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人物角色分析(共13篇)
1.悲惨世界人物角色分析 篇一
《平凡的世界》人物形象分析
孙少平
路遥以其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洞察,深邃的主题,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创造出《平凡的世界》这一具有乡土气息的现实主义力作。他在小说里成功的塑造了孙少平这一坚忍的奋斗者、精神家园守卫者典型人物形象。
一、坚忍的奋斗者
孙少平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农民的儿子,是在苦难和饥饿中长大的。他不怕艰难的社会现实,也从不向困难低头,而是迎难而上,最终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人生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得到了社会的的认可。他自卑而坚强:由于家庭贫困,使得他在生活上就有种自卑的感觉。尤其是上了初中后,这种自卑就深深地扎在他的心底,难以抹去。初中食堂的饭菜分甲、乙、丙三等。由于家庭条件的原因迫使他选择最差的一份丙菜,每天最后一个去领他的两个黑馍馍,这给他留下了一层自卑的阴影。为了能改变这种自卑感,他只有看书,因为只有看书,他的精神才能得到一些安慰,也正是这种安慰减轻了他心中的一些自卑。
他的自卑不仅表现在生活的方面,还有衣着。当他与田晓霞第一次见面时,他首先意识到的是他自己的一身破烂和很脏的衣服,觉得自己站在这个又洋又俊、穿戴漂亮的女同学面前,就像一个叫花子到她家门上讨吃得来了,这使他有过份得自卑,甚至把这种自卑持续到他们恋爱中。但他也决不会像他哥哥孙少安一样,为了逃避不可实现的爱情,就就匆忙给自己找个农村姑娘。他决不屈服,无论命运怎样无情,他都要去争取自己的未来和幸福!虽然他心底有一层难以抹去的自卑阴影,但自卑中又显坚强。这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是古老质朴的黄土铸造的,贫困并没有成为他颓废的借口,他抓紧所有能利用的时间和机会读书、看报、学习,以武装骨骼瘦长,身力单薄的自己,精神上的优势与满足使他支撑起脆弱的自尊而不至于倒下。不久,他他便从饥饿、贫寒、自卑的煎熬中挺了过来。
孙少平是中国农民子弟个人奋斗形象。他代表着像他一样出身于农村而又不安于现状,向往现代文化的农村知识青年,拥有梦想和追求。尽管不知道外面等待他的是什么,他总是在不断的顽强的拼搏着,不论在黄原上揽工还是在黑漆漆的煤矿上当煤炭工,都是所从事的极其艰苦危险的工作。可他没有自暴自弃,由此体现了孙少平与命运抗争而不服输的奋斗精神。他在城市闯荡人生,挑战困难,不贪图和哥哥少安合办砖厂的收入,而离开温馨的家庭赤手空拳的闯入陌生的城市,去开辟新的天地。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坚忍的奋斗者形象。
二、精神家园守卫者
在外形,孙少平是一个坚忍的奋斗者,在内心,他又是一个精神家园守卫者。
他身上拥有着善良、宽容、孝顺的优秀品质。中国儒家文化中的“孝”和“义”都在他的身上有所体现。虽然他还在上学,但他总是尽最大的能力去为家里做些事,奶奶的眼不好,他就早上起来和妹妹兰香一起去收集露珠,让奶奶回来滴。在莫不相识的女工小翠受到工头的欺凌时,他像一个义士一样站出来主持公道,并且把自己拼命赚来的血汗钱给了小翠,让她逃离苦海。在大亚湾煤矿中,当王世才死后,他帮助慧英嫂走出丧夫的悲痛,帮助她整顿家务,照顾孩子。虽然用拳头回击了安锁子对慧英嫂的侮辱,却在安锁子面临危险的时候,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他。
对待爱情,孙少平总是那样纯洁高尚。最初爱情懵懂时,因为与郝红梅有着相似的境况,在潦倒的生活中彼此之间带去些温暖。但这毕竟不是爱情,是彼此之间的怜悯,成了少年感情上的慰籍和精神上的支柱。一旦失去,青春的激流打起的浪头也可以渐渐平伏。跛脚女侯玉英从少平救自己后,对他产生了好感,并且勇敢的表白了自己的心意。即使孙少平对她不会产生爱情,但他也没有藐视和嘲弄跛女子的一片热情,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温暖和感动的心情。
如妹妹般的金秀也因少平所具有的强健的体魄和坚定深沉的性格而爱上了他,但这都不是孙少平所追求的爱情。孙少平追求的是最纯洁、最纯粹的爱情。在他看来,出于怜悯、感激甚至崇拜的倾慕都不是爱情,真正的爱情是在人格、灵魂完全平等的基础上的契合和沟通。孙少平不仅不鄙视自己的出身并认为这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他内心有着这种朴素的平等意识。这些内在气质、精神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晓霞。共同的文化素养和平等的观念使得他们能够心有灵犀互相交流,慢慢建立起了属于他们的感情世界。孙少平和田晓霞尽管在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上可以说存在天壤之别,但是他们超越了世俗的隔阂,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平等的交流中,他把她当成人生的伴侣。
三、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孙少平是一位知识青年,身上有一股积极向上的精神,使他具有了顽强的拼搏精神,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一个平凡世界里的不平凡人生;他又是农民的子弟,走的是现今很多农民子弟都在走的路,他的形象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令所有与他一样有着农村背景的人感到沉重的忧伤。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似乎都面临着一种矛盾的人生状态。在这种矛盾的生存困境中,我们应该怎样去追求自己人生的价值,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孙少平这个人物形象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一个人要想摆脱自己的生存困境,在生活上获得新生,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自我的觉醒。孙少平生活在城市和乡村的交叉地带,他的思想既受着农村自然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接受着城市文明的气息。城市文明熏陶,让他清楚的认识了自我,同时也开始慢慢觉醒,他知道自己不能在双水村生活一辈子,双水村外有一个广阔的大世界等着他。他的自我觉醒,让他的生活有了新的希望。今天,我们也经常面临着生活的困境,许多时候都是在迷惑的生活着,我们不能一味的抱怨,不能一直的迷惑。我们应该像孙少平一样,在困惑中努力认识自我,寻找思想上的新自我,最终达到自我觉醒的状态,让新自我战胜旧自我,去追求新的更高意义的生活。
其次要在苦难中坚忍与奋斗。人生是苦难的,生活是要不断经历磨难的。逃避苦难只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遗憾,平庸卑微。孙少平在苦难的.承受与超越中,体验着人生的滋味,实践着人生的价值。从一位农民成为一名优秀的工人,他的人生不仅是一段苦难的历程,更是一部生活的奋斗史。在苦难中坚忍和奋斗,让他的人生价值闪耀。我们现代青年,都拥有青春和梦想,就应该把人生的苦难举起来,摔在脚下,然后踏着苦难努力奋斗,勇敢前行。
最后,在追求中坚守精神家园。人在矛盾和困惑中生存,很容易迷失自我。现代文明社会实质上又像一股躁动污浊洪流,到处充满着凶险和邪恶的诱惑。我们在人生追求中,应坚守自我,用一颗明净的心去观察和对待人和事,坚守人性的真善美。就像我们可爱可敬的孙少平,在追求自我价值的时候,依然坚守着自身优秀的精神品质,他宽厚、善良、质朴、以诚待人,让他的灵魂纯真高洁,让他平凡的人生追求显得那么不平凡。
总之,孙少平的形象在今天的农村现实中也许甚少,但他的拼搏精神激励了许许多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凡的、普通的青年,鼓励他们脚踏实地,凭借自己的劳动去奋斗,以实现自己崇高的人生价值。
二、孙少安
1、家人心中的守护神。
(1)、不可或缺的劳力。
孙少安从十三岁起就开始担负了家庭生活的重任,已有二十三岁的他毫无疑问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是家人能维持生命的唯一指望,“没有他,他们这家人不知道还会破落到什么样的境地呢!”他肩负着抚养年近八十、常年卧床不起的老祖母,挣不了多少公分、年老体弱的父母,供养上高中的少平和上初中的兰香,还得接济姐姐一家,家中的光景已濒临崩溃边缘,甚至“年年空缺,一年更比一年穷,而且看来再没有任何好转的指望了”。
(2)、解决问题的法宝。
姐夫王满银因贩卖老鼠药被指认走资本主义道路,被公社抓去“劳教”后,绝大多数人认为那是他活该的,可是对兰花及两个稚气未脱的外甥来说是多么的残忍呀,全家人只能想方设法“营救”他了,可都没了主意,手足无措,能寄予厚望以解燃眉之急的唯有外出的少安,一家老少都在门口泪流满面而又喜出望外的守候着“救世主”的出现,“是呀,这些至亲至爱的人们,都把它看作是全家人的靠山。家里出了任何不幸事,他们都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了。”义不容辞的充当着姐夫乃至全家人的大救星。
2、精神的支撑。
就算发生天大的事,或者天马上就要坍塌下来,全家人只要看到少安在身边心里也就有了底,便不会再彷徨、惊慌。
“牺牲自己而全力支撑这个穷家,这是他多年来的一贯信念,已经成了他生活的哲学。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没有从无数艰难与困苦之中垮下来,甚至因而感到自己活得还有点意思”毋庸置疑,少安从摆脱书生意气后就充当着家里的顶梁柱,而且他也从没想过要放弃这个属于自己的“专利”,时刻带给家人无穷的精神力量,足以撑起一片天空。
3、改革的拓荒人。
勇于创造与不安于现状的人是永远也不会向命运屈服的,而是想方设法找出路,少安常常想“农民的日子,难道就要永远这样穷下去?这世事难道就不能有个改变?”他深知,人们这样差的光景,都是一村人吃大锅饭,生产效率低下,积极性不高造成的,于是他心血来潮思量着搞承包制。
经过强烈的思想挣扎和废寝忘食的准备后终于召集全队人即将开展轰轰烈烈的责任制,但是在政治斗争敏锐、主流思想混乱、社会路线敏感的年代任何先进的改革都是弱不禁风的,遗憾的是黄土高原农村的第一次自发性改革在所谓“领导”的强烈反对下胎死腹中,以失败告终,但他却成了名正言顺的改革先行者。
4、奇迹的创造者。
对于一个真的勇士来说,一次小小的挫折怎能阻挡住前进的步伐?少安是绝不会甘于食不果腹的生活的。
在一次上街时偶然遇到老同学,机遇就这样让他捕捉到了,于是开始了创造奇迹之路。
每天少安伴着他的骡子无数地重复循环着积累财富的路程,经过地狱般的生活与工作后,他理所应当得到了一份可观的收入,也就拥有了创造奇迹的资本。
5、脱贫致富的领头羊。
改革开放的春风迅速吹遍神州大地,而且呈现出无人能挡的大趋势,双水村也不例外,生产责任制在风风火火地普及到每一个角落了。
机会总垂青于有准备和有胆略之人,少安用本钱和苦力赚来的钱投入到开砖窑上去,这位庄稼人在酝酿着史无前例的一桩伟业。
经营了一个多月后,少安掘到了他生平的第一桶创业金,“目光远大的孙少安,政策一变,眼疾手快,立马见机行事,抢先开始发家致富了,黑烟大冒的烧砖窑多么让人眼红啊!少安已经渐渐上升为双水村的第一号瞩目人物,田福堂、金俊山等过去的‘明星’在人们眼里多少有点损色了。
”一时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致富先锋,此后的双水村创业之风也逐渐风生水起了。
6、心存鸿鹄志,不安于现状。
少安以假的“冒尖”户参加县里“夸富”会回来,备受刺激,振奋精神,雄心勃勃地筹办砖瓦厂,贷了七千块钱的款以及高薪聘请了一位河南“专业”师傅,他将放开手脚大干一番,把双水村从沉睡中震醒过来。
生产了一段时间后,少安为了更远的发展以及提供穷得揭不开锅的村民们一种变性的施舍,于是破釜沉舟般地投入进去大型的生产中,谁又懂弹指间又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7、百折不挠的斗士。
7、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的强者。
一年后,时来运转,转机终于又出现了,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他通过关系可以贷到三千块钱了,再加上家人东凑西拼得来的一千块,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请到河南老师傅帮手,“滚到黑水沟里的孙少安又爬蜒起来了”,沉寂了一年的轰隆声再次响起,“是的,他又站起来了,尽管他已碰的头破血流,却再一次挣扎着迈开脚步,重新踏上了创业的征程。
人往往是脆弱的,但人又是最顽强的!”坚冰一举打破后,财源在滚滚地流入孙少安的腰包。
8、心系乡亲的农民企业家。
孙少安置之死地而后生后步步高升,很快成为了腰缠数万的富豪,他决定为民办点实事,正在实施一个造福千秋万代的计划,出钱修建破烂不堪、有很大安全隐患,并且早已不像样子的学校。
在少安的慷慨解囊下,双水村终于出现了有模有样的小学。
这位家喻户晓的农民企业家的丰功伟绩将会彪炳原西县的史册呀,是当之无愧的大慈善家。
2.悲惨世界人物角色分析 篇二
根据我们塑造人物时所用的描写方法,可以简要地将自己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概括为入戏法,诵读法,表演法,描述法。
首先来谈谈入戏法。所谓的入戏就是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节之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会人物在当时的环境下,为什么要说出这样的话语,为什么要有这样的举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理,为什么他只能有这样的穿着打扮……像我们在分析《孔乙己》的时候,让学生猜想孔乙己经常出没的地方的环境,有条件的话,我们可以进行自己摆设,设一个简单的酒馆,当然,没有,就让学生进行想象,这个不难处理,再看看孔乙己,穿着长衫,却不能坐,站在了短衣帮和长衫主顾之间,成了一个孤家寡人,那我们就要问问,他为什么只能站在这个地方,为什么长衫主顾那里他靠不上边,短衣帮又不能接受他,况且他还不愿意与短衣帮为伍呢,这样一问,那么,他是读书人不在短衣帮中,但他没有钱,所以也不能站在长衫主顾之中,同时他不愿意脱去身上的长衫,这是他读书人的象征,这么一来,他的那点自尊我们就知道了,原来他是放不下自己读书人的面子。随之而来的当然读书人,当有自己的特色,所以他满口之乎这也也就不难想象,那种自命清高,迂腐可笑的孔乙己就跃然纸上。其实只要学生能通过想象进入当时的环境之中,人物的形象就会凸显。
诵读法则在外貌,语言,心理,动作描写中都是很实用的。象在外貌描写中我们通过对人物外貌的反复诵读,就会领会人物的精神所在。如在《列夫·托尔斯泰》中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一道黑豹似的目光……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这样的描写我们反复的诵读,就可以想象出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和他丰富思想的来源,并且在诵读的过程中还让我们知道如何将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用什么样的语言能够清晰准确地给读者深刻而新颖的印象。在语言描写中也是,我们不妨做做模仿秀,模仿人物说话的情态,说话的语气。大家还记得鲁迅笔下的闰土,他那断续的几声“老爷”,我们不得不想闰土和“我”之间为什么有这么厚的隔膜,他是“我”儿时的好伙伴,他为什么就那么怕,为什么我们之间比陌生人还难受,为什么他没有杨二嫂的刻薄,市侩。反复揣摩他的语气和说话的心态的时候,闰土的精神世界就自现了。而动作描写,我们一定要抓住那生动形象的动词描写,大家一定对朱自清笔下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记忆深刻,“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们只要反复诵读,抓住动词“蹒跚,探,穿过,爬,攀,缩”,多么艰难的动作,父亲在离别之时还不忘给儿子准备旅途中的食物,还为儿子艰难地去买橘子,他心甘情愿,没有怨言,这是多么深沉的父爱,这样的父爱是多么的伟大。
而描述法更多的则实用于外貌描写,只要我们能详细地学会描述一个人的外貌,那么对我们探索人的精神世界和写作都是很有好处的。
3.影响世界的超级人物 篇三
沙特阿拉伯王国国王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齐兹(AbdulIah Bin Abdul-Aziz)1924年生于利雅得,有6个子女。是前国王阿卜杜勒·阿齐兹之子,已故国王法赫德的同父异母兄弟。年轻时接受了正统的伊斯兰宗教教育。1964年,担任沙特国民卫队司令。1975年费萨尔国王遇刺身亡后,担任第二副首相。1982年6月哈立德国王病逝后,阿卜杜拉继承王储爵位并担任第一副首相和国民卫队司令。
传统与现代意识兼备的国王
阿卜杜拉国王现年88岁,2005年8月1日接替因病去世的法赫德·本·阿卜杜勒-阿齐兹,任沙特国王。阿卜杜拉国王并非法赫德的儿子,而是其同父异母的弟弟。
青年时期,阿卜杜拉接受了系统的宗教和军事教育。1964年,他开始担任沙特国民卫队司令,1975年费萨尔国王遇刺身亡后进入沙特政府,被任命为第二副首相。1982年6月,哈立德国王病逝,阿卜杜拉同父异母的兄长法赫德继任国王,阿卜杜拉被立为王储,兼任第一副首相和国民卫队司令。
法赫德国王在位时年迈体弱,阿卜杜拉一直主持王室和政府事务,执掌王室和国家的最高权力。面对国内不容乐观的经济形势,他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改革,设立最高经济委员会统筹管理社会经济,鼓励外来投资,对一些企业实行私有化,努力创造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
阿卜杜拉经常微服私访,听取民众意见,体察民情。针对王室铺张浪费的现象,阿卜杜拉要求出台相关规定,加以限制。
他习惯通过卫星电视了解国际大事,而不是自己国家媒体的报道。阿卜杜拉身为王储时,有外国记者在他的办公室里发现了能同时收看33个卫星频道的电视装置。据悉,阿卜杜拉推行中东和平建议就是在他看到巴勒斯坦起义的电视节目后作出的决定。
勤政爱民的政治家
阿卜杜拉在父亲的教导下,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沙特人”。他是虔诚的穆斯林,重视荣誉、尊重沙特的历史且珍视阿拉伯文化。多年的沙漠生活经验塑造了阿卜杜拉的慷慨勇敢性格。
阿卜杜拉幼年开始在伊斯兰学校接受宗教教育,后来被送出王宫,与居无定所的阿拉伯游牧民族贝多因人一起生活,以了解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阿卜杜拉曾说:“父亲总是训练我们光着脚走路,规定我们每天天亮前两小时起床,每顿尽可能少量进食,骑马也要骑无鞍的马。”
阿卜杜拉是位睿智型风云人物,在处理内外重大事务时,他判断准确,处理果断,成果显赫。
另一方面,他喜欢倾听他人见解,善解人意,对需要帮助者乐于慷慨解囊。印度洋发生海啸后,阿卜杜拉个人向海啸受灾地区捐助了约267万美元。阿卜杜拉身为王储时的坐驾为一辆劳斯莱斯,尽管如此,他仍比其他王室成员保持了更多传统简单的生活方式。他实事求是、负有责任心的形象深受沙特人民的爱戴。
阿卜杜拉国王关注民众的疾苦和青年失业,为一些落后困难地区的民众排忧解难,并且时常给予个人捐助,享有“仁慈国王”之美誉。
阿卜杜拉还经常给予一些遭受灾难的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国家个人捐款。在发生印度洋海啸、巴基斯坦大地震、摩洛哥地震和伊朗地震灾难时,国王向受灾国家慷慨捐助,以减轻灾民的苦难。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期间,沙特政府向中国捐赠了5000万美元的现金和1000万美元的物资,是所有捐赠国家中捐赠数额最大的。
阿卜杜拉国王学识渊博,获菲律宾一所大学的博士学位。他还极为推崇阿拉伯民族文化,特别是阿拉伯半岛特有的文化传统,并亲自创建阿拉伯马术队。每年春天,沙特还举办由国王创建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吉纳达里亚”文化艺术节,已成为国家和民间的一大盛事。
沙特反恐政策的制定人
9·11事件之后,特别是在2003年美英发动对伊拉克战争之后,沙特国内恐怖活动日趋频繁,沙特政府对此毫不手软,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展开铁拳行动,从各个角度坚定地打击恐怖和极端势力,并取得有目共睹的效果。
阿卜杜拉国王还多次在国际和国内重要场合呼吁各国在联合国领导下,在反恐战争中加强合作。
沙特在2004年中发出在利雅得举行国际反恐会议倡议,共同协商联合反恐的大计。这一反恐国际会议在2005年2月在利雅得如期举行,与会国在众多问题上达成共识,促进了各国在联合反恐方面的合作。
挑选继任者是挑战
现年88岁高龄的阿卜杜拉十分清楚自己是个“过渡人物”,上任后面临诸如政治改革、阿以和平、与美国关系等等问题中,最大挑战就是挑选一名合适的继任者,避免一场王室内部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尽管他一上任就立即宣布他的兄弟,沙特第二副首相兼国防与航空大臣、军队总监苏尔坦亲王,继承王储爵位。但苏尔坦也是一位年迈老人了,沙特王位的继承人很快将在下一代人中寻找,这可能会是“无法预知的跳跃”。
与世界石油市场稳定息息相关的人物
沙特阿拉伯石油储量目前为2620亿桶,傲居全球第一位,而且依据新发现油田的商业储量统计,这一地位至少可以保持50到100年不变。沙特还是产油和出口大国,产油量和出口量一直雄踞世界第一。
阿卜杜拉国王是沙特石油政策的制定人。国王钦定的石油政策是“保护生产者(国)与消费者(国)的共同利益,维护世界石油市场的稳定,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为此,阿卜杜拉国王每当世界石油市场出现大的波动,油价出现高涨,即下令增产石油,以抑制油价上涨。国王为稳定世界原油市场、抑制国际油价高涨可谓功不可没。
中东政治外交明星
阿卜杜拉国王2002年提出解决阿拉伯——以色列冲突的和平倡议,成为当年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的决议性倡议,为彻底解决半个多世纪的阿以争端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5年底,正当伊拉克国内各派别之争滑向内战边缘之际,阿卜杜拉国王在吉达等地亲自会见伊拉克的一些主要派别的领导人,磋商阻止伊拉克滑向内战的势头,实现各派和解的问题。在沙特与埃及的共同努力之下,伊拉克各派全国和解会议终于得于在开罗举行,滑向内战的势头被抑制,和解亦取得进展。
叙利亚与黎巴嫩关系紧张,为了叙黎两个阿拉伯兄弟国家的和睦和地区的安全与稳定,阿卜杜拉国王最近又一次亲自出面,与埃及总统一起,一方面同西方有关大国磋商,另一方面调解叙黎关系,力图消除矛盾与隔阂。
阿卜杜拉国王为阿拉伯国家的团结与和睦,为公正全面彻底解决阿以冲突,为地区安全与稳定,多年来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阿卜杜拉和中国
1990年中国与沙特阿拉伯正式建交。
1999年江泽民主席访问沙特阿拉伯。
2006年1月23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举行仪式欢迎沙特阿拉伯国王阿卜杜拉访华。
2006年4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沙特阿拉伯进行国事访问。
2008年6月6日晚,国家主席胡锦涛同沙特阿拉伯国王阿卜杜拉通电话。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后,国际社会纷纷伸出援手,支持中国抗震救灾。沙特阿拉伯、英国、德国、波兰、美国、挪威、西班牙等国家,以及联合国难民署等国际组织向中国提供了紧急援助。
在这些捐赠中,沙特阿拉伯国王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齐兹最为慷慨,宣布向中国提供5000万美元的现金援助和价值1000万美元的物资援助。
2009年2月10日下午(当地时间),国家主席胡锦涛抵达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空军基地,在机场受到阿卜杜拉国王的热情迎接。开始沙特阿拉伯进行国事访问,预示着两国合作“全面开花”。
(编辑赵天河)
4.悲惨世界人物角色分析 篇四
肖像描写是指描写人物的外形,包括容貌、体态、表情、服饰等。写肖像,可以抓住性别、年龄、职业、身份、经历,表现人物的特征。
《故乡》中的杨二嫂: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由这个外貌特征可以粗知她尖酸刻薄的性格。
方法初探:写肖像,一定要学会刻画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个窗户,可以窥视人物内心的种种变化,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画眼睛,就是要把人物的眼睛中最传神的特点表现出来,使人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怎样才能画好人物的眼睛呢?一是要让人物的眼睛反映人物的经历、遭遇、处境和人物的内心变化。鲁迅的《祝福》十多次写祥林嫂的眼睛、眼光、眼神,表现了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和性格的变化。二是要让人物的眼睛反映出人物的年龄、个性和不同的情绪。人物的年龄、性格、情绪不同,他们的眼神和目光也会不同。比如孩子的眼睛可以是“明澄得像水晶一样“,而老人的眼睛则应当留下生活刻下的印记,或是饱经沧桑,或是沉静平和慈祥,或是睿智深遂。刚强自信的人会拥有熠熠生辉的双眸,而脆弱自卑的人眼光是躲躲闪闪游离不定。眼睛可写满渴望写满期待,希望工程的代表宣传画──魏明娟的大眼睛,无数少女少妇的望穿秋水;眼睛可写满兴奋写满激动,成功者噙着泪花的眼睛;眼睛也可写满绝望,吸毒者无神的眼睛;写满忧郁感伤,《蓝衣少年》幽幽的眼睛……
课堂练笔:以《眼睛》或《……的眼睛》为题写一个特写。
(2)写好心理,倾诉心声:
人物思想性格的塑造离不开内心世界的描写。可以直接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写人物怎么想,怎么感觉;也可以间接地借助人物的外部表现,如语言、动作、肖像,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一般用第一人称写文章,较多直接进行心理描写,但要注意不能只说一些浮泛的空话,诸如“我感到很高兴、我感到很懊悔、我感到很温暖”之类,要能把内心深处的精妙倾诉出来。
(3)写好行动,扣住细节,形神兼备:
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他思想性格的具体表现。行动描写生动,能准确地传神,达到形神兼备的佳境。写人物切忌空洞地叙说,不要你去下评语,写什么“他是一个诚实的人”“他是一个道德不好的人”“他是一个热心的人”之类的话,要让人物自己的言行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特点。
(4)写好环境,以景写人:
因为人物的言谈举止、神情心态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具有表现个性的意义。大家可以看看,鲁迅在小说《药》中的环境描写:
借鉴实例:
鲁迅《药》
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座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化过纸,呆呆地坐在地上,仿佛等候什么似的,但自己也说不出等候什么。微风起来,吹动他短发,确乎比去年白多了。
[赏析]:这一个片断所写的的环境,清明时节,分外寒冷,显得异常悲凉。这一气氛与人物的行动、外貌契合,写出了人物内心的悲苦。我们写人物的时候,也要注意运用环境,可以用环境与人物的行动肖像互相烘托,比如写一个热闹的聚会和朋友兴高采烈的言行及笑脸;同样,也可以用环境与人物的行动肖像进行对比烘托,同样是写一个热闹的聚会,你也可写发现为聚会不停忙碌的母亲白发又多几根。
(5)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写人物可以直接写他的言行举止,如直接写人物表达不出他的精神,也可以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清朝人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5.《平凡的世界》人物简介 篇五
主人公之一孙少安,是孙玉厚老汉的大儿子,和孙少平、孙兰香是兄妹,他和村书记田福堂女儿田润叶的爱情一辈子苦苦纠缠,展现了这位农村汉子的喋血柔情,从小背负沉重的生活精神负担,六岁开始务农,十四岁辍学回家帮助父亲维持家庭,十八岁评选田家圪崂的生产队长,吃苦耐劳,乐于助人,善良的农家汉,在其妻子贺秀连的帮助下,苦苦打拼,供养少平读到高中毕业,供养兰香读到大学毕业,把家里的碗里的黑面膜变成了白面膜,机具创新和挑战精神,首次开始包产到组的生产模式,极大的提高了村民的收入,首次开砖窑工厂,走上了先富的路,注定蒸蒸向上的生活却在妻子贺秀连的死而蒙上了一层阴霾,但终归是平凡的,经历过苦难,不幸后还需要安静的前进。
主人公之一天润叶她是双水村的书记田福堂的大儿女,有个弟弟田润生,和孙少安从小青梅竹马,她对少安的感情是炽热的,但现实却给了她不一样的结果,由于身份的悬殊,她和司机出身的李向前结婚了,她面对生活的压力,她极力的反抗,却无力改变,我们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田润叶内心的描述,复杂的心境,无力改变的现实,她在书中的人物关系还是很简单的,和闺蜜杜丽丽,还有杜丽丽的对象武惠良,再就是田福堂弟弟田福军,也就是田润叶的二叔,给予了很大的现实和精神帮助,她是苦难的,是不幸的,但是最后的最后,她却是平凡的世界里幸运的。
主人公之一孙少平,是孙玉厚的二儿子,孙少安的弟弟,田晓霞的那位“挖煤的男人”他不安于现状,乐于助人,是平凡世界的当之无愧的精神巨人,无论是在学校时对抗苦难的生活,还是在村里劳动时的脚踏实地,还是在黄原揽工时的艰难,从未放弃自己的精神世界的建设,他那心里的世界,填满了自信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在当时的环境背景下,他能乐于读书能对社会发问,作为一个农民是一个求先进求改变的典型,在和田晓霞的爱恋中,他有非常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婚恋观,他是当时那怕是现代千千万万奋斗年轻人的一个缩影。不止的奋斗和对苦难的反抗,终归在田晓霞的死去一去不复返,接下来的矿难和师傅的死,彻底摧毁了他的精神支柱,从此只剩下惠英和朋朋。
主人公之一田晓霞是田福军的.唯一女子,受父亲的影响,思想先进,善于思考,在和孙少平的思想碰撞时的火花很是难得,她生活无忧,学习优异,为了梦想不断奋斗着,一直是孙少平的思想导师,在对田晓霞和孙少平的爱恋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是理想中的爱情,苦难的爱情是存在的,也许是作者有意,在生活和社会层层压迫下,能选择和自己唯一有精神共鸣的孙少平,我们应该对这份选择肃然起敬,尽管没有结局。
双水村田福堂,双水村大队书记,黄原地委书记田福军的哥哥,三代贫农,工于心计,一心为了巩固自己在双水村的领导地位,是孙少安和田润叶爱情的现实中最大的障碍,在责任制实行的时候,不得不向现实低头,拿起锄头下地劳动,他是老一辈农村人的一个缩影,一辈子贫农,思想转变太慢,由于田润叶的婚姻和田润生的不幸,他的内心是痛苦的。
6.世界八大最励志的人物和故事 篇六
1、Nick Vujicic:没有四肢,人生照样精彩
Nick Vujicic 出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因为罹患罕见的先天性四肢切断症而没有双臂和双腿,仅有一支不完整的小脚。虽然身体残疾,但他平日依然冲浪、游泳、打高尔夫、踢足球等。Nick 21岁毕业,并且拿的是双学位—商业会计和财务规划。然后,他开始在世界各地发表激励人心的演说,主要是激励学生积极面对今天青少年所要面对的挑战。
2、南多·帕拉多(Nando Parrado):史上最著名的安迪斯山空难奇迹
1972年10月13日星期五,一架载着乌拉圭橄榄球队员及家属的飞机在乌拉圭飞往智利途中,意外坠毁于天寒地冻的安第斯山脉。在经过猛烈撞击后,仅剩下20多名幸存者,留在他们身边的是散落的飞机残骸、罹难者尸体以及满山的冰雪。他们被困山中长达72天之久,因为没有食物可吃,他们不得不以同伴的尸体为食。后来,帕拉多毅然和另外一名幸存者,出发寻求帮助,并最终获救。帕拉多在这次空难中失去了自己一半家人。现在,他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演说家。
3、杰西卡·考克斯(Jessica Cox):全球首位无臂飞行员
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杰西卡·考克斯因为患有先天性疾病而失去了双臂,但她并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顽强地生活了下来。她的课外活动非常丰富多彩,包括游泳、体操、舞蹈、甚至跆拳道等等。日常生活中,她用双脚给自己化妆、洗头发、戴隐形眼镜、做饭、驾车外出等。最令人意想不到是她竟然拿到了飞行员执照,成为全球首位无臂飞行员!
4、肖恩·斯沃纳(Sean Swarner):第一位翻越七大洲最高峰的癌症幸存者
虽然患过两次癌症——淋巴癌和阿斯金肉瘤,后者甚至使他失去了右肺,但肖恩·斯沃纳一直都以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也许正是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才让他取得了与疾病战争的一次次胜利。2001年,肖恩订下了目标:成为第一个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癌症幸存者。这个目标实现后,他又先后登上了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南非的阿空家瓜山、澳洲的科休斯克山、南极的文森山以及北美的德纳利山,它们分别是这六个洲的最高峰。
5、兰迪·波什(Randy Pausch):最后的演讲激励无数人
兰迪·波什是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2006年9月,他被确诊为胰腺癌。2007年8月,医生告诉波什,他只有三到六个月的生命。一个月后,他在学校做了一次感人至深的演讲——达成儿时的梦想。2007年12月,有人将演讲录像上传至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没想到点击率相当高。2008年4月,亥伯龙书局出版了《最后一课》,大受欢迎,销量逾300万册,已在《出版商周刊》的畅销书榜连续上榜15周。
6、本‧安德伍德(Ben Underwood):用耳朵来“看”世界的男孩
本‧安德伍德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名高中生,今年14岁。和其他男孩一样,本喜欢打篮球、玩滑板、以及玩游戏机,但他却是一个双眼完全失明的男孩。两岁时,本因视网膜癌症不得不摘除了两个眼球,从此生活在黑暗中。然而认识本的人都说,根本看不出他是个盲童,他自己也不认为自己是个盲童。他可以听见墙、停泊的汽车以及障碍物等,玩追逐游戏是他的拿手好戏。2009年1月,由于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大脑和脊髓,16岁的本离开了人世。
7、莉兹·莫雷(Liz Murray):流浪的哈佛女孩
莉兹·莫雷出生于美国纽约一个贫穷的家庭。在她15岁时,母亲死于艾滋病,她和父亲、妹妹无家可归,一直没有稳定的住所。然而,莉兹并没有就这样沦陷下去,她凭借着坚定的信念,一步步告别了过去。她用两年时间完成了中学课程,并获得了《纽约时报》每年12000美元的奖学金,考上顶尖的哈佛大学„„莉兹今年24岁,成功后的她应邀在全美各地作了多场演讲,她鼓励人们走出逆境,成为自己的英雄。
8、帕特里克·亨利·休(Patrick Henry Hughes):双眼失明、身体残疾的音乐家
7.悲惨世界人物角色分析 篇七
一、孔乙己——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孔乙己是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中的主人公, 他身材高大, 脸色青白, 皱纹间常带伤痕, 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好吃懒做, 偷窃, 皱纹间的伤痕是偷人书时被人打的, 是酒店中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是科举制度造成的典型虚荣的人。
孔乙己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社会阶层及社会等级鲜明的时代, 穿长衫的与穿短衣的地位是不同的, 因为经济基础是不同的。四文钱一碗酒, 短衣帮只有站着靠着柜台喝酒, 而长衫帮则是买酒买菜进隔壁坐着吃。因为短衣帮多半买不起荤菜, 只能出一文钱买一碟茴香豆。旧时的读书人多以穿长衫来显示自己文人的身份与以卖劳力为生的穷苦短衣帮区别身份。孔乙己为了读书人的面子, 进酒店喝酒也要穿长衫。虽然那件长衫又脏又破, 好象几年没有洗没有补似的。虽然是站着喝酒, 但是仅穿长衫就足以令短衣帮另眼相看了。
1. 因唯有读书高而产生的虚荣心理
未中秀才的读书人孔乙己首先是一个自尊心过强的人, 甚至看上去有些自负。当旁人问:“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 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到:“那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 脸上笼上一层灰色, 嘴里说些话, 这回都是之乎者也之类, 一点都让人听不懂了。
2. 私心过重产生的虚荣心理
孔乙己是一个好占小便宜私心太重的人。因为他写了一手好字, 有人请他钞书, 而他却因好吃懒做砸了自己的饭碗, 连人带笔砚书籍纸张一块消失, 他贪图了小便宜但失去了营生的机会。
3. 缺乏自信产生的虚荣心理
孔乙己平时无法得到别人的尊重, 他希望自己穿上长衫显示一下读书人的身份想得到大家的重视和尊重。但是适得其反, 他的偷窃行为还是成为大家的笑柄, 偷窃被人嘲笑使他很自卑, 在众人面前他缺乏自信。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在酒店中是穿着破短衫, 用双手“走路”来喝一碗酒, 随后就再也没有人见过他。没有人知道他的生死, 他的结局注定悲惨。
二、狂人——社会各层人物恐惧心理的代表
狂人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的人物, 鲁迅在小说中称其“语颇错杂无伦次, 多荒唐之言。”狂人认为哥哥和身边的人、村庄上的人都预谋害死他。通过自己眼中的种种“事实”狂人确信周围的人要吃了自己, 这是被害妄想症的典型。
猜疑是在没有确切根据下主观臆断地做出他人不利于自己的判断。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 历来是害人害己的祸根, 猜疑心理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据的盲目妄想。它是怎样产生的呢?其原因如下:
1. 是个人认知方式的偏差
狂人在首篇日记中写到“今天晚上, 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 已经三十多年, 今天见了, 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年, 全是发昏, 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 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怕得有理。”这段话是一个神经病者的胡言乱语。
2. 长期的自我封闭容易造成猜疑心理
狂人那天看见月亮光很亮, 开始脑子出毛病了, 然而他说:我不见他, 已经是三十多年。假定狂人三十多岁, 就是说, 狂人三十年来一直处于一个昏暗的世界, 而今天他看到了月光, 一种感受使他觉悟了, 看到另外一个空间了。因为看到了月光, 他精神爽快, 实际上是精神变得兴奋了。这时疑点产生了, 赵家的狗还多看了他两眼, 因而他证明自己怕得有理。第二篇中赵贵翁的眼色似乎怕他又似乎想害他, 这就使狂人加重了自己的疑心。第三篇日记中街上的女子打儿子却看着他说:“老子呀!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晚上总是睡不着。凡事得研究, 才会明白……”
在第七篇中狂人认为:“我晓得他们的方法, 直接杀了, 是不肯的, 而且也不敢, 怕有祸祟, 所以他们大家连络, 布满了罗网, 逼我自戕。试看前几天街上男女的样子, 和这几天我大哥的作为, 便足可悟出八九分了。最好是解下腰带, 挂在梁上, 自己紧紧勒死, 他们没有杀人的罪名, 又偿了心愿, 自然都欢天喜地的发出一种呜呜咽咽的笑声。”这是“杀人不见血”的做法, 把对方逼迫寻了短见, 还要给对方加上个罪名:“经不起考验。”杀人者的手上一点血腥都没有。
第十二篇中狂人已经证实了自己的猜想:“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 今天才明白, 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 大哥正管着家务, 妹子恰恰死了, 他未必不和在饭菜里, 暗暗给我们吃。我未必无意之中, 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 现在也轮到我自己了”等等。
三、祥林嫂——封建礼教的殉葬品
结了两次婚仍做了寡妇的祥林嫂, 在听了柳妈诡秘的话之后, 恐惧便随之而来了。愚昧的祥林嫂相信了柳妈说的死后会被锯成两半分给两个男人的话, 尽管她捐了“门槛”, 但心中的阴霾挥之不去。对死亡的恐惧及死后被锯为两半的恐惧使她呆滞。死亡像欲喷发的火山, 死亡之神等待时机捉走这个命苦的女人。一个人之所以缺乏勇气, 产生恐惧,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成人的恐惧心理往往与早期的生活经历有关
无从考证祥林嫂婚前生活, 但是婚后的生活却对她影响至深。祥林嫂在经历了两个男人和儿子的死之后, 特别是儿子死时五脏六腑全被狼咬出来, 她对死亡产生了深深的恐惧。因此她比旁人更惧怕死亡。
2. 恐惧心理往往是缺乏科学知识, 胡思乱想而造成的
作为一位朴实的农村妇女, 祥林嫂是没有读过书的, 加之她生活的社会环境中每个人的封建迷信的感染, 面对挫折无法用科学的理论来解释, 就只能用迷信的看法来解释。因此, 关于死后, 柳妈说:“人死后会入地府, 进而就会看见她两个死去的男人, 并且两个男人会争抢她, 阎王爷就会把她锯成两半……”这时, 她难以安生了, 无法入眠。对于祥林嫂来说死亡已经够可怕, 死后还要被锯成两半更是无比的令人惊悚。
3. 害怕被他人和社会孤立或排斥, 于是产生了恐惧
人是极为害怕孤独、孤立的。人的恐惧感也是很大程度上源于孤独的。李商隐甚至写诗说:“嫦蛾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认为连神仙都耐不住冷清寂寞, 耐不住孤独。为了战胜这种恐惧, 人们就渴望与他人相处, 渴望友谊, 试图通过友谊来摆脱孤独和恐惧。
祥林嫂在得知死后会被锯的消息后, 柳妈告诉她得以赎罪的方法——捐门槛。她不惜用一年的薪水捐门槛, 以抚慰心中的恐惧。然而迷信的鲁镇人是不能让一个有她这样复杂经历的女人动手参加“祝福”的。她被孤立了, 直到后来她被赶走又不知为何沦为乞丐。祥林嫂只有一个人了, 孤单单的一个人, 没有人理, 没有社会的需要。与她相伴的是恐惧, 等她的只有死亡。生活在恐惧中的祥林嫂在大年夜的喜庆的炮烛声中带着世人的祝福死去了。
四、阿Q——妄自尊大, 护短忌医的典型
阿Q是鲁迅作品中不朽的文学典型, 他头上的癞疮疤是他的最醒目的标志。阿Q的驯服和麻木是一个没有出路的奴隶和当时封建统治者在强大外敌的欺压屈辱下的一种病态的精神麻醉。阿Q是多种病态心理的混合体。这里切不说阿Q的虚荣、浮躁、报复心、猜疑心, 单说说他的嫉妒心理。
最可笑的一段故事是:一个春天, 他醉醺醺地走在街上, 看见王胡在赤着胳膊捉虱子, 他也觉得身上痒了起来。这王胡又癞又胡, 别人都叫他王癞胡, 阿Q却删去了一个癞字, 非常藐视他。阿Q的意思, 以为癞是不足为奇的, 只有这一部络腮胡子实在是太希奇, 令人看不上眼。他嫉妒王胡是因为王胡与他不仅有着相同的疮疤而且王胡还有一部新奇的落腮胡子。所以“令人看不上眼”也只能是他个人的感受。他鄙视王胡, 加之他认为被赵太爷打已经抬高了自己的身份。于是他也坐了下去, 脱下破夹袄来捉虱子。然而他的虱子没有王癞胡的多, 咬死的时候也没有王癞胡的响。阿Q最初是失望, 后来却不平了, 看不上眼的王胡尚且有那么多虱子, 自己反倒这样少。“这是怎样的大失体统的事啊!”阿Q病态的嫉妒使他妒火中烧, 他的癞疮疤块块通红, 唾骂:“这毛虫!”因而他被王癞胡痛打了一顿。
嫉妒心理的产生及其强弱不仅与个体心理品质、道德观念和思想修养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 而且还受着个体所处的生活环境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滋生嫉妒心理的因素主要有:
1. 性格有缺陷的人容易产生嫉妒心理
阿Q头上有癞疮疤, 于是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 后来推而广之, “光”也讳, “亮”也讳, 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别人在一起说话他就以为人家不正经, 是在议论他, 这时的癞疮疤是痛楚, 是别人不可触摸的。但是出了一个头上也有癞疮疤的的王癞胡他就不满了。别人与他有了同样的东西, 他无法接受。于是他暂时忽略他们共有的东西, 比起谁的虱子多, 谁的虱子死时更响。这样看来, 阿Q是具有明显的处事敏感、多疑、主观心胸狭隘的性格缺陷的, 从而导致了他嫉妒心理的产生。
2. 在条件相同或相似的人们之间容易产生嫉妒心理
嫉妒容易发生在彼此的生理属性 (如:性别、年龄、容貌、健康状况) 、心理属性 (如:能力、性格等) 和社会属性 (如:文化程度、职务、社会地位、生活经历和所处境遇等) 。阿Q嫉妒王胡是因为同为流浪汉的王胡不仅和他同样长着癞疮, 而且王胡还长着一部络腮胡子。而对于同为短工的小D, 阿Q更是嫉妒。在阿Q的心中, 小D这个穷小子又瘦又乏, 在阿Q的眼里位置是在王胡之下的, 谁料小D竟谋了他的饭碗去。于是仇人相见的结果是阿Q怒目而视并且动手打人, 但是两人以平局而告终。
3. 特定的社会环境容易促发嫉妒心理
在未庄盛传革命之时, 赵司晨先盘起了辫子, 好嫉妒的阿Q立即用一支竹筷子将辫子盘在头上走出了门去。当他看到抢他生意的小D竟然与他是同样的装束, 他真的很想揍他一顿, 然而最后也只是怒目而视。在赵家被抢之后, 他仍在嫉妒贼人, 恨自己没抢在前面。然而正是他的嫉妒使他成为了所谓“革命者”的代罪羊。腐败的的清朝政府不也是十分嫉妒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吗?挨了割地赔款后还说人家“是奇淫技巧, 不足效仿”, 真是可笑之极。
8.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奥秘 篇八
一、利用景物或衣着折射
人物的性格与情绪往往可以通过衣着或景物得到体现。从衣着上看,高兴时,穿着的红色衣服也许就像一团跳跃的火焰,人物喜悦、活泼的心理自然也溢于其中了;反之,失意时,穿着的黑色衣服也许就像一张沉重的网,人物失落、痛苦的内心也会不言而喻。“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能寄情,也能表达人的心理。用景物衬托人物内心的写法自古以来就常为人所用。古诗中就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伤感,这种景因情生、情随景到的笔墨,能够收到“壮难写之景于眼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表达效果。
都德在《最后一课》中这样写到:“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和后文“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作者要表达课前的小弗朗士贪玩、幼稚的心理,所以写了这些“有趣”的景物;后面小弗朗士已经逐渐成熟、懂事,内心激荡着爱国之情,所以写了“谁都不注意”的景物。
中考满分作文《茵草坪上的故事》中的这段景物描写便是成功的典范;“一场春雨之后,坪里的小草长得愈发茂盛了,那一大片的翠绿简直就是一块碧玉,绿得发疯,绿得逼你的眼睛。在楚文眼中,泥土里滋生的根本就不是一种植物,而是一种叫‘幸福’的种子。”这是反映主人公在学习取得成功后内心感受的一段景物描写。文章没有直接说出主人公内心的喜悦与幸福,但笔下的这些独特景物,却将人物的感受巧妙地洋溢于字里行间了。这种刻画心理的方法,含蓄典雅,情感浓郁。又如《聆听互动的心音》一文中描绘了这样的景象:“一棵棵脆弱的小树被无情地砍掉了,他们的样子很可怜:有的被拦腰砍断,有的被从顶部劈开,有的则被砍掉了很多枝干……”这段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小树被糟蹋的惨状,流露出作者心中的愤怒:“为什么要如此破坏大自然!”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环保意识。
二、通过梦境或幻觉寄托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思之越切,梦之越真。在作文中需要表达人物的渴望、恐惧、困惑、压抑等内心活动时,人们常常运用梦境或幻觉手段进行描写,这样就可以直接、清晰地表达复杂多变的人物内心。
朱自清说:“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幻觉看见了父亲的背影,是因为作者心里想着“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学生习作《反梦》中写了这样一件事:“我”梦到妈妈因与爸爸感情不和,不顾“我”的劝说,狠心离开了家,“我”哭得很伤心。哭醒了之后,“我”心里很害怕,可是又一想,都说梦是与现实相反的,也就是说,现实中妈妈是不会走的。想到这里,“我”禁不住又笑了。这个梦境寄托了孩子对妈妈的依恋,也流露出孩子隐约的担忧。又如,一位同学在写他第一次获得打工报酬后想到能为家人解忧,为了表现那种欣喜和安慰,就很好地运用了幻觉手段:“我拿着薄薄的一叠钱站在窗前,玻璃上突然显现出我的家:妈妈收到了我的汇款,眼角因为高兴而泛起了皱纹,弟弟为能买新球鞋而欢呼,小狗也不知所以然地摇起了尾巴……好想拥有一双翅膀现在就飞回去。”这一幻觉与现实相契合,虚实相生,新奇有力地突出了我那份兴奋愉悦的心情。
三、透过表情或言行揣摩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言为心声”,契诃夫曾说过这样的话:“应当尽力使得人物的精神状态从他的行动中表现明白”。可见,人物的内心感触,往往能够从不经意的言行表情中展露出来。高兴时也许会眉开眼笑,失落时则是泣涕涟涟,得意时也许会手舞足蹈,尴尬时则是手足无措。我们要善于从人物外露的脸部表情、言行举止中分析其变化,洞察其内心,揣摩人物的思想情绪,凸现人物的鲜明个性。
请看习作《哦,原来如此》:“我凝视着执于掌心的纸条,一会儿又轻轻闭上眼睛,最后还是决定打开它……手颤巍巍的,动作缓缓的,心里总想着:千万别是写着一些神秘字眼的东西,我是没有时间去招架的。”这是收到女生传递的纸条后情绪上的种种异常波动,生动逼真地表现了少男少女们那特有的情感世界,当主人公读完这张纸条后,才发现这位女同学只是想通过写纸条的方式要回借给自己的一支钢笔。于是一场误解之后,他“直觉得热血往上涌,脸上一阵发黑”。作者透过人物言行的细微变化,窥探到了内心深处翻江倒海般的感受,内容也风趣生辉。又如,某同学在作文中描写即将外出打工的爸爸临行前的情景,他这样写道:“这时,你来到我的床前,我装作不知。你摸了摸我的头,又掖了掖我的被角,还把我桌上的文具和书本收拾到书包里。然后,你站在我的床前,好久好久……”透过爸爸这一系列动作,我们看到了一位慈父的内心:疼爱孩子,舍不得离开孩子,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快快成长,人物强烈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很好的流露。
9.悲惨世界人物角色分析 篇九
柴静一面言辞平实,声音清冷;一面好奇心汹涌,感情热烈。她敬畏这个世界,于是想要看见;她想让你也看见,于是她要将它打开。她把做节目和文学联系在一起,她在镜头前开口,她是这个时代的“超级女声”。
看见柴静
柴静总是说起自己刚做电视节目的时候,蒙了一年多,找不着感觉。心里越着急,采访时就越咄咄逼人,想一招就要了对方的命。后来她做了一期节目,叫《飞跃界限》,干净利落地把采访对象撂倒了,问题个个都漂亮犀利。有同事夸她,说柴静发展出一种“温柔的尖锐”。她正有些自得,《南方周末》上刘洪波的评论就来了:“柴静太冷酷。”
那篇评论带来的刺激很深,像个耳刮子,虽然疼痛,但也有醒脑的作用。她意识到自己的求胜心其实是出于想克服内心的怯懦和自卑,可是太急了,矫枉过正。后来柴静常常把采访比做流水,要让水自然地流淌,才能勾勒出事情的原貌,重心偏颇的提问就像水流中突然多出一块石头,改变了它的流向,一切就都变了。
真正让柴静找到做电视节目的感觉的,是她第一次的现场采访。那是2003年3月,新疆发生了大地震,由于她是前方唯一一个记者,故而被临时委任,要自己做一期《面对面》。从前坐在演播室做采访,柴静会想着数字、概念和100多个问题,可是当她坐着军用飞机到了现场,脚踩在地上,看到一片废墟,所有的那些就全部抛在脑后了。有一位老大妈已经没有了房子,转身抱着柴静,脸贴在她脸上。那一刻,“新闻”在柴静心里发生了改变,不再是概念和职业,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她正身在其中。
长天大地之间,一无所知的现场是一种解放。那时柴静找到当地的村支书做采访对象,唯一知道的信息就是地震中他家里死了5口人。没有任何准备的时间和需要,坐下来就采访,顾不上头发是什么样子,脸上是什么表情,对面的那个人连家都没有了。村支书讲维语,翻译也是当地人,勉强能够交流。柴静用最简单的句子提问,她先看了看四周,问了第一个问题:“你睡在哪儿?”他说:“我睡在地上。”“那你睡得着吗?”“睡不着。想我们家的人,想这个村子的人。”
节目做完,回到北京,平时对柴静挺严厉的人,突然间温和了些。同事评论说:“柴静的节目终于有人情味儿了。”人,是所有环节的中心,也是柴静在那之后牢牢抓住的一点。柴静说自己做节目总想看见人,总想看见表情、触碰到人。当人就在眼前时,坚冰才会消融。
如今,开始做《看见》这档节目之后,柴静的自我反思更加频繁了,每做完一期,她就写一篇博客,用来备忘。她会在节目播出时,坐在沙发上,完整地看一遍,反观自己。有时候,她的朋友陈晓卿喊她去吃夜宵,她坚持要看完自己的节目再去,招来一阵挖苦。柴静喜欢挑错,别人都觉得好的节目,她看了却很伤心,她生怕采访对象受到自己的影响,她会在反观时察觉到自己的语气里是否带有评判和防备的意味,她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世界,稍加干扰就失去了真实,她要做的就只有一个动作:打开。
《看见》给了柴静一次不断回想和进步的机会,她在想自己要做什么,新闻和文学的区别在哪里。老舍的一段话让她受到了启发:新闻是以记录千奇百怪为目的的,而文学恰恰相反,是最寻常的事情。柴静要做的正是文学,她马上找到了现实的参照:药家鑫、李阳、艾滋病人……他们统统都貌似奇特,大家觉得无法理解,是因为没有人进入他们中间,没有了解到更多的事实。
最近,她迷上了《安娜?卡列尼娜》,原因是她看了伯林写托尔斯泰的一篇文章,那里边隐隐约约提到了某种她正在经历但未曾明言的东西。在做“药家鑫案”的时候,她感到自己思想中有一个根柱已然在摇晃,这就是何谓客观。
以前,柴静理解的`客观是比较僵硬的,就是不动声色,不要沉浸其中。伯林却说了一种相反的解读—客观恰恰是进入到万事万物,当人进入到此侧和彼侧的对立双方时,反而因为对对方理解的深度的一致,他们实现了客观上的平衡。这是一种必然性,无须感喟也无须叹息,这些事情就嵌在这个社会结构中,必然要发生。托尔斯泰的伟大就在于他写出了这种必然性,告诉你何事不可避免,何事不可发生,何事无法完成。这才叫“客观”,这是柴静的追求。
柴静的狂喜与平静
柴静经常有狂喜。比如采访的当天,她包里装了一本秦晖的书,在路上看的时候就有狂喜。她说书中有柄解剖世界的利刃将她大脑中的某些成见切除了,逻辑带来的喜悦,给了她另一个角度。
柴静说,自己生活的轨迹都是困惑和疑问。本想要全部解答,可发现这条路永无穷尽,突然间反倒踏实了,这辈子只要一直往前走就是功德圆满。她永远不变的愿望是想让明天知道的比今天更多。她还经常庆幸自己没有20多岁就夭折,否则就失去了这10年了解世界的乐趣。
未知令她着迷,但她不猎奇,而是要从中发现创见和灵魂。她去台北参观故宫博物院,看到王羲之的书法,大家在导游的催促声中都走得很快,人们都在匆忙中赞叹,柴静对此没有太大的兴趣,但偶然间她看到一封信,是王羲之写给他朋友的,大意是家人逝去之后,内心悲楚,然后感叹道,其实我们这么活着,各有悲欢。柴静一下子觉得自己和这个千百年前的人熟悉了起来,像是能接触到这个人的灵魂。她又看苏轼的《寒食帖》,卷中有些字前后重复了,写错了,苏轼就点了4个点在上面,这让柴静觉得惊喜,因为她看到这个符号化的古人也有一个灵魂转动的过程。
在对现实世界不断地探索和求证中,柴静变得越来越坚定。认识世界和做节目是一样的,在迷雾丛生的素材和元素中找到那条精准的线,使事实清晰起来,一切都暴露在天光之下,就像伯林所说:“别拿名词来吓唬我,世界的本来面目很单纯,也很简单。”只是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把王羲之和苏轼从我们身边隔开了。
柴静对现实有着一种敬畏和喜爱,她觉得最美的莫过于真实,人们只要看见它,挖掘它,然后再如实地讲出来,便足够精彩。真实远比采访中的言辞和技巧更有力量。
★ 平凡人物范文
★ 平凡人物通讯范文400字
★ 《平凡的世界》人物谱
★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故事
★ 七仙女与董永的故事
★ 平凡的世界人物关系及人物形象
★ 对平凡的世界人物赏析
★ 著名人物励志故事
★ 红楼梦的人物及其故事
10.悲惨世界人物角色分析 篇十
一类是外企中的HR,一类是在民企、国企中HR,
这两类HR目前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角色都很悲惨。
为什么悲惨呢?分别来看看――
外企中的HR:
先不谈――目前在中国的外企文化,主要是以总部文化,在中国企业的传承和执行。这种现状注定他们更多的是一个执行的角色,而不是一个创建的角色。
今天谈点新鲜的,讲讲前不久我们在外企做的一个调研。
去年我和一些GM朋友共同发起创建了一个外企中国总经理俱乐部。
某次活动我做了一个简单调研,结果是85%以上外企的中国工厂,没有推行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调研原因:为什么他们不推企业文化?
答案很简单:绝大多数的GM选择原因为“任期”。
这些GM他们的聘用期,一般为一到三年.他们的考核,主要是三年中的业绩、看的见的财务指标。
而一个企业文化的推广,最起码一到三年,其结果往往花了大量精力物力,成果却是给下任GM享受。
万一因此而影响了任期内的财务指标,那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因此,很少有外企的GM推广企业文化。
总经理都如此,更何况HR――任期更短,权限更有限,还得不到GM的支持,外企HR当然没有用武之地了,
。。。。。
再来看看民营的HR(国企今天暂不谈),处境就更悲惨了。
这些企业是老板辛辛苦苦打下来的,企业中已经沉淀了深厚的老板文化,只是没有提炼而已。
而民企HR在老板的眼里,更多的角色是一个管家。
很少有听到哪位老板把一个HR像个诸葛亮一样请进来,然后像刘备一样言听计从,放手让他去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带队伍的。
更何况对目前中国的民营企业老板,还普遍存在一个信任危机(兑现事先约定的承诺方面,在职业经理人眼里,老外PK中国老板占有绝对优势),导致诸葛亮宁可愿去外企,也不愿去民企。
老板别说三顾,恐怕三十顾都顾不过来。
可以设想,在此现状下,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HR,角色只能是管家了。
而换位思考,哪位老板又会让他的管家,去放手建设企业文化。。。。 水思源语:
目前中国企业中的HR,更多的是在于建立、完善、推行制度体系、或当个管家。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远远没有达到国际倡导的战略合作伙伴(中国式诸葛亮)的角色。
在这种企业角色下,让HR去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实在是勉为其难。
所以昨天在“守江山”远远难过“打江山”博文中有人问到的:
“HR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我认为在目前中国企业的文化建设中,HR的作用基本是忽略的。
11.深入小说世界 了解人物性格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非常有名短篇小说之一,它塑造了晚清时期凋败没落的社会条件下穷知识分子的形象,孔乙己就是那个黑暗没落时代里典型的穷书生的代表。他自称书生,自命不凡,穿着破烂的长衫却和那些短工同样站着喝酒,内心自傲不已,自认为比那些体力劳动者更高级,却过着人人鄙视、周遭冷嘲热讽的生活。这样的人物形象是当时时代背景中典型的落后者,已经与时代脱轨,最后必将同当时的社会一样走向没落。整篇小说用多个实例和情节对话反映了孔乙己这一人物复杂的性格特点,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这篇小说时,可以从这一点把握,了解人物性格,从而深入小说世界。
一、分析人物性格,初步把握小说灵魂
任何一篇小说都离不开人物的描述与故事情节的安排,这是小说必备的组成要素,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带有典型思想性格与特征的人物,它所涉及的事件也是由人物参与并逐步展开的情节。教师在小说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带领学生把握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组织学生善于从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行为表现等方面入手,让学生集中把握人物性格特征,从而带领学生自然融入小说世界,更加深刻地理解小说所传达的思想内涵,把握小说的灵魂。
例如,孔乙己这一人物在当时晚清社会背景下具有典型的性格特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行阅读小说,自行初步总结小说中孔乙己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
学生说,孔乙己是一个老古董且百无一用的书生,因为他穿长衫却站着喝酒,还遭到人们嘲笑。另一些学生说,孔乙己是一个善良、有爱心、自负却又可怜的人,因为他愿意教授他人识字,也能够将自己的茴香豆分给孩子们,足以看出他的善良和爱心,但是他却固执地教育一些根本就不信任他的人,对方还辱骂他,足以说明他的自负和可怜。也有的学生说道,孔乙己是一个讲信用、宽容大度的人,因为孔乙己即使很困难也不愿意拖欠酒钱,对于周遭人的冷嘲热讽他依然不恼怒,还能坚持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方式,足以证明他是一个讲求信用、宽容大度的人。
学生经过阅读初步总结出了孔乙己这一人物的思想特点与性格特征,这样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就初步刻画在学生的脑海中,学生能够凭借自己的理解初步把握这篇小说的思想内涵与灵魂。
二、精细研读,联系社会背景
小说的理解需要一个细致入微的研究过程,因为只有通过精细揣摩,仔细研读,学生才能更为深入地理解小说人物的特点,情节的安排特征,以及一定的人物与情节,作者所反映的思想内涵等等,这个过程就是学习探究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重点把握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精细研读的方式来把握学习过程,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在此基础上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俯瞰当时的社会现实,从而将人物、故事情节以及社会背景联系起来,达到对小说所反映的主题和思想内涵的理解与认识。
例如,对孔乙己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可以作为一个精细研读的目标,组织学生从文章找出关键词语或句子来证明孔乙己的性格特点,例如,孔乙己“僵化保守的观念”可以从穿着破烂长衫、站着喝酒,说话一嘴之乎者也这几个方面看出孔乙己是一个老古董、无用的书生。
在人物性格细致研读与分析后,教师要将人物性格同当时的社会条件、社会背景联系起来,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像孔乙己这样一个文化人却得不到当时社会的赏识?反遭冷漠、唾弃和辱骂呢?学生在听到这个问题后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都是当时的社会条件与社会现实所导致的,因为孔乙己生活的时期正值中国晚清时代,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文化都在经历着巨大的跌宕起伏的变化。
学生的这种分析与理解已经初步走向正规方向,教师看到学生这样正确的理解后,可以做进一步的引导,为学生解开一个疑惑:“是的,同学们想的是对的,孔乙己这一人物的悲惨命运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密不可分的,晚清時代现代文明正在滚滚袭来,极大地冲击着中国古老落后的思想观念与文化制度,中国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在强大的西方文明的重压下摇摇欲坠,这就是那些仍然持有中国封建保守僵化的知识分子思想遭受重创、历经打击的原因。”
经过这样人物、情节与社会背景的联系,学生就能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孔乙己这篇短篇小说的思想内涵,实现对小说内容与思想主题的深入揣摩,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以人物为突破口,通过细致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掌握人物性格特征来了解人物的思想特点,进而引发对整个小说思想内容与中心主题的探究,从而达到对整篇小说的深刻理解,这是小说阅读教学的科学方法。
参考文献:
[1]H·R·耀斯.世纪前沿: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M].顾建光,顾静宇,张乐天,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2]汉斯·罗伯特·姚斯.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M].章国锋,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12.悲惨世界人物角色分析 篇十二
关键词:《误会》,荒诞,精神选择
阿尔贝·加缪是法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 他是法兰西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他的作品与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加缪的思想体系中, “荒诞”是个及其重要的概念, 在加缪看来“世界是荒诞的, 人生是痛苦的”, 在表现世界荒诞的同时, 加缪更关注的是现实中的人的命运, 正如加缪所说:“我对人从不悲观, 我悲观的是他的命运”, 他在创作中所要强调的并不是荒诞世界中人的无可奈何, 而是在面对荒诞世界时人所迸发出的巨大勇气和敢于与命运作斗争的非凡魄力。
在剧本《误会》中, 加缪集中地表达了自己有关“荒诞”的思想, 并且对生活在荒诞世界中的人所做的精神选择也予以了着重表现。
《误会》讲述的是在一个闭塞贫瘠的小村落, 母女俩靠经营一个小旅店维生, 女儿玛尔塔为了离开这个地方, 实现到海边生活的梦想, 便与母亲一次次对旅客暗下毒手, 谋财害命。眼看离乡的费用就要攒够, 在母女俩商定再杀最后一个人就洗手不干的时候, 青年人若望携妻子玛利亚从海岸城市来到了这个小村落。这里曾是他的故乡, 他此行的目的就是来接阔别已久的家人一起到美好的海岸城市生活。他认出旅店中的人就是自己的母亲和妹妹, 但面对亲人, 他没有说出身份, 而是选择以普通旅客的身份住进旅店来了解她们的生活。于是阴差阳错地, 母亲与玛尔塔杀掉了若望, 而在得知了若望的身份后, 母亲悲痛自杀, 玛尔塔也因梦想破灭选择了自杀, 独留下伤心欲绝的玛利亚不知该何去何从。
在《误会》这个剧本之中, 处处都闪现着“荒诞”的影子。
首先荒诞表现为对生存状态的怀疑。加缪曾说:“一个能用歪理解释的世界, 还是一个熟悉的世界, 但是在一个突然被剥夺了幻觉和光明的宇宙中, 人就感到自己是个局外人, 这种流放无可救药, 因为人被剥夺了对故乡的回忆和对乐土的希望。这种人和生活的分离, 演员和布景的分离, 正是荒诞感。”母亲与玛尔塔在村落中的生活就类似于加缪所说的“流放”。这是一个让人失忆与绝望的地方, 阴雨连绵, 不见阳光, “秋天是一副春天的面孔, 而春天只有凄苦的味道”, 连玛利亚都发现“自从进入这个国家, 连一张幸福的面孔都看不到”。日复一日地生活在这里, 母亲的记忆里是空白, 连自己的儿子都已想不起, 年轻的玛尔塔, “心肠跟铁石一般”, 微笑都只在自己独处的时候。她们已然成了生活的“局外人”。玛尔塔对这样的生活状态感到怀疑, 如此浑噩生活的尽头只有死亡, 而当她意识到这一切的时候, 其实也就意识到了荒诞。所以玛尔塔不择手段地想要离开。谋杀非但没有让母女俩怀有“犯罪感”, 她们反而觉得“生活比我们残酷, 死在我们手里的人还少遭罪”。母亲已失去了对生活的感知力, 只要有个地方“既能睡着觉, 又能忘却, 就行了”。可年轻的玛尔塔还抱有对正常生活的渴望, 她向往阳光, 恨透了这种生活。如此的人与环境的对立, 实质上就是荒诞。
其次, 荒诞还表现为愿望与手段、效果的矛盾。美好的愿望需要通过罪恶残忍的手段去追求, 而追求的结果却与愿望渐行渐远。玛尔塔想过阳光的生活, 却要靠杀人来实现。若望想带亲人到海边生活, 反被亲人所杀, 而杀他的正是最渴望海边生活的玛尔塔。在旅店中, 玛尔塔一度心怀同情, 想让若望离开, 可若望因为想了解妹妹的愿望而谈起了海边生活, 殊不知, 他谈的越多, 越以为自己能为妹妹实现梦想, 就越激起了玛尔塔对梦想的渴望, 坚定了杀他的决心, 而玛尔塔越是决定完成这最后一次谋杀, 就越是将本应属于她的幸福推得越远。向往幸福却无形中毁了幸福, 这就是荒诞命运为企图反抗它的人们所预备的惩罚。
最后, 命运的巧合也体现了荒诞的存在。若望隐瞒身份来到旅店, 但他的护照曾反复出现, 只要母女俩能注意到这本护照, 悲剧就可能避免。然而, 仆人仿佛命运的化身, 登记时, 仆人的出现转移了玛尔塔的视线;谋财时, 仆人又捡走了掉落的护照。若望最终被害。而当玛尔塔以为新生活即将开始时, 仆人又拿出了这本护照, 母女得知真相, 母亲自杀, 玛尔塔崩溃。一切犹如巧合, 却又充满荒诞色彩, 看似顺理成章, 却又引人深思。命运的巧合一次次促成了悲剧, 而如此的命运无疑是荒诞的。
面对荒诞的世界, 人的力量是非常渺小的。在荒诞中生存, 每人都需做出自己的精神选择。正如在加缪看来, 荒诞仅仅是个出发点, 重要的不是认识荒诞, 而是如何对待荒诞。在《误会》中, 母亲选择了忍受。忍受使她失去了感受力, 就算杀人, 她也毫无负罪。直到在得知自己杀害了亲生儿子时才体会到了“在爱中再生所感到的伤痛”, 于是她选择以死来结束荒诞的状态。若望也曾是这封闭地区的一员, 逃离多年后, 他选择回到这里承担作为儿子和兄长的责任。可他与环境抗争的勇气依旧是不够的。再次回到故乡, 回到这荒诞令人绝望的环境中, “昔日的惶恐心情”再次萌发, 他充满了不安和犹疑, 看着亲人, 他既想认又怕认。就是在他对环境的抗拒和恐慌中, 他永远的失去了与家人重聚的机会。
玛尔塔是剧中最富反抗精神的人物。她看到生活的荒诞, 并决定奋起与之对抗。她对荒诞世界的憎恨比任何人都要强烈。“至死我也不会举目祈求上苍……我恨这世界, 因为我们在这里只能屈从于上帝。可是我, 蒙受不公正的待遇, 我绝不跪下。”她坚决要离开家乡, 即使杀害自己的哥哥, 也在所不惜。她坚决与命运对抗到底, 绝不向荒诞的命运低头。可荒诞的命运仍未放过她, 当她得知若望此来是为带她到海边生活时, 她终于绝望, 选择了死亡。玛尔塔成了一个失败的反抗者。而她失败的原因, 或许就是加缪所说的“哲学的反抗”:一个人起而反抗他的命运和整个世界, 其矛头指向上帝, 这种反抗由于接受了杀戮和恶, 而迷失了方向。玛尔塔就是在罪恶的反抗中迷失了自己。
不同的精神选择, 相同的命运结局:死亡, 再次印证了世界的荒诞。但即便结局相同, 人物不同的选择还是给予读者了启示:面对世界的荒诞, 重要的不是反抗的成败, 而是敢于正视世界与命运的勇气。这就如西西弗的神话“征服顶峰的斗争本身, 足以充实人的心灵”, 反抗的过程本身, 就是强大精神力量的展现。
在《误会》中, 加缪曾多次暗示那贫瘠村落就是整个欧洲, 而剧中世界的荒诞与人的生存状态, 实质上也就是现代社会的现实情况。加缪提倡介入文学, 介入就是揭露, 揭露就是要改变。加缪通过对世界的荒诞性及人的精神选择的展示, 对现代人的敲响了警钟:世界是荒诞、不合理的, 而作为拥有精神自主性的人, 应当选择勇敢而清醒地接受荒诞, 并向荒诞提出挑战, 从而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解读剧作《误会》, 我们不仅深入地了解了加缪的“荒诞哲学”, 思考了外在世界与个人精神的关系, 同时, 我们个人的精神也随着认识与思考最终得到了启发与感悟。
参考文献
[1]阿尔贝·加缪.《加缪全集——戏剧卷》.柳鸣九、沈志明主编.李玉民译.河北教育出版社.
[2]柳鸣九.《萨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年.
13.悲惨世界人物角色分析 篇十三
(一)评价历史人物重大活动的一般模式
首先,概述历史人物生活的历史环境
概述时,一般可以考虑以下因素: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如何;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什么等。
其次,点明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
即由什么阶级组成,代表着什么阶级的利益。
第三,简要评述历史人物重大活动中的具体史实
一般地说,评述人物事迹大体上采用分类法和分期法。
1.分类法 即把历史人物一生重大事迹按类别归纳评述的方法,古代帝王事迹大多适用此法。一般可分为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经济(实行宽舒政策,发展生产)、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等方面。如汉武 帝的事迹可概括成:
政治上:a、颁布推恩令,削夺大批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 统一和政治统一。
经济上: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开凿六辅渠、白渠,治理黄河。经济发展,国家富裕。
民族关系上:a、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b、派张骞出使西域;c、派人在西南设郡县。
文化上:在中央设太学,郡国设学校。
评述近代历史人物如林则徐、李鸿章、那拉氏、袁世凯等也可用此法。如林则徐事迹可分为禁烟、抗英、学习西方三大类。李鸿章活动也可分为三大类:
参加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设立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创建北洋水师。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组建淮军,伙同戈登洋枪队进攻太平天国控制的苏州、常州。
投降卖国:a、中法战争中奉行“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政策,致使马尾海战中福建水师损失惨重, 战后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进一步打开了西南门户;b、甲午中日战争中,奉行“避战自保”方针,推行“ 保舰”政策,致使威海之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战后又订《马关条约》;c、18同沙俄订立《中俄密约》出 卖东北主权。
世界近现代史人物也可用此法评述,如评析拿破仑可分为:
政治野心家:a.17发动雾月政变,夺取法国政权;b.18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大资产阶级的代表:采取措施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略)。
资产阶级军事家:a、发动带有反封建性的战争,多次打败反法同盟,防止了波旁王朝在法国复辟;b、对英、俄战争带有争夺世界殖民霸权和欧洲霸权的一面;c、对埃及、西班牙、葡萄牙的战争是侵略性战争。
2.分期法 即把历史人物的活动纳入各个历史时期加以叙述、评价的方法。近代史上人物大多适用此法。 如孙中山的主要活动:
辛亥革命前:a、创建革命团体兴中会;b、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c、制定革命纲领“三 民主义”d、领导镇南关起义和黄花岗起义,冲击封建统治。
辛亥革命中:a、19元旦,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b、发布《告各友邦 书》承认不平等条约,不敢反帝;c、颁布《临时约法》。确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d、妥协退让,辞去临时大 总统职位,使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辛亥革命后坚持民主共和,反对专制复辟:a、19发动讨袁的“二次革命”,b、19建立中华革 命党,19发动护国运动;c、19发表《讨逆宣言》,反对张勋复辟;d、1917年秋发动护法运动,反对 段祺瑞独裁统治;e、19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由于资产阶级局限性,孙中 山没有广泛发动群众,而只依靠一派军阀打另一派军阀,屡次革命大多以失败告终。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a、在中共和苏联帮助下,决定改组国民党,与中共合作;b、1924年1月召开国民 党“一大”,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c、1924年5月建立黄埔军校。
再如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事迹,大的方面可分为中共创立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 争时期(大革命时期),?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等阶段进行叙述。
第四,分析其活动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符合人民群众(长远)利益、利于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以此其判断功过
历史发展潮流即历史发展趋势,即当时应该解决的主要矛盾。在中国古代史上统一顺应历史主流;近代史上主要是反侵略(1894年后为反帝)反封建;现代史上主要是看是否推动生产力(或经济)旳发展。
评价历史人物,一般分为功过两方面,判断功过应坚持看其活动(或思想)是否以上“三原则”,这三者应该是三位一体的,一般情况下,符合其中一条,其他也就顺理成章了。
判断历史人物功过的一般模式是:
首先,分析历史人物的重大活动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利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或者分析其活动是否反侵略(1894年后为反帝)反封建(或分析其活动反对或支持的对象),或看是否推动生产力(或经济)旳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则该活动就是积极的(或进步的),是其功绩;“否”则该活动就是消极的(或反动的),是其过失(或过错)。对于过失,主要是看历史人物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时代局限性。
其次,看其气节、修养、品质等是否有值得我们肯定、学习的地方;或指出其个人品质或性格方面的不足。
第三,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所以还要分阶段评价;此外,还要分析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第五,给历史人物以历史定位(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即历史人物在本国或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和阶级定位(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即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或点明其品质和精神风貌是否值得肯定、学习。
下面就如何评价秦始皇略述一二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称秦始皇)当政的时代有几个基本特征;(1)封建制度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阶段;(2)民族联系加强,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阶段;(3)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初步发展阶段;(4)人民群众渴望统一和安定。
据此,结合教科书陈述,可按历史活动的两个阶段(秦王嬴政的统一战争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或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可按他历史活动的正负属性,边述边评,也可先述后评,最后给秦始皇以历史定位(什么样的历史人物——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者、产生深远影响的著名政治家,功大于过)和阶级定位(第一个封建皇帝、地主阶级的总代表,具有剥削压迫人民的局限性)
(二)评价历史人物思想(或主张或观点)的一般模式
首先,概述该思想产生的特定的历史环境
其次,简明概括其主要思想
第三,分析其思想的进步性、局限性
第四,指出其思想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具体操作同(一)基本一样,不在赘述。
二、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原则
评价历史人物,切记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不要以偏概全;客观公正,不要带感情色彩。
定阶段:即确定历史人物所处的时空范围,认清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评价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我们都要将他放到一定的历史时空区域内去考察,即理清该人物与他所处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
看阶级:一般来说,历史人物的活动都会深深地打上本阶级的烙印,受自己阶级利益的左右。
定标准:通常我们把历史人物在多大程度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判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根本标准。当然,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还有道德标准、价值观标准等等,但这些都应当从属于前面的两条根本性标准。
忌极端:人无完人。评价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客观全面。(既不要将任何一个历史人物“一棍子打死”,轻率地全盘否定;也不要做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狂热崇拜者,只看到他的优点、而看不到他的丝毫缺点,甚至容不得任何人说他的缺点。)
重民众:决定历史发展的根本因素是人民而不是少数英雄人物,在评价过程中不能过分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
据活动:评价历史人物的依据是什么?不是名家观点,不是权威高见,而是历史人物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人的历史其实是他自己写的。人物评价类的试题和其他类型的历史试题一样,解题的基本要求也是必须做到史论结合,而这里所说的“史”就是指历史人物的基本活动。)
三、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方法
1、两分法:即一分为二,就是既讲功绩,也讲局限或过错,二者有机结合,最后再指出什么是其主流。(比如,对秦始皇的评价就可以用这样的方法。)
2、阶段法:就是将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阶段,分阶段进行评述,然后再适当进行总评。(比如,对毛泽东的评价就可以这样去进行:将其一身分成前后两个阶段,前期功绩卓著,晚年犯了极其严重的错误,但纵观一生其功绩是主要的。)
3、侧面解剖法:把历史人物一生的活动分成不同的侧面,分角度进行剖析和评价。比如,对孔子评价就可以这样进行: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学者和政治家。
4、纵横坐标法:将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时空范围中去考察。比如对康熙帝的评价我们就可以这样去进行:从纵向即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看,作为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可以说无愧于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但是从横向即同时代的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看,康熙帝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缺少敏感的意识,依然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使中国错失重要的历史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因此他对近代中国的落后和挨打又负有一定的责任。
四、评价历史人物常见的误区
1、要正确处理历史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要明确以下四点:首先人们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次是“时势造英雄”,不是“英雄造时势”;再次要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同当时人民群众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之间的联系;最后,还要确定历史人物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意愿。
2、要正确处理阶级分析与个人出身的关系
不能仅依据个人出身来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因为单独的个人并不是以他所属的阶级为转移(中国近现代许多革命家的经历即为证明)。也不能以贴阶级标签的方式代替阶级分析。如对剥削阶级出身的人物或其代表人物统统加以否定就是一种典型的“贴标签”。
3、要正确处理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
既要注意主观动机,又要看客观后果,尤其应把客观后果放到评判的首位。这样处理二者的关系是历史的复杂性所要求的,动机和效果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又是有矛盾的,“好”的动机有可能带来“坏”的后果;“坏”的动机在特定条件下有可能带来“好”得结果。如毛泽东发动“”,其动机和效果就背道而驰,需用此观点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4、要正确处理道德评价和历史评价的关系
【悲惨世界人物角色分析】推荐阅读:
读《悲惨的世界》有感08-18
悲惨世界读书笔记初三08-30
《悲惨世界》阅读心得体会07-12
《悲惨世界》读书笔记及启迪07-15
初二的悲惨世界读书笔记08-17
悲惨世界读后感字10-12
悲惨世界读书心得800字优秀07-05
悲惨世界观后感高中生07-24
《悲惨世界》读后感作文600字10-11
世界十大香水品牌分析10-23