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本科论文

2024-08-10

行政本科论文(精选11篇)

1.行政本科论文 篇一

主题: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摘要】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作为执行政策、行使权力和服务群众的代表,其综合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代表着党、国家和所在单位的形象。随着编制体制改革的深入、反腐正风力度的加强和安全管理要求的提高,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感到压力逐渐增大。本文主要以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来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字】管理人员;工作压力;心理健康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编制体制改革的深入、反腐正风力度的加强和安全管理要求的提高,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感到压力逐渐增大。故而,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正确对待压力,确保心理健康,不仅仅是自身素质稳步提升、有效推动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也是单位加强自身建设的必要条件。党的19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困难和挑战的形势依然严峻,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在处理日常事务中遇到的困难、压力等各种矛盾愈加突出,这无疑对于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心理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一、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来源

(一)工作本身因素。

1、工作任务重。

随着编制体制改革的推进,一些矛盾更加突出,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作为政策贯彻执行的末端组织者、落实者,所要处理和协调的事务增多,这无疑增加了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2、安全管理难。

基层管理工作作为单位工作的基础,有效落实上级指示要求,对于全局性工作影响重大。在基层管理过程中,安全管理影响因素多、风险大,特别是在新的环境条件下,管理工作呈现出复杂、多样化趋势,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为了保安全,个别管理人员更愿顶着压力消极开展工作。

(二)职业生涯发展因素。

1、职务晋升问题。

对于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队伍发展状况而言,现今聚集了大量人才队伍,相互之间的.素质能力、实力比拼较为突出,竞争尤为激烈。同时,在同一任职段的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较多,积压现象严重,这无疑加大了职务级别的提升难度,变相地增加了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对于未来职业发展的忧虑,心理负担沉重,限制了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职务晋升压力大。

2、岗位问题。

由于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基数大,出于工作实际情况安排等多重因素影响,在进行岗位分配上难以确保每名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分配到合适岗位,存在分配专业不对口的现象,难以充分发挥出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特长,对于处理业务事务时力不从心,工作压力大。

二、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缓解策略

(一)统筹安排工作任务。针对基层管理工作繁重任务,上级领导和机关应科学统筹工作安排,加强工作指导,提高工作效率。一方面,要科学统筹。上级机关要把基层管理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协调好各个分管部门的工作安排,避免相互撞车、政出多门,实现人力资源利用最大化。

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身体、心理承受能力,避免安排工作过多、过急、过高,工作安排要有余地。另一方面,要按章行事。在实际工作中,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要按照法规制度依章行事,避免日常工作过于随意、重言轻章等现象,简化业务工作处理流程,提高业务处理工作办事效率。

(二)提高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1、优化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岗位配备。改变传统人力管理理念,对于专业岗位配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才,这样更加有利于单位加快专业岗位建设,利于提高业务处置效率,帮助单位实现快速转型。

2、完善人才培训机制。对于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进行任职培训,有助于提升业务技能以及健康向上的职业意识,从而能够满足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对于文化、管理和专业技术的迫切需求。通过任职培训机制,能够较好地更新工作理念,学习到新的知识体系,拓展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对于岗位工作的认识,有效提升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素养以及服务保障水平。

(三)提高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

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工作压力大,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造成的。故而,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心理指导:

1、开展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应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机制,根据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特殊性,有针对性地制定心理教育体系,帮助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疏导人员工作压力,树立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理念,提升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心理调控能力。

2、加强心理训练工作。对于基层行政管理人员,除了常规的心理教育机制之外,还要配备必要的心理训练。要定期开展必要的心理训练游戏活动,开展心理承受能力、意志品质以及适应能力等方面的专项训练,并且建立个人心理档案,帮助其解决心理困难。

三、结论

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本人的胜任能力,体现出其自身综合能力水平,要逐渐作为考察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重要指标之一。提升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其抵抗工作压力的能力,能够确保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稳定,提升服务保障水平,直接决定着单位的发展命运。因此,本文主要以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来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参考文献】

[1]刘晓洋、青年公务员工作压力源研究[J]、青年探索,(02)、

[2]郝树伟,徐红红,周丽丽,谢中垚,洪炜、公务员压力量表编制及信效度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10)、

[3]蒋雯洁,伍绮红,陈俊、澳门公务员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度及主观幸福感研究:编制与职级的影响[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4(05)、

[4]杨玉衡、基层公务员工作压力及应对方式的实证分析[J]、办公室业务,(20)、

[5]秦晓蕾、青年公务员工作压力源的测量与反思[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15)、

2.行政本科论文 篇二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探索

在1996~1997年间,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做了一次较大的调整, 将原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的行政学专业归入公共管理学科之中, 并命名为“行政管理”。由此可见, 行政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其学科发展史并不长。在笔者看来, 中国经济社会与政府机构的转型与改革, 一方面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另一方面也对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 改革传统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一、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现实意义

首先, 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有助于增强该学科的活力。截至2011年5月, 国内共有34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设置了行政学类的本科专业, 由于该学科在中国起步晚、发展历程短, 目前只有中山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等有限的高校在该专业师资配备、教学方面走在前列, 相比之下, 其他院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不平衡, 参差不齐。所以, 从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入手, 能够促进该学科与国外教研的对话与接轨, 使之适应于国内经济、政治和社会诸领域的发展要求, 最终有助于推进其自身学科体系的完善。

其次, 对于学习行政管理专业的高校本科生而言, 该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如果能够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 把实践性与创新性结合起来, 既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该专业的积极性、激发其时代使命感与职业责任感, 又有利于加强在校本科生的行政管理修养与素质, 以更好地适应未来就业的要求, 增强就业竞争力。

再次, 对于全国高校而言, 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有助于推动高校教育模式创新, 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从表面看来, 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好像已经形成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 但事实并非如此。探索一种兼具创新性与针对性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 有助于使高校行政管理学科由当前的“注重理论”向“注重实践”转变, 推动行政管理专业设置合理化、师资配置科学化、学生培养专业化, 逐步与国外接轨。

最后, 对于政府与企事业单位而言, 在政府机构改革与企业流程再造的背景下, 探究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新模式的着眼点在于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日常行政管理培养高素质人才, 为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人事选拔与机构重组改革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 以更好地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与企业的绩效水平。

二、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路径

1、依据行政管理专业属性, 推崇案例教学与“情景仿真模拟”课堂教学模式。笔者认为, 准确定位行政管理专业, 依据学科特点授学是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立足点。国家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将其表述为:“本专业培养具备行政学、法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 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通过这种表述, 我们不难看出, 行政管理专业涉及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管理学、行政学等学科领域, 跨度非常大, 可以说“行政管理专业是多个学科的综合体”。行政管理学专业本是一门实践性与适应性较强的专业, 然而在高校的实际教学中理论性过重, 而理论性较强的科目理解起来比较抽象。笔者建议将案例教学法引入, 辅之以“情景仿真模拟”。通过案例教学, 让学生从某些晦涩难懂的理论中解脱出来, 接触活生生的案例, 锻炼分析问题的能力。此外, 学校应聘请有关企业单位的人力资源部经理或当地政府机关中的公务员现场进行“模拟企业招聘”或“公务员模拟面试”等, 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角色的扮演, 并能针对疑惑问题当面请教企业或政府部门的有关人员。

2、改革教学内容, 按照市场与政府的需求针对性地设置专业课程。行政管理专业涉及的学科领域很广, 笔者所在的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将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为管理学类、行政学类、政治学类、经济学类、社会学类、法学类共六大类。行政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 通常意义上行政管理专业的基本定位是为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培养行政管理人才, 然而随着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改革, 各专业在报考政府机关职位时基本上都站在同一起跑线, 因而使得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丧失优势。此外, 当大中型企业在招聘经济、秘书、法律等专业的职位时, 行政管理专业自身庞大的学科体系导致该专业针对性不强, 缺乏自己的特色。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什么都懂一些, 但又不是很精通, 往往处于尴尬境地。笔者建议可将行政管理专业细分为企事业单位方向与政府管理方向, 同时灵活地增设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在行政管理企事业单位方向中, 整合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定量分析、应用统计学等课程;在行政管理政府管理方向中, 设立市政学、公共部门决策理论与方法、行政管理学等课程, 这样有助于提高行政管理学科的实用性与适应性。

3、改变“填鸭式”的课堂授课方式, 减少对多媒体等教学设施的过度依赖, 适时改变师生角色。长期以来, 行政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 重视老师的主导作用, 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重“教法”轻“学法”;整个过程贯穿于课前、课中与课后。在课前, 教师认真备课;在课中, 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讲授教材内容;在课后, 教师布置小组或个人作业以充当学习成绩。教室中的投影仪、电脑等设备一方面极大地为教师授课提供了有利条件, 然而师生容易沦为这些教学设施的“奴隶”。教师把所要讲授的内容全盘搬到投影仪上, 学生不假思索地抄课件, 做笔记, 省略了问题的思考过程, 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 大脑思维的惰性因素增强。笔者认为, 在课堂上应该以人为主, 以机器为辅。在讨论案例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应扮演主导角色, 教师点拨答疑。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头脑风暴”, 在课堂上掀起一场热烈讨论的学习氛围, 并适时地抓住机会与学生尽可能多地互动, 启发学生的心智。

4、突破传统的行政管理教学模式, 积极引入实践教学。高校对于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往往重视知识理论的传授, 忽略心理素质, 智能结构的培养。国内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校外的实习基地少, 不能满足学生岗位实习需要。相反, 国外公共行政教育非常重视实践教学。例如, 法国国家行政学院的学生有一半时间在校外学习, 加拿大行政官员培训学院的学生有70%的时间在课堂外。行政管理专业在国外发展比较成熟, 类似的人文科学在国外地位较高, 不少国外顶尖大学成立专门性研究院, 如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政治与经济研究所、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等。纸上谈兵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笔者看来, 高校一方面应重视起课外实行基地建设, 申请专项资金搞好学校的电子政务实验室以及企业文化与战略研究室;与此同时, 也可将研究生教学运用到本科生教学中, 锻炼学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定期定量组织学生到行政机关、公司企业等实际部门, 进行为期一个月左右的实习, 使学生了解行政管理的工作流程和具体方法, 以加强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此外, 邀请校内外专家和官员来校作专题报告, 营造该专业领域的学术与实践氛围。

参考文献

[1]杨述原, 李百齐.创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 2006.6.

[2]陈振明.行政管理专业由传统的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的探索[J].中国行政管理, 2001.10.

3.本科学生行政管理简历 篇三

性 别:男 身 高:165CM

婚姻状况:未婚 籍 贯:湖北宜昌

政治面貌:群众 目前所在地:浙江省义乌市宾王通信市场银龙商务楼4#601

• 求职意向

期望职位:外贸/贸易业务专员

职位类型:全职 工作地点:义乌市

工资待遇:面议 住房要求:面议

• 工作经验

工作经验:6年

工作经历:

3月——208月 义乌银田实业(环球6星顶级卖家),外贸业务员;

9月——年3月 义乌博尼服饰(国内最大无缝内衣厂),物流统计;

10月——10月 上海同济大学沪西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讲师;

9月——209月 昆明武汉大学云南省新华书店教学站大专函授班,教师。

• 教育背景

最高学历:本科 毕业院校:武汉大学

所学专业:行政管理 毕业时间:0-0

第一外语:英语 水平:普通

计算机能力:熟练 其它能力:

• 自我评价

毕业于国家985名牌大学;

专业政府学,学位法学,专才通识,接受了教育产业化前夜国内最后一批系统完整的.精英教育;

为人信义低调,做事认真完美,综合学习能力强,立定之人事务求尽心尽意尽力而后已;

4.行政管理学本科毕业论文 篇四

【摘要】

行政管理学科的实践性、行政活动的复杂性和行政管理教育培训经验,决定了案例教学在行政管理学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科学的组织案例教学环节,促进行政管理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案例教学 行政管理 行政案例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们以教学案例为基础,在课堂中帮助学生达到特定学习目的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及技巧”,它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分析一系列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知识理论和实践技能。案例教学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20世纪初就被应用于法学、医学以至工商管理教学领域,其方法和理论日趋发展,逐渐成为一种系统规范的教学方法。20世纪60年代末,案例教学法被运用于行政管理学教学中,体现出行政管理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显示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行政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1、行政管理学学科性质的要求

行政管理学是研究政府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涵盖了行政环境优化、行政组织构建、政府机构改革、人力资源管理、行政法治、行政监察、政府绩效管理、行政领导、政府职能转变、公共危机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学科,行政管理教学的首要目标是使学生灵活运用行政知识解释和指导实践,在实践活动中深入理解和丰富行政知识。对于行政管理教学而言,案例方法是经验学习的首要工具和方法。行政案例是根据教学需要,将某些行政管理活动按时间顺序客观记载下来,经过专业编排,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实例。因此,案例教学可以把行政管理的现实问题带入课堂,公开讨论行政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适用性,探索战略理论框架变为现实问题的操作性步骤,既能强化行政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又能立足于真实案例深入分析现实问题,进而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培养学生的行政能力。

2、行政管理实践活动的要求

行政管理是政府依法对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自身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行政管理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多元的行政价值和多变的社会环境使得行政工作面临多重矛盾,不同的解决方案对社会矛盾的调解,经济发展的推动,行政效率的提高等方面产生了不同后果。在行政管理学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对行政案例的分析与研究,展示行政管理的经验或教训,为学生提供分析方法、管理技巧和解决问题的体验,从而达到掌握行政管理科学知识、理解行政管理真谛的目的。因此,在行政管理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根据不同背景的案例设计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的能力,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在复杂多变的矛盾冲突和多维分析抉择中的艰难性和挑战性,为寻找实现目标的各种方案,并在结果预测和比较基础上,做出合理的决策。

3、国内外行政管理教育培训经验的要求

20世纪30年代开始,案例教学方法已逐渐被应用到欧美国家的高等教育和公务员培训课程。大批行政学专家、案例教师与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合作编写了广泛的行政案例,建立了行政案例库。大量的案例分析训练为提高学生管理实践能力奠定了基础。如美国早在1948年由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撒拉克斯大学和康耐尔大学等组成了公共行政案例编写委员会。“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口号就是“为21世纪准备领导人”,为了提升肯尼迪政府学院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管理技能,案例教学成为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实施教学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案例教学法从20世纪80年代引进我国,在广大高等院校受到重视,也被广泛应用于行政学院的培训课程,丰富了行政管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行政案例教学方法的引入,是行政管理专业教育培训方法的重大变革,是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新型管理干部队伍的重要途径。

二、行政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的策略

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决定着行政案例教学的成败,成功的案例教学是需要科学的组织教学过程和精心的设计教学情境的。

1、案例的精选与储备

精心组织案例的选择与编写工作,建立案例教材库。行政案例的精选与储备应该符合以下原则。

(1)典型性。行政案例必须是反映行政管理实践某些或某类情形的代表事例,其内涵具有普遍意义,案例资料能紧紧围绕行政管理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理论、方法、观点,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2)客观性。案例教学力图模拟一种实际的管理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分析决策,建立真实的实践感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因此,行政案例应直接来源于行政实践活动,是现实行政情境的缩影。案例资料要真实可靠,情节合理、内容充实、引用数据要科学准确。

(3)启发性。案例教学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或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的过程。行政案例要针对行政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问题设计和选择,既要使行政管理基本理论知识通过案例设计表现为具有体验性的解读,又要使行政管理实践创新与理论有机契合,引发不同观点、思考和争论。

2、案例的分析与讨论

组织案例分析与讨论是案例教学中的重要形式和中心环节。案例分析是严谨的考察、分析、判断和决策的过程。在这一阶段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精通案例材料,了解案例的背景知识,预测并掌握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2)案例思考题的设计要有讨论空间,营造多视角的思考路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3)组织若干案例学习小组,小组案例分析后,再以学习班级为单位集中进行案例讨论。教师应做好讨论的引导工作,防止学生分析讨论过程脱离主题,随意发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等对案例进行不同层面的深度分析和联系社会的广度分析。

(4)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技巧,对综合性案例和复杂性的案例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创造平等和谐的案例讨论氛围。

3、案例的讲析与点评

案例的讲析与点评是案例精选和案例讨论环节的必然延伸。案例讲析不是为了寻找“案例之解”,而是讲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从而使学生思维能力与决策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案例点评要评判不同的案例结论,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指出他们在讨论中各自的.优缺点,引导学生反思案例教学的内容和过程,实现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与提高。

三、行政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的若干问题

1、案例选编的本土化问题

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很多案例源于国外,由于行政环境的差异,国外的行政案例可能会对学生造成认知困惑,难以保证教学质量。而选择国内行政案例则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有利于学生认知案例所蕴含的原理,深入了解中国行政管理的现状。但是,很多国内案例来源于新闻报道,未经过专业编写,启发性和可读性较差,难以达到教学效果。行政案例的本土化问题,需要行政学家、授课教师和行政实践活动者共同参与解决。从教师的角度看,案例选编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经过授课教师的再创作或再加工的重新编写,才能产生高质量的教学案例。不断更新和丰富“案例群”,才能为教师实施案例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2、案例讨论的技巧问题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参与至关重要。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中庸平和,不提倡公开质疑和挑战权威。大多数学生习惯于教师讲授、学生听课和记录的教学模式,不习惯参与式讨论的教学模式,导致部分学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的教学技巧至关重要。教师要用亲切、有感召力的语言和形体动作感染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要善于营造平等、民主、宽容、人性化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心理障碍;要鼓励学生在案例讨论中多层次、多角度探讨“为什么”,大胆质疑,勇于争辩;要给予积极参与者正面评价,提高学生的信心;当案例讨论产生交锋,教师应当及时疏导、鼓励讨论深入。总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行政案例教学的目标才能实现。

3、案例教学的教师定位问题

案例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离不开教师角色的准确定位。行政案例教学活动的非结构化,教师教学风格和学识水平的不同,造成案例教学教师角色的多样化。成功的行政案例教学要求教师扮演多种角色,如“设计者、主持人、仲裁者、“魔鬼支持者”、同学以及法官等一系列潜在、模糊的角色”。作为设计者,教师要预先规划和设计案例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时间;作为主持人,教师要控制课堂讨论节奏和学习进度,引导讨论主题,创造热烈有序的讨论氛围;作为仲裁者,教师在案例讨论出现批评与争论时,将主题引导至问题的不同看法的解释和辩论上,而非人身攻击;作为魔鬼支持者, 教师要注意抓住学生发言的闪光点,鼓励学生独创之见;作为同学,教师要在讨论冷场时,提出焦点问题,参与讨论;作为法官,教师要对案例讨论全过程进行总结,使案例教学善始善终,圆满结束。

4、案例教学的考核问题

案例学习成绩的评定是案例教学考核问题的核心。在行政案例教学中,学生成绩表现于案例阅读、案例分析、案例讨论、书面报告等各案例教学实践环节,所以案例学习考核不能采用单一的“期末考试”方式,而应该采用动态多项综合考核方式。案例学习考核的内容包括:案例阅读的讨论提纲考核、案例讨论的发言考核、案例书面报告考核、案例考试考核。在“行政案例学习综合考核链”上,采用“分项记分、累计加总”的方法,最终形成学生案例学习成绩的综合评定。分数的评定方式,最好采取学生自评、小组内互评和教师评定相结合,以教师评定为主,这样有利于成绩的公平性和相对权威性。

总之,将案例教学引入行政管理学课堂,以案说理、以理论案,较好的实现行政管理实践发展与理论知识的结合。当然,行政管理知识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要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行政案例教学方法也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小劳伦斯E列恩著,郄少健等译: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行政本科论文 篇五

《行政管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分级制:又称层级制或系统制,指行政组织纵向结构的各个层级的工作性质相同,但管辖范围随层级下降而缩小的一种组织体制。

2.行政领导:是指国家行政管理中的领导:是国家行政机关中主管职能的承担者依法行使国家权力,组织和管理行政事物所进行的行政活动的通称。

3.行政实施:是从行政决策一经形成或最后批准则起,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员彻决策、实现决策的全部活动或整个过程。

4.诱导性行政方法: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管理人法,它通过利用非强制手段使机关工作人员和广大群众自觉自愿地去从事政府所鼓励的工作或活动

二、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行政学产生的标志是威尔逊1887一部行政学专著是1935年出版的《行政学的理论和实际》,作者是_张金鉴__。

2.国家公务员的人口是_____,出口是___。

3.对公务员监督的渠道,一般可以分做和________监督_______

两种,前者包括立法监督、___司法监督_________和社会监督等形式,后者包括专门监督和_______非专门监督_______两种。

4.协助行政首长处理日常事务的综合性办事机关是___机关。

5.行政组织典型的结构模式有直线集权制、、直线职能制、_、直线分权制和六种。

6.行政实施主体包括行政机构和行政人员两方面。具体的行政实施阶段主要包括指挥、_沟通___、控制和____协调_______等四个环节。

7.法制监督是一种__监督,它主要有两大类,即国家法制监督和 社会法制____监督。

8.行政领导者的产生方式主要有选举制、___、考任制和___聘任制____。

9.构成指挥者权威基础的第一个要件是____,另一个要件是指挥者一定的威望和___影响力______。

三、判断改错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个人专断式是当今世界各国行政决策体制的主要形式。(×)把“个人专断式”改成“个人负责制”

2.行政领导主体是被领导者和行政管理的部分对象,包括个体领导者和群体领导者。(×)

把“被领导者和行政管理的部分对象”改成”行政领导者”

3.在我国,国务院所属各部、委、办及直属总局,地方政府所属各厅、局、处、科,均属于职能机关。(√)

4.行政协调的主要目的和根本作用就是要解决各个部门和人员之间所发生的矛盾和冲突。(√)

5.机关管理的首要原则是要遵循科学化的原则。(×)

把“科学化”改成“服务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公务员较理想的工资制度应体现哪些原则?

(1)平衡原则。(2分)

(2)平等原则。也叫同工同酬原则。(1分)

(3)与物价相适应原则。(1分)

(4)定期提薪原则。(1分

2.行政直协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使各行政部门和行政人员之间在工作上密切配合,和谐一致,避免内耗和互相冲突,从而达到“政通人和”。(2分)

(2)消除各部门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上的浪费,避免工作重复,增进效率。(1分)

(3)将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做到“众人拾柴火焰高”。(1分)

(4)使每个部门职责分明;每个工作人员克尽厥责,便于行政管理活动的有序化进行。(1分)

3.简述行政监督的种类

一股监督;职能监督;主管监督;特种监督。

4.简述进行思想正确工作的不同途径

情理教育法;普遍自我教育法;个别现象教育法;以身作则教育法;刚柔相济法。

五、论述题(20分)

试论集权的决策体制存在的优势与弊端。

优势:有利于政治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国家整体实力强,反映速度快,应付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中经常出现的各种突然事件和非常事件的能力强;能够集中资源进行经济建设,实现国家政策目标;有效的协调;中央能够充分地代表全国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更有利于社会的合理发展。(10分)

6.行政本科论文 篇六

一、对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 确立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对所培养人才基本规格的原则规定, 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和改革的重要依据。要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首先就要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定位。唯其如此, 才能合理确定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有的放矢地组织教育和管理活动。

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真正做到准确、合理, 就必须根据学生就业去向和市场需求进行科学定位。独立学院的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既区别于研究型大学的学术型人才, 又区别于高职高专的技能型人才, 主要培养既有较深厚的行政管理理论知识, 又具备较强动手能力, 厚基础、有专长、善学习、能创新、高素质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主要胜任县、市或以下政府机关, 以及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具体行政管理工作。在具体目标定位上, 确定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为质量目标, 培养具有较扎实的现代行政管理专业知识基础, 同时具有较强的公文写作、信息处理、组织协调、政策分析等行政职业能力的专门人才。

二、优化课程设置, 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的优化和重组, 突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 也顺应了社会需求和学生的需要。根据应用型人才在知识结构上的特点, 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和调整, 构建起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三个课程模块, 以及实践教学、实践创新两大实践环节, 构建起了平台和模块化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1. 全面设置通识课程。

为了给想要进一步深造的同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 让学生全面地学习现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础知识, 如计算机、英语、文史哲等, 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广阔的平台, 拓展学生的基础知识。

2. 专业课程的整合。

为了适应行政管理人才由理论型向应用型转变, 由传统的政治学取向向管理学、行政法取向转变, 缩减了政治学科的课程比重, 增加了管理学和经济学、法学的课程比重;对专业课程进行了整合, 删除或合并了过时、交叉、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的课程, 强化基础性专业性的课程, 简化和整合其他非专业性的课程, 增加了作为学科基础或反映学科前沿的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课程, 保证学生能够经济有效地掌握本专业最基础的知识。

3.“嵌入式”课程设置模式。

所谓“嵌入式”课程设置模式是指将认证教育课程嵌入到学历教育课程体系中, 嵌入到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中, 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同时接受学历教育和认证教育, 毕业时同时获得学历文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从而保证了学生学习的知识与社会主流技术同步, 学生的资质获取与社会的劳动准入制度吻合。如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秘书、高级秘书、人力资源师等等职业资格证书, 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4. 强化了实践环节。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就必须加强实践教学, 为此新的培养方案大大突出了实践教学的比重, 从实践教学和实践创新两方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培养计划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在教学环节中的比重, 增加了电子政务、档案管理、办公自动化、职位模拟等新的实习方式, 使实践教学学分占到总学分的22%。。其中, 实践教学共有电子政务模拟训练、职位模拟、行政机关见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档案管理、办公自动化等十项, 实践创新包括竞赛、发表论文与交流论文、应用能力证书、科技成果、科研活动、课外实验活动、素质拓展教育等项目, 通过第二课堂的开展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发明和创新。

三、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

教学是传授理论知识、培养技能的主渠道, 也是落实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主阵地, 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来实现。

1. 理论教学突出现实性和应用性,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行政管理专业有着很强的现实性和时代性, 专业教师要有比较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信息捕捉能力, 时刻关注行政管理改革的发展进程和各类社会现实问题, 并随时补充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 如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后, 在讲到行政沟通时联系社会现实中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谈谈行政沟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很多社会现象也都是很好的分析材料, 如政绩工程、用GDP评价领导干部的考核机制、“五十九岁现象”、机构改革的怪圈 (精简—膨胀—再膨胀—再精简) 、分权的怪圈 (一放就乱, 一收就死) 等怪现象, 用管理理论的绩效评估理论和行政学中的行政监督、行政职能的权责利统一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释, 这既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社会责任感和专业素养。

2. 创新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

案例教学是行政管理专业广泛采用的教学方法。在行政学、公共政策、人力资源管理、公共关系学等诸多学科都可以采用, 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我们提倡使用适合中国国情的案例教学, 要求学生用相关的理论和原理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不要求有具体结论, 只要求按照行政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原则看待问题, 并尽量分析透彻清晰。案例主要涉及我国行政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和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案例教学对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除了案例教学外, 专业课教师大胆创新, 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如时政点评十分钟、情景模拟等方法。时政点评十分钟即在每次课后让一名学生确定一个时政主题, 搜集资料, 形成书面提纲, 在下一次课上发言, 先作三分钟问题陈述, 然后是五分钟点评, 最后老师两分钟总结。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 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和表现能力, 还提高了学生对时事和社会问题关注的兴趣。学生非常喜欢这种形式, 都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 并做认真发言,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情景模拟即通过设计一些行政管理的具体情景, 让学生扮演角色, 根据行政管理活动的程序和原则处理问题。此外, 还有演讲会、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配合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

3. 实践环节中培养学生的行政管理能力。

实践教学是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培养应用型的行政管理人才的重要环节, 通过创设一定的实践环境, 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 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增长才干。原来我们对行政管理专业的实习环节一直重视不够, 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 把学生放在实习单位就很少管了, 指导教师只是偶尔走马观花地看一遍, 只要学生没出问题就万事大吉了, 至于学生在实习中学到什么很少关注。现在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实习指导教师的责任, 鼓励教师与实习单位及时沟通协商, 创造条件给学生真正的实践机会, 让他们参与甚至独立解决和处理问题, 许多学生在实习期间操办会议、拟发文件甚至独当一面地协调部门关系, 这些无疑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行政管理技能。

除了重视校外实习外, 我们积极争取资金, 购买了电子政务软件系统, 建立了电子政务实验室和办公自动化实验室, 在校内也可以进行模拟实习, 改变了行政管理专业长期以来只能在黑板上讲行政管理的局面, 学生可以在实验室中模拟政府机关的运行和操作流程, 熟悉和掌握常用的办公设备的使用方法。

4. 开设政务讲坛。

每学期邀请一两位有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的政府官员为学生做讲座, 为学生了解现实中的行政管理的运行打开一扇窗口。另外, 作为一种间接实践的方式, 鼓励教师到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 这样做既为学生的实习创造了条件, 又加强了课堂教学的实践性。教师有了亲身的实践和经验, 就可以在课堂上把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

四、教学科研有机结合, 以科研促进教学

高校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不可分离的整体。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推进器, 以科研促进教学是提高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科学研究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深度、拓展教学的广度, 而且可以更新教师知识结构、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在良好的科研氛围下, 教师们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特长, 积极选题, 承担学校, 以及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他单位的科研教研课题, 通过教学科研, 不仅极大地丰富、补充了课堂教学内容, 还提供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经验, 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总之,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 我们对教学管理和教学方式进行了大胆尝试和探索, 使教学质量有了大的提高, 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竞争力也明显增强, 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的教学体系。

摘要:为贯彻学校“加强内涵建设, 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目标, 作者所在学校根据行政管理专业特点, 以及社会需求和学生需要, 确立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思路, 并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 尝试构建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彭忠益.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 2001, (2) .

[2]陈振明.行政管理专业由传统型向应用型转变的探索[J].中国行政管理, 2001, (10) .

[3]郭小聪, 陈瑞莲, 蔡立辉.中国当代行政管理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3, (4) .

[4]张丽珠.建立新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12) .

[5]庄国波.行政管理学教学研究中的问题[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10) .

[6]许云萍.行政管理学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7, (09) .

[7]何颖.行政管理学教学方法与内容改革探寻[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8, (11) .

[8]韦玲云.《行政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应用分析[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2) .

7.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篇七

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一: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力资源培训

摘要:科研院所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研实力的竞争。

行政管理工作是科研院所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院所对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文章主要分析了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要求,提出应加强对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人力资源培训,促进科研院所科技实力的提升。

关键词: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力资源培训

0引言

在当今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若要立于不败之地,科研院所必须坚持“科技兴所”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科研院所整体综合实力[1]。

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与行政管理的高效服务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行政人员承担着服务、协调、管理的重要职责,其自身素质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服务与管理水平的高低,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单位发展。

行政管理人员的职能该如何定位,行政管理人员本身又该具备哪些素质,如何促进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能力的提高,是需要人们思考的问题,本文就这些方面作一些探讨。

1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的职能

行政管理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也可以泛指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2]。

科研院所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单位的职能部门,管理是工作的主线,协调是工作的核心,服务是工作的根本,其职责主要是协助领导制定本单位的规章制度、规划计划等,在管理活动中主要担任组织协调作用。

作为行政管理部门的主体,行政管理人员在传达领导的指示、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的同时,更要主动做好各个方面的沟通和协调工作,起着承上启下、联系内外的枢纽作用。

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人员以工作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促进单位科技工作的发展。

2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素质要求

2.1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行政管理人员是各种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或者是上传下达者,首先自身必须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坚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全心全意为科研人员服务的精神。

开拓进取、敬业奉献、严谨求实,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这样才能把每一件细小的工作做好,才能提高整个科研院所行政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2.2管理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

作为行政管理人员,科学的管理,高效的管理才能更好地为科研人员服务,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在工作岗位上不仅需要掌握能胜任本岗位的工作技能,还要掌握管理专业知识结构的特点和规律。

同时科研院所自身性质决定工作的专业性很强,作为行政管理人员,还应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了解相关学科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站在发展前沿对科研形势、研究方向等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和研究,这样才能为本单位的科研活动提供指导性建议。

国家、省、市各级科技方针政策以及本单位的政策规定是影响科研工作的重要因素,行政管理人员应当努力学习政策精神,把握方向,为科研人员做好参谋。

2.3组织协调能力

科研工作是一个群体行为,涉及多学科、跨专业、跨单位的科研项目的实施,离不开行政管理人员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非技术障碍,如设备、人员矛盾等,行政管理人员的作用在于协调项目实施中人员、设备、物资的调配,各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

出现意外情况,管理人员应积极地寻找对策,需要政府或其他部门的支持。

可以说,娴熟的组织协调能力与沟通交流能力,是行政管理人员必不可少的素质,也是保障科研工作正常运作的关键。

2.4创新意识

约瑟夫•熊彼特认为管理创新是指组织形成创造性思想并将其转换为有用的产品、服务或作业方法的过程,富有创造力的组织能够不断地将创造性思想转变为某种有用的结果[3]。

创新是科研发展的动力之源,行政管理同样离不开创新。

行政管理人员应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研究科研管理工作规律和特点,探索和建立适应科研发展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对阻碍科研发展的政策办法进行必要的修订。

建立有特色的学科和人才量化考核指标,制定合理的科研奖惩机制,既要把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又不能束缚科研人员的手脚。

2.5服务意识

科研院所行政管理工作是为一线科研人员提供服务的,管理人员要正确认识自身岗位职责,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积极地为科研一线服务。

要做到服务下行,服务前移。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作为管理和服务部门,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深入科研一线,了解各学术梯队构成及研究方向、研究进展,提高换位思考的意识,在制定各类规章制度时要替科研人员多考虑,在下发各类通知时要谦虚谨慎,以理服人,全方位提高素质。

3加强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人力资源培训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4]。

科研院所应重视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人力资源培训,提升其管理和服务能力,从而促进科研工作的发展,提升单位综合竞争力。

目前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主要由3种人员组成:一是来自科研一线的专业人员转岗,这一类人员对科研工作比较熟悉,对管理工作比较陌生;二是来自于其他职能部门,

这一类人员对管理工作较为熟悉,对科研工作则相对陌生;三是直接从学校毕业的管理系学生,这一类人员掌握基本的管理知识,但对科研工作比较陌生,对实际管理工作也不熟悉。

行政人员的培训应当因人而异,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培养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全面素质的复合形人才。

3.1加强科研院所管理知识的培训

科研院所应多安排行政管理人员参加各类管理专题培训,使之掌握必要的管理知识,提高专业管理能力,可采取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进行讲座的形式,也可提供机会让行政管理人员赴国内外同类院所进行学习、交流,参加系统的理论培训,了解相应的规则,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等。

行政管理人员应主动利用人脉优势,加强与同行之间的交流沟通,学习最新的理论,培养自己修养,锻炼自己的能力。

3.2加强科研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

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既要熟悉管理工作,又必须全面了解科研院所总体科研形势和最新研究进展,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这样才不会在管理中出现脱节现象。

行政管理人员在平时工作中要注意进行知识的积累,同时多深入一线与科研人员沟通交流,了解院所各个相关学科的发展规划。

3.3加强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人员个人素质的培训

科研院所要求行政管理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管理知识,适当的科研知识,同时还需要拥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影响管理效益的重要因素。

科研院所应鼓励行政管理人员加强继续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也应主动利用业余时间,全面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英语能力、伦理素养、人文底蕴等。

3.4加强对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人员的激励

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的价值很难用具体的指标来衡量,如果只讲奉献,只会使管理人员疲于奔波,忙于应付,严重的会心理失衡,从而导致管理效率低下,造成队伍的不稳定。

科研院所应重视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注重对他们实际能力的考核和评估,在相关政策上给予更多的倾斜,对于业绩出色的管理人员,要加大宣传,给予表彰,这样才能增强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成就感,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到行政管理队伍中。

4结语

总之,科研院所的行政管理已经逐渐成为一门综合性管理工作,它不同于普通单位的纯行政管理,而兼有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双重职能。

8.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新) 篇八

一、以下题目提供的仅是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各位同学还需要在这些范围内,进一步将论文所要探索的问题尽可能地确定至某一个点上;

二、这些选题仅仅是提供参考,各位同学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该范围之外的其他选题,但要符合行政管理专业的特点。

一、政治学理论与中国政治发展

1.社会阶层结构变化对我国政治发展的影响研究

2.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研究

3.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公民教育的关系研究

4.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研究

5.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研究

6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政治态度研究

7.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研究

8.进一步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

9.进一步完善我国选举制度研究

10.进一步完善我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研究

11.村民自治制度研究

12.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关系研究

13.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14.协商民主与票决民主的关系研究

15.建立中国特色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研究

二、行政学理论与比较行政

16.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对我国的启示研究

17.政治行政二分法的理论价值及其在我国的现实意义

18.行政伦理建设的重要性和途径研究

19.行政沟通中的障碍与对策研究

20.行政授权理论与实践研究

21.威尔逊行政思想研究

22.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启示研究

23.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研究

24.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理念与方法研究

25.行政成本的有效控制途径研究

26.公共领域道德缺失问题研究

27.行政民主与行政公开研究

28.建设学习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9.新公共管理运动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影响研究

30.有限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三、政府管理与行政改革

31.我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研究

32.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问题研究

33.行政改革动力系统研究

34我国乡镇机构改革的难点与对策研究

35.电子政府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36.管理信息系统在政府管理中的作用研究

37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史、现状与对策研究

38.我国政府大部制改革研究

39.我国省管县体制改革研究

40.新时期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的表现及治理研究

41.我国政府的危机公关能力研究

42.政府形象管理研究

43.政府诚信问题研究

44.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研究

45.乡镇政府经济职能研究

46.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趋势研究

47.行政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研究

48.当前我国县级政府机构改革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四、行政监督与行政法治

49.行政自由裁量权研究

50.行政监察在行政监督中的地位研究

51.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的法制监督研究

52.行政授权立法研究

53.依法行政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54.行政立法的民主原则研究

55.我国行政许可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研究

56.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研究

57.国家赔偿法的改革与完善研究

58.行政诉讼在行政监督中的地位及作用研究

59.我国行政处罚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研究

60.我国行政追偿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研究

61.我国行政监察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研究

62.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63.行政人员法治观念的培育研究

64.我国行政监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研究

65.公职人员的身份保障与廉政建设研究

66.我国的公务员行政处分制度研究

五、公共政策与公共事务管理

67.行政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研究

68.我国政策执行问题与研究

69.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70.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71.我国价格听证制度的发展与改革研究

72.城市公共物品的特点及其有效供给研究

73.我国就业问题的难点与对策研究

74.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历史、现状与对策研究

75.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历史、现状与对策研究

76.我国社会中介组织的管理研究

77.政府与第三部门关系研究

78.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79.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80.我国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8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问题研究

82.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问题研究

83.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新型社区管理研究

84.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85.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

六、行政领导与人力资源管理

86.行政领导的方法与艺术研究

87.我国干部选拔体制研究

88.行政领导群体结构的优化研究

89.行政领导者素质与影响力的关系研究

90.行政领导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91.知识经济时代行政领导者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开发研究

92.我国非营利组织人事管理模式研究

93.领导干部个人财产申报制度研究

94.建立健全我国公务员培训机制研究

95.国家公务员的激励机制研究

96.发达国家公务员培训制度比较研究

97.知识经济时代公务员能力与素质的提升途径研究

98.国家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研究

99.公务员辞职、辞退理论与实践研究

100.我国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研究

101.我国公务员绩效评估机制研究

102.公务员保障机制研究

103.西方文官制度研究

9.行政本科论文 篇九

关键词:本科评估,主体,中介机构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是国家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高低进行评判的一种形式, 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规范标准, 通过对学校教学情况的系统检测与考核, 评定其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并作出相应的价值判断以期改进的过程。我国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始于20世纪的80年代中期开展的学科、专业、课程教学评估, 历经20多年的发展, 逐渐形成了5年一轮的评估制度。虽然目前的评估制度很不完善, 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反对之声不绝于耳, 但纵观评估的整体效果和国际评估的实践, 实施高等教育评估是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保障高校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所以如何完善评估制度, 提高评估质量才是当务之急。

1 评估主体的不合理性

我国《高等教育法》第44条指出, “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 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和其他组织的评估。《普通高等教育评估暂行规定》第六章第十八条规定, “在国务院和省 (自治区、直辖市) 人民政府领导下, 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务院有关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省 (自治区、直辖市) 高校工委、教育行政部门建立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领导小组, 并确定有关具体机构负责教育评估的日常工作。按照规定, 我国教学评估由政府主导, 评估专家由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组织遴选和委派。在遴选环节, 一般由评估中心将专家名额分配至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 由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推荐, 然后进入评估专家库。评估专家的构成基本是高等学校的校领导、教务处长、教授和高等教育专家。据统计资料, 2005年确定了1369名专家作为第一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库成员。他们分别来自559所本科高校, 31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相关单位, 其中有教授职称的占95%, 有教育管理工作经历的约占97%。2006年7月又对原专家库进行了扩充, 在部分专业领域增聘一批专家为专家库成员。在组织对高校评估时, 由评估中心从专家库中遴选专家委派到相应的院校, 委托的专家一般由9-15人组成。 (1)

由上述可见, 我国高校评估主体存在以下不合理性:

第一, 外部性。我国目前开展的评估工作, 是政府组织的, 具有明显的外部性, 体现的是国家或政府的意志。而在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 政府既是办学者, 管理者, 又是评价者, 即“管、评、办”三位一体, 外部评估的结果是政府自己评价自己, 不仅难于摆脱立场及其价值偏好, 而且容易将评估活动及其信息只局限在政府与高校内部, 社会参与度低, 客观性和开放性不够。

第二, 单一性。我国的评估专家都是由来自高等教育系统的教学人员和教育管理者构成, 基本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及其他社会机构的专家。一次评估的专家组成员一般为11~13人, 人员相当有限, 不具有广泛代表性。评估专家组成员只是精通某个领域的专家, 他们中的许多人对评估理论知之不深, 仅凭评估者的个人知识和经验难免受局限。

第三, 不稳定性。评估专家组是根据某项评估的需要临时组织起来的, 没有一个稳定的组织和团体从事某类高等教育评估的专门活动, 由于缺乏稳定的队伍, 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无法形成体系, 一些评估者也无法潜心于评估的研究。 (2)

2 优化评估主体的措施

2.1 现有模式下优化评估专家队伍

我国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是1990年由教育部颁布的, 距今已有二十年。它强调的是政府对高等学校的管理, 能够比较充分地体现国家的教育价值观, 引导评估客体按照国家的要求办学, 对高校有较强的约束力, 权威性高。但他毕竟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高等院校也历经了飞跃式的变化, 仅仅依靠政府单一主体进行的高等教育评估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越来越多样化的要求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但在政府主导的评估模式在相当长时间内仍会运行, 对评估方案的设计和优化是目前保障评估质量的重点。

评估专家队伍的构成是否科学合理, 直接关系到评估结果是否权威, 是否能够反映我国当前本科教学质量的真实水平。西欧发达国家的评估机构在遴选评估专家时、注重专家来源的多样化, 其成员包括社会的教育专家、学者、工商业人士等。如匈牙利高等教育院校认证机构拥有一批专业的、高素质的认证专家, 分属于不同的专业委员会, 在社会、人文和宗教神学领域, 生命科学领域, 以及技术和自然科学领域设立了19个专业委员会。于2002年设立了匈牙利顾问委员会, 以帮助匈牙利认证委员会与工业、农业和商业领域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从而避免了纯学术认证方面的倾向。完善的认证专家体系对顺利完成认证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 我国目前在评估专家队伍建设方面还处于初步阶段, 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所以, 建立专家认证体制、从多渠道、多领域来建设评估专家人才库是现有模式下优化评估主体的重要措施。

2.2 建立中介机构开展评估

政府参予评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评估的权威性, 但这种自己评价自己的模式毕竟不是最佳选择。明智的办法是政府摈弃事必躬亲的做法, 权力下放, 由第三方评估机构对高校进行评估。政府负责把握大方向, 一方面为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建立创造条件, 另一方面对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元评估。这样既顺应了当前的国际趋势, 也符合近年来大众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 即变管理者为服务者。 (4)

评估中介机构可以由政府委托、授权, 经费以政府拨款为主, 社会捐资和自主筹资为辅, 但政府与机构之间不存在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另一方面, 这种中介机构每年必须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估与认证, 包括考核其评价标准是否合适、评估程序是否科学、能否保证评估活动的客观公正的进行等。

高校教学评估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活动, 需要评估主体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熟练地评估技能。中介组织进行的专业性评估, 在政府的宏观管理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下, 其评估工作会更具客观性、科学性和公正性。中介组织在性质上是具有独立地位的法人实体, 更加具有中立性和客观性, 不依附于政府也不归属于高校, 既能体现政府意图, 又能传达高校的意愿, 因此是高校与政府、社会之间沟通的桥梁。

我国现阶段已涌现了不少社会评估形式, 如以国际权威刊物发表论文的数量为依据的“学术榜”和各种“大学评价排行榜”, 引起了较大争议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但其存在评估指标体系不科学, 受商业利润的诱导等不科学性, 但这些机构是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新生事物, 政府应加强扶持、规范和约束, 促进这些中介性评估组织的健康发展, 促进多元评估主体的形成和完善, 共同保障高等教育质量。

3 优化评估主体的制度保障

3.1 建立评估专家认证制度

在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评估模式下, 评估专家进校考查是评估过程中十分重要和关键的一个环节, 直接影响着评估的结果。我国评估专家主要由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挑选确定, 而仍定标准主要是其研究和从事教学、管理的经历, 且只在高等教育领域范围内进行。这种认定的方式缺乏社会公认的科学的客观标准, 容易造成主观随意性, 不利于选拔高素质的专家人员, 实行评估专家资格认证制度则可以有效提高专家成员的专业水准, 从而保障本科教学评估质量。

评估专家认证制度可以借鉴其他行业如律师行业、会计行业的从业资格证书制度。具体做法即由国家教育部组织统一的资格考试和相关考核和鉴定而取得高校本科教学评估资格证, 实行持证上岗。持有合格资格证的专家都可纳入评估专家库, 每次评估则可以根据相关要求随机挑选, 按照年龄、来源、专业等组成科学的评估队伍, 从而保障评估的公平性及社会公信力。实行从业资格证书制度还可以吸纳社会各界的优秀人才加入到高校评估队伍中来, 使社会上有志于从事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优秀人员都能参与, 从而拓宽本科教学评估人员的来源和渠道, 进一步加强高校和社会的联系。

此外, 由于本科评估工作并不是常年性的工作, 从2003年开始我国形成了5年一轮的教学评估制度, 因此对评估专家要举行定期的培训, 以提高其专业水平。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力发展, 高等教育评估中会不断涌现出许多新问题, 必修用新的知识和新的办法去解决, 否则将很难适应高等教育评估发展的要求。另外, 还要加强对评估专家的职业道德培训, 使其提高自我约束力, 免受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 (5)

3.2 立法保障中介机构独立性

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是介于政府、社会和高校之间的、独立的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客观评判并作出权威性鉴定的专门评估组织。它主要通过接受委托的方式、对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作出评判和鉴定, 为政府提供咨询决策、为社会提供公正, 从而促进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它具有中介性、独立性、公正性和专业性等特点。

我国目前建立的教育评估中介组织多依附于政府部门, 成为从属于政府的职能执行机构, 没有自己的社会独立性, 其教育评估结果地信度会大大降低。为保证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的独立性, 政府必须重新划分和规范政府、学校和教育评估中介组织各自的职能、功能, 从根本上改变政府包揽一切的传统管理体制。政府除依照有关法规对教育评估中介组织进行登记、日常管理和监督外, 不应直接干涉其具体事务。

笔者建议, 应该在我国的《高等教育法》中对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作出专门规定。法律应该承认中介机构作为独立的公共服务机构在高校评估中的合法地位, 并对中介机构的使命、任务、资金来源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使其既不受政府控制, 又独立于学术界, 从而保障中介机构在本科教学评估中有法可依, 从而避免受政府机构、高等教育机构和其他社会团体的干预或影响, 保证本科教学评估的公正性。

参考文献

[1]曾冬梅, 刘冰.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重在机制的完善.黑龙江高校研究, 2007 (6) :117-120.

[2]黄爱华.高等教育评估主体及其行为研究.现代教育科学, 2004 (3) :82.

[3]张德启.借鉴匈牙利院校认证经验完善我国本科教学评估制度.中国高校研究, 2009 (3) :33.

[4]杨铭.欧洲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探析.理工高校研究:92.

10.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十

一、研究理由

当前,我国城市低保对象中明显分成两大类群体:一是老人、儿童、残病等不能自食其力的人员群体;二是处在劳动年龄阶段且有劳动能力的人员群体,这个群体占低保对象总数的比例大,而且低龄化、吃低保持续时间较长。近年来,城市低保“福利依赖”现象逐步显现,在操作层面上,如何促使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退保,也成为低保动态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从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理论出发,两类群体是否有劳动能力的差异,决定了低保政策目标的不同设计,对无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来说,低保目标是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对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保障基本生活水平仅仅是过渡性目标,根本性目标是促使他们“重新回到劳动力市场,成为自食其力的公民。救助的目的是让他们将来不需要救助”。以上问题的出现并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研究城市低保工作,找出问题,加以完善,把党和政府的温暖真正送到需要帮助的手中。

二、研究目的意义

城市低保完整的应该叫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城市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差额救助的新型社会救济制度,是我国社会救助的基础,也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网”。城市低保工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和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存权的一项重要政策,做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低保工作大大缓解了因贫困引起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确保了国企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的顺利进行,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但是,与现实的要求和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相比,城市低保工作仍有许多问题和需要改进之处,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市城市低保工作在实施中已经暴露出许多问题,社会反响很大。如:有车辆、住房;有遗产、馈赠;有经济实体等人员仍然在吃低保。

三、城市低保研究现状

1、国内学者韩克庆、刘喜堂就城市低保应保率和对象识别瞄准率认为: 把每一调查户的人均收入与当地最低保障线进行比较,筛选收入小于当地最低保障线的人口,这些人属于保障对象,称为应保人口。应保人 口占调查总人口比例,称为应保率。经测算,35个大中城市应保率为8.13%。从分地区看, 东北、西南地区应保率较高,而华北、华东、西北、华南地区应保率则较低;按照调查收入指标衡量, 35个大中城市中,有8 .13%的人收入小于最低保障线,其中,得到了救济的人有2.65%,另外5.48%未得到救济。 这说明,最低保障政策覆盖面仅占应保人群的约1/3,而其余2/3被遗漏。这一结论未考虑调查收入偏差以及保障线偏低所造成的影响。实际得到低保救济的人员比例为3.91%,其中,有2.65%人员收入小于保障线,属于救济范围,是有效的瞄准对象;而另外1.26%的人员收入高于保障线,不应予以保障,属于无效的瞄准对象。由此估计,低保对象识别瞄准率为 67.6%。经测算,在35个大中城市已发放的低保金中,有76.22%发给了收入小于保障线的 人员 ,其余23.78%则发给了收入高于保障线的人员。

2、国内社会工作者王晓丽、李富喜就城市低保工作程序研究分析认为:

(1)要确保城市低保公开、公正、透明,民政部门必须实施“三榜”公示制度。一是让居民区的信息员参与,广泛接受民主监督,对低保申请人的情况进行评议和表决,保证申请人资格认定的准确性,尊重民众的知情权,将低保申办工作办成阳光工程。二是通过提高低保工作透明度,有效杜绝人情保、关系保,防止在低保审批过程中发生弄虚作假、骗保现象。三是有疑问的居民向参加集体评议的成员反映情况,有效地缓解了低保对象、社区低保专干、民政工作人员与居民之间的矛盾。实行低保集体评议制度有效解决了“谁有关系、谁家在民政局有熟人”就能享受低保待遇这个长期困扰低保工作的难题。评议无异议后,同时按要求张榜公示。张榜公示无异议后上报市民政局;不符合条件的,及时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2)要针对低保工作中曾经出现的问题,民政部门明确责任错保追责。一是明确分工,定岗定责,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二是建立微机管理制度,专人操作,资料更改必须由微机管理员操作;三是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对档案进行分类管理,专人保管,专职专责,强化资料档案的保密工作。政策公开、程序公开、信息公开既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也是阳光低保、诚信低保、公平低保的基本保证。

(3)对在低保工作中要实行动态管理进出规范。城市低保办理过程中不少难点问题在考验着低保工作人员的耐心和责任心,比如收入界定难、调查难。一方面是从事低保工作人员少,保障对象多,很难及时对申请低保家庭进行细致的调查;另一方面,在调查过程中,邻居因种种心理不愿讲真话、不配合,甚至有的单位以种种理由推托,不愿出具相关证明或出具假证明,使工作人员难以准确掌握情况。针对这些问题,每年要专门集中一段时间展开拉网式普查,从一个社区、一栋楼宇、一个家庭开始调查、核实。同时为增加低保工作透明度,在各办事处、社区设置低保公示栏,公示内容包括户主姓名、家庭人口和享受低保标准,每季度新增、退出、调标的低保对象情况随时公示。

11.行政本科论文 篇十一

1劳工政策与劳动关系

2公共政策制定过程

3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

4范围:区域公共管理问题

5范围:区域经济管理问题

6范围:中国人口问题

7范围:政府规模讨论

8城市公共管理具体问题探讨(如:**市交通管理问题、**市垃圾管理问题)

9城市形象与经营

10城市化问题

11城市综合执法体制问题

12大部制与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13网络条件下的公民参与

14大学城的城中村问题环境政策与环境伦理社会福利服务:国际比较与中国实践我国的财政体制改革与政府间关系的协调非盈利组织管理研究非盈利组织的地位与作用研究政府管制的边界、方式研究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及其社会承受力分析公共产品的供给体制改革研究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研究政府的教育供给职能及其实现途径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教育均衡公平发展与政府责任研究

27我国民办教育发展与政府作用研究中国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城市治理专题研究地方政府专题研究

非营利组织研究

行政学理论前沿与方法

33中国古代行政实践与行政思想研究

34改革开放30年腐败趋势研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总体的或者某个领域的)腐败案件的数量、类型、涉及的领域、处理的结果,等等

35改革开放30年腐败治理研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治理腐败出台的各种制度、规范性文件,解读其治理思路及其变化,分析其原因

36政治优先、经济优先、社会优先——中国60年发展路径分析:认识中国从政治挂帅到改革开放再到和谐社会转变的原因、历程和影响。

37新公共管理对我国公共部门领导的影响研究

政府、非盈利组织和企业合作中的文化问题

39当代中国的(省级、县级)干部升迁模式:当前关于干部升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学领域,公共行政领域对此视而不见或者缺乏方法基础,但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可以分析一下经济学对这方面研究的成果,也可以拓展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视野。

公共组织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研究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问题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问题研究

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多元主体提供、生产模式

行政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合理利用

非盈利组织架构的设计问题

组织中人际冲突的根源分析及其处理方式

47公共组织中的上下级等领导关系分析

公共组织中的群众决策模式

公共组织文化分析

决策过程中的公众参与

领导决策的理性问题

52公共组织的目标选择

政策制定方法与中国问题研究

政策执行方法与中国问题研究

55政策评估方法与中国问题研究

56中国公共问题与政策工具选择研究

57政策过程与公众参与研究

技术创新与政策工具选择研究

59食品安全问题与政策工具选择研究

60政策模型与中国问题应用研究(多源流模型、倡导联盟模型、创新扩散模型、政策网络模型、政策企业家模型,等等)

城中村、失地农民有关问题的研究;

62强镇扩权与简政放权——小城镇发展研究: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的发展思路和模式,总体研究或案例研究

范围:有关城市房价调控问题(请同学选择其中的具体题目)

打算对某一层级政府的决策行为进行解释的研究(要求要用定量或定性研究方法收集数据资料)

65地方政府会计管理-案例研究

66地方政府绩效预算改革-案例研究

公共预算

68突发事件与政府应对问题研究

69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激励模式研究

70中国85后群体的激励需求研究

71基层公务员的激励现状研究

72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绩效管理比较研究

73公共企业绩效管理研究

74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战略管理比较研究

中国电子化政府推进的障碍分析

76政府在非充分竞争市场中的角色研究

77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公共品供给模式的比较研究

78突发事件与政府应对问题研究

79新闻监督与行政执法问题研究

80地方政府管理

公共政策(教育、卫生、社会保险)

82政府监管

83财政管理体制

84政府在地区发展差异中所扮演的角色

85政府间竞争

86产权界定与政府效率

87共用品的私人供给

88中国的知识产权保障

中国质量管理体制

90中国扶贫问题研究

91政府政策与吸引外商投资

92中国经济发展与农民工问题

教育政策研究领域

94文化政策研究领域

地方政府专业管理的绩效评估

社会福利服务的制度创新研究

慈善组织与制度研究

非政府组织发展研究

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与管理

100公共治理视角下的城市社区管理分析

101市场化取向下的城市公共汽车服务外包研究

102市场化取向下的城市垃圾处理外包研究

103市场化取向下的环境污染治理研究

104论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之间的协调与适度分离

105论工作分析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106论公务员绩效评估在公务员制度中的地位与作用

107我国实行法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64“志愿服务问题研究”

165现代中国政治思想研究

166媒体与政策议程的设定

167街头官僚与政策执行

168环境领域中的政策问题与政策争议

169全球化进程中的治理与公共政策

170互联网与决策中的信息与知识

171关于行政法制监督的研究(自拟其中一个问题研究)

172党政关系(中国、外国或中外比较研究)

173香港、澳门与台湾的地方政府体制(任选一个地区或及进行比较分析)

174封建监察制度的现代启示

175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制度

176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177地方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78人大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79政府间及政府部门间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80公民性与公共性

181个人自由、公民美德与政治认同

182国家理由与国家自主性

183非盈利组织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184政府管制的边界、方式研究

185公职人员职业倦怠问题研究

186公务员考核制度比较研究

187新公共管理运动述评

188行业协会与政府关系(制度或案例)研究

189公共利益界定与实现

190美国政府与媒体关系研究

191有关食品安全或者生产安全方面的问题研究

192(中国或者外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状况、作用与运作

193XX新《劳动合同法》的立法、执法与司法过程研究

194行业协会与监管国家

195国家政权建设与基层治理

196社会抗争与公共治理

197制度变迁的中国案例分析

198当代中国的利益表达研究

199 范围:有关城市房价调控问题(请同学选择其中的具体题目)

200 范围:中国人口问题(请同学选择其中的具体题目)

201城市公共管理具体问题探讨(如:**市交通管理问题、**市垃圾管理问题)

202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激励模式研究

203基层公务员的激励现状研究

204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战略管理比较研究

205地方政府与基层治理

206 城市公共物品多元供给机制研究

207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208街头官僚与政策执行

209当代中国民间维权(案例)研究

210(我国)私营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研究

211流动人口与户籍政策

212中国非营利组织专题研究

213城市公共物品多元供给机制研究

214民主决策规则研究

215教育政策研究领域

216文化政策研究领域

217我国公务员管理的制度创新

218广东文化产业政策研究

219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与管理

220我国的财政体制改革与政府间关系的协调

221非盈利组织管理研究

222公共产品的供给体制改革研究

223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研究

224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225我国民办教育发展与政府作用研究

226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研究

227公职人员职业倦怠问题研究

228政府绩效评估方法研究

229公务员考核制度比较研究

230政府绩效评估案例研究

231公务员薪酬制度改革

232西方国家政府再造运动的缘起、发展和效果

233政策过程与公众参与研究

234食品安全问题与政策工具选择研究

235政策模型与中国问题应用研究(多源流模型、倡导联盟模型、创新扩散模型、政策网络模型、政策企业家模型,236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237地方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38乡村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39人大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40政府间及政府部门间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41政府机构规模的影响因素研究

242居住小区模式与社区管理

243中国省级行政区划改革研究

244设市体制改革和完善

245美国进步时代与市政体制改革

246媒体与政策议程的设定

247国际组织对国内政策的影响

248知识界、思想库与公共政策

249村民委员会的决策权力与政策问题

250街头官僚与政策执行

251环境领域中的政策问题与政策争议

252全球化进程中的治理与公共政策

253互联网与决策中的信息与知识

254我国民主宪政建设的传统制约

255“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动因分析

256传统监察制度的现代启示

257科举制度与中国传统社会

258科举制度的现代启示

259清末改革的启示和借鉴

260劳工政策与劳动关系

261高等教育政策与改革

262社会政策与福利

263香港政治与政策

264 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

265 大学贫困生与高校学生资助体系

266 失业问题与失业保障体系

267政府间财政关系

268地方政府管理

269台湾“修宪”的过程分析

270现代中国政治思想研究

271公共治理视角下的城市社区管理分析

272市场化取向下的城市公共汽车服务外包研究

273市场化取向下的城市垃圾处理外包研究

274市场化取向下的环境污染治理研究

275论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之间的协调与适度分离

276论工作分析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277论公务员绩效评估在公务员制度中的地位与作用

278我国实行法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79论电子政务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作用

280中国“强县扩权”改革研究

281地方政府与市场化改革

上一篇:图书馆管理系统详细设计报告下一篇:眼睛与眼镜的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