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时代社会教育

2024-09-15

二孩时代社会教育(共16篇)

1.二孩时代社会教育 篇一

二孩政策下女性社会保障的探讨

摘要:为了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决定全面开放二孩政策,由于没有建立起系统的配套政策,这对女性的影响尤为明显。完善女性社会保障有利于保障女性权益,促进二孩政策的顺利实施。应加强加强生育保险对女性的维护作用;完善我国的就业保障制度;建立充足的公立幼儿抚育机构;增加教育补贴。

关键词:二孩政策;社会保障;女性

近些年来,我国的生育政策一直不断调整完善以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之后的半年时间,全国出生人口达到831万人,同比增长6.9%,两孩出生比重为44.6%,上升了6.7个百分比。二孩政策已初见成效。但是生育政策变更的同时,由于配套政策还不完备,女性的权益得不到保障的现象逐渐增多,导致许多女性放弃了生育第二个孩子的念头,阻碍了二孩政策取得更好的实施效果。

一、二孩政策下女性社会保障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出台了多项保护妇女权益的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实行男女同工同酬”。1953年修正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规定对生育期间的女工正常发放工资。1960年,中共中央批转的劳动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党组《关于劳动保护工作的报告》中对女职工的劳动条件、禁忌从事的工作、孕期保护、哺乳时间和定期体检等作出了规定。1992年4月3日,我国第一部关于妇女权益的基本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正式颁布。1994年12月劳动部颁发的《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中规定:本办法适用城镇企业及其职工。生育保险按属地原则级织,生育保险费用实行社会统筹。2012年4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目的是为了减少和解决女职工在劳动中因生理特点造成的特殊困难,保护女职工健康。

虽然我国出台了多项政策维护女性权益,但面向女性的社会保障仍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之后,女性生育第二个孩子之后,身体素质大不如前,更加需要生育保险的支撑;生育二孩后,因家庭人口的增加,由于家庭分工的影响,女性必然延长投入家庭的劳动的时间,减少工作时间,大大降低了女性的就业机会;生育缩短参与工作的时间,使原本就存在的就业歧视变得更加严重。因此完善女性社会保障有利于保障女性权益,促进二孩政策的顺利实施。二、二孩政策下女性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一)生育保险制度存在问题

生育保险报销制度的不合理导致我国现行的生育保险报销制度存在问题,准备生育二孩的家庭在生育第二个孩子时胎,原则上是可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的。可是在领取二胎待遇时,需分别处理的情况主要有两种:其一是之前有生育第二个孩子计划却没有办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如果是这种情况,女职工一胎和二胎待遇没有任何差别,就能领取98天基础的产假工资。此外,如果是难产和剖宫产,那么在98天的基础上还可以多休15天,但是孩子父亲没有15天的护理津贴。其二是之办理了独生子女的情况,并享受了一胎生育保险的家庭。在单独二孩政策实行初期,这种情况出现得特别多。这种情况在兑现二胎相关待遇时,女职工虽然能享受二胎的待遇,但同时要将已享受的60天产假的生育津贴退回,也就是说只能领取38天产假津贴,而孩子的爸爸则需要将15天的护理津贴退回。综上可以看出,无论生育二胎时是哪种隋况,符合政策的生育第二个孩子的父母,不能与独生子女的夫妻享有一样的待遇,享受完整的生育保险政策。

(二)女性就?I问题更加严峻

目前女性在就业方面仍面临许多显性或隐性的歧视,当女性处于妊娠期,她们无法完全投入工作之中,工作效率很低。“产检、产假、哺乳”三期都会减少女性的工作时间,在这段时间失去许多竞争机会,过去凭借工作经验等已经稳定的职业根基有可能会因此产生松动;也有的女性可能因再生育而中断职业生涯,甚至失去工作。而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加重了女性受到性别歧视的程度,面临更大的就业障碍。

(三)公立抚幼机构缺失问题

生育二孩后,一对夫妇一般要面临照顾两个子女和四个老人的家庭责任,养育子女和家务劳动更加繁重,这也是生育二孩女性更为关注的问题。我国现在还没有0岁至3岁的孩子的托管机构,这就造成女性的抚养压力。一旦女性选择生育第二个孩子,女性必然要承担主要责任。在生育两个孩子之后,这将增加女性照料孩子、洗衣做饭等家务劳动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在抚养和教育两个孩子的家庭生活中,将会给女性家庭关系的处理带来新问题,这将会影响女性的职业生涯。

(四)子女教育问题

当今人们越来越注重子女的教育问题,教育费用早已成为每个家庭的主要支出。女性在考虑是否生育两个孩子时,更多的考虑未来的教育成本。女性如果选择生育两个孩子,必然会减少工作时间,这将影响其就业。目前我国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对于后续高等教育的补贴很少。高昂的教育费用给女性造成压力,特别是对于经济条件不宽裕甚至比较困难的家庭来说,养两个孩子成本太高,更是难以承担,这就造成了许多女性选择不生育第二个孩子。

三、二孩政策下完善女性社会保障的对策

(一)加强生育保险对女性的维护作用

在女性生育期间,生育保险一直维护着劳动妇女的合法权益。在我国实行二孩政策后,我国女性需要对生育保险制度有了新的需求,因此,生育保险制度也应该进一步完善,与新的生育政策相配套。我国目前的产假是98天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可以增加产假15,生育多胞胎,每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晚育假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计划生育条例》规定会有所差别,男方有护理假15天。由于生育二孩女性身体素质已经不是最佳时期因此产假应该适当的延长,这样才能使女性有充足的时间恢复身体。晚婚晚育假也不应该取消,应建立一种弹性的休假制度,根据产妇的身体状况、年龄以及工作性质,决定其假期长度和补贴多少。陪产假,又称陪护假,是指依法登记结婚的夫妻,女方在产假期间,男方享受的有一定时间看护、照料对方的权利。男性休陪产假有利于照顾产妇和婴儿的健康。同时在两性生育的时间成本上进行调节,有助于消除就业中歧视女性的现象,营造男女平等的社会地位。

(二)完善我国的就业保障制度

当今社会中女性与男性同样为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越来越多的女性热爱着自己的工作,不希望因为孕育下一代而失去工作。但女性在家庭中承担的角色,决定了她们职业生涯的发展与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女性就业歧视问题一直存在,用人单位在就业市场上歧视女性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女性的用人成本太高而创造的利润又太低。在劳动力市场中,雇佣女性职工企业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因此企业往往降低雇佣女性职工的数量。二孩政策背景下,女性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因此,我国应制定完善的劳动法,对于生育二孩的妇女给予更多的保护,使她们不会因为生育第二个孩子而被企业拒之门外,对于企业歧视女性的现象应该严厉查处。对于积极维护女性员工权益,认真履行生育保险制度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以此降低企业雇佣女职工的成本。这样既能增强女性再就业的竞争力,又能降低用人单位的用人成本,从而减少女性因为生育造成的性别歧视。

(三)建立充足的公立幼儿抚育机构

女性对于公立幼儿抚育机构有着强烈的需求,在孩子0-3岁时,特别需要人照料,但是女性的产假很短,并不能一直照料和陪伴年幼的子女,设施和服务几乎是一片空白,如果不积极跟进托幼服务建设,就极有可能打消女性再生育一个孩子的念头。如果国家可以建立起价格低廉、管理严格的幼儿抚育机构,女性将从繁重的抚养负担解放出来,投人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女性会选择生育第二个孩子,促进二孩政策的落实。社会服务体系化解了劳动与家庭的冲突,有效提高了生育率与就业率。提供高水平的0-3岁儿童照顾服务,女性还可以从事高比例的非全日制工作。大力发展公共托幼服务。托幼服务能有效促进幼儿照顾功能的社会化、缩短女性生育中断期,把女性从家庭事务中解放出来,从而促进女性就业率的提高。另一方面,雇人照顾孩子的高额费用以及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催发的优生优育理念,也迫切呼吁托幼服务的健全。

(四)增加教育补贴

“全面二孩”政策的出台虽然会满足很多人的生育意愿,但是也有相??一部分人会选择不生二孩,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教育成本。如果生育第二个孩子意味着女性将付出更多的时间教育子女,这不仅需要大量的费用还需女性付出大量的时间教育子女。现代人越来越关注子女的教育,教育费用也成了每个家庭的主要支出。女性在考虑是否生育第二个孩子时,更多的会考虑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教育和陪伴子女。但是如果我国的教育优惠力度可以提高,增加对生育两个孩子的家庭的教育补贴,对于孩子教育的费用,进行进一步的减免;对于贫困家庭,提供生育二孩的奖励措施。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生育二孩的女性减轻一定的压力,有利于“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

2.二孩时代社会教育 篇二

一、“二孩”时代少儿编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 机遇

“二孩”政策将会带来新的生育高峰期,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卫计委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马旭透露, 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后, 预估每年将新增250万名新生儿[1]。这一新增的人口群体无疑会扩大少儿图书的阅读群体, 早教类图书、教辅资料、少儿读物需求将会增多。此外“二孩”时代的生育群体主要是“75后”“80后”甚至“90后”, 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整体较高, 对儿童的阅读教育更加重视。全面“二孩”政策的开放, 全社会对少儿素质教育的重视, 少儿图书市场运营机制的成熟, 少儿编辑队伍以及国内原创作者队伍的发展, 给少儿图书出版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少儿编辑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二) 挑战

1. 少儿图书市场竞争激烈。

中国的少儿市场由于政治敏感度比较低, 社会各界对少年儿童教育的重视以及拥有3亿多少年儿童等原因, 众多的出版社都进入了少儿出版领域。据统计, 目前全国已经有520多家出版社参与少儿出版, 除此之外, 许多民间资本、海外资本或者以工作室的名义或者以合作出版的方式纷纷进入, 少儿出版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二孩”政策使更多的夫妇可以选择生二孩, 这个政策无疑会使少儿图书的有效读者增加, 这让更多的机构、资本看到少儿出版的商机, 争相抢夺这一块奶酪, 少儿图书市场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在11月13日, 2015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在上海拉开帷幕, 台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承惠说道:大陆每年新生儿的出生率在1800万左右, 再加上大陆二孩政策, 这让台湾少儿出版社对大陆市场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看好。[2]这说明新的一波人口红利, 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

2. 新媒体对少儿图书市场的冲击。

我们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 新媒体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的位置越来越重要, 在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的同时, 也给传统少儿出版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二孩”时代, 面对的读者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出生的儿童, 他们可以通过多种媒介来获得信息, 对新媒体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和极强的适应能力, 并且“二孩时代”的生育主力军目前主要是“80后”甚至“90后”, 这些年轻的父母都是新媒体的主要使用者, 对孩子使用新媒体并没有多少防范、抵触意识。

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强、个性化的特征, 并且融合了图片、声音、文字等于一体, 比单调的图书更加生动、形象、丰富多彩, 能够全方位地调动多种感官, 越来越多的小读者将改变阅读方式, 从读书转为“读屏”。

3. 少儿图书出版仍存在较多的问题。

目前我国少儿图书出版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引进多本土少”、“跟风多创意少”、图书质量良莠不齐等, 这些问题成为制约我国少儿出版的主要瓶颈, 并且这些问题在少儿出版市场中已经根深蒂固, 短时间内难以克服, 在“二孩”时代也必将会成为少儿出版的制约因素。

(1) 引进多, 本土少。虽然近几年来中国少儿出版市场连续出现几个具有强大市场号召力的本土品牌, 好“淘气包马小跳系列”“笑猫日记系列”“曹文轩纯美小说系列”等, 这些作品屡屡登上畅销排行榜, 口碑与销量并存, 然而整个少儿出版界呈现出引进版少儿图书占据大部分市场的格局。2000年《哈利波特》版权引进, 在我国创下销售奇迹, 此后引进版图书大增。[3]“墨多多谜境冒险系列”、“鸡皮疙瘩系列”、《窗边的小豆豆》、《夏洛的网》等超级畅销书都是引进版图书。

引进版图书在中国少儿图书市场占据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中国本土作品虽然不断崛起, 但与引进版图书相比仍然相形见绌, 差距悬殊。随着“二孩”时代目标读者群的增加, 海外资本看到中国市场的商机, 相应的也会增加对中国少儿图书的输入, 引进版图书对中国少儿图书市场仍会有巨大的冲击。

(2) 跟风多, 创意少。目前中国少儿出版市场每年的出版物数量逐年增加、出版规模持续扩大, 但是图书跟风出版, 品种雷同现象严重, 大多数少儿图书的内容、装帧设计甚至是书名都大同小异。在当当网童书品牌下, 在搜索框中输入“三字经”, 竟然出现了1121个版本, 《安徒生童话》不下上百个版本, 《十万个为什么》版本多达1000多种, 这些图书内容大同小异。

简单地跟风模仿, 同行业恶意竞争, 只会造成出版市场的恶化。“二孩”政策的发布, 让更多的出版社看到少儿出版的广阔前景, 少儿选题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 然而出版资源有限, 出版时机转瞬即逝, 为了追逐利益, 跟风模仿现象在“二孩”时代将会延续。

(3) 图书质量良莠不齐。图书质量包括编校质量和内容质量, 质量是图书的生命, 高质量的图书产品是取得成功的基本要素。然而由于少儿出版进入门槛低、图书出版周期短更新速度快、编辑经济指标压力大等原因, 导致少儿图书质量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现象严重。

编校问题包括一般性字词差错、知识性差错、图文不符、上下文不一致等问题。在内容上, 故事情节单调、人物形象干瘪苍白, 并且含有拜金主义、色情、暴力等问题, 图书质量问题制约了少儿出版市场的良性健康发展。图书出现鱼龙混杂的现象与现行的出版环境有关, 这种情况在“二孩”时代也将会延续。

二、“二孩”时代少儿编辑如何镇守少儿图书出版阵地

(一) 努力提高少儿编辑的素质和能力

1. 少儿编辑要坚持“儿童本位”的理念, 在心中要有孩子。

少儿图书承载着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的功能, 美国戴尔青少年出版社的总裁、总编辑福格尔曼说过:“我很清楚, 从事童书编辑工作的原因之一, 是我明白书对孩子来说多么重要, 一本好书能改变孩子的一生, 影响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参与童书编辑过程不仅是非常有趣的事, 也是十分重要的责任。”[5]少儿编辑要坚持“儿童本位”的理念, 在心中有孩子。

“儿童本位”, 就是尊重儿童, 理解儿童, 呵护儿童, 以儿童为中心, 其他人或事物必须服务于其儿童利益的理念和观点。目前少儿出版市场上普遍存在以“市场”为本位的现象, 少儿编辑一味迎合少儿的阅读需求, 在作品中充斥着暴力、玄幻、恐怖等情节, 影响儿童的精神健康成长。

为了杜绝这种现象, “二孩”时代少儿编辑必须坚持“儿童本位”的理念, 在选题策划编辑图书时, 必须将读者的真正利益放在首位, 深入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 编辑出版的读物要真正反映少年儿童的精神状况和日常生活, 弘扬真善美。在作品故事情节设置、人物形象塑造上, 注重将善良、勇敢、宽容等美德融入其中, 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精神文化素养和获取知识。

2. 提升专业素养与文化素养。

少儿图书看似简单, 却是无所不包, 涉及语言、文学、艺术、历史、哲学、自然科学等各个门类, 所以少儿图书编辑应该是类似于“百科全书”式的“博物学家”。[6]为了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与文化素养, 少儿图书编辑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拓宽知识面, 综合了解各学科知识, 在审核编辑图书时能及时发现其中的错误。二是要加强语言文字的学习。在少儿读物中虽然文字表述相较成人图书较少, 但是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的编校质量不合格的图书中, 一般字词性差错、缺少句子成分、语法逻辑混乱、词性字义误用等语法问题比较多, 少儿编辑必须加强语言文字的学习。三是要了解一些儿童教育和儿童心理等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 切实掌握读者对象的阅读需求。少儿编辑要学习儿童教育知识, “寓教于乐”, 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当中学到知识;同时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进行选题策划, 用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表达方式来讲述故事。

3. 强化创新意识。

少儿图书市场普遍存在跟风模仿现象, 原创作品匮乏, 这是制约少儿出版市场的一个瓶颈。在“二孩”时代, 由于目标读者群相应会扩大, 少儿图书数量和品种将会增加, 要想在众多的品种中脱颖而出, 少儿编辑必须强化创新意识。

在内容选择上要关注社会发展动向, 分析儿童出版市场的选题空缺, 同时要将目光放长远, 关注世界儿童的成长, 努力将自己选题策划的作品推向世界, 减少少儿图书引进与输出之间的逆差。图书的装帧设计是吸引读者的第一步, 少儿编辑必须在装帧设计上有所创新, 避免自己编辑策划的图书沉没在茫茫书海中。

(二) 内容为王, 努力提高少儿图书的质量

人们购买图书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取其中有价值的内容。出版家陈昕曾谈道:“我们可以确信, 无论什么时代、无论传播手段如何变化, 有价值的内容始终是出版的根本。”[7]虽然在“二孩”时代, 少儿的阅读方式会发生变化, 数字化阅读所占比率会提高, 但是不论是数字出版物还是纸质出版物, 根本内容是一致的, 不同的只是物质载体而已。作为少儿图书出版工作者, 必须担负着为少年儿童提供优质精神食粮、努力提高图书质量的重任。

少儿图书编辑要加强与读者的沟通, 熟悉儿童、热爱儿童, 编辑策划出版少儿喜闻乐见的生动形象、活泼有趣的作品, 内容要反映少儿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状况, 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并且寓教于乐, 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获取知识。同时在出版的各个环节, 少儿编辑要做好“把关人”, 严格审核, 杜绝知识性、语法性、逻辑性等错误, 坚持正确的出版理念, 杜绝低俗、恶俗、庸俗性作品, 坚持“有所为与有所不为”, 提高图书质量, 让少儿获取高品质的书籍。

(三) 利用新媒体, 搞好少儿图书的宣传和营销

“二孩”时代的前几年生育主力军主要是“80后”“90后”, 是新媒体的主要使用者, 通过新媒体进行宣传、营销可以有效扩大传播效果和传播范围。

少儿编辑可以将图书信息进行提炼、加工, 将书籍最精彩的部分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博客等平台向小读者、家长、老师推荐, 引起实际消费者和目标读者的关注, 同时少儿编辑要充分利用亲子论坛进行阅读引导和图书宣传。论坛将分散在各地的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聚集在了一起, 在亲子论坛中的亲子阅读板块就聚集了关注孩子阅读的家长, 对少儿图书营销来说, 他们就是潜在的购买者。[8]少儿编辑可以将经过提炼的图书信息通过发帖的方式在论坛中发布, 引起家长对图书的关注, 并且利用自身的资源、经验优势坚持每天关注、回复家长的帖子, 给家长提供孩子阅读方面的信息和指导性的意见等, 增强与家长的互动与信任。

同时少儿编辑在利用新媒体进行图书宣传时, 要利用多种方式进行, 包括发布专家推荐、畅销书排行榜、书籍背后的故事、作家写作感悟、少儿各阶段的阅读需求等, 同时要融合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 使图书信息精彩、丰富、生动有内涵, 吸引更多消费者的注意。

“二孩”时代, 对于少儿编辑而言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年代, 少儿编辑必须与时俱进, 利用机遇, 迎接挑战, 才能镇守好少儿出版阵地。少儿出版市场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相信在“二孩”时代, 少儿图书出版将会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摘要: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将会带来新的一波人口红利, 作为儿童教育的一部分, 少儿出版物将迎来新的发展空间, 为少儿编辑带来发展机遇, 但是市场竞争、新媒体的发展、现存的出版问题也给少儿编辑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面对机遇与挑战, 少儿编辑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镇守出版阵地。

关键词:“二孩”时代,少儿编辑,机遇,挑战,措施

参考文献

[1]曾鼐.国家卫计委官员谈“全面二孩”:预计每年新增250万新生儿[EB/OL].http://www.chinanews.com/sh/2016/03-03/7782672.shtml.

[2]王倩.大陆全面二孩政策开放, 台湾童书积极登陆抢占市场[EB/OL].http://www.vos.com.cn/news/2015-11/14/cms867425article.shtml, 2015/11/14.

[3]刘一鸣, 罗雪英.少儿图书出版观察与思考[J].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5) .

[4]本刊评论员.审慎面对少儿出版的数字化浪潮[J].中国出版, 2014 (11) .

[5]杰拉尔德·格罗斯.编辑人的世界[M].齐若兰, 译.北京:新星出版社, 2014.

[6]张春艳.少儿图书出版的瓶颈及对策[J].科教文汇, 2011 (3) .

[7]刘全双.“十三五”时期少儿图书出版的变与不变[J].出版广角, 2015 (13) .

3.二孩时代社会教育 篇三

首先受到考验的将是教育系统。对于教育规划的决策者而言,要规划增加多少学校和学额,既要看每年的新生婴儿数,还要看其长期变化趋势。由于“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更可能只是在释放整个社会对二孩的“积压需求”,新生婴儿数可能在短期会很高,但长期趋势却几乎必定是会一路下行。于是,教育规划的决策者要面对这样一个困局:要不要为这短期骤增的出生量,增拨教育硬件的基建投入并增加教育系统的人事编制?

“单独二孩”政策推行之初,卫计委的期望是每年增加200万新生婴儿,但至今执行近两年,仅100余万的夫妇申请了指标,而生下了二孩的更是少于100万。今年下半年,各地申请二孩指标的数量还在不断下降。“积压需求”已接近释放完毕。如此背景下,“全面二孩”的推出显得顺理成章——这是对新生婴儿数的第二次“托市”。“全面二孩”也将释放“积压需求”,但它还能同时创造新的需求吗?这一次,卫计委期望每年新增250万婴儿(相关文件未明确此数字是否包括“单独二孩”部分),实际效果还有待观察。

如果中国父母的生育意愿,像外界预期的一样,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变得保守。那么,在这些生育的“积压需求”释放后,新生婴儿数可能又会恢复到略多于2013年之前的水平。最终的结果,可能是整个2010年代甚至2020年代的中国人口出生数是一条基本平缓的曲线,中间有四年是凸起,但随后又跌回本来的水平。

如果人口的骤升骤降只是某一年(例如龙年、虎年),教育系统不必进行重大调整,只需将原有编制拉扯一下,比如把一个50人的班变成60人,或者整个年级新增一个班。这对于一个学校而言,只是匀出个教室,让主科老师兼多点次科而已,并非大问题。但是,如果连续几年都是这样子,那就会超出一家学校的承受上限。届时将需要建新校来容纳新增的学生。然而,几年之后,这些学校又会招生不足,新建硬件有被闲置的可能。

4.“二孩”作文 篇四

走在大街上,你是否会羡慕幸福的四口之家?一家子说说笑笑,姊妹之间的融洽、和谐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可是,这样让人眼热的幸福是经历了心灵多少挣扎才能换来的。

自从国家颁布了二胎政策,不少年轻夫妇都有再生一个孩子的想法,但似乎家里的小宝贝都不是很想要弟弟妹妹。前不久,一段男孩子不让妈妈生二胎,还以死相逼的视频在网络上热传,小男孩哭诉妈妈:“我不想要弟弟妹妹……”事实上,这样的例子还真不少。孩子们都缺乏安全感,父母以为孩子不懂,其实他们的小脑袋也会想不少东西,他们会担心有了弟弟妹妹父母是不是就不爱自己了,他们害怕弟弟妹妹会和他抢零食、抢玩具,他们甚至觉得父母不要自己了,或许这些想法是有些好笑,但不得不承认他们都是因为太爱爸爸妈妈了,太害怕失去了。

现在的孩子多多少少都有些自私,这或许和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以为家里的一切都理所应当是他一个人的,对此,我只想说:“别让溺爱成为一种伤害。”过于溺爱孩子会使孩子性格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在以后又该怎么和人相处?他们习惯了一个人,他们还不懂弟弟妹妹会带给自己多少欢乐,会给这个家庭添多少笑声。他们害怕分享,他们不想分享,他们以为弟弟妹妹会分走父母的爱,其实不会,父母是因为太爱她们才想给他们一个亲姊妹,父母是害怕他们孤独,要知道,父母不会陪伴孩子一生,若身边有一个能共同进步、携手长大的姊妹,若干年后,你会感谢父母的!

就拿我来说,家里有个小妹妹,她刚出生的时候,浑身软绵绵的,我虽然不敢动她,但手还是不由自主地抚摸着她的脸颊,当她第一次冲着我笑时,心里美滋滋的`。当她一点点长大,慢慢会玩、会闹,虽然我们在后来还是会有些小争执,但父母从来不会偏向我们任何一个。在我家里,我从来不认为我是大的就应该让着她,妹妹也不觉得她小,父母就应该惯着她,我们的和睦都得益于和父母的沟通,父母更宠谁,父母更惯谁,我们从来都没有想得这么复杂。我只知道,她是我的亲妹妹,我该好好爱她;她也懂得,我是她的亲姐姐,她会好好爱我。我们一家子幸福的让人眼热。

多个弟弟妹妹没什么不好,更不要想那么复杂,姊妹是和你相互扶持一辈子的人,他将会是你童年的玩伴,少年的知己,即使你已白发苍苍,这份情永远都会伴你走完这一生。

5.二孩申请书 篇五

我叫,男(女),民族,生于年月日,现年岁,爱人,出生于年月日,现年乡(镇)

我们夫妇于年月日结婚,于月日生育一女孩,取名,现年岁。

因长期患有病,经治疗未愈,不能从事正常的体力劳动,家中生活又比较困难,根据《河南省计划生育条例》第特申请生育二胎,请给予批准。

申请人:

年月日

调查报告

我们于年 接到结果如下:,男,生于年月日,现年岁,爱人,生于年月日,现年岁,两人于日生育一女孩,取名,现年

因长期患有病,经治疗未愈,不能从事正常的体力劳动,家中生活困难,根据《河南省计划生育条例》第条款之规定,经行政村研究同意,计生办调查,情况属实,同意该夫妇申请二孩生育指标。

调查人:

王范回族镇人民政府年月

邻居证言

我们三人与夫妇邻居多年,对他们的计划生育情况比较了解,愿作以下证言:,男,生于岁,爱人,生于年月,现年岁,该夫妇于年,现年岁。

因长期患有正常的体力劳动,家中生活确实困难。

以上证言如有差错,我们三人愿负一切责任。

6.二孩生育申请书 篇六

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夫妇,男方出生年月:__________,民族:_____,婚姻状况:初婚 户口性质:农村,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户籍所在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居住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女方出生年月:__________,民族:_____,婚姻状况:初婚 户口性质:农村,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户籍所在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居住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于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登记结婚,曾经生育(收养)子女的情况如下:

以上陈述属实,如有虚假隐瞒,自愿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现申请生育第二个子女,请予审批。

双方申请人签字(摁印):

7.二孩时代来袭 两个孩子如何爱 篇七

家长讲述 老大情绪焦虑

李霞(公司职员):自从儿子降生的那天起,五岁的女儿就表现得十分失落。尤其记得儿子满月那天,一家人正高兴地聊天吃饭,婴儿床里的儿子却突然哇哇大哭起来。我莫名其妙地抱起儿子,只见小家伙嫩嫩的手指甲被剪破了两层皮。我根据女儿平时的表现,猜想是她干的。于是我在各个屋子里找女儿,发现她躲在书房的角落里,手里死死地攥着一个指甲剪,一脸愤愤不平的样子。瞬间,我的心寒到极点,他们都是我的孩子啊!女儿怎么能这样对待自己的弟弟呢?

刘萌(专职妈妈):半年前,我家的“二宝”出生了,尽管又是个女儿,但我的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幸福。两个可爱的姑娘依偎在我身边,是多么温馨的画面啊。可没料到,大女儿性格变了,不再像以前一样开朗,而是固执、爱哭。就拿和父母分床睡这件事来说吧,让大女儿搬到自己的房间,是因为位置有限,可我再三解释,四岁的大女儿丝毫没理会,撅起小嘴躲进自己的房间呜呜哭个不停,听着孩子痛苦的抽泣声,我的心简直碎了。

王东(业务主管):我的大儿子已经五岁半了,本是个阳光开朗的小男子汉,可随着女儿的出生,儿子变化很大,动不动就爱“发脾气”。那天下班,我刚刚抱起小女儿,儿子径直走到我前面,冷冰冰地问:“你怎么不抱我了,到底还爱不爱我?爱我多还是爱妹妹多?”霎时,我就愣了,正欲给儿子好好解释一番,可他却转身跑走了。从此儿子很少与我和妻子交流。

家长视角 父母力不从心、喜忧参半

陈慧霞(公司会计):俗话说:儿女双全是好命。如今我儿子五岁,女儿一岁半,儿女都有了,可烦恼也来了。每天的一日三餐,家里简直比“打仗”还要热闹,小的年龄小,自然需要一勺一勺地喂,可儿子年龄也不大,也想得到父母的宠爱,有时也会提出让父母喂饭夹菜。如果不答应,儿子就索性连饭也不吃了;可答应吧,毕竟只有两只手,照顾两个孩子,焦头乱额的程度可想而知,真是苦不堪言。

苗晓芳(业务导购):大儿子被独宠了六年之后,小儿子降生了。家里两个“活宝”,真够闹腾的。于是,我常常教育大儿子,一定要让着小弟弟,因为你是哥哥。刚开始,大儿子做得还不错,可后来随着二儿子的长大,两个小家伙经常发生争执,无非是因为争抢玩具之类的小事情。每当此时,我总自觉不自觉地先教训大儿子,这样一来,大儿子认为我“偏心眼”,与我感情疏远了。

孙翔(工程师):记得在我小时候,家里姐弟四人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可如今,时代真是不同了,家里仅有两个娃,就让我和爱人招架不住了。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到外地出差,由于女儿和儿子的兴趣爱好不同,自然带来的礼物也不相同。每次买来了礼物,女儿总是敏感多疑,拿着弟弟的礼物研究半天,非要问出每件礼物的价格,弄得我和爱人不知如何作答,非常尴尬。在女儿看来,弟弟是她最大的“竞争对手”。

专家看法 扬长避短轻松应对

金利波(江苏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对于有着两个孩子的家庭来讲,要利用非独生子女的优势,树立“老大”的榜样力量,让两个孩子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比如:对家里的老大要经常这样引导“你是姐姐,就要做出姐姐的样子”“你是哥哥,可是弟弟崇拜的偶像哦!”以类似的激励法既能正确引导老大,为弟弟妹妹做出了榜样,又能让两个孩子都从中感受到幸福。通常,老大表现十分优异,老二也就相对优秀,可见家庭教育是相互熏陶、相互感染的。

李敏(河南省家庭教育指导师):对待家庭中年龄小的“老二”,切忌溺爱,公平公正是育儿教女的“金钥匙”。如果父母在日常教育中一旦偏颇于某一方,就会激起另一个子女的不满,引起心理的叛逆和反感,同时还会加剧孩子之间的矛盾,教育起来就相当棘手。家长端好家庭教育的“这碗水”,就能使孩子们及时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懂得约束自我,懂得与兄妹和睦相处。

王伟(二级心理咨询师):不少父母在教育两个或多个孩子时,总会使用比较法,“看看你俩谁最乖”“比比谁的学习最棒”,看似这招能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其实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如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孩子之间毕竟是有差异的,即使出生在同一个家庭,也有着不同的性格以及特点。如果以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孩子,势必会让表现不够优秀的孩子感到自卑失落,同时还会助长另一个孩子的骄傲心理。关爱孩子,就需要为每个孩子“量体裁衣”,在和谐愉悦的家教氛围中,让每个孩子快乐自信地成长。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上帝送给父母的天使,当又一个天使到来的时候,不妨敞开心扉,与孩子多交流多沟通,以特有的方式关爱“老大”,抚爱“老二”,播撒公平的阳光,创设幸福的磁场,让“二孩家庭”更加亲密无间,其乐融融。

8.全面二孩宣传标语 篇八

1、增强人口国情意识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2、实施全面两孩政策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3、实施全面两孩新政 做好基本公共服务

4、提高家庭发展能力 促进家庭和谐幸福

5、共创诚信法治计生 共享现代生育文明

6、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7、大力宣传生育政策 放开二胎家喻户晓

8、国家政策真正好 一家准生两个宝

9、一对夫妻生两娃 老有所养不再怕

10、一胎少二胎好 小有伴老有靠

11、一对夫妻生两孩 养老负担分半开

12、积极宣传生育政策 努力完成二胎任务

13、一对夫妻准生俩娃 一个养爹一个养妈

14、放开二胎政策好 生对儿女好养老

9.女儿和“二孩”的小故事 篇九

妈妈:我才不去呢,而且你怎么就知道一定会生弟弟呢?

女儿:不要紧的,妈妈,那顶帽子很漂亮,妹妹也可以戴的。妈妈,我还看了弟弟要用的`纸尿片了的,还有牛奶。妈妈,以后,弟弟的东西我们一起来买哦,就都由我跟他选好了。

妈妈:呃……

像这样的讨论还有很多,我想,女儿是真的很渴望有一个能时时刻刻在一起的儿时玩伴吧。

10.“单独二孩”后家庭教育如何升级 篇十

“二孩”不是家庭教育的负担

生二孩可以治疗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国内研究表明:许多独生子女家庭承认家庭教育的失败,认为独生子女存在着蛮横任性、自我中心、自理能力差、孤僻冷漠等问题。“二孩”的到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一些弊端。

家里有了两个孩子,孩子不必整天生活在成人的世界里,有了真正的、更充实的“儿童世界”,有利于消除独生子女的孤独感,避免儿童早熟和过早的成人化。

“二孩”的到来,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度关注和溺爱,使家庭教育更加回归理性。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唯一,家长会对孩子产生聚焦性关注,造成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供给”,产生溺爱。马卡连柯认为,溺爱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可怕的“毒药”。“二孩”的到来,改变了家庭的环境,分散了家长的关注和关爱,使家庭教育更加理性。

两个孩子的互动有利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双子女家庭为“头胎”提供了关怀和照顾弟弟、妹妹的机会,使其更具责任感;“二孩”也可以从哥哥、姐姐身上学会尊重、服从和关怀。两个孩子还可以相互分享、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形成良性竞争,促进自我全面发展。

“二孩”的出现,可以避免家长给予孩子过高期望,有利于孩子的和谐发展。许多独生子女家庭,父母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对孩子产生过高期望,给孩子“难以承受之重”,扭曲了儿童的天性,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在双子女家庭中,家长更能以平和的心态教育子女,给予孩子合理期望,更好地享受与子女共同成长的幸福,使孩子身心自然、和谐发展。

公平民主地对待子女让爱不失衡

“二孩”的出现也伴随着些许问题,处理不好“二孩”就会成为家庭教育之累。

在双子女家庭,“二孩”出生前,“头胎”处于“独生子女”的环境中,是被捧在手心的“小公主”“小皇帝”,享受着父母全部的爱和关注。随着家中“二孩”的出生,家长会在一定时间内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二孩”身上,“头胎”孩子常会感到自己被冷落和抛弃,产生被边缘化的不安全感。这时,“头胎”孩子会把这种失衡怪罪于自己的弟弟、妹妹,从而对弟弟、妹妹产生怨恨。特别是“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的家长,由于“头胎”是女孩才生育“二孩”的,这种情况会更加严重。因此,解决好“头胎”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双子女家庭教育成功的关键。

生二孩后,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经济、情感投入难度更大。调查发现,不想生育“二孩”的父母近八成是因为“经济不允许”,其次是由于“没精力照顾”。在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生活成本、教育成本不断攀高,“精养”孩子已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二孩”的出生势必会增加家长的经济和身心负担,影响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家庭负担过重,容易造成有些家长的心态失衡,家长会觉得自己那么辛苦地给孩子赚钱,对孩子严厉点、要求高点也是应该的。

此外,“二孩”的出现需要父母更加努力工作,陪伴孩子、照顾孩子的时间和精力减少,甚至出现隔代教育和留守儿童现象,影响儿童的智力和个性发展,还可能导致部分父母偏爱以及孩子发生攀比的现象。

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只有一个孩子,不会产生孩子间的比较和攀比现象,父母也不会对孩子偏爱。而在双子女家庭中,由于孩子发展水平、性别、长相、性格特征以及个人喜好等,父母极易产生对某个孩子的偏爱。被偏爱者容易骄横任性,被冷落者容易冷漠孤僻,更有甚者会仇恨社会。同时,双子女家庭孩子之间容易被比较和攀比,这种攀比处理不好会导致不良竞争,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父母的素质决定了两个孩子的幸福

家长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家庭是孩子接触最早、生活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环境,家长是家庭的主导者,家长素质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水平。无论独生子女家庭还是双子女家庭的教育,对于父母都是“身教重于言教”。

父母是孩子依恋和模仿的对象,对孩子的都个性、社会性发展甚至性别认知和婚恋观都产生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因此,父母需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做好孩子的榜样,做到科学施教。

父母要做好“头胎”孩子的教育。在“二胎”来临之前,给“头胎”做好心理准备,使他明白有了弟弟、妹妹就有了玩伴,就多了一个爱他的人,使其对弟弟、妹妹的出生产生期待。为他提供机会体验帮助和关心他人的快乐,体会到作为哥哥或姐姐的自豪感,使他知道有了弟弟、妹妹父母仍会爱他。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要坚持正面教育,及时表扬“头胎”关爱弟弟、妹妹的行为。因此,“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子的人就经常给他讲什么样的话,你不希望他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不要给他讲什么样的话,即使是批评也不可以。”

父母要为第二个孩子的到来做充分的思想、经济准备。对于生育第二个孩子,父母之间要做好协商,取得家庭成员的支持,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不要因为第二个孩子的出生而手足无措,更不能因生第二个孩子对自己工作产生了影响而迁怒于孩子。同时,父母要明白经济不是关键问题,幸福、温馨、积极向上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最为关键。养育孩子,最重要的是养护他们的心灵。

父母要充分发挥孩子之间的互动价值,这是双子女家庭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双子女家庭与独生子女家庭相比,最突出的优点是有两个孩子,孩子们之间的交流、互动对儿童成长具有比成人教育更大的价值。

第二个孩子出生后,父母要不断创造孩子之间交流的机会,通过孩子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合作分享、相互竞争等,培养孩子间深厚的亲情,最大限度降低因父母精力不足带来的不利影响。

父母要树立科学的育儿观,防止偏爱和盲目攀比。夸美纽斯认为:“儿童比黄金更为珍贵,但比玻璃还脆弱。”父母应像园丁一样细心呵护儿童稚嫩的心灵,尊重孩子的天性,科学施教,做好培植“根”的教育。“世界上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的,那就是父母对子女之爱”。父母要学会站在孩子身后欣赏孩子的进步,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理想的寄托者和事业的继承人,要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让孩子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

由于遗传、成长环境、性别、个性等因素,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唯一”。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优秀的孩子可以是不一样的优秀。因此,没有必要对两个孩子进行横向对比,更不能偏爱、溺爱,否则会害了孩子。

父母要懂得欣赏孩子之间的差异,学会公平、民主的对待孩子,做到科学育儿,让双子女家庭孩子更健康、更幸福地成长。

11.生育二孩审批程序 篇十一

一)再生育条件

凡符合《浙江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条件的对象经批准可以再生育

(二)审批程序

1、夫妻双方向子女出生后申报地村委会或所在单位提出书面申请,领取并填写《申请再生育表》,填写必须真实、全面。

2、经村(居)或所在单位许议并公示十天,无异议的,镇(街道)审核。

3、经镇(街道)在二十日内完成对申请人的再生育条件以及申请证件材料进行全面的审查,审核后报区计划生育局审批。

4、县计生局自收到《申请再生育表》之日起,30日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决定。批准的发给《批准再生育通知书》。

5、夫妻双方经批准后,怀孕三个月内凭《通知书》、结婚证、身份证、单寸近照到所在镇(街道)办理生育证明,即《生殖健康服务证》。

(三)公示内容

1、申请人双方以农村居民生育一个女儿,生育间隔已满48个月或女方年满28周岁为申请再生育条件的(《省条例》第十九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

2、夫妻双方有隐瞒生育和弃婴、溺婴、非法收养子女行为的,不再安排生育。

3、批准生育后,如有胎儿性别鉴定而终止妊娠行为的,原生育安排失效,并不再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

4、有其他不符合再生育条件情形或弄虚作假骗取再生育证明的,不再安排生育或取消已批准的再生育安排。

(四)再生育申请材料

12.生育二孩申请书 篇十二

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夫妇,男方出生年月:__________,民族:_____,婚姻状况:[初婚/再婚] 户口性质:[农村/城镇],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户籍所在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居住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女方出生年月:__________,民族:_____,婚姻状况:[初婚/再婚] 户口性质:[农村/城镇],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户籍所在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居住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于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登记结婚,曾经生育(收养)子女的情况如下:(注明每个子女的出生时间、性别、现存活状况、判随情况)

以上陈述属实,如有虚假隐瞒,自愿承担相关法律责任。我们认为符合《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_____条___款的规定,现申请生育第二个子女,请予审批。

双方申请人签字(摁印)

13.慕林杉:为了“二孩” 篇十三

“孩子对美的感悟和精神发育,这个东西要怎么去量化呢?没有量化,该如何评估呢?而一个公益项目究竟怎样才算成功?”甫见面,慕林杉便抛出连串问题。

她刚从高原回到北京,右耳因炎症和高原反应而肿胀,听力受限,说话时侧着左耳,声线温润,尾音上扬,带着些微纠结。

她是央视主播,亦是帐篷学校的发起人。三年时间,帐篷学校从一个概念成长为关注儿童情操教育、美学素养的流动美学课堂。“当我们说到美,它不仅是指‘漂亮’,更是内心的真善美,是精气神主导的一种价值观念。”慕林杉觉得,一个人对生活认可与否,跟他受过的美学教育有着莫大关系。但美育具有长线性,很难被量化。

帐篷学校最终能给孩子们带来些什么呢?这当中的变幻性让慕林杉着迷。

房子,房子

慕林杉喜欢小孩子,对孩子的关注慢慢成了习惯,采访时她会蹲下来,跟受访的孩子聊爱好,聊愿望,聊长大后的样子……

这些孩子多是留守儿童和偏远地区少数民族。被问及梦想时,孩子们总会因为内向偏过头去回避,犹豫许久憋出一个词—“房子”。

这个答案简单又复杂,背后的社会问题盘根错节,慕林杉无力撼动。一个房子代表了父母的回归,代表了家,代表了孩子对社会的认知……孩子的梦想何以如此具象?她焦虑。

作为旁观者、记录者,她又能做些什么呢?30出头的岁数,尤其能感受到生活的真实,钱、物质、荣誉等人们追逐的东西,总是因为不能长久存在而令人惶恐、不安。“真正让人坚强,跟无助、压力、困难抗衡的力量,来自于成长过程中一点一滴的积累,生活一帆风顺时它也许并不会显露。”

慕林杉开始探究这个力量从哪里来。

是不是生活中孩子们感受到、触摸到的所有,都内化成一种对世界的态度,影响他们对世界的看法:美的还是丑的?温暖的还是消极的?……美的观念在孩提时代大概就已经渐渐成形了。

怎么才能让孩子感知美,释放并主动展现天性的美呢?这个念头成了帐篷学校的种子。几个月后,种子等来了发芽的契机。女儿二年级家长会上,老师给家长们展示孩子的愿望卡片,“房子”—32个十岁不到的孩子,有大概三分之二留下了很现实的梦想。

再一次,房子!房子真的是孩子的快乐吗?

“大人的投射太严重了,这事儿不对。”慕林杉开始围绕儿童美学做大量调研,查阅资料、参加美学相关讲座,和很多人分享、交流对儿童美学的看法。她了解道,孩子7到12岁是美学成长特别关键的阶段,然而现实世界给孩子们的“留白”太少。“我小时候,能够感受到的东西,不管来自家庭还是学校、社会,回忆起来,都比现在的孩子更‘广阔’一些。”

在与孩子们的互动中,慕林杉慢慢发现,孩子们的心智会变成现在的状态,大多受限于学校对音体美课程的不重视或缺乏。

她开始有了企图心,“能不能在主流美育这一块做一点补充,让孩子‘美’的成长更天然,放弃一点功利,回归一点质朴?”

“非法集资”

2013年7月,慕林杉与众多媒体人跟随“同心·共铸中国心”大型健康公益活动走进甘肃甘南地区。回程时,慕林杉跟朋友说,想再回西部,为那里的孩子做点事情。

“能不能让孩子们在自己的根土上找回日渐模糊的民族文化记忆?”最初,朋友们听不太懂慕林杉的意思,“但事关儿童美学,他们觉得有价值、有意思,鼓励我试试看。”

慕林杉拜访了很多儿童教育专家和公益人,谈及帐篷学校美学夏令营的设想,得到的回复皆不理想—不太务实、短期内见效困难……也有鼓励的声音,为她的勇气和远见。

主持、出席各种公益论坛或相关活动时,慕林杉总见缝插针地分享帐篷学校的理念,朋友打趣她,“看你走火入魔的样子,真是不忍心不帮你!”

一个几经推演的时间表最终呈现出来,下一步就是募款。慕林杉跟北大EMBA的同学吃了个饭,把调研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看,很多人当场就做了认捐。

一位公益前辈理性地提醒慕林杉,“认捐和到捐是两码事”。慕林杉说,“没有拒绝,已是最大的信任。”

2014年6月18日,慕林杉开车经过长安街,手机“叮叮”响起,“一个个到账信息就来了,”那一天慕林杉永远记得,“现在回想,跟非法集资差不多”。

为了这笔钱,慕林杉和另外一个媒体人开了个共同账户。最终,到捐数额大于认捐数额,甚至在夏令营举办过程中,还有人把钱送到现场。“虽然募款金额不是多么了不得的数字,但募集范围非常有限,结果已经大大超过我的预期,”慕林杉说,“那种被信任的感觉给了我们很大信心。”

美学课堂

甘南,夏河县,桑科小学。2014年7月12日,帐篷学校迎来第一期夏令营。

学校方方正正地立在桑科草原的一角,周围都是土路,越过学校矮墙能看到远处黄褐色的山体,山顶积着雪,时有雨,间或晴天万里无云。

“桑科小学的孩子们挤在那里,甚至紧张地躲;北京去的孩子相对更放松、更活泼,但两拨孩子都表现出了对对方的好奇。”慕林杉回忆,“桑科的孩子身上有牛羊的味道,好多北京的孩子不适应,会跟我们抱怨,可一旦玩儿起来、学起来就不分彼此了。”她说,“我突然觉得教育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没什么束缚,而且空间要‘简陋’一点,不需要太‘豪华’。”

在慕林杉考察过的学校中,桑科小学条件最艰苦,20几个孩子挤在一个宿舍里,两个五六年级的姑娘睡一张单人床……

时任桑科小学副校长扎西告诉慕林杉,牧区的孩子半个学期才有机会上一次音乐或美术课,因为十几所甚至更多的学校共用一名美术或者音乐老师。

帐篷学校给孩子们带去了各种颜料,之前根本没上过美术课的桑科孩子,第一次在很大的纸上用水彩、水粉、蜡笔、就地取材的小草、卫生纸画吉祥三宝,用藏文字母演绎小鸟……

nlc202309081013

翻开帐篷学校的画册,慕林杉给《中国慈善家》记者展示一幅横跨两页的画,“大概两米的篇幅,那个叫娘吉才让的孩子当时趴在这张长长的画纸上,又粘又涂,喊他吃饭都顾不上。”她比划道。

娘吉才让画的是他眼中的世界:连绵的山头,蜿蜒在路边的小小溪流。童年是一条曲折的公路,学校在这头,家在那头。

“今年,娘吉已经开始学画唐卡了。”时间仓促,他只来得及给自己喜欢的卓玛姐姐—慕林杉画一副还打着格线的微型唐卡,下面写着“卓玛姐姐我非常喜欢你,非常希望下次这(还,笔误)能来”。

“画画是一个人最原始的表达情感的语言方式,它折射出孩子内心的愿望、情感和民族文化……”教孩子们画画的柚子老师说,桑科孩子们的画里有种天然的生命力。

慕林杉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参加的一次夏令营,“那悬崖下潭水的颜色是我这辈子再没见过的,时间搅拌着记忆,很难分清真实还是虚幻,记忆会固化在身体里,变成脱不掉的色彩,每次想起,都觉美得无以复加。短短几天在那个年纪留下的美好画面,就够回忆一辈子了。”

夏令营只有5天,可孩子们意犹未尽,都在期待明年,明年……

这次夏令营不仅加深了慕林杉对儿童美学教育的认识,更促进了帐篷学校的成长,亦令她坚信“小而美”是有力量的。

第二年,帐篷学校夏令营选在了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南岗千年瑶寨。慕林杉的老朋友—军旅歌唱家柏文跟孩子们待了三天,“我享受着每天早晨起来能见到他们的笑脸,”她说。

柏文教孩子们唱“山弯弯水弯弯,田垄望无边。笑甜甜泪甜甜,一年又一年。燕子飞蜜蜂唱,坡前柳如烟。风暖暖梦暖暖,这是我家园。”孩子们干净的声音没有矫情造作,没有技巧杂念,娓娓道来,“你会感觉之前所有苦闷都被抚慰了”,一首《我的家园》唱哭了慕林杉。

至今,帐篷学校已经完成了三次和优化儿童美学认知相关的活动。从尊重当地的文化开始,他们教孩子们画画、骑马、编牛绳、看星星、跳长鼓舞、唱古老歌谣……并设立了冈拉梅朵儿童合唱团、天文教室连线等几个长线教育项目。

被公益

慕林杉笑称帐篷学校是自己的“二孩”,投入之深,连女儿都吃起醋来。

提起女儿,慕林杉笑弯了眼睛。女儿比较内向,慕林杉做帐篷学校的时候,并未对她的参与做很多设想,但会和她分享自己的感受。慢慢地,她看到女儿开始打开自己,“当她在夏令营中主动表现出小志愿者的样子时,我真的很欣慰,有些东西是不需要说教的,孩子自己能感受到。”

慕林杉的朋友、同学多是媒体人,多次主动提出给帐篷学校做媒体推广,都被她压下了,一方面是因为这个项目太“务虚”,另一方面因为公益乱象,她不敢把这个“二胎”过早曝光,怕变了味道。

“有一种边走边唱、行歌慢板的气质在里面”,跟提倡高效解决社会问题的行业潮流相悖,慕林杉和她的团队把帐篷学校的这两年称为试错的“内测阶段”。

刚开始做“帐篷学校”时,团队里每个人都是兼职,没有相关的从业经历,从形成方案到执行,需要填补很大的鸿沟,但大家都挖掘着自己的潜力,“与其说做公益,不如说被公益,”慕林杉说。

几年实践下来,大伙儿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一定提升,团队也达成了共识:帐篷学校还在寻找答案,这事儿急不得。

“其实挺累的”,慕林杉放缓语速。回头看去,帐篷学校一路走来磕磕绊绊、一身泥泞,“但没想过放弃”。每次看着孩子们的照片,那些纯真的、渴望的眼神,大概就是帐篷学校做下去的动力,“他们带给我们的美好感受也同样成为我们的力量。”

“科技发展到现在,很多便捷将发现美的过程都省略了,人性其实是需要一些东西来安慰的。”这个话题有些沉重,慕林杉斟酌着措辞,“如果人在精神的田野中,没有家园可以栖息的话,挺悲凉的。”

她说,帐篷学校想做的事其实很简单,如果孩子能够通过美学课程学会感受身边的美,对自己、对民族、对家国、对世界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拥有更饱满的精神世界,也许他们的生命轨迹就会发生一些美好的变化。

成稿之时,慕林杉已经抵达青海,为今年帐篷学校的落脚点做考察。这一次,她想做“根据地”的尝试,跟当地的社工组织进行一个互动,用帐篷学校特色的方法去开拓属于当地孩子的美学实践内容,“当我们离开后,就由当地的志愿者继续去传递,把美学种子像蒲公英一样,能吹多远就吹多远。”

困难依旧存在,“募款也好,组织架构也好,工作能力也好,还不够专业”,慕林杉认为自己作为带头人也太感性,但随着更多社会资源和政策关注儿童美誉,帐篷学校势必会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只是,它不会‘教条’,更不会失去想象力。”她肯定地说。

14.北京单独二孩实施时间 篇十四

方来英说,初步测算,北京20出生人口大概在30万人。目前,北京地区已审批产科床位近5000张,其中三级公立医院产床超负荷运转,二级公立医院产床还有空置,营利性医院产床使用率不足50%,基层医院产床利用率仅约为14%。

“大家抱怨的建档难、产科一床难求问题,集中在三级医院。”方来英说,北京的二级医院、社会资本办的妇儿医院的产床,还有不少空置。如果北京所有产床全部利用,即便产妇平均住院日维持在目前的4至6天的水平,全年也可以保障30万新生儿的分娩需求。

方来英说,生育需求变成生育行动一般需要一段时间。从北京近两年“单独二孩”实施情况看,生育意愿堆积已逐步释放。至今,北京市有5.3万例“单独二孩”生育申请。“全面二孩”政策落地后,生育审批制度将改为生育登记制度,但相信任何家庭都会考虑生育行为的经济、人力成本,不会因为生育审批取消,就赶生孩子或多生孩子。

15.单独二孩审批材料 篇十五

1.夫妻双方户口本(户籍证明)和居民身份证、结婚证、家庭近期2寸合影照片3张、夫妻双方所在单位或者村(居)民委员会出具的本人婚育证明。

2.父母工作单位或户籍所在地村(居)委会出具的《独生子女父母婚育情况证明》。

3.父母婚姻关系发生变化的,另外还需提供离婚证、离婚判决书或者离婚协议书。

4.属于被收养的唯一子女,提供民政部门出具的《收养子女证》或合法收养证明;

16.“二孩”,生还是不生? 篇十六

不想让孩子童年孤单

2013年底,北京团结湖一家烤鸭店里,在为婆婆庆生的家宴上,31岁的郭倩郑重宣布,要为儿子添个妹妹。

儿子大丰今年5岁,上幼儿园之余,大部分时间喜欢宅在家里玩iPad,自从跟妈妈一起看了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就喜欢上了那个给弟弟买奥特蛋的Cindy,一直央求妈妈再生个妹妹。

郭倩出生于1983年,那个年代正赶上中国限制生育。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有5.4亿人口,1954年很快突破6亿,1969年达到8亿,对于当时并不富裕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为此,不得不采取措施控制人口增长。1982年9月,计划生育被确定为中国的基本国策,该政策使中国少生了4亿多人,这其中就包括郭倩可能的弟弟或妹妹。

在中国,郭倩这代人多半是独生子女,从小一个人长大,“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已经很孤单了,不想让孩子重蹈覆辙。”郭倩说。

郭倩的想法与丈夫不谋而合。丈夫一直想要个女儿给儿子做伴,因为计划生育政策的限制,这一愿望迟迟不能实现,如今,“单独二孩”政策把他们的家庭计划喜出望外地“打乱”了。

“独生子女没有享受过兄弟姐妹的亲情,这无疑是人生的一个缺憾。”郭倩还记得当年妈妈带她时的孤独,那时,父母经常加班,小郭倩一人面对一屋子玩具却丝毫没有兴趣,那时,她唯一的慰藉就是坐在板凳上看动画片,“靠着‘蓝精灵’和‘鼹鼠’,童年才算有了伴儿。”

如今,再生一个的愿望使郭倩一家重新计划起来。原本只存给儿子的钱,要拿出一部分来应对即将到来的“下一个”,新年等待续费的健身卡也临时取消,原因是“要及早打算,怕万一有了身孕措手不及。”

在郭倩看来,“二孩可打破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小公主小皇帝的局面,因为不再是独苗,一家人就不会过分溺爱孩子。两个孩子做伴,也有利于他们成长。”

想要二孩的年轻人,很多都有郭倩这样的想法。2010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就生育问题做过网络调查,超过6000位的参与者中,有77.5%的人认为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一个家庭生两个孩子是最理想的状态。

国家卫计委生育意愿调研结果显示,将有1500万—2000万人受“单独二孩”政策影响。中国人民大学的网络数据表明,60.5%的人选择“会”生二孩,27.2%的人选择“不会”,12.2%的人表示“没想好”。也就是说,目前,60%-70%的“单独”夫妇有生育二孩的计划。

除了不希望孩子童年孤单,很多中国人,特别是农村人口中,潜移默化地有一种“养儿防老”的潜意识。因此,各省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制定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地方法规时,都或多或少地对农民放开了二孩生育的口子。

而郭倩父母那一辈,大多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每人几乎都有一个兄弟姐妹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她还记得爷爷生病时,自己的姑姑、叔叔围在床前的情形,“虽然爸爸在外地赶不回来,但是父母那一辈兄弟姐妹多,彼此间是很大的依靠。”

作为独生子女的郭倩对自己父母的晚年有一份很深的担忧,除了“怕一个人忙不过来”,最主要的是“精神上缺乏亲情的支撑。”

一般的独生子女对兄弟姐妹的理解,只停留在伙伴、玩伴这个层面。在网友老猫看来,手足之情,可没这么简单,“在漫长的一生中,兄弟姐妹之间,会存在一个互相支持和帮助的关系,一旦一方遇到困难,另一方往往会无私地援助。这会相当大地减轻生活压力。”

经济账加额外辛苦

陈文文和张凯是1985年出生的独生子女,结婚两年,两人年薪加起来有16万元人民币。

婚前,两人就约好,若条件允许,就生育两个孩子。可婚后,没过一年,两人就放弃了生养二孩的想法,原因是刚刚买下的新房有巨额贷款需要偿还。

“大城市生活成本高,工作压力大,尤其对我们独生子女来说,养老任务也更重,多生一个当然好,可理想还是得向现实低头。”张凯无奈地表示。

33岁的王欣雨,育有一子,今年3岁。得知“单独二孩”政策后,她坦言:“不管是否符合政策,都不打算要二孩。”

在中国,经济压力是一些人不想生养二孩的重要原因,所谓“生得起,养不起”。很多人纠结半天,最后发现,生与不生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钱说了算。让王欣雨放弃二孩念想的,就是一本厚厚的经济账。

她和丈夫每人每月工资5000元,还房贷2000元;6个月大的孩子,每个月1200元奶粉钱,尿不湿300元,玩具、衣服等开支每月500元左右。孩子上幼儿园后,每个月学费要 700元左右,这样算下来,根本养不起第二个宝宝。这样一本账,让不少像王欣雨一样的年轻父母不堪重负。

“生二孩最大的问题,就是成本——不仅仅是钱的事,孩子的上学、恋爱、就业压力都会成倍增长。”除了眼下的花销,王欣雨想得更为长远:“一般的普通家庭承担四老一小压力已经很大,又如何保证小的生下来后能有很好的生活?”

中国年轻人的工作压力大,在家时间少,周末陪孩子游玩、上辅导班的时间本来就紧,对于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生活的独生子女来说,二孩的确是个“坎儿”。

要还是不要,纠结中

事实上,“要不要生二孩”,“生二孩好不好”,并不是简单的判断题,也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究竟是生还是不生,很多人还在“长考”中。套用王志文一首老歌的歌词,那就是“想生二孩,并不是很容易的事,那需要太多的勇气”。

李雅在一家大型汽贸公司上班,女儿今年6岁,她和老公工作忙,孩子放学都是老人去接,回来后不是看电视就是玩电脑,“很想让她多个伴。”

“单独二孩”政策放开后,有几分“重男轻女”观念的公婆希望再添一个孙子,但33岁的她正处于事业上升期,如果生二孩,就意味着放弃晋升机会。

生与不生,这个问题已经在李雅心中盘旋了很久,“等过几年事业稳定了再要,又不知道还能不能生,即使现在牺牲工作把孩子生出来,带孩子及以后的教育等问题也很麻烦,所以这个问题要仔细考虑后再做决定。”

有机会,不生有点可惜;但生了,可能也会失去一些东西。这是很多爱二孩又怕二孩的年轻人的思路。对于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刘颖来说,要生二孩,还有一个更为现实的难题:年龄。刘颖今年已经38岁,女儿12岁,因为丈夫喜欢男孩,所以面对“单独二孩”政策,她也开始动心。但高龄产妇需要面对很多问题,又让她一直很纠结。

面对“单独二孩”政策,很多人都有各自的理由和想法,生育二孩不但增加抚养孩子的成本,牵扯父母更多的精力,也会让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受到很大影响。到底生还是不生?是很多家庭悬而未决的事情。

上一篇:海南异地高考报名条件下一篇:银行法律合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