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与黑》心得(10篇)
1.读《红与黑》心得 篇一
我喜欢阅读,尤其是有关历史类的书籍,所以妈妈给我买了一套《世界史》,我每天都会装一本在书包里,平时一旦有空我也会拿出来翻看,我特别喜欢这套书,里面包含了政治史、生活史、学科史、民族史、人物史等等。它全面阐述了全部的历史,无论是中国历史还是外国历史,都描述得淋漓尽致。
当我读到《孔子与儒家思想》时,知道了孔子当时传播的儒家思想对我国的历史长河有着深远的影响。当然,这只是“百家争鸣”中的一部分,其中主要有墨家、法家、道家、纵横家等等。同时我还对西方国家的文艺复兴以及历史人物的介绍有了新的认识。
我尤其喜欢中国康乾盛世的这段历史,从康熙到乾隆年间,清朝政府达到了鼎盛,这130多年是清朝统治的高峰,其中最主要的功绩包括:收复疆域,平定三藩,平定叛乱,遏制俄国,管理西藏,统一台湾,开府设县。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逐步恢复经济,清帝国成为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最富庶的帝国。随着晚清政府的腐败和软弱无能,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1839年到1842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英国向我们走私鸦片,获取暴利。爱国忠臣的反抗遭到了清政府的陷害,比如林则徐就因“虎门销烟”事件而被道光皇帝革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又发生了中日甲午战争,这次的赔款最多,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签署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国因此而丧失了东北及西北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掀开那令人心痛欲绝的一幕幕,往事不堪回首。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血泪铸就的辛酸史。今天,让我们正视历史的斑斑血迹,警醒国人,永远记住那些耻辱的历史瞬间,这是我们民族的污点,这些污点需要我们全民族的共同努力、自强不息,需要我们的国家强大起来,甚至用鲜血和生命来洗刷!
2.读《红与黑》有感 篇二
红与黑,红色和黑色,似乎跟书中的内容没什么关系,但仔细读来,这就是文章的立意所在。红色代表军人,渴望跟随拿破仑为祖国建功立业;黑色代表教士,只求上帝给自己一个安稳的生活,而主人公于连正痛苦于这个选择,但最后他一个也没选,而是献出了生命报复这个虚伪的社会。
为什么他要这样做呢?因为那个时代的背景,18拿破仑倒台,波旁王朝复辟,资产阶级革命派遭受镇压,封建贵族和教会沉浸在过度兴奋中,向市民阶层猖狂反扑,于连不是统治阶级圈子里的人,那个阶级不会容忍于连那样的人实现宏愿,为了赢得他们的尊重,于连变成了一个野心家,对他们实施报复。
同是复仇小说,同一时期的作品,于连不同于《基督山伯爵》中的唐太斯,唐太斯年轻不懂政治,更没有什么政治抱负。对于自己登上厄尔巴岛并且拿到拿破仑密信这件事,并没有什么担忧,也没顾虑过这封信会给他带来灭顶之灾。被抓进监狱后,仇恨的只是检察官没有给他一个公正的审判,仇人对自己的栽赃陷害。
而于连报复的不是唐太斯那样的一两个人,而是一群人,一个统治阶层,一个剥削百姓自己却富得流油,大肆挥霍而又腐朽的上流社会。虽然书中没有具体说明,但从小说字里行间,我们依旧可以被于连的正义野心所震撼。
由此可见,唐太斯报仇是为了个人尊严,而于连报仇则是要推翻这个千疮百孔的社会。唐太斯最终成功,而于连却以断头台为背景宣告失败,但这却不失为一次对黑暗现实有力的刺痛。
但真正让我欣赏他的,是他在牢中的沉思,以及在法庭上那段自杀性的发言。在死神面前,他终于想起自己的灵魂从未真正皈依过宗教。一个人要是爱过真理却从未寻找过真理,未免太遗憾,所以作者构思主人公在临刑前醍醐灌顶。于连的爱不是《圣经》里的天主,而是他多年来渴望一个能创造平等社会的人。天主的确令人失望,于连却没有背弃自己的责任,他可以说:“我并没有被打败。”他感到孤独痛苦,于是又思考起所有哲人、非哲人都爱触及的问题:“To be or not to be.”
他明白了死亡、生存和永恒,都是些非常简单的问题:一只蜉蝣在烈日当空的夏季,早上9点出生,晚上5点死去。它怎么了解“黑夜”二字的意义呢?再让它延长5个钟头的生命,它就会看见且了解什么是黑夜了。一个人强烈地热爱某样东西的时候,往往就是快要失去它的时候。这样对生命有热情的人,真要面对“从来处来,到去处去”的现实时,他很虔诚地忏悔自己的伪善,我们有理由认为他不伪善,而他祈求天主把雷纳尔夫人还给他,恰恰证明了他对爱情至死的忠诚。
如果没有无畏浪涛的击打暗礁,又哪来韧如磐石的嶙峋峭壁?如果没有无畏无惧敢于攀登的人,迄今又有谁能登上世界最高峰?如果没有荆棘的道路,人世的险恶,又哪来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明珠,又怎能揭露这个虚伪的社会?
于连拒绝苟且偷生逃过死亡,当他的鲜血洒满断头台时,我心中开始景仰这个在理想和现实冲突中挣扎的于连。一叶在浪尖上颠簸的扁舟,至少拥有弄潮儿的勇气,即使葬身海底也总比坐以待毙强。
3.读《红与黑》有感400字优秀 篇三
我读完《红与黑》对于连的一大感受就是他非常虚伪。他崇拜拿破仑,可在市长家里,为了不被别人发现,他不惜烧掉拿破仑的肖像。他蔑视特权贵族阶级,可是在侯爵家里当秘书时,他却时刻小心谨慎,提醒自己绝对不能表现出对特权贵族阶级的不满与蔑视。在贝藏松神学院时,他更是虚伪。明明知道那些所要学习的东西是错误的,还是将自己的思想藏了起来,继续学习。
然而,他也有真诚善良的一面。在看到贫民所所长哇列诺一家的铺张浪费、肆意享乐的生活状况,他同情贫民的贫苦生活,同情他们连唱歌的权利都被剥夺。这样的他,是善良的。最终,在审判庭上,他痛斥了贵族阶级对平民的残害,他敢于直面他的真心,说出了他对贵族阶级的不满与轻蔑。即使在有机会免于死罪的情况下,他依旧没有动摇;在最爱的女人瑞那夫人和最真诚的朋友傅凯的劝导下,他坚定了自己心中的信念。这样的他,是真诚的。
正是这样矛盾的性格,使得他的悲剧让人心疼。
4.读书心得红与黑 篇四
0914040114
09土管
陈有群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电视上的一个教育频道看到有关介绍司汤达的巨著《红与黑》的节目。看完了这个节目后,心里就突然有了好好看看这本书的冲动。在最短的时间里我便把它买回来啦,花了几个月的时间久读了几次。虽然还未完全的领悟书中的深厚文化,但是却也别有一番收获。
司汤达的《红与黑》,写的是法国青年于连的故事。于连是一个有才华,有野心,有自尊,也有良心的人。许多评价把于连说成是一味向上爬的野心家。我认为于连是不懂如何正确地追求幸福,但仍是有良心的人。
19岁的于连,在一个唯利是图,崇尚暴力的家庭中成长。他虽出身卑贱,却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又有着杰出的智慧,所以他日后能挤入所谓的上流社会中。他疯狂崇拜着拿破仑,渴望像拿破仑那样身佩长剑,做世界的主人。但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身为平民而拥有野心的他只能追寻他心目中的幸福,于是在他短暂的人生中于连命令自己去扮演那些不同的角色,他学会伪装,学会虚伪。于是他可以混迹于上流社会,可以得到贵族的头衔,可以拥有金钱与他认为的爱情。
于连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什么是幸福,怎样得到幸福,是困惑着人类几千年的问题,也同样困惑着我们的于连。在他心目中,幸福并没有确切的标准,他渴望幸福,渴望飞黄腾达,他发誓宁可死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这样的于连确实是野心家。为此,他制出了一个又一个“作战计划”,使出各种虚伪手段,他超人的智慧发挥的淋漓尽致。他为第一次摆脱了父兄的虐待而幸福,为德.莱纳夫人面前履行“某种责任”而幸福,为骄傲的玛蒂尔德在自己面前屈服而幸福,为一次次地发迹而幸福得要命。但他毕竟是个有良心的人,所以在每每幸福之时,他又会扪心自问,深深自责。
我们发现于连在这种幸福的标准是以社会和他人标准为标准,追求他人和社会的承认。实质上,他并没有获得多少快乐和幸福,反而使他处在一种紧张状态,仅仅是感到“快乐的到了极点”,兴奋地跑来跑去,剩下的是想着紧接着应该在制定一个计划。这些所谓的幸福仅仅是表象而已,于连为了表象而牺牲了本质。当他以为德.莱纳夫人的一封信断送了他的幸福时,他想到了报复,最终被投进了监狱。在狱中反而使他从社会的束缚解脱出来,获得了自由。他卸下了往日一切伪装和面具,找到了真实的自我,也找到了本质的幸福。他放弃了逃跑和上诉,能够真诚地对待每一位朋友,坦然地面对死亡。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想追求幸福,每个人都在内心深处渴望得到幸福。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也许对于一个没有金钱的人来说,拥有财富就是幸福;对于一个想有名有利的人来说,拥有名利和地位就是幸福;对于一个遭受战争苦难的人来说,能和平地生活就是幸福··· ···有的人往往经不起现实生活的诱惑而放弃了眼前的幸福,到他真正的意识到了失去幸福的时候,才能感到对幸福的珍惜,也只有他懂得了知足和惜福,他才会拥有真正的幸福。
渴望飞翔的少年在失去曾经的美好的同时,终究没有战胜命运,入狱的于连明白了,自己此生追求的幸福多么虚无,面对死亡的来临终于卸下一切面具,那个最真实美好的于连对着初恋情人说:“你要知道,我一直爱着你,我只爱你一个人。”
红与黑》在典型环境典型性格的塑造,匀称的艺术结构和白描手法的运用上都有突出的成就,而司汤达所以被评论家称为“现代小说之父”则是因为他在《红与黑》中表现了卓越的心理描写天才.现实主义作家都强调细节的真实,但司汤达与巴尔扎克不一样,他着重刻画的不是客观环境,而是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致和逼真,作者常常三言两语就把人物行动,周围环境交代过去,而对其内心的活动则洋洋洒洒,不惜笔墨,爱情心理描写更是丝丝入扣,动人心弦.作者在于连得知德·雷纳尔夫人写揭发信到枪杀她这段情节上仅用了三页,而与玛蒂尔德的爱情却花了上百页的篇幅细致描写.德·雷纳尔夫人堕入情网时的那种喜悦,痛苦,忏悔而又不甘放弃幸福的复杂心理的展现,也令人拍案叫绝.读《红与黑》是一段太过漫长的过程,因为时间已给了作家和作品最无私而又公正的评判,我的阅读态度自不能像对畅销书那样肆无忌惮,又不能像对言情小说那样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灵去与那个时代交谈,重点也放在历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引领我啃完这本书的是其本身的巨大魅力.作者从一纸简单的刑事案件资料中展示出那个时代广阔的社会画面,把一个普通的刑事罪行提高到对十九世纪初期法国资产阶级社会制度,进行历史和哲学研究的水平.小说令我看到在生硬的历史书上无法感受的,那段法国大贵族和资产阶级交替执政的关键时期的状况.我从中了解到现实主义作品的另一种艺术特色——司汤达倾心的人的“灵魂辩证法”
红—充满生命,激情的颜色。
黑—人性中虚伪,一切阴暗的堕落。
5.红与黑读书心得精选 篇五
于连确实是野心家。于连的野心膨胀过程是故事最表面也是最直接的线索。在德。雷纳尔放假,于连想:“我一定要在这个女人身上得手,”“那样如果有一天我发迹了,有人指责我赶过家庭教师这样下等的职业,我就可以告诉他,是爱情把我抛到这个职位上的。”但是于连也像一个哲学家,他思考人生,思考巴黎,在他的脑中挥之不去的是当像拿破仑般的英雄。但他对德。雷纳尔夫人的爱,特别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不能不让人感到真情。作者的故事构造得极巧妙。当于连步上仕途时,他用尽心机去获取德。雷纳尔夫人的心,并想用此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提高自身的价值,可最后他才明白德。雷纳尔夫人是他的终生至爱。后来的玛蒂尔德小姐是在开始时主动追求于连的。但是又经过多次的反复,曾使于连感到神魂颠倒。当玛蒂尔德确认自己爱上于连的时候,于连在临死之前却说只有德。雷纳尔夫人才会真心待他的孩子。在于连的攀升过程也少不了这些女人们的帮助,可是在最后他的摔倒也是因为女人。作者在《红与黑》中塑造了于连,可是更塑造的于连背后的时代,在上层社会中,人人都重视荣誉,可是又过着奢侈的颓废的生活,青年们都缺乏勇气。社会的各种党派都在积极而又秘密的活动着。
在人物塑造的手段上,司汤达使用了超出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心理深度的挖掘。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充分展示了主人公心灵空间,广泛运用了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挖掘出了于连深层意识的活动,并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是一首“灵魂的哲学与诗”。
对于书名人们也引起了一番争论,通常,人们认为书名中的“红”是象征拿破仑时代的军服;“黑”是王政复古年代的僧侣黑衣。也有人认为,红是德·瑞那夫人的鲜血,黑是玛特尔的丧服;红与黑是象征赌盘上的黑点红点,而轮盘则象征人生的游戏等。我认为红色还可以象征于连的追求人生意义,而黑色就代表社会中形形色色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拼命奔波,却不理解自己存在真正意义的生存状态吧!
6.《红与黑》读书心得体会 篇六
连续了一个月的阅读,在昨日《红与黑》终于迎来了结局:
一位因父亲的爱慕虚荣贪图金利将自己儿子于连以家庭教师的身份送往德?瑞那市长先生家中。在充当家庭教师的过程中为了报复市长对于连的尊严的侮辱,他决定以勾引市长夫人来报复;在此期间,于连发现自己与市长夫人早已两情互悦。在这幸福之际,德?瑞那市长先生发现了这段有辱名声的地下情,但因市长夫人的远亲有可能江有意思为数不少的遗产继承与她,市长先生因此假意息事,将于连打发到与之远隔千山万水的神学院里作小教士。来到神学院,个个人心泯灭,虚情假面的诡计,无端排挤的陷害,让于连的教会神父彼拉神父推荐他去德?拉莫尔侯爵府中当小助手,来动上流社会的奢华巴黎的日子使于连展露风头,并俘获德?拉莫尔侯爵的女儿玛蒂尔德之芳心;就在于连爱情事业双丰收的时候,来自徳?瑞纳夫人的一封告发信让于连在一怒之下错手枪击了市长夫人,在监狱等待审判的的这段时间里,于连后悔不已,发现自己真正所爱之人非德?瑞纳夫人莫属。他在生死关头临危不惧,唯恐时间的飞快不能与德?瑞那夫人再次共度相处。于连最终就地伏法,这是德?瑞那夫人在他去世三天后也与世长辞,玛蒂尔德则把于连的骨灰葬在了一个无比富丽的福景美地。
《红与黑》的故事情节错综复杂,心理描写是小说的主要描写方式,言辞精美,大量的词精意准与修辞语句是文章不失为一本经典名著,收藏之典范。言辞之准确、优美,富有大量的精美言辞,尽使读者享受阅读之美。
7.初中生红与黑读书心得 篇七
可惜于连在这门课中并没有及格。
东西方文学对爱情的描绘是截然不同的,东方文化的内倾性使得诗人和文学家们在面对爱情时总是显得很隐晦,仿佛直截了当地说出我爱你是一件肤浅和粗略的行为。东方人喜欢借助意象表达爱情,或是花儿或是月色,以此抒发心中对对方的爱慕。而西方文化是直接的,同时也更加开放。让人们可以直接地向心仪的对象表达情愫。因此,在文学作品中对于爱情的描写也显出现两极分化。一直很喜欢的一句话,夏目漱石对学生说:如何翻译I love you。倘若对方是日本女性,只要说“今晚的月色真美”便好了。其中包含了极为细腻且复杂的感情,是对对方的呵护、爱慕和陪伴。西方作家则会用浮夸的笔调来表达心中的爱情,因为他们的爱仅仅是爱,是一种此刻我为你去死,而下一刻我将我用我的高傲和冷漠对待你的一种直接、坦率的爱情,是情感上最率真的流露。因为着文化的关系,我们不能去评论哪一种爱情是更好的,每一种爱情都有它的迷人和伟大之处。
于连的两段爱情。用当下的语言来讲,一段初恋,一段刻骨铭心,可惜他还缺少一份地久天长,或许最终可以在上帝那里寻求到吧。邂逅是爱情的开始,往往第一眼就注定了一切。于连和德·瑞纳夫人的初次相遇是戏剧性的,一个懵懂的少年初次步入市长的花园,惊鸿一瞥便俘获了市长夫人的心。而他与玛蒂尔德的相遇是无声的,一个偷阅书籍少女和一个正在抄写信件的少年,谁能说他们的初次相遇没有埋下爱情的种子呢。他对市长夫人的爱情是没有保留的,是疯狂且单纯的,倘若他们之间的事情没有被发现,那或许于连会因为这爱情而一辈子安于这个小城里。而对于玛蒂尔德的爱情虽然更为疯狂但其中却间歇地夹杂着理智,让他知道如何去驾驭爱情去奴隶他的爱人,他们的爱情很伟大,跨越了阶级、道德和荣誉,如果这就叫做伟大的话。倘若他们的爱情发展的很顺利,那于连或许因此平步青云。
我以为爱情本身就只是爱情而已,无关于阶级、道德、荣誉甚至是信仰和宗教。因为爱情是两个之间的冲动和吸引,是最单纯的感情。而往往是最单纯的最能够产生复杂的东西,这也是爱情至于文学来说经久不灭的原因吧。
如果非要说爱情,我觉得于连的爱情始终只有一段,是磕磕碰碰之后的回溯,是兜兜圈圈之后的回归。让他在临死之前才发现自己的内心。以至于他在和玛蒂尔德在一起时却还会想起德·瑞纳夫人的温柔,要将自己的儿子交予她抚养,才会说出“她是我的妻子,但不是我的爱人。”而对与玛蒂尔德的爱,或许只是对市长夫人爱情的延续,或许是夏日午后的一场雷阵雨,惊扰了沉睡的人就匆匆的离去。
8.《红与黑》 篇八
2007130087张洪玮
《红与黑》正如副标题“一八三零年年代记”,是一部描写法国七月革命前夕,统治者剧烈交替的变动时代中,一位平民青年野心的书。也是一部将贵族、僧侣、大资产阶级三者激烈竞争的社会反动性,作一彻底批判的巨著。在主角于连的野心受挫,于狱中所完成之内心救赎中,皆明显地表示出作者透视历史的现实主义,以及他超越历史的浪漫主义。通常,人们都以为书中的“红”,是象征拿破仑时代军人(军服)的荣耀,或是共和主义的热情;而“黑”则是表示王政复辟的时代,拥有势力之僧侣阶级的黑衣。然而,也有人说红与黑是决定命运的轮盘,而这轮盘正象征着人生的游戏。
《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因此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
这部司汤达称之为80年后读者所写的小说,不仅在极其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十分传神地描绘了王朝复辟时代法国社会的众生相,也以其特有的锐利而细致的笔触剖析了主人公于连性格的发展,使之成为一个栩栩如生的仿佛今天身边时常可以遇到的熟人。
司汤达的创作极有特色,他善于从政治的角度观察和分析现实,善于从实际生活中汲取典型的材料,作品真实地再现出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和阶级关系。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在艺术上,他的小说情节集中,结构布局严整有序,注重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善于描写在特定环境中的人物心理和环境对人的影响。
主人公于连出身小业主家庭,聪颖敏锐,性格高傲、意志刚强,富有反抗心理,从小崇拜拿破仑,妄想出人头地。但复辟王朝使他无处施展才能。他顺应时势,装出虔信上帝的样子,虚伪成了他谋取功名的手段。他踏进人生竞技场的第一步是给市长的孩子当家庭教师。他征服德瑞那夫人的动机就是要征服贵族以示反抗。于连和德·端那夫人关系败露后,于连来到贝藏松神学院,在尔虞我诈的险恶环境中,他施展伪善的本领,博得院长的赏识,在院长的指引下,他来到木尔侯爵处当秘书,并同侯爵小姐发生爱情。此时,于连的平民意识逐渐消失,自觉地发动势力效劳,已经明显地同现实妥协了。在于连即将飞黄腾达之际,德·瑞那夫人受教会指使所写的一封信使于连的幻想顿成泡影,他向昔日的情人开枪,被捕入狱被判死刑。于连最后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过是统治阶级阴谋的牺牲品。他的平民意识又恢复了,他拒绝上诉,拒绝忏悔,以表示他对那个不公正的社会的抗议。于连最后又恢复了他的反抗性。于连是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无权和受压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形象。他对现存制度的反抗属于个人主义的反抗,明显地带有阶级的性质。这种个人主义的反抗者一旦个人追求得到满足,就很容易同现实妥协。于连身上体现了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反抗性、妥协性和动摇性。侯爵小姐马蒂尔德说于连“不是一只狼,只不过是狼的影子”,形象说明于连虽有对统治阶级的反抗意识和行动,但终不是大革命时代的英雄。小说中交织着情与欲,于连正是通过与两个女主人公感情的纠葛,达到爬入上层社会的目的,他没有真正的爱过他们,而是利用她们的社会地位达到自己的欲望。第一次看这本小说认为于连是一个卑微的小人,是一个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惜出卖爱情。但是,随着社会阅历的增加,对于连的看法多少有些改变,痛恨之余多了一些同情。作为一个底层的小人物,作为一个没有权势的家庭教师,他是不甘于现状的,他一心想成为上流社会的人物,但是在那个等级观念分明的社会里,他这样的出身、这样的地位对上流社会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那么,他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自己还算英俊的面孔和所学的一些知识,还有他的年轻他的胆量。虽然这
样的作法被人所不耻,最终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却遭到砍头的结果。但是,他这种精神可嘉,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勇气还是应该肯定的。只有不甘平凡的人才想着去改变,就象攀登山峰一样,如果你站在山角下观望,是永远看不到山顶的风光的,只有不懈的努力登攀才有可能登上高峰。我始终认为勇于攀登的人总比裹足不前的人更值得赞美。
司汤达是善于从爱情中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的文学大师。于连的两次爱情都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这是当时阶级角逐的一种表现形式,他对德·雷纳尔夫人后来的确也产生了真正的感情,但开始是出于小市民对权贵的报复心理。因此,于连第一次占有德·雷纳尔夫人的手的时候,他感到的并不是爱情的幸福,而是拿破仑式的野心的胜利,是“狂欢”和“喜悦”,是报复心理的满足。重视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揭示是司汤达艺术上的突出之点,心理活动不是脱离现实生活的繁琐的渲染,而是人物性格在特定的环境和情势下一种必然的反应,而且又反过来投射到当时的生活场景中。人物活动与心理描写相结合是作者塑造典型形象的重要手段。比如于连征服女性时的精神世界描写。司汤达不愧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红与黑是以描写爱情为主线的,因此是一部“现实主义的爱情小说”,但是,它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在于该书对人物心理细致的描述,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小说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空间,广泛运用了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挖掘出了人物更深层意识的活动,后世有人称之为“”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是一首“魂的哲学与诗”。
《红与黑》在典型环境典型性格的塑造、匀称的艺术结构和白描手法的运用上都有突出的成就,而司汤达所以被评论家称为“现代小说之父”则是因为他在《红与黑》中表现了卓越的心理描写天才。现实主义作家都强调细节的真实,但司汤达与巴尔扎克不一样,他着重刻画的不是客观环境,而是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致和逼真,作者常常三言两语就把人物行动、周围环境交代过去,而对其内心的活动则洋洋洒洒,不惜笔墨,爱情心理描写更是丝丝入扣,动人心弦。作者在于连得知德·雷纳尔夫人写揭发信到枪杀她这段情节上仅用了三页,而与玛蒂尔德的爱情却花了上百页的篇幅细致描写。德·雷纳夫人堕入情网时的那种喜悦、痛苦、忏悔而又不甘放弃幸福的复杂心理的展现,也令人拍案叫绝。
9.红与黑 色彩分析 篇九
红与黑,两种色调相反、反差极强烈的色彩的并列,在1830年成为了司汤达一部小说的名字。自小说问世以来,书名一直是众多文学评论中必然提及的一笔,也不断地引领着读者反复玩味,乐此不疲,引发无尽的猜测和遐想。书名乍一看觉其模糊晦涩,不可捉摸,然将全书反复咬嚼之后再细细体味,深觉这两种颜色确实浓缩了作品最精华的意义和价值。色彩的语言是无限丰富的,对美术有过专门研究并写出过《意大利绘画史》的司汤达想必深知这一点。
光荣与梦想、幻灭与死亡同样化身为红与黑两种色彩。于连没有宗教信仰,没有对来世的恐惧,有的只是一腔的雄心壮志和满脑子的冒险精神,生活对于他是一场残酷的搏斗,要么为荣誉、地位、财富及一切现世幸福而生,要么希望破灭粉身碎骨而死。他拒绝了朋友富凯为他提供的一条平稳的发财道路,不想过一种安稳、自足而平庸、乏味的生活,他不能让岁月消磨掉博取荣光的激情,宁愿冒九死一生的危险去探求一条飞黄腾达的捷径。他怀揣野心在尖角嶙峋的社会里孤军奋战,却得不到命运的眷顾,最终碰得头破血流,败下阵来。失败的代价是失去生命。于连并不惧怕死亡,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死亡、生存与永恒在他眼中仍是个“对于头脑发达到足以领悟的人而言”的十分简单的问题。在他看来,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于投入为谋求个人幸福而奋斗的伟大事业,庸碌地活着实与死亡无异。当所有幻想的不可实现性在他面前骤然呈现的时候,他选择了拒绝乞求赦免,因为即便能逃脱司法的惩处而苟延残喘,命运的判决也早已把他投入了万劫不复的地狱。最后在法庭上的那段发言是他生命的绝唱。个体的生命如一颗流星,在光荣与死亡的较量中,在红与黑的交缠中,从绚烂走向毁灭。
10.红与黑读书心得 篇十
《红与黑》讲述了一个法国青年怎样去追求自己所定义的幸福的过程。主人公于连出身贫贱,却向往着高贵;鲁莽,却又有高深的谋虑;他有文化,有自己构筑起来的理想世界,但是却是不现实的。种种矛盾,在他面对人生抉择时,有其痛苦的经历,但是他却始终以自我为中心,自由地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在我们现在看来,可能他选错了一些道路,但是,在他所处的环境下,没有对错,只有成功与失败。
当他决定离开他的家去当一个家庭教师时,他就真正开始了为自己的命运抗争的历程。但是理想和现实的落差,让他逐渐清醒,凭借个人之力是无法完成他的丰功伟绩的,所以他要汲取各方面的力量,去成就自己的事业,他带着拿破仑式的梦想融入这个社会,为了生存,他不得不把理想藏于内心,他既自卑又藐视一切权贵,他憎恨那些高层,但又通过各种途径,一步步高升,也成了一个高层人士。他的生活,不断地被野心和抱负充斥,只是,那一种强大的野心,扭曲了他的人格,使他不断地走上极端,但是这又不能只是归罪于他自身,现实中常提到的一句话是“时世造英雄”,而正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的激情和理想遭受到了压制,所以他才选择了这样的一条出路。
在他的整个历程中,爱情无疑是他精神上最大的胜利。他与德·雷纳尔夫人之间真正爱情是他人性光辉的集中体现,虽然他的野心曾一度占据他的心,虽然他的野心曾让他举起枪。但是,在他生命最后的期限里,他无限留恋的还是曾经那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有人说他的爱情其实只是他攀登的台阶,德·雷纳尔夫人和马蒂尔德都只是一个牺牲品。我认为不然,虽然一开始于连的动机只是出于征服,但是他也正是被爱情征服,才会有最终对爱人的悔恨。至于马蒂尔德,他们两之间就是一个交换,一开始是马蒂尔德用虚情来交换刺激,后来是于连用虚情来交换地位。虽然后来马蒂尔德真情相待,但是于连却表现出了对爱情的忠贞。在整个过程中,爱情在他心中纯洁地诞生,但又被他的野心扭曲,而后又再次回归于纯洁。
而所有发生在他生活中的矛盾,就显示出他独特的个性,他始终以自我为中心,固执地走出自己的人生轨迹。事业路线是一路向上;精神路线却错综复杂,回肠九转;爱情路线是由无数低谷,高潮组成。而他所有的路线最终都走向了同一个终点。有必然,有惋惜,他成功过,但最终失败了,而他的失败又是带着另一种成功的意味。
人生的无数抉择,让他痛苦,但是一旦选择了,他就坚持到底,他选择了有自尊地活着,也选择了有自尊地死去,面对死亡,他倘然处之,在他行刑之前,他说了一句“我一点也不缺乏勇气!”因为明了,所以无畏!
【读《红与黑》心得】推荐阅读:
读书心得红与黑10-16
个人红与黑读书心得笔记10-25
红与黑心得体会1500字10-14
团队游戏红与黑07-05
红与黑英文版11-17
红与黑笔记600字12-02
红与黑九年级读书笔记作文07-28
红与黑读后感精选作文09-02
红与黑高三读书笔记800字12-05
以假期的红与黑为题的作文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