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新特征

2024-12-16

新生代农民工新特征(精选10篇)

1.新生代农民工新特征 篇一

“新生代农民工”的说法,首次出现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主要是指80后、90后农民工,年龄在18岁到25岁之间,他们占了外出打工农民工的主体,约有1亿人。新生代农民工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

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

当下,各地节后招工如火如荼,占了外出务工者“半壁江山”的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企业争抢的对象。老一代农民工为养家糊口到城市打工,明白自己只是城市的“过客”;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放下书包进工厂”,赚钱只是外出打工的一部分目的,他们希望跳出“农门”进“城门”,像城里人一样生活。然而,他们却有更多的困惑与迷茫。尤其是90后农民工,不清楚自己的未来在哪里向往城市,却不被城市接纳;根在农

村,却与农村日益疏远。他们只好尴尬地流动在城乡间。

羊城晚报记者深入川、粤、湘、桂各地,走近新生代农民工,触摸他们的打工生活和城市梦。70后最怕你跟他讲劳动法,巴不得天天加班多赚钱;80后既怕加班,又怕总放假,两者越平衡越好;

90后则三餐饱饭足矣,最好工作三天休四天,甚至愿打零工也不愿签几年的“卖身契”。

为改变,他们进城寻求“机会”

“现在最头痛的是人员不稳定。”深圳一家汽修厂家负责人朱先生告诉记者。“我们招人是要干活的,可现在的年轻人,特别是90后,干两天就想干别的或者干两天就走了,我们最烦这个。”朱先生说,不少90后不愿干苦活、累活,一来就想干销售,不行就跳走,结果干了三四年还是什么都不会。朱先生感叹,找

做事踏实的老一代农民工越来越难。

广西南宁一家鞋厂的人力主管告诉记者,他们倾向于不招90后入生产一线,因为很多人干不长,流动

太频繁。

深圳鹏强人才市场的经理汪炬文也注意到90后打工者的这个特点。他说,与老一代农民工不同,90后新生代求职者对职业的诉求已发生变化。“很多年轻人到深圳是来看一看,打工不是他们的主要目的。这与上世纪80、90年代的情况有很大差别。”汪炬文说,很多90后年轻人抱着寻找“机会”的心态来到深圳,他们希望寻找自己心目中的“机会”。他们没有父辈那样严重的生存危机,没钱的话家里会寄过来,因此他

们对工作的要求与老一辈有很大差别,注重工作环境、福利等。

“我情愿打散工,也不愿当流水线工人。”生于1991年的陈志文,是广西南宁武鸣县人,初中毕业后就出来打工,结果在某工厂干了个把月就辞职了,他已记不清换了多少家工厂。父亲觉得他没定力,去年强行带着他在一家瓷砖厂工作。节后,陈志文说什么也不肯再跟父亲回瓷砖厂了,他说受不了生产线每天的重复劳作,更不愿像父亲那样一辈子耗在生产线上。

广西天等县就业服务中心主任黄桂德认为,90后不愿上生产线,并不是不能吃苦耐劳,而是他们有更多自己的想法,希望未来有所发展。天等县一家企业的老板向记者抱怨,该县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员跑到桂

林米粉店做服务员,很多人不愿意来工厂。“他们觉得能看到希望,将来也能开一家自己的店”。

不少企业管理者有着共同的感受:70后爱加班;80后爱看世界;90后爱叹世界。

把子女留在家里,则出现数目庞大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严重缺失;把子女带在身边,则成为浩荡的“流动儿童”,学校教育又出现巨大困难,这是新生代农民工遭遇的窘境。

为发展,他们重视子女教育

与老一代农民工“单打独斗”的情形相比,许多新生代农民工选择携家带口进城务工。

来自广西桂平的80后陈隆,决定带4岁的儿子去深圳上幼儿园。“农村我们回不去了,都不会干农活了。我想给儿子创造机会,让他将来可以留在城市。”陈隆说,自己曾是留守儿童,不愿儿子重蹈覆辙。但

现实也摆在眼前,如果不能入户城市,孩子高考时,还是要回老家。

在广西天等县孟养村龙彰屯,差不多整个屯都搬到深圳了。“他们在深圳挣了钱,回老家盖起新房子,但屯子里却没几个人,老人小孩都接出去了,过年过节都不回来。屯子里的红白喜事,都直接在深圳进行。”

当地一位干部说,去年村委会换届选举,在深圳公明设立了选举分会场。

但并非所有儿童都能被父母接到打工的城市,留守儿童仍是困扰新生代农民工的大问题。

在四川金堂,目前仍有留守儿童1.3万人。记者走访的数十位返乡农民工中,约三分之一的人明确表示,因为不想让家人成为“留守儿童”或“留守老人”,因此选择留在本地找工作。因父辈常年在外打工,难

以顾及子女教育,一些外出务工者子女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便辍学。24岁的四川金堂县新鑫村民王天寿告诉记者,他小学毕业后就外出务工,而21岁的弟弟黄召华小学没读完,就跟着哥哥打工了。淮口镇就业服务站负责人陈敏告诉记者,这样的家庭在当地并不罕见,受常年在外打工的父母影响,很多“留守儿童”长

大后选择了外出打工。

来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信息显示,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工作单位渠道中,自己找的超过33%,通过亲友、同乡介绍的超过36%。这些靠自己打拼出来的农民工,对子女的期望近乎疯狂。一项针对近5000

名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的期望非常高,都表示将全力投入子女教育。目前,广东等地已实施农民工积分入户、“流动儿童”入读当地公立学校等政策,为农民工融入城市提供了更多可能。然而,来自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调查显示,60%的受访农民工不愿或没考虑好

是否入户城镇。主要原因是不愿放弃土地、城市生活压力大、担心工作不稳定、农村环境趋好。

心怀梦想、体面劳动、尊严生活,正成为新生代打工者的真实剪影。

为子女,他们回乡另谋出路

广东东莞虎门镇,一房一厅的出租屋里,王磊一家祖孙三代迎来了龙年。这是王磊一家在广东过的第三个春节。

王磊,河南省驻马店人,1987年生,一个两岁孩子的爹。他是虎门中心客运站的一名普通车管员,与他那大半辈子都漂泊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老爹不一样,王磊打算到儿子要读书的年纪,就结束打工日子,举家回老家发展。“学门手艺,比如修车,在我们那边开个修车铺;老婆卖卖衣服,可以从虎门进货,拿回

去卖,比打工强多了……”

不像父辈农民工一样:打工、赚钱、娶媳妇、生娃、盖房,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刚刚25岁的王磊对自身的人生规划异常清晰。大约三年前,他辞去了工厂工作,因为“不自由”,而且“学不到啥”。目前的工作他挺满意,正规稳定、相对自由,加班还有三薪,最重要的,是离自己“学手艺”的梦想更近了。在珠三角,王磊只是千千万万名新生代农民工的缩影,他们不甘心只做一名流水线上的工人或巨大“工

业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他们想活出自己的精彩。

若再用“吃苦耐劳”的标准衡量他们,指责他们耐不住性子,批评他们“付出一分就想有十分收获”,甚

至扣上“眼高手低”的帽子,或许已经不合时宜。

心怀梦想、体面劳动、尊严生活,正成为新生代打工者的真实剪影。

从某种程度上说,新生代打工者的潇洒建立在父辈的艰辛上。80后、90后打工者里,独生子女比例较高,在多数家庭中,父母打工挣钱盖起了房子,为新生代解决了后顾之忧;还未成家的新生代,没有养家的压力,活得更洒脱,换工作、换城市、换圈子、换活法,成为他们的常态。

王磊是老家第一代“留守儿童”,父亲在长三角当过多年建筑工,给家里盖起了大房子,现在年纪大了就在客运站附近拉客,收入比以前高,高峰时每月收入有3000元;母亲当环卫工,月薪一千多元;王磊每月也有两千多元,全家月入六千多元。身为人父的王磊,现在觉得“一家人在一起搞好小孩的教育最重要”。“如今内地渐渐发展起来了,不少老乡回去了。”王磊说,在虎门中心客运站看着回东莞打工的人一年

比一年少,他也开始为回家做准备。

记者手记

培训和服务掉队了

与第一代农民工大多靠体力打拼不同,新生代农民工对技能培训的欲望强烈,并希望借此找到一份理想工作。“年轻农民工的工作取向已经变化了,他们不想只在酒楼端盘子,但又缺乏技能,很快就被年龄耽

误了。”中山大学教授郭巍青主张直接由财政出钱,为年轻农民工做培训项目。

也有学者建议,在劳动力输出地对农民工进行培训。同时,加强省际劳务合作,定期把用工信息发到劳务输出省,引导农民有序流动。但记者采访发现,在四川金堂、湖南长沙、广西南宁等地,几乎均未进

行跨省劳务合作,外省用工信息也以务工者自己寻找为主。

新生代农民工无法完全融入城市,又基本没有务农经历,不愿或难以回到乡村。他们表面上被城市接纳,实际在就业、医保、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都与城市人口有很大差别,这样的“半城市化”状况让务工

人员处在“进不去”城市和“不愿回”农村的尴尬境地。

2.新生代农民工新特征 篇二

一、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偏见特征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年龄18~25岁,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社会偏见指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或从逻辑学和信息加工理论角度来说是外界事物信息未能得到充分加工并进行推理而建立的对人、对事的态度或是一种认知决策偏差。社会偏见具有以下特征[1]:

1. 认知内隐刻板性。

偏见就好比一座冰山,外显行为如歧视、言语和行为等可以看做是偏见的一部分,是属于意识层面的,可以通过自觉性思维加以控制外在的行为,而偏见的深层特征如对他人的信念、态度、动机等真实想法都属于潜伏在海平面以下的深层次的部分,具有隐蔽性、简略性和不易觉察性等特点,是一种自动化思维,偏见中的内隐成分是决定人大部分行为模式的根本原因,也是对某一群体产生喜恶心理的内在机制。

2. 情感偏激厌恶性。

人们对某一团体的认识往往会带有强烈的情绪情感色彩,尤其是来自外来低身份群体,在情绪情感上表现为偏激厌恶的心理,正因为情绪情感的内化又强烈的强化了认知偏见的信念,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穿着打扮,行为举止,言语表达,面孔识别等外表信息进而激活个人消极的情绪情感。对新生代农民工消极偏激厌恶的情感表达,反映了人们对内团体的偏好、外团体拒斥的心理,是自我价值保护或自我社会身份认同的动机表现。

3. 行为不公平待遇性。

行为是一个人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反映,它具有外显性和可观察性,对某一团体的偏见必然会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的表现出与个人价值观相符的态度行为反应。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偏见在行为上更表现为不公平的待遇,如与城市居民相比较而言,人们在和新生代农民工交往时更加表现的不友好、冷漠和粗鲁的行为,并且与他们接触频率相对较少,替罪羊理论告诉我们在优势群体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弱势群体必将成为替罪羊的对象。

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偏见类型

社会偏见类型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多样性,本研究从政治偏见、经济偏见、文化偏见和组织偏见等[2]维度来探讨社会偏见的具体表现。

1. 政治偏见。

首先,在社会政治权利上,新生代农民工至今在城里都没有政治参与权,并且在企业单位中很难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和权力。其次,在就业政策上,近年来对待农民进城就业政策有所放松,但就业仍然存在偏见和歧视。再次,在户籍和福利政策上,虽然农民工和城市工人同在一个岗位工作,同在一个城市生活,但仍然存在着户籍障碍,无法真正成为城市居民。也不能像城市居民那样享受各种社会保障。最后,农民工在自身的培训和子女的受教育上面临重重困难;社会的种种限制,直接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在城市探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 经济偏见。

农民工在城市中大多从事城市居民不愿干的活,但却不能按宪法和劳动法获取与城市工人同等的报酬。另外,农民工在城市中地位低下,被城市居民歧视,经济收入的偏低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从城市居民层面来说,在户籍逐渐与各种福利脱钩的情况下,他们对农民工的歧视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歧视。经济的偏见直接影响了农民工的自尊感和地位感。伴随着工作投入与收益的心理不平衡感,也直接影响了工作积极性、投入性和对组织承诺感。

3. 文化偏见。

近年来,像打工仔、打工妹以及一些地方的俚语称谓等这种对新生代农民工贴上标签的称呼,充分的体现了社会对农民工的文化歧视。另外,由于在居住空间上与城市居民的隔离,农民工很难接触到城市主流文化,没有办法融入城市,接受城市文化的熏陶。农民工受到文化歧视的一个后果,就是农民工产生了自己的文化。这种农民工亚文化的存在并深化了农民工对城市的渴望、怀疑、恐惧与仇恨。

4. 组织偏见。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主要从事的行业更多的是服务业、企业操作工人和建设工地等,而这些职业往往对于具有社会身份的人们而言是低等的,没有文化和思想的以及认为这类职业是属于能力欠缺型体力劳动者,尤其在企业的最底层操作工人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很低,他们认为从事的工作是单调的,枯燥的,没有生命的,看不到自己的工作和整个工作环节以及成果的关系,组织管理者对基层员工的管理偏见大大降低了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和满意度,管理者对员工的管理方式更多的把他们看做是一台头脑简单、能力欠缺的机器,而不是看成是一个活活生生、有思想有追求、渴望成长成才、具有潜能开发的功能完善的人。

三、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偏见影响因素

近五年来,西方学者对认知偏见形成机制的研究又有新的进展,其成果涉及有:归类加工、编码加工、刻板印象以及面孔识别等维度[3]。通过对这个四个基本维度的研究,反映了影响人们对某一群体社会认知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定型。本研究从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等三个方面来阐述影响人们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偏见的成因。

1. 个体因素。

人格对社会偏见的影响,研究成果最多、最有影响力的莫过于权威主义人格。权威主义人格是Adomo等人提出的一个概念,目的是揭示偏见的人格基础。认为权威主义人格的形成往往和个体童年时代艰难的生活经历有关,是由于童年的创伤性心理经验被压抑到潜意识区域,以至消极的心理能量被转移到外群体身上,于是就产生了权威主义者指向外团体的攻击。之后,Altemeyer提出右翼权威主义[4],它包含三个成分,分别是因袭主义、权威主义服从和权威主义攻击。

2. 家庭因素。

个体成长环境是影响了个体独特的心理特征形成之一,尤其是家庭教育对个体态度和价值观形成至关重要[5]。儿童或早期成长经验对成人心理特征的稳定性影响会赋予更多的权重。因为个体成长的早期,由于生理和心理结构的不成熟性,造成了儿童早期对外界事物缺乏洞察和辨别的能力,个体只好以接受、同化和顺应的方式来适应社会的生存以达到心理的平衡。而这种平衡循环发展必然会引起对外界某一事物特定的态度和应对方式。父母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偏见,在教育下一代的思想和行为上无意识和有意识地传达了他们对该特殊群体的偏好、态度和价值观。

3. 社会文化因素[6]。

社会地位的划分从而造成了内团体的偏好和外团体的拒斥心理;社会规范的制度化对新生代农民工偏见影响同样具有社会效应。不同的社会和国家,由于历史因素和文化因素,会对特定群体呈现出不同的带有明显偏见成分的社会规范标准,人们对社会规范的遵从和内化便导致了偏见的产生;媒介舆论的不同视角从而影响了人们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理解和个体尊重。当今,互联网事业发展直接影响了个体对社会的认知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

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偏见对策研究

避免产生或消除社会偏见现象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社会和个人给予密切的关注和反思,引导个人、家庭、教育和社会形成合力易于解决社会偏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关注新生代农民工优点和阳光的一面,努力创造心理和谐和社会和谐的新局面。

1. 加强政府管理,制定社会平等规范,强调合作、淡漠竞争,实现资源共享。

制度偏见是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社会偏见和歧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户籍政策是形成自我分类的重要心理因素,通过改革和灵活处理户籍政策、着重强调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体主义价值观和公民和谐家园、和谐社会的信念,共创美好家园、美好社会。只有通过政府政策的干预,为新生代农民工创造避免产生或消除偏见的社会环境,方可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心理学基础。

2. 平等接触、重新划分、联结友谊。

社会部门或组织部门应适时适当创造不同群体平等接触的环境,通过非正式的人际接触和对共同目标的执著追求,在平等互动中,既包括言语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也包含直接的身体接触,去认识新生代农民工背后值得欣赏和学习的一面,去体验新生代农民工的情绪情感和内心真实的世界,从而颠覆我们原有的固定的认识新生代农民工的思维方式和态度。

3. 创造和谐环境、孕育健康信念。

要想使个体对某一群体的态度形成和发生积极地转变,需要发挥家庭、学校、大众传媒等社会化代理人在个性化发展中的作用,可以帮助达到减少社会偏见的目的。尤其在大众媒体中,应积极宣传社会农民工健康向上的一面和他们对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所作出的不可估量的贡献。媒介舆论对人的教育具有很强的塑造的作用,因为媒体可以绕过人的心理防御机制,从而使健康积极的信息更能让偏见群体接受,逐渐腐蚀偏见价值观,重建对弱势群体绿色健康价值观。

4. 普及科普文化、对抗刻板印象。

传播和普及科普知识是提高国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途径。加大科普文化的宣传,运用马(下转144页)(上接114页)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观点,拓宽人们对事物和社会现象的全面看法和理解,增进人们的认识能力,在实践交往中,有意识的控制和避免因刻板印象对弱势群体作出不公正的判断、态度和待遇。对弱势群体应积极给予互动和交流,重新组合原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发展良性健康地认识态度和信念。

5. 自觉培养移情心、对抗不合理信念。

加强培育移情心,是主动改变原有不合理信念的最佳途径。通过进入他人角色,体验弱势群体的此时此刻的心灵状态、情感困境,进而加强人们对农民工的真实认识。同时,在角色体验中,人们会自觉地对当下角色和真实自我加以对比,在认识和反思自我中去指导和监控现实的自我。不合理信念是由于人对事物或他人不正确的认知而造成的,要改变对特定群体的不合理信念,需我们身临其境、亲生体验,通过移情,最能引起个体情绪情感的唤醒,当下的情绪情感的注入、融化原有的顽固的认知信念,进而才能真正的达到重新建构合理信念的目的。

6. 静修积极乐观心理、领悟他人存在价值。

积极心理学理论倡导人类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7]。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我们应懂得尊重和欣赏多样性、积极关注每个人或群体的正面阳光的一面。多样性是世界存在的一个重要事实和本质,正因为她的与众不同才具有世界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在心理层面上,有强烈的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并为这美好生活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尊、尊严更具有重视感,拥有主动探索、体验和融入城市新生活的信念。在社会层面上,有较强的学习工作能力,对待工作具有强烈的胜任感、力量感、统合感和幸福感的执著追求。

摘要: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偏见,是构建和谐人格、和谐社会的迫切性要求,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了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偏见的特征、类型以及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偏见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作了理论上的探讨,进而对社会偏见现象和构建自我和谐、和谐社会目标提出合理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偏见,特征,类型,因素

参考文献

[1]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曲凯音.社会歧视研究综述[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10,(4):101-102.

[3]陈巍.西方社会心理学界近五年来关于偏见研究的综述——社会认知维度[J].社会心理科学,2011,(10).

[4]李琼,郭永玉.作为偏见影响因素的权威主义人格[J].心理科学进展2007,(6).

[5]冯莉.浅析家庭教育对独生子女价值观形成的影响[J].教育前沿,2009,(12).

[6]许靖,张智勇,主审.偏见心理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34-75.

3.新生代农民工婚恋观的新探索 篇三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婚恋自主;交友途径;结婚成本

中图分类号:C9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37-01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后的,年龄在20岁至30岁之间的青年农民工。我国新生代农民军高达一亿人左右,是受教育水平最高、最具潜力的农民工群体。随着新生代农民工逐渐参与各种现代化建设,处于城乡二元机制的他们在婚恋方面是否有着独特的价值观和体验?传统的价值观和特殊的生存境地塑造了他们何种婚恋观?通过该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到他们独特的婚恋观。

婚恋观是人们对婚前恋爱、婚姻生活以及婚恋选择的基本看法,是人们对待婚恋的内在标准和主观看法,其不但影响个体对配偶的选择,还会影响个体对未来婚姻、家庭的责任和义务的承担(秦琛、傅新禾,2011)。本研究从多方位角度考虑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观影响因素,主要内容集中在选择结婚对象的择偶观、走向婚姻的消费观和婚恋自主性变化三方面。

一、新生代农民的婚恋观

(一)择偶观的新探索。

择偶观包括择偶标准和择偶方式两种。择偶标准是男女选择结婚对象的条件或要求,择偶标准随着社会变迁的进程不断变化(徐安琪、李煜,2004)。随着人口流动的加速和互联网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的择偶方式呈现多样化,对地域、户口的芥蒂也浅了许多。虽然日异月新的各类交友方式冲刷着新生代农民工的交际圈,但在结婚对象上大部分人还是持有稍微保守的方式,倾向于在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圈里找。

在研究择偶标准上,调查显示,孝顺父母和人品几乎是并列第一的影响因素,对方的性格位居第二影响因素。 孝顺父母位居第一,这是新生代农民工在选择婚恋对象是考虑得最重要的因素,其比例远高于收入、家世、学历等通常被高估的影响因素。80、90后的农民工大多不是独生子女,对于他们来说,自己的配偶能孝敬父母对于减轻原生家庭生活负担,提高其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十分重要。除此之外,有60.7%和53.3%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不将裸婚和闪婚列入他们的选择。

(二)婚恋自主性新探索——父母意见与婚恋动机相结合。

新生代农民工婚姻自主性是新生代农民工按自己意愿婚恋的动机、能力或特性。我们的调查主要从动机、家庭、经济3个方面考察分析了影响他们自主性的因素。收入会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婚恋的自主性,42%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在2500以上,收入越高的对爱情越向往和追求,择偶时并且更加注重自己的感觉。婚恋动机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婚恋主要是想拥有一个家庭,得到安全感和满足感。对于父母之命,极少数人完全听父母的意见或以父母意见为主,72%的新生代农民工更偏向父母意见和自己感觉相结合,这充分体现了传统儒家宗法体制和现代自由思想的结合。

新生代农民工受时代自由、向上精神的影响,在婚姻形态中,都表现出较为强烈的自主性。然而,当我们对性别进行比较的时候,我们发现男性新生代农民工收入较高,男性考虑父母意见的比例比女性考虑父母意见的比例高,在家庭当中更加独立,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并未改变,无论是社会意识,还是国家政治,都对女性新生代农民工婚姻自主性形成了相当大的限制。

(三)结婚成本——一个值得重视的因素。

人们的婚恋观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婚姻成本的影响,普通百姓在婚恋上付出的成本也明显比以前多,新生代农民工亦是如此.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最大群体有44%的新生代农民工期待中的婚礼需要花费3-5万元,而有22%的农民工群体期待婚礼花费1-3万元,但是还是有超过20%的农民工群体期待中的婚礼愿意花费5-8万元,有超过10%的群体愿意在婚礼上花费八万以上。从调查中可以发现农民工愿意在婚姻上付出的成本较之前多。在恋爱成本上,男女也表现除了差异。调查显示有60%的农民工群体在恋爱上花费的钱是在一半以下,有27%的农民工群体愿意花费在恋爱上的占一半的收入,有约10%的农民工群体愿意在花费超过一半以上,只有极少数的人愿意将全部收入花费在恋爱上面。说明大部分农民工群体还是有较成熟的恋爱观。值得注意的是,花费收入一半以下的女性比例大大多于男性,体现在新生代农民工的恋爱模式中,仍然是男性的经济花销占恋爱花费的大部分。综合看来,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成本明显提高。

二、总结与评价

新生代农民工是受关注度逐渐趋高的群体之一。工业革命带来的现代化不断将理性的现代理念带入人们的视野中,西式的思维也随着西方文化不断涌入。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在高度城镇化的现代都市,生长在传统守旧的农村大地,在二者之中,不断碰撞,婚恋观也不断变化。新的探索是与时俱进。多元化的交友途径,现代性与传统性兼顾的择偶标准、父母意见与婚恋动机相结合的择偶态度,适度开放的性观念、不断攀升的婚恋成本现象都是时代背景下的正常转变。他们更加注重敬老爱幼、品行端正,淡化了门当户对。文化素质的普遍提升,使得性观念逐渐趋于科学,期待爱情相信婚姻,合理的情感观,注重婚后发展平台等都体现出了新生代农民对婚姻传统的固守和个人理性自由的追求,是他们新时代进程中走出的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秦琛、傅新禾 《青年婚恋观现状透析》.[A].四川农业大学,2011

[2]但敏,《从家庭伦理剧的发展解析中国人婚恋观的嬗变》.[A].四川大学2012

[3]张安慰,《大学生婚恋观研究综述》. [A].东南大学 2012

[4]黄纯,刘伟平,《农民工生活满意度评价实证研究》 .[A].2011

[5]汪国华《新生代农民工生活方式的变异性研究》 .安徽财经大学 2010

[6]李辉,浦昆华,《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心理冲突探析》 [A].云南师范大学 2011

[7]马妍,《80后知识精英婚恋观研究》.[J].青年研究.第5期 2012

[8]钟檤平,《近十年青年择偶标准的研究述评》.[J].青年研究.2003

4.新生代农民工(模版) 篇四

13.努力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整合培训资源,规范培训工作,增强农民科学种田和就业创业能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林下种养业,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措施,将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农民就地就近创业纳入政策扶持范围。加大农民外出务工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深入开展工伤保险全覆盖行动,加强职业病防治和农民工健康服务,将与企业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抓紧落实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落实以公办学校为主、以输入地为主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的政策,关心农村留守儿童。

七、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农民工就业

(十九)落实农民工就业扶持政策。切实落实中央促进农民工就业的政策措施,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拓宽农民工就业的主渠道。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部门要研究完善对中小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扶持政策。

(二十)加强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要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意见,统筹规划农民工培训,增加资金投入,提高培训效益。当前,要特别加强对失去岗位的农民工再就业提供技能培训。

5.新生代农民工论文 篇五

[论文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现代远程教育 教育模式

新生代农民工系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20xx年,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在一亿人左右,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作用。

一、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及现代远程教育现状

(一)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现状

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农民工的主力军,数量庞大,学历水平和接受职业培训状况有了较大提高,但与经济发展和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仍不相适应。因此,必须尽快对他们进行以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就业和创业能力为内容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他们渴望得到教育,但潜在的教育需求要转化为显性的教育需求,还需要对现有成人职业教育进行改革。

现有农民工教育培训模式主要有“富平学校”模式、农民工培训券教育模式、返乡农民工远程就业创业培训模式、长期的成人学历教育模式等。其中富平模式是至今为止最为成功的农民工培训模式,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它是“民办公助”的培训一就业一权益保护一体化的农民工培训就业新模式,办学方向、教育内容、运作方式科学有效,但存在教育规模难以扩大的问题。分析现有模式,农民工能够接受教育和培训的因素主要有:第一,教育性质必须是职业教育;第二,内容实用,学习与就业相结合;第三,学费低廉;第四,学习形式灵活多样。现代远程教育符合农民工对教育形式的要求。

(二)现代远程教育现状

目前,国家承认学历的网络学院共68所,现代远程教育可以迅速扩大教育范围,使优质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大范围的共享;弹性学制、非实时教学互动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可以使学习者不受时间、地点和形式的限制,进行较为充分的自主学习,它正在成为成人教育的主要形式,成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的主要形式。但网络教育与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职业教育特性不足、教育成本过高、管理模式僵化、学习方式单一、师资力量不足等方面。要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需求,就要对现有成人网络教育和农民工教育培训进行深入改革,构建新型的现代远程职业教育模式。

二、新生代农民工现代远程教育模式的构建

新生代农民工现代远程教育模式是针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的、职业的、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实现的一种教育模式。模式的构建中,对现有网络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前提,对教育理念的改革和职业教育性质的确定是基础,对专业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核心,其他方面的改革是保障。

(一)概念的界定

教育模式的含义。《教育大辞典》将教育模式解释为“某种教育和教学过程的组织方式,反映活动过程的程序和方法”。杨金土认为教育模式是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所实施的教育组织原则和形式,它包含了教学模式和课程模式,同时还包括学校与相关单位的责任设定、任务分工、时间分配等。本文中,新生代农民工现代远程教育模式是基于现代信息和教育技术的,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进行的教育和教学活动过程的组织方式,反映活动过程的程序和方法,包含管理体制、教学模式和教育评价等。

(二)新生代农民工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包含的内容

1.直线型教育管理体制。首先要明确政府、企业、学校、学生是教育管理的多元主体,都应具备参与管理的话语权,应构成以学校为主要责任者、政府导向、四方主体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新生代农民工教育是一个全国性的教育项目,覆盖面广、管理机制较为成熟的电大系统显然是承担此项目的首选。但应是依托电大系统,独立管理,外部结构为国家教育管理部门一管理委员会—管理中心一学习中心的直线型管理体制。确定某国家部门为此项教育的管理部门行使政府权力,进行教育的宏观管理和监督;组成由社会各界代表参加的管理委员会为最高权力机构,主要行使“政府+企业+学校+学生”的综合权力,负责决定教育的重大事项;依托中央电大,建立新生代农民工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中心(下称管理中心),管理中心负责教育的全部工作;管理中心下依托电大系统设学习中心,负责各项工作的实施。直线型管理体制兼具现代大学制度的科学性和在我国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现实性,可以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现代远程教育的管理体制。

2.阶梯状教学模式。新生代农民工现代远程教育需要包括中专、大专、本科及以上层次教育,各个层次针对不同内容,采取不同教学形式,形成阶梯状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包括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部活动:

第一,层次和学制。20xx年,在30岁以下的新生代农民工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在26%以上,即近7400万新生代农民工只接受过初中及以下教育。他们要得到更好的职业发展,就需要接受中专及以上层次的补偿教育。这需要我们增加中专层次教育,并按中专、大专和本科的不同层次实行不同期限的弹性学制。

第二,教育性质和培养目标。明确新生代农民工现代远程教育是职业教育,而不是普通的学历教育。这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教师转变当前网络教育目标在于学历提升的思想,树立以就业、创业和职业发展为目标的现代远程职业教育观念。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为企业培养不同类型劳动人员为原则,不同层次教育设计不同目标。中等层次的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主要目标是以就业为目的,培养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初级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和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大专以上高等层次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目标是以就业和创业为目的,培养具备专业基础理论和技能的中、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具备创业能力和素质的创业者。

第三,专业和教学内容。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划分的职业大类为设置专业的基本原则,从中专到本科由按职业大类划分专业,逐级细化到与岗位对接划分专业。在各阶段都进行就业教育,在大专以上阶段加人创业教育内容。在就业教育方面,以“技术+文化”为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职业特定技能+行业通用技能+核心技能+职业道德”为内容,不同层次和专业进行不同内容和知识层次的组合,由低到高逐级趋向于专业化。这需要对现行网络教育的专业和教学内容进行较为系统的改革。其中,职业特定技能的范围可以理解为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划分的范围,我国划分为1838个职业;行业通用技能可以理解为是在一组特征和属性相同或相近的职业群中体现出来的共性技能和知识要求,可以确定在国家职业教育培训科目三百种左右的范围内;核心技能是范围最窄、通用性最强的技能,是人们在职业生涯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必需的,并能体现在具体职业活动中的最基本的技能。中专层次教育重点应在于提高学生的核心能力,教学内容以“核心技能+职业道德”为基本结构,培养他们较为广泛的就业适应能力。大专层次教育,重点应在于提高学生的行业通用技能,教学内容以“核心技能+行业通用技能+职业道德”为基本结构,培养他们某一行业的从业能力。本科层次教育的重点应在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特定技能,教学内容以“核心技能+行业通用技能+职业特定技能+职业道德”为基本结构,在提高整体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上,培养他们某一岗位的从业能力。这样从中专到本科的专业与教育内容,就形成了一个从职业大类对接到职业岗位对接的阶梯状教育结构,可以使学生从适应性强的一般从业者,逐渐成长为具有行业和职业特定技能的专门人才。在创业教育方面,在大专和本科教育中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把有关创业方法、创业艺术、创业能力、创业素质和创业者如何获得这些方法、艺术、能力和素质的知识传授给那些准备创业的人,使他们学会如何创业。

第四,实践教学。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力开展实地实践教学,引导学员有意识地在工作中进行工作实践。开发教学实践软件,建设网上虚拟实践环境,借助计算机技术和仿真技术进行虚拟实验教学。学员通过计算机网络独立或小组协作完成实验,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第五,师资队伍。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师专业化水平,加大对教师的教育和考核力度,提高远程教育中的“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吸纳社会和企业某方面的专家进入到教师队伍之中,提高教师的职业水平,是现代远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趋势。

第六,教学形式。现在的网络教育中,学生几乎完全处于自学状态。实践告诉我们,在这种自学型的远程学习中,学习者很难从枯燥的学习材料中发现问题并引发学习兴趣,也无法体验学习活动中的社会性建构过程,更无法与教师及时讨论和交流并得到反馈,学生往往因为这种学习的盲目性而放弃。所以说,仅仅提供学习环境还不够,还需要重视学习活动的设计,提供学习过程中需要的辅导和支持。因此,教育过程中应加强管理和引导,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活动。

在新生代农民工现代远程教育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体+主导”型教学为基本形式。教学中,应聘任课程责任教师、区域网上课程辅导教师和学习中心课程辅导教师。在管理中心选择各科的专家学者作为课程的责任教师,负责课程讲授、资源建设、考试出题、教师培训、接收反馈信息完善教学、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等。按照地域和学生人数划分区域,聘任区域网上课程辅导教师,负责整合资源、追踪学生学习情况并进行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负责区域内学生作业管理和考试试卷的评阅,总结教学中的问题,并将情况反馈给课程责任教师等。学习中心课程辅导教师要负责面授辅导,并以多种方式对不能参加面授的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和追踪管理。教学中,不同阶段主导和主体占有不同地位,形成教学形式的阶梯结构。在中专阶段,教学主要依赖学习中心的辅导教师,注重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自主学习课程的比例较低。大专阶段,学生自主学习课程的比例提高,但自主学习课程应主要集中在难度不大的基础课和动手要求高、但现实条件不具备、实践软件建设较好的专业课程。本科阶段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习中心职责主要在于管理,与现在几乎完全单向资料获取型自学不同的是,每门课程都要配备区域网上辅导教师,全程引导督促学生的学习活动。由于此项教育依托电大系统展开,电大拥有着相当规模的教师队伍,能够满足各阶段教育教学及管理的要求,因此这种阶梯状教学形式是可以实现的。

第七,学习效果评价。注重技能型考核,同时在不同阶段逐步加大文化理论考核所占比例和难度。这需要对现有考试形式和内容进行较深程度的改革。

3.一站式支持服务模式。从广义上讲,一站式服务就是当客户有需求时,进入某个站点就能够获得某一领域内可能需要的所有服务。新生代农民工现代远程教育中一站式支持服务应包括两个层次的一站式服务,一是以信息服务平台为站点的一站式服务,二是以学习中心为站点的一站式服务。

以信息服务平台为站点的一站式服务,由政府、企业、教学和学生信息构成,政府的政策和企业发展及用工信息分别由政府、企业传递给管理中心,教学和学生信息由管理中心组建、汇集,所有信息由管理中心统一传输进入平台,政府、企业、学生可以通过平台获取所需的全部信息。平台的作用在于:第一,是政府、企业、管理中心和学生四方联系的平台,为相互支持、监督、评价提供服务;第二,是提供全部毕业学生和企业基本情况和信用状况的信息平台,为企业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提供服务;第三,是汇集所有教学信息的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全程教学服务;第四,是全国性的教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学生个人状况,学籍管理做到一地注册,全国无障碍地参加学习、考核。

以学习中心为站点的一站式服务,由教师、管理人员和信息服务平台共同构成。教师和管理人员分别整合信息服务平台的相关信息,同时输入相应信息,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学生、政府、企业从学习中心获得所需信息,把学习中心作为主体,并通过学习中心对教育的整体进行监督和评价。学习中心的作用在于:第一,提供面对学生的支持服务;第二,提供面对企业的支持服务;第三,承担由政府和社会进行的教育质量监督和评价的主体。

4.第三方评价制度。由政府、社会、企业、学员共同参与,制定并实施监督评价标准,委托教育评价中介机构完成对新生代农民工现代远程职业教育质量的评价,形成第三方教育评价制度。同时管理中心和学习中心也对政府管理、企业、学生和中介机构做出评价。双方定期把评价结果通过大众媒体向公众公布,形成一个相互监督和评价的完整机制。

6.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 篇六

核心提示

20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布的一份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反映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面临的困难,提出了助其发展的对策。作为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既和传统农民工一样面临共同的问题,同时又具有自身的新特征和新诉求。

新生代农民工现状

67.2%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七成外出前往东部就业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农民工。目前,在外出打工的1.5亿农民工中,新生代农民工占到60%,大约1亿人。

2010年5—6月,全总研究室在全国25个城市(区)1000家已建工会企业中进行问卷调查。在调查获取的4453个有效样本中,新生代农民工为2711人,传统农民工为1742人,新生代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60.9%,这一比例基本接近国家统计局的数字61.6%,说明调查样本的代表性比较高,能基本反映新生代农民工的客观情况。

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受教育时间较长、专业技能较欠缺,其中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经历的比例为67.2%,高出传统农民工相应数字18.2个百分点。尽管受教育年限普遍更长,但从接受教育的内容来看,绝大多数(62.5%)新生代农民工仍停留在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阶段,而接受过专业技术教育(中专、中技、职高、大专、高职)的比重尚不足四成(37.5%)。

与传统农民工相比,过半新生代农民工未婚,生活经历简单。处于20岁—30岁年龄段的新生代农民工59.9%尚未结婚成家,39.5%的人已婚有配偶,而传统农民工中已婚人数比例为93%,高出新生代53.5个百分点。

调查还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多在东部、沿海就业,外出谋求发展动机强烈。七成(70.9%)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前往东部就业,超过3/4(76.2%)在沿海城市务工,均高于农民工整体水平。

超过八成(81.7%)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于第二产业,近两成(18%)在第三产业。从用人单位的所有制注册登记类型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的集聚度较高,为84.3%,高出传统农民工12.2个百分点。

八大问题待解决

收入为城镇企业职工的57.4%,加入工会组织比率为44.6%

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整体收入偏低,在接受调查的1000家企业中,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月收入为1747.87元,仅为城镇企业职工平均月收入(3046.61元)的57.4%,比传统农民工(1915.14元)低167.27元。在与企业发生过劳动争议的新生代农民工中,31.6%的人认为“劳动报酬”是引发争议的最重要因素。

劳动合同执行不规范也是存在的重要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为84.5%,低于城镇职工(88.5%)4.0个百分点。

与传统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的人数比例偏低。在接受本次调查的1000家已建工会企业中,新生代农民工的入会率为44.6%,低于传统农民工11.4个百分点。此外,工作稳定性差、社会保障水平偏低、职业安全隐患较多、职业培训不理想、企业人文关怀不到位等,也是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不利因素和重要问题。

为解决难题支招

扩大参保面,实施职业技能培训

为推动解决新生代农民工权益实现中存在的问题,报告着重在工资分配、社会保障、职业培训、进城落户、发展入会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针对农民工关注的薪酬问题,报告建议,应当建立健全工资支付、增长、共决机制,加强对工资分配有关问题的劳动监察力度。

另一方面,要推动社会保险法规落实,扩大新生代农民工参保面。加大源头参与和监督力度,推动社会保险法规政策的落实。重点加强私营、个体等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劳务派遣工的参保工作,进一步扩大职工社会保险的覆盖面。积极稳妥地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实现职工社会保险关系顺利转移和接续。

同时,还要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农民工实施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实现稳定就业和体面劳动。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提高他们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此外,报告还建议通过鼓励各地探索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式,优先考虑新生代农民工落户城镇问题;组织新生代农民工加入工会,畅通农民工利益诉求渠道等措施,解决新生代农民工中存在的问题。

7.新生代农民工新特征 篇七

1 相关文献综述

目前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涉及到婚姻、身份认同、健康以及流动等方面。如周文伟, 侯建华 (2010) 对新生代农民工阶层的城市化与婚姻的互动与关联问题进行探讨, 并将这一问题纳入社会结构体系中来展开研究。李蕾 (2010) 则描述了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分类矛盾和未来归属矛盾两个方面。齐爱华 (2010) 从法律需求角度出发, 研究如何改善其生存状态。颜琴 (2010) 从职场压力过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身心健康危害问题入手提出如何重视和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身心健康调试。柴海瑞 (2010) 较全面地提出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着工资拖欠, 劳动合同签订率低, 职业技能水平低, 社会保障水平低等方面的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2 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分析

2.1 性别特征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 女性占56%, 男性占44%, 且行业分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如批发和零售业从业比例为女性67%和男性42%, 住宿和餐饮业从业比例分别为女性14%和男性8%。这加剧了这些行业内部的竞争压力。借鉴国际贸易中的相对优势理论, 从性别角度出发选择具有相对优势的行业更有利于就业的稳定和发展。

2.2 年龄特征

根据样本数据, 我们计算出新生代农民工平均年龄为22.5岁, 标准差3.1岁, 即所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年龄集中在18.4~25.6岁。从年龄角度分析, 由于年轻新生代农民工有很多时间用来学习新技能,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发展还有很多机会, 就业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潜力。

2.3 工作稳定性特征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就业自由度很高, 具有明显的就业流动性。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1年以内换过工作的占31%, 未婚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流动性更高。根据样本数据计算得出, 未婚的新生代农民工工作不稳定的达34.5%, 而已婚的新生代农民工工作不稳定的仅占23.3%。由于没有养家糊口的压力, 新生代农民工在面对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以及工作乏味等问题时, 更倾向于进入其他工作单位或行业工作。过于频繁的就业流动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积累行业技能, 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提升。

2.4 文化特征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受教育水平大部分集中在初中和高中这两个阶段, 而受到中专和大专教育的人数则较低。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但是工作技能较低。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使得新生代农民工不愿选择较低层次的工作, 而不具有工作技能又使得他们很难找到满意的高层次的工作。

2.5 工龄特征

新生代农民工的工龄大多数只有1~4年, 熟练工人的数量较少, 新生代农民工还不具备某一行业的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专业技能的缺乏限制了新生代农民工从事某些行业, 削弱了该群体的就业能力。

3 提升就业能力的政策建议

3.1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新生代农民工应充分了解自身的相对优势, 选择具有一定就业优势的行业。例如, 女性在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就业具有一定的优势, 男性在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就业具有一定的优势。近几年出现的“民工荒”以及批发零售业也不乏男性农民工的现象, 启示我们新生代农民工中的男性流动到这些行业可能有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工资待遇。

3.2 树立正确的从业观, 积累行业经验

新生代农民工未婚人员占绝大多数, 未婚的新生代农民工不需要承担养育家庭的责任, 工作流动性较高。频繁的就业流动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行业技能的积累, 不利于城市生活的稳定, 新生代农民工应学习老一辈认真负责的从业精神, 多积累相关行业的经验, 以谋求在某一行业的长远发展, 而不应频繁变换工作。

3.3 利用文化水平, 加强技能学习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较高, 但就业技能低, 影响到该群体的就业发展。农民工大量拥入城市就业, 而城市建设仍缺乏高技能、高水平的技术工人, 这一现状反映出高技工的缺乏。新生代农民工应利用自身文化水平较高的优势, 积极主动学习各项工作技能, 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 争取早日成为高技能、高水平的技工, 拥有更高的就业能力, 为今后在城市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兰.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J].中国劳动力, 2010.

[2]李伟东.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 2009.

[3]罗恩立.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0

[4]罗霞, 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外出动因与行动选择[J].浙江社会学, 2003.

8.如何管理新生代农民工 篇八

不久前,某火锅店老板向《商界》编辑部讲述自己管理员工的困惑:火锅店的活比较辛苦脏累,工资也不可能向“白领”收入看齐,所以用工一向以招收农民工为主。近几年一批年轻的农民工进入公司,却引发了不少问题。前两天就有一新员工与用餐客人发生口角,竟然抄起啤酒瓶砸在客人头上,然后扬长而去。也不办理离职手续,顺便把老板也“炒”了。老板自己还得帮着善后。

老板很疑惑:我平时对这些员工也不差啊,怎么就培养不起来大家对公司的忠诚度和敬业感?继而感叹,这批新生代农民真不好“伺候”,比起他们的父辈“麻烦”多了。

这位惹事员工的行为虽然有点极端,但反映出—个普遍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已俨然演变为中国现代产业工人队伍的主体,对他们的有效管理已演变为企业管理者一个主要的职责。而企业管理者们做好准备重新认识这群有些不一样的员工了吗?

没有永远保鲜的管理方式张东浩

最近很多老板抱怨新生代农民工不好管,他们不像老一辈农民那样“老实”、肯吃苦,动不动就不干了。我认为老板们得自己先在思想上“转弯”,看看是否自己的管理方式过时了。

农民工用工主体其实是建筑业、制造业中小企业。这类企业管理水平普遍较低,管理重心在于提高效率和节约成本,体现在管理制度上是以严格的奖惩机制为主。

这种“用钱说话”的管理方式,简单说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方面,重视员工的工作效率,多数企业采用“计件工资制”,员工的收入直接与工作效率挂钩;另一方面,又有严苛的惩罚机制,常见的表现形式如“员工行为十不准”等。

这种管理方式的理论基础是“经济人”假设,农民工在企业里往往从事的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企业对农民工不重视,更多的是把农民工当成“机器”。老板们应该意识到,从事的工作技术含量不高,不代表农民工在企业里不重要,相反,对于绝大多数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熟练工人是其最宝贵的财富,对于企业提升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简单粗暴的管理遇见一群耐受能力差、却思想开放、拥有自己个性的新生代农民工,难免使之产生抵触情绪,降低了工作积极性。如果老板再继续忽视新生代农民工渴望得到尊重、认可,渴望与人交往,渴望融入城市生活的高层次需求,还会使得他们对企业缺乏归属感。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在企业里看不到出路,便会选择频繁跳槽,这也是新生代农民工离职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新生代农民工的管理问题,归根结底一是留住他们,二是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企业要想留住新生代农民工最重要的就是让其看到未来,看到希望。比如建立农民工“专业技能职业发展通道”,将同样岗位的员工按技能水平分级,并给予高水平员工更高的工资。同时,可以赋予高等级的员工更多的职责,让其带领若干名员工工作,将其业绩和小组业绩挂钩。这样,熟练工人不仅能获得更高的收入,个人成就感也会极大增强,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效益。比如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员工,可以通过轮岗制度,让其尝试需要更复杂技能的工作。

在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激励方式上,要更注重精神激励。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对金钱的渴望小一些,而更加渴望得到认同、尊重。例如,可以向表现优异的员工授予“优秀员工”称号、对有突出贡献的员工通过各种公开渠道进行表扬等。

除了管理制度的变革,管理者在管理方式上也要提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管理,要以柔性管理为主,强调管理者与农民工的平等沟通,在布置任务、进行奖惩时,应以说理为主,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优点、不足,主动地去改进。公司生硬的管理制度应适当精简,不提倡简单粗暴的处罚。

总之,老板们需要转换思路认识到新生代农民工是“活生生的人”,然后才能“以人为本”善加管理。

本质是面对员工的自我意识觉醒焦长轶

在我看来,新生代农民工不同于其父辈的一些主要特征,本质上不过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所带来的人的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在他们身上的一种反映和体现而已。而这种反映和体现并非新生代农民工所独有,事实上它会影响到企业的每一个员工。我希望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说说企业应该怎么办。

首先是一个反面案例。我曾经供职的公司为了驱使“素质不高”的业务人员更多地投入到市场中去,规定业务人员每到一个网点必须用经销商的固定电话向办事处报到,必须让经销商在拜访表上签字确认,否则差旅及补助等费用不予报销。公司还会打电话回访。后来科技进步了,干脆给每个业务人员配上3G手机定位监控。这种密集的监控让员工特别是新生代们很不爽。

给员工“压力”其实也可以讲究方法。以美国标准公司为例,这是一家有着非常宽泛产品线的公司,为了提高存货周转率,公司不是靠硬派指标,而是给每一个班组长和工厂经理的工作服上都佩戴上标有一个数字的胸针,这个数字就是他们的存货周转率的数字。可以想象,当多数人都骄傲地佩戴着标有“20”甚至“25”的胸针时,你戴着的却是“10”的胸针,你会有何感想呢?

其实,让员工自愿地投入到工作中的办法还有很多。针对自我意识觉醒的新生代农民工,管理中需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

这并不是务“虚”。我记得这样一个案例:二战初期,英国西海岸飞机制造厂工人士气低落,工厂终于发现原因是工人们从未见过自己制造的飞机,不知道自己生产的零件被安装在哪个部位,有多重要。于是,工人们受到邀请,带着家人走进飞机参观。工人们发现了自己的劳动在战争中的位置和作用,低落的士气消失得无影无踪。

同时,公司要承认、肯定员工的价值。在一次大型活动中,一位IBM销售部门的经理曾租用一个体育中心,当销售人员从运动员入口进入体育场时,电子记分牌上会打出他们的名字,而来自公司总部的经理、各部门的员工及其亲友则一同为他们大声欢呼——标准的英雄式入场。通过这一行为,IBM重申了谁是公司的英雄,同时也重申了它对个体自我表现的关注。

nlc202309011518

我们国内的海底捞在管理新生代农民方面很有一套。比如,一位叫包丹的服务员发现吃火锅时顾客的手机容易弄脏,就想出用一个专用的小塑料袋把手机套上。据说如今这一发明已成为中国高档火锅店的必备用具,而这种小塑料袋在海底捞就被叫做包丹手机袋。

公司管理还应深入到员工更深层次的需求,比如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梦想是成为真正的城里人,公司应该怎样帮助员工呢?还是拿海底捞举例。海底捞老板强迫文凭不高的手下学习用电脑打字、记账,公司出钱送员工学车。最初基础比较差的员工都叫苦不迭,但经过“阵痛”后一个金牌店长说,当自己开着车从容行驶在北京路桥上时,觉得终于没有被城市抛弃。

新生代农民工们现在有了更多渠道接受外来信息,也开始争取自己的权益。一个在内陆地区开家具店的老板对我说,沿海地区的用工制度、福利更规范,去见过世面的农民工回来就会把这些信息告诉自己的工人,工人们自然就不满意了。怎么办?硬压、开除带头者都是不明智的,完全改革福利制度又不现实。他特意挑了一个从普通工人成长起来的管理层去做工作。同样农民工出身的背景、现身说法的成长路径能更好地引导不满的工人,看到自己未来可能的发展。

总之,传统的企业管理是为了形成秩序,更多地是通过制度、纪律和命令来保证员工的行为符合企业的规范。但这样的规范是以去人性化,也就是牺牲组织和员工的生气和活力,把人变成“螺丝钉”为代价的。而当社会的进步带来了员工自我意识的觉醒时,企业的管理必须作出调整。让员工自愿投入到工作中去,让员工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为企业创造价值,必将成为下一阶段企业管理的主流。

两代人有区别秦昕徐敏亚

按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定义,农民工是指“户籍登记在农村,拥有承包经营土地,但从事的生产活动却与自己的土地分离,主要依靠工资收入生活的劳动力”。如今在中国的土地上,在超过2亿人的农民工群体中有着一批接近1亿人的新生代农民工。

在中国社会快速变化的过程中,与任何快速发展的社会一样,代际的差别表现得极为明显,在中国的农民工群体中更是如此。现有的研究以1980年出生为界划分新生代(也称第二代农民工)和老一代农民工(也称第一代农民工),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生代农民工的规模及其占农民工群体的比重将越来越大。只有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新老两代农民工的代际差异,才能采取相应的管理手段以提高企业绩效。

两代农民工的成长环境有着显著的差别,进而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老一代农民工的青少年时代生活在改革开放之前,那时没有显著的农民迁入城市的潮--流,他们绝大多数都有较长时间的务农经历,在农村的“根”很深。而新生代农民工是在改革开放深入、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其中有相当数量的独生子女,他们在青少年时代受到比上一代更多的宠爱。随着土地经营权归于农民和经济技术发展对农业生产的促进,这一代农民工中很多人的家庭已经开始在土地之外寻求经济来源。

第一代农民工心底真正的归属是老家农村,他们的外出务工动机是:在城市里打份工,吃几年苦,后半辈子过上比前半辈子或者左邻右舍更富足的日子。这种动机使他们在城市中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尊严扭曲、情感压抑时,能够以惊人的忍耐力坚持下来。他们的根在农村,他们不想永远地留在城市,哪怕城市比农村强一百倍。

然而,新生代农民工却不想只是做城市的过客,他们对家乡的土地不再如先辈般留恋。他们是满怀对未来的憧憬进城。他们是“不安分”的农民工。他们的梦想是得到别人的尊重、没人再叫他们“打工的”或“外来人”,梦想与城里人一样安定地享受生活、更梦想着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终结第三代农民工的出现……所以,一旦梦想没有实现或者破灭,深陷这种处境中而又“回不去”的他们,大多数会对未来迷惘、彷徨,士气低迷,并会不停地“炒”老板,换工作。

而这种短工化的“工漂”行为又会给企业带来很多不利影响,比如新生代农民工的高离职率和离职倾向严重影响了公司的效率、生产力、持续增长、客户关系和盈利能力等等,更影响了团队的凝聚力和与员工士气。

9.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 篇九

一、调研内容

在指导各县市区团委开展本地“面对面”活动的同时,我委同步开展了市级层面的“面对面”活动,通过向已婚育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发放调查问卷、面对面集中访谈、电话访问等形式,针对他们的基本文化需求、文化消费能力、文化生活情况等方面的基本现状,重点是针对他们与农村留守子女的亲情联系情况进行了深入具体的调查研究。在前期调研阶段,我委发放问卷1875份,回收有效问卷1513份,面对面集中访谈217人次,电话访问37人次,累计调研1767人次,调研对象广泛分布在交通运输、餐饮旅游、商品零售、建筑制造和居民服务各个行业。此次大样本调研活动让我们对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农村留守子女的生活现状与诉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二、宜昌市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基本特点

调研结果统计显示,我市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主要表现出三大特点:一是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整体文化程度相对更高,同时,掌握技能的水平也有所提高。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大多数为初中和高中学历,分别占总数的58.3%和34.5%。但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农民工难以进入更高水平的学历阶段,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合计只占7.2%。另外,新生代农民工政治面貌以共青团员和群众两项居多,分别占47.9%和44.5%,中共党员所占比例偏少,只占5.9%。二是新生代农民工普遍精神文化生活单一,人际关系圈比较狭窄单调。在面对面集中访谈中,已婚育新生代农民工普遍表示他们向往高端且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但从统计结果来看,72.1%的受访者认为“缺少文化娱乐生活”。39.2%的受访者业余时间主要娱乐方式是打牌,23.4%的受访者业余时间选择看电影或电视,18.9%的受访者业余时间选择去网吧上网聊天,总体来看精神文化生活较为贫乏。究其原因,38.5%的受访者反映,每周工作时间超过60小时,导致缺乏业余生活时间太少,27.9%的受访者感到城市生活成本太高,这些也是影响他们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重要制约因素。他们业余时间的主要交往对象集中在单位同事和老乡两种人群上,人际交往圈比较狭窄单调。总体而言,新生代农民工处于相对焦虑和空虚的精神状态,31.2%的受访者对目前的生活状况感觉一般,19.7%的受访者认为不满意。三是夫妻普遍结伴外出打工,和子女日常联系较少。67.4%的受访者和配偶结伴外出务工,将孩子留在农村老家交由老人或者其他监护人照顾。于是,留守子女成了新生代农民工在外打工时最重要的精神寄托,留守子女的问题也是他们心中最大的担忧。但是数据显示,已婚育新生代农民工同农村留守子女的联系间隔周期较长,57.1%的受访者超过15天才和子女联系一次,而且同子女的联系也主要局限于电话和熟人捎口信等间接形式,其中电话联系的占43.8%,熟人捎口信占27.6%,两者合计占71.4%。而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家庭为独生子女家庭,留守子女多与祖辈生活在一起,身边没有兄弟姐妹,所以性格普遍比较孤僻,学习、生活、心理、安全均令人堪忧。

三、新生代农民工与农村留守子女亲情联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新生代农民工片面关心子女物质生活。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着增加家庭收入与改善孩子教育不能兼顾的两难境地,正所谓“养得到娃的身,养不到娃的心”。他们普遍表现出疏于管教或教育方式方法不得当的问题,外出打工后与子女缺少沟通,存在用金钱补偿感情的心理,他们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事实上成了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有些家长虽然关心留守子女的学习,但只停留在关心考试分数的层面上,加之自身文化水平有限,缺乏对子女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尤其是缺乏对子女思想道德的引导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从而导致一些留守子女生活散漫,纪律观念淡薄,学习、生活习惯差,情绪低落且波动大,自我封闭,性格孤僻,嫉妒心强,自卑感重。

2、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的成长缺乏规划。54.3%的受访者在被问及子女成长规划时表示“经济压力较大,希望孩子早点出来打工改善生计”,我们通过面对面集中访谈和电话访问等方式同受访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交流,初步分析出两点原因:其一是城市生活成本较高,工作压力较大,导致有的新生代农民工家长难以为子女接受高水平教育承担经济压力;其二是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水平相对城市同龄人较低,较少具备现代教育理念,相应的职业规划和子女成长规划意识淡薄,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受“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认为“读书说到底就是为了几张文凭”,因此对子女教育关心程度较低。已婚育新生代农民工相对更加关注子女在校期间的身心健康,64.5%的受访者表示,如果有机会非常愿意参加针对留守学生家长或监护人的家庭教育培训。

3、缺乏新生代农民工稳定联系子女的社会化机制。随着我市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全面展开,我市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和新生代农民工的各类专项重点人群服务管理机制日益完善,但基于已婚育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农村留守子女这一特定人群的服务管理机制衔接工作尚处于摸索阶段。比如宜都、远安等市级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管理示范县市区已基本普及“亲情电话”,帮助本地农村留守儿童同外出务工的父母建立日常联系,但此项机制并没有覆盖到外地来宜务工的已婚育新生代农民工。我市各类企业与社区中的群团组织、志愿服务机构和兴趣爱好小组已初具规模,但是活动设计针对性、开放性和专业性不足,47.3%的受访者表示所在企业的共青团组织“偶尔开展一些活动,但作用不大”,57.3%的受访者表示“知道社区组织活动,但没有邀请我们参加”,只有19.3%的受访者表示所在的企业或生活所在的社区经常为他们及留守子女提供志愿关爱服务,且效果很好。

四、改善新生代农民工与农村留守子女亲情联系现状的建议

1、消除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活壁垒,改善留守子女进城生活条件。一是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户籍制度的限制,淡化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同其他社会主体间的身份差异,逐步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消除制度性障碍。二是要解决子女入学困难。在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基础教育制度改革,为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就学提供更多机会。要制定具体措施,推动公办学校打破招生区域限制、放宽招生条件,并为新生代农民工子女上学提供政策优惠,确保教育公平。三是要改善基本居住环境。把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问题纳入解决城镇低收入居民住房问题的范围内统一规划考虑,加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加快保障性住房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居住条件,为留守子女随父母来宜生活提供基础保障。

2、加大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力度,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家庭教育水平。新生代农民工家庭教育理念的更新及家庭教育方式的改善根本上在于其思想素质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因此,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基础文化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改善他们的生活整体水平,而且对加强其与留守儿童子女的亲情联系,促进留守子女的成长成才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健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培训就业一体化。优化和调整职业培训布局,以人社部门为主导,组织引导用人单位和社会培训机构链接形成一套覆盖我市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培训网络。针对以初、高中文化程度为主体的新生代农民工,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和激励优惠政策,引导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完成高中、大专阶段的文化知识培训和具有较强针对性、实用性的职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此外,抓住春节期间新生代农民工集中返乡的时机,召开家长会,积极开展“争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双合格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专门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家庭教育知识培训,提高其家庭教育水平。

3、深化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建立健全新生代农民工联系留守子女的长效机制。在继续发挥学校关爱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想家长之所想,急家长之所急,进一步深化我市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试点工作。一是健全新生代农民工与留守子女的常态联系机制。在全市各中小学校全面开通“亲情电话”、“亲情视频”、“亲情书信”,确保留守学生每周与外出务工家长联系一次,定期向家长汇报学习、生活及心理情况,各类企业、社区也要适当筹集资源做好“亲情电话”架设工作,确保新生代农民工和农村留守子女的常态联系和交流。二是对留守儿童开展“感恩教育”。学校要以班会、团日活动为载体,对留守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引导留守学生感知父母外出务工的艰辛与不易,培养他们的家庭责任意识,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奋发图强,为外出务工父母减轻负担、消除忧虑。三是要坚持做好留守儿童心理关爱、结对帮扶、志愿发动等重点工作。在全市范围内继续开展“爱心妈妈”等志愿结对帮扶品牌活动,加快心理咨询师志愿者队伍建设,大力推广以心理健康为特色的“阳光家园”集中关爱项目,从学习、生活、心理等多方面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与帮助,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平安、快乐地成长,免去外出务工父母的后顾之忧。

10.如何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 篇十

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农民工。他们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个庞大的群体,是基本脱离农村而又没有真正融入城市的一个社会群体。新生代农民工是现代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因其数量庞大和身份独特而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全局和国家的未来发展。他们能否实现稳定就业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的建设。因而,需要从治国理政和长远发展的高度,密切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就业,引导这一群体在实现环境、身份、观念转变中实现高质量就业。

一、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因素

新生代农民工从小在温饱的环境中长大,对城市充满了向往,基本上没有务农的经历,很多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外出打工的,有些甚至连基本的农业常识都缺乏,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有明显的不同。

一是“干不长、频跳槽”,稳定就业难实现。笔者曾经在2012年、2013年、2014年连续三年对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过调查,发现他们在城市稳定就业的比例只有17%,超过80%的人频繁换工作。其中最长的工作时间是一年,大部分是春节后便换工作。没有稳定的就业,就难有自身的成长积累。如果长期处于无业状态,就会成为社会问题,直接影响社会稳定。

二是受教育程度高,待遇要求高。新生代农民工是在我国教育快速发展,农村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文化程度明显高于上一代农民工。他们从小就与电视、手机相伴,比较了解外部和城市的生活,他们的价值观念已经和乡村文化有了差异。他们不单纯需要稳定的薪资,更多考虑劳动环境、发展空间、文化生活等方面因素。他们外出打工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更高质量的物质生活,而且追求更高质量的精神生活。

三是职业期望值高,工作耐受力低。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大多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职业期望值比较高,他们更加看重发展前景、社会地位和人身权利,而在工作耐受力和吃苦精神上远不及上一代农民工。他们不再老老实实地待在最脏、最累、最“没出息”的工作岗位上,不再省吃俭用攒钱往家里寄,更不会挣够钱回家盖房娶妻。他们更注重企业的人性化管理,认为这样会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工作的信心和动力才会更大。

四是孤独心理和受挫情绪影响就业。新生代农民工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在就业、生活、医疗、教育等许多方面与城里人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这种身份差别而导致的不平等很容易使其产生自卑心理。另外,只身一人外出务工,缺少家庭温暖,加之他们务工所在的一些私营企业劳动条件差,劳动强度大,业余文化生活贫乏,经常受到一些不公正对待,这些情况的存在使不少新生代农民工形成封闭的心理,缺乏人际交往,不利于就业和个人成长。

五是社会保障不全面。近年来,由于城市房价涨幅过快,目前房价已经大大超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承受力。另外,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相对不稳定,无论个人或企业均不愿意参加社会保险。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只有很少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有保障水平极低的保险,而且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绝大部分处于中低层职业,面临着很大的失业风险,没有全面的社会保障,失业后将难以保障其基本生活。从另一个角度看,社会保险属于社会资源再次分配,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资源再次分配中获得较少的份额,不利于城乡居民平等地享受改革开放成果。

二、如何实现新生代农民工更高质量的就业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要使新生代农民工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就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群体,以宽容的胸怀和积极的态度接纳他们,从经济上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培训、社会保障、子女入学、住房等问题;从政治上帮助他们维护合法权益;从文化上帮助他们解决继续教育、文化生活等问题;从社会上帮助他们解决身份认同等问题。具体而言有以下五个重要方面。

一是完善城乡就业制度。要将解决农民工问题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列入公共预算,从根本上做到有人抓、有人管。一方面,要在就业政策上对新生代农民工一视同仁,要将农村劳动力纳入就业管理服务范围,取消地域、身份、户籍、行业等各个方面针对农村劳动力的政策性限制,实现就业政策的普惠共享;另一方面,要在就业服务上实现城乡平等,面向所有城乡劳动者,积极提供全方位、平等的就业服务。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服务。

二是提高工资待遇,改变工作困境。一方面,要提高用工待遇,让职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在当前劳动关系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合理、劳动收入比例过低的背景下,适度提高工资标准对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尤为重要。建议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引导劳资双方合理确定工资水平。增强农民工在工资分配中的话语权,完善相关岗位的行业标准,改进工作环境,降低劳动强度,吸引员工稳定就业。一方面,要建立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长效机制,通过签订责任状将欠薪治理情况纳入政府考核,明确各级政府的监管责任,建立有效的预防和处置机制。另一方面,加大普法宣传和执法力度,提高农民工参保和维权意识,依法查处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不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的事件。

同时,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要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生活,鼓励企业开展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文体活动,活跃其业余文化生活。凡是免费向市民开放的公共文化设施,一律免费向新生代农民工开放。

三是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地位,促进其融入城市。农民工市民化,不仅要在数量上实现农民工身份、工作的转化,而且要在质量上实现其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价值观念等与城市居民融合。加快农民工市民化,必须从制度上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问题。要消除政策性歧视和排斥,为农民工的市民化提供条件,农民工在落户、就业、社会保险、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并妥善处理承包土地、宅基地的使用权及收益。赋予农民工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集中建设一些能够满足基本居住条件的农民工公寓,用以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租得起、住得下、留得住。

四是强化技能培训,实现素质就业。根据农民工的就业需求,开展灵活多样的技能培训。培训内容要贴近农民工,除了继续教育、职业技能等传统培训项目,还可以开展创业培训、法律培训、心理培训等,多方位提高农民工的素质,促使新生代农民工实现素质就业。建立培训与就业紧密衔接的机制,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培训课程和内容,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岗位需求。企业要把农民工纳入职工教育培训计划,确保农民工享受和其他在岗职工同等的培训待遇,并根据企业发展和用工情况,重点加强农民工岗前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培训,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岗前有培训、在岗有提高。

五是做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规划。新生代农民工普遍缺乏职业发展规划,找不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在职业选择、技能培训和岗位稳定性等方面有许多不足。他们与社会接触较少,对城市就业所必需的专业要求了解不多,很多人不知道职业规划,偶尔有了解也是片面地认为职业规划没什么用处,致使大量新生代农民工没有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直接导致了频繁跳槽等现象,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个人的职业发展。另外,很多新生代农民工择业时比老一代农民工更注重经济效益,往往哪家企业收入高就往哪里跑,盲目跟风,由此错失了很多就业机会。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开展职业规划是相当必要的。要指导新生代农民工做好自我评估,通过自我评估,认识自己,分析环境,对自己的职业做出正确规划。同时,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使他们及时调整心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和适应城市生活。

上一篇:私法化下一篇:《奇观》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