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发展(共10篇)
1.家乡的发展 篇一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话说得真不错。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变化最大的非我们中国莫属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神舟二号”、“神舟三号”、“神舟四号”、“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等各种火箭飞上了太空。“嫦娥一号”发现了月球的秘密,让我们了解了月球姑娘的内心、脾气、性格,向我们展现了她的真实面貌。 我的家乡当然也在变化:人人穿着西装,开着小轿车,在商场里买着自己想要的东西;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鳞次栉比;人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在房子里享受家的温暖;人们有时还泡泡温泉,躺在床上看电视,吃着山珍海味。这都是改革三十年后的事。而还没开放前,人们迷信宗教,这使得宗教十分兴盛。那时人们无法用到新科技,不能看电视,没有温泉泡,只能靠雨水和池塘里的水生活。我真为家乡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快乐。
人类现在摆脱了贫穷,不再迷信宗教,热爱科学,走上了致富之路。 我快乐,因为我的家乡有这么大的变化。
2.家乡的发展 篇二
一、美术教学在爱家乡的情感中快乐扬帆
泉州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东亚文化之都”、“中央电视台2016春晚分会场”等冠名让身为泉州人的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正是如此,更加激发了教师、幼儿爱家乡的情感,产生用美术创作的方式表达爱故乡之情的共鸣、激发了师生大胆创作的欲望,也让教师更好地在此情感基础上营造轻松快乐、自由创作的美术教学氛围,在引领幼儿感受家乡生活的同时善于捕捉幼儿对家乡文化的理解与兴趣点,从幼儿对家乡事物理解的角度出发,感受、欣赏家乡美、激发幼儿用美术表现家乡文化的乐趣。
此外,家庭小分队节假日家乡名胜古迹游、参与民风民俗活动、闽南童谣诵读、闽南美食制作体验等都是孩子们的快乐活动时光,有了对家乡文化生活的亲身体验,有了故乡成为我们创作灵感不歇的源泉,再加上学园美术活动环境的创设,幼儿在家乡文化、学园文化、浓烈的美术创作氛围的熏陶下,师生共享、师生共创、师生共乐的美术活动自然就能快乐扬帆起航。
二、“海丝文化”创想在美术创作中彰显个性
“依然上巳惠风清,画笔斑斓稚趣生。千载兰亭斯可继,山阴道上恣闲行。”这是中华诗词学会、泉州诗词学会副会长黄福强观展时灵感迸发,即兴赋诗。充分地肯定了幼儿美术作品表现手法的多样性、画风的大胆创新性、传递出热爱家乡的情感丰富多样性等给予了高度的赞扬,觉得孩子们就是未来的、具有创造力画家。那么,是什么让诗人如此惊叹于幼儿的作品呢?原因有三:
(一)大胆表现,促画风自然天成
泉州知名的书法家王乃钦先生说:“儿童的心灵就是一片真心,真心出真人,真人出真实”。只有原汁原味的幼儿美术创作才是孩子的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体现出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是对世界把握的一种体现。比如小班幼儿作品《秋分》,教师引导感受秋天的季节特征,鼓励幼儿大胆玩色,用红色、金黄色、黄色、黑色等浓烈的色彩泼墨于画板,作画形式大胆创新、画面丰富饱满、画风抽象有趣,充满想象力,孩子在创作的过程中又自得其乐。作为成人,不要担心孩子画不好,更不要干预幼儿的创作,让孩子在真情流露的状态下创作出真实反映童心世界的绘画作品。因为,古今中外,众多的艺术家都将儿童看作是天生的艺术家!放手让孩子们大胆创作,那么他们的作品便是稚拙、天真、清新、活泼的,自然天成的。
(二)情感融合,让形象惟妙惟肖
用心灵去感受艺术,让作品融入生命力,使幼儿的作品展现出富有童趣的、惟妙惟肖的形象。那么,如何让幼儿把自己的情感、认知融入美术创作呢?其实,融入情景式的感受是一个不错的途径。比如:引导幼儿创作《我喜欢的高甲戏剧角色》时,先让幼儿通过视频资料、参观高甲戏剧团、欣赏高甲戏剧表演等积累生活经验。然后让幼儿在情景中亲自感受戏剧人物的服饰、动作、表情特点,如,开展富有闽南韵味的童谣表演《阿芳学扮戏》,让幼儿在欢乐的表演中感受闽南媒婆、小生、旦角等各种角色的浓妆淡抹的妆容、嬉笑俏皮的表情、提肩捏手的滑稽动作等,最后再进行创作,此时幼儿的作品便成了富有家乡情缘的水墨作品,让成人欣赏后既赞叹幼儿对水墨掌控、作画技能、韵味体现富有独特的创作能力外,还能让大家忍俊不禁地开怀一笑,那感觉就好像把我们带到了妙趣横生的戏剧表演舞台一般。
(三)方式多样,画面画风独树一帜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创作、创新是美术活动的灵魂。引导幼儿进行美术创作,不仅要鼓励他们大胆创作妙趣横生、色彩斑斓的美丽画作,更要让幼儿能让在美术活动中学会创新。那么,教师为幼儿提供多样性的创作材料便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创作才能。除了常规作画使用的油画棒、水粉、水墨、丙烯等绘画原料以外,各种纸质材料、彩泥、纽扣、贝壳、涂改带(液)、小玩具零件、废旧布料等等日常常见的生活用品都是激发幼儿园创作的源源不断的灵感材料。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的创作方式多样,每副作品的风格都独树一帜,令成人脑洞大开:布贴丙烯画,色彩鲜艳富有质感;彩泥丙烯画,立体视觉效果好;报纸油墨印画,复古抽象画风独特;剪纸贴画,民风民俗味道浓……幼儿的创造能力在不同的作画风格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不可小觑娃娃们的潜在能力。
三、教师工作创造力在美术特色教学中厚积薄发
幼儿园的教育工作是充满智慧与创新的工作,只有全体教师共同朝着美好的幼儿园教育梦想共同坚持才能让学园的教育教学质量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闪发光。当然,这一切来源于教师日常对美术教学工作、对幼儿家乡情感教育的积淀:结合家乡文化的课题申报与研讨、美术沙龙中不断的切磋教学技能与解读幼儿美术作品的技巧、专题观摩活动的研讨……教师们在各种研讨、学习平台中共同成长、潜心研习、储蓄能量,因此,总是能在各种教学舞台上迸发出无限的教学魅力。
3.家乡的发展 篇三
关键词:漏窗;美术;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221-02
幼儿园后门对面有一个公园,里面的“雨花胜境”,是我们常带孩子们观赏的景物。刚走进景区,就迎来一片视野开阔的大草坪,而旁边长廊的各式漏窗常会使孩子们驻足观望。孩子们走在凉爽的长廊里,欣赏着廊墙上美丽的漏窗,有时透过漏窗还能看到园外不一般的风景。鉴于这个便利,回园后,我组织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这些美丽的漏窗,以培养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通过幼儿仔细观察,主动探索,成为幼儿自主的学习过程
当幼儿对漏窗有了欣赏经历,我把在“雨花胜境”中拍到的漏窗照片一一展示给孩子们仔细观赏,并启发引导他们:这些漏窗你看了以后觉得怎样?漏窗中的图案用什么方式表现的?窗框有些什么造型,里面的花纹用什么来表示的?这些漏窗的花纹在设计上有些什么特点?孩子们在问题的带动下,开始议论纷纷,七嘴八舌,大家踊跃发言,有的说:这些漏窗很美,而且每个漏窗的图案都是不同的。有的说:“漏窗窗框的形状不同,多样别致,有正方形、长方形、菱形、多边形、圆形、月芽形、宝瓶形、桃形……”有的说:“这些图案用直线、曲线表示,其中有的还镶上了小花或小动物的图案;漏窗的图案是对称的,上下对称、左右对称、由中心点对称的……”当孩子们对漏窗花样有了初步的感知时,我请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美丽的漏窗。于是我对他们说:“我们先来用彩泥做一做这些美丽的漏窗吧!应该先怎么做,再怎么做呢?怎样做才好看呢?”有的说:“先做窗框,后做窗中的漏格。”有的说:“做窗框时,我们把彩泥搓成长条形,把它围成正方形,里面可以用长条形的彩泥做成各种花纹。”老师接着追问:“除了可以把它围成正方形的窗框,还可以围成什么造型呢?”幼儿从漏窗照片中发现了很多的造型,如圆形、菱形等。从教师给幼儿提出用彩泥制作漏窗的课题,并进行了“怎么做?”等的提问,在客观上营造了给每个孩子表达自己意愿的宽松空间,孩子们各自按照自己对漏窗图案塑造的理解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变以往教师的先示范的过程,成为幼儿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的过程。
二、通过多种制作途径,支持幼儿的自主学习
接着小朋友就拿起了自己的彩泥开始制作漏窗的活动。我看到孩子们用长条形的彩泥围成了各种形状,有长方形的、圆形的和菱形的等,里面有用荷叶花纹围成的花边、有用长条做成了漏格、有用小圆做成的小花等,看着这些成品或半成品的彩泥漏窗在各色泥工板的衬托下,感觉确实很美,幼儿创作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在制作活动中,自由性、主观性是幼儿个性化特征的显著表现,幼儿会表现出不合事实的物象、不合逻辑的构思、不合比例的造型、随意安排的构图等。这一方面是由于幼儿个人技能的限制,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幼儿阶段独特的认识、理解和想象。如果成人认同、接受并鼓励幼儿的这种独特创造,幼儿就会对美术活动产生更大的兴趣。此时,看到孩子们对自己制作的漏窗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乘热打铁地问:“你们能用彩泥制作这么美丽的漏窗,那么大家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也可以制作漏窗的?”有个别幼儿发言了,可以用勾线笔把这些图案勾出来,画出美丽的漏窗,有的说可以用剪纸做的,也有的说可以用火柴棒搭出来,当然也有的说可以用绒线、布条粘贴出来,甚至有的说用回形针也可以围出来。激活与挑战幼儿的思维,变单一、封闭式的制作方式为努力唤起幼儿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创性。鼓励幼儿运用新奇、特别的材料进行美术活动,提高了幼儿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使他们产生丰富的想象。
三、通过教师适时的指导,成就幼儿在自主学习中的发展需要
在幼儿制作过程中,教师仔细观察、分析幼儿具备了哪些基础,还存在什么困难,需要提供什么帮助和支持,因此当大家制作完成后,请他们仔细欣赏自己和同伴的作品,并进行比较和以前做过的花伞、手帕在图案设计方面有些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这时候有的幼儿说:“花伞、手帕和漏窗的边缘都可以用花纹装饰,而且大多是上下、左右对称的,中间都有花纹。”当老师问到他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时,孩子们一下子被问题怔住了,一时难以找到问题的答案。于是我说,既然是窗子,一定是竖着镶进墙里的,那么我们也来把窗子通过衬板轻轻地竖起来看看,会觉得怎样?有的幼儿说:“把漏窗竖起来看的话,我的漏窗更美了。”但有的幼儿马上发现一个新问题,并说:“我发现我的窗子,中间的花纹没有和边缘的花纹连起来,如果窗子做成这样的话,中间的花纹会掉落下来的。”此时我追问大家说:“漏窗中间的花纹是不是一定要与边缘的花纹连起来呢?”这时有好多幼儿都好像醒悟过来,点头称是。同时老师出示一些花伞、手帕和漏窗的范作,幼儿进行了欣赏、比较。此时幼儿再进行观察后发现:漏窗的花纹是中心花纹与边缘花纹一定要连起来的,而花伞、手帕中心花纹与边缘花纹可以不连的。当孩子们经过一些尝试后,教师再展示一些范作及简单的示范,这时幼儿不仅感觉到自己的表达不只是唯一的办法,使他们有了更宽更广的制作漏窗的空间,有了更多的思考、比较,而且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拓展了幼儿独有的思维方式,由原有的知识作基础与现在的作品进行比较,会發现新问题,促使他们在新情况下解决新问题,从而在思想上、知识技能上达到更高一级的层次。
四、通过评价活动,让幼儿体验作品的美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我首先请孩子进行自我评价,请幼儿就自己的装饰图案用简短的语言表述。有的幼儿是这样介绍的,“圆形漏窗在墙中,小小圆圈在中央,五个星星分开排。”又如“圆形漏窗在墙中,横竖木头在四周,小房子在当中,四盏电灯亮其中”等。
接着根据本次活动的要求进行对他人评价。通过对他人评价,会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在认识上也得到了提升。我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利用孩子们生活中富于美感的景物引入课程,给孩子们进行美的熏陶,使他们获得感受美,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4.家乡旅游的发展方向 篇四
红色旅游、生态旅游
摘要: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都是旅游业中迅速发展的领域,他们都是一种创新型旅游,是政治、教育、文化、经济在旅游中的创新性统一。我的家乡安庆市岳西县政府坚持“生态立县、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注重发展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本文介绍了岳西县现存生态旅游、红色旅游资源的状态,政府确定的旅游发展的方向以及政府对家乡旅游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和努力。
关键词:家乡、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发展、英语
一、绪 论
(一)背景
2011年4月16日,岳西县举办的“映山红旅游文化月”开幕,为岳西旅游指明了方向,并为岳西旅游做了大力宣传。
(二)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Lascurain)在1983年首次提出来的。生态旅游是指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
(三)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
(四)岳西简介
我的家乡安庆市岳西县位于皖西南边陲,大别山腹地,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是皖西南旅游重点开发县,自然资源丰富,旅游景点遍布全境。所以旅游是我县经济发展的方向。县政府坚持“生态立县、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推动我县经济的发展,借此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把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作为我县旅游业的发展方向。
二、岳西生态旅游基础
发展生态旅游,自然资源环境是基础。本县是安徽省首届十佳环境优美县,自然风景秀丽,人文景观丰富。所以本县拥有发展生态旅游的环境基础。
(一)妙道山
妙道山是位于岳西县城西南50公里的一座国家森林公园。园内苍松参天、瀑泉淙淙、鸟音悠悠;林海、云海相互交融,气象万千,令人心旷神怡。主要景点有中华一绝--千年紫柳园、石狮哮月、孤塔凌霄、祖狮石洞、香妃谷、飞来玉梓、石船扶杯、仙憩遗踪、天生石镜、雨后晶帘、仙人下面。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即亲近自然又充满人文气息,游乐其中,乐趣无限。
(二)司空山
县城西边的司空山是佛教圣地,是禅宗二祖的修身之所,历史由来已久,相传是因周朝“淳于司空居此”而得名。享有“中华禅宗第一山”之美誉(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司空山是国家AA级风景名胜区,是安徽省“三山两水”旅游风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司空山著名景观有“二祖禅刹”、“太白书堂”、“赤壁丹砂”、“乌牛古石”
等。在司空山可以尽情膜拜,感受古典的文化气息及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天仙河
享有“安徽第一漂”和“大别山中小漓江”之誉的天仙河位于岳西的东南部,源于国家森林妙道山,是由千百条小溪山泉汇流而成。天空放晴,整个景区水清见底,砂如晴雪,石如鹅卵,移步一景;如遇阴雨,则是“烟波迷万壑,雾海隐千峰”,处处都是神话般的境界。乘竹筏泛于天仙河上,观赏两岸茂竹修林、苍藤古树;聆听黄梅小调、粗犷山歌。漂行于奇峰碧野之间,尽饱乡村山水风光,让人顿然忘却尘世的喧嚣,投身于古朴和原始之中,体会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意境。
(四)“农家乐”旅游形式
岳西县各景区附近还兴起了一种新型的旅游休闲形式——农家乐。农家乐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农家乐周围的美丽的自然、田园风光,可以满足现代人舒缓精神的需要。岳西县现今农家乐主要为游客提供饮食服务,其食物主要以当地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而成的食物为主,这些食物都是纯天然的,无毒,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即健康,而且价格不高。在农家乐旅游中,游客不仅能吃到农村风味的食物,还可以亲自和农家乐主人一起参与农事活动,如:喂养家禽、种菜、采茶、摘果等等,亲近自然,体验乡村生活。
三、岳西红色旅游基础
岳西县不仅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景大好,而且岳西县地处大别山腹部,是全国著名的鄂豫皖革命老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任书记王步文烈士的故乡。在漫长的革命战争年代,岳西人民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牺牲了数以万计的优秀儿女,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岳西红色旅游已被列入国家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并荣获“安徽省红色旅游县”称号,其历史证明拥有发展红色旅游的大好基础。
(一)岳西革命历史
岳西县是革命老区。1924年便有共产党的活动,1927年建立了党组织。1930年前后,在党的领导下,相继爆发了包家河、请水寨等农民暴动,成立了县、区、乡苏维埃政权,诞生了了工农红军和赤卫队。1935年2月,高敬亭将军在岳西凉亭坳重建红二十八军。抗日战争时期,岳西组建了5支抗日爱国武装,为新四军四支队输送兵员和物资。1947年9月,刘邓大军潜力跃进大别山后,岳西人民获得解放,建立了中共岳西县委、岳西民主政府。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先烈们在岳西大地上留下了许多开展革命活动的轨迹,留存了十分珍贵的遗迹、遗址。
(二)王步文故居
王步文故居位于岳西县城西北9公里处的温泉镇,是他的出生地。建筑面积784平方米,四周小丘环抱,松竹长青。房舍砖木结构,前后两幢,跨院联结。前庭院和厢房是王步文少年时代读书的地方,门楣上有王步文亲笔书写的“书园”二字。王步文参加革命后,常回家乡结交仁人志士,传播马列主义,发展中共党员,这间厢房就成了他们进行革命活动的场所。故居于1998年5月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岳西县县委、县政府于2007年已对王步文故居进行了修复,文物保存完整,有重要历史价值。
(三)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
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位于岳西县鹞落坪自然保护区内。是1935年至1937年红二十八军坚持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的大本营。旧址内山峦起伏,林木苍翠,绿水长流,风光迤逦。1934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率红二十五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根据省委长征前留下的指示信,1935年2月,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在岳西县凉亭坳第三次组建了红二十八军,1935年夏,高敬亭率红二十八军转战中进入
鹞落坪,见这里崇山峻岭,山高林密,易守难攻,便决定在此建立根据地。红二十八军便以此为依托,转战于鄂豫皖3省45个县,从而坚持了艰苦卓绝的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让革命的红旗高高的飘扬在大别山上。2007年初岳西县启动了旧址的重建,2008年7月完工,重建后的旧址更好地展示了红二十八军军史,成为我县又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四)大别山烈士陵园
大别山烈士陵园原名岳西烈士陵园,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安徽省国防教育基地。陵园座落在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城,处国家十二条红色精品旅游线路、百处经典景区之中,年接待旅游瞻观群众逾10万人次,是安徽省重要红色旅游景点。陵园始建于1958年,占地6.6万平方米。陵园依山傍水,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园内建有大别山烈士纪念馆、烈士纪念碑、红军亭、英雄群雕、百步台阶、烈士墓群等纪念设施和建筑物,风格古朴典雅、景点坐落有序,建设总面积达8000平方米。陵园多为古典建筑,青砖灰瓦,庄重大方。英雄群雕形象地刻画了以王步文烈士为代表的一代英雄豪杰,为人民求解放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英勇牺牲的悲壮场景。革命烈士纪念碑镌刻着朱德总司令亲笔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碑的四周竖立着38根大理石立柱,喻示着岳西为国捐躯的3万8千英雄儿女。大别山革命烈士纪念馆,展示着首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王步文、红二十八军政委高敬亭等百余位著名英烈生平事迹,陈列了455件(幅)珍贵革命文物与图片。展馆背面上51级台阶,便是陵园的最高点。这里青松环抱、翠柏簇拥,安葬着王步文烈士遗骸。陵园历史价值极高。
四、政府为发展旅游而做的努力
岳西县拥有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的基础,县政府极力支持发展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为此,岳西县政府正进行不懈的努力。
(一)发展生态旅游方面的努力保护生态环境
发展生态旅游,保护生态环境很重要。该县坚持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在环境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沿河、沿路和部分山场等重要部位实行“零采伐”制度和采石“四严禁“制度,大力发展农村新型能源,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着力推进工业污染防治,着力推进生活污染治理,先后实施了衙前河综合治理、汤中生活污水处理、县城垃圾填埋场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发展生态特色经济
在坚定不移地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岳西县始终不渝地发展生态特色经济。生态农业扎实推进。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引导、协会带动等多种有效形式,着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茶叶、蚕桑、高山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把这些企业作为旅游业的后盾,以推动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引导和开发“农家乐”旅游资源
岳西县政府还积极引导和开发“农家乐”旅游资源,保证这一新鲜事物快速健康发展,促进景区周边农户发家致富。县旅游局再次出资组织我县鹞落坪、明堂山、石关等景区周边初步试开发农家乐旅游接待项目的农户代表、镇村领导以及县卫生防疫干部参观安庆市比较成功的宜秀区,花亭湖景区农家乐示范户。学习经验,以更好的推动生态旅游的发展。
(二)发展红色旅游方面的努力
国家制定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在一些革命老区发展红色旅游事业。近几年,岳西县委、县政府积极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科学规划,提升红色旅游发展力;修复景点,提升红色旅游吸引力;挖掘史料,提升红色旅游感染力;整合资源,提升红色旅游竞争力;优化环境,提升红色旅游开发力;宣传推介,提升红色旅游形象力。呼吁区域合作
政府呼吁区域合作,将岳西的红色旅游一方面深度融入省内“合肥—六安—金寨—霍山—岳西—安庆”线路,另一方面积极融入“合肥—岳西—武汉”线路,成为这两条线路的交汇点。数据显示,2010年,鹞落坪红色旅游区就接待了20多万游客,多是湖北游客,这正是区域合作带来的成果。开展“旅游文化月”活动
2011年4月16日,岳西县第四届“映山红文化艺术节”开幕,此活动为岳西“红”“绿”旅游(即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做了大力宣传。
五、结语
岳西县政府大力宣传本县的旅游,把本县的旅游推出去,虽然本县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基础雄厚,但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缺少讲解人员,特别是英语讲解员;景区内缺少英文景点介绍。为此,县政府及县旅游局也在进行努力,积极招纳优秀外语专业人才。
相信在岳西县政府和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岳西县的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可以克服重重困难,走向全国,走出国外,走向全球!
六、参考文献
[1]储劲松,安徽日报[N],2007
[2]江启新,岳西县志[M], 黄山书社,2009
[3]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4]罗清, 关于中国生态旅游发展前景的分析[D],2009
[5]王佳,安庆日报[N],2010
5.《发展中的家乡》教学反思 篇五
2.由于准备充分,所以学生课堂上思维活动跃,争先恐后地起来谈自己的认识,学生在这种热情的`交流探讨中深化了对曲阜经济发展的认识。
3.开学至今,由于每节课都检查作业完成情况,使学生慢慢从意识层面认识到作业的重要性,强化学生做作业的习惯,大多数学生能够认真完成作业。
本课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1.有个别学生散慢惯了,还是不能够做到堂堂课带好课本,做好课前准备,对这个别学生,我准备单独交流,了解其行为背后的原因,再针对学生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孩子改变其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6.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调查 篇六
调查目的:
掌握村民对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的态度,了解家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调查对象:
河南省安阳县白壁镇东柴村的村委及村民。
二、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
三、调查时间:
2010年10月1日至2010年10月7日
五、调查地点:
河南省安阳县白壁镇东柴村
六、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了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在农村实施的各项政策对农民生活的影响,了解人们对这些政策的理解等。
七、调查结果:
首先就是农村农业税减免的问题。2004年春一系列减轻农民税收负担的政策陆续出台。虽然这部分税并不会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多大的影响,但对于年收入仅有几千元的农民来说,一年减去几百上千元的税收就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免征农业税不仅是减轻农民负担、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所在,还是稳定地方治安、保证社会安定的有效途径。但是免除农业税给镇乡一级政府带来一定的财政困难。
再次就是农村中的教育问题。因为从五年前我们村中就开始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即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段家庭贫困学生实施“两免一补”,这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的好政策,而且落实的比较到位。所需经费由县级财政负担。这个政策为无力承担上学费用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件好事,为不能接受教育的孩子提供了受教育的可能。这是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利国利民的大事。使老百姓确实感受到了党的温暖。
但是,关于农业技术教育却遭到忽略。科学技术是先进的生产力,有了先进的生产力农民就更容易致富。至少在我们村,我好象没看见过什么发展农业生产的相关书籍,也很少看见过村里请过哪位技术人员来我们村指导农业生产。而且我们村的农业和农村的经济结构也很不合理,农民增收困难。所以很多青少年都跑到外面去打工,村里平时以老年人和留守儿童为主。这对农村教育、农业技术更新增加困难,最终导致恶性循环。
最后就是农村的新型合作医疗建设。
建国后,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卫生工作,农村逐步建立了三级(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室)卫生服务网络,基本解决了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另外,从50年代中期开始,部分农村开展了合作医疗。合作医疗指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人共同筹资,为农村居民提供疾病治疗和预防的一种社区型医疗保障制度。合作医疗和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相互配合,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看不上病,看不起病的问题。在2003年,国家又开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并取得很好的成效其组织体系、筹资机制、资金管理和监管手段都已日趋完善.但我们村里在管理过程中也暴露出了新的问题。
(一)管理落后,监管不力其一,由于培训的不到位和业务知识的匮乏,村中存在着管理人员对当地农户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识别假单据能力不高的问题。其二,对乡镇新农合要害部位人员实施监督的主体仅是上级主管部门,缺乏完善的法规和系统的监督体系。其三,参合农民利用政策漏洞套取新农合基金。
(二)药价虚高,损害患者利益乡镇卫生院的药品价格明显高于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去医院开方,到药店买药等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农民宁可选择个体诊所而不去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看病,新农合报销的费用在一定程度上被高药费抵消,以致造成“医院挣了钱,农民不受益”现象。
(三)违规套现,增加风险由于新农合制度采用第三方(即新农合基金)付费模式。少数定点医疗机构利用专业优势和垄断地位诱导需求,提供过度服务,继而影响新农合基金的安全性。
八、调查思考:
第一、我认为要解决乡村政府财政困难问题可多渠道缓解乡村公共产品的供求矛盾,加大市场调控力度,稳定农资价格,为农民增收做出制度性安排。
第二、我认为要想进一步完善新农合基金运行机制可以:
1、提高新农合经办机构的工作效率和管理能力。一方面要足额保证经办机构的公用和专项经费,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对现有人员还应就专业知识和服务意识方面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对违规行为的鉴别能力。
2、放开乡镇医疗服务市场 一是完全改变乡镇卫生院的营利性质,对乡镇卫生院采取公益性改革,加大政府投入,逐步改变“以药养医”的现实,抑制其营利冲动。二是放开乡镇医疗服务市场,引入市场竞争主体,改变目前乡镇卫生院“一店独大”的局面。有条件地适当降低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进入门槛,让市场规范各经营主体的经营行为。
3、改变新农合基金的运行管理模式一是中央财政资金直拔到县,省略中间环节,以免出现资金滞留和挪用。二是借助外部力量,打破管办一家的运行格局。三是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新农合基金运行模式。
4、加强对新农合基金的监督管理。
5、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国家应尽快出台新农合基金管理专项法律法规。
第三、农村教育这问题解决还要靠政府的改革。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考虑:
(一)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鼓励农民服务组织创新,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有计划地兴建或扩建一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科技、劳务等要素市场。同时搞好农业服务,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引导农民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一定要搞好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和培训,村中领导人应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到农户,及时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推进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
1、鼓励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要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发展村中龙头产业。要从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为龙头企业搞好服务,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和科研单位带动农户进入市场;
2、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业,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
3、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效益。农产品的转化主要是发展种植业。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水平还很低,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实行对初级产品的深加工,还可以为农产品的增长提供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4、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创汇农业。十五期间,我国将加入世贸组织,要以此为契机,千方百计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农产品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
(三)积极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1、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引导农民更多地从事非农产业,要立足当地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行业,加快改造传统工业,积极发展商业、运输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2、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
3、鼓励、支持和组织农民开展劳务输出。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把农村富余劳动力组织起来,到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务工经商,加快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步伐。
7.家乡发展 篇七
2010信科二班晏敏
孝感历史源远流长。今孝感市境内各县市区,夏商时代为古荆州之地;周为楚、郧、轸等诸侯国割据地,且轸国、郧国均建都于此;秦属南郡;汉以后属荆州江夏郡;南北朝以后属安陆郡;唐属安州;宋以后属德安府;清分属德安府、汉阳府;民国时期,分属湖北省第三、四、五行政督察区。
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958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4.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1.6亿元,年均增长28%。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37家,实现增加值370亿元,年均增长25.6%;销售过10亿元企业达到16家。市开发区光电子信息、特种汽车及零部件,孝南纸品,汉川食品加工、金属制品、纺织服装,应城盐化工、精细化工,云梦塑料包装,安陆粮油机械,大悟绿色能源,孝昌机械电子等20个特色产业集群快速壮大,6个产业集群进入全省重点行列。8个省级开发区建成区面积扩大,承载能力增强。市开发区被授予全国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汉川、应城获评中国产业百强市,孝南、安陆分别获评中国生活用纸生产基地、中国粮油机械之都。新增中国驰名商标4件,中国名牌4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91亿元,年均增长29%。建筑业增加值51亿元,年均增长17%。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粮食产量实现“八连增”,农业增加值195亿元,年均增长5.2%。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60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550亿元,年均增长77.3%。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600多个,农机化率
72%。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土地流转、集体林权、“小三场”〔1〕等改革顺利推进。汉川、云梦、大悟分别获评全国粮食大县、全国首批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全国经济林产业示范县。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45亿元,完成一批病险水库加固、小河流治理、泵站更新改造、塘堰扩挖等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粮食收储、国土整治、水文、气象、防灾减灾等工作取得新成绩。第三产业不断壮大。第三产业增加值309.7亿元,年均增长14.2%。城乡商贸物流业发展加快,市场持续活跃,引进家乐福、国美、苏宁、中商百货等一批知名商贸流通企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54亿元,年均增长19.8%。金融支撑作用增强,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945亿元、461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0.4%、18.5%,孝感市及7个县市区获评全省金融信用市、县。旅游业明显进步,综合收入154亿元,年均增长21%,建成双峰山、汤池温泉、天紫湖、观音湖、白兆山等5家国家4A级景区。孝感市、应城市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销售面积798万平方米,年均增长24.7%。
武汉光谷·孝感产业园、深圳产业园,上海产业园,华工科技孝感产业园、三江航天产业园等产业转移示范园区互动发展格局基本形成。2011年6月23日,湖北深圳高新产业园在孝感经济开发区正式奠基,9月3日,孝感温州工业园隆重奠基,9月17日,湖北上海(孝感)工业园入园项目签约仪式在上海东方滨江大酒店举行。全市共引进外资企业近400家,累计吸引外商投资12亿美元。德国西门子、日本松下等世界500强企业和光明食品、银鹭集团、大洋电机等知名
企业先后落户孝感。沿海地区企业在孝感呈现扎堆发展、聚集发展、裂变发展的强劲态势。
全市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1000家,孝感高新区光电信息、孝南生活用纸、汉川马口制线、应城精细化工、云梦塑料包装、安陆食品医药、孝昌机械电子、大悟硅材料等20个产业集群初具规模。紧邻武汉天河机场的孝感临空经济区正在加紧规划建设。航空产业、高新产业、现代贸易、先进制造等产业功能区,将把临空经济区打造成为孝感未来发展的核心增长极。目前,总投资40亿的申通中国现代物流产业园以在临空经济区成功奠基。
8.家乡的发展 篇八
调查地点:武平县平川镇十方等各乡镇及相关部门
调查过程:
1、武平概况:武平县地处福建省西南部,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东邻福建省上杭县,西接江西省寻乌、会昌县,南连广东蕉岭、平远县,北靠福建省长汀县,是闽西、粤东、赣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资中转、集散地,素有闽西“金三角”之称,全县土地面积2630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总人口37万。是革命老区县、中央苏区县。
武平县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夏长冬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季节分明。年平均气温17-19.6度,年降雨量为1450-2200毫米,生态环境质量居全省第二位。
武平自然资源丰富,煤炭储量7000万吨,石灰石2.8亿吨,膨润土1300多万吨,白云石1.8亿吨,锰矿200万吨,还富含铁、钼、铀等金属矿及稀土、石英石、大理石、钾长石、莹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林地面积320万亩,木材蓄积量1100多万立方米,水力资源丰富,全县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1.6万千瓦。
武平系客家聚居地,这里有世界独特的“百家姓镇”姓氏文化,有客家人的保护神定光古佛和何仙姑构成的“仙佛文化”,还有“上刀山、下火海、捞油锅”等神奇民俗绝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梁野山生态瀑布群、闽粤交界处神奇的丹霞地貌狮子山等自然景观资源,是旅游、休闲、娱乐的风水宝地。
近年来,武平县的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境内交通便捷,路网纵横交错,已基本完成通村、乡镇公路的路面硬化工程。国道205线,省道309线、206线贯穿境内,广东梅州至武平岩前高速公路2006年底建成通车(2006年底,武平至汕头、深圳、东莞、广州已是全程高速),与之相接的永安到武平高速公路2006年全线动工建设,2009年可建成通车;上杭至梅州铁路、江西定南经武平至漳州古雷港高速公路已列入省“十一五”规划。综合通信能力不断提高,程控电话可直拨世界各地,移动通信已覆盖全县各地,网络通讯迅猛发展;现有水电装机容量10万千瓦,由三条110千伏输变电线路,3座110千伏和9座35千伏变电站构成的独立电网,既可并入省网运行,又可自行对外供电。现正在兴建一座220千伏的变电站。城镇化进程加快,山水园林式风景城市已初具规模,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2、武平发展特色农业:武平县素有国家商品粮基地县之称。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但改革开放以来,这一传统理念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了根本变化,粮食市场趋于饱和,种出的粮食卖不出去。谷贱伤农,怎么办?武平的决策者们清醒地看到严峻的现实,他们由此作出了一个重大选择:以市场为导向,由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转变,走发展特色农业路子。
针对去年广东沿海受台风灾害无法种菜状况,该县充分发挥毗邻广东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以县蔬菜发展公司为龙头,选定岩前、东留、十方、万安、中山等乡镇为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并以调整种植业结构为契机,筹建了富方农作物发展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形式,建立示范基地1200亩,其中公司经营800亩,“公司+农户”共同经营400亩。通过基地示范种植,辐射和带动了全县种植业规模发展。去年,全县种植夏阳白菜、黄瓜、台湾长茄、苦瓜等20多个品种反季节蔬菜2万亩,总产量3万吨,全部外销广东,实现总产值5400万元,菜农仅种菜一项人均增收1000元。东留乡大联村农民罗盛金到外村租地40多亩种植高山反季节蔬菜,年纯收入达到6万多元。同时该县还大力发展食用菌,依托县农经开发公司从外地引进白背毛木耳、茶薪菇、杏鲍菇等优良菌种,在全县17个乡镇建立食用菌生产基地,带动2万多农户参与种植。去年全县种植香菇1500万袋,栽培蘑菇、姬松茸食用菌8万平方米,栽培鸡腿菇、竹荪等珍稀食用菌450万袋,实现菌业产值8000多万元,出口创汇150多万美元。食用菌已成为该县一大支柱产业。
为使农民适应并跟上特色农业要求,武平县扩大和完善了县、乡、村、组、户“五位一体”的科技服务网络,县、乡均实行了“一师一技一项目”工作责任制,全县300多名科技人员,每人都带技术和项目走村串寨,以技术承包的形式,与农民结成科学种养联合体,在全县建立了3个农科教示范乡(镇)、5个科技示范乡、36个科技示范村和6000户科技示范户,开展科技示范、试点、推广活动,使全县90%以上的青壮年农民熟练掌握了1至2门以上实用致富生产技术。在万安乡种养大户谢月华的保鲜香菇大棚里,笔者见他正按食用菌培训班上学到的栽培技术接种保鲜香菇,他告诉笔者,要取得好效益,就得科学种植。科技与产业的有效结合,使该县特色农业如虎添翼,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全县已形成2 6万多亩茶叶、8 49万亩水果、1 5万亩大头典竹、1万亩芳樟的种植规模。创办了年出栏生猪1万头以上的养殖场1家,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14家。该县果茶、大头典竹、芳樟、生猪已成为与蔬菜、食用菌齐驱并进,促进农户增收的支柱产业。
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武平县领导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把产品变成商品,变成农民手中实实在在的钞票,让农业丰收、农民增收,农民才会尝到发展特色农业的甜头。为此,该县围绕解决农副产品“卖难”等问题,狠抓市场体系和农字号龙头企业建设,开辟农业增效捷径。
在拥有150万袋保鲜香菇、6500亩反季节蔬菜、1 38万亩果茶生产基地和8个瘦肉型猪综合养殖场的东留乡,这里的农民已不再为“卖难”而愁眉苦脸了。1998年,这个乡多方筹集了200多万元,兴建了大明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每到农产品成熟季节,经该市场发往江西、厦门、广东等地的农副产品每天不少于10辆车。香港德能公司的陈老板还长驻该市场收购鲜菇,加工后全部销往香港。
像这样的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在武平县有10多家。在全县形成以城关市场为轴心,岩前、东留市场为两翼,面向广东、江西的扇状边界市场网络。同时,大力兴建农副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引进台资成立了年加工茶叶100万公斤的皇茗茶果林有限公司,与莆田闽中蔬菜厂合作兴办了一家脱水蔬菜加工厂,如今该县已拥有县农经开发公司、县蔬菜发展公司、桃溪茶叶精制厂等近20家“龙头”骨干企业。还出台优惠政策,去年抽调了150多名干部参与边贸流通和农业开发。现全县已形成近2万人的流通队伍,活跃在全国20多个专业批发市场。东留乡大明村何文斌成立农副产品经营部,把当地的水果销往广东水果专业批发市场。去年该乡2000多吨水果销售一空,果农仅此一项比去年增收200多万元。畅通的销售渠道使全县食用菌、蔬菜、生猪、果茶等产品85%以上外销至广东、江西等省及本省厦门、漳州沿海地区。
特色农业为武平农民打开了致富大门,给全县农业增添了发展后劲,在广袤田野闪现出希望的光芒。
3、武平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今年3月3日,武平县永平乡孔下村谷夫“森林人家”挂牌开业,为游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梁野山的人们提供餐饮、休闲服务。武平县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使该县旅游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今年1至2月全县共接待游客3.5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80.2万元。
武平县大胆突破“武平无旅游”的思维误区,解放思想,独辟蹊径,于2007年将坐落在东留乡中坊村的1.3万亩林地,承包给厦门伟立原生态农业与新农村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让其进行管护和开展非伐木经营,建设原生态无污染示范茶园,成功打响武平原生态观光旅游“第一枪”。随着原生态观光旅游茶园的发展,该县对武平旅游发展的策略、在闽西旅游格局中的定位也越来越清晰。2008年,通过专家们历时10个月的编制,终于确立了围绕“生态武平、客家圣地、心灵家园、回归之旅”主题,构建“一一三三四”旅游发展格局,即以县城为中心,以梁野山为核心旅游区,顺着岩前、中山、桃溪三个节点建立三条辐射轴,形成梁野山旅、岩前宗教朝圣、中山百家姓古镇、桃溪生态与农业四大旅游区,打造“中国生态旅游大县”的发展目标。
围绕这一旅游定位,武平县完善旅游招商平台,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把项目落地生成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大力开发推出新的景区景点。围绕着发展绿色经济,该县引进长期资产管理公司等投资商,启动建设武平生态休闲度假村、梁野山生态旅游开发、下东温泉度假村、碧水庄园、岩前蛟湖旅游开发、武平紫金酒店、象洞白水寨、碧水公园改造、文博园等项目,致力于至2011年把梁野山生态旅游区建成国家4A级以上旅游区,把武平紫金和温泉度假村建成四星级酒店,把仙岩旅游观光茶园建成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把中山镇、城厢云礤村、岩前灵岩村建成旅游名镇、名村,形成一批休闲度假特色旅游区,使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该县还结合县城城市建设,抓好刘亚楼将军广场、文博园、河滨公园、星级酒店、企业会所、美食一条街等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品牌,打造闽粤赣边山水风景园林城市。同时,该县全力推进永武高速公路(武平段)建设,促进县城至十方高速公路立项和开工,实施省道205线永平至湘店公路改扩建,实施部分通自然村公路硬化工程,不断加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另外,该县还加大旅游推介力度,邀请各级媒体来武平采风考察,在沿海举行生态旅游推介会,筹划举办特色节庆,通过整合武平绿茶节、民间文化艺术节、定光古佛和何仙姑祭祀等活动,逐渐树立武平良好的旅游形象。
4武平发展绿色经济 作为革命老区,武平县致力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实施“项目兴县”战略的同时,把协调“吃山”与“护林”当作发展绿色经济的突破口,通过实施保护生态环境、拓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工业、培育生态旅游、建设生态城镇等,建设海西绿色食品供应基地,重点发展生态型畜牧业,竹、林、果、菜、菌等绿色食品和优势产业;积极改造传统产业,通过提升产业结构,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力打造“中国生态旅游大县”,启动建设武平生态休闲度假村、梁野山生态旅游开发、下东温泉度假村、碧水庄园、岩前蛟湖旅游开发、象洞白水寨、碧水公园改造、文博园等旅游开发项目;以集镇建设为重点,加快给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武平县还以资源整顿为切入点,将单纯的矿业经济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链长的加工工业推进。同时加强了平川河整治力度,建起城区第二水源保护区。如今,该县培育生态公益林90.6万亩,林木蓄积量为11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9.2%,生态环境质量居全省第二位。
三、调查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武平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市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国民经济步入快车道,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武平这个小小的城市在党领导下,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贫困到小康生活,矮平房到高楼大厦,黑白电视变彩电,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除了解决温饱问题,还注重精神生活。
武平取得辉煌成就:
1、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农业经济稳步发展,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
3、工业经济迅速崛起,重点产业贡献突出。
4、固定资产投资硕果累累,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5、流通市场繁荣活跃,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6、财政实力显著增强,金融信贷日益活跃。此外,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得到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教育事业欣欣向荣,卫生医疗条件显著改善,文化体育事业不断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我们武平人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开创出一个美好的新生活。
四、调查报告总结:
作为一名中专生,这是我进入中专后的第一个假期,而这次的社会时间活动也是我第一次真正地进入社会,靠自己的力量做一点事;第一次尝试在去有意识的完成一个课题;第一次去做一些调查,第一次去做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事情;第一次体会大家一起用心,劲往一处使,努力完成调查,分析问题所在,并提出解决方案。总之,参加这次社会实践,这次实践活动让我体会了很多,深深感受到家乡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以及人们生活的日益优越,更感受到了国家政策的优惠对家乡发展提供良好基础。对于自身,不仅丰富了阅历,增加了经验,还有利于我们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信武平的美好前途指日可待。
阅读更多好范文调查报告:
关于小区停车的社会调查报告
覃塘高级中学学生情况调查报告
LED在生活中的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9.家乡发展之我见 篇九
我的家乡是隶属于合肥市的一个偏远农村,虽说隶属于省会,但教育、经济、文化、科技、农村发展等方面却并不如人意。相比于前些年,家乡的确发展了不少,但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国家政策的发展变化。在我看来,村里经济条件之所以得到改善可以说绝大部分都应归功于国家政策。近年来国家一直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因此粮食以及其他各种农作物的价格较以前有很大幅度增长,这直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再加上种子、农药的补贴,这才使得我家乡的人们生活有所改善。那我想说的是:虽然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这仅仅是国家政策的功劳,而我们自己却并没有作出多大改变来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因此,我认为我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从实质上说是不彻底的。
通过观察,我发现我们村之所以发展缓慢且必须依赖于国家的政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我们并没有从思想上彻底醒悟——只有自己才能发展自己。在多数农民的眼里,农村就是这样,只能依靠外力来促进自己发展,而自己能做的就是守着那“一亩三分地”,然后“靠天吃饭”,根本就没有想过要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收入,过上好日子。就算有想过,也只是想想,因为各种原因而并为施行。这么以来又回到了原始状态,认为农村就没有发展空间,向过上好日子就必须走出农村,去往大城市。所以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了务农而选择了去往大城市打工。这就出现了现在的“四农问题”——农村、农业、农民、农民工。年轻一些的农民都放弃了继续务农,不管好坏,硬着头皮往大城市闯,结果通常也并非自己当初想的那样美好。这些人走后,只留下了一些年老体衰无法出去打工的人在家务农,而他们由于能力有限,这就使得农村本来占优势的土地资源不再占有优势了,大量的土地因闲置而荒芜了,农村发展也就更加不切实际了。再者,人们一旦走出农村就不愿再回来农村了,就算他们在大城市里住“贫民窟”也不愿回农村住“小洋楼”,因为在他们眼中城市永远比农村好。因而有些能力的人都争先恐后的迁往城市,就算花掉其一生的积蓄也在所不惜。这种情况下再谈发展,就更加难上加难了。
其次,我们没有追求更好生活的欲望,有种得过且过的思想。认为只要能过得下去就行了,无所谓发展不发展。或者把过上好日子的希望都寄托到了下一代的身上,认为自己已经无能为力了,只要孩子以后有出息,自己就能过上好日子了。因此,他们追求的只是供得起孩子上学和维持家里基本生活需要即可,至于怎样发展,怎样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那就是下一代的事了,我们已经尽力了谁让我们生在农村这个贫穷的地方。于是从小教育孩子,要好好努力学习,将来考大学找份好工作到城市买套房子,在爸爸吗接过去享福,远离这个贫穷的地方。因此,一旦看到自己的孩子成绩不如别人家的孩子时就开始着急了,请这个家教上那个补习班,无论如何也要让自己孩子的成绩赶上别人。当这一切都没有什么效果时,他们就开始抱怨,唉,命就是这样呀,生了这么个笨孩子。但他们从来都没有发现自己孩子在音乐、体育上的天赋。孩子们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自然会有这样的想法:农村不是个好地方,农村就是穷,农村就是落后,身在农村也是我的命呀。他们长大后,无论怎么样都不可能再呆在农村了,农村没有了新的源泉,再谈发展,从何谈起!等到孩子们都出来工作了,他们的使命也就完成了,在家守着“一亩三分地”供自己生活,至于发展不发展已和自己没关系了。在我们村,大伙都喜欢在农闲时找找乐趣,而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打麻将来消磨时间,很少有人在闲暇时想到找点其他工作来做做。就连队长、会计这些村里的“官”也都选择了打牌而不是为本村的发展殚精竭虑。有时就算有人找上门来,给大家提供一个挣钱的好机会,这边也是懒懒散散的模棱两可的应着,这就使得虽然这次接了这个工程,但下次却没有机会了。不仅如此,也给别人留下很不好的印象:这个村子的人“好吃懒做”、“不思进取”。每当我们在谈论谁谁谁挣大钱了,某某村又在发展了时,我们是否有想过,同在一个地方,干的都是同样的活,为什么人家就比我们过的好。有人说因为我们没有机会,孰不知,机会是从我们指间溜掉之后才掉到人家手上的。
再次,我们村特殊的地理条件。我们村宽泛的说应该可以说是丘陵地貌,地面起伏不定,道路宽广不一,农田与农田之间大致呈梯状分布且各家各户的田地呈无序分布,间隔出现。这种地貌和农田分布也就决定了机械化在我们这也就没有用武之地了,故而我们村的生产状况还处于传统的手工作业阶段。虽然近年来出现了旋耕机、收割机、小型拖拉机,但由于地貌的限制,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机械作业。这就让那些想要多种些地,考虑到这些,最终也不得不放弃了。机械化的受限,使我们这的生产效率低下,别人半天就能干完的活,我们这至少得两天才能完成,发展速度也就可想而知了。水利设施也是比较落后的。据我观察,我们村的两口“救命水塘”由于年代久远且缺乏维护,里面已堆积了不少淤泥,这便使得水塘的蓄水量大大减小,逢上干旱年头,全村的田地的水源便得不到保证了。就拿今年春天的大旱来说,由于长时间不下雨,水塘里储水不足,村民都不敢开闸放水来插秧。本来家家都能种好几亩水稻的,近年却都减少了一半,仅种了自家的口粮,这还在担心水源不足,收获不了。再者,村里采用的仍是传统的漫灌方式,且用于灌溉的沟渠都是普通的泥土堆积而成,而这也因长期得不到维修里面填满了各种杂草、废弃物,有些地方还堆满了淤泥,这就使得灌溉时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了浪费,所以我们只能“靠天吃饭”了。
最后,村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也是造成我们村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我们村仅有的一条通往村外的路也就是在三年前才修好的,而且是最普通的石子路,经长时间的碾压,现在已是坑坑洼洼不成样子了,就这么一条路还是村里每家每户自己掏腰包凑钱买来的石子,自己组织人员来铺的,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这条路的质量自然也就比较低了,而且路修的很窄,仅够一辆小型车辆行驶,稍大一点的机械也进不来,这就更加限制了我们村进行机械化作业了。之所以说我们存的消息闭塞,是因为我发现我们村做什么事好像都慢人一步。前段时间,乡镇上都在说种树能挣钱,但并不见我们这有什么动静。当暑假回来时却意外的发现村里好多户人家都种起树来了,问他们为什么开始种树了,大家说因为别人都说种树能挣钱呀。但我发现,此时外面对种树挣钱好像没那么感兴趣了。由于缺乏经验和技术,大家种下去的树苗,不久就有好多枯死了。小树苗还没什么损失,可有的人家买的是好几百块钱一棵的大树,一下枯死几十棵,这就损失惨重了。不光是没技术,成熟的销售也有问题。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树应该销到哪去,只能在家等着有人上门来收购,这树苗的价格也就只能任人家说了,心想别折了本就算了吧,以后不种也罢!这就眼睁睁的看着一个挣钱的机会从手边溜走了。村里人种地也有一特点——盲目从众,往往是看别人种的多自己也跟着种,却不知别人早已找好了买家才敢这么种的,等别人家的都卖完了,自己家的却卖不出去,赔了本。看到某一年哪种庄稼价位高,第二年就大肆种植,结果第二年价格暴跌,又赔了本!针对于这些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
俗话说的好,欲望是成功的直接动力。要想家乡能真正的依靠自己发展,首先就要让大家认识到:农村并不一定就意味着贫穷、落后,凭借我们自己的力量不一定就过不上好日子。城市固然发达,但农村同样有自己的发展前景和空间。村里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学习活动,鼓励大家积极投入生产活动,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努力改变现在以打麻将来消耗时间之一不良风俗。村里可以在比较平坦的地方建一个广场,说是广场,其实只需一片水泥地就好,在那里设立宣传栏,为大家提供最新的信息。比如,最新的粮食价位以及未来可能的价格波动情况;农作物病虫害的预防及治疗方法;农闲时为大家提供就业信息等。由于村里有很多人不认识字,所以应当有专人负责宣传。这个人并非一定要是村里的干部什么的,随便一个认识字的、有责任心的、想为大家谋利益的人都可以。村里还应该有专门的小组负责获取最新发展消息,以便及时通知大家早作准备,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这个小组还应当帮忙拓展各种经济作物的销售渠道,组织大家农闲时参加有意义的劳动。
第二
要想富,先铺路。当务之急,应当把我们村那唯一一条通往外面的路给修好。能批得资金最好,真不行那就还自己动手。光有路还不行,得有人走才成。这就要吸引人进来了。现在离我们不远的风景区正在扩建、发展,这便是一个机遇。村里应当利用自己的环境优势和土地资源开展农家乐,农忙时歇业,农闲时开张,成本低又不耽误农事,鱼塘、果树林、闲置的土地都是珍贵的资源。
第三
兴修水利,平整土地。兴修水利,这并不难,组织大家一户出一人,半天功夫便可将全部沟渠疏通,即使现在没有资金建设更好的灌溉设施,但传统的沟渠经整顿后同样能够发挥其自身的作用。至于那两口水塘,待到干旱时节,便可进行清淤行动,以便增加其蓄水来量。可以对地势较低的废弃田地进行改造,增加水塘数量,增加水源供应。还可以在这些改造后的水塘里养殖一些水产品,不仅能增加收入,又为农家乐提供了一处好地方。相对于兴修水利,平整土地便不是那么容易了。其一,特殊的地貌,注定这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其需要的资金和设备都是不易得到的;其二,传统分田方式的限制,各家田地交错分布,不利于统一平整。虽不能一次性全部改变,但小范围的逐步改造应该还是行得通的,先户与户之间协商进行小范围平整,等到出现一定规模后,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
第四
组织人员出去考察学习,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合理引进其发展模式,为我们自己的发展提供一个参考。
10.我给家乡发展提建议 篇十
——蚌埠发展之我见
爱国爱家,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具有的美德,我自然也能不例外。自从08年离开家乡,来到重庆学习,我关心家乡发展的心情变得越来越强烈。每每看到外面世界的变化,自己总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自己的家乡。也许自己的一些想法,无法改变整个城市的发展大局,不过我还是想写一写,说一说我对蚌埠发展的建议和浅陋之见。
说到发展,我们不得不回顾蚌埠的过去。蚌埠是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双墩遗址和禹墟的发现,表明在蚌埠这块土地上,远在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此生息繁衍。据《凤阳府志》记载,蚌埠乃“古采珠之地”。古渡盛产河蚌,船舶聚集曰埠头,“蚌埠”的称谓由此而来。自夏朝以来,蚌埠及所辖县经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至宋、元、明、清,区划多变。1947年1月1日设市,是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蚌埠是安徽甚至是中国最早通火车的城市之一,1911年连接天津和浦西的津浦铁路的通车,改变了蚌埠这个小渔村的面貌。铁路和淮河这条黄金水道改变了蚌埠的历史,让蚌埠成为了极其重要的交通枢纽。建国初期,中央政府的政策扶持以及自身的区位优势加速了蚌埠的发展。在这一时期,一批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项目进入到蚌埠,比如纺织类的一毛、二毛,食品加工类的肉联厂、食品厂,还有重工业类的滤清器厂、船厂、汽车零部件加工厂等等。
想要发展好,就必须认清自身的优势和短处。
一、首先,分析一下蚌埠的优势。(蚌埠市同皖北诸市的优势比较)
1、在科技方面
蚌埠市科技力量非常雄厚,有38家国家、省驻蚌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其中有6家国家级驻蚌科研院所,分别是玻璃工业设计院、华东光电集成电器件研究所、机械工业第一设计院、40所、41所、淮河水利委员会。蚌埠市市属各类企事业单位共拥有中、高级以上技术人员13000人。据2004年有关统计数据,当年蚌埠市市专利申请136项,居皖北六市之首,远远高于其它五市之和(淮南市42件,淮北市12件,其他城市更少)。2004年末,全市民营科技企业226家,其中技工贸收入在百万元以上的企业39家,千万元以上的企业18家,亿元以上企业3家,全市民营科技型企业技工贸收入近10亿元。200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收入超过50亿元,在皖北居首位。
2、农业方面
蚌埠市地处南北交汇处,资源丰富、农业品种齐全,农产品加工基础雄厚。人均占有粮、棉、水产资源在皖北地区最高。2004年末,农民人均收入在皖北位列第一。仅粮油方面就有丰原生化、花园油脂等大型粮油加工企业。2004年油料产量37万余吨,在皖北六市第一。水产品产量近10万吨,位居皖北首位。水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皖北第一,并在皖北地区起着水资源重要的调控作用。目前国家气象局正在蚌埠市建设淮河流域气象中心。
3、工业方面 蚌埠市属老工业城市,工业门类齐全,传统的五大机(起重机、压缩机、拖拉机、柴油机、机床)等在省内及国内都有着较大影响。“九五”末和“十五”以来,蚌埠市加工制造业主要发展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玻璃深加工以及卷烟、纺织、酿造等传统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优势突出,其中,列入统计的大型企业6家,中型企业35家,上市企业有丰原生化、方兴科技、环球药业、安徽水利等4家,这些数字在皖北均居首位。2004年的工业、建筑业分别位居皖北六市前矛。
4、商贸方面
蚌埠市历史上就是皖北商贸重镇。据统计资料,2004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52万余人,高于两淮。第三产业增加值89亿多元,位列皖北六市第一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亿元,相当于淮南淮北两市总和。2004年进出口总额2亿4千多万美元,超过皖北其他五市的总和。邮电业务总量、移动电话、国际互联网用户在皖北六市均名列前矛。
5、交通运输方面 蚌埠面向长三角,背靠中西部,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经济腹地十分宽广。拥有纵贯南北交通大动脉京沪铁路一等客站,华东地区一流的大型货运编组站及最大的集装箱货场。蚌埠站日接发客车320列,从蚌埠乘火车可直达国内绝大部分省份和城市。已开工建设的京沪高速铁路在蚌埠设站,蚌埠站也是京沪高铁和未来京福高铁的交汇站。连接省会合肥的合蚌城际快速客运专线同步建设,届时2小时可达上海、3小时可达北京、半小时可达合肥。北京-福州、南京-洛阳两条高速公路在此交汇。蚌埠港是千里淮河第一大港,联长江,通大海。蚌埠距合肥骆岗国际机场130公里,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170公里。市内4C级新机场即将开通民航班机。优越的区位将促使蚌埠发展成为东南沿海的经济技术与中西部地区的能源、原材料等互补优势传接与融合的“接力站”。
6、文教卫体方面
蚌埠市共有高等院校10所,其中地方高等院校6所,军队高等院校4所。总量全省内仅次于合肥。地方高等院校在校学生4万多人(不含军校在校生)。2004年底,省市级示范中学、示范特色中小学、实验小学已达30所,居全省前列。全市中小学教师合格率居全省先进水平,居皖北之首。全市有中等专业教育学校和职业教育共49所,其中4所学校是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有一批省重点建设的示范学校、示范专业、示范实习实训基地。全市各高校和重点中学与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建立课题机构,每年都有一批科研成果问世。
蚌埠市市公共图书馆藏书量37万余册,在皖北六市位居第一,比其他五市之和高出近10万余册。花鼓灯、泗州戏两个艺术项目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传推荐名单。
蚌埠市有2所三级甲等医院。拥有医疗机构的总数量、卫生技术人员数量、病床数量等均位于皖北六市前列。
医学科研和学术活动、医疗技术水平列于皖北之首。蚌埠市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一直位居全省前列水平。长期以来竞技体育水平仅次于合肥位列全省第二位,并为国家和省输送了一大批体育人才。
7、人才方面
除了现有的科研院所以及社会各方面拥有的各类人才之外,还有各高校每年走进社会实习的研究生、大中专学生数万人。市有关方面应当重视这一问题,制定切实有效的办法,吸纳这一大批实习生,使他们进入全市各行各业参与创业,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作贡献。
二、我们再来看一看蚌埠的不足 改革开放之后,由于政策的倾向发生较大的变化——省政府着重扶持皖江地区和省会合肥的发展,蚌埠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没有利用好地缘优势,更没有在内生方面做好工作,失去政策的扶持以后,发展一直迟缓。
还有就是蚌埠人的意识中,自我的成分还是很浓,抱着过去的成绩,常常不能面对现实和未来。过多的埋怨并不能换来城市的发展,珠城人民需要改掉好逸恶劳的恶习,认认真真地找到自身的不足,埋头苦干建设我们的家乡!
蚌埠曾经在安徽排名靠前,现在已经被芜湖、马鞍山等省内的兄弟城市丢在身后。原因在哪里?芜湖、马鞍山抓住了长三角的制造业转移的机遇。芜湖的汽车制造、马鞍山的钢铁制造以及与汽车火车相关的钢铁制造成为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力。由于芜湖、马鞍山相比蚌埠区位优势更加明显,原有的工业基础很便利地接纳了长三角的资本技术管理。制造业的转移这个趋势由世界发达地区转向长三角,长三角地区由于空间饱和、生产成本增长与劳动力工资成本的升高向毗邻地区转移。芜湖和马鞍山的领先正是得益于这一趋势。蚌埠虽然没有抓住收益高的项目,但是仍然有思索的空间。利用原有的工业基础与长三角或世界的制造业对接。像现在的汽配项目、滤清器项目等。制造业中钢铁、汽车制造业产业链长,附加值高,看看现在各城市发展争相争取钢铁汽车项目可见一般。蚌埠能拿到钢铁、汽车项目吗?这不太现实,不过可以在汽车制造延伸产业动动脑筋。
我对于蚌埠未来发展的一些见解:
1、整治城市人文自然环境
战国时期,孟母三迁的原因就是他们所居住的环境,不能让孟轲安心学习。由此可见环境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所以良好的人文自然环境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单说自然环境,蚌埠还是不错的。地处淮河中游,蚌埠市地处淮河流域,四季分明,气候湿润,处于秦岭——淮河天然气候分界线上,淮河以北是一马平川的平原,淮河以南是低矮的丘陵。蚌埠地区地质构造复杂,矿化普遍,矿产资源丰富。蚌埠市山水相连,自然风光秀丽多姿,人文景观,名胜古迹众多。正是应了那句话“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说蚌埠的环境不好,其实主要是指蚌埠人的城市环境和市民素质需要大力提高。别的不说,在二线城市都已经很少见的闯红灯、随地吐痰的行为,在蚌埠依然时有发生。行人在街上乱扔垃圾的现象仍不能杜绝。在保护环境这一方面,蚌埠人真的需要向近邻徐州、合肥学学了!如果我们的城市给外界的印象就是脏乱差,那么发展就永远是痴人说梦!还有就是那个让毛主席老人家都十分费神的淮河。“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不是一句空话,希望治淮委员会和地方海事局的那些人能还淮河本来的面目!
2、找准城市定位,紧跟政策,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 随着合肥和沿江城市的发展,以及苏北整体划入长三角、济宁等一批鲁西南城市跳跃式地发展,二十年前还处于区域领先地位的蚌埠,需要重新定位,找到新的发展方向。未来十年到二十年,蚌埠不应该单打独斗,而应该依托城市群的协同发展、统一对外来做大吸引力,比如珠三角,长三角。因此,蚌埠需要考虑3个层次的组团发展,从大的来说要融入长三角,中的来说打造合芜蚌,小的来说推出沿淮城市群,联合淮南、淮北、凤阳一同发展的“大蚌埠”概念。另外,在协同发展中,要注意找准自己的定位,而不能盲目地、低水平地的“融入”,应该强调主动性更强一些的“嵌入”这个词。并按照皖北核心城市的标准进行建设,并努力成为淮海地区的“新核”。把握好政策,坚持特色,走可持续发展路线。
1、两淮一蚌战略:2006年,安徽省提出两淮一蚌战略。“两淮”为淮南、淮北,同为重工业城市,“一蚌”为蚌埠市。两淮的煤矿资源储量十分可观,淮北地区的农业也是一大优势。蚌埠借助交通方面的便利,可以将两淮地区的矿藏和粮食资源,运往沿海沿边消费地区,发展物流业。
2、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2008年底,谋划已久的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破茧而出,这是全国唯一的以自主创新为主题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12月28号,科技部在征求国家有关部委意见,并报国务院同意后,正式批复同意将推进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实验区。这三个地区几乎囊括了安徽省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蚌埠应该结合政策,打造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产学园区,实现GDP最快最大限度的产出。
3、中部崛起政策:蚌埠市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有关政策,怀远县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
3、发展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
一个城市不怕落后,就怕没有特色。现在中国的城市的发展陷入了一个怪圈,那就是城市规模越大越好,城市的楼房越高越好,最后变成千城一面。所以蚌埠的发展不能落入旧窠。蚌埠有一别名——珠城,叫做珠城,那是因为这里曾经盛产珍珠,所以我觉得应该把珍珠再请回来。不过短期内要在淮河里养珍珠很有难度,我认为应该利用张公山大塘和龙子湖发展珍珠养殖业,等到发展到一定规模,可以将珍珠产业纳入到旅游业,吸引游客。此外,蚌埠还要坚持商埠的发展,远近闻名的太平街、二马路小商品市场依然要继续扶持,这方面应该学习义乌的经验。人们说蚌埠人会吃会喝会玩,所以说娱乐业我们一定不能落后。蚂虾街、地委(交通三巷)、张公山新村、百货大楼后面的那条街,等一大批饮食街都应该好好规划,做成即卫生又有档次的小吃街。蚂虾这道珠城的特色菜,我们20年前就该学习国外,举办一年一度的“蚂虾节”,借此进行的一系列周边活动将带来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而且还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蚌埠的玉器产业也是全国有名的!去年建成的玉器城,希望未来能有比较好的发展,进一步带动蚌埠玉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按照“优势产业形成支柱、新兴产业形成雏形、传统产业形成特色、重点产品争创品牌”的思路,进一步做强做大精细化工、汽车零部件及机械装备、玻璃及玻璃深加工三大优势产业,延长产业链,壮大产业群,形成产业支撑;积极培育科技含量高的电子信息、新材料及新能源两大新兴产业;继续优化卷烟等传统产业。这里面就要着重强调丰原、华光、八
一、滤清器厂、烟厂、酒厂等几大实力雄厚的企业,我们还应该利用得天独厚的科研资源(玻璃工业设计院、华东光电集成电器件研究所、机械工业第一设计院、电子40所、41所,十余所高等教育院校),加快企业集群化、产业集群化步伐,培育发展一批主业突出、带动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充分发挥蚌埠市农产品深加工和生物化工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生物质产业,重点打造全国性的以生物技术为依托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形成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科研、加工、交易中心。同时,努力创造良好创业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扩张经济总体规模,提高工业化水平。
4、二是完善皖北综合交通体系。
皖北地区承东启西、传南接北,融入长三角,承接产业梯次转移,必须交通先行,加快建设快捷通畅的综合运输通道,发展大商贸、大物流。蚌埠市市是皖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建议,以京沪高速铁路建设为契机,加快水蚌复线改造,规划建设蚌淮(南)高速、睢明高速以及固镇、五河高速连接线,建设蚌埠市新港(二期),加快推进蚌埠市作为支线航班的前期工作,明确蚌埠市的组合交通枢纽地位。在加快快速交通网络建设的同时,继续加快实施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全面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努力把蚌埠市建设成长三角加工制造业沿京沪线向北转移的前沿阵地、农产品供应基地、短途游客的旅游目的地和产业工人输出基地。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建设“两淮一蚌”重化工业走廊。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重要抓手,以产业链招商、园区招商、存量招商为重点,加大对港台、日韩等亚洲地区以及苏浙沪等长三角等重点地区的引资力度,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进一步加大对开发区的投入,加快开发区和各类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开发区和各类园区对项目的承载能力,使开发区和各类园区成为招商引资的主阵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保持蚌埠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在省级开发区中的领先地位,建成1-2个特色鲜明、规模较大的县级开发区。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扶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对外贸易,不断拓宽发展空间。
5、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向世人宣传蚌埠
蚌埠曾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人文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新石器时期的双墩文化、禹王庙、垓下古战场、明皇陵、明中都、白乳泉、汤和墓等诸多历史人文景观都汇聚于蚌埠,此外张公山公园和龙湖边上的桥头公园都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近邻凤阳境内的韭山洞、狼巷迷谷也都是国家4A级景区。利用现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加之已有的交通条件,发展旅游业十分有必要。突出重点的进行景区建设,县郊地区应该将禹王庙和垓下战场作为建设的重点,市区则应该好好利用张公山和龙湖的两个公园以及淮河。淮河的北岸应该学习兰州,建设滨河公园,并开发上游的淮河三峡旅游资源,建设形成具有蚌埠特色的淮河旅游风景区。淮海地区一直都缺少一个大型的主题游乐园,现在市里已经筹备,在燕山路建设一座可以媲美芜湖方特乐园的花鼓灯嘉年华。我觉得这一方案非常好,因为它不仅满足了周边人民的娱乐需求,也将安徽的传统文化——花鼓灯融入其中。
【家乡的发展】推荐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调查08-29
家乡发展前景06-25
介绍家乡的美文-家乡的春天10-26
关于家乡的作文:我爱家乡10-29
家乡美景故事:家乡的小溪11-17
关于家乡习俗的文章:家乡谚语知多少07-25
我爱家乡作文200字 描写美丽的家乡07-27
家乡的水06-23
家乡的诗歌10-14
我爱家乡的××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