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设计(精选12篇)
1.六年级《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设计 篇一
《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P34例1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能根据应用题的特点理解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根据条件说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1)棉田的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2/5。(2)小军的体重是爸爸体重的3/8。(3)故事书的本数占图书总数的1/3。(4)汽车速度相当于飞机速度的1/5。
2、找单位“1”,并说出数量关系式。(1)白兔的只数占总只数的2/5。(2)甲数正好是乙数的3/8。
(3)男生人数的1/3恰好和女生同样多。
3、一个儿童体重35千克,他体内所含水分占体重的4/5,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说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并说出解答这个问题的数量关系式,即:体重×4/5=体内水分的重量。同学们都能正确分析和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分数除法应用题又如何解答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板书课题:分数除法应用题)
二、新授
1、教学例1。一个儿童体内所含的水分有28千克,占体重的4/5。这个儿童体重有多少千克?
(1)指名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2)共同画图表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3)分析数量关系式
提问:根据水份占体重的4/5,可以得到什么数量关系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例1和复习题的第二个已知条件相同,因此单位“1”相同,数量关系式也相同,都是把体重看作单位“1”,数量关系式是:体重×4/5=体内水分的重量。
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线段图进一步完善。
提问:根据题目的条件,我们已经找到了这一题的数量关系式:“体重×4/5=体内水分的重量”。现在已知体内水分的重量,要求儿童体重有多少千克,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引导学生说出用方程解答。)
让学生试列方程,并说出方程表示的意义。让学生把方程解完,并写上答案。出示教材的“检验”,提问:要检验儿童的体重是不是正确,应该怎样做?(用求出的体重乘4/5,看看是不是等于水分的千克数。)
2、比较。
提问:我们再把例1与复习题比较,看看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根据学生的回答,帮助学生整理出:
(1)看作单位“1”的数量相同,数量关系式相同。(2)复习题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 例1单位“1”的量未知,可以用方程解答。
(3)因为它们的数量关系式相同,所以这两种题目的解题思路是一致的,都是先找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根据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再确定是用乘法解还是方程解。
三、巩固练习
1、做书P34“做一做”
要求学生先按照题目中的“想”说出想的过程,说出数量关系式,再列方程解答。订正时要说一说是按照什么来列方程的。
2、做练习九第1题。
先让学生找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说出数量关系式,再列方程解答。
四、小测:(略)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单位“1”已知用什么方法解答?未知呢?
六、布置作业 练习九第2题
教后反思:学生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能找出关键句,并根据关键句说出相对的数量关系式。为孩子创造“做”数学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方法获取新知识,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发展。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同时又使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在学会的过程中达到“会学”的目的。
再根据题目的条件判断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就乘法计算;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就用方程来解答;并学会了怎样验算。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得,更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结论仅是一个终结点,而探究结论、揭示结论的过程则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线”、“面”、“体”,在探究的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动手“做数学”,学生很可能获得超出结论自身的价值的若干倍的数学知识。
小测:列出数量关系式,并列式解答。
1、六年一班有三好学生9人,正好占全班人数的1/5,全班有多少人?(用方程解)
2、一瓶油吃了3/5,正好是300克,这瓶油重多少克?(用方程)
小测:列出数量关系式,并列式解答。
1、六年一班有三好学生9人,正好占全班人数的1/5,全班有多少人?(用方程解)
2、一瓶油吃了3/5,正好是300克,这瓶油重多少克?(用方程)数量关系式: 列式计算:
小测:列出数量关系式,并列式解答。
1、六年一班有三好学生9人,正好占全班人数的1/5,全班有多少人?(用方程解)
2、一瓶油吃了3/5,正好是300克,这瓶油重多少克?(用方程)
小测:列出数量关系式,并列式解答。
1、六年一班有三好学生9人,正好占全班人数的1/5,全班有多少人?(用方程解)
2、一瓶油吃了3/5,正好是300克,这瓶油重多少克?(用方程)数量关系式: 列式计算:
2.六年级《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设计 篇二
执教601班教学片段
1.呈现例题。
九月份阳光小学用水210吨, 比八份多用25%, 八月份用水多少吨?
2.分析题意。
师:同学们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九月份用水比八月份多25%, 也就是八月份用水比九月份少25%, 算式为210× (1-25%) 。
师:对于这位同学的理解, 同学们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我不同意他的分析, 九月份用水比八月份多25%, 并不表示八月比九月份少25%。
师:那你是怎么理解并解答的?
生:九月份用水比八月份多25%, 就是把八月份的用水量看作单位“1”, 表示九月份用水的吨数是八月份的 (1+25%) , 即八月份用水量的 (1+25%) 是九月份用水吨数210吨。所以算式为210÷ (1+25%) 。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好, 解答这类题目的思路就该这样分析, 大家听明白了吗?
执教602班教学片段
1.呈现例题。
妈妈买来苹果5千克, 比橘子多25%, 橘子有多少千克?
2.独立解答。
3.学生汇报。
生:我计算出橘子是6.25千克。 (50%的学生得数和他一样)
生:我计算出橘子是4千克。 (只有两位学生是该得数)
生:我计算出橘子是3.75千克。 (45%的学生得数和她相同)
4.猜测结果。
师:对于以上三个得数, 你赞成谁是正确的得数?并说一说赞成的理由。
生:橘子是6.25千克一定是不对的, 题目中一目了然告诉我们苹果比橘子多25%, 应当是苹果多。
师:这位同学的说法你们赞成吗? (全班同学都表示认同) 请得数是6.25千克的同学汇报一下你的算式, 以及列算式的想法。
生:我以为题目的意思是说橘子的质量比苹果多25%, 算式便是6× (1+25%) 。现在知道我解答的方法是不对的。
师:通过同学们的猜测, 现在觉得3.75千克和4千克这两个得数哪一个是正确的, 又该怎样验证?
生:只要假设橘子的得数分别是3.75千克和4千克, 然后计算出苹果的质量是不是比橘子多25%, 便知晓是不是正确了。
5.验证并建构。
师:用这样的验证方法可以吗? (同学们都表示赞同) 那就请同学们一一进行验证。
生:假设橘子是3.75千克, 那么苹果比橘子多百分之几的算式是 (5-3.75) ÷3.75≈33.3%, 这和题目的条件不一致。假设橘子是4千克, 那么苹果比橘子多百分之几的算式便是 (5-4) ÷5=25%, 这和题目的条件完全一致, 因此橘子的质量是4千克才是正确的。
师:听了他的解答思路, 你们有不同的意见吗? (同学们表示没有异议) 那么, 请刚才计算出得数是3.75千克的同学也来介绍一下自己的思路。
生:我觉得苹果比橘子多25%, 就表示橘子比苹果少25%, 所以算式是5× (1-25%) =3.75 (千克) 。
师:这位同学的思路为什么是不正确的?
生:苹果比橘子多25%, 并不表示橘子比苹果少25%。因为苹果比橘子多25%, 是把橘子的质量看作单位“1”, 而橘子比苹果少25%是把苹果的质量看作单位“1”。
师:那你们觉得正确的思路是怎样的?
生:苹果的质量比橘子多25%, 表示苹果的质量是橘子的 (1+25%) , 也可理解为橘子的 (1+25%) 便是苹果5千克, 用方程表示为a× (1+25%) =5, 推导出算式5÷ (1+25%) 。 (其余学生也都表示同意。)
师:现在同学们对该题的解答思路还有疑问和困惑吗? (略。)
教学反思
1.练习题。
(1) 中兴汽车销售公司2003年销售汽车800辆, 2004年的汽车销售量比2003年增加65%, 2004年销售汽车多少辆?
(2) 兴兴养殖场养鸡600只, 比养的鸭多。鸭养了多少只?
2.解答结果比较。
同一教学内容, 同一执教老师,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教学效果出现很大的差异。细细品味, 以下两方面值得深思。
1.暴露学生学习的“原生态”。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为教师的共识, 并努力附诸教学实践。但是, 当我们走进课堂, 走进学生, 仍然不难发现教师考虑学生怎样学明显少于考虑教师怎样教。一般来说, 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必然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疑难问题。而这些疑难问题往往既是学习的障碍, 又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因此, 教师要充分呈现学生的所思、所想, 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对照前后两次的教学, 发现在601班执教时, 当学生出现错误思路时, 教师立即让其他学生“迫不及待”地帮助纠错, 而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空展示其真实的思考过程, 这样也就无法真正进行知识的建构。在602班执教时, 通过让学生独立解答、猜测验证、反思重构等途径, 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从而和学生一起建构起正确的认知结构。
3.六年级《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数乘除法;引导法;应用策略
分数乘除法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教学重点与难点,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教师应作为引导者,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促使学生掌握数量关系,领悟分数乘除法的原理等,通过各种方法有效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最终全面且有效地提升数学综合能力与素养。
一、引导学生重视对数学思想的运用
小学分数乘除法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数学思想,其中数形结合思想是最基础也是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思想。依据数形结合思想构建数学模型,将生硬、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具体生动化,将复杂的数量关系进行简化,打消学生的畏惧心理,增强其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而小学分数乘除法的教学中,通过画图进行解答能够有效拓展解题思路,更快速地找到解题方法。此外,变换思想、类比思想等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分数乘除法教学中,单位“1”的意义更加明显,渗透对应思想,熟练掌握正确的方法,化繁为简,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综合能力。
二、善于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在小学分数乘除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有效创设教学情境,比如尽量创设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立足于学生的真实生活,促使其从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感知数学,更好地结合生活经验和数学学习,从而培养其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习惯与能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与热情,引导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拓展其潜能。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师教学过程的兴趣与热情:学校组织班级之间进行羽毛球比赛,要从每个班中挑选出1/2的学生参加,同学们觉得怎么样?引导学生想一想:本班有44名学生,一班却有56名学生,那么如果只选1/2的学生,那么本班只有22名学生参加,而一班却有28名学生,这时学生就会发现这样太不公平了。虽然都选择1/2的学生,但是实际人数不一样,这也是因为单位“1”不同的原因所形成的。
三、善于引导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注意力不够集中,数学教师应致力于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有效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在小学分数乘除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解题思路的训练,引导学生深入读懂题目的意义,找准分数乘除法习题的关键句,培养学生利用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寻找解题途径与方法的能力。
比如:巫峡长度为40 km,其比西陵峡长度的1/2多2 km,那么,西陵峡的长度是多少?首先引导学生找出单位“1”并思考巫峡长度与这“1/2”一样吗?学生通过思考会知道,巫峡的长度并不是西陵峡长度的1/2,二者并不对应;顺势提问:那与这“1/2”对应的量应该是多少?引导学生综合思考与分析,最后得知40 km比单位“1”的“1/2”多2 km,40 km减去2 km就是“1/2”所对应的量。这样,此题就简化变为:已知某数的1/2是(40-2),用分数除法或者方程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四、引导学生正确找出数量关系式,找准单位“1”的量
对于小学分数乘除法教学来说,找准单位“1”的量是十分重要且关键的。教师不能简单告知学生把谁分了谁就是单位“1”,因为这并没有帮助学生看清问题的本质,因此只有让学生真正了解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乘除法的原理,才能深入領悟分数的奥妙。
例如:小明的妈妈买了一些苹果和桃子,其中25个苹果,而桃子是苹果的1/2,请问桃子有多少个?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单位“1”和倍数放在一起进行理解,可以通过倍数×一倍数(单位“1”)=几倍数(对应的比较量)与单位“1”的量×相对应的分率=比较量。其中,分数代表上式中的分率。只要准确找出数量关系,找准单位“1”,遇到同样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也是解答数学问题最直接且实用的方法。
总而言之,分数乘除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且关键的地位。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思想,与时俱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与方法来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数量关系,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运算原理与意识,合理进行对比训练,有效提升问题解决的数量、程度与能力。同时,教师应重视运用引导法进行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感受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获取更多的解题经验,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解题方法。
参考文献:
[1]许更生.例谈引导法在小学分数乘除法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5(5):56.
[2]黄源.小学数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策略初探[J].考试周刊,2015(41):82.
4.六年级《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设计 篇四
第2课时(总第7课时)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教科书第12册P92-93“练习与实践”7-9题。
【知识要点】
1、 用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除法应用题。
2、 纳税、折扣等实际问题的逆运算如何用方程解。
【新旧教材比较】
在过去的教材里,分数乘法应用题与百分数乘法应用题、分数除法应用题与百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教学内容在循环中重复多、递升少,浪费了教学资源,制约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发挥。
新教材把百分数除法实际问题和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安排在一起。六年级下册只编排稍复杂的百分数除法实际问题。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实际问题和百分数乘法实际问题都在练习里带出,夯实了基础知识与基本的数学思想,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增加了问题的现实性和挑战性。教学重点放在数量关系和推理能力上,利用题目中最基础、生活中最常见的数量关系作为列方程的依托,有利于中、小学数学的衔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商品打折出售的含义,进一步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熟练掌握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方法,理解不同形式的打折问题之间的联系,并能熟练解答。注重知识间的联系与融会贯通。
2.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提高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让学生在学习和游戏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建议
教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重点放在数量关系和推理能力上。联系分数的意义与分数乘法概念,把实际问题里的各个数量组织起来,构成数量关系式并根据数量关系式确定解题的方法。用线段图直观表现题目中的百分数的含义和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是得出数量关系式后的自然选择。游戏要让学生有足够时间练习、探究。
三、知识链接
教科书六下P8例4;P11例5、P12例6;P73例2。
四、教学过程
1.出示习题。一种图书打八折后售价是20元,这种图书原价是多少元?
2.学生练习、交流、检验。
3.练习P93第7、8两题。
4.练习P93第9题。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探索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求出所框的4个数。
习题精编
1.一本书打八折后售价是30.4元。这本书原价多少元?比原来便宜多少元?
2.修一段路,已经修了全长的80%,还剩下1.2千米。这段路全长多少千米?
3.图书室的故事书的本书是科技书的75%,科技书和故事书共1400本。科技书和故事书各多少本?
4.王阿姨在商场买了2件上衣。一件上衣打七五折后卖120元。另一件上衣提价25%后卖120元。商场卖这2件上衣是赚了,还是亏本了?赚了,赚多少?亏了,亏多少?
5.按规定稿费收入扣除元后按14%的税率缴纳个人收入所得税,小红的爸爸编写《数学小故事》出版后缴纳个人所得税224元。小红的爸爸编写《数学小故事》共获得多少元稿费?
6.一次会议的出席率为95%,缺席人数比出席人数少36人。应出席多少人?
7.六(1)班有学生45人,男生是女生的80%。女生有多少人?(用方程和转化方法解)
8.一个书架有上下两层,下层本数是上层本数的40%。如果把上层的书搬15小红的爸爸编写《数学小故事》小红的爸爸编写《数学小故事》本放到下层,那么两层的本数同样多。原来上、下两层各有图书多少本?
9.下表的红框中的5个数的和是60。在表中移动这个框,可以使每次框处的5个数的和各不相同。
1、 任意框几次,看看每次框出按5个数的和与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
2、 如果框出5个数的和是180,应该怎样框?能框出和是100的5个数吗?
5.六年级《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复习使学生能很好的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能很好的掌握分数乘除法的应用题。
2、全盘对本单元的知识有个全面的了解,解决在学习时所遇到的问题。
重难点:
1、通过本课的复习使学生能很好的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能很好的掌握分数乘除法的应用题。
2、全盘对本单元的知识有个全面的了解,解决在学习时所遇到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我们如何来解答分数分数应用题的?
2、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解题的步骤是怎么样的?
请学生进行回答。
二、练习
1、讲解分析对比题
1)、甲数是30,是乙数的2/3,乙数是多少?
分析:
哪个是单位1的量?
数量关系式是怎么样的?
乙数×2/3=甲数
判断:单位1的量有没有直接告诉我?
我们选择用什么方法
请学生独立的做,做好以后再请学生进行板演。
2)、甲数是30,乙数是甲数的2/3,乙数是多少?
分析:
哪个是单位1的量?
数量关系式是怎么样的?
甲数×2/3=乙数
判断:单位1的量有没有直接告诉我们?
我们选择用什么方法
请学生独立的做,做好以后再请学生进行板演。
比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对比练习
1)轿车每小时行120千米,卡车的速度是轿车的3/4,卡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轿车每小时比卡车多行30千米,如果轿车的速度比卡车快1/3,那么卡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卡车每小时行90千米,是轿车速度的3/4,轿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请学生独立的做,做好以后再请学生进行板演,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3、探索和实践
1、做66页第8题
引导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或通过画图进一步体会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合理性。
2、做66页第9题
题中提供的条件较多,涉及了倍比和单价、数量和总价,所以有一定的挑战性。
请学生先进行尝试做,做好了以后请学生再和老师一起进行研究分析。
4、根据算式补充条件
学校买来5/8吨水泥,( ),买来黄沙多少吨?
1、5/8+3/8补充条件:( )
2、5/8-3/8补充条件:( )
3、5/8×3/8补充条件:( )
4、5/8÷3/8补充条件:( )
请学生独立的做,做好了以后请学生分析一下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5、让学生进行评价和反思。
反思本单元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说说自己学习中的体会及存在的问题,说说自己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三、作业
课前思考:
潘老师设计的整理与复习练习,思路清晰,条理清楚,并且补充了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在对比中进一步认识分数两种类型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设计的根据算式补条件与问题练习,更促使学生灵活掌握两种应用题的本质特点。
是否还可增加练习的数量与密度?
补充练习:
一、先说出数量关系式,再判断解答方法。(安排在对比练习后)
1、一条公路全长千米,已经修好了2/5,已经修好了多少千米?
2、六1班有20个女生,正好是男生人数的4/5,六1班男生有多少人?
3、李明家8月份用电30千瓦时,9月份比8月份少用了1/10,9月份比8月份少用电多少千瓦时?
4、果园里有200棵桃树,梨树的棵树是桃树的3/4,果园里有多少棵桃树?桃树的棵树是橘树的5/3,果园里有多少棵橘树?
二、请你自己编一题生活中分数问题,先说给同学听题目,再将你的解答方法与同桌交流。(安排在评价与反思前)
课后反思:
通过对比题的讲解,学生对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有了一定的进步。对于第9 题,由于题中的条件较多,而且还涉及到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所以在讲解时先让学生根据关键句分别说出数量关系,并且可以求出哪一个量,再根据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求各买了什么水果,使学生加深对用分数表示数量关系的理解。
“评价与反思”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前思考:
综合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我想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比较丰富了。单元练习课既要帮助学习困难生复习整理本单元的数学知识,又要使优秀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考虑到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中都有几位学生的数学学得较出色,所以想再增加两道有挑战性的题目,让他们动动脑。
补充如下题目:
1、一辆电动玩具坦克,因为电池快耗尽,所以每分钟行的距离都占前1分钟所行距离的4/5。开动后,这辆坦克第5分钟所行的距离是8米,求它开动后第1分钟所行的距离。
2、南京举办一场明星演唱会,原定每张票价450元,组委会考虑到市场因素,决定降价。结果观众比计划增加了两倍,收入增加了2/3。每张门票降价多少元?
课后反思:
1、今天的练习课,教材上的内容比较少,我和潘老师针对学生掌握实际情况,补充了一些练习。确实,平时的练习课,要经常补充一些拓展性练习,发展学生思维。
2、在昨天的练习中,学生已初步感知用列方程解的方法与列除法算式直接解答之间的联系。在今天的练习中,我要求学生用这两种解答方法进行巩固,并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解答方法的优劣,让学生体会到用方程解比较容易理解,用分数除法直接解答书写比较简便。允许学生在熟练掌握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可直接用除法解答,但和学生约法三章:如果部分学生还没有熟练掌握分数应用题,解答方法弄错的话,那么订正时要求先用方程解订正,再用分数除法订正。
3、书上第9题确实有一定难度,提供的信息多了,解答的步骤多了。幸亏刚才在上面让学生掌握巩固分数除法解答的方法,如果用方程解,学生的困难就更大了。
4、孙老师补充的拓展题,我将利用自习课让学生尝试练习,这题容分数应用题与倒推思想为1题,综合性、趣味性很强。
课后反思:
今天的复习课主要是进行分数乘、除法实际问题的综合练习,重点是复习解题思路,尤其是数量关系式的分析。课上,我先组织学生练习教材第66页的第4题,即三道有关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与工作时间的实际问题。由于题中出现的两个信息都是分数,这给学生分析题目造成了一定的困扰,而且本题的数量关系也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也有些难度。我在教学中也遇到了高教导谈到的问题,在课中,我想到学生以前学过的行程问题和购物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请学生联系前面学习的内容来理解,并且指出理解其中一个,如: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然后遇到具体问题,再具体分析求哪一个量,可以怎样计算。
6.六年级《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设计 篇六
课题:《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NO.3-1
班级姓名小组小组评价
学习目标:
1、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展示质疑,在推理过程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感受数形结合、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中的重要作用。
3、激情投入,阳光战示,全力以赴,挑战自我。
重点: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先由学生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能够理解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独立完成导学案,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让同学们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对于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点拨、拓展。
一、自主学习:
1、自学课本P28-P29页xkb1.com
2、想一想,填一填。
1)、35×()=175()×8=10×()=1
2)、已知一个因数是27,积是是81,另一个因数是()。
3)、56÷8表示把()平均分成()份。
4)、把千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千克。
二、合作探究:
例1、每盒水果糖重100克,3盒有多重?
要求:改编成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小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意义相同,都是
例2、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如果把这张纸的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思考:你有几种方法?
小结:1)、里面有()个,把()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个,也就是把分子平均分成2份,()不变。
2)、把一个数平均分成整数份,求其中的一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即除以2,可用乘()的倒数求得结果。
3)、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的计算方法:
A:用分子和整数相除的商作(),()不变。
B: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
三、学以致用:xkb1.com
1、说出下面算式的意义,并计算。
2、填空
1)、根据和分数除法意义可得
2)、把米长的绳子平均剪成四段,每段是米的()。
3)、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其中一个因数是10,另一个因数是()
4)、打字员打一份文件,打了20分钟后还剩,平均每分钟打这份文件的()。
3、列式计算
1)、一个数的6倍是,这个数是多少?
2)、的是多少?
3)、把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多少?
4)、的3倍是多少?
四、解决问题:新课标第一网
1)、挖一条水渠,4天挖了全部的,平均每天挖了这条水渠的几分之几?
2)、一根木料截6段用了小时,平均截一次用多少小时?
7.改进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法的设想 篇七
数学知识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都有内在联系, 通过我们的教学, 应该使知识真正联系沟通起来,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如果知识是割裂孤立存在的, 就很难转化成一种能力。所以, 每学一部分新知识, 都要与旧知识联系沟通, 使知识不断系统化、网络化, 学生就会联想丰富, 为进一步学习作好了必要的准备。
首先, 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认真观察课本中的有关例题和习题, 启发引导他们自己总结出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点, 分数应用题大都由关键句“甲是乙的几分之几、甲占乙的几分之几、甲相当于乙的几分之几、甲完成了乙的几分之几和已知甲求乙或已知乙求甲”等组成。接着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关键词:“占”左边的甲相当于被除数, 左边的乙相当于除数 (即单位1) , “的”右边的几分之几是“甲÷乙”得到的商。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除法中被除数、除数与商的关系上来了。再系统复习除法中被除数、除数与商的关系: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这样, 就比较容易地拉近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距离, 学生就能借助旧知识轻而易举地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了, 而且能更深刻地理解分数应用题用乘法或除法列式的道理。
教学中, 再结合分析法和综合法, 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再运用上面阐述的知识分析所求问题是除数还是被除数, 若求除数则用除法列式, 若求被除数则用乘法列式。举例如下:
(1) 小营村有棉田45公顷, 占全村耕地面积的3/5, 全村耕地面积是多少公顷?通过读题, 找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得知, 全村耕地面积在关键词“占”的右边, 棉田45公顷在“占”的左边, 这道题是除数的应用题, 所以列式为45÷3/5。
(2) 小营村全村耕地面积为75公顷, 棉田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3/5, 棉田有多少公顷?通过读题, 找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得知, 这道题是已知除数求被除数的应用题, 所以用乘法列式为75×3/5。
另外, 在应用题中, 关键句是“甲比乙多 (少) 几分之几”时, 要让学生明白, 在这样的句式中“比”右边的乙是除数, 甲与乙两数的差是被除数。对于这样的应用题, 也能很容易地联系上述知识进行解答, 在这里就不举例说明了。
8.“分数与除法”教学解析及建议 篇八
“分数与除法”错例解析
分数是小学生对数的概念一次重要扩展,也是小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大飞跃。它对学生更好地理解数的连续性与可分割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分数概念不但抽象,而且复杂,是学生认识和理解时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概念。特别是学生进入分数学习的第二阶段——五年级《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时,各种各样的问题如雨后春笋般陆续暴露出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诸多的不适应性和盲目性,发生的错误也随之增多。在教学“分数与除法关系”一课后,笔者的感触尤为深刻。
“分数与除法”的教学内容,是在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巩固的基础上,作业练习中会出现一些应用辨识性的数学问题,学生面对这些类型的题都是屡屡中招。(见典型错题1、典型错题2)
“分数与除法”归因分析
数量分率:分不清 在学习小数除法时,解决每段长多少米时正确率很高。在教学完分数的意义后,学生解决每段是这根绳子的几分之几时正确率也很高,但现在将情境融合,把两个问题整合在一起提问时,学生思绪混乱,错误不断。之所以出现错误,根源在于学生没能很好地认清分数的两种身份:既可表示分率(关系),也可表示具体数量。分数表示关系可以通过运算得到,也可以通过平均分得到。分数表示数量可以通过度量得到,也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分数的双重含义都可以通过计算得到,方法的共享让学生的学习产生了负迁移。再则,学生从三年级开始接触的分数都是以分率的身份出现,平均分中只涉及连续量平均分。在教师教学或学生学习时,因缺少沟通,两种身份在头脑中相互干扰,从而导致错误。
分数意义:不深刻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中,用份数定义的方式描述分数的意义。虽然贴近学生的生活,但也出现一些倾向性的弊端。一份或几份的说法,没有超出自然数的范围,没有显示出这是一种新的数。从教材提供的例题来看,选择的素材和呈现的情境局限在部分和整体单一的纬度上。从生活情景直接跳跃到纯粹的数学概念,没有经验支撑的抽象水平和丰富的内涵表征,学生接受分数概念的内在结构就会不稳定。另外,分数意义的核心——单位“1”,学生对它的认识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倾向于自我假设在同一情境中出现的各个分数具有相同的单位“1”;信息量超过自己的处理能力时,便会配合其处理能力,自行更改单位“1”或分解单位“1”。构建抽象灵活的单位“1”概念是学生构建分数概念过程中的主线。教师在教学时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
除法意义:不领会 如果对以上典型错题的这4个问题的本质追根溯源的话,它们都是小学低段的自然数除法意义的生长延伸。二年级除法的起始课《平均分》,例2和例3就渗透了两类基本的除法。在练习三中出现两类除法的题组(如图A)。第一小题属于等分除问题15÷5=3,利用的数学模型是总数÷份数=每份数。第二小题属于包含除问题15÷3=5,利用的数学模型是总数÷每份数=份数。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教师为了避免被扣上“穿新鞋走老路”之嫌,不再强调总数、每份数、份数等数学术语,而寄望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和对运算意义的理解,解决此类问题。渐渐地,弱化了数量关系模型的抽象、提炼和建构,淡化了解题方法的训练。有的学生通过观察数据信息成功体验到万能解题方法——大数除以小数得出正确结果,有些学生借助具体情境也能顺利地解决问题。在这种美好的表象下,教学似乎非常成功。殊不知,对数量关系式有效建构的缺失,给学生进入高段学习埋下了可怕的隐患,因为高段数学运算已经突破了较小数不能成为被除数的界限。
均分概念:不到位 在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中,学生首次学习平均分概念。到了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学生应用平均分概念获得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的分数。在这两个阶段的教学时,教师特别注重两个目标问题的研究:什么叫平均分?怎么平均分?为了达成这些目标,教师主要采取动手操作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获得平均分的方法。但对于平均分的要领——“谁被平均分”的关注不够。进入高段学习后,数系的扩张和计算方法的泛化,学生面对具体的情境,可以提问的方式不再唯一(如典型错题案例2的问题)。如果仅明白平均分含义,忽视了解题关键的命脉——“谁把谁平均分”的明确指向,学生的判断只能跟着感觉走。没有清晰的思路,解题错误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分数与除法”解题策略
丰富表征信息,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学生对知识顿悟的前提是对需要的信息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表征信息。尤其是对那些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来说,更需要一种形象化的程序性知识,能够让学生在头脑中迅速表征出图像来。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的对策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相似性的特点,将新知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使学生的知识得以同化和顺应。为了让学生找到分数具有分率即关系(比)和具体数量的双重意义完整清晰的表征信息,教师必须十分注重相应知识模块的专项训练。运用说、议、画等手段,丰富个性体验,逐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加强题组对比,深化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数学中的各部分知识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教师从数学知识的整体出发,把有相关性的数学知识设计成具有联系性的题组让学生进行比较练习。就好像为学生搭了一个梯子,使他们沿着台阶一步一步往上走,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渗透比较分析归纳的思想。通过有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题组进行比较练习,既梳理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又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新概念形成、新知识掌握以后,将一些形式上相似,实质不同,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加以精心设计并进行对比练习。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不仅可以提高正确率,还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理解和解题方法的掌握。endprint
解析数量关系,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解析数量关系是传统应用题解决的最重要的策略,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同样离不开数量关系的分析解构。随着年级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题中呈现的数学信息量会随着思考角度的变化而变得复杂。如果教师在教学时不善于引导学生把握变化的特征和规律本质,面对问题情境,学生很难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建构“原生态”的数量关系。这时,学生往往能理出数据,却理不出头绪。见如下教学片断:
师:解决每段长几米的问题,就需要考虑谁被平均分?以谁为标准去分?分成了几份?
生1:这里是绳子被平均分。
生2:应该是绳子的长度2米被平均分。
生3:按段为标准平均分,分成了3段就是3份。
师:所以,被分的数做被除数,标准的数做除数。
师:看着这幅图,老师想到了一个问题——每米有几段呢?能解决吗?
生:每米是1.5段。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这个绳子是2米长,1米的话就是在中间切开,正好把中间的一段绳子切开得到一半是0.5段,再加上1段,就是1.5段。
师:你分析的很有道理。谁能用算式简洁地表示出来?
生:3÷2=1.5(段)。
师:理由呢?
生:因为这里被分的是3段绳子就做被除数,按2米去平均分,可以分成2份做除数。
师:结果除了用小数外,还能用分数表示吗?(并相机提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生:能,。
师:这样的分数,同学们感觉是不是很陌生,像刚才一半用表示,再和1合并也能得到一个分数,这些分数就是我们后几节课要学的知识。
新课程理念下解决问题不要求学生规范地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但这并不表明,教学仅停留在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日常生活经验,而忽视问题的本质。探索时,学生展示的方法是其经验认知的体现。交流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形成思维水平的策略或数学模型。在上述教学片断中,由于数的范围的拓宽,以往不能解决的问题从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一组对应的数学信息:2米长和3段,通过不同的提问方式,解析得到两组不同的数量关系:每段长度=总长度÷段数,每米段数=总段数÷米数。面对这类问题,教师要善于追根刨底,点破解决要领,及时概括总结,学生的思维才能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混沌走向清晰,数学思维能力才会有质的提高。
9.六年级数学分数除法教案 篇九
一个数除以分数
教材第31、第3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整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2、能够熟练、正确地进行计算。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能够熟练、正确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教具学具
练习题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口算。
3、解答应用题。
投影出示:小明步行2小时走了6千米。他每小时走多少千米?
学生计算后,说出这道题中的数量关系。
板书:路程÷时间=速度。
二教学实施
揭示课题:我们已经学过了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如果除数是分数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一个数除以分数
1、出示例2。
(1)学生读题,明确题意。
提问:这道题应该怎样解决呢?(算出每人的速度各是多少,再比较大小)
(2)列式。
提问:怎样求小明的速度和小红的速度?
引导学生利用“速度=路程÷时间”这个关系式列式。
了2千米”。
提问:1小时行多少千米,在图上怎样表示?
小时行了多少千米)
4、归纳方法。
老师:观察比较例2的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你会用自己的方式描述你发现的规律吗?
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5、练习。
(1)完成教材第32页“做一做”的第1、2、3题。
(2)完成教材第34页练习七的第1~8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在○里填上运算符号,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四思维训练参考答案
思维训练
练习七
板书设计
3、分数除以分数
4、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当一个数(0除外)除以小于1的数,商大于被除数;当除以大于1的数,商小于被
除数;当除数为1时,商等于被除数。另外,0除以任何数都为0。
备课参考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根据已有的数量关系,引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在分数除以整数的基础上,例3研究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这是一个难点。教材以比较小明、小红两位同学“谁走得快些”,引导学生根据“路程÷时间=速度”这个数量关系列出两个除法算式。算式列出后,请同学们估一估结果是多少,是比被除数2大还是小,然后想办法进行验证,这个环节的设计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又为发现被除数和商之间的关系留下悬念。另外,例2的设计体现了一种转化的思想。将“图”与“式”相对照进行解释、分析、说理,使学生在讲述算理的过程中,感受到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的便捷性、科学性。
课堂设计说明
1、借助线段图引导学生一点点进行分析、说理,学生很自然就理解到要乘除数的倒数。因为有线段图辅助,学生理解起来很容易,自然而然地就明白了算理。
2、渗透思想,明确结构。
10.六年级《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设计 篇十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83~86页。
教材分析:
信息窗呈现的是世界文化遗产西藏布达拉宫的图片,通过导游介绍的形式出示信息窗中的文字信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信息提出问题,展开对新知识的探究与学习。该信息窗包含的主要内容是运用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分数除法问题。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熟悉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分数的意义以及稍复杂的分数乘法问题的基础上学习的,是继续学习百分数、比和比例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对于本部分知识的教学我们要特别重视利用线段图进行教学,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从而找出基本的等量关系,再让学生列方程解答。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稍复杂的分数除法问题。会借助线段图,分析稍复杂的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的分数除法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稍复杂的分数除法问题的策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历把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学习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养成科学探索问题的习惯。
4、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探究活动的态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引入:
1、 谈话:
同学们,前面我们共同领略了故宫、秦兵马俑等中国的古老文明,今天小导游将带我们去游览西藏的艺术宝库--布达拉宫,大家高兴吗?
2、出示情境图:
请大家认真听导游介绍,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书:
①布达拉宫共藏有多少件文物?
②布达拉宫南北长多少米?
[设计意图]:上课一开始从游览布达拉宫的话题引入,通过导游介绍的形式出示信息窗的文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
二、探索新知:
谈话:同学们刚才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就先来解决“布达拉宫共藏有多少件文物”这个问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题),指生读题。
1、 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谈话:大家先独立思考,观察要解决的问题与哪些信息有关,找出单位“1”然后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xkb1.com
学生交流自己的画图方法,教师多媒体出示线段图。
谈话:从“已经注册的文物占文物总数的9/10”这句话,你能发现什么?你能得出几种等量关系式?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等量关系式:(1)总件数-已注册件数=未注册件数
(2)总件数×未注册件数占总件数的几分之几=未注册件数
2、让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式自主列方程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进行交流。
随学生的回答,教师把两种解法板书在黑板上。
解:设布达拉宫共藏有Ⅹ件文物。解:设布达拉宫共藏有Ⅹ件文物。
Ⅹ-9/10Ⅹ=6700Ⅹ×(1-9/10)=6700
1/10Ⅹ=67001/10Ⅹ=6700
Ⅹ=67000Ⅹ=67000
答:布达拉宫共藏有67000件文物。
3、谈话:同学们,刚才这两种解题方法有什么不同呢?你能说出其中一
种的解题思路吗?
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
师生共同总结解题方法,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策略解决问题。
引出课题并板书。(板书课题:稍复杂的分数除法问题)如果有的学生提出用算书法解答,教师应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关系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为突破这一难点,首先让学生根据题意画线段图,让学生通过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这样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形结合方法的优越性,还有利于提高学习有困难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学生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再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找出题中基本的等量关系,从而列方程解答。
三、巩固运用。
1、 填空。
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5/9,男生人数有24人。题中把()看作单位“1”,根据“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5/9”这句话,可以列出等量关系:()或()
2、 自主练习1、2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师巡视指导。
交流解答方法时,重点让学生说出题中的等量关系。
【设计意图】:基本练习是每节练习课最重要的一环,也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通过练习,查漏补缺,解决疑难,使学生不理解的部分得以理解,使基本理解的变为理解清晰。通过巩固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起学生的思维高潮,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交流学习的收获,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总结学习方法,意在让学生学会学习。xkb1.com
第二课时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布达拉宫共藏有多少件文物”这个问题,学习了用方程解决分数除法问题的方法,这节课我们继续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好吗?(板书课题:稍复杂的分数除法问题)
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所学的知识吗?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说出用方程法解决分数除法问题的基本方法吗?
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激发学习热情。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帮助学生回忆解题思路,拉近了学生与这部分内容的距离,对这部分知识产生亲切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自主探索,理解新知:
1、多媒体课件出示信息窗中的第二组信息,解决“布达拉宫南北长多少米?”这个问题。
⑴谈话:请同学们认真读题,仔细观察,你认为其中哪句话最重要?
学生交流。可能回答:比南北长多1/5
谈话:既然同学们都认为“比南北长多1/5”这句话最重要,那么应该怎么理解呢?把谁看作单位“1”呢?
小组讨论。
教师多选择几名学生回答。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总结出:这道题把南北长看作单位“1”,比南北长多1/5就是比南北长多的长度占南北长的1/5。
⑵谈话:刚才我们大家一起弄明白了题意,那你能把线段图画出来吗?
学生独立画图,指定一名学生板演。
全班交流。
谈话:第一条线段表示什么?另一条呢?为什么要这样画呢?
生甲:因为把南北长看作单位“1”,所以第一条线段表示的是南北长度。
生乙:第二条线段表示的是东西长度。
生丙:因为东西长比南北长多1/5,所以画东西长时要先画一个南北长度,再接着画上南北长的1/5。
┄┄
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线段图,你能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吗?
学生交流。
生甲:南北长度+东西比南北长的长度=东西长度
生乙:南北长度×(1+1/5)=东西长度
⑷学生自主列方程解答。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比南北长多1/5”这句话,因此在这里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探索理解。先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尝试自己来解决问题,同时注意尊重学生的想法,给他们相互交流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体现数学算法多样化的特点,发展学生的思维。这里教师首先创设问题情境:你认为其中哪句话最重要?那么应该怎么理解呢?把谁看作单位“1”呢?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产生学习新知的动力。接下来让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通过思维碰撞,学生更好地修正了自己的认识。最后让学生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了比南北长多1/5这句话的含义。根据线段图学生比较顺利地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接着让学生自主列方程解答,从而很好的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2、 多媒体课件出示绿点问题:如果已知布达拉宫南北长300米,比东西长少1/6。怎样求东西长呢?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读题,根据刚才所学的知识自己解答。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做完后全班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因为和上一题都是两个数量相比较的问题,只是条件变成了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少几分之几,所以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直接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xkb1.com
3、回顾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方法。
三、分层练习,巩固深化
1、 填空
①六一班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1/7,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等量关系式是()或()。
②小明的年龄比小红大1/10,小明的年龄是小红的(),等量关系式是()或()。
③鸵鸟的速度比猎豹慢1/3,鸵鸟的速度是猎豹的(),等量关系式是(
)或()。
2、自主练习4、5、6。
学生独立做题后进行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应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延伸。因此首先通过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不仅将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巩固,同时与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与例题相类似的题型练习,可以帮助学生重新整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而且解决身边的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做到真正的用数学。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还存在哪些疑惑?
教学反思:
1、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2、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数除法问题抽象难懂,不易理解。教学时充分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形结合方法的优越性,还有利于提高学习有困难学生的理解能力。
3、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遇到的问题,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自主学习新知识。
4、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11.六年级《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设计 篇十一
xiaoxue.xuekeedu.com
最近一段时间,从分数的乘法到分数的除法,对于单纯的计算方法孩子们脸上似乎没有露出愁色。但是对于一直相伴至今的分数应用题,孩子们理解与区别起来似乎确实比较吃力,各种数量关系确实比较难分析、判断。怎样选择一个合适的解答方法,是孩子们掌握这类应用题的关键,对此,我总结以下几点体会:
1、一找、二看、三判断
分数应用题的基础题型是简单的分数乘法应用题,要抓住的就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单位“1”×分率=对应量,包括分数除法应用题,仍然使用的是分数乘法的意义来进行分析解答,所以要把这个关系式吃透,同时还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分率,什么是对应的量,从中总结出:“一找:找单位“1”;二看: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三:判断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在简单的分数乘法除法应用题中,反复使用这个解答步骤以达到熟练程度,对后面的较复杂分数应用题教学将有相当大的帮助。
2、弄清对应量、对应分数、单位‘1’
教到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要抓住例题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是最难的两种题型加强训练,就是“已知对应量、对应分率、求单位‘1’”和“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这两种题型,对待前者要充分利用线段图的优势,让学生从意义上明白单位“1”×对应分数=对应量,所以单位“1”=对应量÷对应分数。在训练中牢固掌握这种解题方式,会熟练寻找题中一个已知量也就是“对应量”的对应分数。对于后者,要加强转化训练,要熟练转化“甲比乙多(少)几分之几”变成“甲是乙的1+(或-)几分之几”,对这种转化加强训练后学生就能轻松地从“多(少)几分之几”的关键句中得出“是几分之几”的关键句,从而把较复杂应用题转变成前面所学过的简单应用题。
3、线段图、数量关系、关系转化
(1)画线段图进行分析。对于一些简单的分数应用题,教师要教会学生画线段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画线段图是强调量在下,率在上。如果单位“1”对应的数量是已知的,就用乘法,找未知数量对应的分率;如果单位“1”对应的数量是未知的,就用方程或除法,找已知数量对应的分率。
(2)找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有许多的分数应用题,题目中都有一句关键分
xiaoxue.xuekeedu.com
率句,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这一句话翻译成一个等量关系,然后根据这一个数量关系,即可求出题目中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这一点必须教会给学生。
(3)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进行分析。有部分分数应用题,可以把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转化为比,然后利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进行解答。当然还要鼓励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解答。
12.六年级《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设计 篇十二
填空题。
1、( ):( )=2.5= =( ):0.4
2、甲、乙两数的比是4:5,甲数是20,乙数是( )。
3、把 千克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 )千克。
4、 24的 是( ),一个数的 是25,这个数是( );( )的 是15;( )的 和0.75的.倒数相等。
5、在○里填上或=。
○ ○ ○
6、一项工程计划10天完成,那么平均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 ,( )天能完成这项工程的 。
7、一根绳子的 是6米,这根绳子长( )米。
8、一辆轿车每行驶6km耗油 L,平均每升汽油可行驶( )km,行驶1km耗油( )L。
9、要配制一种药水,12.5g的药剂,需要200g的水,药剂质量与水质量的最简整数比是( ):( )
10、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在下面画图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六年级《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除法》教案优秀09-11
《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设计07-08
分数除法应用题一教学设计08-17
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除法》教学反思09-01
六年级数学分数应用题解题方法11-06
百分数除法应用题练习题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