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基础理论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2024-08-15

音乐基础理论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共11篇)

1.音乐基础理论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篇一

音乐智能理论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教育论文

前言

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指出:人至少有七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并认为:音乐智能与其它智能在人的发展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他在《多元智能》一书中谈到艺术教育特征时说:人类的智能训练有两种方式,即非正式学习活动方式和正式的学校训练方式,而后一种方式在当今世界占据着主导地位。由此可见,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音乐教育则是培养中学生音乐智能的主要途径。那么,音乐智能的培养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作了清晰的诠释:“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加德纳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出发,提出音乐智能由三种音乐能力构成,它们是:(1)音乐的感知能力,即能辨别一种艺术形式内部的差异(其中自然包括音乐的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2)音乐的创作能力,即音乐创作的意识、音乐表现中的创造性成分;(3)音乐的反思能力,即从自己或其他艺术家的感知和作品后退一步,寻求领会这些感知和作品的方法、目的、难点和达到的效果。

加德纳提出的这三种音乐能力,不仅为确定中学音乐教学的具体目标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学音乐教育效果的评价构建了理论与操作框架。以下就本人学习加德纳有关音乐智能理论的体会,结合多年中学音乐教学的实践,谈谈自己是如何培养与训练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创作能力以及对音乐的反思>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中国最强免费!<能力的。>

一、如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心理学认为:“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个别特性组成的完整形象的反映,是一种包含着组织与选择的主动的反映。”音乐的个别属性包括:音高、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人对音乐的感觉就是通过听觉通道,对这些音乐的基本要素产生感觉。然而,音乐是上述基本要素的结合体,对这些基本要素的整体感觉,就是对音乐的知觉,将音乐的感觉与知觉结合起来,就称为音乐的感知觉。显然,要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就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音乐概念与技能。但是,这不是音乐艺术教育的全部,苏珊.朗格认为:真正的音乐感知是把形式统觉为能动的东西。对作品完整形式进行感知之时,就是开始赋予形式以艺术。加德纳指出:“艺术的学习仅仅掌握一套技巧和概念是不够的,艺术是一种深度个人化的领域,学生在这个领域中将进入自己和他人的感情世界。”那么如何来实现这一目标呢?加德纳说:“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在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家个体的思维方式,包括实践艺术家、艺术评论家和艺术作品文化背景研究专家的思维方式”。根据加德纳的思想,我在音乐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两种方式:

第一,借助其它艺术形式感知与欣赏音乐这一抽象的艺术形式,即:通过对多种艺术形式的欣赏,来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艺术形式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特点与内涵的理解。例如,在中华民族器乐曲《春江花月夜》的欣赏教学中,我在对该作品风格、旋律、特点等简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诵读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便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以及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部分诗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明月。”同时,让学生欣赏表现《春江花月夜》的美术作品。通过欣赏诗与画来丰富学生的表象,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进入到一种音乐与想象情景相互交融的意境之中,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感知能力。藤守尧在其《审美心理描述》一书中说到:“想象就是通过把感知到的完形或是大脑中存储的现成图式加以改造、组合、冶炼、重新铸成新的意想的过程。”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加德纳所说的“我们是采用认知的方式进行艺术教育的”这句话了。

第二,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即加德纳所说的,要教会学生能辨别一种艺术形式的内部差异。为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让学生体验中西方音乐在表现同一主题时存在的差异。例如,在《月夜》单元教学中,我让学生先自己去欣赏中国音乐《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和外国音乐德彪西的《月光》,并体验它们在表现形式、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方面的各自特点,而后在课上概述出中西方音乐所存在的文化差异。有同学说,中国这两首音乐根据曲名就可感知音乐表现的特定情景,而欣赏中也不难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而外国音乐《月夜》则像西洋拉弦乐器的弓弦运用,是完全自由开放的,因而音乐表达的情形似乎更曼妙而富于遐思。更重要的是通过发现差异,使学生由原来对音乐的一般感知而深入到了对相关音乐文化的思索与鉴赏。其二,是让学生感受同一音乐题材因采用不同表现方式,是否会产生不同的心灵体验。例如,在音乐作品《梁祝》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课外自主欣赏不同的演奏版本,如:小提琴协奏曲、二胡演奏曲、钢琴曲以及琵琶独奏曲等,并请学生在欣赏后谈体会,有的学生说:“我还是喜欢小提琴协奏曲,因为小提琴音色优美又具抒情性,加上管弦乐队协奏,表现力非常强。”也有学生说:“我更喜欢二胡演奏曲,因为我学过二胡,听着这深情的音乐,我能体验出演奏家那娴熟的指法与弓法中所隐含的丰富情感。”还有的学生说:“我较喜欢琵琶独奏曲,因琵琶的音色悠扬动听,扣人心弦,而且《梁祝》是我国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用民族乐器来演绎,更能体现其内涵。”可见,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差异中,在获得独立的审美体验的同时,音乐的鉴赏能力自然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二、如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

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加德纳所说的音乐创作能力,是一个值得思考探究的问题。首先,我认为:这里的音乐创作不能理解为通常意义上的音乐创作,即按规范的音乐创作程式创造出新的有价值的音乐作品,而应理解成学生的音乐创作意识,以及在他们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再者,我认为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结合艺术教学的各种形式,为学生创设能激发创作欲望及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情形。

音乐欣赏教学是中学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一种相对静态的教学形式。将单纯的音乐欣赏与适当的艺术实践及创作活动结合起来,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音乐的创作意识乃至创造性思维。例如:在音乐欣赏

教学中,师生在对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等简介了解后,并在聆听这些作品的基础上,如果再通过师生共同试唱或试奏代表性的乐句、乐段,将更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音乐作品所欲表达的主题思想,感受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及人文价值,而进一步要求学生进行自由创作也就成为了可能。譬如让学生为某一段音乐填词,或者反过来为诗歌、散文、小品、舞蹈、图画选择或创作相应的乐曲、乐段等。我曾在欣赏乐曲《梁祝》后,在师生共同吟唱音乐主题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主题音乐创作并表演小品《梁祝新传》,学生对此则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与创作热情。他们用浙江方言填词演唱主题音乐,并用电子琴融进爵士元素进行伴奏;在人物形象与内容表现上,又以卡通动物造型,拟人化的演绎现代梁祝的“草桥结拜”。纯真活泼而不失审美趣味,富浓郁民族情韵的表演,不仅体现出学生极具睿智的艺术创意,也激发了学生对音乐这一艺术形式进行再创造的兴趣。课后,同学们饶有兴致而感慨地说:“我们很乐于参与这样动静交融的音乐欣赏教学。感谢老师给予我们艺术创造表现的机会,并让我们收获了更多”。

此外,随着当前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在音乐教材与教学形式的选择上有了一定的自主空间。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组织更为合理有效的教学活动。例如,在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为了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造意识,我让学生围绕音乐欣赏教学的主题内容,课外自行选择收集相关的音乐资料,在课中进行推介并共同欣赏交流。例如:在初二新教材《乡韵》的教学中,学生们选择了《向天再借五百年》、《精忠报国》、《家乡》、《唱脸谱》等音乐资料在课内一起鉴赏,甚至同时以他们自己的舞蹈、武术和绘画相诠释。而后,他们又在对所选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中,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一位同学说道:“京剧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因戏歌的传唱被我们青少年所接受。但据悉,我国各地有很多剧种却在逐渐失传。我认为,如果进行适当改革或把它们拍成影视动画剧,并用戏剧的主题音乐填词作为影片歌曲传唱,再将传统与现代的`演唱方法有机结合,就能让这些传统文化得以流传,甚至发扬光大。”还有同学充分发挥了批判性思维说:“现在有些歌手用奇异的唱法来处理演唱一些具有严肃题材的歌曲,不仅破坏了歌曲原有的意境,而且显得没有格调。”从学生们活跃的交流中可以看出,组织进行更为合理有效的教学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音乐欣赏的视界,更是激发和培养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意识与能力。当然,学生的想法不一定全面,但从中却反映出了他们乐于思索、敢于批判创新的创造性精神。

三、如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音乐反思能力

加德纳在探讨有关艺术教育的几个基本观点时,曾提出过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艺术是一种实在的知识呢?还是认知与元认知的形式?”从心理学上讲,元认知就是个体对自我认知过程的认知,它包括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意识、调节与监控;从音乐智能来讲,加德纳所提出的音乐的反思能力就是音乐的元认知能力,它包括个体对艺术家的作品的评论,也包括个体对自己音乐感知与理解能力的反思与评价,即:反省自己是否理解作品的创作目的?是否了解作品的创作方法?是否体验到作品的效果等?

根据元认知理论及音乐反思能力的含义,我在音乐教学中十分注重对学生音乐反思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例如,在《进行曲》类音乐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音乐的拓展学习,在注意聆听和收集社会生活中各种进行曲的同时,关注各类进行曲的特点并予以分类。

更为主要的是,要学生谈学习的心得体会。一位同学在所写的心得中,首先描述了进行曲创作的历史沿革及其功能,并将其分为两大类,即:“表演性进行曲”和“实用性进行曲”,又对每类进行了举例说明,并概述了各类进行曲的特点。而最后他写到:“我突然发现鉴赏音乐并不像我原先想象的那样简单,而是有着相当的文化蕴涵于其中。以前我一味追求流行音乐的潮流,现在开始才对音乐的本质有所注重和认识。”又例如,经过《月夜》单元的音乐教学,一位同学这样写到:“通过这一主题的音乐教学活动,不仅使我对音乐有了更全面的理解,而且让我懂得了生活中,不仅仅只有流行音乐才能感动我,其实许多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乐曲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它能带你进入另外一种不同的境界,让你领略到一些截然不同的景象,开启你思绪的大门,因此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从上述两位同学的自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感知与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已开始对音乐的本质与内涵进行思索,同时就自我原先对音乐的理解进入了反思。显然,在思索与反思的过程中,学生的艺术认知能力、审美能力,对音乐的反思能力以及人文素养都得到了提升。

[参考资料]:

1、[美]霍华德.加德纳著,《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10月版。

2、尹爱青,《音乐审美心理结构的建立》,中国音乐教育,20__年第11期。

3、杜晓新、冯震著,《元认知与学习策略》,人民教育出版社,1911月版。

4、霍力岩等著,《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__年1月版。

5、藤守尧,《审美心理描述》

2.音乐基础理论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篇二

当前中国乡村音乐基础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的溥弱环节, 中国城市学校音乐基础教育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而大广西乡村由其民族地区音乐基础教育相对滞后, 影响了全民整体素质教育的提高和建设。

据笔者对广西1 6 3所乡村中小学调查, 目前位于民族地区的广西乡村音乐基础教育存在普遍性的溥弱问题, 其究根本原因, 其一, 乡村学校音乐师资力量短缺, 大学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不愿意去音乐师资奇缺的民族地区乡村学校任教, 宁愿“飘”在音乐师资力量已趋饱和状态的城市, 和经济发达地区生存, 而使得广大乡村音乐师资力量匮乏, 目前广西乡村学校的音乐教师绝大多数是兼职教师, 即由非本专业的其它学科或有少许音乐基础和知识, 和甚至没有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师兼任音乐课, 其二, 音乐教学设备几乎零, 由于乡村学校财政困难, 学校不可能配备上万元的钢琴等高档乐器, 在加上能配备, 也无人会演奏, 毕竟钢琴是一个专业性强的乐器, 技能技巧不是一时能掌握的。上述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剥夺和削弱了民族地区的乡村孩子正常接受音乐教育的机会, 阻碍了乡村文化人才的培养进程。

电子琴是一种富于变化和创新的乐器, 它既包含了差不多整个管弦乐队和键盘乐器的音色变化, 又具有多种和弦的自动伴奏, 既包含了多种丰富的节奏变化, 更具有多种打击乐器, 电子琴这样一种神奇的乐器, 对于学生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 况且, 电子琴可以舒舒服服地坐着弹奏, 还可以边弹边唱, 既不像吹笛子那样运用气息支持, 又不像弦乐器那样顾及音准而显得难学, 电子琴易懂易学, 使用方便, 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能让老师得心应手地借助电子琴进行灵活, 生动的教学。因些, 电子琴引入乡村音乐基础课堂就显的十分重要了, 电子琴作为广西乡村音乐基础课的教具, 还具备以下优点:第一, 价格便宜, 现在的电子琴功能齐全, 价格在一千左右就能买到, 不会增加乡村学校的负担, 第二, 电子琴有多种音色, 能模仿各种乐器的演奏, 同时, 电子琴还具有各种风格的节奏型, 基本涵盖了音乐各种风格与种类, 电子琴的这种特性, 使它更适合音乐基础教学。第三, 电子琴简单易学, 电子琴作为键盘乐器, 比其它的键盘乐器更容易上手, 乡村音乐教师容易学习与掌握。第四, 电子琴有固定音高, 更适合应用在音乐教学中, 第五, 电子琴携带方便, 可以随便搬用, 可以更好的开展课外文娱活动, 以上几点说明电子琴在广西基础音乐课中的应用是可行的。

二、可行性分析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音乐课堂教学与其它学科一样, 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音乐学科突出的是音乐性, 中小学音乐课处处以音乐为本展开教学活动, 无论是歌曲演唱、音乐欣赏、韵律活动、还是音乐剧表演等都以音乐作为主体, 音乐课堂教学体现音乐审美教育, 以审美为核心, 从音乐体验到音乐实践, 最终尝试音乐创造, 音乐学科与其它学科一样, 强调兴趣, 体现学科文化。音乐课堂教学必须以音乐为主, 让音乐贯穿教学和活动的始终。这就意味着单纯地教会唱几首歌, 已不是恰当的音乐教育方式了, 在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创新中, 笔者认为电子琴作为教具进入课堂, 有望扭转这些不恰当音乐教育现象, 形成一种高效实用的音乐教学体系。

当今电子乐器已趋成熟稳定, 在广西乡村中小学音乐课中, 选择用电子琴作为基础设施是明智合理的选择, 首先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时代, 微电子技术已广泛地渗透普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电脑与电器日渐“简单化”, 其操作已成为年青人无师自通的技能, 他们对电子音乐与乐器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感, 同时, 电子琴作为数码产品进入课堂, 还有助于教师们日后理解电脑, 数码, 多媒体的应用, 其次, 电子琴相对于钢琴与其它乐器, 已具有价格低廉, 经久耐用, 维修简单等优点, 而且没有什么运营成本, 此较适合于乡村中小学推广。再次, 键盘乐器可以立体地多层次的表现音乐, 特别适合于音乐素质教育, 电子琴同钢琴, 风琴相比, 功能强大许多, 不但具有非常丰富的音色, 还具有古典音乐风格、流行音乐风、民族音乐风格等节奏型, 所以, 电子琴不但可用于独奏、合奏、伴奏、而且还可以用于乐队排练, 同时将电子琴与电脑相连, 可以完成多轨录音、演奏、记普作曲、改编创作等。又次, 电子琴比钢琴、风琴重量轻, 体积小, 便于移动携带, 可以在广场、园林野外使用, 不受演出场所的限制, 由此可见, 在广西乡村音乐基础课的教学中, 选用电子琴作为基本设施, 优点众多, 效果显著, 是传统乐器所难以企及的。

三、电子琴在广西乡村音乐基础课中的应用

电子琴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应大大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 加强基本素质与体验参与, 创作改编等音乐实践内容, 这正是音乐教学改革的方向与内容。

(一) 电子琴在歌唱中的应用

广西乡村中小学在选择非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老师任兼职音乐老教师的时候, 一般会考虑到那些能歌善舞的老师, 他们都是文娱骨干, 在唱歌、乐器方面有特长, 会很快适应音乐教学。而那些文化课为主的教师在担任音乐兼职教师时, 由于所学专业不同, 在教学中常常出现在某一音乐技能方面的缺乏。就拿音乐歌唱课来说, 多数老师不敢用琴给歌曲弹伴奏, 单独的用嘴来教唱, 这使音乐课堂缺乏音乐气氛, 如使用电子琴来伴奏, 不但可以避免出现这样的尴尬现象,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与音乐兴趣。在实际教学中, 电子琴有自动单指和弦伴奏功能, 只要我们把这个功能打开, 在配上相应的伴奏型, 只需弹一个音, 琴上会自动给我们形成和弦、低音、和伴奏。学生在歌唱时, 只要我们用左手零星的弹奏几个音, 就可以进行课堂教学了, 如果要效果好一些, 只要你能够用右手较准确地弹奏歌曲的单旋律, 适时的加入左手点缀式的伴奏, 就可以很好的完成教学歌曲的伴奏了。同时电子琴还有录音功能, 它的录音功能可以使教师提前把要学的歌曲, 进行录制保存, 在上课中使用时, 可以像放C D一样, 这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改变音色, 节奏, 速度甚至调性, 大大隆低了老师上课难度, 在演示中又可以分声部讲解聆听, 同时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在歌唱课中使用电子琴作伴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准, 为音乐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电子琴在音乐欣赏中的应用

音乐欣赏, 学生先从乐音的感知和记忆入手, 经过细致的辩别和丰富的联想, 进而进行系统分析和充分的理解, 最后达到了审美力的提高。在整个欣赏过程中, 电子琴最有助于记忆力和辩别力提高的, 例如:在欣赏完某一乐段或乐章后, 可以要求学生将该乐章的主题律重现, 这时, 学生大脑里已有一个模糊的印象, 如果能在电子琴上有实际音响帮助回忆, 预先表明要学生辩别用什么乐器作主奏声部, 当欣赏过后, 指导学生在琴上进行音色选择来加以辩别, 这无疑可以提高学生对音色的辩别力, 也有助于对深入化音乐主题的理解, 在音乐欣赏学习上用电子琴作学习实践, 有助于提高学生再现音乐的能力, 为创造性的音乐思维打下音好的基础。

(三) 电子琴在乐理知识中的应用

在传统音乐课堂上讲授乐理知识时, 学生多数反映死板枯燥, 难理解又难记忆, 皆因老师上课只是“纸上谈兵”如果我们能利用电子琴, 让学生亲身弹奏体验, 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音程时, 指导学生由单音开始, 在向上构成双音, 让学生从丰富的音响中体会到单音与音程的不同, 以及和声功能的作用, 他们很快便会掌握音程与转位的组合形式了, 再例如, 在讲变化音的时候, 可以通过学生在琴键上向上升或向下降的半音移位, 得到深刻的理解, 所以, 把电子琴应用在讲授乐理知识中, 乐理知识的讲授也就变的容易多了。

(四) 、电子琴在节奏与和弦训练中的应用

1、节奏训练

节奏训练是电子琴最擅长的方面, 可利用电子琴内存的百余种节奏型和数十种打击乐器, 利用其动听的音响和闪烁的节拍提示灯进行演示与辩别, 教师可以对节奏按基本节奏, 变型、常用节奏、古典乐节奏、现代风格节奏、复杂节奏等类型进行演示, 用速度设置器进行速度的变化, 并且用自动演奏功能来摆脱乐器操作, 从而可以全力进行教学活动。

2、和弦训练

和弦训练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用钢琴、风琴来表现和声进行需要较高的演奏技巧, 有时还要作专门的练习, 并且它们表现的和声单一有限, 电子琴有自动和弦功能, 包罗了音乐中使用的各种和弦。其演奏技巧简单易学, 因此可随音乐节奏与织体, 轻松奏出不同的和声效果, 又可通过动听的音响, 促进学生领会, 也便于学生复习和练习, 提高学生辩别和弦及欣赏应用和弦的能力。

(五) 、电子琴在音乐创造力培养中的应用

学生学习音乐, 目的是用音乐启迪他们的智慧, 开发他们的智力, 在达到一定的审美力上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在现在使用的中小学教材中, 总有一些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章节, 例如, 先写出第一乐句的旋律, 要求学生接写第二乐句的旋律。由于缺乏一些再现音的工具, 学生往往缺乏音乐的感觉而很难完成, 如果我们能借助电子琴让学生操琴做多种尝试和选择, 乐音会给学生一个直觉的音乐感受, 这种直接的感受, 必定能创作出许多流畅而优美的旋律, 有助于学生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同时, 电子、电脑音乐作为未来音乐发展方向之一的地位已确立, 传统乐器电子化已成趋势, 用子电子琴的MIDI接口, 可使电子琴与电脑兼容, 从而发挥个人的音乐才能, 提高作曲、配器与音乐多媒体创作能力。电子琴的应用功能潜力极大, 以上只是最显著的作用方式, 在音乐教学中进一步挖掘, 一定会创造出更多的利用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 开发学生的音乐创作思维能力, 使学生的音乐修养和音乐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3.音乐基础理论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篇三

关键词:多元智能;高中音乐教学;应用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霍华德·加德纳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之后便在教育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该理论改变了人们对于智能的惯性思维,使更多的教育工作者热衷于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依据之一,该理论有着高度的教育改革理念和现代科学的前沿特质,在教育领域倍受青睐。对我国教育的相关理念和观点都有很大的改变和促进。据发现,目前音乐教育在高中教育中所占比重不大,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高中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应该拥有一套成熟完善的教学内容、体系和方法。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李政道说:“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像一枚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说明艺术教育在育人中的重要性,多元智能理论对艺术教育在認知科学领域进行了探索,应该寻找正确有效的音乐教育方法,使音乐教育的独特魅力有所展现。

一、高中音乐教学现状

高中音乐在高中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不仅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对学生长远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要设计一套合适的教学方法,明确教学目标。目前高中音乐教学中还有很多缺陷,这里归结有以下几点:

1、教学目的不明确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目前大多高中音乐教学中没有明确音乐教学的开展目的,没有把侧重点放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培养情操方面,忽视对学生内心情感的熏陶。而且很多音乐作品并不实际,教师还没有正确把握学生的教学需求,不利于提高音乐课堂学习的效率。

2、教学内容单调,无创新达不到预期收获。高中音乐教学中统一的特点是,内容陈旧、混乱、跨度较大、毫无衔接。没有形成成熟而完整的体系,不能突出教学重点。学生很难对知识点进行完整把握。教学过程中,音乐老师还是传统教学中以知识灌输为主,学生为被动接受。音乐教学应该注重师生内心情感的交流,应该有相互体验的过程,才能了解学生的真正需要,使学生有所收获。

3、应试教育中的形式化教学模式导致教学水平低下。目前很多学校为了完成教学而教学,逐渐趋于形式化,忽视内容的深人挖掘,就算使用系统性教学,也很难提高其教学效率,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与个性化的培养和发展,导致整体教学水平低下。

二、高中音乐教学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实施对策

目前来看,旧的教学体质已经不合时宜,所以新课程的改革中要求改变当前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也要有所转变。高中的音乐课堂,为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对课堂内容必须有所要求,必须满足学生对音乐的需求,针对音乐知识和音乐鉴赏能力的改善措施有以下几点:

1、严格管理,设定教学目标。多元智能理论中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有着自身的智能和优势。要根据个体的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要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就必须达到全面教学,过于狭隘就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全部学生都能从中有所收获。所以制定面向全体学生,以全体学生为发展主体的学习方式是必要的。众所周知,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在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同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爱好,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让学生在音乐的体验式学习中,可以有所收获,张扬个性,发展综合素质。多元智能理论的优势在于有效把握关键点,在音乐教学中,有侧重的培养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发展。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发现自我,充分挖掘个性,创造自我。

2、营造多元化课程。高中课堂学生数量普遍很多,要做到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并且保持课堂主题的特殊性,学生必须具有主动性,课堂要有吸引力,在互动的过程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于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就越显重要,真正结合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多元智能指导教学体系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理解理论知识,在设计多样化教学内容时,也需要加强学生对课堂的全面了解,提升学生智能的同时,充分满足学生好奇心,更有利于丰富学生对音乐领域的体会,养成主动思考、参与的习惯,从而提高其鉴赏分析能力。

3、建立新教育模式,促进发展。新的教育模式中,老师是在帮助学生学习,所以学生做为教学的主体,老师只起到辅助作用,这样一来,教师需要尽心为学生提供知识辅助。多元智能的学习模式致力于针对不同的学生加以培养。若以音乐作为智能,相关的培训工作就要起到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的作用。以全方位发展为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发挥特长,以达到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目的,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在不断进行改革,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模式越发凸显优势,在高中音乐的教学过程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在培养学生全方位智能发展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实践证明,多元智能理论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也能达到激发学生音乐潜能的作用。为了解决目前高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教学目的不明确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教学内容单调、无创新达不到预期收获等问题,应该注重严格管理,设定教学目标,营造多元化课程,建立新的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音乐基础理论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篇四

【摘要】用怎样的的方式来上一节音乐课,是激发学生对音乐兴趣的关键。一节课的好与坏,课前要准备充分。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授课内容创设不同形式的环节。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词】教学兴趣游戏

德国教育家福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快乐的源泉,是培养儿童道德品质的手段,在游戏过程中最能表现儿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性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音乐使人放松,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游戏使人愉快,相信大家也能感受到,而二者的结合所产生的作用远远大于1+1=2。

音乐是人们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学科,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出生动有趣的游戏、自编音乐舞蹈、歌舞表演、打击乐器伴奏等,创设各种愉快生动的教学情景。

音乐是一门很“难”的艺术,无论是音乐的欣赏、表演或创作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矩,都不可能胡编乱造、胡思乱想。那么,怎样在“难”的音乐和孩子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呢?使孩子和音乐沟通起来呢?音乐游戏恰恰能够做到。在音乐游戏中,融合了音乐与游戏,是音乐教育中最易为儿童接受、喜爱、理解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在游戏中让低年级学生直接地、亲身的体验音乐、感知音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掌握浅显的基础知识和简单的技能,并且尽量让他们认识简单乐谱,做到寓教于乐。

小学阶段处在人生发展初期,生理与心理急剧变化,要提高小学音乐教学成果就要综合考虑学生特点创新小学音乐教学模式。小学阶段的学生天真烂漫非常爱玩,所以要把孩子爱玩的天性与教育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够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场所,还可以提高教学成果。

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规定:小学低年级音乐课要增设唱游内容。唱游内容包括:律动、歌表演、音乐游戏、集体舞等。实践证明,越是低年级的孩子越爱动。因为年龄小,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那么如何能够保证教学效果,让他们在40分钟的音乐课堂真真正正的学到知识?游戏应该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音乐游戏是以发展儿童音乐能力为主的一种游戏活动,它也是学生欢迎和喜爱的一种综合性活动。在音乐教学中如果能恰当地运用游戏,我们将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 音乐游戏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是人生教育的最基础阶段,对人生的综合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音乐是一门培养人音乐素养的重要课程,传统小学教育中对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成果不够显著,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当今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比较高,不仅专业知识要相当深厚,还需要有良好的综合素养。游戏教学法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音乐游戏能变枯燥的知识传授和抽象的音乐符号为富有情绪的生动形象的游戏教学。

视唱歌谱对孩子们来说是枯燥、无趣的。看似简单的音符,学生掌握起来却似乎很困难。如何能让枯燥的视谱变的生动有趣呢?我用“小音符找朋友”这个游戏,将写着音符的头饰戴在一些小朋友的头上,让他们围成圈,然后去找自己 的好朋友,但必须准确的唱出朋友头饰上的音符。这样的几个回合,学生们已经能够很准确的唱出那些音符,再回到课本上完整的乐谱,就显得容易多了。

(二)游戏教学实现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让每位学生成为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与创造者,使学习音乐不再成为负担。这不仅融洽了师生关系,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一些个别不喜欢音乐的学生也爱上了音乐课,并能及早发现一些有特殊音乐才能的学生。另外,在游戏中,还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所以,音乐游戏在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那么,如何运用音乐游戏呢?教师应尽可能从学生日常生活和对周围世界的体验为依据,创造出一些学生喜爱并能感受的音乐游戏。让学生从音乐中来,到音乐中去,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音乐是音乐游戏的灵魂,音乐游戏只是学习音乐的手段,音乐游戏必须伴随音乐,所以音乐游戏的最大特点就是“音乐性”,让儿童在游戏中感受音乐的流动、旋律的起伏、节奏的跳跃、音色的变化、速度的统一与变化,并随时根据音乐的变化作出反应,在游戏中学会听辨不同旋律、节奏、节拍、速度等音乐的基本要素,训练听觉、视觉和运动觉,从而达到音乐学习的目的。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来设计音乐游戏进行有效教学。小学生多动、爱玩,所以我们要利用他们的这种天性把音乐与游戏合二为一,让学生们在“玩”中学、在“玩”中悟。音乐是游戏的灵魂,游戏是学习的手段,想象与自由创造是音乐和游戏的共同本性。游戏是学生普遍喜爱的活动,也是最适合小学年龄特点的活动形式,它不仅接近小学生活,能带给学生快乐,而且还能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应有的尊重,使其各种心理需要得到体验,从而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游戏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 就像每天需要吃喝拉撒一样,孩子每天都需要游戏,游戏是他们成长的需要。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是否吃饱了、穿暖了、睡好了、身体有没有不舒服,唯恐自己照料不周,影响孩子健康成长。这些都是针对孩子在成长发育中生理上需求和变化。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儿童除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外,还有身体活动的需要、认知的需要以及社会交往、尊重认可、自我实现等较高层次的心理需要。游戏是儿童期最主要的心理需要之一,像天天都需要食物一样,儿童离不开游戏,只有满足了他正常的心理需要,才能促使他心理健康地发展。

(四)游戏有利于调整儿童的消极情感

情感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情感健康的儿童能恰如其分地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愉快情感多于消极情感。游戏是儿童表现自己情感的一种方法,对于儿童情感的满足和稳定具有重要的价值。弗洛伊德早在本世纪初期就提出:“游戏能满足孩子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如当老师、警察等),把想象中的事物与事实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并从中获得快乐。”在游戏中,儿童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去当“爸爸”、“妈妈”,去“开汽车”、“开飞机”„„他们可以尽情地想象,并在想象中满足自己参加成人活动的愿望,这对缓解儿童内心的紧张和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游戏又能再现那些难以忍受的体验(如打针、吃药等),宣泄和抒发情感,缓解心理紧张,从而达到自我调节。从心理学角度看,儿童在生活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客观条件的限制和束缚。这难免会使儿童的心理产生紧张和受到压抑,而游戏则是松驰儿童紧张情绪的良好方式。正如荷兰生物学家、心理学家拜簦代克所说:“游戏是带有情感的,能够解决儿童心理矛盾的一种活动,儿童的冲动性在游戏中得到解放。”例如,儿童在玩“构筑游戏——搭积木”时,有时会把搭成的物体用力推倒;在玩“造型游戏——捏 橡皮泥”时,会使劲地捏、搓、揉,这些都是儿童进行宣泄的表现,之后,脸上总会露出一种满足和痛快的表情。

儿童的各种情感,不管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都需要得到表现。游戏为他们提供了学习如何安全、妥当地表现自己情感的途径,从而能够设法驾驭、控制不友好的、攻击性的行为,调整消极的情感。

(五)游戏有利于培养儿童良好的道感行为习惯 儿童离开家庭投入到幼儿园集体生活中,在各方面都在学着自理、自我服务,会有许多不适应。此外,他们也缺乏对是与非的正确判断能力,这些都制约着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通过数年的研究分析认为:“各种道德几乎可以从游戏中得来,什么自制、什么克己、什么诚实、什么理性的服从,这种种美德之形成,没有再比游戏这个利器来得快,来得切实。”在游戏中,幼儿不仅可以满足自己身心的需要,并且可以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能力,建立起行为准则。如在玩棋类游戏时,需要按照统一的规则、方法来玩,不能想怎样玩就怎样玩,否则就玩不好。如果当自己按照规则玩下来了,或是取得了胜利,幼儿会感到自己是个能干的人,从而激发起对良好道德行为的积极情感。

游戏不仅能让儿童表现道德行为,暴露行为中的缺陷,而且能通过挖掘其中潜在的品德心理因素,使儿童及时得到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引导。如:在“做做玩玩”游戏中,是否能够共同作业、大胆表现,在“医院”、“美容院”等角色游戏中,是否尊敬他人的劳动,有责任心。

可见,游戏一方面可以给予儿童充分的机会以发展自动的能力和健全的意志,另一方面又受到各种规则的限制,这就使之与德育心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六)游戏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技能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丁瓒先生曾经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谓人类的心理疾病,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来。”幼儿的人际关系虽然简单,但与幼儿的心理健康关系重大。游戏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再现。它具有群体性,幼儿通过自己或与同伴的共同活动,把最感举的事情反映出来,从中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可学习如何参加小组,为同伴所接受;如何共同商议,互相协作,互相配合;如何正确对待发生的争吵和不同的意见,从而培养他们更好地考虑别人、克服自我为中心的能力。例如:体育游戏“赛龙舟”,是由四个小朋友共同完成的。一人有节奏地敲出能振奋人心的鼓声,另外三人必须随着鼓点,一齐用力往前划。为了能把游戏玩好,幼儿往往乐于抑制自己的愿望,自愿地遵守规则,使自己的行动服从游戏的要求。因此,通过游戏,可以使幼儿学会分享、谦让、合作、互助,从而提高人际交往技能。游戏还可使幼儿通过假装和虚构的情境,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如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各种角色的扮演,可体验到社会成员的思想和感情,诸如父母对孩子的爱心,医生对病人的关心,顾客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懂得人与人之间是需要理解和尊重的。这对幼儿日后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七)游戏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

游戏以其独特的吸引力,培养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德国教育学家福禄贝尔指出:游戏能给人带来欢乐、自由、满足及内心的平静与整个世界的安宁。他认为,一个能自动地下决心,并能痛快地坚持游戏,直到身体疲劳为止的儿童,必然会成为一个人格完整的、有决心的人,会成为一个能为自己和别人幸福而自我牺牲的人。

通过游戏,可有意识地改善幼儿的不良性格。如对好动、稳定性差的幼儿,可安排他们在游戏中担任安静的角色(如医生、门卫、解放军战士、交警等),让他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克制自己以逐渐控制原有冲动,培养其坚持性和较稳重的性格。对于比较内向的孩子,可引导他们到“娃娃家”中去做客,让他们和该区的幼儿交朋友;带他们去“商店”当顾客,购买商品,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带他们去“歌舞厅”唱歌,克服害羞的心理。还可让他们参加如“小剧场”等表演性的游戏,或在角色游戏中担任主要角色,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进而提高交往能力。游戏中,幼儿表现了自己影响和掌握环境的能力,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当幼儿完成了包含在游戏活动中的一定任务时,会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游戏结束会的评价中,幼儿通过自我评价和听别人评价,可以促进自我认识的发展,从他人的评价中得到肯定,从而获得自信。

二 音乐游戏的特点

音乐是音乐游戏的灵魂,音乐游戏只是学习音乐的手段,音乐游戏必须伴随音乐,才能实现音乐教学的目的。

(一)音乐游戏的最大特点就是“音乐性”,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流动、旋律的起伏、节奏的跳跃、音色的变化、速度的统一与变化。

(二)音乐游戏除了具有“音乐性”这一主要特点外,还应具有趣味性,并随时根据音乐的变化作出反应,在游戏中学会听辨不同旋律、节奏、节拍、速度等音乐的基本要素,训练了听觉、视觉,从而达到音乐学习的目的。

(三)音乐游戏还应具有创造性,在听音乐的同时,根据歌词的旋律、歌词的意境能动地创造出自己喜欢的舞蹈动作更好地诠释音乐。

三 音乐游戏的应用及效果

在小学音乐中开展音乐教学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不仅需要在课堂中开展游戏教学还要落实到课后练习中,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及具体的知识点开展音乐游戏教学。

(一)在课堂中开展游戏教学。

音乐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要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学生的音乐意识,并最大程度地提升小学音乐教学效率。小学音乐中的游戏教学主要是音乐游戏,学生通过玩游戏的形式来学习音乐知识,课堂氛围比较好,且具有相当强的趣味性。

音乐游戏多种多样,低年级孩子年龄小,爱玩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意志比较薄弱,所以我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多采用“唱游”的形式。“唱游”从字面理解,可以说是一种学生边唱边做律动的活动。

律动就是随着旋律的节拍有规律的表演优美动作。它可培养学生的美感与乐感。上课铃一响,孩子们在节奏明快、曲调优美的音乐中进入教师,此时他们的兴趣很容易激发出来,在教学中采用生活中常见的律动,比如各种动物的走路方式、叫声,使孩子们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在一唱一动中,既学习了知识又玩了游戏。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开展游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保证教学质量。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能够收获一定的音乐知识,同时天真爱玩的天性也得到发挥。可以说在课堂中开展游戏教学是促进音乐教学效果一个最为重要的措施。比如《打枣》这一选曲,歌曲的主要内容为爷爷与孙女在庭院里打枣的欢乐场景,属于唢呐独奏。学生对唢呐这种器材可能 不大了解,于是我就为学生展示这一种乐器,同时根据学生的要求吹奏,比如小狗的叫声、小驴的叫声等等,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也达到了。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尝试把枯燥的知识传授和抽象的音乐符号变为富有情绪的生动形象的游戏教学。运用音乐游戏教学教学法,主要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把学生本来爱玩好动的天性引上学习轨道,让他们在愉悦的气氛中轻松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在课下活动中开展音乐游戏教学。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利用游戏进行教学,把孩子的天性与音乐教学结合起来,大大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课下活动中开展游戏教学要综合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等,以此为根据编排音乐游戏。这不仅可以扩展音乐教学的手段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深入生活,获得更多更直观的生活体验。讲解完课之后,可以根据歌曲的内容为学生编写简单的歌谣,并改进学生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演唱歌谣。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非常积极,并且可以对歌曲的节奏有了更深地了解。

(三)做好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是音乐游戏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保证。伴随着音乐教学的改进,传统的教师灌输学生倾听的教育形式得到非常大的改进,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突显。所以在音乐教学中开展游戏教学要做好师生的互动,不仅能够促进师生情感还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森林的故事——不得了》是一个音乐情景剧,在乐曲1~20小节的末尾拍上都使用了八分休止符,整体比较欢快活泼,如何让学生体会乐曲的思想内容是教学重点。可以为学生编排舞蹈,让一部分学生扮演各种小动物,另外一部分学生进行演唱,当然教师也有角色,就是“森林的组织者”,小动物们要在组织者的指挥下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最后还要由组织者进行评判,选出最优秀的小动物。

总之,小学音乐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随着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游戏教学已经成为小学音乐教学的趋势。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利用游戏进行教学,把孩子的天性与音乐教学结合起来,大大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讲解《小雨沙沙》这一节课时,为了让学生获得对万物复苏的直观体会,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春季万物生长的视频,并简要解释雨水对生命的重要性。随后,为学生编制简单的舞蹈,让学生扮演雨滴、小动物和小植物,伴随着音乐开展肢体活动,这样学生对小雨有了更为直观地了解,加深了学生对生命的理解,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游戏不仅在儿童智力、社会性、情感和身体各方面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儿童良好个性的产生和发展同样有着显著的影响,喜欢游戏、会游戏的孩子,往往情绪积极愉快,想象力灵活、丰富,交往主动、积极,语言丰富多样。

健康心理是二十一世纪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教师在培养智能型人才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幼儿健康心理的培养,游戏对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有着其他活动所无法代替的功效。教师应充分发挥游戏在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把我们的孩子逐步培养成全面健康发展的新世纪的主人!

总之,音乐游戏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随着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游戏教学已经成为小学音乐教学的趋势。

参考文献:

5.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五

音乐是实践的课程,学生学习时的种种音乐实践和各音乐结构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但综观日常教学,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过于理性化的现象,音乐课堂上大多都是对音乐的分析和说教。导致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是肤浅的。音乐作品的呈现形式决定了它不是用来解说的,是用来体验和感受的。因此,笔者认为在音乐教学中加入律动,不仅能将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转化成为引领者,摆脱音乐课堂中常见的一问一答的现象,也是一种帮助学生积极主动走进音乐、欣赏音乐的有效手段。所谓律动一般指的是在音乐和节奏的伴奏下,以身体动作为基础,以节奏为中心的音乐活动,其特点是节奏感强,动作简单。20世纪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出了在听音乐的同时以身体运动来体验音乐,并将这种体验转化为感受和认知。这种体态律动集身体、音乐、情感于一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促进听觉、动觉、思维、情感的协调。

一、融律动于节奏感训练中,使学生加深对乐段结构理解

律动是一种有节奏的运动,除了为熟悉旋律服务,还要与乐曲的音乐结构要素紧密联系,使动作的高低变化与音区变化,空间变化与旋律的行进变化所吻合,这样就能帮助学生体验、感受音乐,并起到难以预料的教学效果。很多时候,教师总想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之后说出一些音乐知识点或者音乐感受,而低段的学生很难以语言进行准确表达。对低段的学生而言,在音乐活动中全身心参与、通过身体律动获得体验、通过参与发展出音乐能力才是最为重要的。如笔者在教学《星光恰恰恰》一课时,初听音乐时让学生围成圆圈,并让学生结合节奏拍手。在乐曲第一部分引导学生拍XX(恰恰),在乐曲第二部分引导学生拍XXX(恰恰恰)。在第二次聆听音乐时,引导学生进行恒拍体验及空间行走,引导学生自己编创动作,并且要求与音区的变化与旋律的走向相结合,相同的乐曲动作相同,在听到乐句的时候进行律动,听到“恰恰”和“恰恰恰”时立定拍手。这样学生通过身体对音乐的律动体验很快就掌握了这首乐曲的乐段结构。

二、融律动于歌唱教学全过程,使学生获得综合性音乐体验

歌唱是最古老、最自然、最直接的音乐体验。在音乐教学中,歌唱作为教学的目的与歌唱作为教学的手段同样重要,前者指通过音乐教学学会歌唱,后者通过歌唱去获得综合性的音乐体验。这种体验不仅仅局限于听旋律、模唱、填词唱,这都只是歌唱方法情感的体验,在歌唱中,学生能得到的音乐体验还应包括恒拍、节奏、乐句、旋律走向等等。

三、融律动于欣赏教学全过程,让学生获得音乐感受

6.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篇六

作者:马红

时间:2012-08-14 13:08:50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以审美为核心,是美的展现,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而音乐课堂教学就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经,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帮助学生体验美、感受美、表现美,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这个90年代以来计算机领域发展的新技术,以其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界面友好性、反馈及时性的特点,在教学中集图文声像形态信息为一体,使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使复杂知识简单化、使零乱知识条理化、弥补了课堂教学不足,对学生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共鸣器官,把光、色、音、像有机地结合,交叉教学,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给音乐教学增添无穷的魅力。

一、引情激趣,营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

例如,我在设计小学音乐《小雪橇》的时候,第一遍欣赏乐曲时,我没有放任何画面给大家,让孩子们积极想象冬天下雪的情景。第二遍欣赏音乐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雪花飞舞、狗拉雪橇、滑雪比赛等片段,通过观看,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到在寒冷的冬季,美丽的雪花给大自然带来的奇特变化,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那飞扬的片片雪花,晶莹、透明,银装素裹的大地,仿佛就象童话世界一般,使孩子们想象在雪地里尽情玩耍的情景:堆雪人、打雪仗、滑雪橇、滚雪球等活动,尽快地进入歌曲描写的意境中,感受孩子们在冰天雪地中不畏严寒、快乐嬉戏的场景,加深了对音乐作品的直观感受,更快的理解音乐,记忆歌词,感受情景。

二、具体生动、画龙点睛

互联网上丰富多样的多媒体信息,可以增强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不仅利于更多更好的获取和保持知识,而且能够更好的理解抽象概念,化抽象为具体。

在讲授反复跳跃记号时,以前都是指着乐谱反复讲授,教学效果不明显,在此课教学中,我用Autorware软件制作了一个简单又实用的课件,一个小兔子从乐谱的开始部份开始跑,刚走完小房子1时,又赶快返回来重新走,当走到小房子1时,小兔子就自动跳过去走小房子2到结束。学生在观看时,兴趣很浓烈,理解、记忆深刻,在歌曲教学时,学生全部能够正确运用反复跳跃记号了,仅仅用了不到一分钟,就解决了难点。效果非常明显。

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更是能增强直观性,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与感悟。例如,为更好的表现音乐的速度概念,可以用二胡独奏《赛马》的乐曲,剪辑网上跑马一个场景,给学生展现群马飞奔、你追我赶、人声鼎沸的欢腾情景,把他们带入紧张、热烈、扣人心弦的气氛中,感受速度的快、短、急。

还可以剪辑另一个场景:金色的太阳使翠绿的草地沐浴着灿烂霞光,雪白的羊群象珍珠一样撒在大草原上在优美的小提琴独奏曲《牧歌》的衬托下,同学们异口同声的朗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底见牛羊。”感受乐曲的轻柔、缓慢,感受歌、画、情在这里完美的融合一体。

多媒体真正起到了强化认知、增强感受、画龙点睛的作用。动静结合,视听相辅,综合的美感,有声有色的教学使学生们牢固的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和特点。多媒体在这里对音乐的演绎自然贴切的恰到好处,而且在整个教学中完全让学生从看中想、想中悟、悟中学,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快乐。

三、优化教学、开阔视野

加强欣赏,聆听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儿歌、童谣及小型器乐曲或乐曲片段,感受不同的风格,感受音乐的强大表现力,激发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欣赏约占每学期总时数的25%,这是一个不小的比例。它涉及到器乐欣赏、戏曲欣赏和曲艺欣赏等内容。在乐器欣赏中,又涉及到民族管弦乐和西洋交响乐等;在民族乐器合奏中,又涉及到丝竹乐和吹打乐等5个主要乐种,在乐曲中,还涉及到古今中外几十种乐器的音色等。

如何获得欣赏的最佳效果?那就是播放教学录像带和网上有关影象。通过观看,学生可以把乐队演奏时的规模阵容,指挥的风格手势,音乐的情感形象,乐器的音色特点以及演员的服装道具,演唱时的动作表情等看得明明白白,听得清清楚楚。如在欣赏《红灯记》中一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的唱腔过程中,我紧随画面介绍了京剧人物的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并一一展示他们的装束和特点,使学生明白了什么是黑、白、灰须生和不带胡须的小生,什么是青衣、花旦及刀马旦,什么是花脸、黑头等。这样既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又获得了美好的艺术享受。因此,教学录像带和多媒体的合理运用是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最有效的方法。

又如在引导学生赏析乐曲《春江花月夜》音乐教学中,欣赏之前,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和画面去感受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民乐音色及乐曲的情绪。学生在欣赏第一段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夕阳映江、晚风轻拂的初暮景色。聆听的是紧密衔接、优美抒情的旋律,将学生带入美好遐想的意境中,形象地描绘出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展现了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姿。学生在欣赏第二段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月亮缓缓上升的动感画面,生动画面,再次使学生感受到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独特的自然景象,沉浸在美的遐想之中,脑海里浮想联翩,将自己和画面、音乐溶为一体,因此,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欣赏乐曲创设了生动的意境,起到了很强的感染作用。

四、准确地表现体裁、音色

法国一位著名演员曾说:“嗓音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任何图画的感染力,远远比不上舞台上正确发出的一声叹息那样动人。”由此看来,音乐教学使用电教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以唱歌为例,象《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保卫黄河》、《欢乐颂》等齐唱、轮唱、合唱歌曲,如果由教师一个人范唱、是不能表现齐唱的雄壮有力、轮唱的此起彼伏、合唱的丰厚和声效果的。从人声分类看,独唱又分为童声独唱、女声独唱和男声独唱,从基本音区看,又有女中音和女高音、男中音和男高音等音区的不同。音乐教师是女性的,唱不了男声;是男性的,又唱不了女声。解决这些矛盾的办法是什么?就是使用电教手段,播放教学录音带和制作的多媒体软件,才能准确地表现体裁和音色,准确地表现音乐形象,给学生很好的学习教材。

再例如:《小乌鸦爱妈妈》是一首两声部的合唱歌曲。此前,学生很少接触过分声部歌曲,为了让学生在演唱时做到声部和谐,音高、节奏准确,可以将高低声部用不同颜色显示在屏幕上,并且用“音频解霸”分别录制两个声部的伴奏。学唱时,轮到哪个声部就播放那个声部的伴奏,并且将歌曲中的渐强、渐弱等速度记号设置成“移动播放”从而提醒和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学唱歌曲。最后,在合唱时,还可以配上动画MTV,指导学生看着画面,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从中感受小乌鸦对妈妈的爱心。

五、激活思维,敢于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教媒体充实了音乐教学的手段,在音乐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努力创设优化了的情境,让学生融于情境中,主动进行思考、探索,以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目的,丰富学生的表象,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例如:在欣赏《快乐的罗嗦》时,先用多媒体展现彝族人民热烈欢腾的舞蹈场面,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出示主题,随后要求学生将音乐进行加工,使之适合彝族热闹的舞蹈场面。结果学生不仅改变了速度、力度、旋律,有的加上了衬词“呵——嘿嘿”等,有的加上了类似竹筒的打击乐声,还有的加上了“噼噼啪啪”的脚步声。让学生尽情发挥其创造力后,教师播放了整个音乐,并通过与刚才学生自己的作品比较,讨论得出好的方面及不足之处,并再次鼓励学生二度创作。这样学生在整个欣赏过程中,不只是一个欣赏者,同时又是一个创造者,其创造能力必定会有较大的提高。

六、丰富情感,情景交融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可帮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里尽快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及文化艺术修养。例如:名曲《二泉映月》意境凄凉,音乐起伏,旋律抑扬顿挫而委婉深沉,仿佛是作者日夜在泉边追忆往事,倾诉他辛酸痛苦的一生和内心的悲愤,欣赏此曲如果只让学生干巴巴的听录音,听老师述说,学生很难理解其蕴涵的深意。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夜静月高、水中小亭、湖水清澈、一人手持二胡静坐湖边等画面,然后放录音用语言文字把这首曲子的意境描绘出来,又将阿炳的刚强性格与坎坷一生做简短介绍。曲子适时播放出来,那如泣如诉的乐曲,洗涤着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学生在欣赏曲子的过程中理解了语言文字,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感悟了曲子,脸上似乎写上了一点忧郁、不平、深沉和无可奈何。正如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感慨的那样:“断肠之感这句话太合适了。”学生的情感在整合的情境下,在对语言文字及曲子的理解和想象中得到了培养、丰富和升华!这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表演能力和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主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达到了音乐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

七、运用多媒体,整合音乐教学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建设迅速发展,不但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为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网络教学也为音乐教学开辟了更广阔的途径,网络的特点是资源的广泛性和共享性。这种特点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信息来源。如;《过新年》中,有中国的《小拜年》、《龙咚锵》,还有外国的《平安夜》和《新年快乐》,让学生感受到中外小朋友过新年的不同音乐情趣。“圣诞节”是近几年才流传到中国的,一些风俗许多人还不太了解,“圣诞老人”是谁?圣诞树是什么?圣诞老人的红鞋子又是干什么的?通过网络资源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很多孩子们好奇的问题。我从网络上下载了南北过年风俗的各种视听资料,以及北方的民间艺术作品。同时也给学生布置了作业:让他们上网收集南北方不同的过年风俗,然后进行一系列的艺术活动,实现教学目标。再比如欣赏贵州童谣《转圆圈》,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浅,对我国云南少数民族的情况了解甚少,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如果进行网络查询,制成有关需要的多媒体素材:云南地理位置、少数民族种类、服装、习俗等有关知识内容,让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也了解这些风土人情,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

7.音乐基础理论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篇七

一、传统高校学前教育音乐基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基础课教学中, 一个音乐老师面对几十个学生, 教师讲学生听, 由于音乐作品的抽象性、音响效果的不可捉摸等因素, 很难让学生对音乐知识透彻的理解,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效率低。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大部分是进入大学后才学习音乐, 因此存在识谱率低, 音感、节奏感不强等问题, 难以吸收老师讲授的知识点。

2. 表演性差。

尽管老师把歌曲的内容作了介绍, 学生们依然会因为没有亲眼见到原唱者在舞台上的精彩表演而缺乏想象力和表演欲望。

3. 体验性不强。

学生们只是听老师说出自己的毛病, 而不能以旁观者的身份把自己的声音同老师的声音放在一起进行科学比较来听, 这样学习自然就不深刻。

4. 教学手段陈旧。

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课教师上课几十年如一日的是“一张嘴, 一台钢琴”, 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用得极少, 缺少必要的课堂艺术情境, 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数字媒体技术引入高校学前教育音乐基础课教学中的意义

1. 数字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

音乐基础教学中主观的听觉和客观的听觉对声音的评价是不一样的, 因此通过多媒体录音功能和声谱分析技术, 对学生的演唱状态进行录音和声谱分析, 让他们了解自己声音的变化。教师根据对声音的波形进行评价, 指出学生的问题, 从而进行正确训练, 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

2. 数字媒体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延续性

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基础课教学在上课结束后, 学生只能凭借记忆去练习。使用多媒体数码摄像机拍摄的视频资料, 学生可直接拷贝到MP4或电脑上观看, 按照自己在课堂上良好的声音状态, 课后巩固练习。

3. 使抽象教学直观化

利用多媒体技术对音乐理论形象化处理, 使学生在欣赏中学习。如讲声乐中气息的运用时, 老师通过动画演示, 将歌唱时正确发声方法的人体示意图画出, 使学生清淅地理解歌唱时正确的呼吸状态。

4.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丰富情感

多媒体课件集众多教学手段于一身, 可在短时间内使学生进入角色, 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多媒体课件可以将学生的感情带入作品描写的情境中, 则能更好地理解作品。

三、数字媒体技术在高校学前教育音乐基础课教学中实施构想在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基础课教学的

具体实施上, 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利用多媒体CAI课件辅助教学。

只需要在普通教室安装投影设备和电脑, 教师通过在电脑上以图文、音频、视频等形式播放自己的授课教案实现教学。该模式操作灵活, 能够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信息表现一些抽象的概念和难懂的教学内容。

2. 利用MIDI音乐设备进行教学。

利用音乐声音素材丰富的特点, 教师可以使用无限的“乐器”和大量的非常规音色对学生进行乐器的声音特点及乐器声音的融合性等方面的教学, 提高学生对音响的内心听觉、二度创作能力和直觉判断能力。

3. 利用网络创新学前教育音乐基础课教学。

这种信息化的音乐教学模式提供了无限的音乐教学资源、多样选择的可能性。这种教学模式能真正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学生可以开展音乐欣赏、演奏、演唱、创作、探索等活动。

4. 利用现代化的互动虚拟教学模式, 采用虚拟空间、虚拟

人物、虚拟动画的方式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状态下进行学习, 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模拟一个大型演唱会的场景包括灯光、音响及现场观众的气氛状态等, 让学生有一种真正的现场体验感。

5. 建立一支由音乐教育工作者和计算机专家相结合的、以教学改革突破为先导的科研队伍。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音乐教育, 需要有这样一批人致力于这项关键环节的研究工作, 并不断推出新的成果, 为这项事业的发展做好技术保障。

四、数字媒体技术应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基础课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数字媒体运用到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基础课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困难, 这些困难要我们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克服。

1. 音乐教师的计算机水平有待提高。多媒体的开发和使用, 要求教师能熟练地运用多种软件。

2. 重形式而忽视了质量。

应用多媒体要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而不是赶时髦, 注意防止新的技术仍陷于传统教学的旧框架中。

3. 不要让多媒体成为教学主导。

尽管多媒体被引入课堂后, 能取代教师的部分功能, 但不能期望用多媒体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 合理组织教学, 充分实现师生互动, 要借鉴传统教学的优点, 必要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切不可成为解说员的角色。

4. 要突出教学重点。

多媒体的优点是信息量大, 包含大量的图片、视频、声音、文字等, 虽能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但往往淡化了教学主题, 使学生感觉不到教学重点。所以, 在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合理取舍信息, 做到重点突出, 详略得当。

参考文献

[1]罗鸿敏.浅析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音乐教育中所出现的问题[J].大舞台, 2010 (6) .

[2]刘跃.王艳华对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音乐教育的可行性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0 (23) .

[3]黄艳峰.浅谈提高高校多媒体教学质量的对策[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8, (08) .

[4]李浩阳.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改革[J].黄河之声, 2008, (16) .

8.音乐基础理论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篇八

关键词:ARCS动机理论;音乐教学法;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268-03

ARCS动机理论是一种启发性的模式,是教师通过了解影响学生动机的因素,分析学生的动机状况,确定动机的重点和策略,从而提高教学成功的可能性。

一、理解ARCS理论四要素

ARCS理论是由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约翰·M·凯勒(John.M.Keller)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动机设计模型。它的理论基础是Keller的动机-成绩-教学影响理论。Keller将动机理论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研究以及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结合起来,解释教学活动。因此,这个理论是一个宏观的理论,而不是微观的理论。Keller整合了许多动机研究的成果,将动机理论、动机策略与教学设计理论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动机激励的四要素,并阐述了动机设计的流程。

所谓ARCS四要素,是注意(Attention)、关联(Relevance)、自信(Confidence)和满足(Satisfaction)4个英文的首字母组成。

在凯勒看来,上述4个要素代表了4类主要的动机策略,在教学中围绕这4个方面,根据学生的动机状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相应的动机策略,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动机,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激励学生学习的作用。

1.注意,是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为了激发动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注意必须被激起并维持,这是进行个体学习的先决条件。学生常常会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例如幽默的话题、新闻热点、精彩视频等,这个阶段属于知觉唤醒,是引起学生注意力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要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行为做好准备,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第二个阶段激发探究的效果。教学设计中,要设计具有探究性质的问题,从学生初步的好奇心引发到对问题的探究过程。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将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以完成注意的第三个阶段:注意的维持阶段。注意的维持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2.关联,是让学生发现所从事的学习活动是与他们有关联的。或是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与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或是新知识可以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学生经常会问,我们所学的内容对我们今后就业是否有用、对我们继续学习深造有什么作用等。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和继续求学等现实问题的直接困扰,学生对于所学课程以及所学内容是否与个体相关联,是影响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关联的建立,不仅要使用与学生已有经验相关的语句、事例或概念,达到熟悉化。同时还要进行目标定向,向学生说明教学的目标和学习内容的价值、是否具有实用性。此外,通过谈话、问卷、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各种学习需求,将教学与学生的各种学习需求进行动机匹配,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因需施教。

3.自信,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探索未知世界的动力。教学中的不同阶段,要给学生设定不同的目标,让学生通过努力达到目标,产生自信。自信来自于有意义的成功,有意义的成功来自于战胜困难后的心理感受。教师在设定目标时,由于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因此在设定目标时,要充分了解学生。根据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目标,要难易适中,要有层级性。目标设定太高只有个别学生能够达到,而大多数学生努力也不能完成,就会造成即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也很实用,但也没有信心去完成,甚至会产生放弃的想法。相反,目标设定太低,无需太多努力就能轻易完成,学生缺少对学习的挑战性,也会削减学生对学习的求知欲望和对成功的期望。当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教师要持续的关注学生,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支持、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使学生感受到努力后获得成功的过程带来的自信心。

4.满足,是维持学习者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条件。每个个体对于学习结果都有一定的期望,当学习结果达到学习者的期望时,学习者心理上就会获得满足,学习动机就会被激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条件,对于学生每一步努力所获得的成果给予公平的评价和及时的表扬与肯定,甚至是奖励,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体会到经过努力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动机,获得进一步成功,得到更多的肯定和赞扬。

二、ARCS理论对《音乐教学法》课程的意义和作用

《音乐教学法》作为高师音乐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较为密切的一门课程。由于教材的侧重点和培养方向的差异在高师音乐专业中通常也被称为“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该课程的重要任务旨在研究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并对学生进行教学设计及实施的指导。该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从学习者向教育者转变所需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是学生日后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师岗位必备的职业技能,就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而言,ARCS理论具有双重的意义和作用。

1.直接影响本课程的学习效果。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态度和效果,有着很大的差异。首先,对于《音乐教学法》课程的认识就存在各种差异,在学习之前,有时会出现两种极端的错误认识,一种学生错误的理解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对学习没有太大的兴趣,考试的时候背一背书上的理论知识就可以了。还有一种学生觉得日后给中小学生上课是很容易的事情,无非是弹、唱、舞等一些简单的内容,或者多看一些中小学教学录像,照着样子学下来就可以了。针对这种情况,我结合ARCS动机理论,每次上课都会采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一个问题,让大家在相关的书本和视频中找出其理论依据,并以小组的方式,提供出一种新的解决方法和设计方案,以此来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主动思考,并用实际行动来解决问题。让学生不仅要知道怎样设计课程,还要懂得为什么要这样来设计,是否有更多的方法来进行设计和实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自信,得到激励和满足。

2.间接作用于日后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施。《音乐教学法》课程是培养学生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理论和技能的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传授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用自身的示范作用,将一些教学思想、设计理念、教学策略运用于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所达到的不同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ARCS理论运用于教学中,不仅会对学生本门课程当前的学习效果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日后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基于ARCS理论,从学生学习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角度,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尤为重要,对《音乐教学法》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日后的工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三、在《音乐教学法》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ARCS动机理论是教师通过对学生动机状况的了解,分析影响学生动机的因素,从而确定动机激励的策略,提高教学成功的可能性。ARCS动机设计模式是否能与教学设计紧密结合并有效发挥作用,关键还取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是否采用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激发指导学生的动机。

随着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全面。为了能够使高师音乐专业的毕业生更加符合岗位的要求,各个学校对于学生的音乐师范技能也更加重视。因此,对《音乐教学法》课程设置、课程建设、课程改革也不断的加强。就高师音乐专业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和《音乐教学法》的课程性质而言,结合ARCS理论,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1.突出“关联”性,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当代大学生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就业压力,各个学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都会紧密联系就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设置具有实用性的相关课程。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和实践课程是否对今后的继续学习和就业“关联”,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首要问题。而《音乐教学法》课程是结合演唱、演奏、伴奏、弹唱、舞蹈、乐理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一系列课程,进行综合运用的一门课程,本身具备新知识与原知识、与生活经验相关联的特点。为此,在《音乐教学法》的第一节课,我和学生讨论交流诸如对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情况有何了解?对毕业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有什么规划?做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要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现在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与顺利就业还有哪些差距等一系列与每个学生都有“关联”的话题。在讨论中,当然有的问题学生不能马上阐述清楚,那就作为一个课后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学生充分认识到《音乐教学法》与其个体的“关联”,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整体设计,吸引维持学生的“注意”。无论是翻转课堂还是传统课堂,吸引和维持学生的“注意”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进行整体构思,精心设计。随着“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音乐教学法》课程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在相关的理论知识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发现和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力争做到与时俱进。为了能够吸引和维持学生的“注意”。结合《音乐教学法》的课程内容和特点,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一部分章节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另一部分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由于该课程现有在线课程资源较少,因此可采用分享其他高校课程和本校教学团队制作相结合的方式,在翻转课堂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制作时,要内容精炼,形式新颖,讲解生动,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传统课堂教学部分多采用设计音乐游戏、经典教学视频评议、热点话题讨论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与所学内容紧密结合,安排在不同教学时段进行,层层递进,以维持学生的“注意”。

3.强调实践,在团队合作中树立“自信”。《音乐教学法》中有大量的音乐活动、合作练习以及课堂模拟教学练习等实践内容,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音乐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在实践环节,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知识的内化、理解和应用。这与翻转课堂把知识的学习过程放在教室外,让学生自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把知识内化和应用的过程放在教室内,具有极高的结合度。因此,可将学生划分(或者学生自由组合)为多个小组,各小组在课前进行设计、学习、讨论、角色划分,在课堂内进行实践和展示。这种方式有利于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合作和交流。同学在团队合作中,不仅培养了合作、沟通、组织协调能力,此外还在课堂的展示过程中树立了自信。

4.多元评价,在成果对比中获得“满足”。基于ARCS理论的要素,教师要根据课程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共同制定总的课程学习任务单,让学生清楚的了解学习本门课程不同阶段的目标、知识点、重点、难点。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翻转课堂的需要提前设计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单,通过对学生的了解,把教学知识点、目标、重点、难点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记忆和掌握新知识、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易于查找学生知识漏洞的问题紧密相连。设定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后,就要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对学习效果进行检测。评价可采用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在评价的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基础差异等因素,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侧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努力的程度和学习目标达成的程度相结合等多元化的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努力成果,积极鼓励和激励学生继续努力,使学生获得“满足”,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ARCS理论中注意、相关、自信和满足4个要素是一个整体,没有主要次要之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都可能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因此,在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要系统考虑这4个要素的设计,忽视任何一个要素,都可能导致教学实施的无效或失败。基于ARCS理论设计的翻转课堂,将学习内容和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翻转课堂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仅着眼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强化维持学习者的兴趣,以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养成努力学习的良好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

参考文献:

〔1〕(美)乔纳森·伯格曼,亚伦·萨姆斯.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1.

〔2〕金陵.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4.

〔3〕刘荣.翻转课堂:学与教的革命[J].基础教育课程,2012,(4).

〔4〕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给予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

〔5〕任娜,王梅,庞娇.基于ARCS动机设计模型的翻转课堂课前学习任务设计[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12).

〔6〕卢强.翻转课堂的冷思考:实证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3,(8).

〔7〕赵呈领,徐晶晶,刘清堂.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

〔8〕张其亮,王爱春.基于“翻转课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4).

9.音乐基础理论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篇九

莫城小学

张红艳

“体验”是音乐新课标中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它像一条线索贯穿在整个课程标准中,无论是从课程的基本理念到课程的目标,还是从教学建议到评价建议都体现了体验的取向,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体验显得非常重要。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体验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体验中充分感受音乐的魅力,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呢?通过实践与研究,我以为以下教学策略能让我们的音乐教学更灵动,学生的体验学习更生动。

一、在互动交流中触发体验

语言的互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音乐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应有一定的引领,精练而简洁,充满激情,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备课时要注意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的设计,使环节之间连接得更紧密、更恰当。如在教学第三册歌曲《秋》时,我一进课堂就跟小朋友们说:“今天我们一起去树林,老师要请你们帮忙找回我喜爱的秋天,可以吗?”有些有朋友已迫不及待地问:“老师,你的喜爱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它在哪里啊?”我就笑着说:“你们想知道吗?”“想。”“那你们就要认真地听《秋》这首歌啦!”“是!”通过语言的刺激,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好奇之心,使他们在好奇之中,全神贯注地沉浸在音乐中。

二、在亲身经历中形成体验

音乐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欣赏民族打击乐时,我将《老虎磨牙》、《鸭子拌嘴》两首音乐片段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并为学生提供与教材配套的打击乐器与音响、视屏资料,为加强学生对音乐的亲身体验和自由参与设计了丰富的活动内容。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果仅仅是让孩子们来欣赏这两首打击乐,可能也会给孩子们留下一点印象。但是孩子们肯定会觉得不过瘾,现在的孩子自我意识很强,我就抓住了学生这一心理特点,让他们用打击乐器分别来扮演各种的角色,使他们在欣赏乐曲之余更多地参与音乐体验活动。学生通过零距离地接触打击乐器,加深了对民间打击乐器的认识和理解,并且通过尝试演奏,更加深了对乐曲的理解和表现。这样的活动显然比教师的单一讲解效果要好的多,孩子们所学到的,理解的要深刻得多,记忆也更鲜明、掌握更牢固。

三、在情境创设中获得体验 情境创设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体验。是根据音乐的情绪、风格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他们进行想象,从而更好地聆听、感悟作品的内涵。

如在《苗岭的早晨》这课教学中,情境设置:“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去苗岭感受早晨的苗岭,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放音乐,请小朋友边听边看图:“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远处,群山绵延,一条小溪在山谷中静静流淌,近处,小树林里小鸟叽叽喳喳的唱起了歌,几处苗族姑娘正在劳动。”让学生边听、边唱、边想,充分调动感官,触景生情,体会乐曲的意境。这样通过“情境体验”进行感悟聆听,使学生能进一步地亲近大自然、接受大自然,体验到音乐的美妙 境界,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

四、在音乐赏析中引导体验。

体验是一个过程,是主体内在的、历时性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聘想像的空间。在欣赏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欣赏音乐,而不去框架学生的思维。正如“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自己的见解。比如欣赏贝多芬的《月光》,事先我们没有对学生说过这首乐曲的名称及作者,也没做任何提示,而是让学生安静的聆听,然后请学生用文字的形式把它描绘下来。有的学生写到:“这是一个宁静的聆听,然后请学生用文字的形式把它描绘下来。有的学生写到:“这是一个宁静的夜晚,皎洁的月光照着„„"有的写到是一对情侣在晚上的树林边约会,有的说是莫斯科效外的夜晚等等。学生的这些理解无可厚非谁对谁错。

五、在歌曲演唱中升华体验。

歌唱教学在音乐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孩子的歌声,永远是音乐课堂中亮丽的色彩,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把握好这一关,“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是我们歌唱教学永远的目标。加强音乐课堂歌唱教学的情感体验,多一点轻松、愉悦,少一点单调、无味。

例:在《我的小宝宝》歌唱学习中,我这样引导学生:

师:“我们已经会唱《我的小宝宝》了,动动小脑筋,看看这首歌曲怎样唱才能更好听啊?”

生“最后一句要唱慢一点” 师:哦,能说说为什么这样处理呢? 生“前面大家说过,因为宝宝快要入睡了,”

师:“非常好,你能唱的试试吗?(生唱,最后一句渐慢)师:“真棒,大家想想还有其他办法吗?” 生:“声音要唱的温柔点”

师:“说说你的理由”(对音质的分析)生:“因为小宝宝要睡觉,不能太大声”

师:“恩,小朋友说的很好,那怎样唱,用什么样的声音唱,才能温柔呢?” 生:“声音轻一些”(对声音强弱的处理)

“小嘴巴要张圆一点,”(歌唱技巧的要求)

“要有表情”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我们一起唱的试试看!”

教学中,设计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反复体验,学生不只是依靠歌词去理解音乐,而是从歌曲的音乐旋律、速度、力度等诸多要素去体验。通过粗唱、细唱、精唱,逐渐掌握了演唱的技巧,知道控制自己的声音,学会了用自己最美的声音来演唱歌曲,所以,歌唱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10.音乐基础理论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

“云计算是在网格计算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型计算模型,是下一代网络计算平台的核心技术,它提供了可靠安全的数据存储、方便快捷的互联网服务和强大的计算能力。”《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和“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明确提出我国教育信息化未来十年发展的目标,明确了“三通两平台”建设的重要任务,将教育信息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掀开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新篇章。正是云计算技术给初中音乐课程教学革新带来了新的机遇,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初中音乐课程资源在学习空间的整合

所谓音乐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音乐课程或服务于学校音乐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教材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各种资源。初中音乐理论课往往需要下载大量的音视频资料开展教学。教师一般依据现有教科书,收集相关的音视频、图书、期刊、图片等教学资源,在课堂上播放。其主要途径来源于学校图书馆或个人存储以及网络。对于一些优质的音视频资源,任课教师只能优中选优,对于一些优秀的音视频不得不忍痛割爱。“云计算是在分布式系统、网格计算等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型计算模型,是一种新兴的共享基础架构的方法,它面对的是超大规模的分布式环境,核心是提供数据存储和网络服务。”有了云计算存储空间,可以充分发挥其存储量大的特点,将资源存入其中,作为作业布置,让学生在课下观看。比如,涉及外国民族音乐的印度音乐、非洲音乐在网站有授课视频,存储到学习空间后供学生点击观看即可。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终端下载、转发这些网络资源,开展不受时间限制的全天候学习。这一做法避免了学生上课看视频,下课看网络电影、玩游戏的低效率学习模式。初中音乐的传统授课方式,教师要携带存储课件的数码设备,教学过程必须使用大量的图片及音视频资料供学生观看。如西方各个时期音乐家的作品,中国各个地域、各种体裁的民间音乐等。有了云计算的存储空间,教师所有的教案、课件及音视频资料直接存储在学习空间,教师登录后点开即可授课,免去了携带的麻烦。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云空间直接点评学生在空间的作业、解答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将课堂讲座式教学转变为研讨式,集中解决学习空间不能替代的面对面的课堂讨论。

二、在云空间建立试题库,供学生在线自测

音乐教师可以运用“在线考试自测”系统,将试题库全部的试题按照填空、选择、判断等类型分门别类地放进云计算的学习空间,学生按照个人兴趣,选择各种题型做练习、自测或参加模拟考试。考试结果直接由系统对考生答卷的客观题部分可自动评分或显示对错,现场打分。如果学生试题做对了,增加了对本课程的学习信心,做错了可以参考学习空间系统给出的标准答案,重新做题。以中国民间音乐章节为例,学习空间可以将中国民间音乐的民歌、民间歌舞、说唱、戏曲、器乐五大类,及其分支的基本概念、类别及各类别的特征以选择、填空等形式编入试题库,放入学习空间,供学生在网络练习。还可以将中国民间音乐代表性曲目的的音频以判断题、选择题的形式,通过聆听进行模拟考试。学生通过学习空间大量了解、欣赏活生生的民间音乐作品,对于音响的记忆远比文字记忆要深刻而长远。通过学习空间试题的在线练习,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

三、在云计算空间开展互动,延伸课堂教学

本文所探讨的学习空间的互动是指“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把教育活动看做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师生互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普遍采取大班上课的教学模式。云计算学习空间属高互动学习空间,“面向教与学过程,能够充分发挥学习空间各主体特性和效用,具有丰富、多元的互动形式,具备良好互动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可通过个人空间留言板及时向教师求助,教师适时地给予适当的指导、建议和启发,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学习空间这种不受时间、空间、频次限制的特性,能拉近师生距离、加深师生感情,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动向,促进教学主体―――教师的主动性与学习主体―――学生的互相配合。生生互动。通过学习空间,学生之间能互加好友,在线交流、讨论、互助,采用合作形式来互促学习、共同进步。学生就某一问题或专题建立学习小组,通过空间互动做深入研究。如对印度音乐中的甘美兰音乐,现代流行音乐中的蓝调、爵士、摇滚、音乐剧“、中国好声音”展开探讨。

四、利用云空间开展课程考核

初中音乐课程考核应当与时俱进,注重创新,可在面试的基础上与“网络化考核模式”结合,利用云计算学习空间的实名制登录方式辅助对学生学习音乐课程的考核。学生在线下载教学资源学习,记录学习笔记,系统会自动记录学生学习轨迹,将学生在学习空间的学习情况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如,教师通过学生在学习空间的“课堂作业模块”的练习次数,浏览或留言音乐教学资源的音视频,个人空间的音乐日志等给出学生课堂以外的学习成绩。云计算是现代教育的一场革命。通过以上学习空间辅助音乐课程教学的四项措施,可以增强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初中音乐教学方式,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初中音乐课程教学质量。

11.音乐基础理论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一

关键词 生活化 幼儿园音乐 教学

“凡是有人类足迹的地方就有音乐”。音乐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产生的一种最古老的艺术。音乐来源于生活、表现于生活,并如同阳光一般地充满我们的生活。幼儿时期的音乐教学对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幼儿沉浸在美妙的音乐环境之中,如在幼儿来园时播放一些愉快、轻松的音乐;午餐时听一些优美、舒缓的音乐……愉悦的旋律可以启迪幼儿美好的心灵,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获得审美体验,增加幼儿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论的三大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并指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他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因此我们认为,幼儿园的教学更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融于其生活,让生活与课程有效整合,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为此,我们进行了幼儿园音乐教学生活化的探索与实践,在教学中努力把音乐与幼儿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一、教学素材选择生活化

音乐素材生活化就是要把幼儿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内容作为音乐教学的题材,利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在学习活动、游戏娱乐中生成新的知识。《纲要》中也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选择,即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

大班教唱歌曲《为什么》,就可以将幼儿生活常见的一些自然、科学现象唱到歌曲里;小班教唱歌曲《春天》,也是将一些常见的符合季节性的特征唱到歌曲里,通俗易懂,幼儿极感兴趣;在《表情歌》中,幼儿更是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情绪感受来体验歌曲……在国庆节时选择大班京歌《我是中国人》,可以对幼儿进行情感渗透;三八节时选择《好妈妈》,可以引导幼儿在学习歌曲的同时增进爱妈妈的情感等。

在每次音乐教学之前,我们应努力地去钻研教材,把音乐与幼儿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有效整合,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音乐欣赏教学《单簧管波尔卡》中,抽象的音乐内容使幼儿难以理解,也给教师教学带来困难,难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验音乐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将教学设计为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请幼儿倾听老师创编的故事《柳树姑娘》,让幼儿知道柳枝在不同的风吹动下,会有不同幅度的飘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第二个环节,请幼儿欣赏乐曲,感受哪段音乐表现的是“柳条在轻轻地飘动”,哪段音乐又是“柳条在大幅度飘动”,让幼儿通过自身倾听主动感受音乐的性质;第三个环节,引导幼儿根据音乐创编柳条飘动的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认识与理解;第四个环节,合作创编动作,提高幼儿对音乐的表现力与创造力。整个活动中,我始终坚持“生活化”,利用幼儿非常熟悉的柳条来贯穿课堂,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对音乐的理解就迅速而准确。

所以,只要我们善于运用生活化的素材,许多经典的名曲、时尚的流行音乐都可以让我们的音乐教学更加具体化,便于幼儿理解与学习。

二、教学过程设计生活化

1.感受音乐——生活化。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丰富幼儿的情感,提高审美情绪,塑造美的心灵具有重要意义。在音乐教学中,可以从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出发,激发幼儿欣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

在小班音樂《这是小兵》的律动教学时,我先提问:“上幼儿园了,你有没有学会什么本领啊?”这一生活化问题的导入,引导了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交流,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消除了刚接触正规集体音乐教学活动带来的紧张不安感。接着我又随着音乐(用《这是小兵》作为背景音乐)做“立正、敬礼”的动作,让孩子们猜猜我在干什么?孩子们对猜测动作很感兴趣,大家争先恐后地热闹开了,学习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在此基础上我又让他们相互学习动作,相互猜测对方在做什么动作,孩子们都表演得很起劲。在孩子们掌握基本的动作后,我适时引导:“小朋友真能干,学会了这么多本领,还学会了和解放军叔叔一样立正敬礼。解放军叔叔还会什么本领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比一比谁的小耳朵最能干!”孩子们一下子安静下来,仔细地聆听歌曲。

整个学习活动围绕“你会什么本领”这一生活话题,充分调动幼儿的生活积累,把生活融于教学中,让孩子们带着一份真情、一种兴趣去体验音乐,而音乐的直观形象又引导幼儿鉴赏,享受到音乐的无穷乐趣。

2.情景教学——生活化。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如果把音乐知识转化为幼儿能理解的生活游戏,使抽象的音乐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便能唤起幼儿学习音乐的信心,提升他们学习的欲望。

在小班音乐教学中,我们经常运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解决难点,获得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韵律活动《伊呀伊呀哟》的教学目标中,要幼儿掌握|x x | x x |和|xx x |的节奏。为了能让幼儿比较容易地区分与接受这两种节奏,我把这两个节奏形象地设计成了“走”和“踩”。在引导幼儿学习两种节奏时,运用故事的方法,在故事情景中训练幼儿的节奏技能和反应能力。教学过程如下:小猫要过生日了,它准备了好多好吃的东西招待朋友,香香的味道引来了蟑螂。小猫轻轻“走”过去(教师根据音乐节奏|x x|x x|做“走”的动作),用力地“踩”(教师根据音乐节奏|xx x |做“踩”的动作)……唉呀,蟑螂好多(事先布置好许多蟑螂图片在教室里),小猫一个人踩不完,你们愿意帮助它吗……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始终沉浸在故事情节中,在情境游戏的表演中通过“轻轻走”和“用力踩”来区分|x x | x x |和|xx x |这两种节奏,在感受音乐的同时产生无穷的兴趣,享受了体验音乐的乐趣。

3.表现创造——生活化。音乐是一门能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大多数的孩子热爱音乐,并愿意表现音乐。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设计教案,将教学过程转化成幼儿熟悉的生活情景,则能使幼儿在音乐中享受美的愉悦。

在《理发师》教学前,我为幼儿准备了许多道具,如剪刀、吹风机、梳子等。在熟悉歌曲旋律时,让幼儿边听《理发师》的音乐,边扮演理发师和顾客。幼儿对理发并不陌生,所以表演起来个个兴致高昂,有板有眼,真像一个个小理发师。在教学中,我给孩子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引导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体验生活,从生活经验中来学习歌曲。《理发师》中的歌词正是幼儿表演的内容,所以当游戏结束后,幼儿对歌曲已基本熟悉,在开展角色游戏的时候,“小理发师”们还能边工作边哼唱歌曲呢。

在音乐教学中,我经常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给熟悉的歌曲创编歌词或改编部分歌词,既增强了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培养了幼儿的创造能力,还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学唱小班歌曲《妈妈我要亲亲你》这首歌曲时,我就问小朋友:“你家里还有谁呀?你想亲亲他们哪里呢?”幼儿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以及对家人的情感,很快地就创编出了新歌词:爸爸我要亲亲你,亲亲你的耳朵……奶奶我要亲亲,你亲亲你的大手……幼儿一边创编歌词一边表演动作,将音乐领域的教学方式也整合起来,让幼儿在体验成功的快乐时更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亲人的情感。

三、教学拓展方式生活化

音乐要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才是最重要的。我经常鼓励幼儿用绘画的形式把自己感受到的音乐形象描绘出来,引起幼儿内心世界的强烈共鸣。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个活动,一个个兴致勃勃,积极地展开想象,把美妙的音乐变成了流动的线条和绚丽的色彩。哪怕只是一条曲线,一个色块。用绿色表现了广阔田野的勃勃生机,用红色表现热烈欢快的喜庆场面……都表达了他们对音乐的理解。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幼儿接受音乐也并非局限于正规的集体教学中,区域活动也是他们表现音乐、探索音乐的场所之一。我们会在音乐表演区中准备各种优美、动感的儿童乐曲,引导幼儿在活动中逐渐吸收不同风格的音乐,懂得接受周围环境中适合自己的音乐,让幼儿的音乐天地更为广阔。在音乐区中,我们向幼儿提供的乐器都是运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而成的,有棒棒糖盒做成的“沙球”、饼干盒做成的“大鼓”“小鼓”、小木片涂上颜色做成的“五彩响板”……为幼儿创设原生态的音乐工作室,他们可以在里面尽兴地表演、尽情地表现。为了更进一步地满足他们的创造力需求,我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在活动区域中提供丰富的废旧物品,引导幼儿自己设计、自己创造、自己动手尝试进行打击乐器的制作。在唱唱、跳跳、玩玩、敲敲打打的过程中去感知音乐,从而增强幼儿的音乐节奏感,提高辨析音乐的能力,促进动作的协调,发展其想像力、创造力,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家园共育是幼儿园教育的一大特点。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怎么样让幼儿将音乐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呢?通常我会定期向家长发放资料,告之主题教学的内容。一方面让家长了解我们的教学,另一方面也能引导家长和幼儿进行互动与亲子交流。

在“三八”妇女节时,幼儿学习了《不再麻烦好妈妈》,我就要求孩子们回家把这首歌唱给妈妈听,并且向妈妈说一句好听的话,帮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在重阳节时,我们要求幼儿将学校里学到的歌曲、舞蹈回家后给爷爷奶奶唱一唱,跳一跳……在把音乐与孩子生活结合起来的同时,也渗透了德育的内容。

“音乐源于生活”。音乐的种种表现手段在现实生活中都有着客观的依据。在我们周围环境中都充满着各种音响:打雷的轰隆声、妈妈切菜的嚓嚓声、小鸭的嘎嘎声等。我们可以将这些奇妙的声音与音乐节奏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我们利用鸭子的嘎嘎声让幼儿学习一拍一下的节奏,进而再让幼儿想想他们收集的声音中还有哪些是这种节奏,引导幼儿发现小猫叫也是一拍一下,这样让幼儿结合生活的声音掌握节奏,还可以初步培养幼儿感受欣赏音乐中节奏的能力。又如,青蛙叫,则可以引导幼儿去找找:“什么样的乐器发出来的声音像青蛙叫呢?”经过一番筛选,幼儿发现响板、双响筒的声音很像青蛙叫,老师在这两种乐器上贴上青蛙的标记……用这样的方法将所有的乐器进行这样的归类。这样乐器不仅是作为一种伴奏的工具,也是儿童表征生活中声音的道具。我们又引导大班幼儿将音乐运用于故事表演,使故事表演生动化,有效地利用乐器的声响让幼儿在表演中感受到声音、节奏的美妙。

上一篇:话糙理不糙的句子摘抄下一篇:综合管理部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