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天然林保护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2024-10-13

关于我市天然林保护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精选11篇)

1.关于我市天然林保护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一

关于我市文物保护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

近年来,我市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文物保护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为了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文物资源,研究新形势下文物保护及开发利用工作的思路及对策,3月9日,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副主席陶承德带领下,对我市文物保护工作进行了调研。副市长陆晓华应邀参加调研。调研组召开了座谈会,听取了文物部门的工作情况通报,深入到金集镇和石梁镇,实地察看文物保护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文物资源状况及文物保护工作现状

天长历史悠久,仅置县就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地上地下文物比较丰富,境内存有新石器时代的马家墩遗址和建于商周时期的石梁古城址。战国、汉代古墓葬更是星罗棋布,其中有安乐苏桥战国墓群、安乐北岗汉墓群、湖滨耿家尖汉、唐、宋墓葬群、三角圩汉墓群等,先后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1991年底发掘的三角圩汉墓群,还被评为199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全市境内现有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工作结束后,全市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点204处,其中复查110处,新发现94处,登记消失31处。

天长市博物馆现为国家三级博物馆,皖东地区唯一的综合性博物馆。该馆始建于1992年,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功能齐全,管理规范,负责文物陈列、展教、保护、研究等职责,其馆藏文物较为丰富,有藏品5000多件,一级品70件,其中一套28件木工工具,和环形玉龙、玉带勾及多件(套)精美漆器令世人瞩目,多次被调往北京、上海和国外展出。

我市于2005年编制了《天长市“十一五”文物保护规划》。“十一五”期间,国家、省、地方先后投入了近千万元,对抗大八分校旧址群进行修复和扩建,对天长市博物馆馆舍、库房进行改造,对馆藏饱水漆木器进行保护等。其中抗大八分校旧址群的修复和扩建项目工程影响最大,国家和地方总投入达800万元,工程历时两年,对16处旧址进了全面的修复和保护。抗大八分校旧址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二批全国免费开放场馆,省、地、市三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8年修复后正式对外开放,年接待观众达8万人次,为安徽红色旅游增添一个新的亮点。省拟申报其为第七批国保单位。

二、我市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还没能形成社会共识。部分基层干部认为文物保护是文物部门的事情,与当地政府无关,缺乏“守土有责”的意识。普通群众则认为文物保护是政府的事情,与己无关。干部群众文物保护的基本知识、法律意识还很淡薄。

2、经费投入不足,影响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力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文物保护工作是分级保护管理的,国保单位可申请国家专项资金,省保单位可申请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市一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以及重要文物点,应有市级财政承担。但目前我市财政基本上只负责人员工资和部分专项保护支出,常态性的文物保护工作投入不足。

3、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等工作措施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

4、文物保护工作的执法力度还没到位,随意损害文物,破坏文物周边环境的事时有发生。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束后,全市登记消失的文物点就达31处。

三、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重新认识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领导

重新认识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提高全民文物保护意识,营造自觉保护文物的良好氛围,是进一步做好我市文物保护工作的前提。文物保护工作,保护的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先人留下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项工作,不是政府某一部门的事,需要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需要各部门、各阶层的共同努力。当前首要任务,是要切实加强领导,把文物保护工作纳入政府议事日程,作为构建和谐、文明新天长的工作内容。因此,建议各级政府制订和完善保护规划,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工作的关系,要把文物保护工作列入各镇

(街道)和市直各单位分管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的工作职责。真正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弘扬”。

2、明确文物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强化宣传力度

文物保护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提升到彰显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的高度,强化宣传力度,大力营造氛围。建议文物保护职能部门和宣传媒体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把保护文物和全市的经济建设、旅游发展、文化品牌打造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宣传力度。文化、文物部门要充分利用每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和中国文化遗产日,举办文物法律法规宣传,举办文物知识的普及讲座,让广大群众真正懂得怎样才能保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

3、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保护措施,明确目标任务

文物保护部门要结合我市实际,制定目标,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科学保护。要编制《天长市“十二五”文物保护规划》,出台实施办法,做到规划先行。建议对第三次全国普查第二阶段登录的所有文物点,设置保护标志牌,加强保护;加强队伍建设,组建一支以村为基础的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形成城乡一体的保护网络;积极申报抗大八分校旧址群和天长图书馆楼为国保单位,提升城市历史文化品位;将铜城普济桥、秦栏孝子坟等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提升文物保护级别;积极向上争取,把我市境内的重要文物点,列入到国家和省“十二五”保护项目中,切实加强保护;编印

《天长市不可移动文物图录》,让广大群众进一步了解我市的历史文化遗存,热爱家乡,热爱天长。

4、加大执法力度,确保地上地下文物免遭破坏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加大执法力度,对破坏古遗址、古墓葬和损毁文物的事件,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除了给予行政处罚外,对于犯罪案件,要立即移交公安机关立案查处,决不姑息。根据《安徽省建设工程文物保护规定》,文物部门要对大中型建设工地提前介入,进行调查勘探工作,没有经过文物部门签字许可的工地,规划、土地、建设等部门应严格把关,不允许施工作业,以确保文物免遭破坏。

5、积极争取保护经费,加大文物保护投入

建议文物部门多渠道争取经费,积极向上争取保护项目。“十二五”期间,可将抗大八分校教室旧址、政治部旧址,杨捷将军墓,铜城普济桥,老图书馆及周边环境整治等项目,进行申报,争取经费。市财政要加大投入,把日常的文物保护工作经费纳入预算,确保我市的文物保护工作扎实进行。

6、针对我市文物保护的现状,建议市政府出台《天长市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把我市文物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2.论保护天然林资源工作的措施 篇二

关键词:天然林资源 保护工作 可持续发展

为了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以及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在1998年开始在全国全面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保护天然林资源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因为天然资源一旦被破坏是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恢复的并且恢复的经济代价是非常大的,当然天然林资源的经济价值也是非常诱人的,如何合理的处理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之间的关系是保护天然林资源的重点工作。总之关于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复杂性,要做好此项工程需要各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具体的保护措施如下:

1 形成共识,全民参与

面对日益恶劣的生态环境人们已经认识到这正是人们肆无忌惮地开采林业资源、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等原因造成的,尤其是1988年长江和嫩江、松花江流域的特大洪灾给人们造成的经济损失推动了国家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工作的进度。因此保护天然林资源事关全社会的共同利益也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完成。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天然林资源作用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保护天然林资源的意识,让全社会了解保护天然林资源的意义,通过相关数据的公布让公众知道我国天然林资源的现状,让公众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其次林业资源保护工作单靠林业保护工作人员是不可能完成的,林业资源保护工作要充分发挥社会的力量,引导与鼓励更多地社会志愿者加入到天然林资源保护工作中;最后我国也要积极地制定相关的天然林资源保护法律制度,通过法律制度保护天然林资源。

2 科学规划,分类经营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作并不是完全限制人们开采天然资源,而是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合理的利用天然林资源,满足天然林资源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与生态价值的优化配置,因此政府部门要对天然林资源进行科学规划。首先要根据具体的天然林资源现状进行区域划分,通过科学的论证搞好林区规划,划分核心区、禁伐区、生产经营区和生活区等,本着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安全双重目标的原则下将林业资源划分为公益林、商品林,实现林业资源的创新管理,以此满足林区当地经济持续发展;其次政府部門也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引导当地经济发展非林业经济,政府要改变以往经济依靠林业资源的单一经济发展模式,鼓励人们开展第三产业经济,比如利用林业资源开展旅游业等等,摆脱依靠伐林的经济创收行为。而对于必须依靠天然林资源的地方政府部门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合理利用林业资源;最后政府部门要通过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实现对天然林业资源的长远保护,通过运用各种手段加大对生态林业资源的资金投入,通过资金支持提高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力度。

3 加大执法力度 实施依法治林

保护天然林资源除了调动社会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参与保护工作队伍中,还要通过国家相关法律的约束性遏制违法行为,对于违反国家林业资源保护法律的要坚决给予制止,而所有的违法制止都需要相关人员加大执法力度。一是完善林业执法依据,建立林业资源使用许可证制度。严格按照采伐许可证制度,对于开采林业资源的要严格对其采伐数量以及运输凭证等进行审查与监督,对于违反采伐制度的行为要给予严厉的处罚;二是我国执法部门以及执法人员要坚决按照《森林法》的规定,依法管理林业管理工作。作为执法人员要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他们在执法前要熟悉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文明执法。

4 坚决制止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继续抓好退耕还林工作

林业资源的面积越来越少植被被破坏的程度越来越大,追究其原因主要就是人们随意开垦林地和将林地改为耕地行为,为此为保护林业资源我国制定了退耕还林政策,退耕还林政策的推行必然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因此此项工作的推进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但是为了保护林业资源、优化生态环境政府部门、社会公众要站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立场做好退耕还林工作,并且对于侵占林地资源的行为要给予坚决的打击。

5 实施领导干部任期森林资源消长目标责任制

各级政府要把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真正作为考核各级领导政绩的重要内容,定期检查考核,落实奖惩。实行《领导干部任期森林资源消长目标责任状》,真正把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责任落实到各级党政一把手肩上,把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工作真正纳入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主要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狠抓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全面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和监督,大力促进森林资源的发展。

总之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关系到我国林业经营方向、经营重点的重新确立,将极大地促进国有林业企事业单位进行战略性调整,打破以木材生产为主的传统经营格局。搞好天然林资源保护,对于恢复森林植被,遏制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确保林业企业长期安全营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姚茹峰,李坤.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作的有效实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2).

[2]韩克建.浅谈林业站在保护天然林资源中的工作方法[J].科技探索,2013(7).

3.关于我市天然林保护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三

作者:[NetBuilder] 来源:[本站] 浏览:[2760] 日期:[2005-11-3 15:26:48]

我市为期3年的驻村帮扶工作,自去年8月开展以来,在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和派出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第一批驻村帮扶工作队员肩负重托,满怀热情,深入农村第一线,以实际行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驻村帮扶工作中,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驻村帮扶工作基本情况

这次驻村帮扶工作,我市共安排农民人均纯收入在882元以下的扶贫开发重点村227个,涉及8县1市及西工区、洛龙区和高新区3区。其中98个村由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及双重管理单位组成工作队驻村帮扶,69个村由省部属企事业单位、市属企业单位、驻洛部队等单位进行对口包村扶贫,60个村由各县(市)区组成工作队进行驻村帮扶。在各级驻村帮扶工作队员中,有市直干部197名,县(市)区干部149名,其中党员占70%以上。

二、驻村帮扶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1、理清经济发展思路,找准帮扶工作切入点

思路决定出路。为所驻贫困村找到一条好的经济发展路子,是驻村帮扶工作队的首要任务。工作队驻村伊始,即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他们走村入户,访村情,察民意,充分了解贫困村的贫困现状,认真分析经济发展的潜在优势和制约因素。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和村两委干部共同研究制定三年帮扶规划,确定第一年度工作目标和措施,在认识上、思路上和感情上迅速融为一体。市水利局驻嵩县库乡老樊店村工作队根据该村地处陆浑水库坝西的有利条件,确立“抓好基础保温饱,注重特色求发展”的帮扶指导思想,利用陆浑水库水源发展节水浇灌,走高效农业之路。同时扶持特色水产养殖和游船客运服务业,快速增加农民收入。市发改委驻宜阳县石陵乡中峪村工作队根据该村丘陵面积多,适宜发展多种经营的特点,提出了“山上种经济林,山下建大棚,村中建集贸市场,家庭搞加工业”帮扶工作思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市国土资源局驻栾川县栾川乡养子沟村工作队依托该村的旅游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提出“依托旅游做文章,发展三产促经济”的发展思路,帮助开发养子沟风景区,带动农家宾馆、农家餐饮、旅游纪念品开发等服务业的发展。市农经委等单位驻村帮扶工作队还积极组织所驻村两委干部、村民组长、种田能手外出参观,学习外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典型经验,学习先进的栽培、养殖技术,帮助干部群众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引导他们改变传统的种植、养殖习惯,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在工作队的带动下,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地把经济发展思路转化成追求脱贫致富的实际行动,认准路子、敢想敢干、能干会干的农民群众越来越多,极大地激活了农村经济。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各驻村帮扶工作队针对所驻村农民群众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从农民群众最关注的事情抓起,从农民群众最希望办又无力办的事情做起,在交通、水利、教育、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8个月来,共引进、投入资金694.2万元,修建乡村公路162.55公里,改建学校危房55个,修缮校舍386间,帮助解决人畜吃水、引水工程51处,打机井21眼。市交通局驻汝阳县王坪乡孤石村工作队投资51.3万元,完成了2.7公里村组道路硬化工程,筹资10万元修建村文化大院,并捐赠价值5万元的电脑等教育办公用品。市纪委驻伊川县城关镇周岭村工作队协调资金12万元,将全村道路全部硬化,使所驻村率先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为村民建起了6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还投资2.5万元将该村小学校园硬化整修一新。市民族宗教局驻偃师市佛光乡史家窑村工作队多方筹资14万元,实施微积水工程,修建220立方米蓄电池一座,铺设管道1500多米,解决了该村大部分群众吃水难问题。市广播电视局驻嵩县饭坡乡曲里村工作队实施有线电视入户工程,投入材料及设备价值共计4.6万元,使全村197户新装有线电视用户用上了清晰的有线电视信号。

3、狠抓帮扶项目实施,带动贫困村经济发展

在派出单位和市、县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驻村帮扶工作队结合所驻村实际,科学论证,选准选好帮扶项目,帮助村里培育主导产业,带动其它产业发展,努力改变所驻村经济落后面貌。据统计,全市各级驻村帮扶工作队确定主导产业帮扶项目648个,引进帮扶资金780万元,培养示范项目549个,示范户1263户。市委办公室驻汝阳县柏树乡康扒村工作队筹资4万元,指导农户种植中药村100亩,烟叶200亩,绿化荒山1300亩;争取小额贷款20万元帮助群众发展养殖业。市总工会驻栾川县庙子乡吕顺村工作队积极争取“冬枣”经济林项目,项目实施后,可使该村500余人每人每年增加收入100余元。市农业局驻宜阳县莲庄乡养马村工作队积极帮助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先后为该村争取价值1.8万元的优质小麦良种6千公斤,价值2万余元的优质配方肥1.2万公斤;捐送价值1万多元的香花辣椒种子、地膜和8万元的韩国梨树苗5600棵。这些帮扶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步伐。

4、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各工作队着力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建立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为贫困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首先是搞好村部建设。市委组织部驻栾川县白土乡均地沟村工作队积极筹措资金8千余元,将村部翻修一新,并送去彩电、DVD等电教设备。偃师市在驻村帮扶工作中,把村部建设作为一项重点任务来抓,全市有村部建设任务的35个行政村,建成村部的达21个,改变了长期以来村两委无处办公、党员无活动阵地的局面。据统计,全市各级驻村帮扶工作队建设村部达87个。其次是调整班子。结合第五届村委换届选举,各工作队认真配合所驻乡镇、村两级党组织搞好村委换届工作,积极宣传村委换届选举办法,教育、引导群众把政治素质高、致富能力强、有威信的人选进村委会,同时鼓励“双强”型支部书记参与村委主任竞选,实行一肩挑。由于工作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98个帮扶村的村委换届选举工作顺利结束。三是健全制度。驻村帮扶工作队针对部分村干部决策上的随意性,工作上的无序性,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明确党支部、村委会各自职责、权利和义务,明确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规范村两委工作,有效提高了村两委干部依法行政、管理村务的能力。四是壮大组织力量。驻村帮扶工作队积极帮助所驻村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改善农村党员的年龄、文化结构。新发展党员231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000余人,举办各类党员培训班404期,参加党员5000余人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5、积极化解各种矛盾,重点解决难点、热点问题

结合市委“万名干部下基层,化解矛盾保稳定”活动,全市驻村帮扶工作队立足农村一线岗位,明确职责,扎实做好信访稳定工作。偃师市制定下发了《关于驻村帮扶工作队员参与全市千名干部下基层、化解矛盾保稳定活动的意见》,建立完善了驻村帮扶工作队员参与信访稳定工作的“一岗双责”制度,并抽调9名驻村帮扶工作队员组建偃师市处理突发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办公室,直接参与信访稳定工作。洛宁县各驻村帮扶工作队认真排查和处理影响农村稳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逐一登记造册,积极调解矛盾和纠纷,消除和化解了大量不稳定因素。市农经委所驻伊川县鸣皋镇季沟村2002年利用财政扶贫项目,投资11万元新建一所小学,但由于拖欠建筑队工程款4万元,校门连续4次被锁,学生无法上课,村民意见很大,打算集体上访。工作队员了解这一问题后,一方面给群众做思想工作,一方面及时向镇党委、政府反映情况,积极协调,使村委和建筑队达成协议,重新打开校门,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据统计,8个月来,各工作队共接待群众来访5742人,化解矛盾 起,保证了农村社会大局稳定。

6、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新农村 各驻村帮扶工作队积极开展农业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普法教育,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和创建文明村、文明户活动,组织开展各类种养加实用技术培训班200期,培训群众1000余人次,劳务输出3689人,开展送温暖活动400余次,慰问贫困户、五保户5000户,累计187.45万元,组织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296次,服务群众15000余人次。

三、驻村帮扶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领导高度重视,为驻村帮扶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驻村帮扶工作刚开始,市委就给予了高度重视,及时召开常委会进行专题研究,把这项工作作为今后几年全市的中心工作来抓。市四大班子领导经常深入驻村帮扶第一线,调研指导工作,给驻村帮扶工作队员以极大的鼓舞。各县(市)区的领导十分重视驻村帮扶工作,经常到驻村看望和慰问各级驻村帮扶工作队员,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各派出单位充分发挥后盾作用,积极支持队员的工作,为队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激发了工作队员的热情。

2、创新工作方法,推动驻村帮扶工作健康发展

各县(市)区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提高队员的工作水平,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驻村帮扶工作各阶段的任务。伊川县制定下发了《干部驻村工作制度》、《驻村工作队目标责任书》、《驻村工作量化考评细则》、《工作队员守则》、《工作队员日志》、《工作队员考勤登记薄》等,对驻村帮扶工作的目标任务、工作纪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孟津县坚持“双考、双挂、双评、双报”的“四双”管理机制,对驻村帮扶工作队员既考勤又考绩,把工作成效与队员报酬和晋升使用挂钩,对工作队和队员进行半年和年终考评,考评结果及时向队员派出单位和各工作队进行通报。同时坚持做到“四公开”,在村里显要位置公布队员姓名、工作职责、工作目标和工作进展情况,接受群众监督;坚持记好工作记录,建立驻村档案,规范工作程序;坚持驻村帮扶工作例会制度,及时把握工作动态;坚持督查制度,督促工作任务落实。新安县采取“五个一”措施,即各工作队每月报送一次工作情况,村支部、乡驻村办要签意见;各乡驻村办每月报一次考勤报告单,村支部签字;县驻村办每季度到各工作队所驻村至少调研一次;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年终进行一次考核评比。通过以上这些制度措施,有效推动了驻村帮扶工作健康、良性发展。

3、积极搭建载体,营造驻村帮扶工作新亮点

汝阳县在驻村帮扶工作中,组织开展以“带引一批资金,带上一批项目,带强一个班子,创建富裕、文明新农村”为主要内容的“三带一创”活动,取得明显效果,受到省、市驻村帮扶办的肯定。嵩县扎实开展“双示范”活动,即每个驻村帮扶工作队至少为所驻村培育一个以上示范项目,每个工作队至少培育一个以上示范户。截止目前,全县驻村帮扶工作队共培育示范项目183个,示范户421户,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步伐。

4、落实先进性要求,增强驻村帮扶工作的生机和活力

为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确保驻村帮扶工作队员学习不间断、教育不停步,孟津县针对驻村帮扶队员工作的特点,采取“集中学习”回单位,“专题讨论”后回到岗位的灵活方式,保证教育活动落到实处。偃师市驻村帮扶工作队员按照先进性要求,结合所驻村和各自所在单位的实际,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今后进一步改进的计划和措施。嵩县县委号召驻村帮扶工作队开展“走进农家,服务群众”活动,各派出单位主要领导带领党员干部和工作队员,走进农家村院,结成帮扶对子1349对,结成贫困助学对子521对,送去现金17.5万余元、衣物2万余件,召开座谈会235次,收集意见和建议246条,解决难点热点问题179个。市第四人民医院驻村孟津县王良乡张庄村工作队员带领该院6名共产党员妇科医师,为张庄村200多名妇女开展免费义诊活动,从市农科所请来3名养殖专家举办培训班,受到全村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得到了体现。

四、驻村帮扶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驻村帮扶工作发展不平衡,包村扶贫工作进展不快

驻村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市直派出单位及工作队员积极行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截止目前,大多数工作队已基本上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工作目标。但有少数单位领导对驻村帮扶工作重视不够,摆不正局部利益、部门利益和全市工作大局的关系,对驻村帮扶工作支持力度不大。个别队员把驻村帮扶看作是“镀金”,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驻村帮扶工作上,工作上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包村扶贫工作作为我市驻村帮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市驻村帮扶办统一协调和管理,共选派了69个省部属企事业单位、市属企业单位及驻洛部队进行对口包村扶贫,分别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有关包村扶贫单位抓住我市对扶贫开发重点村实行综合扶持、整村推进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尽力在资金、技术、人才、物资等方面给与支持和帮扶,扎实开展包村扶贫工作。但总的来看,工作进展情况还不尽人意,扶贫效果不明显。部分包村扶贫单位行动迟缓,极个别单位至今未和所包村取得联系,没有开展实质性工作,影响了全市驻村帮扶工作的全面开展。

2、涉农资金项目向帮扶村倾斜力度不大,工作上衔接不够

我市在去年曾专门召开涉农资金项目协调会,要求有关部门积极配合驻村帮扶工作,在各项涉农资金项目安排上向帮扶村实行倾斜。同时开辟涉农资金项目申报绿色通道,帮助工作队了解资金政策和投向重点,熟悉申报方法和程序以及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办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工作队和涉农部门在项目申报、资金安排上协调和衔接不够,致使一些好的帮扶项目得不到资金支持而难以实施。特别是工作队员上半年申报的项目,下半年才能批下来,而到时该批队员已离村。

3、部分村干部依赖思想比较重,工作干劲和信心不足

一些工作队所驻村两委干部对工作队员期望值过高,把希望完全寄托在驻村帮扶工作队员身上,片面要求多办实事,解决眼前的一些实际问题,而不在培养造血功能、注重长远发展上下功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驻村帮扶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实际效果。

4、个别帮扶村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帮扶任务十分艰巨

在234个帮扶村中,有一些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如嵩县德亭乡大王沟村,村民分散居住在几条深山沟里,由于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当地产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就地脱贫很难,驻村帮扶不足以解决贫困问题。

五、对搞好驻村帮扶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驻村帮扶工作的指导,确保驻村帮扶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我市驻村帮扶工作开局良好,进展顺利,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农民群众的高度赞扬。因此,对这项工作丝毫不敢松懈,要进一步加大对驻村帮扶工作的督查指导力度,抓住第一年度后四个月的关键时期,完成和落实好第一年度的工作责任目标,为第二年度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强化服务,扩大驻村帮扶工作的经验交流

继续加强对驻村帮扶工作队的服务力度,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支持驻村帮扶工作队开展工作,在涉农资金项目申报、科教文卫服务团选派等方面进一步改进方法和措施,掀起驻村帮扶工作的新高潮。适时召开驻村帮扶工作经验交流会,组织队员代表实地参观和现场观摩,发扬成绩,查找不足,促进工作。

3、搞好舆论宣传,大力营造驻村帮扶工作的社会氛围

4.关于我市食品工业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四

李东风

食品工业是人类的生命工业,也是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长青产业。食品工业现代化和饮食水平是反映人民生活质量高低及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食品工业是我市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关联农业、工业、流通等领域的大产业。食品工业作为农产品面向市场的主要后续加工产业,在农产品加工中占最大比重,因而对推动农业产业化作用巨大。我市作为农业大市,加快食品工业发展,对实现强市富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意义重大。今年初,我们根据市委、市政府着力建设“两大基地”、重点培育“五大主导产业”的战略部署,在经委的安排下,对全市食品行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查。情况分析如下,仅供参考。

一、食品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市食品工业是改革开放以后发展壮大起来的,起步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经过“七五”、“八五”时期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后期,依靠开展全民招商引资的牵动,伴随农业产业化的加快推进,充分发挥我市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食品工业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九五”以来,我市食品工业产值以年均递增20%以上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门类较多,既能适应国内市场需求,又具有一定出口能力的产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食品工业企业数量众多,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份额较大。2004年全市食品加工企业及个体加工厂点发展到1353家,实现产值60亿元,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达185万吨。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发展到66家,拥有资产36.4亿元,实现工业产值33.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20.4%,占规模以上地方工业企业产值的35.8%,是我市地方工业的第一大产业。全市有30家食品工业企业年销售收入超千万元,其中有11家超亿元,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食品工业实现出口交货值2.14亿元,占全市出口交货值的31%,列全市九个出口行业首位;在出口交货值500万元以上的21家企业中,食品工业企业有11家,成为我市出口创汇的骨干力量。

食品工业涉及行业面广,支柱产业初步形成。目前我市食品工业已拥有粮油加工、屠宰及肉类加工、蔬菜水果加工、乳制品、调味品、方便食品、速冻食品、啤酒、白酒、葡萄酒、饮料制造等20多个行业,生产加工企业除主要分布在乡镇以外,在商业、粮食、农业等系统中也有一些食品工业企业。从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的结构看,主要分布在肉禽加工、生猪加工、肉牛加工、乳制品加工、粮油加工、冷饮制品、调味品七个行业。畜牧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我市食品工业的支柱产业,实现产值25亿元,占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产值的74%,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15.07%。其中,肉鸡、肉鸭、肉鹅加工企业15家,加工能力16万吨,实现产值19.6亿元,占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产值的57.9%。规模最大的大成牧业年加工能力3.4万吨,实现产值5亿元,出口创汇4000万元。肉猪、肉牛屠宰及熟食制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1户,实现产值5.4亿元,占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产值的16%。开原福润公司具有年屠宰生猪60万头的生产能力,去年实际屠宰生猪20多万头,为其配套的雨润公司熟肉制品年加工能力6000万吨,这两家企业去年实现产值2.65亿元,利税2092万元。清河宏福肉类公司具有屠宰肉牛3万头、羊1万头的生产能力,实现产值4636万元。此外,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企业10家、冷饮企业11家、制酒企业3家、乳制品企业2家、调味品企业2家,实现产值分别占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产值的3.5%、8.1%、7.6%、1.5%和0.5%。

发挥集聚效应,涌现出一些食品工业产业集群。亮中酒业集团聚集20家白酒酿造企业,年生产白酒3万吨,加工转化粮食4万吨,实现产值1.6亿元,利税1360万元。在国家食品协会等6部门开展的百强白酒企业评选中列第88位。昌图八面城镇以形成盛德、曙光、东泉、宝祥等四家具有一定规模的肉禽加工企业,年加工肉禽2500万只,产值4.5亿元。近年来,开原、清河城区又相继兴起了冷饮产业,先后建起了天淇、富康、李飞、帅兴、五洲等具有一定规模的冷饮企业20多家,其中有的企业投资规模已接近亿元,冷饮行业至少可实现产值7亿元。

依靠招商引资牵动,食品工业在大项目建设上实现了突破。一是在玉米加工上,沈阳万顺达集团投资兴建的昌图万顺达玉米淀粉加工项目,总投资4.3亿元,新建两条年产20万吨淀粉生产线和一座自备电厂,一期工程年产20万吨淀粉生产车间一座,10万吨麦芽糖车间一座。该项目达产后年加工转化玉米60万吨,占全市玉米总产量的30%。二是在乳品加工上,近年来我市相继开工建设了依露、羊森、冰山、东羽、大牛等5家乳品加工企业,加工能力13.8万吨。铁岭依露乳业总投资1.7亿元,日处理鲜奶400吨,年产各种乳制品10万吨,年产值3亿元,税金2000万元。该项目已于2004年7月投入生产。羊森牧业总投资3000万元,日加工鲜奶50吨。三是在冻干食品加工上,北绿集团投资1.9亿元建设的冻干食品项目已列入辽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重点项目,年产冻干食品1200吨,产值1.5亿,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完成。该项目投产后将成为中国东北第一家以冻干食品为主的现代化企业。四是在特色产品加工上,山东青岛长寿食品有限公司在昌图付家镇投资3000万元建设花生深加工项目,主要生产花生油、花生蛋白及花生蛋白食品,预计明年10月份投入生产。还有兴建于2003年的开原圣亚食品有限公司在推进蔬菜加工和出口上取得了新进展。近年来,我市食品工业新上投资超千万元项目近30个。随着这些项目的投产达产,蕴藏着我市食品工业后续发展的巨大潜力。

食品工业企业在争创名牌产品和开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方面进展较快。全市食品工业已争创省名牌产品6个,省名优食品12个,市名牌产品6个,获省著名商标13枚,市著名商标20枚,涌现出“天淇”冷饮、“豆中宝”调味品、“东首”面粉、“北绿”啤酒等省内知名品牌。全市已获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20个。北绿山野菜2000年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北绿葡萄、葡萄酒、大米、生物有机肥于2001年通过欧盟ECOCERT有机食品认证,2004年北绿、岛城两大系列8个品种的啤酒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是省内首家啤酒企业获此殊荣。最近北绿在黑龙江的树莓、蓝莓和红小豆基地获得美国NOp有机食品认证。2003年北绿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HACCp国际食品安全认证。继北绿集团之后,铁岭县建起以“方兴”牌为主的绿色稻米加工企业3家,形成日加工100吨的生产能力。开原市先后建起开原米业、鹤采谷业2家绿色大米加工企业,其中鹤采谷业生产的产品有7个品种、12个规格,年加工能力达3万吨。以“开清”牌大米为原料的盒饭系列产品已打入日本市场,年销售2000多吨。“昌绿”牌绿色猪肉也已获得中国绿色食品标志,并已列入国家星火计划。

食品骨干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依露乳业主要设备从德国、瑞士、丹麦进口,采用德国西门子中央控制系统,生产线65台套,价值8000万元,是目前国内单体生产能力最大的一条生产线,该企业与法国科研部门开发的益生菌奶和睡前奶填补了国内空白。大牛乳业拥有国内较先进的奶粉、鲜奶、长效奶、酸奶及酸奶饮料4条生产线。北绿冻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冻干设备是引进丹麦阿特拉斯技术制造的,该生产线可用于冻干草莓、蓝莓、树莓、胡罗卜、甜玉米、蘑菇、山野菜及果蔬、肉类、汤料等冻干食品。川顺食品有限公司拥有日本原装新含气烹饪杀菌锅、新含气包装机、新含气制氮机、多功能消毒机、传感式消毒机等先进设备,速冻产品和软包装产品达20种。

食品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经济发展。食品工业企业绝大部分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带动农村种养业发展,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方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公司、基地、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初步形成。食品企业采取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面联结种养业基地,带动农户26万户,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性产业化基地140多个,基地面积300万亩,其中定单农业面积达到210万亩,农民人均从产业化经营链条中获得的纯收入达到12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34.5%。

二、食品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食品工业结构不够合理。从行业结构上看,食物资源粗加工多,深加工和精加工少,食品产业链延伸不够;从企业规模结构上看,食品加工企业大的少,小的多;从产品结构上看,产品品种少、档次低、包装差,更新换代慢,产品结构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

2、食品企业生产集中度不高。突出表现在大多数食品生产企业没有达到合理的经济规模。如,国内粮油加工企业合理的经济规模为面粉400-600吨/日、稻谷加工200-400吨/日,而我市东首面粉公司为日加工能力120吨,铁岭县“方兴”等三家稻谷加工企业日加工能力总计也仅有100吨。啤酒生产企业合理的经济规模为20万吨/年,而我市北绿集团啤酒生产能力仅有10万吨。

3、食品工业企业与农业资源不够协调。一是有资源、没龙头。目前我市保护地蔬菜21万亩,昌图中部马铃薯专业区种植规模已达15万亩。这两项产业基本没有食品加工龙头企业牵动。二是资源多、企业小。我市水稻种植面积90万亩,年产优质大米35万吨,但是水稻加工企业仅有5家,且规模很小,最大的鹤彩加工能力仅有3万吨。水果产业基地仅有西丰御林一家小型果汁加工厂。再如畜牧业,全市肉牛屠宰量仅为2.7万头,只占全市肉牛出栏量72万头的3.75%,全市屠宰加工生猪45.7万头,占生猪出栏量223.7万头的20.4%。三是企业大,资源少。如,依露乳业设计年加工能力10万吨,需要3万头奶牛供奶,而全市奶牛饲养量3.3万头,产奶的1.6万头,产奶量只有6.5万吨,远远不能满足一家企业的需求。

4、品种品牌少,资源综合利用不够。突出表现在畜禽加工上,我市肉鸡加工只有200多个品种,肉牛加工也仅有30多个品种,而且只能进行简单的分割,未能在骨、血、皮、鞭和内脏等方面搞综合开发。而美国仅肉鸡加工品种就已达2000种。加之又没有自己的品牌,导致出口创汇能力低,许多肉鸡加工企业挂靠外省市企业的包装后出口。

5、食品企业生产的基本条件还很差,质量安全问题隐患仍然存在。许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规模很小,加工设备简陋,环境条件很差,技术力量薄弱,质量意识淡薄,难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2004年5月,清河红果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山葡萄酒因国家质检总局抽查不合格,被中央电视台和多家媒体曝光。同年11月,清河区亨鑫冷饮厂生产的雪糕,因卫生部抽检产品质量不合格,也被多家媒体曝光,各食品网站同时登载。食品安全问题仍引起调度重视。

三、解决食品工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1、建立全市统一、高效的协调机构,着力培养食品工业这一主导产业。食品工业涉及国民经济第一、二、三产业,目前管理职能又分属不同部门,扶持其发展的政策无法互动,不利于做大做强企业;同时食品工业的发展又与农业的种植、养殖紧密结合不可分割。建议市政府成立推进食品工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制定规划、综合协调、监督、指导重大项目的实施和政策的落实。树立大工业、大食品、大市场、大发展的观念,着力培养一批有竞争力的食品工业骨干企业。

2、加强“产学研”联合协作,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协作、合作。与大连轻工学院食品系、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渤海大学食品学院、辽宁食品科研所等单位紧密合作,组织骨干食品企业与有关院校进行对接。引进项目,引进技术,引进产品,引进人才,进行难题攻关,共同开发新产品,提高自主研制能力。要围绕资源进行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

3、实施名牌战略,建设食品名城。宣传市政府争创名牌产品的奖励政策,增强企业创名牌的积极性、主动性。肉品加工企业要争创省名牌和国家名牌产品。大力宣传知名食品企业和优秀食品企业家,进一步提高优秀企业家在全国的知名度。重视著名商标的评比和宣传。下大力气建设一个食品工业园区和几个食品名乡(镇)。通过实施名牌战略,评选著名商标,培育知名企业,宣传知名企业家,打造知名食品园区,建设食品名乡、名县,争取用5至10年的时间,把铁岭建设成食品名城。

4、从食品加工源头抓起,确保食品安全。要督促企业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积极贯彻ISO9000和HACCp等质量管理系列标准;要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严格原辅材料质量的产前管理,严格设备管理,严格生产工艺规程要求,严格产品出厂检验,从生产加工各个环节上加强质量把关,严禁不合格食品出厂销售,认真抓好食品安全(QS)市场准入工作,确保食品安全。

5.关于我市食品安全情况的调查 篇五

——关于我市食品安全现状的调查

食品安全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也关系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随着全国范围内问题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塑化剂等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食品安全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深入了解我市食品安全现状,加强安全监管,确保沈城百姓吃上放心的食品,最近,我们深入市卫生局、工商局、质监局、食药监局、公安局等部门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将其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摆在突出位臵,并纳入今年“抓环境促提升”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力量,初步形成了“全市统一领导,属地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食品安全工作格局。为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今年以来,市打假办开展了“亮剑行动”、“天网行动”等专项整治行动,破获食品类涉假案件近200起,查处行政案件1300余起,捣毁窝点400多个,食品安全 领域损害群众利益和健康的突出问题不断得到解决,人民群众的市场满意度和消费信心日渐增强。应该说,我市食品安全状况总体稳定,形势趋好,但是通过深入调研发现,我市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仍然存在着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1.环节多链条长,监管尚存空白地带。目前,食品安全由农业、质监、工商、食药监等有关部门实行分段监管,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综合协调。由于食品安全监管从“农田到餐桌”链条长、环节细、衔接点多、专业性强、情况复杂,加之相关配套法规一时难以到位,监管工作存在着界限不清、职能交叉、监管空白等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管效能。如我市商场、超市、集贸市场中存在大量现场制售食品的小作坊,其监管权限归属问题尚不明确,处于无证无照经营的监管空白状态,生产加工的食品质量无法保证,基本等同于黑窝点加工的食品。此外,我市城区、城乡结合部存在众多的早市、夜市、马路市场和食品摊点,他们的流动性大、工艺粗糙,达不到办理证照的条件,而且其中很多马路市场由街道办事处举办,由行政执法局负责管理,工商、质监等部门不参与监管,无权为其办理相关证照,形成了监管难、取缔难的现实状况。这些 处于监管边缘的食品企业,在不具备相应条件的情况下随意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形成很大的食品安全隐患。

2.部门衔接不畅,信息共享机制有待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需要各个部门协调联动、齐抓共管。但我市的相关监管部门之间有时难以步调一致,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管合力,往往在省市统一组织的专项整治活动中,部门尚能默契配合,但在日常监管中,需要共同解决问题的时候,一些部门和地区却各自为政,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却监管不到位。比如,在生产许可或执照审批方面,有关部门不能及时联合起来对食品企业进行检查整改,而是仅仅依靠单个部门去督促补办,造成部门孤军奋战局面,难以达到良好效果。在联合执法方面,由于经验不足导致执法不能有效形成合力,各个部门的专业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特别是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没有顺畅地衔接起来,不仅增加了执法成本,而且也降低了执法效率。在食品安全信息方面,还没有建立统一规范的共享机制,不利于监管部门之间方便及时地获得对方的信息,影响各个部门监管线索的获取以及在全市范围内对食品安全情况的整体把握和监管,很容易造成监管漏洞和重复执法。

3.人员少任务重,监管力量相对不足。目前,我市虽然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要求,成立了食品安全 委员会及其综合协调机构,但规格上与一些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同时,我市各级食品安全监管行政机构的力量也相对薄弱,比如,作为全市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的市食安办,设在市卫生局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处,仅有9名工作人员,其规格和人员力量与所承担的任务还不相称,有的区县食安办的人员编制至今未能落实。市质监局负责监管的食品生产企业和食品加工小作坊近3000家,按照上级确定的监管人员比例,我市需配备专职监管人员200名以上,但该局实际从事食品安全监管的人员只有49人。基层执法监管人员数量则更显薄弱,有的区只有1个科2个专职监管人员,无法满足工作的需要。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专业技术性较强,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而我市具备一定食品安全专业知识的监管人员相对不足。此外,尽管我市食品安全财政投入逐年增多,但是执法车辆和装备落后、检测技术水平不高、检测经费不足的问题也比较明显,许多监管举措难以落实到位。

4.产业基础薄弱,安全隐患较多。从总体上看,我市多数地区特别是城镇周边及农村地区,在种植、养殖、食品加工、流通、餐饮等各个环节都存在多、小、散、乱、差的问题,食品企业规模化、组织化、规范化程度还不高,经营方式也比较粗放。全市食品经营单位近29000户,个体工商户占90%以上,食品生产企业中,小型企业占到70%以上,餐饮行业准入门槛低,存在相当数量的低水平小餐饮店。这些企业诚信经营意识较差,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自我管理水平不高,为获取暴利往往违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初级农产品源头污染和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滥用食品添加剂现象比较突出,有的单位和个人甚至见利忘义、道德沦丧,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形成了所谓的行业潜规则。大量流动摊贩、地下作坊、无证摊店等食品“黑点”虽经多次打击清理,仍然屡禁不止、屡打不绝,给监管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二、加强我市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建议 鉴于目前我市在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上述问题,为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营造安全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监管工作体制。建立高效、权威和协调有力的工作体制是进一步提升全市食品安全监管水平的重要前提。为此,建议我市食安委的设臵按照国务院的模式进行调整和完善,主任由分管全面或综合工作的市领导兼任,其他有关副市长任副主任,建立高规格、高层次的食品安全议事协调机构,以强化食品安全领导机构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借鉴国家和外地作法,进一步加强食安委办事机构(食安办)建设,将食安办独立设臵,提高规格,专门负责食品安全工作。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充实各级食品安全监管行政机构的力量,合理配备领导职数和人员编制,促使各区县(市)把本地区食品安全监管人员配齐,将监管工作延伸到街道、乡镇和社区,配臵专职食品监管员,建立健全基层食品安全巡查员、协管员、信息员制度,形成完善的监管工作网络。合理加大食品安全工作投入,改善监管工作必须的硬件设施条件,提高检验检测能力,增强我市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2.健全责任体系,确保监管工作落到实处。建立食品质量安全考核机制,按照《食品安全法》要求,把食品质量安全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严格落实行政问责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监管部门评议考核和企业第一责任人机制,细化考核指标,促进监管责任层层落实,形成比较完善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实行食品安全追溯制度,以和百姓生活最密切相关的农(畜)产品为重点,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连接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信息链条和责任追溯链条,逐步建立产地要准出、销地要准入、产品有标识、质量可溯源、风险可控制的全 程追溯体系,形成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3.强化协调配合,实现监管工作无缝链接。要进一步明确各个监管部门的工作职责,加快食品安全地方立法步伐,对食用农产品的种养殖、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服务等各个环节,对食品添加剂、饲料、农药等影响食品安全的各个要素,对许可、管理、处罚、问责等整个监管过程,都要详细规定职责分工,努力实现在环节、要素、过程上的全覆盖,防止出现监管边界不清、监管空白、重复监管等引发食品安全的问题。针对当前我市大量存在的现场制售食品的小作坊、马路市场和食品摊贩,要抓紧确定其管理部门和监管权限,对无证无照生产经营的要研究制定办理证照的标准和条件,指定相关部门尽快为其办理证照,纳入政府监管范围,不符合办理条件的坚决予以取缔。要进一步发挥好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的作用,加强协调配合,完善联合执法制度,健全各个部门、各个地区之间食品安全信息通报网络体系,努力构建部门联手、上下联动的监管工作格局。

4.突出监管重点,加大食品安全执法力度。一是针对影响食品安全最为突出的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问题,加大对食用农产品、食品生产加工、食品流通以及餐饮服务等环节的整治力度,始终保持高压 打击态势,坚决惩治违法违规生产经营行为,最大限度地消除食品安全隐患、遏制食品安全事故。二是强化源头治理,重点抓好农产品、畜产品安全监管,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基地产品和农业投入品监督。三是对乳制品、食用油、保健食品、鲜肉和肉制品、酒类等与群众日常饮食息息相关的食品,采取打防并重、标本兼治、多措并举的综合治理措施,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使生产经营重点品种的企业必须具备保障食品安全的条件、资质和管理能力,逐步淘汰所属行业内的劣质企业。四是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区域入手,对假冒伪劣食品猖獗的集散地、批发零售市场、集贸市场以及城乡结合部等,整合相关执法力量,联合开展打击行动,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消费安全感。

6.关于我市天然林保护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六

一、农村科普工作基本情况

几年来,在上级科协的正确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市科协紧紧围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充分发挥科协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努力践行“三服务一加强”职责,全力组织我市广大科技工作者,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科普工作。为助力我市新农村经济建设,我们以农村科普为重点,切实发挥科协科普主力军作用,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一)、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的科普宣传活动,科普宣传效果明显

进行科普宣传是科协工作的社会职责。为进一步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市科协紧紧围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崇尚科学文明,摒弃生活陋习”等主题,充分利用各种科普资源,广泛开展各种科普宣传活动。连续多年在全市农村组织开展了“科技之冬”活动,为农民送技术、送项目、送信息。进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依靠科学、发展经济”等内容丰富的科普宣传活动。为使“送科技下乡”活动扩大规模和影响,我们还多次邀请省科技专家边疆行服务团到我市农村为种养 殖专业户及农技协举办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和疑难咨询。几年来,共编印科普宣传资料和画册20万份,举办技术讲座70场次,受众人数达15万人次,增加了科普宣传力度和实效,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

(二)强化“农技协”科普生力军作用,增进农技协实力,促进农村科普和农技协稳步发展

开展农村科普活动,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农村科普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市农技协组织作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方针政策,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村科普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上连市场,下连农户,推广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架起农民通往市场的桥梁,提高农民进入市场化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以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方面都起到了积极性作用。为此我市科协始终把扶持发展农技协作为农村科普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做,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进行组织管理和指导,提供市场导向信息,千方百计扶持其发展壮大。目前全市有各类“农技协”25个,会员总数4000余人,专业涉及人参、葡萄、养猪、养鸡、中药材、食用菌等,协会举行的各类培训、技术讲座、技术示范和推广活动由于符合群众需求,极大地调动了农村群众的积极性,已成为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农村科普工作的有效载 体和带领农民群众闯市场、发展经济的一支生力军。

(三)加强科普示范基地(户)创建,为全面推动农村科普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科学普及目的在于应用。为使科普工作具体化、适用化和实效化,全面推进农村科学技术普及,市科协积极组织指导开展促进农村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各类科普示范基地(户)的创建工作。2005年以来,已创建省级“科普示范基地”两个,县级科普示范基地22个,科普示范户44个。通过这些科普示范基地(户)的创建、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大了农村科普工作力度,全市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断提高,科技措施得到逐步推广应用,为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存在问题

(一)科普工作的机制和协调制度不够完善。按照《科普法》规定,县(市)级以上(含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科普工作协调制度,但我市仍未建立科普工作的联席会议制度;少数单位和乡镇还存在对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问题;一些单位对“科教兴市”和“科普惠农兴村”的认识不到位,没有把科普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没有制定科普工作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

(二)农技协发展状大面临多重困难。一是扶持协会发 展的政策不多,协会或会员办理贷款难,无法解决项目资金问题;二是协会的产品市场销售没有保障,因为一些不合理的价格压制或产品运输成本过高等因素导致高投入、低效益;三是有些协会缺乏专业性实用技术人才,导致项目发展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四、几点建议

(一)建立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要充分发挥我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领导小组的决策指导作用,千方百计调动承担涉农任务的牵头部门与责任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定期召开工作调度会议,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相关部门工作有规划,任务落实到位。

(二)稳定和扩大科普队伍,促进科普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一是科普队伍必须坚持专、兼结合;二是加强科普人员培训,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科普人才队伍;三是巩固扩大学(协)会队伍,使广大科技工作者能进入学会大家庭,加强学术交流,引导促进各类新型实用技术辐射农村基层,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7.关于我市天然林保护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七

一、基本情况

(一)现有幼教机构情况。目前,全市有各类幼儿园119所,入园幼儿17459人。其中公办园13所,在园幼儿5310人;民办园106所,在园幼儿12149人;民办园数量占总数的 89.1%,在园幼儿占总数的69.6%。各类幼儿园现有教职工1684人,园长和教师的学历合格率达到100%。2012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1%。从三区来看,海勃湾区有各类幼儿园62所,有幼儿园教职工1002人,入园幼儿10300人,其中公办园6所,在园幼儿3100人。乌达区有各类幼儿园29所,有幼儿园教职工394人,入园幼儿4043人,其中公办园4所,在园幼儿1581人。海南区有各类幼儿园28所,有幼儿园教职工288人,入园幼儿3116人,其中公办园3所,在园幼儿629人。

(二)新建幼儿园进展情况。目前,海勃湾区在建幼儿园9个,其中2011年新建且正在续建的幼儿园3个,2012年新建、扩建幼儿园6个。3个续建幼儿园中,蒙古族幼儿园计划8月初竣工,第八幼儿园计划7月底竣工,银鹰幼儿园目前正在开挖地基。6个新建幼儿园中,一幼异地重建、二幼扩建、区幼扩建项目正在进行前期准备,依林幼儿园正在进行开槽施工,百灵幼儿园正在进行内外装修,海北新城幼儿园已立项。乌达区2012年将新建幼儿园2所,目前嘉景幼儿园和新大地幼儿园项目选址已定,规划方案已通过,计划近期开工建设。海南区目前在建幼儿园项目4个,区第一幼儿园正在基础施工,计划2013年9月投入使用,区第二幼儿园、第三幼儿园、德顺幼儿园正在施工,计划9月份投入使用。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工作,坚持把学前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不断加大投入,狠抓建设管理,基本上形成了以自治区级示范园为重点,以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公办、民办、联办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

(一)强化制度建设。制定出台了《乌海市“十二五”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乌海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乌海市“十二五”扩大学前教育资源规划》、《乌海市幼儿园综合管理评估标准》、《乌海市民办幼儿园设置标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推动学前教育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之路。

(二)加大投入力度。市财政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安排1000万元新建幼儿园建设补助资金,列入年度基本建设投资预算,支持三区新建幼儿园。同时,市财政每年还安排500万元民办幼儿教育专项发展补贴资金,并要求海勃湾区不少于300万元,乌达区和海南区不少于150万元,对民办幼儿园根据评估定级结果按每生每月90—12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对办园规范、质量高、声誉好的民办园给予一次性奖励。

(三)创新办园模式。积极探索建立了以公办幼儿园为示范、社会力量兴办为主、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办园模式。通过小学附设幼儿园、名园创办分园等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范围。大力推行“公建民办”或“公办民建”建园方式,满足社会各界多层次、多样化入园需求。积极扶持民办学前教育发展,将民办幼儿园表彰评比、教师资格认定、教师培训、职称评审等与公办幼儿园同等对待,促进幼儿教育均衡发展。

(四)提高师资素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先后组织骨干幼师分别到北京、深圳、西安等地参加业务学习和现场观摩。每年邀请幼教专家来我市讲学指导,对园长、教师、保育员、保健医生和财务人员进行形式多样的培训。积极开展教学观摩、优质课评比、幼儿德育经验交流会、“手拉手”帮扶等教研活动,发挥公办幼儿园的示范指导作用,促进民办幼儿园提升办园档次。

(五)实施普惠教育。充分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学前教育权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我市入园,与本市户籍幼儿在收费、施教、管理方面一视同仁。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学前教育取得较快发展,但也存在发展不均衡,教育水平参差不齐,优质教育资源缺乏等问题,特别是与我市打造自治区西部区域中心城市和人民生活提质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急需予以解决。

(一)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还需提高,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有待完善。对幼儿教育的社会公益性、基础先导性认识还不足,政府统筹、分级管理、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还需全面落实,管理职责仍需进一步明确,管理人员和机构要不断加强。

(二)幼儿教育发展不平衡,已经出台的幼儿园规划与布局没有得到全面实施。三区之间、城镇之间、幼儿园之间在设施设备与经费、办园理念、园长素质、师资水平、教育质量、规模效益、社会声誉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全市达到自治区级示范园和一、二级园的优质幼儿园仅占全部幼儿园的21.8%。幼儿园规划及布点与城市开发、建设、改造不能同步进行,许多新建住宅区没有配套建设幼儿园,给适龄幼儿家庭带来不便。

(三)幼儿教育历史欠账多、底子薄,公用经费不足。过去由于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少,新建公办幼儿园数量增长缓慢,大量不具备办学条件的民办幼儿园一哄而上。近两年,虽然加大了幼儿园的建设力度,但幼儿园经费不足特别是公用经费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很多幼儿园教学设备达不到基本配置标准。

(四)公办幼儿园数量明显不足,民办幼儿园办园水平参差不齐。现有公办幼儿园13所,占全市幼儿园总数的10.9%,在园幼儿占全市在园幼儿数的30.4%。全市民办幼儿园106所,其中达到270人(9个班)以上的民办园只有11所,许多民办园缺乏基本的师资、卫生、安全条件。

(五)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优质师资缺乏。现有幼儿园教职工1684人,专任教师1094名,其中公办幼儿园现有在编专任教师32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0%。拥有中等幼儿教育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专业合格率仅占65%,具有幼儿教育专科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仅占27.5%。幼儿园自聘教师占幼儿教师总数70%,工资少、待遇差、社会保障不到位,导致幼教队伍不稳定。

四、建议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务必做好学前教育工作。

(一)明确学前教育的社会公益性质,探索完善学前教育发展模式。学前教育是政府主导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是民生的主要内容之一。应依据我市学前教育发展总体偏弱的实际,通过国有民办、委托管理、民办公助、股份制、集团化、连锁制等办园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多体制、多形式的幼儿园办园模式,形成政府主导、公办园为骨干、优质园为示范、社会参与、公办与民办并举的幼儿园办学基本格局,快速扩大幼儿园规模,提高办园效益。

(二)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缓解入园难。一是做好公办幼儿园新建改扩建工程。继续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确保“十二五”期间新建和改造标准化幼儿园60所左右,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使我市学前教育走在自治区前列。提高公办园的质量,办好一批教育质量优良、具有良好社会信誉的公办幼儿园,发挥骨干和示范作用。推进镇中心标准化幼儿园建设工作,促进镇中心幼儿园办园整体水平的提高。二是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在符合发展规划的前提下,引导有合法资质、良好信誉的社会团体、企业和公民举办面向大众、收费合理的普惠性幼儿园。规范民办幼儿园管理,实行年检公示制度,对年检不合格的幼儿园限期整改,限期内仍达不到条件的,依法取缔。民办幼儿园在审批注册、分类定级、教师培训、职称评审、评优表彰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享受同等待遇。重视新建居民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建设。

(三)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保教质量。一是建立幼儿教师培训体系。将幼儿教师(园长)的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对幼儿园师资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培训,在经费、时间和制度等方面予以保证。二是严格幼儿园教师资格准入管理。严格执行幼儿园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各级各类幼儿园(含民办幼儿园)新招聘专任教师必须从学前教育专业大专以上毕业生和具备幼儿教师资格人员中录用,严把教师入口关。三是加强幼儿教师队伍管理。切实解决幼儿教师的编制问题、职称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以维护师资队伍的稳定。建立优化激励奖惩机制,开展优秀园长、优秀幼儿教师评选,提高学前教育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四)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一是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制定和完善幼儿园教育、管理、卫生、安全等各项标准,明确各项基本需求。尽快测算公办性质幼儿园办园成本,完善学前教育分担机制,加强无证办园的监管力度。二是加强学前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市、区教育部门调整、充实配备专职幼教管理干部,成立幼儿教育研究组,配备教研人员。保持幼教管理干部工作的相对稳定性和专业性,加强幼儿园监督、指导和服务。三是加强幼儿园常规管理。建立以优质幼儿园为中心的幼儿教育管理网络,健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机制。继续开展公办幼儿园分级分类评估,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定期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经费投入、师资水平、保教质量、管理水平和依法办园等情况进行督查指导,并将检查结果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和家长的监督。

(调研单位:市教育局、海勃湾区、乌达区、海南区

核:张

8.关于我市天然林保护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八

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

6月24日,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副主席陶承德的带领下,对我市企业科技人才工作进行了调研。委员们视察了天马泵阀集团、鑫国仪表有限公司、昭田磁电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情况,听取了市科技局关于企业科技人才工作的情况的通报,并召开了座谈会,就如何加强企业科技人才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建立良好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培训机制、管理机制和创新机制,科技人才比例进一步优化。目前全市拥有各类科技人才51597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32%,拥有初级以上职称3472人,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占人才总量的20.98 %、中青年占76.71 %、工业企业中的人才占8%。

1、建立健全良好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

近年来,我市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良好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安心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和制度保障。一是制定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我市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天长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天长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二是建立和完善表彰奖励机制。我市每三年举行一次科学技术进步奖励表

彰; 2008年开展工业企业技术创新之星评选活动,今年又开展专利先进企业和个人表彰活动。极大地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三是建立、完善科技人才引进和利益分配机制。积极鼓励企业采取咨询、兼职、短期聘用、技术承包、技术入股、人才租赁等多种方式引进外地高新技术人才。

2、建立健全完善的科技人才培训机制

我市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订单培训与单位自已培训”、“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等多种培训教育方法,运用脱产与半脱产、集中学习与自学、会议与课堂、参观与现场观摩等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形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科技人才培训机制。一是积极把优秀管理人才送出去进行培训。二是聘请外地专家教授来我市进行授课。三是利用职业培训教育机构多方位、多层次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四是发挥企业在人才教育培训中的主体地位。

3、建立健全科学的科技人才管理机制。

我市不断优化用人制度,形成了科学的科技人才管理机制。一是成立人才工作领导组;二是改革、优化了用人制度;三是做好民营科技企业人才职称评定工作。

4、建立健全完备的科技人才创新机制

我市通过形式多样的措施使科技人员有制度保创新、有信心敢创新、有资金争创新、有地方找创新、有技术做创新、有机构能创新、有成果证明创新,从而形成了完备的科技人才创新机制。一是制定落实科技创新优惠政策。对新取得的专利、高新技术产品、重大科技成果的个人给予一定的资助和奖励。二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三是加快

产学研结合的步伐。我市100多家工业企业与科研院所有合作关系,建立5家省级技术中心,3家省级专业研究所,50多家厂办研究所,为科技人员创新提供组织机构保障和技术支撑。四是加快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各类科技园区和产业基地近20个。建成的创业服务中心拥有孵化面积21000平方米,为科技人才创新提供资金、技术、场地、咨询等一站式服务。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尽管科技人才队伍数量不断壮大、质量明显提高、结构逐步改善。但是,我市科技人才工作仍然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科技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企业科技人才更为缺乏,高级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少之又少。二是科技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在天长培养的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工作经验,能独挡一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往往由于待遇、环境等问题,纷纷跳往大城市、大企业。三是没有形成完善的科技人才培训体系。四是人才政策落实不到位。

三、意见和建议

1、进一步完善落实人才政策

建议由组织、人事和科技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认真梳理现有的国家、省及我市人才政策,查找贯彻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针对不合时宜的条款进行修订、完善、补充,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将优惠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2、加强宣传,树立典型

对全市支柱性产业、科技创新型企业、重点骨干企业关于人才引进、培养、管理、聘请、待遇等方面,特别高级人才使用及供求等

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一方面详细了解全市企业人才需求状况,提出用人措施,制定人员配比方案,加强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对做的比较好的企业形成典型材料,通过广播、电视、网络、会议、报刊等媒体进行大力宣传;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在企业给予表彰的同时,政府给予一定的表彰和奖励。通过宣传,使全市企业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3、建立大学生工作流动站

组建天长市大学生工作流动站,成立以市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天长市大学生流动工作站。工作站每年吸纳我市行业需要的50~100名大学本科毕业生。进站人员工作时间不超过6个月,工作站提供食宿、岗前培训、实习岗位,发放一定的生活补帖,加强与企业的对接,帮助在站的大学生找到满意的岗位。进站人员免收落户、档案等费用,优先购买经济适用房。出站人员对企业有重大贡献可破格评定职称,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为大学生搭建创业、就业平台,为企业储备、选派科技实用、急需人才,为我市培养行业技术人才。

4、建立健全企业科技人员培训机制

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形成员工培训、高级人才引进、企业家培养三级企业人才培训机制。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举行技能竞赛活动,加强员工培训。创造良好的政策、研发、工作、生活、创新环境,加强与科研院所联系,推进高级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建立企业家及企业高层培训机制,联系高校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企业家管理、创新、业务等方面的培训。

5、加强产学研合作

9.关于我市天然林保护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九

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的情况调查报告

桂林是一座享誉世界的山水名城和历史文化名城。1998年11月桂林地市合并以后,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投入巨资近百亿元进行城市建设,仅用三年多时间,就完成重点建设项目89项,其中新建桥梁19座,新建立交桥3座,新建广场2个,新建改建道路35条,新建改建景点10个,清淤截污、引水入湖等大型环保工程3项。在实施城市建设过程,桂林市全面推行公开招标投标,不仅从源头上防止了腐败问题,而且也节省了资金,提高了工程质量。据统计,三年来,全市建设工

程报建率达到100%,应公开招标工程公开招标率达到100%,已完工工程验收率达到100%,工程合格率达到100%,重点工程优良率达到80%以上,其中达到%。桂林高尔夫休闲世界假日酒店荣获国家优质工程最高奖——鲁班奖,“九天银河”大瀑布、中心广场区幅花岗岩世界地图创下了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通过公开招标投标,平均降低工程造价%。桂林市实现了建设工程交易“从无形到有形,从无序到有序,从隐蔽到公开”的转变,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招标投标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长期以来,建筑行业是腐败现象高发和多发的领域,发生在建设工程的腐败现象触目惊心。为了防止“工程建起来,干部倒下去”的现象出现,市委、市政府把推行公开招投标作为规范有形建筑市场的关键环节来抓,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市委、市政府明确规定不允许搞“暗箱”操作,要工程找“市场”而不要找“市长”。在1999年初,大规模

城市建设动工前夕,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了一次由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参加的城市建设动员大会,提出了“廉洁自律、工作细致、依法行政、决不手软”十六字工作原则。明确要求,所有涉及工程项目的工作都必须按规定的法律、法规、制度公开、公正、公平地进行,不许搞“条子工程”、“人情工程”,不许“暗箱”操作。凡发现有借机敛财、谋取私利的,要坚决查处。二是市委、市政府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原市委书记姜兴和、原市长李金早带头约法三章,保证自己对工程项目不批“条子”、不打“招呼”。姜兴和曾对上门要求承包工程的熟人说:“我只管一项工程,就是我家的装修,别的工程我管不了。”李金早的一个亲戚来到桂林,一住下就提出要工程。李金早说:“你回去吧,只要我在桂林,你就不要在桂林干。”在市领导的带动下,建设主管部门的领导近年来也多次拒绝亲戚朋友索要工程的请求。三是市委、市政府定期或不定期地听取建设工程行政主管部

门汇报招投标工作情况,全力支持招标投标工作,及时解决招标投标工作中遇到的阻力和问题。由于各级领导以身作则,严格要求,从源头上有效地预防和制止了“人情工程”、“条子工程”的发生。

二、建章立制,规范工程建设招投标一是制定工程交易管理实体类规章。先后出台了《桂林市建设工程交易管理规定》、《关于加强建设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管理的若干规定》等规章,还以市政府名义下发了《国有资金投资项目施工招标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市行政区域内国有、集体所有制及含有国有、集体所有制、经济成份的混合制单位投资或参与投资建设的各类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项目,工程造价50万元以上或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工程均纳入市场管理范围,不进有形建筑市场交易属违规行为。二是制定工程交易管理程序类规章。从建设工程项目报建、信息发布、招标投标、直接发包、合同管理、质量安全监督到施工许可证发放等都制订了具体 的规定,编制了建设工程交易程序运行图,并将有关内容公布上墙,使交易各方在市场进行交易时一目了然。三是制定工程交易管理监督类规定。为了防止在工程招投标中发生“明招暗定、外招内定”、索贿受贿、营私舞弊及领导干部干预、插手操纵招投标等违纪违法行为,一方面从健全内部制约机制着手,以政务公开为契机,建立完善了《交易中心管理工作人员守则》、《交易中心活动管理规定》等制度,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使之在各个环节上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相互监督;另一方面,强化外部监督检查,市纪检监察机关对涉及建筑工程交易中心及工作人员违法违纪问题进行严肃查处。同时在交易中心设立了举报箱,公布了举报电话,随时接受群众的举报和监督。[本文出自那一世范文网.://.]

三、强化管理,不断创新,促进公开招投标机制的规范运行信息公开化。按规定应实行招投标的项目,都进入有形建筑市场,统一发布信息。信息发布坚持实事

求是原则,根据工程量的大小或张贴告示发布信息,或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发布信息,甚至进行国际招标投标。行为规范化。主要是培育发展建筑市场,变分散单项的工程招投标为集中的综合的招投标,变无形为有形市场,所有项目都要进入市场,杜绝场外交易。一是把好市场准入关。对投标人提供的有关情况进行认真审查后,由专家组成评委进行资格审定,选出不少于7家业绩好、实力强的单位参加投标。二是工程招标做到三合理。即,合理标段,不准划得太小;合理标价,必须高于成本价,要有一定利润,不能低价竞标;合理工期,不要因行政干预、献礼等缩短工期。三是科学公开评标。禁止为招标单位指定代理机构,防止行政干预。建立评标“专家库”,进一步加强对评标专家的管理。交易公平化。一是制定相对统一的评标办法。采用评委综合评分的方式,得分最高者为中标单位。不准搞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不搞内外有别,无论是国内

国外、区内区外、市内市外都是一个标准。二是明确招标范围。凡政府投资以及国有企事业、集体企业和公有制产权占主导地位的企业投资工程,都采取公开招标发包的方式,少数不宜实行公开招标的特殊工程,也建立严格的报告审批制度。三是加快招投标管理体制改革。让建设主管部门与下属建筑企业脱钩,各级招标办公室和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已逐步实行职能分离,做到政企分开,以确保裁判的公正性。

四、发挥纪检监察等监督作用,对招投标实行长效监督纪检监察机关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招投标的监督。纪检监察机关在参与有形建筑市场的监督管理过程中,按照职责权限,正确处理好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坚持做到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监督检查不失职,在具体问题处理上监督检查不越权。在恪守职责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使监督检查更具广泛性和时效性。如对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建设工程项目和群众关注的“热

点”工程项目,市监察局参与招投标全过程监督;涉及市建设工作交易中心和国家工作人员违纪违法的问题,由市监察局负责查处;但涉及违反建设工作交易业务方面的问题由市城建设规划等部门处理,从而较好地发挥了监督检查的整体效能。突出工作重点,依法实施监督。加强对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是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法律法规及市出台的有关规章制度正确履行职责的监督。监督检查在招投标过程中是否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市建设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和《关于加强建设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管理的若干规定》运作。监督检查在施工企业的选择上是否执行五分之三以上的施工企业在建设工程交易中心采用抽号的方法产生;是否建立工程评标专家评审制度,每次评标小组中专家的比例不少于三分之二,并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招投标工程开标、定标公证处公证等;未按规定执行的视为违纪行为。

监督检查建设单位认真履行中标结果,切实维护招投标工作的严肃性和中标企业的合法权益。监督检查在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有无违规、违纪、违法行为,一经发现严肃查处。形式多样,讲求实效。一是驻场监督。纪检机关派员进驻有形建筑市场,负责对招投标实行全过程的跟踪监督,受理举报等。二是实行“廉洁合同”制。规定所有参与工程建设双方在签订工程建设合同的同时,必须签订“廉洁合同”或“廉洁承诺书”,并把其作为工程建设合同的附件。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从工厂、机关、学校、民主党派、科研院所、城区街道等单位聘请40多名市民为重点工程监督员,实行挂牌上岗。市民监督员除了对重点工程的设计、施工质量、文明施工等监督外,重点是对工程招投标情况的监督。严肃纪律,对招投标违纪违法行为快查严处在城市改造建设中,桂林市把查处建筑领域中的违纪违法案件作为反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摆在

10.关于我市天然林保护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十

市政协经济委员会

8月中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副主席周玉生的带领下,对我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调研,并赴全椒县考察学习。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土地流转工作,通过出台政策,建立机制,培育典型和开展农村土地流转专题宣传月等一系列活动,有力推动了我市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健康发展。

截止2010年6月底,全市共流转土地8.58万亩,占全市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0%,其中近二年流转的土地占总数的80%以上。

调查表明: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土地转包;二是土地出租;三是土地入股。除此以外,还有土地转让、土地互换等其它形式。

我市土地流转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流转形式多样化。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已由过去农户之间的转包为主,逐渐转变为转包、互换、出租、转让等多种形式并存,流转形式多样化趋势明显。在全市流转的8.58万亩土地中,转包、出租、入股、转让、互换五种形式都有,其中转包、出租和入股共8.17万亩,占95.2%,成为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二是流转主体多元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已不仅仅局限于农户之间,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经全面参与,使农村土地流转主体趋于多元化。据统计,目前流入种养大户的土地有3.57万亩,占流转面积的41.6%;

流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2.05万亩,占23.9%,流入到农业龙头企业的有0.35万亩,占4.1%。三是流转面积规模化。土地流转由以前的分散零星流转开始转向规模集中连片流转。据调查,全市涌现出以合作社、种植大户、龙头企业等为主体的100亩以上种养殖大户17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接土地流转的有17家,流转面积2.05万亩,仁和集镇的芦龙农事服务合作社、金集镇的益民新型农业合作社流转土地2500多亩,种植大户承接流转的有159人,面积3.57万亩。承接流转面积100亩以上的有6.5万多亩,占总流转面积的76%,其中500亩以上流转的达到33957亩,占总流转面积的40%左右。仁和集镇的宣有林、冶山镇的张献国流转土地超过5000亩。四是流转程序规范化。通过完善制度、开展培训、加强宣传、搭建平台等一系列措施,我市土地流转程序进一步得到规范,基本做到土地流入流出有申请、村组有审核、市镇有备案。据统计,2009年全市共签订土地流转合同3946份,合同面积达47260亩,占2009年总流转面积的83%,基本上采用了统一提供的规范性文本,土地经营权证、流转合同都在镇土地流转中心备案存档。五是流转服务组织化。随着市、镇、村三级管理服务网络体系的建立,我市土地流转已经开始由自发、口头形式向规范化、组织化发展。目前,我市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刘荣祥同志为组长的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领导组,挂牌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中心。15个镇(街道)都成立工作领导组、土地流转中心和管理办公室,各镇行政服务大厅增设了服务窗口,各村(社区)都配备了土地流转信息员。据统计,三级农村土地流转管理人员已经达到260多人。

二、土地流转的主要成效及存在问题

1、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实行农村土地适度规模流转后,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增加了土地种植面积。仁和集镇芦龙农事合作服务社集中流转土地近3000亩,通过小田改大田等措施对部分土地进行整治,增加了耕地面积近25%。

2、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满足了一部分有技术特长、有资金实力、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专业大户集约经营土地的愿望,实现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使土地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集聚,扩大了规模经营面积,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基地。大通镇的项永祥户原是跑运输的,积累资金后,通过参与土地流转,建成了我市新兴的蔬菜规模生产基地。冶山镇张献国办企业有了一定的积累,便弃工从农,今年租赁流转后的土地5000多亩,除了进行水稻、玉米种植外,还引进了太空莲藕、油桃等经济作物,引领当地农民向高效特色农业方向发展。

3、增加了农民的直接收入。我市绝大多数土地流转费在每亩500元左右,国家有关惠农补贴仍归农民享有。因此农民把土地流出后,不但在农田方面收入有了一定的保障,而且可以安心地经工经商,或外出务工,或在本地企业就业。金集镇益民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有700多户农民入社成为社员,将2468亩承包地流转给合作社,每亩每年可得到450斤稻谷,而且还可以参加合作社的保底分红,部分农民平时也可以在合作社做工获得一定的报酬。入社社员年均增加收入4000多元,土地流转后的农民务工经商、外出打工户均增加收入5000多元。

4、培育了新的经济主体。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有实力的种养大户为主的经营主体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高涨,土地股份合作、农事

服务等合作社数量不断增加,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永丰镇的华福昌户,2009年从市良种场流转土地504亩,与有关企业实行订单生产,一年纯收入达到30多万元,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种植大户。

5、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使很多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既维护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又解除了农民离土离乡的后顾之忧,使更多的人从事二、三产业或外出打工。据统计:全市2010年离土不离市的农业劳动力约12万人,占全市农业总劳动力的38%。

据调查,目前影响土地流转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目前,大多数农民恋土情结较浓,加上各项农业补贴,土地收益得到提升,农民把土地看得更加珍贵。即使外出务工、经商,也舍不得将土地流转出去,从而限制和影响了土地流转。

二是个别镇村认识不到位。一些镇村干部对于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三是流转机制不够完善。有的镇流转程序不规范,土地流转双方的管理约束机制、调解纠纷仲裁机制等不够完善。

三、加快推进土地流转的意见和建议

1、强化责任,充分调动镇村干部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农村土地流转的进程中,镇村干部的作用发挥非常关键。他们熟悉农户家庭现状、当地的产业特点、劳动力的流动状况、农民的思想动态,做工作的针对性强。因此,各镇(街道)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把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促进土地经营权的有序

流转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实施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来抓,列入党委、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结合当地实际,制订一些促进土地流转的措施,落实镇村干部工作责任。建议市委、市政府考虑拿出指导性计划,分解到各地并列入考核内容,对成绩突出的予以表彰奖励。

2、加强宣传,消除农民的思想顾虑。一要多渠道、全方位宣传土地流转法律法规,宣传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典型,使土地流转的基本政策、原则、程序家喻户晓,为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政策环境。二要让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土地不仅是就业和生存的手段,更是一笔可以利用的资产,从而提高农民群众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要提高基层干部“以地生财”的意识,引导农民群众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运作土地的能力,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合理、健康、有序开展。

3、强力推进,大胆创新土地流转模式。根据全市农业发展实际,大胆创新土地流转模式,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及产出率。一要大户示范带动。大力培育种植、养殖大户,依靠大户的示范效应,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二要合作社合力带动。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民主原则对土地统一管理,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三要招商引资带动。建议将土地流转工作与招商引资工作有效对接,互为促动。要大力引进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到我市兴办特色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四要科研单位带动。通过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市内外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租赁农民土地,建设产业生产基地和科研基地。五要鼓励有一定规模种植和养殖的大户和合作社挂牌成立家庭农场和合作农场,为发展设施农业和高效农业创造条件,打好基础。

11.关于我市天然林保护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十一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6年工作要点安排,我们财经工委在市人大常委会分管领导的带领下,组织开展了全市金融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活动,重点听取了市金融办、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的工作汇报,召集市管局、农商行、国投担保、中国人寿、华泰证券等单位开展座谈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综述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各金融部门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加大对地方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保障。

(一)金融统筹机制不断健全。

2010年,我市专门设立金融办,负责全市金融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工作。自金融办成立以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市金融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陆海统筹发展推进金融改革创新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导全市金融业发展。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企业在新三板等场外市场挂牌交易的意见》,有序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目前,全市有上市企业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3家、天交所挂牌企业4家、江苏股交中心挂牌企业1家。出台了《关于对金融部门信贷投放实施考核奖励的意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优化信贷投放结构。出台了《启东市企业信贷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办法》、《小额贷款监管实施细则》,在防范地方金融风险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出台了青年创业贷款专项意见,引导银行机构对22名农村青年发放了525万元的创业贷款,利用金融支持有效缓解了我市的就业压力。

(二)金融组织体系日趋完善。

目前,我市已初步建成以政策性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为主体,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机构、保险、证券等机构并存的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达19家,位居南通六县市前列。小额贷款公司6家,融资担保公司

2家,保险机构40家,证券2家。此外,浙商银行、华夏银行等机构分设正在筹办中,恒昌财富等互联网金融新兴业态正在我市蓬勃发展。

(三)金融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近年来,我市金融机构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努力保持全市金融总量合理适度增长。至2015年末,全市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089亿元,比年初增加134亿元,增长14%,存款增量位居南通六县市第三;各项贷款余额651亿元,比年初增加89亿元,增长16%,贷款增量位居南通六县市第一。今年1-2月份存款增加120.68亿元,同比多增23.36亿元;贷款增加28.97亿元,同比多增7.47亿元。2015年全市银行机构实现账面利润14.29亿元,保费收入11.49亿元,证券交易额1500多亿元。

(四)金融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全市各金融机构深入推进陆海统筹金融创新启东示范区创建工作,组织开展了金融支持经济转型升级服务系列活动。一是信贷支持重点突出。加大了对内陆水系综合整治、沿海公路建设等金融支持力度,全年新增表内贷款近60亿元,超过新增总贷款的70%,新增表外融资63.3亿元,创历史新高;加大了对重点工业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林洋电子、韩华新能源及其关联企业等企业增产扩效,贷款投放超10亿元;加大了对我市传统支柱产业的信贷投入,新增建筑业和房地产业贷款超10亿元。二是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创新推出面向中小企业的“流转贷”和“助保贷”、面向科技型企业的“苏科贷”、面向电动工具行业的“商誉贷”、面向涉海企业和渔民的“渔网贷”、“富渔贷”“等信贷产品,强有力地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积极开展“两权”抵押贷款业务,全年累计发放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2110万元。

(五)金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在成功创建省金融生态优秀市的基础上,不断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出台了《启东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意见》。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在“E租宝”、泛亚非法集资案件发生后,立刻暂停民间投资理财公司的注册登记,对现有的38家理财投资公司逐一上门核实,约谈提醒,同时排查出2家问题公司,移送公安部门处理。通过建立资金池、政府平台代持等方式,妥善处置金双喜、永安纺织、恒通电气、中信建设、弘宇电动工具等企业因资金链断裂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

二、困难和问题

调研中我们感到,面对当前激烈的竞争态势,我市金融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金融总量相对偏小,集聚效应尚未形成。

金融业发展不够平衡,银行机构发展较为迅速,但证券业、保险业规模仍然偏小。2015年我市的保费收入列南通六县市最少,证券交易额占全国交易额的万分之一点五。金融业开放程度相对滞后,目前我市还没有一家外资银行。创投、融资租赁、消费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在我市发展缓慢。金融机构布局较为分散,未能形成现代化的金融商务区,导致信息沟通不畅,不利于发挥金融集群效应、引进金融机构和吸纳高级金融人才。

(二)信贷结构不尽合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有待提升。

一是从贷款期限结构来看:中长期贷款占比偏高,短期贷款占比偏低,企业生产经营资金需求没有得到完全满足。至2015年末,全市中长期贷款余额277.48亿元,较年初增加67.15亿元,占贷款新增量的75.65%,高于南通全市平均10.72个百分点。而短期贷款仅增加17.1亿元,占比19.26%。中长期贷款增量中,大多投向政府背景类的企业,“贷大贷长贷政府”现象十分突出。二是从信贷投入的行业结构来看:制造业贷款连续两年呈现负增长,化工、机械、船舶、纺织等传统行业大多被商业银行列入谨慎或限制支持名录。三是从行际间均衡投放情况来看:受上级行信贷政策偏好差异等影响,信贷投放行际间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我市贷款新增10亿元以上的有农商行、工行、农行和江苏银行等四家机构。与此同时,部分商业银行贷款增量持续减少,有4家金融机构贷款增量甚至为负。行际间的不平衡投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业对我市经济的平稳支持。

(三)金融产品单一,投融资体系有待完善。

我市在开创多渠道融资方式、完善企业投融资体系等方面的工作开展还有所不足。现有担保公司2家,小贷公司6家,企业可用融资资源很少。企业上市意愿不强,上市挂牌企业总数不到南通的十分之一。股权质押融资、动产抵押融资、中小企业债权融资等业务开展得还不够多,创新力度还需加大。

(四)中小企业融资难仍然存在,金融服务“三农”还有差距。

出于对资金安全、中小企业信用度以及银行经营成本等因素的考虑,一些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积极性不高,即使企业产品市场前景良好,企业利润也比较乐观,但由于缺少有效的资产抵押也难以获得银行贷款,从而限制了企业的快速扩张。担保公司是中小企业获得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的重要方式之一,目前我市正常经营的担保机构只有两家,分别是国投担保和银洲担保。国投担保是唯一一家全额政府注资的担保公司,注册资本为2亿元,担保余额为2.13亿元,担保对象中基本为与政府工程有关的企业,纯市场化面向中小企业的担保业务开展非常不够;银洲担保是我市主要承担小微企业担保业务的机构,但由于一味强调无风险,担保业务发展也非常缓慢,截至2015年年末担保余额为2.75亿元,不到注册资本的3倍。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仍是当前的一大难题,主要表现为金融机构对农村的覆盖率低,农村金融服务单一与需求多样化的矛盾突出,金融工作在服务“三农”方面还任重而道远。

(五)信用体系不完善,金融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金融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好的生态环境。目前,金融生态环境的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社会信用信息广泛分布于多个部门和机构中,没有做到资源共享,使得一些企业和个人失信现象严重,甚至是有些中介机构为谋取利益,出具虚假资产报告,导致金融资源配置结构失衡。金融机构信贷风险有所扩大,潜在的不良贷款风险仍在聚集。金双喜、永安纺织事件后续风险还在进一步暴露中,受建筑、电动工具等行业龙头企业资金链紧张的影响,关联企业贷款质量进一步下降,逾期贷款呈大量增加态势,预计下阶段不良贷款将会有所攀升。民间融资的活跃对金融稳定也构成了较大的威胁,一方面民间资金流向国家产业政策限制行业,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效果,另一方面民间借贷游离于金融监管范围之外,参与人数多、涉及范围广、操作方式简单,极易引发债权债务纠纷甚至滋生违法行为,危害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第三方理财机构和互联网金融等新型业态的爆发式增长带来的社会影响也不容忽视。目前在我市开展理财业务的38家投资公司,超500人从业,截止2015年年末,募集资金超5亿,客户数量近万名。由于欠缺法律约束,非法集资、兑付困难、卷款跑路等问题不断出现,“E租宝”、泛亚等非法集资事件使我市部分投资者损失惨重,涉案金额达1.4亿元。

三、建议意见

为加快推进陆海统筹金融服务示范区建设,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助推经济转型升级、跨越发展,提出如下建议意见:

(一)积极培育新型金融机构,引导金融业集聚发展。

一要加快培育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到我市设立法人总部和分支机构。重点引进全国性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外资银行等入驻我市,提升金融产业规模和实力。规范发展各类准金融机构。提高准入门槛,完善制度设计,加强行业监管,促进融资担保机构、再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准金融机构健康发展。扶持国有担保公司做大做强,放大担保倍数,扩大担保规模。积极引进市外有实力的担保机构在我市开展业务,提高担保机构与民营资本的对接能力。加快再担保机构设立,发挥再担保机构提供增信和分担风险的功能。大力培育会计、法律、资产评估、资信评级、投资咨询、保险经纪公司等中介服务组织,构建专业化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二要推动金融功能区建设。建议在新城区高起点规划建设一个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的金融商务区,引导、推动金融监管部门、各类金融机构、中介机构、配套服务机构入驻,利用集聚效应发展金融产业,以满足不同经济主体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二)着力扩大多种形式融资,推动金融业持续发展。

一要保持信贷市场较快发展。充分发挥银行业金融机构主渠道作用,支持银行机构加强金融创新,综合运用信贷、票据、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增加资金投放,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各银行业机构在合规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发展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及投资银行等表外业务,积极发展信贷资产、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业务,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加强与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总部的战略合作,争取对我市扩大信贷投放和资金配置,促进存贷款年均增量继续保持合理较快增长和信贷资产质量继续保持稳步提高。强化银政企对接,加强项目策划,围绕我市“十三五”重点产业,列出重点企业名单,鼓励金融机构增强信贷投放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二要推动资本市场加快发展。继续做好推进企业上市的各项服务工作,支持各类企业到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抓住国家加大债券发行力度、放宽准入条件、简化审批程序的有利时机,引导优势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私募债及其他债券融资,扩大债券融资规模。积极探索中小企业联合发债方式,推进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集合债、私募债等金融创新。三要大力发展各类投资基金。发挥我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加大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的培育力度,大力支持基础产业、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

(三)进一步转变金融服务方式,支持金融业创新发展。

一要强化金融业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合理配置贷款期限,通过银团贷款等方式,发挥金融合力,积极提供中长期建设资金,有效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需求。二要强化金融业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支持银行设立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机构,单列信贷计划,力争中小企业贷款增幅不低于同期全市贷款增幅,贷款户数和申贷获得率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大力开展中小企业小额信用贷款、创业贷款等金融服务,推广应用股权、知识产权、专利技术和特许经营权等多种权利抵质押方式,增加中小企业信贷投放,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开展联保互保,探索政府财政出资设立“过桥”资金池,为生产经营正常、银行同意续贷但短期资金周转困难的成长型中小企业提供临时性资金支持,避免因银行抽贷、停贷引发企业资金链危机。三要强化金融业对“三农”的支持。支持各类金融组织向农村延伸网点和机构。鼓励金融机构研究开发推动“三农”发展的金融产品,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深入推进农村“两权”抵押贷款业务发展,探索开展大型农机具设备、蔬菜大棚、养殖园区等抵质押贷款。推广农户小额信用和联保贷款,扩大农户信用贷款规模。

(四)不断完善金融保障体系,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

一要加强金融工作组织领导。市金融办要配备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人员编制,从组织保障、政策支持、工作部署等方面,加强对金融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要建立金融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促进金融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办法和措施,加强对全市金融领域重大问题的协调,指导全市金融风险处置工作,积极推动我市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各金融机构要主动为金融发展提建议、当参谋,做好相关政策争取落实工作。各相关部门要提升金融发展意识,将加快金融发展各项任务纳入责任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二要完善金融业扶持政策。运用财政资金杠杆,加强财政与金融配套联动,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修订有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充分发挥专项资金扶持引导作用,注重向普惠金融、创新型金融、互联网金融倾斜,对金融新主体、新业态、新模式等金融创新进行奖励,对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股权投资基金等创新型金融机构采取税收优惠政策。

(五)加快建立风险防控机制,确保金融业有序发展。

一要完善金融统计、风险监测和舆情引导机制。加强金融业统计数据分析,完善第三方理财、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态经营运行数据监测、共享、预警机制,全面掌握全市金融发展动态。定期收集反馈金融风险信息和处置情况,研究制定金融突发事件处置和应对预案,切实维护良好的金融市场竞争秩序。妥善做好金双喜、永安纺织等企业的金融风险处置工作,密切关注建筑、电动工具行业龙头企业资金链断裂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探索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快速收购、处置不良贷款,降低不良贷款率,有效化解金融风险。建立健全新闻媒体及网络舆情引导机制,营造有利于金融业发展的舆论环境。

上一篇:小学生禁毒与安全教育下一篇:游览经历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