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电视节目

2024-06-24

中国第一个电视节目(共11篇)(共11篇)

1.中国第一个电视节目 篇一

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

一、中华民族需要这个冠军

容国团厮杀了26个回合,擒熊掐虎,一连斩下六名大将,最后取得了与匈牙利选手西多争夺世界冠军--“圣・勃莱德” 杯的资格。这是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最高潮,也是中国体育运动发展史上即将走向一个新纪元的历史标志。

在这个紧张的时刻,全中国人民都在迫不及待地期盼着这个冠军诞生的消息。有的人拧开了收音机守候到深夜11时,有的人一夜往报社挂几次电话打听战果。住在广州的容勉之更为关注,他整夜守候着收音机,女播音员每次播出的战果,都使他的心好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落。此时,他最揪心的是儿子的体力。他深深地知道:作为乒乓单打世界冠军的人,必须具备超乎常人的体力,才能够久战不疲,越战越最。他记得今年香港单打冠军邓鸿波参加广东省运动会乒乓球赛,先赢后输,回港后向人解释说主要是体力支持不住,故后几天的成绩越打越差。连邓鸿波这样壮健的人都支持不住,更何况容国团体质一向比邓鸿波差。凭良心说,容国团当时的体质是绝对达不到世界冠军的标准的,更何况容国团身患严重的肺结核病,尽管得到极好的诊治,但此病终究不是感冒发烧,不可能在短时间里打针吃药治愈的。显著例子就是容国团的妈妈,10多年来各种药吃过不少,但至今仍是手软脚软。

想到这,容勉之就揪心不巳。他数落,儿了从团体赛开始到单打冠军争夺战,一共有10天,其中只有一天休息。这种超负荷的拼搏,儿子能支撑得住么?

容国团仿佛感触到与他息息相关的祖国那强有力的脉搏正在跳动。他对这场生死攸关的球赛想得很多,心情也十分激动。他的最后一个对手,是身经百战,拥有20年比赛经验的老将,西多善于近台逼角反攻,在过去几届世界赛中,曾先后九次荣获团体、单打、双打冠军,享有“巨无霸”的盛誉;在单打中绊倒了荻村,也是连闯七关的一条好汉。西多的技术和精神状态都非常好,气势咄咄逼人。开始容国团有些担心,但当他想到“我是在为祖国争取荣誉”时,终于鼓起了勇气,加强了信心。他暗自说:“西多,我对你虽是败军之将,但我敢与你再一比高下。”容国团在这次团体赛中,曾经输给西多,不过,他觉得当时自已是有可能打败西多的,在那次决胜局开始时,双方的比分一直交递上升,直到快结束时,西多连续打了四个擦边球险胜。容国团认为,这说明白己的技术不低于对手,况且月前到匈牙利比赛,也曾以2:0打败过西多哩。容国团鼓起了勇气,决心要为祖国荣誉而战!

这时候,任何人的潜意识里哪怕有一丝一毫的私心杂念都是可鄙的。因为容国团这时代表的已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荣耀,而是共和国的名誉。也只有到了这关键的时刻,方能体现出这个时代的人的`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众所周知,体育界是最容易滋生门户之见、名位之争的地方。20世纪90年代未,以田径运动长跑著称于世的辽宁“马家军”,队员和教练之间就因为利益冲突不时爆出“罢教罢跑”的消息,令世人慨叹莫名。但50年代的中国乒乓球队,是温情洋溢的大家庭,即使兄弟姐妹间有些微的摩擦,也极容易为当时的那种万众一心赶超英美的气概所淹没和溶解。那是个不提倡也不容许有私念的年代。

在这个关键时刻,领队、教练和男女队员们部摒弃成见,把容国团当做亲兄弟一样,尽心尽力地为他出谋献策。老将孙梅英独具慧眼,她分析了王传耀在团体赛和单打赛中以特长对特长输给西多的原因,针对西多不善于反击旋转拉球的弱点,特别提醒说:“容国团,我看你搞一些侧上旋拉攻球,他会手软的!”她献出这个锦襄妙计,使容国团暗自信服。容国团知道,即使拉侧上旋球虽不是自已的特长,且可能会有失误,但西多会为此不知所措,更加生畏。

?

4月5日下午,多特蒙德威斯特代里亚体育馆的比赛气氛十分紧张,场上的球迷多半替西多打气,希望有一个欧洲选手夺魁,匈牙利队员早已给这位名扬世界乒坛的队长准备了一柬鲜花,深信世界乒坛的第十朵“西多之花”将绽开无疑,许多赌徒都将赌注加大投在西多的身上,满以为这次冠军必然是“巨无霸”的。

穿着运动短裤的西多和穿着运动长裤的容国团在8000多名观众的注视下入场了。一个是36岁,头发已经灰白,身高l.85米,体重2l0磅,久经风霜的老将;一个是只有21岁,身体羸弱的后起之秀。“将遇良材,各显神通。”战幕拉开了,果然是一番龙争虎斗。容国团展开了猛烈的攻势,他运用拉左杀右和发球抢攻的战术,以7:3遥遥领先。西多不愧为沙场老将,立即加强反攻,追成8平,从此两人拉锯战地从9平、12平到21平。最后因容国团打得有些保守拘谨,接球和攻球失误,以21:23失利。

这时,赌徒见形势喜人,“捉鸡”(赌钱的意思)的劲头更足,纷纷加注马克,有的竟然把全部家财投注在西多身上。这个月14日就是西多37周岁的生日,夺取世界冠军,当然是他最好的生日礼物,西多更加气势逼人。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容国团仍然神态镇定,面无惧色。他知道西多身高手长,两边照顾范围大,在第二局他加强了拉球力量,并注意了西多的反攻。4平以后,容国团的杀球越来越准地猛攻对方的右角,接着又顺风放火,长短兼施,攻球虚中有实,常常一个重板把西多打出去,一个短搓把西多引上来,使西多在台边东抢西救,奔跑不迭,活像一个小顽童,这把大胖子坑苫了,结果容国团以21:12扳回一局。

第三局,身手不凡的西多也改变了打法,他拼命加转和逼角反攻,以7:4的分数领先。此时,场上的观众又活跃起来,为西多打气。尤其那些大亨赌徒更是急不可待,站起身,双手紧握拳头,大声喊道:“西多必胜!”但是,容国团没有被喧闹声干扰,他保持冷静、全神贯注、沉着应战,丝毫不乱,他一连发球枪攻,迫成平手,接着以侧上旋拉球使西多难以反攻。在13:8时,西多似乎找到了机会连攻4板,却又被容同团左惟右攻,连削带打,压了回去,打得西多晕头转向,不知怎么对付才好,容国团又以21:15再胜一局。

第四局,容国团越打越有信心,伙伴们叮嘱他要继续采用侧旋拉球来扰乱对方的近台削守,控制战局。西多老谋深算,方寸不乱,在容国团变换新招后,仍然打得头头是道。他在逼角反攻的招数被对方控制的情况下,虽无法施展,却对防守带旋转的拉攻屡屡放出高球,好像放风筝

2.中国第一个电视节目 篇二

一、建设中国第一个农业特区的战略意义

1.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需要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必需品, 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粮食的状况关系到农业的全面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繁荣。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快速发展, 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金融安全并称为当今世界三大经济安全。粮食安全关系着一国国民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粮食生产格局已经从“南粮北运”转化为“北粮南运”, 全国13个主要粮食生产省份, 现在能够调出粮食的仅有6个, 我国粮食供应将长期处于偏紧状态。对于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正处于工业化与城镇化加速推进、粮食需求结构不断变化且成刚性增长的发展中国家而言, 确保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 而且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 同时也是确保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础。

2.支撑中部地区崛起, 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三化”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

2009年9月, 国务院通过了《促进中部崛起规划》, 提出了要加快形成“两纵两横”经济带, 培育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等六大城市群。建设中原经济区, 是落实和细化中部崛起规划的需要, 是实现中部崛起目标的重要一面, 而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国第一个农业特区则是落实中原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具体项目载体。中国第一个农业特区的建设将改变国家南高北低、南强北弱的经济区域发展格局, 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形成解决中部地区“三农”问题和惠及全体农民的科学发展之路。

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是国家在后危机时代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决策。在中原经济区, 在河南的排序则首先是发展农业现代化, 然后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这是中原经济区在国家区域分工的基本定位, 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任务。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国第一个农业特区, 就是利用河南现有粮食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的比较优势, 依靠国家政策支持, 立足农业资源, 拉大农业产业链条, 构建大食品产业生产和服务体系, 在首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 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发展, 真正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道路。

3.农业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

在我国粮食连年丰收, 种粮农民收入增加却有所放缓, 大面积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还没有成为我国粮食生产主渠道的情况下,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减少粮食生产面积, 成为种地农民增加收入的理性选择和各地的普遍现象。以中原经济区的鄢陵县、临颍县为例, 花卉苗木和大蒜生产与小麦种植争地是不争的现实, 以上两县的花卉苗木和大蒜生产用地已经占到农业生产用地的60%以上。

据统计, 全国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从1978年的120587千公顷增加到2007年的153464千公顷, 而同期粮食作物播种总面积却从1978年的120587千公顷减少到2007年的105637千公顷, 减少了14950千公顷。[1]粮食播种面积的较少无疑会危及国家的粮食安全, 建立农业特区内稳定并增长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长效机制, 应成为国家层面尽快考虑的政策选项。

二、河南建设中国第一个农业特区已具备的优势

1.河南的区位优势

河南地处我国中部偏东, 黄河中下游, 属典型的北温带气候, 日照充足, 降水丰沛, 适应农、林、牧、渔各业发展, 尤其适应小麦、玉米、水稻等多种粮食作物生长。农耕文明在河南根深蒂固, 广大农民具有广泛的种粮积极性。山前平原、豫东平原、南阳盆地等农业县市土地肥沃, 农业水利灌溉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好, 连年为河南乃至国家的粮食总产和粮食增产做出贡献。

河南自古就是国内外文明的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交通枢纽, 京广、陇海两条铁路线在河南总里程超过1100公里, 高速公路总路程全国第一, 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已经形成, 是全国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交汇中心, 是全国最大的潜在消费市场所在地。河南又处于经济较发达地区和资源丰富地区的结合部, 是近几年我国经济技术梯度由东向西和资源梯度由西向东的交汇区, 在此建设我国第一个农业特区将对我国东西部发展起到重要的协调作用。

2.河南农业发展的优势

(1) 粮食生产形势喜人。

“十一五”期间, 河南省全面实施粮食核心区建设战略, 加大对种粮农民的各项补贴力度, 走出了一条不以牺牲粮食生产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道路。河南用全国1/16的土地生产出占全国1/4的小麦和1/10的粮食产量, 粮食生产实现连续六年增产和连续十年保持全国第一的水平, 五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309.8亿斤, 实现新增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3以上, 夏粮产量占全国的1/4以上的历史性跨越, 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国人粮仓”。

(2) 畜牧业生产发展迅速。

近年来, 河南省畜牧业生产发展迅速, 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成果显著。随着2009年第二季度生猪价格走出低谷,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 河南省生猪、禽、蛋、奶产量均实现快速增长。同时, 配合泰国正大集团、山东六和集团、吉林皓月集团、内蒙古科尔沁牛肉公司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河南和省内双汇、大用、众品等龙头企业的规模扩张步伐, 以建设优质蓄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为重点, 河南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 形成了黄河滩区绿色奶业示范区、中原牛肉产业带、京广铁路沿线生猪产业带等优势区域, 成为全国重要的畜牧生产大省。

(3) 农产品加工业已形成竞争格局。

农产品加工业是比农业规模更大、效益更高、贡献更多的产业, 是我国发展速度最快、与“三农”关联度最高、对“三农”带动最大的行业。河南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粮食大省、畜牧生产大省, 经过多年的培育, 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群体已初具规模, 产业化水平迅速提升。到2010年, 河南已经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9个, 省级龙头企业562家, 食品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800亿元, 成为全国最大的粮食加工转化基地、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最大的速冻食品生产基地, 食用菌、味精、方便面、面粉、挂面产量居全国首位, 方便面食品占全国市场份额30%, 速冻食品占全国市场份额60%以上, 初步实现了从“天下粮仓”到“国人厨房”的嬗变。

(4) 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自2005开始免除农业税, 并对种粮农民实施补贴以来, 河南省农民收入年均增长连续多年达到10%以上, 2010年突破5000元大关。另外, 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在收入结构中比例不断上升, 土地流转、土地征占用补偿等财产性收入也成为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的一个亮点。收入的增加必然刺激农村消费的提升, 到2009年, 全省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33.5平方米, 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26.24部、电脑4台、私人轿车2辆, 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

三、河南建设中国第一个农业特区的战略区域选择

根据《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和通过利用GeoDa软件计算河南各县粮食单产的LISA值分析, 寻找河南粮食生产的热点区和盲点区, 中国第一个现代农业特区的选择应该在三个区域:一是豫北豫西山前平原区12县 (沁阳市、温县、博爱县、修武县、武陟县、获嘉县、原阳县、延津县、浚县、滑县、内黄县、濮阳县) ;二是黄淮海平原中南部地区20县 (许昌县、临颍县、鄢陵县、扶沟县、西华县、太康县、淮阳县、西平县、遂平县、上蔡县、汝南县、确山县、正阳县、罗山县、息县、潢川县、光山县、新县、商城县、固始县) ;三是南阳盆地5县 (邓州市、新野县、唐河县、社旗县、泌阳县) 。以上三个区域近40个县 (市) 目前已成为中原经济区粮食生产势能最高的地区, 是发达农业区的核心区域, 这些区域农业基础好, 粮食生产能力、辐射带动能力强, 可以以这三个区域为核心向外扩展建设中国第一个现代农业特区。[3]

四、建设中国第一个农业特区的基本架构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立足国家发展总格局, 以制度创新为抓手, 以改革发展为动力, 以人才建设为支撑, 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确保国家粮食, 确保种粮农民持续增收, 加速涉农产业升级, 加快新农村建设为目标, 按照“有特色、有产业、有规模、有效益”的要求, 创新体制机制, 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加速河南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化, 推动河南由“中国粮仓”向“国人厨房”的跨越, 真正走出一条以农业现代化为统领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三化”协调发展道路。

2.功能定位

建设中国第一个农业特区是河南的一个历史性机遇, 站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农业大国的高度, 其功能定位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示范区;二是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三是国家土地制度创新实验区;四是国家农业企业集聚区, 特别是食品工业的集聚区、桥头堡;五是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六是新农村建设示范区。[2]

3.发展目标

以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和创新体制机制动力, 通过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 争取到2020年, 使特区的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总体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为国家粮食安全、中部崛起和河南振兴作出贡献, 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典范。

4.产业导向

以食品工业为龙头, 以高新科技为核心, 以现代农业为重点, 把发展高新科技和发展现代农业紧密结合, 集中支持、引进节水农业、高产高效农业、观光生态农业、现代化农业加工业、种养殖业、现代化育种业、生物工程等产业。

5.管理体制

中国第一个农业特区的管理应仿照改革开放珠海、深圳特区的管理模式, 由中央和河南共建共管, 设立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划, 按副省级行政级别对待, 业务上由国务院相关职能部门归口指导, 管理体制上以河南管理为主。

6.实施步骤

“十二五”期间的总体工作思路是明确思想, 统一认识, 科学规划, 广泛宣传, 确立机构, 大胆试验。力争用3~5年时间在实验区内建成中国农村综合改革、粮食持续增产、制度创新发展、农业产业转型的样板, 并在此基础上适时将特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要规划引领。尽快成立特区建设专家组织, 论证、规划和出台特区建设实施方案。二要建立机构。目前成熟的做法是成立“中国农业特区建设领导小组”以及下设的指挥部, 省委主要领导要任组长和指挥长。三要确保特区建设的政策供给。特区建设的政策供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即河南自身的政策供给和争取中央的优惠政策供给。四是产业集聚。特区的建设发展必须依靠产业支撑, 集中支持、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农业产业落户特区、做大做强河南已有的农业产业是特区建设始终要坚持的两项工作。

“十三五”期间的总体工作思路是在特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后, 在国家强大政策、资金支持的基础上, 规范完善特区农业基础设施, 建立粮食持续增产的科学机制, 加大高科技涉农产业建设, 打造世界农业科技发展高地, 全面实现农业特区发展目标的战略构想。

一要在国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强力支持下, 完成国家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示范区的建设任务, 确保粮食总产。二要在国家财政资金、土地政策、惠农补贴等优先发展农业优惠政策的强力供给下, 完成国家土地制度创新实验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的建设任务。三要在完成以上两项任务后, 瞄准世界农业前沿, 尽快实现世界级涉农产业的快速积聚和世界农业科技发展高地的打造, 真正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具有中国特色和河南地域特点的科学发展道路。

五、政策建议

建设中国第一个农业特区, 河南要做和要争取国家要做的事情很多, 但简单讲就是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 落实强农惠农政策, 创新土地经营模式, 积聚农业生产加工产业。

1.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基, 而交通运输、水利灌溉、供电通信又是保护耕地和提高粮食生产的重要保证。面对有限的耕地, 不仅要保证数量, 还要改善质量, 提高地力。具体而言, 一要加强农田水利、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粮食生产环境, 提高农业抵御旱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二要加快中低产田的地力改造, 科学使用化肥、农药, 提高使用有机肥料、生物肥料, 减少污染;三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化水平,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

2.落实强农惠农政策

粮食生产比较效益偏低,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农民社会地位受到歧视是我们建设农业特区面临而又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解决农业和粮食安全问题需从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这一社会问题入手, 目前要做的工作就是全面并创新落实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一要继续对农民进行直接收入补贴、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二要建立特区完整的粮食生产利益补偿制度体系, 这一体系应包括粮食最低收购制度、粮食价格随物价水平稳步提高机制和特区粮食及农产品特殊价格补偿制度等;三要对特区内农民全面落实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子女享受平等教育政策, 为此, 要加快农村公共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产品的供给改革, 尽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建立和完善农村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和完善农村基本的义务教育制度。

3.创新土地经营模式, 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自党的十七大以来, 国家实施了积极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在有偿、自愿原则基础上的流转, 其目的在于推进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 解决农业生产的效率问题, 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 由于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和对种粮农民实施“普惠制”的补贴政策, 我们期望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高潮并未出现, 相反, 已经转出的土地开始大面积回流。

河南作为第一粮食生产大省, 要走出一条不以牺牲粮食生产和生态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道路, 必须创新农业经营模式, 实施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目前要做的工作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改革“普惠制”的惠农补贴政策, 实施有差别的种粮梯度补贴政策, 促使土地向种粮大户和种田能手集聚;二是改“承包制”为“永包制”、“土地入股”等, 凡是有利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提高农业劳动效率的制度设计, 在农业特区内都应该大胆创新、大胆实践;三是适时出台农庄经营奖励、补贴办法, 积极引导农庄经营形式的发展、壮大, 使之成为实施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农村基本经营形式的方向标和推进器。

4.减免3年~5年特区内农业生产加工企业营业税赋

农业特区发展的后劲或者特区建设的成功与否, 将取决于特区内强大涉农产业项目的支撑, 也就是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如何科学协调的问题。仿照深圳等特区发展的成功经验, 凡是入住特区的高新技术企业、食品工业企业、种养殖业、生物工程企业, 要出台土地等招商引资特殊政策, 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农业企业入住特区, 同时配套减免3年~5年的企业营业税赋, 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形成规模。

摘要: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促进中部地区“三化”协调发展的客观现实和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内生需求, 需要继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 规划建立中国第一个农业特区。河南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农业发展的良好基础使之具备了建立农业特区的基本条件。豫北豫西平原、黄淮海平原中南部地区、南阳盆地等40多个农业大县是理想的区位选择, 为此, 国家和河南省应出台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创新土地经营模式、减免涉农企业税赋等综合优惠政策, 尽快完成中国第一个农业特区的建设任务。

关键词:农业特区,粮食安全,区位优势,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潘刚.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需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J].红旗文稿, 2011, (03) .

(2) (4) 刘永奇.2010年河南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河南经济蓝皮书)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3.李刚:中国第一个“茶状元” 篇三

有“茶都”美称的杭州,茶更是市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杭州人不但希望好茶,还讲究茶道,在休闲的日子里,喝茶人看着茶博士们那让人眼花缭乱的茶道表演,时间过得也就像匆匆而过的流水,惬意极了。现在,杭州的茶博士们心中更有了一分荣耀:因为有位叫李刚的茶艺表演者,他手拿铜嘴茶壶,把一大壶茶耍得出神入化,打败了全国各地的茶艺高手,为“茶都”杭州夺来了全国第一个“茶状元”称号。

夺魁之“难”难以想象

古色古香的河坊街,一直像一块磁铁,用富有魅力的传统文化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不管是秋高气爽还是细雨蒙蒙,河坊街一直人潮汹涌。

“来客了!”在河坊街的中段,一声韵味十足的吆喝总是能吸引游客的注意,这是著名的老茶馆——太极茶道苑在茶客进入茶馆的欢迎词。接着几位打扮古雅的茶博士便忙着用长嘴铜壶为茶客沏上一杯好茶。这里,就是茶博士李刚上班的地方。

这地方对茶客来说,自从2005年10月的那场角逐后,虽然茶还是那壶茶,茶博士还是那几位茶博士,但感觉已经不一样了!因为现在他们喝的茶,是“茶状元”在给他们倒的呢!

李刚成为中国第一个“茶状元”真不容易:那次“CCTV茶博士大赛”是中央电视台于2005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发起的,意在打造出中国的“茶状元”。成都、杭州、武汉、雅安、峨眉山五个在全国茶道、茶文化颇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城市,都选派了各自的茶道高手参加角逐。但可能很多人想不到,代表“中国茶都”杭州出战的李刚,竟然只是一位年仅21岁的小伙子,他进太极茶道苑才两年。不过,虽然李刚年轻,他的师傅、太极茶道的总主持人郑纯辉却对他参赛很有信心:“这小伙子水平稳定,不急不乱,很有希望为浙江杭州拿下这个状元。”但师傅郑纯辉也坦言,这五个城市本身的茶文化积淀都非常深厚,加上参赛者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的,因此参赛的十几位选手水平非常高,都志在必得,故争夺非常激烈。郑纯辉拨手指一一道来:成都顺兴老茶馆“绝代双骄” 廖氏兄弟名气最大,早在2001年就获得过“全国茶道邀请赛”长流组金奖;雅安小将王存瑞,肩负着为“世界茶文化圣地”雅安争光的重任,是“龙行十八式”的传人;峨眉派掌门的得意弟子黄正其实力也不可小视;其他各位选手也都师出名门。

与别的比赛不同的是,整个比赛都不设评委。所有的项目全部都公开角逐,唯一决定胜负的标准,是每位选手完成项目的好坏。比赛共设四轮,采取末位淘汰制,四轮后决出“茶状元”,不设二、三名。这种比赛方式,比的都是真功夫。作为比赛过程中邀请的唯一一位专家嘉宾郑纯辉说:“从设置的比赛项目看,就算是经验最丰富的茶道大师,要想顺利过关难度也非常大。”而当笔者了解到四轮项目的具体内容时,才明白郑纯辉所说的“难”还真是难以想象的难:第一轮,选手在规定时间里在茶杯里倒上茶,而茶杯里的茶要求不偏不倚正好是100毫升,稍有偏差就算作废;第二轮,选手则要站在梅茶桩上“高空作业”,不但要站得稳,还要不洒漏;第三轮则是要给口子狭小的汽水瓶里倒上茶,每个瓶子的形状的规定茶量都不一样,不能有丝毫偏差;最后一轮更艰难,选手要把茶水从不同形状的铜钱孔里倒进去,这个项目不禁让人想起古时的“卖油翁”了。

不过,尽管比赛难度非常大,李刚还是底气十足。

高手角逐惊心动魄

李刚的自信是有依据的。浙江杭州就设有八个“国”字号机构,全国一半以上的高级茶学专家工作在杭州,中国唯一的茶学院士也在杭州。由于茶专家们多年的辛勤培育和指导,杭州的茶馆业在全国也走在最前列。

此外,杭州的“西湖龙井茶”以及茶饮料产业在全国也赫赫有名,所以杭州茶博士角逐“茶状元”,可谓占了天时地利。

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比赛。在一群志在必得的比赛选手中,来自成都的廖氏两兄弟曾经是全国长流壶金奖获得者,而年轻的李刚无论是资历还是比赛经验,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字辈”。所以在比赛之初,大多数人并不看好李刚。然而就在大家都不看好的情况下,初到京城的李刚硬是把每分钟全部用到一遍遍地练习上。在第一轮比赛中,李刚出色地做完了各种规定动作,但在最后试着倒满一个小小的闻香杯时碰翻了杯子,被倒扣了两分,屈居第三名;但小小的失误并没有影响到李刚的发挥。在接下来的比赛中,李刚的表现让人惊奇,他在第二轮表演中站在梅花桩上用规定的动作向汽水瓶子里注水,李刚神定气闲,注入之水丝毫不差,稳妥地完成了这一轮的所有动作;第三轮他向贴着标签的汽水瓶倒茶,再穿过铜钱眼向瓶子倒水。这个过程中,李刚有一种特别的定力,不管碰到什么意外都十分沉着,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比赛进行到后来,在最后夺冠决赛上,他手持长流壶几乎是在表演了……

李刚终于成了中国第一个“茶状元”。当李刚从北京载誉归来的时候,整个河坊街再一次沸腾了,人们敲锣打鼓,又舞狮又舞龙,腰鼓打得震天作响,大家兴高采烈地欢迎“茶状元”的归来。

千日苦练终成绝活

李刚所在的杭州清河坊太极茶道苑,由郑家茶人后代经营,它始于清乾隆晚期,距今有近2100年历史,如今太极茶道苑已经成了杭州民俗标志之一。正因为对老字号品牌的在意,茶道苑收徒的要求很高。三年前,年轻的李刚来到太极茶道想要拜师学艺,但被当时的大管家婉言拒绝了。倔强的李刚并没有气馁,时隔一年,他再次来到茶道苑要求学艺,小伙子的执著终于打动了茶道苑总主持人郑纯辉,经过一番观察,郑纯辉发现李刚颇有学茶道的天赋,郑纯辉笑着说:“也许,这就是我们的缘分吧!”那一年,郑纯辉把李刚收作了自己的徒弟,并让李刚直接登堂入室当起了茶博士。

说起自己和茶道结缘的故事,李刚自己更是感慨不已。李刚是江苏淮安人,因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个美丽的说法,他在2002年高中一毕业就来到杭州打工。在西湖边上的一家茶楼做服务生的李刚,曾目睹过茶博士耍长流壶的“壮观”:侍者将沉甸甸的铜茶壶高高地举起,滚烫的水从一米多长的壶嘴急流奔泻,直将茶碗里的茶叶冲得上下翻滚却能滴水不漏,实在是太有趣了,于是他萌生了要当“茶博士”的愿望。但当茶博士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恒心、决心和刻苦练功。摆弄长嘴铜壶冲茶先要练马步,接着就用口子很小的汽水瓶练冲水,直练得滴水不漏。也许是李刚有学茶道的天分,加上天天苦练不止,他的茶艺很快就出类拔萃,他觉得他手中的长嘴铜壶不仅是发扬茶文化的传统工具,也是在修身养性的武器!

Champion Tea Doctor and His Huge Teakettle

By Meng Tie

In China, a country where tea enjoys a national renown and teahouses are a common sight, teahouse waiters have been known since ancient times by a nickname: tea doctor, which well shows the national reverence. The title is the same everywhere, though the ways tea is served and appreciated are different across the country.

Known as the capital of tea, Hangzhou has its fair share of tea doctors. Tea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life for local residents. They enjoy good tea and are particular about the way tea is served. That is why tea doctors are so many and so good in town. Recently Hangzhou has another reason to be proud of its flourishing tea industry: Li Gang, a 21-year-old tea doctor, has won national fame: he is newly crowned king of kings in the national field of tea doctors.

CCTV sponsored the CCTV Tea Doctor Championships during the Golden Week of the National Day in October 2005. Chengdu, Hangzhou, Wuhan, Ya’an and Mount Emei, all known for their local tea culture and ceremonies, sent their champion tea doctors to Beijing to compete for the highest national honor.

Li Gang, a tea doctor from Taiji Teahouse located in Hefang Street in the old downtown of Hangzhou, had been working in the teahouse for merely 2 years. The young man was as green as tea. Other contestants were all national or regional champions. For example, “Peerless Twins” from Laoshunxing Teahouse of Chengdu had won a national championship back in 2001. Wang Cunrui was a rising master of Eighteen Dragon Moves from Ya’an, claimed as the Cradle of World Tea Culture. They all eyed the championship.

This contest was different from any others. No jury was to make any judgment. All the competition rounds were open and fair. How well a participant would complete the tasks was the only criterion to determine his score. There would be four rounds and each one would eliminate the last contestant till there would be a champion. The competition would produce only one winner and there would be neither silver nor bronze medals.

Indeed, these tasks looked like the mission impossible. In the first round, contestants were required to pour 100ml of tea into each of many cups from the teakettle within a stipulated period of time. There should be no mistake about the quantity. Those who failed to measure out the expected 100ml of tea would lose. In the second round, the contestants were supposed to pour tea by standing on high “plum blossom” stakes. They should stand steadily to pour water and no spill would be allowed. In the third round, water was to enter into soda-water bottles with small openings and each bottle should have a differently specified quantity of water. In the last round, the contestants were supposed to pour water through the differently shaped tiny holes in the centers of ancient copper coins.

The tasks sounded impossible. And the tool they used was the same as tea doctors use everywhere across the country: the bronze teakettle contains 2.5 kilo of water, and the teakettle’s narrow spout is 1.1 meter long.

Li Gang did not look like the favorite before the competition started. Other players looked more promising. In the first round, Li made a small mistake and ranked third, but he performed perfectly in the second round. He did not make any mistake in the last two rounds. The final became his solo show.

Thus the 21-year-old became China’s very first national champion tea doctor. He received a red-carpet welcome when he came back with the kudos. Fellow workers and people from other shops in the street crowded to the ceremony held in front of Taiji Teahouse.

It is by no accident that Li Gang won the honor. Taiji Teahouse, a business more than 210 years old, is run by the descendants of the Zheng family which first started the tea shop on the street. Li Gang came to Hangzhou in 2002 after graduation from senior high school in neighboring Jiangsu Province. It was in Hangzhou that he saw for the first time how a tea doctor poured tea magically from a huge bronze teakettle into a tiny bowl from a seemingly impossible distance away. He wanted to learn the art. He went to Taiji Teahouse. But he was turned down. One year later, he went to the teahouse again and asked Zheng Chunhui, the manager of the teahouse and experienced tea businessman, to accept him as an apprentice. Zheng found that Li had an aptitude for maneuvering the huge teakettle. So this time the young man was accepted. He practiced hard and soon became proficient.

Another way to explain Li Gang’s success is that Hangzhou is virtually the capital of tea. The city is home to eight national tea research institutions. Half of the country’s high-ranking tea scholars are based in Hangzhou and China’s only academician specialized in tea works here. The city’s teahouse industry is one of the best in the country. Hangzhou also gains a lead in tea planting and processing in the country.

4.第一个中国人民警察节心得体会 篇四

今天,我来到了四所村派出所采访了王警官。

通过了采访,我得知:王伯伯作为一名基层警察,在他心中总想着民众,念着的是老百姓的疾苦。在人民群众最需要关心的时刻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人民群众的面前;当居民家中失火时,病中住院王祥快伯伯总是拔掉针头就往居民家中跑;居民重病家庭困难时,他又是第一个捐款。

我们五所村有一个叫王春的品学兼优的孩子。由于患有溃疡性结肠炎需要长期服药,父母又都是聋哑人,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得知这一情况后,王祥快伯伯经常上门对其家庭进行安慰和帮助,每逢开学就给王春送去书包、课外书籍等学习用品。为了消除语言不通的障碍,王祥快伯伯还常常用书信的方式与其聋哑的父母进行交流,鼓励他们鼓气生活的勇气。五年来的关心和帮助使王春幼小的心灵深受感动,她不止一次地抱着王祥快伯伯,热泪盈眶地说:“王伯伯,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你!” 每年的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王祥快伯伯都自费购买一些慰问品对社区内的一些特困户上门慰问,这些让常人难以坚持做到的事情,对王祥快伯伯来说己成为习惯。

家住五所村的黄老太太今年已是105岁高龄,她的女婿也已是83岁的老人。平时家中没有其他亲人,只有两位老人相依为命。王祥快伯伯便常常到两位老人家与他们谈心,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二代身份证换发工作开始后王祥快就找来车辆,亲自上门安排两位老人到派出所采集办理二代身份证照片,帮助两位老人交费、办手续、梳头等,待证件办好后,又及时将身份证送到她们的家中,老人们看到新办好的二代证激动万分。

__年6月30日,家住新民路的顾晓萍独自在家,不慎引发了火灾,面部被烧伤,需要做手术治疗。她家庭经济困难,这笔费用对她们家里来说,难以承担。王祥快伯伯知道后,不仅通过多方联系,为顾晓萍减免了部分手术费用,还在顾晓萍所在的学校和社区开展了捐助活动并第一个捐了款。社区很多群众在老王伯伯的带领下,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 ............

一件件,一桩桩,王祥快伯伯对群众火一般的热情,他把群众当作了自己的亲人,而群众也把王祥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他时刻提醒自己要对人民群众有真情实感,要讲奉献,讲敬业,把群众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认真热情为民服务。在他担任社区民警的几年来,他积极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收到的表扬信和锦旗不计其数,赢得了社区群众的衷心爱戴。社区群众都交口称赞说:“老王是咱的贴心人!”

5.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篇五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原来: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

现在: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

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进一步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

建程度

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什么什么

八国联军完全陷入什么什么

第一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虎门销烟1839年6月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决心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 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ps: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英国革命(晟说的))《南京条约》1842割让香港岛,开放5处通商口岸,失去关税自主权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陷入„„„„破坏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促进了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海国图志》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是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先声1856年,英国“亚罗号事件”

法国“马神甫事件”

第二次鸦片战争实质: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天津条约》—开放10处通商口岸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签订《北京条约》

历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加深

太平天国运动1851.1

以传教为名,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

《天朝田亩制度》是纲领性文件 表达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所有制,摆脱剥削的美好愿望~~~~~~~~白日梦

天京变乱由盛转衰

《资政新篇》洪仁轩(王字旁)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1864)表明,旧式的农民战争不可能为陷入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中国找到出路

洋务运动

设立总理衙门,in order to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筹办洋务运动的最高统治机构

19C60年代,开展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历史30多年

19C60年代,以“求强”为主 安庆内军械所 曾国藩1861 第一个军事企业

江南制造总局 李鸿章1865 最大军事企业

19C70年代,经10年努力,建北洋水师,南阳水师,福建水师,后北洋舰队

李鸿章在上海办轮船招商局近代中国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第一个民用企业

滦州开平矿务局 最早用机器采掘的大型煤

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有资本主义色彩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一定程

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民族资本主义与早期维新思想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要求~

夹缝中求生存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具有依赖性

译书馆(隶属江南制造局)

洋务运动期间,西学传播京师同文馆

上海方言馆

早期维新思想:认为应学习西方的制度而不单是练兵制器

由于历史条件和阶级的束缚,观念体系并不完整,但起到了先导作用

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

这个是相当的重要啊~~start!

明治维新后日本侵略中国,1894年东学党起义(朝鲜)

1894.7。25日本不宣而战~~

甲午战争黄海之战伤亡惨重看看死了谁

1895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5.4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伊藤博文)

《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

后又反割台斗争在日本统治台湾的50多年中,台湾人民从未停止过反抗

戊戌变法~~那是一定要的 仔细看

目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救亡图存

代表:康有为,梁启超

维新变法运动原因;日本逼《马关条约》

:康有为,梁启超联合1300多名举人,反对与

日公公公车上书议和,要求改革,失败

“公车上书”反响巨大,拉开维新运动的序幕

实务报宗旨“变法图存”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份维新报纸 批判顽固派,鼓吹新

《天演论》严复主张“优胜劣汰”

戊戌的意义: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百日维新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

1898年颁“明定国是”诏,即戊戌变法 前后历时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有力的冲击恶劣封建主义思想`旧文化,走上民主

革命之途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瓜分狂潮

甲午战争打破了列强在东方的暂时均势

加大对华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目的: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攫取更多的侵

略权益

1897年,德国借口两名传教士被杀,强占胶州湾

1899年,美国向列强提出了要中国门户开放,主张在华机会均等

“门户开放”政策是帝国主义争抢激烈争夺的产物,强化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秩序,促成了帝国主义共同控制中国的局面。

义和团运动

口号;:扶清灭洋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1900年6月,八国联军重创义和团,清向各国宣战

向各国赔款

1091年,签订《辛丑条约》最大条约划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兵常驻拆除大沽河北京同海晏县所有炮台

清末新政

1901年,慈禧以光绪名义颁诏,清末新政开始 1905预备立宪

清政府不愿让权于民,无实质性变化 1908溥仪即位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894孙中山兴中会檀香山

1905日本 同盟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 《民报》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1911武昌起义 成立湖北军政府

改国号为中华明国

即辛亥革命

1912.1.1 孙中山宣誓就职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6.中国第一个电视节目 篇六

Chinese First Spaceman

When I was in high school, one day, my Chinese teacher was so excited to tell us that our country’s first spaceman had landed the space successfully. Hearing the news, all the students felt excited, too, we were so proud that we were Chinese, it meant that our country had stepped into the new stage. Chinese first spaceman was Yang Liwei, at that time, all the news was talking about him, they watched him flied to the space and then came back safely. I did not have the chance to witness the process, because I had class at that time, but I was thinking about it all the time. Now many years have passed, more and more Chinese spacemen have flied to the space successfully, every time I will feel very excited, I am so happy to see our country become stronger.

中国第一个宇航员

7.中国第一个电视节目 篇七

应邀出席本次会议的嘉宾有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副主任杜百川、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常务副秘书长陈默等。出席本次会议的城市电视台技术协会代表有来自全国96个城市电视台及50多家广电行业厂商、媒体单位共400多人参加了本次大会, 参会人数创协会年会历史新高。

开幕式由太原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太原电视台台长赵欣女士主持, 中共太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春根先生和太原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太原文广集团总裁张会林先生先后在大会上致辞。城市电视台技术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长生和协会副秘书长王治尧在会上分别就中国城市电视台技术协会的年度工作情况和财务情况做了报告。

在上午的开幕式上,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副主任杜百川做了题为《建立公平的三网融合竞争环境》开场主题报告。每年一届的中国城市电视台技术协会年会杜总的主题报告都是大家喜闻乐见的重头戏, 今年杜总更是精心准备, 从多角度剖析了广播影视发展现状和三网融合前景, 就广电行业大家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如广电行业发展需要改变经营理念和模式等解析了大家的疑问, 并结合国内外大量数据、实例进行了深度演讲。杜总三十分钟的精彩演讲, 使城市电视台每位与会人员都受益匪浅。

本届年会围绕全媒体发展浪潮中城市电视台在传播形态、运营模式和产品生产与受众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并结合当今广电领域在三网融合、下一代广播电视网、3D、高清电视、视频云计算、多屏幕融合等热点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同时举办了广播电视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应用讲座, 交流城市电视台技术管理经验及各项研讨活动。

在开幕式当天, 深圳广电集团的傅峰春总工、乌鲁木齐电视台的李锋总工、太原电视台的贾洪涛副台长、南京电视台的顾云主任分别就城市台发展方向及各台发展成功案例作了交流, 十几家厂商也一一作了新技术交流讲座。本届年会集中技术交流仅有一天时间, 还有相当多的技术交流在形式方面做了探索, 将技术交流与考察相结合, 部分技术交流的内容在大巴车上考察行进途中以视频的形式呈现, 并且发挥广电特色, 整个考察行程包括考察项目都采用了直播形式, 年会创新获得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年会安排了为期三天的考察活动, 将晋北的佛教文化精粹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大家眼前, “世界遗产”五台山的千年古刹、始建于公元1056年的应县木塔 (佛宫寺释迦塔) 、极具山西建筑特色的阎锡山故居、我国最大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云冈石窟, 包括《“晋善晋美”富士杯》摄影大赛, 《桃花红》大型歌舞专场演出, 都为本届年会增光添彩, 均给来自祖国各地的400多位代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8.张瑜 中国第一个青春偶像 篇八

在《庐山恋》之后,张瑜又出演了影片《知音》和《小街》,都引起极大反响,1981年,她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同年连获四冠的演员,分别为:金鸡奖、百花奖、文汇奖、政府奖,也和陈冲、刘晓庆等并称为“五朵金花”。就在她的事业稳步上升时,张瑜却选择了去美国留学深造,用她的话说就是“想去那边看看他们是什么样”。从美国留学回来,因为同样的理由,她先去台湾拍了三年戏,现在回到内地的她除了演戏,还有另外两个身份:制片人与导演,说到这两个身份,她说很难做但还要坚持,谈到曾经的偶像身份,她表示都已是过去,现在的她用平常心对待一切。

《庐山恋》开创了“中国第一吻”

记者:很多人知道你是从《庐山恋》开始的,据说这部电影当时十分轰动,能谈一下当时的盛况吗?

张瑜:其实《庐山恋》拍摄的本意是一部关于庐山的旅游片,后来导演想与其纯粹拍摄一部风景片,不如拍摄一部发生在庐山的爱情片,既有爱情故事又有美丽风景,于是就有了现在看到的《庐山恋》。因为当时文革刚结束,老百姓的情感与对美的追求压抑太久,突然看到这部影片,色彩鲜艳、服装也很时髦,还有爱情故事,于是大家都觉得很新鲜,都争相观看这部影片,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记者:这部电影还开创了“中国电影第一吻”,当时你怎么接受这一安排的?拍摄的时候是什么情景?

张瑜:当时这场戏在剧本中是没有的,是导演在现场后加的,在选好景后,导演说加这一场戏,我们那时候又很听话,导演说加就只能演了,但是我们当时都很害羞,又没谈过恋爱,在众目睽睽之下真亲不下去,就一直僵持在那儿,但是导演要求也只能硬着头皮亲了,亲完之后,小郭(郭凯敏)整个脸都红了,当时我们的情感都很纯洁,反应都很真实,完全不是演出来的,是真的体验。

和现在偶像相比,我们要单纯的多

记者:你跟陈冲、刘晓庆等被称为“五朵金花”,是当年很多人的偶像,你觉得你们跟现在的偶像有什么不同?

张瑜:大环境不同嘛,特点也肯定不一样,我们那时候不叫明星,跟其他行业一样我们也是领工资的,我记得我当时的工资是43元,表演是我们的工作,所以在名利方面不会考虑这么多,所以跟现在的偶像相比,我们比较单纯吧,就是纯粹的喜欢演戏。我觉得现在的偶像还要考虑很多的人际关系,还要想很多其他跟表演不相关的东西,其实他们压力蛮大的,机会多,竞争也多,适者生存嘛。比较共通的是都备受大众的关注,所到之处都会引起围观。

记者:那新一代的偶像中,你跟他们有接触吗?比较欣赏谁?

张瑜:都接触过,但大多是在颁奖典礼等活动中见过,没有在戏中合作过,我觉得他们各有千秋吧,都挺认真的,比较欣赏谁就不好说了,我觉得只要能出来的,就肯定有过人之处。

记者:那你对现在的偶像有什么建议吗?

张瑜: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都挺有思想的,我们也不好对他们建议什么,但是我觉得现在有一些人比较急功近利,不像老一辈那样敬业,这是比较遗憾的,有时间的话,我觉得还是要多学一些东西,让自己沉淀一下。

记者:你们当年的“五朵金花”有竞争的心理吗?现在联络多吗?

张瑜:当年我们属于不同类型,基本没什么较劲的想法,现在都有联络,陳冲是两头跑,我们当年在美国留学的时候还经常见面,但是现在只有在国内参加活动的时候才见上一面,其他人也都在忙各自的,想见一面挺难的。

现在在修佛,寻求心灵上的安宁

记者:你现在除了当演员还做制片人与导演,当年为什么会想往幕后发展呢?

张瑜:我当时回到内地拍戏,遇到一个草台班子,各方面都不专业,就挺气愤的,于是就想既然他们这么差,不如我自己来做,至少品质上有保证,所以就有了后来的《太阳有耳》。

记者:你监制的影片虽然在国际上获了奖,但是在观众中并没有什么反响。

张瑜:对,当时对发行不太了解,所以观众很少能看到这部影片。

记者:做制片人挺难的吧,没有好的票房你怎么寻求下一部的投资?

张瑜:是啊,现在这种中小型的影片属于夹缝中求生存,因为对电影的喜欢与热情才坚持下来,我现在也在调整,有好题材后再动手,现在盲目投资的少了,我们只能靠影片的品质来吸引投资。

记者:那你压力应该蛮大的吧,平时怎么缓解压力?

9.中国第一个电视节目 篇九

金朝阳财富俱乐部使他们在为期6个月的学习和实操中,逐步学会了“如何建立长期稳定的现金流;放大个人和家庭的信用使之最大化;灵活安全地使用各种投资杠杆;金朝阳财富俱乐部建立各种投资工具的标准,原则,注意事项,并定期讨论优化之标准;做好家庭投资配置,有效地防御风险,使资稳健增长”,金朝阳财富俱乐部这样显著的成绩,源自于精准的市场定位,这种定位又区别于传统商业的市场定位,金朝阳财富俱乐部的特点就在于无竞争,低风险,金朝阳财富俱乐部并且彻底颠覆了只有有钱人才有资格和资本投资的传统想法和思维模式,让普通的工薪阶层能够有机会加入财富增长的快车道中来,享受投资收益和物业增长的回报。

在以此为经验的基础上,她创立了金朝阳财富俱乐部这个中国第一个打造专业投资理财教练的平台,传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资产配置模型”,以6000个分布在20个大中小城市的普通工薪家庭为范例,金朝阳财富俱乐部在通过5年的学习实操后,金朝阳财富俱乐部证明了在中国可以实现平均十年就能赶超美国.,2013年1月20日,在世界生产力科学联盟、世界生产科学院支持下,由中国生产力学会主办,中国生产力学会创新推进委员会承办的“创新中国--中国企业创新论坛2012年年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金朝阳财富俱乐部从2006年创建到现在的6年时间里,许多人回头去看金朝阳财富俱乐部走过的历程:金朝阳财富俱乐部他们在教会学员放大信用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教育了人的诚实守信,他们在教会学员家庭投资配置时,金朝阳财富俱乐部也同时坚固了家庭和谐,他们强调的投资杠杆,金朝阳财富俱乐部翘动的不仅是金融和经济,也更是社会和家庭的安定。金朝阳财富俱乐部的教育,以其倡导的“健康,快乐,丰盛,富足”的理念,正在引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愚昧,走向智慧,创建和谐,享受生活。

金朝阳财富俱乐部达到中产阶级85%的目标。20%的家庭5年就能达到财富自由,即家庭资产达到5000万以上,实践案例的成功,让牛嘉林的目标再次放大:10年内让1千万人开启财商观念,100万人资产明显增长,10万人实现财富自由!金朝财富俱乐部阳这个让人耳目一新的财富教育机构,在牛嘉林女士的带领下,金朝阳财富俱乐部以精准的市场定位,从2006年到2009年的三年时间里,走遍了中国近100个大中小城市,进行了1000多场免费财商普及教育,发展受众群体中30岁到40岁的已婚人士和资产在0--300万的工薪家庭进行继续教育和训练。

10.中国第一个电视节目 篇十

嫦娥三号月球车即嫦娥三号嫦娥三号将是中国发射的第一个地外软着陆探测器和巡视器(月球车),也是月球24号结束后重返月球的第一个软着陆探测器,是探月工程二期(落)的关键任务,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叶培建介绍,嫦娥三号探测器将突破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月面生存、深空探测通信与遥控操作、运载火箭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等关键技术。嫦娥三号卫星是中国国家航天局嫦娥工程第二阶段的登月探测器,嫦娥三号由着陆器和巡视探测器(即“玉兔号”月球车)组成,进行首次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获取月球内部的物质成分并进行分析,将一期工程的“表面探测”引申至内。嫦娥三号其中着陆器定点守候,月球车在月球表面巡游90天,范围可达到5平方公里,并抓取月壤在车内进行分析,得到的数据将直接传回地球。2013年8月28日,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对外宣布,探月工程重大专项领导小组当天召开第十一次会议暨嫦娥三号任务进场动员会,审议批准了嫦娥三号任务由研制建设阶段转入发射实施阶段。嫦娥三号探测器将于今年年底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择机发射。据中央电视台报道,经发射场区指挥部决定,“嫦娥三号”探测器将于12月2日1时3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嫦娥三号”将携“玉兔号”月球车首次实现月球软着落和月面巡视勘察,并开展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等科学探测。2013年9月11日嫦娥三号乘飞机转运,于12日10时抵西昌发射场。嫦娥三号将于12月2日1时30分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它将携带中国的第一艘月球车,并实现中国首次月面软着陆。2013年11月26日月球车正式命名为玉兔号。“嫦娥三号”探月卫星将使用长征三号乙增强型运载火箭发射。长征三号乙增强型火箭在长征三号乙火箭的基础上开展了六大专项技术攻关,以确保“嫦娥三号”完美探“嫦娥三号”各项关键技术已突破,月球车将在月面巡游,着陆器则定点守候。月球车将在月探测90天,抓取月壤放到车内分析,得到的有关数据直接传回地球。月球车巡游的范围可达到5平方公里,着陆器拍摄月球车巡游的图像也能传回到地面。被誉为“嫦娥之父”的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透露,“嫦娥三号”将在世界上首次“窥探”月球内部。“嫦娥三号”上携带的月球车,底部被安装了雷达装置,可以探测到距离月球表面几百米的深处,“边走边切,行走中探测月球内部结构。”欧阳自远透露,“嫦娥三号”将同时携带着陆器和月球车“奔月”,两者搭配一起工作,“这在世界上还是首次”。北京交通大学机械系副主任姚燕安教授说,各国研究的月球车,有轮式、足式、轮腿复合式、履带式。已经登月的月球车均采用轮式。姚燕安说,轮式月球车最可靠,技术最成熟。在研制中,履带式月球车较早被排除,因为月球上像沙子样的月壤颗粒对履带磨损非常厉害。相对而言,履带不如轮子技术成熟。另外,球形“月球车”在操控上不能精确定位转向,控制位置难度更大,也被排除。也有专家说,在月球车的研制中,模拟月球环境很关键。月球的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月壤更松软。如何让月球车不失稳定性、不陷下去,都需要特殊的环境进行实验。该专家告诉记者,国内已有研究机构,在地球上模拟出六分之一重力下的土壤环境。不仅在设计月球车时会遇到困难,在发射时,航天部门也会对月球车提出严格要求。比如,火箭的运载成本很高,空间有限,这样就要求月球车不能过大过重,要根据火箭的承载能力和空间进行设计。月球重力较轻,月壤较为松软,温差跨度较大,国产月球车如何避免在这样的环境下翻车、被卡或者变形?有专家说,因为月球上低重力,月球车更容易颠覆,所以设计时要保证不管遇到什么障碍都要让车轮和月面接触,这样不容易翻车。专家称,月球车遇到难以攀爬的障碍时会选择绕行,这样很少会翻车。

11.中国第一个CDM项目前生今世 篇十一

目前,我国政府批准的CDM项目达500多个,每个月都会有七八十个项目获批。回顾和展望安定填埋场CDM项目的前生今世,或许对其他的CDM项目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艰难的5年

6月21日,难得的一场小雨让北京炎热的天气凉爽了许多。

下午,位于北京市南部约40公里的大兴区安定镇中心区一片忙碌景象,进入镇附近的安定垃圾卫生填埋场(以下称安定填埋场),眼前是一座30米高的小山,除了山顶部分泥土裸露外,其余均被绿草覆盖着。这是完全由垃圾填埋而形成的垃圾山,学名叫垃圾填埋堆体。

小山北侧便是我国政府批准的第一个CDM项目的设备区,虽然这里机器轰鸣,但并不生产任何工业产品,一个高近12米的火炬日夜不停地向空中排放着无色无味的气体。这些气体由深埋在垃圾山上的管道收集而来,然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程序处理后,在火炬中燃烧,最后排到空中。

没有CDM项目之前,垃圾填埋后产生的甲烷等废气直接排到空气中,据估计每年排放的甲烷为4004吨,项目运转后这个数字到2014年会减少到1551吨。两者的差额便是CDM的意义所在——安定填埋场把这个差额最终卖给国外,从而获得收益。

“现在钱已经到门口了。”安定填埋场刘秀常副厂长告诉前来调查的《经济》记者,7月底联合国相关机构对减排量核证后,就可以拿到第一笔款项了。“应该说现在到了CDM的收获季节。”

这个收获时刻来得有些晚。2002年7月6日,国际能源系统(荷兰)公司、北京济丰兴业投资管理公司(下称济丰兴业)与安定填埋场的业主——北京市二清环卫工程集团公司(后来,该公司被合并到北京市环卫集团,成为旗下的分公司)就在安定填埋场开展填埋气的收集利用,以及在CDM项目上的合作签订了《合作意向书》。随后,安定填埋场的填埋气收集利用项目开始启动。

安定填埋场占地约21.6公顷,南北宽约325米,东西长720米,填埋场是一个传统的平原型填埋场,包括缓冲区、进场道路,以及其他运行所必需的辅助调入设施。填埋场的填埋区位于场地的中央,占地大约16.7公顷,填埋场的最终高度将为地面以上约40米。刘秀常介绍说,现在已有30多米,每天的垃圾填埋量已由高峰的1500吨缩减到700多吨。

2005年3月1日,填埋场CDM项目试车成功,安定填埋场和济丰兴业前期共投入2000多万元资金,主要用于设备购买安装及相关费用。

“当初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刘秀常说,由于当时CDM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也是新生事物,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而CDM运作从项目设计到最终联合国有关部门签发核定减排量,整个过程非常复杂,“我们准备的材料足有一尺多厚。”

“当时我们做了两年多时间,国家都没有专门的机构来管理CDM。”作为咨询方,济丰兴业副总张奕萌全程参与了这个项目,他在接受《经济》采访时同样用了“摸着石头过河”来形容当初运作项目的状态。

2004年6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外交部联合签署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暂行办法》开始实施。

随后,安定填埋场向国家发改委报审后拿到了标记为001号的CDM批准证书,成为我国政府批准的第一个CDM项目。

2006年5月份,联合国相关机构来安定填埋场核定减排量,减排时间范围是从2005年的1月1日到2006年4月30日。当时预测的减排量为5万吨。

张奕萌告诉记者,这只是预测值,最终要以今年7月底拿到的核证书为准,“数字肯定要低于预测值。”

如果不出意外,不论最终核定的减排量是多少,安定填埋场将成为国内第一个真正拿到真金白银的CDM项目。

从项目开始运作到现在即将拿到第一笔货款,已经过去整整5年多的时间。经历并参与了项目的全部过程的刘秀常最大的感触就是:“整个过程太艰难,太辛苦了。”

价格迷局

在减排量核证后,接下来最让人关注的就是价格问题了,因为这将直接决定CDM项目的收益。

纵观国际市场碳交易的价格,最大的特点就是波动性非常大。在占据全球碳交易85%以上的欧盟碳交易市场,价格波动尤其剧烈。2006年4月初,碳交易价格为30欧元/吨,到了月底跌至12欧元/吨。由于碳交易是按照一年为结算周期的,现在的碳交易价格仅为0.18欧元/吨,而2008年新一轮的价格又达到了23欧元/吨,两者相差100多倍!

“CDM不是一个很成熟的市场。”张奕萌认为,碳交易市场剧烈的价格波动对CDM影响很大。

为了保护国内CDM企业的利益,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定了一个CDM的指导价格,在审批CDM项目时,如果低于此指导价,国家发改委将不予批准。2006年初之前,这个指导价为5美元,现在为8欧元。

那么,国内CDM项目的成本如何呢?张奕萌认为,国内一吨碳的减排成本应在5美元以下,而欧美国家的成本均在50美元以上。

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碳交易市场处于买家市场,发达国家作为CDM减排量的买家,主导着市场价格,而这对发展中国家是不利的,后者只能接受前者给出的价格,因此目前的价格偏低。

不过,清华大学气候研究所副所长刘德顺教授在接受《经济》采访时认为,碳交易处于卖方市场,原因是根据《京都议定书》规定,签署的发达国家均要承担减排任务,客观上他们需要从发展中国家购买减排量。“发改委的指导价能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刘秀常以商业机密为由拒绝透露具体价格。不过,张奕萌告诉本刊记者,当初济丰兴业根安定填埋场方面签订的协议中有关于价格的条款,“是符合当时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定价格的。”张奕萌也不愿意透露具体价格。不过张奕萌透露,2004年世界银行规定的价格是4.2美元。

如果按照这个价格,同样按照最乐观的5万吨的减排量计算,安定填埋场CDM项目第一笔收益将是21万美元,约160万人民币。这与前期2000多万元的投资相比,显然是杯水车薪,还不算平时设备正常的运转维护费用。

与即将获得的经济收益相比,刘秀常更愿意强调该项目的环保效益。“即使经济效益不如预期的好,但对国家的环保事业都是很大的贡献。”

“我们对CDM的前景非常有信心。”张奕萌认为,无论从国内,还是从国际大环境来看,碳交易都在逐渐走向成熟,也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手段和必然趋势。

三大风险

既能获得到经济收益,又能得到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因此CDM在发展中国家被称为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不过,要想最终吃到这个“馅饼”,并非易事,其中也充满了很多风险。

安定填埋场为CDM项目仅前期投入就达1200万元,还不算平日的设备维护和运转费用。尽管没有正式测算过这部分费用,但刘秀常表示,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济丰兴业为此项目的投入是120万美元,按照当时的汇率,将近1000万人民币。由于《京都议定书》在2005年2月16日才正式生效,张奕萌表示,从2002年之后两年,安定填埋场是该公司运作的惟一项目,加上国家当时还没有主管CDM的机构等不确定因素,“前两年不说担惊受怕是假的,议定书不能生效是最大的担心。”

在刘德顺教授看来,前期的巨额资金投入是最大的风险之一,“CDM项目从设计文件到最后的核定签发减排量,要经过至少六个环节,而每个环节都要花钱,如果最终不能获得审批,整个前期投入就都泡汤了。”

现在,CDM项目前期运作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前期投入全部由卖家也就是CDM业主自己投入,最终获得减排量核证后才能拿到钱,也就是一手交货一拿钱;另一种是买家或中介机构在前期同业主一起投入资金。安定填埋场属于后一种,张奕萌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把业主的风险分散了。

作为CDM专家,刘德顺也参与了安定填埋场项目的设计等环节,他认为,安定填埋场项目有自己的特殊性,“把公益性事业变成工业项目来实现减排并获得收益,其中最大的问题和不确定性就是很难精确地测定减排量。”

不久前,安定方面的人员告诉刘德顺,实际核定的减排量可能仅为预测值的1/3,也就说将有60%以上的误差。刘秀常认为,误差很正常,原因是垃圾本身存在很多差异,“垃圾本身的质地不可能完全一样,中国和美国的垃圾构成也不一样。”

目前,除了安定填埋场,国内还有南京和广东两个垃圾填埋CDM项目。据了解,这两个项目实际产生的减排量仅为预测值的10%,误差高达90%。而全球同类项目的平均比例为31%。

济丰兴业的张奕萌告诉记者,安定填埋场实际减排量跟预测的比例约在40%。“估计9月底第二次核证后,这个比例应该能达到50%-60%。

从CDM项目运作周期来看,安定填埋场从开始运作到现在,已经过去5年多时间。这对一般的企业来说,这个时间有些过长了。

张奕萌认为,一个CDM项目的正常周期,也就是从项目注册成功到最终减排量核证一般需要8-12个月,最终拿到钱需要大约17个月的时间。

另外,从项目本身实际运作过程来看,由于项目所属行业不同,这个时间并非确定。比如水电项目一般要两三年时间,而有的项目半年时间就够了。

刘秀常告诉记者,今年9月份,安定填埋场二期工程将启动,几年后同样大小的小山将矗立在填埋场,与现在的小山近在咫尺。

对于二期工程是否还将继续采用CDM,刘秀常表示还不得而知。安定填埋场的业主已由当初的二清集团变成北京市环卫集团,“现在集团领导都很关注这个CDM项目,希望尽快看到收益。”

上一篇:农夫山泉营销分析论文下一篇:赴北京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