得失原因,制定出对策,以便指导下一阶段的实践。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4. 研讨法

针对实验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加强对变量的研究,不断改进操作方法,提高实验质量。

5. 个案研究

通过典型的课例作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炼相关结果。个案研究贯穿在其它的研究类型中,使研究成果更加具有说服力。

6. 逻辑归纳法

在实践过程中总结、探讨该课题的一般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等。

五、研究的步骤

本项实验周期为4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1. 准备阶段(2006年4月—8月)

了解现状,制定计划,收集资料,开展系统的陈鹤琴教育思想的理论学习。

(1)拟定课题实验方案、组织论证、申报立项。

(2)组织实验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培训采取集体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保证培训质量。

(3)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主要学习前沿的教育理念,新型的教育技术,以及新课程标准,树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学会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素养与能力。

(4)完成实验前测与统计分析,形成实验资料。

2. 实施阶段(2006年9月—2009年12月)

将研究内容化解,有针对性地研究。通过边研究,边试行,提高研究的效益。

(1)加强实验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进入实验阶段,为保证该项实验的顺利进行,每隔一周进行理论学习和课题实验的专题研究,组织实验教师定期参加课题组的实验研讨活动,学习国内外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指导自己的研究活动。

(2)根据实验目标分学科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方法、策略的具体研究实践。

(3)探讨信息技术背景下学生间的互助合作学习方式与方法。

(4)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通过系列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

(5)研究教师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如何使用教学软件,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发现、思考的手段与方法。

(6)对实验过程中专题研究的各类数据、资料,及时进行统计分析,整理论证,以检测实验目标,调整实验手段,不断完善实验方案,验证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以利于实验的大面积推广实施。

3. 总结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4月)

在过去总结成果的基础上,撰写研究报告,做好成果的推广工作。

(1)根据对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对课题的实验进行及时的修正,然后将实验成果推广到下一轮的实验运行中进一步验证实验假设的正确性。实验教师写出阶段性实验研究报告,发表相关的教育教学论文。

(2)重复验证实验研究成果,收集所有实验研究资料,写出总过程的课题实验研究报告,写出和发表具有较高水平的实验论文,完成预定的研究任务,整理好实验研究档案,申请上级教科研部门的结题鉴定。

六、研究成果

1. 研究带来的变化

随着实验的步步深入,我们欣喜地发现自开展课题实验以来,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积极的学习状态,相同的教学时间却让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而且学得更加轻松。实验进程足以表明:本课题具有前瞻性、可行性和实效性。学习行为与学习方式的改变,学习能力的提高,其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行为对这一过程发挥着重要影响。所以,提高学生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能力,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模式,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一定能实现优质高效的教学目标。

(1)学生素质得到快速发展

(1) 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巧妙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实现怡静与活跃的统一,紧张与愉快的和谐。学习方式由同一被动变为主动多样,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学习”和“发现学习”。让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品尝到“发现”的欢乐和求知欲的满足。我们看到,学生借助网络资源扩展了认知领域,同时,从学科特点来看,借助各种资料,将图文加以综合并发挥想象,适度借鉴并创新课文的表达方法,把网络信息内化成了自己的语言。2006—2007年度我校学生作品在《关心下一代周报》中发表文章8篇;在《校园文学》中发表文章9篇;在《当代教育教学》中发表文章达40篇。在各类征文比赛中,共有50多人次获奖。2008—2009年度我校顾酞正同学在昆山首届“新人新作杯”中小学生书法大赛中荣获金奖;张芸等3名同学在省“书香网吧网上主题读书”活动评比读《丑小鸭》有感中获省级二、三等奖;冯怡冉在市小学生演讲赛《航天英雄伴我成长》中获一等奖。2009—2010年度我校学生在江苏省教育学会第三届中小学生硬笔书法比赛中共获金奖3名、银奖15名、铜奖42名;汪姝琳、薛可心同学在“清风拂校园”廉洁故事征文、演讲比赛获昆山市一等奖。在各类知识竞赛、才艺比赛、演讲比赛、科技论文中,我校学生也均有出色的表现。

(2) 学习主动性的增强加快了学生素质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促使学生同伴之间的交流大大增多,他们在彼此平等的接触与竞争中,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灵活性大大增强,同伴间相互学习的机会也日益增多,真正实现了主动学习、自主发展。与此同时,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实践探究。多数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提出问题,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其创新精神和交流与合作能力也跃上了新的台阶。2006—2007年度毛弈等12名同学获第十一届智力七巧板竞赛国家级一、二、三等奖;刘博文等四名同学在第三届科技实践操作赛(火箭制作)大赛中分获特、一、二、三等奖。2008—2009年度我校沙宇亮等5名同学在“声光杯”全国模拟遥控飞行挑战赛小学男子组获国家级二、三等奖;戴若木、刘力方获苏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VEX杯”机器人比赛一等奖;张启航等9名同学在十六届青少年科技模型“朱棣文杯”舰船模型拼装竞赛获省级一、二、三等奖。2009—2010年度我校杜蔚文等6名同学获十九届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纸模型飞机比赛中省级二、三等奖;王诗瀚等7名同学获昆山市中小学生航空模型比赛个人项目二、三等奖;梅健瑄等13名同学在橡筋动力杆身飞机分获省级一、二、三等奖;王佳琪等三位同学参加第二十一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全国中小生“昆山地区”金钥匙科技竞赛,获省级特等奖;刘力方等三位同学在“博实杯”青少年机器人比赛中获苏州市一等奖。在其余各类科技竞赛、知识竞赛中,我校学生都斩获了不错的成绩。

(3) 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信息素养是获得终身教育的基础。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的确定、信息的获取、信息的整理、信息的集成将为学生可持续性发展(即熟练有效地利用计算机的能力,利用计算机及相关应用软件完成实际学习任务的能力)夯实根基。实验表明,多数学生能够在网上搜寻自己所需要的资源进行自学,并能熟练运用标题搜索、主题搜索和关键词搜索技术,具备确定、提取、评价和利用网络信息的能力,能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进行学习的自我管理和评价。2006—2007年度中,我校王博等4名学生在江苏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应用竞赛、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操作赛中均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2008—2009年度周文强等15名同学在江苏省第八届青少年技师认定比赛中获省级一、二、三等奖,并获团体一等奖;苏州市中小学航空航模比赛小学团体第六名;昆山市中小学生航空模型比赛团体二等奖;昆山市中小学生航空模型比赛综合团体二等奖。

(4) 学生的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心理学家关于记忆持久性的实验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我校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进行整合,通过视听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边听边看,或是自己选择视听内容。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查找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将涉及边缘知识或其它学科知识,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信息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进了学生对周围世界的了解。它打破了学科界限,增强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强化记忆,融会贯通。

(2)教师素质得到快速提升

(1) 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变。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教师利用多媒体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图像给予学生鲜明的表象,使学生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进入活动状态,从而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这种欲望一旦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教师的角色就从“权威”角色向“伙伴”角色转化,变“讲师”为“导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教学效果也就特别理想。2005—2006年度黄敏霞老师获昆山市语文教师评优课二等奖;沈萍老师获昆山百节优秀课评比三等奖。2007—2008年度杜鹃老师获昆山市2004届数学教师会教一等奖、“十一五”课题研究双优评比二等奖;陈丽娜老师获昆山市品德与生活(社会)优质课评比一等奖。2009—2010年度蒋琴老师在昆山市小学教育科学“十一五”课题研究“双优”评比活动中获一等奖;朱绮纹老师获昆山市第四届“百节优秀课”评比活动三等奖、开发区工会“青年教师风采展示”选拔活动三等奖;陆真珍老师在昆山市小学音乐学科优秀课评比获三等奖;沙亮亮老师在中小学教师综合实践活动基本功比赛中获三等奖。近50位老师参与了市级公开、评优课的展示。

(2) 教师教学手段变得新颖而多样。利用网络备课,能大大丰富教师获取的信息。网络资源经过教师的收集、分析、处理,可以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获取本学科、本次教学内容的最新知识,最新信息,使得课堂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多种媒体,以生动、形象、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加入到学习过程中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网络能更好地帮助教师实现施教和个别化教学,使得学生的个性和学习风格得到更好的关注,实现学习的个性化和发展的个性化。通过课题实验研究,我们逐步走出计算机运用的低水平、操作化的倾向,从单纯利用计算机学习逐步迈向多元学科整合的全方位智力发展,构筑知识、情感、技能相融合的高智慧教与学体系,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使教与学变得简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变成自身素养的积淀。随着实验的深入开展,我们发现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会给教育功能、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者及教育对象的定位带来巨大变革。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能巧妙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媒体由辅助教师演示、讲解的工具转变为学生手中的认知工具。2006—2007年度黄敏霞等4位老师获昆山优秀教案评比二、三等奖。2008—2009年度我校居敏芳老师获英语教师技能比赛二等奖;黄敏霞老师获苏州市思品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一等奖;邬国华等15位老师获昆山市优秀教学课件评比省级一、二、三等奖;陈丽娜等25位老师获江苏省“蓝天杯”小学优秀教学设计评选二、三等奖。2009—2010年度陶燕等23位老师在省优秀教案设计评比中获奖;秦月芬等25位老师在2009优秀教学课件中获省教育学会二、三等奖。总计获奖90人次。

(3) 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增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特别是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和知识、思想的共享,使得教师在备课、学习中能充分地进行相互间的合作,可以集众人的智慧和长处为我所用,从而大大提高备课、研究的效率,促进教师个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化发展。课题的不断深入为教师创造了更多校内外交流互学的机会。通过教学观摩、课件制作展示、个案剖析、论文交流等形式,我们发现教科研人员运用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功能进行教育信息的收集、处理、检索、统计和分析等处理,大大提高了教育科学研究的水平和效率。我校青年老师先后在《苏州教育研究与实践》、《教育系统师德师风教育活动读书心得汇编》、《小学校长》、《希望月报》、《苏州特教研究》、《昆山教育研究》、《新教育实验信息》、《特色教育探索》、《教育科研论坛》、《好教师、好家长》等教育刊物上发表文章35篇。教师乐于教研、敢于教研的科研之风正在我校形成。

(4) 教师与课题共同成长。有了高素质的教师是实验顺利进行的保障,而在课题的不断深化研究中,教师的自身素质也有不断提高,一批业务精干、科研能力强、教学理念先进的实验教师同课题一起脱颖而出。2006—2007年度,我校老师获奖论文124篇;2007—2008年度我校教师获奖论文88篇;2008—2009年度我校教师论文获奖共计68篇;2009—2010年度我校老师有42篇论文获奖, 总计322篇。2008年校刊《顺帆》获昆山市教育科研刊物评比一等奖。

(3)学校的信息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充和利用

在实验过程中,我校结合本校校情,着力抓好资源库建设。2011年,我校引进电子白板达33块,同时组织发动教师积极建设本校的资源库。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搜集、整理、研制教学资源:互联网上下载;数字媒体资源中获取;把传统方式保存的资源数字化;自主开发文本素材及媒体素材;资源交流。建立涵盖各学科的教学设计、教学参考、教改体会、学法指导、音像素材等子库,内设精品试卷、优质教案、优秀课例、精彩课件、优秀论文、教学素材等子库。目前,学校资源库里的课件、试卷、论文、教学素材等资源达30G以上,为广大师生的学习、交流创造了高效、及时、便利的条件。

(4)对学校的影响

学校2004年被授予苏州市常规管理示范小学称号;2007年通过了苏州市现代化教育学校的研验收;2008年度被授予江苏省青少年电子技师认定活动先进单位、中小学生书法(写字)展示赛优秀组织奖、读用《关心下一代周报》先进学校、社区教育活动先进集体、苏州市体育传统学校等;2009年被授予昆山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集体。

2. 研究后存在的问题

我们通过开展课题实验研究,促进了学校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带动了全校教师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们通过实验主要发现以下问题。

(1)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信息技术的设计与运用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景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或是花俏的课件演示,避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简单“凑合”。

(2) 网络上的学习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和学习的需要,专家设计开发的教学和学习的资源与一线教师、学生的实际需求存在距离,而大多数教师自身又缺乏开发资源的条件。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有待于提高,特别是同教育教学相关的软件应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3) 学生的信息素养参差不齐,如何全面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搜集、甄别、提取学习资源的问题已成为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4) 无法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适合网络教学的发展性评价体系,评价落后于课堂教学改革,也制约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8.“十一五”激情展望 篇八

解读青岛的“十一五”规划,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总体目标:全国重点中心城市、世界知名特色城市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三件大事”建设成效更加卓著,高水平举办2008年奥帆赛,基本形成中国北方极具影响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和区域性物流中心、服务中心、金融中心、高新技术产业中心的框架;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等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取得更大成就,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牢固。“十一五”期间,青岛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将跃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位次前移。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左右,2010年达到4800亿元左右;地方财政收入与国民经济保持同步增长,发展质量明显提高;经济发展内源活力更加强劲,经济发展模式加快转变;产业结构高度化升级,现代制造业基地基本建成。形成新型大工业主导、现代服务业支撑、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产业结构,2010年,三次产业比例为4:53:43,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5%;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城市服务功能更趋完备;社会事业和保障体系进一步发展完善,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幅提高;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社会更加和谐稳定;节约型社会建设取得新突破,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在城市建设方面,青岛市将按照优化整合、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的不同要求,对城市进行合理的功能定位,使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内在分工联系和城乡发展基础条件相适应,城市发展与城镇布局、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相协调,引导和促进青岛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逐步形成城市大框架布局体系,加快推进重点区域发展,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公益设施、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加快旧城改造步伐,优化人居环境,方便居民出行。

随着一批综合性、高档次、多业态、多功能、特色突出的商业中心的改造和建设,以及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十一五”期间,青岛市的居民消费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汽车、住房、旅游、休闲、文体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比重将得到较大提高。

就市民关心的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和住房条件等热点问题,“十一五”规划也都给出了明确的目标。青岛市将统筹促进城乡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加快发展公益性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实施“阳光救助工程”,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扩大经济适用房和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建设规模,建立和完善廉租住房储备、供应平台及管理制度,加快发展房屋租赁市场,严格控制高档住宅建设,健全房地产市场体系,规范和发展房屋中介、物业管理。

“十一五”期间,青岛市将重视发展老龄事业和残疾人事业,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加强各级残疾人组织建设,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传统农村改造,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上一篇:项目环保专员安全职责下一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