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深化改革转型发展

2024-09-08

企业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精选8篇)

1.企业深化改革转型发展 篇一

全面深化改革促进金融转型发展

近期,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他提出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抓好财税体制改革这个重头戏,更多释放改革红利。

去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系统部署,强调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会还提出,要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当前,在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国际金融环境持续动荡的背景下,我国面临着平衡改革与增长、防范金融风险、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等挑战,正处在发

展转型的关键时期。那么,在新形势下,金融改革的策略和推进方式应做哪些调整?在简政放权背景下,财政改革有哪些新思路?为了探索金融业改革开放的新途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应如何搭建金融改革的框架?

为了深入探讨以上问题,上海新金融研究院主办的《新金融评论》2014年第1期特组织专题,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21世纪经济报道本期特刊发由中国金融四 十人论坛成员、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纪志宏,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理事长、上海市人民政府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郑杨,以及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 撰写的三篇文章,以飨读者。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 纪志宏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未来一个时期,无论是社会各项改 革的全面推进,还是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都意味着金融业发展的环境面临深刻变化。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全面深化金融改革的关键,需要着力 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资金要素配置市场化程度不高、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并存等突出问题,努力创造一个公平竞争、定价机制有效、退出机制健全的市场环 境,促进我国金融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我国金融改革的阶段性特征和演进逻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如果以1979年开始的“拨改贷”作为金融改革的起点,到1994年政策性银行设立,可视为金融改革的第 一阶段。1994年到2003年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之前,是金融改革的第二阶段。从2004年启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至今,是我国金融改革进一步发展的 重要时期。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未来10年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健全金融 调控机制和完善金融监管机制三大领域的改革图景。与三中全会提出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相比,以往的金融改革仍具有阶段性和局限性,尤其

从企业、市场、政府三位一体的整体改革关系看,金融改革在政府层面的推进仍显不足。表现在政府一方面对金融干预和管制过多,另一方面市场化的监管体制和退出机制又 不健全,监管职能越位和缺位并存。上述问题的存在,归根到底是渐进式改革路径阶段性特征的体现。即过去30多年来的金融改革,大体遵循了一条微观主体—— 市场价格——政府调控和监管的改革路径,这一路径和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一脉相承。

从更为一般的制度变迁视角看,上述改革路径实际反映了渐近式改革背景下诱致性制度变迁向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演变。尽管诱致性制度变迁源自经济主体自身利益需 求的拉动,相当程度上为市场化改革奠定了基础,但如果正式制度变迁只是简单、被动地追随市场主体的利益诉求,改革则可能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 化境地而不具备系统性,甚至由于路径依赖反而对未来改革制造障碍。特别是在一些问题导向的具体改革逐渐完成之后,政府主动推进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能够发挥更 大作用。按照这一改革逻辑,未来一个时期金融改革的推进方式,也应从事后承认式的放松管制,适时转向系统性制度设计基础上的主动推进,增强微观主体的改革 转型压力。

金融转型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加快转型的关键时期。从国际看,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世界经济一段时期内难以摆脱低速增长;从国内看,无论是产能过剩问题的 困扰,还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资源环境约束的增强,都凸显了原有增长方式面临的重大挑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本质上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金融改革正是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不断深化和发展。在此背景下,为适应经济形势的需要,我国利率、汇率等诸项金融改革 相继推进,市场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就汇率改革而言,实际上是放在整个扩大内需的一揽子政策之中,和其他政策一起推出的,目的在于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其意 义也需放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来看。与此类似,对于利率改革,也需认识到利率与资源要素价格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国有企业改革等问 题之间的逻辑联系,在我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背景下,不能单纯推进利率改革。

未来一个时期,随着新一轮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深入,也同样会给金融业加快转型带来机遇。与此同时,与上世纪90年代严重金融风险被迫改革不同,当前推动 金融改革的动力来自“以金融改革推动(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即金融转型也能反过来促进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未来一个时期,无论是过剩产能化解还是更大范 围的结构调整,都需要发挥市场化利率在资金定价、优用劣汰以及风 险管理上的功能优势,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尽管当前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明显增强,预算软约束问题也有了很大改观,但无庸讳言,政府在资源配置中 一方面审批和干预过多,另一方面监管和服务不到位的问题仍然存在,行政调控、政企不分、财政金融不分等计划经济的传统痕迹仍不时显现;在发展动机强烈、追 求GDP速度的政绩考核机制下,政府大量干预资源配置甚至自身行为公司化,竞相优惠招商引资,要求金融机构配套资金,或通过融资平台大量负债等,都在一定 程度上反映了金融资源配置中政企不分的体制性弊端。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上升到决定性作用,着力解决的,正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并存的问题,既为转变政府职能指明了方向,也给深化金融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

建立在公平、开放、透明市场规则之上、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三中全会高度强调“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等现代市场体系的一般规则,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既是观念创新,更是体制机制创新。

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的一般规则,既包括统一的市场准入规则,也包括准入后的公平监管和优胜劣汰机制下的有序市场退出。随着统一市场准入规则的确立,利率汇率 市场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体系的竞争生态面临重大变化,各种市场风险可能增多,客观上要求健全金融机构的市场化退出机制,这既是发挥金融市场体系优化 资源配置的基础,也是维护宏观金融稳定的重要保障。

未来深化金融改革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

总的来看,如果说过去一个时期我国许多改革多少具有“摸着石头过河”、相机决策的特征,未来一个时期,我们需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更为系统的方式主动推 进。下一步需要将深化改革的重点放在体制机制方面,从促进市场化提升效率和维护金融稳定防范风险两个维度加快推进体制创新。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客观上要求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通过协调推进利率 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等各项改革,让资金价格充分反映实际供求状况,有助于实现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事关转变发展方式和结 构调整的全局。需要指出的是,未来一个时期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方式,同样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和协调性,既要着眼于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自身层面,比如 加快培育市场定价基准和提升金融机构定价能力等,更要着眼于完善外部环境,比如监管上的公平准入促进市场充分竞争,同时要着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着力解决 政府过多干预资源配置和政企信用不分等问题,形成资金要素市场化和其他改革的良性互动。

未来一个时期,应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具竞争性和包容性的金融市场体系,既为利率等资金要素的市场化发挥作用创造条件,也能更好地满足各类市场主体的多层次金 融服务需求。一是优化金融竞争生态,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平等投融资。二是建立一个更均衡的融资结构,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三是发展普惠金融,让金融发展成果更 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同样是着力解决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并存的问题,要按照三中全会精神,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重点推进以下改革:

进一步构建和完善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框架,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在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方面,坚持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对金融业的 统一管理,督促地方政府改变“重发展、轻监管”的倾向,遵循“区域性”原则履行好相关职能。加快存款保险制度等市场化退出机制建设,加强存款人保护;完善 支付、征信等金融基础设施,为保障金融市场安全高效运行和整体稳定奠定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在改革的攻坚期、发展的转型期,各种矛盾和阵痛难以避免,这一背景下深化金融改革的进程将更为复杂,也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短期内的改 革效果未必十分理想,需要提高社会各界对改革本身的容忍度;同时改革的主管部门也应有足够的灵敏度,选择适当的改革时机,并在改革过程中及时进行自我校正 和完善。

2.企业深化改革转型发展 篇二

地勘行业改革的现状

地勘行业30多年的改革,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 在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 一些单位摘下了“纯事业单位帽子”, 开始按“企业化经营”的模式管理企业, 遵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 占领了部分市场, 但是从整个地勘行业看, 还未走出一条适合本行业、本单位的成功模式, 只是在国家政策、整体改革方案等大环境下进行了一些调整和尝试, 大多数地勘单位目前仍是“戴着事业单位帽子, 走着企业化管理的路子”。尽管有些省份的地勘单位尝试实施适合自身的改革方案, 但是因各单位所处的地区环境不同, 企业化改革进程缓慢。

地勘行业企业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 企业化改革起步较晚, 未建立适合行业或企业发展的管理制度

一些地勘单位还在沿用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进行管理, 未建立起完整的企业管理模式, 造成在经营理念、经营体制上存在许多问题:职责不清影响了实行经营自主权, 企业行为短期化, 缺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动力;沿用传统的行政决策机制, 不能适应市场竞争;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干部任免机制, 同工不同酬现象影响了员工发挥积极性;重生产轻市场, 重固定资产投入轻经营效果评价, 重经营效果轻经营效益, 重短期效益轻技术创新。这些问题致使地勘行业在投资、成本控制、市场营销等方面落后于其他行业, 未形成强势的品牌效应, 核心竞争力也不强。

2. 积极进取的精神不强, “等、靠、要”思想严重

一些地勘单位仍未完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等、靠、要”思想严重, 改革发展思路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变化, 未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尤其在目标管理、成本管理、财务管理、资源管理等方面漏洞较多, 缺乏过程控制、中间管理, 造成的结果是“年底算账, 干啥样是啥样”, 缺乏一种积极进取、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3. 激励机制未能起到奖勤罚懒的作用

(1) 薪酬体系不合理。奖金计提主要是考核“产值”, 忽略了技术、知识的含量;奖金分配以部门效益为核心, 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不同部门相同岗位上员工的心理预期;部门内部奖金分配在实际操作中因缺乏科学的考核标准, 在二次分配中有“吃大锅饭”的现象。

(2) 激励方式单一, 涉及面窄。中青年知识型员工既看重“既得利益”, 更看重的是自身的发展和自身价值的实现。

(3) 薪酬缺乏竞争力, 激励缺乏长效机制。地勘行业员工的薪酬与民营企业、合资企业相比较低, 人才流失情况严峻。以货币形式为主的传统薪酬机制, 无法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激励效果不明显。

地勘单位在体制改革中应采取的措施

1. 深化企业内部改革, 为企业健康发展铺平道路

企业改制的目的是更好地适应市场, 更好地推动企业发展。而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所有制形式的改变, 更需要进行企业内部机制的调整, 需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 企业改制并不是企业改革的终结, 而是企业改革的一个新开端。

(1) 以公司法为准绳, 规范企业运作。目前, 一些地勘单位的员工持有本单位部分股份, 这些单位要严格按照公司法运作, 不能违规。未组建股份制的单位, 要尽快实行股份制改造, 增强全体员工的参与意识、风险意识。企业的兴衰与自身的利益休戚相关。

(2) 企业每一项重大改革都要征求员工的意见。要把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企业自身的不足、发展前景等原原本本地告诉员工, 以增强他们对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 使他们对每一项改革都能够理解和支持。

(3) 取消干部终身制, 实行竞争上岗和单一领导负责制。市场竞争需要企业拥有高效精干、反应灵敏、决策准确、管理有力的领导层。地勘单位应建立“敢说敢为、爱岗敬业、勇于开拓、忠诚执着”的干部任用标准, 对所属的各二级单位所有中层干部岗位都要实行公开招标、公开竞争、择优聘用制度;经过对应聘人员德、能、勤、绩的考察, 确定干部任用人选, 并实行单一领导负责制, 以使职能部门减少依赖性、消除推委扯皮现象, 降低管理成本, 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4) 在用工制度改革方面, 一是应把原有的有关“编制”的所有情况全部存档 (只在人员调入调出和退休时使用) , 在内部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 对原有员工可实行内部退养、内部待岗、留岗培训、按比例末位淘汰等制度;二是对到一定年龄但尚不够退休条件的老员工, 实行内部退养制度;三是各部门可根据单位的编制定员和工作情况, 安排富余人员和工作量不足的员工临时待岗, 不能完成本职工作或生产定额的员工必须回家待岗;四是对因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受到处罚的员工, 应根据有关政策条款, 视情节轻重, 解除其劳动合同或回家待岗;五是对不同情况的待岗员工, 其待岗期间的待遇也不同。总之, 要让员工充分认识到“上”有竞争、“干”有压力、“下”有机遇, 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的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 使他们的创新活力在良性竞争中迸发出来。

(5) 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 经营业绩将直接影响员工的经济收入。应实施“固定工资+绩效工资+股权分红”的薪酬构成模式。

2. 强化内部管理, 提高管理水平

地勘单位只有将内部管理上升到一定层次, 才能在体制改革中从容应对, 立于不败之地。

(1) “凡事预则立”。地勘单位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站稳脚跟, 就必须练好内功, 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强化、细化管理。一是由主要领导牵头, 根据本单位的现实发展状况, 结合外部环境形势和政策情况, 会同有关部门, 制定出本单位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重点是中期发展规划 (3~5年) 。制定中期发展规划时要明确“将要干什么”、“靠什么”、“怎么干”三个问题。“将要干什么”要解决的是本单位的未来市场定位问题, 即解决未来的核心业务问题, 明确提出所要达到的目标。“靠什么”要解决的是达到规划目标所依赖的资源问题, 包括人力资源、技术支撑、设备和财务等状况。“怎么干”要解决的是手段和途径问题, 包括人员配置、工作顺序、保哪些重点、丢哪些包袱、用什么策略等。中期发展规划的主要目标应包括:经济类目标, 如经营收入、利润、净资产增长、结构调整、重大项目、市场拓展等;科技进步类目标, 如自主创新或引进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等;人力资源类目标, 如员工培养、薪酬增长率、社会保障率等;环境建设类目标, 如生活基地建设、环境保护等。二是根据中期发展规划, 制定详细的年度计划。在制定年度计划时, 目标要明确, 要有相应的责任者、详细的考核标准及奖惩措施。重点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并有机的衔接;制定严谨的施工生产进度, 确保施工周期;加大市场开发力度, 抢占市场;实行严密的财务审批和结算制度, 及时清理工程账款, 尽量减少呆账损失。

(2) 努力提高执行力。不论是多么严谨、周密的规划, 如果得不到贯彻执行, 也只能是“一纸空文”, 起不到任何效果。三分计划, 七分执行。地勘单位要借助改革的春风, 踏踏实实搞好内部改革,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一是在选人用人上要把好关, 建立简便可行的、真正能起激励效果的激励机制;二是狠抓市场开拓, 注重销售环节, 加大对销售人员和资金的扶持力度, 抢占市场;三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为他们的发展创造条件, 打造出一支具有向心力、凝聚力的团队。

3. 充分利用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为快速发展创造条件

3.企业深化改革转型发展 篇三

着力推进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

转型升级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国际分工地位较低、产品附加值较低、贸易壁垒较多等一系列问题。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向依靠科技进步、创新能力强、资源消耗少的高端产业迈进,是新常态对广大企业提出的要求,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经济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经济下行压力大的形势下,企业不能坐等观望,而要主动转型,加快升级,运用新技术,发展新产业,培育新业态,在市场搏击中强筋健骨。一是提升制造业竞争优势,在优化结构、推动节能减排、改善品种质量、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技术和装备。二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和生物产业实现新的突破。三是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发展,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新兴市场业态,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端产业,积极发展售后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标准。四是高度重视工业设计及研发服务,围绕产品的外观造型、功能创新、结构优化、包装展示以及节材节能、新材料使用等重点环节,创新设计理念,提升设计手段,从而不断丰富产品品种,提升产品附加值,扩大和满足消费者日益个性化、人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

深化企业改革,

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

深化改革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经过30多年的改革实践,我国企业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企业面貌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一大批企业实现了公司制改革,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建立,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但也要看到,市场化导向的企业改革还在进行时,现代企业制度还很不完善,束缚企业发展的顽疾还很多。在新常态下,企业要发扬“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闯劲,勇闯企业改革深水区,打好深化企业改革攻坚战。一是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厘清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职责权限,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负其责、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机制。二是进一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产权多元化改革,提高国有资本的效率,拓宽企业投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三是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做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建立健全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四是进一步强化依法治企、依法经营,公平参与竞争,积极维护市场秩序,妥善处理企业在市场经营中遇到的法律纠纷。

推动企业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密不可分,是提高企业生产力和竞争力的两个重要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国际上一些比较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引入我国部分企业,并与企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管理方法。我国企业逐步重视自主创新,有些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例如高铁、核电、4G标准等。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严重、产能过剩等问题突出,仍然制约着企业健康发展。在新常态下,企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刚刚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舆论环境和制度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创新潜能,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提升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效率和效益,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径选择和各类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调整创新决策和组织模式,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在管理创新方面,企业要进一步加强管理理念、制度、机制、方法上的创新,着力推进商业模式创新,重视把信息化、网络化等先进技术手段引入企业管理中,提升管理效率和水平。要牢固树立精益管理理念,从企业经营管理各项活动的过程分析入手,做好流程梳理和浪费辨识工作,精简或消除不创造价值的活动,以品质优、成本低和效率高为目标,对市场需求作出快速响应。在技术创新方面,企业要紧紧抓住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带来的发展机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集中精力在集成电路、数控机床、航空航天、网络通信设备、海洋工程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高端制造领域抢得先机和实现赶超。要按照市场化原则完善内部创新激励机制,不断引进和培养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让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和现实生产力。

实施“走出去”战略,

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

实施“走出去”是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我国企业从“引进来”消化吸收,到“走出去”开办工厂、设立研发中心、跨国并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截至2015年1月,我国企业在180多个国家建立了2万多个境外企业,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6500多亿美元,涉及能源、基础设施、地产、农业、科技等领域。中信、中国远洋运输、中国海洋石油上榜2014全球100大跨国公司,12家中国内地企业上榜发展中国家和地区100大跨国公司。但我国企业走出去起步较晚、基数较小,目前总体上尚处于初级阶段。随着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的稳健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企业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广大企业要充分利用国际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和世界经济温和复苏的历史性机遇,加快推进国际化经营,增强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和重组资源的能力,做到走得出、站得稳、有实效。一是进一步发挥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合理选择投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统筹布局生产和营销力量。二是进一步提高跨境并购的成功率,尤其是并购完成后实现企业业绩持续向好的成功率。三是进一步掌握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和所在国的法律法规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警惕和防范运营中的各种风险,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断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地位和形象。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之年,希望广大企业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敢于担当,勇于作为,抓住新常态下蕴藏的新机遇,为实现企业提质增效升级和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积极的贡献。

4.企业深化改革转型发展 篇四

郴州市北湖区(原县级郴州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是目前中国唯一优质微晶石墨基地,也是我省“煤炭之乡”和“有色金属之乡”,乃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由于多年来无序开采,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矿产资源日益枯竭,独立工矿区难以为继,深化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一、独立工矿区的形成与粗放发展

(一)两千年的采掘史。北湖区地处南岭多金属成矿带,其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矿床(点)星罗棋布。至上世纪末,区内已发现矿床(点)112处,其中大型矿床5处,中型矿床7处,小型矿床及矿(化)点100余处。分布着石墨、煤炭、钨、锡等24个矿种。北湖区具有两千年的采矿史,可谓年深月久,源远流长。新田岭独立工矿区位于郴州市区西南18公里处,矿区面积21.74km2,钨矿等储藏丰富。早在汉代,新田岭就出现了采矿活动。芙蓉独立工矿区位于北湖区芙蓉乡,该乡区域64.77km2,其中地下藏有矿产资源的面积就达49.56km2,以锡为著,被誉为“湘南锡都”。芙蓉采矿源于宋朝景德年间。鲁塘独立工矿区位于郴州市西南面的鲁塘镇,行政区域总面积72km2,其中采矿区面积17km2。鲁塘盛产石墨和煤炭,尤其微晶石墨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一半以上,素有“石墨之都”之美誉。鲁塘在明朝开始矿产采掘。

(二)独立工矿区的形成。至本世纪初,北湖区共形成国有矿山企业7家,集体矿山企业40家,个体采矿点数百个。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鲁塘等这些较大的矿床地带,围绕地下资源,不断集聚采矿、加工、检验、交易、储运以及行政和生活服务等行业,并日益配套完善,逐渐形成了以矿产资源为中心的相对独立的生存区域,即独立工矿区,与其所在乡(镇)基本形成“乡(镇)区一体”格局。北湖区矿业经济经过长期发展,造就了鲁塘、芙蓉、新田岭三大独立工矿区。

(三)掠夺性开发带来的无穷后患。独立工矿区属于典型的“靠山吃山”,完全依赖地下矿产资源而生存,千百年来形成的“一业独大”现象难以扭转,现仍以采卖原矿和初加工为主。经济单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资源丰富、量大高产时,工矿区随之繁荣、膨胀、百业兴盛;资源枯竭、低产、生态严重破坏时,工矿区则如同源头断水,百业萧条、难以为继。鲁塘独立工矿区至上个世纪末进入高峰期,本地及涌入务工人员总计逾5万人,矿业经济成为全镇18个行政村(居委会)90%以上居民的收入来源。因长期掠夺性开采,产量减少,矿业产值逐年下降,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破坏。1950年成立的国营湖南鲁塘石墨矿,被迫于2003年破产;集体、个体小矿大量倒闭。随着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以及矿山整顿整合,从事矿业的人员由高峰期的5万人减至目前不足3000人。新田岭独立工矿区2001年掀起采选有色矿的热潮,至2005年底采选企业达23家,大小选厂15个,大小尾矿库22个,矿山矿业秩序混乱,造成尾矿库底穿透泄漏,淹没农田100余亩,生态环境遭受重创。芙蓉独立工矿区1999年达到采选高潮,一年时间矿山企业由4家陡增至128家,8个行政村有7个村主要从事矿业。由于实行“有水快流”式盲目开采,各独立工矿区遗弃废石渣比比皆是,造成严重的重金属污染,水源、耕地、植被和基础设施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地质灾害易发,治理恢复难度大,生产生活安全隐患多;经济发展滞缓,财政收支入不敷出;居民收入水平降低,社会矛盾突出,群体性事件易发。总之,遗留下突出的安全、生态、经济和社会问题。

二、独立工矿区近年来的转型尝试

(一)调整结构,转变方式。面对独立工矿区遗留问题,北湖区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魄力,进行了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一是创立资源整合的“北湖模式”,积累了经验。为规范矿业秩序,合法有序开发矿产资源,保护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鲁塘自1995年以来先后开展6次大规模矿业秩序整治,矿井数由690个减少至151个,并于2011年引进中国建材集团对矿区实行统一开发。2001年,芙蓉矿区实施整顿整合;2005年引进云南锡业集团。新田岭矿区于2006年实施停产整顿,2008年,湖南五矿集团出资对新田岭矿区进行整合。借力实施独立工矿区改造。二是探索延长产业链条。突出精深加工,以实现有限资源的高效利用。三大矿区的改造转型均以其矿产品的精深加工为主要方向。鲁塘拟规划建设石墨产业园,目前已完成高碳提纯达99.99%实验,并通过国家相关部门检验认定。三是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各独立工矿区所在乡镇初步形成了果蔬、药材、茶叶、养殖、烤烟、水产等农业基地,打造了碧潭油茶、仁和片烤烟、安源特色水果、高山禾花鱼等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品牌。发展休闲观光、特色餐饮等第三产业。

(二)加大投入,修复生态。加大争资融资投资力度和采用BT模式大力实施河道治理、环境整治、饮水安全、整体搬迁等项目,三年来累计投入各类资金约22亿元。一是矿山整合、技改。集中整治并引进中国建材统一开发,共计投入资金逾15亿元。二是治理生态环境,恢复耕地。投入近3亿元对鲁塘3288亩土地进行综合整治以及境内河道、农田水利基本设施的治理和建设。投入1.87亿元对新田岭进行尾砂库闭库治理、就地固石覆土还绿、植被恢复。投入1.84亿元对芙蓉实施遗留含砷废渣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工程,今年将追加投入4900万元。三是整治周边农村环境。如实施鲁水河流域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区项目和“生态村”建设,使鲁塘独立工矿区3284户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四是开展饮水安全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在鲁塘新建了日供水300吨的自来水厂,实施集中供水计划等,已解决19320人饮水安全问题。治理水土流失,实施人工种草、补植和保土耕作等生态修复。

(三)改善民生,促进稳定。近年来,地方政府通过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致力于独立工矿区社会稳定。积极推进居民安置工程。目前,鲁塘太洞村整体搬迁项目已完成主体工程,将为200户村民提供住房;投资一个亿的鲁源棚户区改造项目进展顺利;100 套廉租房建设项目全面启动。芙蓉屋场坪村300户村民整村搬迁至梨树山转为城镇居民,其落户、社保、读书、就业等后续工作正在抓紧进行。各独立工矿区通过廉租房、保障房、城中村改造、异地搬迁等形式共妥善安置近4000个家庭。同时,努力改善矿区群众教育、医疗、卫生条件,逐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及时筹集发放到位扶困及各种补贴款项,为群众解决新农合医疗费用和养老保险待遇。

三、独立工矿区深化转型发展思路初探

(一)坚持观念为魂,以新思路引领转型。观念是行动的灵魂、先导和指南。深化转型发展,首要是观念转型。独立工矿区过去长期高度依赖资源的发展方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思维惯性和资源情结,成为转型的最大障碍。要着眼于从战略高度确立转型的总体定位和发展思路,以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为推动力,以项目建设、园区建设和体制机制建设为保障,有效破解制约转型的产业基础、发展空间、城镇功能等瓶颈问题,努力探索科学转型的新路径。在转型过程中,要放宽眼量,学会“跳出资源找资源”,着眼于千方百计汇集一切有利于转型发展的“新资源”,坚持“借助外力、凝聚内力”,对外抓机遇、争政策,广泛汇集各类资源破解发展制约;对内强信心、聚合力,吸引外出人员返乡参加建设,将转型成果转化为矿区人热爱家园、建设小康的精神动力。

(二)坚持规划为先,以总蓝图谋划转型。转型发展,规划先行。独立工矿区在新兴产业发展、综合服务功能、生态环境等方面要素缺失、功能不健全的矛盾十分突出。对此,要制定和实施独立工矿区转型发展规划,实施功能重组。结合自身产业、区位、交通物流等特点,努力在加快基础功能建设上下功夫。积极实施矿区城镇化计划,努力将独立工矿区建设成区域小城镇核心。强化交通辐射功能,把握“郴资桂—郴永宜”大十字建设、桂永郴赣铁路建设的契机,全面加快交通、物流建设,建设区域性高效集散转运综合系统,努力将独立工矿区建设成辐射范围广、集散能力强的区域性现代交通物流中心。强化产业聚集功能,引导产业向矿区集中。着力将独立工矿区打造成“三基地四中心”:即矿产采选基地、矿产研究基地、特色农产品基地和区域性政治文化中心、城镇化发展中心、旅游休闲中心、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强化基础设施和生态宜居功能建设,实施绿化矿区行动,加大节能治污、生态修复,着力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新型独立工矿区。

(三)坚持建设为要,以大项目承载转型。转型发展的关键点和支撑点是项目,一切战略目标和政策机遇,只有项目化,实施项目化管理,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独立工矿区要坚持把政策争取、战略落实、实绩考核作为抓落实、抓具体的重要手段,继续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不断强化矿区转型的支撑和载体。一是政策争取项目化。切实把握政策机遇与独立工矿区转型发展的结合点,将机遇转化成政策、将政策转化为方案、将方案转化成项目,在国家和省里的支持下,成功实施一批产业升级、功能设施、重大环境治理项目。二是战略落实项目化。围绕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推进项目建设,保持固定资产投资高增幅。三是实绩考核项目化。坚持明确导向,建立机制、严格奖惩。

(四)坚持争资为重,以大投入支撑转型。要积极争取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独立工矿区正处在改造、转型的“阵痛期”,财政收入锐减,入不敷出,必须最大限度向上争取支持。要以国家独立工矿区改造、湘江流域重金属综合治理、资源枯竭城市发展、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和城镇化建设为契机,继续积极争取芙蓉独立工矿区遗留含砷废渣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项目资金(今年新到位中央资金4900万元)和新田岭独立工矿区湘江流域重金属综合治理(二期)项目资金。一年前申报的鲁塘独立工矿区综合改造项目,目前已进入可研、环评阶段,要举全区之力,冲刺进入国家“独立工矿区规划”笼子,以期获得相关政策与巨额资金支持。要加大力度抓好招商引资和产业承接;要在棚户区改造、异地搬迁、廉租房、保障房建设等方面积极寻求项目、资金支持。同时,要积极探索创建融投资平台。

(四)坚持创新为源,以“金钥匙”驱动转型。创新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金钥匙”,也是独立工矿区转型振兴的“新动力”。一方面要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对自主创新的引导力度,从政策、资金、人才、奖励等多方位入手对企业进行扶持引导,全方位推进产学研合作,深入企业开展调研服务,了解企业在新产品开发、新工艺运用、新技术研究方面遇到的难题,为矿区与高校牵线搭桥。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另一方面要创新社会管理。以村(社区)为主,实现工作重心下移,着力把各种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矿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5.企业深化改革转型发展 篇五

关于肇州县新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几点思考---杨飞 崔彩珍

大庆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调查与思考---暴瑞坤 周宇峰

创新乡村治理机制,推进新农村建设-南京“赵坝现象”的调查与思考---胡国喜从朋友圈看铁人的人格魅力---刘仁 冀代贵

传承大庆精神,为创建百年油田提供支持---史金龙

品牌都市是品牌经济的重要平台---王璟

政府实施经营城市战略的职能创新和发展路径---张国生

大庆市改革开放30年成就回顾-城乡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宋玉玲 姚瑶石油工业崛起的基石──松基三井与大庆油田的发现 之一---宫柯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作用---李友生 杨亚清

浅谈学习和践行科学发展观---肖文和 肖铜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生态魅力大庆---刘忠福

大力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钻井事业新发展---齐国强 董奇

发展之思-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陶志刚 金文硕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全力推进大庆科学和谐跨越发展---韩学键

从文化冲突走向文化融合-大庆馋神食品有限公司企业文化的实践与思考---杨斌成加强和创新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于泽华 马志峰

共青团工作与企业文化关系研究---李伟峰

谈新形势下企业纪检监察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刘国栋 于海波

站在新起点上构建企业文化---吕宝彬 柴长荣

认真学习《决定》精神,科学应对国土管理新挑战---王树山

大庆市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王昊 刘伟

扎实推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刘晓飞 暴瑞坤

大庆市农机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常艳霞 孙大正

继承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企业管理的基本方法---梁亚丽

铁人精神研究的主要成果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于洪波 王晓琴

“学习和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征文启事---

“进一步弘扬大庆精神,凝神聚力促发展”座谈会综述---文泽

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大庆的调研报告---李仁石油工业崛起的基石-松基三井与大庆油田的发现 之二---宫柯

大庆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测监控问题探析---胡学聪

发展观的解构与重建---苗壮 姚瑶

强化专家意识,增大专家作用,助推大庆发展---闵裕道

详细参考资料: 1.基于股权激励的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研究

2.企业正负激励方式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3.民营企业员工激励方法的研究——大连隆达建筑公司员工激励问题的研究

4.民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及激励措施研究

5.基于企业伦理的企业员工激励问题的研究

6.基于企业战略的中国石油企业文化实施研究

7.大庆地区石油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保障制度创新研究

8.中国石油安全与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政治风险分析

9.基于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1.我国城镇养老成本及养老模式研究

2.从养老保险的国际发展趋势看我国的养老保险改革3.从养老意愿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4.“以房养老”理念在个人住房规划和养老规划中的应用5.公共财政框架下农民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6.我国新型养老模式探讨

7.完善农村养老保障的研究

6.企业深化改革转型发展 篇六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系统部署,指引了中国发展新的走向。总书记视察湖北时,明确要求湖北要“努力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争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这是宜昌发展面临的时代大势和重大机遇。宜昌作为在长江中上游和湖北省具有重要地位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理应在全国、全省改革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率先而为,深入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升级,再造发展新优势,打造经济升级版,为全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实现宜昌作为、作出宜昌贡献。

一、突出思想解放这个“总开关”,牢固树立适应全面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的新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改革开放35年的实践证明,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没有改革的大突破、转型的大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把思想解放作为改革转型的“第一道程序”、“第一大动力”,加快构建宜昌改革转型的新优势。

(一)在勇于求新求变中深入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实质上就是突破定势、求新求变的自我革命。要不为定势所困。思想不解放、改革难突破,关键在于思维定势、依赖惰性太强。要敢于革自己的“命”、亮自己的“短”,突破思维定式、角色定式、利益定式、体制定式、工作定式,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局部利益掣肘,以敢为人先的气魄和勇气,政策之内抢着干,政策之外探索干,最大限度地激活各种发展要素。要不为视野所限。视野和眼光直接决定思想的深度、决策的高度、工作的力度。李鸿忠书记强调“宜昌应该在全国拿得出手,在国际上亮得出去”;王国生省长提出“把宜昌建成全国一流明星城市”。要以视野领先引领思想观念领先、保障体制机制领先、推动改革发展领先,以更加宽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思维、更加大气的工作,真正建设全国的宜昌、世界的宜昌。要不为风险所惧。建设大宜昌、推动大转型,必须要有干实事、解难题、破坚冰的决心和勇气,必须要有一大批敢于担责、敢于担险、敢于担难的党员干部。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必须始终强化履责意识、大责意识、担责意识,要有纵使断腕也勇猛前行的壮士之举。

(二)在科学把握大势上深入解放思想。改革转型是时代潮流、大势所趋、大局所在。从世界看,西方国家历经高速增长的发展期、中速提升的转型期,目前正进入全面现代化的新时期,都寄希望于在改革转型中抢占制高点。从全国来看,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2位,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但是随之而来的各种发展矛盾凸显,“中等收入陷阱”迫切需要以改革扭转危机、以转型促进发展。从湖北来看,我省位居中国中部中心地带,是长江经济带的“肩膀”、“中三角”的核心,在国家改革转型大局中地位举足轻重。从自身来看,宜昌是长江经济带承东启西、引领中部的重要枢纽城市,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是省委、省政府重点支持发展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现代化特大城市,随着国家打造长江全流域黄金水道、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大战略的全面实施,宜昌的战略定位、交通区位、经济地位将发生重大变化。解放思想,必须紧扣这一历史方位、时代定位、大势大局,不为旧有的发展定势所困、不为旧有的发展模式所累,把机遇、条件、优势充分发掘好、创造好、利用好。

(三)在勇担历史重任上深入解放思想。省委、省政府要求宜昌在实施“一主两副”战略、打造经济“升级版”、推进“四化同步”发展上率先突破。这是赋予宜昌的重大历史性使命,更是重大历史性担当。当前宜昌既存在总量不大、发展不快的问题,又存在质量不高、结构不优的问题。从经济总量上来看,去年全省24668亿元,宜昌2818亿元,占全省比重11.4%左右。按照省委、省政府规划,到2017年全省经济总量翻一番,达到5万亿,宜昌占1/6,按照现在的速度肯定是达不到的。从发展质量上来看,当前宜昌的城市规模、功能与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现代化特大城市的要求差距较大;产业实力不强、结构不优,产业支撑力和竞争力不强;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明显,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协调联动发展不够;省域副中心的功能和作用发挥不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创新人才缺乏,等等。解放思想,必须从宜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科学确立改革转型、赶超跨越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和措施基点,以解放思想的“舟”和“桥”,架起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转型发展的“高速公路”。

二、抓住关键领域实施重点突破,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上走在前列

全面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既需要政治勇气,又需要讲究方法;既需要顶层设计,又需要敢闯敢试;既需要统筹兼顾,又需要重点突破。结合宜昌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紧紧抓住改革创新、结构优化、四化同步、民生改善等关键领域,强力攻坚、重点突破。

(一)突出改革创新,争创发展新动力。改革是成功之路,创新是力量之源。我们必须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不抢跑、不拖宕,深入持续推进改革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改革创新的凝聚、耦合、放大功能。

一是深化改革开放,挖掘制度红利。改革越是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潜在的改革收益和制度红利就越大。近两年来,我们集中推进了七大体制机制创新,并探索推行了社会管理、文明创建、平安创建、城市建设、产业发展、项目推进等一系列制度创新。每一项改革,都充分激发了资源、资本、知识、人才、管理等各种发展要素的活力,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宜昌要加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谋划,构建“1+10”的改革新格局:“1”即制定出台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精神、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意见;“10”即围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建设全国最佳食品安全放心城市,全面加强城区生态建设、打造宜人之城,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打造宜学之城,建设“智慧宜昌”,实施旧城改造、建设宜居之城,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突破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等10个重大问题,创新体制机制,实现率先突破。二是推动科技创新,拓展科技红利。总书记强调指出,必须抓住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近年来,宜昌的科技发展态势很好,接连上了一些台阶。宜昌高新区成功进入国家级高新区行列,去年宜昌成功进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行列,等等,为宜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引擎、注入了强大动力。目前我们拥有的国家级创新平台、省级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企业在全省都有位次,但是与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地位相比,与转变发展方式率先走在前列的要求相比,与一些先进兄弟城市相比,宜昌科技创新水平还很不够。科技创新的“魔力”无限,一般投资的投入产出比最多1∶2左右,而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比最高可达1∶50。要积极抢抓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新机遇,注重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协调创新体系、创新平台,大力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更好更快地拓展和释放科技红利。

三是强化人才支撑,培育人才红利。人才优势是最根本的优势。人才工作的核心和关键就是要爱才、识才、懂才、聚才、用才。爱才是大胸襟,识才是大眼光,懂才是大学问,聚才是大本事,用才是大智慧。近年来,我们以建设区域“智谷”为目标,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引进各类人才近2万人,特别是依托重点项目、骨干企业,成功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28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3名等一批高端人才。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市的人才资源总量严重不足,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领军型人才、高层次人才、高技术人才严重缺乏。要牢固树立战略意识和超前意识,加快建立科学高效的人才机制,创新完善人才创业、创新、创优的支持政策,切实做到“一流人才、一流作为、一流贡献、一流位臵、一流待遇”,让宜昌成为本土人才的“心中至爱”、引进人才的“梦里老家”。

(二)突出产业升级,培育发展新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要紧紧围绕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坚定不移地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布局,全面推进产业升级,着力打造经济转型的新支撑。

一是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既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从发达国家来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已经进入“三、二、一”为序列的“高服务化”阶段,达到三个“70%”的水平,即服务业产值占GDP的70%左右,GDP增长的70%来自于服务业的增长,服务业吸纳了70%的就业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来看,也都在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当前,宜昌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发展相对比较滞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必须把现代服务业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商务、金融以及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文化旅游、商贸流通、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科技研发、信息服务、创意产业等新兴高端服务业,努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实现新的突破发展,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

二是提升产业层次。产业优化升级,还体现在产业层次上,从总体上来看,当前宜昌的产业层次还不高,还没有形成整体优势。一方面要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品牌化、新型产业战略化、优势产业高端化、特色农业现代化,打造一批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产业,构建顺应国际趋势、体现宜昌优势、具有宜昌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具体来讲,就是实现“一提升、两突破、两大力、一淘汰”。“一提升”,就是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等手段,改造提升化工、电力、建材、纺织、食品饮料等传统工业。“两突破”,一要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化工向精细化工转变、制造向先进装备制造转变,发展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低碳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把宜昌建成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高新技术产业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二要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两大力”,一要大力发展占地少、污染小、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工业,推动传统产业加快向现代产业转变;二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统筹融合、创新驱动,优化调整、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一淘汰”,就是对落后产能要坚决淘汰,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要坚决关闭,对可能导致环境污染的项目一个都不能上。

三是优化产业布局。整合资源配臵,优化产业布局,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重点是统筹好沿江与山区、城区与县域的产业布局。长江流经宜昌230多公里,沿江地区交通区位好、产业配套能力强、综合生产成本低,综合比较优势明显,是全市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要抢抓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重大历史机遇,以开发区园区为载体,积极引导优势产业向沿江集中,加快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着力打造要素聚集、特色突出、布局合理的现代产业聚集区;坚定不移地以六大千亿产业为抓手,深入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全面提升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水平。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骨干支撑。要积极引导推动各县市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合理配臵优势资源和生产要素,加快培育壮大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力大、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筑牢县域经济发展的硬支撑;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完善基础共建、产业共育、环保共担、利益共享的市县、市区联动机制,引导支持山区县市到沿江区域建园区、上项目、兴产业,发展各种形式、各种模式的“飞地经济”,推进合作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三)突出“四化同步”,打造发展新引擎。转变发展方式,最根本的就是要转入“四化同步”的科学发展路径。要进一步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举措,努力推动“四化”深度融合、良性互动,打造宜昌科学发展的新引擎。

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优化城乡结构的主要路径,是当前发展的最大红利。当前宜昌工业化水平在60%左右,而城镇化率为53%,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注重全域规划,推进全空间的规划、全要素的规划、全方位的规划,以全域规划引导全域发展、促进全域统筹;注重中心引领,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辐射统领作用、中小城市的关键支撑作用、中心城镇的战略基点作用,加快形成“特大城市—中小城市—中心镇—农村新社区”四位一体的新型城镇化体系;注重产城融合,努力推进产城共进、产城一体,让新型城镇化更具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注重以人为本,不断提升农民的发展能力,大力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加快构建人本的制度体系,努力实现城乡无差别的发展。

二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四化同步”的重要内容和必由之路。近年来,宜昌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城乡、城市“双重二元结构”的局面依然没有大有改变,决定木桶盛水量最短的短板依然没有补齐。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坚持一手抓改革创新,促进城乡科教文卫共建共享、均衡发展,促进城乡资源要素、人才技术自由流通、平等交换,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探索城乡统筹、均衡发展的新路子;一手抓特色提升,盘活山水资源和田园风光、体现宜昌韵味和文化特色、保持生态优势和绿色文明,以城带乡、城乡融合,以工补农、工农协调,打造“城是宜居城、乡是后花园”的山水画卷新宜昌。

三是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统筹推进城区与县域、沿江与山区的协调发展,坚持不懈地提升城区经济龙头地位、壮大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宜昌县域经济的实力比较强,有4个县市(区)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前十强,17个乡镇进入全省镇域经济百强、数量居全省第一,其中2个乡镇跨入全省十强。进一步支持宜都、枝江、当阳冲刺全国百强县市,支持远安、兴山、秭归、长阳努力走在全省山区县发展前列,支持五峰跨入全省县域经济“第二方阵”。统筹推进宜昌与周边区域、沿江城市的协调发展,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积极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深入推进宜荆荆恩神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不断深化与周边区域、沿江城市之间的资源整合、体制协调和工作联动。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宜昌国际化水平,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长江中上游区域性商业功能区。

四是加快推进城市智能化。智慧城市是以数字城市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深度融合城市运行管理、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为一体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高端形态。目前全世界有1000多个智慧城市正在建设之中,我国智慧城市试点高达193个。我市信息化水平总体上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去年7月成功进入住建部批准的第二批智慧城市试点,目前正在加紧创建国家智慧城市,已经基本具备了建设“智慧宜昌”的良好基础。积极抢抓创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机遇,最大限度地释放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城市管理、投资增长、城市扩展、产业转型等红利,加快建设“智慧宜昌”;大力推进智慧产业、智慧社区、智慧管理、智慧教育、智慧社保和智慧生态等公共服务建设,努力在信息产业、公共交通、社会管理、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领域率先突破,加快把宜昌建成全国智慧城市的试点示范、建成长江中上游区域性的智慧之都。

(四)突出民生为先,拓展发展新空间。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民生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站在全面改革的历史高度,对事关民生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安排部署。近两年来,我们回应群众的期盼和呼声,实施了城乡居民收入倍增、全民创业、社会管理创新、城市整理和绿化美化、最佳食品安全城市创建五大民生工程,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支持。进一步扩展“五大民生工程”的广度和深度,把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体现到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上。推动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坚持把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上项目促进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收入渠道,特别是要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性收入,推动群众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巩固提升“一本三化”新模式,积极创新平安法治建设新机制,加快建设平安法治宜昌。坚持把食品安全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力争在全省率先进入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市。继续深入推进旧城改造、城市整理和绿化美化工程,不断提升舒适宜居的城市环境。整合各类政策资源,统筹推进最贫困村脱贫攻坚行动,力争通过两到三年努力,把全市30个特别贫困村的扶贫脱困问题彻底解决。

三、加强能力作风环境建设,为全面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提供坚强保障

全面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率先走在前列,对我们的能力、作风和环境,都是一场重大的考验。要进一步抢抓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契机,不断改进作风,持续提升能力,创新创优环境,努力构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坚强保障。

(一)强化能力保障。落实好中央改革大计,推动宜昌转变发展方式率先走在前列,不仅需要敢于改革的勇气,更需要能改革、善改革、持久改革、深入改革的能力和水平。注重强化学习,把学习作为一种常态、一种习惯、一种责任、一种追求,将“能力席位”与“精神区位”结合起来,加快提升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注重依靠群众,站在群众的立场上,不断完善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不断细化转型发展的保障措施,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让改革转型的事业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注重创新创造,坚持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以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手段、创新的办法,啃硬骨头、涉深水、破坚冰。

(二)强化作风保障。好的作风是“全面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保障。牢固树立领导带头之风,以“自我革命”推动“灵魂革命”,以“灵魂革命”促进“作风革命”;树立狠抓落实之风,充分发挥习总书记强调的“钉钉子”精神,明确职责任务、突出工作重点,健全体制机制、打造落实链条,推进中央和省市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的方案化、项目化、具体化;树立清正廉洁之风,深入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六条意见”,着力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牢固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作风。

7.企业深化改革转型发展 篇七

一、搞好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30年我们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最重要的是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 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在所有制结构改革方面, 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就是要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而所有制结构改革的鲜明中国特色, 就是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党的十六大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 提出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 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在经济中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 在这个前提下, 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 才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因此,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搞好国有企业, 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二、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是完全可以搞好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就要求通过改革把我国原有的公有制企业、国有企业改造成独立的市场主体。其中, 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国企改革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向前推进的。回顾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就会发现国有企业改革表面看是提高国企经营效率的问题, 实质是公有制、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能否结合、如何结合的问题。国企改革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 是中央推动与地方实践上下结合的过程, 是一个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经验到有较多经验, 逐步掌握规律的过程。随着改革的深入, 国有企业实现了从政府行政机关的附属向市场主体的转变。

经过30年的改革, 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虽然户数大幅减少, 国有经济比重不断降低, 但资产总量大幅增长, 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控制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在石油石化、航空航天、电力、电信、交通运输、国防工业、重要资源开发、重大装备制造等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国有经济占据着主导地位。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许多中央企业不但居于国内同行业的领先地位, 在国际上也有较大影响。30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实践证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只要把握和遵循企业发展规律, 国有企业是完全可以搞好的。

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推动国有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30年来,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 我们也要清醒看到,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仍然面临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远远没有完成。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应该围绕提高国有经济整体素质和控制力, 增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 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推进制度创新。在宏观层面上, 要进一步压缩国有企业数量, 全面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 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建立健全产权交易制度, 深化垄断行业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在微观层面上, 继续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理顺股东、董事会、经理层之间的关系。

1. 继续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和“少而精、大而强”的原则, 继续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应当明确, 在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重大基础设施和重要矿产资源领域、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 国有经济必须占据主导地位;在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 要有国有企业发挥骨干作用;在一些竞争性产业中, 也需要国有企业发挥排头兵作用。坚持“少而精、大而强”的原则, 目的在于改变国有企业数量过多和管理链条过长的弊端, 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和国有经济质量。“少而精”是建立有效管理幅度的要求, “大而强”是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

2. 加大企业重组力度, 促进不同层

次国有资本以及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的融合。要突破地区和所有制的界限, 根据产业内部联系, 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跨地区重组, 推动生产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的重组, 促进国有资本不断向优势企业集中, 发展壮大一批对经济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 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同时, 还要加快企业内部的资本业务重组。

促进不同层次国有资本以及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的融合, 培育以产权为纽带的大型企业集团, 是提高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重要途径。在公益性较强的领域, 国有产权和非国有产权融合可能面临特殊困难, 国有产权之间的融合成为重要选择。产权置换是中央企业与地方国有企业产权融合的重要方式。通过产权置换, 实现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的相互持股, 是培育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的重要方式。中央与地方企业之间的产权置换应该以战略并购和强强并购为主要形式。通过产权置换, 原来单一国有股东改变为中央和地方国资委或者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共同持有股权的公司, 可以使中央和地方国有独资企业实现股权多元化, 更好地发挥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的整体作用。

3. 加强产权交易场所建设, 培育和发展产权交易市场。

随着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深入, 我国国有企业产权跨地区、跨行业、跨不同所有制交易的规模不断扩大。国有产权交易主要有场外协议转让和场内公开交易两种形式。国有产权场外协议出让方式, 交易对象的选择缺乏广泛性, 交易过程不透明、不规范, 许多企业管理者利用职权在企业改制过程中暗箱操作, 甚至经营者自己卖自己买, 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和其他腐败问题。采取场内方式进行公开交易, 不仅可以给买卖双方提供一个公开处置的市场和渠道, 而且能够充分发挥发现交易对象和价格的作用, 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国有产权交易实践告诉我们, 只有建立规范、有效的产权交易场所, 通过产权市场进行交易, 成交价格通过竞价招标或拍卖确定, 才能从源头上堵住企业改制中的国有资产流失的漏洞。

产权交易市场虽然能够使国有产权交易价格更好地反映其内在价值, 有利于提高国有产权制度改革的效率, 降低产权交易成本, 但是, 产权市场的有效运转取决于其覆盖范围大小和交易制度的完善程度。只有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需要, 建立覆盖全国和跨省市区的产权交易场所, 完善产权交易制度, 才能增强市场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功能。

4. 抓住重点难点深化国有企业内部改革。

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和资产运营方式。今后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方向, 仍然是大力推进股份制改革, 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一点不能有任何动摇。

(1) 加快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推进企业集团一级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推进国有大型企业改制上市。

(2) 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已经实行股份制的企业, 要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者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关系, 强化内部投资风险控制机制和内部监督管理机制, 切实转换经营机制。

(3) 继续推进企业内部劳动、用人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健全责任体系, 将能力、业绩、贡献与收入分配紧密挂钩, 真正建立起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市场化机制。

5.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要坚持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三统一、三结合”原则, 即“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 享有所有者权益, 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 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认真总结经验, 完善各项制度, 加强国有资产监管, 使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更加符合出资人定位, 更加符合企业发展实际。

(1)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一是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法规规章体系;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市 (地) 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 积极探索县级国有资产监管的有效形式;三是切实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主体。

(2) 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强化产权管理, 探索建立混合产权管理的有效模式。

(3) 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抓紧制定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配套制度和具体办法, 积极稳妥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

8.企业深化改革转型发展 篇八

一、努力抢抓市场机遇,促进经济效益增长

“十五”以来,有色金属价格走出市场低迷期,达至2005年的巅峰期,有色金属工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局面。企业适时抢抓市场机遇,矿山类企业通过完善生产技术管理体系,加大采、出矿环节协调,合理搭配贫富矿,不断降低矿石贫化率和损失率,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节约了资源;冶炼加工类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扩大产能,逐步形成规模效益,同时树立品牌意识,不断改进产品质量,满足了不同用户需求;地质勘查设计单位,以资质为依托,以质量求生存,不断拓展市场领域,与前年相比,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贸易和服务性公司通过扩大规模,加强管理,经营形势也比较喜人。几年来,有色集团始终保持整体盈利,并一直处于有色行业前10名和全国企业500强之列。10种有色金属产量年均增长30%,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郾19倍,出口创汇年均增长2?郾3倍,利税大幅增长;总资产从2000年的51?郾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70亿元;资产负债率较公司成立初下降21个百分点。2005年,共完成十种有色金属产量18?郾67万吨,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17?郾7亿元,实现利税61?郾5亿元,同比增长2?郾36倍,实现利润53亿元,同比增长2?郾68倍。

二、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技改项目顺利实施

五年来,企业遵循国家产业政策,按照“十五”计划所确定产业调整目标,累计投入资金20多亿元,建成和正在实施一大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为集团公司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其中主要有,金堆城钼业集团公司年产3000吨钼酸铵、钼系列润滑剂、钼粉生产线顺利投产,南露天矿开采项目正在稳步实施;宝钛集团公司10吨真空自耗电弧炉投产,成功熔炼出国内最大规格的10吨钛铸锭,2500吨快锻机组及两台操作机已投入使用等;铜川鑫光铝业公司自备电厂2×2?郾5万千瓦发电机组建成并网发电、自焙槽的预焙化改造全面完成,电解铝一期环保节能技改项目顺利投产;汉中八一锌业公司经过改扩建,形成年产电锌12万吨、硫酸20万吨的生产能力;华山半导体材料厂顺利完成了工厂整体搬迁等。

2005年,在资金紧张、地质环境恶劣、工期紧等不利因素影响下,通过精心组织、加强协调,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了在建重点项目按计划顺利实施,完成投资7?郾69亿元,成为项目投资额最多的一年。其中,金堆城钼业集团公司南露天开采项目一些单项工程正在按计划稳步实施,钼炉料产品部二氧化硫治理——10万吨硫酸生产项目安评和环评工作已经完成;铜川鑫光铝业公司、汉中八一锌业公司两个国债项目均已按期完工,标志着有色集团锌冶炼能力和电解铝生产规模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其中汉中八一锌业公司新增6万吨锌冶炼能力正式投产,并产生了应有效益。铜川鑫光铝业公司新建7?郾5万吨电解铝环保节能项目顺利按期投产;宝钛集团公司高性能钛合金棒及锻轧件产业化示范工程、“27”号工程钛合金材料保障条件工程以及钛锆合金生产线技术改造工程等跨年度项目都已完工,并通过了环保、安全、消防等单项验收。去年企业还全力推动榆林煤电铝产业链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其中煤田勘探、水资源论证、铁路专用线设计及可研报告的编制等工作,已有了很大进展。

三、规范管理体制,改革改制平稳高效

企业始终把改革改制放在重要位置,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努力规范管理体制。2000年11月组建陕西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实行“母子公司、双层经营”的管理体制;2004年2月组建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为省政府授权的资产运营机构和投资机构,依法对授权范围的国有资产行使出资人职责。2004年4月,省政府与中铝公司签订经济合作协议,有色集团由国有独资公司转变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有限责任公司,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在此基础上,企业积极推进所属企业的改制,先后完成了宝钛股份的成功上市,规范了煎茶岭矿业公司与中矿公司的合作,实施了华山有色冶金机械厂债转股工作等等,截至“十五”末,基本完成了所属企业的改组改制工作。

2005年是有色集团改制工作收获最多的一年。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型全资子企业加快公司制改造,先后组建了金堆城钼业集团有限公司、宝钛集团有限公司。二是以企业债转股、新上项目为依托,加快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和适应市场变化的有限责任公司。利用陕西华山有色冶金机械厂债转股的有利时机,组建了陕西华山工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改善了企业资本结构,甩掉了沉重的债务包袱,为企业摆脱困境寻求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以兼并山阳钒矿为契机,由集团公司控股并引入其他投资伙伴组建了陕西五洲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为陕西银矿的后续发展拓展了空间。三是根据形势发展需要,适时引入民营资本对现有公司制企业实施改制,对铅硐山矿业公司和汉中八一锌业公司分别进行了增资扩股,解决了部分历史遗留问题,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四、加大资本运作力度,努力实现低成本扩张

近年来,围绕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收购兼并,一方面向上游整合资源,一方面向下游拓展产业链,整合存量资源,优化增量结构,在低成本扩张方面收到了明显成效。先后投资14450万元,对河南汝阳钼矿、陕西锌业公司、山阳钒矿、山东光明钨钼有限公司、银母寺铅锌矿实施了收购重组,实现了控股经营。这些重组项目完成后,不仅大大优化原有企业的资本结构,扭转了它们生产经营的被动局面,同时也壮大了集团公司的经济实力,增强了我省有色金属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不断增强企业实力

2005年,各种原辅材料价格飞涨,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宝钛集团公司在海绵钛大幅涨价等不利因素影响下,一方面积极与客户友好协商,提高部分产品售价,努力扩大订货,另一方面通过节能降耗、回收残钛、提高成品率等措施,最大限度地遏制成本上升,消化涨价因素,促进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铜川鑫光铝业公司在氧化铝和电价居高不下的双重压力下,通过内部挖潜,完成了自焙槽的预焙化改造,确保了企业的平稳发展。同时,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规范对外投资、担保,保证了资金的安全高效运行。通过提供担保、互相调剂等措施,确保了企业生产建设急需。其中,在中铝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先后为铜川鑫光铝业公司环保节能技改项目解决两亿元资金,保障了项目的顺利进行。通过积极争取信贷及财政支持,取得了金融机构各类综合受信及省财政的企业亏损补贴、所得税返还等,有力地支持了困难企业的扭亏为盈。

上一篇:移动通信考试资料下一篇:关于母亲节国旗下讲话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