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展示课作文

2024-07-07

难忘的展示课作文(精选18篇)

1.难忘的展示课作文 篇一

作文展示课教学反思

作文展示课教学反思

作文展示课上完了,这次作文教学改革是在2008年我真正接触到快速作文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这节作文课我采用的新概念快速作文课型“两课时八环节”,在两节课上圆满完成了写作准备、快速写作、修改反馈环节,效果较好。

上完这节课,有几点收获如下:

1、作文课的目标要明确

其实以前的作文课教学的目标非常模糊,经常会有临时定题的情况,评讲作文是面面俱到,结果收效甚微。新概念快速作文要求作文课上目标必须明确清晰。这节课的目标定位是:学会多角度观察和细致描绘生活。明确地告诉

学生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学生的写作、批改、反馈等环节都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就能达到学有所获的目的。

2、备课时要了解分析学情

其实定好目标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记得教师节前,学生的写作题目是《——老师,我想对您说》,我的目标定位是要求学生学会选择典型的材料,可是当评讲时发现,学生的主要问题在于结构安排不恰当,有严重的头重脚轻现象,而且还有人称问题。分析原因就是对学情不够了解,所以在定目标时需要充分了解学情。今天的作文主题是《寻觅秋天的踪迹》,多角度观察与细致描写是学生写作弱点,这个目标是符合学生的学情的。

3、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

写作前,学生进行细致观察,搜集描写秋天的段落和诗词。这是学生积累素材的过程,为快速成文做好准备。

备课时,我精心准备,在学生写作前的10分钟时间内,快速打开学生的思

维,进入秋天的境界中,所以我特别在挑选图片上下了一番功夫,图片的内容有蓝天白云、片片红叶、灿烂菊花、五谷丰登、喜迎丰收的笑脸和秋游的脚步等等,有的图片和他们的生活较近,有的较远,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秋天的含义。另外,我还准备了精彩的解说语,让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耳边听到诗一般的语言,进入一个美的境界。

4、课上要营造快速写作的氛围

为能达到快速写作的目的,除了营造写作氛围以外,还要给学生“我能行”的信心和必要的办法。在公开展示之前的课上,我明确地告诉大家30分钟写一篇好作文不是神话,他们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能做到。所以这节课学生们是带着必胜的信念来的。写前我展示了快速写作的四点要求,还在黑板上写了“快速作文小能手”几个字,要求写得最快的10名学生停笔后到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姓名、用时和字数,这样学生就有了一种写作的紧迫感。事实上,最快的一

名学生21分钟完成了750字,全班在30分钟内全部完成了600字以上的写作任务。

勇于向自己挑战,就会有成就感。这次作文展示课是我对自己的一次挑战。因为这是长期以来困扰语文教师的难题,不好解决,从来没有这样展示过,没有任何的经验可以参考,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备课的过程是艰辛的,但上完课后老师们达成了共识,我自己也有了成就感。可能很多事都这样,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即便尝试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多问题,但一样有成功的感觉。

2.难忘的展示课作文 篇二

杨老师找到了其他几位同科老师, 请求帮助。A老师说:“我认为本课单词较多, 可以开门见山。然后, 将重点放在课文的讲解处理上。”B老师说:“单词是最基础的, 我赞成以小故事的形式将单词呈现出来。这样, 学生们的识记效果要更好。”C老师说:“我建议将课文提炼出一个话题, 让学生们充分去表达。这样, 不但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还能强化学生们的口语表达。”三个同科老师, 你一言我一语, 都尽心尽力地为杨老师参谋着展示课的教学思路。杨老师也是很虚心地听着, 记着, 想着。

展示课那天, 李副校长和其他几位老师早早地坐在了教室里。课上, 杨老师先是以小故事的形式将课文中的生词进行了呈现。然后, 又边听录音边处理课文。当他准备将课文设置成一个话题让学生们进行讨论的时候, 下课铃声响了。这时, 他不得不宣布下课。从李副校长的听课表情上和其他听课老师的小声议论中, 杨老师知道, 自己的这堂展示课上得很失败。

课后, 杨老师找到了李副校长征求听课意见。“看得出来, 课上, 你很紧张。没事的, 我也从你这个阶段经历过。”李副校长微笑着安慰道。“从你上课的形式来看, 我知道你和其他几位老师进行了集体备课。但是, 集体备课不等于完全照搬别人的授课思路。一味地使用‘拿来主义’而不加以摒弃, 对一位老师的专业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因为那样, 永远没有自己的东西, 永远不会形成自己的教学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对于别人的教学优点, 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 但是, 要学会有选择性地学习。通过学习与模仿, 然后结合自己的教学个性优势形成一种创新, 这便是一种教学能力的提升和质的飞跃, 这也是我们一直坚持和真正所需要的。我们倡导集体备课, 但不提倡人云亦云和盲目照搬。老师们在一起集体备课, 是为了集所有老师的教学智慧与思路, 形成一种创新思维火花的碰撞。在这种教学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 每个老师都要学会找寻到适合自己的一种教学启发。……”听着李副校长的分析和建议, 杨老师频频点头, 感觉茅塞顿开, 收获颇丰。

这之后的集体备课, 和其他老师一样, 杨老师也开始尝试着大胆表述自己的教学预设和感想。每次集体备课后, 杨老师也不再盲目地照搬别人的教学建议和教学模式, 而是结合自己的教学优势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个性教学特色。当李副校长再次听过杨老师的展示课之后, 他对杨老师的进步和成长给予了肯定、鼓励和表扬。

3.地理课?信息技术展示课? 篇三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多媒体在教学中运用非常普遍。长期以来,如何把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中,成为很多一线教师经常提出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整合”观点应运而生。“整合”观点认为,教学并不是一堂信息技术的展示课,信息技术只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其目的是为了达到常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除此,还有它的优势:学生易于接受,形象、生动。但是,滥用信息技术手段,失去了它的魅力,充当了有些老师的“一块黑板”,甚至有些情况下,还产生了负面效果。

笔者比较认同“整合”的观点,信息技术仅是教学的一种辅助,并不是教学的全部,它与教具、挂图等功能一样,只是教学手段一种。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不是说一定要使用,它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有必要的情况下才使用。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什么情况下使用呢?在地理中,工业、农业等产业活动布局时都强调要因地制宜。同样,信息技术在教学运用中,也需要遵循这个原则。信息技术的使用,要考虑这几方面要素:①教学条件的允许;②教学内容需要;③教学对象,也就是学生的需要;④执教者的情况;⑤信息技术本身;

第一,教学条件的允许。随着国家对教育方面的重视,政府对于教育投入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现在大多数的中学,多媒体设施的配备已经是基本的配制了。因此,在教学条件方面基本具备了。

第二,教学内容的需要。这一点是笔者经常思考的问题,什么内容需要用,什么内容可用可不用,什么内容完全不需要用。依笔者来看,我们可以这样考虑。

一、从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来看。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则一般不需要考虑采用信息技术。有一定知识难度的内容,可以适当考虑。较难于理解掌握的内容,一般可以考虑使用。

在高中地理選修2海洋地理教学中,笔者曾执教一堂公开课《海水的运动》。教学内容中涉及海水运动的三种类型:波浪、潮汐、洋流。其中,波浪中风浪的内容,比较容易理解。因此,在备课过程中,并没有考虑信息技术应用。潮汐、洋流这两块内容,平时学生接触比较少,比较难以理解,所以考虑采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二、从教学内容的重要程度来看。一般来说,教学重点内容,可以考虑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但这不是绝对的,有些教学内容虽然是教学的重点,由于比较容易理解,执教者可根据实际情况来考虑是否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高中地理必修1《水循环和洋流》,从教学内容来看,水循环的环节和洋流模式图是两个重点。其中,自然界的水循环比较容易理解,这个可以考虑不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而洋流模式是教学中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可以考虑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以帮助学生理解。

三、从地理事物状态来看。地理事物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静态的地理事物往往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动态的地理事物,尤其是发展变化的过程,比较难于理解和想像。在很多情况下,可结合信息技术处理,才能让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与理解。

笔者执教《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这节时,有关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变化的教学内容,学生不太容易想像到如何变化的。笔者下载了个展示这一动态过程的flash动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三,教学对象,即学生的需要。执教不同班级时,教学对象变化了,教学手段等也需要因生制宜。课堂上学生主要差异有:①学生素质不同,其接受新知的能力存在差异。②不同班级,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程度也存在差异。在学生素质较高或课堂较活跃的班级,可以不考虑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因此,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班级也需要适当地增减。

在教学中,笔者执教过甲乙两平行班级。甲班接受新知能力较强,乙班接受新知能力要稍微弱一些。笔者在执教《水循环和洋流》时,水循环在甲班并没有采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而是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在乙班上,笔者却采用了信息技术手段,把水循环的环节制作成了PPT动画,让全体学生和笔者一起说出水循环的环节。

第四,执教者的情况。作为一个执教者,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要学习,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融入到教学实际当中。但对于执教者而言,也是存在差异的:有些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不擅长;也有些教师,在课件使用时,往往会被课件所束缚,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这些情况使得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上课的可能性减少。

我们可这样处理:①针对信息技术方面不擅长的教师,学校方面可以组织培训,或者建立一个 “课件制作工作室”,其成员可以由信息技术老师担任,也可以聘请专业人员。②针对部分教师被课件束缚情况,可以在制作课件时考虑到这种情况:⑴有多种课件可供选择;⑵可根据授课教师思路制作课件;⑶课件制作时,让教师在到下一步教学环节中有多个选择机会;

笔者在制作课件时,融入自己的教学设计。课件制作中,加入了一些选择按钮,使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可根据实际进行点击选择。采用的一个方法就是在PPT母版中,加入可供选择的按钮。

第五,信息技术本身。现在信息技术软件很多,比较常见的有PPT、Authorware、Flash等。各有各的长处,PPT容易上手,文本处理比较方便;Authorware展示内容的逻辑性较强;Flash在动画效果方面比较好。课件制作时,可以根据情况,有选择性使用某种软件来制作课件。当然有时也可以融合一起,取长补短。如在PPT中融入Flash动画。

以上是笔者在中学地理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于如何处理信息技术于中学地理教学课堂的一点粗浅的看法。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进入到中学地理教学中。一堂课使用的课件,不一定是面面俱到,但一定是为这堂课顺利进行,为学生顺利学习这堂课、掌握学习内容而服务的。

4.难忘的一堂课作文 篇四

非常老师亮出了今天的闯关任务:第一关——养成正确读书与写作的好习惯。一首激昂的古典乐曲由远而近地“飘”了过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非常老师抑扬顿挫、字正腔圆地朗诵着《将进酒》,我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吟诵一番。吟着吟着,我也陶醉在了甜甜的酒香中。我仿佛听见了“叮叮叮……”的碰杯声,看见了李白豪爽地饮着酒,边饮边慷慨激昂地诉说着自己的怀才不遇。突然,音乐声戛然而止,非常老师把我从古代的遐想拉回到了课堂上。

接下来,非常老师用洪亮的声音朗诵了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听着高低起伏的朗读声,我仿佛变成了梁实秋,国文老师指着作文本,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要把文章中软趴趴,懈啦咣唧的文字去掉,留下文章的筋骨。”我细细品味着老师的话语,体会到了优秀的作文是改出来的,平庸的作文是写出来的。

伴随着一首舒缓悠扬的乐曲,非常老师带我们走进了桂林山水。我坐着小船荡漾在翡翠般的漓江上,船桨“哗——哗——哗”地划着水面,水面泛起一道道波纹,打着卷儿朝岸边涌去。碧绿的江水在蔚蓝天空的映衬下显得更加苍翠,蔚蓝的天空在碧绿的江水的衬托下显得更加灿烂。美丽的景色使我陶醉了。

欣赏完美景,非常老师又传授了“三大法宝”:写前口说作文,写中文字作文,写后作文口说。在口说中,不断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要想收获好作文,就得口说口说再口说。非常老师云“语言表达好,叫口才。文字表达好,叫文才。语言和文字表达好,叫真才。”我也要成为一个能文能武的“大将军”。在“文字王国”里建立赫赫“战功”。

5.难忘的一堂课作文 篇五

那天,在下课的前几分钟,我们的班主任——数学老师还是像往常一样,轻声地对大家说:“同学们,快下课了,有什么问题?都提出来吧”,这时,同学a站了起来,提出问题,这个问题很抽象,大概记不清楚了,提出后,老师示意他坐下。

于是,老师拿出笔在纸上解答着大家也都在注视着老师,这时,我注意到老师的眉头紧锁,那时我还认为我的眼睛花了,因为每次同学提出的问题,老师都是很快的解答出来,用过的时间也就在几分钟之内,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老师还仍然在纸上写着,她的眉头真的紧锁了,此时,我看到其他同学也在紧紧的注视着老师,大家都在等着老师的回答,老师开始有点急躁了,这时,我看到老师脸上的汗珠,那一颗豆粒大的汗珠落了下来。

全班静悄悄的,就在这时,“叮铃铃”,下课的铃声打响了,但老师还是没有解出那道题,全班同学的眼睛都集中在了老师的身上,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

突然,老师站了起来,对大家说:“这道题我不会”,她的声音断断续续,同学们相互议论着“她可是全级顶尖的数学老师啊,每年都是因为教学质量好从而获得荣誉证书的啊,怎么可能不会呢?我在心里暗想,或许她可以为维护自己的面子从而乱说一通,搪塞过去的,也不会弄到这个局面啊。

这时,老师说话了,:“同学们静一静,我不会因为爱护自己面子,从而交给大家错误的答案,这样就是老师对大家的不负责任。”,同学a站了起来说:”老师或许这道题本身就有问题,所以还是……”,他没有再说下去,老师又说:“不,你的题没问题,是老师没考虑到这一点,好了,都不要再说了,让我再看看,等下节课,给你们答案,现在下课”

全班人用赞许的目光护送老师离开教室。

6.难忘的公开课作文 篇六

今天上午的第三节课,我们班的班主任与我们五年二班的同学们,荣幸的在我校语文科老师及来自其他省份的骨干教师以及我们班的部分家长面前,共同完成了一节以《多彩丰富――阅读分享》为主题的公开课。

课前,同学们进场时安静有序,整齐的服装显得特别有精神。课堂上,同学们认真倾听,发言落落大方,表达流畅,许多同学的发言还赢得了阵阵掌声。大约20分钟后,终于轮到我们小组“闪亮登场”。作为汇报小组的组长,我深吸了一口气走上了讲台。因为事先老师与我们一起做了精心的准备,付出了不少努力,所以短短七分钟后,我们小组自信大方,顺利的完成了汇报,我心中一直悬在半空中的大石头也终于落了地。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我觉得这次我们小组汇报的成功与同学们和老师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不是同学们的配合,如果不是李老师的耐心指导,我们就不会收获满满。这次的公开课,展示了五年2班学生的风采,也展现了华阳学子的精神面貌。

7.由一节英语阅读展示课引发的思考 篇七

《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首次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强调英语教学必须关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无疑是本次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的最大亮点, 是指导教师正确认识英语课程性质的重大突破, 对重建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英语教育界, 对英语课程性质的认识经历了以知识为主到知识与技能并重再到工具性和人文性并举的过程。课改10多年来, 尽管以人为本等核心课程理念已经广为知晓, 但由于长期以来对英语课程性质的片面认识, 大部分教师对英语教学的价值选择仍停留在将英语作为学习、思维和交流的工具这一属性上, 课堂依然以知识传递为主。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 虽有教师开始关注学生技能、能力和智力的发展, 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方面的教学只是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被谈论, 没有转变为教师自觉的课堂教学行为。本文以一节阅读展示课引发的争议为例, 剖析教师在不同教学观念下对教学行为的不同理解, 探讨英语学科教学应如何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二、课例呈现与评析

1. 文本内容介绍、教学目标定位及教学设计思路

(1) 授课内容:《英语 (Go for it!) 》九年级Unit 7的拓展阅读“I’d Love to Sail across the Pacific Ocean”。

(2) 文本内容介绍:文本围绕hopes and dreams, 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分三个部分展开:问题引入———调查结果显示———结论。对学生的愿望和梦想的调查显示, 他们都有接受良好教育和得到一份好工作的愿望, 以及sailing across the Pacific Ocean, flying, going to the moon等奇趣纷呈、个性十足的梦想。

(3) 本课的目标词汇有:sail across the Pacific O cean, continue, translator, quite a few, conclusion, similar, hold on to, more/less realistic, impossible等。教材设定的阅读策略为:引导学生对关键词加下划线, 让学生利用关键词记忆法提高阅读速度, 记住篇章大意, 提高阅读效率。

(4) 教学设计思路:整节课围绕话题“梦想”开展词汇教学、文本理解和阅读策略指导。学生通过分享教师的梦想———了解同龄人的梦想 (通过文本阅读) ——畅谈自己的梦想, 掌握相关的语言知识, 了解并能运用不同的阅读策略, 从而促进阅读技能的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将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师生资源和媒体资源, 着重通过不同的教学任务和活动, 将“热爱生活, 放飞梦想”等积极的情感态度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渗透在教学中。

2. 教学的基本流程

环节一:营造意境, 引入话题, 启动思维

(1) 播放与dreams有关的英文歌曲, 营造宁静而梦幻的意境。让学生听歌曲找关键词, 引出本节课话题Dreams。

[设计意图]

通过精心创设的意境渲染课堂, 将学生带进梦想世界。与此情此景相关的任务“听歌曲找关键词”既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可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话题。

(2) 创设情境, 引发思维

T:Some teenagers often say, “I don’t know what my dreams are, but I do have lots of hopes.I hope to get good grades.I hope to go to a good high school.I hope to get a good job one day in the future.”Are hopes and dreams the same?

通过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复习并引出重点词汇:similar, more/less realistic和impossible。

[设计意图]

上述话语反映了学生的心声, 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的设问是阅读前的导入活动, 以此启动学生思维。教师介绍的内容也是一次语言输入活动, 为学生的后续阅读及谈论自己的梦想埋下伏笔。引出的几个词汇属于本课的高频词汇, 其发音和词义都在语境中得以复现。

(3) 通过讨论Dream Vacation调查表, 呈现部分生词

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利用词义转换 (如keep learning English→continue learning English) 、词缀知识 (如translate→translator) 等, 帮助学生理解目标词汇。

[设计意图]

学生利用词义转换和词缀知识等在语境中学习重点词汇。以调查表的形式呈现生词也为即将展开的课文阅读做好准备。

环节二:课文阅读, 策略指导, 视野延伸

(1) 扫读信息

T: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dreams.Teenagers also have their own colorful and fantastic dreams.Let’s read another survey about more teenagers’hopes and dreams and find out what different and colorful dreams teenagers have.

让学生朗读标题, 并利用多媒体教学短语sail across the Pacific Ocean;然后提出以下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快读文章:

What are the survey questions?Where was the survey made?How many teenagers took part in the survey?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语境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和兴趣,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2) 细读记重点

教师呈现课文第一部分内容“What are teenagers’hopes?”要求学生在两分钟内了解并复述课文内容, 在复述活动中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指导;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刚学习的阅读策略阅读课文第二部分, 找出关键词并根据关键词速记主要信息;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

一方面通过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了解同龄人的各种奇思妙想;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比较策略指导前后的记忆效果, 帮助学生感受策略运用的作用, 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成就感。同伴交流则是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使学生在交流中纠正或补充信息。

(3) 检测阅读策略的运用效果

教师用PPT呈现Dreams/Hopes列表, 学生合上书本, 齐读Dreams/Hopes列表,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时运用关键词记忆策略作如下回答:Some teenagers dream becoming famous.Some teenagers dream of...

[设计意图]

此环节检测了学生运用策略的效果以及对文本信息的掌握程度, 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使用短语dream of+V-ing。设计列表的目的在于通过向学生呈现各式各样、异彩纷呈的梦想, 对学生进行隐性的语言和内容的输入与引领, 开阔学生的视野, 启发他们的心智, 为后续的语言输出活动做好充分准备。

(4) 归纳文本大意, 自由评述梦想

让学生自由朗读篇章内容, 然后填空。

The conclusion we got from the survey:teenagers have similar hopes.I seems that...However, they have different dreams.Some are realistic, but some are less realistic and some even impossible.

教师再鼓励学生就以下问题发表看法:

Which dreams do you think are (less) realistic?Which are impossible?

Which do you think are fantastic dreams?Why do you think so?

在学生发表看法的过程中穿插莱特兄弟的小故事———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像小鸟一样在天空自由飞翔, 最终发明了飞机。

[设计意图]

学生自由朗读为教师对学生作个别辅导提供了可能。主题归纳填空既是对课文大意的总结, 又可以让目标词汇在不同时段滚动复现, 深化学生对本课重难点词汇的运用以及对文本主旨大意的理解。自由发表看法的活动使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对文本内容产生个性化的理解, 由表及里, 不断深入, 由此推动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教师设计该任务的意图还在于, 通过呈现各种富有个性的梦想来激发学生的思维, 拓宽他们的视野。利用小故事引领, 让学生领悟这样一个道理:某些看似不现实甚至是不可能的梦想, 在梦想者的执着追求下也能成为现实, 启发学生要坚持自己心中的梦想。

环节三:熏陶感染, 畅谈梦想, 分享交流

(1) 从文本回归生活

教师以自己的经历为例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因梦想而绚丽, 圆梦之路辛苦却心甜。在教师的真情感染下, 学生写下自己的梦想以及实现梦想的途径, 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和全班分享。

(2) 带领学生一起朗诵配乐诗“Hold Fast to Your Dreams”。

[设计意图]

教师向学生阐释自己对美好事物的神往、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为圆梦所付出的具体行动, 让学生感受到追逐梦想的美好。教师的话语输入为学生的语言输出继续作铺垫, 也是对学生心灵的激荡。写梦想并谈梦想的活动既可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 推动学生学会真实表达思想和情感, 又可促使学生去体悟并与他人分享快乐, 感受学习的成就和学习英语的独特魅力。最后配乐英文小诗的引入进一步渲染了课堂氛围, 既烘托了整节课的主题, 又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 充盈着学生的精神世界, 起到言虽尽而意犹存的教学效果, 从而使本课时的教学自始至终都体现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融合。

三、观课教师的争议以及思考

1. 观课教师的争议

该阅读教学展示课引发了观课教师的极大争议。在课后的探讨活动中, 观课教师对该节课的评价产生了明显的分歧。部分教师认为, 该阅读教学课是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的完美体现, 整个教学过程一气呵成, 使人如沐春风。教学活动既帮助学生掌握了相关的知识, 发展了相应的技能, 又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得到洗礼, 精神世界得到满足。

然而, 部分教师直言无法理解这节课的教学流程和设计意图, 认为教学层次不分明, 教学重点不突出。更多的教师则对这样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一连串的质疑和担忧:英语阅读课没有对文本内容的刨根问底, 怎能检测或保证学生理解了阅读材料?没有集中的词汇呈现和讲练, 没有对文本内容的预测或搜寻主题句等活动, 词汇教学和阅读策略运用等又如何体现?没有针对文章的听读练习, 没有重点短语的罗列, 没有句型分析, 没有重点知识的强化操练, 知识重难点如何得以突破和落实?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到底孰轻孰重?长此以往, 学生怎么考试?他们能考出好成绩吗?

2. 对上述争议的思考与剖析

显而易见, 争议源自教师对英语学科教学性质的不同认识:是为知识而教, 为考试而教, 还是为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而教。从争议中不难看出,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的功利主义观念给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了根深蒂固的影响。

首先, 传统阅读教学中机械操练词汇和举例分析句型结构的做法, 在课改后的今天依然很常见。阅读篇章仍然被割裂成单词、短语和句式结构。原本承载着相关文化与特定情感的文本, 被抽离成由词汇和句型堆砌而成的空壳。尽管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资源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多种教学手段、多种类型的平台和多方位的空间, 然而阅读教学仍然只是围绕词汇和句型展开, 教学过程也依然未脱离教师灌输和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因此, 在本阅读课例中, 当词汇和句型交融于具体的语境, 在师生互谈梦想的交流中进行建构和运用时, 有些教师就不适应了。

其次, 近几年推出的各种阅读教学观摩培训, 尽管逐步超越了上述纯粹以知识输入为目标的传统阅读教学模式, 使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了学生阅读技能培养和策略指导的重要性, 然而由于英语学科性质的外延一直没有被拓展, 英语教学依然片面地为学习、思维和交流服务, 并形成了一套默认的新常规, 教学进入了新的模式化。比如, 在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通过PPT呈现教学过程中的所有问题或所有活动, 并冠以Before Reading, While Reading, After Reading或Task 1, Task2等名称。各种学习策略的运用必然会贴上Scan the article或Reading strategies/tips等标签。在课堂教学的某个环节, PPT上会呈现某些名言警句, 以此对学生进行情感引领或将其称之为对教学主题的升华。在此类课堂中, 阅读的完整性往往被各式各样的小标签割裂, 教学环节看似清晰, 实则裂痕斑斑, 难以一气呵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目标不是融于教学之中, 而是简单地叠加到知识技能目标之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依然是一种机械的程序。无论是授课教师还是观课教师, 关注的都只是课堂本身, 教学主体常常被忽略。

在本课例中, 当语言知识传授、阅读技能培养、阅读策略指导等教学活动融入丰盈的梦想之中, 阅读教学中的各个活动由梦想串成一线, 并通过师生的自然交流不露痕迹地往前推进时, 老师们的困惑和不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再次, 当今的教育教学依然深陷应试的泥潭。在唯成绩论的教育大背景下, 教育目标不断缩水, 只剩教材目标甚至只留考点目标。教师通常在备课本上会清楚地列出一节课的知识重点与难点, 需要掌握的技能与技巧, 而其他方面或简单或抽象地提及, 仅作点缀。评议一节课怎样才算有效, 大多只看知识点如何得到落实, 落实到何种程度, 以及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如何得到培养, 培养到何种程度。这是目前绝大多数教师的共识。毕竟, 学生的考试离不开知识和技能。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看教师是否能教出好成绩。因此, 无论课改如何推进, 日常英语教学始终局限于对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强化训练。

学科素养的提升无论什么时候都离不开扎实的语言功底。知识和技能是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日常教学中, 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忽视学科知识和技能对学生发展所具有的意义。但是, 任何教学一旦被模式化, 学科中的人文内涵一旦被挤兑、被抽离, 学习就会因为对知识和技能日复一日地重复加工而变得索然无味, 课堂就会因为一成不变的机械程序而失去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会因为长期得不到充分的滋养润泽而焦虑枯竭。

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除知识外还需要获得包括精神在内的多方面的滋养。叶澜曾指出:“学科、书本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是育人的资源和手段。教学活动不仅要指向学生个体的外部世界, 指向学生个体的生存环境, 还应指向个体的内部世界, 关注学生个体成长的生命色彩。”然而, 由于我们已经走得太久、太远, 而忘记了除知识和技能以外教学本身对学生个体成长应承担的更为深远的使命, 忘记了英语学科所独具的可开阔人之视野、可触及人之灵魂、可陶冶人之情操的特殊价值。由于我们走得太顺畅, 而不再去质疑知识和技能被完美呈现的课堂是否还可以融入一些人文内涵, 不再去想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目标的达成除了拼时间、拼体力之外的多种可能, 也不再去探索知识和技能目标的达成除了强化训练之外的不同途径。

在本课例中, 当教师通过多媒体辅助及与学生的真情互动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梦想情愫之后, 学生的好奇心———对文本阅读的欲望、学生的幸福感———畅谈梦想的美好等得以自然流露。文本理解不仅提取了相关的信息, 还深入到对文本中孩子们的梦想进行个性化的评价。阅读策略指导和训练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推动自然渗透, 目标词汇在听、说、读、写活动中不断使用。

8.音乐展示课 篇八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嘿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魂飞胆也颤/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人仰马也翻/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把侵略者彻底消灭完……

李秋同学首先展示了从爸爸那里学来的电影《地道战》的片尾曲,声音雄浑有力,感情激昂澎湃。唱到高潮时,李秋爸爸也站起来和儿子一起唱。一曲唱完,博得了掌聲一片。李秋激动地说:“我让爸爸教我一首经典老歌,爸爸就把他平时最爱唱的《地道战》片尾曲教给了我,还陪我看了电影《地道战》,并且领着我参观了河北冉庄的地道,那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你知道我为什么教你这首歌、看《地道战》、到冉庄去吗?想想爸爸的生日是哪天你就会明白的。”李秋爸爸说。“爸爸的生日是8月15日。”李秋还在疑惑之时,反应机敏的王华便抢着回答:“8月15日,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日子,也是我们抗战胜利的日子。历史书上是这么说的。”“对。”李秋爸爸说,“我们不要忘记8月15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当前,日本还想霸占我们的钓鱼岛,你们说我们怎么办?”“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魂飞胆也颤!”李秋毫不犹豫地说。

几个评委交换了一下眼色,张春爷爷拍了一下茶几,说道:“李秋同学歌唱得好,感受深刻,成绩优异,通过。”

“下面有请王华同学上场。”主持人赵悦说。

“我跟妈妈学了一首《妈妈的吻》。妈妈是流着泪教我唱会这首歌的。妈妈说,她想到了乡下的姥姥,在几个姐妹中,姥姥最疼爱妈妈了,可现在,妈妈离家最远。我唱着唱着,想到了小时候妈妈对我的关爱,也想哭。”王华稳定了一下情绪,为大家深情地唱了一首《妈妈的吻》: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小呀小山村/我那亲爱的妈妈/已白发鬓鬓/过去的时光难忘怀/难忘怀/妈妈曾给我多少吻/多少吻/吻干我脸上的泪花/温暖我那幼小的心/妈妈的吻/甜蜜的吻/叫我思念到如今……

王华甜美略带有伤感的歌唱,令在场的所有人为之动容。王华妈妈说:“好女儿,唱到妈妈心里去了。”赵悦姥姥说:“王华,你唱得那么投入,一定悟到了什么吧?”“我想,妈妈对我那么好,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孝敬妈妈,加倍奉还‘妈妈的吻’。我们要懂得感恩才对。”

“好!这样的孩子没白养。王华全票通过。”评委们说。

还没等王华下场,张春就冲上前接过话筒:“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经典老歌是《少年壮志不言愁》。”音乐一起,张春就激情满怀地唱道: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历尽苦难痴心不改/少年壮志不言愁/金色盾牌/热血铸就/危难之处显身手显身手/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峥嵘岁月/何惧风流……

张春的歌唱,高亢圆润,嗓音还带有点磁性。张春爷爷说:“春儿这孩子,从小没有生活在爸妈身边,性子有些羞怯,怕人,有时候还有些多愁善感。我是一个老警察,趁着他要我教他经典老歌的机会,我就教了他这一首。大家评评看。”李秋爸爸说:“歌唱得还行,甚至还与原唱刘欢的演唱风格很像。可就是不知张春同学从学歌、唱歌当中,感悟到了什么?”“第一,我不再害羞、怕人了,大家刚才也看到了,不等主持人说话,我就登台献唱了,我也要做到‘少年壮志不言愁’。第二,等我长大了,要像爷爷那样,当一名人民警察,保卫人民的平安,就像歌词里说的,‘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峥嵘岁月/何惧风流’。”“好!有志气,像我的孙子。”“本来就是嘛。”“哈哈哈……”张春的一句话,把大家都逗笑了。

赵悦接过话筒,清了清嗓子,说:“刚才他们三位都展示了各自的才华,下面就轮到我了。我给大家演唱的是从姥姥那里学来的一首好听的歌,《洪湖水浪打浪》。”说着,她用感激的目光,看了一眼姥姥,“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赵悦的嗓音就像她的名字那样,银铃叮咚,悦耳动听,还不时加上一些自创的舞蹈动作——

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洪湖岸边是呀嘛是家乡啊/清早船儿去呀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啊/四处野鸭和菱藕啊/秋收满坂稻谷香/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鱼米乡啊/洪湖水呀长呀嘛长又长啊/太阳一出闪呀嘛闪金光啊/共产党的恩情比那东海深/渔民的光景一年更比一年强……

“赵悦,你姥姥不愧是市歌舞团的老演员,教你唱得这么好。”王华妈妈说,“你知道这首歌出自哪里,以及它的时代背景吗?”“知道,电影《洪湖赤卫队》的主题曲。电影拍摄于1961年,讲的是洪湖赤卫队保卫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的一个故事。”“你从这歌词里,能想到什么?”王华妈妈又提了一个比较深的问题,“你们几个都可以回答。”“洪湖的风光很美。”王华回答道。“有多美呀?”“比天堂还美。”张春说。“为什么呢?”“渔民们早出晚归,秋收满坂,稻谷飘香。”“这又是为什么?”王华妈妈紧追不舍。“共产党的恩情比那东海深,渔民的光景一年更比一年强。”四个孩子几乎同时回答。“好!”四个评委同时拍手。

9.难忘的班会课作文 篇九

开始上课了,李老师向黑板上面“唰唰唰”写了几个大字“友爱残疾人”。首先,李老师叫我们把红领巾取下来蒙住眼睛。“啊!蒙住眼睛的感觉真难受呀!”我不紧感叹道。蒙住眼睛后,我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之后,李老师叫我们“单手扣衣”。我迫不及待地用左手抓住纽扣使劲地往孔里塞,可塞了十几分钟才扣完两个,我心里不知不觉想放弃了,可想一想:再加把劲儿,失去手的残疾人们他们每天都是用一只手来扣衣的,而且再辛苦也一直坚持着,所以,我也一定要坚持下去。最后,终于在我的万般坚持下顺利扣好了。

接下来之后,李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些关于残疾人的真实生活故事,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是四川的成洁。成洁是一个学生,在5·12大地震中失去了双手,但她并没有因失去了双手而对生活产生绝望,她而是比以前更加乐观对待生活,她还学会了用双脚写字!听完这个真实故事,我比以前更加敬佩起残疾人来了!

10.难忘的课作文 篇十

到了食堂,我们先看了一遍家长是怎么包饺子的,原来,包饺子是那么容易,只要先找来一片饺子皮,再用筷子把馅放在饺子皮的中间,最后,把两边捏起来,一个饺子就大功告成了,但你想要做得美观一些、精致一些,可就要花不小功夫了。开始包饺子了,大家包的饺子五花八门,有的像开屏的孔雀,尾巴皱皱的;有的像含苞待放的郁金香,好看极了;还有的像金元宝,两边尖尖的,中间鼓鼓的。

包完了饺子,我期待马上吃到自己包的饺子,果然,很快家长们捧着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饺子走进来了。开始吃了,我突然觉得这饺子好吃极了,在家里,我可是从来不吃饺子的,大概因为大饿了,或是因为这是自己包的饺子,所以吃得特别香,但不管怎么说,我还是吃了许多饺子,可好吃了。

11.四问成果展示课 篇十一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展示课;童话世界

一个完整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一般要经过几个阶段,即活动准备阶段、活动实施阶段、活动的终结与交流阶段。从教学实践来看,活动的终结与交流阶段主要是以成果展示课的形态出现。

理想中的成果展示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自信,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增长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交流,有利于促进学生反思,正确评价。

在实际教学中,成果展示课存在不少误区,现结合一节四年级的成果展示课《走近童话世界》来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展示什么样的成果

【课堂回放】

本节课的展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共分为“童话是什么”“读童话”“写童话”“演童话”四个小组。“童话是什么”小组主要给大家介绍童话的相关知识,比如,童话的特点、童话的种类、童话的艺术价值等。“读童话”小组主要是向全班同学展示了怎样读童话的知识,之后分角色朗读童话。“写童话”小组向全班同学展示了该如何写童话的知识,并展示了本小组所写的童话《小鸡去上学》。“演童话”小组展示了如何表演的知识,并通过合作表演了《小红帽》的故事。除此之外,每个小组还展示了本组的计划以及围绕本组主题所做的手抄报。

【思考】

成果展示课当然是展示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所得。但是展示什么样的内容?就要进行适当的筛选,而不是一股脑地堆砌上来。

本节课中的展示内容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这样几点:

1.知识的堆砌。展示中,四个小组都展示了相关主题的知识,怎么读童话的知识,怎么写童话的知识,怎么演童话的知识。其实,除了“童话是什么”这个主题需要介绍一定的知识外,其他的几个主题,如通过静态知识的介绍来提升学生读童话、写童话、演童话的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

2.知识的艰涩。从学生的展示情况看,绝大多数知识是摘自网络,基本上是以成人的口吻进行叙述,用词专业。比如“童话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编织奇异的情节”“童话故事可以虚构,环境可以假设,情节可以离奇,作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种专业性极强的解说比比皆是。不要说是四年级的学生,即使是成人看了也难以理解,兴趣全无。难怪在课堂上,学生一脸茫然。

3.内容的繁杂。每个小组在成果展示之前都用PPT课件展示了本小组开展活动的计划。课后老师解释说,计划也是成果的一部分。这解释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计划侧重于指导实施,更应该在活动开展之前进行交流、修改,况且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不能事无巨细,全部展示。

由此可见,展示课的内容选择应避免以上误区,注意遵循这样几个原则:

1.内容精练,符合主题。比如“写童话”不需要介绍如何写的知识,直接展示小组所写的童话即可,每个小组也不需要展示活动计划。

2.知识要通俗易懂。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所搜集到的知识进行重新加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比如,“童话大多数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就可以改成“童话中的主人公都会说话”这样的表述。

二、怎样展示才恰当

【课堂回放】

本节课四个小组共同采用的方式有“PPT演示”“手抄报”。另外,各组还根据本组的主题采用了“朗读”“表演”的方式。每一组在展示的时候,基本按照同一个程序来进行:小组介绍—活动计划—和主题相关的知识汇报—主题汇报—手抄报展示。

【思考】

本节课中的展示形式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1.方式僵化。每个小组都制作了手抄报,这有必要吗?尤其是“演童话”这个小组。“演童话”这个主题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来展示,静态的手抄报不适合展示一个动态的主题。

2.方式窄化。只用一种方式来展示,不利于张扬学生个性。比如“读童话”小组,通过朗读的方式来展示,这当然可以,其实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其他的方式进行展示,比如“读书推荐卡”“猜猜她是谁”“我来读,你来猜”,丰富的形式既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又利于激发听众的兴趣。

3.程序固化。本节课四个小组都是按照同一个程序进行展示,容易让听者厌烦。

如何选择合适的展示方式呢?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活动主题、活动方式,选择不同的方式。可以是静态的交流,如展示形式多样的作品:模型、手工小制作、科技小发明、美术作品、剪贴集、摄影等,还可以是动态的交流,如开一次讨论会、口头报告、主题演讲、现场表演、演示操作等。比如“写童话”,除了展示静态的文本之外,还可以用绘本、漫画等方式展示出来。

在展示的程序上,也可以做到形式丰富。比如,“读童话”这个小组可以相机安排在各个小组之间进行,读一段童话,就展示童话书推荐卡,童话人物猜猜猜游戏,丰富的形式,变化的程序,会让课堂生动有趣,充满活力。

三、仅仅是为了展示吗

【课堂回放】

每个小组展示之后,老师组织学生评价。大多数学生评价只限于常规性的评价,比如,“这个同学的声音太小了”“××同学动作很好”“这个同学的朗读很好,很有感情”“这个小组的计划很完整,准备很充分”诸如此类。从整节课的情况看,学生并没有就一个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和交流。生生之间的互动还停留在肤浅的层面。

【思考】

课后和执教老师谈及生生交流的问题,老师认为,展示课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展示探究的成果,交流探究所得,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展示课就是让学生展示成果,这个老师的想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实,无论是主题生成课也好,成果展示课也罢,都应该让学习真正地发生。围绕一个问题持续、深入地对话,是学习真正发生的表现。本节课中,生生之间的对话简短,断断续续,停留在浅表层次,无中心。因此可以判断,这节课上,学习并没有真正地发生。

展示课中,如何让学习真正地发生呢?其实,评价是一个促进学习的桥梁。生生围绕着展示的主题,从问题、规律等角度进行评价,有利于讨论的深入,让学习真正地发生。

比如,教师设计一张评价表,从“我最喜欢这一组的地方是 ”“我不喜欢这一组的地方是”“这个小组展示中我不明白的地方是”“我要补充的是”等角度引导学生进行评价,让小组内、小组之间、听众和展示者之间进行持续、深度的对话,促进学习的真正发生。如果以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学生可能会对每个小组所展示的知识进行质疑,认为看不懂,教师就可以借助这一评价,让学生讨论“怎么加工收集到的材料”,让学生明白展示要有听者意识。

四、老师该干什么

【课堂回放】

在本节课中,老师除了发出“现在是读童话小组上场”“谁来评价一下”“谢谢读童话小组的展示”之类的话语后,绝大多数的时间只是站在一旁观看学生的展示。

【思考】

课堂教学中,老师是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老师除了进行适当的组织外,更要承担引导的任务,纠正学生的错误和偏差,引导学生聚焦到重点问题,适时进行讲解,恰当分享自己的观点,将学生的学习推向深入。

但是在本节课中,老师仅仅是一个组织者,调控着课堂的节奏,并没有进行恰当的引导。比如,学生在展示的时候,每一个小组都运用了手抄报的形式,老师就应该及时抓住这个点,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样的方式才适合自己展示的主题”。又如,学生在点评“演童话”一组时,认为这一组的一个同学表演很好。老师就应该及时捕捉这一评价点,组织学生讨论:“这位同学表演好,好在哪里?”从而让学生明白,表演要体会故事中人物的特点,运用恰当的语调、语气、动作进行表现,就能做到活灵活现,再现人物形象。

一般来说,在展示课上,老师可以从展示内容、展示形式、学生评价等方面进行适当点拨,引导学生从优秀展示者中获取知识,总结规律,从展示者的不足中找到问题。

参考文献:

倪以军.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课的有效指导策略[J].山东教育,2015(Z1).

12.从观摩展示课中得到提升 篇十二

一、课前准备

1. 确定教学内容

原计划活动时间是11月16日, 我接到上课的通知已是10月20日。时间紧, 任务重, 准备工作紧张而又忙碌地进行着。首先是确定教学内容, 结合自身特长和初中学生的兴趣爱好, 我选择了“羽毛球:正手发高远球技术”为主教学内容。

2. 课时计划的设计

教学内容确定后, 开始编写教案、选音乐、编操, 每一个环节都要经过反复推敲、仔细琢磨。

课的开始部分我针对初二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和上进心比较强的特点, 创设了一场简短的师生对抗赛进行情景导入, 初步提升学生的兴奋性。准备活动的热身操, 我编了几节简单易模仿同时把羽毛球的发球动作要领也融入的球拍操, 配上动感的音乐, 以达到激趣热身的效果。

在课的基本部分, 首先“戏球”让每个学生开动脑筋, 大胆地创新出各种掂击球的方法,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教学内容的攻克, 运用了讲解示范、设疑、激励性评价等手段引导学生交流、合作探究正确的发高远球的动作要领, 小组的成果展示使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快速移动、竞争意识和良好的团队精神是羽毛球比赛所必需的素质, 据此在拓展部分结合时令 (农忙时节的抢收抢种) 创设了游戏“秋收忙”。在有了适度的疲劳后, 师生在舒缓优美的音乐中进行瑜伽放松, 身心得到恢复。

3. 试课

首先在学校内找个非任课班级进行试教, 请领导和组内同事们听, 然后进行评议、总结。试课—反思—改进—收获, 思路在脑海里越来越清晰。

上课的日子一天天逼近, 就在准备出发的那天, 天空骤降暴雪, 交通无法正常运行, 活动不得不往后推迟, 具体时间尚未通知。上课的热情随着等待的日子一天天降低。终于再次接到通知, 活动在12月15日—18日举行, 这次是风雨无阻。

4. 课前交流

按照组委会的安排, 我上课的时间是第一天上午第四节, 前一天有一节课的时间和学生交流。

和学生交流那天, 我早早来到操场。在学生们期盼的目光和欢迎的掌声中, 我作了简短的自我介绍。接着, 了解学情, 积极和学生沟通, 激发学生的运动参与和展示自我的欲望, 然后把教学流程简单地和学生作了交代。 (不是把要上课的内容全部告知, 留一点悬念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这节课既好奇又渴望, 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鲜度。) 最后, 鼓舞士气仍不可缺少:“同学们, 明天老师将带领大家走进快乐的羽毛球世界, 希望我们能配合好, 把精彩的课堂呈现给来自全省的观摩教师, 把我们的风采展示出来!”

二、课中生成

12月份的宜城, 已是严冬的天气, 又刚刚下过一场雪, 寒风凛冽。这个天气在室外上羽毛球课, 对上课的师生来说都是一种挑战!

铃声响了, 看着同学们穿着厚厚的棉衣整齐地站在操场上, 我大声问到:“同学们, 喜欢打羽毛球吗?”“喜欢!”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道。“寒冷的天气会降低我们对羽毛球运动的热情吗?”“不会!”高昂的斗志鼓舞着师生, 接着在“一二三, 我运动, 我健康, 我快乐!”的口号声中开始了本节课。

准备部分的“曲线跑, 热身操”比原计划延长了一分多钟, 大多数同学的脸上隐隐约约冒出了汗, 接下来在分组练习中, 不少同学慢慢去掉了围巾、手套, 有的还脱掉了棉袄。练习结束集中的哨声响了, 有个男生急着站队, 把外套丢在练习场地, 我飞快跑去把衣服取来给他披上, “命令”道:“快穿上, 别着凉了!”这一幕, 让场外的观摩教师纷纷举起了手中的相机。

三、课后反思与感悟

13.难忘的烘焙课作文 篇十三

在那里,我们在校园里参观了任书良图书馆,也玩了许多许多好玩的游戏,我们开心极了!在那十天中,我们一边学习知识也一边出去游玩。每天自己洗衣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我们改正娇生惯养习惯的好地方。当然,在夏令营的过程中,我们也从外教那里学到了许多知识,例如:用餐礼仪、心脏复苏、如何让别人来帮助自己等等。在这十天中,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喜欢的一天,我也一样有呢!我最喜欢的一天那就是7月12日了,那天下午我们出去骑马,刚上马时,我有一点点紧张,害怕马不听话,可过了一会之后,我便放下心了,左手小心翼翼地摸了摸它的马毛,它一点反应都没有,我心想:“它真乖啊!”突然,马停了下来,我不知怎么回事,害怕马不高兴往前走了,回头一看,原来啊,马正在拉大便啊,真是令我哭笑不得啊。在这几天中我们上了很多的课,其中,我最喜欢的课就是烘焙课和生物课了。先说说烘焙课吧,在课上,所有的小组都做了蛋挞和鸡翅,当鸡翅做好时,我一闻,啊真香!我轻轻一咬,那香喷喷的汁流进我的嘴里,真好吃!接下来就说说生物课吧,在生物课上,我们在显微镜下观察了洋葱和花瓣的细胞,也解刨了鱼,知道了鱼的内脏,让我感受到了生物是多么地奇妙啊!

其实呢,我也挺喜欢去发现王国的那一天,那天,我们组的人玩了几个项目,其中我最喜欢的项目就是大摆锤了,刚坐上去,我紧张极了,害怕有意外发生,一开始,我还比较放松,可当大摆锤摇到最高点时,我大声尖叫:“啊——啊——啊——”可刺激了,大摆锤摇来摇去,而且边摇还边旋转,我不停尖叫,希望这样可以帮我化解一些害怕吧!我最害怕的`地方就是大摆锤从高空向下到地面时,那感觉仿佛我要飞起来一样,我紧紧地抓住旁边的栏杆,害怕极了,可是当我们下来时,我竟然又想再玩一次。

14.难忘的一课作文 篇十四

标签:难忘的一课作文

那次,生活会的主题是:“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开这个生活会是源于我们班有许多人带来学校的钱少掉了,所以老师要求我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当时,同学们都七嘴八舍的说起来,讨论得很热烈,有的同学认为要批评偷钱的同学,有的同学认为偷钱的同学应该主动承认,有的同学认为如果你小时候偷同学的钱长大了还不是要拿更多人的钱吗?我想,这位拿钱的同学太不应该了,如你真的需要钱,可以和你家长说嘛,何必伤了同学之间的友情?后来我也站起来发表了自己的想法:那钱不是你的如果你拿了,那你的良心是会受到谴责的,如果你把钱放回去,你一样会是好孩子,你既然有勇气放回去,你也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只要你放回去,我们全班人都会打心底的敬佩你,尊敬你的。

老师也总结道:“大家说得很好,我之所以组织这次班会,这不仅仅是批评那个拿钱的同学,而是要让自己明白,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诚实。”

15.难忘的展示课作文 篇十五

一、 数学课要教逻辑

逻辑既是数学的基础, 又是数学的本质特征之一, 数学本身就是内在联系的逻辑整体。数学要教逻辑, 必须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则来进行思考、把握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习惯。数学教学要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着手, 防止简单化、孤立化。优秀的引入设计是一节好课的重要环节之一, 既能紧扣本节课的主题, 不拖泥带水, 又能有效勾连学生知识结构中的相关知识, 自然不做作, 合理不突兀, 融情理之中与意料之外于一体。本节课的引入阶段, 笔者主要是强调知识之间的本质、逻辑的联系, 着重阐述研究方法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因此在下面这几个问题上做了长时间的思考 :为什么要研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能否从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角度认识研究该课题的迫切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平面几何知识与高中阶段必修2的解析法思想如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因为它们的研究对象都是图形? 既然是解析几何, 那么怎么把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在反复地学习、思考之后, 笔者采用螺旋递进的问题串的形式, 从平面几何和解析几何处理图形问题的差异入手, 引领学生逐层认识本节课的课题, 同时一开场就凸显数形结合的思想。良好的问题既直指数学知识发生过程中的要害, 又对学生思维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第一层次预设目的 :引进解析法的必要性及优越性。

(课堂实录节选)

师 : (展示几何图形 :直线l与圆C) 提问 :如何求圆心C到直线l的距离?

生1 :用直尺测量。

师 :很好, 你用的是几何方法。你觉得测量结果准确吗?还有更准确的方法吗?

生2 :刚才的方法不够准确。可以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师 :嗯, 你提到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该距离公式要具备什么条件才能使用?

生2 :圆心坐标和直线方程。

师 :我现在给出的条件中有这些量吗? 还需要借助于什么工具才能求出这些量?

生2 :平面直角坐标系。

师 :很好, 我想你刚才提圆心坐标和直线方程时, 应该是默认已经建立了曲线和方程之间的对应关系, 你看到圆和直线, 马上就联想到它们的方程, 进而用解析几何中的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你解决问题的过程正好体现了解析几何的两个基本问题 :建立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 进而用解析几何的知识解决几何问题。确实, 用解析几何的方法求得的结果更准确。

利用多媒体, 在刚才的图形中给出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该坐标系下的圆及直线方程分别为 :圆C:, 直线l:x-y-3=0

师 :我再问你, 这个过程体现了数学中的什么思想方法呢?

生2 :数形结合的思想, 先从形到数, 通过坐标系的工具求出圆心坐标及直线方程, 后从数到形, 利用平面解析几何中的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出圆心C到直线l的距离。

师 :说得太到位了! 华罗庚先生曾说 :数缺形时少直观, 形少数时难入微, 数形结合百般好, 隔离分家万事休。

(同时在黑板显眼位置板书罗庚华先生的话, 因为整节课都是围绕数形结合思想展开的, 所以要把这几句话写下来, 既是强调, 也是提示学生在后面解决问题时以此为指导思想。)

第二层预设目的 :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 由数到形说明研究椭圆方程的必然性。

师 :我现在把上述坐标系连同曲线放进某个“特殊”空间——该空间有这样一种特殊功能, 就是把该坐标平面上所有点的横坐标保持不变, 纵坐标变为原来的一半。设原来的圆C和直线l经过这个空间作用后所得曲线分别为C', l', 求C', l'的方程, 并说明它们分别是什么曲线。

(学生思考、运算一段时间) 生3 :我求出它们的方程了,

师 :那么你知道它们是什么曲线吗?

生3 :l'是直线, 不知道C'是什么曲线。

师 :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呢?

生3 :因为l'的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 满足直线方程的特征, 所以l'是直线。

师 :很好!该同学已经熟练建立了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之间的对应关系, 由方程特征判断曲线类型, 数形结合的思想掌握得相当到位呀!我很佩服!

那么我接着问你, 你能否根据C'方程特征来判断曲线C'是什么类型的曲线呢? (明确的问题指向中, 蕴含数形结合的思想!)

(学生普遍感到困难)

师 :大家可能觉得困难, 那么我们一起来判断一下曲线C是还是圆吗?为什么?

生3 :C'肯定不是圆了, 因为它对应的方程不满足圆的方程的特征。

师 :很好, C'的方程特征不满足我们前面已经学过的曲线方程特征。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这种特征的方程所表示的曲线是什么呢?

生 (齐声) :想!

(教师演示几何画板)

师 :从几何画板演示看, C对应的曲线似乎是椭圆。既然直线和圆可以通过对应的方程特征来判断, 而且利用方程可以方便地解决一些问题, 那么自然地, 我们应该提出问题 :能否根据方程的特征判断椭圆呢? 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探究的问题椭圆的方程特征是什么样的?

(教师板书课题)

上面的设计利用问题解决的模式, 从几何中的问题出发, 由形到数, 从几何的方法到代数的方法, 代数方法的优越性得到凸显。利用变换, 求出变换后的曲线对应的方程, 让学生自然而然想到要利用曲线的方程特征来判断曲线类型, 进而产生探求椭圆标准方程的迫切性! 整个设计顺应数学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同时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水平, 凸显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过程中的重要性。

二、数学课要教思维方式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发展智力、全面培养数学能力的主要途径, 也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问题解决的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等是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重要载体, 尤其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对培养学生灵活而深刻、敏锐而机智的思维品质有着非常大的锤炼作用, 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1. 整节课的设计体现学习圆锥曲线方法的典型性和示范性。

数学的教学不应满足于特殊情况的结果, 而是通过类比等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一般办法, 探索、研究各种对象的一般规律。本节课内容的重点固然是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 但倘若仅仅满足于告知学生椭圆标准方程的特征并让学生记忆, 显然是不够的, 也没有充分发挥本课题的重要价值, 这个重要价值就是研究过程方法的示范性。“椭圆的标准方程”是解析法的进一步运用, 与推导圆的方程相比, 椭圆方程的推导过程更具有典型性, 完整展示了解析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另一方面, 研究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具有典型的问题解决的模式, 它为后面研究双曲线、抛物线这两种圆锥曲线提供了基本模式, 提供了思想和方法的保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有意识地渗透方法论的思想, 把研究过程的示范性作为一条线索贯穿整节课, 这个线索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模式, 即围绕“为什么要求椭圆的标准方程——如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椭圆方程的简单运用”这样一个典型的问题解决模式, 体现椭圆在圆锥曲线同构性中的示范性。

2. 如何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设计突出观察发现、运算求解、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如何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本节课很有教育价值的环节之一, 因为这个环节其实涉及到后面推导方程运算的简繁, 也涉及到最后得到的方程结果是否最简单, 能否最简洁体现该曲线对应的方程特征等。它蕴含了直观感知 (椭圆的对称美) 、观察发现 (如何利用椭圆的对称美) 、运算求解、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这样的思维过程是需要也值得花时间的。教师在本环节花费的时间较长, 启发的环节较多, 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尝试、品味, 激发更多学生的思维参与, 激活学生的主体思维, 在辨析、比较、讨论等互动活动中, 深化学生的思维, 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增加了不同的建系方式对最后方程形式的评估, 有意引导学生建立如图所示的其他坐标系。通过不同坐标系的建立、比较, 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深入进行理性思考, 进行比较、判断、选择。同时让学生在计算中不断反思坐标系建立的优劣、不断调整化简的思路, 其实也是体现计算也是一种推理的思想。在倡导有效课堂教学的理念下, 课堂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 也要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发散中深入理性地思考, 提高问题及思考问题的质量。教师只有把知识作为过程, 作为载体, 才能着力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思维品质, 如果把简单的告知作为教学的最大任务, 把知识作为静态的结论传授给学生, 显然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三、数学课要教推理

数学讲究的是严谨, 严谨的要求之一就是数学的表达要确切, 如结论的正确性需要靠逻辑的演绎证明, 严密的推理正是学生思维的体操, 是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对思维要求最高的活动形式之一, 严谨有理、落笔有据的推理既会加深对数学对象本质的认识, 也同样会触动并完善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 学生长期耳濡目染地接受严密推理的熏陶, 思维品质才能不断提升, 上新台阶, 也才能不断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正如爱因斯坦所说 :“推理的这种可赞叹的胜利, 使人类的理智获得了为取得以后成就所必需的信心。”本节课在化简推导椭圆方程过程中, 出现了可能导致不等价的运算“平方”, 进而会引起曲线与方程的纯粹性与完备性的话题, 新课标对这个话题采取回避的态度, 苏教版教材中亦没有提及, 但从数学课程的性质来说, 这个话题决不能含糊带过, 因此关于椭圆方程的纯粹性与完备性问题需要通过演绎推理来完成, 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师 : (展示PPT) 我们一起回顾刚才推导椭圆方程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含了很多的化简技术手段, 这个化简过程等价吗? 或者说最后所求的方程就是开始时的等式吗?

移项并平方:

整理:

再整理:

生4 :第一次平方前后不等价, 即等式①与等式②不等价, 下面这个等式平方后也可以得到等式②:

师 :发现得好! 真是火眼金睛呀!

生5 (迫不及待举手) :老师, 等式⑤不可能成立, 我是用几何方法判断的, 这个等式其实就是PF1-PF2=2a, 但利用三角形中边的不等关系, 可以得到PF1PF2≤2c<2a, 所以PF1-PF2=2a不可能成立。

生6 :老师, 我用代数方法也可以判断, 因为|x|≤a, |y|≤b, 从而|x-c|≤a-c

师 :两位同学说得太好了!他们分别用形和数的知识证明了等式⑤不可能成立, 这一方面表明大家对数学结合的思想有深刻认识和自觉运用的意识, 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学习数学过程中, 要学会用推理证明的方式证明我们的观点。接下来, 同学们能用类似的思想方法解决第二次平方会产生的问题吗?即等式③与等式④等价吗?

生7 :我仿照同学4的想法, 发现下面等式⑥, 平方时也会得到等式④。

生8 :我用有界 性来判断这个等 式不可能 成立 :由) 知, -a≤x≤a, 从而0, 故等式两边符号相异, 等式不可能不成立!

师 :很好! 同学8利用不等式知识证明等式⑥不可能成立, 有没有同学用几何方法来证明呢?

生9 :因为左边的无理式可以表示两点间的距离, 设法使得右边也与距离产生联系, 所以把这个等式变形为

然后在坐标系中作出直线l:

如果点P在直线l的左侧, 此时, 方程⑦右边<0, 方程⑦不可能成立;

如果点P在直线l的右侧, 如图, 作PQ⊥l, Q为垂足, 则, 则该等式的几何意义为, 因为PF2>PQ, 0

师 :很好, 这位同学利用构造的方法完成了几何思路的证明。完成了上面这个过程, 结合前面的推导过程, 我们才可以说满足条件的点P的坐标都是该方程的解, 同时以该方程的解 (x, y) 为坐标点都在椭圆上, 从而最终才能正确完成本节课的任务, 那就是我们可以放心大胆地说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是数与形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既是呼应引入, 也是强化数学思想的主旋律!)

推理论证既是数学的基本思考方式, 也是学习数学的基本功。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训练。

四、数学课要教学生规范表达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学生在课堂中主体表现之一就是有更多的表达个体思维结果的机会。由于学生的认知是个不断成熟的过程, 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也是个由粗糙到精致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因此学生刚开始对数学的认识表述可能是自觉的、语言是生活化的, 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培养学生用数学化语言交流的习惯。同时在不断纠正学生准确使用数学语言的过程中, 也是在帮助学生思维精确化。

表达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需要, 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 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数学语言和符号, 教师有效地组织, 可以强化和优化学生的思维, 同时通过思考他人的想法和策略来丰富和扩展自己的知识和思维。交流其实就是同学间相互交换思维方式, 借鉴同学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名副其实的互动和交流, 鼓励讨论和各种观点的真诚交锋,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这是发展思维的最好途径。

16.一堂难忘的课作文 篇十六

可是那一天早上,当我打开铅笔盒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它不见了!它在哪?它在哪?我惊慌失措,失魂落魄,就像少了一个老朋友,甚至就像少了一只手。

定了定神,我便四处张望,啊!我几乎快叫出了声音,李芳拿的钢笔不正是我的吗——你看那尖塔形的笔帽,还有泛着银光的笔身!啊!我的老朋友,我可算找到了你!

“李芳,你拿我的钢笔为什么不告诉我?”我劈头就问,我差点把“拿”说成了“偷”。

李芳红着脸说:“我……我……这钢笔不是你的,是我姐姐给我买的。”

我认定她结结巴巴的样子就是作贼心虚的表现,我非常生气,心嘣嘣直跳,“你偷了我的东西还想狡辩!”那个“偷”字终于说出了口。

李芳却什么也没说,她使劲地咬着下嘴唇,不一会豆大的泪珠从她的眼里溢了出来,她好像还挺委屈。

有的同学说:“你别说了,他都哭了!·”

我却更加理直气壮,“偷了别人的东西还敢哭,真没出息!”我恨恨地说。

李芳猛地朝着老师的办公室跑去。

“去哪我都不怕。”我心里说,“此时我真恨不得那钢笔在老师的裁定下快快飞到我的铅笔盒里呢!”

“冷至宇,你看,你的钢笔就在你的书包下面呢!”赵光的话打断了愣神的我,我抬头一看,他手里拿着的不正是我心爱的钢笔嘛!

啊,我立在那里什么也说不出来,一种深深的愧疚和自责把找到钢笔后的喜悦代替了,我又尴尬至极,不知说什么好。

不知什么时候,班主任杨老师站到了我的.身边,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做事前要认真地思考,不能轻易的下结论,否则既害己又害人,一会儿跟她道个歉。”我重重地点了点头。

17.难忘的班会课作文 篇十七

看者老师和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我也慢慢的停下了手中的作业,认真的听起来。逐渐的,自己也慢慢的融了进去,思维也跟着想东想西。经过了这么一段时间的相处,我与这些新同写也渐渐熟悉了起来,一些同学的名字基本上也能讲的出来。以后,他们都将成为我记忆里有一定分量的人,一起分享着快乐和痛苦。

突然想起在大扫除时发生的一件事。那时我和一个同学抢拖把,一不小心就口误,说成了这是我家的拖把。记得当时那为同学忍不住为了这句话开了我一番玩笑,那时我也忍不住尴尬一笑。也后来想了一想却觉得这句话其实一点也没错。文7班以后将是我们的家,其他的59名同学都可以称的上是我们的家人。在这段最难忘,最值得纪念的日子中,我们将一同携手走过。在以后的两年里这会是我们走出家门后的另外一个家。

18.一节难忘的班会课 篇十八

那是在学校运动会举行过后。我不喜欢运动会, 顶着三天烈日太辛苦, 也不希望这三天他们疯玩, 因此没怎么啦啦队。我早上、下午开赛时来看看就回办公室办公去了。运动会后, 班长小宣主动说希望我把班会课的时间交给他们, 他们想开一个关于班级团结的主题班会, 我答应了。班干小昌让我坐在后面听, 我点头答应了。

主持人小昌说:“我是主动要求由我来主持这次班会的, 因为有很多想说的话。这几天运动会我很有感受。我讲三件事。第一件, 我的孪生哥哥在18班, 我和哥哥换衣服穿, 我穿他的班服, 哥哥说:‘我亏了, 那么多的人为你加油, 可没有人为我加油。’第二件事, 运动会三天, 我们21班每天签到4次, 18班根本不用签到, 可他们的大本营坐得满满的, 我们的大本营总找不到人。第三件事, 他们早早组队训练, 我问哥哥那么拼命干嘛, 哥哥说你不懂, 那1分可以记一辈子!”听到这, 我的心似乎被抽了一下。

接下来, 同学们纷纷上台说自己的心里话, 有的说自己不参加运动会的原因, 有的说不参加闭幕式跑旗活动的同学没团队意识, 有的说暴露了我们缺乏核心班长, 有的说希望自己的高中回忆不苍白。经常违纪的小斌说:“平时吵闹的是我, 迟到的是我, 偷懒的是我。可是, 我始终爱这个班级, 照集体照时有些人没来, 我很难过。”

班长小宣流着眼泪上台:“我当了那么多年的班长, 这次我感到自己已经到了瓶颈。我知道我成不了核心, 可是我爱这个班级, 希望把它管理好, 希望大家继续给我机会, 我会尽全力为大家服务!”

班会中途, 小昌请我出去回避一下, 因为他们想说说心里话。我不好拒绝, 带着疑虑走出了教室。小昌请我出去的那几分钟, 我不知他们在干什么。当我走进教室时, 小昌说:“同学们想跟你说说心里话。”调皮的小宇说:“我比赛时多么希望看到郑老师的身影, 听郑老师为我加油, 可我找不到。你们不知道郑老师在我的心中有多温暖。”

主持人说:“我们想听听郑老师的心里话。”

我说:“听到大家都说自己的心里话, 我也谈谈我的想法。我承认我对运动会不够重视。我之所以淡化运动会是有原因的。上学期文艺汇演、班级球类联赛后, 同学们很难收心。我花了很大力气, 可收效甚微。我怕每一次大活动后的收拾工作, 所以我想淡化。但是你们的眼光太厉害了, 让我明白我的想法是错误的。运动会对你们来说如此重要, 你们不想就这样过去, 想在你们的记忆中留下痕迹。我现在明白了运动会是形成班级团队凝聚力的一个好机会, 我没有抓住这个机会, 这是我的失误, 给大家造成了遗憾。”

我告诉同学们:“其实我原有很多想法, 买班服, 换班旗, 换班牌, 组织啦啦队……但我缺少行动, 所以醒来还是在床上。但我们可以补救, 我们去买班服!在班级球类联赛上我们穿上自己的班服, 为我们的运动员加油, 不管他们输赢, 我们都将站在一起!”

同学们的掌声让我十分激动。我说:“请原谅我今天如此失态, 我不是难过, 而是高兴, 是欣慰!因为我看到同学们身上团结的因子。有那么多愿意为班级付出的同学, 有那么多优秀的班干, 我们21班就有希望。运动会没组织好, 我看到同学们如此在意, 说明大家是热爱我们的集体的。发现问题是好事, 我们可以齐心协力地地解决问题。当我们21班出现问题时, 正是我们班一个新的腾飞的开始。”

我坚持不换班长, 因为责任应该由我承担。我接着说:“大家羡慕18班和22班在运动会时可以跑旗, 玩人浪, 渴望如18班一样在运动会再‘猛’一场。其实, 要组织大家跑旗玩人浪有什么困难?只要我们稍微组织一下, 一点也不逊于他们。日常管理、学习考试, 那一样不比赛场上的付出更艰辛?我们21班要在段考中再‘猛’一回, 在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比赛中再‘猛’一回, 在高考中再‘猛’一回, 何止在运动会再‘猛’一回?我和大家一起远航, 现在已经在大海上。我希望我们都是船长, 少了任何一个人, 船都不能前进啊!”

同学们对我这番话报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我说:“谢谢同学们!这是一次心与心的交流, 你们让我感动, 你们也让我成长。”

晚上, 我收到了同学发来的短信:“老师, 今天的班会在一定程度上伤了你的心, 我们很心疼。你说我们是眼光锐利的孩子, 你要相信我们已经用这份锐利洞察到你一年来的付出。郑老师, 我们相信你一定会送我们去大学!我们共勉之。”“我们的班会绝对不是针对你, 我们只是针对有些人不在赛场加油这类不团结之事, 所以老师你不要误会, 我们会一直坚持配合你的工作。打扰你睡觉, 老师晚安。”“这个班会会让我记住一辈子的。”

上一篇:学校营养餐自查报告下一篇:童年的一件傻事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