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美术的魅力

2024-07-18

感悟美术的魅力(共16篇)

1.感悟美术的魅力 篇一

感悟无题的魅力

夜晚里的星星衬托出一片宁静的星空,孤单的坐在窗边弹着琵琶,等着天亮,秋风萧瑟,落叶纷飞,繁忙的都市里,没人注意到躲在角落里伤心的流浪汉,顶多不屑的看他们一眼,谁知道他们的无奈!没任何人!没错,一个都没有。等到大雪融化后,人们按耐不住喜悦,个个都笑起来了,可是最高兴的是谁?当然是农民伯伯们了,因为他们这是可以回想去年的硕果累累,为新的一年投下希望。即使失望了,也不会气馁,他们不会气馁。因为他们知道,失败乃成功之母,新的希望没了,不要紧。以为他们还有很多很多的希望,等到明年的明年,你在回去看看,他们全都笑了!只因为他们不放弃!

很快,快到令人无法去把握,转眼我已经是一个初一的学生了,可是我还是一个幼儿园小朋友的样子,还是喜欢笑,喜欢哈哈大笑。但我喜欢在阳台上看着天空,领悟着大地与自然的杰作―天空。好羡慕大雁哦,能自由自在的飞翔在可爱的蓝天的怀抱里,拥抱白云,和太阳嬉戏。

“在这个时代里,每个人都身不由己,每个人都会被线牵着,谁都不是自由的,谁都很痛苦。”这句话是我从网上看到的,但是我不同意这个说法,人生本来就要靠自己,命运也要靠自己来掌握,老天只给那些争取的人幸福,不会给那些不求上进的人们幸福的。当然,只要你愿意悔改,不管你几岁了,命运之神一定会给你机会的,让你明白,珍惜时间是重要的,进取也很重要。说到珍惜,我的感触可以说是很深很深„„那些故事我都不怎么想去翻了,很多很多,反正一句话:当你拥有时,不懂得珍惜,还一直觉得不满足,你将会失去所有的美好的东西,包括亲情、爱情、友情、金钱、权利甚至欢笑„„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去创造,去描绘,出开阔,你的美好将永远永远陪着你!直到你在着世界消失。珍惜真是个好东西,懂得珍惜,比拥有全世界更重要!真的,只要你相信这个原则,你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珍惜,创造出一片美丽的彩虹,一片精彩„

2.感悟美术的魅力 篇二

酷爱读书阅刊的我一向对教育类报刊比较挑剔, 对于空洞的文字一向比较排斥。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 我喜欢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文章, 喜欢从字里行间提炼教育的智慧和办学的锦囊妙计。而这种愉悦的体验, 往往要在阅读《基础教育论坛》 (小学版) 的时候得以实现。因为这本刊物没有太过华丽的装帧, 没有震耳欲聋的口号, 更多的是对一线教育实践的冷静分析、理性解读和高端的引领。每篇文稿都是精心编辑的美文, 栏目设计直击基础教育中的现实问题。每次收到订阅的这本刊物, 我都是读了一遍又一遍, 以至于枕边的《基础教育论坛》 (小学版) 已达厚厚的一尺。

最近阅读的2014年第4期《基础教育论坛》 (小学版) 的过程中, 我更是被贵刊的“特别报道”这一大手笔所感染。从封面河南省许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教师代表的自信、睿智等张扬着精气神的生命活力照上, 我感受到了青春的力量和该校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贵刊副主编陈星采访报道的《“适合教育”的许昌样本》一文中, 我不仅了解了许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发展历史和杜伟强校长前瞻的教育思想与追求, 更感悟到作为一种主题文化的“适合教育”正是由“适合管理:做真人, 办实事”“适合课堂:主体多元, 合作探究”“适合发展:名校带动, 资源共享”的成功实践中落地生根的;从该教育集团各分校校长对“适合教育”架构下的课堂文化、精细管理、特色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教育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做法来看, 是“适合教育”成就了教育集团的发展, 也是教育集团孕育了这一高端的文化……可见, 许昌样本的精神魅力所在就是因为该教育集团的发展有了能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学校特色发展的文化引领。

尽管文化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但是该教育集团杜伟强校长能够以“适合教育”之文化大旗, 带领教师正确地做事, 以人心来凝聚人心, 探索出网状结构管理模式, 培育出一支完美的管理团队和教师团队, 进而实现了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所提倡的“给每一个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 促进他们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和著名教育家姚文俊先生的主体多元教育理念, 这都是值得每位中小学校长、管理人员、教师学习的难能可贵的教育智慧。在此, 我们也应感谢贵刊能挖掘到这么鲜活的课改样本, 感谢贵刊陈星副主编能高屋建瓴、言简意赅地提炼出许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多年来所积淀下的“适合教育”真经!也衷心祝愿贵刊越办越好, 成为每位领导与教师的枕边必读刊物!

3.感悟大师的语言魅力 篇三

一、目标设立的针对性

《夹竹桃》是苏教版小学语文高段的一篇文章。有位老师对《夹竹桃》这一课预设了三个目标:一是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二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文中一些精彩段落引导学生体会想象;三是通过学习文本,学会仿写,做到读写结合。显然,在这三项目标之中,最为核心的是第一条,其他两项或是为之服务,或是在此基础上的拓展应用。然而,这一核心目标的指向明显的是通过语言文字去理解课文“说什么”,是与其他学科教学相似的目标,而被冷落与忽视的则是语文教学特有的要求。照此办理,我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使语文教学“改了名换了姓”,陷入“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园”的误区,把语文课悄悄上成了单纯认识花卉的“欣赏课”。

那么,这一课应当关注哪些带有语文教学“特殊性”的内容呢?根据课文,本课富有“特殊性”的内容主要是两条:一是课文是通过什么方法,感受出夹竹桃的韧性和月光下引起的幻想;二是感受、理解散文这类课文的基本特征,学习、体验这类课文的表达和阅读方法。这是非语文教学而没有人重视或涉及的内容,也是语文教学与生俱来的个性化的教学要求。当然,具体到“怎样教”,那是一个另当别论的问题。但我们必须首先拥有这样的意识,必须拥有发现这一教学资源的能力和水平。

《夹竹桃》的例子充分说明:所有学科的一篇课文,无非两个方面,一是内在的言语内容,即“说什么”;二是外在的言语形式,即“怎样说”。其他学科,看重的是课文“说什么”,只要读懂了“说什么”也就可以了,如果要去揣摩“怎样说”,那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它们“说什么”。而对语文来讲,明白了“说什么”固然必要,但更重要的却是理解它在“怎样说”。

二、语言文字的独特性

为什么“怎样说”是语文教学重要关注的内容呢?这是由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和任务决定的。语文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谓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要往来,特别是信息往来,靠什么,语言文字必然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因此,要掌握这个特殊工具,必然要知道它是“怎样说”的,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学会运用,学会表达,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往来。另外,在语文教学中,理解与把握“怎样说”常常是感受和体验“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最佳途径。

《夹竹桃》的作者是著名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本文语言清新,结构严谨。课文第二小节说道:“我们家的大门内也有两盆夹竹桃,一盆红色的,一盆白色的。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我的心里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教学这一小节时,很多老师课上引导学生感受这一小节描写的景象如何奇妙,可是学生说得再奇妙,也不如作者写得奇妙,有些话不说不明,有些话说了也不明,不如去读语言文字。而读,如何体会奇妙,只可意会,借助自己的想象,想得奇妙,才能读得入情。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奇妙,还能理解作者怎样说它的这种奇妙之处,就容易摸着作者潜藏于文字背后的情感了。所以,在教学中,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切入点,往往就在对“怎样说”的理解与把握之中。

为什么要重视“怎样说”?我们还可以从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来看。翻阅历年来的教学大纲或教学标准,我们不难发现: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十分明确的,其核心是让学生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我们知道:语文教材内任何一篇课文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内容不可能脱离一定的形式,有效的形式也都不可能不表现一定的内容,两者互为依存,不可分割。但两者又不互相等同,形式呈现于课文的外部,表现为有形的结构,直接诉诸人们的感觉、知觉,属于物质的范畴;而内容呢,通常是指人们的认识和情感。它存在于课文的内部,存在于一定的形式之中。因此,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必然基于确切地把握具体、独特的言语形式,而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是根据情境和需要尽可能完美地组织言语形式的能力。所以,“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说白了,就是确切理解“怎样说”和根据情境和需要完美实现“怎样说”的能力。

课文《夹竹桃》中第四小节,有这么(下转第26页)(上接第24页)两句都是描写夹竹桃的韧性:“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两句一长一短,却表达了差不多同一个意思,夹竹桃花期长,花开三季,长盛不衰。季老是语言大师,应该惜字如金。既然都是写花开三季,花期漫长,为什么不简洁明了,直接说?去掉第二句怎样?这样写到底是要突出什么?课文“怎样说”才能直观地表现出季老对夹竹桃的韧性情有独钟?这样的句式排列,让我们觉得夹竹桃虽历经风雨但依然宠辱不惊,一如既往,坚持不懈。季老把自己比作夹竹桃,季老哪里是写花,其实是在写自己。他留德十年,钻研梵学,坚持一生,文革遭难,不丢信仰……正所谓:花如其人,人美似花。

季老的文字也是一首清丽的小诗:

在和煦的春风里,

在盛夏的暴雨里,

在深秋的清冷里,

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

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

无日不迎风吐艳。

虽然一字未改,只是变换一下形式,更能读出季老散文的内在美。

作为语言大师,季老不仅揣摩推敲,遣词造句,注意内容上的把握,他也注意段与段之间在外在形式上的联系。课文第三小节近200字的描写,只字未提夹竹桃,细细品味,这样的行文更能从侧面衬托出夹竹桃的花期之长,韧性可贵,感受到季老那独特的语言风格。

三、表达方法的综合性

从《语文课程标准》编制的阅读教学的目标体系看,阅读教学的起步阶段是以理解“说什么”为主要目标的。但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注重文章的表达方法“怎样说”逐渐成了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夹竹桃》从内容上说,季老描述了夹竹桃常开不败的特点和它特有的欣赏价值,以清新淡雅、朴实自然的风格将人带入美的境界。显然,把握这些,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既不是什么难事,也不应该是语文教学唯一的最终追求。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我们还应当关注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写法上的实虚结合。课文主要写夹竹桃的韧性及幻想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第四小节和第五小节,“悄悄地一声不响”,夹竹桃开花是那样的实在、默默沉静;“无日不迎风吐艳”,它不争春,不闹夏,不知秋,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无不奉陪”,花期之长,多了不起。第四小节具体实在地描写出夹竹桃的韧性,那么,写夹竹桃的影子给“我”的幻想则是虚写。月光下,看不清花的样子,“花朵是一团模糊,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幅画竟变成活画了。”虚实结合,才更加能突出“我”对夹竹桃的爱。

(2)结构上的首尾呼应。课文开头“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季老为什么连用两个“最”字来表达对夹竹桃的喜爱,其实答案就在课文的最后一小节,“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直接就说出了喜爱的原因,是由于夹竹桃的韧性和幻想。文章这样写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完整,这也是抒情散文最常用的写法。

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但要关注“说什么”,更要关注“怎样说”,尤其是进入中高年级以后。要摆正二者的位置与关系,努力克服现行语文教学只重“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的弊端,真正把“言语形式”,即“怎样说”作为基本的教学内容。季老的这篇《夹竹桃》以其自身独特的语言、独到的见解,在“怎样说“上下工夫,写出了不一样的夹竹桃,被作家宗璞称为“夹竹桃知己”。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要在“怎样说“上下工夫,理解语言才能习得语言,以尽快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水平。

(责任编辑:符 洁)

4.感悟师德的魅力 玲 篇四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在开展师德师风的学习活动,我们学习了汶川地震中优秀教师群体的先进事迹,也为此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活动,针对怎么做一个好老师大家各抒己见,通过学习让我明白了许多事情,我看到了人民教师高尚师德的光芒,我懂得了有一种比自己生命,比家人的安全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老师的责任。也让我深深的知道,作为一个老师“师德”两个字有多么的重要。通过此次学习我有许多的体会和感触,怎样使自己更好的做一名好老师,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热爱关心尊重每个孩子

我觉得爱心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班中的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表现,每个孩子也都有能力的差异,但是不管这个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如何,他都是家长心目中的宝贝,我经常想这些孩子既然来到了我的班级,那也是和我的一种缘分,所以我也会将他们当成自己心中的宝贝。一位师德高尚的老师,不只是爱少数学生,而是爱每一个孩子,爱全体孩子,尤其要关心、爱护、帮助家庭有困难、性格固执、屡教不改的孩子。其实对待这样的孩子老师更应该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才行,聪明、听话的孩子人人都喜欢,但是别忘了,也许角落里还有需要我们的关心的孩子在等待着我们的关心,千万可别遗忘了他们,想想他们偶尔的犯错也许只是为了引起我们的注意,所以克制自己的脾气,用爱心和耐心来关怀他们吧!如果说爱心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话,那么离开了理解和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师的理解和尊重。老师对孩子的批评,恰当的,就是一种激励;不恰当的,就会成为一种伤害,甚至还会导致逆反心理产生。绝大部分孩子不喜欢老师批评时挖苦他、伤害他的自尊心。因此在日常生活的教育工作中,我们教师应把握批评的“度”,变“忠言逆耳”为“忠言悦耳”。

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孩子很喜欢关注和模仿老师,特别是幼儿园的孩子,把老师的言行奉为准则和标准,据好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家开口就是“这是我们老师说的”,闭口就是“这是老师叫我们做的”。在孩子眼中,我们老师是真理的化身,我们的一言一行就成了孩子效仿的对象。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孩子都喜欢模仿,将会给孩子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老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孩子做出榜样,凡是老师要求孩子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孩子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孩子心服囗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记得有一次,学习活动中,我要求孩子做端正,脚并并拢不要靠在椅背上听故事,可是讲着讲着,自己忘记了,往椅背上一靠,孩子们马上说:“老师,你没有坐好!”我一听马上坐正了,并向孩子道歉。看吧!老师的言

行尽管只出现微小的偏离,但在孩子面前,就会成倍地放大,并加以迅速地模仿。

有人说我们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有人说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人说我们是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有人说我们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许多人给予了我们不同的赞美之声,“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见证了人民教师的伟大师魂,揭示了人民教师爱与责任的崇高境界。他们以英勇无畏和大爱之举,用爱和责任为学生筑起了生命长城,向世人展示了为人师表的精神风貌和崇高的人性光辉。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诠释了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谱写了人民教师的英雄赞歌。我觉得以上的赞美之词应该是给予他们的,作为他们的同行,我为他们的高尚的壮举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我也要以他们的崇高精神为榜样,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重视自己的师德修养,象陶行知所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5.感悟习近平的语言魅力 篇五

2015-03-13

文随心走,文风即人。领导干部的学识、品质、风范,往往在其文风中得到充分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的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访谈等,因其风格鲜明、内涵深刻,被国外媒体赞誉为“习式风格”。探究这种语言魅力背后的力量,是他执政为民、勇于担当执政理念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人格魅力的生动体现。

有“魂”

讲话要立得住,有分量,要有明确的观点,这就是讲话的魂。研读习近平的讲话,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他指出:“信仰问题是头号考题”,“如果丢失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就会迷失方向,变成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者”,“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他用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告诉大家信仰的味道、信仰的力量。同时,对于党内和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他敢于“唱黑脸”,敢于亮剑,经常列举干部队伍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讲到现在社会上浪费现象以及奢靡之风等问题时痛心疾首;讲到一些干部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严重时直指病根。特别是对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更是敢于与之进行坚决斗争,强调“苍蝇”、“老虎”一起打,“出重拳”、“用重典”。正是因为他信仰坚定、党性纯洁、勇于担当,才使得他的语言有底气、有定力,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

有“势”

古人论文,讲气,气贯长虹。品读习近平的讲话,一种摄人心魄的气势扑面而来。这种气势表现在语言的气势上。比如,他这样阐述中国梦:“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这种气势又表现在坚定的历史自信上。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中,他向世界这样展示中国的力量和形象:“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拥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正在意气风发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中华民族的发展前景无比光明。”这种气势还表现在对事物规律的把握上,他用“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样朴实无华的话,来阐明每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用“同样一桌饭,即使再丰盛,8个人吃和80个人吃、800个人吃是完全不一样的”,来讲述现实国情;通过讲述世界社会主义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深刻阐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易,等等。这些讲话具有很强的历史纵横感和现实深邃感,体现着理性的光芒。

有“情”

习近平曾长期在基层工作,对中国的国情有着深刻的了解,与人民群众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寄语各族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在与普通群众的交流中,他的一句“你比我大,我叫你大姐”温暖无数人心;他用拉家常的方式与干部谈心,要求大家“少出去应酬,多回家吃饭”,好似邻家大哥、自家长辈;谈到城镇化建设,他要求,“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直抵百姓心坎,滋润群众心田;他在看望河北省正定县塔元庄村干部和乡亲们时,抑制不住重回故地的喜悦,对乡亲们说:“这里我很熟悉,当年下乡就骑自行车来。今天就是来听大家的,看看乡亲们,接接地气,充充电。”有道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有“趣”

习近平讲治国理政的大问题、大道理,却不搞说教,而是娓娓道来。这不仅是他的讲话风格和语言特点,更是一个大国领袖对自己的事业、力量和韬略有充分信心的表现。他善于用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坦桑尼亚时,他讲了一对中国年轻人如何热爱非洲的故事;在刚果时,他讲了三位中国华侨冒险救出12名刚果邻居的故事;在哈萨克斯坦时,他讲了冼星海在阿拉木图创作的故事。特别是他讲述的中哈两国人民交往的两个故事,一个是半个世纪后儿子找母亲,一个是哈萨克斯坦留学生无偿献血,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他善于运用生活中的语言叙事说理,赋予“家常话”以全新的意蕴。他用“鞋子合不合脚穿着才知道”,说明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这个国家的人民最有发言权;用“发扬钉钉子的精神”阐述政贵有恒的道理,要求真正做到“一张好的蓝图一干到底”;用“打铁还需自身硬”,强调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以上率下的极端重要性;用“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形象地阐述青年时期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性;用“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说明不同文明既各具特色又能够包容互鉴;他引用哈萨克斯坦谚语“吹灭别人的灯,会烧掉自己的胡子”、“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团结上”,倡议通过对话合作促进各国交流和地区安全。这些语言源于生活、源于群众,朴实自然接地气,让人在轻松愉快中茅塞顿开,体味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事理。

有“典”

习近平的演讲、发言、会谈和署名文章中,援引了大量的中华古典词句,不仅向世人深刻阐述了中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而且充分向全世界展示了大国领袖的博学、睿智、包容、亲和的人格魅力。比如:他用“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阐明中国和澳大利亚虽然远隔大洋,但历史和现实的纽带将两国紧紧连在一起,成为好朋友和战略伙伴;用“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倡导中国和新西兰携手合作,谱写中新关系发展新篇章,更好造福两国人民;用“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表明中国与斐济双方完全能够将彼此发展战略对接起来,优势互补,做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好伙伴;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阐明中国与太平洋建交岛国一道努力,求友谊之真,务合作之实,结共赢之果,圆发展繁荣之梦。习近平讲话中的精辟用典,丰富多彩,蔚为壮观,读来贴切、精当,赋予中华典籍以新的时代内涵,达到出神入化的意境。

——学习积累。习近平语言风格的形成,主要得益于他从青年时代就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政治责任和精神追求。“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是他青年时期就立下的志向。在熟读中外传统文化的经典中,不仅开阔了时空视野,提升了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也极大地丰盈了他的知识储备和语言积累。

——爱民情怀。习近平在2015年新年贺词中,说到“这一年,我们也经历了一些令人悲伤的时刻。马航MH370航班失踪,150多名同胞下落不明,我们没有忘记他们,我们一定要持续努力、想方设法找到他们。这一年,我国发生了一些重大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不少同胞不幸离开了我们,云南鲁甸地震就造成了600多人遇难,我们怀念他们,祝愿他们的亲人们都安好。”这么一段亲切感人的话,让人感到无比温暖和充满力量。“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正因为习近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时刻牵挂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所以,他的话语才有一种泥土的芬芳,体现了人民领袖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的责任担当和政治品格。

——坦诚务实。“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领导干部要做到用真理说服人、用真话赢得人,就得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从群众中获得真知;就得有一说一,襟怀坦荡地阐明自己的观点。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四下基层”;在浙江工作期间强调大兴调查之风,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还通过四副春联来表达求“四真”、务“四实”;去年又提出“三严三实”的要求。做人、做事、讲话讲究一个“实”字、一个“真”字,表现在语言的风格上,自然就真实朴实,打动人心。

6.感悟语文魅力 篇六

□ 蒋 彧 乾潭初中初三(1)班

语文,你如婉转柔美的歌声;

语文,你如精美隽永的书画;

语文,你如古朴凝重的古筝。

我就这样不经意间与你邂逅,你那优美的旋律在炎炎夏日里飞翔,如流光般散发出眩目的光芒。我沐浴在你和煦的阳光下,如童话般温馨,感受着内心深处释放的感动。天地茫茫,不断回荡着同一首歌谣,恍若天籁般久久萦绕的暖意。

(一)你给我清流与皓月,你给我山光与水色,你给我碧海与晴空,你令我仿佛亲身耳闻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伴着你,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阵阵欢笑,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声声啼鸣,有“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声声感慨。

伴着你,是“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莺声蝶语,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日好雨,是“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此起彼伏。

(二)诗意的生命被描绘出最美的画卷。

伴着你,晏殊独倚西楼却见绿波东流,贺铸回转柳塘偶遇绿萍浮游,柳永静伫河岸忽见晓风残月水悠悠。

伴着你,李清照的满地黄花点缀了窗枢的优雅,李煜的帘外细雨衬托了春意阑珊,苏轼的一池萍碎又显暮色三分,一分流水。

你有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逸,你有着“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的灵气,你有着“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的美丽。

真是字字珠玑,禅意飘香,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三)你如久经世事的长者,教我为人处世的真谛。每字每句彰显着古朴与凝重,无不净化着我的心灵。

不说那“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孜孜追求,也不说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豁达,单说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胸襟,已使我受益无穷。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又怎会一帆风顺!也正因如此,才有了那“风潇潇兮易水寒”的壮士,才有了那“舍生取义”的气慨,才有了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呐喊,真可谓“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四)是你,让我幻化成碧海中悠游的鱼儿,悠然自得地轻舞着,你,让我化成天际的一抹清烟,天马行空的无所羁绊。你让我的生命充满着起伏的变化,心境归于平和,似水中月,又似镜中花,其喜洋洋者矣!精彩的语文,你真迷住了我。说开阔只有海洋可比,但海洋没有你内

7.器乐引进课堂 感悟音乐魅力 篇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学习电子琴也是如此, 只有对其产生浓厚兴趣, 才能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去追求音乐的最高境界。教育心理学也指出, 兴趣对于人的学习、工作等一切活动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它可以成为学习与工作的巨大动力, 又可激发一个人的创造性才能。对于小学生来说, 兴趣的培养则更显重要。因为他们的心理发育尚不完全, 缺乏意志力与责任感。虽然他们的好奇心很强, 但如果不能及时将好奇心转化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 久而久之必然会对枯燥的指法与音阶练习等产生厌烦情绪。因此在电子琴教学中, 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当学生初步接触电子琴时, 他们都感到非常的新鲜神秘, 老师这时要抓住这有利时机, 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尽快熟悉乐器, 激发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又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电子琴上的上百种可变奏的独奏、合奏音色, 几十种自动伴奏音型以及用来模拟大自然的音响和打击乐器。在学生对所学音乐作品掌握后, 可让他们自行设计, 用音色、音区、节奏和速度的变化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某个事件或某种情感内容。这样一来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在教学欣赏《动物狂欢节》一课时, 只有运用电子琴辅助教学, 才能使学生感受和体会得最深。如当欣赏其中描写袋鼠音乐片断时, 学生可以在电子琴的不同音区上模拟跳音练习, 加深了学生对跳跃性音型的理解, 更深入的感受到音乐所刻画出的袋鼠轻快而敏捷的身影, 互相追逐、嬉戏、无忧无虑。

二、通过电子琴教学, 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 它赋予音乐以活力。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必须重视节奏训练, 从节奏入手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在以往的节奏训练中, 大多依赖在嘴里念“哒哒”声, 或手打“啪啪”声来练习, 这种枯燥、机械的节奏拍打训练, 往往脱离音乐, 忽略了对音乐节奏的整体感受。而电子琴是多功能的乐器, 除具有音色丰富、优美的特点外, 它储备了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节奏音型, 通过调节速度的快、慢以及自动和声伴奏的功能运用, 让学生随着伴奏击拍、打节奏或做律动, 既能训练学生的节奏感, 又可以增强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此外, 电子琴的自动伴奏稳定,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节拍器的作用, 这对训练学生节拍感有很大的帮助。可使同学们的训练兴致提高, 成为培养学生节奏感的最好的辅助工具。如在课上开始可以让学生听一些电子琴上节奏鲜明的节奏型, 逐渐可以听一些节奏不很鲜明的节奏型, 孩子会非常感兴趣的。接着引导学生听辨节拍, 比一比谁的小耳朵最灵。再接着教学生随着节奏拍一拍, 还可以教学生按节拍打出轻重来。如对4/4的节奏, 可打出“重、轻、次重、轻”;对2/4的节奏, 可打出“重、轻”;对3/4的节奏, 可打出“重、轻、轻”。在愉快的练习中, 学生逐渐培养了音乐的节奏感, 这对理解音乐的情感是个入门。

三、通过电子琴教学, 培养学生的良好音准

音准是音乐的灵魂, “五音不全”就失去了音乐的表现力, 可以称为“音盲”。在以往的音高训练中, 总是跟老师学唱, 形式较为单一、老套、缺乏趣味性, 效果也甚微。尤其是音准差的同学, 难免受到别的同学们的嘲笑。通过电子琴的教学, 他们便可利用固定的音高, 优美的音色, 来进行模唱和弹奏, 校正音准, 使爱走调的同学树立起自信心。同时, 通过多种唱、弹形式, 如男生弹、女生唱;第一二组唱、三四组弹;一人弹、其他同学唱等方式, 让学生处于主导的地位, 而老师有时候也可当听众、观众, 提出听后的评估。这时候, 每个学生都愿意来当“小老师”、“小指挥”。

总之, 音乐是美的。通过美的形式, 揭示生活美、自然美、性格美、思想美。是音乐和其他艺术的共同使命。电子琴的多种功能优势能较好地提高音乐表现力和增强音乐情感活力, 对学生身心健康大有益处。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 可塑性极强。每当学生紧张时, 电子琴响起, 悠美的旋律在教室里回荡, 同学们顿时沉浸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精神振奋、倦意尽消, 身体及心理机能很快得到调整, 学习心情更加舒畅。电子琴进课堂, 对学生而言, 较为全面地展示了音乐的魅力, 不仅深化了音乐教育, 而且升华了学生的思维和感受能力, 于心于身受益无穷。

摘要:著名音乐教育学家詹姆士.墨塞尔说:“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 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的领域。”近年来, “器乐进课堂”是我国音乐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和改革所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实践表明, 电子琴是适合中小学生使用的最佳音乐学具之一。因此把电子琴引进课堂, 不仅丰富了课堂的学习内容, 还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在电子琴的演奏中他们获得了成功的欢乐和美的享受。

关键词:兴趣,节奏感,音准,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丛书——艺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日]左藤正夫.教育原理[N].中国教育报, 2001-09-13 (8) .

[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8.课堂语言艺术魅力的感悟点滴 篇八

[关键词]:课堂 语言 艺术 感悟

众所周知,华夏文明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语言的產生和发展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程,祖国的语言文化更是博大精深,精妙绝伦,源远流长,高高地矗立在世界语言文化之林中。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现代科技早已广泛应用到教育教学领域,其直观形象、操作便捷等优点,大力提升了课堂效益。但课堂是师生心灵交流的平台、也是思想与智慧碰撞的阵地,课堂语言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作为在第一线从事教育教学的老师,我深深地体会到课堂教学语言的重要性,感悟有以下几点:

一、课堂语言要规范标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的是传承科学文化知识、培育后代的神圣使命。其职业的特殊性,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懂得教育教学规律,还要有流畅清晰的口语表达能力。山区学校里千家万户的莘莘学子们来自不同区域、有着不一样的文化背景,他们没有进过幼儿园、读过学前班,一步直接跨入学堂,不少孩子就连起码的汉语都无法交流,学校老师教学的压力十分大。实际工作中,有许多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时,没有正确使用规范的教学用语,课堂交流语言随意,口语多、语序颠倒、表达不流畅等现象,作为一名教育者,应该而且必须在课堂中正确使用规范的语言,就得从平时的点滴中做起,做到‘万丈高楼平地起’,持之以恒,使课堂成为标准书面语交流中心。

二、课堂语言重在积累、贵在应用

有一句话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在课堂中有语惊四座,光芒耀眼、口若悬河的表达能力,使课堂成为真正探索科学文化的阵地,教师就得放弃更多的休息时间,广泛涉猎、博览群书、琢磨推敲、学习表达技巧,并有意识的加以应用。公众场合的演讲、同事之间的探讨交流沟通、师生之间的对白、家访活动、课堂教学等无不是锤炼的好机会。通过实践、反思总结、提升质量,就能达到学与致用的目的,为今后的课堂有效的教学表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课堂语言要经典精辟

无论什么学科的教学,教师的讲解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课堂语言并非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为佳,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言多必失’,那种反复啰嗦、颠三倒四、转弯抹角的言语,课堂中却显得多么的繁琐累赘、苍白无力。让课堂变得筋疲力尽、激不起一丝丝的涟漪。课堂中真正经典精辟、一气呵成的语言,能使课堂变得‘柳暗花明、茅塞顿开’。列如:在表达推理演示后得出的结论、定理、公式;在表达文章、诗词歌赋中心和意境时,就要高度概括、切中要害,一语道破天机,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情趣盎然。

四、课堂语言要大气大量,品位高雅

课堂既是严肃认真的阵地,又是宽松活泼的舞台。真正懂得教育的人,会灵活自如地掌控熟悉万变的课堂,或抑扬顿挫、或一平如镜;或万马奔腾、或万事俱静。课堂间谈笑风生、恢趣幽默、语言高雅大度,造就舒适、宽松、活泼的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去探究,去思索、去创造。大气大量、品位高雅的语言能催人奋进、激发斗志,会为成功的教学带来无尽的乐趣!

9.感悟美术的魅力 篇九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个专题学习中,听了两位老师的两节课,又听了授课老师的对课堂教学的感受、想法,和专家对两节课的点评,以及对综合性学习的针对性的讲授指导,心中的感觉真是痛快极了,过去一直困扰心中的一些困惑渐渐消散了其中的迷雾,露出了清晰的面孔。

首先,是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定位进一步明确,其次是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组织策划等诸方面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具体说来有如下几方面的收获。

一、进一步明确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综合性和语文性的关系。所谓的综合性,就是能够体现多学科的交*,课内外的沟通。从教学实施的角度看,怎样充分调动课程资源,其他学科进来有的直接发挥作用,有的是间接的。我们强调语文的综合性,对于多学科交*这种活动,学生喜欢,他经过比较复杂的组织活动,其合作能力、策划能力、实施能力等等和动手能力等都获得提高,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是有帮助的。但在实施综合性的同时要注意往语文性上引导,加强文化熏陶的意识,因为语文课与文化的关系最密切,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活动,进入到社会体验里面。这同样体现的是活动的语文性。

二、加深了对因为综合性学习的整合性的认识。包括多学科的整合,课内课外的整合,文本的东西和自身的生活经验的整合,要把教材中综合学习的内容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师的教学框架进行重新的集中整合,使之聚焦与所要达成的目标。综合性学习要从学生的基础出发,调动学生各方面的储备,去理解、接受。然后创设情境,让学生发挥。

三、更深刻领悟了“活动”一词的内涵。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但并不是把课堂搞得热热闹闹就是活动,活动是一种手段,从根本上说,教师就是充分调动学生感性的理性的各个方面的能力,去认识世界。要注意关注细节,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累,把每个学生的心灵,磨得细腻灵敏。活动的真正内涵是在于把学生充分调动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把握好自己的角色。

总之,参加这次第一专题远修活动,确实收益多多。

10.诵读国学经典,感悟古典魅力 篇十

大家好!我是****班的**,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诵读国学经典,感悟古典魅力》。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广博精深,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的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于是,我时常诵读国学经典,感悟古典魅力。

牙牙学语时,妈妈教会我的第一首古诗就是汉语言的精华;独自玩耍时,妈妈播放的碟片就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易学的百家姓,好听的弟子规均为中华的传统文化。上学后,我知道了诗词歌赋的对仗工整,词采艳丽;知道了古风古韵的情思格律、平仄平收;知道了论语的和谐自然、淡泊、清静。我终于明白,妈妈,为什么在我懵懂的世界里便播下文明的种子;老师,为什么在我学习的路上让我们又诵读又实践。这些言简意丰,言少意深的文字深深地影响着我:小时候,因为知道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所以当小朋友丢失橡皮时,我会主动将自己的橡皮递过去。因为从小喜欢诵读经典,当同学们尽情嬉戏的时候,我会捧着一本散发油墨香的书静静的读着;当他们因为一件小事而争得面红耳赤时,我会笑着去劝慰他们;当他们有了困难而需要帮助时,我会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因为我不会忘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点睛之笔。因为喜欢读书,无意中我的积累量多了起来,并且我早已把《弟子规》、《三字经》、《增广贤文》、《百家姓》等当成了我最好的伙伴!大诗人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群高尚的人对话。”是的,读国学经典,更能赋予我们精神的力量,获得极为丰富的营养,我们在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和准则,“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论语》学习如何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感悟儒家学说的“仁、义、礼、智、信”。读《大学》领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思想,领悟“邦畿千里,惟民所止。”,“缗蛮黄鸟,止于丘隅。”也读《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学习古人遵循自然之道,追求“和”的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要做一个国学薪火的传承者。

看,当中华文化开始摆脱弱势文化形象,挺直胸膛再次走向世界的时候,国人对自

己的传统文化便有了新的自尊与自信;当国人下定决心“走自己的路”的时候,对本民族文化又有了新的选择和期待;当国人再度用新的眼光打量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赫然发现国学经典竟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之源。

11.激活课堂感悟魅力 篇十一

激活课堂感悟魅力文言文教学思考分析传统的文言文的教学,大多数老师都有一个大体相同的模式,即:文学常识介绍——指导诵读——疏通词句——题旨理解——写法分析——课后练习。一堂课下来,老师讲个不停,学生记个不停,但效果往往并不理想。

这种文言文的教学方法完全忽视了古文的原有风采,其结果必然是肢解课文,使其支离破碎,即便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此时也只是一组组刻板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实词和虚词而已,再也激不起丝毫情感的微澜。从而使得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厌烦、畏惧、排斥的心理。这样,只重视了文言文的“言”,而忽视了文言文的“文”。

怎样才能在文言文教学中创设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情境,能使学生容易受到情感的震动,受到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果呢?

一、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语文教学重在积累,文言文教学尤其如此,让学生或唱歌、或朗诵、或讲故事开始一堂课,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而且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对这节课就会产生强烈的兴趣与期待。是啊,有什么比一个良好的开端更重要呢?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诸凡需要、兴趣、思想、情感等都可以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景与氛围,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对新知的学习上来。

二、精心设计诵读过程

可以先让学生自由诵读,然后以“开火车”等形式比赛朗读,适时强调读音、断句、语气等,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积极参与课堂。进一步诵读就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可以让学生自由悟读,小组合作,理解文章大意,再推选代表,到台前发言,其他学生评价、纠正。教师适时鼓励学生,尊重他们的理解与阅读感受,把学生真正当作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文学家余秋雨说:“阅读是个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灵默默感应,很多最重要的感受无法诉诸言表。”在古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读,要严格要求同学们“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以问题情境带动理解

文言文教学要跳出文白对等翻译的圈子,要把古文当成了文章读,而不是把它当成实词、虚词的集合,在充分诵读基础上,以问题情境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完成教学任务。比如教学《狼》这篇课文,我们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课文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课文中的狼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有怎样的性格?

3.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4.屠户是怎样的一个人?

5.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6.这个故事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7.对“其”“洞”“犬”等词你是怎样理解的?

8.还有不理解的吗?

这些问题,将“阅读教学中的串讲法、问题法和讨论法”综合起来,加以情境控制,以达到学生思维活动和基础认知的有机统一与同步完成,打破了常规串讲序列,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变死记为活用,并且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效应。教师“一字一句”枯燥讲解,往往使学生丧失了能动性。而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特点,在一個个问题的情境设置障碍中,进行不断的思维交锋,激活学生潜在的认知能力,在兼顾字词基础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将学生的思维完全激活,变教师单纯的“教”为学生主动的“学”,学生始终为课堂思维活动的“主体”。

动作的背后是理念,这样的教学,尊重教材,把它当作一个有生命的整体,没有忽视它的人文教育和它丰富的人文内涵,重视了古文的“文”,就是有文化背景,有文气,有文学味,有语感。同时,对重点词语做了强调,做到了“言”和“文”的统一。这样的教学,尊重学生,尤其是尊重学生自己的体会,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把学生的思想情感调动了起来,学生就成了课堂真正的主人。

四、以竞赛活动激活课堂

丰富多彩的活动会激活课堂,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以小组为单位的竞赛活动,会大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及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态度、团结意识。在每个小组成员中树立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更好地提升自己等观念,提倡“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讲一遍”。

比如,在上《狼》的时候,先将学生分成小组,各组比赛,对小组内参与课堂和答问题情况量化积分评价。在竞赛活动中,学生兴盎然,跃跃欲试,课上得轻松、自然、流畅,师生关系平等亲切。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主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和求成的动机,从而主动地细读课文,获取知识。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知识,比“满堂灌”的课堂效果要好得多。

五、以教师的魅力感染学生

“与高尚的人为伍,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七尺讲台是教育的一方净土,教师的个人魅力在这里得到完美的展现。教师的魅力对学生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其学识、修养、风度、气质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大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许多优良传统,一节好的古文课,是学生灵魂的一次洗礼,思想的一次净化,教师要充分利用个人魅力感染学生,营造愉快和谐、充满活力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是师生共同营造的乐园,在这样的乐园里,一节课就会过得很快,学生对下节课也充满了期盼。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教学就是要打破传统教学的藩篱,紧跟时代的步伐,大力倡导课堂教学改革,紧紧围绕让学生“会学、好学、学会”这个目标来创新教学,从而构建教师有朝气,学生有灵气,课堂有活力的高效课堂。

12.注重与生活结合感悟数学魅力 篇十二

一、认识数学

数学源自古希腊语, 广泛应用于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领域的一门学科。作为现代社会的基础学科之一, 它以它严谨的理念构筑了整个现代科学知识体系, 建立了一整套系统的符号来拓展现实生活在信息时代的深度和广度, 其基本要素有:逻辑和直观、分析和推理、共性和个性。在中国古代, 则将数学称为算术, 亦称算学, 直到宋元时期, 才有现在数学的称谓。

步入21世纪, 信息技术的发展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前进与发展, 而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通过应用数学向现实生活中的所有领域渗透。并且由于其与现代高科技异常紧密的联系, 产生了许多与之相关的应用学科, 例如金融数学与精算学、密码学与信息安全、计算机软件和理论、信息处理、系统生物学等。随着现代社会与科技的日益数学化, 有科学家断言:信息时代高科技的竞争本质是数学的竞争。

中职数学相较于其他院校教授的数学而言, 较注重实用性, 即注重与其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联系, 因此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建立一套通过学习数学应用思想, 观察实际问题, 并通过严谨的分析, 建立数学模型, 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的体系。只有这样, 才能够培养出真正具有高素养、高水平的专业型人才, 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所缺的应用型、综合型劳动者。

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1) 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生活之中, 数学无处不在。无论是物理、化学、生物, 还是信息技术、经济管理乃至于历史哲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学习与工作, 都离不开数学。它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是现代社会一切知识的核心与源泉。数学是一门科学语言, 是一门用来描述宇宙万物的科学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人类社会的数学化程度也愈来愈深, 数学语言已然成为人类发现自然、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与手段。例如, SARS病毒侵入人体细胞的繁殖过程是以RNA为模版进行复制的, 一个SARS病毒的RNA经复制成2个RNA, 再次进行第二次复制, 形成4个RNA, 如此循环往复进行, 问:经过n次复制, 可形成多少个SARS病毒的RNA?对于这个问题, 可以通过数学数列思想, 非常形象完美地解决。1个SARS病毒的RNA复制后形成2个RNA, 2个形成4个, 4个形成8个, 如此循环下去, 病毒RNA的个数为2、4、8、16……构成以2为首项, 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所以, n次复制后, SARS病毒RNA的个数为2n个。

(2) 数学之于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 正是有了数学知识的迅猛发展, 才有了现代社会的电子信息技术发展, 才有了人类历史上无数辉煌的科学成就。没有微积分, 便没有现代力学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麦克斯方程的数学论证, 便没有电磁波的发现与证明, 便没有赫兹关于电磁波的实验, 更没有电磁波声光信息传递技术的发展, 若是这样, 现代通讯便无从谈起。有这样一个例子: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肯尼思·阿洛的主要成就便是使数学进入经济学领域, 通过构建平衡模型, 预言自由市场的经济行为。然而, 他哈佛大学的同学看了获奖论文后说, 其关于数学的应用是很基础的, 很多哈佛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便可熟练完成。由此可知, 掌握数学这门语言, 对于现代科技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中职生学习数学之益处

中职数学较为抽象, 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要求较高, 再加上其形式化、符号化的特点, 使很多学生对于数学学习一头雾水, 产生畏难情绪。在这种情况下, 还谈何学习数学的乐趣, 谈何学习数学的益处, 可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进入地球村时代, 世界各地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 国内各行各业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缓慢前行。谁先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手段, 谁就能处于不败之地, 谁就能在竞争中占得有利地位。然而, 这些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的支撑与帮助。对于有些想自主创业的学生来说, 学习数学更为重要。因为他不仅需要懂得生产与经营, 还要懂得计算成本、利润、资金周转、效益等一系列问题, 如果没有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数学知识, 势必会在经营与生产过程中造成一定的损失。作为教师, 可以尝试改变空洞说教, 走出课堂, 走入大自然, 走进社会, 采用参观、调查、实习等形式, 让同学切实地感受到学习数学对于以后工作和学习的重要意义, 特别是其实用价值的感受。

在当今社会, 数学无与伦比的作用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可以锻炼我们大脑严谨的思维模式, 也可有效提高我们解决今后生活、学习、工作中问题的能力。数学对我们的影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但我们可以亲身体验感受其存在的魅力。

因此, 有什么理由放弃数学学习呢?我们应该做时代的先锋者, 学好数学, 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 才能适应未来的竞争和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丘成桐.数学与数学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13.感悟孔子魅力 寻求教育真谛 篇十三

管村小学

张 震

2011年10月

感悟孔子魅力 寻求教育真谛

——《论语》学习心得

读了国学经典《论语》,走在孔子的《论语》的字里行间,让我受益匪浅。

《论语》中对于教育思想方面的内容对我启发很大,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他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愚贤,机会均等。用今天的话来说,孔子非常尊重学生,在教育方法上,孔子主张因材施教,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触类旁通,强调在实际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本学期我所教的课文中,讲的就是孔子与学生的故事,再次重读孔子的《论语》,让我再次接受了教育。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孔子认为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孔子的《论语》,让我想到了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实际,发现孔子的许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仍被继续沿用,仍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一部经典著作。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了学习方法,提出了“学”是“思”的基础,“思”又能使 “学”不断深化和扩大,阐明了学和思的辩证关系,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学思结合。再如今天的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等等这些教学原则、方法在《论语》中都能寻找到痕迹。

除了教学,孔子关于做人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强调做人要正直磊落,子曰:“人之生也直,望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他还强调,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子曰:“弟【dì】子入则孝,出则弟

【t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做人还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即: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的言行,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只有这样能真正的做人。

14.我的论文——初中美术的魅力 篇十四

作者: 郭芳芳

单位:月山中学

初中美术的“魅力之源”

作者:郭芳芳单位:月山中学

【内容摘要】:充分挖掘美术课的魅力,要有良好的切入点,要运用恰当的技术手段,强化美术的实用功能,美术课应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意识。

【关键词】:美术教学魅力兴趣审美能力

【正文】:

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曾说:“在艺术教育中,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也就是说当孩子们长大成人后,由于他们在美术学习中所形成的良好情感,而为其获得更多的兴趣,发挥自己的潜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工作。这就是美术的魅力。我们的美术课目的,就是帮助孩子们审美,教师就是传播美的使者,帮助孩子们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细细的品味生活。

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基础教育投资力度,但囿于基层学校的综合条件,农村学校在开展美术教育时,依然困难重重,如果照本宣科,很难吸引学生,更妄谈完成《美术新课标》的要求。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交流,下面我谈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应充分挖掘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有了魅力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美术课堂死气沉沉,了无生趣,那么美术课的人文、美育、审美、文化传承和交流、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提高等等,也就无从谈起。因而美术课就应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事务入手,如:漫画、电脑、网络、流行的玩具、影视剧作品等等。例如在讲初二年级上册《武之美》时当时央视正在播放《李小龙传奇》结合课本,讲武术的动作美感;讲中国古代建筑时就可以从电视播放的古装剧入手,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魅力,两者结合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要有良好的切入点。良好的切入点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上一堂紧张有趣的美术课。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根据需要可以从美术理论、美术史、名家轶闻、创作过程、材料和对象等等入手。例如美术字一课我们可以从汉字的演变,印刷体的产生作为切入点,穿插历史知识、书法家轶闻等,使美术课堂亮点不断闪现,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丰富了课题内容。结合语文课本书

法部分内容,开发校本课程,开设书法课,对我国古代书法流派进行整理。用Powerpion制作教学课件,背景辅以古筝名曲,有代表性的展示名家风采,楷书中可讲,欧、柳、颜、赵、苏、黄、米、蔡,草书中可着重讲,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以及怀素既可展现名家名帖,又能介绍名家逸闻。

第三,运用恰当的教学技术手段,多媒体、实物、图片、幻灯片、视频等。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打造“魅力课堂”不能成为一句空话。在备课过程中应广泛收集各种资料,恰当的使用技术手段。例如初中美术课本中《中国优秀的雕塑作品》一课,展现的是我国古代雕塑和现代雕塑作品。“秦始皇兵马俑”、“击鼓说唱俑”等。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成美术课件,一一展现在大屏幕上,再配上古代曲艺。中国古代雕塑造型含蓄、以意传神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就一览无疑了,这不但使学生学习起来更容易,而且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例如在欣赏范宽的中国画作品《溪山行旅图》,可以用Powerpion制作教学课件以古筝名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作品那种巍峨、崇高的意境,随着音乐《高山流水》时而平缓、时而激越、时而悠远、时而高昂的旋律的变化。再加上教师语言的描述作品那种巍峨、崇高的意境,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作品中所表现的事物的本质、真理、体会到作者的意境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前面一再强调恰当,技术层面的东西不能超越载体的范畴,真正做到锦上添花。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氛围中,体会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魅力。

第四,应强化美术的实用功能,板报设计、美术字、色彩搭配等等,必要时可开设校本课程。同时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例如:学校举行板报评比时,可开展板报设计课、美术字等等,平行班级进行评比,通过这样的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在讲《服装设计》一课时可结合生活实例,在日常生活中怎样进行服装搭配,色彩的配合,讲流行服装与个人体型的搭配,可以“韩潮”明星为例选取一些明星照片,既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课堂效率。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况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

最后,立足现状我们应有明确的认识:我们的美术课不是培养画家、美术家,当然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美术课或哄孩子玩。而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意识为主,因为美术观众是绝大多数,画家是极少数。同时,作为美术教师还应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描绘技能绝不能和成年人或专业学生进行比较,因而在美术课上教师应以表扬为主。要看学生的作业是否新颖、有创新意识,而不是看其技能、技法。这就要求广大教师不断提高审美意识和能力,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真正起到美术课的美育功能。美术课在制定作业时要少临摹,多绘画。由简到繁分层次,分年龄循序渐进,可以提高多数学生的信心。写生和默画则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

15.感悟美术的魅力 篇十五

一、从“怎样说”思考教学目标的准确性

《夹竹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有位老师对《夹竹桃》这一课的教学预设了三个目标:一是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二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抓住文中一些精彩段落体会想象。三是通过学习文本, 学会仿写, 做到读写结合。显然, 这三项目标中核心的是第一条:“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其他两项或是为之服务, 或是在此基础上的拓展应用。然而, 这一核心目标的指向明显的是通过语言文字去理解课文“说什么”, 是与其他学科教学相似的目标, 看不出语文教学特有的要求。它将把语文悄悄上成单纯认识花卉的“常识课”和“欣赏课”。

那么, 语文该怎么上呢?本课富有“特殊性”的内容主要是两条:一是课文是通过什么感受到夹竹桃的韧性和月光下引起的幻想;二是感受、理解散文这类课文的基本特征, 学习、体验这类课文的表达和阅读方法。即由理解“说什么”到理解“怎样说”。这样看来, 该老师预设的三个目标就不准确了。

二、从“怎样说”感受作品语言的优美

为什么“怎样说”是语文教学需要关注的内容呢?这是由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和任务决定的。语文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谓交际, 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要往来, 特别是信息往来, 靠什么, 语言文字必然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因此, 要掌握这个特殊工具, 必然要知道它是“怎样说”的, 只有这样, 才能进一步学会运用, 学会表达, 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往来。另外, 在语文教学中, 理解与把握“怎样说”, 常常是感受和体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最佳途径。

《夹竹桃》的作者是著名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本文语言清新, 结构严谨。课文第2自然段说道:“我们家的大门内也有两盆夹竹桃, 一盆红色的, 一盆白色的。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 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火与雪是不相容的, 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 宛如火上有雪, 或雪上有火。我的心里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 十分有趣。”很多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这一自然段描写的景象如何奇妙, 可是学生说得再奇妙, 也不如作者写得奇妙, 有些话不说不明, 有些话说了也不明, 不如去读语言文字。而读, 如何体会奇妙, 只可意会。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读的基础上激发其想象, 借助想象, 体会奇妙, 感受奇妙, 才能读得入情。还要在学生感受奇妙之后, 理解作者怎样把它写奇妙, 并触摸作者潜藏于文字背后的情感。所以, 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往往就在对“怎样说”的理解与把握之中。

为什么要重视“怎样说”?还可以从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来看, 从多个教学大纲到现在的课程标准, 不管怎么变, 我们不难发现, 语文课程就是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语文教材中的任何一篇课文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内容不可能脱离一定的形式, 有效的形式也都不可能不表现一定的内容, 两者互为依存, 不可分割。但两者又不互相等同, 形式呈现于课文的外部, 表现为有形的结构, 直接诉诸人们的感觉、知觉, 属于物质的范畴;而内容通常是指人们的认识和情感。它存在于课文的内部, 存在于一定的形式之中。因此, 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 必然基于确切地把握具体、独特的语言形式, 而正确运用祖国语文, 就是根据情境和需要尽可能完美地组织语言形式的能力。所以, “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说白了, 就是确切理解文章“怎样说”和提高自己“怎样说”的能力。

课文《夹竹桃》第4自然段有两句话描写了夹竹桃的韧性:“在和煦的春风里, 在盛夏的暴雨里, 在深秋的清冷里, 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 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 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 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 无不奉陪。”这两句话一长一短, 却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夹竹桃花期长, 花开三季, 长盛不衰。季老是语言大师, 应该惜字如金。既然都是写花开三季, 花期漫长, 为什么不简洁明了, 直接说?去掉第2句怎样?这样写到底是要突出什么?课文“怎样说”才能更形象鲜明地表现出季老对夹竹桃的韧性情有独钟?这样的句式排列, 让我们觉得夹竹桃虽历经风雨依然宠辱不惊, 一如既往, 坚持不懈。季老把自己比作夹竹桃, 季老哪里是写花, 其实是在写自己。他留德十年, 钻研梵学, 坚持一生, 文革遭难, 不丢信仰……正所谓“花如其人, 人美似花”。

季老的文字也是一首清丽的小诗:

在和煦的春风里,

在盛夏的暴雨里,

在深秋的清冷里,

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

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

无日不迎风吐艳。

这里一字未改, 只是变换一下形式, 却更能读出季老散文的内在美。

作为语言大师, 季老不仅揣摩推敲, 注重遣词造句, 更注意内容上的把握, 同时留意段与段之间在形式上的联系。课文第3自然段近200字的描写, 只字未提夹竹桃, 细细品味, 这样的行文更能从侧面衬托出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韧性可贵, 感受到季老那独特的语言风格。

三、从“怎样说”学习文章的表达

从《语文课程标准》编制的阅读教学的目标体系看, 阅读教学的起步阶段是以理解“说什么”为主要目标的。但随着年级的升高,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注重文章的表达方法, 即“怎样说”, 逐渐成了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夹竹桃》从内容上说, 季老描述了夹竹桃常开不败的特点和它特有的欣赏价值, 以清新淡雅、朴实自然的风格将人带入美的境界。显然, 把握这些,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 既不是什么难事, 也不应该是语文教学唯一的最终追求。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 我们还应当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写法上的实虚结合。课文主要写夹竹桃的韧性及作者诸多的幻想, 分别是第4、5自然段。“悄悄地一声不响”, 夹竹桃开花是那样的实在、默默沉静;“无日不迎风吐艳”, 它不争春, 不闹夏, 不知秋, 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无不奉陪”, 花期之长, 多了不起。第4自然段具体描写夹竹桃的韧性。月光下, 看不清花的样子, “花朵是一团模糊;……它把影子投到墙上, 叶影参差, 花影迷离, 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 它居然就是地图了。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 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 叶影吹动, 这幅画竟变成活画了。”这第5自然段写夹竹桃的影子给我的幻想则是虚写。虚实结合, 更加突出了我对夹竹桃的爱。

结构上的首尾呼应。课文开头:“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 也不是最美丽的花, 但是对我说来, 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季老为什么连用两个“最”字来表达对夹竹桃的喜爱, 其实答案就在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的韧性, 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 我爱上了夹竹桃。”文章这样写可以引人入胜, 还可以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完整。这也是抒情散文常用的写法。

16.品趣探秘 感悟魅力 篇十六

一、看卓越之绩

学生对评剧和吴霜了解甚少,课前教师要引导学生观看新凤霞演唱的评剧片段,获得对评剧的感性认识,并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评剧中“身段”、“板眼”等指的是什么,了解吴霜的成长经历和主要成就,为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1.课前我们欣赏了评剧皇后新凤霞演唱的几个评剧片段,了解了评剧表演要有动作(身段),有唱词(戏文),唱的节奏也有讲究(板眼),学习评剧要苦练唱、念、做、打各项基本功,要练身形、毯子功等。新凤霞有个女儿叫吴霜,关于吴霜,你们了解些什么?2.吴霜是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剧作家、画家、文学家,透过这四“家”,你看到一个什么样的吴霜?(学生交流后教师导入课题。)3.吴霜确实了不起,是个全能艺术家!可是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在这些成就的背后,吴霜付出的是什么?她在《我的舞台》中娓娓道出了她儿时学戏的酸甜苦辣,让我们深入她的舞台生活,去寻找她成功的秘诀。(板书课题)

二、品学戏之趣

本课是略读课文,可以围绕“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这一总领全文的句子,让学生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自读自悟,通过初读寻找作者的学戏趣事,通过有选择有重点地品读词句,品味小吴霜学戏的趣味,体会她学艺的艰辛、乐观与执着,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艺术的魅力。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自学要求:1.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这句话中哪些词语重要,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从“神奇”和“吸引力”能让我们体会到“我”对戏剧艺术的痴迷、执着和热爱。)2.从哪几件趣事中可以看出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试着用简洁的词语概括这些事例。(娘胎唱戏、床上仿戏、幕后学戏、院里练功、客厅献戏。)3.课文的哪些语句体现了“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请画出来,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边。并展开讨论,交流感受。(1)据说,我在娘胎时,就“登台唱戏”了……全病房的观众都为我喝彩(“登台唱戏”、“为我喝彩”流露的是自豪,因为只有“我”——一个评剧演员的孩子,才有机会在娘胎就登台唱戏,这是“我”得天独厚的优势;“我”的哭声能惊动全病房的人,证明“我”一出生就具备清脆响亮的嗓音,有艺术天分,难怪“我”有“天才儿童”的美誉。“大闹天宫”、“亮开”、“过足了瘾”流露的是惬意。母亲怀着我还成天东奔西跑、赶场演出,导致早产,这是多么艰辛的生活!然而“我”笔下流泻的却是拥有学戏的优势和天分的自豪与惬意,是对舞台的憧憬,多么乐观,多么有趣啊!)(2)身上围着一条大毛巾……半天没缓过劲儿来。(从“我”的装扮、动作和咿咿呀呀的“唱词”,能看出刚会走路的“我”就对唱戏有了较清晰的认识,从那时起,我就迷上了戏,带着对戏的美好憧憬,沉浸在自己的戏中有模有样、一本正经地仿戏。可一次意外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此时的“我”也许鼻青脸肿,也许头上撞出了大血包,也许这一摔留给“我”的是难以忍受的身体疼痛,然而“我”却风趣地用“倒栽葱”来描述摔倒时的姿态,呈现给读者的却是忍俊不禁。富有童趣的描述使一个活泼可爱、热爱艺术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3)无论多么远的剧场……这句词是怎么唱来着?(两个“无论”写出“我”跟随演出的母亲去学戏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有可能是因路途遥远而长途颠簸或跋涉,有可能不管遇到任何情况,“我”都“场场必到”,而且坚持到演出结束,没有任何情形能阻止“我”学戏,对于戏,“我”竟如此执着!理解“挤”、“憋闷”、“兴味盎然”,可以先让学生讲述类似的经历和切身感受,体会身体因得不到应有的舒展而酸疼麻木的感觉,再引导他们体会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的“我”,身体在忍受拥挤、憋闷的痛苦,心却陶醉在台上的戏里,如饥似渴地记忆戏文,学习身段,琢磨板眼,全身心沉浸在戏中欣赏优美的音乐和舞姿,感受音乐、动作和唱词所承载的美好意境,忘了拥挤,忘了憋闷,忘了戏以外的一切。小吴霜身体经历的是艰辛,心里享受的却是快乐,此情此景,我们看到了她对评剧的钟爱,看到了她从小受到的艺术熏陶,在她内心深处埋下了艺术的种子。)(4)师傅是一位身高近两米的黑脸大汉……像什么话?(“黑脸大汉”给人多么威严的感觉,他那“一堵墙”似的身躯将“我”反衬得更加瘦小柔弱,威严与柔弱间的落差预示着我将面临严格要求下的高强度超负荷训练,为“我”舞台生活的艰辛埋下伏笔。“生面团”、“为所欲为”写出师傅对我要求非常严格,毫不留情地让我做基本功训练的各种动作。教师可以让学习过舞蹈、武术、跆拳道的同学讲述自己练功过程中的疼痛感和疲惫感,感受师傅的“为所欲为”给“我”带来的艰辛。“满脸的泪水和汗水”衬托出了我的苦痛和劳累,“目不忍视”和“躲”写出练功中“我”经历的苦痛远远超出了柔弱身体的承受力,反衬出“我”学艺的艰辛。“我”没叫苦,不喊痛,不让观众看到我哭哭啼啼的样子,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坚强勇敢的小吴霜。练功的过程充满艰辛,但是坚强的小吴霜带给我们的不是眼泪,而是勇气和力量。)(5)我演到一半时……妈妈听了无言以对。(“大为不满”说明“我”演戏认真,渴望得到观众的尊重,“竟”说明“我”执着到出戏使“观众”始料不及,“跑”和“抗议”写出“我”发现观众没用心听戏时的冲动和失态,足见我对舞台的痴迷。“我”从小遵照母亲的教导老实做人,认真演戏,也要求别人那样做,对于舞台,“我”竟这样执着!)

三、探成功之秘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深入到吴霜的舞台生活,体会到了她学艺的艰辛、乐观与执着。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吴霜成功的秘诀,揭示课文阐述的道理,感受艺术的魅力。教师可以这样引导:1.师傅是威严的,小吴霜是柔弱的,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柔弱的小吴霜,使她坚强地扛过黑脸大汉揉面团般的为所欲为的“折腾”?(是不负家人厚望的坚定信念支撑着她,是母亲“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谆谆教诲支撑着她,是对舞台的执着、对艺术的浓厚兴趣支撑着她……)2.舞台之路虽然是艰辛的,可小吴霜却是乐观的,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稚嫩的小吴霜含笑走过那段艰辛路呢?(是沉浸在戏中享受美好意境的快乐冲淡了小吴霜练功的苦痛,是对戏剧艺术的执着追求给了小吴霜勇往直前的动力,是成为艺术家的梦想成就了小吴霜的坚强。一路上,她付出的是心血和汗水,收获的是勇气和力量。)3.吴霜以卓越的成就赢得了“京城才女”、“中国戏剧界的一颗灿烂新星”等美誉,她的《笑唱花腔》音乐会以“幽默吴霜”、“百变吴霜”、“魔音吴霜”三个“举世无双”,以及唱功“高难度”、品位“高档次”、笑声“高密度”三个“实在是高”,给观众带去远远超出意外的狂喜,足以使她笑傲古典音乐市场!那么,吴霜成功的秘诀究竟在哪里?(吴霜的成功离不开她的艺术天分,离不开母亲的教诲和熏陶,更离不开她付出的心血和汗水,离不开她持之以恒地在舞台上练就的勇气和毅力,离不开她对舞台的执着与痴迷!艺术的魅力是无法估量的,是艺术给了她撼动人心的力量,让她一路笑饮艰辛泪,收获满园花。)

四、拓舞台之域

在学生领悟了文中蕴含的道理和本课语言特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小练笔进一步拓展舞台的领域,深化舞台的内涵,并迁移运用写法,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教师可以这样引导: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舞台,老师的舞台是——三尺讲台,清洁工的舞台是——大街小巷,运动员的舞台是——训练场和比赛场,学生的舞台是——课堂、运动场、考场……对于我们学生来说,任何一个能使我们得到学习、锻炼的地方都是我们展示自己的舞台,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舞台,学习本课的写法写出你在这个舞台上付出的艰辛与享受的乐趣。(建议学生通过细致而生动的描写反映艰辛,用风趣的语言书写乐趣。)学生交流小练笔后,教师小结:课堂上,既有收获赞赏的目光与热烈掌声的幸福时刻,也有遭遇种种尴尬的酸楚;运动场上,既有我们欣喜若狂的欢呼,也有我们泪如泉涌的伤痛;考场上,既有我们得心应手的惬意,也有百思不解的困惑……人生的舞台不会是每天都艳阳高照,也会有风霜雪雨,让我们像吴霜一样,在自己的舞台上倾洒汗水,积蓄力量,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上一篇:看图作文:感人的一幕下一篇:军训大会主持词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