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德育一体化实施方案

2024-09-15

传统文化德育一体化实施方案(精选14篇)

1.传统文化德育一体化实施方案 篇一

固堤街道中小学德育课程

一体化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统筹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根据区教育局《关于印发寒亭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要求,结合我街道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创新,大力开展德育领域综合改革,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总体目标

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建构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形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德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工作任务

(一)探索和完善全员育人工作机制。所有中小学深入落实全员育人导师制、学情会商制度、家长委员会制度、教师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制度、活动育人课程建设制度,推进现代德育工作制度的建设和落实。鼓励引导教师担任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指导老师,将其纳入教师工作量考核。各学校坚持落实好以上五项制度,将这些活动常态化,分工到位,责任明确,做到活动数量、质量有机结合。

(二)强化学科育人功能。将德育课程内容渗透到各学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科育人功能,深入开展学科育人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明确学科立德树人的目标任务,探索实现在学科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方式和手段,使学科知识教学与学生的成长需要有机结合,形成学科大德育观。

(三)学校关注学生个体成长中的“微德育”。全街道中小学从细处、小处、实处、适处等入手,开展渗透式、生活化的育人方式,利用“微时间”,为学生搭建“微平台”、创设“微机会”、加强“微体验”,全面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自身发展、身心健康和个性需求。利用“固堤教育”推进德育经验的交流与宣传活动。

(四)探索校内、校外德育实践活动创新。强化和改进活动育人课程建设,促进德育实践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特色化。充分发挥我街道现有资源,如:蔡家栏子英雄纪念碑、潍县战役指挥部、李家营惨案及社区敬老院等实践基地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加强教风、学风、校风建设,鼓励学校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有条件的学校可创作校歌,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人文环境,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学校。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日常教育之中,挖掘传统节日资源,开发传统节日课程,形成传统节日活动资源包,使传统节日成为重要育人载体。

(六)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全方位、立体化、合作开放的德育工作体系,优化育人环境。以学生为德育主体,发挥学校在德育工作中的核心作用,激发家庭德育力量,整合社会德育资源,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学生德育工作,探索家庭、学校、社会、网络等多方位互动合作,共同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德育工作体系,形成合力育人的德育运行机制,使家校共建工作有机协调发展,同时提高社会对学校教育工作的认可度、满意度。

(七)抓好立德树人工作队伍的培养工作。积极发挥班主任、思想品德课教师、共青团干部、少先队辅导员在德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强化学科教师的育人主体作用,通过培训等多元化方式,提高中小学教师学科育人素养,加强立德树人队伍建设。开展学科渗透德育课题研究,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计划和教案的检查和指导,经常性组织学科渗透德育公开课、研讨课和示范课活动。进一步深化落实学科教师“一岗双责”责任制。加强师德建设,创新师德考评机制,建立一支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八)探索科学多元化、个性化评价指标体系。深入落实小学段的“年轮计划”,进一步健全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引领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方向,引导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改革教师绩效考核办法,在教师工作考核中强化育人业绩的考核,强化育人工作内容,调动教师立德树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九)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评价激励机制。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绩效评估考核制度,建立健全学校德育常规管理工作体系,促进学校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开展中小学德育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定期表彰中小学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和德育工作先进集体。落实立德树人重大问题行动研究机制,完善“基于问题解决、致力创新共享”机制。

四、具体措施

要结合中小学生课程开设,将德育与实践相结合、与生活相结合,学以致用。积极探索建立多方位的德育教育、检查、评价体系,切实提高德育的时效性。

(一)发挥好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思品课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各学校要根据课标要求,开全开足课程,利用思品课,结合当前实际对学生进行德育系列教育。各学校要积极挖掘其他学科中德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并将其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从而使德育工作与各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健全常规检查制度。

1、严格落实学校各种规章制度,让全员育人工作机制常态化,保质保量的完成制度活动;

2、建立并完善中小学生常规检查评比情况,并通过宣传栏进行通报。建立常规检查制度,将常规落到实处,做好中小学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三)强化班主任工作职责,突出班级团队作用。班主任是做好德育常规工作的骨干和关键。班主任要明确职责,其它成员积极参与学生的养成教育工作。

(四)发挥学生团队组织作用。加强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建设,引导学生会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管理,建立学生(团、队员)监督岗,坚持学生值日制度、检查评比制度,强化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五)坚持评比激励制度。坚持文明班级、先进班集体及每周流动红旗等评比活动,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优化班级管理,营造良好的班级育人氛围。开展三好学生、优秀学生、优秀队员及学生(结合学校实际评比,如智慧学生、星光少年、阳光少年、文明大使等)评比活动,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及优秀学生的示范引领作用。

(六)开展主题教育及实践活动。立足学校实际,充分利用重要节日、纪念日及民族传统节日等有效载体,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如习惯养成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采取多种形式,丰富活动内容,细化活动措施,将教育活动落到实处。

(七)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各极营造“崇德向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成良好的校风、学风。

(八)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好现有的电子媒介,固堤教育、寒亭教育、画乡教育等微平台,将我们身边发生的典型事例、先进人物、经典做法、优秀课堂等及时交流宣传,提高我们教育工作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提高社会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满意度。

五、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7年3月)

1.统筹组织本区内所有中小学全面开展工作,各中小学结合实际,制定详细的德育教育一体化实施方案(附详细活动配档表),3月24日前报陈文凯邮。

2.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微信平台等传播媒介,广泛宣传“德育课程一体化”理念,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德育改革,营造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浓厚氛围。

(二)启动阶段(2017年3月底)

安排部署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试点工作,贯彻落实各项要求,全面安排部署工作。

(三)实施阶段(2017年4月-2017年12月)1.科学指导。建立中小学德育工作基本规范,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梳理各学科中的德育因素与实施策略,为教师落实学科育人提供科学指导。围绕一体化育人目标,采取一体化德育策略,做好学段之间、学科之间和课内外实践活动的整合,建构具有地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

2.开展系列活动。开展中小学生读书系列活动、节日和

假日活动等丰富途径与内容。

3.推介交流。通过专题调研、课题引领、工作简报、中期调度会、现场推介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定期交流学校情况和经验。选取试点经验丰富、成果丰硕、效果明显的学校,全面推介试点成果和经验,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实现试点工作成果化。

(四)总结评估阶段(2018年1月-2018年7月)对街道开展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收集材料、提炼成果、撰写试点工作总结报告。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全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2.落实学校主体地位。学校是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试点工作的实施主体,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切实加强德育工作阵地和机制建设,不断创新德育一体化实施的方式方法、推进路径,引导教师育德能力提升。

3.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引导家长、社会、媒体等各方力量进一步增强对德育一体化建设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并给予支持,为试点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4.建立协调推进制度。每个学校明确一名专门人员,负责试点工作的沟通协调、联络对接、问题反馈和成果材料上报等工作。

5.完善评价机制。将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进展情况纳入

教育综合督导,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重要依据。

附件: 固堤街道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工作领导小组

附件

固堤街道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

工作领导小组

长:高月亮

副组长:李维斌

张光建

成员:王华昌

陈文凯

孙举一

李华平

路俊光

石波涛

牟洪恩

卢倩倩

街道中小学校校长

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街道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的开展,具体负责统筹协调、定期调度、情况反馈、经验交流等工作。

2.传统文化德育一体化实施方案 篇二

国内大多数高校的多媒体教室大规模建设于2000年前后, 至今已近20年。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不仅提高了高校师生的信息化素养, 还大大提升了高校的教育现代化水平,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多媒体教室数量的增加, 原有多媒体教室的弊端开始显现, 主要表现在:

1.1 智能化程度低, 系统架构方式滞后于信息化发展

受时代限制, 早期的多媒体教室架构设计采用单点模式, 该模式下多媒体教室相互独立, 管理效率低、重复工作量大, 管理的高成本和低效率成为多媒体教室资源优化和教学效果提高的障碍, 急需对原有模式进行升级改造。

1.2 设计方案可扩展性差, 部分设备未到年限即面临淘汰

多媒体教室在建设时其主要设备的技术指标与当时技术标准同步, 经过多年发展已明显落后于市场发展, 部分设备市场上已无配件可买, 给正常教学带来隐患。多媒体教室主流设备无法做到平滑升级, 面临“弃之可惜, 食之无味”的尴尬境界, 前期投资面临流失的危险。

1.3 可提供的教学支持过于单一, 限制了教师水平发挥

多媒体教室为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 丰富教学手段, 方便地展示教学素材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但是也导致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系统, 使多媒体成为PPT展示的代名词, 同时多媒体教学评价手段和标准的缺乏, 导致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进入瓶颈期, 教师体会不到教学的快乐, 学生也无法体验到高品质的学习感受。

1.4 不能录制课程, 不利于网络教学资源收集和教学技能培养

多媒体不仅要向学生展示课程资料、展示教师的教学理念, 还应该为学校记录和保存最真实的教学资源。现有的多媒体教室普遍不能实时记录上课过程, 因此教师也就无法从评价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教学效果, 不利于教师教学技能培养, 亦不利于教学资源的保存和共享。

2 多媒体教室一体化改造方案

2.1 目标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改革纲要 (2011-2020) 的要求, 以多媒体教室一体化建设为核心, 通过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建设, 构建基于校园网的“信息化教学平台、网络化学习平台、现代化管理平台”, 建设以“资源共享系统, 网络中控系统, 课程中心系统、自动录播系统”为重点的多媒体教学系统, 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资源共享化、教学信息化、应用普及化、学习自主化、管理科学化。

2.2 设计原则

针对传统多媒体教室存在的弊端, 我们规划新的多媒体教室时应当扬长避短, 遵循以下几条:

(1) 整体规划, 科学定位。智能化的多媒体教室作为未来开展课堂教学和建设网络课程资源的重要场所, 需要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高度进行顶端设计, 突出系统的整体性, 立足提升我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2) 立足教学, 简单实用。结合高校自身发展现状和需求, 注重教学效果, 充分考虑并满足一线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部门的实际需要, 摒弃华而不实的东西, 打造一套适合学校未来发展、操作简单、功能丰富的能整合各类教学资源的教学大平台。

(3) 系统安全, 使用可靠。将人机安全、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等要点, 作为系统建设方案的首要设计原则, 以保证系统在运行期间, 为用户执行安全防范和服务质量管理任务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并应充分考虑系统的应变能力和容错能力。

(4) 技术先进, 易于扩展。着眼于高新技术的应用, 将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方式有机结合, 建立一个智能化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 大力提高教学管理和教室管理的效率。系统设计必须充分考虑未来的扩容和平滑升级, 在保障高校现有需求的同时, 为将来的系统扩展预留接口。

2.3 一体化建设方案内容

通过网络智能集中控制系统与校园一卡通技术融合, 建成一个对全校多媒体教室及设备进行全数字化实时监控、调度和远程控制的大平台。在总控室工作人员可对全校多媒体教室监控、录像, 与现场实现可视化通讯, 并根据教学需要向全校各教室转播教师上课全过程, 完成课程资源的采集, 为教学效果考核、教师教学技能培养等活动提供素材。

该系统按照“1+M+N”的方式建成一个总控服务中心, M个教学楼控制分中心和N个多媒体教室终端, 各系统之间通过网络和中央控软件相连接, 如图1所示。

(1) 总控室主要设备有:控制电脑、大屏幕电视墙、总控台 (含视频管理、远程操控软件和硬件) 、可视化对讲系统、网络交换设备。

主要实现设备管理智能化。通过智能软件、可视化对讲系统 (IP电话) 远程控制、监控教室端各种设备的动作, 可远程检测教室设备的工作状态、参数设置等;可按照课表安排教室内设备的定时开关, 实现设备的无人值守;可查询设备使用信息、故障信息和各种设备检测信息等记录, 并进行统计分析;可通过可视化通讯实时与教室端沟通, 可满足4人以上同时处理教室的呼叫请求, 支持呼叫排队、等待、调度等功能。

(2) 教学楼分控中心主要设备:一台可上网的电脑, 分控中心可通过监控平台实时查看所辖多媒体教室的运行并与总控中心进行指令沟通, 完成教室设备故障排除和现场调度等。

(3) 多媒体教室主要设备:电脑、智能中控、高清摄像头、拾音系统和功放系统。

主要配合主控系统完成教室设备智能开启、实时监控等。教师可以刷卡方式打开多媒体设备, 一张校园卡即可实现控制台电控门锁、投影机、电脑等的自动开启, 银幕自动降下, 系统瞬间进入教学状态;设备切换操作简单, 声音、图像一键到位;课程结束, 刷卡后系统自动关闭, 所有设备恢复至保管状态。

3 多媒体教室一体化对高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的发展最终依赖于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媒体教室一体化建设改变的不仅仅是基础教学设施, 还有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全新的教学环境为培育新的教育理念提供了沃土, 必将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主要影响有:

(1) 教室管理将实现集约化。多媒体教室的统一调度、集中管理, 不仅解决了多媒体教室管理不便的问题, 还能够统筹教室资源, 最大程度上满足各专业课堂教学需要, 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集中管理, 提供可靠的条件保障, 提高了设备的共享度, 降低了管理成本。

(2) 教学条件将大大改善。信息化环境的改变成为教育教学模式实现转变的外在推力, 学校的公共教学条件得到大幅提升, 还使建立具有高校校本特色的网络课程成为可能, 彻底解决特色网络教学资源匮乏和网络自主学习动力不足的状况。

(3) 教学资源建设速度大大提升。多媒体教室一体化改造完成后, 新的教学环境更加有利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也必将促使多媒体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等的创新。

(4) 学习模式将发生变革。每一个多媒体教室都成为收集网络教学资源的智能终端, 资源建设更加便捷, 随着自主学习平台中优质教学资源的增加以及校园网传输速度的大幅提升, 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获取学分将成为可能。

4 结语

智能化多媒体教室取代传统多媒体教室已是大势所趋, 技术的发展为教育理念创新提供了源泉, 而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又反过来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最可靠的理论基础。未来, 每一个教室必将成为一个集大学生专业培养、高校优质课程资源采集和教师技能展示、提升的多功能综合平台。

摘要:高校多媒体教室具有数量多、规模大、分布广等特征, 早期传统多媒体教室在使用中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 急需升级改造。新的多媒体教室将为高校提供一种更为先进的教学平台。以山东工商学院为例, 分析了传统多媒体教室在使用及其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基于网络中控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室建设方案。

关键词: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教学,网络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韩冰.对高校多媒体建设和管理策略的思考[J].职业技术, 2006 (16) :45-46.

[2]陈金玉, 吴德垠, 罗仕健, 等.高校多媒体教室及其教学设备管理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07 (17) :95-98.

[3]吴德垠.浅析网络多媒体教室建设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7 (5) :5-9.

[4]张机.谈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发展与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9) .

3.技工院校德育课一体化教学探讨 篇三

一、教师理念的改革

理念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制约着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理念的改革对于推动课程改革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一体化的核心是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于一体,即边做边学或先做后学,在学习与训练过程中,不但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同时要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德育课本身的实践性就非常强,它包括多方面的知识,其原理本身就来自于社会实践,而且绝大多数知识都与日常工作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只要正确对待,合理安排,德育课不但能进行实践性教学,而且在促进学生德育理论水平的提高,使其获得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成才观和方法论的同时,还能提高在各专業领域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德育课教学的任科教师,应树立“教学一体化”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日常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指南。应具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观念;在生活中学习的教学观念;教师所教、学生所学、企业所用“三所”对接的观念;促进学生发展、以人为本的观念。改变德育课只注重知识讲授,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强调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和态度,让学生有努力的目标,以激励为主正确评价学生,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和成才观,学以致用,真正发挥德育课主渠道的作用。这时候的教师既要像一位导演,熟悉策划,又要像一位导游,引导学生,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训练和主动参与,启发学生在参与中主动去感悟。这样学生才会变“厌学”为“爱学”,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掌握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使教学改革真正取得成效。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化,适应技工院校的特点和任务,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导向,德育课在教学内容上应有所改变,以必须够用为度,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办学定位,要切实突出德育课程改革的科学性与先进性,一方面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进行职业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其就业和创业;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各个时期的德育内容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等,在教材编写、内容讲授中,把时代性与继承性有机结合起来。技工院校既不同于中小学,也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技工院校学生一般文化素质较低,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强,但对纯理论的知识学习兴趣不高。如何在德育课上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际需求,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用型能力,呈现切近学生的道德要求,让学生不会觉得所学内容枯燥无用而丧失学习兴趣?这就要求德育课程在内容上应有针对性,要与实践相结合,要易于被受教育对象接受,教师在授课应考虑安排一些既符合学生特点,以与课程相关的、学生易感兴趣的感性知识为引入,增加教学内容的兴趣点。还要在课堂教学中增加社会实践知识、生活常识知识介绍,帮助学生连接起书本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的纽带,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明确了,运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又好又快地实现教学目的,就成为教师备课和实际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效果好,反之,事倍而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尽管围绕德育课的教学方法而开展的讨论,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实践中的德育课却仍然不尽如人意。“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实行一体化教学,打破“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讲、练、做”统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形成有效和谐的教学互动。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让学生“动”起来,在能力训练中掌握理论,在理论学习中提升能力。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机会多了,激发了学习兴趣,从枯燥乏味的理论中解脱出来,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愿学、乐学、好学”。

1.“新三中心”和“教、学、做合一”

“新三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强调德育活动课教学要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前提,实施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同一课时所备的教案应有专业特点,针对不同的专业所设计的案例也应有针对性,进行多种形式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在一定情境和活动中去体验、去感悟,以达到“做中学”的实践效应,真正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自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学、做合一”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行转化,知行统一,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是德育课取得实效的保证,只有将德育落实到学生的行为,德育课才会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2.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也称任务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能力。在德育课教学中把课本知识与当前社会现实结合起来,设置一系列小课题,再以小组作为一个项目任务布置给学生进行团队学习,在团队活动的过程中以探究的方式开展学习,完成学习任务。项目教学法的好处是既能促进教师教学观念更新和教学形式的改变,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不仅能懂、学会,而且能讲出道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团队活动中培养他们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收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革新创新的能力,在提高学生技能的同时,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3.岗位指导法

实习、实训是专业教育的必须环节,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尽管学习地点发生了改变,学习方式由课堂学习转变为生产和劳动的过程,但学习的性质并没有变化。实习期间的德育必不可少,顶岗实习是转变学生德育观念、实现职业素质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关键性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学生在校期间的两种德育的收获如何将得到检验,在新的环境里,职业素质、思想品德也会发生新的变化。德育课可以将专业实训实习基地同时作为德育课基地来建设,因地制宜地利用各专业系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作为德育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和依托,并与各专业系学生的实习、实训结合起来,进行专题调研,共同完成。德育教师一方面配合实习企业,指导学生实习期间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重点帮助学生树立两心(岗位责任心和上进心),坚持两种意识(吃苦意识和团队意识),学会两项本领(技术本领和沟通本领),顺利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了解各行业对学生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贴近学生实际的第一手调研资料,使学生更容易将课堂理论教学活动中获得的“教化”内化为自己的人生体验,从而实现“知”与“行”的合一,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四、建立和完善一体化教师队伍

高素质的教师是一体化教学的核心。作为一个合格的一体化教师,应具备以下三方面的基本素质:

1.热爱本专业,既是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技工院校德育课是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指导、职业素养等课程,同其他课程相比有其特殊性,它要实现“知识、能力、觉悟”这一“三位一体”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应和谐统一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知、情、意、行,真正达到这些要求的教师理所当然是素质极高的教师,可以说,德育教师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其社会价值是巨大的。

2.要有扎实的、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

“一体化”教学是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完成的,要达到这一要求,德育课教师必须有扎实的、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并对本专业当前的新理论、新知识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能及时跟踪并掌握本学科及相近学科学术发展的动态。

3.要有过硬的综合业务素质

一体化教学的核心是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于一体,德育课中进行一体化教学,德育教师不仅要掌握思想政治、道德法律、职业素养、职业指导等知识,还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学校应鼓励德育课教师有针对性的提升职业资格水平,这样德育教师在组织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才能突出个性化的教学。

总之,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面对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新的要求,德育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作为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作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摸准时代脉搏,适时改进德育课教学,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切实增强德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这也是一体化教学的根本所在。当然,德育课教学内容本身所具有的宏观性,会给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产生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德育课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问题也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4.邵家初中德育一体化实施细则 篇四

(一)经典诵读艺术展示视频集;(张 静)

(二)校园广播德育宣传事例集;(刘松强)

(三)学生德育发展成长档案库;(李向亮)

(四)德育活动图片展示集;(李向亮)

(五)中学生德育知识竞赛;(李向亮)

(六)德育教育主题班会资源库;(李向亮)

(七)学校德育文化校本课程资源;(刘 杰)

(八)各学科德育示范教育课程资源库;(宋显玲)

(九)教师德育教育心得体会及论文集;(宋显玲)

(十)烟台市级德育一体化课题研究。(陈鲁波、陈松静)

各负责人需要准备装档案盒的材料包括一下内容: 1.实施计划,具体到每个周;实施总结,也是每周一次。2.过程性材料按每周的顺序排列好;

3.经典诵读要做到(1)每个班级,每周一次的视频录制(时长为5分钟),并且存有过程性图片(从两个角度拍摄能够看出当日经典诵读的内容,打印到一张A4纸上,在图片的正下方居中打印上时间,格式2017.**月**日);(2)学生手写德育教育心得感悟集(每个班级五份);(3)学生在家中进行经典诵读的材料,需打印出来,供学生回家为长辈诵读;(4)学生为父母等长辈诵读经典的视频(时长五分钟),诵读图片两张(一张体现出学生单独诵读的特写,一张含有诵读学生及其长辈的同框图片,打印在A4纸上,标明时间):(5)家长对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思想感悟集,每周一篇(字数在300-500字,需打印版)

4.校园广播德育宣传事例集,需要(1)将每个月德育教育主题确定好:(2)将每个周的德育宣传资料按日期打印出来;(3)每天校园广播时的图片(需准备两张:一张是远景图片,一张是能够看清学生宣传稿题目的特写图片,上下分布打印在同一张A4纸上);(4)各级部选送的德育教育事例集,每个级部不得少于30篇。

5.学生德育发展成长档案,要有(1)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德育评价表,(2)班主任德育评语(字数在100字以上,着重体现学生的德育的进步评价),(3)每个班级要提交一份德育教育效果评价报告,要注重用数据说话,可以从学生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评,(4)每个级部也要一份级部德育教育效果评价报告,字数在800字以上;(5)以上材料做到每周一次。

6.德育活动图片展示集;(1)班级文化展板资料图片集,每周更新一次,需要将每周的文化展板内德育宣传材料存档,同时拍摄一张展板图片,图片下居中注明时间2017年**月**日-2017年**月**日,时长为一周;(2)各班级板报图片集,每周更新一次,拍片存档,按周次顺序拍好,板报应包涵体现学生的名言警句摘抄的板块,还应包括体现学生的德育教育思想感受的板块,板报应存有布局设计图,下方标有日期,务求与拍摄图片一一对应;(3)校园德育文化展板,每月更新一次,将展板内容、设计图纸,打印存档;(4)德育文化纪念,如传统节假日集体教学图片集,清明、五一等;

7.中学生德育知识竞赛:(1)实施目的、实施计划、实施效果(2)中学生知识竞赛题目(100题);(3)各级部、各班级竞赛成绩单;(4)竞赛现场图片,每个班级拍两张;(5)各班级德育知识错误统计表;(6)中学生德育知识竞赛总结报告

8.德育教育主题班会资源库:(1)每个级部,每周一次德育教育主题班会教案(主题班会每个级部要根据自己学生的认知水平设定,各级部间要统一协调)、PPT课件(需要标明上课时间与主讲人);(2)各班级拍两张照存档(前后各一张,统一打印在A4纸上,上下排列,标明日期时间);(3)主题教育班会的实施方案,计划要具体到每个周;(4)德育教育主题班会总结反思集(各班级每周一次,字数在500字以上,按级部,班级的时间顺序排好)。

9.学校德育文化校本课程资源:(1)校本研究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实施方案(实施计划具体到每个周);(2)学生德育状况问卷调查(3)学生访谈记录(4)家长访谈记录(5)教师访谈记录(每周每个班级每位教师,对一位家长,一位学生进行访谈)统一打印表格,需要有家长、学生的亲笔签名(6)教师德育教育访谈心得体会集(每个班级每周三位教师书写,字数不得少于500字,标明时间日期)(7)德育文化校本研究个案集(每个班级每周一个学生德育教育个案,字数在800字以上)(8)德育文化校本研究效果反馈集;

10.各学科德育示范教育课程资源库:(1)实施方案,(具体到每个周)(2)每位教师,每个周挑选出一节课型打印出来(务必从以下三个

方面注意体现德育教育:

一、教学目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部分;

二、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渗透;

三、课后反思中的德育总结。将涉及到德育的部分一律采用加粗处理)。教研组长制定好本学科实施方案,任课教师每周一节的课型同时要在电子备课中更新。

11,教师德育教育心得体会及论文集;(1)每位教师手写学习材料两张;(2)手写学习体会一张;(3)每学期各学科每一位教师有一篇德育教育相关的论文,字数要1500字以上,学校出德育教育论文集。(由各教研组长负责布置收齐)

12,德育一体化课题研究,具体安排以市级课题研究方案进行。

邵家初中德育一体化课成果展示打印材料的设置要求

一、纸型:A4,单面打印,每一环节开始都要另起一页。

二、页眉:单页:“邵家初中德育一体化成果展示”;双页:本人所负责的成果类型名称;五号宋体,居中。

三、页码:居中,宋体小五号字。

四、页面设置:上边距:3.5;下边距:2.8;左边距:2.5;右边距:2;页眉:2.5;页脚2.0。

五、正文行间距:多倍行距1.25倍。

5.三位一体德育工作方案 篇五

方案

青少年是民族振兴的未来和希望,如何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文化、守纪律、讲诚信、讲守则的一代新人,学校担负着极为重要的责任,尤其在落实“德育为首”的宗旨上,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校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和完善“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争取形成学校抓平时,社区、团委、妇联等部门和家庭抓节假日的全方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环境。

一、加强学校与社区、家庭的联系,构建三位一体德育网络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课堂,我们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并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

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建设,形成三位一体德育网络:

1、我们将思想品德课中的法制教育作为学生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文化道德教育中渗透法制教育,聘请兼职法制副校长开展专题法律知识大讲堂。以“安全教育”、“礼仪教育”、“ 公德教育”、“ 诚信教育”为突破口,以“学科德育”、“全员德育”、“校园文化建设”、“班队工作”、“预防

在校生违法犯罪”为重心,积极构建学校主导、家庭延伸、社会辐射的德育工作新格局。

2、我们要加强学校和社区的关系。首先加强学校与社区的沟通和互动,让学生对社区生活和社区环境有一个基本认识。加强基地建设,充分借助德育基地的力量。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结合学生工作班主任工作管理学生工作管理的实际,重视过程管理和教育效果,努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培养创新品质,通过社会、学校合力,共同做好教育工作。

3、继续办好家长学校,健全家长委员会制度和家校联系制度,通过家长会、告家长书、家校互访等形式对家庭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进行指导,努力探索内容充实、形式活泼新颖的家长学校授课形式,切实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家教质量。

二、学校内部全员参与、全程育人

学校注重德育队伍建设,拓展德育工作内容与形式,计划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安全教育、礼仪教育、三字经、弟子规经典颂读、专题讲座、升旗仪式、校园广播、主题班队会等为代表的各类教育活动,力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提高德育工作质量。强化德育工作的首位意识,要求全体教师要有全员参与、全程育人的意识。政教管理人员、班主任是德育骨干,带动科任教师共同做好德育工

作。德育工作实行量化考核,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1、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注重德育骨干培训,注重德育工作经验交流,坚持年部主任、班主任例会制度,进行工作布置和反馈;优秀班主任介绍班级工作经验,对我校班主任工作中的经验和好的做法进行认真总结和推广,征集老师们写的德育论文进行汇编,有力提高了德育骨干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鼓励班主任研究“身边事”,反思自己的工作,坚持每年写德育工作论文(案例、反思),评选优秀论文(案例、反思),提高德育队伍的科研水平。

2、完善班主任的量化考核和德育工作评比制度

修订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细则,实施《付家镇中心学校班主任工作考核办法》,重点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提高学校常规管理的质量,增强学校日常行为规范建设的实效,促使各班将学生常规工作切实纳入班级工作的规范化轨道

3、做好传帮带工作,加强对新班主任培养加强新班主任工作的培养和指导,指导年轻班主任逐步熟悉班主任工作。详细了解我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和班主任工作的有关要求。以开会和个别指导的方式及时解决他们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4、学校德育内容与形式多样化

开展形式多样的班队会主题活动,将公德教育贯穿整个

学期。从第一周校长的国旗下讲话开始,为学校的公德教育拉开序幕。要通过开展公德教育活动,使学生从小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人人树立公德意识。要切实上好晨会、班队会课,有班会教案和记录,杜绝被占用现象。

6.传统文化德育一体化实施方案 篇六

吴江市震泽实验小学课题组

〔研究背景〕

1、长期以来,传统文化的缺失,已经导致学生人文精神的“缺氧”。如何从实践层面进一步挖掘祖国的传统文化,使学生知悉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让他们爱上我们的传统文化并将其中的传统美德融入自己的践行中,从而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已成为当前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2、我镇是江南名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校是一所有着近百年办学历史的传统名校,沧海桑田的演变给后代留下了厚重的学校文化。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懂得我们的国家迫切需要培养既具备科学精神又具备人文素质的真正适应公民社会需要的未来公民。这对教育战线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基础教育因此开始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刻变革。青少年的德育价值取向因此愈来愈受到关注与重视。因而,我们应该认真总结传统文化的精髓,重新植入先进文化的因子,使之成为我校的一种品牌,成为德育建设的有力船桨。

〔概念界定〕

传统文化:是指我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古往今来,已经融汇成一派浩瀚的巨流。我校充分利用本镇的地理文化优势及教师、网络、图书馆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编写了独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通过对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的实验与研究,形成了一套能够切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校本课程教材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校本课程教材包括《太湖蚕》、《慈云被》、《禹迹魂》等,在家乡前贤的伟业和德行基础上扩展,选取了“忠、仁、仪、俭、孝、礼”等方面的故事,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涵盖了哲学、伦理、政治、修身诸多方面。阅读这些小故事以及由此进行生发拓展的课外阅读(例如阅读P8上的小故事《精忠报国的岳飞》可以进一步让学生收集阅读岳飞的诗词及当时的创作背景等等,以更具体实感地了解这位人民英雄及他的人文情操),这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进而提高语文素养更有益于学生批判地继承文化传统,提高人文素养;有利于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不断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德育价值取向:德育价值取向是主体实施德育时在价值观念和实施方式上的选择。在德育过程中,价值取向是使德育价值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在本课题的研究中,试图以传统文化中的“忠、仁、义、俭、孝、礼”作为德育的内容,并使之成为学生的价值取向。

本课题的内涵:就“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价值取向”这一根本问题进行哲学思考和再认识,通过让学生对校本教材的诵读、精读和研读,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与人文素养。

〔理论基础〕

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积极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死读书,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能力。

2、李吉林的情境教育理论。情境教育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为目标,把儿童发展的许多因素统一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了促进儿童发展的“五原则”;诱发主动性、强化感受性、突出创造性、渗透教育性、贯穿实践性。情境教学以“有形”、“有情”、“意境广远”且“理寓其中”的特点,为学生诸方面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3、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博士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而且具有同等重要性。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这七种以上智力的潜能,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力潜能得到开发和培育有重要作用。

[研究目标]

1、当“传统文化”这一概念日益进入人们的视野之时,其内涵的深刻性和边界的模糊性常常困扰着学校管理者。因而,该课题的研究,在进一步挖掘、把握基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青少年德育价值取向”的核心要素的基础上,整合本镇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紧扣学校教学的客观实际,积极探索如何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不断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具体表述为:

第一,审视本镇的历史底蕴、现实形态和未来规划,审视学校个性和内外部环境,提炼出具有校本性质的传统文化的若干要素,整合成新的德育理念系统。

第二,学校在理念系统确立之后,相应地对规章制度的健全、传播时机的选择与传播方案的策划、教师培训的导入等进行全面统筹、有序推进。

第三,对 “传统文化”引进课堂,融入教学的的规范重新界定

2、促使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用“传统文化”这把钥匙去提升青少年的德育品质,建成一支具有较高理论素养、教学实践能力及教学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

3、通过实验研究,进一步提升我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层次和水平,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研究内容]

1、基于全面实施青少年品德教育的“传统文化”中核心价值观的再造研究。

2、基于全面实施青少年品德教育的“传统文化”中管理文化的再造策略研究。

3、基于全面实施青少年品德教育教育的“传统文化”中行为文化的再造策略研究。

4、基于全面实施青少年品德教育的“传统文化”中课程文化的再造策略研究。

5、整合学校传统文化,进行学校文化再造的研究。[研究策略]

1、创设自由的课堂生活氛围

2、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

3、教师学生多维合作探究交流

4、借助各种媒体创设情景

5、探寻多样的评价方法

[研究方法与原则]

(一)研究对象:全校师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收集研究国内外有关德育的文献资料,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的研究水平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2、行动研究法

组织教师充实自己的理论,明确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开展日常的研究活动。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探寻好的方法,使学生乐学。同时进行小学课堂教学研究的教学评比活动和子课题研讨活动,邀请专家指导,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高研究的水平。

3、调查问卷法

在课题实施阶段,采用问卷、测试等方法适时向学生了解课题实施效果,并根据结果及时调整研究的方法。

4、经验总结法

课题实施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重点,总结研究的得失。

5、通过科学统计法形成阶段成果和终端成果。

(三)研究的原则

1、情感性原则。课堂上不但传授知识,还应该有情感的交流,以情导行,以情启智。

2、活动性原则。生活是活生生的,生活离不开活动,生活化离开活动,也就失去了基础。

3、主体性原则。生活是学生的生活,传统文化阅读教学生活化研究主张尊重生活,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4、整体性原则。在开展传统文化阅读研究时,要坚持整体性原则,使语文素养和人的整体素质和谐发展。

5、创新性原则。课题研究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得出适合时代生活的优化的教学策略。

[实施步骤]

本课题采用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的办法,在每一年段结束前,运用评价手段检测实验的效度。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下一年度实施研究的侧重点。预期分四个阶段加以实施:

1、课题设计申报阶段(2009.3 ~2009.5)。对课题进行论证,形成课题论证报告,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完成申报工作。

2、前期实施阶段(2009.6 ~ 2010.6)。成立课题组,分解子课题研究任务,并付诸早期实施。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论证,各子课题形成阶段研究论文及个案研究并对前期研究进行回顾总结,调整和改进后期研究工作。

3、后期实施阶段(2010.7 ~2011.7)。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实践的再深入,理论的再升华。

4、结题鉴定阶段(2011.8~ 2010.1)。各子课题进行终端研究,形成研究论文集和个案研究集。课题组撰写研究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聘请省、市教科研专家进行鉴定,并将研究成果予以推广。

[课题实验成果表达形式]

成果名称

“传统文化”与”青少年德育价值取向”的相

关论文

阶段成果(限5项)

优秀校本课程教材 优秀课堂教学个案汇编

中期研究报告

教材 文献汇编 研究报告

2010.6 2010.6 2010.10

姚海军 沈玉林 李建明

学校文化汇编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论文 文献汇编

2010.6 2010.6

负责人 李建明 沈利中

[课题成员] 组长:杨卫国副组长:李建明

7.传统文化德育一体化实施方案 篇七

一、当前职校学生的思想与心理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当前职业学校的学生独立能力逐渐增强, 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较强, 可塑性高。然而职校生年龄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 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表现为自控能力差、心理素质不高、明辨是非能力相对较弱。同时由于职校生大多都是在中考中失利的学生, 所以学习意识淡薄, 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 加之一些职业学校对学生德育教育有轻视的现象, 导致职校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师生关系的不和谐令人担忧。就以我系为例, 在实施一体化教学中引入德育教育前, 80%以上的学生无具体学习目标和未来规划, 50%的学生学习是为了混文凭, 10%的学生在学校混一天是一天。认为学习对将来没有任何用处的学生高达20%, 遇到教师当作不认识或者绕道走的达8%, 有问题主动找教师帮助的仅仅只有5%。

针对中职生目前存在的心理状况,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教育工作, 在肯定中职生主流思想健康向上的同时, 一方面, 加强德育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另一方面, 更要加强一体化课程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引导其积极向上。

二、一体化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自2009年一体化教学改革以来, 改变了原先专业课程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脱离, 理论枯燥无味, 学生听不懂不想听, 厌学、逃课的现状。就以我系汽车维修专业为例, 其一体化改革的思路是: (1) 以市场为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 以培养具有较强动手实践能力、能够顶岗实习并适应汽车行业的高素质一线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 (2) 以就业知识需求为前提, 分析汽车维修厂、汽车品牌4S店技术工作岗位过程, 确定工作任务和学习领域, 引入实车实操及汽车二级维护、汽车一般检修内容, 培养学生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3) 以应用为目的, 以“够用、实用”为要求设置理论基础, 加大教学中实训的比重, 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为此, 我系建立了9个一体化实训教室、3个汽车仿真机房、1个汽车展厅、1个综合维修车间。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 将教学场地与学生课程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这些改革中如果没有德育教育的加入, 在教授技能和传递知识时, 没有把人才素养的提高考虑其中, 那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不能称之为高素质的一线应用型人才。而这种现象在改革的一开始是存在的, 笔者发现, 虽然我们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软硬件, 但是学生没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是“我要学”, 教学质量提高并不明显。职业学校的学生与大专院校的学生年龄上是有差距的, 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仅需要家长的引导, 更需要一体化老师和班主任的引导。教师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 也要在平时教学中从学生的行为习惯、为人处世、与人交流等各个方面观察学生、引导学生, 做到从细节出发, 在教学中随时随地地加入德育教育, 使学生真正从思想上成熟起来, 积极学习, 提高效率。

三、一体化教育中加入德育教育后所取得的成果

在一体化教学中, 一体化教师将理论知识讲授、能力训练与行为养成相结合, 使学生能从自己做起,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以实际行动践行德育教育有关内容。学生在多方面可以取得提高, 从下面的一组数据中可以看出, 我系自成立一年多来在德育教育加入后学生所取得的变化。

(一) 操行考核方面

对学生进行操行考核, 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文明行为教育, 有效提升学生道德素质。具体体现在学生上课情况和住宿情况中。以2013—2014学年为例, 从上述两张表格可以看出, 随着德育教育环节深入一体化教学, 我系整体学生操行考核优秀率呈上升趋势, 及格人数明显下降。说明德育教育的效果是显著的, 学生迟到早退、上课睡觉玩手机、在宿舍区违规使用电器、夜不归宿等现象大大减少。

(二) 家长满意度方面

以2013级学生为例, 2013年12月笔者在就学生入学3个月以来的学习和生活变化做了一次家长满意度调查, 调查汇总显示, 家长对我系的教学和教育都比较满意, 家长认为学生明显比以前更懂事了, 似乎长大了。说明学生在我系一体化教学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 而且养成了好行为习惯。

(三) 学生满意度方面

以2014年4月我系在校340人学生满意度调查汇总为例, 可以看出, 就本专业中所涉及的教学管理、班主任工作等方面, 学生都很满意。说明学生对我系一体化教学中加入的德育教育是认可的。

(四) 学生对一体化教师教学情况调查方面

调查发现, 随着德育教育深入到一体化教学中后, 学生对一体化教师教学质量的满意度也是越来越高。这说明学生认可一体化教师的教学。我们应该认真贯彻在一体化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工作, 让我们的教学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

四、结语

从上述四个方面可以看出, 我系在一体化教学中加入德育教育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在今后一段时间内, 我们也会继续完善和扩充德育教育的相关内容, 使其能在学生的整个在校学习生涯中贯彻其中, 为社会和行业培养高素质的一线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兰云, 彭丽红.谈谈如何使德育教育走进职校学生的心灵[J].大家, 2011 (11) .

8.传统文化德育一体化实施方案 篇八

【关键词】技工院校德育课 一体化课改 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071-02

自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至今,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历时三年有余。通知的指导思想是加大技工院校教学改革力度,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德育课一直是技工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围绕着“如何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教学工作”的问题,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

如何在德育课教学中把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在实施一体化的过程中加强和改进德育教学工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改革教师理念

理念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制约着他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理念的改革对于推动课程改革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一体化的核心是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于一体,“教、学、做”合一,在学习与训练过程中,不但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德育课本身的实践性就非常强,它包括多方面的知识,其原理本身就来自于社会实践,而且绝大多数知识都与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只要德育教师能正确对待,合理安排,德育课不但能进行实践性教学,而且在促进学生德育理论水平的提高,使其获得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成才观和方法论的同时,还能提高其在各专业领域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德育课教学的科任教师,应树立“教学一体化”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日常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指南。具体地说应具备以下理念:坚持以德树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技能型人才的观念;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的教学观;教师所教、学生所学、企业所用“三所”对接的观念;掌握生活智慧、促进学生发展的观念。改变德育课长期以来只注重理论知识讲授的局面,强调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思维方式,让学生有努力的目标,以激励为主,正确评价学生,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和成才观,学以致用,真正发挥德育课主渠道的作用。这时候的教师既要像一位导演,悉心策划;又要像一位导游,引导学生,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训练和主动参与,启发学生在参与中感悟。这样学生才会变“厌学”为“爱学”,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掌握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使德育课教学改革真正取得成效,从而实现技校德育工作的总目标。

2.改革教学内容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化,适应技工院校的特点和任务,在教学内容上应: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导向。因此在具体的德育课堂教学中,要有的放矢。

在教学内容上,要力求突出时代需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办学定位,要切实突出德育课程改革的科学性与先进性,一方面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进行职业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其就业和创业;另一方面,要贴近技校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充分考虑技校学生的社会环境和自身感受,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重在运用,达到德育学科内的各种知识的整合,以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去理解社会现象,启发学生从调适自我转向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职业活动的能力,进而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

某技校某专业高技班的学生,被学校在第五个学期用高起点的德育教材《道德法律与经济常识》代替《法律基础》的教学用书,把本应放在学生入校第一学期的德育课以《法律基础》课的身份出现在了第五学期,其实质严重违反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德育教育的宗旨,是极不负责任的做法。

技工学校的学生既不同于中小学,也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技工院校学生一般文化素质较低,他们的思想活跃,看问题却易以偏概全,容易被现象所迷惑,常融入自己的主观色彩,对纯理论的知识学习兴趣不高,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强。如何在德育课上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际需求,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用型能力,呈现切近学生的道德要求,让学生不会觉得所学内容枯燥无用而丧失学习兴趣?这就要求德育课程在内容上应有针对性,要与实践相结合,要易于被受教育对象接受,一方面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考虑比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入手,安排一些既符合学生特点,以和课程相关的、学生易感兴趣的感性知识作为引入,增加教学内容的兴趣点。另一方面还要在课堂教学中增加社会实践知识、生活常识知识介绍,帮助学生连接起书本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的纽带,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3.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明确了,运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又好又快地实现教学目的,就成为教师备课和实际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效果好,反之,事倍而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古人说“教亦多术”。尽管围绕德育课的教学方法而开展的讨论,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实践中的德育课却仍然不尽如人意。一体化教学,从真正意义上打破了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知、能、训”统一,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点拨,创设氛围,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思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标,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动,调动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形成有效和谐的教学互动。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让学生“动”起来,在能力训练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

3.1行为导向教学法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学生同时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本位的教学。“行为导向”最核心意图,就是提出个体行为能力的培养。个体行为能力除了专业能力、社交能力、思维能力外,还包括伦理道德反映能力。

经典的行为导向方法主要有:大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等,在此基础上创新的教学方法还有:探究学习法、知识竞赛教学法等。

运用此种方法,教师要转变教学风格,转变角色,以主持人或导游的身份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前提,实施“以学为本,因学施教”的教学准则,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同一课时所备的教案应有专业特点,针对不同的专业所设计的案例也应有针对性,进行多种形式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在一定情境和活动中去体验、去感悟,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是: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知识”,而且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他人交往”。而这些恰恰是德育课要交给学生的知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行转化,知行统一,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是德育课取得实效的保证。而只有将德育落实到学生的行为,德育课才会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3.2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转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问题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在德育课教学中把课本知识与当前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与学生的实习实践结合起来,与专业企业文化结合起来,设置一系列小课题,再以小组作为一个任务布置给学生进行团队学习,在团队活动的过程中以探究的方式开展学习,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是:既能促进教师教学观念更新和教学形式的改变,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不仅能懂、学会,而且能讲出道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团队活动中培养了他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收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革新创新的能力,在提高学生技能的同时,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3.3岗位指导法

实习、实训是专业教育的必须环节,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尽管学习地点发生了改变,学习方式由课堂学习转变为生产和劳动的过程,但学习的性质并没有变化。实习期间的德育必不可少,顶岗实习是转变学生德育观念,实现职业素质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关键性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学生在校期间的两种德育的收获如何将得到检验,在新的环境里,职业素质、思想品德也会发生新的变化。德育课可以将专业实训实习基地同时作为德育课基地来建设,因地制宜地利用各专业系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作为德育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和依托,并与各专业系学生的实习、实训结合起来,进行专题调研,共同完成。德育教师一方面配合实习企业,指导学生实习期间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重点帮助学生树立两心(岗位责任心和上进心),坚持两种意识(吃苦意识和团队意识),学会两项本领(技术本领和沟通本领),顺利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了解各行业对学生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贴近学生实际的第一手调研资料,使学生更容易将课堂理论教学活动中获得的“教化”内化为自己的人生体验,从而实现“知”与“行”的合一,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4.建立和完善德育课题一体化教师队伍

一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教研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学校是否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的工作连接着过去和未来。学生的质量就是教师的质量,高素质的教师是一体化教学的核心。要成为技校一个合格的德育课一体化教师,应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素质:

4.1能力素质。技工院校德育课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指导、职业素养等课程,同专业课程和其它公共课相比有其特殊性,它要实现“知识、能力、觉悟”这一“三位一体”的教学任务,德育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承担的多样角色,必须具备很强的职业能力,即教育、教学能力。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善于捕捉学生思维中出现的创造性火花,及时加以引导,保护学生心理健康。德育课教师应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能够真正达到这些要求的德育课教师理所当然地是教学综合素质极高的教师,可以说,德育课教师在整个德育学科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其社会价值是巨大的。

4.2专业理论素质。“一体化”教学是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完成的,有效地指导要求德育课教师掌握本门学科的学习方法,必须有扎实的、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吸取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善于选择加工、综合新知识,并通过积累、整理、运用于实践。德育课教师只有先受教育,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别人;只有对本门学科的专业理论精通,才能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素质。

4.3过硬的综合业务素质。一体化教学的核心是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于一体,德育课中进行一体化教学,德育教师不仅要掌握思想政治、道德法律、职业素养、职业指导等知识,还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有条件的学校应鼓励德育课教师有针对性的提升职业资格水平,这样德育教师在组织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才能突出个性化的教学。

总之,面对新形势下对技工人才和技工教育的要求,作为技校德育教师,必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适时改进德育课教学,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切实增强德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从而实现技校德育工作的总目标,这也是一体化教学的根本所在。当然,德育课教学内容本身所具有的宏观性,会给实践教学的实际操作带来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德育课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问题也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谭绍锋.技工学校德育课的“一体化”教学初探《交通职业教育》2011年第01期

9.德育课程一体化进展总结 篇九

通过“学国学,弘扬传统文化”;“讲文明,养成文明礼仪”;“争当礼仪标兵,构建和谐校园”等为主题的传统文化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开展,通过 “读”、“诵”、“唱”、“讲”、“画”、“演”等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的开展,全力打造“文明、高雅、健康、和谐”的师生形象和关系,推动学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高全校师生的精神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营造良好的校园秩序和文明环境,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内涵,促进学校全方面和谐发展。

一、工作重点

1、规范校园、班级文化建设。

2、规范学生语言,净化校园语言环境;

3、规范学生行为,每周结合道德行为教育主题进行行为训练;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及课间活动,使校园活动安全、健康、雅致、和谐,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4、加大力度积极营造和谐的校园、班级育人氛围。

二、主要内容:

深化校园文化建设观念,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创设和谐校园环境,全体师生积极参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

三、活动形式:

分层次、分阶段、分部门落实主题教育的内容和任务。

1、一年级以文明礼仪教育为主,对学生进行礼仪意识的启蒙教育。

二、三年级以“忠”、“孝”、“诚”为重点。

2、结合文明班评比活动,加强学生在文明礼仪方面的检查力度,重点抓学生的礼貌、礼仪及课间追逐的现象,使得不文明现象无处藏身。并及时对表现得出色的队员和班级进行表扬。

3、利用升旗仪式后,对全体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增强师生行为举止文明的自觉性和意志力,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携手创建和谐校园。

4、利用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礼仪》等,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和社会礼仪等方面的知识,确定每周的礼仪训练重点,每周着重训练一个方面,检查一个方面,巩固一个方面。

10.小学语文德育一体化学习心得 篇十

小学语文德育一体化学习心得

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就是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也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个体性,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是独特的人类存在,并最终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潜能”。现代的德育越来越强调发展人的潜能,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注重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

我们应该认识到德育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说教;不应该过于凝重,过于规范,过于封闭;不应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平等交流和自我教育。德育应该是有血有肉的言行、情感、事实与现象,是可见的、可感知的做人的教育。如我国中小学的校训往往是:诚朴、求实、勤奋等,但是日本中小学的校训通常是一句话:“把一件事情坚持到底”;“不给别人添麻烦”等;德国幼儿园只要求孩子们能养成三个习惯:认识红绿灯;知道怎样扔垃圾;能分辨男女厕所,而我们要求孩子们追求真、善、美,这与孩子们的实际生活有脱节。德育工作是做人的思想的工作,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培养学生学会做人比学会做学问显得更加重要,因此,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要引导学生先学会做人,学会做文明的现代人,做社会主义中国的主人,然后教会他们做学问。学校必须始终坚持“以德立校,育人为本”,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学生以健全的人格、科学的精神;培养适应性强、具有内在自由选择能力的人,他们既能适应社会变迁,又不迷失自我。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获得成功。所以中学德育创新,首先就要确定“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加强人文教育,把人作为德育的主体和根本,把人的发展作为德育的根本出发点,充分认识和把握人的本性,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充分引导和满足人的正当欲望,善于理解和把握人心,最终赢得人心,取得人的信任和教育的主动权,真正解决人的精神激励、灵魂塑造和品格提升问题,真正实现“通其情,达其理,导其行”的目的。

11.传统文化德育一体化实施方案 篇十一

【关键词】九年一贯制; 一体化; 德育;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095-01

根据2001年教育部2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第14条内容:要规范义务教育学制。“十五”期间,国家将整体设置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行九年一贯制。成都高新区也结合区情开设多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对学生人格养成有积极意义。下面,将结合滨河学校的具体例子分析。

滨河学校的学生年龄跨度很大,根据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瓦龙对儿童不同年龄层次的划分,滨河学校的学生涵盖了儿童发展的客观性时期(5,6岁—11,12岁)和青少年时期(13,14岁后)。这两个时期是儿童形成完善人格,形成独立思想,也是对客观世界从感性到理性的重要时期。

已经有很多成功的例子证明了九年一贯制的学校在教学上较之单纯的小学或初中是有优势的。但在德育教育上,因为学生的年龄跨度较大,很多学校在德育管理上存在难度,为了方便管理,仍然是分为小学部和初中部在分开管理。但这种管理人为的给学生划分了阶段,其实并没有发挥出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德育教育上的巨大优势。

根据《甘肃教育》2009年第13期《九年一贯制学校管理中的劣势探析》的分析[1]:由于九年一贯制学校大多由原中小学合并而成。一贯制后,原中小学老师变成了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老师,原中小学领导变成了九年一贯制学校的领导。虽然各人的“外在角色”一下子转换了,但是各人的“心理角色”转换却并不那么容易。加上九年一贯制学校的领导大都是从原中、小学的领导选拔,因而大家对“九年一贯制”办学体制下的教师管理缺乏必要的经验储备。原先小学的领导对中学教学不了解,对“中学老师”不熟悉;原先中学的领导则对小学教学不了解,对“小学老师”也不熟悉。这些素质的缺陷,很容易导致管理者在教师管理中缺乏必要的权威性和专业性。

所以,要发挥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优势,就要做到几下几点:

1全局的管理观念

不能单纯的把以前在小学或初中的管理经验生搬硬套。在开展德育活动时,也要全盘的考量,要让所有学生都能从参与的大型集体活动中有所收获。例如,每学期的开学典礼,是仪式教育的很好的实现手段。但要让一年级新入学的小朋友和九年级马上就要面临中考的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进来,不在典礼的过程中明显感到和好像和自己没有关系,就需要我们在内容上找到一个共同点。本学期滨河学校开学典礼的主题就是:好习惯伴我成长。习惯是伴随一个人成长的重要话题,对新入学的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开始适应学校生活,是他们的重要任务,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取得好的成绩也需要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个好习惯的形成也是对人终生受益的。所以,这个主题就对1-9年级的所有学生都有所帮助。为了让各阶段的学生们能更好的领悟到习惯对人的重要性,德育处分别安排了一个四年级的学生代表和一个九年级毕业班的学生代表根据自己的学生现状发言,在学生们中间获得了良好的反响。

2分段管理,整合德育内容

2.1全局的观念不意味着一刀切的评价标准。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强调“一贯制”的同时,也必须承认不同年级段之间的差异。六七岁的儿童不同于十五六岁的少年,教育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对老师的要求有着诸多不同。因此,九年一贯制学校中的教师管理应在强调共性的同时,兼顾其个性。要做到这一点,“分段管理”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分段的形式可以各不相同,如:三、三、三制,即一至三年级为一段,四至六年级为一段,七至九年级为一段;也可以五、四制,六、三制、二、三、四制等。这种分段管理的好处是很多的。比如,在评价标准上就可以分段评价。我校的文明礼仪班集体在评选时,就是按照一二年级,三四五六年级,七八年九级分别评选的方式进行。

2.2对不同学段的学生的德育内容也不尽相同。比如在滨河学校开展的青春期教育中,在五六年级中开展的是了解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变化,为进入青春期做好准备、能够欣然接受女孩儿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等内容。在七八年级中就更是把青春期教育和性健康教育结合起来,除了要了解在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我们还专门给这个学段女生专门开展了一次《长大未成人》的关于未成年少女自我保护的课程。

3大循环的班级管理模式

缩小到一个班级的管理,九年一贯制学校也可以有独特的优势。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灵魂人物。在学科教学上因为存在小学和初中的差异,所以一般是到了7年级就会换一个初中的学科教师来担任班主任。九年一贯制学校也可以采取大循环的管理方式,不一定到了7年级就要换老师换班主任,适合的老师完全可以继续教下去。这种大循环可以让班主任在长期的管理中持续自己的教育理念,实现比较长远的教育目标。在滨河学校的班级管理模式中,就有部分班级是这种大循环模式。目前的九年级三班的岳老师就是从6年级开始管理这个班级,一直到九年级毕业。因为与学生接触的时间长,了解学生的性格和发展过程,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优越性在高年级就非常的明显。当然,这种大循环管理模式对教师自身的学科教学水平要求较高。

4结束语

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教师是幸运的,因为我们可以比单纯的小学老师或者初中老师和学生们在一起的时间更长,我们可以接触到他们不同的发展阶段。如果我们能对九年的德育进行整体规划、分段实施,相信孩子们一定会受益无穷。

参考文献

12.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将德育具体化 篇十二

作为语文教师, 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如何将抽象的德育在语文教学中具体体现出来呢?我结合一些课文与大家一起来探究。

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恩心

在教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 作者描绘了父亲的几次背影, 尤其是翻越火车道栅栏时那个艰难的背影, 让人难以忘怀。在文章中, 字里行间流露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感恩之心。通过学习这篇文章, 我们知道, 爱是相互的, 对父母, 我们要有孝心;对别人, 我们要有爱心;对社会, 我们要有责任心。常怀感恩之情, 常思别人的给予, 少求别人的回报。对社会, 对他人要多赋予, 少索取;多一份爱心, 少一些刻薄;多一些反省, 少一些指责。让自己的内心充满感恩之心, 其实, 从生命的意义角度上来说, 这样的生命才充实、有意义, 有价值。

孟郊的《游子吟》中的“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流露出对母亲的感恩之情。邹韬奋的《我的母亲》和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等这些优秀的作品, 都饱含感恩之心, 都为我们中学生提供了非常好的孝敬父母的范本, 俗话说, 养儿方知父母恩。这是做人之本。王祥卧冰求鲤、孝敬父母。惠特曼说:全世界的母亲多么地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 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当家才知油米贵, 养儿方知父母恩。我在教像这样一类的文章时, 总是饱含深情地范读, 也让学生有感情地品读, 在读中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渗透的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在朗读中, 使自己和学生一起, 从精神上受到一次洗礼, 同时师生情感都得到了丰富。我觉得这对于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来说, 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我们语文课堂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是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的。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树高千丈, 落叶归根, 一个人不仅要爱自己的家乡, 更要爱自己的祖国。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都会有大量的歌颂祖国, 表达爱国之情的诗词。如王昌龄的《出塞曲》中的“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了誓死报效祖国的决心;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表达了诗人得知收复失地后内心的激动之情, 这也是爱国的表现;杜牧的《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在其职, 不谋其政的愤慨;辛弃疾的《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与祖国共存亡的誓死精神;陆游的《示儿》和岳飞的《满江红》等等, 都是能让我们从中感受到这些仁人志士对祖国的热爱。“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在民族大义之前, 要胸怀祖国、感恩祖国、眷恋祖国。这是我们民族振兴不可或缺的内在精神力量。有了它, 我们不再担心民族危亡时的无助;有了它, 我们不再恐惧西方列强的炮火;有了它, 我们不再心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回报社会, 感恩祖国, 报效祖国, 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这些诗词时应传达出这种声音。我们所学习的课文中除了诗词还有一些现代文也是这一类的。比如刘敬智的《始终眷恋着祖国》, 都德的《最后一课》和萧乾的《枣核》等。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何为责任心?梁启超说:“凡做一件事, 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 无论别的什么好处, 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这是责任心的表现。我们做一件事就要忠于一件事, 要把所做的事做到圆满, 不要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三心二意、马马虎虎。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拥有责任心的习惯, 如果我们做每一件事都能在责任心上下功夫, 做一件事多一份细心, 少一点粗心;多一份热忱, 少一点冷淡, 那么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美好。在教《岳阳楼记》时, 要学生体会到范仲淹的“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 让学生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范仲淹的“忧”“乐”观。在学习钱泳的《治水必躬亲》时, 要学习海瑞为民请命, 清廉公正, 力主反贪, 刚正不阿, 不畏艰险, 为民着想, 清正廉洁的忘我精神;在学习《赵普》时, 我们要学习赵普为国勤奋学习的精神, 为国荐才的精神和敢于坚持真理, 不畏权威, 为国着想的精神;在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时, 我们要学习其忠诚坚贞, 至真至诚,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精神;莫怀戚的《散步》, 文中的“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 上有老, 下有小, 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 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 体现了“我”对生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学习此课时, 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对家庭的责任心和责任感。

总之, 我们语文老师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让学生在走向社会时, 具有能适应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所要求的综合素质。

(责任编辑:刘影)

2012.11 114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今天, 如何将与素质教育密切相关的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环节中来, 这一直困扰着我们教育工作者。如果将德育具体化为感恩心和责任心。针对不同的文本, 将培养学生的感恩心和责任心分别融入与此相应的文本教学中, 会让人觉得德育并非是空中楼阁, 而是与我们所学文本紧密相连的。

13.传统文化德育一体化实施方案 篇十三

宋翠华

古人云:“师有百行,以德为首。”德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的生命。“无德不成师,德高才为范”。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艺,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师德。我,一个初出茅庐的教师,内心虽有一个中中的心愿,力争做一名人民满意的教师,可是真要说起如何做,却是无从入手。

学校是一个大家庭,要想将这个家庭组建得更完善,就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的努力。而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就是对德育工作的开展与进行。德育散落在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中,要想做好,就要从中事做起,重点是抓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习惯。在教学中,要学会用“爱”去熏陶学生。

一、利用课文内容向学生渗透德育。

中学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本身与德育有着密切地联系。我们中时候曾经在低段年级中还有过语文与思想品德的合订教材,所以说语文教材选取的课文,尽管体裁、题材、风格等不同,但一定都是达到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尤其是以文学作品为主的教学内容更显示德育的特殊优势(新课程年级的教材特多),它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发着学生的感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高尚的道德熏陶。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自然是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我充分挖掘中语课文中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教育。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许多多能渗透德育教育的课文,只要认真钻研,将各种德育知识适时渗透到相关的课文中去,就一定会有好的效果。

语文课文选取了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大公无私、心灵崇高,刚正不阿的;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律美的古今诗歌……这些课文都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作品的内在美,富有质朴美感性。“诗言志,言为心声”这是每一部文学作品和每一篇精美佳作传播、宣扬的方式,都凝结着作者的苦心,执着地表现着作者的人生追求,传达着作者的喜怒哀乐,凝聚着人类情感的各个方面。这种作用是直观的形象的整体的,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学生学习了这些课文,一方面感受到祖国的语言文字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

二、在作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

习作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它既是个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又是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我在习作教学中引入德育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比较、总结,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

电视节目中的《今日说法》、《法治直通车》、《法治在线》等栏目深受观众的喜爱,原因不仅是它们在选题贴近百姓生活、讲述真实生动、弘扬道德风尚、普及法律常识、每一期的标题都很新颖,还因为里面蕴含着许多法律、德育方面的道理。我利用这些媒体资源向学生传授作文拟题技巧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以这些特殊的案例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整理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习作中深化认识,对比自己或周围人的做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另外,在中语习作中,有很多内容要求学生关注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取材,我就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调查,搜集相关资料,善于明辨是非。在习作中,我还利用写日记渗透德育教育。学生在写日记时说的是真话和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自省,劝别人改过。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我通过批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德育教育。

14.传统文化德育一体化实施方案 篇十四

二十一世纪是竞争的时代,这个世纪的竞争将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今日的未成年人终会成为明日的主力军。“德者,本也”,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不仅决定他们能否成才,更将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着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共处”是新世纪人才的发展目标。当今,“培养一个成功的人才”,已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焦点:家庭有“望子成龙”的期望;学校有培育人才的任务;社会有“有用的人”的呼声;国家有“栋梁之才”的需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面临着艰巨的探索和实践。

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德育模式”的内涵

所谓“学校、家庭、社会德育教育一体化的德育模式”指的是以学校为基地,发挥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充分挖掘家庭、社会的德育资源,发挥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的合力作用,使各渠道畅通,将德育的单一渠道改为多渠道,将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社会舆论导向三者结合起来,共同构建整体的德育网络,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关系的现状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社会条件限制以及错误思想影响,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方面还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学校教育方面 当前,虽然中小学都在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但是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仍困难重重: “升中指挥棒”使重智育、轻德育的局面难以改观;学生接受社会实践教育又遭遇安全责任问题;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得不到家长应有的理解和配合;学校教育效果易受社会的负面影响等。

(二)家庭教育方面

因为有些家长没有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教育随意性强,缺乏科学性,有的溺爱、娇惯,一味迁就,有的简单粗暴、棍棒教育,有的家长“重智轻德”,对孩子的智力投资不惜一切代价,而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则不同程度地忽视和排斥,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还有部分家庭教育环境不良,父母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致使他们的孩子也染上同他们一样的坏习惯。

(三)社会教育方面

作为一个社会大环境,它也是一个广阔的教育场所,它又好像是一个容纳百川的大海,什么样的信息都能够通过种种渠道进入,存在不良的文化氛围。如社区中存在“三室一厅”,存在赌、毒、黄等现象。在中学生中流行的电脑游戏、卡通画等,使有些学生沉迷于其中而难以自拔。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消极影响、有些学生不能抵制“崇洋媚外”的心理;不能辨别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东西,有些学生消极、悲观、自私自利。

三、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青少年中各自的作用

1、学校教育的作用。学校教育在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勿庸置疑的,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所不可少的。青少年在校接受教育期间,正是他们身心发育的最佳阶段,人生观、世界观正处于形成时期、智力发展也处于最好时期、求知欲、接受能力最强,他们只有在学校有目的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才能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全面发展自己。

2、家庭教育的作用。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也确实起到了不同于学校和社会教育的独特作用。家庭在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品德教育、智育开发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3、社会教育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各种信息的不断增加,单纯依靠学校一个渠道来传授知识,学生只限于课堂来获取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了。所以各种校外教育机关在吸引青少年参加有益的活动,占领校外教育阵地,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各种专门人才中,无疑对学校教育起到了一个补充和促进的作用。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都各自发挥着作用,不管其作用大小,勿庸置疑,对学生都会有影响。那么,要使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形成合力,除了统一要求外,还要充分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各有侧重,形成互补。家庭教育应该侧重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创造和谐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使他们心情抒畅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健康成长;社会应该通过各种活动和宣传,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提供各种追求和选择的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条件,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人生活的意义和奋斗的乐趣;学校则应该按照教育目标,从德智体几方面培养学生,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文化知识基础,根据个人的特点,还要因材施教,使他们各自的才能,特长都能得到培养和发挥,自我价值得到体现。

四、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为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培养真正成功的人才,增强我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我们把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教育统一起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完整德育网络,分工合作,密切配合,目标一致,充分发挥学校德育与家庭、社区教育的互补作用,争取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一)家庭是第一课堂

家庭教育是学生成才的摇篮,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家庭,人生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家长是孩子最早接触的人,也是孩子接触时间最长的人,对孩子的影响最大。因此,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家庭教育是奠基的一环。《周易·蒙卦》中说:“蒙以养正,圣功也。”就是强调德育要从小抓起。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应当从幼小开始,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时时处处不忘进行道德教育,这样随着孩子年龄、学识和智慧的增长,高尚的道德行为便会内化为他们的做人准则。在家庭德育中,特别要注意“一次关”教育,即对孩子的第一次错误行为一定要高度重视,决不能姑息迁就,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因为如果他们的第一次错误行为得到了家长的默许,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不良行为重复多次就会形成恶习。同时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父母要重视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榜样。因为父母的一言一行,时时刻刻对孩子都直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人们常说的:“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为了使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相协调,发挥其积极作用,我校制定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

1、要求教师通过多种方式主动与家长联系,并使之制度化。这是使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相协调的关键。

家访是教师主动与家长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与家长面对面促膝谈心,在交流中,会发现家长对孩子的管教方式,对老师的评价及对学校工作的意见等等,老师因势利导地帮助家长纠正一些模糊的认识,避免家长的误解,给家长提建议,帮家长掌握教子的艺术。同时也能了解到孩子在家里的“真面目”,从而对症下药,及时进行指导教育,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家校联系手册是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桥梁。为了及时教育学生,拉近班主任与家长间的距离,每个学月填写一次手册,以帮助家长了解子女在校的成绩、进步、优点、缺点,家长再把子女本月份在家的表现,或对学校、老师有什么意见和好的建议填写在“家长意见”栏,使班主任和家长了解到孩子在家、在校的情况,便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真正发挥家校联系的作用,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此外,还通过电话访、家长接待日等,密切了家校联系。

2、加强对家长的指导。这是使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相协调的基础。绝大部分家长从本质上是希望孩子能成为有用人才的,他们缺乏的只是科学的教育思想、方法。因此,我们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向家庭宣传教育方针、政策、介绍家庭教育辅导站等,以推动家长和学校教师共同研究教育经验和规律,普及科学教育知识;向家长通报学生在学校的各方面情况,听取家长对学校的要求和建议外,我们还向家长介绍和讲解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及时了解家长对子女教育情况,给家长当好参谋,引导家庭教育的走向,大力普及家庭知识,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吸收家长参与德育过程,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家长素质,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采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孩子,使家庭教育向健康的轨道发展。另外,我校还开展了“家长寄语” 活动,收到家长来信一千多封,许多家长表示要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工作,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才;有些家长还把对学校教育活动的建议和设想寄给我们,各个班级把家长的肺腑之言抄写到班级的板报上,让学生在学校中也能感觉到家庭的关爱和殷殷的期望,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学校教育是主课堂

学校教育是学生成才的主体,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课堂、主渠道和主阵地。一位科学家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没有道德和人格的支撑,那么科技越发达,人的文化层次越高,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也就可能越大。”所以学校要牢固树立以发展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为着眼点的现代教育观,不仅要重视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有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理论、经验等方面往往比其它两方面高出一筹,这就决定了学校教育的主导地位,把握方向、设计方法、统筹兼顾、积极协调,使三个方面目标一致、步调统一,真正实现有机的结合。

学校教育是主体,指青少年这时期受教育最集中、最系统、最牢固,为将来步入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因此,我们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确立全员参与的思想,千方百计地把德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和全程育人。

1、重视学校常规管理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如果忽视人格教育,那就会产生很大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的轨迹”。我校充分认识到思想教育对学生成才的重要性。为使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建立了“校长——政教处——级长——督导老师——班主任”的管理网络,作为德育常规工作的主力军,保证日常规范教育的有序开展。同时坚持“细、严、活”。“细”就是德育工作计划精细,以爱国、爱校为主线,以加强道德品质、行为规范、法制教育为主要内容,做到学期有计划,学月有中心,周周有要求。“严”是以严格校风校纪、严密检查、督导、评比制度,通过“八项评比”制度,切实抓好《规范》的落实。“活”是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积极拓展德育工作新路子,开展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如普法教育、安全教育、禁毒教育,提高教育效果。总之把每一项常规管理活动都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提高每位学生的道德修养,展现新时代的学生风貌。

2、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

学生大部分时间在课堂,学生接触最多的是各类课程及实施的各科教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要求在课程中渗透德育并在每一门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有关于“情感与态度”的目标,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无疑是挖掘出了德育的一个巨大资源宝库。如数学、物理等科学学科中公理公式的严密推理演算及科学家的生平业绩、生活和治学态度中蕴涵着“严谨、理性、坚韧、求实”的科学精神;历史学科中历史事件的客观分析、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蕴涵了“正义、宽容、理解、尊重”等品质,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不同学科内容本身所蕴涵的道德教育资源,围绕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寓思想教育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结合事例进行剖析,结合实际进行分析,结合热点进行透析。

3、以班会课为重要阵地

班会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利用与否,利用的好坏,对班集体的发展,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的班主任缺乏这种意识,班会课往往成了自习课,成了传达布置工作课。其实,好的班会课应当是师生智慧的结晶,师生情感的交融,学生接受教育和自我的教育的黄金时间;所以,班主任一定要正确对待,精心设计,使班会课富有实效。

4、以养成教育为基础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上成长发育的关键期,可塑性强。所以,学校一定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养成教育开始,从一点一滴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继续从班级常规八项评比、班级记事本、值周班等方面加强了德育的整体管理水平和学生主体参与意识,致力与培养活泼有律、文明有礼的合格的中学生。此外,还进行了文明班级、礼仪之星、十佳中学生等评选活动。

5、以校园文化为载体

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我们学校提出要让校园每一堵墙能说话,每一扇门窗能交流,每一处景观能达意,每一丛花草能传情。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如: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阅览室等,如统一用磁夸烧制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校风、教风、学风以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标志,如名人名言、格言或学生自己的座右铭等,都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学校还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升旗仪式和系列化的国旗下的讲演、丰富多彩的“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大型德育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德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并且也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三)社会是大课堂

社会是个大课堂,是学生成才的关键,它不仅应当成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更应当在探索和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上下工夫。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由于信息传播手段的现代化、大众化,学生接受教育的渠道不再是单一的学校教育,而是呈现出教育渠道的多样化、社会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离不开社会的影响,形形色色的言行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现在很多专家都在探讨“5+2=0”的问题,也就是说未成年人一个星期有5天在学校接受正面的、规范的道德教育,然而,教育成果在2天的双休日或者课余时间就被社会的不良风气所冲刷殆尽。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偏激,但不可否认,我们的孩子常常会对一些社会现实感到困惑,社会上的道德失范,黄赌毒沉渣泛起,社会诚信出现危机,这些都会不同程度地在孩子纯洁的心灵上留下阴影。净化社会环境,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刻不容缓。

为了开创社区与学校齐抓共管的局面,我们主动争取社区教育力量的支持,调动一切积极的社会因素帮助、教育、引导学生,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上一篇: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教案下一篇:酒店节能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