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造和谐人事(共6篇)(共6篇)
1.全力打造和谐人事 篇一
全力打造学习型机关切实创建和谐街道
——桃西街道创建学习型机关阶段汇报 为进一步提高街道管理和服务社区的能力和水平,增强街道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按照区委创建学习型机关会议和方案的要求,街道积极推动学习型机关建设,在加强组织领导、提升学习理念、健全学习机制、培育学习氛围上下功夫,在前期的创建学习型机关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领导重视、提前谋划。开完区里的创建学习型机关的动员会以后,街道党委立刻行动召开街道的动员会,成立了桃西街道创建学习型机关的领导小组,沙德晗任组长,同时按照区委创建学习型机关方案的要求,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桃西街道创建学习型机关实施方案》。街道领导班子深刻认识到学习型机关对“和谐街道”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机关干部的学习活动提出明确要求,建立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班子人员配合抓,机关党支部具体抓”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确保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街道班子特别注重学习理念的提升,坚持把学习摆到重要位置,与业务工作一同布置,一同检查,一同落实。要求机关党员干部要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党员领导干部坚持带头参加各类学习,带头参加实践活动,发挥表率和示范引领作用。在开展工作中我们重点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是领导示范引领。自开展此项活动以来,街道党委领导班子在自觉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分管工作,带头为机关干部、社区干部上党课;党政主要领导坚持在每周五政治学习课上结合当前重点工作和干部群众的思想热点作中心发言,班子其他领导轮流主持学习课程,结合分管工作做重点阐述,对促进干部加强学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为更好的开展学习型机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是营造学习氛围,健全完善学习机制
(一)是严格学习计划。街道党委领导班子确立全街学习计划,确保班子成员学习在前、领会在前、示范在前。机关党支部定期制定干部学习计划,确定学习重点,向大家提供学习材料;各科室也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组织好本科室业务知识的学习;每位机关干部制定好个人的学习计划。使每个部门和每个党员干部学有目标、有方向、有动力。
(二)是建立和完善机关学习制度。将集中学、分散学和自学三者有机结合。街道首先将每周五下午确定为机关集中学习时间,通过采取授课学习、互相交流、观摩电教片、汇报工作等形式,集中学习政治理论、方针政策、上级文件及机关日常工作注意事项;并根据街道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调整、充实、丰富学习内容。许多同志课后都感慨地说:“学和不学大不一样,思想通了,工作的劲头更足了。”分散学习以科室业务知识为主,各科室通过确立学习计划、要点,学习交流本科室工作。街道还实行了科室培训新机关干部、社区干部的带教制,帮助新机关干部、社区干部更快进入角色。个人自学以干部每天读书学习半小时为重点,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机关干部“八小时以外”的学习,这样就保证了机关干部每周不少于7小时。
街道还利用信息化优势,通过“桃西街道和谐博客”营造学习氛围。建立机关干部《学习园地》,每个干部定期将自己的学习书籍、学习体会和调研文章发布在学习园地上,起到互相交流学习的目的。自开展学习活动以来,街道干部在《学习园地》上共发表各类学习体会20余篇。使学习成为机关一种经常性、制度性、自觉性的行为。
二、整合资源,丰富学习形式和内容。
一是多载体丰富学习形式。街道党委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2010年,街道准备邀请区里领导、基层老党员等专家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雷锋的生平事迹”进行学习,通过这些活动,为机关干部、社区干部深入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创造条件,不仅拓展了机关干部、社区干部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更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街道党委领导班子根据机关干部、社区干部的不同兴趣爱好,适时组织各种活动和比赛,使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有张有弛,生动活泼。机关干部、社区干部在学习型团队中持续学习,快乐工作,热情参与,创造了内部和谐,发挥了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树立了新型的柔性管理理念,增添了单位的生机和活力。
二是结合实际,确保学习活动有实效
街道在创建学习型机关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入基层、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党委领导班子每人分管一个社区,每周深入社区了解民意、协调矛盾;街道还建立了联络员制度,由科长带领机关干部联系、指导每个社区的各项工作,及时反馈基层信息,及时处理矛盾纠纷,受到百姓的一致好评。
街道领导班子始终把学习活动与创建服务型、效率型机关相结合。将该项工作视为机关干部、社区干部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街道建设的有效载体。将全街各项工作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提高创建学习型机关效果的同时,更为全街各项事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2.全力打造和谐人事 篇二
近年来, 湖北省黄梅县房管部门紧紧围绕“以人为本、人房结合、规范管理、创新服务”的工作思路, 坚持“管理全覆盖、服务全天候、环境全方位”的工作理念, 初步形成了创新保障性住房管理的强大合力, 使保障性住房小区成为活力、宜居、和谐的幸福家园。
坚持管理全覆盖, 着力构建活力家园
按照“政府引导、房管负责、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思路, 黄梅县房管部门不断创新保障性住房管理模式, 找准保障性住房后期管理的着力点和结合点, 取得了良好效果。
实行政府管理与市场管理相结合。本着“放手、放权、放心”的原则, 将政府房管部门该管的事管到位, 把更多的具体运行管理职能推向市场, 交给小区物业管理公司。按照社区管理全覆盖、服务广延伸的思路, 实施“四位一体”的网格化管理模式, 由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社区民警、物业四方在平等合作的基础上, 建立小区管理中心。社区划分的片区网格内专门以保障性住房小区为单位, 将社区干部、工作人员和综合协管员安排到每一个网格, 并专门在保障性住房小区设立社区工作站。同时, 将物管员、楼栋门长作为网格管理员, 落实责任区, 形成了社区立体式、全方位的服务体系网络。
实行物业管理与自治管理相配合。保障性住房小区居民多为特殊群体、困难群体, 管理难度大, 居民诉求非常复杂, 其后续管理关系着长期的惠民效果和社会稳定。为破解物业公司“收费难”、“居民反映问题难落实”等问题, 黄梅县房管部门以社区为平台, 建立相关部门、乡镇、社区联动机制, 积极探索居民自治管理与小区物业公司齐抓共管的新模式, 填补了小区管理的“真空”和“死角”。保障性住房小区逐步建立起住户代表委员会和住户代表议事会议制度, 保障性住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任议事会主席、物业公司负责人任副主席。小区以家庭为单位, 每15至20个家庭民主推选一名议事代表。通过召开会议、定期议事、民主决策, 确保了物业公司和居民的利益平衡, 有效化解了各种矛盾。
实行规范管理与动态管理相补充。为进一步规范入住保障性住房家庭居住使用行为, 加强住房的使用动态监督管理。黄梅县建立了严格的“三审两榜公示”的资格认定制度, 按照“个人社区申请、社区评议初审、房管所复审、房管局审核、逐级张榜公示、社会公开监督”的程序进行。通过严把准入关、审查关、公示关, 通过与各社区紧密联系, 确保了分配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房管部门积极与小区物管共同开展日常检查, 发现转租、转借、闲置、改变用途、违章搭盖、擅自拆改房屋和违规使用公共空间等各类违规行为的, 按照合同约定及时制止。
保障性住房的档案管理是整个管理体系中重要环节, 县房产管理部门与物业公司分别对入住家庭基本信息进行登记, 掌握其动态变化情况。对所有保障性住房档案进行专业系统化操作, 并实行软件管理, 确保保障性住房档案和信息化管理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坚持服务全天候, 着力打造宜居家园
为使广大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不仅“住有所居”, 还能“安居乐业”, 黄梅县房管部门围绕“三进”做文章, 搭建了全天候服务居民的组织网络, 真正使保障性住房小区成为方便宜居的家园。
公共服务进小区。黄梅县把政府职能部门公共服务进小区作为保障性住房小区服务工作的关键, 积极争取党委、政府重视, 要求保障房小区在规划选址时充分考虑基础公共设施和配套设施的需要, 保证政府公共服务在保障房小区没有“盲区”, 将教育、民政、卫生、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工会、残联、妇联等民生部门和各类社会资源延伸至保障房小区。对较大规模的保障房小区, 房管部门通过社区公共服务平台, 完善功能设置, 灵活配置人员, 促进群众诉求与特色服务的有机衔接。
乡镇社区进小区。黄梅县把乡镇社区进小区作为保障性住房小区服务工作的基层, 积极组织协调, 在保障房小区设立社区服务站, 社区服务站在乡镇社区的领导下, 开展社会治安、应急处理突发事件、统计人房信息、劳动就业、计划生育、民政救济、健康服务、文体教育等社会服务管理工作, 组织建立小区自治管理组织, 了解、反映、处理保障对象诉求与建议。
社会组织进小区。黄梅县把社会组织进小区作为保障性住房小区服务工作的补充, 结合保障对象需求, 有效利用社会组织信息服务平台, 积极引导其自愿参与保障房小区公益服务, 为保障对象提供服务。通过与工会等组织沟通, 在保障性住房小区建立由住户组成的小区志愿者服务队, 协助物业开展小区公益活动和搞好服务工作, 主动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老年人家庭等特殊人群的日常生活, 劝导小区不文明行为, 维护小区日常生活秩序。目前, 在黄梅县惠民小区已尝试建立了3支、近50人的居民志愿者服务小分队, 对小区基本实现社会帮扶的全覆盖, 得到了广大小区居民的认可。
坚持环境全方位, 着力打造和谐家园
黄梅县房管部门把优化、美化环境摆在小区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 真正使小区成为和谐家园。
改善人居环境, 是事关百姓利益的民生问题, 是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内容。为确保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的保障性住房能够真正体现政府对中低收入群众的关心帮助, 黄梅县所交付使用的保障性住房小区都配建了物业管理用房, 实现了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涵盖, 既方便了中低收入群体的日常生活, 又降低了生活成本, 群众满意度较高。同时, 结合全县“四城同创”、“城管大会战”在小区大力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行动, 配套建设推进行动, 使小区的居住环境不断优化。
黄梅县把保障性住房小区作为重点治安保护单位, 大力推动社区网格警务工作点机制, 在保障性住房小区建立了警务工作点, 安装监控设施, 大大降低了保障性住房小区发案率。在人口管理上, 充分利用公安信息化建设成果, 按照“以房管人”模式, 对小区的重要管控对象、人口变动、房屋使用进行动态管理, 效果明显。同时, 为保障居民安全, 还在小区内严格落实“禁限鞭”规定, 禁止燃放烟花、礼花, 除特定时节外, 限制燃放鞭炮。
3.全力打造和谐人事 篇三
——2008平安创建和综治工作情况汇报
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市委关于平安建设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确保平安创建“四连冠”这一总体目标,以奥运安保为重点,积极采取严整治、重打击、强防范的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了“三降两升两无”(刑事发案、矛盾纠纷和安全生产事故总量下降,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和信访问题解决率进一步提升,无群体性事件、无“一票否决”事项发生),全区*个镇和*个开发区以及100%的行政村、100%的社区、100%的规模企业均达到了平安建设标准,“平安**”创建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2008年平安建设工作情况
(一)主要做法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区各级各部门始终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理念,始终高度重视“平安**”创建工作,并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加以推进。一是强化创建意识。始终坚持把平安建设列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加以研究部署。年初,专门召开千人视频会议,全面部署平安建设目标任务。区委常委会多次研究部署平安建设工作,每季度定期听取平安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尤其是在全国“两会”和奥运会、残奥会等重大会议、重要活动期间,区委多次专题听取汇报,分析稳定形势,作出工作部署。一年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主持召开的专题性平安稳定工作会议达20多次,基本做到了平安稳定工作逢会必讲。二是强化部门合力。全区各级各部门始终牢固树立平安维稳工作“全区一盘棋”的思想,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尤其是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全区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都能及时到位,亲临一线,靠前指挥,牵头协调。三是强化责任落实。严格落实领导包案责任制,实行了联系镇(开发区)的区领导和分管条线区领导的双重包案责任制。各镇(开发区)和区级各部门实行“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直接抓,班子成员配合协助抓的工作联动机制,使平安创建工作人人肩上有担子,人人身上有压力。在此基础上,区与各镇(开发区)及区级各部门、各镇(开发区)与所属村(社区)、企业逐级签订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严格量化考核,实行平安工作月自评、季督查、年考核,切实加强对基层创建工作的督促指导,全年共对全区平安、综治建设进行了**次专项检查和督查。
2、着力夯实基层基础。一年来,我们按照“积小平安为大平安,积小稳定为大稳定”的思路,切实加大平安基层基础建设力度。一是统筹规划。紧紧围绕“一年规划、两年规范、三年提高”的目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平安建设示范化、综治工作规范化创建规划。全年新增平安建设示范化创建单位——行政村**个、社区**个、400人以上企业**个,新增综治规范化创建单位——行政村**个、社区**个、400人以上企业**个。全区综治工作规范化、平安建设示范化创建面达到行政村**%、社区**%、400人以上企业**%。二是细化措施。制订了《关于开展平安细胞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在全区开展平安村、平安社区、平安校园、平安家庭等十大平安细胞创建活动。整合综治、信访、维稳、司法等资源,全面提升各镇、开发区综治中心和村、社区、规模企业综治室创建水平。同时,在牌子、制度、台帐资料“三统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平安创建软件建设力度,进一步充实、调整、完善台帐资料内容。三是强化培训。根据平安创建标准,加大基层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力度。全区集中组织开展区级部门业务培训**次,镇、开发区业务培训**次,村、社区、规模企业业务培训**次,各镇、开发区组织基层业务培训**次,总培训人数达到****多人次。通过分片施教、重点培训、现场授课、台帐观摩等多种形式,基层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四是创新载体。认真总结提炼平安建设中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大力推广***维稳工作*全工作法,深化和完善**警务室“**”群防群治模式,积极探索**“人民调解窗口”和**稳定工作村(社区)企共建等特色工作。同时,全区政法各部门积极开展争优创先活动,我区的**被列入**并在全省推广。
3、全力化解矛盾纠纷。以“大排查、大化解、大整治”、区委书记大接访、“**保平安百日行动”等专项活动为载体,全力抓好奥运安保维稳工作,全力化解矛盾纠纷和信访突出问题。全区奥运安保维稳工作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并在平安建设中得到**分加分。一是全面排查抓化解。扎实开展对全区范围内重大不安定因素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重要目标安全防范、危险物品管理、交通安全管理、消防安全管理、暂住人口管理、治安卡点建设等进行全面梳理。全年共排出各类矛盾纠纷**件,各类不稳定因素**件;排查登记流动人员**名,排查登记出租房屋**户。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狠抓化解,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件,调处成功率达到*%;成功化解各类不稳定因素*件,化解成功率达到*%。在区委书记大接访活动中,共接待来访群众*批*人次,其中当场解决*批*人次,限期交办*批*人次,累计解决*批*人次,*%的群众来访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二是突出重点抓稳控。对重大不稳定因素,按照“减少存量、控制增量”的目标,严格落实领导包案,加大调处力度,实行跟踪督办。全区*件市区镇包案案件,*件得到有效化解,*件处于稳定状态;对可能进京上访的重点对象,切实加大管控力度,对排查出的4个重点上访对象,专门落实力量进行24小时管控,及时掌握其苗头动向,确保稳控在当地。三是强化措施抓处置。切实加大对重大信访不稳定因素的处置力度,针对不同疑难复杂案件成立专项工作组,围绕“事要解决、案要了结、人要稳控”的工作目标,对每个案件开展调查核实,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一些重信重访疑难复杂案件得到有效处置稳控。加大基础建设力度,专门落实经费用于解决搜爆服等反恐设备的配备。加强应急力量配备,建立一支*-*人的应急处突队伍,确保每天有*人的应急力量。四是完善机制抓预警。建立重点时期超前排查机制,组织开展矛盾纠纷的集中排查化解,并实行矛盾纠纷信息日报制度。坚持村(社区)、企业周报制度,镇、开发区半月报制度,区月报督查制度,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通报稳定工作情况。积极探索建立维稳工作“*大机制。下半年,针对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区内部分企业关停并转而引发诸多劳资纠纷、债权债务纠纷、股权纠纷的实际,区委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并由区级相关部门开展专题调研,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建立相关应急预案,区财政还专门拨出专项资金作为职工工资兑付准备金。
4、全面加强综合治理。始终坚持“严打、严管、严防、严控”,有效遏制案件的高发态势。一是依法严厉打击。进一步加大对刑事犯罪活动和治安突出问题的打击力度,全区公安机关集中开展了“”专项斗争、*、*、“”专项整治和*大排查等专项行动。全年共立各类刑事案件*起,破*起,破案率为*%,破案绝对数*起,同比立案数下降*%,现行破案数下降*%,破案绝对数上升*%。二是严密动态防控。加大首位镇和中心所的“网格化”巡逻工作,区公安局新增巡控力量*名,新增警用巡逻车*辆,实行车巡、步巡相结合的巡逻方式。加强指挥中心建设,配置了传输设备、报警系统软件和电脑等硬件设备。加强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截至目前,全区已投入使用的视频监控点达到*个。不断完善卡点建设,构筑起了分层设防、堵控严密的堵截查控网络。三是强化安全防范。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消防安全、道路交通隐患排查专项整治,各类事故隐患得到全面整改。共排查登记危化物品单位*家;排查登记重点场所*家;排查登记危化品运输车辆、客运及学生接送车辆*辆;排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驾驶员*人,营运客车驾驶人*人,学生接送车驾驶人*人,外籍驾驶员*人;检查了包括“三合一”场所在内的单位场所*家。全区发生的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总量同比下降*%。四是加强管理服务。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大力推行以群管外、以外管外、以技管外等管理新模式,加大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强化对高危人群的管控,切实落实高危人员实时、实情、实效管控措施,实现对高危人员活动轨迹的实时跟踪和掌握。五是加强隐蔽战线斗争。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的各种渗透破坏活动,深化反邪教警示教育,认真开展“无邪教村、社区”创建活动。
5、大力营造创建氛围。不断加大平安建设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群众的宣传活动,进一步提升平安建设知晓率。一是扎实开展“平安、综治宣传月”活动。利用宣传展版,在全区各镇、开发区进行宣传展示,并制作平安建设宣传手册*余份。全区*个镇、*个开发区共投入平安经费*万元,悬挂宣传横幅*余条,张贴宣传标语*条,其中永久性标语*条,出刊黑板报、墙报等*期,发放各类宣传资料*余份(册)。二是扎实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扎实推进“五五”普法全民教育,下发《*区2008年法制宣传教育计划》,通过举办法制培训班和法制讲座、开展巡回宣传等活动,认真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大力推行法律进单位、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三是扎实开展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切实加强“法治*”建设,扎实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工作,全区三星级以上“民主法治村”达到*个、“民主法治社区”*个,分别达到*%和*%以上。深入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2008年创建达标率达到*%。
(二)取得的成效
1、社会政治保持稳定。切实加强新形势下的对敌斗争工作,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等邪教组织和非法宗教组织的非法活动。全区未发生非法邪教组织集体练功、公开滋事等活动,区内原“*”人员全部得到转化,曾参与其他邪教的涉邪人员都回归到正确的立场上来。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各类重大信访不稳定因素得到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和信访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未发生因调处不及时或调处不当转化为刑事案件或引起自杀事件。
2、社会治安状况良好。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活动严厉打击的高压态势,对严重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效能不断提升,全区社会治安呈现出刑事案件总量下降、破案率和打击处理上升“一降两升”的良好局面。全年刑事案件总量同比下降*%,刑事发案实现了连续*年下降的良好态势;刑事案件破案率同比上升*个百分点,命案及有影响的系列性案件破案率达到*%,“两抢”案件破案率达到*%,入室盗窃案件破案率达到*%;打击处理数同比上升*%。同时,外来人口、归正人员等特殊群体违法犯罪得到有效控制,全区抓获刑事作案人员中外来人口占发证外来人口总数的*%,低于前两年平均*个百分点;归正人员当年重新犯罪率为*%,低于省规定的*%的标准;未成年人犯罪占全区生效判决总数的*%,低于全省前两年平均*个百分点。
3、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年来,我们深入开展“*年”、“*年”和“*年”三项大活动,扎实做深“****”*篇大文章,奋力打好“***”*场大硬仗,推动创业创新,促进富民强区,奋力推进又好又快建设新**再上新台阶,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预计全年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左右;财政总收入*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同比分别增长*%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亿元,同比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同比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同比分别增长*%和*%。
4、安全生产稳定好转。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监管,全面排查事故隐患,全力狠抓隐患整改,全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全区*家重点单位场所目标,整改各类安全隐患*家,整改各类消防安全隐患*处,责令停产停业*家。我区列入省、市级*处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段)隐患、*家省、市、区级挂牌重大火灾隐患单位和*处省级临水临崖高落差路段已全部完成整改。安全生产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全年全区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起,死亡*人,直接经济损失*万元,同比分别下降*%、*%和*%。全区除火灾外,交通事故、工矿事故等分类指标均呈下降趋势。
5、公共安全有效保障。切实加强社会公共安全管理,加大全区应急机制建设,健全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并切实加强预防和处置。完成了一个区级总体预案和*个相关预案组成的全区公共安全应急预案,并编制成册。积极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效防控手足口病疫情,及时妥善处置毒奶粉事件。加强食品药品市场整治和监管,积极开展加工食品、农产品、餐饮、药品等质量和安全整治,进一步规范了农产品市场、餐饮业等。推进镇(开发区)连锁超市和行政村食品放心店工程,连锁超市和放心店均达到*%,全区没有发生食品、药品公共安全事故。
6、民生保障继续改善。进一步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全面完成年初确定的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件实事。全面启动和扎实推进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工作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加快推进*个教育重点项目建设,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全年减免义务教育杂费新*万元,免除教科书记费*多万元,并不断加大教育投入,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积极开展农村家庭、困难失业职工和低保家庭的就业援助工作,全面完成*个镇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全区新增就业*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积极实施“五费合征”新机制,以养老、工伤、医疗扩面为重点的社会保险取得新进展,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实现全覆盖,全区基本养老、失业、城镇职工基本医疗等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新增*人、*人和*人,工伤保险累计完成*人。加强区、镇、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扎实推进农民健康工程,进一步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区参合率达*%。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切实加强文化设施和文化阵地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2009年平安建设初步打算
2009年全区平安建设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统领,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平安创建全过程,以建设“平安**”为目标,以维护公平正义为核心,以服务“保增长、抓转型”为重点,以健全完善维稳长效机制为突破口,以大力提升政法队伍素质为保障,抓平安、保稳定、强服务,全力维护政治安全、社会安全、治安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舆情安全,为奋力开创又好又快建设新*的崭新局面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权威的法治环境。
2009年全区平安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是:“一个目标、三个提升、四个确保、四个加强”。一个目标:确保“平安**”创建“五连冠”。三个提升:服务保障“保增长、抓转型”能力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明显提升,应急处置稳控能力明显提升。四个确保:确保不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确保不发生重大刑事犯罪案件和突出治安问题,确保不发生造成重大影响的进京上访和群体性上访事件,确保不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四个加强:加强基层基础、着力夯实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加强严打整治、着力营造群众安全满意的治安环境,加强综合治理、着力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公正执法、着力营造公正高效的司法环境。
1、围绕发展第一要务,着力服务保障经济转型升级。一是强化法律服务。认真分析经济转型升级可能产生的涉法涉诉问题,讲究执法方式方法,扎实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强化执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加大对危害经济转型升级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依法查办影响经济转型升级的违法犯罪案件。认真组织开展集中清理执法积案活动,全力解决综合治理“执行难”问题,有效化解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二是全力维护稳定。切实加大防范和化解工作力度,防止问题堆积、矛盾激化。积极主动解决社会问题,针对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新矛盾和新问题,认真分析研判,随时掌握动态变化,切实预防和减少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三是确保公共安全。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严格安全生产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深入开展道路交通、消防、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专项整治,全力消除各种安全隐患,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不断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切实提高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环境安全等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全力保障公共安全。
2、全面夯实基层基础,着力提升“平安**”创建水平。一是抓基层基础。加强基层平安、综治队伍建设,逐步形成一张由镇(开发区)综治干部、村(社区、企业)综治员和村民小组信息员组成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平安三级网络。加强基层平安、综治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进一步提升基层工作水平。加强基层平台建设,进一步规范镇(开发区)综治工作中心、综治协会和村(社区、企业)综治室建设。二是抓巩固提升。巩固基层基础建设水平,深化平安示范化、综治规范化建设,进一步细化规章制度、台帐资料等软件标准。力争各镇(开发区)、行政村、社区和400人以上企业*%达到创建标准。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三星级以上“民主法治村”、“民主法治社区”力争分别达到*%和*%以上。三是抓细胞延伸。深入推进平安村、平安社区、平安校园、平安家庭、平安医院等十大平安细胞创建活动,研究细化各项创建方案。将平安、综治建设向末端延伸,逐步在自然村、居民小区等开展平安、综治工作。四是抓督查考核。加大对基层平安、综治建设的督查考核力度,坚持实行月自评、季检查、年考核机制,对镇、开发区、部门的督导面达到*%,对村、社区、企业的督导面达到*%以上。完善平安创建考评标准,探索建立平安建设绩效考评和奖惩激励机制。
3、深入开展排查化解,着力抓好重大不稳定因素的化解稳控。一是在深入排查上下功夫。加强矛盾纠纷的日常排查化解,认真开展不稳定因素的大排查、大调处工作,坚持实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行政村(社区)、企业周报制度,镇、开发区半月报制度,区每半月开展一次汇总梳理,每月召开一次维稳工作例会。二是在情报信息上下功夫。进一步完善情报信息搜集网络,拓宽情报信息收集渠道,及时掌控各类动态情报信息,保持情报信息的灵敏畅通,确保早发现、早研判、早化解、早稳控。三是在分析研判上下功夫。定期对情报信息开展分析研判,找准解决问题的着力点。特别是针对经济转型升级中企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和推进改革发展中碰到的新问题,及时开展调研、分析、研判,使政法维稳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四是在重点稳控上下功夫。加强对重大不稳定因素和重点对象的集中梳理排查和稳控化解,按照“减少存量、控制增量”的目标,对排出的重大不稳定因素和上访重点对象,加大调处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好化解稳控。五是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对发现的矛盾问题,积极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专题研究,明确办理要求和时限,通过实施“四个到位”(诉求合理的解决到位、无理缠访的教育到位、生活困难的帮扶到位、违法滋事的打击到位),使矛盾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4、深化完善*大机制,着力推进长效机制建设。一是强化责任机制。按照平安建设、综合治理、610工作、人民防线等目标责任,严格落实“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作责任。二是强化领导机制。继续落实好重大不稳定因素领导包案机制,严格落实领导包案和挂牌督办,明确责任,强化措施,定期对包案进展情况进行督查反馈。三是强化处置机制。完善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加强应急队伍建设,逐步改善应急队伍的装备保障,进一步提高维稳处突能力。四是强化追究机制。健全完善“黄牌”警示、情况通报、督查督办、“一票否决”等制度,实行责任倒查,进一步加大对维稳工作的责任追究。
4.全力打造花卉专业市 篇四
全力打造花卉专业市
近年来,我市围绕打响“东方花都”和“青州花卉”品牌工作思路,加强扶持,因势利导,加快花卉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花卉产业规模膨胀、提质增效、转型发展。截止目前,全市花卉面积达到11.8万亩,花卉专业村163个,从业人员11万人,花木交易量以每年25%的速度递增,青州花卉产业入选“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协命名为“中国花木之乡”。
一、强化扶持引导,实现规模膨胀。一是抓好科学规划。将全市划分五大花卉发展片区,分别是以花卉高新经济区为载体的高端花卉研发示范区,以黄楼街道为核心的高档花卉提升区,以云门山街道和弥河镇为中心的高档盆景发展区,以王府、王坟、庙子镇花卉盆景生产基地为依托的花卉旅游观光区,以益都街道、高柳、何官、东夏、谭坊等镇为轴线的新兴花卉发展区,确立“东方花都”新轮廓,拉开青州花卉产业新一轮发展的框架。二是抓好政策扶持。出台贴息贷款、以奖代补、用地补偿等优惠政策,推动农村种植结构调整,引导黄楼街道周边的弥河、谭坊、东夏等乡镇农民逐渐实现由种菜、种瓜到种花的转变,今年上半年新增花卉面积6000亩,其中谭坊镇已新建高档温室2万平方米。三是抓好重点项目。去年以来,引进投资35亿元的花卉高新科技园、北方花卉交易中心等4个花卉产业重点项目。建成5000亩的全省 1
首家省级花卉高科技示范园区,24家国内知名花卉企业入驻经营。在弥河两岸建设50000亩的花卉高新经济区,已有中华盆景园等8个项目落户。其中,北方花卉交易中心项目是国内最大的花卉交易中心,总投资26.5亿元、面积1600亩,近期将投入使用。四是抓好龙头企业。对于花卉产业龙头企业,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根据各自情况给予相应的支持。同时,成功申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吸引资金1000万元,对3家花卉企业重点扶持,效果初步显现。目前全市投资过百万元的花卉企业达到260家。
二、突出科技支撑,推动发展转型。一是搞好科技研发。成立全国首家花卉创业者科技联盟,组建山东省仙客来研究所、良田花卉研究院等12处科研机构,先后引进培育国内外名、优、稀、特花卉品种480多个,推广现代化生产技术60余项。与清华大学、国家航天育种育苗中心等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技术合作关系,成立花卉苗木专家工作站,研发标准化种植新技术60项。积极推进科技自主研发,奥斯特公司今年将有2—3个新品种获得省级鉴定,金日禄禧生物科技公司年产150万株蝴蝶兰组培室建成投产,亚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烟台农科院蝴蝶兰研发项目已开始启动。二是注重人才培养。加强花卉从业者素质培训,筹建花卉职业学院,开办花卉专业讲坛,累计举办培训班120多期,培训人员2万余人次,8000多人获得“绿色证书”。引进10名花卉专业硕士研究生,全市评出10名花卉专业人才纳入青州市人才库进行管理,为花卉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三是实施标准化生产。制定实施《蝴蝶兰栽培技术规范》等12项地方标准,组织20个示范基地与4000户花农签订标准化合作协议。抓好“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落实质量检控制度、质量认证制度、产品质量信誉认可等10项制度,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质量监管。
三、发展节会经济,打造产业平台。连续11年举办花博会,青州花博会成为“山东省社会文化活动知名品牌”、“中国十大花卉类节庆”,今年入选商务部2012年重点支持展会。一是丰富“花博会”内涵。加大“花博会”的宣传力度,突出“展会搭台、经济唱戏”思路,扩大“花博会”影响力,把“花博会”办成集花卉展销、科技交流、技术贸易、商务洽谈、招商引资、文化旅游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盛会。二是创新办会模式。创新花博会运作体制,扩大市场参与份额和比例,今年花博会通过招标洽谈,与青岛维美展览展示公司共同组织筹办,并在全国会展业中首次尝试“全程财务跟踪评审”模式,预计减少政府投入500万元。三是带动产业发展。自花博会举办以来,国内外参展客商累计达到2万余家,现场交易额累计达到25.6亿元,为广大花农搭建了交流、合作、发展的平台,提高了青州花卉的知名度,提升了花卉园区的规模和档次,促进了花卉交易和种植水平,培植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5.全力打造中国油茶第一市 篇五
常宁市人民政府市长周正雄
常宁现有油茶林69.2万亩,占全市林地的39.5%,占全省油茶总面积的3.9%。1978年曾出席全国油茶生产会议,介绍生产经验;1981年上交国家茶油2060吨,居全国第一,获原商业部授予的“金杯奖”殊荣;1984年至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我市实施油茶更新改造WFP—2696工程项目,新造油茶3万亩,改造低产油茶5万亩。近几年,我市以争创中国油茶第一市为目标,突出沿省道320线百里油茶产业带建设,新造高产油茶林3万亩,完成新造林整地3万亩,垦覆油茶林20万亩。成功举办首届油茶节,向世人伸出了“油茶枝”,实现了油茶与文化、旅游、科技、市场、政府职能的五个“嫁接”。引进了衡阳南天山茶油业公司等8家油茶开发企业,开工建设了湖南省茶油批发大市场和油茶文化风情园。我市的主要做法:
一、统一思想,营造振兴油茶的大氛围。常宁山地多、土质肥,气候好,适合油茶生产。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在大上工业的同时,我市在指导思想上放松过油茶生产,低改有所放缓,管护有所疏忽,产量开始下降。近几年,我市把油茶作为常宁名片来打造,实行政府主导油茶产业发展,各级干部形成了“既要金山、更要青山”的发展理念,广大群众形成了“人要衣装、山要 1
绿装”的生态理念,业主群体形成了“栽摇钱树、荫后来人”的经营理念,油茶产业开始复兴。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组长的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明确了一名市级领导专抓专管。出台了《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文件,通过了《建立长效扶持机制,促进油茶产业发展》议案,制定了“五个一”油茶发展规划,即2020年前,建成一个改造40万亩、新造60万亩的百万亩高产油茶基地;建成一个有200亩采穗圃、200亩育苗中心的油茶良种繁育基地;建成一个有知名品牌的油茶加工龙头企业;建成一个以茶油为主的食用油交易市场;建成一个油茶生态文化园。同时,在省道320线建设百里油茶产业示范带,我市组织广大干群对沿线15个乡镇83个村,能造林的全部造上油茶林,该垦覆的全部垦覆到位,不留一个山头地块。
二、创新模式,激活开发油茶的大格局。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政策作保障,在油茶产业建设上,做到了四个结合,即把油茶建设与集体林权改革相结合,与“三边”造林相结合,与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相结合,与返乡农民工就业相结合,探索出5种开发模式,吸引了大批企业和个体户来我市发展油茶产业。一是公司租赁林地经营模式。在一些人口少、油茶林多的地方,引进大公司从事油茶规模开发经营。如湖南江山生态农林公司投资3000万元在荫田镇租赁土地1.3万亩,已完成新造整地1.25万亩,新造油茶500亩。二是企业和农户联合经营模式。在一些人口多、油茶林少的地方,鼓励农户以地入股,与油茶开发企业共同经营。如衡阳南天山茶油业公司在兰江、大堡等乡镇,与1000余户农
民签约,平均每户入股土地近5亩,已建成2000多亩油茶高产林基地,今年又新造整地3000亩。三是油茶合作社经营模式。在一些油茶林效益较高的地方,秉着“乡村引导、入社自愿、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引导农民成立林业合作社,统一开发、统一管护、统一销售。如西岭镇桐江村的318户农民以土地作价入股,志愿加入了合作社,共同营管3000余亩油茶林,去年该村油茶户平纯收5600元。四是大户承包经营模式。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度快的地方,我们确认林地权属后,促使油茶林向有能力、懂技术、会经营的户主流转。如返乡农民工管自用在烟洲镇造油茶林600余亩。全市发展经营200亩以上的油茶大户302户。五是机关单位包点经营模式。在城边、路边、水边,实行机关单位包点造林。2007年开始实施“绿色通道”工程造风景林。今年衡阳市实行“三边”造林后,我们又自加压力,把2.24万亩的任务上调到2.76万亩,对所有科级单位按干部职工人平1亩的标准分配任务、分配地段,由责任单位包整地、包种苗、包造林、包成活。各级各单位纷纷组织干部职工上山整地打穴,市委办、市委统战部、市卫生局等单位还调挖机上山、点火放炮在紫页岩石山上打穴植树,全面完成造林任务。市教育局在蓬塘乡造高产油茶林500余亩,全部成活。
三、多元投入,构建发展油茶的大支撑。油茶与其他农业产业一样,周期长,见效慢。大发展要有大资金作保障。一是集聚财力“注”资。我市在财政并不十分宽裕的情况下,对油茶产业建设投入不遗余力。从2006年起,市财政设立油茶产业发展基金,每年安排不少于2000万元,用于新造林良种苗木和肥料补贴,对连片新造高产油茶林50亩以上的,无偿供应种苗,验收合格后,前三年每年每亩给予50元肥料补助。以村为单位,垦复工作验收合格的每亩奖励150亩。近年来,我市扶持油茶产业发展,财政投资达6000余万元。二是盘活要素“融”资。用活信贷杠杆,实行重点倾斜。农行常宁支行、信用联社等银信部门共放贷4000万元支持油茶产业建设;我市已与信用联社签约,拟财政贴息500万元,从信用联社一次性贷款5000万元扶持油茶产业。用活涉农资金,实行集中投放。把林业工程、农业开发、扶贫开发、水土保持等涉农资金集中整合,投入油茶产业发展。用活产业政策,实行优先扶持。以林改为契机,鼓励民间资金投入油茶这一“绿色银行”,目前,我市有286户规模经营油茶户,有一大批回乡创业人士租地造油茶林,累计投资6.3亿元。三是主动招商“引”资。引进一批有实力、懂技术、善经营的公司和种植大户投身油茶开发。如衡阳南天山茶油业公司拟投资3.5亿元在我市发展油茶产业,创建的“湘椿子”茶油品牌获全省林博会金奖;广东大川建设工程公司组建金源油茶科技公司计划投资2.1亿元,在我市从事油茶产品深度加工,已投资5000万元启动了一期工程;引进台湾田野休闲公司打造集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油茶文化风情园,计划投资1.5亿美元,已正式签约,首期投资5000万元,勾图5000亩,将引进全国各地油茶品种,开发油茶系列观赏花卉,开展台湾风情表演。四是积极立项“争”资。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我市油茶产业发展。今年,我市被纳入国家油茶示范
林基地县,争到了农业综合开发名特优经济林——油茶林示范项目、油茶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和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项目等。
6.全力打造和谐人事 篇六
万善初中注重“三力”建设 全力打造高效课堂
2010-12-22 浏览 49 次
本网讯 武胜县万善初级中学立足于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拟更准确把握高效课堂的价值定位,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学习共同体、管理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关注学生的“三力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力、自主管理力、自主生活力;着眼“全人”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成功奠基。
学生小组自主、合作学习
一是关注如何满足每个学生个体发展的选择性需求,关注如何增加学生学习的实践成分,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三段八步”课堂教学模式、3+n活动阵地、阳光大课间展示,实现学生快乐学习、全面素质提高、终端考试成绩优秀、健全人格形成融为一体。
二是引导师生准确把握高效课堂的价值定位,充分发挥其全面、高效的育人功能,坚决避免其成为某些应试者的又一“利器”。尤其是要改变对于学生的“三不一没有”待遇,即“不放心、不放手、不放权”和“没有自主学习”,但这绝不是要放任自流,而是要结合该校具体教学实际,将“三段八步”课堂教学模式操作化和现场化,从而将“互动型教学”从理念转化为实施形态。
三是课堂的生命感、生活感、生态感建设,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学习共同体、管理共同体、发展共同体。教师走进课堂就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把现代化技术带进课堂。在课堂上允许学生想,哪怕是异想天开;允许学生说,哪怕是不着边际;允许学生做,哪怕是做得不对。
四是课程和课堂中的主体、主导关系——通过转变师生角色,调整教学关系,让学生更加主动、深入地参与到教学中:学生在“教”中学,教师在“学”中教。课堂关注“四个度”:目标精准度、精力流失度、时间利用度、效用达成度。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设法让学生的问题、困惑、思考、见解、兴趣、经验、感受、智慧等要素真实地进入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对话的主体力量。
五是优化课改大环境,减少课改阻力:通过课改实践活动让课堂进社区,召开家长会,举行教学开放日让家长进课堂,让“三大教育主体”形成合力,共育新人。(周冬琼 张旭林 通讯员 王德良)
关注课程实施“三力”
来源:上海教育 2009-06-04近两年来,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是一个热点讨论的话题,与之相关,还提出了教研员的“课程指导力”、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当这些名词不再陌生之时,如何将其真正付诸实践就成了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期我们请来一位校长、一位教育学院院长和一位学科教师,分别来谈他们对于课程领导力、课程指导力、课程执行力的认识,希望引起我们对这个问题进一步的思考和实践。【校长·课程领导力】
努力以教育家精神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
文/上海市奉贤中学校长季洪旭
温家宝总理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提倡教育家办学,多次呼吁校长努力成为新时代的人民教育家。课程领导力是校长的核心能力,是教育家精神办学的必备素养。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对学校自主发展、师生和谐发展至关重要。校长要努力以教育家精神提升课程领导力。
拓展视野,不断提高对课程领导力的认识
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教育要适应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知识革命化的趋势,必须培养学生适应和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许多国家纷纷进行课程改革,校长课程领导力自然是题中要义。最近,我到新加坡学习考察,进行中新教育比较研究发现:中国的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课程改革呈现理念的先进性和课程的多样性;新加坡的教育从“为效率而推动”转向“因材施教”,课程改革呈现多样的课程和层层分流的学校;两国的课程改革都赋予学校发展课程的权利与责任,要求校长不能局限于狭隘的“教学领导”和“行政领导”,必须以国际视野关注课程领导力内涵的发展。
所谓校长课程领导力,应该是校长领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综合性能力,包括课程规划、开发、实施、管理、评价,聚焦有效教学,提升学校团队专业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等诸多方面。课程领导源于课程管理,但两者又有区别:“领导”作为一种民主的、内部驱动的统领行为,往往依赖于领导者的专业权威和个人魅力;而“管理”则是外部授权的强制行为,更多依赖于行政权威和法律法规。因此,校长要以课程领导为主,课程管理为辅,课程领导;特定情境下,注意管理和领导的动态平衡,逐步由管理型校长向教育家型校长发展。
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要求校长努力以教育家精神提高课程领导力,勇于直面问题,善于把握机遇,不束缚于潜在规则,不屈服于世俗压力,对自己的办学价值观和办学行为方式形成一种文化自觉。
坚守“一线”,始终掌握课程领导主动权
科研先导,掌握引领权。为实施学校课程改革路线图,我领衔上海市教科研项目:“城郊新建寄宿制高中‘和谐发展’教育资源优化的实践研究”。其分课题“优化课程教学资源,改善教与学的方式”的研究框架示意图如下:
三年多来,取得丰硕研究成果:编制了学校课程方案(获得上海市教科院课程评比二等奖),确立了“让课程适合于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课程目标,统整了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学习的“自助餐式”的课程体系,制定了分学科、分年级校本课程执行标准,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提炼出分层选择、任务驱动、问题抛锚等有效教学策略,深化了以改善学习方式为取向的专题研究,正式出版了发行全国的《改善高中教学方式的案例评析》一书。
坚守课堂,用好指挥权。课程改革的攻坚战在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关键。校长必须根据学校实际和自身的特点,坚守“一线”,亲自兼课、听课、评课、研究教学,用好教学指挥权。
我校制定了深入听课制度,我本着“家常课重诊断,公开课重研究,竞赛课重甄别”的原则,采用推门听课和预约听课相结合的方式,灵活运用“望闻问切”等方法,每学期参加各种类型的听课评课60节左右,力戒浅尝辄止,力求听得出门道、讲得出道道,使被评者心悦诚服。例如,我应用教育学博士顾泠沅的“原行为阶段、新设计阶段、新行为阶段”的两次反思研究成果,指导青年教师进行课例研究,提高了教师实施课程的素养。又如,我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方案,开发校本教材,指导物理组罗清华老师挖掘物理教材中的名人教育资源,对教材进行四度开发。
深入教研、行使指导权。教研组是校本教研的基层组织,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前哨”。行使校本教研的指导权,把教研组打造成学习、教研、培训的互助合作共同体。
一是要指导教研组打造互助合作的教研文化。倡导教师秉承“奉贤力行”的学校传统文化,把“敬业、乐业、专业”作为自觉的追求;倡导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增强“个个是奉贤中学形象,人人是奉贤中学环境”的意识;倡导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优化教研环境,形成“和而不同”的学术文化氛围。促进教师互助合作、资源共享、经验互补、共同成长。
二是要指导教研组建设互助合作的团队。精心遴选和培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学科领军人物,精心组织课程教学研究项目,使教研组成为教学信息中心、学科资源中心、教研活动中心、教科研 中心。精心指导教学资源研究开发团队、教师梯队培养带教团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改善的研究团队、科学创造发明俱乐部团队。鼓励教师在任务驱动中形成团队,在团队中各展所长,在互助合作中增长智慧,在集体专业发展中实现自我超越。
三是要指导教研组创设互助合作的平台。鼓励著书立说,提供了展示创新才干的平台;开展课例研究,建立了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行为跟进的研究实践平台;定期编辑校刊《教研新圃》和校报《奉贤中学报》,提供信息、经验成果的推广平台;建设课程教学信息数字化资源库,建筑现代化的资源共享平台;实施《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条例》和“研究课题”招投标制度,设立积极开展教科研成果的交流推广平台;还通过《改善高中生学习方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等校本培训教材,努力构建具有特色的校本培训平台。另外,还积极开展教学设计、案例评析、说课交流、教学比武、课件与网页制作、教师基本功评比等活动,为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实践提供时间和空间上的保证。
四是要指导教研组完善互助合作的机制。一是注重抓规范、抓重点、抓常态。要求做到“五备”“五统”、“三定”“三公开”。“五备”: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五统”:统一计划、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统一资料、统一测试;“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三公开”:资料公开、信息公开、佳题公开。二是突出考核评价的指导作用。把“协同作用、学术交流、资源共享”等互助合作的指标纳入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采用“捆绑式”对学科和班级的教学业绩进行考核,赋予教研组长对教学业务的行政指挥权、学科教学质量评估权和教师的评价权,改变了教师工作各自为政,学科教学存在壁垒等现象。
学案导学,保障学习权。学案是教案中指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的导学方案,就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地知识建构、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编制的学习方案。
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开展学案导学研究,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不仅保障而且扩大了学习权。2006学年起,我校通过专家系列讲座、理论指导、行为跟进、实践反思、推广辐射五个阶段,进行了深入地实践研究,成效显著——
教研组(备课组)编制学案流程:分工合作,逐课研制→收集资料,撰写初案→集体讨论,试用检验→修改完善,形成学案→交流共享,灵活使用→逐步积累,组成系统。
设计学案的基本流程:学习目标→课前预习要求和内容→学习重点和关键点(或知识梳理)→导学的内容和过程(专题导读,拓展导读)→学习方法指导(含导学策略)→课内练习与训练→课后作业与提示(基础部分、拓展部分)→学生作业后的反思和体会。
综合课学案使用程序(学科课型不同,学案的使用程序也不同):发放学案→检查预习→修正学案→使用学案→完成作业→批改作业→讲评纠错→整理错题。
通过学案导学研究,丰富了基础型课程校本化资源。形成了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的学案系列,高三一轮复习学案、二轮复习专题已基本完善,提高了教师的有效教学经验,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学校教学质量创历史新高。
积极创新,善于行使课程领导力
上海市作为国家课程改革的实验区,课程改革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从1999年起,上海市进入了二期课程改革阶段。各兄弟学校将课程实践过程作为重要环节,将校长对课程的领导力视为学校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积极开展一系列实验,诸如:上海中学以增强学校课程的选择性、现代性为重点,以发展学生的“高素质、强潜能”为中心,从学生的学力出发,形成了基础型子课程与发展型子课程构成的课程体系;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确立“让课程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的办学理念,构筑“六个百分百”的育人模式:开设100余门课程供学生选择,学生在校做100 个实验,要求100%的学生参与“小课题研究”,100%的学生参与社团活动,100%的学生学会游泳,100%的学生在校期间做100课时志愿者,学校全面实现育人为本;晋元中学通过套餐式课程,走班制方式、学分制管理,实现“学会选择,主动学习,卓越发展”的办学理念。兄弟学校课程改革实践经验,促使我们反思奉贤中学的课程改革,努力在学情、教情的把握力、课程的组织力、开发力、执行力、评价力、支持力上下功夫,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对学情、教情的把握力。目前,我校的生源质量与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办学期望存在巨大落差;青年教师多、外地教师多,与学校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因此,明学情、知教情,成为校长行使课程领导力的出发点和归宿。
通过《奉贤中学高中生学习方式现状》调查,我们把高中生学习方式分为无效、低效、高效三种状态,有针对性地编制了“重基础、多样化、多层次”的课程体系,以学案为抓手、采取相匹配的教学策略,指导高中生改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基础全面、优质”“个性鲜明良好”“全面提高与分层发展相统一”的学校课程教学具体目标。
通过制定《奉贤中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和《奉贤中学教师自主发展规划》,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统一目标,合格教师、成熟教师、骨干教师、区市名师等分层目标,搭建教师专业发展、优良师德等五大平台,采取量身定制等五大策略,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实施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等举措,引导教师制定、实施个人规划,提升教师实施课程的能力。
学校课程的组织力。良好的管理组织体制是课程实施的保障。为加强学校课程的组织力,我们推行扁平化质量管理组织,构建了奉贤中学扁平化矩阵式组织管理网络。从纵向看,是五大中心机构,即课程教学中心、学生服务中心、教师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中心、质量保障中心。课程教学服务中心承担“分管教务管理、学科建设、教学管理、招生及学籍管理、课程建设、课程管理和服务协调年级部”的功能;从横向看,在年级部内部形成多个专项组织(即备课组、班主任等),赋予年级部的行政管理地位和权限,使它处于年级的教育教学各项工作关系的交织点和连接点上。实行纵横结合,建立了“并联式+交叉式”的组织管理模式,提高组织的管理效能,提高了校长课程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开发学校课程资源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忠实执行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我校因地制宜,增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打造系列化校本课程精品,形成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相结合的立体课程网络,对国家课程进行了个性化补充。
一是着力于基础型课程资源的二度开发,转化为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其中《名人成功情商启示》已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参编的《奉贤乡土地理》,已由上海市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正式使用。
二是着力于拓展型课程资源的开发优化,近四年来,努力开发和实施具有一定开放性的拓展型课程132门,初步形成了拓展型课程系列,其中《让思维自由翱翔》等15门拓展型课程校本教材较有质量。
三是着力于研究型课程资源开发优化,结合学生特点、学校实际和奉贤地区现状,把“自主发展”“人口与资源”“科学技术”“环境保护”等18个专题,分解为108个研究课题,编制成学生研究性课题指南,提供学生选择,还鼓励学生结合学习实际和社会实践,不断生成新的研究课题。
四是着力于学校传统的“贤”文化资源的开发优化,构建以“育贤”为表征的立体生活德育模式,从优化生活德育资源的层面,构建了家庭生活德育系列、社会生活德育系列和学校生活德育系列,从优化德育课程资源的层面,分别设立相应的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从优化育贤工程资源的层面,高一以“明贤”为主题,开展与学校的对话,由知贤而明贤,高二以“立贤”为主题,开展与名人的对话,由敬贤而立贤,高三以“践贤”为主题,由思贤而践贤,从而提高德育的针对性、有效性。
学校课程执行力。课程执行力是课程改革有效实施的关键。我校通过编制各学科《课程执行标准》,包括计划、标准、策略和相应的管理程序文件,实行高一英语小班教学,高二理化自主选择走班教学方案,以程序化运行机制确保学校课程执行力。构建测评标准体系,推行基于标准导向的课程教学行为管理:一是抓细教育教学过程和质量效益的测评,二是抓好学生及家长满意度的测评,三是抓紧不合格的教育服务及其纠正措施控制和测评,四是抓实持续改进的控制,以规范实施确保学校课程执行力;制订《奉贤中学学生学习规程》和《奉贤中学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规程》,涵盖预习、听讲、复习、作业、阶段复习、阶段总结的学习全过程,以目标达成检验学校课程执行力。
学校课程评价力。课程评价对课程实施起着导向、激励和监控作用,直接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转向与培养目标的落实。为加强奉贤中学校长课程评价力,我们以终结性评价为基础、以发展性评价为归依,寻求不同评价模式的最佳融合点,形成合力优势,既保持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绩效的压力,又保证教师和学生的内在激励,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我校在学生评价上采用学业评价和学生成长记录手册相结合,在教师评价上采取教师终结性评价和和教师发展性评价相结合,构建优质课程评价、优质课评价、教师教学评价、教学质量评价、育贤杯比赛评价体系,建立重过程,兼顾结果的多元、民主、开放、动态的发展性评价体系,促进学校和教师进行反思性评价,调控教的行为和学的策略,有力地发挥了评价的“指挥棒”作用,促进了课程的有效实施。
学校课程的支持力。课程实施需要制度保障。为加强课程支持力,我们着力改革教学制度和学校管理制度,以及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实施。营造一个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开放性的教育环境,形成适合学生发展的激励机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为充分的发展,成为学校教育成功者;完善课程管理制度。制定《奉贤中学课程管理办法》,研制《奉贤中学学分制条例》,建设学分制管理系统,建设学分制管理信息平台,对课程实行学分管理,参照国家的课时总量规定,从寄宿制学校特点出发,全程安排学习时间和活动时间。
学校课程改革推进的情况复杂,校长对课程的领导力涉及学校办学、课程、教学、管理等各种理念的确立;涉及到教师素质的提高,德育、课程、教学、教育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变革,以及与之相适应并引领变革的学校文化建设。应该是适时、适度、适情、适速地推进,不能脱离学校具体实际,急功近利,盲目冒进,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只要我们持续地变、稳健地推,该快则快、该慢则慢,该行则行、该止则止,改变观念,把理念转化为人们自觉的行动,课程改革就一定能枝繁叶茂,健康成长。
【教研员·课程指导力】
夯实专业底蕴 提高教研员课程指导力 文/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陈 晞
实施新课程、改进课堂教学需要专业支持。2006年教育部组织的对全国范围内三年级和八年级教师的抽样调查显示:“为了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80%的教师会参加教研部门或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与同事分享经验、讨论问题”。可以认为教研员在推进课程改革、指导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
那么,如何提高教研员的课程指导力呢? 明确教研重点是提升教研员课程指导力的根本
教研员要做些什么?上海各区教育学院对此各有表述。通观而知,不外乎研究、培训、指导、评价、服务、管理......事实上,教研员的工作重点是三件事—— 提高区域学科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教育学院就是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存在的。因此,教育学院要为提高区域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优质服务。作为教育学院重要的一线队伍,教研员的职责就是开展教学研究,就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开展全方位的服务、指导等工作。对于学科教研员来说,要灵活运用研究、培训、评价、管理等方法,实实在在地着眼于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教学环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实现减负增效。
建设区域学科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而区域内各校学科教师的素养并不相同。此外,还由于各级各类学校原有的办学基础不均衡、水平发展不均衡,这些学校对教师的需求也不一样。因此,要全面提高区域教育教学质量,首先就要建设一支优质的教师队伍。教研员在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因此,教研员要开展一系列教学研究、教学培训等活动,要利用好优质教师资源(特级教师、领军人物、拔尖人才、名师后备人选、学科带头人等),还要利用好区域内相关的学校资源(二期课改新教材试点学校、教育学院实验基地、教育学院附属学校等),以点及面,辐射全区;通过各类课程资源建设、教学展示活动、教学评优活动,搭建舞台,促进各层各类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
打造区域学科特色品牌。《中国教师报》今年2月有篇文章专门阐述了“教研员也应专业发展”,我很认同。然而,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教研员不仅是千里马,更应该是伯乐。发现并培养优秀教师、打造并发扬区域学科特色,也是教研员的主要工作。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顾泠沅研究员提出:“听懂的东西要能做出来,做好的东西要能说出来。”很多做得很好的基层老师,还没能把“做出来”的“说出来”。这就需要教研员用专业的眼光和专业的水平,去发现并帮助教师总结和提炼,去发现并帮助教师形成个人风格和特色,同时还能使之成为区域内外共享的优质教育资源。
营造学院文化氛围是教研员提升课程指导力的前提
教育学院是教研员学习与工作的主要场所。良好的学院文化氛围,有利于教研员开展高效的教研工作、有助于提高教研员的课程指导力。为此,教育学院要让教研员有“三感”——安全感、危机感、幸福感。
安全感——“饭碗”、做事、人际关系的安全感。首先是 “饭碗”的安全感。动辄用“饭碗”来威胁,伤人尊严,自不可取。何况还有《劳动法》等法律条文限制这种行为。其次是“做事”的安全感。教研员工作是创造性的,而创造性的工作难免有差错。因此,教研员需要一个宽松、包容的做事氛围。最后是“人际关系”的安全感。在人际关系安全的环境里,教研员不需要耗费时间精力刻意奉承别人,也不需要耗费时间与精力搞小团体,就可以把时间精力多些投入学习与工作。有了“饭碗”的安全感、“做事”的安全感、“人际关系”的安全感,教研员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就易于被激发。
危机感——持久责任心的危机感。人们一般在两种情况下会有危机感。其一,危机真的来临时。其二,则是源自持久的责任心。后者为较高层次。因为有责任心,所以就会有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因为有责任心,所以就会对自身是否拥有课程的指导力有危机感。教研员有了对自身是否拥有“课程指导力”的危机感,就会激励自己钻研业务、发展专业,就会激励自己拥有“四会”去做“三事”。
幸福感——帮助教师获得成功的幸福感。对工作而言,有成就感就有幸福感。教师的成功源自于学生的成功,而教研员的成功则更多源自于帮助教师获得成功。教研员与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员不同,后者侧重于累积文献类的研究成果,而前者更侧重于本学科教师教学的成功。“会做伯乐、会创学科特色品牌”,就需要教研员有“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意识和心态,有能“为她人作嫁衣裳”的能力和水平。教研员的“伯乐工作”、“创学科特色品牌工作”一定会有力促进本学科队伍的建 设、有效提高本学科的教学质量。因此,应该给予会作伯乐、会创学科特色品牌的教研员成就感,随之,这个教研员也就获得了幸福感。
持有良好的教研心态是提升教研员课程指导力的基础
教研工作的主体是教研员。良好的教研心态,有利于教研员开展高效的教研工作、有助于提高教研的课程指导力。我想,教研员的好心态有“三大”——大梦、大爱、大气。
大梦——在追求上,视本份工作为人生大事。梦是理想,是追求。但这追求的是做事,而不是名声名望。每个人都希望一生能有所作为,其实一个人一辈子能做成做好一件大事就不容易了。大事不一定就是丰功伟绩惊天动地,能把自己的本份本职工作做到专业、做到一流、做到极致、做到不可替代,那就是一件大事。“大梦”,就是想让每一位教研员知道,自己所从事的这份工作是可以当作既能成就自己又能成就他人的一件大事来做的。
大爱——在情感上,坚信人人都希望被尊重、有作为。我们搞教育的,不同于医生、警察。医生知道凡人都会生病,他要治病救人,找毛病、开药方;警察确认人都可能犯法,他要维护秩序,抓违规、开罚单。而教育者则坚信每个人都希望成为好人、成为受人敬重的人、成为有所作为的人。每个人都有潜能,教育最根本的是要助人自我完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大爱”,就是对人信任、尊重、理解和宽容,就是去发现人性中的真、善、美,而不是去刻意膨胀、放大人性中的假、恶、丑。进而激发出每个人人性中光明的积极因素。“大爱”,就是让人与人之间少一些猜忌和防范,多一些信任和尊重;少一些误会和苛求,多一些理解和宽容,使教研员能遵循教育规律安心教研。教研员也能以“大爱”的精神对待他工作的对象、服务的对象,不仅能发现问题提醒改善,还要换位思考尊重理解,更要善于发现并指导教师去总结、提炼其教学风格与特色。
大气——在学术上,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心胸。当年,北大校长蔡元培积极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从而促进了北大思想的活跃、新思潮的传播和学术的繁荣。今天,教育学院也是一个学术性、研究性较强的机构,也应提倡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教育原本就有不同的学术流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研员之间可以有各自的学术见解,教研员与教师之间也可以有不同的学术观点。“大气”,就是要教研员拓宽视野,开放胸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与己不同的“异见”不能小家子气,更不能搞学术霸权,甚至“封杀”别人。要有“大气”的心态,摒弃“学科本位”、“门户之争”,可以不赞成但必须要尊重和维护他人的专业自主权,要让“异见”有发表的时空平台。这样,教研员才能组建出一支优秀的学科专业团队。
练就教研扎实功力是提升教研员课程指导力的必备条件
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基层学校、教师对专业指导与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研究者和管理者,教研员就要从学科的性质特点出发,把握课程理念,为教学提供有效指导,帮助教师改善教学行为,进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为此,教研员需要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努力做到“四会”——会沟通、会上课、会研训、会评价。
会沟通——会与教师、管理者、专家沟通。有人提出,教研员要进得了四个门:“教师的门、校长的门、高校的门、教育管理机构的门”。这里的“进得了”意味着教研员受欢迎、被需要。2008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基教处倪闽景处长在一次讲座中还提到“教研员要处理好三种人力资源:市教研员和专家、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学校校长。”这里的“处理好”还意味着为教研员所用。无论是“进门”还是“处理”,都需要会沟通。通过沟通,以人所有,为己所用;通过沟通,以己所有,为人所用。不论是为己所用,还是为人所用,最终都是为了本学科教研,都是为了提高本学科教学质量。会上课——会上家常课、会上研究课。会上课,也应该是教研员的基本功之一。理由有二:其一,从是否贴近课堂的可信度角度看,教研员要会上课。虽然绝大多数在职教研员都来自于一线,在其日常教研工作中又能广泛接触一线,因此获取的信息多大于一线教师。但是,也有些老教研员离开一线已久,一些新教研员是刚毕业的博士生、研究生、大学生。“他们会不会上二期课改的课?”、“他们的指导是否贴近课堂教学?”所以,从是否贴近课堂的可信度来看,教研员有必要“会上课”,有机会还要自主地“去上上课”。其二,从走近教师的情感上看,也需要教研员会上课。有中学教师在网上谈了对教研员提出了“十盼”的要求和“十怕”的担忧。十怕中有一怕教研员成了居高临下的准官员,另有一怕教研员成了指手画脚的仲裁员。官员、仲裁者都可能让自己没面子。如果教师都怕了教研员,甚至抵触教研,那么教研员还谈什么课程指导力呢?如果教研员也能上上研究课、上上家常课,也自自然然地让教师们评议评议,那么教师、教研员就成了同仁。既是同仁,也就不会抵触了。
会研训——会选用合适的研训方式,会确定合适的研训内容。教研员的本份工作是做教育教学研究,但不是做上位的、原创的、基础性的研究,而是要做应用性的、开发性的研究。此外,教研员的本事不在于自己弄懂了什么,而在于让教师弄懂了什么,在于研究的东西能不能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效果。所以,教研员不仅要会研究,还要会培训,研究和培训是结合在一起的。研训的内容要适切、研训的方式要适切。要做到研训的内容适切,就要熟悉课程教学政策、就得是本学科的行家里手。至于目前的研训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现场研训、远程研训(比如网络研训)。常见的现场研训方式有课例式研训、讲座式研训、微格式研训、课题研究式研训等。
近年来,我们感到这些传统的研训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今的研训需要了。为此,我区积极研究、探索、推进一种新型的研训方式——“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研训方式。这种研训方式与课例研训不同——聚焦性强;这种研训方式与微格研训不同——关注生成性事件;这种研训方式与讲座研训不同——参与度、开放度高。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研训方式,出现的原因有三:其一,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教研中“上传下达”功能逐步弱化。其二,我们培训的新教材尚未实现由专家课程向师生个性化课程的转变,而研训主体又呈现明显的“异质性”——由职初教师、经验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组成。其三,只有在研训主体即课程执行力的主体充分理解了教育事件所蕴含的深刻意义,才能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创造性地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不同的研训目的、研训内容,适用的研训方式也不同。例如:对“分析新教材”、“解读课程标准”来说,讲座式研训、网络研训都是较适切的研训方式;对“课时、单元的设计及实施”来说,课例研训、微格研训都是较适切的研训方式。不同的研训主体,适用的研训方式也不同,例如对于“同质群体”(都是“职初教师”或者都是“骨干教师”)来说,课题研究式研训方式、讲座式研训都比较适切。对于“异质群体”(由职初教师、经验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组成)而言,“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研训方式比较适切。
会评价——会评课、会命题。教研员上课也许没有一流,但评课一定要一流;教研员解题也许没有一流,但命题一定要一流。事实上,教学的各个环节是紧密联系的。教研员研究评价,还要善于运用评价去指导教学、去改善教学行为。要做到会评价,教研员就要熟悉课程教学政策、就得是本学科的行家里手。评课、命题是教研员评价行为的主要内容。近年来,大家对怎样评课谈得比较多。至于命题,应该包括中考命题、高考命题,也包括近年来出现的各种类型的评价考试,及高一层次学校招生考试。前两年,上海有些区参加了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实施操作的“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指导与反馈系统”,今年,上海地区又要参加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组织的PISA(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项目。这些考试与 评价项目,反映出教育改革发展的动态和趋势,教研员要对其具有相应的专业敏感性。了解信息、分析研究,从中了解国内外评价动态,获得启示,及时指导教师教学。
在新课程背景下,尽管教研员具有较为丰富的学科知识、较为扎实的教学功底,但是,对课堂教学的体验尚欠“感同身受”,对于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事件还需悉心研究。总之,驾驭复杂多变的课堂,需要深厚的学识修养;应对课改中的诸多难题,需要足够的专业智慧。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过程中,如何掌握但不垄断学科教研的话语权,如何保持但不独霸专业指导的权威性,教研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只有不断学习、实践、反思与研究,充分发掘自身潜能、苦练教学内功、夯实专业底蕴,教研员才能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不断提升课程专业指导力。
【教师·课程执行力】
课程执行力的核心是创造 文/上海市吴淞中学张 治
上海市二期课程改革对课程的范式是一种巨大的突破,课程建设更加注重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等诸多要素的综合作用,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和教材将传统的“法定教材”推向了“师定课程”,将普通教师从教材的传授者推到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管理者和评价者。从过去教师教教材到现在教师利用教材结合学生和情景创造课程,一下子对教师的课程执行的专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静态的知识储备、动态的问题解决和持续的教育研究能力上适应课改要求,需要将法定的文本的课程标准转变为师定的课堂中的实践性课程,很多教师一下子无法适应课改要求,要么还穿新鞋走老路,要么裹足不前,无所适从,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渐成课改推进的瓶颈。
毋庸置疑,提高教师课程执行力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很多要求,但是其核心是创造力。面对课改,教师需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和学校的课程领导下明确课程应该达到什么教育目标,并思考设计什么样的教学过程和经验才能让大多数学生产生高水平的学习,以及我怎样评估才能知道我的学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这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三个基本问题。传统的学科结构性课程教师可以参考的教学模式、程序甚至细节都是现成,而面对新课改,缺乏可以借鉴的现有模式,惟有创造性才是寻求提高的最佳途径。课程执行的创造性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
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资源
二期课改的教材应该是有限的、典型化的课程资源,其内容往往注重普适性,对课程标准的达成具有针对性,而教师面对的可能是千差万别、多姿多彩的学生,不能用一个模子套给所有的学生,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不同的学情和环境决定着教师既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关注个别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决定着教材并不是唯一的资源,而是可拓展的、可重构的,教师可以根据目标和活动设计的需要对其进行有目的地删减或重组,这种资源的重构本身就是创造的过程。要牢记我们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学准备需要创造性预设和组织资源,需要根据学生实际开发丰富多彩的新资源,降低学生的理解阈,创造教学的认知情景、活动情景和训练情景,创造资源的呈现情景,引领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感悟学习的方法。二期课改中的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根本没有现成的教材,没有统一的教学模式,甚至没有共性的达标要求,没有创造性,教师可能寸步难行。
创造丰富而有效的教学方式
有效教学一直是课程改革目标之一。面对独生子女成长的社会和心理环境变迁,特别是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用老办法以不变应万变肯定行不通。在有限的时间和局限的课堂内,学什么对学生的发展最重要,用什么方法才能高效率达成教学目标,这本身就是充满挑战的命题。在新课改之前,我们基本上习惯于根据考纲来教书,考什么就教什么,二期课改强调了教学的过程是预设与生成的 辩证统一,教师预设往往非常细致,但有时会忽略学生的体会,和实际需求,缺乏机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必须首先想清楚我是在 “教课”还是 “教学生”,是以预设的课程计划的落实为核心还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及时把握教学中每一个生成性资源,创造性执行预设的课程计划。二期课改强调三维目标,其中特别富有新意的是“过程与方法”,经历使人无比富有,缺乏经历的丰富性,学生即使大脑中记忆了很多知识,智慧仍然是贫乏的,创造情景引领学生经历过程,教师应该成为具有创造力的工程师,而不是仅仅是个忠实于“教案”的泥瓦匠,教学方式的丰富性需要教师的创造。
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的训练和评价问题
应该来说,新课程改革是一次洗牌,课改使所有的教师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了。我们传统的教学对很多老师来说就是大量的做题训练,评价简单化为上级出题,学生考试,考得好教师就觉得很得意,感觉自己是个成功者,其实二期课改有很多隐性教育教学目标,往往需要多年以后才能真正看到成效,如何确保这些目标得到落实?什么样的训练系统更适合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如何知道我们达到了教学目标,如何评价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发展,如何让学生全面而又有个性的发展,如何顾及全体又照顾个别?这些问题都是传统教学所没有预料的,也没有统一的方法能够解决所有教师所遇到的所有问题,需要教师创造性解决问题。全体教师一起想办法总比几个教育领导的办法多。
提高课程执行的创造能力需要克服两种思想
法不责众随大溜,墨守成规走着瞧
众所周知,没有课程的执行力,再美好的课改愿望也是水中月镜中花。不少教师抱着消极等待的态度,期待一切都尘埃落定再行动不迟的思想,等着别人找到成熟的模式再出手,实践中“穿新鞋走老路”,说一套做一套,甚至说的也是老一套,有的抱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思想,反正法不责众,缺乏实施的紧迫性,不以学生发展为重,其实这是在误人子弟。
抵触改革不行动,不学不信不应用
有的老师总觉得所有的改革总是形式大于内容,换汤不患药,觉得改革没有触及到升学率,一切都是假的,坚持育分为主,还振振有词地说是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自觉不再自觉维护者应试教育的体系。这类教师往往将评价等同于考试,基本上对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不重视,喜欢反复考试来促进教学,其实,“猪不因多次称量而肥壮”,将教学评价等同于考试是非常肤浅的教育评价观。有的教师认为,研究性学习能力反正没办法考核,实验操作能力也很难搬到高考中,死记硬背反而考试能得高分,所以,管他什么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应试教育思想的余毒在作怪,是对党的教育事业不负责任的体现,也是师德缺失的具体表现。的确,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是存在党和国家的教育目标与老百姓具体的教育利益诉求不完全一致的情况,老百姓也缺乏对子女教育的科学观念,但是,作为教师忠于党的教育方针是基本师德要求,切实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不是先问考试考什么,怎么考,抱着不考教它干什么的思想,这是教育的可怕未来。
【全力打造和谐人事】推荐阅读:
深入开展政务公开全力打造阳光政务11-09
打造和谐平安校园07-26
打造高效和谐的团队09-09
打造廉洁文化 构建和谐企业08-16
建设家园文化,打造和谐银行12-14
构筑安全堡垒 打造平安和谐校园07-11
打造和谐社区工作报告10-07
打造和谐企业要做到五“优”10-29
论文打造企业文化推动企业科学和谐的发展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