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活动策划

2024-11-08

民俗活动策划(精选16篇)

1.民俗活动策划 篇一

一、活动背景:民俗知识竞赛是民间手工艺传承协会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传承民俗知识,促使参与者主动积极的去了解民俗知识,也是大学生增长课外知识的有益活动。

二、活动目的:增长课外知识,加强我校大学生对民俗知识的了解。

三、活动简介:民协计划于xx年x月x日左右在食堂门口举行宣传活动,张贴海报并设立报名点。以助活动顺利开展

四、活动时间及地点:

宣传活动地点:xx年x月x日食堂门口

竞赛活动地点:xx年x月x日于本校教学楼一栋x室

五、活动步骤:

(一)前期准备

1.活动策划书申请 ;

2.设计宣传板 ;

3.设计及复印海报和宣传单 ;

4.大力开展本院的内部宣传 通知全院各专业民协负责人务必在班级内作好宣传工作,让他们将此次活动的精神和意义详实地传达给班级每一位同学,争取在本院同学能积极参与;

5.设立奖项及奖品。

(二)活动实施:

1.x月x日前完成前期宣传工作 将海报贴在食堂宣传栏 ;

2.x月x日组织宣传活动 在食堂门口设点并摆宣传板,协会成员向大家介绍本次活动具体流程及开展意义;

3.x月x日于本校教学楼一栋x室举行比赛。

六、经费预算:

···························

七、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1.海报尽可能持久的保留,避免被覆盖;

2.协会成员应尽力宣传本次活动开展的目的及意义。

八、活动负责人及参与者:

主办方: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团委

承办方: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民间手工艺传承协会

协办方: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各协会

参与者: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全体学生

2.民俗活动策划 篇二

一、群众文化与民俗的渊源

群众文化与民俗都是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形态, 从历史发展渊源看, 两者既有共同性又有各自不同的特征。从时间上看, 作为研究民俗学科的民俗学, 从其诞生到现在不过两百年的时间, 而民俗则有着悠久的历史, 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原始部落的庆贺、祭祀、祈福等集体活动。在我国, 如果以《诗经》中的“风”用来作为人民对民俗的巨大意义和作用已经达成一种共识的话, 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礼记》《史记》中就多次出现过“民俗”一词。《礼记·缁衣》中有“故君民者, 章好以示民俗”;《史记·孙叔敖》中有“楚民俗, 好痹车”。《汉书》也写到:“上之所化为风, 下之所化为俗。”上之所化, 指上层社会自上而下的教化, 是一种推动的力量, 所以谓风;下之所化, 是下层民众自我教化的东西, 它在民间为民众所习, 所以称俗。《说文解字》也把“俗”诠释为“习也”, 强调的就是下层民众的自我教化与相互传习。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民俗的产生不仅历史久远, 还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有着直接的紧密联系, 反映出一个时代民众最基本的信仰追求、价值取向和生活习惯, 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群众文化虽然从理论上也可追溯很远, 但从现实情况看, 真正的形成与提出却是近代才产生的, 尤其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却是近几十年的事。它不像民俗那样是在社会生活的自然状态中渐渐形成, 而是在国家的意识形态作用下, 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慢慢地构建起来的。时至今日, 群众文化虽已形成一种社会文化文化形态, 却仍带有意识形态成份, 是国家主流文化的几种形态之一。从内容上看, 作为民众中传承的社会文化传统和被民众所创造享用的生活文化, 民俗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 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民众生活的各个角落之中, 都普遍存在着民俗事象。从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岁时民俗、人生礼仪、精神民俗、口乘语言民俗及其它, 它几乎渗透和包含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群众文化从建设层面讲, 是“我国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群众的文化生活形态、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工作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机构、设施等各种要素的集合体”。从文化现象层面讲, 是“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 以满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社会历史现象”, 它更侧重于群众的精神文化方面的满足与需求。

二、群众文化与民俗比较

群众文化与民俗都是在社会生活过程中产生发展的, 它们最大的特征就是广泛的群众性, 广大群众是创造享用、传播传承文化的主体。比较而言, 群众文化最基本的社会功能就是娱乐功能。娱乐休闲是群众最低层次的文化需求, 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准备。人们在工作之外寻找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 在文化活动中获得心里上的快感和享受。其次就是群众文化的审美功能。审美享受是出于人类本性的一种特殊需要, 人们参与群众文化活动, 往往会激发人们认识美、热爱美、感受美、创造美的生活情趣, 人们通过自我参与把愿望、智慧、才能等物化到有一定内容和形式的文化活动中, 通过语言、动作、色彩、韵律等群众文化构成要素的组合运用, 使群众文化主体得到美的愉悦和享受。人类与对象之间形成的最主要的价值关系包括真——认识关系、善——功利关系、美——审美关系三大类。美不同于真和善, 审美价值不同于认识价值和实用价值。美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价值, 审美属性是一种价值属性。审美价值的特色性就在于:对象事物的审美属性能够引起人们对自己的肯定, 从而获得情感愉悦。这种审美价值同样也是客观事物的客观属性, 它客观存在于客体事物本身。而这正是群众文化审美功能的价值所在, 它更偏重于参与主体的精神需求与审美愉悦。再次, 群众文化已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在文化服务的内容、质量、形式和供给方式不断丰富和提高的基础上, 强调的是人的基本文化权益的公平与均等化, 是人的基本权益在文化领域的提升与践行。民俗的社会功能首先体现在教化功能。民俗是依附于人们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社会的集体的文化, 是体现一个社会里人的生活习性、情感认同、审美情趣与精神信仰的文化, 它的教化功能是向着社会和集体的, 而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个体。民俗文化可以增强民族的认同, 强化民族精神, 塑造民族品格, 凝聚民族信仰。在此基础上升华的审美功能与群众文化的审美功能又有所不同与侧重, 最初都有明显的使用价值和功利目的, 例如每年一度的民间祭灶, 是全民性的大祭祀节日。据班固《白虎通》记载:“夏祭灶。灶者, 火之主, 人所以自养也, 夏亦火王长养万物”。祭灶改为腊祭后, 使灶君逐渐变为“一家之主”, 总揽一家的吉凶祸福, 于是祭灶的香火便旺盛起来。从中可以看出其审美价值背后的实用功利性。

三、群众文化与民俗意蕴

群众文化与民俗文化都是广大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 都有其广泛的群众性和文化的多元性。从文化史的层面看, 民俗史发展本身就包含了群众文化发展是。从实践意义上讲, 民俗中的某些文化娱乐事项, 就是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和民俗文化在活动内容与形式上和社会功能上有时达到彼此相通, 水乳交融的程度。一方面, 有些民俗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充分的准备和丰富的内容。这些群众文化活动以某些传统民俗为基本内容, 在不断实践过程中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和民俗的变化而产生变化、丰富和提高, 因此, 民俗文化在内容形式上对群众文化都有着有力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 有些群众文化活动为民俗起到了孕育萌芽的作用。群众文化活动是人们在日常生活行为和精神文化生活中形成的文化行为, 当这种文化行为从内容形式与精神价值逐渐得到社会群体性的认知后, 就会慢慢形成一种习惯, 久而久之, 这种文化行为就会在情感认同、审美情趣和社会功能等方面得到人们的认可, 就会成为一种新的民间习俗的萌芽状态, 并以新的面貌参与和影响传统民俗的发展衍变。

从群众文化活动中体现出的浓厚的民俗意蕴可以看出, 作为社会文化形态的群众文化与民俗文化, 从其发展过程中看, 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外在的关系。我们应该认清两者之间的联系, 认真研究, 在继承优秀民俗文化的基础上丰富充实群众文化, 在创新发展群众文化的过程中使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弘扬, 使两者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相互促进, 相互提高, 在保护民俗文化的同时推动群众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参考文献

[1]陶立璠.《民俗学》.学苑出版社, 2003.

3.谈谈传统醒狮民俗活动的传承 篇三

[关键词]传统醒狮 非遗传承 文化品牌

大沥镇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是连接广佛两市中心城区的“黄金走廊”。全镇总面积95.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60万,下辖两个社会管理处、38个社区,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粤曲)、中国摄影之乡、中国龙狮运动名镇和广东省文明镇。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大沥镇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人文风情,醒狮便是其中重要的体现。

一、狮跃龙腾,纵横四海

作为中国南狮发源地的核心区域,大沥民间醒狮文化的辉煌总是在岁月的长河中被不断抒写。

富有深厚民间传统渊源的大沥舞狮、舞龙习俗,早在隋唐成形,明清时期盛行,一直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历代相传鼎盛不衰,形成了极其灿烂的醒狮文化。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随着社会经济强劲发展,大沥的民间醒狮团队也得以复兴和发展。大沥醒狮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现全镇共有醒狮1000多头、舞龙40多条,醒狮训练基地和醒狮武馆37个。其中,大沥中联黄飞鸿武术龙狮协会是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同时兼备龙狮和龙舟两项运动的国家级训练基地,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中国龙狮运动南海训练基地”和“中国龙舟协会南海训练基地”,被广东省文化厅授予“中华文化传承基地”。每年,国家、省、市各级都在此举办醒狮培训班和召开全国龙狮运动工作会议。

大沥醒狮率先从传统套路的低桩狮发展到中桩狮、高桩狮、桩狮采青、水上飞狮等,跳跃腾挪,出现许多高难度动作,充分表现了“新、高、难、险”的武艺,被誉为“中华一绝”,大沥黄飞鸿中联武术醒狮团更创造了桩狮平跳距离3.38米的世界纪录,当之无愧被誉为“世界狮王”。

立足自身优势和特色,大沥镇多次举办全国以及省、市的醒狮裁判员、教练员培训班,为本土、国内、海外培养了众多的醒狮文化传承人才,有效促进了粤、港、澳、台、东南亚甚至国际的醒狮文化以及其它领域的交流。全镇现有黄钦添等国际级裁判员14人,张志华等国家级裁判员10人,人数之多为省内镇街前列。省级“非遗”传承人1人,市、区级4人。他们直接参与制定现时国家的醒狮竞技规程或者表演,为醒狮运动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同时,大沥立足长远,以学校为平台并从娃娃抓起,顺应当代传统文化挖掘、继承的潮流,打造了盐步三中、盐步职校等多所以醒狮文化为教育特色的学校,专门设立醒狮运动第二课堂,为醒狮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储备了丰富的人才资源。

二、几度耕耘,春华写秋实

自明清开始,大沥镇物产富饶,商贸发达,各乡习武、练狮之人众多。据《佛山忠义乡志》记载:“狮头行制品精良,省垣及外洋均来定购,多在石路铺”在佛山镇的附近墟集、村落,舞狮已是民间的传统体育项目,每当逢年过节,或遇有重大喜庆(如乡人中举、新建宗族祠堂落成等)事情,定必出动醒狮助兴。如今,醒狮文化、醒狮精神已渗透到大沥各个领域,醒狮文化已成为代表大沥形神兼备的文化符号,已成为大沥人民建设和谐家园、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每年正月,大沥镇举办“狮会”的就有十多处,如横江龙狮盛会、盐步龙狮盛会、北村生菜会、大沥狮会等,四乡八里,醒狮齐聚,人如潮,鼓如雷,狮争雄,龙争霸,处处群狮起舞、众龙翻腾,拜年、表演、竞技献艺、采青比武,一派鼎沸祥瑞之气,场面盛大。乡村民众各家各户都借村醒狮之日,宴请亲朋好友、乡邻同事,家家千杯不醉,户户万声祝福,其盛况无与伦比。

据统计,大沥镇醒狮从2000—2014年荣获省级以上荣誉100多项,数十次代表国家参加醒狮比赛和展演,中联黄飞鸿武术龙狮团被誉为“世界狮王”。其中主要有:第四、五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南狮冠军,香港世界夜光龙醒狮锦标赛冠军,中国首届民间狮艺大赛传统狮冠军,“黄飞鸿杯”全国南北狮王争霸赛传统南狮金奖、南狮高桩金奖,并连续8年代表国家旅游总局参加香港国际旅游文化节活动等。多年来,大沥醒狮的足迹遍及海内外及世界各地,吸引全世界的眼球:从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50头大沥醒狮亮相天安门广场到全国“九运会”开幕式400头醒狮精彩表演;从2004年出席阿联酋迪拜对外交流,到参加泰国中国春节文化周;从2005年的第七届亚洲艺术节闭幕式演出,到2010年唯一代表广东传统文化项目—南狮,亮相上海世博“广东周文艺展演”,从全民参与到南狮杰出人物黄钦添被推选为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手、2010年广州亚运火炬手,陆宇鹏被推选为2008北京奥运会巴基斯坦传递火炬手。大沥醒狮展现了其独具魅力的民间文化,令海内外人士赞叹不已。

在全力发扬传承的同时,大沥镇政府非常重视对醒狮“非遗”工作的保护,自2006年,大沥的醒狮被列入国家和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麦边舞龙于2013年被列入佛山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钦添获广东省非遗保护中心授予“活力非遗”2013年度致敬人物。

三、狮舞岭南,奋发有为

近年,大沥镇将群众文化与传统醒狮习俗有机结合提升,着力推出和打造“龙狮舞.大沥情”特色文化品牌,依托这个更高的平台,先后举办:全国传统醒狮活动研讨会、“嘉洲杯”全国(大沥)龙狮邀请赛,连续举办了六届大沥镇传统醒狮大赛。 “龙狮舞·大沥情”文化系列活动推出“醒狮传情”、“笔墨书情”、“暖意融情”和“歌舞升情”四情并举,全年系列活动近300项,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大沥文化工作永不止于现状,将一如既往,围绕“龙狮大沥”文化强镇发展战略,加强大沥民间醒狮发展工作, 通过醒狮的市场化、产业化、专业化、规范化,以及与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增强大沥镇全体人民的凝聚力,强身健体,活跃身心,打造文化品牌,弘扬醒狮精神,携手共迎大沥文化大发展的又一个春天,继续将光荣和辉煌抒写在这片热土上!

参考文献:

[1]陈初华.这里根植文化——广东佛山南海大沥文化建设纪事.2011。

作者简介:李智勇(1970-),男,本科,研究方向:群众文化开展,现任佛山南海大沥镇文化站站长。

4.民俗活动作文 篇四

我身为长洲人的外孙,对长洲醉龙这一民俗最了解不过了,其实醉龙最早发源在我们中山县一带,后来流传到了澳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我们就会聚集到一起,吃“龙头饭”,看醉龙表演。特别是今年的醉龙表演给我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

我们一条村的人聚在族人的祠堂里吃饭,一起看我们长洲大名鼎鼎的醉龙表演。我们的这支醉龙队叫“北堡”,队员全都是本村人,年龄最大的有六十多岁,小的才十几岁。随着“轰”一声巨响,表演开始了,我们又兴奋又紧张,只见一个四十多岁的伯伯一只手拿起了一只沉甸甸的大龙头,另一只手拿起一碗白酒,喝了一大口,然后一边举起大龙头挥舞着,一边向空中喷出了含在嘴里的白酒,“哗”一声,就像下雨似的,透明的酒花从天而降,洒到了大家的身上,我们都赞叹这位伯伯舞醉龙的技术高超。不仅是这位伯伯一个人在表演,全队的老少也在一起耍龙头,喷白酒。他们舞起龙头都惟妙惟肖,我打心眼里敬佩他们。

5.民俗活动策划 篇五

自古以来, 维吾尔人以村落为单位, 世世代代聚集、簇居于这片片的绿洲地带——“沙漠中的可耕地”1之中。绿洲内的维吾尔人以农耕、游牧或半农半牧为主, 定居的生活为民众的集会创造了条件, “集 (群) 体性”成为绿洲文化的一个最主要特征, “集 (群) 体性”通过文化艺术的手段得以维系、表现。在耕作、丰收、狩猎之余, 维吾尔人会聚集在一起, 举行以祭祀、庆祝丰收和狩猎成功等为目的的多种活动。

由于新疆地理特征的独特性, 一些适合维吾尔先民居住的绿洲区域也会经常被凶猛的野兽所光顾, 这对人们的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于是, 这种对动物既依赖又对立的关系使得维吾尔先民产生了崇拜动物的心理, 许多动物被神化, 被赋予超自然的能力与灵性。加之维吾尔先民中有一部分在早期曾从事游牧生活, 因此, 对动物的崇拜较为盛行, 凡与游牧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 如狼、鹿、鹰、狮子等等都曾被维吾尔先民崇拜过。在《突厥语大词典》里, 就记载了:“妇女若生了男孩, 接生婆就说生了狼, 因为男子英武、强健;如果生了女孩, 便说生了狐, 因女子妩媚, 讨人喜欢”2, 狼是维吾尔族男子和英雄的代名词。在《乌古斯可汗的传说》中, 也记述了一头大公狼指引着乌古斯汗王在数次战斗中获胜的情形。早期新疆地区还有许多“狼祖”、“狼生”的传说, 认为狼是诸部落的祖先。可见, 狼在游牧人民生活当中占据很重要的信仰地位。除狼之外, 鹿和鹰也是草原中常见的动物, 也被人们神化。在游牧民族心中, 鹿这种动物美丽善良、灵敏迅速, 具有神性。鹰是人间与天神腾格里的使者, 可以沟通天界。因此, 人们对它们加以崇拜、敬奉。现今考古工作者在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富蕴两县境内发现诸多“鹿石”石雕, 这一文化现象也证明了早期在阿勒泰地区生活居住过的人们有着崇拜、敬奉鹿的习俗。这种习俗被延续至今并在维吾尔民俗活动中得以表现。如在“皮山克里阳麦西莱甫”3中, 就有“鹿”与“麦西莱甫”公众一起做“对诗”游戏的节目表演。这个节目穿插在歌舞表演当中, 鹿的扮演者身穿黑色服装, 头上饰有犄角, 从仙界来到人世间与人一起游戏。在游戏之中, 如果人能说些“鹿”听着高兴、喜悦的话语, 鹿的扮演者就会以高难度的动作在表演场地上迅速转个圈, 表示内心的喜悦;但如果听到了不高兴的话, “鹿”则会用头上的犄角抵、挑、戳这个不懂礼貌的人;遇到漂亮的姑娘, “鹿”还会向她吹吹口哨, 晃晃脑袋, 凑上前去和姑娘亲昵一番, 博得观众的喜悦。

一段歌舞结束之后, “鹿”的扮演者就跑上场, 先在场中跳、跑着玩耍一番, 然后来到某一观众面前, 用角抵他。

观众1 (男) 说:小鹿, 好小鹿。你是天仙, 用嘴衔水来倒在我手中。 (鹿不满其语, 又用角抵其。)

观众1继续说:最美味的是佳肴, 最甜的东西是冰糖。如果能与恋人和睦相处, 人间就好比天堂。 (鹿高兴得跳起来、摇摇头) 继续跑、跳在场中, 又寻找一位女观众, 鹿上前向其吹口哨, 用“角”抵她。

观众2 (女) 说:她眉毛弯弯, 如同麦伽的神坛, 她像小鹿一样撒欢, 我心里非常喜欢。 (鹿高兴得在半空中跳了旋转一圈, 继续寻找另一位观众 (乐师) 。

乐师 (要么都说, 要么都不说) :兔子洁白, 生活在林间, 所有的人都幸福, 就你一个人太孤单。 (鹿十分生气, 用角抵乐师)

乐师:我扛着一袋糜子, 撒到了地上, 看到你黄羊般的美人, 我心里这般欢喜。 (鹿高兴, 又去找其它观众……)

除了鹿之外, 还有“苍鹰啄人”的节目表演。表演者手执一皮帽子饰演“苍鹰”, 在“麦西莱甫”人群中, “苍鹰”能象发现草原中的猎物一样发现“麦西莱甫”中不守规矩、破坏秩序的人并扑上前去“啄”出该人, 让“麦西莱甫”公众对之进行惩罚表演。

持鹰者:帕尔夏甫4, 我有一只苍鹰, 如果允许, 我想放它猎物。

帕尔夏甫:好! (持鹰者手持鹰绕场一圈做寻找猎物科。)

帕尔夏甫:猎到什么了?

持鹰者:一只唧唧咋咋的喜鹊。

帕尔夏甫:它做了什么?

持鹰者:它破坏了麦西莱甫的秩序, 用话把别人缠绕!

持鹰者: (又绕场一圈, 猛地抛出“鹰”击向某人) 长官, 我还猎到一只偷了别人的东西的云雀!

帕尔夏甫:干得好!猎手!

持鹰者: (绕场一圈, 又猛地抛出“鹰”) 长官!我又弄到一直黑兔, 他在这么好的麦西莱甫中居然能打盹睡觉。 (持鹰者装睡觉的滑稽表演并打出呼噜声, 众人笑。)

帕尔夏甫:好!把他们三个给我带上来, 让他们表演节目……

从上例动物角色扮演的表演当中我们可以看出,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当中, 鹿和鹰已失去了其早期人类赋予它们的通天“神力”, 逐渐变得爱憎分明和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了。原始动物崇拜文化的思想和行为已随着人类的进步而慢慢消失, 但崇拜动物的对像本身即动物实体却在人们生产生活过程当中一直存留了下来, 被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的精神追求而演译为具有人性化特征的实物。如现今维吾尔民俗活动的场合中出现的“鹿”能分辨善恶, 知晓美好语辞, 而犀利的“鹰”眼则能发现隐藏在人群中破坏民俗活动秩序的“猎物”。维吾尔先民的动物崇拜在维吾尔民俗活动中以角色扮演的戏剧方式得以传承。

在维吾尔民俗活动中, 还有许多装扮日常生活中与人们关系较为密切的动物表演, 如鹅、鸡、骆驼、马等, 也有熊、虎、狮子等。在南疆一些地区的维吾尔民俗活动中, 还会经常表演骆驼舞, 因为在绿洲生活中, 骆驼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在此类表演中, 通常由一人扮演行者, 另一人扮演骆驼, 然后两人一问一答, 把一些轶闻趣事、幽默笑话等都穿插到对话中, 使在场的观众开心。除了“骆驼舞”之外, 艺人们还会表演“喀孜乌苏尔” (即“鹅舞”) 。扮演者穿一白大掛 (有时反穿一白色毛皮大衣) , 蹲在地上行走, 两手执一长杆, 长杆上方稍作修饰加一红色“鹅嘴”, 充当“鹅头”, 长杆为“鹅颈”。在“牵鹅人”的带领下, “鹅”绕着“麦西莱甫”场地走动, 见到观众们的提包, 便会“啄”出包里的物品。有时“牵鹅人”还会带出两只“鹅”, 在绕场的过程中, 这两只“鹅”还会互相争斗, “牵鹅人”立即去抽打它们, 争斗的“鹅”此时还会团结起来, 一会儿“啄”“牵鹅人”的屁股, 一会儿“挡住”“牵鹅人”的道路, 使之绊倒, 以此来赢得观众的喜悦。南疆地区的民俗活动中, “托呼乌苏尔” (即“鸡舞”) 的表演多由单人装扮表演, 同“喀孜乌苏尔”的演出内容较为相似, 均由“牵鸡人”带领出场表演。东疆哈密地区的“托呼乌苏尔”则穿“鸡”形的服饰, 由三人表演, 其中两人分别装扮成公鸡、母鸡, 另一个身着黑衣, 装扮成老鹰。“老鹰”欺负“母鸡”, “公鸡”奋起反抗, “老鹰”最终逃跑。这种流行于哈密地区的“托呼乌苏尔”由一男一女分别扮演“公鸡”和“母鸡”, 在音乐声中, “公鸡”抖动“双翅”上场, 在场中旋转“刨食”进行技艺展示, 随后邀请“母鸡”上场。“母鸡”一样在场中展示技艺, “老鹰”的扮演者此时也上场开始啄“母鸡”, 为了保护“母鸡”, “公鸡”奋不顾身同“老鹰”拼斗, 最终取得, 将“老鹰”赶出场外。有时, 还会有“小鸡”角色的出现, “公鸡”“母鸡”会一同为保护“小鸡”做拼斗, 最终也是获取胜利。

在库车“巴格赛里麦西莱甫”中, 由两位演员装扮成“牛”, 和一位女主人共同表演了耕地的过程。女主人歌唱道:“我的小牛拉犁快, 人人看它拉犁快。饿着肚子跑不快, 炫耀尾巴走得快。人人都向他张望, 用在磨坊跑得快。吃完油渣跑得快, 翘起鼻尖跑得快。套在车上跑得快, 拉汽车来跑得快。吃饱麦草跑得快……”在女主人的歌声中, “牛”的扮演者互相配合, 表现了如何“拉犁”“吃草”及与女主人的亲昵, 完全是一只“人性化了的牛”显示了农耕生活中人与动物的亲近。另如对虎等动物的模仿, 多是采取“摇动屁股”“扑向年轻漂亮女子”“特殊的旋转技巧”等模式来博得观众的喜爱。

“麦西莱甫”活动中的动物装扮表演不仅仅是模仿动物习性的舞蹈, 而是通过舞蹈动作来表现动物与动物之间的争斗 (如公鸡与母鸡同老鹰你死我活的斗争) 及动物对人所表达的情感等等, 有一定的剧情。表演者以模拟为手段, 使模拟对象人格化, 并注以人的感情, 通过动物模仿的表演将人的爱憎观体现出来。

综上所述, 维吾尔民俗活动中的动物性装扮表演总体来说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装扮表演的动物多具有神性, 且反映了维吾尔人民生活情形, 因此, 为维吾尔民众所喜爱。艺人在编创剧目时, 往往将生活中民众所共同关注的一些生活问题或真实发生的事件拿来, 付之以歌、舞艺术进行叙事扮演。在生活中, 艺人们很注意观察、吸收生活中各种所关心问题的方方面面并将其表现得“活灵活现”, 这说明维吾尔人热爱自己普通而又平凡的生活。

第二、动物装扮类表演的故事情节大多较为简单且出场人物较少, 这使得艺人在表演时需要通过发挥精湛的歌唱和舞蹈等技巧来作一些艺术处理。节目表演时, 一般没有固定的台词, 也没有固定的剧本, 完全由艺人根据长期演出经验所形成的、民众所认同的模式作临场发挥, 即兴成份很强。艺人通过俚俗朴实、俏皮幽默的语言和滑稽调笑的动作技巧等博得百姓的喜爱。总之, 维吾尔民俗活动中的动物装扮性表演与维吾尔人民社会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摘要:自古以来, 新疆的维吾尔人就以村落为单位, 世世代代聚集、簇居于片片绿洲地带之中, “集 (群) 体性”成为绿洲文化的一个最主要特征。“集 (群) 体性”通过文化艺术的手段得以维系、表现。在耕作、丰收、狩猎之余, 维吾尔人会聚集在一起, 举行以祭祀、庆祝丰收和狩猎成功等为目的的多种活动。动物性装扮表演是维吾尔民俗活动中独具特殊的一类表演, 这类表演, 与维吾尔人民社会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关键词:民俗活动,装扮动物,戏剧表演

参考文献

[1][日]松田寿男著.陈俊谋 (译) 《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4月版.

[2]维吾尔族简史编写组编《维吾尔族简史》.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1年4月版.第3页.

[3]王嵘著《西域艺术史》.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版, 第298页.

6.论信阳地区民俗活动中的巫风遗存 篇六

关键词:信阳;民俗活动;巫;遗存

一、地理与人文概况

信阳地区地处豫南,东接安徽,南临湖北,西接桐柏山,南依大别山,地跨淮河, 并处在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秦岭—淮河)上,山青水秀,气候宜人。信阳地区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远古文明如斐李岗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等在这里繁衍。春秋战国时期,楚灭申,信阳成为楚的管辖地,从此绵延柔美的中原文化与浪漫细腻的楚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对后世的信阳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从而孕育了信阳“豫风楚韵”的文化特色。

二、古楚文化的标签—巫

楚文化里最为醒目的特色便是其“好巫”。《汉书.地理志》记载:“楚俗好巫鬼而重淫祀”;《淮南子.人间》记载:“荆人畏鬼”;屈原的《九歌》则更是一部祭祀与巫术的赞歌。而其卜人行占卜之事而借助的方法和工具多种多样,丰富异常,如“龟卜”、“筮占”、“草卜”、“竹卜”、“枚卜”、“占梦”、“占星”等众多占卜之术。所以笔者认为“巫术”是古楚文化的最为重要的特征。信阳地区作为楚文化的辐射区,其文化深受楚文化的影响,时隔千年,但信阳民间目前的民俗活动中依然可以寻见古老的“巫术”遗存。

三、信阳民俗活动中的“巫”

(一)丧俗:“楚俗好巫鬼而重淫祀”决定了其丧葬民俗礼仪的丰富和葬品的丰富,所以《湖北丧葬习俗与伦理作用》一文中支出荆楚地区的丧葬仪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报庙、二、衣殓、三、棺殓、四、设灵堂、五、相墓地、六、吊孝与奠礼、七、守灵、八、大殓、九、出殡。这些仪式和信阳地区的丧葬仪式如出一辙,整个仪式过程中无一不透露着“逝者为大”,“逝者升天”的一种理念,笔者出生在信阳农村地区,当地农村的丧葬仍然是土葬,且其仪式如湖北的一致,且具备浓厚的宗教意识,道家羽化升仙,佛家的生死轮回,儒家的孝道,以及巫术风格的“破狱”①构成了信阳丧葬风俗的独特性。其中在守灵的这一环节中,逝者家属会请道士②为逝者破狱,目的是减轻逝者生前的罪孽。具体的做法是由三个道士穿上道袍,设立一个小型的道场,有逝者的家属搂着自己的灵位和三个道士围城一个圆,主要有四个步骤,招魂、唱破狱歌、送灵、还阳,在整个过程中这三个道士时唱时跳,时而正转时而反转,一直从夜间十二点持续到清晨四点左右。破狱是信阳丧葬仪式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三个道士就是沟通神灵作用使者,并通过自己的一系列的方式为逝者减轻罪孽,为生者祈福,颇具巫术风格。

(二)狮舞送灯:送灯是信阳光山县和潢川县当地特有的一种祭祀风俗。对于刚去世的人,其家屬会特别重视这一年的祭祀活动。在元宵节这一天,将用竹子制成的莲花灯插满坟头,一时间野外灯火通明。逝者家属还会请当地的舞狮队前来坟茔上为逝者送灯。而狮子在信阳被认为是“白虎神”的化身,其达到坟茔之后的主要任务就是驱邪祈福,狮子会围着坟茔舞蹈,并把所有的灯都咬一个遍,所以狮舞送灯驱邪的功能就不言而喻了。另外狮舞祭祀的记载在现有的狮舞中是没有记载的,且这也是信阳狮舞的主要功能,这也是“楚俗好巫鬼而重淫祀”的一个重要的体现。

(三)婚俗:“荆人畏鬼”还要体现在其婚俗当中。信阳当地的新人在结婚时有一种必备的东西就是“铜镜”,铜镜的功能从古到今都有着驱邪的功能。信阳人将铜镜挂在新娘的身上用来驱赶结婚路上的邪恶。另外夫家天地桌上“三媒六证”则更是巫风的体现。三媒在信阳当地主要是指“南极星”、“北斗星”、“太白金星”,六证主要有一个斗、一把尺子、一面铜镜、一个算盘、一把剪子、一杆秤等六样东西。从我们可以看出信阳人民对星宿意识的崇拜,以及对铜镜驱邪的信念。那么星术占卜至商代以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巫术,而铜镜驱邪更是“畏鬼”的遗存。

(四)竖筷阵:占卜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巫术,信阳当地就有许多种小巫术,竖筷阵就是一种最为普遍的占卜小巫术。如果有人生病了,救治不好,或者是得病急而重,家人就通过竖筷阵来占卜其是否遇鬼或撞邪。具体做法是:用两根筷子放在一个盛有少量清水的碗里,占卜者通过询问筷子来得知结果,而筷子则通过站立来回应。这个小巫术在信阳流传已久,且家喻户晓。类似的小巫术还有很多。

四、结语

民俗是当地的民间信仰与民间文化的一面镜子,由于信阳特殊的地理历史环境使“楚人好巫”成为了信阳人民的民间信仰。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其民俗活动中巫风的遗存与延续。“楚人好巫重淫祀”也进一步得到了印证。

注释:

①信阳当地农村丧俗活动中的一种为逝者赎罪的重要仪式活动。

②信阳农村当地专门从事丧俗仪式活动的人。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中华书局,2007,1:300.

[2]王逸.楚辞章句[M].岳麓书社,1994,9:25.

[3]张明义.湖北丧葬习俗与伦理作用[J].湖北社会科学,2009,4.

[4]张崇琛.楚人卜俗考略[J].兰州大学学报,1991,2.

7.二月二龙抬头民俗活动 篇七

在过去,龙抬头节是祭祀龙神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到龙神庙或水畔焚香上供祭祀龙神,祈求龙神兴云化雨,保佑一年五谷丰登。不过,在很多地区,特别是南方,人们也把二月初二作为“土地公生日”,举行社祭,祭祀土地神。

2、理发

民间有种说法,曰:正月剃头(理发)死舅舅。此说虽无根据,也很荒谬,但影响却极深,因此,在春节前无论多忙,人们都要抽出空来理一次发,然后就要一直等到 “龙抬头”的日子了。二月二理发,俗称“剃龙头”,据说可以带来一年的好运,因此,“是日,多剃发”.

3、炒蝎豆

这天比较盛行的风俗是炒蝎豆。潍县、莱州等地称作“报捷”,谐音爆蜇,据说吃了炒蝎豆,一年不被蝎子蜇。郓城等地称作“炒蝎子爪”,孩子们边吃边唱道:“吃了蝎子爪,蝎子不用打。”蝎豆一般用黄豆炒制,有的蝎豆还粘上糖面,有的在盐水中泡过,香脆可口,还有的把面棋子和蝎豆一块炒,花样甚多。吃蝎豆不仅可以辟蝎,还有人说谁要是吃了七家的蝎子爪,谁就能长命百岁。除胶东部分地区外,其他各地的二月二都流行此俗,不过,在蝎豆之外又加上了瓜子、爆米花等,这是炒蝎豆风俗的一个新发展。

4、击房梁

就是用木棍或者竹竿敲击房梁,以惊走蛇、蝎等毒虫,毋使为害。有的地方流行敲击炕沿,目的与敲击房梁相同。

5、撒灰

这一节俗,由来已久,直到今天,许多乡村地区仍然流行。撒灰所用之灰,一般是柴灰,也有用石灰或用糠的。具体做法,各地不同,大致为:将灰撒在门前,谓之“拦门辟灾”;将灰撒在墙角,意在“辟除百虫”;将灰撒在院中,作大小不等的圆圈,并象征性地放置一些五谷杂粮,称做“围仓”或“打灰囤”,以祝丰年;将灰撒在井边,呼曰“引龙回”,以求风调雨顺。撒法各地不尽相同,一般是从井边开始,一路逶迤撒来,步入宅厨,环绕水缸,灰线蜿蜒不断,甚为有趣。

6、熏虫

进入农历二月,天气渐暖,各种昆虫开始活动,有些昆虫对人的健康是有害的,所以二月二这一天,人们纷纷摊烙煎饼、燃烧熏香,希望凭借烟气驱走毒虫。

龙抬头的原因

为什么要“二月二”龙才抬头呢?因为农历二月已进入仲春季节,这时阳气上升,大地复苏、草木萌动,农民们就要春耕、播种了,非常需要土壤湿润,保有水分。这时若是天公降雨,真是太宝贵了,所以有“春雨贵如油”之说。

从节气上说,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春分”之间,这是个既需要雨水,又可能有降雨的时期,人们多么希望通过对龙的祈求行为来实现降雨的目的。

为什么是龙“抬头”呢?因为二月初处于惊蛰前后,蛰伏一冬的各种动物又恢复了活力,该有所活动了。龙抬头了,意味着龙也行动起来了,要履行它降雨的职责了。

习俗

“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流行于全国多数地区。这天民间一直有“理发去旧”的说法。为孩子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叫“剃龙头”,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

这一习俗的形成还有另一个原因,旧俗正月是不能剃头、理发的,因为有这样的禁忌,民间一直等到“二月二龙抬头”后才开始剃头,今天在北方仍是如此。如今,人们习惯赶在春节前做个新发型,到了二月二,一个多月过去了,头发长了不少,也是时候理发了。

妇女们在这一天不能做针线活,因为苍龙在这一天要抬头观望天下,使用针会刺伤龙的眼睛。妇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地方妇女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食俗

普通人家在这一天要吃面条、春饼、爆玉米花、猪头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与龙有关,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如吃水饺叫吃“攀龙角”;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挑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8.民俗活动策划 篇八

-草厂东社区民俗活动策划方案

一、活动单位:草厂东社区

二、活动目的:通过此次京剧进社区的活动来更好的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

化;让京剧这门高雅艺术走进青少年的殿堂;让更多的少年儿童接触京剧、了解京剧、喜爱京剧,成长为京剧爱好者,为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培植更深厚的土壤,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戏曲艺术对青少年的影响和教育,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三、活动时间:2011年8月25日上午10:00-11:30

四、活动地点:草厂东社区院内

五、参与人员:草厂东社区青少年及部分居民

六、活动流程:

⒈活动前:通知社区青少年举行活动的具体内容,时间,地点

⒉活动中:由京剧老师为大家讲解有关京剧的基础知识并现场演示,穿插互动项目

⒊活动后:为前来参与活动的人员发放纪念品

七、活动道具:

⒈黑板报 ⒉桌椅 ⒊扇子 ⒋糖果(椰子糖,棒棒糖若干)

八、预计费用:

5位京剧老师的纪念品、糖果

总计:200元

九、注意事项:

⒈在活动前要确认是否通知到每一个参加人员,通知时还需说明此次活动的意义与趣味性保证参加人数和质量。

⒉活动举行中注意增强活跃气氛,让大家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京剧作为国粹的巨大魅力。

⒊离场后做好活动场地的清理工作。

9.民俗活动策划 篇九

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也将回归于生活,甘肃地区的民俗美术艺术蓬勃发展,在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背景下,为人们开展艺术创作提供更多的便利,不断的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艺术展现形式。其中,群众文化与民俗美术文化关系紧密,相互促进,群众文化促进民俗美术文化的发展,而民俗美术文化又促进群众文化的发展。在时代的变化与发展中,越来越多的民俗美术元素在逐渐的流逝,同时,日益丰富的群众文化在传承与发展民俗美术文化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甘肃省的民间民俗美术文化的简要介绍

甘肃省地处我国的西部地区,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孕育独具特点的甘肃地方文化。在甘肃文化中,民俗美术文化沉淀深厚的底蕴,散发出浓郁的艺术气息,在各地区特色基础上发展出不同的地区群众文化,呈现出显著的民间性与地域性特点,群众文化正因为地区的不同而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

甘肃省的发展历史悠久,孕育出多种形式的民间民俗美术形式,具体包括以下几种形式: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风车、织锦等交通设施与劳动工具等,尤其是握桥这种交通设施,在桥头设置亭子,亭内绘有精美的风景与神话故事的绘画。二是人们居住的建筑中蕴藏着民间民俗美术创作,建筑中随处可见彩绘,对于装饰住宅与寺庙园林等具有重要作用,呈现出显著的民族特点。三是甘肃省令人称赞的民族服饰也是重要的民间民俗美术的表现形式,除此之外,甘肃省的石窟岩画与彩陶等展现出民间民俗美术的博大精深。比如,为世人所赞叹的敦煌莫高窟,大量的笔画与佛教造像艺术淋漓尽致的展现当时人们精湛的技艺,让人们从中感受到当地人们的审美情趣。

民间民俗美术面临的问题

(一)生存空间的萎缩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强与国际间的沟通与交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增强,进一步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時,促使人们的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近些年,西方文化不断的传入国内,给本土的传统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众多的民间艺术形式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越来越多的民间习俗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被抛弃,对于民间民俗美术而言同样如此,其生存空间日益缩小,不为人们所重视,长此以往,传统民间民俗美术将难以继续发展。

(二) 旅游开发的严重破坏

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加快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在带给人们更多的便利与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众多独具特色、古老的建筑形式逐渐为现代化建筑所代替,在机械化的操作下,众多的砖雕壁画与石雕等民俗民间艺术形式正在消失,民间民俗美术文化艺术陷入发展的困境,尤其是近些年,个别地区过度的开发旅游业,忽视对民间民俗美术的保护,使其遭受到严重的破坏,民间民俗美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令人堪忧。

(三) 缺乏研究的人员与经费

美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甘肃与众多地区在对美术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普遍面临着研究人员与经费不足的问题,在对民间民俗文化进行保护过程中,忽视使用现代化的保护措施,难以及时的、专业的开展抢救工作,使得民间民俗遭受非常严重的破坏。

民间民俗美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传承与发展

近些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快速的发展,群众文化得到蓬勃的发展,而各地区的群众文化结合各地区的特色文化,与民俗文化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对于促进群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民间民俗美术文化也将在群众文化的带动下得到快速的发展。为此,应当重视发展民间美术文化,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情绪,陶冶人们的情操与净化人们的心灵,使其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甘肃地区的民俗美化以雕刻服饰与绘画为代表,具有独特的地域性特色,极大的促进群众文化的发展,与此同时,多种多样的美术形式,促使人们的文化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有利于升华人民群众的情感。

在群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民间民俗美术文化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群众文化的开展也促进民间民俗美术活动发展。在甘肃的历史发展中沉淀浓厚的历史文化,在时代快速的发展背景下,古老的文化也面临着生存的命运。因此,通过群众文化的开展,有助于引起人们对民间民俗美术活动的重视,为其获取更多的科研经费。同时,政府部门应当重视保护文化遗产,鼓励传承人的继续创作,高等教育在传承与发展民间民俗文化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不同的地区孕育不同的文化,文化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点,在群众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民间民俗美术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应当重视加强对其的保护与开发,充分挖掘出传统文化的价值,使其在新时期的发展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作者单位系乳山文化馆)

10.民俗活动策划 篇十

朝鲜族的秋夕节民俗比较典型, 生活在铁岭、开原、昌图等地的朝鲜族至今还比较完整地保留着秋夕节祭拜祖先、给祖坟伐草扫墓的风俗习惯, 还保留着秋夕节家族团圆吃松糕、打糕及新稻米饭和喝新稻米酒的饮食习惯以及喜庆丰收跳农乐舞、玩黄牛游戏、赏月、祈祷祝愿等许多古老的民间传统习俗。

一、秋夕节民俗活动形式和内容

伐草、祭拜祖先:八月十五日当天或前一天, 全家人前往祖坟割除夏季里长满在坟墓和周边的杂草, 谓之“伐草”, 然后摆食烧香举行祭礼。古代朝鲜时期的歌谣“思亲歌”中写到:“八月秋夕百谷丰登, 落叶声声犹如秋声。无情的节序年复一年又一年, 到处可见人们伐草香花, 可怜我父母今不知秋夕已来临。”在歌谣的内容中可以看得出过去朝鲜族对祖先的怀念之情和秋夕节给祖坟伐草省墓的习俗。过去选墓地一般是看风水而定, 所以祖坟大多都在离家较远处, 但因民间有秋夕节必须给祖坟伐草, 否则坟墓上杂草丛生却无人伐草, 则人们认为是不孝或者是有愧于祖先的说法, 就逐渐形成了朝鲜族每逢秋夕节到祖坟割草扫墓并给祖先举行祭礼的民间习俗。自古以来, 朝鲜族有尊重祖先、尊重长老的优良传统, 秋夕节伐草、祭拜祖先和已故亲人的习俗中, 也能看出朝鲜族的尊老敬老的民俗礼仪。

茶礼:秋夕节的清晨天亮后, 家族人聚在宗家举行茶礼, 墙上贴纸榜和遗像。祖父母的神位贴纸榜, 父母的神位贴遗像。纸榜和遗像前摆祭桌, 每个神位前分别陈放一份汤碗和勺筷。过去举行茶礼时, 每个儿子都斟一杯酒, 磕四次头。现在的做法是由家族代表 (一般由长子担任) 一人斟酒磕头。先斟酒一杯, 磕头一次, 如此反复三次。斟第二杯酒时把先前倒的杯中酒倒入退酒碗里。倒第三杯酒时, 先斟半杯酒, 第四次斟酒时分三次把半杯酒斟满。而后磕第三次头。茶礼结束, 全家人进早餐。与拜年时举行的茶礼有所不同的是, 秋夕节给已故的祖先斟的酒是用当年的新稻米酿造的新稻酒。秋夕节祭祀没有年数限制, 年年举行。秋夕节祭祀不穿丧服、不读祝文。朝鲜族虽然喜欢吃蕨菜, 但蕨菜不能作为祭品, 因为蕨菜的茎是独莛, 不分杈, 把它作为祭品将会影响子孙繁衍。

赏月:秋夕节秋高气爽皓月当空, 是一年当中月亮最亮的一天。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 宛如一面圆镜, 泻下一片银光。天将傍晚, 人们便换上盛装, 纷纷去赏月。白天到祖坟伐草省墓的人们, 在月亮升起的时候成双结伙在自家院子或村里比较宽广的场院赏月。当人们看到夜晚晴朗的天上皓月当空, 就能确信当年的好收成喜庆丰收;但若天上乌云密布, 就怕影响到庄稼的收成而担心;若中秋节当天晚上看不到月亮却下着雨, 人们就担心影响到第二年麦子收成而担忧。这一习俗虽然没有可靠的科学依据, 但不难看得出庄稼人时时刻刻以农活儿为重的朴素愿望和美好心愿。

二、秋夕节的传统饮食

吃新稻米饭:秋夕节前夕, 是五谷丰登的好季节, 家家户户用当年早熟的新稻谷推出新米做新米饭, 用新稻米做的米饭, 既看着好看, 口感也更好。

吃松糕 (月亮糕) 和打糕、蒸糕:

松糕, 是秋夕节的饮食中最典型的食品, 因形状犹如月亮也叫月亮糕。松糕的形状与汉族的饺子相似, 外皮是用新稻米磨成的面和成的, 里面的馅有红小豆、黄豆、栗子、大红枣等, 一般都用当年的。一家人团聚围坐在一起, 看着天上皎洁的月亮, 在和谐的氛围包起松糕。因为民间有看所好包的松糕形状就能看出今后配偶的长相, 青年男女就特别用心包出形状好看的松糕, 不然就会遇上样子很丑陋的配偶。包好的松糕要放在锅里蒸, 蒸的时候要先在蒸屉上要铺一层当年的新鲜松针, 蒸出来的松糕就有松针的芳香, 得名就叫“松糕”。还有, 如果孕妇想预知自己腹中孩子的性别, 也可以用松糕“占卜”, 就是包松糕馅时放进松叶, 吃松糕时如果咬的是松针尖的一端, 就认为腹中怀的是男孩, 否则, 则认为腹中怀的是女孩。

打糕, 是朝鲜族最爱吃的传统风味食品之一, 也是朝鲜族喜爱的秋夕节饮食, 因为它是在槽子里用木槌砸制而成的, 所以称之为打糕。打糕有两种, 用糯米制作的称白打糕, 用黄米制作的称黄打糕。将淘好的糯米放入水中浸泡五至六个小时后, 捞出控净水后放入笼屉中蒸熟, 再洒些淡盐水, 焖半小时左右。然后将糯米饭放入木槽或石槽中, 用木槌反复槌打, 直至不见米粒, 即成味道香甜细腻、筋道适口的打糕。同时将小豆煮熟, 做成豆沙, 或将黄豆炒熟, 碾成豆面, 拌以少许盐面或适量白糖。然后, 把打糕切成小块, 蘸豆沙或白糖豆面吃。打糕的历史比较长, 早在18世纪朝鲜族的有关文献中已有记载, 当时称打糕为“引绝饼”, 并称引绝饼已称为传统食品之一。如今, 凡逢佳节或红白喜事, 每家都用打糕来招待亲朋好友。打糕的原料主要是糯米。制作时, 先将粘米淘净蒸熟, 放在打糕槽内或石板上, 用打糕槌子把米粒打碎粘合在一块而成。吃的时候, 用刀蘸水切割成小块, 蘸着糕面吃。

蒸糕, 是用大米、糯米和小豆等制成的一种食品。蒸糕分为白雪糕、小豆蒸糕、枣蒸糕等多种。做法是:将小豆煮熟, 加少量盐, 拌匀;将淘好的大米加少量糯米浸泡五至六个小时, 捞出控干后碾成面状。放入少量糖水和匀。锅里的水烧开后, 在屉布上铺满一层小豆, 上面铺一层二厘米厚的大米面, 再铺一层小豆。等到热气返上来, 再交替地铺米面和小豆。可以如此地铺多层, 以急火加热。等到米糕蒸熟后, 切成五厘米见方的米糕块, 趁热吃。多在年节或祝寿时做蒸糕吃。

喝新稻米酒:秋夕节前夕, 是五谷丰登的好季节, 家家户户用当年的新稻米酿酒 (米酒) 。米酒是朝鲜族爱喝的一种饮料。是朝鲜族招待客人的佳品, 如有客人来访, 主人总要端上来一碗自家酿制的米酒。这种酒比黄酒的颜色稍白一点, 而且还略带甜味。这种米酒后劲十足。长辈一起喝酒时, 要把头移到旁边去喝, 切不可面对着长辈举杯饮酒, 否则就是对长辈的不尊重。

吃栗子或栗子馅米糕:栗子味道甘甜而且营养价值高, 是朝鲜族特别喜欢吃的果实类食物, 在秋夕节餐桌上, 当然少不了当年应季的栗子。吃煮熟的栗子或栗子馅蒸米糕, 也是朝鲜族秋夕节的特色节日饮食习俗。

喝芋头汤:芋头产于亚洲, 富含糖份、蛋白质、矿物质和油脂等营养成份, 有利于滋补壮身, 是朝鲜族喜爱的蔬菜。朝鲜族在平日, 喜欢炒吃或酱芋头吃, 但在秋夕节里, 大多数朝鲜族更喜欢喝用芋头熬的汤, 自然就成为秋夕节的饮食习惯。

铁岭朝鲜族秋夕节节日习俗属于保留比较完整的传统的民间习俗,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时代气息。一个民族的民间习俗, 最能反映整个民族的民族信仰、民族心理, 可以说是一个民族民间文化活动的综合。

11.民俗活动游园会感受 篇十一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虽然幼儿园的活动已经过去了好多天,孩子们稚嫩的声音还在耳边回荡,孩子们灿烂的笑脸还在眼前出现,自己的童年实在农村度过,每到冬天天一冷就开始了对过年的期盼,然后就是掰着手指头倒数,还有几天就可以穿上妈妈做到新衣,可以拿到奶奶给的压岁钱。现在的孩子生活好了,我们每时每刻都可以满足孩子想吃肉肉,想买玩具的愿望,恰恰不能给孩子的那种期盼很久才得到的幸福感。

我们的生活需要仪式感。小狐狸说了,它和小王子的见面,因为有了仪式,使它感到很快乐,使它发现了幸福的价值。我们的生活不是也一样吗?我出生在秋天,15岁之前妈妈们包揽了我所有的生日,她会提前准备好时令的水果,邀请小伙伴来家里做客,每年生日那天都会拍照,吹蜡烛的瞬间满满的爱扑面而来,回想起这些画面,忍不住感恩父母,这就是仪式感的意义所在:只有用庄重和认真的态度去对待看似无趣的生活,才能发现生活真正的乐趣。为什么我们需要这些仪式,因为这些仪式使我们感觉幸福。

现在,自己偶尔也会反省,等到多年之后,孩子的童年里什么会是让他们记忆犹新的,我觉得这样的民俗活动应该会是他们以后可以记起的宝贵的财富。

12.中秋节传统民俗活动 篇十二

1、观潮:在5261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4102观潮1653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2、燃灯: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3、猜谜: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中秋节的禁忌

1、男不拜月

旧时汉族中秋节禁忌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是日夜,男子多不叩拜月亮。俗谓月亮属于太阳,月神嫦娥是女性。所以只能由妇女(包括女孩)拜月。

2、忌身体弱、体质差的人赏月

近段时间身体很弱的人不宜在野外赏月、拜月。若最近流过产或者生育过宝宝,那么,也不宜赏月,即使在家中的阳台也最好不看月亮。

3、忌头发遮额头

女子务必将自己的额前头发捋向后边或者两侧,千万不要让额头被头发遮住,因为这是你的神灯所在。

4、忌出门前或者回家后不烧香

出门前烧香可以确保出行平安,回家后烧香则是表示答谢,为今后一年的出行平安祈福。

5、忌果饼不圆

当中秋的月亮挂上时,人们设坛燃香,陈列月饼瓜果等拜月亮。每家会向有月光之位在月出之时供拜,拜祭完毕之后,焚烧月光纸,摆下供月食品,然后分给家人,中秋节全家应聚在一起吃月饼,月饼又称为团圆饼,吃了能使全家不离散,为了团圆祭月的果饼必须是圆的,即使把瓜果月饼切开来也必须是月牙瓣的莲花状。

中秋节当天吃什么

1、喝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2、吃藕盒子

中秋食藕,也是寄团圆之意也,尤其是吃“藕盒子”。江浙人多将藕切片,每两片间下端相连,中间夹肉、文蛤等调制而成的馅,外拖面煎至金黄,此又称藕饼,与月饼有异曲同工之妙。目前市场上藕的品种主要有两种,即七孔藕与九孔藕。江浙一带较多栽培七孔藕,该品种质地优良,肉质细嫩,鲜脆甘甜,洁白无瑕。中医认为,藕经过煮熟以后,性由凉变温,对脾胃有益,有养胃滋阴,益血的功效。

3、吃田螺

民间认为,中秋吃田螺,可以明目。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肉质特别肥美,因此是食田螺的最佳时节。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4、广东吃芋头

13.民俗活动策划 篇十三

12月2日是“全国交通安全日”。为了让同学们增强体魄、磨炼意志, “摒弃交通陋习, 安全文明出行”, 同时感受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册山中心小学组织六年级学生举行了“徒步万米, 励志教育”远足活动。

本次活动路线为学校至册山尚阳村民俗博物馆。一路上, 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 飘扬的队旗、矫健的身姿伴着欢乐的歌声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天气尽管寒冷, 可同学们尽情地展示着他们蓬勃的朝气和飒爽的英姿。

来到尚阳乡村民俗园, 同学们依次参观了壶趣厅、伟人展厅、名家书画展厅、碾磨碓展厅、二十四孝展厅、奇石展厅、纺线车织布机展厅等场所, 细心地观看已成为文物的民俗物品、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民俗遗物等展品, 边观看边听着讲解, 真切地感受到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对以往的艰苦岁月生活有了深刻的认识, 对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珍惜。民俗园的创始人、老党员朱伦热情地为师生讲解每一件物品的名称和曾经的用途, 讲述创办民俗园的经历, 让同学们了解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厚重博大的文化。

14.民俗旅游与旅游民俗的辨析 篇十四

[关键词]民俗;民俗旅游;原生态;旅游民俗

旅游是有人类以来的一种古老的行为方式。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旅游应该是一种通过地理位置上的转移,对沿途所看到的自然景观或人文遗迹而产生的一种生理或心理上的满足的活动。因此,可以说民俗文化旅游就是在以民俗文化为主体的内容的旅游活动。是以本民族、本地区有独自特色的生活习惯、民间文化艺术、礼仪习俗、村寨民居、巫摊歌舞、神灵信仰、服饰装束等在内的传统民俗事象作为一种对旅游客体的吸引和感召,并使旅游客体产生一定的共鸣和互动的休闲娱乐活动。一个地区的民俗其民族特征越鲜明,原始风格越纯,历史氛围越浓,地方差异越大,生活气息越足,就越有可能成为特色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旅游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我国民俗旅游的特点

我国的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三大部分。前二者相沿悠久,后者刚刚兴起,但前景十分广阔。自然风光是天然的,是永恒的;历史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能够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帮助中国人了解自身的传统,但有局限性,表现在上层的帝王将相和下层的宗教信仰,很难代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全貌;就各个分布地域来说,这些历史遗迹只在中国版图上占着有限的一块地盘,且分布很不均匀。民俗文化却在层次和地域上占着绝对优势。它首先是民族集体创造与集体传承,其内容丰富,门类齐全,从衣食住行的物质文化到再生产、交易的经济文化,以及人生仪礼和民间艺术的精神文化。若进行比较,历史文化(例如陵寝、宫殿、寺庙)是过去的文化,民俗文化却是活的文化,既是传统,又活在民间。例如,春节的社火及其他民间节日活动,无论上层、下层人民,无论中国、外国都能接受,可以代表民族文化的重要传统。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之所以能够存在,主要是它的功能决定的。传统的民俗文化有许多事象正在丧失它们在现代社会存在的功能,但能通过游游业的开发,使它们以另一种崭新的方式保存起来,满足现代人对传统的认识和审美的需要,丰富现代人的文化生活。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

二、旅游民俗的概念及与民俗旅游的关系

民俗是一种民间传承文化,属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的根脉一直延伸到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伴随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活继续向前发展变化。近年来民俗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因为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民俗是沟通传统和现实、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纽带,它能反映民间地域或社区人群的共同意愿,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进行世代相同和继承的具有鲜明特点的文化现象,可以用“民俗文化”来概括。民俗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不是落后地区的奇风异俗,不是穷乡僻壤的“专利品”,也不是古老部落的“土特产”。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民俗旅游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体会到当地的民俗风情、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审美情趣,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

目前民俗旅游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工艺美术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才可能亲身体验和触摸到旅游地民众生活事项,体会到当地的民俗事项,体会到当地人民的生活的方式和、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实现审美与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在未来不久将成为现代旅游的主流之一;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也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此,民俗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能把握好并利用好这一优势资源是提高我国旅游品位的关键所在。

三、结语

在我国当前的旅游资源开发中,民俗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现已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可是大量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仍然散失在民间,自生自灭,默默无闻。积极地挖掘和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不仅可以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进同国际间的友好往来和交流,而且还可以形成旅游特色,弥补以纯观光旅游为主,产品结构单一的不足,提高我国旅游业在国内国际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薛群慧:《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探析》,《思想战线》,1997年第五期

[2]王佳:《民俗风情旅游开发诌议》,《燕山大学报》,2005年8月

[3]閆喜琴:《论民俗旅游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污染与防治》,《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4]黄爱莲:《民俗风情旅游与民族民间文化的自我拯救》,《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5]唐凡茗:《旅游文化对民俗文化影响的预测与调控》,《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6期

15.民俗文化节策划案1 篇十五

前言

襄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汉水流域核心城市、三国文化、荆楚文化之乡。襄阳历史文化悠久、底蕴深厚,民俗文化资源丰富、特殊鲜明、影响广泛,通过丰富群众娱乐文化生活,提升群众自身文化涵养,为传承创新襄阳文化起到积极的推进、带头作用。争取把此活动做到最大化、专业化、产业化。成为襄阳新名片。也为襄阳公共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作为襄阳本土文化传媒企业,湖北佳星韵文化传媒公司通过大量市场调研,总结国内多个大中型城市百姓文化娱乐项目种类,吸纳各地方组织举办经验,特向襄阳相关政府部门建议春节期间在诸葛亮体育场举办“襄阳第二届民俗文化节”,并主动请缨为本届文化节执行承办单位。

襄阳第二届民俗文化节将荟萃全国文化精华,弘扬优秀传统,不仅会展示全国民间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神韵,而且此次博大精深的传统民间民俗文化与现代开放的文明时代精神紧密融汇,将为襄阳百万儿女营造出全民同乐,共享成果的文化氛围,同时也为襄阳打造出一例民间民俗展示基地及旅游品牌。

一、活动背景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思想的逐步转变,老百姓已经厌倦了春节期间无休止的饮酒、打牌,也不仅仅满足于常规的亲友团圆、聚会。如何满足春节期间百姓新的物质文化需求,是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应该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在北方和国内很多大型城市,传统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庙会,正以其强大的影响力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欢迎。熙熙攘攘的人流、琳琅满目的商品、喜庆的现场布局氛围、特色迥异的各地小吃、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及文艺汇演,这些市井元素,形成了一幅绝无仅有的现代民俗画卷。在北方过大年,逛庙会,已经成为当今百姓不可或缺的首选娱乐休闲活动,并且正在向全国各地发展蔓延。近年,以千年庙会文化演变的民间民俗文化节在全国各地也发

展迅速,有其重要的原因,一是它丰富了百姓春节期间的物质文化生活,是营造欢乐祥和、健康文明、和谐发展的一种最重要的节日文化娱乐活动;二是通过民间民俗文化节的举办也为举办地的文化创新、文明建设、经济发展、旅游推广、品牌树立农产品展示与推广等多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三是通过文化节的举办将大力吸引外地游客资源在襄阳汇集,带动襄阳旅游产业值稳步提升。文化不仅仅是精神力量,也是生产力,襄阳正是有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能积极推进全市经济建设,对外经贸合作,才能体现“千古帝乡、智慧襄阳”的建设成果。此次民俗文化节将再现民间过年的欢腾场面,为襄阳市民、游客,奉献一个积极向上、文明时尚、和谐欢乐、民俗民韵、国泰民安的节日盛会,让襄阳人在喜气洋洋的过年氛围中,在欢乐、祥和的畅游中,感受新襄阳的风采和韵味,同时在襄阳既体味、了解汉水流域不同地区过年的风俗和习惯,又推动了襄阳公共文化建设特色发展。

二、活动主题

传承民俗 娱乐民众

三、活动时间

农历2015年农历正月初五---正月十八

四、活动理念

尊重传统 亲近自然 弘扬文明 构建和谐 春的开始 宣传呐喊

五、活动内容

(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动(二)美食文化节

(三)元宵节灯会

(四)大型马戏表演

(五)明星演唱会

(六)民间商贸交流

六、活动板块

1、活动开幕式暨民俗表演

时间:正月初五(暂定)地点:襄阳体育场

内容:(1)特邀嘉宾致开幕词(2)邀请明星及民间艺人才艺表演。

2、民间民俗活动展

以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民俗技能项目展示为重头戏,以襄阳当地民间民俗文化传统技艺展演为亮点,侧重文化技能交流与合作,使襄阳成为我国民间民俗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互动的重要集聚地与发展中心,成为国内乃至世界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3、民间民俗游艺

这是一个百姓与各民族兄弟互动板块,拟邀拟定国内多民族民间民俗互动游戏,让市民及现场游客积极参与,互赠民俗礼物,交流民俗文化,张显民族团结,营造社会和谐氛围。

4、民间民俗风情汇展

利用现场合理分区布局,搭建风情长廊,将有400个摊位及店铺,分为:民俗工艺品展卖区、迎春灯会、名俗风味小吃区、土特产展卖区,表演区域。

5、襄阳文化汇展区

襄阳文化汇展区将设立400个摊位或店铺,是集展示、展览、展卖,群众互动为一体的多功能多用途展区,分为:公益文化展区、企业文化展区、美食展区、游戏区、灯展长廊、旅游推介展区等。

6、舞台区

本次文化节将在现场打造百姓不同风格主题舞台,首先主委会分类把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民俗行为、生活、情感真实而艺术地还原成为舞台表演形式,以便让民俗与现实生活相互交融,互为依托,创造艺术与生活共舞的独特景象,张显民间民俗文化的天然、质朴、厚重。百姓舞台主要为襄阳当地文化部门单位组织地方文艺汇演及当地企业文化展演。

七、活动运作模式

本届文化节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化运作”的模式运

营。邀请政府相关单位作为主办单位,在宣传、组织、安保等方面给予政策及渠道的支持。邀请行业协会作为协办单位,在政策把关和宣传推广方面给予指导帮助。活动的主要投资和具体运营工作由执行承办单位负责,活动经费来源将通过政府帮解决一部分、再进行企业赞助、销售门票的办法解决。

八、活动选址布置

1、选址:诸葛亮体育场

2、布置:紧紧围绕民间民俗文化与现代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风格进行布置,大力渲染节日气氛,营造热闹喜庆的节日氛围,让市民及游客感受到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年”味,满足市民游客“赏”的期待,这也是活动能否举办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活动场内区域规划、分类布局,即有节日气氛又有条不紊,围绕节日主题布置场地及舞台,体现出闹新春、民俗韵、展风采、聚人气特色。四周及区域分界拟定用红灯笼、中国结、羊年挂画等物品装饰,入口拟定设计制作民间民俗文化节标识性建筑,场内搭建多处祈福纳祥景观,多处高调体现“羊年吉祥!新春快乐!”等吉祥语内容,并成为摄影留念的主要景观,全面展现襄阳市民和谐快乐的新生活。

九、活动特色

通过市场调研:群众参加此类活动的主要形式是“逛、赏、品、购、娱”,这五种形式,这就要求主委会在活动策划中做到“杂、俗、新、廉、泛”,几种应对模式,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参观文化节活动的既有教授学者,又不乏民工盲流,既有喜好传统民俗,也有时尚新潮达人,就年龄段而言也是难以固定特定消费群体。具体诠释如下:

新---注入现代元素,挖掘开创和谐新风气。以目前广为流传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经典表演形式导入文化节,如:迎春灯展、变脸、魔术等。

杂---把握精神内涵,勾陈文化精髓,精选国内优秀文艺表演团体,展现众多民族文化精华,如:皮影戏、马戏团,二人转、气功,杂技、中幡、高跷等等。民俗精品特产、美食展销也要做到品种多样,各类娱乐游戏花样繁多。

俗---通俗、雅俗共赏。弘扬中华雅文化,至深至雅,华夏文化

至情至真,再现民萃原生态,古朴醇厚的民俗风情,使市民能轻易走进文化,已景触情,人景共融。

廉---门票价位低,受众面广,内部消费实行统一核定定价,统一管理,统一收费。

泛---100组文艺及民俗文化技能展演,100种游戏及有奖互动活动,百种美食,千种商品展卖。以汉水流域为主。

十、活动概要

活动主办单位:襄阳市政府(拟定)襄阳市委宣传部

襄阳市文化新闻出版局

襄阳市旅游局

活动承办:襄阳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会

襄阳市体育场

汉江雪文化传媒

湖北佳星韵文化传媒公司

绝妙美容有限公司 活动协办:襄阳市总工会 襄阳市团委

襄阳市商务局

襄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媒体支持:襄阳市电视台 襄阳市晚报 汉江网 大楚网 新华网-湖北频道 网易荆楚网 第五生活网等各大媒体

2、运作模式及门票价格

由于本次文化节以政府搭台市场运作为基础模式,为保证文化节运营成本,本次活动采取企业赞助、门票销售的资金回流形式。(具体详见招商方案)。

销售的方式。预计游客流量可达到10-20万人次。关于摊位:计划摊位招商400个左右。其中,小吃100个,民族精品100个,公益摊位50个、企业文化摊位50个、民俗美食特色展位30个,儿童用品、节庆用品摊位50个、游戏及有奖互动摊位20个。

3、安全保卫

文化节系大型群众性集会活动,必须确保安全。安保工作的重点是:防火、防抢、防止拥挤踩踏、防止展蓬展位倒塌、防止风灾、预防食物中毒、预防盗版侵权、防止假冒伪劣、防止无照经营、预防治安事故。按照大型社会活动安全管理规定,当观众数量达到警戒限度时,暂停售票。(具体详见安保方案)。

4、活动承办单位分设以下部门:

办公室:外联、财务、综合管理、场地划分、后勤保障等工作。工程部:活动整体环境的策划、设计、布置与美化。

文艺部:演出方案的制订、节目和演员的邀请、汉水流域各城市

民俗节目收集、舞台监督和现场执行。

宣传部:活动的宣传推广,票证的设计、印制、销售、打假、赠票、海报的发放和张贴等。

招商部:文化摊位的招商及其管理工作,包括:特色美食、节庆用 品、展卖及赞助。

安保部:活动期间安全保卫工作。保洁部:活动期间的卫生、垃圾处理

结束语

16.小雪节气传统民俗活动 篇十六

目录

小雪民俗活动有哪些

小雪节气的注意事项

关于二十四节气小雪的谚语

小雪民俗活动有哪些

小雪习俗:吃糍粑

在南方某些地方,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是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流行的美食。古时,糍粑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语“十月朝,糍粑禄禄烧”,就是指的祭祀事件。糍粑,用糯米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糍粑是用熟糯米饭放到石槽里用石锤或者芦竹捣成泥状制作而成,一般此类型的食物都可以叫做糍粑。南方各族小吃,是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流行的美食。

小雪习俗:喝刨汤

“喝刨汤”,是我国西南部等省地区农村历史悠久的一种民间习俗。所谓“喝刨汤”就是农场在快要过年的时候,家里杀年猪,这个猪主要是自己家喂的,用来自己家里过年吃的,这样喂的基本上是粮食,杀猪要请亲朋好友,把猪的新鲜肉和内脏等煮一大锅,配其它菜,大家一起吃喝玩,完了热情的主人一般还要给来的客人送一刀肉,哪家要吃“刨猪汤”,那天这户农民家中就会十分热闹, 边吃边谈,既联络友情,又互通信息,还筹划来年发展,颇有意义, 所以这种“吃刨汤”文化,能沿袭至今。

小雪习俗:腌制腊肉

民间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小雪节气后,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冬天,把猪肉洗静,切成一寸厚、五寸或七寸的长条,沥干水,放入适量(3~9克/斤)细盐、酱油、醋、鸡精、味精拌匀,放置七天。每天翻动一次。拿出来在阳台上晒、风吹约20天左右再储存。

〈〈〈返回目录

小雪节气的注意事项

小雪节气中,天气时常是阴冷晦暗,此时人们的心情也会受其影响,特别容易引发抑郁症,所以应调节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经常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多晒太阳,多听音乐。清代医学家吴尚说:“七情之病,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也。”

我国传统的医学理论十分重视阳光对人体健康的作用,认为常晒太阳能助发人体的阳气,特别是在冬季,由于大自然处于“阴盛阳衰”状态,而人应乎自然也不例外,故冬天常晒太阳,更能起到壮人阳气、温通经脉的作用。另外,起居要做好御寒保暖,防止感冒的发生。

〈〈〈返回目录

关于二十四节气小雪的谚语

节到小雪天下雪。

小雪封地,大雪封河。

小雪地不封,大雪还能耕。

小雪不砍菜,必定有一害。

小雪不耕地,大雪不行船。

小雪地能耕,大雪船帆撑。

小雪不封地,不过三五日。

到了小雪节,果树快剪截。

时到小雪,打井修渠莫歇。

小雪节到下大雪,大雪节到没了雪。

小雪不把棉柴拔,地冻镰砍就剩茬。

小雪不起菜(白菜),就要受冻害。

小雪封地地不封,老汉继续把地耕。

小雪虽冷窝能开,家有树苗尽管栽。

小雪到来天渐寒,越冬鱼塘莫忘管。

小雪大雪不见雪,小麦大麦粒要瘪。

小雪封地地不封,大雪封河河无冰。

上一篇:小学一年级一共还剩下一篇:新形式下的地产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